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道德

2024-08-03

企业道德(共12篇)

企业道德 篇1

“企业道德”这一用语渐渐出现在经济生活中, 企业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就必须要有企业道德。如何判断企业是否具有道德呢?人们一般以社会共同的观念来判断有道德的人和缺乏道德的人, 如果把人的道德对应到一个企业, 并且考察社会的共同道德标准, 则可以理解什么是企业道德了。

一、个人道德与企业道德概述

1、道德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个有道德的人通常要具备以下条件: (1) 不给社会添麻烦, 不诽谤他人; (2) 积极采取对社会和其他人有益的行动; (3) 其人格受到社会及他人的尊敬。以上三个条件是相通的, 因为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方面消除了第 (1) 项的消极因素, 具备了第 (2) 项的积极因素, 结果当然就会有第 (3) 项的德高望重, 就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欢迎。一般来说, 有道德的人都会积极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 因而具有人格上的魅力, 受到人们的敬爱。

2、中国个体道德思想的理论溯源

中国的道德源自中国圣人的仁爱精神。它是一种来自对天地 (父母) 给予生命的感恩, 一种响应生命过程之中充满人类后天文化的爱。真正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起到制止人们作恶作用的便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的孝悌忠恕的仁爱的精神道德。

除非人们具有这种道德, 否则人将不成其为人, 人将不具备基本的区别于动物野兽的人性。儒学以天作为道德的行上依据, 有其超越性, 但这种天不是人格神, 不可能真正赋予人以良心本心, 也不可能真的给人以奖赏或处罚, 这种意义的天只是对于先前天论传统的借用, 只是人的一种境界, 而不是客观的实在。真正的道德主体是人, 是人的那个内在的道德之心, 而不是天。

3、企业道德的概念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因此其行为自然要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企业道德是指企业不与社会发生冲突与摩擦, 不给社会造成负担, 积极采取对社会有益的行动, 尊重人权, 其行为受到人和社会两方面的欢迎。

企业贡献分为企业的社会贡献和企业人的社会贡献。前者以“社会贡献活动”和“文化支援活动”为中心, 后者以所谓志愿者活动为中心。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活动是促进社会性原则的行为, 是有道德的行为, 国家可以将社会贡献度高的企业作为一个融资标准。

美国管理学家梅奥提出:现代工厂的问题是清楚的, 即如何在二十世纪的摩天大楼和地下铁道、烟尘和蒸汽的世界中, 使之可能再现农业的有道德、农业的忠诚以及农业的社会感。这表明了其对企业道德的担心, 工业社会企业道德会存在吗?如果存在, 它的具体内容标准是什么?这种准则是适用于一门产业、一个国家还是全世界呢?它是以什么宗教为基础?是以“情景”或其他什么为依据呢?即使存在它会自觉地坚持下去吗?根据调查, 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 在存在着一种伦理准则的情况下, 如果一些实业家认为违反这种准则不至于被发觉的话, 这些实业家就会违反这个准则, 而这种现象对于问题的探讨就体现了道德在现代企业应用的复杂性。

二、企业个体影响企业道德管理

1、企业主体和个人主体的区别影响道德评价

企业是现代才出现的, 而我国的道德渊源古代, 不可能要求古代的圣贤预见到现代生活出现的种种困惑, 并提出完美的解答。显然企业需要仁爱精神, 但需要怎样的仁爱精神?这就需要我们现实取舍这些影响具体道德的评价。

中国道德孝悌忠恕的仁爱主要源于天地 (父母) 给予生命的感恩, 当这种感恩应用到企业中时, 就缺乏相似点。个人与父母有血缘关系, 父母养育自己, 应该报恩。企业与员工是契约关系, 企业员工离开时赔偿企业培养成本, 没有人责怪其行为不道德。但如果某人将父母养育自己的成本赔偿给父母, 脱离亲子关系, 人们就会马上感觉其行为不道德。

2、企业相关方具体行为的收益与代价模糊, 影响道德的客观性

企业作为经济运行主体, 其相关方复杂, 包括股东、消费者、交易伙伴、政府、媒介、雇员等。由于信息不对称, 相关方不可能了解所有信息。在动作行为过程中, 谁受益、谁受损失, 具体的数据大小难以具体估计, 如果知道得越具体, 越容易作出符合企业道德的决策。

受功利主义支配的人首先考虑可供选择的行动会对受到影响的人的潜在后果, 然后选择大多数人受益的行动方案。功利主义者接受这样的事实, 即此方案可能会伤害他人, 但是只要潜在的积极后果超过潜在的消极后果, 他会认为此决定既有好处, 又符合道德。

有时现实是如此复杂, 难以以善恶评价为标准, 难以用道德的准绳来判断行为, 不是不重视企业道德, 而是当准备用道德进行衡量时, 其复杂性让人们止步, 在犹豫的过程中容易滑入功利主义旋涡。

3、确定个体和企业权利的界限模糊, 影响企业道德

古人云“士可杀, 不可辱”, 表明了人们对名誉的重视程度。除名誉之外, 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身体、姓名、肖像、隐私等与人身相关的利益也给予了同样的重视。企业有自己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没有通行的企业道德进行约束, 企业的道德最终由企业中的个体实现。当个人的权利与企业道德矛盾时, 比如企业认为拥有雇员个人的信息是为了工作方便, 但雇员认为企业不道德, 违反了个人隐私权等, 该如何鼓励个人坚持企业道德?这种权利界限的模糊, 严重影响了企业道德的发展。

三、坚持企业道德管理

社会总是变化发展的, 封建社会的仁义道德也许对封建社会有积极作用, 但到现代社会,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以一种人类的博爱精神对待企业, 寻求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企业道德。

1、高层管理者个体在培养道德行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一个企业高层经理的道德品质往往会成为个人最终成败的关键, 只有在道德上被人认可, 才能通向权力之巅、才能行使有效领导。

企业创导的道德行为需要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企业的运行实际上涉及多利益相关方的博弈, 不管是否懂得博弈论, 其实每个人都在博弈中生存着。在生存的博弈中, 大智若愚、以德服人便是高妙境界。这些都需要企业管理者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 能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利益以及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企业道德需要管理者长期建设。“道可道, 非常道”, 在追求道的过程中, 儒家修炼以炼心为主旨, 着重于道德的净化与陶冶, 把修身当作用世、治世的基础, 强调在用世、治世的实践中修身。

2、组织中的个体提出道德原则的政策或建议

企业作为经济实体, 其运行过程中哪些行为与道德原则违背、哪些没有, 当事人最为清楚, 应该鼓励当事人发表看法, 完善本企业道德。例如企业如何对待告密者, 假如企业在尊重知识产权方面缺乏诚信, 剽窃技术维持产品的竞争力、蒙骗客户、以次充好、偷工减料, 而雇员将企业本身的不道德行为曝光, 这种行为是否符合企业道德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3、培养支持道德的企业文化观

建立实事求是的价值观。例如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敬业报国的中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忠”就是回报, 海尔人就是要用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回报用户、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忠”就是真诚, 海尔人真诚到永远。这和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传统的孝悌忠恕的仁爱的精神道德有一定联系。

重视企业道德建设。通过企业公关作好形象宣传, 重视最基本的危机公关意识和对紧急事件的妥善处理能力, 提高企业道德形象, 加强对违反企业道德行为的处罚。如安捷伦公司对企业员工贿赂、报销虚假发票的行为, 不管什么理由, 一旦发觉就立即开除。

有效的组织文化应该鼓励道德行为, 制止不道德行为。应该承认, 公司和个人可能会因为坚持企业道德而付出一点“代价”, 但从长远来看, 如果一个组织的流行文化和价值观与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不一致的话, 这个组织就无法长久地运作。促进道德行为的组织文化不仅与流行文化更加兼容, 而且从商业角度考虑也是明智的选择。

4、坚持职业道德

道德是调节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职业道德是符合社会道德的, 而企业道德却不一定符合,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 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 是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企业道德出现了断层, 仅仅有职业道德是不够的。职业道德建设可以提高职业素养与道德修养、提升企业人文气质、增进合作、创建和谐向上的企业精神, 最终提高工作效能。但企业道德是多个个体的合力作用, 单个优不代表全部优, 如何进行管理使整个企业道德提升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探索和发展企业道德。作为在社会运行存在的经济实体, 企业应该受到社会法律的约束。一个社会的法律固然重要, 诚如病人需要医生和药物, 但其实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更重要, 如同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践行美德伦理, 自觉自愿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个体道德与企业道德的内在联系, 学习从伦理思维的高度分析问题、培养人文精神、习惯道德关怀, 并结合我国目前企业管理中的道德问题展开正确分析与决策, 阐述如何在企业中坚持道德管理、提高企业道德水平。

关键词:道德,企业道德,伦理管理,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黎明:道德的沦陷[M].中国社会出版社.

[2]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M].学林出版社.

[3]水谷雅一:经营伦理理论与实践[M].经济管理出版社.

[4]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唐.荷尔瑞格:组织行为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7]郭明瑞:民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企业道德 篇2

——富士康事件关于企业伦理的思考

前段时间发生的富士康事件曾经闹的沸沸扬扬,连跳事件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媒体舆论大潮。如今,富士康虽已不再风口浪尖,但它所留下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伤疤,给我们带来的是深刻的关于企业伦理道德的思考。

一、事件再现

富士康公司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涉足电脑、数码、通讯等多个方面。2010年1月30日,19岁的员工马向前在富士康华南培训处的宿舍死亡,自此,拉开了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序幕。到2010年5月27日凌晨,陆续有12位员工跳楼自杀。“连跳事件”将富士康公司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各种关于企业压力与伦理道德的讨论四起。

二、理性分析

关于跳楼事件的原因,主流的解释还是归咎于企业的管理,归咎于企业道德的缺失。就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富士康公司的职工管理制度及食宿条件。据了解,富士康公司由于是电子厂,会进行安检,员工都要搜身。而保安态度恶劣,言语粗糙,对待普通员工像对待奴隶。公司内部等级森严,上级对下级人文关怀不够,气氛压抑。每个普通员工平均工资800元,待遇不高。宿舍制造成了员工间交流少,精神文化的缺失。最严重的是,富士康公司的治理理念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采用了泰勒制。将每个工人视为机器,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工人反复进行机械操作,造成身心双重疲惫。有人戏称富士康为“精神血汗工厂”,足以反映出该公司的恶劣条件。也许正是在这种待遇下,不堪精神与身体的压力,一些员工选择了用死亡予以反抗。

三、延伸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伦理道德的呼声越来越高。胡锦涛总书记在科学发展观中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社会竞争激烈,企业面临的压力加重。如果在重重压力下选择用压榨工人提升业绩,众人皆知这是鼠目寸光,只看到短暂的小利益。相反,企业必须顶住压力,加强道德建设,提升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在企业管理中同样适用,员工是支撑企业的基石。提到员工,就不得不说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道德伦理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激烈社会竞争的要求。一个企业,若能有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员工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共同努力,它总会获得一番成就。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思想,顺应这种潮流,才会继续向前发展。同时,高尚的企业道德,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力,它不仅会带来有形的利润,更能为企业带来无形的资产——良好的口碑。在当今信息社会,好的口碑无疑是展示给世界的一面大旗,它的利益是无法估量的。

再就员工作为一个人的感觉来谈。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并不是冷酷的机器。人是需要得到尊重的。一个注重道德建设的企业,能够给员工一种归属感,能够创造一种更适合工作的氛围,在好的氛围里工作,员工自然情绪高涨,带来更大效益。我认为现代企业必须注重道德建设,提升企业形象,注重员工感受,逐步实现伦理化管理。

四、警钟长鸣

企业发展的道德成本 篇3

2008:商业道德缺失年

2008年是全球商业界极不平静的一年,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全球经济的衰退,大量被过去非理性繁荣所掩盖的问题都纷纷暴露出来了。从三聚氰胺事件导致的中国奶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到中国首富黄光裕涉嫌经济犯罪,从世界石油巨头的“绿色谎言”到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的巨额“庞氏骗局”,从百度“竞价排名”提供虚假和诈骗信息到商界传奇新星、被誉为青少年“精神导师”的21岁传奇美女总裁董思阳留学和创业经历涉嫌造假,不能不让我们疑惑人们制造神话的目的以及神话亮丽光环下的黑幕,看到商业暴利的具大诱惑是怎样让人们逾越基本的道德底线,不惜以危害他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为代价谋取私利。

这些神话和骗局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是巨大的,麦道夫使世界上大量机构和个人的财产化为乌有,黄光裕用资本运作手段掠取了广大社会公众股东的财富。世界石油巨头在“绿色”外衣掩盖下野蛮开采对环境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著名石油公司雪佛龙在厄瓜多尔倾倒了180亿加仑的污水,泄漏的原油达160亿加仑,污染了亚马逊雨林,给当年厄瓜多尔的繁盛岁月留下无穷的污染灾难。

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温家宝总理指出“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道德则是商业文明的基石。

商业道德缺失的“道德成本”知多少?

道德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始终是行为约束的最高境界,但道德伦理本身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正因为这种约束的无形性,道德标准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就会变得苍白无力了。用“成本”来衡量道德行为的效用和不道德行为的代价,有利于把内置的无形标准转化为外在的有形界限。

布坎南指出,当我们违背了内置的行为准则时,其主观感受里就会觉得非常不舒服、不愉快,这种负面效用就是“道德成本”。基于这个界定,由于道德沦丧行为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外在负效用,即来自于自然界的惩罚、法律的制裁、他人的报复等,它是一项潜在的、或有的成本。道德成本可以归纳为:

信息伪装成本:为了规避法律道德的约束,决策者往往需要掩盖其行为的事实真相,或者需要制造一些掩人耳目的假象,这些行为都会带来一定的成本支付。当然,相对于可能获取的巨大暴利而言,信息伪装成本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惩罚成本:一旦违背准则的行为被暴露,自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惩罚。其中,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经济赔偿等所带来的成本是明确的,但受损害的一方可能实施的报复行为则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

信誉成本:一旦造成负面的社会舆论及影响,随之而来的损失将是无可估量的。社会道德约束虽然相对含糊,但同样存在对人们行为的惩罚机制,道德感自然地使人们对不道德行为采取不合作,使其遭受更大的损失。交易双方的履约机制是基于交易主体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其前提是交易主体之间的重复博弈:如果企业存在永续经营的理念,那么博弈双方目前的交易是未来交易的一部分,双方就具有信守承诺的充分激励,从而采取合作的态度。这就是信誉成本对企业道德行为的无形约束。

违背内置的行为准则,看上去是由伦理道德的匮乏引起的,但也意味着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从博弈论角度看,企业经营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多方博弈过程,博弈各方从自身的角度寻找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形成一个均衡状态。

艾克塞罗德的博弈试验

罗伯特·艾克塞罗德在《合作的进化》中的模拟竞赛实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竞赛要求每个参赛者写一个计算机程序,竞赛时与一个对手进行博弈,如果双方都采取合作策略,则双方各得3分,如果双方都不合作,则各得1分,如果一方合作而另一方不合作,则非合作方得5分而合作方得1分,什么时候结束游戏是未知的,个人可以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企图进行程序设计。

在参赛的各种不同的策略中,有随机策略程序、一直都采取合作的程序、一直都采取不合作的程序,等等。其中两个程序特别值得注意:一个是“不善良的”哈灵顿程序,它的对策是:首先合作,当发现对方合作时就突然不合作,如果对方立刻报复,它就恢复合作,如果对方仍然合作,它就继续背叛;另一个是“以牙还牙”程序,其策略是:第一局采取合作策略,以后每一步都跟随对方上一步的策略,你上一次合作,我这一次就合作,你上一次不合作,我这一次就不合作,其特点是:(1)善良的,即从不首先背叛;(2)可激怒的,即对于对方的背叛行为采取报复;(3)宽容的,当对方改为合作时,便也采取合作。

各个程序运转300次的博弈结果是,得分最高的是“以牙还牙”程序。艾克塞罗德还按照试错、遗传、学习等进化思路,对博弈过程进行了进化迭代模拟。结果表明,“以牙还牙”策略原来在群体中占1/63,经过1000代进化后,结构稳定下来时,它占了24%。另外,一些程序在进化中消失了,“不善良的”哈灵顿程序一开始表现出色,但当”以牙还牙”之外的其它程序开始消失时,它就开始衰退了。

实验揭示了一个哲理:一个策略的成功应该以对方的成功为基础。“以牙还牙”在两个人对策时,每次得分都没有超过对方,但它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很牢固的,它的总分最高,是最终的胜利者。哈灵顿程序在自己得到高分时,对方必然得到低分。它的成功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当失败者被淘汰之后,这个好占便宜的成功者也就被淘汰了。

所以,合作的必要条件是:第一,关系要持续,一次性或有限次的博弈中,对策者是没有合作动机的;第二,对对方的行为做出“互惠”的回应,即对待友好行为,人们通常会非常友善,且更加合作,而对待敌意行为,人们通常会更鄙视甚至是残忍无情。一个永远合作的对策者会受到别人欺负,而一个完全自私的族群也因无法建立稳定的合作秩序,最终会趋于灭亡。利他的存在使人与人之间更容易达成合作,如果合作剩余足够大,就能弥补利他者损失的进化优势。

西蒙的研究表明,当全世界由自私自利型和互惠型人组成时,人们相互影响,在不完全契约竞争市场中,互惠型人将决定全局结果,并能增强集体行动和加强社会准则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看,公司合作、共赢但并不软弱的决策,即使并非能获得每次决策的最大值,却能使其获得长远利益的最大化,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理性决策。而违背道德规范的非合作行为虽能获得短期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则要付出道德成本的。

漫谈企业家道德 篇4

“有两种东西, 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 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 不断增长, 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 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马丁�路德�金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前途, 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 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 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拥有道德高尚的智慧的主流人群, 他们能够用道德力量自我约束和教化他人, 用智慧来提高生产和防卫技术, 能够随时应对各种竞争和变局。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 一种宗教如果能以后果来合理化, 那么就不再是一种宗教。组织领域的学术大师詹姆斯�马奇指出,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信任、爱情和友谊, 如果它们有合理的证明, 那么它们只不过是经济学而已。企业家的特质在于特别强调个人价值, 企业的领袖是企业总体价值的化身、组织力量的缩影, 是企业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导师, 是人人仰慕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念, 他们能为人之所不能、行人之所不敢。“领袖”是一个象征, 是一个企业的旗帜。“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 关心社会, 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 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见的企业技术、产品和管理, 以及背后引导他们并受他们影响的理念、道德和责任, 两者加在一起才能构成经济和企业的DNA。”2008年7月20日, 在广东考察工作的温家宝总理在与企业家座谈时这样说。

道德是无形的, 但它的影响甚至决定是方方面面的。道德化是一种心理状态, 就像一个开关, 可开可关。当这种道德开关被打开的时候, 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便驾驭了我们的思考。这种思维模式使我们将某些行为视作是不道德的, 而不仅仅是难如人意的, 或不合时宜的, 又或者是不太明智的。“廉贾”之心源于仁。把伦理道德作为企业家精神的组成部分, 反映在企业家精神上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家行为前, 良心起“指挥”作用;二是企业家行为中, 对行为的监察, 良心起“检查”作用;三是企业家行为后, 自省总结, 良心起“评审”作用。因此, 企业家的道德自律应该是高尚的, 应使道德水准形成企业家的人格魅力。行商坐贾在任何时候都胸怀善心和良知。清末徽商的顶级人物胡雪岩曾经对什么是商人的“良心”作过高度概括, 他说:“对朝廷守法, 对主顾公平, 就是讲良心。”“廉贾”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正确看待钱财, 强调人对财富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觉悟, 既不视金钱为“万恶之源”, 又不被金钱所累, 强调钱财要“取之有道”, “仁中取利, 义中求财”。“廉贾”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战略眼光, 不浮躁, 不急功近利, 不贪婪, 不图短时暴富, 而是求基业常青, 注重打造商誉, 塑就百年老字号。

中国社会的道德不稳首先体现为企业家的道德不稳。冯仑说:在中国, 钱永远不如道德更有力量, 因为挣钱也就几十年, 道德伦理则存续了几千年。他用一贯调侃的语气写道:“在欧洲, 一个有钱的家族300年后还在。第一代干的坏事, 第二代改一点, 第三代改一点, 最后都变成社会的道德楷模了。中国基本没有第二代就完了, 而第一代人从无到有在道德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 在一些中国人的记忆中, 有钱人在道德上都是有问题的。”

企业文化建设之企业道德准则 篇5

文章导读:企业的道德准则与道德义务与个人的道德准则与道德义务不完全相同。社会对个人道德行为的最低准则是不危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即“(利己)不损人”的原则,这是道德对“自私”宽容的极限,也是道德底线,损人利已则是道德不能容忍的。那么在企业文化咨询、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又该如何遵循其中原则呢?此文将为您一一作答。

利己亦利人为恒道,基本且恒久的道德原则是“利己亦利人”的原则,是大多数人认可并接受的道德原则。“舍己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愿舍弃自己的利益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无私利他”的原则,仅是少数人能够经常为之,而大多数人只是偶尔为之,但为了引导社会成员的偶尔之行为接近恒久的真、善、美而必须设之的道德原则,这种高尚的道德原则反映了人类的道德理想,是审美层次的价值追求。

还有学者分析,第一种,利己不损人的“个人主义”就是“自劳自得”,与他人无关。第二种,“利已也利人”的“个人主义”,这是双赢、多赢、互利。第三种,“既不利己也不利人”的“个人主义”,出于自私动机参与合作,双方(多方)合作经营亏损情况下,会出现一种悲剧。第四种,“利已不利人”的“个人主义”。这即通常所谓的“损人利已”,这就完全成为掠夺了。当并非不利于自己,但有利他人和社会,或完全利他却未受到鼓励时,“美德和利益便分道扬镳”。

这时就需要社会建立一种鼓励利他的机制,使这样的人和事能够存在与持续下去,变为一种可敬仰的风尚而不是一种“傻子行为”——这是社会和企业的责任所在。企业的基本道德标准应建立在不损害他人,有利社会,能身体力行之上。

实际上,企业的道德行为与个人的道德行为是有着很大相似之处的。有一位全球著名IT总裁说:“昨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可是绝大多数人是倒在明天的晚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勇者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在这个

前进的过程中,“良心”是走向光明的奠基石,虽然有人认为“不值钱”,但一旦放弃,却是永远也难以找回的珍宝。

企业道德是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对主体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是企业行为的自律和在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指导下的约束力。企业道德与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应是统一的,各自内容也应紧密相连,浑然一体。

作为社会的一个经济组织,企业的伦理道德要考虑多方因素:一是股东、管理者、员工、消费者等相关群体的利益最大化;二是社会的公平目标和进步目标;三是企业合理的功利性追求。

一般而言,社会对企业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是在不违背体制安全及追求合理利益的同时做到“诚实信用、公平交易、信守契约、合法经营”。为社会生产商品、维护员工的正当权益、提供就业机会、上缴国家税收、回报股东利润、促进资产增值、保证消费者利益、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应是企业基本的道德义务,至于回报社会这种高尚行为,是由企业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责任感以及合理的功利性选择决定的,如,是赞助希望工程、社会治安事业,还是体育事业、文化卫生事业、光彩事业完全可由企业功利性的价值偏好决定。

中国几千年来“重农轻商”传统的偏见,造成了中国社会重义轻利的文化传统,并以“无商不奸”、“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来鄙视从商者,对商业文明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古代也有“廉贾”、“良贾”、“诚贾”之谓,即是以义利商,诚信不欺的从商者。

“儒商”则是兼有儒雅之道的从商者,“憨商”则是看长远重大节,以憨厚、诚信,不欺人、不霸道,给人以值得信赖的感觉,获得口碑,以“憨厚”为经营之道,义利兼收。其实无论什么时代,“良贾”、“诚贾”、“儒商、“憨商”也都是有正义之心的从商人士。

如,冠生园的创始人冼冠生(1887-1952)当时,看到国外食品在中国大量倾销,便以“提倡国货,改良食品”理念开始,提出三本主义(本

心、本领、本钱)、三个至上(信誉、顾客、质量)的经营理念办起“冠生园”与之竞争,成为有口皆碑的民族资本家。

小贴士:深圳市上员企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由精于企业文化提炼、企业战略管理、营销策划和企业品牌规划的多位权威人士和相关机构共同组建而成,汇聚具备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和曾经在国际知名公司任职的众多优秀人才。

现代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 篇6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由来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psonsibility)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益外,也应当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利益。纵观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企业从产生开始就承担一定的责任,并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一是上世纪30年代以前,即现代企业发展初期,企业的责任就是为实现所有者和股东利益赚取最大化利润;二是上世纪30年—60年代,即现代企业形成时期,随着股权的日益分化,企业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公司快速发展,在消费者主权运动推动下政府通过立法迫使企业对其顾客、贷款人、供应商等企业关联者承担更多更大责任;三是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现代企业的成熟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经济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环保主义运动蓬勃兴起,迫使企业重新认识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并逐步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四是上世纪80年代至今,即现代企业的扩张时期,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使市场经济规则和市场经济内在基本矛盾—劳资矛盾一道播向世界各地,由此引发的一系社会矛盾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劳工问题日益尖锐,劳工权益保障成为又一个世界性问题,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由此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话题”。

可见,企业责任经历了最初的经济责任并形成法律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伦理责任与社会参与责任,构成了完整的企业责任体系。除法定义务外,社会责任作为人类发展的普遍化要求,在企业逐步认可和接受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诸如ISO9000、ISO14000和SA8000等全球通用的社会责任标准。

二、现代企业必须正视SA8000问题

社会道德责任标准,即SA8000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规范组织道德行为的新标准,是社会责任国际(SAI)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安全卫生、结社自由、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作报酬及管理体系等9个要素。它以保护劳工权益为核心,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作为一个通用标准,SA8000对我国企业而言,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SA8000是国际贸易的新壁垒还是通行证。SA8000标准作为一种民间认证,要求企业赚钱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企业不承担,社会就要迫使它承担,那么,它是不是一种新的贸易壁垒?纵观欧美国家,在社会责任运动的推动下,迫于消费者日益增大的压力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跨国公司都纷纷制定了各自的社会责任守则,地区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行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NGO)社会责任守则纷纷出笼。何以如此?一是由于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挂钩;二是消费者与投资者都非常关注跨国公司的劳工问题;三是大众传媒与NGO、社会公众对劳工问题紧盯不放;他们分别用“良心购买权,良心投资手段,游行抗议方式”对跨国公司施压。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国际进口商要求生产企业遵循SA8000标准,跨国公司要求其供应商改善当地工作条件并实施以劳工标准为检查内容的社会责任监督审核,对于我国出口企业而言,SA8000成为订单附加条件已不再是个案。由此可见,SA8000确实具有国际贸易新壁垒的性质与作用。但是在WTO框架下将劳工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运转的国际趋势,专家们普遍认为它最终极有可能与ISO9000及ISO14000一样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成为企业产品的“国际通行证”将是大势所趋。

2、SA8000是大棒还是杠杆?SA8000进入我国公众视野,是从2003年3月美国全国劳工委员会对16家产品销往美国的中国工厂的调查开始的,结果发现,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基本上都无视工人权益,存在剥削现象。那么,SA8000对现代企业而言到底是大棒还杠杆?

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作为一个新的国际贸易标准是发达国家新国际贸易保护的又一措施,强制推行有其不可否认的主观动机。尤其是将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的做法,就是以实施SA8000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一旦被要求实施SA8000,则原有的竞争优势将大打折扣或不复存在,但SA8000的宗旨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是实施劳工标准。它所关注的问题正是我国企业在劳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社会已开始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企业要想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像就必须尽早采取措施,改善劳工条件,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避免公司及品牌形像受损,争取早日获得认证,突破国外壁垒,以发挥SA8000的杠杆作用。

3、SA8000影响的是出口企业还是所有企业?目前在分析SA8000对外国企业的影响时,人们较多地将目光投向出口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认为如果欧美国家启动SA8000机制,对我国的皮革、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造成巨大损失,对出口企业将产生严重打击。不符合SA8000标准的世界工厂被取消供应商资格和SA8000认证高昂成本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导致这些企业陷入“认证危机”,另一方面伴随成本的加大,这些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将不断下降。这种分析是务实的而又不是全面的。必须清醒地看到,SA8000标准是普遍的,不受地域、行业、企业规模限制。作为一个通用标准,它不仅适合于工商企业,也适合于公共机构。必须清楚地认识到,SA8000标准更是中国企业和中国社会的内在改革及文明进步所必须的,是全球化条件下外在市场变迁趋势的要求。

三、我国现代企业应对SA8000之策略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SA8000作为一种最新的管理体系标准反映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其核心是保护劳工权益。从这个角度讲,它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一致性。就SA8000的主要内容而言,它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承担的“最低责任”,是落实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起码要求”。可见,只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科学发展观,在追求生产效益的同时在环保与劳保上狠下功夫,现代企业就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和有力的措施按SA8000标准改善劳动条件,保证劳工权益,推动我国劳工问题的有效解决。

2、积极反对,做好SA8000认证准备工作。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面对SA8000的挑战与压力,现代企业只有早做准备才能避免在壁垒完全形成后的被动局面:一是全面了解和认真研究SA8000的内容及对企业的影响;二是守法经营,严格遵守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规范和已有的相关行业与工业劳动标准;三是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更应了解认证程序早日获得SA8000企业标准认证。

3、把推行SA8000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杠杆。接受社会责任审核,完成SA8000达标,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劳动保护起步晚的世界工厂中的每一个现代企业而言,会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增加企业产品的劳动成本,降低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但纵观当今世界,单纯依靠低工资的劳动力降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的做法,要么招致“倾销之嫌”,要么惹来“血汗工厂”之祸。可见,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不是要不要遵守SA8000的问题,而是如何主动应战、早日利用SA8000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依靠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重新设计符合SA8000标准的管理制度与体系的问题。

道德、诚信——企业高管的选择 篇7

中国的企业,不管是大型国企集团还是私营公司,都承担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企业高管作为这一群体中的精英,其自身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引领着社会经济生活。按照常理,企业高管一般经济条件好,有着比普通职工高出几十倍的薪酬,出入香车宝马,混迹楼堂馆舍、高尔夫球场;手中权力大,有产品价格的自主权,有人权、物权、财权;社会地位高,很多高管走进政府大院,成了政府大员,私营企业主很多也都是当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财神爷”。或许也因此,企业高管的这种优越感造就了部分人的道德缺陷,他们不感谢党和政府的支持,不感谢广大民众的认可,自我膨胀,有的公然结成利益集团,和政府博弈;有的操持价格杠杆,油价、电价、房价,一个劲地翻着涨,加剧了通胀,加重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使他们日子很难过;有的弄虚作假,毒奶粉、毒饮料、毒方便面花样翻新,初步统计共有50多种毒食品上了我们的餐桌,中国正打响历史上最大的“餐桌保卫战”。

老实说,如今企业高管在老百姓中的形象和口碑并不好,“价格门”“学历门”“毒食品门”……门门都拷问着这些企业高管的道德良心。中国现在最缺少什么?我们不缺经济的突飞猛进,不缺表面的繁华,和过去比生活质量已大大提高,唯独缺的是道德、诚信和良心。或在朝或在野的企业高管,因为他们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他们个人的道德修养、职业操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风尚。因此不管职位多高,权力多大,经济上多富有,做人的本分是不能忘记的。作为企业高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素质,一是道德,一是诚信,如果这二者都做不到,公司经营就容易走到邪路上去。记得温家宝总理曾谆谆劝导企业家“血管里要流着道德的血液”,许多企业家还觉得很委屈,纷纷表态说“我们的血管里流的就是道德的血液”,这些话被许多网友嘲讽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苍白辩白。道德不道德需要事实来说话。石油、电力企业年年利润攀升,企业内部福利早超一般企业职工的工资总和,为什么还要疯涨油价、电价?房地产老板早挣得盆满钵溢,却罔顾中央的房价抑制政策,搞“房坚强”,说什么中国的房价泡沫是钢做的,破不了,就是要把高房价撑到底,让多少老百姓望房兴叹。实际上许多企业高管选择的并非是道德、诚信,而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就拿高价买假洋学历一事来说,洋文凭有什么好的?无非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崇洋媚外自卑心理作祟。为了把自己打扮成儒商,增加自己的含金量,为获取更大利益,连外国的“野鸡大学”也成了香饽饽,不惜花费公司巨额“培养费”为自己买假文凭。全国各地的企业有多少类似的事件?若细查下来恐怕是个惊人的数字。

中国的企业家,特别是职业经理人,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宝贵人才。对这些人进行教育培养,使他们具有优秀的品质,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讲诚信,童叟无欺,有这样一大批企业家和政府、老百姓同心同德,中国的经济才有希望。

企业道德 篇8

1 何为企业道德资源

企业道德包含着企业的经营理念与道德理想, 是企业的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 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经营宗旨、方向、目标、使命和责任, 并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原则的实践形态, 进而对企业的荣辱兴衰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企业道德资源

企业道德资源就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从内涵上看, 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 以传统习俗、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为手段, 能带来和创造新价值的伦理价值符号;从外延上看, 既包括各种行为和制度、规范、条例, 还包括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能通过人的道德行为强化有形资源发挥应有功效的资源。

1.2 企业道德资源的特征

企业资源具备稀缺、难以模仿、难以代替等主要特征。

1.2.1 稀缺性

企业的其他资源都可以用金钱来购买, 只有企业道德资源是无法用金钱来购买的。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在于产品, 更重要的是企业整体形象的竞争, 而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就是企业道德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不可模仿性

企业道德资源是个性文化资源, 是一种土生土长, 植根于企业本身土壤的独特文化资源。技术可以外借和复制, 但企业道德资源却不能轻易抄袭。

1.2.3 不可替代性

企业道德资源是促进企业创新的动力, 是难以被其他能力所取代的, 同时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是其他实物资源和无形资源所不可替代的。

2 道德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必要资源

在市场经济完善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曾经有人提出企业经济不容许道德干涉的观点, 甚至有一部分人提倡道德无用论。

2.1 企业道德资源存在的可能性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的人除了具备先天利己的本性, 还具有后天德性, 这是恩格斯认为的“社会本能”。这种理性意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表现为企业经营者对于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理性认同。企业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顾客、供应者、社区、政府、所有者和员工等, 且在社会中拥有自己影响力, 这些都为企业道德经营提供了可能。

2.2 企业道德资源存在的必要性

“无道德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倘若没有相应的道德纪律, 任何社会活动形式都不会存在”。企业是社会性的契约组织, 必然存在各种利益关系, 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权利和义务关系, 需要企业道德资源来调节, 履行相应的义务, 才能获得社会提供的其他社会资源, 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 企业道德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资源

何谓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源?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今天的柔性管理理念, 人们普遍认为“先进科技”、“人才”、“技术力量”构成了企业的重要资源, 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发现有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一般都具备三大法宝:一是顾客忠诚度较高的同时忠诚顾客群体较大;二是员工忠诚度较高的同时员工忠诚群体较大;三是品牌影响度较大, 这三大法宝决定了企业的命运, 而决定企业能否具备这三大法宝的主要因素是企业道德资源。

3.1 道德资源是激发企业主体内在活力的必要条件

如何增强企业活力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怎样才能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保持持久活力的动力?西方各种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理论研究, 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揭示了满足人的需求, 要求企业要对员工进行伦理价值引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能引导员工明确、树立行为目标。因此在企业运行中, 要以道德伦理资源的价值去激发企业内在的活力, 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3.2 道德资源是企业增强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企业要有内在的凝聚力。那么如何构筑企业的聚合力呢?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企业道德能够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促使部门、职工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企业道德规范一旦内化为企业人内心的行为规范, 就会促使人们自我管理、调节、塑造、激励, 同时自觉地从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工作, 并构筑企业人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 最终强化企业的向心力。统一的道德观念和品质以及道德理想和标准能产生向心力作用, 有利于形成企业舆论, 促成企业的良好风尚, 推动企业各种资源的高效应用与发挥。

3.3 道德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本

在企业众多的资本中, 道德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本, 它发挥着其他资本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它是企业其他资本正常运作和发挥作用的保障, 并能减少其他资本的投入成本。因此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益就必须重视道德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道德资源是使人力资源有效发挥能量, 并能最大限度激发人力资源的保证。企业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觉悟影响企业的一切行为决策, 制约企业的经营和生产。正如海尔“真诚到永远”地对待顾客和社会的行为, 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正是海尔以顾客为本的理念和道德观为企业创造了无尽的财富。

4 结语

综上可见, 企业道德资源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尽管在中国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很多曲折,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企业的竞争趋势势必使企业的决策、管理与经营更加注重道德资源的作用, 注重道德的功能。企业优势道德资源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和核心资源, 这既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德治时代的客观要求, 更是企业培育、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摘要: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道德资源的培育, 文章在对企业道德资源含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道德资源是企业核心资源进行层次分明的探讨, 为企业道德资源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道德资源,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埃米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3-45.

[2]王小锡, 等.道德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98.

[3]张应杭.企业伦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7-44.

[4]欧阳润平.企业伦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1-215.

商品道德属性左右企业文化 篇9

人类在自身发展历程中, 实现了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主体, 人的自然性要依靠人的社会性才能实现。人类的社会性使人类能接受社会共同体的生活, 商品经济使得这个共同体生活得以维系。人的自然性需商品经济行为结果对自我需要的满足, 社会有组织的生产为人类实现这个满足提供了条件。人类进入到商品经济时期的同时, 也真正地进入到文明时期, 因人类社会性得以存在的基础就是人类文明, 而主导不同时期文明的内在力量是道德的存在。商品经济作为道德规范下的人类文明实践行为之一, 其关键是商品生产, 这决定了商品作为社会存在必然具有道德属性, 商品这一属性是企业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将自身道德修养注入到商品之中的行为表现。

对商品属性的再定位

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是从劳动开始的。劳动是人类得以存在的唯一途径, 居这一途径首位的是生产, 生产把人与人结合在一起。人类的生产行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所表现的方式及目的不同, 马克思说:“越追溯历史, 个人, 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 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自然的自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 后来由于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到十八世纪‘市民社会’中, 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对个人来说, 才只是达到他私人的目的的手段, 才是外在的必然性。”随着社会生产率和组织力量的发展, 人为了自我目的的实现, 在生产中的独立性越来越大, 从而产生了社会分工,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 社会分工是人实现私人目的最有效手段。

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意识到生产更多的产品用于换取自身或氏族成员所不能生产的产品, 将会更有利于自身或氏族的生存, 这种交换的结果远比通过战争进行掠夺的效果要好。于是, 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产品——以劳动的手段生产出来的用于交换的产品, 我们称这样的产品为“商品”。可以看到, 商品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交换目的与行为赋予了它的特殊性。只有当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时才能交换出去, 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属性之一。这种价值是通过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这样, 人与物就有了必不可分的联系, 这个联系以人的劳动凝结为标志, 从而使得商品具有了价值这一属性。就此我们说, 商品作为物的存在, 其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生产者为实现商品的价值, 须让度其使用价值;商品消费者为获取商品使用价值须让度等量价值, 就是说商品的两重属性需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由此, 商品的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是分离的, 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市场占有最大限度的商品消费者时, 它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才能最大化实现;商品消费者只有通过市场最大限度的比较商品生产者时, 他获取商品使用价值的目的才能最优化实现。“市场占有”与“市场比较”的统率因素则是商品自身中隐含的“道德”。换句话说, 商品生产者只有在道德引导下, 本着诚信待人、合法经营、服务社会、公正竞合的道德理念, 才能更好地占有市场, 为更多消费者所选择, 这样的交换过程决定了商品具有道德属性。商品道德属性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商品使用价值的潜在效能, 直接决定着交换行为的未来趋势。

商品的道德属性是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灵魂, 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商品道德属性的外在表现。对商品生产者来说, 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 经济效益的实现要依靠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市场交换过程实现, 这一过程也是商品生产者道德素质通过商品的表现形式外化的过程。在商品道德属性的价值引导下, 现代企业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都在力求构建以商品最优化占有市场为标志的、适应本企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即企业文化建设。

商品道德属性要求建立现代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不再把人的要素视为劳动力, 而是在将其看作企业工人的同时, 又将其看作企业成员, 故而现代企业中的人本思想就凸现出来了。

现代企业的人本思想是商品道德属性成为现实的基础性条件, 这样, 人本思想就成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要素, 其目的在于形成能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良好的管理价值观。企业管理主要涉及到质量管理、人才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和研发管理, 在这些管理之中占有统率地位的则是人才管理。因用好人方能办好事, 企业文化层次由里向外依次为:理念、制度、行为和物质。在这四个层次中, 与客户直接联系的是物质,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商品。在一个企业中, 商品是通过员工的实际生产和管理行为生产出来的, 而员工的实际生产和管理行为必须在本企业的有效管理制度的约束之下进行。企业的有效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产物, 企业以什么样的理念经营即企业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直接决定着企业成长的态势。

优秀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多为诚实守信、以人为本、创新研发, 为社会、客户、股东和员工服务。这些理念具体化就是商品道德属性的市场化, 只有把这些理念以道德属性方式内化于商品之中时, 企业理念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才能真正地实现商品的人性化。企业文化的最核心层次——经营理念只有通过企业管理制度落实于企业员工的生产行为, 最终借助于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市场化得到客户认可。在这一过程中, 商品的道德属性在优秀企业制定经营理念时已潜在了, 当优秀企业按经营理念把商品生产出来时, 商品的道德属性就成为现实。商品道德属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 而核心又在于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 这一理念的产生须由处于社会实践中的人来完成。具体到一个企业, 其经营理念的制定要由本企业决策者——企业家来完成。企业家主导该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必然会受到企业家职业良心、道德素质和人格情操的影响。

企业家道德建设

21世纪的企业家多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进程中脱颖而出的。在这段时间里, 中国大部分企业家把赚钱聚财作为当务之急, 无暇顾及企业文化建设与自身道德修养等精神层面, 即使搞企业文化、品牌战略、社会慈善, 也只能把它们当作营销手段, 或为某种个人目的进行。当然也有些企业家在自身道德修养方面做得很好, 但就整个中国企业家队伍而言是凤毛麟角。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徇私枉法等不良社会现象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呼吁企业家在经营行为中“道德回归”。

企业家作为制定企业经营理念的决策者, 在谋求企业发展、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 要以道德形态来制定企业经营理念。有道德的企业家会把企业管理、员工福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客户反馈、法律规章和创新竞合联系起来, 不偏废任何一方, 从而使其企业经营理念具有道德表现形式。在以诚信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的支配下, 企业管理制度和行为才是道德的, 进而其生产的商品方能具有道德属性, 这种属性是获得社会效益的基础所在, 所以, 企业家道德行为最终是以商品的道德属性通过市场传递给客户。市场竞合过程中, “名牌战略”的实施是企业家将其道德素质注入到商品之中的道德化市场行为, 这种行为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文化建设, 内在表现是商品道德属性的社会认同。

企业家能在所有与他的公司相关联的个人和团体之中树立起信任、忠诚和努力的形象, 对企业发展及企业文化建立至关重要。企业家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在于对客户、员工与竞合者的正视与定位。客户是水, 企业是舟, 企业家是舵, 员工是水手, 竞合者是航标。企业家在制定企业经营理念过程中, 第一要考虑的是客户, 因客户是企业的生存空间, 对待客户要本着诚信、负责和服务的理念。舟的行驶离不开水手, 企业家在管理过程中要以人性化方式管理企业员工, 这是基于对人的基本权利、个性与尊严的尊重, 将使企业凝聚力增强。舟在水中行驶, 须正确识别航标, 掌舵人要敢于超越航标, 又要善于分析航标的具体情况以适时调整行驶方向。

企业家的诚信的外化结果直接表现为本企业所推出产品的质优价廉及售后服务的快速与周到, 间接表现为由此而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共同作用下的企业的发达与个人事业发展, 只有以凝聚了诚信理念的投产决策、技术设计、制做过程、质量标准作为保证, 才会有货真价实、富含道德属性的商品产生。企业家行为是否符合职业良心, 符合的程度有多高, 总是通过其行为结果——产品和售后服务反映出来。本质上, 企业家职业良心是企业家的主观意志, 一旦付诸实现而生产出客观存在的商品, 就会以利益相关人的口碑反映出来。

企业道德决策标准转变路径 篇10

企业道德决策标准的内涵

罗宾斯在其《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指出, “在决策的讨论中, 如果不包括道德问题就是不完整的, 因为对道德的考虑应该成为衡量组织决策的一项重要指标”。显然, 企业的道德决策标准就是在进行道德选择时, 决策者可以使用的标准, 分别是功利主义标准、人权标准和公正标准。如果将决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组织外部, 即把政府、竞争者、消费者 (顾客) 等也囊括进来, 可以把企业道德决策标准大体分为两类:功利主义标准和非功利主义标准。

功利主义标准的决策完全以结果或结局为基础, 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供最佳效益。这种观点是企业决策的主流, 它与效率、生产率和高利润这些目标相一致, 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而不考虑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代际成本等。非功利主义的标准更多地强调企业的贡献和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内要求建立其股东与管理者、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员工与股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尊重人的精神价值。对外要求企业承担社会公民的责任, 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社区、企业与环境、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如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主动采取措施改善自身环境等。

道德决策标准转变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社会结构逐步优化, 企业经营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着。在这诸多的变化中, 又以用工环境、消费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与企业的关联度最高。在这种形势下, 传统的只注重单一的功利主义的决策标准或对非功利主义决策标准重视不够的决策结果, 势必会引起决策成本的增加或招致社会公众的批评, 这就要求企业道德决策标准作出必要的转变。

1.用工环境的变化

(1) 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企业劳动者的主力军。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沿海愈演愈烈的“民工荒”就反映了劳动力短缺的趋势。除了数量上的变化, 农民工在行为特征上也已经产生了重大变化。目前, 已经有大批80后乃至90后的农民工进城务工, 与前期的“第一代农民工”相比, 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择业过程中, 对工资收入、发展前景、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更高, 更加注重自己的兴趣和工作满意度, 传统的“干一行, 爱一行”的职业理想和“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机制不再有效。

(2) 知识工作者日益增多。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服务项目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知识工作者在企业员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对于知识工作者, 企业不仅要支付给他们较高的薪酬, 而且还要满足其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要求。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员工的最基本需要被满足以后, 会有追求更高层次需要 (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的强烈要求。因此, 试图依赖于廉价劳动力的功利主义决策标准而建立的比较竞争优势将不再有效。

2.消费环境的变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在许多行业存在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了“买方市场”, 传统的“产品营销”时代, 逐步让位于新兴的“服务营销”和“注意力营销”。“企业首先考虑的是顾客, 而非自己的产品”。正因如此, 才有了张瑞敏“挥大锤砸冰箱”的经典举动, 才有了海尔后来的“真诚到永远”服务, 并最终成为世界名牌。张瑞敏曾经引用过德鲁克的一句话:“大公司满足需求, 伟大的公司创造市场”。他说, “创造市场的公司之所以被视为伟大的公司, 关键就在‘创造’二字, 市场本身是千变万化的, 能够走在市场的前面, 而不是跟着市场走, 不管市场怎么变, 都能以变制变, 这个公司就会永远取胜, 这就是伟大的公司。”

在“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下, 海尔坚持“对顾客, 服务就是竞争优势”的理念, 从而实现了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 再到感动服务的升级, 充分体现了非功利主义标准的决策要求。然而, 在我国, 像海尔这样品牌忠诚度极高的企业数量还不多。在市场上仍旧存在许多侵害消费者利益的经营行为, 这类行为同样也需要道德决策标准的约束。

3.竞争环境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传统的竞争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 即市场竞争、人才竞争、信息竞争和资源竞争。在新的时期, 责任竞争力的重要性愈益引起管理者的重视。“责任竞争力=专业优势+社会责任+经济效益。”企业运用自身专业优势解决社会、环境、员工等方面的问题, 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 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得到增强。

相应地, 公司管理对象的重心也开始发生转变, 20世纪80~90年代初是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 , 到90年代发展到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0) , 近期, 在有些国家已开始酝酿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ISO26000) 。这样, 人们的价值观念通过一些法律法规变成企业的约束条件, 事实上也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门槛。企业达不到基本要求就失去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 甚至还要受到处罚。企业做的好, 就可能在市场上享有更高的声誉, 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非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的一个重要要求, 责任竞争力的日益强化势必要求决策者提高对这一标准的重视程度。

转变路径思考

“组织建立的目的必须是不断地变革。虽然变革不可避免, 但是变革的方式可以选择”,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其道德决策标准的转变提出了必然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 被动的转变往往由企业本身或整个行业的某个危机事件所引发, 如富士康跳楼事件引起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重大调整, 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乳制品行业大洗牌等。相反, 主动的转变则表现的比较和缓, 更有助于改善企业社会公民形象, 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企业道德决策标准的转变, 根源于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的改善, 表现为领导者和员工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调整, 属于组织变革的重要内容。借鉴Rajagopalan在“企业变革的过程模型”中所作的探讨, 通过对企业道德决策的转变路径进行思考, 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1.转变理念, 调整道德决策标准

调整道德决策标准主要考虑的是转变管理者的决策理念, 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决策权主要掌握在管理者手中, 只有在管理者的理念中提升非功利主义标准的权重, 才能使决策结果更多地考虑对员工和社会的责任;二是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龙头, 其理念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方向, 更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水平和层次。企业管理者通过自己的行为以及制度将某种新的理念在企业内部广泛传播, 并最终内化到每个员工的行为规范中, 从而形成企业整体道德标准的转变。

2.更新企业文化, 确立新的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着眼于企业的社会属性, 同时融合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 是企业实现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灵魂, 同时也是铸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技术, 技术来源于管理, 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 因此, 归根结底企业取得持续竞争的优势来源于企业文化。

为了确保非功利主义的道德决策标准能够在企业顺利落地生根并有效发挥其优势, 管理者需要把决策中的道德要求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 并通过内部的培训和外部宣传, 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公民形象, 增强企业的责任竞争力。

3.外界影响因素

企业道德决策标准的转变还受制于外界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和行业特性等。政府政策给企业决策的非功利主义内容提出了刚性要求, 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行业特性是企业转变道德决策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SA8000与企业道德实力 篇11

随着世界越来越重视人的价值、社会和道德问题、环境问题、健康与安全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接受一件由剥削童工、妇女或囚犯所制造出来的商品已变得不可思议。同时对于员工,工作不再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更是生活价值、人生价值的体现。所以,企业雇主如何对待员工、如何为员工创造健康的环境,是使员工在企业中激发创新和忠诚、从而为公司带来更大的销售利润、并负起社会责任的关键。比如,有些通过IS09000认证的工厂,在新工人入厂时要求工人交纳80元押金。因为从公司的立场看来,为了更好地工作,公司必须向新工人提供各种培训,为避免工人离开后公司蒙受损失,便向工人收取押金,在工人服务一年以后退回押金。这种做法,看来相当合理,但却不符合SA8000标准。SA8000要解决的是如何对待人的问题,这个标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作为一个解决人的问题的SA8000,有着深厚的伦理内涵,是与提高企业的道德实力紧密相关的。自从1990年哈默·都斯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命题以来,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内涵先后有新技术论、营销网络论、资源论、创新能力论和企业文化论等,这些看法发生于不同的视角,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当我们深入探究国内外优秀企业成长的经验,深入思考企业组织管理的规律与特殊性之后,可以发现,企业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培育上述某一种能力或者几种能力上,而忽略道德实力问题,仍然难以形成真正具备不可模仿的禀赋——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实际运行告诉我们:从内部来说,新技术的发明和有效运用来自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来自具有创新激情的团队,具有创新激情的团队来自鼓励和奖赏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而鼓励和奖赏创新的企业文化来自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随企业不断提高的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员工的忠诚和高度职业素养则来自企业的道德水准;从外部而言,稳定而不断拓展的营销网络来自企业与顾客、经销商、当地政府、公共部门等外部利益相关的人的和谐,与外部利益相关的人的和谐来自于企业是否尊重利益相关人的利益,是否遵守市场规范和市场准则,是否能够与利益相关人共同发展,是否具有社会所赞同的道德水准而具有的社会影响力。有一点需要进一步提到的是,无论是自觉建立的还是自发形成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是,支撑国内外优秀企业卓越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石,使这些公司具有不可模仿禀赋的却都是明确而正确的价值观和与时俱进的企业道德体系。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的伦理品质,是企业的道德实力。

出于商品的一般特性,市场交易行为天生具有三个道德前提:互惠互利;自由选择;相互信任。以上三个道德前提的更深层的道德理性是买卖双方权利平等、价值平等。市场经济的道德本质在派生出市场经济的规则和秩序的同时,也派生出具有规律性的道德奖惩社会机制:遵守规则、有信用者、利人利己者,能够获得更多更长远的利益,而不守规则、缺乏信用者、损人利己者,将受到不同方式的惩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主体,是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当然是市场经济规则和理性制约的主要对象。企业遵守这些规则和理性,就会得到社会的奖赏,正如松下幸之助对企业利润的理解一样:企业获得的利润,是企业良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提供了社会服务、满足了社会需求后,社会给予企业的奖励。反之,企业违反这些规则和理性,总归是躲不掉失败的命运,即使有百年历史的巨型企业也是如此。

与企业经营实力一样,企业道德实力可以从顾客忠诚度、员工忠诚度、股东忠诚度、融资资信度、供销稳定性、同行联系度、社区融洽度和社会美誉度等八个方面来衡量。

SA8000是一个注重持续改善的管理系统,有助于改善公司的形象和声誉,成为客户优先选择的供应商。通过实施SA8000系统,公司可建立一套强有力的内部监控体制,激励员工的承诺和忠诚,从而为公司带来更大的销售利润,并在社会责任方面获得公众的信赖和行业的认同。

SA8000标准还要求企业考虑当地的法律和要求,保证企业合法运作并融入当地的道德标准。获得SA8000认证的企业,可让消费者知道企业的运作是道德的,而顾客也将会更愿意考虑购买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可以看出,SA8000无论是在提高顾客、员工、股东的忠诚度上,还是融资资信度、供销的稳定性、同行联系度、社区融洽度和社会美誉度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巨大的作用。

诚信救急企业“道德血荒” 篇12

惩处力度不够

企业社会责任是什么?它是一个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 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特别是在当代信息社会和工业社会交融的局面下, 更是要求企业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 专注社会责任建设, 更加重视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 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企业是法人, 但企业行为却是由作为自然人的企业法人代表们决定的。中国企业如此缺乏责任, 最根本的原因是法律约束缺位, 是企业“失责”成本太低。企业的灵魂是资本的灵魂, 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天性。

目前中国百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近七成企业仍处于“旁观”状态, 没有推动社会责任管理。与早前相比, 央企的社会责任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 国内的投资者也并没有把企业责任作为投资参考指标。有调查发现, 在一些企业发生环境问题时, 与企业有关的基金不仅没有下跌反而上升, 基金公司忙着抄底, 而并不会考虑企业造成的社会影响。对500多家上市公司的统计显示, 社会责任缺失的企业, 其基金净值和财产总值反而比负责的企业更高。

其实, 曾经就有专家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刑罚, 将违规企业关掉、让其倾家荡产, 甚至处分企业负责人。违法的成本越高, 越能起到更好的阻吓作用, “罚一点钱, 是不够的”。

抵制力度不足

媒体的监督、研究机构的敦促, 社会组织的宣传和消费者的抵制也都是关键因素。其中, 消费者拒绝购买商品或投资, 可谓是最好的反馈机制, 可是在中国, 消费者似乎并不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放在心上。如被爆泄漏毒废水的紫金矿业, 在被中国环保部处罚后, 不但没有跌盘, 反而涨停。因为, 我们的机构投资者基本上都在积极地抄底, 根本不考虑这家企业对社会环境是否造成重大影响。

此外, 外企到中国也变了样, 运营模式向来给人良好形象的外国企业, 到了中国却“变了样”, 麦当劳、肯德基等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现象, 固然要由这些企业承担主要责任, 但不可忽视的是, 社会责任建设并非只是企业自己的事, 外部监督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必要的监督, 完全依靠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不现实的, 更何况企业社会责任从一开始就是由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倡议和发起的。

政府和社会组织是企业运营质量的外部监管者, 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负有重要的监管任务。然而长期以来, 中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外资企业呵护有加, 总是认为外资企业是带着先进的经营理念来的, 是中国企业的楷模, 决不会出事, 故而也疏于监管。有时即便发现了问题, 也网开一面, 生怕损毁了利用外资的业绩。可偏偏外资企业接连出事了, 而且影响极坏, 这不能不说是给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了个醒, 那就是, 外资企业也是企业, 它不会因为穿了个洋外套就比内资企业高贵、更守规矩。

但随着中国的制度更健全, 情况逐渐在好转。比如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 在惩处违规的外企时可能会“有些倾斜”, 但等市场经济架构建立起来, 法规更严谨, 不论是外资或本地企业都会面对同等严厉的刑法和管制。

源头上杜绝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 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 它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因为市场经济中, 企业诚信具有经济学价值, 是对企业在道德、法律等方面价值的肯定, 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 各级政府已经或正在源头上, 对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也在进行卓有成效的监管, 切实履行相关职能, 比如:加强对企业合同、章程履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强化监管手段, 促使投资者切实履行合同义务;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 如荣誉激励、政策激励、政府采购优先等, 鼓励企业采取积极措施承担社会责任;是建立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惩治规范和措施, 执法部门应健全相关制度, 加大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检查监督;在遵循中国现有法规、标准的基础上, 参考国际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通过各种方式, 鼓励企业出版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公布有关社会责任行为信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监督, 并进行年度评估, 对社会责任缺失行为施加外部压力……

完善中前行

道德是需要底线的, 它是一种类似禁忌的基础生活秩序。所以, 重建职业荣誉感, 加强职业道德约束, 是抑制商业贿赂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故此,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但同时也是道德经济。法治和道德都是行为的规范, 法治用以治坏人, 成本很高, 道德却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约束, 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且不需要什么“执法成本”。

西方管理者强调“制度高于一切”“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正是因为公平的制度可以抽离掌权者人性本能对于企业运作的不利影响。以致于在著名的思科公司, 绝不存在任何特权阶层, 掌权者也必须接受制度的规制。他们无论员工级别高低, 其办公室面积相差无几;办公地点不设高级管理层专用车位, CEO约翰·钱伯斯一样得自己到处找车位;所有员工出差乘飞机, 一律坐经济舱, 要享受商务舱的舒适, 只能自己掏钱补足差价;谁用完会议室谁负责清理, 总裁也不例外……

制度公平造就了思科和合作者的双赢。思科中国每年吸引了应聘者三四千人, 而员工的离职率不到10%;思科的平台上, 合作伙伴越来越多, 创造的收益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 商业道德在这样一种公平的制度下, 已经成为了合作者们的共识, 思科为此获得了数不胜数的荣誉。

上一篇:品德与生活下一篇: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