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网络

2024-08-20

多媒体技术网络(精选9篇)

多媒体技术网络 篇1

●引言

开发网络多媒体课件对微机中断接口技术课程实行网络多媒体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 这可解决微机中断接口技术教学中各种接口电路芯片内部结构和工作过程复杂不直观、不易讲解的问题;二是网络多媒体课件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远程教学, 缓解师资短缺问题;三是网络多媒体课件可实现学生个性化的、无拘束地交互式学习、协作学习, 可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课件的设计

1.设计思路

本课件采用ASP技术和VBScript脚本语言开发。用数据库存储教学内容, 用户访问某一网页时, 其教学内容是从数据库读取, 由ASP服务器端动态生成, 再传回用户客户端。课件网站设有后台管理模块, 供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库和习题库等进行管理使用。

2.开发工具

该课件以Dreamweaver为编辑工具制作静态.html网页, 以Microsoft Visual InterDev为工具将静态.html网页做成动态ASP网页。DBMS选用Microsoft Access2000。图形、动画等素材的制作选用了:Firework、Flash、Photoshop、MsPaint等。用ASP技术实现动态、交互式Web服务器应用程序, 利用ADO (Active Data Object) 数据访问模型访问数据库。

3.网页与素材制作

(1) 网页制作

整个课件的制作采用模板方式。用Dreamweaver中的CSS技术定义各级标题及段落的格式, 建立起课件所需的不同类型的模板。网页的生成方式是, 从数据库读入章节内容, 加入所选用的模板, 生成网页。

(2) 图形、动画、音频等素材的制作

微机中断接口技术中的各接口芯片的内、外部组成结构、各引脚信号的时序变化及电路工作过程较抽象难懂, 课件中通过自制的图形、二维动画等形象地展现它们。由于矢量图占用空间少、调整大小不失真, 课件中制作的图形全部为矢量图。动画制作用Flash完成。例如, 图1是Intel8088的中断响应周期的Flash动画演示。图2是中断接口电路的工作过程的Flash动画演示。

本课件所用的讲解配音由麦克风录入语音、使用Gold wave软件处理, 并采用混音技术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生成。

●课件的组成与功能

本课件网站的功能模块组成如图3所示。

1.登录与注册

登录区分学生登录入口和教师登录入口。学生登录入口设有注册功能。本课件的新用户, 须先注册成功后方可从学生入口登录进入本网站学习。教师登录入口仅供课件网站管理员和任课教师使用。利用该模块可统计课件使用情况和维护网站安全。

2.课程教学模块

本模块按照层次化、循序渐进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适合教师上课使用和学生自学使用。课件以章、节和页三类结点 (如图4所示) 组织教学内容。其中章与节、节与页结点之间采用级连菜单的方式连接, 由Java Script编制程序实现;页结点与网页间采用超接方式连接。

3.习题系统

习题系统提供在线练习与答案评判两项功能。目前题库中含三类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是非题, 利用后台管理功能可添加其他题型。学习者可从题库选择某一章的任一类习题作单项练习, 也可单击“生成综合测试题”按钮作综合测试, 做完后单击“提交”按钮, 就启动了答案评判功能。该功能会自动显示本次做题的完成时间、正确答案、被测试者提交的答案和做题的正确率。

4.网上答疑

网上答疑难模块为教师和学生间非面对面的交流和辅导提供了便利。利用该模块, 学生可上网提交问题, 教师可上网解答问题并将答案在网上公布。

5.后台管理模块

后台管理模块用于对课件网站的内容进行在线管理, 其功能有:对题库、教学内容库的内容进行管理。

题库管理包括练习题类别信息管理和习题内容管理。通过练习题类别信息管理可以为任一章修改或添加某一题型。管理习题内容时, 先选择第几章, 后选择题型, 再单击“习题管理”命令按钮, 就可对习题进行浏览、更新操作了。输入习题内容时, 对于一些特殊文字格式, 输入其HTML源码标记。如输入上划线格式的时, 在文本框内输入<span style="text-decoration:overline">INTA</span>。习题内容管理界面如图5所示。

教学内容管理:先输入章号、节号和节内序号, 然后在编辑框中输入其文字内容和有关素材文件的HTML标记, 然后用相应命令按钮进行保存等操作。网页内的素材, 如图片、音频和Flash动画这三类文件分别存在网站的主目录下的images、media和swf子目录下。存储上述素材的文件都要用上传功能放入相应的目录中。

●结束语

该课件已经在青岛农业大学校园网上发布运行, 这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化的辅助教学和学习手段。把本文的成果和经验应用于微机接口技术的其他教学内容, 将加快提高该课程教学的信息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北京博彦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编译.Microsoft Visual InterDev开发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Greg Buczek, Mcsdmet编著.ASP应用开发指南.科学出版社, 网络科技时代, 2002 (9)

[3]姜红花, 李汝莘, 陈龙猛等.基于Web的《农业机器运用管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4)

[4]本课件网站网址:http://210.44.48.210/courseware/01_02zhongduanjiekou/index.htm

多媒体技术网络 篇2

在全党全国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以“推动网络媒体新跨越 促进网络文化大繁荣”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今日在武汉隆重开幕。中央外宣办副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钱小芊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的主旨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中央外宣办副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 钱小芊:

尊敬的张研农社长、马利副总编、翟惠生书记、尹汉宁部长,各位同志、各位朋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网络媒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肩负重大责任。今天,我国网络媒体业界同仁相聚美丽的江城武汉,举办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畅谈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感想体会,共议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思路举措,共同展望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很有意义。

本届论坛的举办,标志着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进入了第二个十年,可喜可贺;本届论坛以“推动网络媒体新跨越,促进网络文化大繁荣”为主题,体现了网络媒体业界对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这里,我代表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对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宣言和纲领。针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情况新挑战,《决定》提出了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重要战略任务,并作了专门部署,提出了许多新举措新要求,为我们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当前,互联网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应用的快速扩张期,互联网创新和普及应用速度前所未有,网络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业务新业态层出不穷。其三个趋势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是互联网的媒体化和深刻影响现实的特点日趋明显。互联网大大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视野,增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5亿,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网络空间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和不断加深。这为加快网络媒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网上海量的信息内容、纷繁的文化生态、多元的价值取向,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网络文化产品,开展什么样的网络文化服务,在网上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关乎网络媒体的威权性和公信力,关乎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关乎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互联网正在向“可移动”、“便携化”方向加速发展。不可移动,曾经是互联网的局限;把互联网“装进口袋”,曾经是网民的梦想。现在,随着3G网络日益普及,“云计算”研发和应用步伐加快,我国固网互联网加速向移动互联网延伸。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持阅读器等移动上网终端,已经超过个人电脑正逐步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网络信息传播正逐步从以个人电脑为中心向移动智能终端为中心转移,手机搜索、手机新闻、手机即时通信等移动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已接近3.5亿,我国9亿手机用户都是移动互联网的潜在用户,移动互联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移动互联网的加快发展,催生了新的传播形态、产业形态、业务形态和商业形态,为网络媒体更好地创新网络文化产品和信息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我们如何发展好、应用好、管理好移动网络传播、确保网络文化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是微博客等社交网络呈蓬勃发展势头。去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微博客等社交网络的迅速兴起。目前,我国微博客用户已经超过3亿。微博客的发展,丰富了信息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使网络信息形成机制、传播机制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利用微博客获取信息、加强沟通交流、进行休闲娱乐,企业利用微博客开展品牌推介和产品推广,政府部门通过微博客发布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传统媒体、网络媒体通过微博客拓展新闻信息传播手段和渠道,提高传播实效和覆盖,微博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为网络媒体更好地反映社情民意、传播正面声音、丰富信息服务、进行舆论监督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如何推动微博客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是我们面临的全新课题。

我们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以更加高度的自觉担负起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任务,以更加强烈的自信把握好网络文化发展的难得机遇,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来落实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各项任务。为此,我就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网络媒体新跨越,促进网络文化大繁荣,讲几点意见和看法。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网络媒体作为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必须保持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追求,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为引领,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扬主流舆论,唱响奋进凯歌,并使之成为网上时代最强音。要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努力在网上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形成共同的舆论思想基础、在网络舆论的多元多变多样中增进社会共识,更好地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广大网络媒体工作者要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传播者、推动者、实践者,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大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和谐理念、传递美好情感、守护道德良知,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网络文化之“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二、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网络文化的新期待。网络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网络媒体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把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自觉服务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关注人民群众对网络文化的新期待,更多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多反映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进展,更多提供广大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真正使网络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协调、与人民群众需求相一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文化追求。要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大力开展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宣传报道,把目光和镜头对准群众,把版面和栏目留给群众,多组织经济、民生、文化、科技等群众关注关心的正面报道,多宣传广大群众中的平凡英雄和凡人善举,多提供网上政策咨询、信息资讯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民利民为民服务信息。要大力加强网上内容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科学规划网络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把网络文化建设成为适合不同群体需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先进文化、精品文化、大众文化。要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网民在网络文化共建共享中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引导做文明网民、倡文明表达、创文明空间,坚决抵制攻击诋毁、传谣信谣、低俗恶搞等网络不文明行为,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健康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文化。

三、以阵地建设为依托,打造既大又强又优、影响广泛的网络文化平台。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需要一大批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覆盖广泛的网络文化平台。互联网设备制造、基础电信运营、信息内容服务等网络文化企业要加强资源整合和相互合作,延伸拓展产业链,进一步提高网络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要完善网络媒体发展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意愿,推动网络媒体进一步向新闻资讯、文化娱乐、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不同领域和行业细分,向专业化、地域化、个性化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构建定位清晰、功能互补、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网络媒体群。新闻网站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要加快推进转企改制,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在活力,提升综合实力,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更好担当主力军的使命。商业网站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依法办网、文明办网、诚信办网,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多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政府网站和专业类网站都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服务水平。有实力的重点新闻网站和有影响的商业网站要积极“走出去”,加强品牌建设和海外推介,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扩大国际知名度,提高国际舆论竞争力,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的网络媒体,更好地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更好地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

四、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网络文化的传播力、辐射力、影响力。网络文化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全新文化形态,是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的领域。从互联网发展历程看,网络技术的每一项重大创新应用,都对网络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产生深刻影响。技术能力决定传播能力,传播能力决定影响能力。要充分认清技术建设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核心要素,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和基础工程来抓。要站在互联网科技发展最前沿,及时跟踪掌握互联网技术最新动态,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加快培育新兴业态和新的市场需求,抢占网络传播制高点。要整合互联网技术研发力量和资源,加大网络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快互联网核心装备技术国产化,提升互联网行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在国际互联网技术领域实现更多的“中国创造”。要创新技术研发机制,加强政府部门、网络媒体、网络技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采取联合开发、成立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建立机制灵活、运转高效、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网络技术创新研发中心。要切实维护知识产权,为网络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评估,切实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通过不断创新,扩大我国在国际互联网技术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我国互联网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互联网格局中争取更大主动。

五、以人才建设为支撑,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秀的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需要一大支规模宏大、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网络文化建设大军。要着眼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培养具有战略眼光,视野开阔、善于谋划、锐意创新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具有较强把握导向能力和策划能力、掌握网络文化创作生产传播规律的内容建设人才队伍,具有现代市场观念、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技术研发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等“四支队伍”,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并积蓄发展后劲。要健全和完善网络文化人才的发现培养、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网络文化建设事业。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增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追求。加快推进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建设,建立标准明确、规范有序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为网络文化从业人员成长成才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加强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既要善于发现培养高端人才,也要善于发现普通网民中在技术创新、文化创造等方面有专长的特殊人才,为他们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创造条件、搭建舞台,努力形成各类人才共同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朋友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提出了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网络媒体发展正面临一个新的重大机遇。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大力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多媒体技术网络 篇3

随着全球计算机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及教育部门、各学校、普通家庭的计算机网络化, 单机化的CAI课件已经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网络时代呼唤着“超媒体网络课件”的问世。网络课件是基于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 模式开发、能在Internet (互联网) 或Intranet (局域网) 上发布的CAI课件, 它的主要优点是:体积小, 传输速度快, 功能强大;在客户端无需安装和维护;信息量大, 资源共享;实时交互性强, 信息反馈快;高度模块化, 灵活性强;既可助教又可助学;有网络监控和广播功能等。由于网络课件直接运行在Internet或Intranet上, 所以必须考虑其在低带宽下运行的流畅性, 常用的解决方法是采用“流方式传输”, 即采用流媒体技术。利用流媒体技术可以制作出互动式的训练课程内容以及电子学习教材等, 只需通过浏览器, 便可以同时看到主讲者的影像并听到主讲者的声音, 另外配合同步播放的图片、文本及动画等其它媒体内容, 让所有人能够有效的接收到主讲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真正实现了网络时代的“沟通无距离”。

(二) 流媒体技术

1. 流媒体简介。

流媒体 (Streaming Media) 是一种可以使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在网络上以实时的、无需下载等待的方式进行播放的技术。在网络上传输的多媒体文件, 基本上只有文本、图像可以按照原格式在网上传输, 动画、音频、视频等虽然可以直接在网上播放, 但文件偏大, 即使使用专线上网, 也要等完全下载后才能观看。流式传输方式可将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文件经编码工具的特殊处理, 分成一个个压缩包, 由流媒体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在采用流式传输方式的系统中, 用户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 只需经过几秒或几十秒的启动延迟即可观看, 文件的其余部分将在后台服务器继续下载。流媒体技术是为解决以Internet为代表的中低带宽网络上多媒体信息传输问题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网络新技术, 可适应从窄带到宽带任意的网络带宽。目前, 流媒体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开始普及, 网上直播、点播已经实现。利用流媒体技术制作的远程教育课件, 即可以显示课程内容有关的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 又能看到教师讲解的生动形象,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是理想的远程教育资源。

2. 流媒体文件的制作。

(1) 动画素材的获取与处理。Flash是Macromedia公司的一个网页交互动画制作工具, 用它可以制作出一种后缀名为.swf的动画, 这个动画可以插入HTML里, 也可以单独成为网页, 具有矢量描述、播放流畅、数据量小、色彩鲜明等特点。Flash采用了“流”技术, Flash教学软件可以边下载边播放, 这样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而且用Flash制作的动画数据流很小, 有利于它在互联网上传输, 方便使用者在互联网上直接调用运行。Flash的描述是基于矢量的, 用它制作出来的动画可以任意缩放, 不会产生任何的变形。 (2) 音频素材的获取与处理。音频素材的获取方法: (1) 利用一些软件光盘中提供的声音文件; (2) 通过计算机中的声卡, 从麦克风中采集语音生成.WAV文件; (3) 通过计算机中声卡的MIDI接口, 从带MIDI输出的乐器中采集音乐, 形成MIDI文件, 或者用连接在计算机上的MIDI键盘创作音乐, 形成.MIDI文件; (4) 使用专门的软件抓取CD或VCD光盘中的音乐, 生成声源素材, 再利用声音编辑软件对声源素材进行剪辑、合成, 最终生成所需的声音文件。采集形成的音频文件, 通过RealNetworks公司的RealProducer转换成流媒体*.ra的音频文件。 (3) 视频素材的获取与处理。视频作为多媒体家族中的成员之一, 在多媒体课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可以有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成, 利用其声音与画面同步、表现力强的特点, 能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视频素材的采集方法很多: (1) 最常见的是用视频捕捉卡配合相应的软件 (如Ulead公司的Media Studio以及Adobe公司的Premiere) 来采集录像带上的素材; (2) 利用工具软件截取VCD上的视频片段 (截取成*.mpg文件或*.bmp图像序列文件) , 或把视频文件*.dat转会成Windows系统通用的*.avi文件; (3) 通过摄像机录制现场实况, 也可以通过录像机录制电视或卫星信号, 再通过视频采集系统将视频源转化成数据视频文件。采集形成的视频文件, 通过Real公司的Real Producer转换成流媒体*.rm的视频文件。

(三) 流媒体课件的结构

多媒体课件是基于页面形式显示的, 即由若干个页面链接成“网状”系统, 每个页面又由若干反映被讲授知识点的多媒体素材 (积件元数据) 聚集而成, 每个积件元数据在其生命周期内会发生一系列行为或状态变化, 由此完成了辅助教学的功能。图1所示为多媒体课件的网状结构。每一行表示一页, 此多媒体课件有n页组成, 对第i页来讲, 它是由积件ji1, ji2, …, jiki构成的, 而页与页间是通过Ts (触发链接的事件集) 链接来实现连接的。同样, Tp (触发链接的事件集) 实现了积件元数据与积件元数据之间的连接, 以及实现了页面之间的积件元数据之间的跳转。

(四) 流媒体课件的层次结构

通过上面的分析, 把多媒体课件的网状结构分成三个层次, 即系统级、页面级和积件级。

1. 系统级。系统级主要描述组成课件的页面间的链接关系, 定义如下:

其中:P是组成系统的页面集, Ts是触发链接的事件集, M是P×Ts到P的映射。如果M (p, m) =q (p, q∈P, m∈Ts) , 则当前页面P遇到链接事件m, 转向页面q;S是起始页面, S∈P;F为退出系统的终止页面集, F⊂P。

2. 页面级。页面级描述每一个页面从进入到退出的展示周期内, 组成页面的积件集及其变化。定义如下:

PL= (YD, Sp, Tp, M, Ps, Pf)

其中:YD是页面展开周期内出现的所有积件元数据集合;Sp是页面状态集, Sp中的元素是YD的子集, 表示页面可能出现的积件元数据集;Tp是触发页面状态变化的事件集;M是Sp×Tp到Sp的映射, 如果M (s, a) =r (s, r∈Sp, a∈Tp) , 则当前状态S遇到事件a, 转入状态r;Ps是进入页面时的初始状态, Ps∈Sp;Pf是退出页面时的终止状态集, Pf⊂Sp。

3. 积件级。

积件级进一步描述组成页面的每一个积件元数据从出现到消失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发生的一系列状态变化, 即关注的是多媒体素材的动态特性。它有两层含义:一是积件元数据的外在状态的变化, 如视频积件元数据的开与关等;二是积件元数据的内在特征, 反映为积件的属性值和与积件状态变化紧密相关的各种变量值等, 如视频“开关”属性值以及它的声音大小的属性值等。定义如下:

其中:Si是积件元数据的状态集;Ti是触发积件状态变化的事件集;F是Si×Ti到Si的映射, 如果F (s, a) =r (s, r∈Si, a∈Ti) , 则当前状态s遇到事件a, 转入状态r;Is是积件呈现时的初始状态, Is∈S i;If是积件元数据的终止状态集, If⊂Si。流媒体课件的层次结构, 旨在帮助教师快速建立自己的课堂用辅助教学软件, 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授课经验、构思、创意等逐步在软件中实现。在设计教学课件时, 按照层次模型构造过程逐层制作, 逐步求精, 每下一层都是建立在上一层的基础之上, 并进一步进行细化而得到的, 在设计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了课件的时间和空间布局的问题。

(五) 流媒体课件的实现

流媒体课件能够实现多媒体资源的共享、重组等传统的多媒体课件不能解决的问题, 它是怎样来组织多媒体素材的, 如何达到共享的, 如何实现多媒体素材片断连续、平滑地播放, 如何实现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步性等, 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 (SMIL) 的目的就是要定义一种描述多媒体信息的单一格式, 这种多媒体信息能够被浏览器和播放器阅读和执行, 然后以媒体同步的方式播放。

1. SMIL语言的简介。

SMIL (Synchronized Multimedia Integration Language) 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 由3W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于1998年6月发布问世。最新的SMIL版本是2001年8月推出的SMIL 2.0。SMIL与HTML (超文本传输语言) 的语法格式非常相似, HTML主要针对普通的网络媒体文件进行操纵, 是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的机械堆砌, 而SMIL则操纵多媒体片断, 对多媒体片断的有机的、智能的组合。SMIL用简单且有效的标记语言来说明一个媒体片断何时播放, 在窗口的什么位置播放, 以什么样的方式播放等, 从而实现音频、视频、文本、图像等媒体的并发实时播放。SMIL可以直接组织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多媒体文件, 根本不需要对源文件进行任何的修改。不仅如此, SMIL可以同步播放不同位置 (不同服务器) 上的分离多媒体片断, 可以控制多媒体片断的起始、结束及持续时间, 甚至可以做出动画效果, 还可以对一个页面的不同区域根据需要进行布局, 媒体播放器经解析载入的SMIL文件, 将相应的媒体文件集成到同一窗口进行同步播放。SMIL只是将各种媒体文件关联起来, 而不是把它们打包为一个大的集成课件, 因此, 重新编辑同样的媒体素材, 就可得到另一种媒体播放方式的SMIL文件。

2. 流媒体课件的播放。

SMIL不但可以描述视频, 还可以描述文字、图像和音频, 它将时间信息和空间定位信息保存为一个只有几百到几千字节大小的*.smil文本文件。对于*.smil文件的播放, 支持的公司越来越多, 例如RealNetwork公司开发的RealPlayer播放器, 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器, 以及苹果公司的QuickTime软件等都对SMIL支持。从各个方面考虑, 采用了RealNetworks公司的RealPlayer播放器来播放*.smil文件, 它对SMIL的支持比较完善, 即支持SMIL1.0, 又支持SMIL2.0。3.流媒体课件的实现。基于提出的流媒体课件的模型, 开发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主要代码如下:

多媒体课件制作完毕以后, 把此课件的SMIL文件放到服务器上的指定目录下, 然后就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演示了。

(六) 结束语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络课件不仅实现了网络课件的网上点播, 体现了边下载边播放以及影音播放与内容显示同步等特点, 还充分发挥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优势, 如交互式的人机对话模式、灵活的操作方式、精美的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 使学生从记忆、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同时, 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获取新的知识, 并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分析和研究实际生活中有关问题, 从而使课件集知识性、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开放性、拓展性为一体, 充分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RealSystem SDK[R].Real Networks.

[2]Advanced Streaming Format[R].Microsoft.

[3]熊庆国, 贺风云.流媒体技术及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 2003, 7:24-25.

[4]卓建利, 王普.个性化同步视频流课件[J].中国远程教育, 2000.8:49-51;

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4

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探讨

21世纪是网络时代,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人们真切意识到将网络应用于教学的`重要意义.笔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应用网络教学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中,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作 者:唐立平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河北唐山,06300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633关键词:网络教学 信息技术

多媒体技术网络 篇5

1“新网络媒体”和“新网络媒体”时代

在Web2.0的技术成熟条件下, 互联网作为用户发布信息、接收信息、表达意见、联络感情、缩短交际距离的传播媒介, 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相对于搜索引擎、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等传统网络媒体而言, 电子公告牌 (BBS) 、网络日志 (Blog) 、社交网站 (SNS) 、视频网站 (Visua Site) 、微博 (MicroBlog) 、手机自媒体的出现和推广, 标志“新网络媒体”的出现并成为网络媒体的主要媒介。

“新网络媒体”时代, 是指互联网通信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更新, 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进行交互的方式发生悄然改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网络媒介, 由BBS的推广作为起点, 社交网站的产生得以发展, 微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成熟。

2“新网络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

与原始网络媒体时代的特点相比, “新网络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备以下特征:

2.1 信息发布的即时性和便捷性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 使得各种应用软件客户端应运而生, “移动互联”使每个网络用户发布信息更加方便和及时。人们可以随时将自己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 编辑成百余字的短文, 或者将当时发生的状况拍成相片, 通过通信终端及时发布到互联网上, 其他人群可以很容易对相关信息进行浏览、评论、转载。无论什么人, 无论在什么地方, 只要有互联网的存在, 就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上信息的发布者。

2.2 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交互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各种通信终端, 随时随地分享各类资讯, 获取、接收、交换各种信息, 实现信息“无终点”的广泛传播。在这种条件下, 当今社会各类信息已经非常容易被扩散和传递。信息的生产者也同时是信息的消费者, 信息的接受者也同时是信息的传播者。

2.3 信息表达的随意性与独立性

这里所说的信息, 更多指的是“个体情绪”与“个人言论”。由于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空间, 人们可以自由发布个人意见, 宣泄个人情感, 使得个体信息的表达随意、随性、随心。随着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微博网站的蓬勃发展, 众多名人或草根因发布各种个人言论而受到大众推崇, 成为“意见领袖”, 个体信息的表达挣脱社会赋予的角色约束, 具备独立和完整。

3“新网络媒体”时代主要信息媒介

3.1 电子公告牌 (论坛) BBS

电子公告牌系统 (Bulletin Board System, 英文缩写BBS) 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服务软件, 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电话调制解调器拨号或者Internet来进行连接, 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它用户交换消息等功能。许多BBS由站长 (通常被称为SYSOP-SYStemOPerator) 业余维护, 而另一些则提供收费服务。目前, 有的时候BBS也泛指网络论坛或网络社群。

BBS更为大众所熟识的称谓是“网络论坛”, 即互联网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 在此系统中, 所有注册用户可以发布言论, 进行讨论, 实现信息交互和资讯共享。论坛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某个主题命名, 用户大多以此主题进行交互, 比如“旅游”、“军事”、“汽车”, 较有名的论坛如“户外资料网:http://bbs.8264.com”、“驴友网:http://bbs.traveler365.com/”、“铁血论坛:http://bbs.tiexue.net”、“汽车之家论坛:http://club.autohome.com.cn/”等;另一类是综合论坛, 在其中有若干主题版块, 可以分类交流, 较著名的如“天涯社区:www.tianya.cn”等。

3.2 社交网站SNS

SNS: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 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社会性网络 (Social Networking) 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 (SNS网站) 。国内以人人网 (校内网) 、开心网等为代表。

人人网是由千橡集团将旗下著名的校内网更名而来, 社会上所有人都可以来到这里, 从而跨出了校园内部这个范围。人人网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SNS社交网站, 给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平台, 提高用户之间的交流效率, 通过提供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

开心网由北京开心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办于2008年3月, 是国内第一家以办公室白领用户群体为主的社交网站。开心网为广大用户提供包括日记、相册、动态记录、转帖、社交游戏在内的丰富易用的社交工具, 使其与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在轻松互动中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

Facebook做为美国主流的SNS也推出了中文版, 但是在中国也属于互联网从业者的小圈子, 上面几乎没有什么中文游戏, 但实用工具非常丰富, 从某种意义上讲, Facebook是一个联系东西方的纽带。

但是, 随着微博的发展, SNS社交网站在2010年遭遇困境, 行业站点数量大幅滑落。

3.3 微博MicroBlog

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Blog) 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twitter。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 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随着微博在网民中的日益火热, 微博效应正在逐渐形成。时至今日, 微博以成为大众发布信息、评论信息、传递信息的最广泛应用的媒介工具。

3.4 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 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软件完全免费, 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 微信使用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2012年3月底, 微信用户破1亿, 耗时433天。2012年9月17日, 微信用户破2亿, 耗时缩短至不到6个月。截至2013年1月23日, 微信用户达3亿, 时间进一步缩短至5个月以内, 而且仍在加速普及中。

但是, 就目前发展来看, 微信依然只能借助手机发布信息, 大部分功能是用于聊天和信息分享, 不具备微博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公开性等特征。

4“新网络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

从网络技术的角度来看, 网络具有高效传输、信息共享、使用广泛的特点。从网络社会的角度来说, 网络具有网络时空的虚拟性、信息扩散的迅达性、网络行为的隐身性、资源共享的丰富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等等。当下, 青年学生是对互联网接受能力最强、受互联网影响最深的一个群体, 在“新网络媒体”时代,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4.1 约束力削减, 自由度提升

因为互联网广泛而无形的存在, 致使互联网的虚拟和不可触摸, 它以声音、图象、文字等作为信息的载体, 随着三维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 互联网世界逐渐形成另外一个“时空”。网上的人们通常采用匿名的方式, 如同戴着面具一样交流和活动, 因为有了这样一层“面具”的掩护, 使得存在于现实中的道德约束、行为约束在虚拟的环境中被最大程度地削弱, 思想和行为自由度增强。

4.2 道德意识下降, 娱乐心态增强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也往往代表正面向上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社会中, 学校的教育普遍要求学生具备社会责任、具备良好言行、具备道德规范。但是, 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 部分青年学生网民因为容易受不良事件的影响而淡化了道德意识, 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急速下滑, 游戏心态、娱乐心态的大量滋生。

4.3 学习性减弱, 娱乐性增强

在新网络媒体环境下, 因为社交网站的繁荣, 使得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信息传递和共享。信息流动迅速, 传播范围广泛, 但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焦点的短暂停留, 以及青年学生自身的学习创造性减弱, 在网络大环境中鱼龙混杂的信息助长了青年学生的娱乐精神和娱乐意识。

4.4 群体性减弱, 个性化增强

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强调共性的发展, 对学生是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要求。但是, 在新网络媒体环境中, 青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访问相关领域的信息;可以针对自己所关心的事件或焦点, 获取相关的信息, 还可以在网上寻找与自己某种兴趣相同的伙伴。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班级制度下的群体关系正在形成。

5“新网络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建议

5.1 规范网络道德行为, 提升网络道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知识面广泛的群体, 也是未来社会主人翁。他们的道德将直接导向未来社会伦理可能的发展。因此, 青年学生更应自觉强化道德意识, 树立责任感, 塑造良好的人格, 自觉遵守有关信息网络法律和制度, 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5.2 提高信息辨析力,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因为“新网络媒体”发布信息相对容易, 互联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质量完全取决于信息发布者的个人素质。造成的后果就是很难保证信息的真实、客观和准确, 也很难保证各种言论能够遵守社会公德的要求。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终端 (比如手机、平板电脑) 等自媒体的兴起, 各类负面信息被接二连三曝光并公布于众, 造成极大的影响。这些信息中有的是真实发生的, 有的是发布者凭空捏造的, 因为人们多具备“围观”心态和“盲从”心态, 使得一些负面信息被无限放大, 时刻挑战着社会的公信力与伦理道德。因此, “新网络媒体”在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 也对青年学生成长的宏观社会环境也会产生负面作用。这就更加需要青年学生不断提高信息辨析能力,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同时能够提高科学有效的网络搜索技术, 筛选出有价值、可利用的信息, 使自己成为网络文化的缔造者和建设者。

5.3 坚定信念, 树立社会责任感

在网络虚拟世界的行为准绳亟待提高的情境下, “新网络媒体”所体现出的表达方式的个性化与信息来源的多元性, 将使得辨别能力不够强大的青年学生容易被误导, 由泛泛的浏览而走向深刻的认同、由无意的交流转变为有意的寻求, 还可能会陷入到对身心健康成长不利的网络文化中。在芜杂的互联网环境中, 因为身份的隐匿性, 使得青年学生更容易利用“新网络媒体”进行肆意非理性的宣泄和不良言论的传播, 进而成为互联网中缺乏责任感、充满戾气的“网络暴民”。久而久之, 这样的言行习惯和思维方式将带入学生的真实生活, 最终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将是整个青年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溃败。为避免这种后果, 更需要让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牢固树立正确的信仰, 抵制不良信息的侵犯, 树立捍卫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严的力量和决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8258.htm.

[2]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615985.htm.

[3]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4]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5]王斌, 王萍.新媒体背景下青年意见表达的特点分析—以社交网站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 2012, 03 (49-52) .

[6]桑亮, 许正林.微博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J].当代传播, 2011, 03 (12-14) .

[7]余兰.大学生BBS交往中的网络角色研究.西南大学, 2007, 04.

多媒体技术网络 篇6

关键词:新媒体,涉军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当下, 我们处在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 “路边社”“麦克风”林立的新媒体时代, 每天产生的社会舆情大数据无法估量, 涉军网络舆情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也呈几何式爆炸增长。以近两年的大学生军训、军队贪腐等为例, 短短数天时间, 就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线上线下讨论争论十分热烈。虽然有官方部门站出来拨乱反正, 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军文明之师、武威之师的良好形象。认真研究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规律, 探索相应引导策略, 可以为我军打赢舆论宣传攻坚战提供参考和依据。

1转变态度, 树立科学的网络舆情观念

涉军网络舆情林林总总, 不排除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传播范围广、效率快的特点, 大肆对我军进行舆情攻击和文化渗透的情况。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 我们的涉军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仍不完善, 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 我军必须主动出击, 及时掌握网络话语权, 以达到及时解决敌我矛盾、展示部队官兵良好形象、推进部队科学发展的目的。

新媒体时代下, 要充分认识到军队信息逐步网络化、透明化是大势所趋, 科学、强劲、有序的舆情引导是军队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主动引导互联网舆情, 才能做到不闭目塞听, 打好涉军网络舆情的攻坚战。

2主动出击, 完善多层次的监管机制

针对敌对势力而开展的涉军网络舆情引导, 不仅是简单的攻防战斗, 同时也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角逐。面对网络舆情的疯狂攻势, 被动挨打解决不了问题, 主动出击才是上上策。

1) 制定涉军网络舆情管理和工作规范。在原先要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细化涉军网络舆情管理和工作规范纲要, 明确各级组织的基本职责, 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细则后, 仍要建立统筹兼顾、反馈迅捷、高效畅通的舆情处理机制, 促使监督工作人员效率更高、力度更大地完成对全网军事信息的全方位监控。

2) 健全网络舆情传播预警研判机制。在向外界公开涉军信息时, 首先要构建网络舆情传播预警研判机制。针对涉军信息的不确定性, 可以提前对其进行预警研判, 经分析权衡后, 再选择公开。要以军事安全部门为牵引, 打造由情报部门、侦查部门、网监部门组成的舆情信息网络, 便于及时灵敏地掌握全网信息动态, 并建立起相应的预警研判系统, 控制住舆情走向。

3) 加强涉军网络舆情军地协同处理机制。要扩大舆情处理范围, 建立健全军地协同处理机制, 做到信息分享, 随时联动。加强与地方宣传机构的密切联系, 一有消息, 尽快形成解决方案。尤其是面对军地人员同时参与某件突发事件时, 更要相互沟通,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避免出现不实报道和冤假案的产生。

3建立分析系统, 构建涉军网络舆情研究网

不论是军内、网上还是社会所有舆情, 都应构建涉军网络舆情研究网, 建立舆情分析系统和处理机制, 分工负责统一指挥, 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起所有网络资源, 打造渠道畅通的立体化舆情格局, 对网络舆情起到引导和预见作用。

1) 运用信息系统处理分析研究涉军网络舆情。 针对涉军网络舆情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点, 需从根本上对舆情监管加以评估, 科学地解析出信息分流系统的运行机制, 从而对舆情监管做到有的放矢。同时, 可以利用信息检索和数据挖掘等技术, 实现对舆情的处理分析。

2) 运用信息系统增强涉军网络舆情引导预见力。在庞大繁杂的涉军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 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 仅靠人力是完成不了的, 需要通过搜索引擎进行舆情分析, 大幅度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自动化程度, 以解决信息庞杂性和不完整性带来的困难。借助科学的信息系统, 监控人员可利用网络信息采集与提取技术, 确定重要内容的信息量, 及时跟踪信息, 精确分析公众舆论, 准确把握当前的动态网络, 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见力。

4建立涉军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队伍

人是管理涉军网络舆情的关键因素。网络舆论的根源, 实则是依托网络技术支撑, 想要真正解决处理网络舆情问题, 必须发挥人的作用, 依靠网络侦测屏蔽等物理手段实现对涉军信息的搜集判断, 掌控舆论情况。

1) 三管齐下, 分门别类培养网络舆情引导人才。培养网络舆情引导人才需三管齐下:一要把握舆情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舆情信息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决不是简单的“1+1=2”, 而是需要既熟悉传媒、又精通网络, 还善于运用项目管理的优质管理型人才担纲挑大梁, 进而做到统筹兼顾, 达到良好效果。二要抓好舆情信息搜集与研判人才的培养。 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发展, 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进行搜集分析, 实现舆情信息的预警功能。

2) 整合资源,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未来的涉军网络舆情引导任务肯定会更加艰巨, 这时应整合资源, 加紧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减轻其他专业人员的压力。注意建立领导责任机制, 由部队主管网络舆情的领导负责这样一个高技术、高效率的网络核心团队的运作。此外, 还可吸纳一部分优秀大学生士兵参与到网络舆情引导兼职工作中, 他们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技术水平可以缩短队伍的建设周期, 为涉军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毅.试论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的建立和完善[J].理论与实践, 2005 (6) :91-93.

多媒体技术网络 篇7

新世纪头十年中国传媒界的“收官之作”,表明中国传媒加快了向多媒体新闻业态拓展的步伐,预示着音视频新闻在我国将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也标志中国新闻事业开始步入多媒体新闻的时代。

理论研究和实际感受都表明,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调动受众的感官越多,信息传播的效果就越好,也就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美国传播学家做过试验,人获得的信息中,文字占20%,声音占30%,图形和图像占40%。2008年初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也显示,在获取新闻方面,电视是国民依赖程度最高的媒体,占56.1%。这充分表明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多媒体形态的偏爱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是人类久已存在的潜在要求,只是受当时的传播技术的局限无法实现而已。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快了传媒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数字化,使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这些乍一看似乎截然不同的“符号形态”有了相同的数字表达方式;网络化,则为承载、传播和展现这些不同的“符号形态”提供了共同的载体,从而为新闻的多媒体形态的问世和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现在,多媒体新闻真的来临了,你准备好了吗?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已经明白无误地摆到了所有的媒体、特别是以报纸为代表的纸质媒体的面前。具体到纸质媒体,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纸质媒体要不要涉足或拓展音视频新闻?

在报业,如果说对“触网”(即从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延伸)已基本没有异议的话,那么,对“触电”(即从文字和图片形态向电视或视频形态拓展)恐怕还不能说已形成共识了。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传统报业要真正实现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转型,“触电”是迟早要做的事。

从传媒的发展趋势看,多媒体新闻必将成为未来新闻报道新的制高点,而音视频新闻则是多媒体新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如果裹足于文字、图片新闻而不前,不去抢占音视频新闻新的起跑线,那就意味在今后的媒体竞争格局中甘愿处于不利地位。

从报业的战略转型看,传统纸媒体向数字新媒体延伸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没有音视频新闻,新媒体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报业如果不从文字、图片新闻的传统领地再出发,去拓展音视频新闻的新领域,也就无法真正实现自身的战略转型。

从现实的社会需求看,当今,单靠文字和图片新闻已无法快速、充分地反映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也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求新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在专业、优质的视频新闻节目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人们期待更多的新闻工作者拿起摄像机,更形象、更全面地反映世界每日每时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更真实、更深刻地记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难忘历史瞬间,更进一步地增强受众对新闻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从客观的环境条件看,现在是发展视频新闻业务的有利时机。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决定,将极大地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视频的摄、录、编、播设备越来越小型化,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准入的资金“门槛”已大大降低了。至于人才,报业有大批很高专业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新闻人才,缺的只是摄制视频新闻的技术和经验,实践已经证明,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优秀的视频新闻人才就会脱颖而出。最后,还有个政策许可的问题,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说明这方面的政策环境也更加宽松,作为主流媒体的我国报业搞网络视频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事实上一些报业集团(或报社)早已开设了网络视频业务。

综合航电技术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 篇8

航空电子系统是现代战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现代战机的“神经网络”。《综合航电技术》课程着眼于先进战机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结构、模式、概念、技术的构成、发展与应用, 对现代战机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综合显示与控制、机载计算机及航空数据总线的原理及应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并通过典型现代战机的综合航电系统来熟悉现代战机航空电子设备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本课程着重于培养飞行学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对于飞行学员掌握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机载设备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从而为将来改装现代战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功能

《综合航电技术》网络课程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 集于飞行器电子系统原理教材、教育训练大纲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把设备教学的文字教程和音、视频资料, 与空、地教学的看、讲、练紧密结合, 使学员通过先进的学习工具和简单的操作, 就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 获得与飞行器电子系统相关的多媒体资讯。

《综合航电技术》网络课程的最终形式是课程软件及电子资料包。此软件可以在一定的网络教学支持环境下实现教学目的。成果适用于飞行学员及其他飞行人员。《综合航电技术》网络课程由软件部分和数据库两部分组成。建成一门完整而优秀的实现网络视频教学、网络互动性强的网络课程, 是完整教学的辅助性教学软件。不仅在网上展示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外, 更能发挥网络即时交互、资源共享等特点, 还能实现虚拟实验及拓展模块的交互。

三、方案

《综合航电技术》网络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建设阶段、测试发布阶段和应用评估阶段三部分。

教学内容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内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内容。

(一) 课程的简介、目标说明

课程的简介是对课程的整体介绍, 给学员通过网络学习所能够达到的总体概括认识。目标说明类似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质量要求, 应在对学习内容和教学对象认知结构的分析后进行。

(二) 课程的内容设计

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它将课程所表现的知识内容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需要和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重组, 使教学内容更适宜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表达。

其主要步骤是:首先, 确定教学内容, 进行知识分解。网络课程要表现知识的结构, 就必须深入到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结构中去, 结合网络教学的要求, 对知识进行合乎知识规律的分解, 找出构成知识体系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通常一本教材是按照章节等方式编排的, 每一章每一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知识模块, 在做课程内容设计时, 可以结合教材的编排结构、知识内容的体系结构以及网络课程的认知要求等进行统筹划分, 使之更加符合网络教学的认知规律。其次, 标明学习要点, 媒体合理组合。在知识分解的基础上, 应该对知识分解中的每一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标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并进行详细的解释, 并考虑将各知识点用恰当的媒体形式表现, 使网络学习变得容易接受。并添加虚拟实验和拓展模块作为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料支撑。

四、实现步骤

(一) 教学内容系统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建设阶段

1. 教学内容系统建设。

教学内容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内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内容。课程的简介是对课程的整体介绍, 给学员通过网络学习所能够达到的总体概括认识。目标说明类似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质量要求, 应在对学习内容和教学对象认知结构的分析后进行。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它将课程所表现的知识内容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需要和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重组, 使教学内容更适宜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表达。

2. 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建设。

基于军队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系统网络平台, 建设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二) 测试发布阶段

网络课程在制作期间, 应不断进行测试与修改, 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 并做好数据及系统安全备份, 防止万一。在此期间常见的主要问题有:浏览器兼容问题, 网络传输下载较慢, 网页是否美观并合乎网络课程要求, 安全、备份问题等。在最后制作完成并测试成功后, 经报上级有关单位批准, 即可上传发布, 纳人远程教育课程体系。

(三) 应用评估阶段

最终网络课程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以后, 必须经过几个教学期班的实际教学进行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的评估, 课程提供的各项功能应都得到充分利用, 如学员与教员的互动交流, 教员布置研讨题目、学员进行讨论交流等, 教员在线答疑等信息, 且数据库有详细的信息记录。

五、结论

云网络下的交换技术 篇9

基于云网络的交换新特性

纵观数据中心的发展, 它正呈现出从物理领域迁移到虚拟领域并且最终过渡到云网络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数据中心中, 客户服务器是基于传统万维网、邮件传输或文件传输的要求设计的;新的数据中心云网络与之不同, 它必须具有更高的性能。

当今的应用要求更有针对性, 对网络性能的要求更“苛刻”, 如大容量存储设备或者虚拟机映像的大量数据传输, 或是web2.0大规模数据分析, 这些应用既要求低延迟无阻塞, 又要求高速传输数据。要迎合这些新的应用, 对于数据中心云网络来说, 具有能使可扩展性、可预测性、低延迟、无阻塞传输、以太网与高速以太网快速互连等多种性能达到一种平衡的能力, 显得至关重要。

而相应地, 这就要求新一代数据中心级交换架构的一个设计关键就是实现物理机和虚拟机的应用性能的匹配和统一, 让所有的交换节点具有相同的无阻塞带宽和可预测的延迟。

数据中心交换架构的组成

目前数据中心常用的交换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通交换, 即当输入端口检测到一个数据包时, 检查该包的包头并获取包的目的地址, 然后启动内部的动态查找表转换成相应的输出端口, 接通输入与输出交叉处, 把数据包直通到相应的端口, 从而实现交换功能。由于它只检查数据包的包头 (通常只检查14个字节) , 不需要存储, 所以切入方式具有延迟小、交换速度快的优点, 适用于高性能计算集群 (HPC) 应用;另一种是具有深度缓存结构和虚拟输出队列机制 (VOQ) 的存储转发交换, 它为数据中心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缓冲 (如图1) , 在转发数据前先对数据进行接收和存储以进行校验。

Arista发布的业界领先的数据中心级系列交换机———Arista 7100系列和Arista 7048交换机就分别采用了这两种交换方式以应对不同的性能要求。其中, Arista 7100系列设备采用了直通交换, 是具有高性能、极低延时的以太网数据中心交换机, 专为低延迟、两层的高性能计算 (HPC) 网络而设计。而对于使用不对称的1&10Gb以太网连接来支持存储的下一代高负载数据中心来说, 采用存储转发方式的Arista7048系列则是最佳选择。

Arista 7100———满足高性能计算发展

过去一年, 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也为高性能计算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 极低延迟是实现高性能集群的必要因素。目前, 在金融服务项目上最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就是高频交易 (HFT) , 它是一种要求高性能计算的新应用, 它运用计算速度极快的超强计算机建立高通量的光线网络, 直通股票交易市场, 利用监管漏洞和其它交易者相对较慢的反应速度来获取利润。根据实时市场数据来进行高频交易的应用都要求采用直通交换和共享存储器交换技术, 以保证超低延迟。这种场合的延迟是用几微秒甚或是几百纳秒来度量的。对于高性能计算、高频率交易等具有稳定及对称的数据传输模式应用中, 直通交换对终端用户来说是非常理想的交换方式。尤其是在网速只占用了不到一半、网络传输并不拥堵的情况下, 此时对低延迟的要求尤为关键。直通交换可以使延迟减少好几微秒, 特别是在传输大型和超大帧数据包时更能节约时间。Arista作为一家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兴高性能计算公司, 其发布的7100系列高性能万兆以太网交换机非常适合于要求超低延迟的系统, 它采用了直通交换方式, 数据包接收后可直接被转发, 无需缓存在存储器中。它能在最小队列和串行延迟时提供快速多点传送, 使得传输速度加快, 其传输速率高达960Gbps每秒, 延迟低至600纳秒 (如图2) 。7100系列交换机可将现有的基于千兆以太网的服务器, 以无缝迁移路径方式迁移至基于万兆以太网的高性能服务器上, 同还可实现虚拟化环境过渡, 有力推动了千兆到万兆以太网的过渡。

Arista 7048———应对下一代高密度数据中心部署

对于如骨干网络应用、存储区无缝接入、数据中心等高负载、高运算度的网络, 特别是针对大聚簇数据处理, 分布式搜索和数据库查询系统等要求大量数据的应用, 负载平衡和流量管理是任何云数据中心的关键服务。

在一个设计优良的存储转发系统中, 每个端口要求好几兆的传输速度, 交换机必须提供更多的缓冲区来保证足够快的传输速度。当今的存储转发交换机利用虚拟输出队列 (VOQ) 来更好地协调“任意点到任意点 (any to any) ”的通信传输。虚拟输出队列避免了交换路线阻塞和经常困扰老式交换机的“队头阻塞”问题。将虚拟输出队列技术与可扩展的缓冲寄存区结合起来, 将使得整个网络性能更加灵活。

当网络传输遇上网络高峰或者服务器同时登陆导致网络负荷过重时, 大容量缓存区能有效缓解网络拥堵, 因此交换机就必须有足够的缓存区来及时地存储这些数据并保证没有数据丢失。采用具有大容量缓冲区和VOQ存储转发方式的Arista 7048交换机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Arista 7048是一款线速多层交换机, 具有48个RJ-45千兆以太网接口和4个1/10Gb以太网上行链路, 为骨干网提供了高达40G的互联容量。而且Arista 7048是首款集成Citrix NetScaler系统的交换机, 提供负载均衡和应用安全功能。其每个端口都有极大的缓冲能力, 并具有特制的拥塞管理架构来应对高流量负荷。

随着数据中心从1 Gbps向10Gbps的迁移, 实现以太网和高速以太网的不对称连接需求十分急迫。对于像10G到1G网络系统的不对称传输来说, 深度缓冲区非常重要, 它用于支持不同速度端口间的转换, 保持高速端口和低速端口间协同工作。因此, Arista 7048交换机能够实现不对称速率以太网之间的连接 (如图3) 。

云网络案例

以著名的Facebook社交网站为例, 当你登录到Facebook时, 你会获得大量动态的数据, 或者当你发送一个请求到Facebook网站时, 你会获得一个响应。但是, 为了获得这个响应, 内部的服务器必须进行大量的计算和数据库查询的动作, 如最近哪些朋友加入了网络, 哪些朋友更新了他们的资料。所有这些数据都必须真实快速地实时回复。因此, 数据中心需要高性能的连接。

对于这种应用需求, 在典型的网络设计方案中, 一般会设置访问层、分布层和核心层。如果数据流量要从一个服务器到达另一个服务器, 那么就是从访问层到分布层再到核心层, 然后返回分布层, 最后重回到访问层。而Arista的解决方案则是基于“云”设计的思想模式, 它使用了云干 (CS) —云叶 (CL) 构筑的流量二层设计 (如图4) 。CS负责沿第2层或第3层节点间的优化路径转发流量, CL则控制服务器间的流量。这样, 大多数流量都在这两层上。此处有一个核心设备, 但是它主要是用于传输流出数据中心外的流量。这一方案可以结合Arista7100系列和Arista7048交换机来搭建, CS采用Arista7100系列交换机, CL采用Arista7048交换机, 这样可以同时发挥两者的优势, 提供一个具备无阻塞、低延迟、高密度的万兆级交换云网络。

资料显示目前Facebook已经组建了一个由30000个服务器组成的基于Arista交换方案的云网络, 该网络系统能够将数据检索时间降低。传统的数据库检索方案需要五微秒的应答时间, 而Facebook能将应答时间减少至半微秒, 减少了转发中继产生的延迟, 增加了连接稳定性。

大多数网络在最初设计时, 只用于适应老一代交换机和路由器有限的吞吐量、端口密度以及客户服务器应用模式。今后的网络不再需要围绕这些缺陷改进设计。目前大部分数据中心以优化延迟性、可预测性、通信模式作为设计核心要素。借助新交换结构, 可以实现动态、实时的应用接入, 满足当今网络动态性的需求。而Arista交换产品的“闪亮登场”在新一代数据中心领域的引发了强大的明星效应, 它优化了云网络解决方案, 博得了业界的热烈掌声。

参考文献

[1].http://www.aristanetworks.com/en/SwitchingArchitecture-wp.pdf

[2].http://www.aristanetworks.com/

[3].http://www.sinogrid.com/Default.aspx

[4].http://networking.ctocio.com.cn/tips/153/9177653.shtml

上一篇:石材行业下一篇:高职校园网络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