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文化

2024-06-23

“博雅”文化(共12篇)

“博雅”文化 篇1

1 构建理工科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背景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文件中指出,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飞速的发展, 各种意识形态先后涌现, 受到西方思潮的一些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冲突, 使得在校的年轻大学生失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国学, 更是面临着继承和发扬广大的困难。

(3) 很多理工科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因为文理分班, 所以传统文化素养不高, 在大学的学习中由于受到学科专长的影响, 人文素质缺少。加上理工科高校文科院系比较少, 而且对文科类的学科建设不是很重视, 导致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理工科的气氛很浓重, 让大学校园看起来更像座工厂, 以博雅的国学文化来构建理工科的大学校园文化, 可以起到平衡文理特点, 使得理工科的大学校园文化, 更加的丰富多彩。

2 构建理工科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的意义

(1)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 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 学校教育应把育人放在首位, 以国学为主导, 构建校园文化, 作为隐性教育的一种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 使得他们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和谐, 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 作为一种思想,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 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 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 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 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 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和谐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学校就是学生之间的和谐, 老师之间和谐, 师生之间的和谐, 大的方面也可以说是人们与学校这个自然环境的和谐, 怎么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呢?我们可以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找到答案, 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阅读和学习, 我们学会从容镇定、宽广耐心、宏远自信、有大气量、有静气与定力, 在不计得失中寻找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在有所为, 有所不为中寻找人之自然的相处之道。学生的和谐相处, 老师的和谐相处, 与学校环境的和谐相处, 这样从整体上构建了我们的和谐校园。

(3) 陶冶情操, 促进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很多的压力, 一旦这些压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就会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另外一方面, 理工科大学男生偏多, 部分男生性格内向, 不善于与别人交流, 存在正心理疾病的隐患。一些困扰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借助国学中一些经典书籍来释怀, 比如孟子的思想教授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对大学生中因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可以在学习这些文化精髓中得以很好的疏导, 当代的大学生的个性比较喜欢争强好胜, 无论什么事情都希望做的比别人更好, 一旦受到一些挫折也会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这时可以建议读写下老子的书, 从中就能够领悟到很多的人生道理, 学会放下, 使自己快乐起来, 人生不必过的那么的累。这些国学的思想都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4) 提高理工科大学生道德素质。国学经典中蕴涵丰富的道德内容, 有真善美的精华, 是道德教育的最佳资料, 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比如, 国学经典中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规范, “吾日三省吾身”和“见贤思齐, 的人格追求,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人生哲学, 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信念、健全人格的培养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通过开展国学走进校园, 走进讲堂, 走进寝室等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性, 增强修身自省的自我意识, 还能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还能够树立他们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3 国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1) 国学提升校园文化品位。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更多的是对于物质的追求, 理工科大学生们的视野更加宽广, 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多, 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时尚, 个性, 前卫是他们新的追求, 校园文化出现了世俗化, 肤浅化, 商业化等特征, 国学可以以儒家和道家为主导, 教授人们一些正确的哲学观, 伦理观, 天人观, 对这些国学思想的学习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校园文化品位, 促使校园文化更加的人文化, 博雅化, 深邃化。

(2) 校园文化使国学得以发扬光大。国学可以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校园文化的品味, 另一方面, 校园文化可以使我们的国学得以发扬光大。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 加入一些国学的元素, 使得一些国学的知识可以潜移默化的深入到理工科大学生的内心, 在校园文化的活动中推广国学, 让更多的理工科大学生了解, 学习, 热爱我们的国学, 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得以延续, , 并且在新一代的理工科大学生中能够发扬光大。

(3) 选择儒家和道家思想为校园文化构建的主导线。中华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 一是儒家, 二是道家。为什么, 理工科校园文化建设要选择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作为主导呢?因为, 儒家像是座大山, 道家像是上山的路, 我们就是登山者, 儒家这座山授我们以使命, 教我们在社会人格中自我实现, 道家这条路, 教我们在自然人格中自我超越, 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当为神于天, 圣于地, 天地人三才共生共长, 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的大地, 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 人在其中, 以心灵无疆, 儒家教我们承担了重任, 而道家让我们举重若轻。有这两种经典的国学支柱可以支撑我们更好的构建理工科大学的校园特色文化。

4 构建理工科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的主要途径

(1) 开设校园国学讲坛。

前些年, 大家知道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节目, 百家讲坛, 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从而也出现了一股国学热, 借鉴其做法, 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学校开设校园国学讲坛, 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 只要是在国学的某个方面有所研究, 有所心得, 都可以在校园讲坛中来展示, 掀起一股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 在这个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 参与者对国学的认识进一步加强, 同时也丰富了师生们的国学知识, 增加了校园文化的人文底蕴。

(2) 举行校园国学文化艺术节。

举行校园国学文化艺术节, 先制定一个国学的主题, 在文化节中开展多种文化活动, 比如, 国学知识竞赛, 国学专题演讲, 国学网络征文, 传统文化的文艺晚会等, 并对活动中优异者给予奖励, 借此文化节的力量, 引起大家对国学的更多关注。

(3)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在校园内进行推广。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 各种传播的媒介繁多, 在学校的国学推广中, 可以借助一些校园现有的传播媒介进行国学的宣传, 这些传播的途径更能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我们可以在校报中开设国学专栏, 可以利用校园网传授国学知识, 提供国学交流的方便途径, 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 校园海报, 校园橱窗等传播途径进行国学的推广和宣传。

(4) 开展校内校外学习国学交流会。

举办国学学术交流会, 这样的传播的途径更为广泛, 可以和其他的高校一起就国学的问题展开交流和学习, 交换每个学校各自的国学学习心得, 推广心得, 还可以请在国学方面很有研究的学者来学校讲座, 在这些交流过程中,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受益匪浅, 同时我们的国学文化也可以得到创新与发展。

(5) 开设国学必修课和选修课。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中指出, 要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对于理, 工, 农, 医科学生要多开设文学, 历史, 哲学, 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所以理工科大学可以开设一些传统文化的国学课, 增加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济大学校长高度重视同济的人文教育, 她表示赞同杨叔子院士关于“没有科学的人文, 是残缺的人文, 而没有人文的科学, 也是残缺的科学”的观点, 提倡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并认为“人文教育是一切素质教育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铸造崇高人格的最为直接的教育内容之一。”开设国学必修课和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学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构建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理工科大学的校园文化中增添国学色彩, 使得理工科大学的校园文化更加具有特色, 就国学和理工科校园文化的结合展开论述, 并提出如何在理工科大学建设具有国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国学

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赵淑梅.振兴大学国学教育的理论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

[3]杨学印.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李迎春.论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5]郭兵.驾驭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素质[J].甘肃农业, 2006.

[6]刘晓明.结合课程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J].江苏高教, 2005.

[7]葛洪泽.关于国学讨论的几个问题[J].求是, 1996.

“博雅”文化 篇2

争做雅人

——十堰市张湾区谢家小学“博雅”主题校园文化方案

一、“博雅”文化及其核心理念的解读

巍巍武当山,滔滔汉江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武当文化和汉水文化在谢家小学这片沃土里生根发芽。我们群策群力、发挥广大师生的智慧,提出了建设“博雅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确立核心价值理念为“博学博爱,争做雅人”这八个字。

博在《说文》中云:“博,大通也”。“博”包括对诚、智、健、雅、美、乐、行等各个方面的博识多通。“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雅在《荀子〃荣辱》中讲到:“君子安雅”。意思是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雅”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提升,是文化知识长期内化形成的深刻内涵、丰富底蕴、厚重积淀自觉不自觉地溢于言表、呈现于言行、外达于形象、内达于思想,这才是“雅”,才是“典雅”。

根据《礼记•中庸》“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贾谊《新书•道术》“辞令就得谓之雅,反雅为陋”等典籍的阐释,“雅”与“俗”相对,“博雅”则是指广博而大雅。而我校的“博雅

文化”则主要表现在师生宽广的胸怀、渊博的学识、高贵的气质、典雅的风范。这一文化伴随着一代代谢家学子成长与成才。

文化,总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和深化,与时俱进的。如果说的“博雅文化”是朦胧的,是从谢家小学多年的办学业绩中自然显现的,那么今天的“博雅文化”则是清晰的、广义的,是师生共同自觉尊崇和依仗的引领学校全面提升的路标和力量;如果说谢家小学传统的“博雅文化”主要注重学生外在高雅气质的培养,那么今天的谢家小学“博雅文化”则更强调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期培养出更富有文化素养、更具未来与世界眼光、更有发展力和成功力的社会栋梁。

二、“博雅”主题校园文化确立的背景及意义

作为一所与时俱进的学校,必须确立学校的特色定位,必须树立远大的目标,必须拼搏向上,才能卓尔不群。对于谢家小学来说,“博雅”是必须坚持的战略目标,也是学校长远的发展追求,是必须应对的挑战。“博雅”寄语学校全体师生养圣贤正气,习圣学真艺,博采众长,博学致用,最终实现博学天下、卓然超群的宏伟愿景。

谢家小学由柴家衡于1944年创办,一间破庙当教室,共有22个学生,名为寺堂小学。1963年搬到窑堡(即现校址),名为窑堡小学,1967年更名为谢家小学,随着市教育事业的发展,1968年发展为带帽中学,设有12个教学班,教师30人,成为张湾片有名气的一所村办学校。1989年取帽改为谢家小学。在这方热土上,莘莘学子如饥似渴地汲取华夏文化的营养,描绘着“修齐治平”的古老梦想,憧憬着文明富强的美好未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理想远大、气质高雅的社会精英;六十年代,学校确立了“严、实,稳”的校风,塑造了一大批博学多能、求真务实、温文尔雅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逐步开创出以艺术教育涵养学生优雅气质的道路,使谢家小学的学生乐观豁达、好学进取、多才多艺。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则是将学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精华的部分凸现出来,以引领并促进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学校在六十九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渊深的文化传统。学校将以“博雅”文化为精髓打造绿色书香校园,办出自身特色,办高品质的现代精品学校。

三、构建校园文化识别系统

(一)理念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系统是学校的观念文化系统,它包含学校的核心理念、办学理念、治校理念、寄语誓词等。理念文化是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教育价值的高度浓缩和人文积淀,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校园教育哲学,是学校文化系统的灵魂。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张湾区谢家小学的办学理念是“让孩子快乐成长,为学生一生奠基”。谢家小学处于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外来务工子女较多,学校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彰显教育均衡发展,体现谢家人的博爱精神。学校把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个学生的进步,为学生争做雅人提高良好的环境。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和文化的积淀。张湾区谢家小学的校训是“博爱 博学 活泼 向上”。学校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就是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在这种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博闻强识,高雅情操,从而在快乐中学习、生活、成长。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领导作风、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价值追求和管理特色,是师生行动的座右铭。张湾区谢家小学的校风是“绿色阳光,健康快乐”。在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中体现师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彰显博爱的精神内涵。师生在求真向上的精神中争做高雅、典雅、文雅之人,从而形成谢家小学特有朝气、锐气和灵气。

教风是教师在治学态度、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方面形成的良好风气。张湾区谢家小学的教风是“敬业爱生,善教乐道”。敬业爱生、严谨创新它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较高的素质,也就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在“博雅”校园主题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和爱生如子的品质,会激励一代又一代谢家学子去报效祖国,成为祖国栋梁。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和遵循的风气,它同样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张湾区谢家小学的学风是“乐学、静思、互助、上进”。学校教师深入学习“生本”教育学习理念,从学生“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在“生本”教育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学风在“博雅”主题校园文化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潜移默化的滋润着谢家学子努力拼搏、积极向上。

只有让读书变成一种享受,才能有完美的学校教育。让读书产生享受,体味读书的快乐,在优秀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滋养中成长,是我校营造书香校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张湾区谢家小学的办学特色是“打造绿色书香校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对各功能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确定主题,进行全面文化氛围的营造,包括大门口、走廊、楼梯、教室、办公室的文化布臵、学校文化墙及橱窗等。我们努力打造绿

化书香校园,力争突出特色,意在不断激励全体教职工执着追求,奋发向上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使校园整体坏境绿化、美化、人文化。

张湾区谢家小学的办学目标是办高品质的现代精品学校。学校应有自己的教育梦想,将办成为高品质的现代精品学校作为全校的奋斗目标,使谢家小学成为家长和社会高度认可的有良好声誉的学校。持续提升学校各方面的品质是学校永远的追求,因此学校要建立与家长和学生需求相一致的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的完整的体系。一所现代的学校应体现在学校现代形象,现代管理制度和文化,现代意识和观念的教师,乃至培养既扎根于传统中国又能面向世界的学生等方面。高品质的教育并不取决于规模,而是取决于针对每个孩子的精细化教育计划。为此学校应投入更大的成本,并努力提高效能。

(二)行为识别系统

学校行为识别系统是对学校师生行为进行统一规范的动态识别系统。它以学校理念为基本出发点,对内规范学校行为、完善规章制度;对外进行宣传、交流活动等。它是学校教育风格、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的折射。

1、学校规章制度的完善与修订

健全、充实、有活力的制度是学校的治校之本。离开制

度的建设,学校的管理会形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制度的建设必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发展性和权威性。我校从建校初期就确立了《谢家小学教师工作手册》和《谢家小学学生守则》,在创建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与修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汇编》、《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制度汇编》、《安全制度汇编》等,涉及到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长期保持校园的和谐发展,学校规章制度的稳定又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要不断进行更新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也要与时俱进。

2、学校专题活动的组织与策划

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活动建设。学校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系列活动:春之色——师生书画展,夏之声——六一才艺展示,秋之韵——十一经典诵读比赛,冬之梦——阳光体育活动。尤其让书香飘满校园的读书活动是重头戏,大力提倡师生共沐书河,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教师美文诵读、学生词吟读书知识竞赛、班级朗读比赛、学生诗词背诵比赛、教师优秀读书笔记展示、学生读后感评比……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努力使全体师生成为博学、高雅之人。

学校丰富学生兴趣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体现“博雅”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示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素质。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每周安排一节特长拓展

活动课,根据不同年级分设歌咏、篮球、乒乓球、田径、书法、绘画、英语、阅读、诗词、计算机等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展示。

3、学校师生成长工程建设

学校明确提出“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最好要有一桶水;即使没有这一桶水,一定要能告诉学生舀水的方法”的工作理念,我们要求教师每月读两本书,教师自学与集体组织相结合。我们组织经典诵读、读书沙龙、读书征文、“书走动”起来等活动调动教师读书的积极性。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引领教师成长,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努力构建我校教师的终身学习框架,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博学博爱,开拓创新,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学校通过艺术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师生儒“雅”品格。

(三)、环境识别系统

校园的环境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绿化、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的环境文化必须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1、教学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

主要包括楼宇命名、教室及走廊等的文化设计。我校教学区两栋建筑物分别命名为博爱楼、博学楼。即将动工兴建的新教学楼命名为文雅楼。教室文化从教室门口的班级标示到教室内黑板周边,四周墙壁以及课桌椅都包括在内。班级牌将以学校校徽为标志,加上动感十足的班级名;黑板上方中间张贴国旗,左右两边为各班班风或班训;四周墙壁悬挂和“博雅”文化有关的书画、名人名言、励志小故事以及班级明星榜、教师寄语、班队介绍等。走廊文化教学楼西楼以博学文化为主题,教学楼东楼以博爱文化为主题,新建教学楼将以大雅文化为主题。

2、办公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

办公区主要包括楼宇命名、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及会议室等各种功能室及走廊文化的设计)。校长室将以“博雅”书法作品挂在墙上。教师办公室将悬挂各部门工作职责,墙上张贴和“博雅”有关的名言警句。

3、活动区、校园景观区的环境规划和设计

学校活动区主要有文化长廊、塑胶跑道、篮球场等组成。在校门和教学楼形成的夹角处将建校园文化廊、小型景观喷泉。在东教学楼面向校门口的墙壁上悬挂“博学博爱,争做雅人”校园文化主题。在新建教学楼形成的3米高的台壁上将以浮雕的形式建博文化廊。在新建教学楼南侧边坡下建雅文化廊。

(四)、视觉识别系统

学校视觉识别系统是以学校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系统的视觉传达体系,是将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色、制度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的概念,塑造出独特的学校形象。

1、基本元素系统

学校校徽设计以字母“X”和汉字“小”作为创意源点,从而直观的体现出“谢小”的校名。通过字母“X”和汉字“小”的变形,将稚嫩春芽、飞翔小鸟蕴含图形之中,寓意着学生在校园里好好学习,茁壮成长,就如图形上方冉冉升起的太阳。整个图形还似一个阔步前行的人,象征着“谢小”师生务实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校徽以积极的樱红色与奔放的橙黄色搭配而成,活泼、热烈。

2、应用要素系统

学校办公、服饰、公关、指示、环境系统等100余个设计元素。学校在纸杯、校服、班级、办公室及各功能室等标示牌在相应位臵突显学校校徽,在对外宣传资料上突显“博雅”主题文化。

四、校园文化的目标和保障措施

(一)校园文化的目标

通过确立“博学博爱,争做雅人”的校园文化价值观念,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抓手,通过健全规范各项管理制

度,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合理利用校园现有建筑物资、资源,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努力形成“博雅”主题特色文化积淀和“和谐、向上”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因精彩而健康快乐、博学高雅的精神家园。

(二)校园文化的保障措施

1、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强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按照分工切实完成各项文化建设任务,落实工作措施。

2、广泛宣传发动,校园文化建设深入人心。根据本实施方案,学校紧紧围绕学校文化建设这一主题,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广泛开展学习讨论,使广大师生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学校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阅读回归博雅 篇3

在一定的公共阅读基础上才可能在某个具体专业有所突破

何为阅读的本然状态?我想应该是无论出于爱好、求知、职业需要,都应该有种开阔、宽广、包容、宁静的心态,“博学而无所以成名”,不被某种特定的目的遮蔽了阅读自身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全面、完整、自由的人。不久前,我出版了一本关于阅读的书《未眠书》,就是想呈现出一种阅读的“业余性”——因为书中涉及到的大部分书都称得上与我的专业不是密切关联的“闲书”,但这些闲书丰富了思想和精神空间,回过头来倒有反哺专业的作用。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能不能带来更好的生活不好说,但一定会带来更好的人生,就像王小波以前说的“除了一个现实的此生之外,人们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我在《未眠书》中说到,“书”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作为名词,它是通向未知世界的道路、开启神秘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兴会汪洋、心驰神往之景象的阶梯,弥补了在物质和其他层面的匮乏。当我们迷醉于文学的美妙,遨游在历史的河流,或者徜徉于某个哲思的心领神会之中,便会觉得拥有了某种可以沾沾自喜、不为人知的财富。作为动词,它则不仅仅是用文字表述某种观察、情感或者思想,更多是对生命的铭刻与镌写,其中潜藏着让卑微的个体永恒化的隐秘欲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人都有阅读的需要。

每个人的气质禀赋和欲求都不同,所以,很难在阅读上形成共识。某一个人喜欢的书目未必适合另一个,但有时候出于专业的需要也得有一定的规范。我在四川大学兼职带了研究生,他们分别来自日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研究方向是现当代文学和民族文学。他们在开学初修学分的同时让我给开阅读书目,这其实是个勉为其难的要求,不过出于对个人素养和思维突破的训练需要,我还是按照各人的差异,分别拟订了篇目不多,但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内容,希望能够有一个通识性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公共阅读基础,才有可能在某个具体专业上有所突破。

阅读异化了的人成了知识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

这种公共阅读看似“业余性”的,其实是中国文化博雅传统的一部分。说起博雅,让我想起余秋雨的一篇散文《夜航船》。余秋雨流行的那会儿,我刚刚上大学,他的文笔自不必说,虽然后来有诸多文人学士从他的“文化散文”挑出了无数文化硬伤,但不妨碍在某个机缘巧合的阶段会影响到某个人,这可能也是业余阅读的不经意的收获。如今我对于余秋雨只记得为数不多的文章,《夜航船》这篇印象尤其深刻,是从余姚的夜航船写到明人张岱的《夜航船》,这本书是“初级小百科,列述一般中国文化常识”,让那些赶考的士子、行商的旅人在慢慢航程中消愁解闷、闲谈契阔。

现在看来,《夜航船》就是本“闲书”,它囊括了天文、地理、人物、考古、伦类、选举、政事、文学、礼乐、兵刑、日用、宝玩、容貌、九流、外国、植物、四灵、荒唐、物理、方术二十卷,可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均有涉猎,但是这些东西于士子经世致用、科举制业却了无意义。没有实际用途,不过是增广博闻的小道,为什么人们还要读呢?我们当然可以从现代美学的角度给它一个命名叫做“无用之用”,但其中还是摆脱不了一个“用”字。

其实那些琐碎的知识无关功利而普遍令人动情,无关概念而指向认识,在中国传统理念中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这就是博雅的素养,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士人,固然要求得“大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基本的格物、致知、修身的途径必不可少,后者构成了前者的根基础石。儒家有“君子耻一事不知”的说法,孔子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六艺”就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仪轨、技巧、体能的训练。士人胸怀天下、包举宇内,星相卜筮、奇门遁甲之类自然也包含在内,他们在形而上的追求之外,也有切身的技术训练,否则就是空蹈玄谈、言不及义,难以抵达超越性的大道和德行。

博雅的传统可以解释为一种不屈不挠的博学的精神,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旨归则是人的完整和充实。这种古典的综合教育理念在现代发生了巨大的转型,随着知识的累积,学科愈加细化,尤其在政教分离之后,解魅之后的世界失去了神圣性和神秘感,变成了可以被理性所认识的客观事物。也就是说,人们在观念上已经相信未知的世界都可以被理性的光芒做烛照洞明,在知识生产的演进中,原先统一在一起的政治、伦理、美学分属了不同的领域,科学取代了神学,而科学自身又分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学科一旦细化,读书人的定位就相应发生了变化,他必须恪守本位成为某个专门领域术业有专攻的人物,也就是所谓的专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代英才辈出的“百科全书式”的巨人已经很难出现了。一旦跨界发言,往往会被视为游学无根。这固然是知识自身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即一个人有限的精力已经无法再全面把握各种愈加严谨、周密、复杂的知识体系,只有在特定的知识分科中深入钻研,才有可能产生某种“深刻的洞见”。然而,事情的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深刻的洞见”必然是片面的,当然工具理性发展的到极端,许多专家可能除了本领域之外对其他门类茫昧无知,也毫不关心,这样其实就是阅读异化了人本身,他就成了知识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

阅读的专门化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弊端

中国的现代转型也内在于这种现代性的全球进程之中,其实在转型时代那批知识分子还是保留了综合的特征。举一个并不是非常著名的例子,如《老残游记》这本书的作者刘鹗,一般人都是通过文学史上的定位了解到他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作者。其实他在数学、医学、水利、音乐、实业方面都有成就,早年一度在扬州悬壶济世,也精通音律,是广陵琴派的传人,曾经任巡抚幕僚帮办治理河南、山东等地的黄河,后又任山西矿产经理,参与拟订河南矿务机关豫丰公司章程,并为福公司擘划开采四川麻哈金矿、浙江衢严温处四府煤铁矿,成为外商的买办与经纪人。除了小说诗歌,还著有水利治理的《治河七说》,算学著作《弧角三术》、《勾股天元草》等多种。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时候,他还向联军处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赈济北京饥困。有这种丰富的人生,刘鹗并不是孤例,他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都有这种博雅传统留下的综合能力印记,远较后日某一门类的专门学者全面。

阅读的专门化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弊端,一方面是功利化,只读一些实用的书,或者阅读干脆就被影视电玩所取代;另一方是娱乐化,纯粹的消遣休闲,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娱乐化带来的往往是劣币驱逐良币,走向浅陋;第三是职业化,非本专业的书不读,以文学为例,本身这个学科就比较狭小了,还细分成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各种亚类型,所得往往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残片,缺乏整体的观念。这些从根本上使得人本身成为支离破碎的存在。从现实传播科技的发展来看,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阅读革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人们通过PC终端、手机终端的“点读”、浏览、扫读、快读,无疑是对书本阅读时代那种沉潜涵泳、反思自省的慢节奏阅读的一种巨大变革,这实际上加剧了前述三方面的程度。

今日的“通识教育”似乎是对这种现状的救偏补弊,政府也大力提倡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为此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服务上的公共措施,然而我们必须直面阅读现场的这种变化。重点不在于煞有介事地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阅读运动,在各种媒体上鼓吹、开拟一份份书单。因为,阅读跟写作一样,永远都是涉及到个体的孤独的事件。关键在于转化阅读的理念,恢复博雅的传统,如同托马斯?吉楠所说:“阅读没有路,没有途径或方法:有的只是努力和这一难得的机会带来的疲乏。作为机会,阅读及其无能性无视事先的算计,拒绝预测。”在阅读之前不做过多的功利考量,而是把它想象成一种开卷有益、增进身心修养的实践,这样的话,无目的可能反而会达到最终的“合目的”。

(作者系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

扬博雅精神,铸新君子之风 篇4

我校的新君子教育,简单说,就是培养新时代君子的教育。培养的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言行高雅、 个性张扬、敢于担当的现代君子。“新君子教育”的 “新”,一是指不完全等同于孔子倡导的君子标准,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指“君子”的养成方式不同于古代,而是在吸收古代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增添了现代社会元素, 培养的是既具有新时代气息又不失古典文化修养的 “君子”。围绕我们的新君子教育,学校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立志,崇礼,博学,笃行”的校风,“进德修业,明道育人”的教风,“乐学善思,知行统一”的学风,不断培育“博学雅正,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

为了使新君子教育落到实处,我们重点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新君子,二是努力使学生成为新君子。

一、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新君子

一是通过环境熏陶,将新君子教育融入环境文化建设之中,以“立志、崇礼、博学、笃行”的校风为主线,配合“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进行了楼内文化长廊的布置,体现“育”,彰显“雅”。每层楼的文化主题分别以经典格言、经典诗词、经典人物、经典故事、 经典名篇和各种良好习惯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置身于经典的世界中,让经典引领学生成长,使物态文化逐步转化为全校师生的行为文化。二是建设新君子教育特色课程,从培养学生的总体目标出发,编写了 《走向新君子》一书,对学生进行君子人格教育。三是把背诵古诗与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相结合,编排了 《古诗韵律操》,每天边背诵古诗边做操,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学生的涵养。四是利用形式多样的文艺社团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让学生从不同层面知道什么是新君子。

二、怎样使学生成为新君子

我们的做法是:

1.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君子修养。

一是建设开放图书馆。学校配置了大量书籍(生均50多册),设有两个开放阅览室,每层楼都有开放图书架,每个教室都有图书角,学生随时可以自主借阅,实现了“人在书中,书在手旁”。二是使读书序列化。什么年级读什么书,学校制定了《东碾坨咀中心小学学生读书序列》。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阅读能力,开发了《经典� 美文》读本,内容具体到各年级的每一周,为阅读指明了方向。三是使读书课程化。每周四开设两节阅读课,同读一本书,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四是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活动。如,好书推荐会、故事会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小手拉大手亲子共读活动;在要求学生读书的同时,鼓励教师多读书,在教师中成立了“博雅书友会”,每周进行活动。五是开展了自主晨读。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君子行为。

如,在抓习惯养成教育时,学校规定了学生在上学、课间、放学时的行走路线和要求,制定了听说读写、坐立行走时的标准要求,学校通过“日清月评”, 每天都进行检查评比,定期总结表彰。两年多来,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已将各种要求逐步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宽以待人、遵守秩序已成为常态。

3.通过打造君子课堂培养学生的君子品质。

自2013年,我校开设了“教改大讲堂”,聘请王敏勤教授为教育顾问,重点指导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的品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同时,还重视“合学小组”的构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育学生互帮互助的君子之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给合作小组加分的做法,每节课评出“冠军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团队精神,把德育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我们还将这种方法延伸到作业、卫生、 纪律等方面,根据记录,评选出本班的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期末时学校对获得“学期冠军”的小组进行奖励和表彰。

4.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人人争做新君子。

学校制定了“新君子少年评价方案”和“新君子教师评选方案”,利用各种会议带领全校教师、学生认真学习各种标准和评选方法,在学习中提高认识, 理解标准,规范行为,引领师生人人争做新君子。

我校“新君子教育”特色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处于探索阶段,我相信通过学校干部、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的新君子教育一定会培育出一大批新君子少年。

专家点评:

什么是“新君子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新时代君子的教育。在儒家文化中,君子是作为一种理想人格提出来的。君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人格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君子的内涵是由“博”和“雅”两方面组成的。君子是集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教养、高尚的品德于一身的人。“新君子教育”的“新”,一是指不完全等同于孔子倡导的君子标准,而是吸取孔子君子观的精华,赋予其时代的内涵,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君子教育”培养的是“彬彬有礼、敢作敢为”的儿童。二是指“君子”的养成不同于古代的方式,而是在吸收古代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增添现代社会元素,“新君子教育”培养的是既具有新时代气象但又不失古典文化修养的“君子”。东碾坨咀中心小学的“新君子教育”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对时下基础教育重视分数提高、忽视人格养成倾向的纠偏,在于以此为载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校特色文化的理念体系,是特色文化建设的精神引领,也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东碾坨咀中心小学对学校特色文化的理念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经过学校干部、教师的广泛参与、反复讨论,逐渐形成了包括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和“一训三风”等的“新君子教育”的理念体系,使师生员工不仅明白“做什么”,而且明白 “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保证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学校特色文化的理念体系要能够落地,必须要有实践支撑和操作策略。东碾坨咀中心小学将“新君子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君子之志”“君子之学”“君子之礼”“君子之行”“君子之风”五个方面,并据此制定了“少年新君子”评价的指标体系,开发了“走向新君子”校本课程。通过阅读经典、课程载体、教学渗透、活动生成、自我修养、环境熏陶、评价导向等多种途径,使“新君子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转化为学校的教育实践。

博雅课堂感想 篇5

-------------博雅课堂讲座感想

在今天的博雅课堂上,我们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的院长房建成教授,激情澎湃地给我们做了以“量子科学与仪器”为题的报告,我感到受益匪浅。

在讲座上,房院长首先介绍了我国惯性制导方面的发展历程,从一开始的机械陀螺,到液浮陀螺,气浮陀螺,再到后来的磁悬浮陀螺,光电陀螺和目前最先进的原子陀螺,他在讲座中,客观全面的分析了我们惯性制导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介绍了我们几十年的成果和与发达国家之间目前任然存在的差距,当然这个差距正在慢慢的缩小,他说:“当年我们在做机械陀螺的时候,比发达国家晚了30年!到了光电陀螺的时候我们晚了20年,现在原子陀螺我们已经只晚了他们10年,我希望到你们成才的时候,我们能赶上他们,甚至超过他们!”不像是其他的讲座,房院长客观的阐述既没有让我们盲目的相信中国实力是多么的强大,感受到了和西方列强的差距,又让我们没有盲目的去崇洋媚外,在看到差距的同时看到了我们长久以来的进步和发展,坚信只要我们和前辈一样去努力,终究是可以赶超美帝的!

虽然从题目看上去这是一个偏学术氛围的讲座,虽然我们只是大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什么专业课知识,但是在讲座的过程中,我们丝毫没有感觉到听不懂,没有听大物课时的云里雾里的感觉,房院长总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复杂的知识简单易懂的让我们明白,我们虽然原理上的东西还是知之甚少,但是我们可以理解每一代陀螺仪的先进的地方在哪里,我们知道了每一个数量级的提升是多么的艰难,我们知道了能再多精确小数点后一位是多么重要和不易的一件事,而这些都是房院长一点一点将给我们的。

从小我便有一个航天梦,小时候看杨利伟叔叔第一次上天,看各种神舟系列的发射成功直播,再长大一点,学习了近现代史之后,我为20世纪初中国遭受到的苦难二愤慨,也为新中国成立后钱老等第一代航天人的奉献所折服,最初的战争是人的战争,后来的战争是海陆空一体的战争,而未来的战争必然是航天战争,只有能掌握住航天命脉的国家,才能在未来立于不被其他国家欺负的境地,于是在高考的时候,我毅然决然的报考了我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想把终身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

到了这里之后,我对航空航天知识的了解不再限于飞机飞船这些,我们学习了航空航天概论,了解到了更全面的知识,通过我们院开设的专业导论,我也更加的清楚,创新在现在的航空航天领域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不能再像一开始呢样,把外国先进的飞机、发动机什么的偷偷弄到手,拆开之后研究一下再重新装上就说是我们自行研制的什么什么飞机 什么什么直升机,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自己研制 自己制造,有我们中国特色的。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我们现在认真学习知识,学习本领,感受航空航天精神,真正投身于航空航天事业,等我们成才之时必然也将是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到另一个巅峰之时。

当然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不能只是在脑袋里空想,更多的是行动起来,从每一天行动起来,每天改变一点自己的不好的习惯,每天多学习一点知识,每天都更加坚定信念,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长此以往,而坚持在这里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努力一天和努力一辈子,投身于航空航天一天喝投身于航空航天一辈子,这中间差的不只是时间,更多的也是坚持,信念,和坎坷,而我们必须要这样,因为我们是航天人

略论编辑的博雅素养 篇6

关键词:博雅;编辑素质;素养

编辑出版活动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理应是神圣而崇高的。然而,在出版界也存在着种种不规范的现象,除了盗版、盗印等非法出版活动外,一些民营图书公司在短时间内炮制出大量的所谓“畅销书”,甚至包括对读者影响巨大的教辅书、养生保健书等,里面错漏百出,贻误读者;有些出版机构大量跟风出版,市场流行什么就生产什么,产品完全没有创意;有些人则肆无忌惮地抄袭,或借“翻译”之名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沽名钓誉,唯利是图;此外,随着出版行业,尤其是电子、网络出版行业的发展,出版从业人员队伍壮大、组成多元,素质也良莠不齐……这些出版界的乱象,让读者遭受经济、精神甚至健康上的多重损失,产生了恶劣的后果。

面对出版业的如此现状,编辑应该从培养“博雅”素养做起,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博雅”的含义

“博雅”的含义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博雅”本来是指学识渊博纯正。“博”即博学、渊博;“雅”即雅正,强调“合乎规范”。“博雅”一直是我国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目标。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称:“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在西方文献中,与“博雅”相对应的是“liberalarts”。该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人知识”和古罗马的“自由人技艺”,在中世纪演变为“七艺”,17世纪之后与英国的“绅士”观念合流,遂演变为近代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的学说。18世纪,博雅教育受文雅观念的影响,以“社会一道德”为指向(沈文钦,2008)。在19世纪,博雅教育则更注重心智训练。

如今,无论中西方,“博雅教育”都不限于士大夫或绅士阶层,而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因此,教育界往往用“通识教育”或更具体一点的“人文教育”来取代“博雅教育”的说法。

本文说到的“博雅”,作为编辑人员的一种素养,主要是指编辑作为当代文化人应该具有的一些能力和品格特征。

首先是“博”——编辑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从知识结构上而言,编辑必须有自己熟悉的专业,而且还要尽量地懂一些“杂学”。需要强调的是,编辑的“博”,既是编辑作为一种职业对个体的要求,也应成为编辑个体的一种自觉的追求。

其次是“雅”——编辑应该具有文化人的清雅之气。这种“雅”应该既包括对所从事的文化事业的职业自豪感,也包括编辑作为文化人所体现出来的情操、判断力、鉴赏力、气质等。这种因为“博”而带来的修养、学识、谈吐等方面的“高雅”气质,自然应符合主流价值观。这种“雅”气,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素质、道德情操的范畴,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甚至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作者、读者甚至历史负责的责任心。这种雅,是编辑作为文化人精神的总体体现。

“博雅”应该是编辑作为一个文化人的一种自觉追求。

二、编辑为什么需要“博雅”

首先,作为文化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编辑出版活动,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博雅的素养。

第一,我国文化教育界逐渐开始反思现有的教育模式,主张用博雅教育的理念改革现状。有论者指出,我国当前的教育、学术、文化建设中盛行着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专业主义和实证主义等,这就导致了人文与科学这两种文化的对立。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则是加强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以及博雅教育(斯诺,2003;蒋洪新,2010;朱红文,2011)。我国教育、文化界的有识之士试图在教育、文化等领域践行博雅的理念。出版物无论是教材、教辅、学术著作还是一般的知识性读物,作为文化产品,都可以看作是教育产业的组成部分。任何图书出版的根本归宿都是服务于读者;而读者的阅读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接受教育的行为。因此,当教育界反省我国教育的得失并主张用博雅的理念纠正现有问题的时候,编辑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并投入到博雅教育的事业之中。

第二,编辑一旦受条块分明的学科限制,在搜集信息、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等编辑活动中,便常常捉襟见肘。因此,编辑必须尽力使自身博雅,首先成为博雅教育的“受教育者”,只有这样,才能在自身博雅后,更好地策划选题、为作者创作过程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读者做出更切合社会需要的文化产品。

其次,就出版界而言,编辑的博雅理念和博雅之气有助于纠正出版界的不正之风,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

如前所言,如今我国的出版行业存在种种不正之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涉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因素,而编辑不够博雅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试想,如果编辑都有广博的知识,有文人应有的清雅之气,他们怎么能不爱惜自己的名誉,怎么会生产出“祸国殃民”的精神垃圾呢?他们又怎么会失去创造力,完全依赖跟风、模仿来制作文化产品呢?

最后,“博雅”也是编辑完善自我修养的需要。我国文人历来讲究“养我浩然之气”,现代编辑也应如此。在现实的压力下,很多编辑往往忽视了文化人应有的“雅”气。激烈的市场竞争、追求利润的压力、繁重的审稿任务等等,常令编辑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然而,作为一个文化人,编辑必须要有一种人文情怀、一种理想主义的信念、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否则,就有可能把编辑工作走斜、走偏,就有可能“钻进钱眼里”,丢掉了应该有的社会道德责任心。

三、编辑应该怎样才能“博雅”

编辑的博雅之道,必须要通过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来达到。只不过,作为编辑,其博雅之道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

首先,编辑工作的重心之一就是审稿,这是编辑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任何编辑,不论学历如何,都有可能碰到各类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各种题材、体裁和语言风格的作品。审稿的过程,同时就是编辑的学习过程,也是编辑通往“博雅”的重要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审稿过程中,编辑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批判精神,尽力从读者的角度为作品“挑刺”。作为作品的“第一读者”,编辑肩负着代表千万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责任,必须就作品中的内容、结构、形式等进行全面“审查”。这样的学习、监督过程,就是编辑与作者发生思想碰撞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发挥作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审稿活动,编辑能够比较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语言,扩大知识面,养成自己的博雅之气。

编辑审读书稿,在业务需要之外,也要有所选择。一方面,要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为精深的认识,多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稿,发挥特长;另一方面,也要有意地扩展自己的视野,选择一些自己平时不会轻易尝试阅读的书稿,开拓业务领域。

其次,编辑不仅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还是图书项目的经营者,必须要衡量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并做出经营决策:作品的潜在读者是什么人?同类作品的经营状况如何?该作品有付印价值吗?社会效益如何?经济效益如何?起始印数应该是多少?在经济亏损的前提下,该书是否也值得出版?如果以盈利为目的,应该采取

出版知识

什么营销手段?

编辑分析判断上述经营问题的答案时,应该有一种“博雅”的气度——要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充分考虑作品的社会价值,避免因贪图某些作品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丧失自己应有的立场,从而粗制滥造出精神垃圾。

当然,编辑要“博雅”,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培养自己的博雅之气。我国古代文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基础就在“修身”。作为“文化人”的编辑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宽容、善良,多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使之符合规范。

(作者系中山大学出版社编辑)

报品,又称“新书提报”:由出版社(营销企划、责任编辑,偶尔大老板或作者会亲自出马)/经销商(业务经理)向书店采购人员简介新书的一种出版作业流程,通常在新书出版前后进行,是B2B的商业行为。

在实体书店有限的店面坪数,以及每位采购每月固定的采购成本等限制下,实体书店不可能无限量地让每一本新书都能获得大量下单,必须进行筛选。报品,成了采购筛选、判断新品下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摘编自王乾仁(台湾)《报品:新书销售的最前线》,《书香两岸》2012年第4期)

古典文学教学与职教博雅教育 篇7

在开设博雅性质课程的学校中, 均将古典文学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博雅二字中的“雅”具有极为明确的指向性, 它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养成。中国的古典文学教育不仅重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也极为重视审美教育, 它以培养良好品德与心性为主要目的, 极富人文精神。诗词歌赋等古典文学内容则是传统“雅”的观念的直接体现。可以说, 古典文学与博雅教育理念有着天然的联系, 古典文学在职业院校的普遍存在说明, 它依然具有现实价值与学科生命力。

然而, 当前博雅教育中的古典文学与现代职教之间却存在诸多不协调:虽然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但很多时候却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获得学分的工具, 课程边缘化现象非常明显;相关课程设置虽多, 却较为混乱, 没有统一的标准, 更没有统一的教材, 教学中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现阶段急功近利思想普遍存在的原因, 也有中国职教起步较晚, 教育理念不成熟的原因, 更有传统古典文学教学本身没有与时俱进的原因。因此, 笔者认为, 解决古典文学在职教博雅教育中的困境, 必须从古典文学教育本身入手。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多职业院校的古典文学教师都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但传统的大学中文教育观念与现代职教的教育观念之间存在差距。虽然普通高校的中文专业也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但更偏重于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 古典文学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人文素质课, 在教学中很难与技能培训挂钩。因此, 人们一直对古典文学学科与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缺乏足够的关注。从这种教育环境中培养起来的教师如果进入职业院校, 其教育观念具有天然的缺陷。因此, 在职业教育体制下,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 职业院校从事博雅教育古典文学教学的教师要对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准确的认识。职业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方向, 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 技能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显著特点。其次, 在理解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 对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定位也要有准确的认识。职教博雅教育的初衷是使人才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具备合格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 古典文学学科要服从于这一点, 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树立本学科的教学理念, 也就是在秉承学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 立足现实, 发挥学科优势, 服务于职业技术教育, 以灵活的态度保持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将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技能教育结合, 以培养技能突出、品德高雅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需要指出的是, 新进的职教古典文学教师在思想上往往存在惯性, 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教学工作常常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各种岗前培训进行引导, 或请同一学科内的优秀教师进行专门的指导, 以尽快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而对于新进教师而言, 在教育观念方面进行继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 更应该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对象。与普通高校不同, 现阶段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可能存在不足, 因此教师不能简单重复传统教学模式。职业院校的学生们学习目的非常明确, 他们所要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是技能, 技能的获得对他们而言更为重要, 单纯的人格与审美教育在目前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 教师要在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 必须考虑在博雅教育古典文学教学中贯彻技能养成的要素,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养成一定技能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

古典文学教学中的技能因素

实际上, 古典文学教学本身存在能力培养的因素, 这些能力还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职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如说的能力, 包括朗诵、演讲、自由表达、语言环境适时应对等等。这些能力在求职面试、活动组织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古典文学作品适于诵读, 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教学, 帮助学生掌握朗诵、演讲技巧, 培养学生公众演说能力与信心。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看, 有意识地按照教师指导进行诵读训练的学生, 他们的语言表达由于合理使用了停顿、快慢等技巧, 语言的逻辑性、流畅性有明显的提高。古典文学作品思想丰富, 在教学中可以设置讨论、辩论, 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培养应变能力、临场能力。对学生理解社会、人生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 可以采用主题发言的形式, 在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思想的前提下,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语逻辑表达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等等。

又如写的能力, 这里的“写”不仅指具有写作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能力, 更指能使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良好的写作能力在社会中应用的频率很高,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古代作家对写作要求很高, 不仅要言之有物, 还要文通字顺。保留至今的古典文学作品大多是极好的写作范本, 讲课时只要有意识地从写作角度进行提炼, 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再如分析鉴赏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针对文学作品, 对社会中的现象、一般事物也一样有用。一篇作品, 我们要准确把握其思想、优缺点, 一个文学人物, 我们要理解其形象特征及意义。自然, 对于社会中的诸多事物我们都需要一种判断、鉴别能力去准确掌握其特征与优劣, 了解其原委, 欣赏其价值。古典文学教学对分析、鉴赏的重视, 实际带有能力培养的因素。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 使学生掌握分析、鉴赏技巧, 并通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让学生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与学习中, 形成分析鉴赏能力。

然而, 很多职业院校从事古典文学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较为传统, 教学目标相对单一, 以传授知识为主导;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 完全控制教学过程, 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极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很难实现教学中相关技能的培养。笔者认为, 职教博雅教育中的古典文学课程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体现出复合性特征, 要有意识地设置相应的环节, 把知识传授、审美教育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教学模式也要从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封闭模式向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开放模式转变, 加大学生对课堂的影响, 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对话, 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要有所调整, 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 也要成为对话者、监督者、引导者以及纠正者。

职教博雅教育古典文学课程教学要兼顾人文素养与技能养成,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相应的教学目的, 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专业素质, 在课堂设计、内容准备上则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上, 教师更应该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古典文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适应于职教博雅教育的要求, 古典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现在职业院校古典文学课程的教材大多在非常传统的思维下产生, 都以传统的中文教育为根本导向、适合精英教育模式, 很多内容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并不密切, 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材与教学的脱节, 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古典文学课程发展。

笔者认为, 具有较高艺术性与大众性的古典文学内容应当成为职教古典文学教学的首选。例如,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 都是艺术性、思想性、大众性、趣味性兼备。这些作品也是传统大学中文教材常选内容。然而, 从事职教博雅教育的古典文学教师则要突破传统束缚, 要从传统的古典文学教学内容中有重点、有目的地选择那些适应于现代应用型人才素质需求的、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养成和技能发展的篇目进行教学。例如, 《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的有些章回涉及领导艺术、管理艺术与交流艺术, 《水浒传》中的有些内容则体现了团队精神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对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 而且学生也乐于接受。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多以理工、经管为主。古典文学中的很多作品涉及了古代商业和科技的内容, 讲授这样的作品有利于辅助学生的专业学习,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五代时张白题武陵崔氏酒家诗:“武陵城里崔家酒, 地上应无天上有。南游道士饮一斗, 醉卧白云深洞口。”就是一首既有艺术性, 又具有号召力的广告, 而且还有故事背景, 便于活跃课堂气氛。又如, 南丰蜜桔的出名受益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他曾写诗推销过家乡南丰的桔子:“鲜明百数见秋实, 错缀众叶倾霜柯。翠羽流苏出天仗, 黄金戏球相荡摩。入苞岂数桔柚贱, 宅鼎始足盐梅和。江湖若遭俗眼贱, 禁籞尚觉凡木多。谁能出口献天子, 一致大树凌沧波。”此诗一出, 南丰蜜桔从此成为“贡桔”。这些带有文学趣味的作品, 对现代商业行为中的市场促销、广告宣传颇有启发意义。而反映古代科技的古典文学作品更值得重视, 如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等等。沈括是宋代科技奇才, 他的《梦溪笔谈》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医药、农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很多内容反映了当时科技水平的真实情况。李渔是一个戏剧家、小说家, 也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 他在《闲情偶寄》中不仅记载了戏曲相关理论, 也记载了美食、建筑、养生、园艺, 甚至美容、服饰、化妆等内容。这样的作品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技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甚至可以启发学生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革新, 实现自主创业。

另外, 古典文学中的一些应用性文体也应当成为职业院校古典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现代社会随处可见的对联, 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拜帖、请柬以及各种书信、函件, 还有工作中使用频繁的各类应用文体, 都与古典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对这些作品的重视不亚于诗词歌赋, 他们将应用文书高手称作“大手笔”。优秀的古代应用文书简洁、精美, 在今天依然具有学习价值和应用价值。比如,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应用文在当时就很有名, 有“杜诗韩笔”之称, 这些文章在当时不仅给韩愈带来了很高的声誉, 也给他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入。后世的不少文人都把韩愈的文章当作学习的对象, 直到今天依然受到推崇。选择这样的作品, 实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还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甚至引导学生掌握一种特殊的写作技能。

在教学中积极发掘古典文学的现代价值, 是联系现代社会与古典文学的有效途径, 可以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对古典文学课程的认可程度, 有利于教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与正确的人生态度, 了解历史, 认识社会, 从而实现博雅教育的目的。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只要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 古典文学学科可以适应职教博雅教育的要求, 可以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当然, 古典文学学科在博雅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等等问题, 都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这一学科在职业院校的价值、学科的定位与特色还有待于更深入地挖掘。

摘要:古典文学教学是职教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当前的古典文学学科在与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上存在问题, 难以实现其学科价值, 自身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本文提出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调整古典文学的教学内容, 强调古典文学教学中的技能因素, 树立知识传授、审美教育与技能培养结合的教育理念, 论述了职教院校古典文学学科现代转型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博雅教育,古典文学,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张晶.“博雅”:一种人文追求[J].中国文化研究, 2007, (冬之卷) :3-4.

[2]吴铿.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兼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71-75.

“博雅”文化 篇8

学校现有60个班级, 在校学生3 000余人, 教职工274人。其中,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 教授级教师4人, 特级教师8人, 中学高级教师133人, 地市级以上名师、学科带头人18人,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70多人, 常年聘请数名外籍教师。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学校逐步形成了“和谐、求实、进取”的校风, “忠诚、谨业、创新”的教风, “好学、善思、致用”的学风和“平和从容, 博雅大气”的办学风格, 办学实绩硕果累累, 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卓越领导者在内的大批优秀人才。

近几年来, 学校确立了“明理达用”的校训、“倡导负责任的教育”的办学理念、“领袖风范、领军人物”的育人目标, 彰显“精品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办学特色。作为“全国首批百所高中特色建设项目学校”, 学校大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与创新, 深化素质教育, 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学校高考成绩多年来一直居于省市前列, 每年有一大批优秀学子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2007年, 张子旸同学成为泰州教育史上获得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金奖“第一人”。经教育部立项、由著名特级教师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 目前已在全国26个省市累计发行1.3亿余册, 其主持的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成果《母语教材研究》, 于2011年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校积极扩大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芬兰、韩国等地的代表团, 并与澳大利亚特拉蕾根中学、美国芝加哥佩顿中学、英国国王学院等结为友好学校, 常年进行师生互访活动。学校现已开办雅思英语班、苏教国际班、韩国留学生班、剑桥国际高中课程班等班型, 国际化办学特色越来越鲜明。

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在新的发展征程里, 江苏省泰州中学师生将牢记胡锦涛同志对母校提出的“为培养跨世纪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谱写出新的篇章”的殷切期望, 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理念, 进一步践行“负责任的教育”, 不断提升办学品位, 为把泰州中学办成全国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优质特色高中而不懈努力!

“博雅”文化 篇9

网络原创栏目榜单:

微电影榜单:

动画片榜单:

网络原创节目榜单:

“博雅”文化 篇10

一、在“高结构设计”的理念下开发英语博雅校本课程

为了创建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英语博雅课堂,首先,我们从高处着眼,探究能够通过英语课堂的渗透和拓展来培育的核心素养有哪些。我们研读了大量文献和课程标准,并在国家教育部教材审定专家的指导下,根据我校学生的学情确立了四个核心素养,即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学习素养和文化素养。语言素养涵盖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分析和表达的基本能力;思维素养包含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多元思维,其中多元思维是英语学科所特有的,要求学生除了母语的思维习惯外,还能学会用英语思考;学习素养包含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个维度;文化素养包括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每一个素养的一、二级指标下,我们还设定了可理解把握、可操作实施、可观察评估的三级表现指标,最终完成了对我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建构。

依据这个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我们开展了英语博雅校本课程的建设。我校英语学科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内容:必修课、选修Ⅰ和选修Ⅱ。英语博雅校本课程主要针对的是选修Ⅰ和选修Ⅱ。选修Ⅰ的课程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和延伸,与必修课构成了互为促进的有机的整体。目前在建设的有博雅听说和泛读课程。我们围绕着必修课的主题,选取一些原汁原味的优秀语篇和视听资料。选材时不仅注重话题的时代性、体裁的多样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循序渐进,而且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纳入到编撰的体系中。

除了选修I的课程,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开设了选修II的课程,为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并在实施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如陈琼老师为高二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探索英语语言与文化”,设计了十个章节的课程大纲:前六章是文化概览,它引领学生探索英国的历史、地理、希腊神话、圣经故事等对英语演变发展的影响;后四章则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英语的习语、谚语、俚语和目前流行的网络语言。

二、在“低结构实施”的理念下建设英语博雅课堂

在通过“高结构设计”的理念规划了核心素养体系以及博雅校本课程后,我们开始探索如何通过“低结构实施”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在实施上文所提到的博雅泛读课程“科学技术”单元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充分理解语篇内容的基础上,让其展开合理的想象,自行设计一种可为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可穿戴技术。学生在设计中需要用英语说明此技术的原理、功能和在现实中运用的价值并配以插图。这项任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呈现的作品精彩纷呈:如可以充当公交卡和校园卡的戒指,利用太阳能发热的外套和可以监控身体生理指标的手表等。同时,在用英语描述和说明技术的过程中,学生也提升了语言素养中的表达能力。

博雅之物 铭心之品 篇11

“和轩氏紫云砚”乃当年沈汝瑾所藏,刊于《沈氏砚林》第二卷。直脚风字形,长22.7厘米,宽15.6厘米,厚3.7厘米,其材质与工艺依沈汝瑾本人描述乃“端溪水岩,细润发墨,琢工浑朴舒展”,堪称无尚佳品。砚侧、砚后、砚背有铭,分别出自吴昌硕、沈汝瑾、邵松年之手。其中吴昌硕铭篆草并举,朴茂大气,虽镌于窄窄的砚侧上,却是章法天成,雅野兼顾,“紫云”二宇名砚更是妥帖无比。沈汝瑾比吴昌硕小14岁,他与吴昌硕是非常相契的好朋友,砚交极深。但是他与吴昌硕何时相识,似乎没有确切记载。他与蒲作英也是好朋友,蒲作英去世之后,《墓志铭》就是由他撰稿再由吴昌硕篆额并书丹的。《墓志铭》中述及廿年前蒲作英携吴昌硕书法访沈汝瑾,这是两人之初识,由此推知沈汝瑾是先识蒲作英,再识吴昌硕的。而蒲作英1917年去世,“廿年前”就是1897年,那么沈汝瑾与吴昌硕相识应该在1897年之后。吴昌硕为沈汝瑾铭砚,从《沈氏砚林》看最早的一方是”磨人砚”,时间是1905年,这之后直到1917年沈汝瑾去世前,沈氏频频请吴昌硕作砚铭,前后获题有近百款之多,其中尤以1912年之后最为集中。一位是藏砚大家,一位是艺坛巨擘,小小一方砚台,让两人唱一和,互发雅思,为砚史也为艺坛谱写了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但是吴昌硕在一些砚铭中不署铭年,究其原因,或者因为别家所铭已有纪年,或者因为章法布局而避免因“时”伤雅,更多情况则属于后一类。

这方《和轩氏紫云砚》吴昌硕就没有署铭年。砚配红木匣,盖上镌“和轩氏紫云砚”铭,“白沙部庄”主人桥本关雪题。内有锦垫,外包袱布,上面密麻麻写满了与此砚相关的文字。由此我们知道,沈汝瑾购此砚“出银十饼”,砚匣购时已有,匣上古玉则为沈汝瑾所嵌,嵌玉连修匣,沈汝瑾共出银“十二饼”,盖上铭文则出自石农刀笔。袱布题字云“此我平生第一铭心之品,古人所谓性命可轻,至宝是保,与阿翠像砚称双璧也。癸丑六月,钝记。”沈汝瑾,字公周,号石友,钝是他的别号。癸丑即1913年,这是沈汝瑾对这方砚多次题、铭中所署年份最早的一次。记中所言“阿翠像砚”是沈汝瑾珍藏的另方砚台,1911年购得,1912年吴昌硕为之题铭,是沈汝瑾藏砚中的极品。从“与阿翠像砚称双璧”中可知沈氏先得“阿翠像砚”,再得“和轩氏紫云砚”,然后他于1915年清明前在“和轩氏紫云砚”右侧作自铭,左侧则请吴昌硕铭。依常例吴昌硕铭左侧是沈汝瑾对吴缶老的敬重,同时也表明吴昌硕先铭于沈汝瑾。由此推知,吴昌硕的铭至晚不会迟于1915年清明之前。

“博雅”文化 篇12

所谓博雅教育, 是一种教育理念, 它肯定专业知识的价值但更关注个人的发展, 它认为对学习的兴趣、批判式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有效的交际能力对于学生的一生来说要比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度更有价值。始业教育则是指根据大学新生的自身特点, 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引导新生及时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它对于培养新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 与始业教育相关的许多概念都是博雅教育的构成内容, 它们常常是必不可少的, 但却很少能达到博雅教育的标准。在以培养“完整人”为大学教育目标的今天, 博雅教育和始业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两个课题, 而在我们的实践操作过程中, 它们又不可避免地交叉在一起。正鉴于此, 我们力求将博雅教育的理念融入当前大学生的始业教育之中, 进而对始业教育在内容与方法开展探索性的研究。

二、大学生始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高校不断扩招, 在其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 社会对其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这就需要高等教育者不断深入地探索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改变以往专业独大的教育思路, 培养出各方面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在这个过程中, 对大学新生开展始业教育无疑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有相关调查表明, 约有70%的学生在刚入大学时会感到迷茫与焦虑, 刚刚走出中学校门的他们不知道在大学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如何与人交往, 自己未来的目标与出路又在哪里。为此, 新生始业教育势在必行, 它对于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大学生涯规划乃至人生目标,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 尽管当前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 许多高校都在新生入学之初集中开设了入学教育课程, 但与此同时, 始业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很多院校缺乏办出本校特色始业教育的意识, 而教育教学又是长线工作, 短时间内很难显现出成绩, 所以就很容易忽视新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始业教育是一个自愿接受的过程, 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样, 很多高校的新生始业教育会安排在开学前几周内, 以十分密集的方式出现, 让新生在短时间内接收海量信息, 教育效果不理想且易产生认知疲劳, 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三是当代大学生因受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出现了个性较强、思维活跃、依赖性强、受挫能力差等特点, 这就使得新生始业教育的任务更加繁重复杂。四是教育对象的多样化、教师结构的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固定化等情况又使新生始业教育在方式和内容等方面遭遇许多瓶颈, 这些都使得传统的始业教育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五是现行新生始业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封闭性特征, 是一种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 缺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总的来说, 高校层面缺少对新生始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经验的分析与总结, 一直沿用传统的新生始业教育模式, 存在始业教育内容针对性、系统性不够, 始业教育时间连续性、科学性不够, 始业教育队伍组成单一性, 专业化不够和始业教育形式有效性、多样性不够等诸多问题, 也没有更好的发现与适应本校甚至各专业新生的特点。这就需要高校更加重视对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切实强化始业教育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这对高校人才培养与优良学风、 校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始业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解释复旦今后不再细分专业的理由时曾说过:今天, 一个工程师的知识半衰期是5年, 如果我们将一位大学生培养成专才, 那么5年后他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境地。所以, 今天的高等教育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学会了思考、判断与推理, 懂得了审美, 增强了想象, 虽然还不一定能马上成为一名专才, 但他将有能力从事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或适应任何一种职业, 成为各领域的通才。这里所指的通才, 不是通晓一切, 而是要具有通达一切的才能, 包括学习能力、 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

因此, 在以培养“完整人”为大学教育目标的今天, 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的始业教育与博雅教育一样, 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将博雅教育的理念与始业教育的内容设置、时间安排、队伍建设、教育形式等方面结合起来, 探索建构一个以新生为主体的“参与式”的始业教育模式, 解决新生需求与学校始业教育供给的根本性错位问题, 探索一个既符合新生特点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始业教育模式成为当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为适应这一需求, 首先, 我们认为在大学本科课程结构上, 应当将博雅教育的理念和始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 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 即核心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在低年级设置核心课程 (包含人文学科、 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 , 奠定学生广博、扎实的知识基础, 引导他们了解、掌握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使之具备一个“完整人”所必需的各种素养。

其次, 在核心课程之外, 我们还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并以此作为新生始业教育的推动力。校园文化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内容充实的人文、科学专题讲座。内容可以涵盖各个学科领域, 这种形式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长其见识, 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其二,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有组织、 有计划的课外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同时可以激发他们的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让学生掌握他们在课堂和实验室学不到的知识与能力。其三,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形成有利于开展博雅教育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都赋予人文精神, 给学生的心灵以文化的熏陶。

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当利用各种媒介随时随地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始业教育。按照这些教育内容程度与效果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印象教育、加深教育和拓展教育三大模块。

(一) 印象教育。

这一教育从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就已经启动了。新生会在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 通过各种渠道去主动了解自己被录取院校的建校历史、学校定位及其校园文化等, 这些渠道包括:电话咨询、网页浏览、校友群等等, 而做好这些方面的迎新准备正是对大学新生进行始业教育的开始。让新生对自己未来的学校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和第一印象, 这是帮助新生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的最佳方式。另外, 在新生报到时, 组织有序、热情高效的新生接待工作以及包含了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的通讯卡片和贴心的报到流程指南也会让第一次远离父母的新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他人的关爱与帮助, 能够促使他们更快地接受并融入这个集体。

(二) 加深教育。

新生入学之后, 一系列专题的入学教育内容是对其前期所接受始业教育的加深:安全教育让学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掌握最基本的安全防护知识;专业意识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其社会发展前景, 以便其对自己的大学生涯做出合理的规划;校史校规教育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本校的发展历史以及所获成就, 让学生产生自豪感与责任心, 同时让学生了解设立校规校纪的目的与意义, 让学生知道违纪的严重后果, 帮他们养成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习惯;党史党情教育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党的性质与任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诚信教育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做人的重要性, 有助于培养他们诚信做人、做事的良好品质。除此之外, 还有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大学生涯规划与设计教育、就业教育等等, 这些专题教育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拓展教育。

除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各种教育形式与内容, 新生军训、校运会等大型集体活动也是培养新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与协助能力的重要途径。此外, 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认识社会展示自我的重要载体, 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高校的社会影响力。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载体, 加强新生始业教育的施教范围, 强化教育效果。

四、结语

总之, 只有注重始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适应迅速变革的社会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始业教育的新模式,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设置核心课程, 强化校园文化熏陶及各种媒介的教育作用,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尽快融入博雅文化氛围,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协作, 最终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完整人”。

参考文献

[1].彭海滨, 杨贵明, 伊绯.高校新生教育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1999

[2].黄明东, 冯惠敏.通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3].杨新宇.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4].黄维秋.大学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05

[5].洪富忠.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纪桥, 2008

[6].邹婷, 浦晓黎.心理学理论视野下看大学新生始业教育[J].科教文汇, 2008

[7].管庆江, 王智永.刍议博雅教育与大学新生始业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上一篇:幼儿教师工作下一篇:社会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