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资源分析(共12篇)
远程教育资源分析 篇1
一、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1. 国外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与启示
在2007年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 (ICDE) 常设校长会议上, 荷兰开放大学校长弗莱德·穆德详细介绍了英国“开放学习”计划、荷兰“开放教育资源”计划和欧洲远程教育大学协会“服务于自主学习的多语言开放教育资源”等三大项目的进展, 为我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截至2007年6月, 全世界已经有16个国家的超过150所大学或机构发起约50个较大规模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 共享数千门课程资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 (MITOCW) 在短短的几年内把近1800门课程放到互联网上供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免费使用, 是全球教育资源共享做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
经分析, 我们发现国外教育资源共享有以下几个特点:组织主体多元化:以政府机构为主, 同时有许多民间机构和一些有实力的技术公司参与其中。经费来源渠道广泛:MITOCW网络课件开放工程的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 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计划同时得到休利特基金会和国家经济资助。评价方式多样化:MITOCW项目年度评估通过访问统计、用户反馈列表、项目电子报、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多种渠道了解项目实施后引起的反响。
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虽然开发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化资源, 但是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开发、管理技术不规范, 导致资源开发成本高, 平台不兼容, 效益低;重开发、轻应用, 尤其是轻视资源共建共享;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无法重组;国家投巨资建设的资源, 得不到推广应用等。
二、国内为教育资源共享所做的准备
1. 政策导向和指导
我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 (教高厅[2000]10号) 、《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教高[2002]8号)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 (2003.9.5) 等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2. 组建制定技术规范的组织与培训活动的开展
教育部信息化教育技术标准委员会致力于相关标准的研制、认证和应用推广工作, 到目前为止, 已经颁布了CELTS系列标准, 涉及教育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平台建设的相关标准, 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依据规范。教育部还制定了《网络课程 (课件) 评审标准》用于遴选优秀课程教学资源。
为进一步培养标准化人才, 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修班, 使学员了解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的背景和意义、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理解各子标准的目的和意义、标准的主要内容、主要应用场合和作用、国内外相关标准现状;理解各子标准的信息模型、XML绑定、标准化的技术方法、标准测试。
3. 组建标准化资源库
教育部启动“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节点库资源的共享机制与技术实现”课题, 该项目力求实践国家和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技术标准, 其研究成果随着国家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在全国大范围展开而推广应用, 将有力推进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化进程。该项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承担开发, 并已投入使用。
三、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
经分析文献, 笔者发现:目前教育资源共享研究仍然集中在理论分析层面, 在实践可行性方面未作深入的探索。究其原因:研究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 未从宏观层面上规划、建设资源;在共享方面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导致资源条块分割建设;资源丰富者担心共享后的著作权问题无法得到保障等。
基于上述原因, 本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
1. 思想观念认识不足
广大教师没有意识到基于标准建设电子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文化意义, 而且受版权和观念等的影响, 教师不愿意使用别人已经建设好的资源。提出的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规范大多是“学者型标准”, 在可操作性和指导方面还不够完善, 加上广大教师、开发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标准的要求吃透, 在开发中未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资源进行分类、定义与开发, 最终导致学习资源不能互换、重复利用, 不同的系统之间无法进行互操作, 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交流。
2. 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除国家、省市和院校立项的精品课程等外, 多数资源是教师自行开发各种教学课件、题库、教学素材库等, 资源建设的随意性太强, 没有统一的规划与管理, 导致资源的建设各自为政, 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建设标准, 教师很难检索到适合自己的资源。
3. 资源的建设良莠不齐
由于参加资源建设的高等院校教师多数来自非师范类院校, 尽管其具有系统的学科知识, 但是在网络资源设计方面缺乏理论指导与系统的培训, 忽视了网上教学的特点, 导致网络资源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搬家;目前建设的网络资源多数是文字和图片的集合, 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性、协作性学习资源;网站内容多是显性知识的呈现, 少有隐形知识的挖掘。
四、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1. 更新观念
教育信息化资源所具有的特性引领我们在教育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中要树立起开放、协作、共享与交互的观念。与实力较强的公司联合开发基于国家标准的优质教育资源, 以提高开发的效益;在开发资源之前做好调研工作, 避免重复开发;打破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校本资源的局限, 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
2. 政策导向
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虽然多次提到“资源共享”, 但只是为什么在教育领域只有少数学校在尝试?原因之一是缺乏可依据的具体指导文件与参考资料, 因此, 政府应出台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 使基于标准化建设教育资源进行到操作层面。
3. 构建组织机构
在美国, EDUCAUSE是一个主要由高等院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信息技术企业组成的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为使命的非盈利性专业协会, 而我国恰恰缺乏这种协调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协会。鉴于美国的经验, 我国应建构一个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的管理机构, 在其下属设立决策机构、协调结构和实施机构, 并鼓励高校和信息化企业加入该机构, 以共同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4. 规范化建设
目前比较成熟的资源开发标准有SCORM标准、IEEE-LTSC开发的学习对象元数据 (LOM) 标准,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体系 (CELTSC) 标准也已成型, 这些都为共享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政府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深谙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技术骨干, 以此带动教育资源的共享, 同时投资一些项目用于开发简单、易用的标准化工具。
5. 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包括项目管理制度和资源的开发、交换制度等,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置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从项目建设的意义、创新、现有师资力量、资源设计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对各种标准的掌握情况等几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初审。 (2) 制定详细的管理标准:包括教育资源开发建设的计划、组织、指导、检查、验收与评比等一系列的工作。 (3) 资金保障制度。政府、学校应预设专项资金, 用于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这是教育资源共享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
6. 建设规范化的实施平台
目前在全国鲜有基于国家标准建设的数据库和实施平台。中央电大建立的“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节点库”可以作为各高校建库参考的典范。该数据库的资源分类符合国家规范, 编目信息完整, 使共建共享成为可能。
如何推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遴选优质教育资源, 依据规范进行建设、管理与使用是推进教育资源共享的途径。目前中央电大也已经开发出符合标准规范的实施平台, 但是如何基于标准建设资源?资源建成后如何实现资源的交流、共享问题?在观念、技术、法规、实施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制约着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 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翁朱华.开放教育资源:实现全民教育的有效手段——2007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常设校长会议综述.开放教育研究, 2007 (8) .
[2]王龙.创新推广理论视角下的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中国远程教育, 2008 (1) .
[3]MITOCW.[DB/OL].http://ocw.mit.edu.
[4]张学波.建立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的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2004 (5) .
[5]郑旭东, 桑新民.透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窗口——EDUCAUSE的使命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 2008 (4) .
[6]CELTSC0034.[DB/OL]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http://www.celtsc.edu.cn.
远程教育资源分析 篇2
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DEA评价分析
3.1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评价
本文利用C2R模型与BC2模型,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评价模型中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指标值均来源于-20该省统计年鉴。评价是从该省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的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两方面进行的。设有10个决策单元Uj(j=1,2,…,10),它们分别为该省连续各个年份高等教育科技资源活动情况。以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为框架,听取专家意见并结合该省实际选取输入输出指标。其中Xj表示第j年本省高等教育投入指标,Yj表示第j年该省高等教育产出指标。采集数据如表1所示。综合考虑该省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纵向评价的技术有效性及规模有效性,将最终选取的输入指标X1,X3,X5和输出指标Y1,分别代入C2R模型和BC2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运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和外,其余年份的θ1值都等于1,说明黑龙江省大多数年份为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技术有效单元,高等教育输出相对于投入而言已达到最大,其科技资源配置是技术有效的;而θ1不为1的年份为非技术有效单元,其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不是技术有效的,产出没有达到最大,应适当扩大产出。此外,表2中只有和年的θ2值为1,说明只有它们为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规模有效单元,其高等教育科技资源投入量既不偏大,也不过小;而θ2不为1的年份为非规模有效单元,其高等教育科技资源投入量偏大,而产出相对于投入量来说没有达到最优,其科技资源配置规模效益递减。根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技资源近10年来的配置状况绘制评价曲线。20以前的θ2值变化幅度较小,从年开始,其变化较大并接近于1。原因是2001年全国高校扩招达到较高峰值,并且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该省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重新配置,其投入趋于合理,配置规模趋于有效。该省高等教育科技资源的规模不断扩大。在1997-2006年期间,19是个明显的分界点。年以前,主要是依靠增加财力投入以满足教育需求,人力资源没有明显增长。可以看出,单纯依靠增加财力投入对高等教育科技资源的拉动作用并不显著,对配置效果也不明显。1999年以后,由于高校扩招和国家对人力资源的重视,浙江省开始增加人力资源的投入,适当减少财力投入,导致生均教育事业经费减少,在校生数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效果显著,使得其科技资源规模迅速扩大。虽然专任教师比重也在1999年以后有所攀升,但教育经费、专任教师和教授人数的增长速度远不及在校生数的.增长速度,说明该省人力资源的增长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3.2环境评价
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 篇3
一、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1国外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与启示在2007年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常设校长会议上,荷兰开放大学校长弗莱德·穆德详细介绍了英国“开放学习”计划、荷兰“开放教育资源”计划和欧洲远程教育大学协会“服务于自主学习的多语言开放教育资源”等三大项目的进展,为我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截至2007~g6月,全世界已经有16个国家的超过150所大学或机构发起约50个较大规模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共享数千门课程资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MITOCW)在短短的几年内把近1800门课程放到互联网上供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免费使用,是全球教育资源共享做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
经分析,我们发现国外教育资源共享有以下几个特点:组织主体多元化:以政府机构为主,同时有许多民间机构和一些有实力的技术公司参与其中。经费来源渠道广泛:MITOCW网络课件开放工程的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计划同时得到休利特基金会和国家经济资助。评价方式多样化:MITOCW项目年度评估通过访问统计、用户反馈列表、项目电子报、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多种渠道了解项目实施后引起的反响。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虽然开发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但是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开发、管理技术不规范,导致资源开发成本高,平台不兼容,效益低;重开发、轻应用,尤其是轻视资源共建共享;资源重复利用率低,无法重组;国家投巨资建设的资源,得不到推广应用等。
二、国内为教育资源共享所做的准备
1政策导向和指导
我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0]10号)、《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教高[2002]8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2003.9.5)等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2组建制定技术规范的组织与培训活动的开展
教育部信息化教育技术标准委员会致力于相关标准的研制、认证和应用推广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颁布了CELTS系列标准,涉及教育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平台建设的相关标准,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依据规范。教育部还制定了《网络课程(课件)评审标准》用于遴选优秀课程教学资源。
为进一步培养标准化人才,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修班,使学员了解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的背景和意义、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理解各子标准的目的和意义、标准的主要内容、主要应用场合和作用、国内外相关标准现状;理解各子标准的信息模型、XMI绑定、标准化的技术方法、标准测试。
3组建标准化资源库教育部启动“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节点库资源的共享机制与技术实现”课题,该项目力求实践国家和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技术标准,其研究成果随着国家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在全国大范围展开而推广应用,将有力推进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化进程。该项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承担开发,并已投入使用。
三、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
经分析文献,笔者发现:目前教育资源共享研究仍然集中在理论分析层面,在实践可行陛方面未作深入的探索。究其原因:研究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未从宏观层面上规划、建设资源;在共享方面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导致资源条块分割建设;资源丰富者担心共享后的著作权问题无法得到保障等。
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
1思想观念认识不足
广大教师没有意识到基于标准建设电子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文化意义,而且受版权和观念等的影响,教师不愿意使用别人已经建设好的资源。提出的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规范大多是“学者型标准”,在可操作性和指导方面还不够完善,加上广大教师、开发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标准的要求吃透,在开发中未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资源进行分类、定义与开发,最终导致学习资源不能互换、重复利用,不同的系统之间无法进行互操作,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交流。
2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除国家、省市和院校立项的精品课程等外,多数资源是教师自行开发各种教学课件、题库、教学素材库等,资源建设的随意性太强,没有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导致资源的建设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建设标准,教师很难检索到适合自己的资源。
3资源的建设良莠不齐
由于参加资源建设的高等院校教师多数来自非师范类院校,尽管其具有系统的学科知识,但是在网络资源设计方面缺乏理论指导与系统的培训,忽视了网上教学的特点,导致网络资源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搬家;目前建设的网络资源多数是文字和图片的集合,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性、协作性学习资源;网站内容多是显性知识的呈现,少有隐形知识的挖掘。
四、教育资源共事机制的构建
1更新观念
教育信息化资源所具有的特性引领我们在教育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中要树立起开放、协作、共享与交互的观念。与实力较强的公司联合开发基于国家标准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提高开发的效益;在开发资源之前做好调研工作,避免重复开发;打破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校本资源的局限,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
2政策导向
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虽然多次提到“资源共享”,但只是为什么在教育领域只有少数学校在尝试?原因之一是缺乏可依据的具体指导文件与参考资料,因此,政府应出台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使基于标准化建设教育资源进行到操作层面。
3构建组织机构
在美国,EDUCAUSE是一个主要由高等院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信息技术企业组成的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为使命的非盈利性专业协会,而我国恰恰缺乏这种协调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协会。鉴于美国的经验,我国应建构一个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的管理机构,在其下属设立决策机构、协调结构和实施机构,并鼓励高校和信息化企业加入该机构,以共同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4规范化建设
目前比较成熟的资源开发标准有SCORM标准、IEEE-LTSC开发的学习对象元数据(LOM)标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体系(CELTSC)标准也已成型,这些都为共享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政府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深谙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技术骨干,以此带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投资一些项目用于开发简单、易用的标准化工具。
5制度保障制度保障包括项目管理制度和资源的开发、交换制度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从项目建设的意义、创新、现有师资力量、资源设计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对各种标准的掌握情况等几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初审。(2)制定详细的管理标准:包括教育资源开发建设的计划、组织、指导、检查、验收与评比等一系列的工作。(3)资金保障制度。政府、学校应预设专项资金,用于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这是教育资源共享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
6建设规范化的实施平台
高职外部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篇4
1 外部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指为教学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 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 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及相关教育政策等内容。通俗来讲, 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
外部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校际资源、企业资源、网络资源等。外部教育资源的利用是指对校外可利用资源的挖掘和校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 收到校内外资源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互相补充的效果。
2 高职外部教育资源利用现状
2.1 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及专业建设的参与度不高。 (1)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还没有形成。管、办、评分离, 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 社会团体、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建设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 (2) 缺乏社会广泛参与专业建设的机制。由高职教育界、科技文化产业界及政府部门代表共同组成的地区性学科专业建设协调机构尚未健全。第三方评价机构或社会媒体对各类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查、评估的相关政策机制不健全, 专业建设透明度不够。 (3) 多渠道融资机制不健全。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还没有完善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 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还没有完善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 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的所得税税收政策还不够合理。
2.2 校际合作意识淡薄
各高职院校缺乏合作交流机会, 校际合作意识淡薄, 校际资源难以共享, 未能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性竞争关系。各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来协调资源共享过程中各方的分工和合作, 也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来约束和规范各方在资源共享中的态度和行为, 更缺乏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来解决资源共享各方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问题。
另外, 各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硬件条件、软件设施、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师资水平、学生基础方面也不尽相同。整体实力较强的院校在课程互开、学风互认、教师互聘等软件资源共享方面缺乏内在动力, 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会对本校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某种程度的保护。
2.3 校企合作层次较低
目前, 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层次较低。合作形式大多为顶岗实习安排、订单人才培养、兼职教师建设等, 而学校、企业的深度融合, 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 工学交替、实岗培养等深层次合作不够。合作运行机制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没有真正实现“双重”管理、“双元”育人, 校企合作质量难以保证。
2.4 网络资源使用率低
(1) 网络资源种类不全, 建设质量不高。各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等网络教学资源还存在门类不全、重复建设等问题, 部分网络资源质量不高。 (2) 网络设施系统落后, 网络速度缓慢。一方面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不够完善, 存在网速慢或网络资源无法打开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网络资源访问权限低, 网络资源访问受限的问题较突出。 (3) 网络资源平台不兼容, 使用不便。由于各种网络资源使用的检索方式、系统平台不统一, 给用户使用资源带来诸多不便, 检索效率低。 (4) 网络资源读者认知度低, 使用范围小。有些高职院校中还存着读者“不知道有什么, 不知道如何用”的现象, 网络资源认知度低, 读者范围小, 网络资源浪费严重。
3 高职外部教育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高职教育重点发展方向, 对于实现校际资源共享、加强校企合作与科技开发、促进教学改革与中高职沟通等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统计, 全国已建立927个职教集团, 参与单位达到6 000多个, 其中成员学校2 400多所, 合作企业3 600多家[1]。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总体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比较规范、明晰、有力的组建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多数职教集团组织松散, 约束性不强, 集团成员责、权、利不清晰, 校企共建合作实体的产权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评估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还不够完善, 缺乏能调动各方积极性、集聚多方优势的内部运行机制;公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还很有限, 企业深度参与集团办学仍有体制障碍。
3.2 高职教育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量与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张不相适应, 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硬件资源较为短缺, 缺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要设施和设备, 大部分实习场所和环境也不够理想。部分学校实训仪器设备相当紧缺, 严重影响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同时, 院校间硬件资源差距较大, 加之各高职院校分布分散, 独立运作, 还存在着硬件资源重复建设问题, 没有实现校际间教学资源的共享, 没能充分发挥资源使用的最佳效率。
另外, 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学科等结构和层次还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缺乏“双师型”教师、实验教师。目前, 高职师资大多毕业于普通高校, 是“出了校门又进校门”, 而真正来自企业且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相当少, 教师中真正具备双师素质和能力者为数不多。因受限于高职院校现行管理体制, 各高职院校一方面缺乏真正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教师, 而另一方面, 极少数专家级教师由于受本校招生规模限制和缺乏校际间教学交流机会, 难以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3.3 教育资源共享意识淡薄
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 各高职院校间交流较少, 各自为政、闭门办学的情况较为普遍。交流合作意识淡薄和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 导致院校间硬件教学资源出现了重复浪费的现象, 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许多高职院校存在“小而全”现象, 有些学校为了某个专业建设购买昂贵的设备, 建好后的高水平实训实习基地仅为本校、本专业使用, 造成了严重的财力、物力资源浪费。高职院校的软件资源也缺乏沟通和共享, 师资间互访教学、合作办学、专题研讨等交流较少。
3.4 与地方经济融合度不高
高职院校要为用人单位提供“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最终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因此, 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应满足地方产业和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但是, 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存在着与地方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匹配度低的问题。以甘肃省为例, 甘肃省现有高职高专院校25所, 共871个专业点, 涵盖了19个专业大类;其中包括文化教育大类143个专业点, 制造大类119个专业点、财经大类108个专业点、电子信息大类101个专业点、土建大类73个专业点等[2];这与甘肃省实施“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还不相适应, 各高职院校在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专业布点较少, 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3.5 校企相互融合度低
目前, 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都停留在浅层次合作上面, 基于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尚不健全, 企业积极性普遍不高。究其原因: (1) 制度缺失问题[3]。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 但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表达, 缺乏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 使得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 (2) 运行机制问题。目前真正实现受教育者和企业用人单位的权利与责任全面表达、合理平衡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无法协调好企业、受教育者、院校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政策难以具备较高的权威性与可行性。 (3) 学校向企业提供的服务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很难满足企业需求。职业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有些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和专业技能水平还达不到企业要求。 (4) 校企合作缺乏起协调服务作用的第三方。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 应有第三方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 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目前的校企合作中还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作用。
3.6 网络资源认知度低
在对读者查找资料的渠道进行调查时发现, 大部分读者首先还是利用搜索引擎 (如百度和Google) , 少数读者会利用网上图书馆、网络精品课程等查找资源, 从这点可看出大部分读者还不习惯使用网络教学资源, 或者对网络教学资源不够了解。现有高职教育网络资源使用过程中, 还存在资源种类不全、更新不及时、访问速度慢或无法访问等问题, 也存在各网络资源使用的检索方式、系统平台不统一, 使用不便等问题。
4 结语
随着高职教育发展, 办学规模扩大, 各高职院校在办学经验、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软硬件条件上都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发展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 各高职院校如何共享、利用校际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资源、网络资源等,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就成了各高职院校解决办学条件不足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主要途径。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校际资源、企业资源、网络资源等外部教育资源是各高职院校解决教学资源紧缺问题的主要途径。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在外部教育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如社会参与度不高、校际合作意识淡薄、校企合作层次较低以及网络资源使用率低等, 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高职教育,外部教育资源,校际合作,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新闻网.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情况调查[EB/OL].http://www.jyb.cn/zyjy/zyjyxw/201506/t20150609-625563.html.2015-06-09.
[2]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建设调研报告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调研报告的通知[Z].2013-11-05.
校园教育资源环境建设案例分析 篇5
摘要 在目前南昌市教育系统信息环境建设中,网络是基础资源、是核心,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网络教学资源已经成为新一代校园信息环境的心脏,本文以南昌一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例,通过对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要素、结构和特点的分析,对网络信息环境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 信息环境 教学资源 校园网络 一引言
随着南昌教育系统中小学校园网工程的实施,各学校都在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而信息环境建设是学校信息化的基础,信息环境建设包括硬件的建设和资源的建设,其中,网络是基础设施,资源则是核心,但是很多学校在信息环境建设的实践中,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重视不够,使得网络的实际应用远远落后于网络本身的建设,本文首先对资源建设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我校的资源建设这一案例的研究对中小学校园网信息环境综合建设进行探索。
二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分析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资源建设问题正逐步成为关注的重心,对于一位中学教师来说,高质量的备课、精美的课件制作、教师的再学习等都离不开强大的资源背景,而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力和学习的能力、拓展视野等也离不开强大的资源平台,对一个学校来说,建设校园网投入很大,如何能够真正做到为学校的教学服务,校园网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这也离不开资源的建设。显而易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强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系统是现代教学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分系统。三网络教学资源的结构要素
我认为,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基本包括教学资源建设和资源开发系统两大模块。资源开发系统主要是为专业教师提供各种媒体素材的采集与编辑,网上多媒体信息的收集与重组,网络课程的编著工具等。就我校而言,对资源开发系统的硬件设备尚在投入之中,我主要对教学资源的环境建设作了一些探讨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三个基本部分是多媒体教学素材资源库,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组织管理系统。
1、多媒体资源素材是相对现代多媒体教学使用的教学软件来说的,这类媒体信息主要是以单一媒体的形式呈现,如学校中原有的录像、录音、图片等资料,经过数字化转换,形成数字媒体信息,我们把这些信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进行挑选、处理,投放到网络服务器上,比如我们在ftp服务器上建设了课件库、试题库、教案库等,主要以知识点为基础,有组织地将教学资源构建成为学校教师教学中使用的有机系统。
2、图书馆是吸收知识的好地方,但图书馆有地理位置、藏书量和时间等限制因素,影响到学习效率的提高,为了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同时也为使学习过程更便捷,我校加大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力度,建设了图书馆网上检索系统和数字图书馆,以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资源组织管理系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主要配置一些应用软件系统: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视频应用系统、多媒体素材应用系统等。每个系统都包括数据管理、数据上传下载等功能模块,开发了组卷数据库和课件制作数据库,可以方便教师对资源的二次开发,满足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媒体资源的使用环境一般包括静态主页、课件制作平台、课程资源等。主页是基于因特网,利用web服务方式,向客户开放的窗口,它可以链接到各个系统的应用界面,为师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学习环境,支持教学管理的组织和实施,网络课件、电子教案等均可上传和下载。通过对通用教学资源库结构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高质量有特色具有教育教学内涵,能够形成教学功能的专业资源 2 全面的能使资源有效集成的资源组织管理系统 3 具有使用这些教学资源的工具和浏览平台 4 提供健全有序的资源实时更新机制 四应用效果
远程教育资源分析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资源;应用
引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时代发展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来对实际的教学现状进行积极应对。通过“正能量”资源的应用就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促进作用,对此加强理论性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资源应用重要性及应用现状
1.1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资源应用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资源的应用能够对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得到有效培养,达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效果。同时也能够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要想在思想道德品质上能良好呈现,就要将“正能量”的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应用,为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建设提供有利素材[1]。再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资源应用能够对大学生的积极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促进作用,同时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究也有着启示作用。
1.2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正能量”资源的应用的效果出现了弱化的现象,对此要能够充分重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在多变的时代发展下并不能代表全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资源的应用主要是在心理干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能量”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从价值观层面来看,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其今后人生发展的导向,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进行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能量”资源在网络媒体的传播下虽然起到了很大作用名单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让学生无所适从,这样长此以往就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处在无序的发展状态。再者,当前社会对“正能量”的渴望较多,故此这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出现了错觉,而实际的“正能量”作用却没有得到发挥。
2.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资源应用策略探究
第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资源的应用策略实施要能够结合实际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要能让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得以正确的树立,并要积极的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以及精神层面因素,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措施上就要能够针对性的实施,在宣传上要能加强力度,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的判断理念加强宣传。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感性判断进行科学的构建。
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资源的真实性要能够明确化,通过“正能量”的传递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得以有效提升。通过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大学生,将一些有着“正能量”的人或者事在其感人的点上进行对学生激发,通过“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来对“正能量”资源充分利用[2]。同时要能对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密切关注,将一些生动的实例展现给学生,从而来增强“正能量”资源的感染力及亲和力等。
第三,对大学生的言论行为等要能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在引导训练中要能保证开放的言论环境,将沟通和互动作为基础,了解当前发展的一些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的工作者也要能对学生的一些动态信息加以收集,在大数据的作用下来通过言论引导学生对一些比较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探究。而在行为训练上则主要就是从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进行实施,要能够创新传统的活动形式,将相关的理论间的关系进行理清,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用经验总结合问题探讨对所应用的理论进行证明。
第四,对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资源应用的新颖性要能得到充分重视,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下,人们对“正能量”资源的需求也会不断的加大,所以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要能结合时代的发展将“正能量”资源的新颖性得以充分体现,在适当的方法上将其在实际教育中加以应用,发挥其主要的作用[3]。不仅要能够对“正能量”资源得以充分整合优化,还要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对“正能量”资源加强开发的力度。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资源的应用还要能够立足于其典型的特征,在“正能量”传递的常态化作用下,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穿透力充分的呈现。为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得到有效体现,就必须要能将“正能量”的传递常态化的呈现,引导大学生不断的奋发向上。
3.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資源应用要能够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能充分重视,将学生作为正能量资源应用发挥作用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资源应用的创新特性也要能够得到充分重视,只有多方面的考虑才能够保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雪萍,徐玉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名称的嬗变与纷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2]任庆凤.构建和谐校园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J].职业教育研究,2014(07).
远程教育资源分析 篇7
关键词: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媒体
在教育文献中, 人们常见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媒体等概念术语。尤其在教育技术学的文献中, 这三个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却常常被交互使用, 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学科, 不断出现新的名词概念是必然现象。同时, 规范和界定这些名词概念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故本文分别从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角度, 对这三个概念关系给予分析。
一、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教育环境”是指与教育这个中心有关、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或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 是教育活动一旦产生就被抛入其中的一种文化氛围。从宏观上看, 它包括教育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从微观上讲, 它又包括为具体教育活动展开所创设的种种条件[1]。“教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被教师和学生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 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设备、人员和场所等。狭义上的教学资源指资料、设备和场所。而“教育媒体”就是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存储、呈现、传递信息的工具, 它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 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教育环境包含教育媒体和教育资源, 而教育资源又包含教育媒体, 也就是说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的范围依次递减 (如图1所示) 。
(1) 教学资源包括教育媒体。从对教育资源的界定可知, 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 是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教育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或加工、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 明显的, 教育媒体属于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可见, 教育媒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媒体和教学资源密不可分, 将不同的教育媒体综合运用于教学之中, 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 它们就成了教学资源。因此, 如果说教育媒体反映了教学材料的客观属性、技术属性, 那么, 教学资源则侧重于教学材料的实用属性, 即教学材料是干什么用的, 为谁用的。
(2) 教育环境包括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根据定义可知教育环境是围绕着主体并对主体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因此, 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媒体, 它们都是围绕于学习者周围的, 都不外乎精神方面的和物质方面的, 因此, 他们都包含于教育环境的范围之中。
二、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
若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 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三个概念就有了新的特定含义, 与教育学的角度就有所不同了。
教育技术学所说的教育环境, 实际上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学生如何学好知识, 增强能力, 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环境。[2]在学校中主要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数字电视教学系统、数字语音学习系统、电子阅览室等。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环境相比,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更加注重的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物质层面的教育环境, 即我们关注的是教育学角度下教育环境的一个方面。
而教育技术学所指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产生的, 它是指信息内容、材料和信息渠道, 既包括教育信息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的载体, 还包括了信息的表现形式, 是信息及其载体的综合。教育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信息资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现代生活中的信息资源, 指师生在所处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事物、现象;二是由各种印刷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 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报刊、杂志, 等等;三是各种视听材料和多媒体、数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来源, 即广义教育信息资源的第三部分。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把教育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处理, 以多媒体方式呈现, 以超文本结构连接;网络技术又将教育信息进行大规模、集成化的传播和交流, 因而, 此类教育信息资源就显得格外重要起来。[3]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重点就是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 主要是对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开发。
教育媒体, 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教育技术学则重点放在“现代教育媒体”, 它是指教育中应用的现代视听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媒体和技术, 是以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工具。值得说明的是媒体具有复合性的特点, 任何媒体都是由硬件设备和软件材料两部分组成的, 即由设备和载有信息的材料复合而成。仅有硬件设备而无相关的软件材料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媒体。因此, 现代教育媒体不但包括基于电子、光学、机械等技术的视听媒体, 基于电子、数字技术的互动媒体和技术, 而且包括载有教育信息的相关软件材料等。现代教育媒体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教育技术学角度来看, 通常所说的教育媒体即特指现代教育媒体。依据前述的含义, 即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现代教育媒体的含义, 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新的界定。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物质层面的教育环境, 在学校里基本上是指六室 (普通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微型电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 和三大系统 (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 , 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4], 而现代教育媒体是指教育中应用的现代视听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设备和相关的软件材料。换句话说, 现代教育媒体既包括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的内容也包括了相关的软件材料。因此, 不难看出, 现代教育媒体的范围要大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教育信息资源不仅仅指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信息内容, 而且包括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呈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材料等, 如影视材料、课件和网络等, 也就是说教育信息资源包含两部分内容, 即教育信息及教育信息的物化载体或表现形式。目前, 教育信息资源的物化载体或表现形式有:试听教材 (如幻灯片、电影片、电视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 、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和教育网站等。从这个角度来说, 现代教育媒体包含了教育信息资源中呈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材料, 但却没有包含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信息内容, 因此, 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资源是部分交叉的关系。
由此, 我们可以总结出, 现代教育媒体包含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而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资源在内容上是部分交叉的关系, 如图2所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教育学中, 教育环境范围最大, 教育资源次之, 教育媒体最小。在教育技术学中,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现代教育媒体在范围上有所缩小, 但是在名称及其内容上都更加具有教育技术的学科特色, 因此本文认为不会出现一者取代另一者的情况, 并且每个内容都需要学者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范玉秋.教育环境的哲学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5) :124-126.
[2]张明.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创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28 (2) :282-284.
[3]李康.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远程教育资源分析 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包括了教师、教学设施、建筑物等有形的资源, 也涵盖了无形的资源, 包括教学方式、教师的素养等方面的内容, 如果这些有效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整合, 就会形成机构设立重复以及资源浪费的现象, 因此遵循一定的原则, 对教育管理的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和优化能促进高校更加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1) 从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方面来看, 资源整合是增强实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高校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能从其他优秀的高校中引进较好的师资力量, 从而能在教学管理、教学方式上得到好的经验借鉴和学习, 这无疑提高了高校教和学的水平, 另外通过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也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毕业生, 提高高校的声望和实力。
(2) 从社会对高校所提的要求来看, 资源整合是促进各大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高校的教学不是仅仅满足于学生有学可以上的水平, 而且是要有好的教学环境、教学实力和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因此高校要进行资源整合, 达到资源共享和学科优势互补的目的, 从而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3) 从高校内部的资源利用方面来看, 资源整合能有效地提高高校的资源利用率, 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减少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重复投入, 让高校有更多的资本去发展和建设。
二、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分析
(1) 高校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自始至终都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这与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在师资力量、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就形成了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2) 高校中存在资源分散以及闲置的现象, 缺少共享的意识。一是高校的每个分校校区都有独立的负责人和管理者, 在资源的使用上就形成了分散的局面, 另外对于高校中的各个院系也是分别使用各自的教育经费, 在机构的设立, 教学设施的购买上也是分开进行的, 实际上这些资源中有些是可以共同使用的, 因此就造成了资源的低水平重复使用。二是有些高校为了显示学校的先进和发展程度, 花费大量资金购买一些仪器和设备, 但是由于缺少真正熟悉操作的人员, 或是所购买的设备与现阶段的教学水平有所差距, 从而导致了资源的闲置, 这都是没有共享意识所导致的资源浪费。
(3) 高校缺乏与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合作的机制。目前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 而高校在这一方面多是依靠建立实验室来对学生进行栽培, 甚至有些高校由于条件的局限性, 只能通过观察或是短时间的实践, 所以高校所建设的实验室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根本达不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并没有将校内的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 建立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的机制。
三、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对策分析
(1) 从资源整合的内容上看, 一是对物质资源的整合, 对于师资力量而言, 要优化其资源配置, 对于其他硬件设施的物资而言, 要改善管理机制, 根据高校的实际需求, 以及加强各个院系和分部的联系, 打破以往独立的界限, 采用调整、整合的措施, 让人们具备共享的意识, 从而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校的健康发展。二是对非物质资源的整合, 包含了校园文化和财力资源方面, 作为支撑高校发展的基础, 整合优化其资源也能起到杜绝闲置和浪费的作用。
(2)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与校外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首先在高校管理的方面可以广泛地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发展所提出的参考意见, 包括计划、组织和决策等, 比如引入国外的教育管理方式。其次是多与本土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锻炼场所, 比如建立产学研机制。最后是与校外的著名高等院校开展学分互认的政策, 为教学提供更多资源共享的机会。
由于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存在浪费、闲置和分散问题, 而且对于高校的管理人员而言也缺乏资源共享的意识, 因此通过培养高校资源共享意识, 加强对教师资源、高校的建筑设施、非物质资源以及与校外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是解决目前所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也能很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昕, 孟繁二.关于高校资源整合与配置的反思[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08 (2) .
远程教育资源分析 篇9
●F BJ W教育资源网络解决方案
我们整体考虑对教育资源建设基本的需求和现阶段大部分教育城域网所存在的弊端, 提出了一套“分布建设-本地存储”的解决方案, 将其命名为“F B J W教育资源网络解决方案”。
F:分布建设。其目的是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虽然是分布共建, 但是由于采用的是本地存储方式, 任何一台机器出现故障都不会影响其他机器的运行, 确保了在共建、共享资源的同时, 彼此之间又是完全独立的。
B:本地存储。其目的是实现内网高速访问;所有用户 (包括学校或教委信息中心) 都有完整的管理权限, 彻底将用户分流, 这样, 每个学校仅仅需要访问本学校内的机器即可, 而且校园网内的任意一台机器都可以作为服务器用于共建共享资源, 大大降低对硬件要求。
J:加密传输。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城网之间通过加密通道实现资源网络相互通信。
W:无限扩展。可以实现任意多学校、可以实现城域网之间、非城域网之间以及城域网和非城域网之间的无限连接, 并且每一用户不再是孤立的, 通过加密通道实现了任意大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彻底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 以上方案对硬件和网络条件的要求特别低, 普通电脑均能胜任, 在城域网内、ADSL宽带、固定IP的宽带均可实现, 因此, 大大节约了整体成本。而且, 本方案采用内访问方式, 全部实现了高速访问。比如对于大文件的添加, 除了可以采用拥有高速上传算法和程序的上传方式外, 还可以在本地直接添加, 如同复制粘贴一样快捷。
以下三种典型结构图为拆分后的结构示意图,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情况可以混合使用。
结构一:教育局信息中心为交换中心方式
结构二:教育城域网区间互联方式
结构三 (城域网内部结构) :泛城域网内部通联方式
说明:以上三结构中, 不同机器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相互授权的加密通道连接的。
●教育局城域网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我们以“分布建设-本地存储”的解决方案为技术核心, 配套开发了“新源共建共享管理平台”。本平台是可以跨地区无限范围内共建、共享的方案, 是在动态IP的ADSL条件下就可以实现分布共建、共享的方案, 是可以无限个服务器共建、共享的方案, 彻底解决了资源传输速度的方案。本平台目前不仅解决了普教的共建共享问题, 而且也为大中专及综合院校的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解决方案。由于平台具有超强的网络条件适应性, 同时具有分布式和集中式的特点, 所以在具体实施中有各种方案可行, 各教育局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以下方案或者提出要求进行新的方案规划。
方式一:一站式 (中心站点方式)
该方式仅仅需要在建立一个站点, 管理采用多级权限分布管理的方式。由于是大量学校和教师同时使用统一站点, 所以注册管理、资源审核管理等问题比较重要, 本平台加强了多级权限管理功能, 有效解决了管理问题。该方式成本低, 但是对条件要求比较高, 要求具有较高带宽和基本不停机。其结构如下:
教师只需要登录站点进行资源浏览、上传、维护等操作。
管理采用多级管理方式, 具体方式如下:在中心网站设置好单位后可以分配给每个下级单位 (县级教育局) 一个注册管理员账号, 县城级教育局管理员再分配给学校一个管理员账号。由学校管理员具体管理本校内的用户注册 (含权限的开通、删除用户等) 。该方式大大减少了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并且该多级权限管理方式为无限的, 可以满足任意多层权限分配。
站点个性化设置
站点的界面、评论、注册等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设置, 只需要修改相应文件即可。
页面顶部只需要修改h ead.asp文件。
页面底部只需要修改foot.asp文件。
其他设置只需要修改const.asp文件, 修改成相应的值就可以。对登录界面、评论、浏览、点击数、注册后是否立即开通权限等进行设置, 如下:
ping lunquanxian=0'0为未登录网友也可以评论, 1为只有登录后才能评论
ping lunxiansh i=0'0为评论直接显示直接, 1为审核后才能显示
liulanquanxian=0'0不需要登录就可以浏览资源和课程, 1为只有登录后的才能浏览
dianjixiansh i=1'0显示点击数, 1不显示点击数
deng lush ezh i=1'0不需要登录就可以看到首页, 1需要登录才能看到
zh ucekaitong=1'0立刻开通浏览权限, 1注册后需要管理员后台开通浏览权限
duo IPmulu=0'0为单一IP存储, 1为多IP存储
g uanliy uan="管理员联系方式:请联系本校内有管理权限的教师。"'管理员联系方式, 修改成自己的
方式二:多个教育局分布建设本地存储方式 (推荐)
在地级教育局和各区县教育局分别安装一套平台, 各自具有独立性的站点, 各自独立使用和维护, 但是在资源上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其特点是任何一个区县的服务器出现故障都不会影响其他区县的资源更新使用。该方式在管理和权限分配上与方式一完全一样, 也是多级分配方式。其结构如下:
方式三:无中心站点方式
远程教育资源分析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力资源,技术型人才
在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被不断强调的今天, 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发展体系中起到的作用也变得愈发明显。大量专业型职业技术人才走向社会, 为缓解职业型人才紧缺, 技术型人才不足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也为普通劳动力转型为劳动型技术人才提供了可能。当下, 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机构迅速良性发展, 为我国人力资源发展体系的充实和平衡提供了基础性保证。
一、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
以提升技术水平为目标, 将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操作实践作为学习方法是各类职业教育奉行的基本原则。要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就要将人才的培养从有限的高知识、高素质人才向更多的综合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以及普通劳动者方向转变。
1.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 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技校也为各大工厂提供了不少专业型的技术人才, 但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因不少学生及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能力、师资力量存在质疑, 很多职业教育机构面临着招生难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 大部分职业教育机构的知名度都相当有限, 除少数技术学校, 烹饪学校会通过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之外, 大多数技术学校都面临着生源短缺、不为人知的现象。除此之外, 部分职业教育机构不稳定的就业局势也造成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困难。面临着毕业等于失业的竞争局面, 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究竟能产生怎样的作用还抱有相当大的怀疑心理, 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更多学生宁可选择复读或直接走上社会, 而非通过职业教育转型成为技术型人才。
2. 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虽然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但这并不能改变它在人力资源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较于小学、初中的知识型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可以算得上是技术性素质教育了。从大体上看, 职业教育被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满足劳动者学习一技之长以谋求工作的技能学习型职业教育, 其二则是满足在职者提升已有劳动技能的提升型职业教育。事实上, 不论是其中的哪种, 都起到了帮助受教育者提升自身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从事一项职业的必要前提, 也是素质养成的基础。因大多数参与职业教育的人员都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 个人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较差, 且工作经历、经验都相对不足, 所以较难形成相对完整的职业素养。职业教育则是在锻炼劳动者操作技能的前提下, 通过理论学习中的种种教学方式, 促使这些学生尽快形成正确完整的职业素养, 从而帮助他们准确认识自己即将从事的事业, 产生对该行业的兴趣, 进而实现“干一行, 爱一行”的目标, 提高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 职业素质的养成也为受教育者掌握一技之长、提升专业技能奠定了可能。相较于未接受职业教育的普通劳动者, 他们不仅可以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学习相关知识, 更能在实践的同时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从而对技术化大生产, 设备自动化流程等产生更为深入的认识,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进而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更为清晰的了解。
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发展中还起到了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人力资源结构是否合理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实现人才价值充分利用的重要标准, 也是促进经济结构合理转变的重要前提。职业教育使大量没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有了学习专业技术的机会, 弥补了当下技术型人才短缺的现状, 促进了知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平衡。因对职业教育的选择建立在受教育者兴趣能力基础上, 所以它不仅能发挥人的个性潜能, 也能将劳动者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 进而实现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配置。
二、职业教育下的人力资源发展体系建设
构建人力资源发展体系首先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发展空间。不能单纯将职业教育视作单项技能的培训, 而要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将单一的技术能力培养转变为专业知识与动手操作的紧密结合。政府、社会都应该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从而在普通民众中树立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站在构建人力资源发展体系的基础上看待职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正确宣传对待技术型人才的相关政策, 确立从提升劳动者自身能力做起, 平衡发展人力资源体系的发展方向。
其次, 要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寻求职业教育间的合作。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体系建立在人口过多, 高素质型人才较少, 技术型人才不足的现状上, 而职业教育为提升个人能力, 进而提升群体职业素养, 奠定人力资源基础提供了可能。眼下的职业教育受教学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 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 是以必须加快职业教育的创新, 丰富职业教育的门类, 给受教育者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并及时引进该行业的先进思想经验和技术设备, 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能够吸收他国的成果, 走出一条创新性的发展道路, 将职业教育发展为密切贴近人才技术需要的, 有特色的新型教育。
而后, 我们还需明确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不同阶段发挥的不同作用。人力资源建设的过程是丰富储备人才的过程, 也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人才强国战略落实的必要途径。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相对应, 对于当前社会的紧缺型人才, 要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与此同时还要对人力资源体系的走势及将来的需求进行先对准确的预判, 从而避免单一型技术人才过剩造成的受教育者就业困难。简言之, 职业教育要紧贴时代需要, 以将人力资源发展体系合理充实起来为目标, 力求实现人才的综合培养。
三、小结
发展职业教育, 推动人力资源发展体系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课题, 面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及其在人力资源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努力促进职业教育结构合理、质量保证式的发展, 从培养技术型、综合性人才着手, 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发展体系的快速、优质建设。
参考文献
远程教育资源分析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 远程教育 多媒体授课
一、引言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为实现化学教育新课改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与空间。尤其是国家开展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以来,为新疆边远地区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基础。远程教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和田地区墨玉县还处于初行阶段, 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找出一条适合新的化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二、远教多媒体资源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创设情景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创设与化学教学课题有关的学习情景。如:在阐述水的重要性时,展示网上的天文观测资料、水电站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说明水在宇宙中的广泛分布和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展示水土资源流失、水污染严重的资料,说明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
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校可以建立化学课件资源库并放入局域网中,这样学生便可自行浏览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时间,自定化学内容的学习进度、内容和时间,从而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各自最优化的发展。
4.开阔学生视野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对化学知识没有直观印象的难题,还可大大开阔其视野,培养其良好的化学学科思维方式。
三、利用远教多媒体资源辅助化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是目前教学工作的最大难题。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不可取,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也不可取。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如将板书完全放弃,用屏幕替代,实验用课件替代等。这种认识过分夸大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作用,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
此外,每一位教师拥有的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远教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远教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2.多媒体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体现课堂重点目标
教师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化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的技能。同时,化学教师对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必须对化学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这对化学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化学教材中的重难点。化学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化学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有些化学教师上课就是放录像、展图片,一节课下来没讲解、没主题、没目标。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用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应用远教多媒体课件教学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由于课件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现行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虽然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有一定的预见性,但是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有不确定性因素,要使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整个模式的教学流程,是非常紧迫的。教学的开放性和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必然产生了矛盾。因此化学教师不仅要对时间进行合理分配,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4、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新课程理念讲的是探究式教学,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多媒体课堂教学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只有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课堂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注重资源库建设和教师之间多媒体教学经验的交流
要进行远教多媒体手段教学,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其主要内容有:虚拟化学实验室、网络课件库、习题试题库、教案素材库等,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国家远程教育卫星资源下载。此外,所有任课教师之间应共享资源,相互交流,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效果的放大效应。
四、总结
利用远教多媒体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和发展,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提高化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就一定能使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林宪生,多媒体教学与主体性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04)
[2]肖春祥,浅议多媒体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3(05)
作者简介:
远程教育资源分析 篇12
1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总体情况
据统计, 截至2010年底, 重庆市38个区县共闲置中小学校4501所 (含教学点) , 闲置学校占地面积893.0万平方米 (约1.34万亩) , 闲置校舍建筑面积196.2万平方米, 形成的闲置校舍固定资产原值约4.51亿元, 按现值估值约为5.16亿元。其中, 幼儿园闲置11所, 校舍14栋;小学闲置4383所, 校舍7094栋, 九年制学校闲置13所, 校舍17栋;初中闲置79所, 校舍265栋;高中闲置3所, 校舍8栋;中职闲置6所, 校舍16栋;成人学校闲置2所, 校舍2栋;其他像勤工俭学点和教办的学校闲置分别是1所和3所, 校舍1栋和8栋。可以看出, 小学是整个农村教育闲置资源中比例最大的。
1.1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的特点
(1) 学校建设时间早。通过调研资料核查, 闲置校舍建设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前的占56.5%;1990-2000年期间及2000年以后修建的分别占33.9%和9.6%。
(2) 规模普遍较小。据调研分析, 闲置学校大部分为村校, 闲置学校平均占地面积为3.06亩, 平均校舍建筑面积为481平方米。
(3) 产权权属关系较为复杂。闲置学校主要可分为国有、集体所有和其它 (含国有投资、集体出资和群众投工投劳共建) 等3类, 其中国有占70.6%, 集体所有占21.9%, 其它占7.4%。
(4) 多数无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 或权证不齐。这部分学校主要修建于实施“两基”及验收期间, 部分区县国土部门只办理了临时权证, 没有完善产权登记。在调查的学校中, 有土地使用证的学校有3239所, 占71.96%。
1.2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的处置利用情况
目前,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使用和处置情况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教育系统内部划转, 继续用于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学农基地等, 占闲置学校的3%;二是无偿划转为当地卫生、福利、文化等其他公共用途, 占闲置学校的7.3%;三是出售或出租, 对交通便利、有处置价值的校舍进行出租或出售, 其资产收益归教育部门, 这类情况占闲置学校的17.7%;四是通过其它方式处置的占5.3%;五是尚未处置 (废弃或暂时闲置) 的占闲置校舍的66.8%。
调研显示, 闲置校舍中处于闲置废弃状态的比例最大, 其次是用于出租出售或用于公共事业。如荣昌县将仁义镇安瑶山小学教室等25栋闲置校舍转让给镇、村、社用作五保家园、敬老院、村办公室等;将双河长山中学教学楼等11栋校舍出租给企业;将吴家海棠中心校黄葛滩村小教室等6栋闲置校舍与镇政府进行置换, 用作办五保家园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对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的需求。
整体而言, 大部分区县对闲置校舍的利用率并不高。例如武隆县有闲置校园78所, 其中出租6所, 临时交村社保管使用的11所, 划转给村1所, 临时转作其他用途的5所, 闲置的就有55所。即使已出租的校舍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也很普遍, 相比偌大的教学楼和校园场地, 出租的教室“大材小用”利用率也非常有限。
2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形成原因及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形成的原因
(1) 规划布局不合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九”, 在“人民教育人民办, 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村村办小学”热潮中, 全国实行的是分级办学体制, 县办高中, 乡镇办初中、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 村办村校。当时各乡镇最大的教育目标任务, 就是完成“普九”。由于管理体制、经费短缺等多种因素, 对学校建设根本没有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对学校的整体布局规划缺乏分析、论证和统一安排。因此, 出现诸多隐患, 最终导致目前较大数量的农村村校资源闲置。
(2) 生源逐年减少。在计划生育政策调节下, 农村出生人口呈现波浪式增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 家庭经济条件稍好的, 部分学龄儿童随家长到城市异地就学, 使农村学校生源进一步减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 家里就只剩爷爷奶奶照顾学龄儿童, 形成名副其实的“农村留守儿童”。
(3)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开始。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的加快, 这种办学模式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 社会对寄宿制学校的需求越来越大, 农村适龄儿童的家长纷纷为孩子选择上寄宿制学校, 政府又资助部分“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 同时对家庭贫困学生提供“爱心午餐”等, 由此导致部分农村村校生源越来越少直至闲置。
(4) 城镇化加快和农民新村建设进程的加快。近几年由于城镇化速度加快, 农民向城区和中心集镇迁移, 乡村居住人口逐年减少;由于乡镇体制和行政村的改革, 原有自然村的中心地位发生根本性转移, 原有散居的村民集中建设到新选址的“农民新村”, 学生发生转移, 学校的布局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由此导致初级小学必须异地建设;为了节约成本和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 一些生源较少的中小学被撤并, 教育行政部门又缺乏闲置校舍处置的政策和有效措施支撑, 形成的一批空置中小学, 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校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5)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因为农村学校点多、面广, 很多学校属地方政府管理时为解决学生入学问题而修建, 除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镇、乡政府所在地学校规划建设相对较好外, 绝大部分村校由村民筹资、投工投劳修建, 场地小、校舍少, 多数学校满足不了最基本的功能设置要求。
(6) 地质灾害和移民工程的影响。随着“三峡移民工程”、“生态移民”和“高山移民”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 使得部分学校的生源减少而导致农村村校闲置。
2.2 重庆市农村闲置校舍处置存在的问题
我市目前有大批闲置校舍未能及时得到合理处置和充分利用, 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土地所有权不清晰。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至2002年, 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县、镇 (乡) 、村办小学的“三级办学”模式下, 农村学校建设用地几乎均由乡镇和村无偿提供, 土地属于村委会集体所有。建校时未办理审批登记手续, 没有界定校、村双方产权。依据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 这些没有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和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的校园, 所占用的土地仍然属于村集体所有。因此, 要处置闲置学校必然面临土地确权和村民利益的调整问题, 情况较为复杂。
(2) 校舍产权不明晰。根据调研, 目前未明确产权的土地、房屋都属于村校。其中大部分村校没有完善产权手续, 主要是在六、七十年代, 按照国家政策要求, 村校由乡村两级办学, 大部分村校的用地是村社集体土地, 校舍由村民投工投劳和教育部门适当补助建成, 个别村社认为村校是村集体资产, 闲置的村校土地、房产应归还村社;部分市人大代表还提出相应建议, 要求将村校归还村社,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 学校与当地村、社和村民存在一定纠纷, 无法完善相关产权手续。
(3) 缺乏相关处置政策。重庆市教委、发改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局等五委局联合印发了《重庆市学校老校区置换暂行办法》, 但基本不适用于农村小学校舍的处置。部分部门和个人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个别村委会或村民强占闲置校舍, 造成校产纠纷, 个别学校不经评估随意处置校产, 造成部分闲置国有资产流失。
(4) 管理困难加剧资产浪费和流失。据调研分析, 目前闲置校舍存在“三无”, 即编制有限无人管, 经费困难无钱管, 地处偏僻、荒郊野外无法管。同时存在“三大隐患”, 即:长久失修渐成危房, 资产自然贬值, 且形成新的安全隐患;因无人管理, 明占暗偷现象较为突出, 人为造成资产流失;责任不明, 若因自然灾害出现倒塌伤人事故, 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难辞其咎。有的闲置校舍距中心校较远, 不便管理, 需要请专人管护, 增加教育成本。如不请人管护, 出现安全事故、财产损失等, 教育部门和学校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5) 安全维护成本高、利用率低。绝大多数闲置校舍建设年代久远, 建筑质量差, 部分干打垒校舍还存在, 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利用价值不高。如需要处置, 又需花费大量经费进行维修或维护, 部分维护成本甚至远远高于校舍残值。闲置校舍大多地处偏僻, 周围均为大山或农田、水库, 交通条件十分不便, 出租或转作他用困难, 即便出租, 价格也不高, 总的利用率较低。
3 对策研究
3.1 全面排查, 摸清家底, 明确产权
由于被撤并学校布局比较分散, 资产权属状况比较复杂, 各区县应成立专门机构, 尽快对闲置校舍逐校进行摸底排查并登记造册, 全面掌握闲置学校的土地面积、建筑结构、建设年限、建设资金来源、学校用地及房屋权属等状况。
3.2 尽快研究出台规范性指导意见
闲置校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为减少浪费和避免资产流失, 国家层面应出台相应关于规范闲置校舍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各地开展闲置校舍的确权和利用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在此基础上, 我市应结合实际情况, 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因地制宜出台具体的处置办法。
3.3 因地制宜, 分类处置
由于闲置校舍涉及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 建议本着“先利用, 后确权”原则分类处置。应坚持“取于教育, 用于教育”原则, 可以通过五种途径处置:一是“融资贷款”等形式, 直接把资金投入教育。二是“土地置换”, 用村校闲置的土地置换城镇学校发展所需的用地。三是“收取租金”, 对乡镇村社已经占用的教育闲置土地、房屋, 如果暂时不能收回, 收取一定租金投入教育。
摘要:随着各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学龄人口日趋减少、中小学校布局结构的不断调整, 很多地方都出现农村教育资源限制现象。文章对重庆市农村闲置校舍资源现状进行分析, 发现很多闲置校舍都处于闲置废弃状态, 由于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学生生源逐年减少、城镇化建设加快等原因, 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指导意见, 对闲置资源因地制宜, 分类处置。
关键词:农村,闲置,校舍,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溜.教育差距的中国阵痛[J].中国新闻周刊, 2005 (28) :32-33.
[2]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8.
[3]刘扬, 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其启示——休斯的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7) :69-72.
[4]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41-242.
【远程教育资源分析】推荐阅读:
教学资源远程教育05-25
远程教育技术及资源07-26
远程教育资源美术教学09-03
教学资源下远程教育09-12
语文教学资源远程教育09-26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07-05
远程教育资源使用心得体会10-21
西关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总结05-15
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管理之浅见07-29
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使用心得体会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