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研究(共12篇)
从众心理研究 篇1
一、从众心理的基本概念
1.从众心理的含义。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 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 没有被从众, 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存在的心理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
2.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从众心理的产生受到多种从众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一是群体因素, 群体的规模越大, 凝聚力也就越强, 从而使得群体的意见一致性较高, 便易形成从众行为;二是情境因素, 当人们所处的情况, 接收到的信息较为模糊或者是受到某些有权威人士的号召和影响, 便会产生从众心理。 三是个人因素, 主要表现在个人的人格特征、性别差异及文化差异等方面不同, 致使从众心理和从众的层次及情况也具有差别。 就从众的意义看, 从众心理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
二、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1.就业。 现如今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虽然就业渠道及方式多种多样, 就业信息方便快捷, 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讲却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从而使得一些较低级的岗位无人愿意承担, 而较好的职位却蜂拥而至。 在这种大的就业背景下, 避免不了跟风现象的产生。 例如一些人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考研, 那就避免不了会跟风地考研, 而在学习过程中又可能会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看到其他人找到工作, 心里难免为之所动, 又弃研找工作。
有些人觉得大家都选择的应该是没错的, 所谓最多的选择也是最好的。 一旦存在这样的选择心理, 也就是就业从众选择。 选择的发展方向并非是因为自己的喜爱或兴趣, 甚至与专业都无关, 只是选择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选择, 有些人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大部分人则在后来的发展中被重新抛回起跑线, 因而在就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是既有利又有弊的。
2.消费。 如今, 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消费群体, 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城附近发现各种娱乐设施场所, 这些场所多数都是提供给高校学生使用的。 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 虽没有过多的接触社会, 但在交际活动上和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并无差别, 举办生日Party、舞会、派对、出席团体活动等都有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的消费还表现在“网购”和“韩流”上, 在当下淘宝流行的时代里, 淘宝商家利用大众的从众消费心理, 在 “双十一”、“双十二”这样的重要节日里, 将商品大打折扣, 并且提供各种优惠和红包发放吸引大众消费, 这时许多人看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产品终于有了优惠变迅速抢购, 还有一些销量较好的产品, 可谓是一哄而上, 迅速被抢购一空。 但也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 例如有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发现自己买的产品并无用途, 只能闲置下来, 造成产品资源的浪费。
“韩流”是从众心理的一个明显表现, 韩餐、韩服、韩妆、韩式整容一系列的韩国风暴扑面而来, 韩国游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 人们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都被卷进韩流中, 疯狂地购买韩代购的产品。 韩式整容让人变得漂亮, 如今不仅明星整容, 普通人也为了美貌不惜身体的代价, 选择赴韩整容的人越来越多, 很多人都整成“冰冰脸”, 过安检时给工作人员造成极大麻烦, 认不出其真实容颜, 整容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被电视媒体曝光, 从众心理引发的整容风波此起彼伏。
3.恋爱观。 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群体的一个代表, 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 在情感上也正是发展的时期, 然而大学生在恋爱观上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 一方面, 在调查问及一些人的时候, 为什么会谈恋爱的理由是, 因为我的周围人都在谈恋爱, 那我也应该谈恋爱, 这样的恋爱心理显然是不够成熟的, 是一种从众心理, 大学生已十八周岁, 是独立的个体, 对待感情应该有责任和承担的态度, 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价值选择和情感追求, 不能盲目地将周围的情况不假思索地复制在自己的身上, 这对己对人都是不够负责的表现。 另一方面, 大学生恋爱时的从众心理还表现在都对万众瞩目的异性产生好感, 每个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追求, 但在感情上并不代表最好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 有人盲目从众, 跟风追求万众瞩目的异性, 觉得这样才充分显示自己的魅力, 实在不是明智之选。
三、从众心理的影响
1.积极影响。 从众心理作为一种大众心理, 是普遍存在的, 因其较易受环境的影响, 所以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表现形式。 由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就是人们跟风随大流的消费, 这种消费方式能够引发对某类商品的追求, 并形成流行趋势, 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以推动某一行业的发展, 有利于产品的生产和售卖, 甚至影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促进市场的需求, 获取更多利益, 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转换。
2.消极影响。 不合理的不健康的从众心理, 对个人的生活发展极为不利, 它会危害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过于盲目地从众, 购买不需要买的东西, 浪费金钱, 不计后果的跟风随大流影响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缺少主见, 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使自己陷入困境, 影响个人发展。
从众心理有利有弊, 大学生要正确对待, 避免盲从, 要有自己的价值选择,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 大学生群体是祖国的未来, 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大学生的力量, 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尤为重要, 因而一定要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自觉摒弃有害的价值选择, 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大学生心理教育中, 从众心理的来龙去脉, 总结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通过调查获知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在就业、消费与恋爱观中的表现, 概括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 旨在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石成奎.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其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51-52.
[2]王燕, 王辉.正视大学生从众心理与其有效利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12) :28-30.
从众心理研究 篇2
由利兹大学Jens Krause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做了一系列试验。试验中,大量志愿者被告知在一个大厅里随意行走,不允许互相说话。只有一部分志愿者事先得到具体行走方向的指令。试验结果表明,5%按照指令行走的志愿者就可以影响至少200人的方向选择。其余95%的人都会选择跟随那些按照指令向同一方向走动的人,而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Krause教授说:“人的这种行为特征与动物群体行为非常类似。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从众行为,这并不奇怪。该研究的有趣之处在于所有志愿者在没有语言和手势交流的情况下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从众行为。并且,绝大部分的参与者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被其他人引导。”该研究项目由Krause教授、John Dyer,以及牛津大学和威尔士班戈大学的同事共同完成,
在此研究之前,荷兰乌特列支大学的Simon Reader教授研究发现,大部分人都喜欢玩一种名叫“学领袖”的游戏,即使那位领路的“领袖”并不知道是要去向何处。让人更感奇怪的是,即使其他人发现了一条捷径,他们依然会选择跟随‘领袖’,并且告诉其他人也跟上来。
这项研究发现可能会在建筑物或船只灾难发生时的疏散工作中挽救生命,可以利用人们的从众行为引导快速疏散。
拒绝从众心理和责任分散 篇3
一则说有个人,站在马路中间仰头看天。不一会儿,聚集了一群人,都仰头看天,同时也在思索其他人在看什么……结果发现,那个人是疯子。二是一则曾在纽约引起轰动的刺杀事件。女孩儿朱诺比白在路上遭遇行凶,但是女孩儿的呼救,引来的只是附近居民围观,而无一人前来救她,最终她惨死在自家的楼梯中。
两个故事均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折射了当下的互联网从业者的心理状态。
每当互联网中有一个新技术或是新模式诞生时,便会有无数创业者蜂拥而上,疯狂地进行复制粘贴。他们中,或是满怀理想想成就一番惊天伟业的思想者,或是滥竽充数想浑水摸鱼赚点外快的投机者。这便是从众心理在作祟。
可想而知,这种不求精髓的抄袭手段,给互联网行业带来了可怕的虚假繁荣。于是,各种问题、纠葛不断涌现。然而,由于行业内众多的旁观者和“同行”在侧,便产生了责任分散效应。因此,不思进取,有问题也不积极寻求解决,成了互联网行业的症结所在。结果,新兴的商业模式便成了倒在凶手尖刀之下的女孩儿……
殊不知,人生,是自己的人生;事业,也是自己的事业。当你想去追随新生事物时,请停下来想想,这是不是你想要的。当你看着别人的不作为之时,也请想想,你应该做什么!
从众心理研究 篇4
一、大学生择业从众心理表现
(一) 非热门职业不选
在择业时, 看见选哪种职业的人数越多, 他们就对那些职业非常的重视, 而且希望自己能选择到。于是大学生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大企业, 高职位, 高工资等职业上。
(二) 非大城市不去
现在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书, 如果去一些小城市就业是一件非常掉面子的事情。所以在择业时, 并不考虑这样的选择是否适合自己, 而仅仅看到别人怎么选择, 所以自己就跟其选择。
(三) “考研热”
随着社会的不断增长变化, 考研队伍越来越庞大。所以很多大学生都以别人都在考研, 要是我不考研就会落后别人为由, 放弃就业, 选择考研。但是他们并没有对自己进行分析, 自己到底是否适合进一步的深造, 甚至还有一些大学生以此来逃避就业。
(四) “考公务员热”“考村官热”
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选择考村官, 考公务员等职业。或许他们其实并不喜欢这些职业, 但是父母认为这些职业好, 而且社会也同样这样认为。所以许多大学生在没有对自己深刻了解分析的情况下, 选择了考公务员, 考村官等其它人认为好的职业。
二、大学生在择业时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 群体规模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认为, 群体规模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情况来说, 群体规模越大, 引起的从众行为也就越高。根据这一影响因素, 人们普遍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大多数人都这样做, 应该是对的, 所以自己跟着他们一定没有错。即使错了, 也不害怕。因为错的不止我一个, 有那么多人陪着我一起错, 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所以, 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会盲目从众, 认为别人选的就是对的, 自己只要跟着选就行了。
(二) 社会对择业的意识
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大学生择业的偏见, 主要体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不认可这个方面。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大学生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吃香了。在很多企业看来现在的大学生与一般的劳动者无差别, 所以他们更乐于雇用有经验的往届毕业生或价钱更便宜的一般劳动者。所以许多大学生认为与其被企业挑选不如企业被我们挑选。那要企业被我们挑选之前, 我们就要不断提升我们自己。就这样许多大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
(三) 学校扩招
高校这几年在不断的扩招, 每年毕业生人数也不断的增长,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许多大学生认为与其现在出去和别人争抢, 还不如躲开这个就业的高潮, 待这个高潮过去后在就业。于是许多大学生在这样一个情况下, 放弃了立马就业, 而是选择继续深造, 就出现了“考研热”。
(四) 家庭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小康家庭, 每个家庭都有闲钱。而这些闲钱就助长了大学生择业的从众心理。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 就因其家里有钱, 而选择不就业。所以有了很多的游手好闲的“富二代”, “官二代”闲置在家中。还有许多家庭认为, 孩子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的书, 不找个好工作怎么对的起自己, 甚至认为孩子必须找到好工作, 不然自己肯定很没面子。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 非大城市不去, 非好公司不去。
(五) 大学生自身
当代在校大学生年龄跨度基本在18岁到22岁之间, 由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他们内心充满了冲突与矛盾, 且迫切需要社会认可。以至于他们在择业时也表现出了从众心理。而且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自信, 认为自己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小孩, 需要别人的指导与陪伴才能继续走下去, 所以在择业时喜欢看着别人怎么做, 自己就怎么做。或者希望别人能帮自己做决定。
三、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正负面的影响
(一) 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的分析
1.正面影响。从众心理对大学生获得更多的择业信息有帮助。大学生择业过程中, 拥有较多的择业信息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大学生择业时的从众心理可以让大学生的择业信息变成共享资源, 大学生获得更多的择业信息, 就更有利于大学生择业。从众心理对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帮助, 它可以让大学生与学校、社会的交流更加和谐。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是以“小团体”的形式存在在学校。从众心理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多, 让大学生不仅在表面上认识, 而是深层次的了解。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帮助。从众心理使大学生在择业时, 选择去大城市就业, 或选择进一步的深造。这样无形之中就迫使大学生开始要求自己。让他们知道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长专业能力, 这样才能与别人相争最终立足于社会。
2.负面影响。盲目从众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懒惰心理。在择业时不自己去寻找择业信息, 就等着别人找好了, 自己在跟着别人就行。而且在择业时也不好好考量自己, 人家怎么选, 自己就怎么选, 甚至很多大学生就等着父母的安排。盲目从众容易使大学的心理受到创伤, 从而引发心理障碍。从众的主要表现是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 竞争非常激烈, 期间的挫折与失败, 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受到创伤, 加之强大的精神压力, 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就存在着身心的不平衡, 这样就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二) 消除负面影响的对策
1.社会。完善大学生择业政策, 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现在创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不仅国家非常的重视, 许多企业, 银行也加入其中, 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特别是国家, 非常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发布了很多帮扶政策, 也呼吁社会对其帮扶。自主创业能让大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 改善他们的惰性心理, 也能使他们的心理更加强大。
2.学校。完善高校择业指导。目前, 许多高校只重视毕业生的择业结果, 而不重视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 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择业中产生从众心理。因此, 高校的择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针对大四学生, 而是要让择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 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择业观, 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自己想要的职业。也同样让学生了解自己, 了解社会, 以此消除学生择业时的盲目从众。
改善高校的专业设置。虽然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在不断的完善, 但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存在严重的盲目从众, 看到市场需要什么就开设什么专业, 所以让许多具有前景性的、紧贴市场的专业没有得到发展。高校专业的盲目配置, 导致学生在择业时盲目从众。因此, 高校应不断调整和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 合理配置相关资源, 从实际出发, 开设更多新兴专业供学生就读。通过改善高校专业设置来消除学生在择业时的盲目从众, 这不仅对高校的进一步提升很重要, 也同样对千千万万的大学生非常的重要。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心理学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壮大, 人们不在只重视身体的健康, 也同样重视心理的健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备受高校的重视。大学生择业中的从众心理也同样备受高校关注。所以高校有必要开设相应的课程, 消除大学生在择业时的盲目从众。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为了消除学生择业时的从众心理, 重在让学生能拥有一颗强大的心, 来面对择业时的种种困难及就业后的种种挑战, 在面对择业失败后能迅速的调整好自己, 再一次择业。
3.家庭。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 家里只有一个孩子, 备受父母和家庭其它成员的关爱。所以现在许多大学生在父母过分的关爱下, 慢慢的就有了明显的从众心理, 而这种从众心理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择业。为消除孩子在择业中的从众心理, 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主的选择自己的职业, 不要为孩子操办一切。路是孩子自己的, 你不可能会一直陪伴孩子走下去, 所以你理应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 无论这条道路怎么样, 那也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这样孩子的懒惰心理就会明显减少, 他们不再只会等待, 而是自己去寻找。他们会为自己制定相应的择业计划, 并坚持走下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也能迅速的成长起来, 这样会让孩子更加适应社会的变化。
4.大学生自身。要清楚明了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 适合什么样的职业, 而不是一味的跟着别人;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你不是别人, 别人也不是你;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扬长避短, 选择自己喜欢并且适合的职业, 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改变自己的择业观。要知道并不是在大城市、大企业工作就是最好的, 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如果一味的认为只有去发达地区或高报酬行业才是最好的择业, 那么择业的道路将非常窄。此外, 大学生更应该培养健全的人格, 去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 自信的面对生活, 这样才会拥有完美的职业生涯。
摘要: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拥有的心理现象, 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通过从大学生择业从众心理现象、大学生择业从众心理原因、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这3方面一一分析, 并对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择业中正负两面影响的深入分析, 提出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对策的帮助及大学生自身的改变, 来克服大学生在择业中从众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社会、高校和家庭共同关注, 帮助大学生在择业中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促进大学生的顺利择业。
关键词:择业,从众心理,“考研热”,“考公务员热”,“考村官热”
参考文献
[1]于玲, 朱雷, 杨立伟.从众心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冶金教育, 2008 (3) :66-68.
[2]张文, 张墨.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J].商业经济, 2011 (16) :22-23.
[3]卢桌彬, 樊艳梅, 张欣.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 2012 (5) :13-16.
[4]张建军.大学生择业从众行为的特征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1) :78-81.
[5]高香, 倪迎华, 高伟明.当前大学生择业心理特点及指导对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 :100-101.
中学生从众心理作文 篇5
“从众效应”多数情况下是对人的一种误导。比如说有人哪边张三李四吵架了,那过不了多久他们周围就会被挤的水泄不通。又如一人闯红灯,所有人都跟着违规;如一人偷窃而未被抓,许多人都以为这有利可图……这些都是从众的体现。因此,不盲目随大流,面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是特立独行,才容易为生活添彩!
当众人皆为利奔波之时,我独寄情于书,收获一份宁静闲适;当众人皆悲秋伤春之时,我独赞秋高气爽,春满乾坤;当众人皆感慨时运不济之时,我独叹一声“总在风雨后”,当众人皆言人心不古时,我独吟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生活的疲累麻木了世人的神经,噬碎了对美的憧憬。而特立独行,似一声春雷,将光明的种子播下,为生活添彩!
特立独行的人,是对负责的`人。
在众人皆苟且偷生的时候,偏有一个叫岳飞的汉子特立独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时,偏要有个神智清醒的鲁迅,以笔为剑,直指旧社会的愚昧与腐朽,将中华这条沉睡的巨龙从梦中唤醒……他们都处在混乱的年代,却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已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而奋斗不息。
特立独行的他们,怎能不被世人谨记?
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中国的文人中,向来便有许我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他们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们热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憩淡,他们衷情于“黄河之不天上来”的磅礴,他们倾心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洁净……纵然身处污泥,他们也愿开出高洁独放的花!
从众心理未必都是坏事 篇6
大街上有两个人不知什么原因争吵起来,丽丽好奇地停止脚步,想打探一下原委。看清楚不是什么大事,顿觉无聊,转身要走,却发现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也停住脚步,向这边围上来,交通已经堵塞了。后面的人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甚至踮起脚尖、抬头观望……
类似的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事后人们又往往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为何当时会有如上的举动。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点也不奇怪,这都是从众心理在作祟。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心悦诚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其典型表现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通常情况下,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在客观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像“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我们不得不“从”。在现实生活中,女性穿旗袍、裙子,男性穿裤子,也很少颠倒过来。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你到该地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
但缺乏分析,不做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地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是不可取的。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属于自己的生活领地。
从众心理研究 篇7
从众心理一词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 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 而在自己的认知、判断、信念等方面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 呈现出一种“他们是自愿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假象。实验表明, 只有很少的人能够保持独立性, 没有被从众, 所以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二、从众心理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
英语是我国各高校的必修科目, 四级、六级等全国性考试受到了广泛重视,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对大学生英语学习来说, 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 这其中就包括从众心理这一方面。从众心理的影响范围极为广泛, 无论是儿童、已工作者还是老年群体都无一例外, 自然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
三、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
英语学习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 例如, 单词记忆、语法学习、口语能力等。在这其中, 从众心理对口语能力培养的影响可谓巨大, 这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在于课堂参与意愿方面。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课堂现象——不爱主动发言。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多, 比如我国文化重视谦虚, 部分学生性格内向, 怕说错挨批评等。
在此, 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从众心理呢?这其中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大学英语课堂通常人数较多, 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与英语专业相比, 大学英语公共课堂一般是两个甚至多个自然班共同进行, 人数较多。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需要回答问题, 学生首先会想到在如此众多的同学面前回答有很大的压力, 不如选择沉默。
其次, 害怕错误。我国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对教师的敬畏也是一种普遍心理, 即使任课教师为人随和, 学生也会担心自己回答错误时会遭到批评。另外, 人们常有一种“大家都这么做就不会错”的错误心理, 这也是学生选择“随大流”的原因之一。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产生的影响通常是负面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无法抓住练习机会。我们知道, 口语是一种语言输出, 它的培养离不开反复和长期的输出练习。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课堂是他们最重要的练习机会, 而从众心理导致他们选择了放弃这些机会, 长此以往, 必会对他们口语能力的提升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第二, 懒于思考。在课堂上选择与大多数人一样沉默会造成一个结果, 那就是不再积极思考。“既然不需要进行口语表达, 自然也就不需要思考”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心理。这一情况长期产生, 必然会导致学生不爱思考、不想思考、懒得思考, 这对口语能力提升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 泯灭个性。英语口语练习与其他科目不同, 绝大多数相关题目与练习都是开放式的, 回答可以因人而异, 这就要求学生多想出自己独特的答案。但学生不去主动回答, 就会导致不再积极思考, 随波逐流, 自然也就无法产生有个性的想法。
四、应对方法
了解了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 我们就应该思考和讨论如何去应对这种影响, 怎样使这种阻碍变为正面作用。
第一, 利用从众心理, 提升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文提到, 从众心理可能产生负面和正面两方面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提升部分学生的口语课堂积极性, 那么余下的学生也会受其影响, 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这就要求教师们多加努力, 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练习兴趣, 从而促进整个群体的积极性, 让学生充分抓住课堂机会进行口语练习。
第二, 促进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参与意愿较低, 教师可以选择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强迫其进行思考, 防止学生产生“我不举手就不用思考”的思想, 将学生的懒惰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三, 鼓励学生给出有自身特点的回答。目前, 我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练习仍然以对话模仿、角色扮演、小短剧为主要形式, 这些形式往往以书本上的模板为基础, 教师应从参与者数量和题目质量两方面入手, 鼓励学生多多发挥个性, 增加回答问题的学生数量, 对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回答给予表扬和奖励, 带动其他学生, 最终形成良好的“从众”效应。
从众心理研究 篇8
一、从众心理的积极意义
1. 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数学观
数学教学中所学习的公理的、定义、定理、公式、推论等基础知识,是已经被数学共同体证明了的真理. 对这些真理的认同、服从,是对“科学法则”的从众,是对“科学规律”“科学真理”的从众,这种从众是必需的,也是完全必要的.这种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数学观.
2. 有利于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课堂教学是在多元心理活动同时发生的群体环境中进行的,一个和谐的群体发挥的作用往往超出该群体中单个个体作用的机械总和,会很好地起到促进学习质量提高和数量增长的正效应. 在群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下,个体的观念和行为与班集体和教师的主导倾向更多地保持一致时,个体的心理与群体是和谐统一的,这有利于保持其身心健康,激发并巩固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心理活动水平,增强记忆效果.
二、从众心理的消极效应
1. 不利于独立自主的个性发展
产生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屈服”于群体情境的压力. 一般的情况下,当个体行为与别人一致时,就会有“无错”的安全感,当个体行为与众不同时,就会感到群体压力的孤立感.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别人怎么说,我也怎么说; 大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的盲从. 这样做不利于独立思考. 独立分析的个性发展,有时会在“从众”心理的误导下,人云亦云,把错误当作正确,正确当作错误.
2. 不利于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课堂教学中,教学信息的反馈是师生互动的双向反馈.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不断地获得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程度、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高效. 但是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往往使教师得到的信息不真实、不可靠、不全面,就会使教学过程的实施偏离教学的实际情况,无法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在课堂教学中,从众行为是客观存在的. 学习差的学生往往习惯于从众,不敢发表独立见解,这种从众一般是真从众; 学习好的学生,由于自信和固执,会发生“假”从众行为而不愿发表独立见解. 无论是真从众还是假从众,都会使教师得到不可靠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不真实的评价,从而使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调控失去针对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发挥从众心理的正效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的积极因素,使其发挥正向心理效应,从而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由依从到内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从众心理的动机不同,从众时间的相对持久性也不同. 美国学者E. 阿伦森把从众行为分为三个层次: 依从、认同、内化. 依从是最不持久的反应,对个体的影响较小. 认同区别于依从之处在于,个体能逐渐相信自己所采取的观点和准则,虽然对这些观点和准则的信仰还不够坚定. 内化是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它是将观点准则变成了自我支持的坚强信念,由于内化,人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科学. 鉴于此,课堂教学就是要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使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观点和数学法则由依从、认同而达到内化,使从众行为的正效应充分得到发挥. 从众行为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积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群体的良好行为影响,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使个体的依从、认同转化为一种对良好学风的归属感.
2. 顺势调节,使学生达到满足反应
从众心理在某种情况下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心理、定式心理.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概括性,要求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完备性. 因此,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掌握,首先需要培养收敛性的定式思维. 收敛思维的特点是: 1明确性; 2定向性. 定式思维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方向性.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利用前人的固有法则、固定模式分析解决问题,是定式思维的集中表现.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由顺从反应到认同反应,再由认同反应到满足反应. 因此,顺势调节,让学生的顺从心理自觉认同,是达到满足反应( 即内化) 的先决条件.
3. 互动交流,启发诱思
课堂教学无论是面对全班的讲授,还是分成小组的合作讨论,总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环境中进行的. 而在这个群体中,由于先天的、后天的、主观的、客观的条件不同,学生的思维有快与慢、深与浅、灵活与机械、广阔与狭隘、正确与错误的差异,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讨论中,那些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导向正确的观点,会对思维迟滞、反应单一、判断犹豫的学生有良好的启发诱思作用. 心理研究表明,个体在群体中的思想与行为往往与独处时有所不同,当你是群体中的一员时,群体行为的诱惑会加强个体的“去个性化”倾向.
四、调控和克服从众心理的负效应,提高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从众行为虽然有积极的作用,但负面效应也是客观存在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策略进行调控和克服.
1.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独创性思维
学生的从众行为容易窒息个体思维的独创性、深刻性,不利于个体智力水平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不盲目、不轻信,敢于大胆发表独立见解. 比如在解方程教学中,在做“求方程的解”这道练习题时,大多数同学认同按照“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个数”这个步骤去解. 一名同学却提出: “因为86 - 29 = 57,只要解,很快就得”对于这种标新立异的独立见解,教师及时表示鼓励支持,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赞扬,对克服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起到了显著的矫正导引作用.
2. 合理利用错例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从众心理的消极效应进行调控和克服. 比如用坚定的语气来问否定的问题: “你认为不正确吗?”或者通过“错例”“反例”教学,让学生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遭受失败的“打击”,从而克服随着大流走的盲从习惯,认识到盲目从众的误导性、危害性.
3.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 克服从众心理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地积极地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 对解题方法、推理过程、运算过程、语言表达等进行反思,对思维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和缺陷及时进行反思和矫正,从而培养和提高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消除盲目附和的从众行为.
正确运用从众心理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课程的内容、时间分配和组织教法,在运用的时机上更要恰到好处,既要及时准确地纠正错误动作,又要防止“滥竽充数”,使他们在宽松平和的教学环境中,轻松愉快地按教师的意图和安排,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锻炼,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摘要:本文从从众心理的积极意义、消极效应、正效应、负消极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正确运用从众心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
从众心理研究 篇9
从众心理是人类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者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和群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行为是个人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种压力主要不是规章制度,而是社会舆论和集体气氛,这种压力是一种环境,来自个体外部的环境。
我国学者宋官东认为,从众是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境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他人确定行为,作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和反应倾向。从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从众是指个体对群体,组织或代表个体,群体,组织意愿的政策、法律、规章、条例及主体的经验或本能等多个方面的“从”;狭义的从众则是指个体因多数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这一定义揭示了从众行为的两方面的含义:从众行为的发生依赖于从众者所面临的问题情境的模糊性;从众者在模糊的情境中不能或很难确定自己的观点或行为的取向,因而自觉不自觉地以他人确定的观点或行为为准则,作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或行为反应倾向。
社会心理学指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本文主要从狭义的从众这一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的发生、影响,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原因,提出适当进行调节的策略,不论是对自身还是国家发展都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1、消极的从众行为,主要形式有消费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不良行为从众。而消极从众心理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从众心理倾向一致的压力,使学生压抑自己的思想和窒息独创精神,影响个人潜力的发挥,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大学生对他人不良行为的盲从,也会导致个人行为扭曲。
2、积极的从众行为,主要形式为学习从众、时尚与流行从众、公益从众等。大学生积极从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使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合乎群体的、社会的规范,有利于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
三、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影响巨大,中国在对外开放后,各种思想及文化理念纷至沓来。而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紊乱和多元并存,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导致情境的模糊性、茫然而无所适从,因此从众成为最佳选择。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使得大学生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同伴群体
在校园环境中,他人的知识经验也是大学生从众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体现在“老生”和“老乡”对大学新生的影响上。大学生新生对校园情况不熟,知识欠缺,极易简单模仿和随从于他人的行为,很多都把“信得过”的“老生”、“老乡”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一味盲从,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判断力,如此,很容易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结局。
3、个体因素
首先是归属群体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归属一定群体的需要,大学生们一般处在青年中期,心理发展还不很成熟,具有较强烈的合群要求和迫切的社会归属感,而偏离大多数人的意见则意味着对这种归属感的威胁。因此和团体保持一致的意见或决定都能使自己更好的融入进自己的团体里,感受到团体带来的温暖和呵护。
其次,在人格的因素上,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还不成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在行动上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具有青年人兴奋性和冲动性的特点。而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现实中的大学同设想中的种种落差挫伤大学生信心,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空虚感。同时大学中管理较松散,课余时间多,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空虚无聊的感觉。因此仿效榜样的行为及做事方式,可以将空虚无聊感带来的心理压力降到最小。
大学生从众现象的背后还有其他的很多心理因素。如缺乏自主和越道德戒律的行为;因为个人心理冲突及价值观变迁而导致误区等。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以下一些特点的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思维过程缓慢、缺乏己见、坚韧性不强、应激能力较差、情绪沮丧、明显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不强、人际交往消极被动、容易受人暗示、依赖性强。这部分学生在校园生活的各方面,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四、对大学生从众心理调节策略
外部环境的压力能迫使人们实施从众行为,因此建立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可以有效地纠正盲目、被动的从众行为。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自由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降低大学生的消极从众行为。
此外,应对群体压力的能力与大学生消极从众行为的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具有较高抗压能力的个体,其从众现象发生的频率显著低于能力一般的个体。因此提高大学生应对群体压力的能力,培养敢于批判的精神,养成敢于在消极压力面前说“不”的行为习惯,可以有效避免被动的消极从众行为。
五、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学毕业生从众心理的表现、影响因素,以及如从众行为的调节方法。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调节主要从自我着手。要通过正确客观的认识从众现象,学会克服焦躁、自卑等不良的情绪反应,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使人们对从众心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从众的心理特点,提出适当的调节策略以便大学生能够轻松应对从众现象。
从众心理研究 篇10
由于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成熟, 情感上还不稳定, 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 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 因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出现较多的从众行为。这种从众行为既有积极作用, 也会造成消极影响, 我们应加以科学分析, 区别对待, 正确引导。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
1.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 一同上自习, 等等。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 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 曾有不少关于整个宿舍考取研究生的报道, 其积极的从众效应让人振奋。
考证从众现象也比较突出, 因为考证从众让同学们积极参加证书考试, 为就业做准备。但是在浩大的考证大军中, 也有大学生不明确证书的用途, 也不了解自己兴趣喜好, 而是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报考各种各样的证书, 觉得自己如果不去考证就是不正常的行为, 会落后于别的同学, 于是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都花在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上。很多同学在选择证书报考的时候也会从众, 选择考试人多的证书报考, 导致有些证书考试非常的火热, 有的证书报考比较冷清了。
除此之外, 在大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 如学生的考试作弊。有的学生从主观上并不赞成作弊, 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 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 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地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 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2.生活从众
大学生的从众现象在生活中更是有多方面的表现。消费从众是生活从众最突出的表现。校园里会有某一种流行趋势, 学生们纷纷效仿、追捧, 比如流行韩国风格的韩流, 流行日本风格的哈日风等等。有这样的大学生, 在经济状况并不好的情况下为了面子盲目从众, 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 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
恋爱从众也是大学里常见的现象。校园恋爱极富感染力, 有的宿舍是“都与爱无关”, 而有的宿舍则是“全在爱中”。很多谈恋爱的同学直言, 自己是因为别人都在谈, 自己感觉应该谈一个才谈的。
盲目从众现象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行为, 有的甚至因为有这样的从众心理但现实中又难以实现而产生心理障碍。
3.择业从众
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从众思想。不少学生根本没有考虑职位是否学以致用, 也不管是否是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能力所及, 只是一味地选择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 结果高不成, 低不就, 丧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另外, 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是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城市, 稍偏远的地区就不予考虑, 这也是就业中很严重的从众现象。
总之,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 既有积极方面, 又有消极方面。研究大学生从众现象, 对于优化群体结构, 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 防止其消极作用,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1.群体的规模
在群体中随着人数的增加, 从众也越常发生。但是只有在人数3~4人时从众最常出现, 超过这个人数以后, 人数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所以在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中宿舍舍友之间的从众行为最为突出, 同一个宿舍里的同学或者集体学习、或者集体玩游戏、或者集体谈恋爱。
2.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越高, 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和依赖心理越强烈, 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楷模的往往成为群体凝聚力的关键。部分大学生把“信得过”的老生、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 在学习上表现为“老生老乡怎么学就怎么学”, 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表现为“向老生老乡看齐”, 如此, 容易导致“从良则良, 随莠则莠”。
3.群体自身的一致性
很多从众行为的产生, 都是在个体看到群体中的他人采取了相同的行为, 个体为了保持和群体的一致性而产生的。如有的学生在选择参加社团活动的时候, 本来想参加太极拳社团, 如果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宿舍里的同学都参加报名参加羽毛球社团, 那么这个同学就会放弃自己的喜好参加羽毛球社团。还有的同学毕业的时候会参加聚众打砸学校的设施, 当问到为什么参加闹事的时候, 坦言说:“我看到同学都在砸, 我就跟着砸, 如果不砸别的同学就会教训我的。”
4.群体的社会支持
群体不一致意见一旦出现, 就会分散群体的凝聚力, 都会导致从众率的下降。如在一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众中, 如果有一个人出现了不一致的意见, 就有可能导致从众的减少。
从个体方面来说, 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个体的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意识强的大学生做事情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 不太会去从众。有些大学生在周围同学都忙着谈恋爱的时候, 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学习成绩就会比较优秀。
2.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
尽管大学生经常从众以避免他人消极的评价, 但有时候不从众仅仅是因为大学生感到自己与众不同。有些大学生追求个性体现, 要穿与众不同的服饰, 要给手机、电脑装扮一个独特的外壳彰显个性。
3.个人的控制愿望
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愿望也会影响到对从众行为的反应。比如大部分同学都能遵守学校宿舍的管理制度, 有的同学则会反复的违反制度, 屡教不改, 经常夜不归宿、在宿舍里使用大功率电器等。这是因为这样的同学希望通过抗拒体现自己的自由。
三、总结
大学生从众行为是一种客观的长期存在的行为, 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就业等都会产生影响, 作为研究者应该重视大学生从众行为趋利避害的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正确态度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摘要:本文从分析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入手, 进一步探讨了大学生形成从众心理的原因。
关键词:从众心理,外在表现,原因
参考文献
[1]薛小荣, 田云章.大学生从众行为及其管理策略[J].管理观察, 2009, (03) :85-86.
[2]李雪.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调控[J].黑龙江教育, 2008, (1, 2) :57-58.
高职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应对 篇11
关键词:高职学生 从众心理 应对
一、高职学生从众心理概述
1.从众心理的概念
从众是大众常见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显性或隐性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随大流”,指的是个人在他人的影响下改变自己的状态或行为,使之符合他人意见的现象。从众心理既然是改变自己的状态或行为,它既有“真从众”也有“假从众”之分。“真从众”是指自己在他人的影响下,逐渐从内心接受了他人传递给的信息,而“假从众”则是当事人为了免受其他成员的非议或排挤而被迫做出来的,一旦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或影响减弱,他就重新按照自己的真是意愿行事。
对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弱,他们本身又处在自我意识不足,独立性不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年龄阶段,如果对他们的从众心理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有可能会对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产生消极的影响。
2.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方面
在良好的风气和舆论导向的作用下,高职学生会形成积极的、正面的、努力进取的从众,这样的从众对学生个人、对社会都会带来积极的收获。如努力学习的态度、良好的职业意识及全面发展的意愿等等。
当在一些不良风气和作风的影响下,高职学生会形成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等方面的消极从众。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学习意识淡薄、吸烟酗酒、打架斗殴成风等等与大学生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都是由他们从众心理的消极方面引起的。
二、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分析
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的产生是受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也受高职院校文化底蕴与学习风气的影响,而最重要的因素则是学生们自己。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的特点,高职学生在形成社会价值观念时容易受到误导而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从众心理,认为“随大流”总不会有错。在从众的过程中,高职学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及时纠正自己的行进方向,避免误入歧途。
2.学生所处高职院校风气的影响
学生们深处校园之中,所在学校的风气如何,将对学生的从众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不高,自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容易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产生从众心理。如果高职院校的文化氛围不足以压制不良风气,则因学生们的从众心理而产生不良行为的几率将会更大。
3.学生们自身的心理需要是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因素
如果追溯学生从众的根源的话,那这个根应该归结于周围环境对自身形成的无形压力。学生在校生活过程中,往往会有趋同心理,选择从众可以很快获得团体的认可,使学生从心理上获得被接纳的安全感。每当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与周围群体的发生碰撞时,学生们就会从内心感到不安,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学生在心理上又会选择从众。
三、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1.学习上的从众
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大部分的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就选择更轻松的方式来消磨自己的大学时光,而愿意学习的学生是越来越少,愿意钻研技能的学生也更是少之又少,面对周围的这些同学,即便是新入校的学生也很快就会受这种风气的影响,这就是学习上的从众心理。
2.道德上的从众
在大学生道德观念养成的最重要时期,高职学生的从众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院校比较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们道德观念的养成,避免消极的从众心理泛滥。但是,目前高职学生群体的道德观念实在不能让人满意,他们不认为考试作弊是多么严重的事情,旷课、夜不归宿、随意破坏公物的行为无法引起他们内心的谴责,这种态度已经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道德观念的健康成长。所以,要把握高职学生道德从众的表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3.择业上的从众
高职学生们在经历了三年的学习后,在择业的问题上也凸显了从众心理对他们的影响。多数的学生不能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估,他们一致的带有功利性的目的选择将要从事的职业,看到其他的同学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他们往往会选择盲从,从而耽误自己的职业发展,这种择业上的从众对学生自己的成熟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恋爱上的从众
大学的生活给学生们的感情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环境也更为宽松,一群年龄相仿的男女很容易成为相互恋爱的对象。本来有一部分同学想一心放在学习上,但面对周围的人都在谈恋爱,他们往往也不能坚守自己的本来意愿,放弃学习,选择追赶恋爱的潮流。这种行为与学生们恋爱的心理从众诱导是息息相关的。
四、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的应对
面对高职学生们的从众心理,对高职院校及职业教育的教育者们来说,要做的就是继续发扬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同时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避免消极的从众心理对学生们的影响。
1.重塑学生们的自信心,牢记学生使命
高职学生们普遍认为自己学习成绩本来就差,就算再努力也没有用,反正自己学不会,这是一种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要让他们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同时在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多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虽然起步较低,但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学历教育,让学生明白,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职业技能。“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道理学生们明白了,就能逐渐克服舍弃学习而盲从其他的从众心理。
2.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所以,学校要通过科学的管理、生动活泼的活动来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们学习的使命感和积极性。在对学生们正面引导的过程中,要多采用“兴趣诱变”“角色期待”等方法来达到制止高职学生消极从众的目的。
概而言之,我们要创造更适合的条件来引导高职学生的从众心理往积极的方面发展,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避免从众心理消极方面对学生们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丽娟.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分析.学术论坛.科技资讯.2010 NO.23
从众心理研究 篇12
从众心理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与群体效应的双重或多重压力下, 个体自身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建立自身与社会、自身与群体之间沟通与交流、认可与被认可的通道或方式, 以此寻求某种归属与安全感。本文则认为所谓从众, 就是个体在受到现实或想象中的他人或群体的一致性压力时, 自觉或不自觉使自己的知觉、判断、行为或意见遵从他人或群体, 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 甚至是违背自己意愿的现象。
二、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 理性的从众利于发挥榜样的作用。
个体不是孤立的, 大学生互相之间的联系甚密。在群体中行为优秀、积极上进的同学一般都会树立起先进的榜样, 成为同学们模仿的对象。所谓“见贤思齐”, 个体在经过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之后, 在学习方法、做人做事等方面,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积极向群体中先进的人事靠拢, 不断完善自己, 提高个体自身能力。
2. 理性的从众利于大学生社会化。
理性从众的方式使大学生融入到周围的圈子, 从而减少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可能产生的人际摩擦, 减少受挫的可能性, 让大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习和锻炼, 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 可以为今后真正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3. 理性的从众利于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在正面因素的影响下, 在群体积极行为的环境中, 大学生会产生积极的从众行为, 共同维护集体的荣誉与利益。这种情况下, 从众心理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起集体主义精神。
(二)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 盲目从众会削弱学生个性中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盲目的从众, 往往会形成“一家之言”的一种局面, 也很容易形成“死气沉沉的氛围”, 这样便会严重地妨碍到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如果在课堂的教学中, 少数的学生会对教师的问题有其独特的不同的见解, 但是由于大多数同学甚至老师的见解是一致的, 而少数的这部分同学, 为避免出错的危险, 他们便不敢说出自己的独特想法。由于得不到老师具体的、客观的指导和评价, 并且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独特的创意思维是否正确, 日子久了, 影响到了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2. 盲目从众不易于建立积极的个性和自信心。
盲目从众的大学生在个性上大多呈现没有个人主见、自我认同度和接纳度低、低自尊的特点, 而消极从众的结果往往不能给予其所期望的被群体接纳和尊重的需要。一般在群体中起带头作用的是极具个性和个人魅力的, 消极的从众者在盲目跟随之后, 反过来可能会削弱其自尊。
3. 盲目从众会使学生滋生依赖思想。
盲目的从众, 对于现阶段在群体中处于劣势的大学生来说, 影响是不可言喻的。大学时代, 是追求个性、完善人格的重要时期。出现盲目的从众, 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形成依赖性。遇事不深思熟虑, 就随从于大众;遇事会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是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特征。久而久之, 依赖思想就滋生了。
4. 盲目从众会造成学生理想信念的褪缺。
从众心理是主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为缓解这种压力而融入群体适应社会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通过从众, 主体融入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自我的消融, 当群体行为本身消极负面, 主体消极被动从众的情况下, 主体意志被瓦解, 真实性格退化, 理想信念褪缺。
三、正视从众心理,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引领大学生积极从众行为。
积极从众行为是对大学生自身发展有利的从众行为, 是以正面影响和规范来促进大学生积极上进的有利的从众行为。基于以下几点, 从而达到引领大学生积极从众行为的目的。
1. 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 进行积极影响和熏陶。
从总体上看, 大学生的思想积极向上, 但也充满着复杂性和易变性, 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从众心理, 为此, 我们就要为他们创造一系列良好的行为模式环境, 促进大学生健康积极心理行为的形成。高校可以通过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和文体活动, 创建一个充满学术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从而对大学生的心理起到一个正面积极的影响, 造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环境,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 树立身边的榜样, 提供学习参照物。
身边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指引大学生对榜样的认识以及理解, 最终能够转化为自身具体的良好的行为。所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该非常重视自身, 以及大学生身边同龄的优秀大学生这两类榜样的作用, 最好能够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边的榜样融为一体, 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 身边榜样的思想行为往往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模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结合时代的特点, 大力倡导身边榜样的优秀力量,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实施不同的教育, 使大学生能够在平凡简单的事情中, 悟出深刻的道理, 心灵能够在熟悉的事迹中, 得到洗涤, 得到升华。
3. 抢占舆论阵地, 发挥社会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
社会舆论具有公开、迅速、及时、影响面广等特点, 通常被理解为公众的意见或者是群众的某种共识。因此, 社会舆论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非常之巨大的。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形形色色的传媒手段也使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快捷。例如, 网络、手机、报纸等社会舆论对公众的影响, 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了。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之中, 舆论主要通过强调正确的思想认识以及某种行为、纠正大学生们错误的认识、批判大学生们不正当的行为来实现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调节。大学生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非常之特殊的群体, 突发事件往往特别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恰当的时候抓住机遇, 积极地开展强有力的宣传, 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 营造出一种积极的氛围, 再适时地加上积极而有效的引导, 自然会使其主动地选择正确的行为。这样日积月累, 不仅会促进大学生群体内部的积极良好的风气的形成, 还会使大学生这个群体更具有凝聚力, 而且还会使大学生逐步地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 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思维模式, 从而做出正确的言论和行为。
(二) 培养大学生独立思维, 避免消极盲目从众。
盲目从众的学生往往是不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或者是独立思维能力差的学生, 那么帮助大学生抵制消极盲目从众的办法之一, 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独立思维甚至创造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 独立思维可以说是判断一个大学生是否会发生从众或者消极从众的最重要条件之一。独立思维, 是大学生需要培养的重要素质, 也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学校园内应该提倡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思考。历史上的科学创造和发明都离不开独立思维, 牛顿因为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思考生活中的事情和案例, 开动脑筋, 勇于探索科学的真知。有了独立思维的习惯, 才能够打破常规进而形成创造性思维。大学生的独立思维, 主要是不盲目跟风, 不盲目从众, 在学习和生活以及找工作上不随大流, 在专业学习上敢于发挥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 多看书多思考, 从多个角度、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思维训练和培养, 甚至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帮助大学生锻炼自我, 加强自我意识, 有效减少盲目从众的概率。
(三)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即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是关系到大学生与周围人事的一个内在意识, 人的自我意识从小就有,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呈一个从小开始继而延续和发展的状态, 每个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程度不一样, 一般自我意识呈现良性状态的学生对事物的处理和判断比较理性比较自主, 而自我意识很低或者很混乱的学生会出现随大流, 无所谓, 或者不自知的状态。高校学生中, 不乏有人因为自我意识比较差而出现的盲目从众的现象,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此问题上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帮助大学生提高其自我意识, 抵御消极盲目从众。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完全独立形成的, 它和周围环境及学校课程的影响密切相关, 尤其是现代社会, 大学生会受到社会和来自社会问题的影响, 从而影响其自我意识, 高校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同时, 灌入民族意识, 国家意识, 帮助大学生形成全局观, 在遇到问题时有一个宏观的判断;大学生的自我实现意识, 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强化的是自身努力, 不是机遇更不能期盼天上掉馅饼。在教育工作上, 强调大学生的自主性, 以及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自我评价, 以学生为主, 结合不同学生身上的不同特点, 针对性地帮助其提高和统一自我意识, 达成正确的看待分析事物的能力。在高校教育工作上, 教育者要保护那些敢于表达自我和真知的学生, 保护他们的自我意识, 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要从思想上了解学生, 分析学生的言行, 看到学生需要改进的部分, 肯定其优秀的个性因素, 做到肯定长处弥补短处。而在课堂上, 知识文化课要全方位普及, 帮助其建立一个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角度, 心理课堂主要由心理导师来循循善诱, 和学生们进行心理上的交流, 鼓励学生们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和发现, 保持学生自身和周围评价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提高其自我意识。
四、结语
从众心理对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又能作用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进而影响其从众行为。对从众心理产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策, 为日后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工作的重心要努力帮助大学生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使他们以后在追求真知的路途上越走越远。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从众心理下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提出了激发积极从众心理, 规避盲目从众心理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从众心理研究】推荐阅读:
从众心理10-22
从众心理生活随笔05-21
中学生盲目从众心理08-21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11-25
从众行为07-11
从众消费10-26
从众效应作文11-04
大学生从众心态分析07-20
不从众,做自己来作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