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教学艺术

2024-10-24

数学之教学艺术(精选8篇)

数学之教学艺术 篇1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是内隐思维的外显形式. 小学课堂要求学生敢说、能说、会说, 进而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带动起课堂氛围, 不断促进学生的“学”, 改善教师的“教”. 因此, 加强小学生的“说话”的训练, 已成为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铺设“说”的道路, 使学生愿说

教学实践也证明, 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情感需求, 从这一起点出发为学生铺设说的道路, 不断催生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情感需求, 激发学生说的愿望.

1. 融洽师生关系, 使学生敢说

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与否, 直接影响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一个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让学生感到十分的舒服, 同时会使得他们身心都比较放松, 有利于更好的探究与思考问题.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 让学生更有信心和兴趣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也可采用让学生扮演老师角色的方式, 进行关于部分问题的解答, 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 等等. 例如, 在学习关于统计的内容时, 教师抛出疑问“若你是小熊, 你会怎样解决礼品和套餐的问题? ”, 让学生相互交流、商量, 然后各抒己见. 再如在概念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概念进行表述; 在计算教学中鼓励学生说清计算法则和顺序;在应用题教学中鼓励学生说清条件和问题, 并阐述解答的思维过程. 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在平等、尊重的教学情境中展示自身价值, 不断养成课堂上勇于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2. 创设“说”的情境, 使学生想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一名学生对学习 产生兴趣时 , 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 因此在教学中, 要善于创设“说”的情境, 赋予其浓浓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会在课堂中爱说、想说. 如:在教学“第几”时, 我先让10名学生排好队, 并做着一个自己认为最酷的姿势, 然后让其他学生说说你最喜欢第几个小朋友的姿势, 并且说说你是从左边数还是从右边数, 这样轮流说, 学生兴趣盎然. 像这样,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训练, 能较好地激发学生说话的热情,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说话氛围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新的知识, 通过“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教学效益.

二、提供“说”的源泉, 使学生多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是内隐思维的外显形式. 现代教学论再三强调要鼓励学生多说、大胆说、创造性地说, 由此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多说.

1. 课前精心预设, 提供“说”的话题

过去在数学课上只要让学生回答“怎么列式”、“是多少”的结果就可以了, 现在不仅要让学生说出结果, 还要让学生有顺序地说、说完整. 素材不同, 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 说什么怎么说就成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的一个重点. 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提出的问题, 目的要明确, 指向性要强, 难易要适中. 要保证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从而能够回答出来, 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 把话题精心预设好了, 教师就能自如地在课上训练学生说, 让学生充分地消化学习内容.

2. 适当开展竞赛, 让学生比中练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方法、速度都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敏捷, 教学中教师可开展一些竞赛, 让学生比中练说,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说思路比速度、看谁说得更完整、看谁说得更简便等.

三、辅以“说”的策略, 使学生善说

1. 帮助理清“说”的思路

用出声的外部语言表述操作活动, 是智力活动形成的五个基本阶段之一.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智力来自于动作, 而动作的发展取决于生理成熟和物体操作. 教师可以在操作中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口述操作过程, 借助语言, 把思维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例如:在教学“同样多、多些、少些”时, 首先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即先摆出3个三角形, 再摆出和三角形同样多的圆形. 许多同学都很快摆出3个圆形, 然后让学生想一想, 即启发学生想刚才摆的过程:你为什么要摆3个圆形? 学生就可借助刚才动手操作的演示, 组织自己较简单的语言,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一个对一个地摆就是同样多”, “同样多是一样多”, “三角形摆3个, 圆形摆3个”等等. 这样,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达到抽象化, 能借助较简单的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 即理解了“同样多”的含义, 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种手到、脑到、口到的方法,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 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符合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2. 采用分组交流的形式

为了提高说的参与率、说的质量, 可以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 分组交流一般按三个步骤进行: (1) 轻声自说.让学生在自言自语的过程中调节自己的思维, 组织好自己的语言, 增添一份说的信心. 此时, 教师可巡视, 指导部分说话能力差的学生. (2) 小组讨论. 在小组长 的组织下 , 学生各抒己 见 , 从中取长 补短, 完善自己的语言. (3) 组际交流. 从若干组中选出代表发言, 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 这种小组学习练说的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使之说得更好, 更准确,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说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把握时机, 创设良好的说话情境, 适时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 循循善诱, 导之以法, 让学生愿说、多说、会说、善说, 加强“说话”的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之教学艺术 篇2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它还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科学是因为是因为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等等,而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的形式特别灵活。语文教师要想上好这门课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就和学习艺术是一样的,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还要有不断的学习,积极向上的态度。因此,语文教学的艺术范畴也是十分广泛的,内容可以说也是相当丰富。那么,要上好语文课,其实离不开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和作者产生生共鸣,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激起学生的信心和决心,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这就是教学艺术的有效体现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看法和见解,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于漪老师是情感教学的专家,她被称为情感派的代表。于漪老师用自己饱含深情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用情感的意境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习主动性浓厚,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是一门情感非常丰富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学生学起来如身临其境,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比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我就首先用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充满深情地把这首诗范读了一遍,那深厚的感情深深感染了学生,他们一个个摒住呼吸,随着老师的朗读真正走进了诗人的感情世界,一起感受作者对于大堰河的思念和赞美之中。

二、注重课堂导入

凡是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注重课堂的导入,课堂导入对于一堂课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一节课的开始,如果导入设计好,能深深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所以说巧妙运用新颖有趣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节课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精心设计一节课的开头,可以用一段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者是一段欢快的音乐,或者是播放一段视频等,让学生在教师所营造的氛围下积极进行学习,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学《统筹方法》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语言平实的说明文,主要就是介绍了一种安排工作进度的方法。相对于诗歌散文来说,吸引学生的地方太少,不容易吸引学生,那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在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田忌赛马的故事,孙膑为什么让田忌赢了齐威王,这里就涉及统筹方法的问题,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马上就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急于了解这种有效的方法,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提高了。

三、注重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目前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学习模式,它不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交流各自的观点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让学生在交流中能够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增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比如,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就设计了几个主观性很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问题解释得很到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并且有些学生的回答非常独特,非常有见解,从这里我深深意识到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他们自身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就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下,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注重教师自身的热心和爱心

我们每上一节课都要这样扪心自问:有没有把每天的上课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每一节课是否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会不会因为课堂上某一个问题或者是环节没有处理好而不高兴呢?如果我们能做到这几个方面,那就是一位充满爱心和事业心的教师。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课堂,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方法,让学生体验情感。如果我们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而奋斗,那么就会时时刻刻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管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是改进教学方法上都会努力下工夫去做好它。教师的热心和爱心对学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示范和强有力的感染,他会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课是一定能够上好的。

五、注重评价与反馈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训练来巩固所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语文教学每天课前的小听写,课后的小总结等都是训练学生的好方法。每一节课都有一个规定的任务,促使学生把当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在训练中,教师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强调和补充,或者师生共同解决。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学生也便于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以便在课下及时进行补救,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提高的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课堂设计艺术,由于每个人的教学风格不同,设计教学的策略方法也是不同的,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方法都是要用知识去武装自己,给学生创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与目标,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刻苦实践,善于动脑,一定能构建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数学之教学艺术 篇3

【关键词】 幽默;课堂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列宁曾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富于幽默感的老师,而不喜欢表情冷漠呆板、语言寡淡无味的老师。幽默是一种艺术,一种以愉快的方式调整人际关系的艺术;幽默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减轻压力,缓和师生关系,摆脱逆境的力量。又较完整地体现了教师的性格、才华,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能有效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活跃课堂气氛

实践表明,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才能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的笑声会制造出积极的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良好的教学幽默艺术具有快速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恰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课外兴趣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解答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头100个,脚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始终算不出结果,学生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每只鸡的两只脚和每只兔的4只脚在捣乱,如果兔和鸡的脚只数一样,那就好办了。于是,教师说,我们命令:“全体兔子立正(像人一样两脚着地)提起前面的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师说:“现在,兔和鸡的脚只数相同了。上面有100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学生齐答,脚的只数是头的个数的2倍,是100×2=200(只)。师问:“和原来脚的只数比,少了多少只呢?”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是240-200=40(只)。“这40只脚到哪里去了呢?”教师问。学生回答:“被兔子提起来了。”师又问:“现在笼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们欢叫道:“有20只兔子,80只鸡。”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题目,在教师幽默的教学中,变得那么浅显,生动而有趣,犹如满天迷雾被太阳驱散,一切东西都看得明明白白,幽默与风趣,令学生们发出了愉悦的微笑。

二、和谐师生关系

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幽默在人类社会中可以起到缓解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安全阀作用,它可以冰释误会,释解责难,和缓气氛,淡化矛盾,减轻焦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能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教育研究表明,师生情绪严重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阻碍他们对正确要求的意义的真正理解,即所谓“意义障碍”。而教学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消除意义障碍的良药。它可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人情之美和性格优点,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功效。

三、激发求知欲望

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五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教学幽默艺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直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据国外有人研究发现,如果在叙述一个概念时紧跟着举一个幽默的例子,然后再解释概念,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如:一位教师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有意分小组竞赛形式进行,几乎每个同学的计算都是;8×6=48(平方分米),学生个个喜形于色,等待老师宣布正确答案和获得冠军的小组。然而,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幽默地说了一句:你们都掉进我设好的陷井里了!”引起全班一片震惊,沉默了一会儿后,教师让全班共同探讨,为什么这样算是错的,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找到了病因所在,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用底乘对应底边上的高。这一幽默的语言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听不厌,欲罢不能。

四、开启学生心智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常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一件事上,而不被其它思想打扰的最长时间只有11秒。而在课堂教学中来点幽默,犹如“兴奋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倦感,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同时也可以使教学内容趣味化,便于学生记忆和巩固。教学幽默还能促进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使之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自信。并且,因为教学幽默的特点是寓庄于谐,学生理解教学幽默以致发出会心一笑,其间需要一定的思维想象活动,加之教学幽默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具有机智性和创造性,因而教学幽默常常富于启发性,可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像才能会意,在笑过之后,又需要深入思考或想像,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课堂思维的灵活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如:一位教师在讲“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曾反复强调,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那一位上商“0”,但学生仍是记不住,练习中、作业中漏商“0”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减少学生的这种错误,在教学中他来了点幽默,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了严肃的真理,他说:“同学们,你们是新中国的主人,如果‘主字少写一点,就成了‘王人;(笑)如果把这一点点到不恰当的地方,就成了‘玉人。你们说,这行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接着,他讲解了一个商中间有“0”时不能漏写0的例子,这位老师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幽默感,给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漏写商“0”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五、优化学生个性

教师直接以生动有趣、恢谐幽默的语言讲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学过程本身的幽默,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每当我们因心中喜悦而开怀大笑之后,常常会感到精神振奋,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信心,教学幽默还可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新的眼光去看生活”,增强学生的幽默感并进而优化其非智力因素。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能时时发现事情有趣的一面,并欣赏生活中轻松的一面,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风度和幽默的生活态度。这样的人,容易令人想去亲近,这样的人,使接近他(她)的人也分享到轻松愉快的气氛;这样的人,更能增添人生的光彩。教学幽默作为教师高雅情致的流露,得力于教师豁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和宽容的机智。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之艺术 篇4

提问是教师对学生的检测和了解的手段, 提问关乎教学效率.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存在随意性, 没有针对性;只提问一些简单的记忆性知识;只有教师问学生答;提问反复, 数量过多;提问后就让学生回答, 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等问题.

数学科的教学, 教师提问是少不了的, 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不仅要善问, 而且要会问.善问就是要求教师经常提问, 把一节课的所有问题都抛向学生,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深入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会问就是要求教师深入浅出地提问, 知道问什么有用, 问什么没用.

一、精心设计问题, 优化课堂提问

数学教学中,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课堂提问不能脱离正常上课轨迹.要有既定的上课目的和框架, 问题的设计要合情合理, 突出重、难点.数学教师要把问题设计得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提问, 保证教学质量.其次, 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把教学中的一些老问题变换得新颖奇特, 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一定要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学生有学得好的, 也有暂时没学好的.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 对于好的学生要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 较差的学生要选择较简单的问题来提问.在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上设计好课堂提问.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 教师的提问方法和水平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数学课的逻辑思想是十分突出的, 教师要把握数学提问的时机.作为教师, 要有敏锐的眼光, 知道学生在什么地方存在疑惑, 并在这些地方多提问.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 或课前设疑, 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 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 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其次, 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每节课都是以复习旧知识为开端的, 教师要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引入新知识的思想, 或者是在课堂上在遇到旧知识时联系新知识, 给学生一个承前启后的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 又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再者, 提问于学生思维的“盲区”.自然科学的很多定义、规则都是从客观存在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果脱离了客观存在, 脱离了具体形象去讲授这些知识, 学生就会感到深奥, 学起来就很吃力.如何为学生搭建知识与客观存在的桥梁呢?教师精心设置问题并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来, 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四、提问要灵活, 不呆板

在传统的数学课提问中, 很多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科学性, 问题的提问随之而来, 不假思索, 课堂效率低下.而现代教学思想是十分有别于传统的教法的.比如说, 对于学生都理解的知识或容易理解的概念就可以不问;现代教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 积极跟同学们讨论, 这样既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还可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问题要有建设性.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提的问题, 都应具备建设性.新时期下, 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教师是人才, 教师也在培养人才.因此, 问题的提问艺术教师更要精通.数学中的建设性问题就是在指引学生往问题的深处去探讨, 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问题要有激发性.有疑虑才能产生认识需要和认知冲突.作为现代数学教师, 就应该追求较好的提问艺术, 把数学知识教给学生, 尽最大能力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率.

五、创设情境提问

情境是数学课堂的重要内容, 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数学课的授课效率.很多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现实而展开的, 现代教学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数学问题抛向学生之前, 教师可以营造一些相关的情境, 让学生提前感受到问题所处的环境, 这样将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记忆, 在感受中接受提问.

数学之教学艺术 篇5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个老师的学生观,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学生。学生是一个个处于人生发展成长期的,有思想、有观念的鲜活个体。他们有着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了解、认识和看法,由于心智的不够成熟和社会阅历的不足,他们对周围人、事、环境的看法和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作为老师,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成长性”的不足或者“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把它们看作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现象或者一个部分。只有我们接纳了学生,我们才可能了解学生想法、看法和困惑,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抗争”的状态中走出来,以更加理性、积极和有效的方式应对自己遇到的问题。

(1)我们批评学生要留有余地,不能把学生的错误与学生的人品人格混为一谈;不能因为学生犯了几次错误就据此对这个学生下结论、贴标签;不能从人格人品上否定学生,把学生至于绝望境地。否则就免不了出现学生的“拼死抵抗”。

(2)改变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也难免犯错误,所以老师要尽力善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并努力通过优点的发现去促进学生成长。

(3)允许学生犯错误,不等于纵容学生犯错误、干坏事。允许学生犯错误,是承认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客观存在的,有的甚至是难以避免的,但这样不等于说老师可以等闲视之,任其发展。相反,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能量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不适当的行为。

(4)老师不一定永远正确。老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一个老师。所以,我们有时也会有些不合适或者错误言行,这是正常的。不因为我们是老师就没有或者不允许别人提及,或者为了面子也要硬撑下去,致使冲突升级。作为老师,要努力减少不合适的言行,但如果出现了,一个知错敢认、知错能改的老师也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人。

2.接纳学生,用肯定、认可和引导代替指责、训斥。

与人交往和互动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接受我们、理解我们,我们就会愿意跟他交往和相处,否则就不愿意和他交往相处,甚至会有意地远离或排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观念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能被周围的人尤其是师长认可、肯定,加上正值青少年期的学生是情绪与行动极易冲动的时期,指责、训斥或者一些过激的行为可能不仅达不到我们原有的目的,而且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导致冲突。

在发生师生冲突的时候,老师要愿意花时间去聆听学生的真实感受,衷心接纳学生的意见与感受,并进一步乐于帮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急于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这样不仅有利于冲突的澄清和处理,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优化。

3.让学生把话说完。

在教育教学中,听话的学生常常讨老师的喜欢,爱“顶嘴”的学生却往往遭到老师的训斥。在出现问题尤其是发生冲突时,这些“经常被批评、训斥”的学生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被剥夺了解释的权利。其实,学生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是为了求得老师对自己的谅解,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老师武断地阻止学生申辩,学生会认为老师不相信自己。同时,对老师这种蛮横的做法,学生虽不敢言,但内心不服,以后学生即使被误解也不会再申辩了。从表面看,好像学生被征服了,老师的批评有了效果。其实,学生会由此形成一种敌对心理:表面上忍气吞声地对待老师的训斥,实际上把训斥当成耳边风,甚至在内心深处生出了更多的怨恨。而且,一旦种下逆反的种子,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4.当师生发生冲突时,作为老师一定要努力保持冷静,切不可大发雷霆。

在发生师生冲突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时,一般老师习惯迅速处理。但此时可能我们和学生都处在生气、压抑、不满等负性情绪之中,此时急于处理问题难免说出过激的话,做出过激的事。此时,面对师生冲突,作为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切不可跟着感觉走,大发脾气或者一走了之。而是要先试着处理自己内心冒出来的情绪,在短暂的停顿、深呼吸或借着板书的机会让自己内心的情绪得以平静。切忌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进一步激化矛盾,当然也不能用体罚的方式解决冲突,而应迅速考虑引起冲突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应对。

在处理与学生的冲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正在极度恐惧、伤心的时候不要处理。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整体上讲挫折承受力不强,在重大失误面前会产生非常脆弱。有时会做出反常,甚至出格的事来。此时老师如果非要穷追不舍,有可能会产生意料不到的严重后果。

(2)上课之前的事不要急于处理。上课之前,时间紧张,处理问题可能会应学生上课的状态和情绪,甚至因为老师处理而在急躁中出现简单、粗暴。如果不是非立刻解决不可,一定要缓一缓。

(3)放学之前不要急于处理。

5.多方携手形成教育的合力,但努力靠自己解决问题。

有些老师在遇到学生的顶撞、不服从管理等不当行为时,习惯找领导给学生处分或者喊家长来教训孩子。这种做法有时看来是“有效”的,好像学生“顺服了”,但在学生心里却可能会认为老师无计可施。他反而会有“得胜”的感觉,瞧不起老师,使师生矛盾无法真正解决。所以,作为生活老师,如果可能,还是努力把问题化解在自己那里,而不是直接交由班主任或教育处处理,那样可能表面上解决了问题,省了心,实际上却可能造成师生间的隔阂,或者引起学生的不满,为以后的管理埋下祸根。

当然,对于一些重大矛盾需要学校、领导、家长配合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和班主任加强沟通,携手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当然,这种合力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更多地还是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而不是在发生冲突或者学生出现问题之后。如果是一种后续的教育手段要注意试着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让他意识到大家希望他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而不是联合起来“整治”他。

6.快刀斩乱麻,但不能一斩了之。

有时一些突发的事件或冲突需要立即加以控制和处理,否则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此时,就需要老师“快刀斩乱麻”,先通过提高声音、大声呵斥、强行控制等手段稳住局势。此时控制住了局面,可能学生的一些行为举止也停止了,但事情并没有解决。作为老师,要在双方平静的状态下,与学生深入的沟通和交谈,让学生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该如何解决?老师又为何要采取那种方式?从而在交流和沟通中让问题得以真正的化解。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逆反心理很强,“硬”的批评后,还需“软”的教育。让学生通过老师持续的教育和自身的反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反思所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分寸是否恰当,如不恰当,就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补救。

7.讲究学生教育的艺术。

(1)体面地退一步。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也适应于师生矛盾冲突的解决。特定情况下,老师理智地让一步,不但不会损失老师的尊严,反而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因为当我们都处在情绪之中时,是没有办法真正解决问题的,如果都带着情绪去处理还会让冲突升级,让情况变得更糟。

师生矛盾冲突后,应该说没有赢家,损失最大是老师,所以果断地结束冲突是明智之举。也就是说,在冲突进入初始阶段,老师就该果断地结束。不要与学生争一时之高低。冲突时间越长,老师损失越大,即使是胜了,也是惨胜。

(2)适当运用肢体语言。

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是直接面对学生的,点头和微笑可用来表示对学生的关切,有时用一些肢体语言,效果会更好。所以,微笑、点头、轻轻拍拍学生的肩膀等都是一种沟通。但要注意的是,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尽可能的不要摸他们的头,尤其是男孩子,随着学生成人感的增强,这个动作会让他们感觉老师还是把他们当作小孩子,内心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

(3)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中学时期是自尊心很强的时期,同时因为阅历、心智不够成熟等原因不能正确的对待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作为生活老师,我们在管理中要对事不对人,学生出了问题之后具体地告诉学生问题出在哪里了,为什么出了问题,然后努力引导他去解决问题。切忌用讽刺、挖苦等方式去批评、指责学生,或者因为一件事或出了几次问题就给学生下结论、贴标签,什么没出息、没脸没皮等等的话不要说。

(4)要把带有指责意味的“你”改成表述、说明的“我”。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想让他明白事情和道理,而不是在指责他。

(5)肯定和认可会让学生更充满干劲。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要求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一个标准,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好的行为要及时、公开的提出来,而批评一般不宜公开。

(6)说有效的不是应该的。

在教育教学中,要说有效的不是应该的。按照要求和常理而言,学生做的一些事情的确是不合适的,但我们教育和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不合适(很多时候学生也已经明白),也不是批评、训斥学生,而是让学生能够改正不适当的行为。所以,我们应当努力说有效的,就是能让学生听进去,触动学生内心并愿意努力去克服和改正。在管理和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要多做正性的引导,少做负性的批评。

去喝酒的男人„„

你就不能学点好!

不要想红色的苹果;想绿色的葡萄。

8.以正确的老师威信影响学生

老师在处理冲突时,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公平、公正、合理地处理冲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老师威信没有强迫的意思,也没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不只是权力,它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学生对老师的报答,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为了树立其威信,采用“高压”的手段,动辄恐吓、斥责、挖苦或体罚学生,结果适得其反。学生敢怒而不敢言,就会形成反感情绪,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心理危机或者爆发出来产生师生冲突。

9.加强沟通,增进理解。

老师与学生沟通之间,需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学生,可利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机会与学生闲聊,询问是否有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老师真心乐意去帮助学生,必会让学生感受到温馨、亲切,自然会想多亲近老师。

沟通是构建和谐、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通过交流,交谈,交心,才能做到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而沟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和交往,进行情感联络及信息交流,才能化解矛盾,增进理解,减少冲突的发生。

良好的关系是一笔财富,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是这样,在师生之间也是这样。而良好关系的建立是以彼此了解,并能逐步实现互相理解为基础的。所以,作为教师,平时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

10.与家长保持顺畅的沟通。

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和家长的责任虽然不同,但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中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在管理中我们要在和家长的沟通中形成家校的合力。所以,作为教师要多跟家长进行沟通,互通信息,而不是等到学生出了问题或者出了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再去找家长。没有哪个家长喜欢听别人说自己孩子不好,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找家长也会影响我们跟学生的关系和相处。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如实地说明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分析和意见;此外,我们更要说明学生好的变化和和进步,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状况、变化并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表扬。

11.用幽默化解问题。

学生出现一些不符合要求和规定的行为总是难免的,但不同的处理方式带来的效果却可能有很大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如果我们因为一个学生的问题而多次或长时间纠正或者批评,不但被批评者会有情绪,其他的同学因为受影响而出现情绪,甚至对老师产生意见。如果我们用点幽默的话,有些问题可能就在无形中被化解了。

某班有个学生在上课时总是下意识地会用手敲击桌面,声音很响,影响了别的同学也影响了老师讲课,尽管被多次批评,但他有时还是会下意识地去敲。一天,在新来的语文老师的课上,他又开始敲了。语文老师听了之后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说:哦,我们的课上还有伴奏,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不过呢,现在暂时不需要伴奏,等需要的时候我会告诉大家的,好吗?听了老师的话,那个同学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12.真诚对待学生,真心关爱学生。

和其他老师一样,作为生活老师我们也要真诚地对待和关爱学生,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更好地相处。当我们真心对学生好的时候学生是可以感知到的,尽管有时他们还会和我们闹情绪,但当学生感到老师的真心时他们不会和老师起大的冲突。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如果有可能我们在教育的同时也要给他们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13.人前表扬,人后批评

作为生活老师,在宿舍管理过程中批评学生是难免的,但要注意的是尽可能地做到人后批评。中学时期是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迅速增强的时期,他们很在乎别人尤其是同龄人的看法,都希望给别人留个好印象。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要在很多同学之前批评人。而对学生进步和好的表现的表扬则要当着大家的面进行,表扬应当是如实的、具体的,这样会更容易出动学生的内心。尽管有人可能对批评或表扬好像没有什么反应,但其内心还是会出现不好的或者好的体验和情绪,当体验和情绪出现时,影响就已经发生了。

14.就事论事,不要秋后算账。

在宿舍管理中,学生出现问题之后我们批评教育学生是正当的,但要就事论事,说清楚事情和方法就行了,切忌就事论人,因为某件事或几件事就对学生下结论、贴标签。

另外遇到问题要采取适当方式及时处理,不要把学生的问题攒到一起处理,或者把某个学生的问题积累起来“秋后算账”。这样做一是不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延误教育的机会;二是容易导致发火、贴标签等行为。

15.抓好养成教育。

高中政治教学之“穿插”艺术 篇6

一、定量渗透,适当扩展

穿插的内容一定要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围绕教学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或渗透历史知识,或穿插现实生活内容,或补充科普知识,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生活,在内容上可以多方位,多侧面;在数量上要适当,不能喧宾夺主;在质量上要精彩切贴,不能脱离教材。如讲到"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权问题"时,我穿插了一段历史故事:1949年,蒋介石下野。途经杭州时,为尽地主之谊,浙江省主席陈仪借西湖楼外楼饭店设宴。席间,陈仪见蒋介石心情不好,便进言道:“委座,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蒋介石听后,大怒,掷筷拂袖而去。陈仪也因此招致祸灾,于1950年在台湾被蒋介石所杀。穿插这段历史故事,既说明政权的重要性,又使学生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通过渗透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观点。

二、点拨到位,恰到好处

在穿插教学中要学会“点拨”功夫。“点“,就是点中要害:”拨“,就是拨开疑惑。言简意赅,分辨清晰,所用时间不多,但效果甚佳。例如,讲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斗争时,阶级矛盾只能用”缓和“一词,不能用”调和“一词。”缓和“是指程度,”调和“是指性质,两者意义不同,”点“得清楚,就不会误用。”又如,“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两概念,要点明哪一个是中心词,哪一个是修饰词;要明白若是词序颠倒了,意义就完全不同。

中国古代有许多包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在教学中若能适当穿插,就会使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获得新的认识。如讲对立统一关系时,穿插“暴君与床”的故事:暴君在哲人面前夸口,说他对任何人拥有生杀大权。哲人却说:“陛下虽拥有生杀大权,但夜里也只能睡一张床。”暴君听后十分生气,便命人造了一张天下最大的床,让哲人看。哲人说:“陛下的床愈大,陛下显得愈渺校”哲人用大与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穿了暴君的愚蠢。这种穿插既深刻地阐明了原理,又有新鲜感,恰到好处。

三、巧妙捎带,水到渠成

穿插教学在思想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把思想教育融合于教材内容中,既不会牵强附会,又不会生硬死板,会达到融情于理、水到渠成的功效。如讲“联系”观点时,有人总是用“名牌”来显示“身份”。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思考:“名牌”与“身份”是不是客观的联系?社会上有些人好像没有名牌服装穿在身上,身份地位就掉价一样,名牌似乎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然而,穿名牌鞋的人,不一定就走正道,带名牌手表的人,不一定就爱惜时间。如果名牌可以显示身份,那么这身份也是虚假的身份。一个爱惜时间的人,即使没有手表也能争取时间。这段巧妙的穿插捎带,说明了“名牌与身份”之间不是真实的、客观的联系,既讲清了道理,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小学数学思路解题艺术化之我见 篇7

一、排忧式

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往往会产生障碍, 或紧张惶恐, 或束手无策, 只有等待老师的讲解。因此, 只有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爬上陡坡, 找到巧妙的解题思路, 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1. 隐含法

隐含法思路解题艺术, 是通过寻找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来解题的一种解题方法。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分米, 将宽延长20%后就变成一个正方形, 求原来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在审题时, 容易将“将宽延长20%”误认为“将宽增加长的20%”。这个条件是直接的, 但叙述十分隐含。只有正确地理解了“延长宽的20%是6分米”, 才能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即:6× (1+20%) =30 (平方分米) 。

2. 曲折法

曲折式思路解题艺术, 是一种从复杂而曲折的情节中解脱出来的解题方法。例如:“有人把蝙蝠放在有蚊子的房间里做实验, 蝙蝠原来体重3.9克, 15分钟后, 由于吃了蚊子体重增加到4.29克。平均一只蚊子的重量是0.002克。计算蝙蝠一分钟吃了多少只蚊子?”学生一时找不到解题的关键, 感到无从下手。可先让学生撇开时间限制, 从“蝙蝠体重为什么增加”开始剖析问题, 从而找到解题思路的突破口, 然后再考虑时间的线索, 打开解题思路:蝙蝠体重为什么增—吃了蚊子—蚊子的重量—蚊子的只数—一分钟吃了多少只—用了15分钟。

3. 关联法

关联法思路解题艺术, 是解开数量之间关系而解题的方法。例如:“学校图书馆内看书的人座无虚席。过了一节课, 看书的人走了, 又进来21人。因为座位不够了, 只好有12人每两人挤在一起坐一张凳子。这时看书的人有多少?”在审题时应理清三个条件之间的关联: (1) 走的与进来的21人不正好对应; (2) 只好有12人每两人挤坐一张凳子, 就是指 (12÷2) r没有空座; (3) 与对应的人数是 (21-12÷2) 。这样, 关联搞清了, 解题的思路也就形成了, 易于准确地求解:人。

二、探寻式

探寻式解题思路艺术, 是深入题情, 进行准确无误的探寻, 从而构建出解题的通畅思路的一种方式。

1. 择定法

择定法思路解题艺术, 是正确思路与错误思路交织在一起的时候, 让学生明确是非, 学会在思维的交叉口选择出正确思路的解题方法。例如:“发电厂有一堆煤, 烧了5天还剩下这堆煤的15%。接着又运进2吨煤, 这样才正好够平均每天的用煤量。原来这堆煤有多少吨?”由烧5天还剩15%, 可以求得每天烧 (1-15%) ÷5=17%。但是“2吨”这个数量的对应分率是“17%”吗, 大多数学生认识不清, 容易出现错误的解题思路, 从而列出2÷[ (1-15%) ÷5]这个错误的式子。这时, 如反问学生:“5天把煤都烧光了吗?”学生便恍然大悟:2吨加上剩下的15%才对应于17%, 从而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2÷[ (1-15%) ÷5-15%) =100 (吨。)

2. 突破法

突破法思路解题艺术, 是引导学生不盲目地生搬硬套, 面对套路有所突破, 闯出一条巧妙的新路的解题方法。例如:“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同时一辆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行了5小时在离乙地235.2千米处两车相遇。货车每小时比客车慢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一般套路解题思路为:求货车速度→求客车速度→求速度和→两地路程长。而不拘泥于套路的学生, 可从“货车每小时比客车慢6千米”入手, 先求相遇时货车比客车少行多少千米, 从而得出新思路:6×4—+235.2×2。

3. 剖析法

剖析法思路解题艺术, 是让学生清醒地剖析题意, 从而得出正确解题思路的方法。例如:“甲乙丙三人同时加工同样的24个零件。当甲做完时, 乙做了18个, 丙做了15个, 问乙做完时, 丙还有多少个没有做?”有的学生会从“同时加工24个”, 联想到乙还有6个, 丙还有9个没有加工, 很容易依次想到:当乙做完时, 还有 (9~6) 个没有做完。但经过实践, 就会不能自圆其说。因为三人在同一时间内加工的零件个数的比是一定的: (24:18:15=8:6:5) , 所以当乙做完24个 (6×4) 时, 丙还有4个零件 (24-5×4) 没有做完。

三、开拓式

开拓式思路解题艺术, 是让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善于从不同角度, 变换思考方式, 从而得出独出心裁的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

1. 转化法

转化法思路解题艺术, 是对某些应用题进行分析和求解的过程中, 可依据题目中的原意, 转换提问的方式, 得出正确解题思路的方法。例如:有一桶油, 第一次取出, 第二次取出20千克, 桶里还剩28千克。问全桶油重多少千克?“在思考解题思路的时候, 可转换问法, 扩展思路:第一次取出后, 还剩 (20+28) 千克, 就清晰地揭示了数量关系, 然后再列式计算, 思路便会很快降临。

2. 置换法

置换法思路解题艺术, 是根据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中的等量关系进行必要的置换后, 得出解题思路的方法。例如:“有面粉10袋, 共重540千克, 5袋面粉和3袋大米的重量相等。求每袋面粉和每袋大米各重多少千克?”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中的等量关系, 进行必要的置换。题目中已给出“5袋面粉和3袋大米的重量相等”这个条件, 可将10袋面粉置换成6袋大米, (6+12) 袋大米的重量就是540千克;先求出每袋大米的重量, 随之每袋面粉的重量也就可以求出来了。

3. 互补法

互补法思路解题艺术, 是利用互补性质来解决思路解题的方法。例如:

生物学教学之语言艺术 篇8

关键词:生物;语言;艺术

一、生物学语言以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原则

生物学语言的两大基本特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也是生物学教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把教材中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学习,从中吸收和理解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准确,表达方式不明确,就会很大可能地使学生产生误解,与所传授的知识意义相违背。因此,语言准确、深思紧密是每个生物教师所必备的能力,并且用专业的术语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生物学名词概念和实验。

二、生物学语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生物学本身是一个深奥的学科,在生物学中还有着许多的秘密,能够吸引许多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养成善于提出问题,巧妙设置悬念的学习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巧妙地出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研究生态环境所必需的因素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阳光,为什么有些生物能在黑暗的环境下生存?(2)为什么在缺少阳光的神态系统最终会崩溃?通过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来使学生积极思考。

在启发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1)我提出的问题不要过难,但一定要有深度,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和相互商议后能够答出。(2)提出的问题一定是本质性的问题,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3)打出问题后应适当地鼓励学生,从而活跃班上的学习氛围。

三、教师传教的艺术性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教师以什么形式开始上课是很重要的。它不但体现到学生能学到什么,而且还决定着教学质量,如果以一个好的开场白开始,就注定这节课是成功的,是有深刻意义的一节课。例如,在讲植物的根这节时,可以应用一个成语开始。“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一天农夫去田地里看禾苗,看到禾苗后他大失所望,为什么我们一块儿种的禾苗,别人家的比我们家的高呢?他垂头丧气地围着田地转了一圈,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他们家的禾苗全部都向上拔了一些,心里想这次我家的禾苗长得最高了。于是农夫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第二天他来到了田地,同学们你们说他们家的禾苗怎么了,没错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死了。”这就是“揠苗助长”的故事。为什么农夫家的禾苗死了呢?是因为他拔禾苗时把禾苗的根拔断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植物根的作用,从这节课中我们就能明白植物的根是怎样给植物提供营养物质的,它是怎样维持植物正常生长的。所以以一种巧妙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喜梅.中学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学周刊,2013(11).

[2]王凤霞.中学生物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2011-04.

(作者单位 河北省鹿泉市铜冶镇第二中学)

上一篇:韩国对华贸易下一篇:主轴承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