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心理

2024-11-06

病态心理(精选7篇)

病态心理 篇1

鲁迅先生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创作时, 十分注重运用心理学与文字的结合, 深入剖析国人之灵魂。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 他以凝练、犀利、深刻、沉重的笔触, 塑造了一批具有病态心理, 且命运十分悲惨的人物, 揭示旧中国的黑暗, 意在唤醒民众认识到: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万恶的吃人社会, 这样的社会必须改造或推翻。本文仅就鲁迅先生所写的四个病态人物进行一下粗浅的分析。

一、孔乙己——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孔乙己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主人公, 他身材高大, 脸色青白, 皱纹间常带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好吃懒做, 偷窃, 皱纹间的伤痕是偷人书时被人打的, 是酒店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是科举制度造成的典型虚荣的人。

孔乙己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阶层及社会等级鲜明的时代, 穿长衫的与穿短衣的地位是不同的, 因为经济基础是不同的。四文钱一碗酒, 短衣帮只有站着靠着柜台喝酒, 而长衫帮则是买酒买菜进隔壁坐着吃。因为短衣帮多半买不起荤菜, 只能出一文钱买一碟茴香豆。旧时的读书人多以穿长衫来显示自己文人的身份与以卖劳力为生的穷苦短衣帮区别身份。孔乙己为了读书人的面子, 进酒店喝酒也要穿长衫。虽然那件长衫又脏又破, 好象几年没有洗没有补似的。虽然是站着喝酒, 但是仅穿长衫就足以令短衣帮另眼相看了。

1. 因唯有读书高而产生的虚荣心理

未中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首先是一个自尊心过强的人, 甚至看上去有些自负。当旁人问:“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 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到:“那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 脸上笼上一层灰色, 嘴里说些话, 这回都是之乎者也之类, 一点都让人听不懂了。

2. 私心过重产生的虚荣心理

孔乙己是一个好占小便宜私心太重的人。因为他写了一手好字, 有人请他钞书, 而他却因好吃懒做砸了自己的饭碗, 连人带笔砚书籍纸张一块消失, 他贪图了小便宜但失去了营生的机会。

3. 缺乏自信产生的虚荣心理

孔乙己平时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 他希望自己穿上长衫显示一下读书人的身份想得到大家的重视和尊重。但是适得其反, 他的偷窃行为还是成为大家的笑柄, 偷窃被人嘲笑使他很自卑, 在众人面前他缺乏自信。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中是穿着破短衫, 用双手“走路”来喝一碗酒, 随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他。没有人知道他的生死, 他的结局注定悲惨。

二、狂人——社会各层人物恐惧心理的代表

狂人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人物, 鲁迅在小说中称其“语颇错杂无伦次, 多荒唐之言。”狂人认为哥哥和身边的人、村庄上的人都预谋害死他。通过自己眼中的种种“事实”狂人确信周围的人要吃了自己, 这是被害妄想症的典型。

猜疑是在没有确切根据下主观臆断地做出他人不利于自己的判断。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 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 猜疑心理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妄想。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原因如下:

1. 是个人认知方式的偏差

狂人在首篇日记中写到“今天晚上, 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 已经三十多年, 今天见了, 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年, 全是发昏, 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 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这段话是一个神经病者的胡言乱语。

2. 长期的自我封闭容易造成猜疑心理

狂人那天看见月亮光很亮, 开始脑子出毛病了, 然而他说:我不见他, 已经是三十多年。假定狂人三十多岁, 就是说, 狂人三十年来一直处于一个昏暗的世界, 而今天他看到了月光, 一种感受使他觉悟了, 看到另外一个空间了。因为看到了月光, 他精神爽快, 实际上是精神变得兴奋了。这时疑点产生了, 赵家的狗还多看了他两眼, 因而他证明自己怕得有理。第二篇中赵贵翁的眼色似乎怕他又似乎想害他, 这就使狂人加重了自己的疑心。第三篇日记中街上的女子打儿子却看着他说:“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得研究, 才会明白……”

在第七篇中狂人认为:“我晓得他们的方法, 直接杀了, 是不肯的, 而且也不敢, 怕有祸祟, 所以他们大家连络, 布满了罗网, 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 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 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带, 挂在梁上, 自己紧紧勒死, 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 又偿了心愿, 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这是“杀人不见血”的做法, 把对方逼迫寻了短见, 还要给对方加上个罪名:“经不起考验。”杀人者的手上一点血腥都没有。

第十二篇中狂人已经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 今天才明白, 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大哥正管着家务, 妹子恰恰死了, 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 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无意之中, 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 现在也轮到我自己了”等等。

三、祥林嫂——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结了两次婚仍做了寡妇的祥林嫂, 在听了柳妈诡秘的话之后, 恐惧便随之而来了。愚昧的祥林嫂相信了柳妈说的死后会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的话, 尽管她捐了“门槛”, 但心中的阴霾挥之不去。对死亡的恐惧及死后被锯为两半的恐惧使她呆滞。死亡像欲喷发的火山, 死亡之神等待时机捉走这个命苦的女人。一个人之所以缺乏勇气, 产生恐惧,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成人的恐惧心理往往与早期的生活经历有关

无从考证祥林嫂婚前生活, 但是婚后的生活却对她影响至深。祥林嫂在经历了两个男人和儿子的死之后, 特别是儿子死时五脏六腑全被狼咬出来, 她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因此她比旁人更惧怕死亡。

2. 恐惧心理往往是缺乏科学知识, 胡思乱想而造成的

作为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 祥林嫂是没有读过书的, 加之她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的封建迷信的感染, 面对挫折无法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 就只能用迷信的看法来解释。因此, 关于死后, 柳妈说:“人死后会入地府, 进而就会看见她两个死去的男人, 并且两个男人会争抢她, 阎王爷就会把她锯成两半……”这时, 她难以安生了, 无法入眠。对于祥林嫂来说死亡已经够可怕, 死后还要被锯成两半更是无比的令人惊悚。

3. 害怕被他人和社会孤立或排斥, 于是产生了恐惧

人是极为害怕孤独、孤立的。人的恐惧感也是很大程度上源于孤独的。李商隐甚至写诗说:“嫦蛾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认为连神仙都耐不住冷清寂寞, 耐不住孤独。为了战胜这种恐惧, 人们就渴望与他人相处, 渴望友谊, 试图通过友谊来摆脱孤独和恐惧。

祥林嫂在得知死后会被锯的消息后, 柳妈告诉她得以赎罪的方法——捐门槛。她不惜用一年的薪水捐门槛, 以抚慰心中的恐惧。然而迷信的鲁镇人是不能让一个有她这样复杂经历的女人动手参加“祝福”的。她被孤立了, 直到后来她被赶走又不知为何沦为乞丐。祥林嫂只有一个人了, 孤单单的一个人, 没有人理, 没有社会的需要。与她相伴的是恐惧, 等她的只有死亡。生活在恐惧中的祥林嫂在大年夜的喜庆的炮烛声中带着世人的祝福死去了。

四、阿Q——妄自尊大, 护短忌医的典型

阿Q是鲁迅作品中不朽的文学典型, 他头上的癞疮疤是他的最醒目的标志。阿Q的驯服和麻木是一个没有出路的奴隶和当时封建统治者在强大外敌的欺压屈辱下的一种病态的精神麻醉。阿Q是多种病态心理的混合体。这里切不说阿Q的虚荣、浮躁、报复心、猜疑心, 单说说他的嫉妒心理。

最可笑的一段故事是:一个春天, 他醉醺醺地走在街上, 看见王胡在赤着胳膊捉虱子, 他也觉得身上痒了起来。这王胡又癞又胡, 别人都叫他王癞胡, 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 非常藐视他。阿Q的意思, 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 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是太希奇, 令人看不上眼。他嫉妒王胡是因为王胡与他不仅有着相同的疮疤而且王胡还有一部新奇的落腮胡子。所以“令人看不上眼”也只能是他个人的感受。他鄙视王胡, 加之他认为被赵太爷打已经抬高了自己的身份。于是他也坐了下去, 脱下破夹袄来捉虱子。然而他的虱子没有王癞胡的多, 咬死的时候也没有王癞胡的响。阿Q最初是失望, 后来却不平了, 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有那么多虱子, 自己反倒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啊!”阿Q病态的嫉妒使他妒火中烧, 他的癞疮疤块块通红, 唾骂:“这毛虫!”因而他被王癞胡痛打了一顿。

嫉妒心理的产生及其强弱不仅与个体心理品质、道德观念和思想修养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 而且还受着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滋生嫉妒心理的因素主要有:

1. 性格有缺陷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阿Q头上有癞疮疤, 于是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 后来推而广之, “光”也讳, “亮”也讳, 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别人在一起说话他就以为人家不正经, 是在议论他, 这时的癞疮疤是痛楚, 是别人不可触摸的。但是出了一个头上也有癞疮疤的的王癞胡他就不满了。别人与他有了同样的东西, 他无法接受。于是他暂时忽略他们共有的东西, 比起谁的虱子多, 谁的虱子死时更响。这样看来, 阿Q是具有明显的处事敏感、多疑、主观心胸狭隘的性格缺陷的, 从而导致了他嫉妒心理的产生。

2. 在条件相同或相似的人们之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容易发生在彼此的生理属性 (如:性别、年龄、容貌、健康状况) 、心理属性 (如:能力、性格等) 和社会属性 (如:文化程度、职务、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所处境遇等) 。阿Q嫉妒王胡是因为同为流浪汉的王胡不仅和他同样长着癞疮, 而且王胡还长着一部络腮胡子。而对于同为短工的小D, 阿Q更是嫉妒。在阿Q的心中, 小D这个穷小子又瘦又乏, 在阿Q的眼里位置是在王胡之下的, 谁料小D竟谋了他的饭碗去。于是仇人相见的结果是阿Q怒目而视并且动手打人, 但是两人以平局而告终。

3. 特定的社会环境容易促发嫉妒心理

在未庄盛传革命之时, 赵司晨先盘起了辫子, 好嫉妒的阿Q立即用一支竹筷子将辫子盘在头上走出了门去。当他看到抢他生意的小D竟然与他是同样的装束, 他真的很想揍他一顿, 然而最后也只是怒目而视。在赵家被抢之后, 他仍在嫉妒贼人, 恨自己没抢在前面。然而正是他的嫉妒使他成为了所谓“革命者”的代罪羊。腐败的的清朝政府不也是十分嫉妒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吗?挨了割地赔款后还说人家“是奇淫技巧, 不足效仿”, 真是可笑之极。

总之, 鲁迅笔下孔乙己、狂人、祥林嫂、阿Q等一系列文学形象, 深刻地从心理分析的深层次找出旧中国贫穷落后, 任人宰割的病因, 是唤醒国人反思自己, 重新奋起的良药。今天重读先生的经典之作, 更敬佩他的思想之深刻, 文笔之高超。伟哉﹗一代文学之巨匠﹗

病态心理 篇2

忧郁是诸多异常性格中最常见的一种,忧郁性格的人表现为情绪低沉、心胸不开阔,常把一些事实或意见加以夸大,为之烦恼,不能自拔。他们少言寡语、不愿与他人多来往、好生疑、常孤独;对一切事物缺乏兴趣、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自怨自艾;对事过于敏感、多愁善感;常常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轻生念头。

有忧郁性格倾向的人应着重培养乐观主义精神,不要用放大镜看自己的缺点和困难。更多参加户外活动,敢于对人阐明自己的观点,倾吐自己的抑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心情,要学会分享别人的欢乐,也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欢乐。

2、癔病性格

癔病性格也称情绪不稳定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即使在非常轻度紧张的情况下,也可能有较严重的情绪冲突表现,他们待人接物凭感情用事,“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动作言语都有点夸张,爱表现自己,喜欢博得别人的同情和赞扬。他们的感情和内心体验并不深刻,很容易转变。平时常想入非非,稍不如意就可能暴跳如雷,在遭遇意外事故时,往往惊慌失措,缺乏自制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仅靠意志控制是不够的,还需有一个痛苦磨练的过程。最好的方法是待平静下来后,冷静地进行自我反思,充分认识这种不良性格的危害,同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要冷静,不可任感情随意发泄。

3、躁狂性格

具有躁狂性格的人,周期性地出现双向情绪变化,一段时间(数天到数月)情绪持续高涨或持续低落。高涨时,心情愉快、遇事乐观、兴趣广泛、藐视困难、口齿伶俐、自视颇高、脾气暴躁,甚至会有攻击和破坏性行为;情绪低落时,消极悲观、少言懒动、思想迟钝、自怨自艾,对一切都没兴趣,睡眠、食欲、性欲都有减少,容易感到疲乏无力。

这种人应当积极调动自己的意志调节自我心理。情绪高涨时,适当控制自己,或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情绪低落时,要鼓励自己,不要自暴自弃,可以相应做一些轻微的或者持续力稍短的工作。另外,平时应注意提高文化修养。

4、偏执性格

偏执性格的表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负很盛,自我评价过高。常常固执己见、独断独行,很轻易地否定别人的言行。因此免不了和别人经常发生争吵,并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即使在事实非常明显的情况下,也要强词夺理或推委于客观原因。这种性格的人又喜欢嫉妒,喜欢挑人家的小毛病,不承认别人的成绩。有时不定期地表现为过分敏感,多疑又多心,总以为别人和自己过不去。因此,经常造成误会,人际关系紧张。

具有偏执性格的人,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弱点,须加强自我修养,对人通达谦逊,对己严格要求,多加检点。同时,在思想上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观念,一切从事实出发,待人接物随和一些,不强加于人。

5、分裂性格

具有分裂性格的人最显著的特征是冷漠、孤僻、害羞、胆怯、缺乏进取心。这种人一般不愿意直接与现实接触,喜欢苦思冥想,对他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敌对情绪或攻击性。他们懦弱,从小怕黑暗、雷电、昆虫等,甚至有时会产生幻觉,仿佛听到有人在强迫他们做事。他们工作不安心,办事缺乏信心,总感到不如他人,对前途感到渺茫。他们很难合群,比如客人来了,会躲进屋内,不主动与别人打招呼。他们中的许多人不爱清洁,生活懒散、不修边幅,料理自己的能力较差,活动均以自我为中心。

反社会人格的病态心理 篇3

厦门快速公交汽油纵火案件快速告破,纵火者是60岁的陈水总,已死于这场大火。大火在瞬间夺走47条生命,一时间,各大网络、媒体纷纷谴责他的暴力恐怖行为,有人说他是精神病患者、社会价值观出了问题,也有不少学者推测,他可能是个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

此前,2012年冬季,在北京征兵体检中,在原有的心理测试基础上,就正式增加了对应征者“反社会人格”方面的评测。到底什么是“反社会人格”,难道这类人都会成为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吗?

暴力行为的心理机制

反社会人格者制造的惨案在很多国家都发生过,美国有赵承熙式校园枪击案,日本有宅见的池田小学杀人案。反社会人格者的报复行为缺乏明确的指向对象,通常是无辜的不相关者被当成了泄愤对象。犯罪心理学将这类暴力行为的心理机制称为“反社会人格”。

根据美国权威的精神病学机构——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发表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如果一个人拥有以下七个特征中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在临床上即可认定他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无法遵守社会规范、惯于欺骗和操纵他人、易冲动而不能事前计划、易怒而对他人有攻击性、毫不顾及自身和他人安危、总是不负责任、做了坏事无丝毫罪恶感。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九种人格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种,它是典型的社会适应性障碍。综合来看,这类人从小就不守规矩,做事残忍,比如经常撒谎、偷东西、打同学,没有任何愧疚感,即使受到惩罚教育也无用,屡教屡犯,所以在暴力犯罪中比较多见。可以说,把这类人放在任何社会环境中,都不易和人际、环境融合。”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皑告诉记者。

挫折演化的人格障碍

人们在遇到挫折情境的时候,可以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既可以是理性行为,如改变策略、降低要求、找借口以自我安慰等;也可能是非理性行为,如采取威胁、敌视、暴力等行为加以发泄等。如果被挫折感长期困扰,得不到解决,会形成精神疾病,比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抑郁症、精神病等等。

反社会的行凶者都是社会中的边缘人,性格孤僻、生活失败、缺少安慰、怯懦厌世。他们的心理基础相似,根源在于,个体的心理力量对抗不了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挫折,于是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心理。超过80%以上的凶杀案都与报复心态相关,而报复心态则可找到挫折的影子。

“我们可以从道德的层面谴责他的残忍,从法律的层面论述他的罪行。人们常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如果从心理人格来解释这类人,‘可恨的人’在心理上是‘无心理能力’的人,也就是他们通常缺乏对挫折的承受力,换句话说,此类人是心理上的‘弱势群体’。”广州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韦志中表示。

偏离常态的人格

有些不确定的社会因素往往给人们造成某种厌烦、恐惧心理,或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有些人可能表现为脾气不好、易攻击,少数会有反社会行为;而对于有心理障碍的边缘人群,才有可能演变成仇恨,由恐惧而产生的仇恨是散发性的,报复是面向社会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副研究员李岩梅表示,“人有反社会行为是攻击性行为的一种表现。通常不是由于个人性格或家庭导致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有可能是因为在一段时间里工作、爱情不顺利,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利用伤害方式发泄这种愤怒,所以不一定所有的犯罪行凶者都是人格障碍;而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是一种病态的人格,是人格的内在特质出现了问题。这类人做的十件事中有八九件事都会是反社会倾向的。”

“具有反社会行为的人,未必是人格上出现了问题;从心理学上看,先是病人才有犯罪行为。所以反社会人格障碍者通常被称为“变态”,是经常性的暴力犯罪。”马皑表示。

有些人天生具有攻击性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除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刺激外,也有本身生物因素,这类人的内分泌、脑神经也会有相应的异常。”马皑指出。

国外有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者中男性的数量是女性的5倍多,所以这里就有一个睾丸激素分泌水平的问题。睾丸激素能激发人的性欲,提高性的兴奋,同时还能够加速机体各种蛋白质的合成,提高人体免疫力。除此以外,睾丸激素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作用,就是引发雄性的激斗行为。与低攻击性的男性相比,高攻击性的男性身体中睾丸激素含量水平更高;与常人相比,男性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体内睾丸激素的分泌水平也要更高。

2011年剑桥大学也有研究表明,具攻击型性格的人就是对体内血清素(一种神经传递素)减少极度敏感的人。通常,人在没有进食或者紧张的情况下,人脑中的血清素变化会影响到人脑中控制脾气的区域。而具有攻击性的人,当血清素降低时,他们脑中前额皮质更难控制扁桃体(大脑情绪边缘系统的特定脑区域)所产生的愤怒情绪。

心理危机干预很重要

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除了本身人格特质之外,也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如果能给予这些人心理安慰和支持,也许可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使恶性事件减少,能够在导致悲剧前获得疏导。而且,值得警惕的是,反社会心理具有传染性,必须要引起全社会的警觉和关注。

病态心理 篇4

孔乙己虽然皓首读经, 可就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手, 并且满脑子都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歪曲理念。尽管他穿着长衫和“满口之乎者也”, 标榜自己是圣人门徒, 并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把自己和短衣帮的做工的人界分开来了, 但是他又因为“站着喝酒”和偷窃的陋习, 甚至连短衣帮都有点瞧他不起。并且他现实的境况却又是“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这又使他和读书进学的人远远地区别开来。孔乙己的人生悲剧性就深深地体现在这种极不和谐的状态之中----自己渴望同“下层”劳动人民界分开来, 然而自己的陋习和穷困潦倒的经济状态却又使得他不得不和这些“下层”劳动人民捆绑在一起;自己渴望同“上层”读书人接近, 却同样因为不齿的现实境况被这些“上层”读书人所抛弃。

孔乙己诚然是善良的, 却又过于迂腐而卑琐。他的关于“回”字四种写法的学理, 自然可以说明自己是知识里手, 却也是装腔作势聊以自慰。而这反而更能揭露封建教化和科举制度对人的戕害。文章中有这么一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就说明孔乙己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多余人。他的到来只不过是让人快活一点, 而他的离去, 则不会“带走任何云彩。”在小说结尾, 人们之所以还提起他, 仅仅因为粉板上记载着他“还欠十九个钱”, 待到粉板上将他的名字擦去, 人们就将他完全忘记, 以至于他的结局, 人们只能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大约”死了还是“的确”死了, 已无人能弄得清楚, 更无人过问、关心了。

二、“所有喝酒的人”都是一群病态的灵魂

“所有喝酒的人”一见到孔乙己就“都看着他笑”, 甚至还有人“叫道”:“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见孔乙己不理会自己, “他们就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并且还对孔乙己的辩解不依不饶----“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 吊着打。”非得逼得孔乙己拿出自己的“杀手锏”———说出“之乎者也”之类教人半懂不懂的话来,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他们才肯罢休。这就是典型的“把自己的快活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病态心理。此外, 他们的这种病态心理, 似乎还与他们所承受的历史积淀下来得文化心态以及这种病态下至死不悟的灵魂有关:平时他们遭受着“上层”读书人的压迫和欺凌, 所以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身边还有一个读书不成才的孔乙己时, 他们便把往昔所受的罪和苦统统都撒在孔乙己的身上, 从这个角度看, 孔乙己的个人悲剧, 还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所有的读书人的悲剧。孔乙己身上所遭受的悲凉和讪笑, 绝大部分都是替那些他自认为是“上层”读书人“背黑锅”了。

而人们的讪笑和挖苦, 其实也凝结着社会的冷漠和世态的麻木。如果联想到《药》中杀人场上“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 向上提着”的看客, 想到阿Q在赴刑场时所看到的“又钝又锋利”的“可怕的眼睛”, 《孔乙己》中所出现的讪笑的人群, 便构成了冷漠的人际社会。

三、丁举人是读书人的悲剧

“上层”读书人丁举人在抓住孔乙己偷窃之后, “先写服辩, 后来是打, 打了大半夜, 再打折了腿。”这情节本身就构成鲜明的照映。在科举仕途中, 像丁举人者固然有之, 他们沿着科举取仕的阶梯, 成为封建机构的成员, 从此便声威显赫, 鱼肉人民;但是更多的儒生, 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 往往耗尽毕生精力, 却只能在“学而优则仕”的幻梦中成为它的牺牲品。迂腐, 卑琐, 没落, 终于造成被扭曲的心态, 在冷漠的讪笑中, 带着残断的腿离开了人间。我们说读书人的悲哀不在于像孔乙己这样悲惨的遭遇, 而在于像丁举人那样一旦得势便猖狂的互相倾轧。因为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关系的恶化, 也把读书人逼上了一条不归路———要么成为丁举人, 否则就只能当孔乙己了。

参考文献

[1]杨公骥:《中国文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5.2.[1]杨公骥:《中国文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5.2.

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篇5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贪财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冷漠心理: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来源:妈妈在线

什么是病态人格 篇6

我厂有位青年男工因在公共汽车上表现出不轨行为,先被公安机关收市,后又经医生鉴定为“病态人格”,并转送到精神病院受监护治疗。我们不懂什么是病态人格;它与精神病有无不同,也分不清病态人格表现与有意违法有何区别,盼于解答。

徐州阮诚

阮诚同志:

关于病态人格,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既是心理与行为的变态,且可以很严重,但又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因此,常常不易分辨清楚。或者被当作真正的精神病人加以治疗;或者被当作正常人的违反道德与法律而绳之以法;结果都毫无效用。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不妨先举一病例。一男性28岁的司机,出生于一个父母性格均不健康的家庭:母亲死板固执;父亲脾气急躁、情绪不稳,蛮不讲理,夫妇经常争吵,动辄打骂孩子。因此患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就形成了急躁、主观、自私、好猜疑、好逸恶劳、挥霍浪费、蛮不讲理的性格。结婚不久就常打骂爱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爱人患肝炎,亲友资助的钱自己拿来花光;对年幼女儿也不知爱护而妄加打骂。工作不负责任,常把汽车撞坏,一次甚至故意将车开到了河沟。被调动工作到新岗位后,嫌工资低,与领导闹翻而退职。不久便把一千元的退职金用完。因生活困难而四处借钱或回单位无理取闹,亲友不借给钱就砸人家的门窗。被公安部门拘留后则大声喊叫谩骂,毫无悔改之意,疑为精神病而被进入医院,因治疗无效而诊断为病态人格。

一、病态人格并非真正的精神病

一般认为病态人格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或对正常人格的偏离;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也无智力障碍的情况下所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反常。所谓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可以表现在认识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等三个方面的发展不协调;也可以表现为理智活动和本能活动发展的不协调;还可以表现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的发展不协调等等。例如,一个抽象思维过分地或畸形地发展的人,会变得过分地理智化,缺乏“人情味”和应有的情感色彩,显得呆板和教条,在生活和工作中往往拘泥于陈规陋习。如果形象思维过度或畸形发展,这种人就会常常陷于幻想之中,有较高的受暗示性,较缺乏理智的批判力,易感情用事;行为表现幼稚,服从于偶然的动机;而且显得娇柔做作,好象在演戏似的。一个情绪和本能活动过分或畸形发展的人,也会导致理智发展的不足以及高级情感的缺乏,尤其欠缺对情绪和本能活动的调节能力;结果就可能形成一个放荡不羁,低级趣味占优势,容易偏离正规、玩世不恭和行为淫乱的人。总之,那些已有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即病态人格)的人往往难以正确估价社会情境对自己的要求以吸自身应采取的适当行为方式;难以对围情境刺激作出恰当的反应,且特别容易出现病理性反应,从而诱发各种“神经官能症”;这种人也难以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常常与周围的人,甚至是亲人发生冲突,不能和同事或群众友好相处;对生活和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常常玩忽职守,甚至超越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不顾法纪,作出扰乱他人或危害社会的行径,以致陷入与社会的不可解脱的矛盾之中。

二、病态人格患者与常人违法行为的区别

病态人格有其本身的特点:一是没有躯体或神经系统的器质上的病理变化,只是由于人格结构上的某些方面的畸形发展,偏离了正常的人格而出现严重的人格异常。二是在既没有意识障碍,又没有记忆力和智力障碍情况下,出现情感和行为活动的明显障碍。如情感不稳定、易怒或冷酷无情;行为极易受偶然的动机或本能欲望所支配,且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自制力差,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三是能处理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也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以及社会的评价标准,因而不能免除自己的责任能力;但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失去自知力,尽管与周围环境矛盾重重,处处碰壁,却很难从过去错误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加以纠正,因而适应环境的能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四是病态人格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而不易改变。有的人到了中年以后,由于饱经沧桑或精力下降可以自动缓解;有的人则持续终生;无论用什么治疗方法,教育措施或惩罚手段对这种人通常都收效甚微。

文化:病态 篇7

传统的阅读理念过分重视人的品行,对艺术难以采取"就事论事"的中立态度。即便是严嵩的书法再高深莫测,他终究还是个奸臣。中国书法史上,很难容忍这样一个道德不作为者。相反,书法不比严嵩高明的人,却常常因为高附加值的美誉度而在史家心中占据一席之地。我要说的意思是,艺术决不是单纯的天赋和技巧所能涵盖的,它是个综合而繁复的体系,艺术家的品行与做派,有时比天赋和技巧还要重要。黄永玉的画是有争议的,但他洒脱出尘的行为,却在无形中提升了作品的价值。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人类的受虐基因与好奇基因决定了我们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只有做派与众不同,甚至是病态的人,才配得上艺术家的称号。竹林七贤个个都是怪人,学驴叫的,浑身长虱子的,可谓变态之极,比周星驰还无厘头。至于杀妻自残的徐渭和性情古怪的石鲁,更是"病态艺术家"的典范了。他们的病态,因为不涉及道德立场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完全是个人性情的自然流露,因此,能够获得与严嵩完全不同的个体评价。传统固然滋养了我们的身心,但它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后世的艺术家最容易利用这些行为上的小把戏,把自己倒腾得稀奇古怪,以彰显个性。最直接的例子,画画的男人在一般情况下,都比女人的头发长。

探究心灵是艺术的基本功用之一,人的心灵又是如此复杂,假如我们想窥视一些正常状态之外的东西,也只有把复杂的东西展现给受众,才能引起阅读的共鸣,从而达到"奇文共欣赏,异议相与析"的目的。如此一来,解读病态就成了艺术家的职责所在。但问题的关键是,你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病态的人生与变态的心灵。如果一味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恐怕会招来委琐的骂名。在这个时代,委琐已经成为病态表情中最显著的神经,葛优在《手机》里顶着一头假发周旋于女人之间,其打电话时委琐的表情惟恐让人觉得他是个男人。反之,像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把一个老男人与一个小女孩的"畸形"情感刻画得澄明而单纯,比冯小刚的电影来得高明而实在。

病态是手段,艺术家可以借助自身的病态来彰显身份,也可以在作品中借助对病态的刻画来表达立场。但病态有时候却是艺术家骨子里的最爱。贾平凹的《高老庄》里好像有这么一句话,男主人公在农村的厕所里撒尿,冲散了一滩蛆虫。那厕所据说是用秦砖汉瓦搭起来的。至于为什么偏偏要写这么一个让人恶心的细节,我到现在也没有参透他的心思。莫不是贾平凹有此嗜好?即便如此,在都市的马桶里实现这样的嗜好,恐怕要困难一些,还得从农村引进一些优质的苍蝇。此种病态,和辜洪铭欣赏女人小脚在情感上一脉相承,是真喜欢,喜欢到不知香臭为何物的地步。

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教几个精神病患者画画,结果却出人意料。几位病人在艺术上展现出的天赋让人惊讶不已。我在另一份科学报告中看到,某些政治人物,其精神层面的不正常是非常明显的。科学家认为,大凡那些鼓动战争、搅得全世界鸡犬不宁的人物,都有偏执狂的倾向。可见,作为生理上的病态,有时反倒能成全某些人,而作为类似于正常人的"亚病态"患者,一旦把病态的一面显露出来,其危险性是难以估量的。就艺术家来说,如果病态到不以为自己病态,并且把病态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也只能像批评者嘲讽贾平凹"纵风情万种,肾亏依然"那样,落一个授人以柄的笑话。

上一篇:虚假的社交下一篇:病人自体肿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