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道德(精选12篇)
企业管理道德 篇1
“企业道德”这一用语渐渐出现在经济生活中, 企业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就必须要有企业道德。如何判断企业是否具有道德呢?人们一般以社会共同的观念来判断有道德的人和缺乏道德的人, 如果把人的道德对应到一个企业, 并且考察社会的共同道德标准, 则可以理解什么是企业道德了。
一、个人道德与企业道德概述
1、道德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个有道德的人通常要具备以下条件: (1) 不给社会添麻烦, 不诽谤他人; (2) 积极采取对社会和其他人有益的行动; (3) 其人格受到社会及他人的尊敬。以上三个条件是相通的, 因为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方面消除了第 (1) 项的消极因素, 具备了第 (2) 项的积极因素, 结果当然就会有第 (3) 项的德高望重, 就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欢迎。一般来说, 有道德的人都会积极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 因而具有人格上的魅力, 受到人们的敬爱。
2、中国个体道德思想的理论溯源
中国的道德源自中国圣人的仁爱精神。它是一种来自对天地 (父母) 给予生命的感恩, 一种响应生命过程之中充满人类后天文化的爱。真正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起到制止人们作恶作用的便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的孝悌忠恕的仁爱的精神道德。
除非人们具有这种道德, 否则人将不成其为人, 人将不具备基本的区别于动物野兽的人性。儒学以天作为道德的行上依据, 有其超越性, 但这种天不是人格神, 不可能真正赋予人以良心本心, 也不可能真的给人以奖赏或处罚, 这种意义的天只是对于先前天论传统的借用, 只是人的一种境界, 而不是客观的实在。真正的道德主体是人, 是人的那个内在的道德之心, 而不是天。
3、企业道德的概念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因此其行为自然要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企业道德是指企业不与社会发生冲突与摩擦, 不给社会造成负担, 积极采取对社会有益的行动, 尊重人权, 其行为受到人和社会两方面的欢迎。
企业贡献分为企业的社会贡献和企业人的社会贡献。前者以“社会贡献活动”和“文化支援活动”为中心, 后者以所谓志愿者活动为中心。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活动是促进社会性原则的行为, 是有道德的行为, 国家可以将社会贡献度高的企业作为一个融资标准。
美国管理学家梅奥提出:现代工厂的问题是清楚的, 即如何在二十世纪的摩天大楼和地下铁道、烟尘和蒸汽的世界中, 使之可能再现农业的有道德、农业的忠诚以及农业的社会感。这表明了其对企业道德的担心, 工业社会企业道德会存在吗?如果存在, 它的具体内容标准是什么?这种准则是适用于一门产业、一个国家还是全世界呢?它是以什么宗教为基础?是以“情景”或其他什么为依据呢?即使存在它会自觉地坚持下去吗?根据调查, 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 在存在着一种伦理准则的情况下, 如果一些实业家认为违反这种准则不至于被发觉的话, 这些实业家就会违反这个准则, 而这种现象对于问题的探讨就体现了道德在现代企业应用的复杂性。
二、企业个体影响企业道德管理
1、企业主体和个人主体的区别影响道德评价
企业是现代才出现的, 而我国的道德渊源古代, 不可能要求古代的圣贤预见到现代生活出现的种种困惑, 并提出完美的解答。显然企业需要仁爱精神, 但需要怎样的仁爱精神?这就需要我们现实取舍这些影响具体道德的评价。
中国道德孝悌忠恕的仁爱主要源于天地 (父母) 给予生命的感恩, 当这种感恩应用到企业中时, 就缺乏相似点。个人与父母有血缘关系, 父母养育自己, 应该报恩。企业与员工是契约关系, 企业员工离开时赔偿企业培养成本, 没有人责怪其行为不道德。但如果某人将父母养育自己的成本赔偿给父母, 脱离亲子关系, 人们就会马上感觉其行为不道德。
2、企业相关方具体行为的收益与代价模糊, 影响道德的客观性
企业作为经济运行主体, 其相关方复杂, 包括股东、消费者、交易伙伴、政府、媒介、雇员等。由于信息不对称, 相关方不可能了解所有信息。在动作行为过程中, 谁受益、谁受损失, 具体的数据大小难以具体估计, 如果知道得越具体, 越容易作出符合企业道德的决策。
受功利主义支配的人首先考虑可供选择的行动会对受到影响的人的潜在后果, 然后选择大多数人受益的行动方案。功利主义者接受这样的事实, 即此方案可能会伤害他人, 但是只要潜在的积极后果超过潜在的消极后果, 他会认为此决定既有好处, 又符合道德。
有时现实是如此复杂, 难以以善恶评价为标准, 难以用道德的准绳来判断行为, 不是不重视企业道德, 而是当准备用道德进行衡量时, 其复杂性让人们止步, 在犹豫的过程中容易滑入功利主义旋涡。
3、确定个体和企业权利的界限模糊, 影响企业道德
古人云“士可杀, 不可辱”, 表明了人们对名誉的重视程度。除名誉之外, 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身体、姓名、肖像、隐私等与人身相关的利益也给予了同样的重视。企业有自己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没有通行的企业道德进行约束, 企业的道德最终由企业中的个体实现。当个人的权利与企业道德矛盾时, 比如企业认为拥有雇员个人的信息是为了工作方便, 但雇员认为企业不道德, 违反了个人隐私权等, 该如何鼓励个人坚持企业道德?这种权利界限的模糊, 严重影响了企业道德的发展。
三、坚持企业道德管理
社会总是变化发展的, 封建社会的仁义道德也许对封建社会有积极作用, 但到现代社会,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以一种人类的博爱精神对待企业, 寻求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企业道德。
1、高层管理者个体在培养道德行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一个企业高层经理的道德品质往往会成为个人最终成败的关键, 只有在道德上被人认可, 才能通向权力之巅、才能行使有效领导。
企业创导的道德行为需要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企业的运行实际上涉及多利益相关方的博弈, 不管是否懂得博弈论, 其实每个人都在博弈中生存着。在生存的博弈中, 大智若愚、以德服人便是高妙境界。这些都需要企业管理者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 能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利益以及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企业道德需要管理者长期建设。“道可道, 非常道”, 在追求道的过程中, 儒家修炼以炼心为主旨, 着重于道德的净化与陶冶, 把修身当作用世、治世的基础, 强调在用世、治世的实践中修身。
2、组织中的个体提出道德原则的政策或建议
企业作为经济实体, 其运行过程中哪些行为与道德原则违背、哪些没有, 当事人最为清楚, 应该鼓励当事人发表看法, 完善本企业道德。例如企业如何对待告密者, 假如企业在尊重知识产权方面缺乏诚信, 剽窃技术维持产品的竞争力、蒙骗客户、以次充好、偷工减料, 而雇员将企业本身的不道德行为曝光, 这种行为是否符合企业道德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3、培养支持道德的企业文化观
建立实事求是的价值观。例如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敬业报国的中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忠”就是回报, 海尔人就是要用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回报用户、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忠”就是真诚, 海尔人真诚到永远。这和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传统的孝悌忠恕的仁爱的精神道德有一定联系。
重视企业道德建设。通过企业公关作好形象宣传, 重视最基本的危机公关意识和对紧急事件的妥善处理能力, 提高企业道德形象, 加强对违反企业道德行为的处罚。如安捷伦公司对企业员工贿赂、报销虚假发票的行为, 不管什么理由, 一旦发觉就立即开除。
有效的组织文化应该鼓励道德行为, 制止不道德行为。应该承认, 公司和个人可能会因为坚持企业道德而付出一点“代价”, 但从长远来看, 如果一个组织的流行文化和价值观与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不一致的话, 这个组织就无法长久地运作。促进道德行为的组织文化不仅与流行文化更加兼容, 而且从商业角度考虑也是明智的选择。
4、坚持职业道德
道德是调节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职业道德是符合社会道德的, 而企业道德却不一定符合,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 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 是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企业道德出现了断层, 仅仅有职业道德是不够的。职业道德建设可以提高职业素养与道德修养、提升企业人文气质、增进合作、创建和谐向上的企业精神, 最终提高工作效能。但企业道德是多个个体的合力作用, 单个优不代表全部优, 如何进行管理使整个企业道德提升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探索和发展企业道德。作为在社会运行存在的经济实体, 企业应该受到社会法律的约束。一个社会的法律固然重要, 诚如病人需要医生和药物, 但其实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更重要, 如同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践行美德伦理, 自觉自愿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个体道德与企业道德的内在联系, 学习从伦理思维的高度分析问题、培养人文精神、习惯道德关怀, 并结合我国目前企业管理中的道德问题展开正确分析与决策, 阐述如何在企业中坚持道德管理、提高企业道德水平。
关键词:道德,企业道德,伦理管理,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黎明:道德的沦陷[M].中国社会出版社.
[2]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M].学林出版社.
[3]水谷雅一:经营伦理理论与实践[M].经济管理出版社.
[4]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唐.荷尔瑞格:组织行为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7]郭明瑞:民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企业管理道德 篇2
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表明,企业道德建设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道德具备了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属于企业文化的高层次意识。关注企业道德问题,将有助于增强企业文化的辐射力。只有培育良好的企业道德,才能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企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企业中的所有职业道德的总和。企业道德具体规范了职工与职工之间及职工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关系,是职工在履行本职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包括信念、习惯、传统诸多因素在内的道德要求。
企业道德具备了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阶级性。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同属于企业的意识形态,都是在企业特有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决定的,因而都带有这种经济基础留下的某些深刻烙印。同时,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又是为企业经济基础服务的,并通过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间接地影响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是历史性。尽管企业领导经常变动,尽管企业职工不断变化,但只要企业产品与企业环境没有太大的变迁,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便同样具有历史性。
三是操作性。为了完善企业道德,可以遵循两个思路:一是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行为示范来引导;二是凭借严格的服务公约、规章制度来约束。同样,企业文化也可选择经济手段、教育手段、舆论手段、文化手段来培育。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都不是空洞抽象的,都具有操作性。
四是理想性。企业道德是人们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要求。一般说来,企业道德是生产、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既来自于企业活动,又必然影响企业活动。企业道德是人们期望的最佳意识状态,并非人们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而是人们努力争取达到的行为目标。至于企业文化,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化传统与文化实践,更是一种适合于企业发展的文化追求目标。正因为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具备这种理想性,才使得它们对企业实践产生显著的指导作用。
五是稳定性。企业道德是特有的企业活动所需要的道德要求。只要企业活动的性质与内容没有根本变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道德也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样,企业文化在体现行业特征与环境特征方面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由于存在着这种稳定性,就必然促使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形成的优良的行为典范世代沿袭。
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高层次意识
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衡量尺度,是企业精神的表现形式,是企业氛围的组成要素,是企业文化的高层次意识。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企业道德在企业文化中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总体来看,企业道德完全具备企业文化的各种主要功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约束功能。在很多时候,企业成员及企业本身的行为够不上法律与规章的制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信念与舆论压力却常常能起到极大的约束纠正作用。例如,某些企业的分场界限很不明确,相邻地段的清洁卫生往往被人忽视。如用规章制度去卡,极易导致推诿扯皮现象。但在道德舆论的驱动下,这类问题反倒容易解决。这一点已被大量事实所证明。
二是调节功能。企业员工的工作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员工道德信念的具体体现。在这种道德信念的支配下,即使没有管理者现场督促,员工也能自觉调节自己的各种行为。
三是导向功能。企业常常评选先进人物、劳动模范,其实就是树立一种道德榜样。这种道德榜样的感召力是很大的,往往会影响到一大片员工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风尚。事实证明,借助于企业道德的导向功能进行正面教育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由此可见,企业道德确实具备了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职能,属于企业文化的高层次意识。要想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就必须注重企业道德的建设。
企业道德的培育依赖于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
一个企业道德低下的企业的企业文化肯定是失调的或畸形的,一个企业文化偏激的企业的企业道德肯定是粗俗的或偏颇的。建设企业文化绝对不能忽视企业道德的培育工作,而企业道德的培育工作又势必依赖于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
第一,企业道德的培育需要强调员工价值。企业文化的真谛是以人为本,讲究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企业道德培育必须克服短期行为,必须创造一种竞争平等、待遇公正、畅所欲言、身心愉快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强烈的企业凝聚力。要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及文化娱乐活动,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陶冶职工的思想情操,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必须引导企业成员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不断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维护与巩固企业道德这种自觉的精神力量。
第二,企业道德的培育需要提升员工认识。企业道德的培育具有重大意义:对内,可以影响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外,可以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社会形象、经济效益。在培育企业道德时,必须将企业全体成员的认识提到这一高度。要始终具备强烈的忧患意识,强化职业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只有具备这种高度的群体意识,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道德。
第三,企业道德的培育需要调整员工心理。培育企业道德必须围绕具体的人来开展。各种各样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获得不同的劳动报酬,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心理。如果不对这些不良心理进行主动疏导,便会直接导致不良的道德行为。在培育企业道德时,必须充分运用心理学原理,客观分析企业员工的心理动态,把员工的道德心理逐步引导到良性循环上来。前不久,某供电部门组织了一次“假如我是用户”的大讨论。在此基础上,该供电部门归纳了用户的各种意见,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受到广大用户的热烈欢迎。实际上,“假如我是用户”这个讨论就是一个将心理效应运用于企业道德培育的成功范例。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地调整员工的心理定势,有助于增强员工的道德意识,并引导他们自觉按照企业的道德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道德经》与企业细节管理 篇3
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向外看、在表层上看,评价企业时往往看到的是“大”、“强”,外形和数字成了评价企业经营的标准。而老子的智慧却告诉我们,所有一切的存在都源于“道”无形的能量;而一切大的事业都源于小的细节。在人们注目与外部感官刺激、物质诱惑的今天,更应该知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道理,把握这一规律,才能成就伟大事业,否则急于求成只能以失败告终。基业长青的企业需要有符合天道、天德的使命和价值体系,然后把大的愿景细化到企业的运行当中,从细小、柔弱开始,并能够把这些软实力制度化到企业的细节中,代代相传。研究细节的汪中求说过:“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本文仅针对老子“反其道之动”的智慧来谈论企业强大背后的精细基础,希望对中国今天的浮躁和企业的盲目求大有所借鉴。
有形万物的根本是小得看不见的道本源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32章)
译文:道本源能量质朴而没有名称,他的本性纯朴自然,他虽然小不足见,但整个显现的宇宙万物都在它的显现转换中。侯王若能掌握持守此先天之道,万物治理井然有序。道在宇宙间,犹如江海,一切河川溪流都归源于它。
老子此处提示了我们以下几点:
1.道小不可见,但是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其运行之下,领导者若能体悟到道本之源的规律,并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一切都会平衡、协调。
2.对于这种能量人类都实实在在地感知到其存在,而恰恰是因为无法用“五官”去真实见到,才用图腾和宗教形式来把它再现出来。任何一个民族,甚至是今天一个很偏僻的与世隔绝的小部落,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哪里一定有一个图腾或是一种精神上的信念,用来为这一社区、部落提供一个精神上的支柱。企业的文化根源也同样源于此。
3.老子教导我们“无”与“有”是一对统一体。要想在物质层面有所创建,首先在“无”处下做功夫。我们说的“无”就是源于“道”本源的“正思维”、“正理念”,而这一“正”的思维与观念也同样源于人类所敬畏的天道和天德,有了“正”的根本,我们才学会了做人、齐家、创业、治理国家,达到地球的和谐与平衡。这一“正思维”的标准,更明确地说,就是人的行为、企业的治理要符合自然的规律,要符合人类的福祉和地球的和谐与平衡。
4.“小”与“大”、“弱”与“强”是一对立统一体。要想有“大”、“强”的结果,首先要关注的是“小”和“弱”,如果在小的细节方面做足了功课,“大”和“强”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2011年10月份,我去瑞士日内瓦出差,有幸受邀出席国家驻联合国大使官邸晚宴。晚宴上有个不起眼的瑞士老头坐在我的旁边。大使夫人向我介绍他是著名的PP、“百达翡丽”世界名表的长辈、股东,曾经主掌过人人皆知的企业“百达翡丽”,顿时让我对身边的这位老人肃然起敬。于是我再三向他请教管理这家企业的经验,老人很谦虚,说没什么可介绍的。在我的坚持下,老人讲了一个小故事。一次老人在厂里巡视时,看到一个技师无精打采,就过去对他说:“你一定有什么烦心的事,具体是什么我不想知道,但可以看出你很不高兴。这样,我放你假,工资照发,直到你开心时再来上班。”技师半信半疑,老人就对他说:“表也是有生命的,你情绪不好就会把它转加到表的生命中去。你放心休息去吧。”从此,厂里就有了不成文的规定:技师们可以不讲任何理由,心情不好时可以不来上班,工资照发。这大概就是“百达翡丽”的秘诀——表也是有生命的,如此他们才可以号称他们的表可以世代相传。
“百达翡丽”的哲学与老子是完全相符的,老子认为有形的万物时刻都在生与死的循环之中,知名品牌则把产品都看成是有生命的。
注重细小的过程,自然有好的结果
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章)
译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累积于每个脚步。
从老子的智慧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
1.宏大的基础是细节和细小,只有从小做起才可能有宏大的改变。
2.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有了正确的过程和细节执行与实施,期望的结果是必然的;相反整天喊着只看结果,而忽视细节、质量,失败的结果也同样是必然的。
3.再好的战略,也必须落实到每个细节的执行上,细节造成企业间、品牌间的差距。
4.细节要落实到人,要有一整套制度的约束,企业做大、做强,要靠每一位管理者、靠每一位员工素质的提高。
5.大处着眼,细处入手,企业的发展要高瞻远瞩,视野要高,胸怀要大;企业的管理与执行要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张瑞敏是中国当代深悟道德经的企业家,是将其老子智慧很好地诠释在海尔管理上的人。他说:如何做事有一个老师——孔子的《论语》;如何做人有一个老师——老子的《道德经》;如何参与经营、进入市场,还有一个老师——孙武的《孙子兵法》。在管理实践中,张瑞敏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充满竞争力的海尔文化。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再到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张瑞敏在企业管理上不断创新赢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评价。到2009年为止,先后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共做了16个案例,涉及企业兼并、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特别是颇具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为海尔做的“市场链”案例已被纳入欧盟案例库。信息化时代,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着力打造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被管理界称为是“海尔的信息化革命”。
张瑞敏不断地强调企业治理中的细节问题,才形成了海尔注重质量、细节的企业文化。他常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海尔下班时工人走路全部靠右边走,没有其他企业员工潮进潮出的现象,完全按交通规则。行人靠右走这是小学生都懂的规则,可很多企业没做到,海尔却做到了。这就是素质、这就是细节,在小小的走路这一细节上就体现出来了!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常常犯本末倒置的错误,即一味地盯着结果、追求结果,而忽视了中间的过程。英文中有个成语叫“Thedevilinthedetails”,意思是“魔鬼就在细节”,可见这是一个普世的道理,要想有品质、有成就,首先要学会注意细节。
细节始于初期的谋划与危机处理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64章)
nlc202309032219
译文:事情处于稳定时容易把握,事态尚无征兆时易于谋划;事物脆弱阶段易于化解,细微时易于消散。要在事态没有形成气候时就处理好,没有形成乱象前控制它。
老子在这里告诫我们以下几个要点:
1.在企业发展阶段除了重视细节的执行、规章标准的制定外,要慎重谋划发展方案、及时化解矛盾、处理偶发危机。
2.好的基础等于一半的成功,要把握好的开端,未动之前要深思。
3.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治之与未病,化之与未成。
4.不能为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蒙蔽双眼,导致一败涂地。
5.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警惕,果断在初始阶段把握未来与方向,处理不协调、不平衡,确保和谐畅通。
6.发现矛盾始于基础和根源,就要下决心从根本上改正,不惜任何代价,修修补补可以维持一时,终将逃脱不了更加惨败的必然。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期间有一大批民营企业悄然而起,旋即又轰然倒下,不仅让人唏嘘,为后来的企业人提供了借鉴。据报道,1980年以来,中国竟有1 200名企业经营者因各种原因非正常死亡,听起来让人胆寒。企业家应该在自身的素质提高上下功夫,增进管理水平,开阔视野,学习和掌握管理手段;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个人品德、心存敬畏、悟道感恩。也恰恰因为如此,本人倡导经商首先要先学老子智慧,方可知进退荣辱,在商海中打拼。
在初级危机处理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个案例:三株公司因危机而败,美国的强生公司则依然基业长青。
强生公司生产的泰乐诺胶囊是一种止痛药,1981年就销售43.5亿美元,占强生公司总销售额的7%,占总利润的17%。1982年9月末的一天,一位叫亚当杰努斯的患者服了一粒药后当天死亡;同一天,另一对服了泰乐诺的夫妇,也在两天后死掉了。消息迅速传遍了美国。强生公司在止痛药市场上的份额一度从35.3%下跌到不足7%,公司面临巨大危机。强生公司迅速作出反应:
第一步,调查并澄清事实。
1.公司迅速收集了有效受害者的情况、死因、有毒泰乐诺的批号、该药的零售点、药的生产日期、送往分销网的途径等,为此,公司特别请了100名联邦调查局和州的侦探,追查了2 000条线索,研究了57份报告。
2.求助媒体,希望他们提供准确及时的消息,以避免恐慌。通过调查,得出报告:有毒的胶囊是有人从药店买了成品后掺入氢化物又退回商店所致,并不是强生公司生产中出的问题。强生公司把这个消息传达给客户和媒体,仅电报费就花了50万美元。
第二步,评估并遏制事件的影响。
“泰乐诺中毒事件”使强生公司损失过亿美元,但最主要的是对其商标本身的影响。强生公司事后进行民意调查,发现49%的人回答他们仍会使用这种药,于是,强生公司又把药摆到了货架上。
第三步,使泰乐诺重振雄风。
强生公司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了“稳住常客,渗透新顾客群”的策略,具体步骤如下:1.请开发此药的麦克奈尔实验室的药学博士托马斯盖茨在广告中向使用该药的美国人民致谢;2.鼓励胶囊的使用者去试用泰乐诺药片;3.公司承诺在“中毒事件”发生后扔掉泰乐诺的客户,只要打一个免费电话,就可得到2.5美元的赠券;4.公司设计了一种新型防破坏的包装,增强人们的信任感。
强生公司通过一系列周密的计划和行动,仅用了8个月就使公司重新赢得了35%的市场份额,并一直持续到1986年,为强生公司赢得了巨额利润。
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成立于1994年的三株公司,注册资金仅为30万元,而到了1997年底,其净资产已高达48亿元,4年间增长了1.6万倍,且资产负债率为零。还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创下三株公司曾有过的成长奇迹,这一速度是其他企业望尘莫及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神话般崛起的企业,竟然在一场官司的困扰下迅速走向衰落。1998年3月31日,湖南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消费者陈伯顺喝了三株口服液后导致死亡。
随后,20余家新闻媒介广泛报道:8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三株公司未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致使负面消息越来越大,其衰落速度之快也同样令人瞠目结舌。三株创始人吴柄新之子吴思伟的一句话警醒后人:“我们面临一个新时代,我们需要一种新型企业,对原有企业结构修修补补将无济于事,企业家必须洗心革面,企业必须变革图新。”
可见,企业的危机处理和细节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同样是一次中毒死亡事件,两个公司命运迥然不同。三株公司得到的是一个大败局,而强生公司则转危为安,得到大胜局。
毁灭往往发生在过程中细节管理的松懈
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64章)
译文:常人做事,经常在即将成功之际而败,若能谨慎如初,就不会有失败的结果。
老子此处讲的是整个过程中的细节的把握、细节的执行要贯彻在企业的整个过程中,而把细节制度化是企业管理高低差别所在。特别是在即将结束时,更要保持警惕,不能有任何松懈,很多的事业都是因为最后阶段的放松而万劫不复。老子还说过一句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同样对企业的制度建立和执行有着指导意义,企业的制度要覆盖全面、全过程,铲除任何漏洞。
我们从此可以感悟出细节的制度化、全面化的几个要点:1.企业的细节必须形成制度化,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落实到结尾,用制度管人。2.高管层:整理和明确经理岗位工作要点。3.管理层:制定和贯彻系统而细化的规则。4.职员层:设计和掌握基础管理工具。5.魔鬼在结尾的松懈,企业细节的坚持往往在结尾阶段产生粗心大意,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满盘皆输的败局。
中国有个“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成语,说的就是因小失大,小小的漏洞导致大坝毁掉的结局。1995年2月26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10天后,这家拥有233年历史的银行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这一在全球范围内掌控270多亿英镑资产的巴林银行,竟是毁于一个年龄只有28岁的尼克·里森之手。尼克·里森是英国一个泥瓦匠的儿子,从未上过大学。1987年,他加入摩根斯坦利,成为一名从事清算工作的内勤人员,其职责是确保每笔交易的入账和付款。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9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错误。这原是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技术手段之一。伦敦总部要求统一使用原来的99905的账户来与伦敦总部联系,但里森已经建立的88888错误账户,却没有被销掉。就是这个被忽略的“88888”账户,里森利用“88888”账户掩盖失误。几天后,由于日经指数上升,损失6万英镑,里森决定继续隐瞒这笔损失。结果损失越来越大,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走上冒险赌博之路,里森带来的损失达到8.6亿英镑,这是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及储备金的1.2倍,最终把巴林银行送进了坟墓。
一个银行的区级职员就能将一个世界级银行毁灭,对管理细节的忽略是导致这家古老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
先易后难
原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63章)
译文:解决难题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宏伟的目标要从具体的小事做起。策划一件难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开始;完成一件大事,要从细小的地方做起。因此真正悟道的人把握道德本原,避开世俗的大而惑,最终却能成就博大无边。轻易许诺,必然寡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然遭遇很多磨难。因此,圣人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不敢疏忽自大,这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
nlc202309032219
老子此处强调难与易、大与细是相对的,应用到企业管理,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解决难题要从容易处入手,策划一件大事要从容易处下手。2.完成伟业,必须在细小处开始。3.主观把事件看的很容易,必然遭到更多磨难。4.感悟自然规律的人认真对待每件事,从细处、小处入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问题。5.要把重视细节、将小事做细培养成一种习惯。
如果没有良好习惯为基础,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起来。而习惯恰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不断积累所形成的。企业要关注相对容易的细节,把大和难溶解在持之以恒的精细当中,细节成为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丰田汽车公司是世界汽车业巨头之一,也是世界上利润最高的企业之一。它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生产模式,被称为“丰田生产方式”。丰田公司对浪费作了严格区分,将浪费现象分为以下七种:1.生产过量的浪费;2.窝工造成的浪费;3.搬运上的浪费;4.加工本身的浪费;5.库存的浪费;6.操作上的浪费;7.制成次品的浪费。
这就是丰田公司的精细!如果不是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精益求精,完全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对于一个日产9 000多辆汽车的大公司来说,里面凝结了多少琐细、艰苦的劳动。
丰田的理念是:上帝与细节同在,同等级企业的竞争在细节。
进入微利时代,企业家们除了赚钱的思路、观念需要及时进行调整、转变、更新外,还讲究在节省成本、精细管理上下功夫。微利时代,注重细节是商家的核心。中国经济在经历WTO、APEC、申奥成功等一系列大事件以后,国际化进程大大提速,国内大小企业也都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市场格局。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一个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企业只有注意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保证基业长青。
在企业战略和战术、宏观和微观的平衡之中,当今的企业领导应该从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把本职工作做到精细。
第二,企业的战略要融到企业的细节中,并使之制度化。再好的战略没有细节的执行都等于零。细节的执行在基层,如何在基层执行细节是企业高层的首要责任。
第三,企业细节的执行决定了企业本身素质的高低,也可以说今天企业的竞争在于细节,在于能够完成细节的人。
愿我们的企业界人士在新的环境下,学习老子智慧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自然规律,在企业的精细过程上下功夫,实现从粗到细、到精的转变,成就一批优质企业、精美的产品服务全人类,同时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国民素质。
(责任编辑:罗志荣)
要警惕企业管理人员的道德堕落 篇4
道德是一定社会人们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以善与恶、荣誉与耻辱、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依靠社会习惯、传统习惯和个人内心信仰来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现阶段社会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等。这些基本规范和主要内容是企业政工人员都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但是,企业政工人员有它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对其工作的道德要求,根据目前的社会现实,他们特别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层次,起到表率作用。
坚持真理,抵制错误
目前我国面临着一个严重问题是信仰危机。而信仰的崩溃和道德的失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德的源头是信仰,没有信仰的社会必然是正义失落、道德匮乏的社会。我国频频发生的多起没有道德底线的事件,说到底是这些人失去了信仰,没有了正义感和责任感,因而无所顾忌,无所敬畏。一些官员贪污腐化,也是由于丧失了信仰,因而变得寡廉鲜耻,为所欲为。在当前形势下,政工人员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企业政工干部的必修课。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党纪、政纪和国法。要在坚定信仰的烛照下,辨别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就要坚持,错的就要抵制。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目前在一些党员和干部中存在着一股假话、空话、套话之风,一些人喜欢说一些八股腔调的话,喜欢说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格格不入的话,喜欢说政治上永远正确的废话。作为企业政工干部,倘若不讲真话,怎么能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与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作斗争?一个言行不一、说谎成性的人,是不可能在思想上行动上求真务实的,是不可能在工作中去为人民服务的。企业政工干部,本来是做别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是给别人讲道理的,如果你所讲的都是空话套话假话,那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尤其严重,人们会由此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反感,从而对党和政府产生不信任感。说假做假成为风气,必然会导致社会秩序失范,必然会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毋庸讳言,企业政工干部在一些地方存在形象不佳的问题。政工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欠缺良好的“专业背景”,理论水平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一是政工岗位“入口”宽松。政工工作被视为“打杂”工种,几乎所有人员都能够胜任。在机构改革中,政工岗位通常被视为“闲置人员”的“收留所”;二是政工人才“出口”不畅。现在有年龄较大的政工人员,多数人是“从政一生”,专业技能范围比较窄小,岗位交流比较困难。企业政工人员较难在实际工作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久而久之,其工作积极性往往受到影响。有的年轻政工干部希望通过个人努力考取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资格证书,以改变自己的专业和处境。面对这种状况,政工人员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劳动性质和特征,要明确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财富与价值是由各种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在一个企业中,政工人员虽然不直接创造财富,但并非与企业财富无关。企业政工人员的劳动是一种高层次、综合性、奉献性的复杂脑力劳动,其劳动过程具有创造性、风险性、复杂性、潜在性、综合性、延长性等特征。政工人员借助一定的手段、方式和方法,解决职工思想问题,提升职工思想认识,以此调动职工生产与工作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物质财富的创造。
企业政工人员既然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那自己首先应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要耐得住寂寞,正确对待名利得失。要耐得住职务升迁的寂寞,耐得住经济上的寂寞,要有甘作人梯的精神,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联系群众,服务大局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机制的不适应,一部分企业出现暂时困难,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矛盾突出,使得一些地方不够稳定,发展滞缓,各方面矛盾大量汇集,群众告状、上访的比较多,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宗旨观念不强,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党的方针政策及措施在他们那里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没有及时有效地把握群众的心态,群众情绪得不到及时疏通,从而形成梗阻。一些党员干部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相当冷漠,对群众意见和诉求极不耐烦,往往以种种借口或托词打发找上门的群众,有的采取踢皮球的办法将他们踢来踢去。有些人当了“官”就忘了人民,对群众的疾苦冷暖麻木不仁;有的私心重,遇事先替自己打算,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作为企业政工干部,一定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诉求,查摸群众的思想脉搏,要做到以诚相见,以情暖人,以情感人。听取群众反映问题,一定要有耐心,好听的话、刺耳的话都要听,要让群众苦有处诉,冤有处伸。要关心群众切身利益,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企业伦理与道德 篇5
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构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基本上是一种心理建设、文化建设,主要诉诸于舆论和良心,但离不开法律的制约。法律法规以其强制性手段规定企业及其员工的活动范围和方式,超越了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界限就要依法惩办。法律法规对人们行为制约虽然不属于企业伦理道德范畴,但却具有伦理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企业在法律的约束下规范行为持久以后,就会形成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传统习惯,法律的约束就转化为企业的自我约束。比如制售有毒有害、伪劣假冒商品是既违反法律又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如果国家严格执法,严厉打击,企业就不敢违法,而伦理道德问题也就解决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企业及员工的行为就必然符合社会主义企业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
(二)加强企业伦理道德教育
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要求的企业伦理道德形成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过程,需要企业不断地教育、灌输、示范带动和相互影响。企业应该把企业伦理道德纳入员工教育与培训的内容体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对员工进行反复、系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使每个员工清楚企业的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掌握企业伦理道德规范和要求,懂得企业伦理道德的功能作用,树立企业的伦理道德标杆,突出管理者伦理道德行为的示范作用,努力形成企业特有的伦理道德氛围,不断提升企业伦理道德理念。
(三)强调企业自律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需要企业加强自律。因为企业每一个行为都会涉及自己的利益和他人(方)的利益。企业自律,就是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把遵守相关法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视为责任,使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和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符合伦理道德规范要求。因为法律禁止的,道德予以谴责,而法律未做出规定的不合乎伦理道德要求的行为,道德也会予以谴责。
(四)完善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犹如企业内部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员工具有相对强制性约束力。企业规章制度使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规范化,使员工行为更趋合理化、科学化,它是企业“软件”和“硬件”结合点,是使企业“软”性因素变“硬”的重要途径。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必须完善企业的领导制度、人事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班组建设制度、经营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激励制度等,用科学的制度规范企业员工行为,促进伦理道德建设。
(五)加强舆论和社会监督
只有加强监督,违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行为才无立足之地。充分发挥媒体在宣传企业伦理道德、揭发企业违规行为上的积极作用;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检查、监督作用,特别是相关行业的安全、质检、防疫等部门的职能作用;消费者最有资格和条件评价企业,消费者的觉悟和对企业伦理道德行为积极的监督对于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营销3091
培育企业道德资源初探 篇6
关键词企业道德培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总体发展水平还相对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是忽视企业道德资源的开发肯定是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冠生园月饼到大头婴儿奶粉,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这些接连不断的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的曝光,都迫切要求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的道德建设,探讨企业道德资源的培育问题。
1企业发展中的道德资源建设问题日益凸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面临各式各样的发展困惑,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是企业的道德资源尚未得到企业自身应有的重视。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唯利是图、急功近利、行为失范,破坏了社会安定稳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是制约企业持续性发展的瓶颈问题。
具体而言,主要问题有:
首先,企业人道德素质偏低。历史和现存的企业经营不善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人道德素质不尽如人意,表现为企业领导和管理者以及企业员工道德修养差。其中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
第二,企业只注重生产管理,忽视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很多企业仅仅把员工视为赚钱的工具,漠视员工正当的精神权利,降低了个人价值感,无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企业死气沉沉,缺乏生机。
第三,企业只注重经济利益而漠视社会效益。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前还有很多企业把经济效益和自身短期利益看作企业的唯一目标,损坏了社会利益,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总而言之,要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提升企业人道德素养,理顺企业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还需要主动转变观念重视企业道德资源的作用。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2中国传统和现代西方企业文化对建设道德资源的借鉴作用
了解企业道德建设的现状,是探讨构建企业道德资源的前提。以下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比照,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视角比较,探讨当前企业道德资源建设。
2.1传统道德资源借鉴
企业要通过培育道德资源来构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对整个社会文化背景有个准确的认识,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企业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概括起来,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光大:
2.1.1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的道德理想
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种可贵的道德精神和理性,即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和理想,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在个人与整体的利益关系上。主张以整体为重,为整体利益作出个人的牺牲。因而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激励世人。也正是在这种崇高的道德理想的激励下,形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的过程中,就要弘扬这种道德精神,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企业凝聚力。
2.1.2崇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易经》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质,一直以来都以积极人世的精神积淀在民族心理之中。我们在建设现代化企业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高扬这一种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艰苦创业的劲头,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2.1.3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仁者爱人”椎衍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传统的仁爱精神,在历史上起到过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企业在处理不同利益关系时,也要发扬“仁爱”精神,厚德载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1.4注重心灵内省、知行合一的道德传统
孔子是最早提出修养理论的人,提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中国古人注重个体道德修养,一方面追求自省,慎独。儒家曾形成了一整套正心、诚意、克己、修身的道德修养学说;另一方面,注重道德实践的磨炼。它要求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事情做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长期的践履功夫,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在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人员必须积极吸取传统道德智慧,提高个体道德自觉性,注重道德实践,提升个体道德品质。
2.1.5向往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
“天人合一”被古人当作人生的最高理想,从天和,到人和,再到天人相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等已是全球问题,所以企业建设有必要充分挖掘这一传统伦理思想资源,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
今天,我们以现代企业活动的实践为取舍标准。对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同样是非常必要的。这既是发展现代企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启迪,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内在要求。唯有这样,才能从传统道德中汲取有利于现代企业发展的思想营养。
2.2企业道德资源经验借鉴
在企业道德建设这个问题上,西方社会企业重视非常注重从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出发,注重企业道德伦理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取得很大成效。
2.2.1日本注重企业道德资源
我们知道,日本在二战后实现了经济腾飞,就其原因固然众多,但为世人所公认的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的企业非常注重从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出发,注重道德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注重研究和企业有关的各种伦理学问题,使企业的管理更加人性化和道德化,所以日本企业推行“道德进人企业,心灵进入职场”、“企业即人”、“企业成败在于人。人的成败在于德”等口号,注重发挥企业管理中道德的积极作用。在日本,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朝礼”、“会歌”,而且还有自己的行业口号、目标、榜样和企业精神,与此同时,许多道德及相关研究部门与企业直接挂钩。协助企业进行道德建设。开展企业道德教育活动等。
日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的道德资源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就是说,现代化的企业除了要有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设备优势之外,还必须要有反映自己民族精神和心理的以道德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优势,否则,将难以在激烈而复杂的世界性竞争中取胜。
2.2.2其他西方国家的实践
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各国从R本的成功经验中反思
自己曾经有过的成败得失,也都越来越重视从本国国情、义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心理出发开展对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并已初见成效。譬如,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企业界的经营者和企业管理的研究者就对日本模式怀有极大的研究兴趣。一些学者甚至重新开始探讨“美国式”的企业道德文化存在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研究和应用道德资源促进企业发展已成为当今企业一种不可阻挡的生存与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当前优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出的重要经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企业道德资源建设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管理经验,却不能全套照搬,只有将外来的方法和理念融入本国本民族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中,才能建设适合中国自己的企业道德资源。
3企业道德资源的培育途径
3.1企业道德人培育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否则企业或社会就存在着失败基因。企业要实行道德管理,必须通过人去实施,道德法规的建立和执行也都需要道德人的培育。因此企业道德人的培育是企业道德建设的前提条件。
企业道德人的培育最为重要的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和领导的道德培育工作。企业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企业领导和管理者的价值观、道德理念和行为的综合反映。企业在道德建设中要重视领导和管理者的道德建设,要培养、选拔“道德人”,使领导者不仅具有适应领导和管理的业务能力,而且要求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在具备高水准的道德素养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企业员工能否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最终的发展层次。企业要加强员工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教育。培养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这对于推动企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广大员工的道德素质关系到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要注重人员的入口把关,要注重招聘与企业的价值观相同的人员;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增强职业技能。要把责任心高低和遵守职业道德等道德表现作为选拔员工、分配工资福利的重要依据。要把员工塑造成全面发展的人,以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终极目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成为优胜者。
3.2企业道德机制的建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企业道德建设,必须把道德建设机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加强对道德机制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实现道德资源建设。所谓企业道德机制,是指在企业道德领域中使道德规范健康有序地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进而再外化为人们道德行为的运行程序、规则和督导落实措施等,它包括内化机制和外化机制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促进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健康有序地运行。以下就其中几个重要机制的建设予以简要论述。
3.2.1思想导向机制建设
思想导向机制的构建在于保障企业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首先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国家和社会利益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以“产业报国”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其次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为企业的发展与生存确立理念依据。很多企业发展到了一定时间就会陷入困境,究其原因就在于企业缺乏明确远大的发展目标。
3.2.2教化机制建设
道德教化是道德教育方略实施最基本的一个环节,也是道德运行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内在自律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关键环节。要建立道德化的决策机制,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道德追求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设置道德主管部门到招聘员工到生产管理各环节,都要建立道德化的决策机制。要重视培训工作。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保证。企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紧紧围绕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从实际出发,分层次全方位地进行。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对象的不同道德认知水平与需求,采用合适的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要把员工个人道德追求融入企业发展中,从而使企业的理念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3.2.3建立健全道德建设管理机制
企业的微观道德建设,应有相应的机构或部门去实施。当前我国企业里,组织道德建设的职能是由许多相关部门来共同承担的,缺乏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统一领导。建立专门组织管理道德建设工作的机构体系,从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加强评估建立监督机制等方面人手,加强企业道德资源建设。
3.3企业道德文化的建立
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几乎所有的企业活动都受到企业自身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在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着企业文化的内涵。这种相互作用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部过程,企业的竞争能力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形成和显现出来的。企业道德资源建设既要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又要积极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力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3.1建设企业文化是重要途径
企业道德资源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我国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已有显著提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发挥企业文化活动作为企业道德实践的重要载体的作用。首先必须结合实际,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企业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以避免短视行为。其次要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把企业所提炼的概括性的理念、精神、口号真正贯穿于企业的各项管理之中,并成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众志成城的态势,使企业真正赢得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
3.3.2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特有的功能
企业文化具有灵活多样的形式,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项功能,培育企业道德资源有赖于企业文化特有的功能。第一,要发挥企业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创造一种竞争平等、待遇公正、畅所欲言、身心愉快的企业文化氛围。第二,企业道德资源的培育,需要调整企业人的心理,统一认识。企业道德资源的培育要面对具体人的不同心理进行主动疏导,要充分应用企业文化的作用,发挥其教化功能和文化心理调整的认识等功能,从而培养企业道德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
漫谈企业家道德 篇7
“有两种东西, 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 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 不断增长, 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 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马丁�路德�金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前途, 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 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 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拥有道德高尚的智慧的主流人群, 他们能够用道德力量自我约束和教化他人, 用智慧来提高生产和防卫技术, 能够随时应对各种竞争和变局。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 一种宗教如果能以后果来合理化, 那么就不再是一种宗教。组织领域的学术大师詹姆斯�马奇指出,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信任、爱情和友谊, 如果它们有合理的证明, 那么它们只不过是经济学而已。企业家的特质在于特别强调个人价值, 企业的领袖是企业总体价值的化身、组织力量的缩影, 是企业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导师, 是人人仰慕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念, 他们能为人之所不能、行人之所不敢。“领袖”是一个象征, 是一个企业的旗帜。“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 关心社会, 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 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见的企业技术、产品和管理, 以及背后引导他们并受他们影响的理念、道德和责任, 两者加在一起才能构成经济和企业的DNA。”2008年7月20日, 在广东考察工作的温家宝总理在与企业家座谈时这样说。
道德是无形的, 但它的影响甚至决定是方方面面的。道德化是一种心理状态, 就像一个开关, 可开可关。当这种道德开关被打开的时候, 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便驾驭了我们的思考。这种思维模式使我们将某些行为视作是不道德的, 而不仅仅是难如人意的, 或不合时宜的, 又或者是不太明智的。“廉贾”之心源于仁。把伦理道德作为企业家精神的组成部分, 反映在企业家精神上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家行为前, 良心起“指挥”作用;二是企业家行为中, 对行为的监察, 良心起“检查”作用;三是企业家行为后, 自省总结, 良心起“评审”作用。因此, 企业家的道德自律应该是高尚的, 应使道德水准形成企业家的人格魅力。行商坐贾在任何时候都胸怀善心和良知。清末徽商的顶级人物胡雪岩曾经对什么是商人的“良心”作过高度概括, 他说:“对朝廷守法, 对主顾公平, 就是讲良心。”“廉贾”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正确看待钱财, 强调人对财富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觉悟, 既不视金钱为“万恶之源”, 又不被金钱所累, 强调钱财要“取之有道”, “仁中取利, 义中求财”。“廉贾”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战略眼光, 不浮躁, 不急功近利, 不贪婪, 不图短时暴富, 而是求基业常青, 注重打造商誉, 塑就百年老字号。
中国社会的道德不稳首先体现为企业家的道德不稳。冯仑说:在中国, 钱永远不如道德更有力量, 因为挣钱也就几十年, 道德伦理则存续了几千年。他用一贯调侃的语气写道:“在欧洲, 一个有钱的家族300年后还在。第一代干的坏事, 第二代改一点, 第三代改一点, 最后都变成社会的道德楷模了。中国基本没有第二代就完了, 而第一代人从无到有在道德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 在一些中国人的记忆中, 有钱人在道德上都是有问题的。”
学校管理道德规范 篇8
学校管理道德规范就其功能与价值而言,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道德规范的他律性根源于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是道德规范调节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学校管理道德规范的自律性根源于道德规范的内在约束力,是学校管理道德规范内化为管理者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从而“自动”调节学校管理行为的又一表现形式。学校管理道德规范的他律性,无非是客观的社会道德关系和客观的社会道德要求对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学校管理者的一种基本节制或限制。这种节制或限制对管理者来说,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社会力量,管理者只有接受这种社会力量的约束,才能获得道德实践的相对自由。学校管理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就其外在约束力而言,不仅表现为社会对学校管理者行为的“防范”,而且更表现为对管理者行为的价值导向功能。也就是说,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不但能保证管理者不做什么,同时也能保证管理者应当做什么。即在约束学校管理者某一行为的同时,也在引发、激励另一行为,譬如道德规范在约束校长不能任意侵犯教师与学生权力的同时,还在于引发、激励校长保护教师与学生权益。需要注意的是,学校管理者服从道德规范只是社会意志对其进行的外在性控制,还未升华到管理者个人意志自觉调控的境界。此时的学校管理道德规范,还是一种外在于学校管理者的“异己”力量。实践表明,只要学校管理者尚未将管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人格,尚未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转化,管理道德规范的功能就不是完整的,就不成其为严格意义上的学校管理道德规范。所以,从他律与自律结合处说开来,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都要自觉、主动地按体现社会道德理智的规范行事,在规范的指引下自觉勇于承担教育管理责任。
建构有效的企业道德管理模式 篇9
1 理论之厘定
企业管理道德, 就是以企业行为为主体, 以企业管理的道德理念为核心, 企业在处理内外关系中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的总和。只有符合道德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才能得到社会、顾客的认可和支持, 才能实现企业目标, 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在其管理活动中道德沦丧, 把企业目标仅仅归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不讲诚信, 不重信誉, 不择手段,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传递日益迅速的今天, 这样的企业必然是没有长远发展前景的。
那么, 人的道德是否可以管理?如何将企业的道德要求转换为员工个体的道德行为?
根据伦理学的原理, 人是有道德需要的, 人的道德需要是人之本性的客观要求, 这就使对人的道德管理成为可能。讲到人的道德需要, 一般都从人性的角度加以分析。在中国历史上, 人性论概括起来主要有儒家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等。马克思主义认为, 研究人性, 最起码应分两个层次: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 然后要研究每个时代人的本性的变化。所以, 从人性的角度探讨道德和道德的教育管理问题, 是中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共同传统。归纳起来, 他们将道德需要的意义和作用分为两种:道德目的论者和道德工具论者。前者认为道德为人所独具, 是人的本性的要求和根本体现, 故欲求道德追求德行是人生的要义和最大幸福。如柏拉图、康德等。后者认为人之需要道德乃是由于道德有助于幸福生活的获得。如伊壁鸠鲁、穆勒等。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本是动物之一种, 之所以获得万物灵长的优势地位, 就在于人的社会性, 在于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既然人只能在社会群体中生存和发展, 一旦脱离群体就无法成为一个人, 那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否则他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更谈不上发展和成功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就潜在地向人、向人的需要体系提出了一种客观要求。这种要求就是道德需要。
2 模式之建构
根据上文论述, 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之一是人具有道德需要, 因此, 研究人的道德需要, 构建一个合理的道德教育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道德管理效益, 将企业的道德要求转换为员工个体的道德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笔者认为该模式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集体主义的管理目标, 这里所说的“集体”是指企业集体。集体主义目标要求员工必须以企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 维护企业的集体权威, 对企业忠诚奉献;树立“企业为我、我为企业”, “厂荣我荣、厂衰我耻”, “以厂为家”等思想。如果他们不维护企业的信誉, 我行我素, 胡作非为, 唯利是图, 那么他们不仅毁了企业, 也葬送了自己。
(2) 职业道德的管理内容, 即把职业道德作为道德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应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让他们认清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及其重要性, 以及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 应包括如下内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责任意识;忠诚企业、服从大局的集体观念;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职业操守, 等等。
(3) 诚实信用的管理原则, 即道德管理的诚信原则。诚, 指真诚待人, 货真价实;信, 指恪守信义, 履行合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坚持诚信的道德原则, 视诚信为生命, 有助于正确履行契约, 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 实现交易双方的利益追求;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 增强竞争力。
(4) 榜样示范的管理方法。榜样示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发挥企业领导者的表率作用。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精英, 是高层管理者, 其模范、表率行为对其他人管理道德的形成具有更直接的效果。企业领导人应大公无私, 公平公正, 勇于负责, 不计得失, 以身作则, 讲真话、办实事、“言必信、行必果”。树立领导者良好的管理道德, 对推动整个企业管理道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树立典型人物, 做好舆论导向, 发挥引导作用。大力宣传典型, 有利于使员工以典型人物为榜样, 学习典型人物的人格, 促进自己道德水平的形成和提高。
(5) 渗透式的管理方式。道德管理, 除了开展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以外, 以环境渗透的方式, 往往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 是教育艺术重要的因素之一。”渗透式的道德管理方式, 就是将管理道德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员工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受到教育和陶冶。这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管理模式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更深刻、更持久。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周围的环境, 构建一种朝气蓬勃、催人向上、团结和睦的环境氛围, 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灵感染。曾看到教育界有这么一个事例:南京金陵中学将从本校毕业的“名人”、“大师”的照片集中在学校的一块“名人墙”上, 在这些名人照片的后面留出一个空白。该校学生每当面对这个空白时就会浮想联翩, 激情澎湃, 他们暗下决心, 这个遗憾的空白将由自己去填补。于是, 一种自信、一股力量油然而生, 鞭策他们去拼搏, 且成为他们以后人生奋斗的不竭动力。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道德, 社会的进步呼唤着道德,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想适应社会, 求得生存并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不仅要探索和利用先进的技术, 自觉遵守法律, 而且还要把自己置于道德的约束之中, 使自己各项活动符合当前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加强现代企业道德管理, 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摘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往往会导致企业管理道德的缺失。道德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建构有效的道德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道德管理效益、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保证。
关键词:企业,道德管理,道德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道德 篇10
一、企业员工价值观、道德观现状
三十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现实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塑造了现行社会上两种强势的伦理道德观:金钱至上和官本位,与市场经济大潮相适应的诚信守约、顾客至上的经济伦理却未真正建立起来。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观念的淡漠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现中国企业员工价值观、道德观的具体表现如下:
1. 诚信度低。
诚信是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是企业生存的出发点。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话语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流话语,其影响力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由于员工对市场经济的模糊认识,认为市场经济只同资本主义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否定和排斥信用、守约等重要合理的自由主义经济元素, 结果形成个人主义膨胀,利欲熏心。企业在获得独立经济人地位,个体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后,员工的利益最大化成为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追求的最大目标,为追求一己私利不惜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同时,中国政府在市场准入、管理、监督、信息反馈等多方面缺乏完善制度,失信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得以存在且蔓延,连在和每个国人休戚相关的食品行业暴露的问题都层出不穷。2007年新加坡《联合早报》对中国商人的道德诚信问题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诚实已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商人的基本品格”。或许新加坡媒体的结论有失偏颇,但我们的企业界人士于今日得到这样的评价,实令国人无比汗颜。
2. 社会责任感缺失。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指企业组织对社会自觉承担应承担的责任的情感体验;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组织。才能自觉地将自己与百姓的生命、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相反,缺失责任感的企业表现肯定就是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仅仅追求企业自我利润的实现。本质上说,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实际上不是一个完全私人性、或某部分小团体的组织,而是具有公共性质的社会团体,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全体成员的鼎力支持。因此,赢利不是企业的唯一目标,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对消费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真心维护消费者的生命、生存权益。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人心,占有市场,获得发展。相反,只会使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增加短视行为,失去技术创新的动力,失去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失去正确的经营理念,妨碍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而这必定会导致企业的灭亡,降低社会经济的运行质量,“三鹿”就是明证。
3. 道德目标自我化、道德标准多元化、道德取向功利化、行为庸俗化。
对中国而言,过去三十年的时间,纷乱的市场秩序和无尽的商机,使中国企业界和企业家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市场运营模式和思维,涌动在激情之中有股不可遏制的投资和扩张的冲动,促使这些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形成近乎病态的道德观:只要有利于增加企业销售额,提高企业利润,便可以漠视法制,抛弃基本的管理原则,甚至突破社会道德的底线,置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饮鸠止渴地追求企业利润的增长。逐利虽是资本天性,但逐利的企业家身上还应流着道德的血液,公然蔑视社会道德底线的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绝对无法筑就一个日不落的“企业帝国”。
二、企业员工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对企业员工思想层面上的教育,基本上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文化塑造,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绝大多数来自于社会对全体国民理想人格的教育理念。这种理想人格的教育观在我国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在儒家思想里,人既具有神圣性又具有世俗性,世俗性表现在满足合理的基本物质需要,但人生目的在于追求人格和道德上的卓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基于上述理念,先秦儒家一方面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和物质需要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人们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在道德上完善。儒家思想里道德楷模即“君子”,平庸粗鄙之辈是“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鸡鸣而起,孽孽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孽孽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因此,儒家判断人性善恶的根本标准,就是看人是好义还是好利,派生出来的“见利忘义”、“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等思想构成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基石。到了宋儒特别是经过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儒家义利观中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被完全否定,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解决个体与社会、个体欲望与社会秩序的矛盾。
几千年来儒家学说奠定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知识精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精神已经深深注入炎黄子孙的民族性格之中。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思想界的道德话语对经济话语的强势地位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维护下得到巩固提高,道德话语权长期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一度被强化到了极致,雷锋、赖宁等具有完美人格和道德情操的人物一直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标兵。然而,当市场经济建立并且发展得越来越充分的时候,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利”的深刻影响倒向了经济至上主义和官本位,倒向了能带来丰厚物质利益的生活方式。人们谈论钱财,言语中往往是情不自禁和无比艳羡,充满豪迈和优越感。西方资本主义早期的市场经济伦理中,挣钱是完成上帝赋予的天职,上帝在赋予这一天职的同时,也赋予了守信、守约等最基本的为人处事原则。中国的市场经济中不存在这种天职观念,人们承认追求效率最大化的优先性甚至绝对性,社会逐步演变成一个利益和权力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价值理性受工具理性排挤,神圣性被世俗性消解,一切价值被符号化为经济价值或货币价值,经济至上主义成了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核心部分。
在社会环境和人们思想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教育方式却没有根本改变。这种理想人格培养是含淘汰性的精英教育,激情多于理性,塑造多于培养,主张“天下为公”和“忘我”的精神付出,这是绝大多数企业员工根本达不到的精神境界。检验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可行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效果。理想人格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脱离一般的实际和不能实现设计目标的道德教育,本身违背了做人的诚实原则,使德育走向形式化和表面化。现在中国企业员工道德教育中主要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是信度差,德育的不少理论,言之凿凿,却解释不了社会中的很多现实问题,仅仅通过塑造个别理想人格显示其辉煌,而这些榜样是可遇而不可求、不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人物;其次是效度差,社会上很多“新人类”的角色,替代了传统教育提倡的理想人格,对物不爱惜,对人不感激,还出现“反道德行为”。第三,道德教育缺乏魅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理想化”的美好愿望和现实的差距往往导致目标实现的困难和行动上的消极怠工,导致道德教育的虚化。
三、企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回归———从“理想人格”到“道德底线”
所谓道德底线,是做人的道德水平最基本的伦理标准,是人在最艰难的困境中抵制诱惑和克服欲望所要坚持的最后价值信念,也是人之所以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界限。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说的就是做人的底线。如何做人,既是我们今天对企业员工德育的主题,也是我们德育的根本目标。道德底线教育的基本品质应该突出定位在———爱国、爱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等方面,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做人的基本素质。
道德底线教育重视的不是抽象化的理想性而是现实性,力争德育教育发挥实际效果,关心的是整个企业界基本素质的提高,成为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教育模式。西方一位哲人说过:看一个社会的成熟,不是视其有多少伟大者,而是要观察这个社会占多数普通人的品德达到何种程度。道德底线教育理论所持的就是这种教育哲学观点,对员工教育从最低要求开始,员工在心理上易于接受。我们知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道德建设的重心要确保“公正”,确保各种基本道德如不作恶、不强制、不欺骗等作为底线在整个企业界得到遵守,在底线之上再赋予企业员工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通过他们道德自觉性的发扬来提升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准。如果在员工基本道德得不到落实、道德底线摇摇欲坠的情况下,一味强调奉献、付出等理想化人格培养,效果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本末倒置,结果是置人民生命安全于不顾,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质等欺骗行为成为行业的潜规则。理想道德一旦失去强有力的现实支撑,践履者不仅会付出高昂的成本和代价,还陷入孤立无援、应者寥寥的尴尬境地。
所以当前我们应该实现企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回归———从“理想人格”到“道德底线”,大力弘扬不作恶的最低道德底线,从我做起,从爱岗敬业做起,从做一个好人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爱因斯坦说过,“一切人类的价值基础是道德”。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维护商誉,确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才能赢得市场,健康发展。
摘要: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观念的淡漠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 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对于员工的培养是理想人格塑造, 这种模式存在信度、效度差等因素, 企业道德教育应实现“理想人格”到“道德底线”的回归。
关键词:企业员工,理想人格,道德底线
参考文献
[1]谢礼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经济伦理的主体困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6, (1) .
现代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 篇11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由来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psonsibility)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益外,也应当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利益。纵观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企业从产生开始就承担一定的责任,并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一是上世纪30年代以前,即现代企业发展初期,企业的责任就是为实现所有者和股东利益赚取最大化利润;二是上世纪30年—60年代,即现代企业形成时期,随着股权的日益分化,企业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公司快速发展,在消费者主权运动推动下政府通过立法迫使企业对其顾客、贷款人、供应商等企业关联者承担更多更大责任;三是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现代企业的成熟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经济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环保主义运动蓬勃兴起,迫使企业重新认识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并逐步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四是上世纪80年代至今,即现代企业的扩张时期,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使市场经济规则和市场经济内在基本矛盾—劳资矛盾一道播向世界各地,由此引发的一系社会矛盾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劳工问题日益尖锐,劳工权益保障成为又一个世界性问题,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由此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话题”。
可见,企业责任经历了最初的经济责任并形成法律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伦理责任与社会参与责任,构成了完整的企业责任体系。除法定义务外,社会责任作为人类发展的普遍化要求,在企业逐步认可和接受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诸如ISO9000、ISO14000和SA8000等全球通用的社会责任标准。
二、现代企业必须正视SA8000问题
社会道德责任标准,即SA8000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规范组织道德行为的新标准,是社会责任国际(SAI)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安全卫生、结社自由、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作报酬及管理体系等9个要素。它以保护劳工权益为核心,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作为一个通用标准,SA8000对我国企业而言,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SA8000是国际贸易的新壁垒还是通行证。SA8000标准作为一种民间认证,要求企业赚钱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企业不承担,社会就要迫使它承担,那么,它是不是一种新的贸易壁垒?纵观欧美国家,在社会责任运动的推动下,迫于消费者日益增大的压力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跨国公司都纷纷制定了各自的社会责任守则,地区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行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NGO)社会责任守则纷纷出笼。何以如此?一是由于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挂钩;二是消费者与投资者都非常关注跨国公司的劳工问题;三是大众传媒与NGO、社会公众对劳工问题紧盯不放;他们分别用“良心购买权,良心投资手段,游行抗议方式”对跨国公司施压。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国际进口商要求生产企业遵循SA8000标准,跨国公司要求其供应商改善当地工作条件并实施以劳工标准为检查内容的社会责任监督审核,对于我国出口企业而言,SA8000成为订单附加条件已不再是个案。由此可见,SA8000确实具有国际贸易新壁垒的性质与作用。但是在WTO框架下将劳工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运转的国际趋势,专家们普遍认为它最终极有可能与ISO9000及ISO14000一样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成为企业产品的“国际通行证”将是大势所趋。
2、SA8000是大棒还是杠杆?SA8000进入我国公众视野,是从2003年3月美国全国劳工委员会对16家产品销往美国的中国工厂的调查开始的,结果发现,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基本上都无视工人权益,存在剥削现象。那么,SA8000对现代企业而言到底是大棒还杠杆?
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作为一个新的国际贸易标准是发达国家新国际贸易保护的又一措施,强制推行有其不可否认的主观动机。尤其是将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的做法,就是以实施SA8000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一旦被要求实施SA8000,则原有的竞争优势将大打折扣或不复存在,但SA8000的宗旨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是实施劳工标准。它所关注的问题正是我国企业在劳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社会已开始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企业要想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像就必须尽早采取措施,改善劳工条件,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避免公司及品牌形像受损,争取早日获得认证,突破国外壁垒,以发挥SA8000的杠杆作用。
3、SA8000影响的是出口企业还是所有企业?目前在分析SA8000对外国企业的影响时,人们较多地将目光投向出口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认为如果欧美国家启动SA8000机制,对我国的皮革、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造成巨大损失,对出口企业将产生严重打击。不符合SA8000标准的世界工厂被取消供应商资格和SA8000认证高昂成本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导致这些企业陷入“认证危机”,另一方面伴随成本的加大,这些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将不断下降。这种分析是务实的而又不是全面的。必须清醒地看到,SA8000标准是普遍的,不受地域、行业、企业规模限制。作为一个通用标准,它不仅适合于工商企业,也适合于公共机构。必须清楚地认识到,SA8000标准更是中国企业和中国社会的内在改革及文明进步所必须的,是全球化条件下外在市场变迁趋势的要求。
三、我国现代企业应对SA8000之策略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SA8000作为一种最新的管理体系标准反映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其核心是保护劳工权益。从这个角度讲,它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一致性。就SA8000的主要内容而言,它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承担的“最低责任”,是落实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起码要求”。可见,只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科学发展观,在追求生产效益的同时在环保与劳保上狠下功夫,现代企业就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和有力的措施按SA8000标准改善劳动条件,保证劳工权益,推动我国劳工问题的有效解决。
2、积极反对,做好SA8000认证准备工作。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面对SA8000的挑战与压力,现代企业只有早做准备才能避免在壁垒完全形成后的被动局面:一是全面了解和认真研究SA8000的内容及对企业的影响;二是守法经营,严格遵守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规范和已有的相关行业与工业劳动标准;三是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更应了解认证程序早日获得SA8000企业标准认证。
3、把推行SA8000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杠杆。接受社会责任审核,完成SA8000达标,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劳动保护起步晚的世界工厂中的每一个现代企业而言,会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增加企业产品的劳动成本,降低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但纵观当今世界,单纯依靠低工资的劳动力降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的做法,要么招致“倾销之嫌”,要么惹来“血汗工厂”之祸。可见,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不是要不要遵守SA8000的问题,而是如何主动应战、早日利用SA8000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依靠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重新设计符合SA8000标准的管理制度与体系的问题。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管理研究 篇12
一、企业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现实表现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是指会计人员没有履行好岗位职责,没有完成好本职工作,导致企业乃至于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的风险。当前,我国个别企业出现领导者贪污腐化问题、出现领导者捐款“跑路”问题,实际上都与企业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有关。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企业会计职业道德风险主要表现敬业程度不够、忠诚程度不够等方面。
(一)会计人员敬业程度不够
敬业程度不够是指会计人员没有履行好自身的职责,这种缺位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工作过程中,部分会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岗位分工、按照工作任务开展好自身的工作,工作过程中不讲究团队配合,不讲究服务态度,导致会计工作出现诸多问题,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敷衍了事等。其次,会计人员的进取精神不够,工作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部分会计人员不会根据工作岗位对会计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导致工作过程中出现履职能力不够的问题,如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对财务软件不熟悉。再次,会计人员的奉献精神不够,在工作过程中秉持干多干少一个样,快干慢干一个样的理念,不注重岗位奉献。
(二)会计人员忠诚程度不够
忠诚程度不够是指企业会计人员不能忠于自己的职业,不能秉持职业操守并进而出现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部分会计人员与他人串谋谋取私利,部分会计人员立场不坚定,工作过程中利用岗位便利,在他人特别是企业领导者的示意下谋取不正当利益,其次,部分会计人员利用岗位便利谋取私利,部分企业会计人员较少,出现一人多岗等问题,其中部分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贪占公款,或者挪用公款。再次,部分会计人员对各种贪污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在工作过程中虽然发行会计核算、资金出入等出现不正常,但不敢于向有关单位或者主体反应所发现的问题。
二、企业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成因分析
导致企业会计职业道德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会计人员个人因素,也有企业乃至于社会的因素。
(一)会计人员个人因素带来道德风险
首先,会计人员个人整体素质的影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数量众多,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从业经验不丰富、业务素养不够或者思想道德存在一定问题的会计人员都可能引发这种风险。其次,会计人员的利益诉求的影响,部分会计人员由于经济条件不佳,或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会采取一些违法职业道德的行为,并进而产生道德风险。如会计人员挪用公款等。
(二)企业因素带来道德风险
首先,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备程度是道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果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务工作流程清晰可靠,则会计人员发生不道德行为的机会就笑,从而也就弱化了道德风险。其次,企业内部的管理文化和管理行为会对道德风险产生影响,如果企业内部管理文化较为先进,倡导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并在管理活动中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则能够有效的对其理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有效弱化或者规避道德风险。
(三)社会因素带来道德风险
社会氛围是影响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整个社会特别是行业内部都积极倡导一种正能量,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动,对各种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甚至处罚,则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会降低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反之,如果行业内部所有的人员都不遵守职业道德,则可能“有样学样”增加职业道德风险。
三、加强企业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管理的思考
加强企业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管理,必须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角度来考察,即事前要有效的进行预防,事中要积极进行干预,事后要强化处罚,以此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
(一)强化事前道德风险预防
首先,要加强教育努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国家有关部门如会计行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通过继续教育活动等方式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律能力,有效规避道德风险。其次,要积极宣传努力净化整体环境,国家有关部门、企业内部要积极倡导、弘扬遵守职业道德、注重自身职业修养的理念,营造出有利于会计人员转变思想理念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事中道德风险干预
首先,要不断提高道德风险发现能力,从企业来看,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定期审计等方式来提高发现会计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的能力。从政府层面来看,要积极利用企业对外发布的会计报表等渠道了解企业信息,并利用审计、税务、金融等部门的力量对这种信息进行判断,寻找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其次,要及时有效的对各种道德风险进行干预,避免风险扩大。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乃至于社会其他主体在发现会计人员存在职业道德问题后,要积极的向企业领导者、行业主管部门以及政府执法部门反映有关信息,以便及时的进行干预,如约谈会计人员等。
(三)强化事后道德风险处理
首先,要严格执法,保持对各种职业道德败坏会计人员的高压态势,在会计人员由于职业道德败坏如贪污腐败、挪用公款等事项发生后,要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追究其违法违规责任。其次,要进一步构建、完善会计人员诚信系统,建立和完善行业进入禁止制度。要将会计人员道德问题如实的记录到诚信系统中,并保持这种数据库的更新,对于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形,应设立行业禁止进入制度,以此形成一种监督体系。
摘要: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敬业不够、忠诚度不够等方面,要从会计人员、企业乃至于社会分析其成因,并从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处罚等方面强化风险管理。
关键词:企业,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胡红梅.加强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4
【企业管理道德】推荐阅读:
民营企业道德素质管理05-27
企业道德08-03
企业营销道德10-24
企业道德讲堂培训09-20
企业发展的道德成本10-17
企业道德文化建设05-09
企业职业道德分析08-06
企业社会道德的重建11-05
企业道德与人格塑造11-18
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