若干关系

2024-06-22

若干关系(精选12篇)

若干关系 篇1

摘要:关系营销理论把正确处理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作为营销活动的核心, 其具有信息沟通的双向性、战略过程的协同性、营销活动的互利性、信息反馈的及时性等特征。同时, 关系营销是建立在顾客、关联企业、政府和公众三个层面上, 它要求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 必须处理好与这三者的关系。企业应建立、保持并加强同顾客的良好关系, 加强与关联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市场, 也要协调好与政府及公众团体的关系。

关键词:关系营销,特征,实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营销活动范围日益扩大, 市场竞争更加激化, 传统营销理论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营销环境。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 西方国家一些营销学者积极研究和探索出了适应当代企业竞争要求的新的营销理论———关系营销理论, 并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指导思想。关系营销是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 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 认为企业营销是一个与顾客、供销商、竞争者、内部员工、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相作用的过程, 正确处理与这些个人及组织的关系是企业营销的核心, 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一、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

关系营销是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间的双向的信息交流, 是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协同为基础的战略过程, 是关系双方以互利互惠为目标的营销活动, 是利用控制反馈的手段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的管理系统, 其主要特征是:

(一) 信息沟通的双向性

社会学认为关系是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机渠道, 良好的关系即是渠道畅通, 恶化的关系即是渠道阻滞, 中断的关系则是渠道堵塞。交流应该是双向的, 即可以由企业开始, 也可以由营销对象开始。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 可以使企业赢得支持和合作。

(二) 战略过程的协同性

在竞争性的市场上, 明智的营销管理者应强调与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的、彼此信任的、互利的关系。这可以是关系一方自愿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可以是关系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实现相互适应。各具优势的关系双方, 互相取长补短, 联合行动, 协同动作去实现对双方都有益的共同目标, 可以说是协调关系的最高形态。

(三) 营销活动的互利性

关系营销的基础, 在于交易双方之间有利益上的互补。如果没有各自利益的实现和满足, 双方都不会建立良好的关系。关系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 要求互相了解对方的利益要求, 寻求双方利益的共同点, 并努力使双方的共同利益得到实现。真正的关系营销是达到关系双方互利互惠的境界。

(四) 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关系营销要求建立专门的部门, 用以追踪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关系营销应具备一个反馈的循环, 连接关系双方, 企业由此了解到环境的动态变化, 根据合作方提供的信息, 以改进产品和技术。信息的及时反馈, 使关系营销具有动态的应变性, 有利于挖掘新的市场机会。

二、关系营销的三个层面

关系营销建立在顾客、关联企业、政府和公众三个层面上, 它要求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 必须处理好与这三者的关系。

(一) 建立、保持并加强同顾客的良好关系

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离开了顾客, 其营销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顾客, 顾客忠诚的前提是顾客满意, 而顾客满意的关键条件是顾客需求的满足。要想同顾客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 首先, 必须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 并将此观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产品的开发应注重消费者的需要, 产品的定价应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产品的销售应考虑消费者的购买便利和偏好等。其次, 切实关心消费者利益, 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 为顾客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产品的品牌、质量、服务等, 为顾客创造最大的让渡价值, 使他们感觉到物超所值。第三, 重视情感在顾客作购物决策时的影响作用。飞速发展的技术使人们之间沟通的机会减少, 但人们却迫切希望进行交流, 追求高技术与高情感间的平衡。企业在经营中要注意到顾客的这种情感因素, 并给予重视。

(二) 与关联企业合作, 共同开发市场

在传统市场营销中, 企业与企业之间是竞争关系, 任何一家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胜, 就得不择手段。这种方式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又易使竞争双方两败俱伤。关系营销理论认为:企业之间存在合作的可能, 有时通过关联企业的合作, 将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首先, 企业合作有利于巩固已有的市场地位。当今市场, 细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诸强各踞一方, 竞争日趋激烈, 任何企业要想长期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 其难度越来越大, 通过合作可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动的适应能力。其次, 企业合作有利于企业开辟新市场。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地扩大市场容量, 而企业要想进入一个新市场, 往往会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 但若在新市场寻找一个合作伙伴, 许多难题将迎刃而解。第三, 企业合作有利于多角化经营。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往往要向新的领域进军, 但企业不可能对所有的领域里的经营活动都十分熟悉, 如果遇到一个十分陌生的领域, 企业将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若企业通过与关联企业合作, 这种风险就可能降低。第四, 企业合作还有利于减少无益的竞争。同行业竞争容易导致许多恶果, 如企业亏损增大, 行业效益下降, 这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不良影响, 而企业间的合作即可使这种不良竞争减少到最低程度。每个企业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发现和利用企业外在的有利条件是关系企业营销成败的重要因素。

(三) 与政府及公众团体协调一致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活动必然要受到政府有关规定的影响和制约, 在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时, 企业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规, 协助研究国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关系营销理论认为:如果企业能与政府积极地合作, 树立共存共荣的思想, 那么国家就会制定出对营销活动调节合理化、避免相互矛盾、帮助营销人员创造和分配价值的政策。现代营销的内容十分广泛, 相关团体与企业内部员工也是关系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协调好与这些组织的关系, 建立与企业员工的良好关系, 就能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保证。

关系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有机的整合了企业所面对的众多因素, 通过建立与各方面良好的关系, 为企业提供了健康稳定的长期发展环境。

三、关系营销的实施

营销实施是将营销策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也是将纸面上的计划、任务落实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关系营销策略的实施, 还需要企业从整体上进行统筹规划, 具体来说包括组织设计、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文化的整合。

(一) 组织设计

关系营销的管理, 必须设置相应的机构。企业关系管理, 对内要协调处理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 对外要向公众发布信息、征求意见、搜集信息、处理纠纷等等。管理机构代表企业有计划有准备分步骤地开展各种营销活动, 把企业领导者从繁琐事物中解脱出来, 使各职能部门和机构各司其职, 协调合作。

(二) 资源配置

面对当代的顾客、变革和外部竞争, 企业的全体人员必须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利用, 同心协力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资源配置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部门间的人员转化, 内部提升和跨业务单元的论坛和会议等进行。信息资源共享方式主要是:利用电脑网络、制定政策或提供帮助削减信息超载、建立“知识库”或“回复网络”以及组建“虚拟小组”。

(三) 文化整合

关系各方环境的差异会造成建立关系的困难, 使工作关系难以沟通和维持。跨文化之间的人们要互相理解和沟通, 必须克服不同文化规范带来的交流障碍。文化的整合, 是关系双方能否真正协调运作的关键。合作伙伴的文化敏感性非常敏锐和灵活, 能使活动双方共同有效地工作, 并互相学习彼此的文化差异。文化整合是企业市场营销中处理各种关系的高级形式。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文化。推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文化可能是鼓励创新、发挥个性及承担风险;而成本领先的企业文化, 则可能是节俭、纪律及注重细节。如果关系双方的文化相适应, 将能强有力地巩固企业与各子市场系统的关系并建立竞争优势。

实施关系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全面、正确理解关系营销所包含的内容, 要实现企业与顾客建立长期稳固关系的最终目标, 离不开建立与关联企业及员工良好关系的支持。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 除了要处理好企业内部关系, 还要有可能与其他企业结成联盟, 企业营销过程的核心是建立并发展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其他公众的良好关系。无论在哪一个市场上, 关系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 关系营销日益受到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成为指导营销活动的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潘洪志]

若干关系 篇2

第一条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政商关系“亲”“清”互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结合党纪法规和广东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 本意见所称政商关系,是指各级党的机关、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与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负责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条 本意见所称新型政商关系就是“亲”和“清”。对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而言,“亲”就是坦荡真诚同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负责人接触交往,特别是在非公有制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负责人多关注、多交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心实意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清”就是同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的关系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

对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负责人而言,“亲”就是积极主动同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沟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投身地方发展;“清”就是洁身自好、守商规、走正道,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第四条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应当防止“亲”而不“清”、官商勾结和“清”而不“亲”、为官不为,做到政商之间既“亲”又“清”,有交集不搞交换、有交往不搞交易,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健康成长。

第二章 优化政务服务

第五条 公正平等对待非公有制企业。机关单位应当保证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推动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我省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上走在前列。

第六条 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机关单位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细化相关配套措施,保持政策稳定性,强化政策落实督查,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让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增强发展信心。

第七条 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机关单位应当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强化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确保有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宣传到位、解读到位。

第八条 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机关单位应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精简涉企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建立健全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实行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实行多证合一、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等,方便企业准入;实行首办责任、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结果反馈制,提高服务企业办事效率;开展明查暗访,加强行政效能监督。

第九条 改进政务服务方式。机关单位应当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各涉企数据平台和信息整合,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以网上办事大厅为龙头的省市县镇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服务。

第十条 增强政务服务透明度。机关单位应当全面公开涉企服务事项及办事流程,编制发布办事指南,全面推行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标准化,为非公有制企业办事提供明确指引;制定涉及非公有企业及其经营者重大利益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或者作出涉及企业重大利益的决策应当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听取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负责人的意见;非公有制企业财政扶持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批、拨付应当全程公开、决策透明、网上公布、公平公正。

第十一条 减轻非公有制企业负担。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企业负担情况动态监测,严格落实国家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措施,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开,加快推进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制定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规范中介服务收费标准;精简评估事项,防止重复评估。

第十二条 畅通非公有制企业诉求渠道。机关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相关职能部门、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定期沟通互动机制,充分发挥“12345”热线电话等平台作用,认真听取企业意见,对企业诉求属于本级办理的限时办结、需要上报的限时报出、不能办理的限时告知。机关单位和行业协会应当支持企业涉外应诉。司法、执法机关应当依法打击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回应企业诉求。

第十三条 推行联系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制度。领导干部应当定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健全完善重点企业挂钩帮扶机制。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经批准,可以应邀参加企业符合规定的各类活动,可以按照有关差旅规定在企业所在地用餐或者由企业按照当地公务接待标准提供工作餐。

第三章 规范政商交往行为

第十四条 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与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负责人交往中,应当以法律法规、党纪政纪为准绳,不触法、不越纪、不谋私,不得利用权力影响和职务之便从事下列行为:

(一)收受企业及其负责人红包、礼金、礼品、消费卡、奖品、奖金等财物;由企业及其负责人支付应由单位或者个人负担的费用;以本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特定关系人名义向企业及其负责人筹资、借款、借物;以提供中介服务为名向企业及其负责人收取费用或者其他好处;

(二)接受企业及其负责人邀请,违反规定出入私人会所或者接受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

(三)接受企业及其负责人提供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

(四)默许、纵容、包庇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从企业谋取利益,以及违反规定与管辖的区域或者业务范围内的企业发生可能影响其公正执行公务的经营活动;违反规定安排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特定关系人到企业任高级职务或者挂名领薪;以本人及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特定关系人名义参股或者持有非上市企业的股份或者证券;

(五)滥用职权,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为企业及其负责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损害其合法权益;干预和插手企业具体经营管理活动,妨碍企业健康发展;玩忽职守,损害企业合法利益;

(六)对企业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乱募捐;在市场准入、招商引资、政府采购、证照颁发审验、项目审批、土地征用、市场监管、工商管理、税收征管、金融贷款以及财政补贴等环节吃拿卡要和政务服务不作为、慢作为;

(七)其他违反党纪、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第十五条 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与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交往中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情形的,应当事先报告或者主动申请回避;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有关机关应当根据规定直接作出回避决定,拒不回避的按照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 各级各类党组织应当教育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负责人在与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交往中,不得为谋取非法利益从事下列行为:

(一)给予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及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

(二)赠予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及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特定关系人企业股份及其他资产,或者为上述人员代持企业股份及其他资产;

(三)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及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特定关系人理财;

(四)以赌博或者其他形式向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及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输送利益;

(五)以不正当渠道或者非法手段影响机关单位干部人事任免、公共决策、公务执行;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第四章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第十七条 开展全民廉洁教育。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公职人员廉洁从业教育、非公有制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廉洁从商教育,加强案例剖析警示教育,强化廉洁典型示范引导,形成廉荣贪耻社会氛围。

第十八条 建立守廉激励和失廉惩戒机制。完善商业贿赂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和不廉洁企业及其负责人“黑名单”制度,推进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对于廉洁记录良好的企业,予以表彰、鼓励、扶持;对市场经济活动中有行贿记录的企业,依法依规限制其有关经济活动;对不廉洁企业或者有行贿记录的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在相关规定期限内不得授予政治荣誉或者给予政治安排。

第十九条 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引导企业遵循《广东省非公有制企业防治腐败工作指引》,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坚持依法经营,信守廉洁承诺,推进行业自律,培育廉洁文化。

第五章 强化监督执行

第二十条 加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净化社交圈、生活圈、休闲圈,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第二十一条 依法依纪整治对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负责人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其合法权益不予保护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

第二十二条 综合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与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交往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第二十三条 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对于涉及官商勾结、为官不为等问题线索的实名举报应当优先办理、100%核查,并及时向举报人反馈办理情况。

第二十四条 尊重广东历史和省情,落实“三个区分”,把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中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握好执纪执法的政策界限。

第二十五条 细化容错纠错办法,建立容错提出、受理、审议、界定机制,营造支持改革、宽容失误、鼓励担当的良好氛围。

第二十六条 司法、执法、执纪机关在查办案件中应当依法维护涉案企业合法权益,慎重选择办案时机和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不得违法冻结企业账号、查封企业账册、堵塞企业资金流通渠道、发布影响企业声誉的信息以及作出其他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各级党委(党组)、政府、纪检监察机关应当担负起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广泛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合力。

第二十八条 坚持对政商关系中各种违纪违法现象“零容忍”,对违反本意见规定的,依纪依规给予批评教育、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意见所指非公有制企业还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体工商户。

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与公有制企业及其负责人、公有制企业及其负责人与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负责人的关系,参照本意见执行。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若干问题思考 篇3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研究民事诉讼的理论基础,对解决司法实践中的民事诉讼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我国的法学家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研究比较少,使得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基本含义

法律关系是指确定特定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一种社会关系,通过对法律关系的概念的了解可知,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就是指确定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的一种社会关系。简单的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仍然属于法律关系的一种,是法律关系在诉讼领域的延伸[1]。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由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属于法律关系的一种,其构成要素也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方面。法律关系中的主体是指在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人;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具体包括行为、智力成果以及物等;法律关系的内容简单的说就是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2]。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问题探析

通过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念的分析,我们知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属于法律关系中的一个下位概念,它的构成要素与法律关系一样,也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方面。

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分析,西方国家的研究要比我国早很多,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概念的确定是由德国法学家比洛率先提出的,比洛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解读为人们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奠定了基础,在大陆法系引发了一场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探讨,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派别。

(一)一面关系论

一面关系说的学者认为虽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仅仅是原被告之间的一种法律关系,与法院没有关系,法院仅仅处于中立的地位。这一学说将法院排除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范围以外,显然不是很科学。

(二)二面关系论

二面关系说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包括原告和法院之间的关系以及被告和法院之间的关系。这一学说看到了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其进步的一面,该学说的缺点是忽视了原告和被告之间的重要关系,使得整个理论失去了核心。

(三)三面关系论

三面关系说主張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既包括当事人与法官,同时也包括其他诉讼参与人。所有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在诉讼过程中都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3]。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征分析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分析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参加民事诉讼程序,享有民事诉讼权利、承担民事诉讼义务的自然人和组织。通常来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法院等。

当前大部分的学者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包括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法院的主张是赞同的,但是也有个别学者认为这种主张严重的扩大了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过于宽泛,应该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根据诉讼参与人的参与程度来确定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显然,这种主张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理解忽视了民事诉讼的平等原则,是非常不合理的。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分析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简单的说就是指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但对其具体内容的理解,学者们存在很大的争议。事实上,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应该是进入诉讼程序的民事案件,这样才能使其成为民事诉讼中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的承担者。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分析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过程中享有的诉讼权利和应该承担的诉讼义务。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对案件拥有审判权,法院必须以事实和法律对案件独立作出公正的裁判。对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可以放弃的,即如果原告在审理过程中与被告达成了和解意见,想撤诉,法院应该允许,但是对于当事人的诉讼义务,其必须履行,否则将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对解决司法实践中的民事案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确保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必须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使其能真正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荣.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9:143-144.

[2]蔡彦敏.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政法论坛,2000,02:80-86.

海关与商界伙伴关系的若干思考 篇4

一、提出海关与商界伙伴关系的背景

“9.11”事件及随后发生的一系列恐怖主义事件促使国际社会大大提升了对贸易安全与便利的重视程度, 为保证各国海关有效履行税收征管、边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职能, 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监管互认, 信息共享, 保障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安全, 实现贸易便利化, 世界海关组织 (World Customs Organiza tion, 以下简称WCO) 在充分吸收成员国海关和商界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个关于保障国际贸易供应链安全与便利的制度, 即《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 (以下简称《标准框架》) , 作为WCO成员必须接受和实施的最低标准。海关与商界之间的伙伴关系是《标准框架》的两大支柱之一。至此, 海关与商界伙伴关系被正式提出, 在《标准框架》随后的技术说明中, 将伙伴关系解释为“各国海关都应该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 以保证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安全”。

二、AEO概念的引入

为明确海关与商界伙伴关系相关标准, 《标准框架》引入了“经认证的经营者” (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 简称AEO) 的概念:“以任何一种方式参与货物国际流通, 并被海关当局认定符合世界海关组织或相应供应链安全标准的一方, 包括生产商、进口商、出口商、报关行、承运商、理货人、中间商、口岸和机场、货站经营者、综合经营者、仓储业经营者和分销商”。伙伴关系的主体便是海关与AEO, AEO需要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在日常业务中应采取加强安全的最佳做法或制定若干安全制度, 且这些标准、做法和制度应是基于风险评估和各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之上。海关应与AEO加强合作, 最大限度地实现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安全与便利。

三、各国海关与商界合作现状

1. 外国海关与商界合作现状

(1) 美国海关。受9.11事件的影响, 美国海关全面重组, 特别加强了边境保护和贸易安全的职能。其中一个举措就是实施“海关-商界反恐伙伴”计划 (Customs-Trade Partners hip Ag a ins t Te rroris m, 简称C-TPAT) , 以优惠通关、简化货物安检手续等为条件, 要求国内或外国进口商、货运商、贸易中间商、制造商等按照一定安全标准, 建立公司内部安全控制制度, 自主规避安全风险。

(2) 瑞典海关。瑞典海关为促进贸易便利化实行阶梯式管理系统 (The Stairway) 。海关通过对企业的详细调查给企业确定级别, 颁发证书。企业的资信与手续的简化是对等的。企业的级别越高, 按海关要求做的越多, 承诺的越多, 通关时, 海关做的就越少, 通关就越便利。瑞典海关高度重视与商界的伙伴关系, 认为“以客户为主”、“与客户对话”与有效的边境监管一样重要。

(3) 荷兰海关。荷兰海关依据企业的经营规模、进出口业务量及企业以往守法记录确定了大约700多家便捷通关的较大型企业, 海关在这些企业设有专门的企业协调人 (Clien coordinator) 。作为海关与企业的纽带, 其工作的主要内容便是协调处理海关与企业之间的各项业务, 获得企业大量的风险信息资料。

除此以外, 加拿大海关“保护伙伴”计划及澳大利亚海关“客户认证项目”都是海关与商界合作模式的典范。

2. 我国海关与商界之间合作的现状

目前, 我国海关与商界之间合作的主要形式有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等。

(1) 企业分类管理制度。根据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办法》, 海关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报关情况、遵守海关法律法规的情况等, 设置A、B、C、D四个管理类别, 对企业实施动态的分类管理。企业分类管理制度体现了海关“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法惩戒”的监管原则, 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规范经营, 提高了企业的守法自律意识,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守法企业的经营成本, 对营造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口岸经济秩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2) 合作谅解备忘录 (以下简称MOU) 。签订MOU是实现海关主管、企业自管、社会共管的重要手段。按照MOU的要求, 海关与企业必须建立固定的联系渠道和磋商机制, 加强信息的交流和互通, 并注重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和专题调研。同时, 通过MOU, 海关可以帮助企业明确自己的权利, 为企业提供指导和培训, 及时给规范出口企业提供最新便利措施。海关与企业签订MOU, 体现了海关以企业为单元的管理思想。

除此以外, 海关还通过召开企业座谈会、实施关务公开等制度与企业建立联系渠道。

四、我国海关与商界合作存在的问题

1. 法律问题

《海关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这从法律角度就把海关与商界的关系定义为“监督管理”和“被监督管理”, 如果不能对这一关系作合理理解, 那么海关与商界的“伙伴”关系从一开始就缺乏法律授权。

2. 意识问题

海关的主体意识与商界的客体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在实际操作中, 海关重“管理”, 轻“服务”;重“安全”, 轻“便利”。我国海关与商界虽然也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合作, 但海关都是居于主导地位, 企业属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企业自身的主体意识还有待加强, 特别是中小企业意识不够, 担心海关出台的任何政策都会以增加企业成本为代价, 造成企业消极应付的状态。

3.“商界”的范围狭窄。

《标准框架》中对商界的定义就是AEO—“经授权的经营者”, AEO不仅包括大企业, 还包括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 不仅涉及海关与企业两个主体, 还包括了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第三方组织, 美国海关C-TPAT计划中的AEO甚至还包括美国本土外的企业。对比我国海关的实际情况, 目前与商界的关系还局限在与进出口企业的合作关系上, 不包括第三方的参与, 商界的范围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拓展。

五、带来的启发

1. 顺应形势, 转变思想, 服务大局

长久以来, 我国海关过多侧重于监管职能, 而忽视了服务便利职能。基于这一点, 为应对环境变化,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中国海关应积极转变思想, 树立起海关与商界伙伴关系的意识, 将海关与商界置身于一个平等的框架内开展合作, 增强企业对海关的信心。在实践中要积极引导企业建立主体意识, 主动把企业自身和海关连成一片, 要让企业认识到, 海关与企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海关与商界伙伴关系

事实上, 关于海关与商界伙伴关系的内涵, 国际社会也没有一致的结论, 各国都是站在本国的立场去加以理解。构建海关与商界伙伴关系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管理经验, 要考虑到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 比如中小企业多, 实力较弱, 主体意识不强, 对海关信心不够等。我们应积极整合现在我国海关与商界合作的各项资源, 避免全盘否定, 只求“创新”, 应在对比、借鉴的基础之上逐步整合创新。

(1) 大企业带动小企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关与商界伙伴关系不仅要考虑到大企业的利益, 还应该重点引导和关心中小企业。但由于中小企业实力较弱, 对国际贸易的运作流程比较生疏, 导致海关对其实行旨在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措施时, 中小企业会因为可能增加运营成本而产生消极退出的想法。由于海关与商界伙伴关系对企业实行的是自愿加入原则, 首先应在感兴趣的守法大企业里进行试点, 产生成效后再逐步推广到中小企业。

若干关系 篇5

一、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职能中首要的基本职能

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职能有多种不同认识,最常见的观点有六种,对会计监督职能中若干关系的探讨论文。不同职能论的倡导者由于对经济活动过程尤其是会计本质的理解角度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表述方式。然而,大多数会计理论研究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一致认为,会计二职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是,由于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有“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之不同观点,因而二职能又分为反映与控制职能和核算与监督职能。另外,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会计的二职能应该是反映职能与监督职能,这种观点虽然是一种权宜的表达方式,但却是在摈弃了两大派别互相之间偏见与局限之后,所形成的最为科学的会计职能观。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们不断地追求利益和分配利益,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公平与效率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历史。会计作为一种记录、计量的工具,首先产生于人们对经济利益分配的需要,同时在利益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计参与了经济利益的.形成与分配过程,而在分配过程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公平问题,而不是对分配结果的反映,只有监督才是实现公平的最重要的途径。监督作为一种活动,其本身不可能独立存在,也不可能独立发挥作用,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并由特定人员或机构来完成,而且这种人员或机构必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这一点出发,会计监督职能与任何别的会计职能相比更为重要,并且始终伴随着其他职能的运作过程。由于利益是任何社会形态存在的基础,利益分配是任何社会形态中的主旋律,公平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而会计不可能消失,会计监督职能也不可能消灭,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所有职能中首要的基本职能。

二、会计监督职能与反映职能的关系

会计的反映职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基本职能,它与会计监督职能一样,伴随着会计发展的始终。但会计监督职能与反映职能有主次之分,监督职能是主要职能,反映职能是次要职能。关于这一点也可以从现代会计实践中得到证实。

一般认为,现代会计产生于股份公司出现之时,向投资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是现代财务会计的目标,经济学论文《对会计监督职能中若干关系的探讨论文》。缘于此,似乎反映职能是财务会计的最基本职能,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重要前提,即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必须是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既然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是有用的,那么其充分必要条件必须是这种信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或真实性)。由于会计环境比较复杂,如果没有会计监督职能贯穿于会计工作始终,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或真实性)就难以保证,就有可能对投资者决策造成重大失误。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对企业生产经营所进行的成本控制、预算、分析、计划等,是监督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

三、会计监督职能与核算职能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离开了核算就无所谓会计,监督也无从谈起,它是整个会计工作的基础”。必须指出,这里的核算与监督有概念交叉之嫌。核算实际上由两部分工作(即核与算)组成。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核”是指“仔细的对照考察”,与之相关联的词有核定、核对、核实、考核,其中都蕴藏着监督之意;“算”是指“计数、加总”。如果将核算与监督并列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显然缩小了会计职能本身的内涵和外延。

若干关系 篇6

第一阶段为“宽进严出”的审查模式。以2004年3月1日为界限,在此之前的夫妻共有房产登记采取的是隐性共有的方式。即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房产,由其中一方申请登记并取得权利。通常申请人为房屋权利来源证明(购房合同、公有住房买卖协议书、拆迁协议书等)上记载的一方,配偶不核发共有权证,视为隐性共有。在该种审查和登记模式中,登记机构在申请人取得房屋权利时对夫妻关系的审查较为宽松。后续房屋所有权人在处分房屋进行转移登记或抵押登记时,登记机构将对其婚姻状况进行严格审查,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应的婚姻证明,由登记机构结合婚姻证明材料审查取得房屋权利时是否存在隐性共有人,如存在共有人的,要求共有人一并到场方可处分房屋。

这种审查模式下,房屋登记机构在取得登记时的审查较为轻松,但弊端在于处分房屋时当事人负担较重,如每次办理抵押登记均需提供取得房屋时的婚姻状况证明,同时也加重了登记机构后续的审查压力,降低了行政效率。而且尽管如此,仍然会出现当事人弄虚作假、故意隐瞒或是产权人进行房屋登记后婚姻状况发生多次变化的情况,导致登记机构审查不尽。

第二阶段为“严进宽出”的审查模式。鉴于上述模式中繁重的审查压力,也为减少权利人处分房屋时登记机构的审查责任,降低审查难度,提高办事效率。杭州自2004年3月1日开始,在产权登记上采取了婚姻状况前置审核的模式,即“严进宽出”,将之前在处分环节对婚姻关系的审查提前至取得登记时。登记机构在取得产权登记时强制审查申请人的婚姻状况,要求当事人提供户口簿、结婚证、离婚证等婚姻状况证明材料进行产权登记申请。如房屋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且无特别约定的,登记为夫妻共有产,对原来的“隐性共有人”核发共有权证,使其显性化。将来待权利人处分房屋时,登记机构以房屋所有权证、共有权证记载的房屋权利人为准,不再审查有无其他共有人。

这种一次性审查的模式,有效降低了登记机构在处分登记时的重复审查压力,不仅简化了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办事群众的负担。但该种登记审查模式也使登记机构陷入另一种困境。由于是一次性审查,所有的审查压力无形之中转移至取得登记之时,且这种对民事实体法律关系的审查存在着较大的行政风险,一旦登记时遗漏了共有人,极易引起行政诉讼。

第三阶段为“询问+自行申报”模式,随着《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房地产技术规程》以及《杭州市区国有土地上房屋登记办法》的相继出台,加之传统审查模式暴露出来的缺陷和行政风险,房产机构对婚姻关系的审查方式开始考虑和酝酿转变。2013年4月1日,杭州正式调整了婚姻关系的审查方式,房屋登记部门原则上不再直接审查夫妻关系,由登记机关进行询问,申请人自行申报。换句话说,房屋登记部门将充分尊重购房人的意愿,在登记机构询问、申请人申报无共有人的情况下,可直接将房屋权利来源证明中记载的“买方”登记为房屋所有权人。今后处分房屋时,仅需房屋所有权证上记载的所有权人确认即可。

在以往的婚姻关系审查模式中,无论是“宽进严出”还是“严进宽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时的登记背景和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上世纪90年代,因福利分房制度,房产的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权利人权利意识淡薄,因此登记的积极性不高,隐性共有的形式被普遍接受。此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产的价值大幅提升,权利人权利意识和登记意识显著提高。为减少房产方面的纠纷,维护隐性共有人的权益,登记机构开始调整原有的登记模式,对配偶一方核发权证。但是这两种方式使登记机构处于一种职责不清的状态。事实上,夫妻共有产的判断属于民事实体法律关系,属于法院民事审判权的范畴,系司法权而非行政权,登记机构作为行政机关对此并没有实质审查的义务。因此,登记机构这种恐不进行实质审查将影响房屋登记的公信力而对民事实体法律关系进行过分探究的行为,使得自身有了越权之嫌。此外,上述两种模式也使得权利人过分依赖登记机构而怠于主张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反而不利于对弱者的保护。

随着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房屋登记更加倾向于程序化和要件化,登记机构的职能和审查义务也进一步得到明确。“询问+自行申报”的审查形式应势而生,不仅将登记机构从“审无权、查不清”的境地中解脱出来,也更契合了相关的立法精神。从《物权法》第十二条关于登记机构职责的规定、《房屋登记办法》对“房屋登记”概念的界定以及《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中阐明的登记要件和审查要求来看,房屋登记是一种依申请登记的行为,登记机关的主要职责是查验材料是否齐备、对申请人进行询问,按申请材料将当事人物权变动的事项记载于登记簿,其承担的应当是形式审查而非实质审查。在这样一种立法精神指导下,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应当是一种权利的推定,是通过收取的要件和登记程序拟制出来的结果,登记机构工作人员只要尽到了合理审慎的审查义务,在要件齐备和程序完善的条件下得出的登记结果即可推定为正确的权利。况且,《房屋登记办法》设立有“更正登记”“异议登记”制度,在申请人提供虚假材料或申报不实的情况下,登记机构因审查职能所限而出现登记簿记载与实际权利状况不一致时,为权利人提供了救济渠道。

由于“询问+自行申报”模式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愿和隐私,在杭州实行两年多以来,办事群众反映良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对于登记机构而言,也大大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风险。通过这两年的登记实务,笔者认为在该审查模式下的夫妻共有产登记,尚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和探讨。

第一,当工作人员询问申请人有无共有人,申请人回答无共有人时,登记机构即可将房产登记为申请人单独所有。但是,如果该申请人既有的产权登记档案中已明确提供有婚姻证明,且该证明表明申请人具有婚姻关系的,笔者认为登记机构应当要求其对此进行说明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而非一刀切地以自行申报为准。此处要求其提供婚姻证明材料并非是前述的审查民事实体法律关系,而应理解为登记机关工作人员承担合理审慎的审查义务,否则将有疏于审查之责。

第二,房屋权利来源证明中仅记载了申请人一方,经登记机构询问,申请人表示有共有人,若该共有人与申请人无婚姻关系,即使双方共同申请,登记机构也不能直接登记为共有产。此举没有异议,否则登记簿信息将与权利来源证明不一致。

但若系夫妻共有的房产前来登记,购房合同等权利来源证明上仅签署了夫或妻一方,能否直接将房屋登记为夫妻共有产?对于该问题实务中也有着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该种情况下可以直接登记至夫妻双方名下。认为《房屋登记办法》第十八条所指的共有关系系指夫妻共有,如房屋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并且由夫妻双方共同申请,那么即使合同的受让人仅为夫或妻一方,也应将房屋登记为夫妻共有,从而将隐性共有人显性化。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不能直接登记为夫妻共有产,需修改权利来源证明为夫妻双方或者登记在一方名下后办理夫妻共有产变更,将房屋登记至夫妻双方名下。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根据《房屋登记办法》第二十、二十二条的相关规定,申请人必须与依法提交的材料记载的主体一致,假设房屋权利来源证明中仅签署了夫或妻一方的,由夫妻双方共同申报为共有产,登记机构如登记为共有产,则登记簿记载与权利来源证明记载的主体不一致,与上述规定相违背。此外,在“询问+自行申报”的审查模式下,登记机构对申请人的婚姻关系不再审查,不再收取婚姻关系证明也是大势所趋。该种登记方式有利于唤起群众的权利意识,鼓励大家取得权利时在源头上进行规范,由双方共同签署权利来源的证明文件。最后,如申请人需修改权利来源证明材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的,登记机构也可以将两个房屋登记事项合并办理,并不会给申请人加重负担。

若干关系 篇7

一是处理好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系。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战略地位, 不仅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而且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 在维护国家产业安全、能源安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中战略地位突出。近年来, 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 但东北地区区位条件优越, 沿边沿海优势明显, 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 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 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经济支撑带, 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优化调整国有资产布局、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打造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二是处理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新一轮东北振兴, 核心是在此前改革的基础上, 立足东北的优势, 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真正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围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着力解决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管得过多过细以及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

三是处理好中央支持和地方努力的关系。东北三省一区党委和政府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责任主体,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 更加注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自身努力加快发展。对东北振兴面临的全局性问题, 要更好体现国家扶持, 加大对东北社保体系建设、国企改革、林区垦区改革、新兴产业培育、城市基础设施和棚户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改造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倾斜, 支持东北地区在重点领域开展先行先试。要通过实现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清晰划分, 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 引导东北地区地方政府苦干、实干, 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把工作着力点切实从争取优惠政策转移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四是处理好转型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 东北振兴当前存在的这些困难和问题, 归根结底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 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 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深化改革。当前, 东北地区的体制机制问题和结构问题相互交织, 长期性和短期性问题相互影响, 但转型发展的核心是解决结构问题, 解决结构问题的根本还要靠深化改革。要把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治本之策, 把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增强产业竞争力作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之举, 通过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不断释放改革政策红利, 为经济转型、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创造良好环境, 通过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深化改革提供动力, 使改革与转型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造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五是处理好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和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关系。东北地区“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 工业“一柱擎天”和结构单一的“二人转”产业体系尚未根本转变,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按照中央要求, “加减乘除”一起做, 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对传统优势产业, 要促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支持东北装备“装备中国”、走向世界, 推进能源原材料产业延伸产业链,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推动传统行业在转型升级中培育新动能, 努力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先行区。对新兴产业, 要加快发展壮大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卫星及应用、生物医疗、高端医疗器械、软件及信息产业等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要更多发挥创新的支撑作用, 着力鼓励创新创业, 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六是处理好保障改善民生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东北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两者联系紧密、不可割裂。要全面贯彻落实好新一轮东北振兴在民生领域的重点工作, 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 推进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 加快推进棚户区、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工程, 尽快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 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加快解决社会民生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 支持林区、草原、湿地、沙地等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

七是处理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全国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关系。十余年来, 国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先行先试了增值税转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 积累经验后推广至全国老工业基地, 对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当前的形势, 新一轮东北振兴仍须把重点放在东北老工业基地, 集中发力, 着力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与此同时, 要进一步完善振兴战略的总体格局, 统筹支持全国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

音乐史与音乐作品关系的若干研究 篇8

一、音乐史研究的意义

由于西方人取得了音乐史研究上的巨大成果, 而中国对于音乐史的研究并没有十分关注, 没有开辟出崭新的音乐史研究道路, 没有相关的书籍展现音乐史的价值。相比较而言, 西方音乐的价值比较高, 中国音乐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淡忘, 中国需要深入研究音乐史以及音乐作品, 才能避免中国的音乐走向深渊, 西方音乐史个案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然而对优秀作曲家以及重要作品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大部分的音乐人偏爱西方音乐文化, 例如, 如今深受现代人喜爱的摇滚乐、流行乐、爵士乐等音乐都是来源于国外, 是西方文明创造的产物。全面地了解西方音乐历史的演变过程, 有助于我们理性的认识音乐, 从而深层次的认识西方音乐文化的本质属性, 其中主要包含音乐的价值取向、音乐的文化意义、音乐的发展规律等。客观角度来说, 作为音乐史学家全面地了解历史上名家名曲的基础上, 还应该深入的研究名家名曲的价值, 使人们能够全面了解西方音乐的历史以及文化。

二、音乐史与音乐作品的关系

对于研究音乐史与音乐作品的关系, 首先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 分别研究音乐史与音乐作品, 找出音乐史和音乐作品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从而深入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音乐史与普通史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普通史将历史发生的事件为主体, 而音乐史是音乐史学家在研究了音乐作品后, 不断地深入理解音乐作品之后的产物。只有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层含义, 才能正确地了解音乐史, 避免片面地理解音乐史与音乐作品的关系。比如文学史需要深入研究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通过深入地研究找出文学所具有的真正历史价值;对美术史的深入研究, 首先会针对建筑、雕塑、绘画等相关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 从而确保美术历史的真实性。因此, 音乐史为了确保符合当时社会历史, 应该紧抓广为流传并极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使人们对音乐史的研究能够更加透彻, 有效地在社会史、文化史以及政治史中找寻正确的方向。

对于音乐作品的研究, 我们应该进行总结, 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音乐作品进行系统总结, 并将得到发展的音乐作品进行归纳, 将繁杂的音乐作品进行简单化的总结。总结音乐作品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将音乐作品简单化不代表减少对音乐作品的研究, 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 并且能够反映历史背景的音乐作品。对于这种音乐作品的选择, 存在一定的困难, 主要由于人类无法完全还原历史, 大部分的统治者为了保全自身利益, 会通过篡改历史来欺骗百姓。因此, 研究音乐史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音乐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历史, 通过深入研究音乐史, 有助于深入研究音乐作品的历史价值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音乐史与音乐作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们相互制约, 并且直接关系到音乐创作。

克内普勒提出“音乐不断深刻地人性化的过程”, 这种概念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 进行可行的音乐史和音乐作品探索, 利用有效的方法研究音乐历史的演变过程。克内普勒提出的概念, 为音乐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为人们更好地认识音乐奠定了基础。人们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 对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基于这种观点, 克内普勒对音乐探索的研究方法并未展开深入的阐述。然而值得重视的是, 克内普勒是马克思主义者, 这位音乐史家研讨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中, 通常会进行阶级的分析以及唯心主义的批判, 我们应该正确、理性地看待音乐史的研究, 不能参杂主观的情感。音乐作品能够反映出的东西较多并且涉及各个领域, 比如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文学、科技等, 全面地展现了音乐作品的历史价值。对于音乐的研究需要遵循“历史第一”的原则, 将尊重历史以及还原历史作为关键, 从音乐作品中认清真正的音乐发展历史。研究音乐史与音乐作品关系时, 应该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 科学地运用相关的研究原则以及研究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音乐史与音乐作品两者存在互相制约的关系, 并且两者还能促进彼此的发展, 为了深入研究音乐的价值, 绝不能将音乐史和音乐作品的研究成果分开。进行音乐史的研究需要通过理解当时的音乐作品, 才能理解音乐的真正价值。避免主观地看待音乐作品, 应该理性、客观地看待音乐作品, 才能明确音乐史与音乐作品的关系。

摘要:音乐史和音乐作品的关系是研究音乐史永恒的话题, 结合研究音乐史的意义, 分析音乐史和音乐作品两者的关系, 使音乐在历时性与作品审美性之间能够平衡。

关键词:音乐史,音乐作品,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志谦.音乐史与音乐作品关系的学理反思[J].歌海, 2012 (04) .

[2]王德聪.音乐教学中西方音乐史与作品分析的相互影响[J].才智, 2010 (27) .

若干关系 篇9

混凝土应用非常广泛,基本上在每栋现代建筑中都要应用,因此,保证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影响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原材料,模板,施工技术等。要想提高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全面详细地了解影响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因素。下面将详细地阐述影响混凝土工程的因素。

一、混凝土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基本采用预拌混凝土,对提高施工质量、加快进度、促进环保及文明施工、降低劳动强度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实事求是地说,个别工程采用的预拌混凝土或施工企业自备混凝土搅拌站的产品质量也会出现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混凝土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的规定,虽有部分工程可能经设计单位验算认为可满足结构安全,但毕竟没有达到原设计要求,降低了安全储备;如经确认不能满足结构安全,只能进行加固处理甚至拆除,这对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声誉、甚至对社会财富都是很大的损失。

造成该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水泥用量不足、原材料计量误差、原材料质量不稳、搅拌工艺不当等,其中第一个原因是混凝土生产单位的偷工减料行为。为避免这一问题,首先施工单位和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必须提高认识,要把“质量第一”的理念切实落实在各项管理工作中,走“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的良性发展道路。其次,监理单位、建设单位(采用预拌混凝土时也包括施工单位)要派员进驻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监督混凝土生产的各个环节。即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就采取得力措施,确保质量监督及控制工作真正到位,这也是“过程控制”的具体体现。

二、模板体系技术相对落后

模板及脚手架技术的进步对促进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模板体系作为周转材料虽然不直接构成结构实体,但对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影响甚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工程采用的模板体系技术落后,制约了混凝土工程整体施工技术水平。施工企业对模板体系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模架施工总体质量不高,安全隐患频现;现浇混凝土观感质量不理想、实测项目偏差大、保护层厚度偏差大、成品保护不力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成为质量通病。

(1)解决模板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模板体系的重要性,尤其在目前已实现预拌混凝土的情况下,在影响混凝土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因素中,模板体系的地位更加突出。

(2)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模板材料及支撑体系,如符合标准要求的覆膜胶合板模板(酚醛树脂)、钢(铝)框胶合板模板、工具式大模板、中型组合钢模板、模壳、早拆模板体系、碗扣式脚手架、爬升模板、滑升模板等。

目前建筑工程采用最多的是散支散拆胶合板模板,但所用的胶合板材质差,不能满足《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GB/T 17656-2008)的要求。表现在大量应用的低品质胶合板,所用木材、粘合剂及覆面材料性能远达不到标准要求,导致施工中极易损坏,周转次数少(一般仅能周转1~3次);不但产生了数量巨大的建筑垃圾,对木材资源也是巨大的浪费。由于周转次数太少,这种胶合板模板尽管价格便宜,但经济性并不好;另外,现场现锯现配、散支散拆,本身就是落后的施工方法。

选择先进的高质量模板体系会增加一次性投资,但施工企业应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从质量、安全、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考虑综合效益。应该说,目前对新型模板及支撑体系推广不够,主要原因是短期行为,没有算好经济账;与宣传不够、部分模架产品质量不高及旧习惯难以改变也有一定关系。

(3)要加强模板管理,做到精细化施工、文明施工。模板制作与安装要精细,保证结构各部位形状与尺寸,保证轴线、标高、平整度、垂直度、高低差及尺寸偏差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要重视表面光洁和拼缝严密,脱模剂和拼缝处理也应符合要求。

要加强模板使用、安拆、修整、保养工作,文明施工,不能硬砸乱撬,随意抛扔,尽量减少对模板的破坏,降低损坏率,这不但关系模板安装质量,还能增加周转次数,提高经济效益。

(4)要切实落实模板体系设计工作。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2011年版)第4.1.1条规定: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该条规定为强制性条文,但部分工程未将该项工作落实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模架施工及管理粗放,即由模板班组根据主观经验确定模板体系的大致做法后施工,这种做法缺乏周密计划、精确安排和科学依据。随着工程规模扩大,结构复杂程度提高,新型模板和支撑体系的出现,模板及支架设计工作须由技术部门专门进行,这是模架工程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模板体系设计内容包括模板及支撑架选型、选材,力学计算,绘制模板及支架施工图,编写施工说明,编制模板、支架、配件的规格、数量汇总表和周转使用计划等。这项工作对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及提高工程施工科学化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5)必须重视模板支撑架的搭设、使用与拆除,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这个问题不但是模板体系施工质量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施工安全问题,在力学验算的基础上,认真编制科学严密、详尽合理的施工方案。对属建质(2009)87号文“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规定范围的高大模板和脚手架工程方案还要经过专家论证。

模板支撑架的搭设、使用与拆除,要树立规范化的思想,克服侥幸心理和经验主义的羁绊,严格按规范及经审定的方案施工。确保支撑架各项构造要求,严格控制各项安装偏差,确保支撑架构配件材料的质量,尤其是要严格检查钢管壁厚及钢管、扣件、脚手板的锈蚀、损坏、变形、滑丝等问题,禁止使用达到报废条件的构配件,还要严格执行脚手架各项检查验收制度。

(6)应积极推进模板体系现代化。模板及脚手架技术是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必须逐步推进模板体系现代化。模板体系现代化的内涵包括:模板材料多样化、模板产品体系化、模板支撑系统工具化、模板结构多功能化、模板生产工厂化、模板施工专业化、模板管理科学化。其中,模板施工专业化是指模板及支撑架的选型、设计、现场安装和拆除均由专业化队伍负责,这是我国模板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对连续浇筑认识不足,施工缝处理不到位

混凝土连续浇筑的含义是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第7.4.4条规定,混凝土连续浇筑是主控项目,应全部符合要求。对该项要求,部分施工人员思想上重视不够,甚至认为只要人员与机械没有停止作业就是连续浇筑,导致基础、梁板及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经常出现因浇筑顺序混乱、浇筑面间歇时间失控而出现凝固甚至硬化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

混凝土施工缝处理不到位的问题也反映了部分施工单位自控能力不足,甚至部分施工人员认为施工缝的处理情况浇混凝土后就看不见了。施工缝处理必须严格按规范和经审批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缝是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必须充分重视,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四、操作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目前,有的施工企业使用瓦工甚至无技术特长的人员进行混凝土施工。随着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发展,砖混结构房屋越来越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成为房屋建筑主要结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混凝土结构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另外,目前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也造成一线各工种工人素质不同程度下降,进而影响了包括混凝土在内的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在各项生产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在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中,人是第一位的。施工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对专职混凝土工种的培养。

五、离精细化施工与规范化管理尚有距离

目前,各级施工企业及不同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有明显差异,这些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1)对工程对象编制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没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有的只是规范的简单罗列,甚至流于形式。

(2)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有波动,浇筑倾倒高度偏大,造成混凝土离析;在振捣工艺方面,竖向结构振捣不实,钢筋变形位移。

(3)养护工作不到位,如养护开始时间太迟,结束时间太早,措施落实不够等。

(4)对成品保护重视不够,如模板支撑架立杆底端不设底座或垫板,垫板规格不符合规范要求,上下两层梁板模板支撑架立杆不对齐,后浇带处缺少支撑,拆模时间太早等。

(5)冬期施工及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措施不落实,对热工计算及应力计算重视不够。

(6)部分工程混凝土整体施工质量离内实外美及经得起实测尚有一定距离。质量控制资料,尤其是检验批验收记录表不真实。

六、对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推广不够

清水混凝土具有自然质朴、庄重清雅、真实和谐的特点,体现了现代人追求自然、回归自然的新理念。清水混凝土不另做饰面,可节省大量湿作业,降低造价,缩短工期,也避免了饰面层的开裂、空鼓与脱落。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原材料要求与配合比设计,模板设计、加工、安装与拆除,节点细部处理,钢筋绑扎,混凝土配制、浇筑、振捣、养护、成品保护等,这些环节与普通混凝土施工工艺相比均有特殊的技术要求。目前,清水混凝土在我国尤其在房屋建筑领域应用还不多,但清水混凝土必将在我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施工企业不应忽视这一问题,应积极行动,有所作为。

七、结语

为提高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应提高思想认识,健全管理。施工企业必须健全自身管理体系,这是搞好建筑施工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管理包括质量控制与安全生产管理,必须贯穿施工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严重后果。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实现精细化施工与规范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混凝土施工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保证整个建筑质量的关键,是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工作重心之一。本文笔者从混凝土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模板体系技术相对落后、对连续浇筑认识不足、施工缝处理不到位、操作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等方面详细阐述影响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的原因。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技术,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年版)[S].

[2]王绍民.我国模板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建筑技术,2011(08).

[3]JGJ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S].

若干关系 篇10

一、在办学定位上, 处理好学术研究型与教学应用型的关系

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初生之物, 往往在办学上效仿老牌本科院校, 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建设学术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而忽略了新建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 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各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事实, 在办学定位上盲目攀高, 结果只能是上不着天, 下不着地, 坐失转型发展的良机。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坚持教学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 科学研究要以应用研究见长。

二、在办学理念上, 处理好现实与传统的关系

新建本科院校有别于老牌本科院校,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由于研究基础薄弱, 在短期内很难形成原创性科研成果。然而,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正如重庆科技学院院长严欣平所说的那样, 不重视教学就不是学校, 不重视学术就只能是平庸的学校。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既要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服务的需要, 又要坚守传统大学的品格, 克服浮躁和功利倾向, 追求科学与民主, 崇尚真理与自由;既要走出象牙塔, 又要坚守象牙塔。走出象牙塔是服务社会, 坚守象牙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 新建本科院校要重视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 营造“教师从容淡定, 学生一心求学”的氛围。

三、在发展目标上, 处理好外延扩展与内涵提升的关系

要坚持“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这个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 走内涵优先, 开放办学之路,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 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不断推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国际化合作办学。要避免和克服办学层次拔高、办学规模贪大、学科专业求全、服务面向求远的偏误, 正确处理外延扩展和内涵提升的关系, 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在发展路径上, 处理好常规发展与突破发展的关系

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路径上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常规发展, 即学习老牌本科院校, 以时间的延续换取发展空间, 通过长期而渐进的积累发展壮大;另一种是突破常规, 独辟蹊径, 以质量和特色换取生存空间,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从新建本科院校产生的时代背景、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在高等教育群体中的弱势地位看, 如果走老牌本科高校的发展路径, 就只能被动应付, 最终被淘汰出局;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打好质量、特色牌, 利用后发优势, 形成比较优势, 在同类院校中争创一流。

五、在人才培养上, 处理好学与术的关系

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必须坚持重学崇术, 着力培养既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功底, 又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以求知, 术以求用, 学必借术以应用, 术必以学为根本。一方面要克服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上重学轻术的倾向;另一方面要防止重术轻学, 降低人才标准, 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了技能型人才。“学”与“术”二者不可偏废, 不重“术”培养不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不重“学”更培养不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六、在科学研究上, 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在短期内难以“顶天”, 但务求“立地”。要以基础研究为支撑, 以应用研究为重点, 着力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以地方需求为导向, 以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为核心, 以各类项目为纽带, 以成熟的科技成果和服务模式为载体, 组建社会服务团队, 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七、在社会服务上, 处理好地方需要与自身优势的关系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千差万别, 因时而异, 而任何一所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不可能为社会提供“全面”服务;新建本科院校更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避免攀大求全,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找准地方需要和自身优势的结合点, 扬长避短, 做实做强, 既在服务地方上见实效, 又在服务地方中实现自身发展。

八、在文化建设上, 处理好适应与引领的关系

文化是涵养大学的魂魄,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不长,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 在文化建设上容易产生理念上的自卑, 步入只求“适应”不敢“引领”的误区。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培育为抓手, 坚守大学精神, 肩负社会使命, 不断推进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 努力形成切合自身实际的文化传统;要积极建设所在区域的先进文化高地, 切实担当起“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引领地方”的文化使命, 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思想理论创新和文化育人, 服务和推进地方文化发展繁荣。

九、在教师队伍建设上, 处理好培养和引进的关系

引进人才, 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引进, 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尽快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处于省会中心城市之外的地级市, 没有地利优势;办学资源欠缺, 办学经费有限, 难以为引进的人才提供丰厚的薪金收入和良好的科研条件, 因此引进难度大, 引进效果往往不佳。新建本科院校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 以培养为主, 以引进为辅;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为重点, 大力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师德建设工程, 着眼于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十、在学科专业建设上, 处理好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学科发展带动专业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一般规律, 而新建本科院校, 专业建设任务繁重, 学科基础薄弱,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不可墨守成规, 应当选择新的路径, 走专业建设拉动学科发展之路, 最终实现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要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布局合理、面向行业与产业的专业学科, 以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突破。

参考文献

[1]赵临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特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 2010.

[2]张国圣.“重科速度”是如何诞生的[N].光明日报, 2011-05-10 (6) .

重排数与限对排列的若干关系式 篇11

一、定义与引理

首先给出这两个问题中的若干定义与引理:

引理1.1 在1,2…,n的排列中,没有一个元排保位的排列个数为D■,且D■=n!·■■,n≥0.

定义1.2 1,2,…,n的排列中,形如(i,i﹢1),i=1,2,…,n-1称为对子.

引理1.1 1,2,…,n在的排列中,没有对子的排列个数为Q■,且Q■=(n-1)!·■■,n≥1.

定义1.2 1,2,…,n的排列中,形如(i,i﹢1),i=1,2,…,n称为圆对子,约定(n,n+1)=(n,1).

引理1.3 在1,2,…,n的排列中,没有圆对子的排列个数为Rn,且Rn=n!.■■,n≥1.

定义1.3 1,2,…,n的排列中,首尾两个元素相接,形成逆时针方向的一个排列称为圆排列.

引理1.4 在1,2,…,n的排列中,没有对子的圆排列个数为■■,且■n=(n-1)!.■■,n≥1.

引理1.5 在1,2,…,n的排列中,没有圆对子的圆排列个数为■,且

■=(-1)n+n!.■■,n≥1.

二、Dn,Qn,Rn,■■,■,之间的一些关系

笔者通过观察Dn,Qn,Rn,■■,■的特殊值(见下表),发现Dn,Qn,Rn,■■,■之间存在某些关系.

发现的结论如下:

定理2.1 D■与Q■的关系:

Q■=D■+D■ (1)

Q■=(n+2)Dn+(-1)n+1 (2)

D■=nQ■ (3)

证明:根据D■与Q■的表示式知,

Q■=n!·■■(n+1-i)=

(n+1)!·■■+n!·■■

=(n+1)!·■■ - (-1)■+n!·■■-(-1)■

=D■+D■

(1)式得证.

Q■=n!·■■(n+1-i)=

(n+1)!·■■+n!·■■

=(n+1)!·■■+

n!·■■-(-1)■=

(n+2)·n!·■■-(-1)■

=(n+2)D■+(-1)■

(2)式得证.

定理2.2 Dn与Rn的关系:Rn=Dn-(-1)n (4)

定理2.3 Dn与■■的关系:Dn= ■■ (5)

定理2.4 Dn与■的关系:Dn= ■+■■ (6)

定理2.5 Qn与Rn的关系:Qn+1 =Rn+ Rn+1 (7)

定理2.6 Qn与■■的关系:Qn=■■+■■ (8)

定理2.7 Qn与■的关系:

■■+■■=nQn (9)

定理2.8 Rn与■■的关系:Rn=n■■ (10)

■■=Rn+(-1)n (11)

定理2.9 Rn与■的关系:Rn+1 =(n+1)(■+■■) (12)

注:以上定理2.2~2.9的证明均容易通过相应的定义式,利用定理2.1的证明方法证得结论,此处不再累赘.

三、Dn,Qn,Rn,■■,■的一些递推关系

引理3.1 Dn的递推关系:

Dn+1 =(n+1)Dn+(-1)n+1(13)

Dn+2 =(n+1)(Dn+1+Dn)(14)

定理3.1 Qn的递推关系:

Qn+2 +(n+1)Qn+1+nQn(15)

n(n+2)Qn=(n+1)Qn+1+(-1)n+1(16)

证明:(2)式代入(1)式即证得(16)式.

定理3.2 Rn的递推关系:

Rn+1=(n+1)·R■+(-1)■(17)

Rn+2=(n+1)(Rn+Rn+1)+(-1)(n+1)(18)

(n+1)(n+2)Rn+n(n+2)Rn+1=(n+1)Rn+2

(19)

证明:根据Rn的定义式,

Rn+1=(n+1)!·■■=

(n+1)n!·■■+(-1)■

=(n+1)R■+(-1)■

证得(17)式.

同理,根据定义式可以证得(18)(19)式.

定理3.3 ■■的递推关系:

■■=n■■+(-1)n (20)

■■=n(■■+ ■■)(21)

证明:(10)式代入(11)式即可证得(20)式.

(8)式代入(3)式得Dn+1=n·(■■+ ■■),(5)式代入上式即证得(21)式.

定理3.4 ■的递推关系:

■■+■■=(n+1)(■+■■)(22)

(n+1)■+n■■+(-1)n+1=■■(23)

■■+(-1)n=■(24)

证明:由(5)代入(6),可得■■=■+■■,再代入(9)式,可得■■+■■=(n+1)(■+■■),得证(22)式.

由(4)式代入(6),得Rn+(-1)n=■+■■,再由(12)式代入上式得证(23)式.

由(10)式代入Rn=+(-1)n=■+■■,得n■■+(-1)n=■+■■,再代入(9)式整理可得(24)式.

责任编辑 罗 峰endprint

重排问题与限对排列问题是组合数学中一类重要的排列计数问题,这一系列看似毫无关联的的计数问题,实际上彼此间蕴含着微妙的关系,但目前关于这类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多.再者,要深入研究这一系列的组合数通常需要借用其递推关系甚至彼此间的一些关系式,因此本文通过观察表格及定义式等方面寻找这些重要的关系式,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一、定义与引理

首先给出这两个问题中的若干定义与引理:

引理1.1 在1,2…,n的排列中,没有一个元排保位的排列个数为D■,且D■=n!·■■,n≥0.

定义1.2 1,2,…,n的排列中,形如(i,i﹢1),i=1,2,…,n-1称为对子.

引理1.1 1,2,…,n在的排列中,没有对子的排列个数为Q■,且Q■=(n-1)!·■■,n≥1.

定义1.2 1,2,…,n的排列中,形如(i,i﹢1),i=1,2,…,n称为圆对子,约定(n,n+1)=(n,1).

引理1.3 在1,2,…,n的排列中,没有圆对子的排列个数为Rn,且Rn=n!.■■,n≥1.

定义1.3 1,2,…,n的排列中,首尾两个元素相接,形成逆时针方向的一个排列称为圆排列.

引理1.4 在1,2,…,n的排列中,没有对子的圆排列个数为■■,且■n=(n-1)!.■■,n≥1.

引理1.5 在1,2,…,n的排列中,没有圆对子的圆排列个数为■,且

■=(-1)n+n!.■■,n≥1.

二、Dn,Qn,Rn,■■,■,之间的一些关系

笔者通过观察Dn,Qn,Rn,■■,■的特殊值(见下表),发现Dn,Qn,Rn,■■,■之间存在某些关系.

发现的结论如下:

定理2.1 D■与Q■的关系:

Q■=D■+D■ (1)

Q■=(n+2)Dn+(-1)n+1 (2)

D■=nQ■ (3)

证明:根据D■与Q■的表示式知,

Q■=n!·■■(n+1-i)=

(n+1)!·■■+n!·■■

=(n+1)!·■■ - (-1)■+n!·■■-(-1)■

=D■+D■

(1)式得证.

Q■=n!·■■(n+1-i)=

(n+1)!·■■+n!·■■

=(n+1)!·■■+

n!·■■-(-1)■=

(n+2)·n!·■■-(-1)■

=(n+2)D■+(-1)■

(2)式得证.

定理2.2 Dn与Rn的关系:Rn=Dn-(-1)n (4)

定理2.3 Dn与■■的关系:Dn= ■■ (5)

定理2.4 Dn与■的关系:Dn= ■+■■ (6)

定理2.5 Qn与Rn的关系:Qn+1 =Rn+ Rn+1 (7)

定理2.6 Qn与■■的关系:Qn=■■+■■ (8)

定理2.7 Qn与■的关系:

■■+■■=nQn (9)

定理2.8 Rn与■■的关系:Rn=n■■ (10)

■■=Rn+(-1)n (11)

定理2.9 Rn与■的关系:Rn+1 =(n+1)(■+■■) (12)

注:以上定理2.2~2.9的证明均容易通过相应的定义式,利用定理2.1的证明方法证得结论,此处不再累赘.

三、Dn,Qn,Rn,■■,■的一些递推关系

引理3.1 Dn的递推关系:

Dn+1 =(n+1)Dn+(-1)n+1(13)

Dn+2 =(n+1)(Dn+1+Dn)(14)

定理3.1 Qn的递推关系:

Qn+2 +(n+1)Qn+1+nQn(15)

n(n+2)Qn=(n+1)Qn+1+(-1)n+1(16)

证明:(2)式代入(1)式即证得(16)式.

定理3.2 Rn的递推关系:

Rn+1=(n+1)·R■+(-1)■(17)

Rn+2=(n+1)(Rn+Rn+1)+(-1)(n+1)(18)

(n+1)(n+2)Rn+n(n+2)Rn+1=(n+1)Rn+2

(19)

证明:根据Rn的定义式,

Rn+1=(n+1)!·■■=

(n+1)n!·■■+(-1)■

=(n+1)R■+(-1)■

证得(17)式.

同理,根据定义式可以证得(18)(19)式.

定理3.3 ■■的递推关系:

■■=n■■+(-1)n (20)

■■=n(■■+ ■■)(21)

证明:(10)式代入(11)式即可证得(20)式.

(8)式代入(3)式得Dn+1=n·(■■+ ■■),(5)式代入上式即证得(21)式.

定理3.4 ■的递推关系:

■■+■■=(n+1)(■+■■)(22)

(n+1)■+n■■+(-1)n+1=■■(23)

■■+(-1)n=■(24)

证明:由(5)代入(6),可得■■=■+■■,再代入(9)式,可得■■+■■=(n+1)(■+■■),得证(22)式.

由(4)式代入(6),得Rn+(-1)n=■+■■,再由(12)式代入上式得证(23)式.

由(10)式代入Rn=+(-1)n=■+■■,得n■■+(-1)n=■+■■,再代入(9)式整理可得(24)式.

责任编辑 罗 峰endprint

重排问题与限对排列问题是组合数学中一类重要的排列计数问题,这一系列看似毫无关联的的计数问题,实际上彼此间蕴含着微妙的关系,但目前关于这类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多.再者,要深入研究这一系列的组合数通常需要借用其递推关系甚至彼此间的一些关系式,因此本文通过观察表格及定义式等方面寻找这些重要的关系式,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一、定义与引理

首先给出这两个问题中的若干定义与引理:

引理1.1 在1,2…,n的排列中,没有一个元排保位的排列个数为D■,且D■=n!·■■,n≥0.

定义1.2 1,2,…,n的排列中,形如(i,i﹢1),i=1,2,…,n-1称为对子.

引理1.1 1,2,…,n在的排列中,没有对子的排列个数为Q■,且Q■=(n-1)!·■■,n≥1.

定义1.2 1,2,…,n的排列中,形如(i,i﹢1),i=1,2,…,n称为圆对子,约定(n,n+1)=(n,1).

引理1.3 在1,2,…,n的排列中,没有圆对子的排列个数为Rn,且Rn=n!.■■,n≥1.

定义1.3 1,2,…,n的排列中,首尾两个元素相接,形成逆时针方向的一个排列称为圆排列.

引理1.4 在1,2,…,n的排列中,没有对子的圆排列个数为■■,且■n=(n-1)!.■■,n≥1.

引理1.5 在1,2,…,n的排列中,没有圆对子的圆排列个数为■,且

■=(-1)n+n!.■■,n≥1.

二、Dn,Qn,Rn,■■,■,之间的一些关系

笔者通过观察Dn,Qn,Rn,■■,■的特殊值(见下表),发现Dn,Qn,Rn,■■,■之间存在某些关系.

发现的结论如下:

定理2.1 D■与Q■的关系:

Q■=D■+D■ (1)

Q■=(n+2)Dn+(-1)n+1 (2)

D■=nQ■ (3)

证明:根据D■与Q■的表示式知,

Q■=n!·■■(n+1-i)=

(n+1)!·■■+n!·■■

=(n+1)!·■■ - (-1)■+n!·■■-(-1)■

=D■+D■

(1)式得证.

Q■=n!·■■(n+1-i)=

(n+1)!·■■+n!·■■

=(n+1)!·■■+

n!·■■-(-1)■=

(n+2)·n!·■■-(-1)■

=(n+2)D■+(-1)■

(2)式得证.

定理2.2 Dn与Rn的关系:Rn=Dn-(-1)n (4)

定理2.3 Dn与■■的关系:Dn= ■■ (5)

定理2.4 Dn与■的关系:Dn= ■+■■ (6)

定理2.5 Qn与Rn的关系:Qn+1 =Rn+ Rn+1 (7)

定理2.6 Qn与■■的关系:Qn=■■+■■ (8)

定理2.7 Qn与■的关系:

■■+■■=nQn (9)

定理2.8 Rn与■■的关系:Rn=n■■ (10)

■■=Rn+(-1)n (11)

定理2.9 Rn与■的关系:Rn+1 =(n+1)(■+■■) (12)

注:以上定理2.2~2.9的证明均容易通过相应的定义式,利用定理2.1的证明方法证得结论,此处不再累赘.

三、Dn,Qn,Rn,■■,■的一些递推关系

引理3.1 Dn的递推关系:

Dn+1 =(n+1)Dn+(-1)n+1(13)

Dn+2 =(n+1)(Dn+1+Dn)(14)

定理3.1 Qn的递推关系:

Qn+2 +(n+1)Qn+1+nQn(15)

n(n+2)Qn=(n+1)Qn+1+(-1)n+1(16)

证明:(2)式代入(1)式即证得(16)式.

定理3.2 Rn的递推关系:

Rn+1=(n+1)·R■+(-1)■(17)

Rn+2=(n+1)(Rn+Rn+1)+(-1)(n+1)(18)

(n+1)(n+2)Rn+n(n+2)Rn+1=(n+1)Rn+2

(19)

证明:根据Rn的定义式,

Rn+1=(n+1)!·■■=

(n+1)n!·■■+(-1)■

=(n+1)R■+(-1)■

证得(17)式.

同理,根据定义式可以证得(18)(19)式.

定理3.3 ■■的递推关系:

■■=n■■+(-1)n (20)

■■=n(■■+ ■■)(21)

证明:(10)式代入(11)式即可证得(20)式.

(8)式代入(3)式得Dn+1=n·(■■+ ■■),(5)式代入上式即证得(21)式.

定理3.4 ■的递推关系:

■■+■■=(n+1)(■+■■)(22)

(n+1)■+n■■+(-1)n+1=■■(23)

■■+(-1)n=■(24)

证明:由(5)代入(6),可得■■=■+■■,再代入(9)式,可得■■+■■=(n+1)(■+■■),得证(22)式.

由(4)式代入(6),得Rn+(-1)n=■+■■,再由(12)式代入上式得证(23)式.

由(10)式代入Rn=+(-1)n=■+■■,得n■■+(-1)n=■+■■,再代入(9)式整理可得(24)式.

若干关系 篇12

一、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策划的题材分类

(一) 事件性的新闻直播报道

自1999年福建新闻频道成立以来, 做的最多的、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历年的防抗台风报道。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每年福建都要遭遇几次台风, 台风行走的路径是变化的, 影响也是变化的, 一切都是未知的。因此在这类事件性的新闻直播报道中, “传播什么”是最重要的。策划者需要向受众传递最新、最重要的信息, 并使受众接收的信息量更丰富、更有序。对于受众而言, 突发事件是最吸引眼球的, 这就要求策划者在平时要善于收集整理各类资料, 以便应付随时发生的任何突发事件。

(二) 仪式性的新闻直播报道

每年福建新闻频道也会做若干场仪式性的新闻直播报道, 比如5·18海交会开幕、九八投洽会开幕、海博会开幕等等。这类仪式性的直播报道的流程是固定的, 每一个事件性的信息都是预先设置好的, 策划带有比较明显的主流意识形态印记, 表现出对一种主流价值观的维护。相对于事件性的直播报道而言, 它的操控性强, 有利于预先把握和先期统筹。因此“怎样传播”是仪式性新闻直播报道的重头戏。

二、科学策划:处理好直播节目中的几个关系

下面, 我们就对直播作一番理性的思考, 对一些问题进行梳理。纵观历次直播节目, 有几个关系问题特别值得注意, 这几个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直播的成败。

(一) 现场直播和现场直播报道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 人们对现场直播和现场直播报道不加区别混为一谈。其实,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场直播重在记录, 它对现场的实况进行实时的同步记录, 并且同步播出。因此, 现场直播是现场直播报道的基础, 没有现场直播也就无法组织一场像样的现场直播报道, 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报道”这两个字。如:“9·11恐怖事件直播画面, 只见飞机撞向双子星的世贸大厦”, 几分钟后在人们惊恐的目光中它轰然倒塌。整个过程看不到主持人也见不到记者, 只是对整个流程的真实记录。这种原汁原味, 对现场不加包装即同步播出就是现场直播。直播能带给观众最直观、最真实的感受, 并且能引发观众思考, 但同时也具有过于直接, 不够深入的缺点。

比起现场直播, 现场直播报道多了不少包装策划的成分。远的比如2000年福建新闻频道30小时直播新千年, 带领观众倾听千年奔跑之声。近的比如刚刚结束的4·18海博会开幕, 假如没有周密的节目策划、大量的资料收集、精美的节目包装、适合的访谈嘉宾, 绝对无法支撑一场庞大的直播。一场直播报道就是一场多兵种的大战役。有人把它归为深度报道, 我觉得很有道理, 因为这种报道既有记者现场采访又有背景介绍, 它使用各种手段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一个完整的交代, 报道容量很大, 非常有深度。现场直播报道是在现场直播同步传输的基础上组织的战役性报道, 它不仅避免了现场信息低谷, 还增加了很多的现场信息和背景信息。因此, 现场直播是现场直播报道的基础, 现场直播报道是现场直播的发展。

(二) 直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直播的魅力在于“和你一起感受未知”, 因此, 一些富有悬念、充满变数的题材特别适宜搞直播。譬如, 历年来福建新闻频道坚持“防抗台风暴雨直播”、“防御冰雪直播”等突发事件的直播。身边事、突发事是最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共鸣, 也能带来较高的收视率。另外, 一些重大的事件因为本身的显著性而倍受瞩目, 远的如英国威廉王子大婚, 近的如厦大百年校庆、九八投洽会开幕等。作为新闻频道的责任, 直播是一种常态, 也是让人激情洋溢的时刻, 每个直播的参与者都不会忘记那种紧张兴奋的状态。加大加强直播的力度, 是电视发展的要求, 渴望参与直播, 是电视人的呼声。在这样的情况下, 直播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但是, 直播是一种报道形式又是一种播出形式,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从逻辑的角度讲, 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 形式是表象, 内容是根本。我们不能为直播而直播。新闻频道成立十二年来, 从它的运作情况看, 基本上是成功的, 为我们探索了一条快速反应的小型化直播之路, 为应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直播积累了经验。

央视同行曾经说过, 直播与录播之间的收视率差距至少有10个点, 做直播是提高收视兴趣的一个卖点。但并不是所有的直播都能有一个高的收视率, 随着直播的常态化, 观众收视心理的日趋成熟, 大家更加注重的不仅仅是直播的形式, 更多的是直播的内容。不为了直播而直播, 而是根据内容选择直播, 这也是对观众起码的尊重。

(三) 新闻现场和背景材料的关系

现场直播报道越来越趋向立体化, 仅仅是简单地记录现场的流程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胃口, 大部分观众并不了解新闻背景, 不熟悉新闻事件中的专业知识, 不认识新闻人物, 这就需要在策划中对问题作延伸、拓展, 帮助受众去理解和分析。策划者会腾出相当多的时间精心组织背景材料, 选择适当的时机播出。而且, 每逢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 演播室里往往都会请来相关方面专家学者作评论。事实上, 在保证解释内容准确性的前提下, 把握时间安排, 不强加观点和立场于受众, 那么这种“解释性”叙述手法在直播策划中应该是关键的一笔。这样一来, 现场和背景的关系成了一对矛盾, 有时难免要“打架”。要协调好这对关系, 首先应该明确他们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现场在直播报道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没有新闻现场, 直播报道便无从立足, 也无处着力, 现场是报道的主干, 偏离现场的直播是本末倒置, 也失去了直播的意义。对于整个现场直播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现场的高潮, 因此身处新闻现场的记者与摄像必须紧紧抓住这个高潮点, 并且准确地传达出其中所包涵的最大的能量和最精彩的信息。就现场而言, 一般包括现场主题、现场动态、现场细节、现场人物、现场氛围等等。[2]策划者能否把握好现场直接关系到直播的成败。现场是变化的、动态的、未知的, 一起感受现场、同步体验过程、并且解开未知是观众喜欢现场报道的重要原因。处于动态中的现场有自己独立并且连贯的时空轨道, 报道现场讲求“瞬间原则”, 也就是注重对精彩瞬间的抓拍。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有不少直播预告做得引人眼球, 实际看过之后发觉不过如此, 问题就出在现场上。

比起充满变数的现场来说, 背景变数不大, 比较容易提前掌握。在整场节目中, 背景不但可以对现场起到解释、铺垫的作用, 还可以补充以及深化现场, 在这么多年的直播报道中有一点我们始终坚持, 那就是背景的运用。除此之外, 在直播报道中, 背景还能起到“救场”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新闻频道每年都会进行数场防抗台风的直播报道, 每次我们都会准备一些有关台风的小常识, 比如台风的形成、命名的由来、台风来时应该如何应对等等, 并且请来气象专家对台风的走向、影响做即时的解读。一旦前方的记者连线信号出现故障或者其他意外, 背景、专家访谈就会被拿来救场。而且, 在直播中适当穿插背景报道, 尤其是当现场并没有太多值得人们关注的信息时, 还可以为整场直播报道起一个调剂作用。因此, 任何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场直播报道都离不开背景报道。在2009年新闻频道推出的《温福铁路开通运营暨首趟动车组发车仪式特别节目》中, 我们准备了列车的发展史, 动车开通对客运的影响, 动车开通为周边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等等背景资料, 并请来铁路方面的专业人士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 在整场直播中穿插运用背景资料和专家访谈, 起到了很好的补充、深化现场的作用。

现场与背景相辅相成, 要怎样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编导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现场为首, 背景为辅。胸怀全局, 对事件的整体走势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掌控时机, 适时推出背景资料, 使之与现场相得益彰。另外, 现场实况、现场主持、演播室主持、背景报道等各方面的分配在整个直播中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一般来说, 背景专题的份量以不超过1/2为宜, 否则直播就失去了意义。

(四) 演播室主持人和现场记者的关系

为了配合现场的需要, 直播报道的结构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 可以随时添加或删减一些报道内容, 而在这个过程中演播室主持人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既要承上启下、又要迎来送往, 架起直播现场和新闻背景的桥梁, 也是演播室主持人完成与现场记者以及观众的交流。比如, 在《温福铁路开通运营暨首趟动车组发车仪式特别节目》中, 开场的时候, 首发仪式尚未举行, 此时就经由演播室主持人和现场记者通过SNG连线向观众介绍前方的情况。并且在随后的直播节目中, 根据事件的具体进展不断和现场记者通过卫星连线让观众了解到实时的信息。正是演播室主持人与现场记者的默契配合使直播现场更为生动, 使观众的亲历感、参与感更为强烈。正是主持人有着这么特殊的作用, 每次大型直播报道都少不了演播室主持人的设置。除背景材料属历时性外, 演播室主持、现场采访、现场实况都是共时性的, 这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 特别是演播室主持人和现场记者之间的“传接球”关系直接影响到直播的成败。[3]有时候, 记者会受到现场事态的限制, 这时记者很有可能随时把“球”传给演播室, 而主持人要把“球”接好, 就现场情况作一番评论, 再把“球”传出去, 让现场记者继续组织报道。比如在我们越来越频繁使用的3G连线中, 经常会出现信号停顿或中断的现象, 这时候就需要演播间主持人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有全面的了解, 当前方出现状况时, 主持人可以及时应对。因此, 直播节目的主持人在平时就应该注意知识的积累, 并且强化现场意识和报道意识, 准备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在直播策划中, 我们需要处理的当然不仅仅是以上所提出的几个问题, 对每个参与现场直播节目的编导来说, 只有在不断的直播实践中才能认识到直播的魅力, 把握直播的方向, 提高直播的水平。

摘要:电视现场直播节目作为对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突发事件现场直播的效果是其它媒体不可比拟的。本文简述了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策划的题材划分, 从“现场直播和现场直播报道的关系”、“直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新闻现场与背景材料的关系”、“演播室主持人与现场记者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提出作者的看法, 并加以佐证。

关键词:电视,现场,直播,策划

参考文献

[1]于海燕.电视节目策划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217.[1]于海燕.电视节目策划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217.

[2]卢鸽威, 谢立文.在运作中突显现场直播节目优势[J].新闻前哨, 2004 (2) .[2]卢鸽威, 谢立文.在运作中突显现场直播节目优势[J].新闻前哨, 2004 (2) .

上一篇:非常下一篇:直流电压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