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林带(通用10篇)
生态林带 篇1
摘要: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 当代气候问题日益显著, 影响了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的健康舒适。文章从气候生态过程视角, 依托UC4四校联合教学毕业设计——西安幸福林带核心区城市设计, 通过对城市带状绿色空间“风-水-林”三方面的气候生态过程系统分析, 提出结合气候生态的城市带状绿色空间的城市设计方法。
关键词:城市气候,生态过程,城市设计,幸福林带,风景园林
引言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我国城市建筑密度加大, 城市规模大量剧增, 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改变, 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气候问题, 如全球气候变暖, 空气污染, 雾霾, 城市热岛效应显著等。气候条件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对城市空间环境和人体健康舒适的极大影响, 城市环境亟待改善。其中影响最为显著, 转变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于城市绿地的研究, 新的研究视角改变了只停留在“点、线、面”绿地系统概念和美学方面的研究, 更大程度的转向了城市绿色空间, 即绿地、植被对城市环境的三维效应影响, 包括它的生态性, 游憩性, 以及产生的气候功效。
一、城市绿色空间与城市气候改善
1.1城市绿色空间
“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开放空间”和“城市开放绿色空间”概念的简明化, 经历了三个阶段: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绿色空间以及城市绿色空间。广义上指在城市环境中出现的任何植被, 是存在与住宅之外的用于聚会的场所, 这些场所为居民提供了相互接触的空间、休闲游憩的机会, 为自然界的物种提供了生境, 维护了生物多样性[1]。它区别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37-2011) 中的城市绿地, 更强调三维空间的绿色环境功效影响, 包括了城市绿地空间, 城市滨水空间, 城市林地空间等。
1.2城市绿色空间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与改善
根据建筑热工分区, 我国可分为严寒地区, 寒冷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 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 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征。城市小气候在所属区域大的气候背景影响下, 同时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与郊区相比, 差异显著。集中表现为气温高、湿度低、风速小、太阳辐射弱、降水多、能见度差的特点, 即通常所说的城市“五岛”效应 (热岛、雨岛、干岛、湿岛、混浊岛) [2]。而由水体、绿地、林地组成的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的生态源地, 对于能量和水分的平衡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小气候。其中城市绿地、林地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挡风、导风作用, 改善城市小气候温湿度和通风度。城市水体可在夏季作为冷源, 利用蒸发、吸热作用, 增加湿度, 降低周围环境温度。同时由于水、陆表面受热不均, 可以形成昼夜交替的水陆风, 改善周边环境小气候。
资料来源:2014 年 UC4 联合毕业设计任务书
资料来源:2014 年 UC4 联合毕业设计任务书
二、城市带状绿色空间与气候生态过程
2.1城市带状绿色空间及功效特征
城市带状绿色空间是指城市中具有狭长, 线性形态特征, 具有功能性防护作用和气候生态效应, 能够改善城市环境, 提供人们休憩、活动的生活性空间。功能性防护是指绿带具有的防噪, 防风, 防浪, 防火的作用, 绿带宽度不同, 结构不同达到的功能性防护目标不同。气候生态效应是指绿带能够形成导风、避风、降温、增湿的气候功效, 提供适宜的活动场所。
2.2城市带状绿色空间的气候生态过程
地域气候及气候响应的生态过程是城市空间形态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不仅影响了自然生物的栖息, 更对人的游憩活动和地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绿色空间对城市环境有着季节性的差异影响, 并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 冬季增温, 夏季降温增湿, 形成了对城市热岛效应具有缓解作用的城市“绿岛效应”。城市带状绿色空间的植被种类、绿地类型、绿地面积及其空间结构不同, 对城市热岛的缓解效应明显不同[3]。
大型带状绿地可作为通风廊道, 为城区引入新鲜空气, 降低城区温度并改善空气质量。有研究表明带状绿色空间中的林带走向都应以垂直主害风作为设计原则, 植物的空间搭配以品字型为佳, 在不同树种混交的同一条林带中, 可利用“边行优势”将生长相对缓慢的树种配置于边行, 生长相对迅速的树种配置于内行, 林带带间距离设计应为熟龄时的树高, 空间布局应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4]。绿色空间中的水体可结合植物种植, 风道规划, 尽量布置在上风向, 增加空气湿度, 同时利用水陆比热容差异, 结合场地空间布置可形成局地小环境的水陆风。
三、基于“风-水-林”气候生态过程的西安幸福林带城市设计
3.1设计背景
西安幸福林带规划于20世纪50年代, 是苏联援建的东郊“军工城”的一部分。规划以中间百余米宽的绿化带为隔离, 东侧为军工企业厂区, 西侧为配套生活区, 中间的绿化隔离带即为幸福林带。因工程浩大, 建设资金不足, 幸福林带虽然在西安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均予以保留, 却一直未能真正建成。目前幸福林带内80% 的区域基本都是棚户区、临建市场, 其余20% 主要分布着六大军工企业的配套生产企业。片区内整体基础设施较差, 城市服务功能不健全。 (图1) 林带长5400米, 宽140米, 总占地面积达1025亩 (68公顷) , 被7条东西向道路 (华清路、长缨路、长乐路、韩森路、咸宁路、建工路、西影路) 划分为6个完整地块。 (图2)
3.2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人的户外活动舒适性作为设计目标, 从气候生态角度, 通过“风-水-林”三大要素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分析, 从三个尺度层面, 提出基于气候生态过程的城市设计思路:“城市层面气候分析——片区、地段层面生物要素及系统功效分析——关键技术模拟——空间形态响应-设计策略提出”。
3.3设计框架和阶段控制
通过分析评估地域城市气候的特点, 城市现状气候的调节途径, 相关软件的模拟验证, 策略提出, 探讨如何使户外空间更加宜居, 满足舒适度的要求。
3.3.1城市气候分析
首先对西安当地气象资料进行收集合整理, 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太阳辐射强度、日照、降水等, 摸清城市气候变化的特征和总体变化趋势。同时收集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资料, 包括城市路网, 用地布局, 建筑组合, 绿地植被及水体的系统分布及空间特征。收集当地关于人体户外舒适度的评价标准, 并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心理满意度的评价验证。
3.3.2相关要素分析和策略制定
本文针对中小尺度地块, 提出对地段层面中的气候影响要素“风-水-林”进行分析, 通过对城市常年风向、风速以及总体通风廊道和城市道路规划的综合分析, 提出地段层面的风道规划布局。通过对城市降雨量, 降雨分布, 水源, 管网布置, 地段地形及风向的综合分析和制约因素的叠加, 提出地段层面水体布置规划意向。此外结合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风道, 地段地形以及主要植被种类的综合研究分析, 提出地段层面的林地结构, 林冠线和林缘线的规划布局。最终落到场地各空间单元, 提出具体的满足人们活动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如通风绿廊, 水面蒸发冷却降温, 林带导风、挡风影响, 微地形局地风环境等提供适宜的户外活动空间等。
1. 基地风环境。 (1) 宏观层面:在城市尺度上, 李敏、王绍增提出在微风条件下, 城市需要建立微风通道, 注意城市的氧源基地和微风通道的设置以及与风向的关系, 在城市上风方向营造或保留大片森林与农田作为城市的氧源[5]。依据西安城市总体的风环境规划, 《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中规划建设的十二条生态景观及通风廊道, 《西安城市发展建设生态合理体系控制规划》中规划的九条城市通风廊道, 结合冬夏季主风向, 以及现状规划道路和林带位置进行整合、调整, 提出新增三条风道, 达到夏季引风入城。 (图3) (2) 中观层面:提出场地内重要的进风口区域建筑布局, 平面排放成喇叭形;建筑高度适当降低, 便于引风;规划风道区域建筑局部高度拔高, 形成风压通风;两侧建筑呈退台状分布, 夏季增大风速。 (图4、图5) (3) 微观层面:基地户外活动空间的位置选择, 应避免设在有可能产生近地高风速的地段, 冬季要防风, 夏季要引风。分别从微地形, 植物, 水, 建筑围合外部空间等设计要素角度提出对近地面风的影响。
2. 基地水环境。从城市水源补给方式, 水源分布两方面进行评估, 基地内水源供给采用河流引水和雨水收集。通过对引水工程过程和西安市各大公园湖泊串联式排水分析, 提出基于场地水循环的设计策略。 (图7) 通过对场地雨量和场地地形等制约因素, 包括雨水主管道, 黑河水过境管线, 污水主管道, 静风区, 场地高差对场地影响的分析, 初步提出了场地的景观水体分布意向。
3. 基地植物环境。植物长期以来都是与水紧密联系, 共同调节空气温湿度, 营造令人舒适的空间。通过基地分析, 林带植物种植结合风道规划, 与周边绿地连接、渗透形成生态网络;同时结合游憩活动场地布置, 达到冬季屏障寒冷的西北风, 夏季引入凉爽湿润的东南风, 提高基地内活动场所的舒适性。林带南部打开, 形成导风口, 植物整体稀疏、低矮;北部通过抬高地形, 密布植物形成挡风屏障。东西向顺应城市风道规划, 借助道路绿地, 形成较为开敞的城市绿色风廊。 (图8) 通过不同生境的群落组织, 形成不同的局地微气候和不同生物的栖息地, 坡地林生境遮挡冬季风和污染物;平地林引导夏季风, 提供林下活动空间;活动型洼地林营造湿润安全的活动场所。选择招鸟植物, 营造“点状”或块状招鸟林。选择具有访蚊虫、保健、调节小气候或文化功能。
3.2.3设计整合与策略
通过气候分析和各生物要素的系统功效分析, 将其进行整体叠加, 形成幸福林带绿色空间的总体布局, 在城市气候和空间形态布局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针对综合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1.市域层面, 遵循现有西安城市风道、水格局、植被格局的影响, 梳理有利的生态要素, 构建完整绿色空间网络。2. 地段层面, 考虑城市风道的引入, 雨水的汇集与蒸发, 将各活动空间通过绿带进行联通, 形成系统。3. 基地层面, 考虑市民活动空间的季节性需求, 对阳光、阴影的倾向性, 运用风景园林要素, 重构适宜的活动场所。
3.2.4模拟评价
利用ECOTECT, PHINEX, FLUENT等计算机软件进行风、热、日照等环境的方案模拟, 进行多方案比较, 寻找设计中的问题, 最终形成城市带状绿色空间的规划设计导则和空间模式。
四、结语
城市绿色空间设计在气候问题严峻, 环境恶化, 城市人口高速增长的今天, 更多的是提供给人, 植物, 动物等生物的栖息和休憩活动场所。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生态价值, 调节空间中活动场地的微气候效应, 以及对周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赋予了风景园林专业新的使命, 也打开了新的研究视角。从气候角度, 对风景园林各要素、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叠加评价, 通过水体, 植物, 场地空间的布局, 形态, 面积大小的研究, 寻求最适宜的规划设计方案将是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设计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振山, 张慧, 丁悦, 等.城市绿色空间研究内容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15年1月, 第34卷第1期:18-29
[2]徐小东, 王建国.绿色城市设计——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生态策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3]佟华, 刘辉志, 李延明, 等.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现状及楔形绿地规划对缓解城市热岛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 (3) :357-366.
[4]朱教君, 姜凤岐, 范志平, 周新华.林带空间配置与布局优化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2003.08
[5]王绍增, 李敏.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的生态机理研究 (上) [J].中国园林, 2001 (4) :5-9.
[6]杨学成, 林云, 邱巧玲.城市开敞空间规划基本生态原理的应用实践——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 2003 (3) :69-72.
生态林带 篇2
根据《关于印发宁波市生态景观林带以奖代补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河林[2014]20号的文件通知精神。市局下达我县2014年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任务长度为18公里,面积1080亩。我县高度重视,根据实际情况,规划生态景观林带以奖代补项目(五华市段)长约18公里、面积1080亩。为加快造林进度,提高造林质量,我局有关技术人员对以奖代补项目(五华市段)营造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情况进行了全程管理和监督,现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经过我局自查验收,该项目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现将自查验收情况报告如下:
二、项目建设概况
为切实做好该项目,2014年3月,我县委托有设计资质的“五华市荣庆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规划设计,并抽调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调查规划设计,并编制了《宁波市生态景观林带以奖代补项目(五华市段)补植套种作业设计》。我县还委托有乙级监理资质单位“湛江南方林业工程质量监理有限公司”进行对项目工程实行全程监理,并完成了《宁波市生态景观林带以奖代补项目五华市段补植套种项目监理报告》。
二、工程完成情况
根据现场立地条件不同,分段作业,各工序实施情况如下:
1、种植范围:隔离网外侧25m景观绿化带内补植2-3排胸径3-5厘米,冠高2米以上的樟树、山杜英、小叶榕、盘架子、红花紫荆、美丽 1 异木棉、黄槐、秋枫、枫香、幌伞枫、阴香等。
2、种植时间:2014年4月26日--5月23日。
3、完成工程量:至5月下旬完成14540株栽植任务。
4、实施的主要技术环节情况
(1)2014年4月中旬完成林地清理后,采用明穴方式按80×80×70厘米的规格植穴。
(2)挖穴合格后,回填表土再回填心土,回土时打碎泥块,清除石块与树根。当回土至穴的1/3时,每穴施放复合肥0.5千克,并与穴土充分混匀,然后继续回土至平穴。
(3)在2014年4月26日--5月23日雨天分3批次组织栽植。种植时,先在穴底填15cm厚的松表土,清除外包扎物,将带土球苗木植入穴中央,回填碎土至平穴。
(4)抚育管理
2014年8-9月完成14540株抚育任务工作,做法是:清除植穴1平方米(1米×1米)范围的杂草、灌丛;松土以植株为中心,半径50厘米内的土壤挖松、内浅外深、松土后回土培蔸成“馒头状”。结合抚育进行追肥:在植穴的外围开宽10厘米左右的环形浅沟,按500克/株标准把复合肥均匀放入沟内,然后用土覆盖,以防流失。
三、主要做法
1、统一思想认识。我县高度重视该项目建设工作。通过召开各种会议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全县上下充分认识了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各级部门能够协调联运,各司其责,落实工作。
2、加强领导。为确保工程质量,根据局党组会议决定,适时开展工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小组,确定专人负责,指定了专门的技术负责人,主要领导亲自抓,层层落实。分管领导、亲自带头深入造林一线,推进工作落实,各镇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作为辖区造林任务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全程跟踪造林种植工作,重点协助解决种植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县林业局安排营林股、相关林管站为责任单位,作好跟班作业,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3、精心组织安排。为确保项目工程顺利实施,县林业局严格按照省、市的文件通知精神,做好生态景观林带工程项目的实地调查、规划、设计、公开招标以及监理的工作,委托有乙级资质设计单位(五华市荣庆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设计,有资质的(湛江南方林业工程质量监理有限公司)进行监理。及时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并督促有关镇村落实了各项目的建设用地。按照项目要求完成了规划、设计、公开摇珠招标等工作,由中标单位进行施工。
4、深入山头地块,狠抓造林质量。在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局有关技术人员与监理单位的监理人员深入造林点,实地蹲点督查,进行跟班作业,严格把好工程建设规划、种苗、整地、栽植、抚育、管护质量关;他们还经常深入造林点每个山头地块、作业段号,对每个作业段号都严把质量关,在跟班作业过程中,发现中标施工队,在造林施工各个环节过程中,对不合格质量问题提出整改,由监理单位发出整改通知,确保按质、按量、按时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四、验收情况 我局领导于2014年11月28日组织监理公司、营林股、绣缎、大湖、三角林管站等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检查验收,经自查验收共完成合格面积1080亩,完成率达100%,成活率达95%以上,据调查,景观林带还进行了当年抚育,抚育率达100%,保存率达95%以上。施工质量基本符合《作业设计》和《施工合同》,目前林木长势良好。
五、存在问题及建设
今年入秋以来,天气干旱,雨水很少,部分苗木成活率低施工单位要做好苗木的日常管护,防止病虫害的发生,部分苗木成活率低,并要在明年春季雨水后进行补植,保证造林成活。
六、自查结果
项目规模按规划作业设计方案要求实施,内容真实、质量符合各项技术措施、符合设计文本标准,资金使用管理符合《广东省省级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粤财农[2014]26号)要求,同意上报市局,申请验收。
探析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的措施 篇3
关键词:生物防火林带 功能 问题 措施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把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实施绿色防火作为预防林火蔓延,减少森林火灾损失和危害,促
进森林资源长治久安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组织制定了生物防火建设规划,专门做出决定明确要求各地把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林火阻隔网络体系建设与林业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并采取一系列切实有力措施全面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使全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由此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绿色防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生物防火林带由1998年的35.5万公里迅速发展到2001年的46.8万公里,南方福
建、广东等部分省区已初步建成了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林火阻隔网络体系。随着各地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其良好的多种效益正逐步展现出来。
1生物防火林带主要功能
1.1 防火效能高。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在森林边缘建立阻隔带,或将大面积集中连片森林的分隔成若干小区,一旦发生火情,可将火源阻隔在林缘之外,即使在林内着火,也可将山火有效控制在隔离带内,起到阻火、隔火和断火作用。拥有防火林带11万多公里,平均每公顷有林地密度高达15米的福建省,近五年来,全省森林火灾发生率平均每10万公顷3.9次,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44‰,都比前五年大幅度下降。森林火灾损失逐年减少,主要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防火意识普遍提高,防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而初具规模的生物防火林带在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功不可没。
1.2 经济效益好。木荷等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树种,不仅易于栽植,生长较快,而且材质优良,是制作家具和地板的上等原料。据调查,18年生木荷林带,平均1公顷活立木蓄积为126立方米,平均每公顷木荷林带年收入可达数千元。另据专家测算,以新造木荷防火、用材两用林带为例,按现价计算,每投入1元,到公益成熟期采伐,可创产值18.58元,投入产出比是1:18。如营造果树型防火林带,将林带建设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
1.3 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营造阔叶防火树种和经济果木林带,一方面可以改变单一林分为混交林,有利于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抑制森林病虫害、保持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在原来开设防火线的山脊上栽植防火林带,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森林面积,有效减少雨水对防火线的冲涮,对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有明显作用。一些地方在行政区域交界和山林权属界线处建造生物防火林带,使之成为防火屏障和清晰明确的权属界线,稳定了山林权属,减少了火灾和山林纠纷的发生,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稳定,保障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促进了社会和经济发展。
此外,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同点烧防火线、开设生土带都是防止林火蔓延的主要措施,但与后者相比较,绿色防火具有许多优势。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每开设1公里10米宽的阻隔带需占用1公顷有林地,全国目前38万公里需占用近40万公顷土地。二是节约投资。虽然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初期投入较大,但维护生物防火林带与维修“全光式”防火线相比,节省用工和经费,据了解,在防火线上种植木荷,4年后林带郁闭,每年维护1公顷防火林带需10个工,而维修1公顷防火线需67个工,对比节约57个工,按每个工20元计,每公顷可节约1140元,如果将目前全国的近40万公里机耕隔离带的一半改造成防火林带,每年仅维护经费一项即可减少支出超亿元。三是防止水土流失。防火线大多开设在山脊、山岗,这些地方一般坡度较大,长期去除地表植被,必将变成不毛之地,一遇暴雨,大部分土壤表土成被冲走,有的形成带沟、地槽,个别地段露出风化石。点烧防火线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偶尔还会造成跑火。营造防火林带则可避免上述弊端。
2 我国生物防火林带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在防火阻火中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全国平均每公顷有林地只有2.94米,且发展极不平衡,有的省区甚至还是空白。根据全国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规划,到建设期末,将建设林火阻隔带343万公里,其中生物防火林带188万公里,使全国平均每公顷有林地有阻隔带24.2米,其中林带13.2米,相当于666公顷为一网格,不仅可以基本控制重大、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而且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据测算,按规划完成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平均每年可增加收入30亿元,减少水土流失1亿多万吨。
3 生物防火林带工程营造的措施
生物防火林带工程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长期受益的防火基础性设施,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形成网络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步伐。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生物防火林带特有的防火效能和多种效益,提高广大林区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对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为林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3.2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把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森林防火发展规划,作为造林绿化责任制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对发展缓慢、达不到标准的地区,应进行通报批评;对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或弄虚作假的,应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3 依靠科技,提高水平 一是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纳入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标准,促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二是加强防火树种的选优、繁育以及防火树种优化配置和提高抗火性能研究,大力推广生物防火林带营造适用技术。三是建立优良树种、优良品种的种源基地和苗木培育基地,为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培育优质种苗。
3.4 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一是建立完整的林带管理制度,加强林带动态管理。二是建立检查验收管护制度,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建立奖惩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5 完善政策,加快发展 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增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投入。二是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明确责、权、利关系,确保投资者权益。三是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实行更加优惠的税费政策。
公路林带的养护策略 篇4
1“养”要及时
1.1 及时灌水
新栽种植被进行灌水处理, 要在5年内连续灌溉, 出现纰漏会影响植被生长, 还要测试植被生长土质, 土质保水力差就要延长灌溉年限, 植被才能正常生长。
休眠期灌水, 就要在秋冬和早春进行灌溉, 秋冬和早春灌水可以提高树木生长能力, 植被极度缺水时, 要及时灌溉。灌水要找好时机, 秋末灌水可以让公路周边植被养护工作做得更好, 在冬季可以保持水分, 尤其是春天, 地表干旱, 植被缺水十分严重, 此时灌水可促使树木发新芽, 有助于树叶生长, 开花结果, 有利于结果, 使得果实更加饱满。
在生长期要结合实际情况, 在3个时期进行灌水处理, 第1个时期是花前灌水, 植被在开花之前进行灌水, 开花是植被生长一个重要阶段, 如果没有灌水, 花朵就会掉落。在花后和花芽分化期也要进行灌水处理, 在植被结果过程中灌水, 可让果实更加饱满, 颜色艳丽, 让公路周围充满生机。在夏季需对植被早晚灌水, 冬季, 植被要在中午灌水, 这时阳光充足, 有助于植被吸收水分。
1.2 及时施肥
首先, 要把握好施肥时间, 施肥季节主要是在早春和秋末, 此时是根系生长最快时期, 对营养成分要求非常高, 根系会生长到土层深处, 让根系更加繁茂, 营养需求更高, 植被只有在养分支持下, 才能更快生长。在抽枝发叶期, 充足养分可以促使细胞分裂更加迅速, 叶量快速增加, 使树体扩大, 因此把握好施肥时间非常重要。
其次, 要区分不同树种, 树种不同对施肥要求也不同, 施肥量大小也不同, 一定要对树种合理区分。早春开花树种, 需要在休眠之后施肥, 此时施肥对花芽萌发和花朵开放十分重要。花后施肥植被, 对肥料是有着严格要求, 普通肥料无法满足生长需要, 应以氮肥为主, 氮是植被生长中比较重要一种元素, 主要作用是加快枝叶生长, 但是在枝叶生长缓慢时期, 就要改变肥料种类, 主要是以磷肥为主。
最后, 在施种肥、基肥、追加肥和根外追肥过程中都有着特别要求, 在施种肥过程中, 肥料要精细, 一定要经过腐熟处理, 如果没有经过腐熟处理, 就会出现病虫害, 因此, 种肥选用一定要重视。在施基肥过程中, 需要将肥料埋入地下, 埋入地下肥料主要是以有机肥为主, 在地下可以自然分解, 不需要大量人工来施肥。追加肥要根据植被生长季节和速度来判断追加肥量和肥种类。根外追肥是在植物体上喷洒类似于尿素溶液物质, 与追加肥有着共同特点。
2“护”要得法
2.1 修剪分类法
修剪分类法就是对植被进行修剪整形, 通过人工手段对枝条进行截断、保留、疏剪和短截, 将树木剪出理想化效果, 从整体上来看有着独特特点, 显示出艺术美, 具有观赏性, 让人们能够驻足观看。同时还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使树木具有更强生命力, 但是修剪整形, 要视情况而定。
凡属具有中央领导干、主轴明显树种, 应尽量保持主轴顶芽, 若项芽或主轴受损, 则应选择中央领导枝上生长角度化较直立侧芽代替;主轴不明显树种, 应选择上部中心比较直立枝条当做领导枝, 以尽早形成高大树身和丰满树冠。
2.2 病虫害防治方法
在林带病虫害治理中, 应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放宽防治指标,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容许为害范围之内。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为前提, 积极开展生物、物理防治,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协调各种防治方法。
①把好植物检疫关。在调入苗木时, 实行严格植物检疫, 发现有害生物则要进行除害处理, 严重者予以销毁, 防止新病虫害传入, 以免给园林树木带来更大损失。
②搞好公路林带物种选择。在考虑绿化美化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 要注重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害虫种类, 减少其喜食植物种植, 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或耐性强植物, 减少有害生物适生寄主。
③加强养护管理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虫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生长势相关, 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 提高植物自身抗病虫能力, 并结合秋冬季修剪, 除去染病虫枝条。
3 结论
各地为了繁荣本地经济、加强与外界联系, 大力修建公路, 在四通八达公路两旁栽植怡情林木是公益之举。人们常说:“三分种, 七分养”, 公路林带养护尤为重要。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 很多地区为了发展城市经济, 建设了很多公路, 公路建设是城市之间联系纽带, 城市发展是离不开公路建设。而公路林带的养护方面要科学, 根据不同地域要求进行合理养护, 在公路林带养护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让公路建设为城市作出贡献。
关键词:公路,林带,养护,策略
参考文献
[1]阳文良.加强林业病虫防治工作必要性[J].中国农业信息.2011 (9)
道路林带建设技术规程 篇5
市道路林带建设技术规程
为搞好道路林带建设,确保造林成活率,现根据×实际,制定×市道路林带建设技术规程如下:
一、道路林带建设标准
⒈达到林带设计宽度。国道每侧米,省道每侧米。无缺带断档。
⒉树种品种设计合理。达到适地适树,美化绿化要求。村镇
驻地、商业区,选用绿化美化树种,常绿树与景观树相结合。
⒊选用良种壮苗,苗木规格符合技术要求,并且进行了分级、定干。栽植整齐,横竖成行。
⒋造林成活率达到%以上,且保护完好。
⒌林带外侧有界沟。界沟达到上口宽米,下底宽米,深米的要求。
二、规划设计要求
⒈林带宽度
根据上级要求,国道每侧林带宽度为米,省道每侧林带宽度为米,县乡道路每侧林带宽度为米以上。实际地形不合规划宽度的,可实行“里齐外不齐”的办法,适当放宽或缩小林带宽度。
⒉设计树种
道路林带建设要乔灌草结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结合,景观林、丰产林和经济林、苗圃结合。原有的杨树丰产林、梨栗桃等经济林、桑园、苗圃均可视为道路林带。道路两侧规划范围内现为农田的,要与原来的种植结构相结合,灵活地安排杨树丰产林或梨、栗、桃等经济林,原来有苗圃的地方也可扩大为苗圃。
沿途村镇驻地和商业区、开发区,要按照美化绿化的要求,选择常绿树或美化树。
⒊界沟要求
道路林带外侧,要挖置一条隔离沟,隔离沟标准为:上口宽米,底宽米,深米。
⒋苗木规格要求
杨树丰产林使用苗木要达到胸径以上;经济林苗木要达到高度以上;雪松苗木要使用种子苗,高度要达到以上;木槿、百日红等绿化苗木要达到胸径以上。
⒌栽植密度
杨树丰产林造林密度为每亩株(×)或每亩株(×)。
经济林造林密度为每亩株(×)或每亩株(×)或每亩株(×)。
雪松株距为,两株雪松中间栽植株木槿、株百日红。
三、整地及栽植要求
⒈整地要求
道路林带建设一般应采取带状整地方法,挖宽、深的植树沟。地形复杂石砾多的地方也可挖×的植树坑。
植树沟、坑挖好后,要及时进行回填,回填时表土在下,心土在上,回填后大水灌溉,沉实土壤。
⒉栽植时间
杨树丰产林可在冬前栽植,栽植时间为月下旬至月上旬。
桃、梨等经济林也可在冬前栽植,板栗宜在春季栽植;雪松等常绿树木在带好土球的前提下,可以在冬前栽植;木槿可在冬前栽植;百日红适宜在春季月下旬至月上旬栽植。
⒊栽植要求
()苗木分级。栽植所用苗木必须进行分级,以便造林后林相整齐,生长一致。
()苗木浸泡。杨树等苗木起苗后进行全苗浸泡一天以上方可栽植。
()灌水。除植树沟内灌水外,苗木栽植后还要再灌一次水。今年苗木含水量大,养分回流差,栽后灌水保墒尤为重要。灌水后及时培-高的土墩,固定苗木,保持水份。
()定干。杨树丰产林苗木要全部进行定干,定干高度依苗木高度而定。一般米苗高可定干-,苗高可定干。今年苗木充实度差,更应注意重定干。定干后进行涂白。
()覆膜保护。有条件的地方栽植后,可以覆地膜进行保护,保持土壤水分和墒情。
()防冻。冬前栽植要防止根部冻害。遇较冷天气时要注意保护根系。当天栽植不完的苗木,夜晚要埋根保护,以防冻根。
四、病虫害防治
庐山周边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探讨 篇6
1 营建生物防火林带的意义
生物防火林带主要是充分发挥自然力的作用, 利用森林植物 (乔木、灌木、草本、栽培植物) 之间的抗火性与耐火性的差异, 以含水量高 (难以燃烧) 的树种组成的林带来阻隔林火的蔓延, 防止易燃森林植物的燃烧, 减少火灾的损失, 提高林区防火控制能力, 达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的目的[1]。
生物防火林带是阻隔森林大火、减缓林火蔓延的保护带, 防止和减少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缓冲带, 保护和美花环境的绿色屏障。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作一直得到国家的重视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 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系统已成规模, 初步奠定了“绿色防火”格局[2]。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既能起到预防和阻隔林火的作用, 又增加了森林资源;既能防火, 又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由被动防火变为主动防火, 具有战略意义的防火措施。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工作的一项绿色防火战略工程, 事关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是确保生态安全、建设秀美山川的保障措施之一。
2 庐山的地形特点和森林防火形势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 整个山体南北长29 km, 东西宽约16 km, 山体面积302 km2。已命名的山峰有171座, 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 474 m, 高山流水形成了众多的激流和瀑布, 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交汇, 雄奇、险峻、秀丽、刚柔相济。苏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该诗精辟描述了庐山特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庐山周边有九江、星子2个县和庐山区、庐山垦殖场共十几个乡镇, 有旅游风景点10余处、常住人口20余万人、游客逾300万人次, 村民农事、民事用火频繁, 加上地势险要、山高坡陡, 森林防火形势非常严峻。
3 适合庐山地区的主要防火树种
选择的森林防火树种, 应满足阻火、适生、无害、有经济价值等条件, 同时要求生长迅速、郁闭快、萌芽力强、抗风、耐瘠薄、无病虫害寄生和传播[3], 而且下层林木要耐湿, 并与上层林木相适应。根据庐山的气候和地形特点, 可以选择木荷、茶叶、油茶、枇杷、冬青、柑橘、杨梅、海桐、樟树等绿化树种和经济林树种, 重点应选择木荷、茶叶和油茶等品种。
4 庐山地区营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
4.1 因地制宜, 提升景区的品位
庐山周边景区集中, 地形复杂。为此, 要突出“重点地段围圈子”, 把庐山周边的主要风景区秀峰、观音桥、白鹿书院、归宗玉帘泉、桃花源、石门涧、莲花洞和三叠泉等景区都圈起来, 按照“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树叶茂密、含水量大、耐火性强的木荷为主树种, 科学布设防火林带, 形成牢固的天然阻隔, 以确保这些风景名胜区不受火灾的侵害。
为打造秀美庐山, 因害设防, 在山脚田边布设林带, 建成绿色长廊, 以突出“山脚穿裙子”的景观效果。同时在人工阻隔带基础上加以美化, 如从观音桥到太乙村的公路两旁布设防火林带, 既起到防火功效, 又为开发旅游资源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树种的配置上, 做到防火功效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根据庐山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选择以木荷为主, 辅以少量的茶叶、油茶树种, 木荷造林以整地打穴, 株行距2.0 m×2.5 m, 穴规格40 cm×40 cm×30 cm, 合理密植, 做到林苗一体化, 使林带提早郁闭成林;在一些缓坡地带, 把油茶和茶叶作为防火树种, 让老百姓在建设林带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做到以林带养林带。
4.2 精心设计, 科学规划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构造生态防火体系, 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 要坚持在规划布局上做文章, 实行生态优先, 突出重点, 集中连片, 分类营造。从规划设计到成林郁闭, 始终立足高起点, 坚持高标准, 做到建设一条、成林一条、见效一条, 其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搞好规划设计。整个庐山周边, 山高坡陡, 为预防和控制庐山主体和重点部位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必须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先建山脚水平林带, 阻隔网络建设先大后小。为此, 工程指挥部组织精干技术力量对庐山生物防火林带进行统一规划。在星子与九江县交界的庐山垅山脊规划了一条从观口付家山至庐山马耳峰的林带, 长9 km, 虽山高坡陡, 经过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 该林带可望郁闭成林, 能有效阻隔山火蔓延。二是坚持设计高标准。在东牯山林场的深山上, 勾划出一条条山脊防火林带, 因害设防, 科学规划, 做到了“山脊带帽子”的合理布局, 已初步规划林带82条, 总长380 km, 林带宽30 m, 株行距为2.0 m×2.5 m, 树洞开挖规格为40 cm×40 cm×30 cm, 折合面积1 140hm2。建成的环庐山生物防火林带与自然阻隔带、人工阻隔带相结合, 形成整个庐山防火网络。三是结合退耕还林项目, 进一步完善庐山垅生物防火林带。对原有林带进行抚育, 并补栽木荷, 对庐山垅口至帅家背后长约6 km、宽30 m、面积约为16.67 hm2的防火林带进行全面改造, 现基本达到了生物防护林带的规划设计要求, 起到了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作用。
4.3 强化质量、科学营造
营造以生物防火为主的人工林带, 不同于一般的造林, 庐山周边立地条件差, 造林难度大, 技术要求高, 为了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坚持从规划设计到采种育苗、造林、抚育等各个生产环节, 都严格技术标准, 强化管理, 在科学营造上下功夫[3]。为此, 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抓苗木质量。按技术标准, 所有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苗木必须是良种壮苗。为确保苗木质量, 造林前, 林业技术人员必须在苗圃指导筛选苗木。苗木规格必须达到Ⅰ、Ⅱ级苗才能上山, 且Ⅰ级苗必须达到80%以上;二是抓造林质量。造林必须大穴整地, 严格按照规定标准, 并做到表土还穴。造林前苗木根须必须打上黄泥浆, 栽直、压实、再培蔸。凡成活率不到95%的, 必须全面进行补植, 并要求连续抚育3年, 真正做到营造一片、成林一片、管护好一片, 以确保林带郁闭成林, 发挥防火功效。
4.4 落实优惠政策, 激活经营机制
当地林业部门还落实优惠政策, 激活经营机制, 明确了管护责任。一是鼓励大户承包营造防火林带, 突出“谁造林, 谁管护, 谁受益”的政策。同时, 用足、用好现有的林业政策, 加大对林带建设的投入, 结合退耕还林项目, 荒山造林的计划, 来增加防火林带建设资金。二是采取工程建设竞标制。将项目的建设规划、工程标准、质量要求和工期, 向社会公开招标。既可以对整条林带建设进行竞标, 也可以分段进行竞标;既可以对工程的整地、苗木、栽植、抚育、管护等每个生产环节分别竞标, 也可以对几个或整个生产环节一起竞标。中标后, 项目建设单位与竞标人签订承包合同, 约定项目的投资额度、工程标准、工程任务、质量要求和工期等。竞标人享有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给予的管护费用。三是建立环庐山生物防火林带管理档案。从规划设计、造林管护到更新改造, 都要有详细的档案资料, 以加强林带的动态管理。四是建立管护制度, 落实管护机构和人员, 严防人畜危害, 对破坏生物防火林带的行严格按照《森林法》查处。五是建立检查验收和奖惩制度[4,5]。
参考文献
[1]袁中声.紫金县生物防火林带的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资讯, 2013 (2) :144.
[2]张宋英.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J].中国林业, 2011 (8) :53.
[3]徐喜占, 许俊新, 谷兰兰.防火树种的科学选择及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07 (S1) :58, 64.
[4]谢亨金.生物防火林带营建工作探析[J].民营科技, 2012 (11) :145-146.
水曲柳防火林带造林技术 篇7
森林燃烧是自然界燃烧现象中的一种, 森林中的可燃物, 在一定温度的作用下, 会快速与空气中的氧结合, 发生发光发热的化学物理反应。森林燃烧的3个必要条件:森林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而且这3者缺一不可, 不然, 燃烧就会停止或者不会进行。在森林燃烧的3个条件之中, 可燃物包括森林中的所有有机物构成, 比如灌木、乔木、地衣、腐朽木、枯立木、枯枝落叶以及地下层的泥炭、腐殖质等。其中氧气是森林可燃物燃烧时的助燃物, 研究表明, 当空气中仅仅含有21%的氧气时, 燃烧1kg木材约需3.2~4m3空气, 需要纯氧0.6~0.8m3。
2 防火林的重要性
森林火灾自然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不仅仅会造成林地裸露, 导致失去森林涵养水分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从而引起干旱、水涝、泥石流、风沙等其它次生自然灾害的发生;而且森林燃烧也使得林地经济作物密度降低, 引起林地物种更替, 降低了森林利用价值;更严重的危险的是, 森林火灾甚至可能会烧毁林区中各种生产设施, 这样就会威胁到森林附近的村镇, 林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收到威胁。火灾发生产生了大量烟雾, 也会破坏环境质量。森林燃烧的这3个条件中, 在作物可燃物这一方面是可以进行人为控制的。当然不同可燃物的燃烧性质不同, 产生的火灾的危害也会有所不同。影响可燃物燃烧性的主要是可燃物的组成成分, 由于组成成分不同, 产生不同的可燃物不同, 对此有必要对森林可燃物的特点和其燃烧特性进行一定的研究, 为森林防火及营林用火提供可靠的依据。
防火林带主要是利用森林植物抗火性的差异, 以不易燃烧的树种组成林带来阻隔森林火灾的蔓延, 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 保护森林资源。在防火树种的选择上, 南方地区已经由单一的木荷发展为红荷木、马蹄荷、火力楠、闽确栲、米老排、女贞、油茶、茶树、棕榈以及经济林术果树等多种树种。防火林带的营造途径也从单纯的人工营造发展成为多种方式, 即人工营造与改建现有林, 改造利用天然阔叶林或在采伐时保留山脊阔叶林带、林片, 包括利用、保护沟谷、冲谷的天然杂木林与人工营造的防护林带衔接成网。
3 水曲柳作为防火林的作用和效益
水曲柳防火林带的燃烧性很低, 它的易燃物潜能之占总潜能的0.1%~0.2%, 林带中易燃植被的量也比被保护林木少, 它对地表火和树冠火都有很强的抵御能力。防火林带内由于采用每年清扫的措施, 无地表凋落物, 在郁闭的林冠下草本和灌木很少, 只是林冠下层有少量枯枝, 易燃可燃物在垂直分布上是不连续的。树枝平均高度在3.1m以上, 然而在林带地表少量的枯落物引起燃烧的那点火焰却不会达到此高度, 因此地表火是不可能转为树冠火的。而在水平方向上, 防火林带的枝叶则更难以燃烧起来, 所以可以把大片针叶林分隔成小块, 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森林燃烧引起大火的发生与蔓延。水曲柳防火林带中的空气湿度也要大于被保护的林木, 尤其在干旱季节, 表现更为明显。而且防火林带由于灌木和杂草较少, 能有效的阻隔地表火的蔓延。而且, 防火林带对风速的阻隔也很明显, 一般来说, 防火林带中的风速比保护经济作物平均低0.1~0.2m/min。
在构筑水曲柳防火林带中, 要与其他防火作物混合起来, 形成防火林带网络。水曲柳主林带多放到山脊位置, 可以有效承受上山火的猛烈冲击, 并且水曲柳树种可以密植, 减少地表火和树冠火的空间。山脚田边防火林可以阻隔初发生时的低强度火, 一般可以选择亚乔木和经济林作物。
4 水曲柳的种植和配置方式
水曲柳种植点的配置方式有几种:方形, 株行距正方形或长方形配置, 可用于山脊防火林带;三角形, 可用于山脚旁边和其他防火树种混交, 形成紧密型的结构;混合型, 三角形和方形混合配置。营造水曲柳防火林开始的时候可以采取加大植株密度, 大苗营造等方法, 加快幼苗郁闭速度, 及早形成森林小气候, 阻隔森林火灾的形成, 提高其防火功能。所以要加强营林措施, 可以抚育采伐掉林木中的枯死作物, 改善水曲柳的生长环境状况, 促进它们的生长, 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可燃物的数量和形成, 从而改善了林区的条件, 加快了林木生长的速度, 自然而然的提高了林木的抗火性能力。
水曲柳造林需要连续抚育5年, 进行松土除草, 第1次结合清理一切杂草和枯枝落叶, 使之形成防火隔离带。林带郁闭后, 要定期清扫地表的落叶和杂草, 在林带两侧开辟1~2m左右的生土带, 以应对干旱季节带来的森林火灾。
参考文献
[1]王志红, 关山, 单延龙, 等.白山地区森林火灾释放量的估算[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
生态林带 篇8
坡桃林场位于桂西北凤山县东北面,森林面积2112.6hm2,蓄积量23.6万m3,树种有杉木、马尾松、秃杉、八角等,多为易燃树种,森林防火形势比较严峻。开设生土防火林带以阻隔林火和外来火源的传统用法,既浪费林地,且效果不佳,每年的修复费用较高,因此营造既能充分利用林地,增加效益,又能减少费用、效果良好的生态防火林带尤为重要[1,2]。
马蹄荷[Exbuck landia populmea(R.Br)R.W.Br.]别名白克木,金缕梅科,马蹄荷属,适宜生长在西南/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西部地区,常绿阔叶乔木,树干通直,树形优美,叶大、厚革质、有光泽,呈阔卵圆心形,芽具有苞叶,待叶子长大后自然脱落,头状花序单生或数枚排成总状花序,有花8~12朵[3]。蒴果顶端有2个尖角,呈马蹄形。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根系发达,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红黄土壤,对中性土壤也能适应,生长较快,萌芽力强,具有抗干旱瘠薄、防风耐压、抗火性能好的特点[4]。经坡桃林场多年对马蹄荷培植和营造的检验,即使是在坡度40°以上的山脊线上,土壤比较瘠薄干燥、低温风大的环境下,仍然可以正常生长成林。
1 马蹄荷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1.1 采种
马蹄荷3—4月开花,10—11月果实由青绿色转为黄褐色时即可采收。选择生长12~30年、长势良好的母树上采种。将果实摘取,经日晒3~4 d微裂后,置通风避雨处阴干,待蒴果开裂,可反复推动蒴果,使种子从蒴果中掉出来,然后收取种子,用麻袋装好,放进通风干燥的库房备用。因其果实内含有假种,假种木质,无翅,质量约占98%;种子具短翅,种子质量仅占2%,假种和种子混合,较难分离,一般混合收藏和播种。一般种子千粒重2.2 g,发芽率10%~20%。
1.2 育苗
马蹄荷幼苗喜阴凉、怕干旱、忌水渍,应选择缓坡、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砂壤土或壤土及用水便利、坡向东南或东北坡育苗。苗床高25 cm,床宽120 cm,要求土壤细碎,床面平坦,沟道畅通,去净树根、石块进行土壤消毒,施足基肥。2月进行播种,采用撒播,下种(含假种)750 kg/hm2,因种子细小且有翅,播种时需拌适量草木灰。播后覆盖草木灰与黄心土混合1 cm厚。也可进行营养杯育苗。种子发芽出土约10%时,需搭荫棚遮荫。苗期需严加管理,及时除草松土,适当间苗,松土及灌溉、追肥。追肥一般前期追施氮肥,后期施钾肥,共需施肥3次。注意蝼蛄、地老虎等虫害,可用毒饵诱法防治。多雨时期要加强排水,连续干旱时期要注意浇水抗旱,9月以后要停止施肥浇水。当年苗高可达40 cm以上,地径0.5 cm左右,翌春可出圃造林,产苗量22万~30万株/hm2。不足40 cm的小苗可留床作二年生苗。
1.3 规划和布局原则
应首选规划在场界,一般宽15~20 m,可隔绝火源,也可作为明显、永久性场界;场内规划在林班界和主要山脊线,一般宽8~10 m。面积应控制在200 hm2左右,林带方向应与林班网、山脊线的方向一致,并同火险季节的主风方向垂直;林带的面积需占面积的5%左右为宜,形成防火隔离网。
1.4 防火林带种植
挖大穴或暗坎块状整地,穴规格为长0.8 m、宽0.8 m、深0.5 m,要求碎土,表土回穴。定植株行距2.2 m×2.5 m或3 m×3 m,定植时间为12月下旬至翌年3月初。起苗注意保护根系,不伤顶芽,用黄泥浆蘸根,当天起苗当天种完。起苗定植天气以雨后泥土湿透为佳,栽植回土比原土痕深5 cm,要求根系舒展,土要压实,苗木端正,履以细土。若二年生苗造林,要剪去部分叶,减少蒸腾。一般成活率可达90%以上。
1.5 林带管护
栽植头3年每年要进行2~3次抚育,4—6月间进行块状松土除草,9—10月间进行全面除草松土。第4年幼树郁闭成林,即可起到防火隔离作用,每年可结合防火林带抚育清扫,把病虫害枝条、部分多余的萌芽枝条砍掉,把枯枝落叶堆积挖坑埋于树蔸四周,可改良土壤,隔离林火。
2 效益分析
2.1 防护效益
一是与生土防火线相比,防火林带起着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发挥防灾减灾作用。经过林冠截留、枯落物截持、土壤入渗、植被蒸腾等生态水文过程后,暴雨雨量和降雨强度被消减,地表径流已处于很小的状态,不易造成灾害或减缓山洪等灾害。二是防火作用。因马蹄荷枝叶繁茂,含水量丰富、不易燃烧,枝下高低,能有效防止火灾蔓延,阻止林外火源侵入。经试验,防火效果比油茶树、红荷木、火力楠、杨梅显著。即使在遇到较大火势,部分枝叶被烟熏火烤干枯,也因其枝干含水量大,萌芽力强,在翌年还能长出新枝叶,不会整株枯死。三是预防森林病虫害。在马尾松、八角等大面积纯林山脊线营造马蹄荷防火林带,培育生物群落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森林生态环境,对预防马尾松赤枯病、松毛虫,八角炭疽病、煤烟病等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具有较好效果。
2.2 生态效益
一是与生土防火线相比,因马蹄荷防火林带冠幅宽,截留降水效果显著;因落叶形成土壤腐质层,土壤贮水量增加,土表径流量减少。另外,林内降雨在开始时间上要晚于林外降雨,延滞的时间在21 min左右,延滞并降低了降雨对地面的侵蚀强度;同时,减少了单位水体的雨滴动能,降低了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土壤侵蚀和营养元素流失量减少。马蹄荷防火林带的落叶含灰分多,由于每年对马蹄荷防火林带的落叶进行填埋处理,落叶经腐化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和营养元素含量,从而使土壤肥力提高。三是因马蹄荷防火林带树势较高,可降低灾害性风速,起到防风作用。四是调节气候作用。因马蹄荷防火林带枝叶繁茂,树冠大而浓密,对林地是很好的屏障,接受的光、热少,空气流动减弱,使其气温比林带外围带及小灌丛地低0.4~0.6℃,而空气相对湿度比林带外围及小灌丛高3%~13%,叶面蒸腾量大,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对春秋增温和高温天气降低地温有很大的缓解和调节作用,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作用,改善了森林小气候环境。五是土壤层蓄纳能力增加,发挥水源涵养功能,比无林带防火线显著。防火林带在生长过程必然伴随着蒸腾作用的发挥,林地各土壤层土壤含水量骤增并迅速达到稳渗速率,不仅增加了森林中土壤的蓄水量,还表现出良好的水源涵养和绿色水库调蓄功能。六是改善大气质量,释放氧气,能有较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或其他有毒气体,可滞留灰尘量,增加负离子。七是马蹄荷防火林带可提高土地自然生产力,提高总生物量和光合生产力,减少病虫害,增加生物多样性。
2.3 经济效益
马蹄荷防火林带能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木材收入,使林种多样化。坡桃林场76 km林带折合面积129.2 hm2,总蓄积量约3 753.3 m3,木材产值112.6万元;节省防火线修复工费7.7万元/年。没有因火灾而产生的经济损失,林地纠纷和被占案件较少,无大面积病虫灾害发生,使全场23.6万m3、价值2亿元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2.4 社会效益
马蹄荷防火林带在山脊上盘旋,像一条条绿色的长龙,树形高大美观,林带内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是坡桃林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目前马蹄荷防火林带所起的绿色防火屏障作用,已得到国家林业局、自治区林业厅及河池市森防部门的高度重视,区内外许多林场已经积极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银龙,薛建辉.林业生态环境评价原理和内容的探讨[J].农村生态环境,1999(2):60-64.
[2]田永江,龙超云.马蹄荷防火林带的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1994(4):185-192.
[3]韦艳.马蹄荷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J].广西林业科学,2003(2):99.
生物防火林带在林区中的营造 篇9
1.1 林区地理环境复杂、植被繁茂, 导致森林防火期内极易诱发森林火灾
林区受全年降水分布不均的影响, 夏秋季雨量充沛, 林内植物生长茂盛, 合成含碳的物质增加;冬春季干旱 (有些年份持续干旱) , 林内可燃物多, 极易引发森林火灾。因此, 进行综合治理, 建立营造生物防火阻隔林带工程体系预防森林火灾十分必要。
1.2 人为活动是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
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到林区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人越来越多。一旦引发森林火灾, 受复杂的地理地形限制, 人力物力到达扑救目标地也需要很长时间, 火势难以控制, 造成扑救面积增大。
1.3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现代森林防火的发展方向
实践证明, 防火林带不仅是一项功效高、时效长的防火措施, 而且能维持森林生态平衡, 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抑制病虫害的大量发生, 改良土壤, 美化环境, 发展生物多样性, 提高林地生产力, 也能增加经济收人, 发展立体林业, 实现森林多种经营目的。
2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树种选择
2.1 树种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一是选择难燃和抗火性强的树种;二是尽量选用乡土树种, 便于就地采种、育苗、造林、加速防火林带的营造;三是以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为主, 以便在提高防火和生态效益的同时, 提高经济效益。
2.2 防火、抗火树种的选择
2.2.1 防火树种的要求及防火树种。
防火树种要求含水量高、热值低、挥发分低。适宜的防火树种有青冈栋、刺槐、杜仲、板栗、银杏、核桃、五倍子等。
2.2.2 抗火树种要求及抗火树种。
抗火树种要求木材燃点高、热值低、挥发分低、树皮木栓层较厚。抗火树种主要有栓皮栋、辽东栋、山毛棒、刺槐、五角枫、漆树、惊子木、水曲柳等。
3 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3.1 防火林带宽度
(1) 面积在100 hm2以上的针叶纯林, 沿山脊防火林带一般10~15m。 (2) 林内的防火林带, 山场坡度在20°以下, 林带宽度一般为20 m左右;坡度20~30°一般为20~30m;在45°以上, 则保留天然阔叶林。 (3) 林缘和山脚田边的防火林带, 其功能是阻止农事用火不慎引起的初发火的蔓延, 一般防火林带宽30~50m即可, 但若阳光充足, 立地条件好, 营造经济林防火林带可考虑加宽。
3.2 造林密度和配置方式
3.2.1 造林密度。
生物防火林带一般要求迅速覆盖林地, 发挥生态效益, 造林密度可适当大些, 但应根据各树种的喜光性、速生树、树冠特征、根系特征、干形和分枝特点等生物学特征、土壤条件和经营方式加以确定。株行距为2m×2m或1.5m×2.0m, 造林密度为2500~3300株/hm2。如果是经济林树种还可再小, 苹果、板栗株行距为3m×4m或4m×4m, 造林密度600~850株/hm2。
3.2.2 配置方式。
防火林带一般采用行状配置, 即方形、品字形和正三角形等配置。方形配置常用于山脊防火林带;品字形和正三角形等适用于立地条件好的林内防火林带、林缘和山脚田边的防火林带, 这样配置有利于保持水土、树冠发育更均匀。
3.3 造林技术
(1) 造林地清理。全面清除地面的杂草、灌木及枯枝落叶, 在未成林之前可起到防火线作用。 (2) 整地方式。穴状 (鱼鳞坑) 规格为60cm×40cm×40cm, 做到表土回填。 (3) 造林方式。造林应以植苗为主, 使用苗木必须是经过挑选的一、二级苗。造林开穴深度应大于苗木的根长根幅, 栽植时应将苗木栽正扶直, 深浅适宜, 根系舒展, 根颈低于地表2cm左右。 (4) 防火林带抚育。造林需要连续抚育5年, 进行松土除草, 头3年抚育2次。后2年, 每年抚育1次。
3.4 防火林带更新
当防火林带进人衰老期, 林木达到成材标准需要采伐时, 应因地制宜, 适时更新, 确保防火功能。
4 对策
4.1 科学规划, 分步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自然阻隔带和现有工程阻隔带的基础上, 清查1次近年来的造林地, 以集中连片和大林火区、高火险区为重点要规划出防火林带位置;对今后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等林业重点工程规划, 要增加防火林带建设内容。
4.2 加快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步伐
凡没有配置防火阻隔带或防火阻隔林带不达标的各种林分, 要结合抚育采伐, 合理规模布局, 在现有林分中改造补植或预留防火阻隔林带, 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办法加快防火林带建设步伐。
4.3 加大对防火林带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
林带防护效益的持续稳定性研究 篇10
1 自然概况
试验区位于北纬47°28', 东经124°25', 属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一般风害区。主要灾害因子是风沙、干旱, 有时低温冷害交替发生。地势平坦, 土壤为碳酸盐黑钙土, 肥力较高, 海拔高度为146.2~224.3m, p H值7.2~7.5, 有机质含量3.16%~3.18%, 含氮量0.18%, 年均气温2℃, ≥10℃积温2580.5℃, 日照时数为2742.8h, 年降雨量400~450mm, 蒸发量1500mm左右, 年生长期130d。20世纪80年代建成了一个村级规模的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显示出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是黑龙江省防护体系建设的典型。
2 研究方法
采用黄金分割迭代法求参数值, 以确定农防林主要树种的适宜成熟期, 近而确定更新改造后防护林生态效益的持续性;采用标准地法, 在樟子松更新林带中选出平均木, 测定高生长节律, 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 筛选出更新林带的最佳生长模型, 结合樟子松林带的结构, 确定更新改造后防护林生态效益的稳定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效益的持续性。
为探讨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后生态效益的持续性, 伐取了130株解析木, 其中:小黑杨52株, 最大年龄22年;樟子松78株, 最大年龄70年。采用以下4种模型进行模拟。
式中:
K-树木生长极限;
m、r、a、b0、b1、b2-待定系数;
X-距树顶的距离;
Dx-树干中某位置的直径;
t-年龄。
由于树林木析生长具有极限性, 故选用前3种参数生长模型作为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模型, 并用黄金分割迭代法求参数值, 用第4种模型确定树木的工艺成熟龄, 其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用樟子松更新改造后的农防林带, 其防护成熟龄是小黑杨的2.75倍, 这充分说明了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后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3.2 生态效益的稳定性。
为搞清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后生态效益的稳定性, 采用标准地法, 在更新后樟子松林带 (树龄7年) 中选出2株平均木要, 测定其高生长节律, 见表2。
cm
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 从12种模型中筛选出樟子松更新改造林带的最佳高生长模型。
相关系数R=0.94595
回归系数a=-74, b=56.9375
即:
式中:
Y-表示樟子松当年高生长量;
X-表示树龄。
据此高生长模型及前期树高的实测值可推算出, 樟子松更新改造林带树龄24年时, 林带的高度为12.5m。而从参考文献中得知, 2行樟子松林带, 株行距4m×2m, 在不修枝的条件下, 树龄25年时, 樟子松林带的高度为12.2m, 疏透度为0.44。由此可知, 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后樟子松林带其树龄达24年时, 可完全取替杨树林带, 并形成疏透度小于0.44的针叶林带, 稳定性逐年增强。在不修枝条件下, 树龄35年时可形成最佳结构林带, 其疏透度为0.29, 此时防护功能进入最稳定时期。
4 结论
4.1 采用樟子松更新改造后的农防林带其生态效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与纯杨树林带相比, 其防护周期延长1.75倍。
4.2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后其生态效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待樟子松树龄达24年时, 可完全取替杨树林带, 并形成疏透度小于0.44的针叶林带, 稳定性逐年增强。在不修枝条件下, 待樟子松树龄达到35年时可形成最佳结构林带, 其疏透度为0.29, 防护功能进入最稳定时期。
摘要:现对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后生态效益的持续稳定性进行较系统的论述, 结果表明:更新后樟子松树龄24年时可完全取替原杨树林带, 防护周期较杨树延长1.75倍, 生态效益持续稳定, 樟子松树龄达到35年时, 可形成最佳结构林带, 防护功能进入最稳定时期。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生态效益,持续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赵岭, 等.农田防护林主要树种适宜成熟期的研究[C]//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防护研究.第二集.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3.
【生态林带】推荐阅读:
生态修复农业生态11-17
生态建材与生态建筑05-29
生态心灵与生态设计07-06
生态文明与生态设计09-13
生态文明和生态自觉09-23
由生态教育到教育生态05-21
生态板,真的够生态环保?10-06
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论文11-19
台南生态景点:水雉生态教育园区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