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服务论文

2024-08-22

支付服务论文(通用12篇)

支付服务论文 篇1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 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都成为支付服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本文从不同角度对我国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的支付服务进行了异同点分析, 阐述了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应该如何进行市场定位。

关键词:银行机构,支付机构,支付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 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都成为支付服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因此对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的支付服务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支付服务的含义

银行机构的支付服务是指由银行部门承担的现金服务、票据交换服务、转账服务和银行卡收单等。

支付机构的支付服务是指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

二、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支付服务主要差异及分析

(一) 支付服务提供者在支付体系中的地位不同

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规模与商业银行相差巨大, 银行机构仍处于支付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支付机构则凭借自身优势占据一席之地, 发挥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根据人民银行统计资料, 2012年商业银行非现金支付业务 (含票据、银行卡、电子支付等) 合计411.41亿笔、1286.31万亿元, 分别是纳入人民银行统计的263家第三方支付业务笔数、金额的1.5倍、115倍;同期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91.74万亿元, 是同期支付机构备付金余额的1101倍。

(二) 支付业务范围、业务特点不同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及2011年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颁发, 把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银行卡收单等业务都纳入了支付机构的经营范围。因此, 支付机构支付突破了传统支付结算的局限, 业务范围集中在电子商务B2C和C2C方面、预付卡以及银行卡收单等小额零售业务领域, 其支付业务具有交易频繁, 单笔金额小等特点。

相对于支付机构来说, 银行机构的社会认可程度更高, 对各行业渗透程度也更高。出于安全性、快捷性等因素考虑, 很多个人进行大额支付时、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银行机构的支付服务。因此, 银行机构支付业务范围相对更大, 以传统的线下业务为主, 同时也拓展了网上的B2B、B2C等业务, 基本覆盖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例如, 可以进行票据的签发和付款, 银行可以自行进行现金汇款, 而支付机构必须通过银行进行现金汇款等。根据人民银行统计的2012年资料, 支付机构支付业务单笔平均金额仅为403元, 而商业银行非现金支付业务 (含票据、银行卡、电子支付等) 单笔平均金额为31266元, 其支付业务具有单笔金额相对较大特点。

(三) 法律关系定性不同

在诉讼关系中, 司法机关一般按照储蓄合同关系处理银行与用户之间的法律关系。但支付机构与用户之间的法律关系目前还没有明确, 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进行规范, 《非金融支付机构服务管理办法》虽然对支付机构的主体资格做了规定, 但该管理办法仅仅是金融管理层面的规定, 不仅未对支付机构与使用其服务的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予以定性, 也未对相关的民事权利义务做出任何的规定。从表面上看, 在我国目前法律体系中, 支付机构与用户之间的法律关系似乎与担保合同、委托合同、居间合同、信托以及代理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关系, 定性问题上的含糊不清将会导致当事人难以预见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法律结果, 以及在纠纷发生时适用法律的不准确, 法律适用的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差距。

(四) 盈利压力不同

由于银行机构的盈利主要是依赖利率管制, 盈利模式为利息差和传统中间业务, 支付业务只是银行机构的基础性业务, 而且支付机构支付业务最终也必须通过银行进行清算。因此, 银行机构支付业务盈利压力较小。

与银行机构不同的是, 支付业务是支付机构的主营业务, 支付业务手续费是其主要盈利来源, 目前大多数支付机构都处于亏损状态, 这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支付机构普遍成立时间短, 前期投入成本大;二是随着监管政策的明朗化, 违规收入逐渐减少;三是支付服务供给主体增多, 同质化经营严重, 支付机构为争夺市场争相下调手续费或使用非常规的手段恶意竞争, 行业利润率逐步下降。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支付机构支付业务的盈利压力是比较大的。

(五) 近年支付业务发展速度和市场集中程度不同

由于银行支付业务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变化不大, 再加上支付业务一直就是银行的基础性业务, 因此其支付业务发展速度相对比较平稳, 市场结构和各家银行网点分布数量有很大关系。据统计, 2012年银行机构非现金支付业务 (含票据、银行卡、电子支付等) 合计411.41亿笔、1286.31万亿元, 同比增长21.6%、16.48%。从市场份额看, 201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所有商业银行的票据和银行卡业务中占比为61.52%。

2010年6月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赋予了非金融机构从事支付业务的合法地位, 使得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发展愈加迅速。2012年, 纳入人民银行统计的263家1第三方支付企业共计发生支付业务276.44亿笔, 交易额11.14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2.47%和56.20%, 从金额的增长速度看比银行机构的支付业务要快得多, 其市场份额的集中化程度非常高。例如, 从支付机构支付业务中的互联网支付市场来看, 2012年我国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达3.8万亿元, 支付宝以46.6%的份额占据半壁江山, 财付通、银联在线支付分别以20.9%和11.9%跟随其后, 三家企业占据整个互联网支付市场接近80%的份额。

(六) 面临的监管力度不同

银行机构支付业务的开展面临着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针对银行机构支付业务的法律法规体系、技术和业务标准均已建立, 商业银行开展的支付业务相对比较规范和安全。

对于支付机构来说, 虽然《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及《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已经发布, 但是金融管理制度和监管环境仍然落后于行业发展, 与之对应的基本法律法规体系、监管部门的日常动态监管能力还有待完善。例如, 虽然《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支付机构接受的客户备付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支付机构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转移备付金。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 但如何管理、监控以及所备付金产生的利息处理方式都没有明确。因此, 支付机构从事支付业务面临的监管环境与银行相比要宽松一些, 很多支付机构内控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随意开展所谓创新业务, 突破业务类型和范围, 逃避监管。

三、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支付服务的相同点

(一) 拓展业务范围, 向对方业务领域发起冲击

银行机构一是大力投入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的建设。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日益成熟、规模经济的显现, 银行可以凭借较低的成本来提供各种零售金融服务, 绕开支付机构直接开展网络支付业务。二是开辟网上商城, 直接与支付机构争夺零售客户。如建设银行在2012年6月就推出了电商平台“善融商务”, 运营半年实现交易金额30多亿元。交通银行的“交博汇”、中国银行的“云购物”等银行系电商也陆续上线。

支付机构则纷纷进入银行传统领域, 对银行的基础支付功能、传统中间业务领域构成威胁和挑战, 直接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与银行相同或相近的服务, 对银行的结算、代理收付等中间业务、电子银行产生的中间业务、银行卡收单形成了明显的挤占效应。

(二) 发力移动支付, 开拓新兴市场

与互联网支付相比, 目前移动支付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巨大的手机用户规模和市场发展空间, 移动支付在未来将成为手机继通信、娱乐等功能之外的一个重要功能, 移动支付将成为行业热点。因此, 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逐渐加大投入力度, 全面挺进移动支付市场。

银行机构纷纷升级手机客户端, 推出移动支付产品, 如建行和银联推出的银联手机支付, 农行与银联、中国电信合作的“掌尚钱包”, 以及招行与HTC联合推出的搭载有招行“手机钱包”应用的NFC手机。

支付机构也都开展在移动支付市场跑马圈地。如支付宝推出手机客户端, 并已和多家商家合作移动支付业务, 包括美团、拉手、凡客、多家航空公司等;推出声波支付等近场支付手段。财付通也和微信合作推出二维码支付工具等。

四、我国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的市场定位

基于以上关于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异同点的分析, 有必要对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进行正确的定位, 以便各自找准发力点, 更好地推动我国支付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一) 支付机构主要以新型信息科技类民营企业为主, 拥有信息技术背景, 通过电子化和信息化手段解决用户的资金支付需求。所以从整体情况看, 支付机构的信息化能力较强, 创新能力突出, 市场反应快。因此, 支付机构应定位于重点满足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以及个人的支付需求, 形成规模效益。

(二) 银行机构优势在于安全性高、信誉好、用户认可度高、资金和技术实力强、物理网点多, 可以为客户提供理财、现金管理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因此, 银行机构应定位于为大型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三) 要促使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形成合理竞争, 有效提升资金流动的效率并降低资金流动的成本。

1截至2012年12月31日, 共有197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支付牌照, 但纳入人民银行统计范围的有263家第三方支付企业, 其中部分企业属于虽未获得牌照, 但正处于申请阶段。

参考文献

[1]刘丹, 房宪鹏.移动支付国内外研究述评.商业时代, 2009 (25) .

[2]朱绩新, 章力, 章亮亮.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中国金融, 2010 (12) .

[3]杨茵.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在零售支付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南方金融, 2011 (12) .

支付服务论文 篇2

乙方(全称):_________

为方便乙方业务开展,加快结算速度,提高结算效率,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乙双方共同确认本协议中“集团网上支付”(简称“集团支付”)是指母公司(包括总公司、结算中心,下同)和若干子公司(包括分公司、办事处,下同)均在_________银行同城开户的情况下,在银行电脑系统内设置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账务关系为:当子公司收到款项后电脑系统自动将款项按设置逐笔或按金额划入母公司账户;当子公司付款时,由母公司通过网上企业银行集团支付功能发出付款指令,从母公司账户先将款项转移到子公司,再通过子公司账户将款项付给收款人。子公司须承诺其账户受母公司控制,子公司放弃对该账户作支付指令的权利。

二、乙方需在甲方开立结算账户,并向甲方提交开户资料,以结算中心名义开户的需提供结算中心成立的证明文件,保证材料的真实性。

三、乙方要求需参与集团支付的子公司在甲方所在地同城范围内任意招行网点开立结算账户。对于参加集团支付结算的子公司账户,母公司仅可经集团网上支付功能对外付款。

四、乙方指定通过集团网上支付银行系统进行结算的具体信息如下:

企业代码:_________;

企业银行编号:_________;

开户行 :_________;

收款账号(乙方子公司收到款项后自动转入账号):_________;

乙方用于集团支付功能的付款账号:_________;

参与集团支付的子公司信息:_________:

户名:_________;开户行:_________; 账号:_________。

_________。

五、若第四款中乙方账号或子公司户名、开户行及账号变更时,双方可另签订补充协议,本协议未变动部分继续有效。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六、乙方向甲方申请办理开通网上“企业银行”事宜,填写《_________银行网上“企业银行”申请表》,并与甲方签署《_________银行网上“企业银行”服务协议》。本协议是《_________银行网上“企业银行”服务协议》的补充协议。

七、乙方保证其运用“集团支付”功能进行对外支付的所有款项均通过甲方提供的网上企业银行办理。

八、乙方授予甲方以下权力:

(1)当乙方子公司收到款项时,甲方有权将乙方子公司收到的全部款项及时划入乙方指定的账户。

(2)当乙方为其子公司对外付款时,由乙方通过网上“企业银行”向甲方发出付款指令,甲方核对乙方有效数字印鉴无误后,有权根据乙方付款指令中所提供的子公司账号及收款人,将乙方账户中的款项通过该乙方子公司账户付给收款人。

九、乙方参与集团支付的子公司必须向其开户行提交《_________银行集团网上支付业务授权书》,授权其开户行和甲方按本协议办理与该子公司有关的“集团支付”业务,也授权乙方对该子公司账户进行“集团支付”业务操作。乙方参与集团支付的子公司若未能提交或提交后又取消相应授权,则甲方不得为乙方提供集团支付服务。

十、甲方负责向乙方提供所需要的“集团支付”结算服务,并严格按照乙方的上述授权为乙方及其参与集团支付的子公司办理结算业务。

十一、其他未尽事宜,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法律法规无规定的,由双方协商解决。

十二、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如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可向_________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十三、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至双方协商一致终止或当《_________银行网上企业银行服务协议》终止时终止。

十四、本协议一式三份,甲方持有两份,乙方持有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健康管理服务医保支付政策探讨 篇3

摘要: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可以顺应国家政策的引导,符合医保改革的要求,满足群众现实的需求。本文以中医“治未病”为例探讨了健康管理服务的医保支付政策,认为健康管理服务医保支付应从社区起步,利用个人账户支持健康管理服务,采用参考价格法制定个人账户支付标准,将按人头预付作为医保统筹基金的支付方式,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创新作用。

关键词: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医保支付

一、健康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新的疾病干预模式,从疾病治疗向事前预防、事中治疗、事后康复的全过程管理转变,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鼓励医患双方主动采取疾病防控措施,从源头上遏制医疗费用增长。据估算,每投入1元用于健康管理,就可以节省约45元的医疗费用支出。这说明在健康管理方面投资可以起到良好的节约医疗费用的效果。同时,如果能够在基层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避免慢性病患者涌向大医院从而产生额外的检查及药品费用,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因此健康管理模式出现后,对医疗保险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许多保险机构都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健康管理,并使之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较晚,但从医保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健康管理,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探索的方向。我国多地也已开展对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的探索:2006年,镇江市对参保人员实行规范的门诊慢性病管理,这是我国医疗保险开始关注健康管理的最早探索;2008年,青岛市将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初级体检、健康教育、医药费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09年,北京市将“知己健康管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11年,太仓市医保部门支持配合人保健康公司,把“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理念引入了大病保险;2015年,天津市将符合规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以上探索为我国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过我国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的制度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二、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的必要性

(一)顺应国家政策的引导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健康管理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要“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2013年,《國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加强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而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与健康服务资金供给的政策安排,相应的支付政策能很大程度上促进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二)符合医疗保险改革的要求

自1998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医疗保险改革是我国医疗改革成效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保基本实现全民覆盖的背景下,创新完善医保管理制度成为下一阶段医疗保险改革的重要任务。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以支付疾病住院治疗为主,如果医保基金支持健康管理服务,既可以盘活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又可以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从世界主要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从单一的医疗保险发展到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健康保险是医疗保险的必然趋势。因此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符合医疗保险改革的要求,可以促进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的变革。

(三)满足群众现实的需求

积极对“未病”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是群众的现实需求。在对南京市某社区600名老年人的调查中,561名拥有社会医疗保险的老年人中有539人希望医保支付健康管理服务。在对上海市403名社区医务人员的调查中,认为相关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应该纳入医保的占50 2%。上海市闸北区是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管理试点地区,闸北区在高血压患者人群中实施中医健康管理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发现尚未与医保制度衔接不利于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及推广。因此,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是急切的现实需求。

三、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价值

在我国,“治未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健康管理理念和方法,“治未病”不仅是我国中医学思想宝库的瑰宝,也是健康管理的具体实践。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同时,中医“治未病”根据五脏调节、四时养生、体质调理的中医理论和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临床实践,在提高健康水平、避免疾病发生和减少疾病伤害等方面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加快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核心就是探索深化“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病防复”,这与现代健康管理“事前预防、事中治疗、事后康复”的做法完全一致。时至今日,国外仍然在对健康管理的技术进行探索,而我国传统医学中早已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无论在理论还是技术层面都是对健康管理学科的重要贡献。然而在制度层面,我国的健康管理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我国医疗保险对健康管理进行探索的时候,应当重视中医“治未病”这一宝贵财富,发挥理论和技术层面的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制度。

四、健康管理服务的医保支付政策思考

(一)医保支付应从社区健康管理服务起步

将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应当从社区起步。这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健康管理的职能,是中医“治未病”的第一线。近年来,为了加强基层卫生力量,我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医疗条件和能力开展健康管理,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负责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中就包含中医体质辨识的内容,方便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最关键的是,社区就诊便利、成本低廉,能够降低总体医疗费用支出,便于医保介入。因此应当将中医“治未病”项目列入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范围,并且由医疗保险提供保障,以便让社区居民享受中医“治未病”服务,同时又达到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二)利用个人账户支持健康管理服务

一直以来,我国医保个人账户使用情况的监管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部分参保人员个人账户资金积累较多,存在与定点零售药店合谋违规使用个人账户的资金“购买”生活用品等情况,既造成了医保资金的流失,还无助于参保人员健康水平的提高。将中医“治未病”纳入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可以使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引导,引导参保人员将个人账户用于中医“治未病”服务,从而使参保者对自身健康负责,加强对疾病的预防从而能够最终起到节约医保基金的作用。同时也方便患者在康复阶段通过个人账户继续使用中医“治未病”服务,避免病情出现急剧恶化,同样也有利于患者和医保基金。

(三)采用参考价格法制定个人账户支付标准

在目前我国的医保管理制度中,为一个医疗项目制定支付标准之前,先要制定这个项目的价格。而对于中医“治未病”这种健康管理服务而言,其价格制定较为困难。为了避免陷入这一困境,可以借鉴德国的参考价格体系。参考价格体系原本含义是指在药理学或治疗学上具有相等作用的一些药品中,选择其中最低价或平均价作为参考标准,确定该价格作为该类药品的报销标准,如果患者所选用的药品价格超出了这个参考价格的标准,其差额将由患者支付。通过综合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项目的收益、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医保政策的导向等因素为中医“治未病”項目制定相应的参考价格,作为支付标准。参考价格体系既能够支持参保人员享受中医“治未病”的服务,又能控制支付成本,同时把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价格的形成交还给市场,而医保又可以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将按人头预付作为医保统筹基金的支付方式

美国健康管理模式成功的基础在于按人头预付的补偿模式,这是因为按人头预付方式的激励机制与医疗体系的健康管理功能相吻合。一方面,人头预付方式可以激励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行为,促使医疗机构采用中医“治未病”等适宜、高效、廉价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无病时主动预防、小病时积极诊治、治愈后跟进康复,能够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在按人头预付的情况下,医疗机构能够获得的医保资金与在本机构注册的参保人员数量挂钩。为了吸引居民在本医疗机构登记注册,医疗机构会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提高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的效果,而不是推诿病人的方式降低成本,真正实现健康管理的目标。因此医保统筹基金应当采用按人头预付的方式,促使医疗服务机构重视提供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并且运用各种手段来监管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确保服务的质量。

(五)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创新作用

健康管理原本是美国商业保险机构为了控制成本,增加利润而主动采用的方法,这客观上开启了医疗保险的新模式。相对于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除了控制成本以外,还有增加利润的要求,在这双重动力之下,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会积极采取健康管理措施,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敢于积极尝试,围绕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项目开发保险精算制度、核保制度、理赔制度和数据管理制度。而且,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管理往往受到法定规则的约束,而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则较为灵活。因此可以借助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对利润的追求,鼓励并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设计包含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产品。同时也支持商业保险公司整合市场资源,与医疗机构合作或者直接开办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提高健康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从而能够形成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涛,袁伦渠美国医保管理模式——健康管理[J][JP]中国劳动,2012(11)

[2]刘伟,陆晓农,王秀瑛等医保经费用于慢性病管理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7(2)

[3]王波,韩春丽,张燚在医保基金合理使用中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途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3)[ZK)]

[4]许晴,邬建萍健康管理纳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中国市场,2016(29)

[5]沈焕根加强健康管理服务放大医保功能效应——江苏省太仓市实践大病保险制度的启示[J]中国保险,2014(2)

[6]江莉莉,巢健茜,刘恒等老年人健康管理引入社会医疗保险支付体系初探[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

[7]郭丽君,鲍勇,孙炜等社区医务人员对中医“治未病”政策的认知情况及发展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6(1)

支付服务论文 篇4

关键词:银行机构,支付机构,支付服务,比较研究,发展策略

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都是支付体系中重要的支付服务提供者,两者都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业务相互渗透,既有交叉,又互为补充,既有重合,亦难免冲突,因此需要从现在就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在将来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的竞合之路及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电子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支付机构与银行机构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两者由最初的完全合作逐步转向了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状态。随着支付机构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对银行机构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从最初的网上支付到后来的POS收单,支付机构的客户群、业务类型,与银行的重叠范围日益增加,在许多方面对银行业务产生影响,二者在竞争中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一)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的竞争中,银行机构面临的新挑战

1. 支付机构对银行机构的支付结算市场份额进行抢占,替代了大量中间业务。

一是支付机构对银行的结算、代理收付等中间业务以及电子银行产生的中间业务形成了明显的挤占效应。支付机构虽然没有拥有实体账户,但已形成相对独立、与银行功能类似的结算账户体系,部分支付机构能为企业客户提供大额收付款、多层级交易自动分账和一对多批量付款等各种资金结算产品;用户注册支付机构账户后,即可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终端完成账户资金的转移支付,许多功能与银行网银的功能并无明显差异。

2. 支付机构对银行机构的金融脱媒趋势,减少了银行机构的业务收入。

从腾讯财付通联手微信与招行“手机钱包”同一天发布在支付领域上“撞车”,到平安、阿里巴巴、腾讯三个“马总”尝试卖虚拟保险,银行、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机构在网络支付上的圈地运动日酣。绕开银行系统独立解决支付问题成为支付机构间敏感又心照不宣的“尝试”。支付中介脱媒的挑战已经越来越大:其一是第三方支付跑马圈地,例如支付宝、财付通,通过二维码收款、摇一摇转账、音频接口刷卡器等实现了脱离银行体系的商户端收款和用户端付款功能;其二是目前给与券商的一些新政策,券商账户消费支付来势汹汹;此外国外流行的个人之间P2P的支付模式以及新兴的支付技术正在崭露头角,比如谷歌钱包(Google Wallet)等模式渐向国内渗透,这些都会带来支付账户未来主导权之争。

3. 支付机构分流了银行机构的部分客户资源,冲击了银行业市场现有的格局。

支付机构拥有庞大的客户数量,且一旦建立关系,便会产生较强的客户黏性。随着支付机构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会对银行机构形成一定的挤压空间和威胁。比如,巨大的沉淀资金和庞大的客户群不仅为支付机构提供了巨大的业务潜力和盈利空间,还使支付机构在今后与银行机构的竞争中占据越来越强的话语权和博弈筹码,致使银行机构有可能退变成支付机构的基础服务商,难以占领支付产品的高附加值领域。

(二)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的竞争中,支付机构面临的新挑战。

支付机构的独特优势使其在短时间内得到蓬勃发展,然而,其在产品竞争、盈利模式、资金、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和挑战也逐渐凸显出来。

1. 无序竞争问题。

部分支付机构存在管理混乱、违规经营、恶性拼抢市场、冲击正常支付秩序等诸多问题。例如:有些机构从谋求自身利益出发,未经严格审查,就把银行提供的代扣接口开放给二级商户;个别支付机构未经客户授权,把客户信息挪作他用,带来严重的法律风险和客户信息泄露隐患;还有些支付机构对二级商户出租通道的管理疏于监控,被动为非法目的资金转移提供便利等等。

2. 资金沉淀问题。

支付机构作为资金划出方和资金收到方之间的纽带,由于客户之间资金划出和资金收到的时间不一致,从而使得总有一部分资金在支付机构的账户中暂时停留。大量沉淀资金,一方面可能由于支付机构对于沉淀资金的不规范处理引致流动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大了洗钱、套现、赌博、欺诈等非法活动的风险。

3. 数据安全风险。

支付业务是依托网络和机器进行的,支付平台上保留大量的数据资料,数据传递通过相关人员的操作指令在短时间内迅速到达,一旦操作者不当操作,使用者的错误操作、错误的数据和指令将会迅速传递。

二、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的趋同性、异质性比较及合作中的功能、定位分析

支付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主要是指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货币资金转移服务,与银行机构提供的相关服务和产品有区别,有联系;有业务趋同性,也有业务异质性。

(一)趋同性比较

从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的功能分析,可以发现,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等功能,都从事货币资金转移中介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支付指令的交换和处理;都会产生资金集聚效应。

(二)异质性比较

(三)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的合作分析

在整体上,第三方支付体系与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在主营业务、利润来源、主要服务对象和提供的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两个体系在发展意识、业务重点和利益诉求等多个方面并不存在冲突,尽管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但也必须承认,二者之间的合作意义更大。

一方面,支付机构对银行机构支付业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在成本和交易费率方面,支付机构的统一接入服务减少了零售商户的成本,较好的充当了中间交易担保人的作用;二是在市场拓展方面,目前C2C模式下,市场还不成熟,银行采取和支付机构合作培育市场的方式更为经济;三是在增值业务和整合营销方面,支付机构提供的平台可以拓展银行现有销售渠道,能够促进交易和激发银行账户的活跃度,带动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四是在产业链支付及客户化需求定制方面,支付机构的信息流有利于形成银行的供应链客户群和中小企业客户群,优化了银行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其针对性的创新服务,大大增强了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的黏度;五是从提供担保角度而言,支付机构的账户充值或者预付方式更适用于今天的电子商务模式;六是支付机构大额度的备付金,可成为银行吸收稳定存款的重要来源之一。

另一方面,银行机构对于支付机构的快速成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银行在资金安全和商业信用上都为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服务。一是银行业以其完善的资金清算体系,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支付体系的有效运行。目前,银行已经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网关支付服务,在一些如代扣业务、授权业务等创新型产品领域,双方也有深入的合作。二是银行能够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备付金账户、归集客户沉淀资金,从而进一步完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誉体系。

三、探求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的竞争合作之策

支付服务的市场巨大,市场潜力有待深度挖掘,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与第三方支付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只有相互弥补和配合才能充分开拓市场。未来的市场发展格局方面,银行依旧会在传统金融服务领域占据主导,而第三方支付将在网上支付等创新服务领域占据稳固市场,二者的核心市场和利益并不存在严重重叠和排斥。

(一)银行机构业务发展策略

1. 完善电子渠道建设,拓展备付金存管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银行机构应进一步加大电子渠道建设,推出更多面对客户的新电子银行产品,充分利用现有的门户网站优势,打造自己的支付平台,拓展各类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给客户提供全方位打包的金融服务同时,银行机构应着眼长远利益,加大对支付机构的营销力度,扩大合作领域,积极争取支付企业的资金监管行身份,利用支付企业吸附资金的能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拓宽低成本负债来源。

2.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强与支付机构的合作,积极应对金融脱媒。

面对支付机构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银行不应一味强调监管套利而任由支付机构实现金融脱媒。建议采取的积极态度是:一方面,在电子支付领域共同遵循同一标准的对称监管和有序竞争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在电子商务融资、数据挖掘、交叉营销和移动金融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以开放共赢和拥抱变化的胸襟,研究彼此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融合,学习第三方开拓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构筑平衡、健康的电子商务和移动金融生态圈。

3. 介入电子支付链,大力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拓展新客户群体。

银行机构应对客户行业、规模、资金流进行细分,面向这些特定客户群进行产品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发出特定金融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提高银行综合收益和持续竞争力。在电子商务流程中,与支付企业积极合作,开展多种融资业务的优势,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为银行机构营销吸纳新客户,为资质良好的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应链融资服务,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支付机构业务发展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更加专业,银行会做一些基础性的金融工作,而支付公司提供更多的是增值服务。支付公司和银行的关系是合作远大于竞争。可以说,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与银行并不矛盾,二者可以“和平共处,共同竞放”。支付机构要想谋求更大的成长空间,还需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做精做细优势业务,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1.进一步细分市场,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差别化经营。对于支付机构来说,创新和效率依旧是其未来发展的根本,支付机构应该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形成细分的市场,避免同质化的竞争和价格战,扩大与产业链其他机构合作的范围,强化自身的生存之本,可以与银行在个人理财、企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强双方的合作。

2.加强技术安全合作,完善内控管理,加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一方面,支付机构可与高科技信息公司达成安全联盟,确保系统安全稳定。另一方面,支付机构应加强消费者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明确规定发生不可抗力时,采取消费者资金保全措施等。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汇报 篇5

——邮储银行鹿泉市支行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很难推进。我邮储鹿泉市支行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积极召开“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会议,调动职工积极参与进来,探索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具体做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对非现金支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据人民银行统计,截止2011年8月底,我辖共有金融机构网点51家,其中,办理对公业务网点数量40家,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42家,接入全国支票影像系统19家(较年初增加1家,为我邮储银行)。

为了畅通渠道并拓展支付清算系统覆盖面,根据实际情况,我行支付系统专门为其提供了多种经济、灵活的接入方式,积极支持其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此外,继续支持和鼓励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连通城乡的结算网络,完善了农信银机构之间的支付清算平台。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大量联网,有效地改善了农村支付环境,为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支付清算服务。截止2011年11月20日,我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403884户,较年初增加26278户;单位银行结算账户262户,较年初增加56户。

我行在推动支付系统不断延伸的同时,进一步发挥支付 系统尤其是小额支付系统的作用。结合鹿泉市实际状况,努力探索,积极协调财政、农委、商务、银行机构等相关单位部门,实现了依托小额支付系统办理社保、医保、粮食补贴以及“新农合”等各类财政涉农补贴资金直接划拨入户,进一步发挥了该系统的功能,为农户提供了便利,受到了农村居民的热烈欢迎。

近年,我行支付结算部门抓住国家发放各类财政补贴资金的有利时机,组织引导涉农银行机构大力发行银行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农村居民使用银行卡。特别是在惠农卡业务方面,我行积极推动“三农”和县域市场,着力研究解决面向广大农民的金融服务问题,根据县域客户的金融需求和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先后研发推出了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特色产品——绿卡通卡、绿卡、商易通卡、及信用卡。在为农户提供存取款、理财、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今年,截止到2011年11月20日,我支行新增绿卡通卡3159张,卡户平均存款余额达5700元;信用卡共计进件491张,进件合格率为91.04%,审批成功313张,其中金卡163张,普卡150张。

与此同时,推动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向纵深发展。认真总结推广经验,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网络遍布城乡,服务贴近“三农”的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和专项培训。大力开展宣传营销活动。为方便农民取款,我行特在营业网点 设置ATM机3台,POS机6台,其中:县城5台,乡镇1台,商易通419部,较年初新增30部;新增加台席3个。

近年来,我行在推广转账电话、网上银行支付等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效。截止2011年11月20日,今年新增网银支付用户数量743户,交易金额630万元;电话支付用户数量685户,交易金额118万元;银行卡消费金额16491万元;银行卡转账金额41788万元;转账支票结算金额70968.80万元。

今后,我行将通过建设示范县和联系点积累好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促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全面改善,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三农”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出重要贡献。

支付服务论文 篇6

关键词:支付系统 业务服务系统

1、引言

支付清算系统的业务数据主要包括现在运行的支付系统业务数据和已经停止使用的电子联行系统业务数据。支付清算系统的业务数据中蕴含着大量的有价值的经济信息。目前,受限于软件和硬件环境,支付清算系统提供的对此类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尚不完善,不能够对业务发展的分析、决策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电子联行系统在运行十多年后,现已全部切换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电子联行系统中的海量历史数据和现代化支付每日运行产生大量的业务数据,需要进行全面的查询和分析,因此,建设对支付清算系统业务数据进行查询分析的系统就十分必要。

支付系统业务服务中心系统主要针对电子联行系统的历史数据和支付系统业务数据,提供查询、分析、统计等,并有机的整合,并提供统一的操作界面和用户接口。

2、支付系统业务服务中心系统的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B/S架构,系统分为数据仓库存储,WEB SERVER,和前端业务展现几部分。业务数据源包括支付系统大额/小额系统,电子联行系统。数据存储采用IBM DB2的相关产品及技术。WEB应用服务器采用高档PC Server,安装WebSpher前端采用普通Windows终端。

3、支付系统业务服务中心系统的模块设计

支付系统业务服务中心系统划分以下几个模块:

1.ETL模块:ETL完成从各类源数据的转换,清洗,整合和统计的功能。

2.数据模型:根据业务需求和现有数据特点,建立数据模型,通过ETL的转换程序完成源始数据到数据模型的转换。数据模型为星型模型,事实表的维度处理及维表的处理在转换过程中完成。针对业务需求中不同的主题,以数据模型为基础,建立cube,生成物化表。

3.BI应用平台:用户访问系统的门户,以下简称Portal,采用J2EE的struts架构,完成用户登录,权限管理、菜单管理等功能。

4.前端展现:通过开发JSP应用,将Alphablox开发应用嵌入到Jsp页面,和portal一起整合为一个EJB应用,集成到web应用平台中。通过WebServer 的Web服务访问Portal,驱动菜单并执行相应的业务功能。

3.1 ETL设计

ETL分为数据抽取,数据转换,数据装载,数据统计及ETL后处理过程,目标是将源数据通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转入到目标数据库中,满足业务处理的需要。

本系统的ETL过程面对的大批量业务数据的应用,数据量大,为保证ETL的效率和便于维护,ETL主要通过脚本程序和部分C程序实现。C程序主要完成数据转换处理,脚本程序将SHELL脚本、AWK脚本、SQL脚本和DB2的数据处理工具结合,完成数据装载和ETL后处理功能。

系统通过装入批次管理的功能,可以实现整批业务数据的回退处理。

3.2 数据模型设计

针对数据仓库的BI应用,数据模型是为了完成不同主题的应用需求而设计,在本系统中,由于面对的是海量的业务数据,在数据模型设计中,要兼顾效率和数据存储。在满足应用的前提下,数据的粒度不能过细而导致业务数据内容收敛度过低,影响业务应用的效率,耗费数据存储空间。

系统中设计的模型一般是星型模型。

在模型设计中,有可能对多个应用共用一个数据模型,也可能是独立的数据模型,主要针对应用的复杂度确定。

在本系统中,数据模型的设计工具是CA ERWin建模工具。在模型的具体实现上,以DB2 Cube Views为实现工具。

3.3 BI平台设计

业务服务中心系统采用B/S架构采用J2EE的SSH2框架技术,用户及菜单及控制信息在数据库中存储,通过JNDI数据源联接并访问系统数据,Portal功能和业务系统逻辑上相对独立。Portal大部分功能通过的配置完成,为系统开发提供方便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3.4前端展现设计

前端展现设计包括三部分:1.菜单设计 2.用户交互界面设计 3.业务逻辑设计 4.业务展现设计

1.菜单设计

通过BI平台的菜单管理功能实现,分为业务查询,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多个子菜单。各子菜单通过树型结构实现,通过点击相应的菜单项进行

2.用户交互界面设计

结合JSP和html,JavaScript技术,完成用户交互界面设计,界面要求风格统计,方便用户理解和操作。

3.业务逻辑设计

按照业务逻辑和用户交互的输入内容,组织业务逻辑,调用业务展现功能。

4.业务展现设计

前端的业务查询/统计/报表等功能,主要功能使用IBM AlphaBlox报表工具开发,结合JSP,Struts和 AlphaBlox的内置Blox標签完成,和BI平台整合,通过BI平台的菜单驱动。

4、展望

业务服务中心系统最重要的是数据,核心是如何安全、有效、以可容忍的速度进行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系统建设应充分考虑现有生产系统十多年的历史数据,对历史数据的处理要审慎,确保历史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系统投产后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系统结构优化,为软件改造提供良好环境,满足总中心业务管理部门的业务统计查询、分析需求。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和创新,让业务服务中心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布克,蒙森-哈斐尔著,莫映译. Enterprise JavaBeans3.0中文版(第5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6-18.

[2]朱俊成,李有军,王俊伟.J2EE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9-50.

[3]黎活明. JAVA编程入门经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2-140.

[4]牛庄新.循序渐进DB2-DBA系统管理、运维与应用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0-300.

浅析我国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 篇7

关键词:支付体系,区域

一、支付体系、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基本概念

支付体系是实现资金转移的制度和技术安排的有机组合, 主要由支付服务组织、支付系统、支付工具, 以及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等要素组成。

关于区域支付服务体系的概念, 当前尚没有明确的学术或官方定义,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支付体系发展过程来看, 也未出现过区域支付服务体系的概念, 主要原因是其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均衡, 交通体系发达, 计算机网络、电子通讯等技术较为先进, 为建立全国标准化的支付服务体系提供了基础。但对于我国而言, 由于地域辽阔, “二元制”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交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等因素, 造成支付服务体系发展因地域不同而差异明显。因此, 区域支付服务体系是我国支付服务体系发展中的一个特有过程, 且区域支付服务体系的存在以及合理、健康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地域划分, 当前我国支付体系可分为全国性支付服务体系和区域性支付服务体系, 区域性支付服务体系除了具有全国性支付服务体系的共性功能外, 还兼有区域特色, 主要服务于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百姓生活。如以省为单位的省辖支付服务体系、以经济区域为单位的经济区支付服务体系。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包涵于全国支付服务体系, 两者既是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又具有相对灵活的区域地方特性。

二、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我国区域支付服务体系的发展是由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结合地方经济、金融发展逐步推广建设起来的, 其基本特征是在全国支付服务体系的框架下, 对支付服务体系的组成要素进行了重新组合、安排或补充, 以实现新的支付服务功能, 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 如开发新的区域支付清算系统、研发适用性较强的支付工具、制定和部署区域性支付清算制度等。

我国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当时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部分地区开始着力引进支付业务电子化处理模式, 以改善业务处理方式, 提高支付清算效率。如陆续建设的同城票据交换清分机系统、同城电子清算系统等, 逐渐实现了辖内跨行支付清算业务网络化、电子化处理, 如广东省自主建设的金融结算服务系统、浙江省自主建设的支付清算服务系统等, 业务功能强大, 甚至涵盖了外币支付清算功能。2003年以来, 随着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运行, 区域性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有所放缓, 但区域支付服务体系的整体建设速度却仍在进一步加快。尤其是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概念的提出, 以及各类“经济圈”规划的出现, 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跨省 (市) 区域合作的态势, 与此相对应的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借助良好的发展契机而得以快速发展, 如其中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较为突出,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珠三角”区域支付服务体系

“珠三角”经济区是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 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并与港澳紧密合作, 是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其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具有显明的地方特性:一是自主研发并推广了广东省金融结算服务系统 (含人民币实时贷记、外币实时贷记、定期借记、粤港外币实时支付、在线支付、批量贷记和银行代理缴费等业务) 、跨行通存通兑系统、电子纳税入库系统和票据自动清分系统等区域性支付清算系统;二是区域票据交换范围拓展至香港, 形成了粤港深大同城, 币种包括了同城人民币、港币、美元等;三是不断推进粤港票据联合结算项目, 实现了粤港两地相互签发、自由流通港币支票、本票、汇票;四是建设推广了以“羊城通”多功能储值卡为代表的小额支付工具, 方便了居民在公共交通、便利店等场所的小额非现金支付;五是建立了区域支付服务监管制度体系, 以严肃区域支付结算纪律和维护区域支付结算秩序。

2.“长三角”区域支付服务体系

“长三角”经济区是以上海市为中心, 包括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是我国目前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之一。2007年,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牵头建立了“长三角”支付结算工作协调联动机制, 共同签署了《推动长江三角洲金融协调发展、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协议》 (简称《框架协议》) , 共同推进“长三角”支付服务一体化建设。2008年, 又建立了“长三角”银行卡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协调会议制度, 使得区域支付结算基础建设和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 并实现了沪、浙、苏银行汇票业务一体化, 共同开展了“长三角”地区支票影像交换业务的联合整治和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工作。

在《框架协议》的支撑下, “长三角”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尤其是在上海取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以来, “长三角”地区更是加快了支付服务一体化建设步伐, 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为牵头单位, 建立了世博金融支付环境领导小组, 开展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 带动“长三角”支付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同时, “长三角”支付服务体系成员单位也将“接轨世博会”作为推动发展、促进转型的“新引擎”, 大力开展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 如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制订了《江苏省世博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杭州中心支行制订了《浙江省世博支付环境建设工作方案》等, 积极主动、相互融合地掀起区域支付服务环境改善与建设高潮。

3. 其他区域支付服务体系

除“珠三角”、“长三角”等跨省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外,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其他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也较为迅速, 如环渤海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区域支付服务体系。此外, 以省会城市为中心、辐射省内周边城市的区域支付服务体系亦得到迅猛发展, 如浙江以杭州市为中心的省内支付服务体系建设, 湖南以长沙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支付服务体系建设, 陕西以西安市为中心的“西安—咸阳支付服务一体化”建设等。

三、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国家支付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二代支付系统的推广运行, 对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形成一定影响, 也暴露出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 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政策缺失

当前, 我国尚未出台关于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的相关政策, 未明确其在国家支付服务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尤其是未明确与国家支付服务体系发展的相互关系, 致使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良莠不齐, 个别地区基于利益驱动盲目发展、建设区域支付清算系统, 其业务功能与国家支付清算系统重复, 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闲置, 对国家支付清算系统的推广、延伸形成障碍。

2. 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由于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影响, 我国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整体表现为: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早, 支付系统业务功能完善、支付工具种类丰富、制度建设较为完善, 且具有较为稳定的市场需求和业务规模。而内陆以及西部地区, 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大多是在人民银行总行的部署安排下, 对大小额支付系统的部分潜在业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 尚未构建成较为独立、完善的区域支付服务体系。

3. 健全的区域支付服务体系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人民银行作为支付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广和监督管理部门, 在促进和规范支付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人民银行部分分支机构在促进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 重“发展”、轻“监管”, 致使部分地区区域支付服务体系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或缺位, 导致在出现区域性支付业务纠纷时, 缺失与之相适应的裁决主体、制度依据, 无法从法规制度层面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 跨省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难度较大

从我国近年来东南沿海的跨省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来看, 由于行政区划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跨省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难度较大、合作成本较高, 整体发展速度较慢, 表现为单一行政主体内的支付服务体系发展要快于跨省 (市) 的支付服务体系。如上海市支付服务体系要好于“长三角”区域支付服务体系, 广东省支付服务体系要好于“珠三角”区域支付服务体系。

四、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的几点建议

1. 明确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的战略定位

区域支付服务体系作为我国支付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应明确其战略定位, 科学、合理确定其与国家支付服务体系的关系, 避免盲目发展、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优化国家与地方的资源配置, 实现既有利于促进国家整体支付体系的建设发展, 也能满足地方区域支付服务需求, 形成优势补充、协调发展的共赢局面。

2. 制定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统一规划

人民银行总行应依据国家支付服务体系发展方向,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及支付服务市场需求, 科学制订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发展规划, 明确区域支付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建设主体、建设项目以及覆盖范围, 以实现国家支付服务体系建设与区域支付服务体系的均衡、协调发展, 既能有效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也能有效促进国家支付服务体系的统一发展。

3. 加强支付服务体系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是维护正常支付结算秩序的重要依据, 也是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我国支付系统建设步伐较快, 大大提高了支付清算效率, 但法规制度尚不完善, 且法律层次较低, 造成支付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不到位。因此, 人民银行应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促进国家支付服务体系与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向好协调发展, 确保区域支付服务体系的相关制度与国家支付服务体系的制度规范保持一致, 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支付服务体系。

4. 打破行政区划屏障, 以市场发展为导向, 推动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建设

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 我国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 跨省 (市) 的区域支付服务一体化发展较为缓慢, 且数量较少。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促进区域支付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 扩大区域支付服务体系核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及影响力, 带动周边城市的支付服务环境优化, 提升整体支付服务能力,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应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合作, 共同开展调研, 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 积极联系地方政府, 打破行政区划屏障, 积极推动区域支付服务一体化建设进程, 顺应区域经济金融发展趋势。

5. 加快二代支付系统建设步伐

二代支付系统是人民银行针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经济金融发展需求, 结合支付系统运行的生命周期, 在一代支付系统的基础上投资建设的。二代支付系统经重新设计和定位, 其功能更为健全、服务方式更为灵活, 可有效满足我国不同区域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需求。因此, 加快二代支付系统建设, 可有效避免国家支付服务体系与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复投资和资源闲置问题, 达到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 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6. 重视非金融机构对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较多的非金融机构从事支付服务业务, 且具有一定范围的社会影响力。为促进支村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 防范支付风险, 人民银行2010年6月制订并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正式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纳入了人民银行的监管范围, 成为从事支付服务的“正规军”。非金融机构相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 其支付服务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可有效满足地方百姓的日常经济生活。因此, 在促进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 应高度关注非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及支付服务产品研发, 加强对其引导和监管, 使其成为我国区域支付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肖崎.支付体系变革及其对中央银行的挑战.上海金融, 2009年第12期

[2]胡文莲.不断跨越铸就辉煌——陕西省支付体系建设与发展60年回顾.西部金融, 2009年第12期

[3]谢群松.德国支付体系监督的经验和启示.西部财会, 2005年第1期

[4]薛荣.英国支付体系风险监管的启示.西部金融, 2010年第10期

[5]崔瑜.创新支付手段促进区域支付体系发展.金融电子化, 2008年第7期

支付服务收费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8

本文从广义上界定支付服务收费概念, 包括支付结算业务手续费、账户及银行卡等相关服务的收费, 通过分析影响支付服务收费的各因素, 在综合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和竞争导向定价法3种中间业务定价法的基础上, 将影响支付服务收费的各因素综合纳入支付服务收费定价模型中, 以期更为准确地完善支付服务收费定价机制。

一、支付服务收费的影响因素

(一) 成本

支付服务收费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成本支出。商业银行开展支付服务所需要负担的成本主要分为3类:物力成本, 主要指营业场地的费用、设备费用、系统维护费用、业务开发费用及宣传费用等;人力成本, 主要指银行在人力方面的工资、奖金等专项支出和费用;风险成本, 主要指各类支付风险补偿成本, 各类支付风险包括运营风险、技术风险、系统性风险、欺诈风险、法律风险等。

(二) 经营目标

商业银行的目标利润率取决于其经营目标, 支付服务收费应包含在银行的总体目标利润率内。一般来说,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利润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是利润最大化。当供大于需时, 可采用高于盈亏平衡点的收费标准定价策略, 反之, 可采用较高的价格策略, 但要考虑潜在竞争者的涌入和客户的抵制。二是抢占市场份额。由于支付服务具有较高的同质性, 银行可通过高品质和个性化的低价服务甚至免费服务来提高市场占有率, 形成规模经济最大化。

(三) 政策导向

201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规定, 客户普遍使用、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银行基础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 除此之外实行市场调节价。从上述制度规定可以看出, 通过价格杠杆能体现政府在政策上对不同支付工具的导向。对于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主要按以下原则来考虑定价, 即凡是需要在经济生活中大力推广和扶持的支付工具, 可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广泛使用;凡是需要逐步缩小其使用量的支付方式, 则以相对较高的价格来抑制其使用。同时, 注意适当保护广大老百姓及弱势群体的利益, 对中低端客户常使用的支付工具, 要根据客户的承受能力, 以保本微利为定价原则。

(四) 支付服务产品的生命周期

一个支付服务产品投入到市场后大致会经历导入、成长、成熟、衰退4个阶段, 应根据支付服务产品所处的阶段、特性及经营目标制定不同的价格。例如, 在新的支付服务产品的导入推广阶段, 客户的认知度低, 应采取低价收费策略。随着支付服务产品的不断推广, 取得了客户的认同并形成了固定的支付消费习惯, 结合服务质量可考虑逐步提高收费标准。

(五) 客户心理

客户对商业银行支付服务收费水平的认可度, 会受其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状况、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利益定价原理, 价格主要取决于客户从具体服务中感受到的价值或满足感。假如客户从银行的营业网络、结算手段等支付服务中感觉获得的利益和价值高于预期, 接受某项服务的较高定价的意愿便会更强烈。

(六) 市场结构和银行竞争力

商业银行所在的市场竞争结构以及自身竞争实力也会影响支付服务收费定价水平, 具体情况见表1所列。

二、商业银行服务产品收费定价方法的分析

(一) 成本导向定价法

成本导向定价法是从提供服务产品的银行的角度出发, 收费定价的价格底线为所耗费的成本, 银行服务产品的成本主要分为4部分:固定成本FC, 如营业场所和专项设备购置费、技术开发费、系统维护费等;可变成本VC, 包括人力成本、营销成本、财务成本等;风险补偿成本B, 主要是对业务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各项风险的必要补偿;目标利润R, 是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产品所期望得到的预期收益。因此, 成本导向定价法下的服务产品价格为:P=FC+VC+B+R。

(二) 需求导向定价法

需求导向定价法是以客户对服务产品的认知价值作为定价依据的定价方法, 客户愿意为使用的银行服务产品所支付的价格取决于客户的满意度, 即产品效用的大小, 效用越大, 客户愿意支付的费用就越高。采用需求导向定价法须考虑3方面因素, 即客户对服务产品的接受程度、价格变化对客户的影响程度以及业务成本。

假设服务产品的销售量为Q, 产品的价格是关于Q的函数, 记为P (Q) 。产品的总收益、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分别记为TR, MR, MC。由TR=P (Q) ×Q得到:

客户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d可以表示为:

因此,

需求导向定价法的公式为:

(三) 竞争导向定价法

竞争导向定价法是以市场竞争为核心的定价策略, 其定价的依据是将竞争对手的价格与自身的目标相结合, 主要特点是与竞争者的服务产品价格直接相关, 而与自身的成本和需求没有直接关系。竞争导向定价法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主动定价, 适用于有竞争力的大银行, 另一种是被动定价, 即随行就市定价, 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是小型银行。竞争导向定价法下的收费定价可表达为:, 其中P是服务产品的定价价格, 是市场的一般价格水平, p是银行报价的调整系数 (ρ在1上下浮动) 。

三、基于影响因素的综合定价法

传统的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和竞争导向定价法都是从银行提供的服务产品某一方面的特点出发进行定价, 所制定的价格考虑因素单一, 3种方法单独运用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很有可能满足不了客户的要求和市场的竞争需求。所以, 制定支付服务收费定价时应综合考虑影响价格的成本、需求、竞争等多种因素, 将传统的3种定价方法有效结合, 才能更好地满足银行自身经营发展、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基于前述各种影响因素及综合传统定价方法, 初步建立如下定价模型:

其中:P0是支付服务产品的基准价格, 它包括银行办理该业务时的基本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P1是该支付服务产品达到一定目标利润率后的价格;P*是该支付服务产品最终的价格, 是在P1的基础上, 根据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 对P1进行调整而得出的最终价格;C1是业务经营成本;C2是办理该业务的风险成本;L是该支付服务产品的目标利润率;T是影响因素乘数。

风险成本C2的确定可借鉴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评级法, 即C2=PD×LGD×EAD, 这是用来计算银行信贷业务的预期风险损失, 由于诈骗等所造成的支付结算业务风险损失逐年上升, 因此可考虑借鉴该方法衡量支付服务的风险成本。其中PD是违约概率, 是借款人到还款时间未能还款的可能性, 在这里可将其看成银行所办理的支付结算业务发生风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LGD是违约损失率, 即一笔贷款发生违约情况下, 银行采取必要补救措施后, 这笔贷款损失的数额占违约暴露的比例, 违约损失率等于1-清偿率。在支付服务定价中可引申为当银行为客户办理支付结算业务发生风险事件时, 银行所承担的损失占总营业额的比例。EAD本是指违约日企业贷款资产的重置成本或资产市场价值的总额, 在支付服务定价中可引申为所办理的支付结算业务的总金额。对于容易发生风险损失的支付结算业务可以借鉴C2=PD×LGD×EAD来计算风险成本, 而对于零风险的支付结算业务可不考虑风险成本, 令C2=0。

影响因素乘数T的确定, 和风险乘数的计算方法一样, 首先要建立准确的影响因素量化体系, 然后对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其对价格影响程度的大小分配合理的权重, 对每个影响因素也应划分各种等级并为该等级设置所对应的系数。在具体的支付服务业务中, 某个业务的影响因素乘数就等于各因素量化体系中数值的加权的和。针对本文中提及的影响因素, 举例说明其他几种影响因素量化体系的确定和影响因素乘数的确定, 具体见表2所例。

其中:U+W+X+Y+Z=100, 根据特定条件下各个影响因素对支付服务产品价格作用的大小赋予U, W, X, Y, Z不同的权重。具体U, W, X, Y, Z的取值可通过有约束条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 即以政策导向、产品的生命周期、市场结构和竞争地位、客户心理、地域特点为自变量, 以价格为因变量, 以U+W+X+Y+Z=100为约束条件进行回归分析, 各个自变量前的系数就是U, W, X, Y, Z的值。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 现阶段还缺少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计算U, W, X, Y, Z的具体值的样本, 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法还是专业定价人员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对价格的作用进行主观判断来分配权重。

四、完善我国支付服务收费定价的相关建议

(一) 参照利率市场化改革, 逐步推动支付服务收费定价的市场化

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在《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指出, “利率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因此, 支付服务收费定价市场化改革应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步进行, 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收费项目总体应遵循递减原则, 直至取消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项目, 政府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类业务收费的管理从统一定价、直接干预逐步转变为以宏观指导和间接监督为主的方式, 让支付服务整体价格水平逐步回归其价值, 既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 又尊重了银行的定价权。

(二) 遵循合理的定价程序, 保证服务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认受性

2014年发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对制定和调整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及市场调节价的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制定和调整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项目及标准时, 首先要组织商业银行等相关机构进行成本调查, 然后征求相关客户、商业银行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最后再作出决定并向社会公布;制定和调整市场调节价时, 商业银行首先要确定相关服务价格的定价策略和定价原则, 然后综合测算相关服务项目的成本和收入情况再进行价格决策, 最后形成统一的业务说明和宣传资料, 并在相关营业场所、网站上公示。建议无论是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还是市场调节价均, 应征求消费者及有关方面的意见后再正式公布定价, 以体现公开、公平、诚实、信用及接受社会监督的原则。

(三) 强化监管合作, 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

首先要加强联合监管, 政府各监管部门应遵循稳健原则、市场原则和效益原则, 既不抑制银行创新的积极性, 又要维持支付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人民银行、银监会及国家发改委应在明确各自职责基础上, 加强相互配合和分工协作, 强化联合监管协调机制, 督促银行保持收费标准的透明度, 规范商业银行的收费行为, 共同维护服务价格规范管理。其次要强化行业自律, 银行业协会应发挥其行业自律作用, 对支付服务收费的类别、名称进行统一规范, 规范银行的市场竞争行为, 引导银行承担社会责任。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部门与银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监督、规范、引导作用, 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 转变观念, 增强服务意识

一是加强沟通, 提高公众认可度。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客户间的沟通, 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交流,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公众对支付服务收费的理性认识, 争取公众对支付服务收费的理解与认可。二是提高服务品质、改善服务环境。充分了解市场需求, 在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的基础上, 开展支付服务产品创新, 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支付服务。同时不断改善支付服务基础设施, 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提高支付服务质量, 建立健全差错、投诉和争议处理工作机制,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摘要:随着支付服务领域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商业银行对支付结算业务的经营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 支付结算服务收入已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这种转变已对支付结算服务收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支付服务收费改革发展落后于支付体系建设发展, 以及结合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需求的现状, 分析了成本、经营目标、政策导向等因素对支付服务收费的影响, 并基于影响因素建立模型对我国支付服务收费定价进行研究, 提出参照利率市场化改革, 推动支付服务收费定价市场化等建议。

关键词:支付结算,影响因素,定价,收费

参考文献

[1]欧阳卫民.现代支付论[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0.

[2]陶志伟.从成本效益角度看银行支付服务收费定价机制[J].金融经济:上半月, 2008 (24) :37-38.

支付服务论文 篇9

2011年3月8日至12日, 为将这项业务推广到宁蒗县其他无常设金融机构的8个乡镇,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又组织中国银联云南分公司、中国银联商务公司云南分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云南省邮政局、云南省公安厅、中国移动云南省分公司等相关单位和部门以及上述单位的市、县级部门到宁蒗县开展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推广工作, 力争将宁蒗县建成金融惠农支付服务的示范县。同时, 为保证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召开了宁蒗县惠农支付服务业务推广工作座谈暨培训工作会。参加会议的有上述单位的省、市、县相关人员、宁蒗县政府领导、宁蒗县11个乡、镇政府领导人、此次推广业务的17家特约商户、前期试点工作6家特约商户等近70人。会上,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支付结算处领导向大家介绍了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重要意义、操作过程、主要做法等。会议邀请试点工作中特约商户进行经验交流, 用特约商户现身说法向广大特约商户介绍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特点, 操作流程、及对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另外, 会上, 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与宁蒗县政府共同为宁蒗县17家特约商户进行集中授牌。在集中培训过程中, 中国银联云南分公司和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收单机构相关人员对特约商户进行现场培训, 对原试点的6家特约商户的POS进行程序升级工作, 新增了转账业务的功能。

随后, 相关单位和部门的省、市、县人员50多人组织两个工作小组分头深入宁蒗县西布河乡、烂泥箐乡、永宁坪乡、蝉战河乡、西川乡、跑马坪乡、宁利乡、宁利玉鹿行政村、新营盘乡毛家乡行政村、翠玉乡阿海电站开展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开通仪式和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

当前, 正值宁蒗县广大老百姓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 此次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在宁蒗县8个乡镇、3个行政村顺利的开通, 加上以前开通的3个乡镇, 使惠农支付服务业务涵盖了宁蒗县无常设金融机构的所有乡镇, 从而使宁蒗县广大老百姓不出乡镇就能取到各种惠农补贴、为在外上学的子女汇款、及时购买农用物资、缴纳各种费用等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对于这11个乡镇14万老百姓来说就无疑是下了一场及时春雨。广大老百姓对于开通这项业务表示了由衷的高兴。

随着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在宁蒗11个乡镇的顺利开通, 以及农村信用社在这11个乡镇设立的农村金融流动 (简易) 点, 宁蒗县11个乡镇金融服务缺失状况得到进一步的缓解。宁蒗县提前两年实现了云南省政府提出的所有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的目标。这为国家级贫困县宁蒗县在“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 实现宁蒗县“十二五”期间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金融服务支持。

支付服务论文 篇10

随着国家支持“三农”力度不断加大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 政府各项支农资金的拨付不断增加, 农民的购买力不断增强。如何统筹城乡支付体系建设, 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是人民银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支持“三农”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 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很难推进。2009年, 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 明确将这一年确定为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试点年, 探索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具体做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支付结算知识宣传, 提高了农民对非现金支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11月, 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农村信用社已达21148家, 农村商业银行556家, 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1059家;接入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农村金融机构达10928家。目前, 已有44家省或地市联社建立起社内综合业务系统。

一、我国农村支付服务的主要问题

1、金融网点少, 满足不了农村支付结算需要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收缩至县城后, 农村地区仅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两家金融机构, 其中邮政储蓄只办理个人结算业务, 农村信用社受结算渠道不畅等因素制约, 不能满足银行汇票、银行卡等支付工具的需求, 不能为农村地区个体及私营企业提供资金汇划实时支付以及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金融服务。

2、结算方式单一, 现金使用量大, 不能满足客户的用现需求

由于农村信用社转帐结算手段落后, 结算工具单一, 因而现金结算也显得尤为重要。据调查, 农民进城买化肥、种子须带现金, 进城消费须带现金, 收购商到农村收购农副产品须带大量现金, 村与村之间的资金往来更是使用现金。

3、ATM和POS终端少

农村信用社网络、邮政储蓄网络已通达的网点, 多数只能实现储蓄存款的通存通兑, 而且ATM、POS设备数量少, 这种现状不利于现代化支付结算业务的推广, 广大农民和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为了支付结算方便, 不得不准备大量现金, 或者为了转笔业务, 往往奔波几十里。

4、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标准不统一且超过农民承受能力

各行普遍实行支付结算收费制度, 如转账手续费、跨行交易手续费、银行卡年费等, 且收费标准不统一, 导致农民对收费标准产生误解。同时, 受收入水平低的影响, 结算手续费相对偏高, 即使按收费标准的下限计收手续费也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降低了其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积极性。

二、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建议

1、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创造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环境

尽快打破农村金融机构不断萎缩, 仅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支撑农村金融服务的市场现状, 建立一个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导, 多层次、多类型金融机构参与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同时鼓励现成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的创新, 把农信社办成农村地区的“金融超市”。

2、推动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 方便农村支付结算业务办理

适度简化农村地区客户账户开立手续, 方便农村地区的账户使用。研究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支付工具加以推广。结合农村经济特点, 完善银行卡服务功能, 积极发展有特色的农村银行卡。农村银行卡必须符合农村经济特点和满足农民需要, 突破现有农民工特色卡方便异地存取款的单一功能, 与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等财政补贴资金发放工作相结合, 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医疗补贴相结合, 赋予其更广泛的服务功能和活动空间。

3、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投入, 提高支付清算效率

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 改进支付结算问题创造条件。目前,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硬件设施普遍落后, 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宏观上, 国家应当出台支付结算的辅助配套的扶持政策, 二是自身加大科技投入, 硬件设施的改善, 尽快实现电子网络信息化。以适应新形势下支付结算工作的需要,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4、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 有效降低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成本

降低非现金支付服务的收费标准是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水平的有效手段, 低廉甚至是免费的非现金支付服务收费价格能够大幅度提升非现金支付服务对农民的吸引力。积极引导银联公司与各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共同研究制定农村地区银行卡利益分配机制, 降低特约商户的手续费标准, 通过利益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超市、集市布放ATM、POS等机具, 提高特约商户数量, 为农民刷卡提供便利条件。

5、通过多种培训方式, 提高农民对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的认知水平

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农民开展支付结算系统相关知识的宣传, 使农民了解和认识支付结算系统的功能, 为将来农村支付结算系统的上线运行创造条件。

摘要:农村支付结算工作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金融支付体系建设, 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条件, 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支付结算需要, 加快农村地区资金流转速度, 提高农村资金使用效益, 是当前农村支付服务建设中的关键。

支付服务论文 篇11

摘要:文章立足于对互联网支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互联网支付服务的发展放在普惠金融的框架体系内进行研究,对如何利用互联网支付的网络规模优势,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解决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构建适应普惠金融的互联网支付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互联网支付;小微客户;监管框架

一、 引言

发展普惠金融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普惠金融服务能否广泛、高效和低成本地渗透到民生之中,还有赖于多样和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来实现,客观上要求金融服务必须具有覆盖面广、可获得性强和交易成本低等属性。互联网支付正好具备普惠金融的这种要求,能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不但能够拓展普惠金融的外部边界,而且还能提升其内在品质。但是,作为市场化环境下产生的金融服务方式,互联网支付及其市场的发展有其固有的特点,如何将它与普惠金融有机相结合,在市场环境、服务方式、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 文献综述

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体系比较成熟,针对互联网支付相应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因此这些国家对的方向和重点与国内有着明显的不同。

国外对互联网支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支付监管、网络或消费者隐私保护、交易流程等领域。Martin G.Helander(2000)通过模型化分析了电子商务的执行者行为以及他们的影响因素。Cecelia Kye(2001)通过分析欧盟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认为欧盟通过对电子货币机构的监管,间接地对支付的企业进行监管。Dan J. Kim (2005)等建立多维信任信息支付模型,研究电子商务在线交易服务从商业银行、网络隐私保护机构、信用卡授权机构获得的技术支持。Solomon Antony (2006)等人运用实验经济学验证中介担保服务在网络支付过程中对整个交易活动产生的影响。

国内对互联网支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市场关系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巴曙松(2013)认为中国互联网支付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基础关系违法、内部管理失当、外部欺诈层出、配套环境缺失等。王利锋(2010)从整个货币信用体系的视角研究第三方支付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冲击,重点分析了电子货币、网络信用中介对货币体系以及信用体系的冲击。王丹萍(2012)通过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进行差异化监管。

综上,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互联网支付运营模式的安全性、互联网支付的相关风险与监管、支付机构与银行机构的竞合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互联网支付与普惠金融关系方面目前尚未发现有相关文献。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深入分析互联网支付的发展规律,首次将互联网支付的发展放在普惠金融的框架体系内进行研究。

三、 我国互联网支付的发展特点

1. 业务模式主要有网关支付模式和账户支付模式。网关支付模式是指支付平台通过把客户的支付指令传递到银行的支付网关,由银行后台设施完成支付的业务模式,支付平台仅充当一个支付通道的角色。这类机构抵御信用风险能力较弱,增值服务开发空间小,容易被同行复制,典型代表是快钱。账户支付模式是指用户在支付平台开设虚拟支付账户,通过充值和取现来利用账户中的资金完成交易。账户型支付平台安全措施更加严密,并且为电子支付提供相应的信用保障,是互联网支付机构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典型代表是支付宝。

2. 支付机构通过创新支付产品和服务模式寻求战略转型。目前,随着电子商务企业、互联网寡头、网络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纷纷格局行业板块,互联网支付在一些传统的业务,如网络购物、航空旅游、网络游戏等方面的渗透已基本见顶,行业集中度高,利润空间逐年降低,中国互联网支付行业已经进入关键的战略转型阶段。面对原有市场空间狭小以及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发展特点,互联网支付机构开始向创新支付产品和服务模式转型,寻求新的市场空间和盈利空间。互联网支付服务行业不断从原有的网购、航游、电信等传统业务领域向金融产品直销、机械、物流等新业务领域拓展。我国互联网支付市场未来的着力点将会从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转变。

3. 互联网支付向农村地区转移渗透的趋势加快。从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开始,政府主导的在农村地区推广非现金支付方式、促进城乡支付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正式实施。在推动支付清算网络系统在农村地区覆盖、增加农村地区支付机具布放的同时,也把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支付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尤其以手机支付作为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重要切入点,互联网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得到了较好推广。此外,农村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和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为互联网支付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截至2013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地区人口所占的比重为27.9%,达到1.65亿,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城市网民。

4. 互联网支付服务由价格竞争向商业模式竞争转变。在我国,互联网支付市场领域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以及支付机构内部的竞争方面。随着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范围不断向充值缴费、转账汇款、投资理财等领域拓展,支付机构以更低的价格和更快的服务提供了与银行近似的服务,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较大的挤占效应,两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颁布之前,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依赖价格竞争,而随着这一文件的颁布,互联网支付市场竞争的核心内容转而变为商业模式的竞争,具体体现在差异化的业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上(见表1)。

四、 互联网支付对普惠金融的积极意义

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务交相融合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互联网支付的快速发展,契合了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些本质要求,能够从多个层面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1. 互联网支付兼具开放性和低交易成本的双重优势。首先,互联网支付具有开放性,决定其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属性,所有连接到互联网上的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支付服务,导致支付的可能性边界大大扩展,客观上满足了普惠金融的广覆盖性和可获性的要求。其次,互联网支付的低交易成本优势显著减少了交易环节,互联网支付的边际成本递减特征和边际收益递增特征得到显著强化,从而打破传统支付服务的垄断地位,降低了金融行业间支付活动的交易费用。互联网支付的这一趋势性特征,兼容了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和平等性要求,实现了普惠金融的正外部性和规模经济。

2. 互联网支付适应了网络经济时代小微客户的实际需求。互联网支付是基于网络经济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有效协同而生成、发展和壮大的,在“三流合一”的网络经济下,“强位弱势”的小微客户占据着主流地位。互联网支付的出现,首先,使体量巨大的小微客户在各家银行之间转账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交易费用接近为零的头寸转移;其次,不但能够及时了解具有支付属性的账户信息,具有识别属性的地址信息,而且能掌握具有交易属性的金融产品信息;再次,通过对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平台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参与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下降,提高资金期限匹配效率,促进风险的有效分散,实现对“三流合一”的合理综合管控。

3. 互联网支付能够刺激金融服务主体的金融创新。伴随着支付行业金融属性的不断走强,支付服务在金融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金融市场的诸多发面,如服务种类、服务形式、服务深度也随即引发了系列升级与创新。从服务的形式和种类上来说,支付服务的创新与转型,提升了支付交易平台各方在支付过程中的信任度,实现了行业数据和资源的精准营销,对促成和创造交易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从服务深度上来说,随着第三方支付创新所引致的一系列针对诚信问题的技术或办法出台,通过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数据库,触发了更多基于诚信的信贷或投资活动。

4. 互联网支付能够促进金融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能够改变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传播路径,为金融交易储备海量的基础信息,使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直接交易成为可能,从而达到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分流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服务需求的目的。互联网支付的发展经历了银行网银到支付机构虚拟账户的过程,支付由银行机构直接提供的传统金融服务,逐步发展为可以由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多个主体都能提供的服务。第三方支付机构独立于银行和客户而存在,在其自有的平台上向用户提供包括银行账户或虚拟账户在内的互联网支付服务,已然成为零售支付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 普惠金融视角下我国互联网支付存在的问题

1. 交易范围拓展与支付平台供给能力不足之间存在矛盾。通常来说,较多使用互联网支付的交易主体,多是具有现代消费和现代金融观念的高端客户群体,而普惠金融则倾向服务消费和金融观念层级稍低的社会公众。把互联网支付放在普惠金融的框架内,市场参与者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拓展,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问题,首先,互联网支付服务平台如何满足先前的高端客户和后来加入的中低端客户的需求,对平台多元化产品的供给和技术等匹配能力提出挑战;其次,新的市场主体被吸纳进来以后,受市场空间的规模限制,很可能引发“俱乐部”的拥挤效应,对平台的风险防控和经营管理能力等提出挑战;再次,如果不能设计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产品进行及时补充,不仅会导致原来存在的高端客户的选择权限减少和消费福利降低,新进入的中低端消费者亦不能得到同质化的高端服务。

2. 成本与收益、安全与效率之间存在非对称性矛盾。在普惠金融体系中,健全的治理结构、高效的管理水平和稳健的财务状况,既是确保其平稳实施的关键,也是其谋求社会公平的前提。但互联网支付却以商业利益为主导,服务商更关注自身的个体利益,尤其是短期利益。这样,两者之间就存在着长期利益与短期收益,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不匹配问题。不仅如此,时下大多数互联网支付公司会通过提高用户体验的便利性,在高效率中追逐利润的高速增长,这必然会导致他们在交易规则、安全机制、风险防范等方面会有所倚重,不能够同时考虑到便捷性与安全性等要求,对普惠金融兼容互联网支付的效率与公平形成冲击,最终导致金融主体的福利水平下降。

3. 特有风险隐患与进行有效监管之间存在矛盾。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支付是最有活力的创新,但相伴而生的特有风险隐患也不容忽视。一是互联网支付缺乏法律定位。目前我国支付结算的法律法规是基于传统票据和卡基支付而制定的,对于互联网支付的交易规则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网络技术风险影响了互联网支付所需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互联网支付相关指令依托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传输处理,对数据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不当容易导致涉及交易主体隐私或敏感信息的数据泄露。三是信用风险严重影响互联网支付的安全。交易主体的沟通、交易信息的传递、资金的支付结算都是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的,交易的弱实名使互联网支付可能面临信用风险。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管,既保证市场的创新和活力,又有效地防范风险,是摆在监管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六、 政策建议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普惠金融体系必将日趋普及和完备,而互联网支付作为成熟的金融创新方式,代表着零售支付的发展方向。针对互联网支付如何满足普惠金融的目标,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对互联网支付的发展要有理性的认识。在普惠金融的总体框架下,要正确看待互联网支付的发展。首先,要合理评估互联网支付的积极作用,通过为其创造安全有序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其对经济金融活动的支撑作用;其次,通过互联网支付对社会离散价值的收集,使其产生增值效应,形成强大的聚合力,破解其交易过程中伴生的金融排斥问题;再次,从战略高度重视互联网支付中的风险防范问题,严防发生风险问题给老百姓带来利益损害。

2. 形成各有特色、优势互补的互联网支付新格局。我国互联网支付近年来取得迅猛进步,与传统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的积极参与和互动竞争不能分开。当前我国初步形成以人民币跨行支付清算为核心、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组成部分的支付服务市场格局。在普惠金融的视角下,传统金融部门在稳健经营的同时,应当对金融业态变化的新走向有清醒的认识,通过挖掘自己在账户体系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支付服务创新,以达到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支付服务需求的目的。同时,非金融部门也要抓住细分市场的机遇,在保证快速提高支付服务安全性的同时,发掘新的服务领域和阵地,最终与金融部门形成各有着重、优势互补的互联网支付新格局。

3. 确保互联网支付监管能够实现激励相容和信息共享。互联网支付,无论是在交易流程、交易主体还是在创新形式、交易速度上,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要对其进行有效管控,必须构建规则统一透明,既能有效防范风险,又能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监管体系。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创新性支付业务,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支付服务市场的不足,但是制约我国支付市场转型的根本性矛盾仍未解决,很多支付业务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在普惠金融目标下,我们要树立包容性的监管理念,要增加包容度,鼓励合理创新。对互联网支付进行监管,要注重风险导向和底线思维两个方面,在注重创新的同时,监管要实时跟进,实现两者的激励相容;也要因时而变,根据互联网支付出现的新特点,加强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的机制,确保互联网支付服务健康发展。

4. 充分发挥支付清算协会等行业自律的作用。互联网支付的技术特性表明,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单凭使用者的觉察或监管者的约束不能够把控所有的潜在风险,只有互联网支付业务自身的提供者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因此,充分发挥支付清算协会等行业自律作用,不同支付服务提供者之间提供相互监督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根据互联网支付及互联网技术自身的业务特点,无论是在业务发展模式、技术执行标准,还是在资金支付安全、用户信息保密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律规范机制,将行业规范自律和政府适时监管有机结合。如此方能保证支付服务市场高效运作,理顺创新、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朱海明.网络支付业的风险评估及监管[J].中国金融,2013,(20):51-53.

[2] 黄俊达.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互联网支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3.

[3] 刘士余.互联网支付的创新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3,(20):9-10.

[4] 王丹萍.第三方支付企业监管差异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3):103-108.

[5] 王均坦.普惠金融下的互联网支付[J].中国金融,2914,(15):88-89.

[6] 王利锋.第三方支付发展及其对我国金融体系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10.

[7] 赵妤婧.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业务发展与监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4,(4):17-19.

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人口迁移、代际收入流动与分配公平的实证研究”(项目号:2014LZ07)。

作者简介:李京晓(1983-),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渤海银行-南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产业经济;逯家豪(1995-),男,汉族,山西省朔州市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台湾地区医疗服务支付管理及启示 篇12

1 医疗服务支付法律法规及机构组织

1.1 法律法规

与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全民健康保险法》(简称《健保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由“卫生福利部”(简称“卫福部”)制定的《全民健康保险医疗办法》(简称《办法》)、《全民健康保险医疗服务给付项目及支付标准》(简称《标准》)、《全民健康保险医疗服务给付项目及支付标准共同拟订办法》(简称《共拟办法》)和《全民健康保险医疗费用申报与核付及医疗服务审查办法》(简称《审查办法》)。

其中,《健保法》是全民健保制度的母法,其对医疗服务给付范围及支付标准的制订和调整作了明确规定,还规定了制定每年度健保支付总额、总额分配、支付点数核算方法等的流程和规范。《办法》根据《健保法》第41条第二项制定,详细规定了参保人的就医程序、医疗服务提供方式等必要事项以及全民健保的慢性疾病范围、疗程确定、处方药量、连续治疗疗程情况、转诊程序等。《标准》依据《健保法》第41条制定,分为八部,分别为总则、西医、牙医、中医、居家照护及精神病患者社区复健、预防保健服务、论病例计酬和特殊材料。每一部下面再列出了全民健保准予支付的项目、使用范围、支付原则、支付点数,其它的相关支付规定,如是否儿童加收、是否加收特殊材料费等。对一些特殊诊疗项目,如同一病灶多种手术,在不同情况的支付政策和点数都做了详细的说明。该《标准》还规定了各医疗服务项目支付标准的确定及调整流程和规范。《共拟办法》依据《健保法》第41条制定,主要对医疗服务给付项目及支付标准共同拟订会议相关事项做出规范。包括共同拟订会议召开时间、讨论事项、代表名额、结构及产生方式、回避及信息公开原则等内容。遵循了规则统一、平等协商、公开透明的理念。《审查办法》依据《健保法》第63条制定,规定了医疗费用申报及核付的流程和规范,包括医疗费用申报、暂付、抽查、核付、申复等程序及时间;还规定了医疗服务审查的流程和规范,包括程序、专业、事前、实地等的审查及档案分析等。

以上这些法律及规章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在明确主管机关和经办机构权责的同时,明确了医疗保险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协商确定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以及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组织构架。

1.2 相关机构职责

根据《健保法》的规定,与医疗服务支付政策相关的主要机构或组织有5个,分别是“卫福部”、“全民健康保险会”(简称“健保会”)、“中央健康保险署”(简称“健保署”)、“医疗服务给付项目及支付标准共同拟订会议”(简称“共拟会”),以及由医事团体筹组的“总额支付委员会”(简称“总委会”)。

全民健保主管机关为“卫福部”,其职责主要是依法制定健保政策和管理规范,监督保险人等机构是否依照有关制度及规范开展具体工作,协调并裁定相关机构及利益方的争议。在医疗服务支付标准中主要负责规则制定、程序监督和核准,不负责具体价格的制定。

全民健保的保险人为“健保署”,其职责是负责全民健保的经办管理工作。“健保署”负责依法、依规管理健保整体工作,下设台北、北区、中区、南区、高屏和东区六个分局,办理所辖地区的全民健保承保与给付业务。通过与各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合约,“健保署”依各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量、种类,支付医疗费用。

“健保会”由被保险人、雇主、保险医事服务提供者、专家学者、公正人士及有关机关代表组成,其中保险付费者代表名额不得少于二分之一,且被保险人代表不得少于全部名额的三分之一。“健保会”负责审议健保费率、给付范围,协调制定总额预算、分配方案及协议,对健保政策法规进行研究咨询,监督支付标准、价格调整等其他事项是否合法合规。

“共拟会”每六个月至少召开一次,主要负责对“健保会”提交的医疗服务给付项目及支付标准进行核定或修改,将结论提交“卫福部”发布实施、召开时必须包括的代表有:主管机关1人、专家学者2人、被保险人2人、雇主2人、医疗服务提供方31人。

“总委会”由医事团体包括中医、牙医和医师全台联合会及台湾医院协会等组成,负责支付项目及支付标准与方法的研拟、审查医师的遴聘及管理、医疗费用专业审查、医疗质量的审查与促进、特约医疗服务机构违规情形的辅导与查核建议等。“总委会”在各分区设分会,负责区内工作。

2 费用支付体系

在实施全民健保制度初期,实行“按量计酬”的方式,导致医生诱导和过度服务,健保支出过快增加。目前主要实施总额预算和按量计酬相结合的方式,并辅以住院诊断关联群(DRGs)、家庭医师整合照护、论质计酬、论人计酬等支付方式等。

2.1 总额预算下的点数结算法

2.1.1 总额的制定

健保总额预算的制定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把年度预算总额分为牙医、中医、西医基层、医院及其他,共5个部门,前4个部门总额确定后又分配到“健保署”下属的6个地区分局,其他部门则实行全台统一预算总额。在大区总额下不再设单个医疗机构总额,各医疗机构共同使用大区预算总额。

预算总额确定流程如下:(1)“总委会”代表相关利益群体协商总额预算;(2)“健保署”组织相关利益群体协商各部门总额,向“卫福部”提交精算报告;(3)“卫福部”拟定全台年度预算总额范围,经“健保会”咨询后交“行政院”核定;(4)根据核定后的年度预算总额,“健保会”协商各部门总额及其分配方式,并审议“健保署”提请的费率,从收支两方面来控制基金平衡,完毕后报“卫福部”;(5)“卫福部”转报“行政院”核定,交付“立法院”备查后由“健保署”按此额度执行。

2.1.2 点数结算

“健保署”根据各类医疗服务的难易及成本等因素,对每项医疗服务核定一个相对给付值(即点数),形成一份医疗服务给付项目和支付标准的具体清单。各健保分局按点数统计辖区内各家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量,汇总辖区内医疗服务总点数。再将本辖区当期预算总额除以总点数,得到每个点数对应的金额。最后按每个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的实际点数乘以每个点数的金额(点值),计算每个医疗机构的当期医疗费用。某医疗机构获得健保支付的实际费用为本机构申报并确认的点数乘以本大区点值、再扣除参保人支付的个人分担费用。

在大区总额确定情况下,医疗机构提供服务越多获得点数越多,但本大区内总点数越高,每个点数的点值越低。实施总额支付制度有效控制了台健保费用增长的势头。

2.2 健保基金支付体系

目前,健保实行以按项目付费为主,以住院按DRGs付费为辅,加以个别情况按日付费、按人付费及按质付费的混合型支付体系,各种付费方式的付费标准均按点数法确定。

2.2.1 按项目付费

按项目付费也称论量计酬,健保实际支付的数额取决于各服务项目的价格和实际服务量。目前按项目付费仍然是台健保主要的支付方式,除诊疗服务外,还包括超过16000个药品品项和超过5000项医用材料。全民健保对付费项目制定了详细的给付规定和支付标准。

2.2.2 住院按病种付费(DRGs)

按病种付费也称论病例计酬。健保于1997年开始对部分疾病实行按病种付费,起初仅有22种疾病,2010年开始实行DRGs,至今疾病分组已扩充到237项。DRGs付费体系根据住院病患的诊断、手术或处置、年龄、性别、有无并发症以及出院状况等条件,同时考量医疗资源使用情况,将住院病患分成数百个不同的群组,并设定给付点数。目前,对于超过DRGs支付定额部分按80%计算其支付点数。

此外,对DRGs付费标准还设置了加成因素,如医院层次越高、儿童年龄越小、疾病越严重,加成率越高,并且设置山地离岛医院加成以鼓励医疗服务供给方向偏远地区提供医疗服务(见表1)。不过,加成因素的影响很小,2014年加成点数仅占DRGs支付总点数的1.28%。

2.2.3 其他付费方式

按日付费根据治疗的天数支付综合医疗费用,而不再考虑实际消耗的药品、服务和医疗耗材。台健保除对精神疾病等部分特殊病种采用按日付费外,还对9300余个中药按日剂药费支付。

按人付费根据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患者总人数,定期支付一笔固定费用,而不再另行收费。台健保对家庭医师、长期照护及部分慢性病管理服务采用按人付费方式。

按质付费将支付标准与服务质量及卫生保健提供者的贡献直接联系起来,其方式是在原付费基础上根据一些指标给予额外奖励,如临床情况、复诊率、存活率等指标。按质付费主要用于部分慢性病管理和疾病筛查项目。

2.3 个人分担体系

除个别需自付差额的高值材料外,个人分担多少与具体使用何种诊疗服务和药品均无关,也与医保基金采取何种支付方式无关,费用由服务提供者直接收取。个人支付的费用标准按住院、门诊、门诊药品三种情况分别确定。

2.3.1 门诊和门诊药品的个人分担

参保人对门诊服务要分担两笔费用:基本费用和药品费用。基本费用分担标准按医疗机构级别、类型、是否急诊或转诊确定,每次基本费用分担从最低50元到最高450元不等。药品费用分担标准按本次门诊的药品费用分段设定,从0到200元不等。

2.3.2 住院个人分担

无论住院费用是按项目付费或按DRGs付费,个人分担标准均只根据住院时间长短和疾病急慢性情况按比例计算,最低按健保基金支付费用的5%,最高30%核定,药品费用不再另外分担。此外,对住院个人分担设定上限。2013年上限为:同一年同一疾病每次住院个人自付超过居民人均收入的6%(2013年约为31000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6000元)或全年累计自付超过居民人均收入的10%(2013年约52000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1000元)后,个人不再负担。

3 台湾健保医疗服务项目支付管理的启示

3.1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机构的责权,规范重大决策的程序

完备的法规体系、行政机构及利益相关者的清晰责权关系,以及法律修订和重大决策过程中透明程序,是台全民医保制度得以平稳运行,并得到民众好评的重要基础。我国大陆已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医保制度的法规,但尚缺一部统领性的母法,这部法律应该就医保筹资、医疗服务提供、医疗费用支付等方面作出规定,且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及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由于缺乏这样的母法,大陆的医保、医疗、药监、物价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在医保支付政策上面临不同部门政策相互冲突的问题。

3.2避免单一支付方下主管部门权力过大的问题,引入政府行政体系之外的议事机构来具体制定预算和支付标准

在台全民健保中,“卫福部”和“健保署”分别是行政主管机关和经办机构,都隶属于政府行政体系,但两机构均不能决定医保预算和医疗服务支付标准。医保预算和支付标准由“健保会”“共拟会”“总委会”这三个由广泛的社会代表和专业人士组成的议事机构来完成。这种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部门的权力,使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公正。目前大陆的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政府机构权力过于集中而社会议事机构缺位的现象,这导致了决策过程不透明,缺乏公信力及可能的机构腐败。因此,台湾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

3.3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发挥医药行业相关协会和组织的作用,建立法律框架下多方利益兼顾的协商决策机制

台全民健保制度能够良好运作,离不开众多协会、公会发挥的协商决策作用。大陆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即使存在一些学会和协会也难以代表行业协商制定规则,这导致医保预算、支付方案等牵涉各方利益的规则难以通过协商机制来制定,影响了医保制度的良好运行。因此,应放松对行业学会、协会的行政管理,而加强依法监管,使这些机构真正成为能够代表行业利益并实施行业自律的第三方组织,积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建立法律框架下多方利益兼顾的协商决策机制。

3.4在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标准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台健保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凡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健保部门只建立竞争规则和监督制度,鼓励竞争。在各医疗机构公平竞争的基础上,通过对偏远地区医疗机构的支付倾斜,减少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自付等方式,鼓励医疗资源向基层、偏远地区流动,鼓励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大陆公立医院尚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缺乏独立决策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医保难以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医疗资源也难以优化配置。借鉴台湾的经验,大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应尊重市场规律,放活各类医疗机构,使其真正成为具有能动性的市场主体,政府则通过医保支付规则的制定,宏观调控医疗需求和资源配置,同时加强监管、维护市场正常运行。

3.5完善支付制度,发挥多种支付方式的协同作用

台健保非常注重多项付费方式的配套实施,发挥其协同作用。台湾健保自1995年建立以来,其支付方式走过了论量计酬(1995年)→总额预算逐步扩大(1998-2002年)一点数法逐步扩大(2004年以后)→DRGs付费与总额预算下的点数法相结合(2010年以后)→试点论人计酬(2011年以后)的道路。

这说明大陆的支付制度改革之路将是漫长曲折的,新的支付方式的引入需要技术上和体制机制上的配套条件。如总额预算的制定需要建立利益相关方的协商机制,点数法的实施需要搜集反映不同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信息,按DRGs付费需要制订严格的临床诊疗规范及防范推诿病人或降低医疗服务质量标准的监管措施,等等。

参考文献

[1]朱婷.中国大陆全民医保与台湾地区全民健保福利性之比较[J].西北人口,2012,33(4):47-51.

[2]王超群,顾雪非.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总额预算制度:运行机制及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3):49-57.

[3]周守君.台湾医疗服务与全民健康保险体制分析[J].中国医院,2011,15(2):76-80.

上一篇:护理疗效及体会论文下一篇:主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