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现状

2024-06-05

语文教学现状(精选12篇)

语文教学现状 篇1

一、关于山区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成员构成情况

山区小学语文教师大致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 正定师范、元氏师范、无极师范几个原地区师范毕业的中师毕业生

一般来说, 相对于小学教育而言, 他们的教学能力最强, 教学效果最好。但是, 他们中间有的因教学水平高, 调往县城等较发达地区, 有的被提拔到了领导岗位上, 目前,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还留在一线教学岗位上。

(二) 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

他们坚持教学岗位多年, 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自不待言, 但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如知识积累欠缺、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教法单一等等。

(三) 近年来通过考试招聘来的大专院校毕业生

他们年轻有朝气, 文化素养高, 知识积累丰富, 且头脑灵活, 更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足之处是缺乏教学经验, 且对小学生的心理智力等没有足够的了解和研究,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效果。

(四) 前些年由各县职教中心毕业的师范班毕业生

兼有以上几种教师的优缺点, 在一线教师中占有较大比例, 是目前山区小学语文教师的中坚力量。

二、关于山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现状

(一) 师资水平低

在我调查的学校中, 师资水平低下的现状表现得相当突出。从统计报表上看, 这些教师都具有合格学历, 实际许多为“民转公”教师, 然后通过函授等方式取得的学历,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不符合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如上课不用普通话、知识积累欠缺、教法单一等, 日常教学主工作要通过靠经验完成, 而非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教学规律自觉能动地去完成, 跟不上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二) 教学资源缺乏

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学资源缺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现状。我在调查中发现, 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 认真负责的教师有时会使用小黑板;发达地区多年前就已被淘汰的投影仪, 在这里还是偶尔一用的“奢侈品”;至于多媒体, 那简直是师生遥不可及的美梦了。学生的学习除了教材外, 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图书馆阅览室等很少有学校配备齐全, 即便有, 也多是为了应付检查, 最多让教师用用, 真正意义上面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阅览室简直没有。其原因很多, 譬如资金、管理等等。但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 得靠各个方面的合力才行, 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山区小学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滞后几乎是必然的, 也是普遍的。

(三) 作文教学是极其薄弱的环节

不管农村还是城市, 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选材构思、思维逻辑等的综合训练。因此, 它最能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可以说, 写作教学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

作文能力是学生综合应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 作文能力的养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 这种能力的形成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师生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考试, 在每一次考试中, 作文分数所占比例又很大。所以, 在实际教学中, 作文训练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前, 教师猜题押宝, 学生苦背范文。猜中了皆大欢喜, 落空了则垂头丧气。如此六年下来, 学生小学毕业了, 能力却未养成。曾几何时, “完小毕业”被当做文化人的标志, 可现在, 能写出一篇文通字顺的文章的六年级学生, 大概是凤毛麟角了。同等的学历水平, 却没有同等的能力水平, 更可悲的是, 我们处于社会高度发展, 知识快速更新的现代社会, 这还不足以说明作文教学方面问题的严重性吗?

(四) 教研活动没落到实处, 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在贫困山区基础教育阶段, 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不到位, 没有形成一套完善教研活动的有效机制。至于走出去到其他地区去观摩学习, 那更是无从谈起了。教学经费紧张、教学任务繁重等等, 都是阻碍教师进修、研讨、交流、学习的因素。绝大多数教师一经上岗, 便被封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圈子里。教育理念的进化、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研究进步等这些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东西便都远离了他们, 教学水平的提高就可想而知了。

(五) 语文教育教学的环境不够好

这里所谓的环境, 不是指教室校园之类的硬环境, 而是指人文因素方面的软环境。山区一般指的是距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比较偏远的地区, 各个方面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以平山为例, 这个山区大县地域广阔, 沟汊纵横, 方言现象非常复杂。虽然属于北方方言区, 但这里的方言与普通话差距却很大, 声母、韵母、声调乃至词汇语言习惯等等, 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白”“黑”在普通话中读作“bái”“hēi”, 而在平山, “白”被读作“bēi”, “黑”在一部分地区被读作“hāi”, 一部分地区则读作“hè”。另外, 山区学生的家长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家长相比, 也普遍存在文化素养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差距。所有这些, 都会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

语文教学现状 篇2

1.评价功能失调 , 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

2.评价内容片面 , 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综合素养;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过分注重测试,忽视了访谈、观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手段的运用。

4.评价的主体错位 , 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 , 教师与学生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等等。

在评价的主体上 , 教师是单一的主体 , 教师是评价的权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在评价过程中 ,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纠错” “ 挑毛病” , 教师的“批改”“评分”都是一锤定音,教师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 , 学生始终处于“被考”“被查”“被评”的地位,凡涉及评价,尤其是终结性评价、评等级,学生基本上是无权参与的。学生是接受评价的被判者。这种单一主体的教师评价 , 其弊端在于 :一是评价的结果容易出现片面、主观 , 使评价失去全面和客观 , 被评价者对评价的结果难以认同 , 因而评价的实效性不强。二是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在评价过程中 , 由于教师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找学生的“ 茬儿” , 学生因而不得不通过弄虚作假的办法来应付教师的“ 挑战” , 久而久之 , 师生之间自然会产生对立的情绪。三是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失去了原动力。因为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 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就会受到很大限制。而且 , 学生对这种评价往往持有一种应付、对抗、惧怕、逃避的态度 , 试想 , 这样的评价 , 怎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鉴于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列举了若干评价原则,使其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具体方式及评价的主体等方面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了明显的区别。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什么评价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评价什么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谁来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篇3

我从事语文教学已经十五年的生涯了,使我深深感到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虽得到一定的改观,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语文课还依然处于尴尬的地位和局面,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指挥棒”制约语文教学

虽然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考试仍然是教学的指挥棒,试卷依然是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很难改变的选拔工具。初中的语文教学除了进行一些必要的诗词,其余像文言文、现代文教学基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文言文教学中只进行一些字词的教学,根本不进行语法的传授,背背就得了。现代文感觉也是可有可无,课上不上一个样,反正考试也没有。所以我认为要想改变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还得从考试开始,如果考试的内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教学的方向都会跟着改变的。

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本没有

语文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没有随着改革力度的增大而提高。在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中,语文始终是排在“大三门”之首的主课,可在学生自己的课程表上,却无情地把它排在了所有中考与高考学科之尾。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既不属于学生爱上的音、体、美、计算机,又无法和“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以及最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他们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学了不会多得多少分,不学也不会少得多少分”。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文是闲课,哪能算得上主课呢?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工具课,作为一门最具人性、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文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竟然处于这样的位置,落到了这样尴尬的境地,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深感失落和忧虑。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和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语文课的存在现状,而且这一局面在短期内还无法改变。

三、教师的观念没有根本扭转

新课标已实行好几年了,有些教师对新教材的解读还延续老办法,没有从观念上进行彻底改革,自己的语文课堂也一直延续传统的办法,方式和手段没有更新,所以现在的语文课堂仍然重考试轻素质,重练习轻感悟,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学生在语文课上仍摆脱不了枯燥无味的题海、死气沉沉的氛围、喋喋不休的说教……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考试不改,教学也不会从根本改变。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是全社会的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所有人的关注,光凭一己之力,只能是九牛一毛。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教学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和语法的学习。作为一个青年教师, 要想教好语文, 就必须涉猎广博的知识, 不断地向各位老教师及同龄人学习, 才能有所发展和提高。下面从几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探讨:

一、教育层面上创新的界定

“创新——抛开旧的, 创造新的。”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社会学意义上的创新, 一般指在科学技术或人文理论上独特的发明、发现或新的理论的构建。基于这样的认识, 一般人认为, 只有少数科学家、理论工作者, 才能谈创新, 才能有所创新。教育层面的“创新”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我认为:“人之初次即为创, 已未经历就是新”。对于学生来说, 一个新的解题方法的发现, 一次好的作文, 一个小手工制作都是创新。只有教育层面的“创新”被每一位教师正确认识, 并使之变为学生的行为能力, 才有可能出现广泛的社会层面的创新。两者关系正如鲁迅先生关于“土壤”与“天才”的论述。

二、乡村学生创新精神的匮乏

由于我县地处西部腹地, 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 乡村中小学普遍的教学方法陈旧, 加之信息匮乏, 家长文化素养总体编低, 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创新意识, 缺乏创新精神, 主要体现在:1、学习中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独立自主的探究学习习惯。2、课堂学习不敢大胆质疑, 对老师的教学结论盲目接受, 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3、缺乏合作、互助精神和小组学习习惯。针对乡村中学农村孩子多, 多数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的现状, 笔者将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列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

就初中语文学习而言, 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从已知探求未知, 对初中语文知识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去探讨对自己属于未知的东西, 去发现、论证已存在的定理、公式, 直至在问题的解决中, 探索新关系、新方法, 寻求新答案, 甚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这些都是创新。基于这样的认识, 教学中要破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 让学生知道人人都有创新潜能, 知道创新就在他们的主动学习中。教师要摈弃教学上只注重知识、方法传授的传统观念, 要主动地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语文教育存在单打一, 以偏概全的现象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这些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 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因此, 在教学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 不能人为地割裂。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地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 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 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

课堂究竟是谁的用武之地, 于漪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诫同行, 过去认为教师只要讲深讲透, 学生自然就会了。实践证明, 这是极大的误解。教不等于学, 教过不等于学会, 教师的滔滔不绝, 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 学生被动接受, 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 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一要研究教材, 二要研究学生, 做到胸中有书, 目中有人, 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因为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 强调一个“润”字, 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 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同时, 课堂结构要改变,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问、教师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教师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的角色作用于每个学生,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 形成一个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 使学生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信息量大大增加, 能力获得发展。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篇5

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者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话,那么语文教师就是这顶桂冠上的明珠。有人用“顶上碓窝耍狮子DD费力不讨好”这样的歇后语来作形象的概括,由此可见,这颗明珠是多么难作啊。是啊,语文教师为了要上好一堂课,遍查资料,深钻教材,诲人不倦地讲,孜孜以求地改,再加上小练大训,忙得来不亦乐乎,满以为是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可谁知换来的却是豆稀草深。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颇有微词。造成这样的后果的根源就在于语文教学摆脱不了为应试而采取的短视行为,它把纷繁复杂的丰富厚实的语文世界收缩于《考试说明》之中,排斥了《考试说明》以外的其他内容,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大大缩小,纷至沓来的资料,无边无涯的题海,搞的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成了十足的应考训练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重读写 ,轻听说

《考试说明》即人们通常说的《考纲》,它被师生视为法典,直接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但当我们通览之后,才发现“听说”的能力在这里被轻描淡写了。而且每年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又有多少是直接考查“听说”能力的呢?因此,“听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弱化,也就理所当然了。那么,受到宠爱的“读写”的命运是不是就非常好呢?中学生读不懂现代文,作文不尽人意,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而是摆在行内外人士面前的一个很严峻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每年中、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学生丢分最多,平心而论老师学生在这方面投入不可谓不多,什么技巧、秘诀、宝典并没有少授少学,却总是显不出奇特的效果;什么日练、周练、月考并没有少考,却总是考不出令人振奋的成绩。这不能不让人深省啊。

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听和读是对语言的理解,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输出信息。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表现形式,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我们作语文教师的就应该引导学生用思维活动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那种重读写,轻听说,甚至认为“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叶老一直强调:“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他还打了个十分风趣的比方,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如此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使四种能力不断交叉变换,循环往复,才能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巩固,促进学生读写、分析、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升华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 重课内,轻课外

中学生对语文乏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还较突出。在教学中,老师注重课内,轻视课外,总认为课内教学是硬

[1] [2] [3]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思考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现状 环境 策略

前言

时代的进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的提升使人们认识到了语文的重要性,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举世公认的杰出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他的语文观被很多人称赞,他就曾经说过:“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将会大大限制他在其他学科的发展。

1.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语文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升学考试压力,教育者理论水平的局限性等等原因,很多学校在语文教学时依旧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了课改和实际教学相脱节,两张皮的现象。这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的发展。语文教学改革中显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以看出兴趣对于学习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也一直是教学中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的特点而言,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可是目前的教学实践显示,虽然教师运用了很多手段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但是仍然不能让大多数学生提起对语文的兴趣,调查也显示:大多数初中学生不喜欢语文,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2教师教学手段陈旧单一,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未能达到有效教学。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手段都停留在“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这样一个模式上。传统的语文课是老师一言堂。虽然这几年一直在大力进行语文课改,但在中考分数至上的压力下,改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语文课堂还是教师讲学生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状态仍占主导。在评价方面除了考试也就没有其他更多的手段和方式了。环节上,有的教师更是为了改变而改变,为了动而动。课堂气氛不够热闹就设置讨论环节、表演等。新课改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不论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就让学生小组合作,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陈旧的教法,乏味的课堂,疲倦的教师,厌倦的学生,种种因素表明,我们与有效教学相去甚远。

2.3部分初中教师的素质不高。目前,很多的初中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法落后。在课堂中,教师抓不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学习活动过于放任,忽视教学规律的指导,甚至是严重脱离课本,全是应试教育的影子,只是追求表面的文章,根本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趣,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虽然初中学生的应试技能提高,但实际的语文素养却没有进步,这种现象都要归结于教师的不恰当教学。

3.针对问题的相关解决策略

3.1 必须彻底的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立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育研究告诉我们,关注学生主体发展,提高并构建主体性教育策略,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发展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研究合作促进的伙伴,支持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发展,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还学生讨论、参与、质疑、发挥自由的权利。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质,给学生创造更多更大的学习空间。

3.2 改变教学方式,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中学教师应该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加强中学语文的探究式学习,提高中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情景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探究中学生学习特点,把握好课堂改革方向。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中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学生要成为整个教学环节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注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学生一般对色彩和声音感兴趣,教师可以尝试着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会巧妙地为学生设计问题,给他们质疑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发展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注意给学生布置探究式作业。

3.3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和学习环境。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师与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瓢水,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才可以。所以教师不能只做一个教书匠,而要做学者型教师。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学生也要阅读经典,重视朗读,多读多写。语文课堂应该是文墨飘香,书声琅琅,语文味十足。可以开展一些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诵读大赛,书法大赛,作文比赛,组织学生走进书店选爱书活动等等。不要因为语文是母语就忽略了学习创设环境的重要性。

4.结语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师生和谐实际上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和谐,是教育教学永远追求的一个目标。无论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只有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地学习,才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人才,加速中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丽.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研究[A]. .科学中国人(人文社科版)[C].:,2014:1.

[2]季海燕. 对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7:118.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与对策 篇7

中职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学生来源大多是考不上普高的“分流生”, 甚至于连初中都没毕业, 学习基础较差。语文素质更是每况愈下, 与初中毕业生应该达到的水平相差甚远, 甚至一些常用的字词也经常写错, 比如“已经”写成“以经”, “茅盾”写成“矛盾”, 有的学生甚至在考试作文中全篇都把“父亲”写成“夫亲”, 把“秦始皇”写成“泰始皇”。

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 仍然是重知识轻能力, 课上讲解课文、课下写作业。大部分时间仍然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 仍采用一成不变的“一言堂”或有限的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

二. 对策

(一) 转变观念。

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与进入高中的学生素质不能同日而语,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

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往中职学校的基础课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的, 即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的操作人员, 显然以知识为本位, 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 教学要突出实用性。

1、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实用性。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之外, 还应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实用性。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事先对所授班级的专业特点进行充分地了解, 了解学生即将从事或能从事怎样的工作, 工作中将会用到什么样的语文能力, 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完全没有专业特性的统一教学。

2、培养学生简洁准确和优美的表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多进行文学作品的熏陶和鉴赏, 增强审美感受力等等。教师可教学生学习写商业信函、公文、实验报告以及学生找工作时的个人简历和求职信等, 这些都是中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必须准备的一些技能。

3、强化口语交际练习,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学生不管是在应聘时, 还是就业以后, 都要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因而培养学生“能说会道”应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际教学中, 要体现出让学生主动去“说”。笔者就曾在所教班级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进行“五分钟演讲”, 即每天早上让学生到讲台演讲五分钟, 先是可准备演讲稿, 后来即兴演讲,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口语交际训练中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培养学生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 选择表达方式。

(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厌学情况严重, 怎样让学生能够学进去, 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首先,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其次, 要用“美”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每篇课文都是美的对象, 蕴含着多种美的因素。有写自然美的《长江三峡》;有写真情美的《乡愁》;有写人物美的《百合花》;有写劳动创造美的《苏州园林》;有写爱情美的《关雎》、《蒹葭》。可以说, 语文课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的大门, 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的画卷, 给学生多方面美的陶冶。作为语文教师, 应善于发现美、展示美, 发掘课文中美的因素,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用“美”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 语言要幽默风趣, 富有文采。魏书生讲过“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 这种笑就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 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就能够迅速掌握知识。

第四, 多鼓励、多表扬, 鼓励质疑, 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四) 丰富教学手段。

现有的语文教材是平面、纸介、静态的特点。我们应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如, 利用计算机、图片、实物、幻灯和录像等使学生听到《琵琶行》中的琵琶之声, 感受到“如听仙乐耳暂明”的乐趣;看《雷雨》的剧情, 感受到“雷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以增强直观形象的渲染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改变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 就一定能使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得到改观。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 (试行)

[2].陈远洪.《中职语文教学须切实为专业服务》广西百色教育网www.gxb-sj y.com

[3].周文毅.《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初探》教育在线网www.eduol.cn

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8

1.学生对语文漠然视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学生往往对语文学习不认真, 抱着“学不学一样”的心态, 上课时无精打采, 漠然视之, 对课后的语文作业也是听之任之, 不想做就放弃, 尤其是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自以为语文是一本“不变的万年历”, 只要过去学得好, 现在可以放一放, 因此, 语文被学生们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甚至认为学得再好也没数理化有用, 还得依靠数理化提高分数, 即便是不学, 语文分数也不会太低。

2.学生对语文敷衍了事

迫于高考或者老师的压力, 还有些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态度处于应付差事的状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 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没有良好的学习计划, 上课时泛泛听课, 下课后完成书面作业了事, 对学习中的知识点从不做积极深入的思考, 甚至对学过的内容也不归纳总结, 更谈不上主动读课外书来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了。比如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讲授之前, 学生就有必要提前查阅资料, 事先预习课文, 了解这篇文章的艺术手法, 进而联想当时的革命形势, 才能更好的掌握学习重点。但是有些学生却对此敷衍了事, 感觉没有必要。

二.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1.学习不求深入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但是, 有些学生对待语文课仅限于泛泛理解, 浅尝辄止、不求深入, 他们很少阅读课外读物, 也不想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只是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例如通过学习高适的《燕歌行》与《封丘作》 这两首诗歌, 可以发现其中有“烟尘”“风尘”两个词语, 尽管只有一字之差, 但在词义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如果不认真思索, 仅从字面意义片面理解, 就不会知道《燕歌行》中的“烟尘”是指战争, 另一个《封丘作》中的“风尘”则既可理解为地位卑微的生活状态, 又可以理解为战乱。

2.学生偏科严重

有些高中学生, 缺乏自我调适能力, 进入高中阶段后, 出现了“重理轻文”的现象, 在这些学生看来, 数理化题目思路清晰, 答案唯一, 一旦掌握了知识间的联系, 多加练习就能提高成绩, 而语文题目答案模糊, 透明度低, 即便是在语文课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成绩提高也不易, 尤其是作文写作之类, 更是“费力不讨好”, 还不如多学学数理化实际。比如在作文课上, 语文老师让同学们围绕“水的用途”写一篇说明文, 结果就有一位理科成绩优异的同学 , 竟然用“H2O的用途”来命名, 并将“氢”与“氧”的化学反应过程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 俨然成了一篇有关水分子构成的化学分析。

三.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语文教学的目标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主体需要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只有将人的需要生成目的, 以目的推动行动, 才可以优化学生心态, 对高中学生对待语文的态度来说, 之所以有种种不良的消极心理, 很大程度上还是学生对语文科目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在这些学生看来, 十来年的知识积累, 足够应付高考语文试题, 所以产生了“不需要继续学习语文”的心态, 如果能让学生及时发现知识上的漏洞, 产生我想学, 我要学的心理, 他们就能付诸行动, 真正将语文作为重点科目来重视, 比如在讲解《祝福》这篇课文时, 教师不妨把主动权放手给学生,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然后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透过祥林嫂的眼睛, 去了解她的内心;二是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通过思考, 让学生们学会了个性化解读与多元解读的方法。这种以学生为本、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方式,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创设情趣盎然的学习情境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创设诱人的课堂气氛, 比如在讲到古典诗歌中“赋”与“兴”的艺术手法时,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只是一味地讲解书本上的定义, 那么学生往往很难理解, 怎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呢, 教师不妨将枯燥的语文知识用学生们熟悉的流行歌曲进行演绎, 如在解释“赋”时, 可以引入周杰伦演唱的《千里之外》中的歌词:“我送你离开, 千里之外, 你无声黑白”, 指出这种描写方式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 这种艺术手法可以将人物之间的离愁别绪描写的婉转细腻, 而对于“兴”的解释, 可以用尹相杰演唱的《纤夫的爱》中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 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 指明“先言它物而再引所咏之词”的效果, 这种以歌词来解释艺术表现手法的方式,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现状与其学科特点 篇9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素质, 成为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因此, 语文教学改革一直是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 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 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步入了死胡同。那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呢?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历程及改革发展的趋势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以求教于方家。

目前,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概括起来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那么为什么语文教学改革步履艰难, 收效不够显著?这大概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有关。因此, 要想加快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 必须弄清弄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一、语文学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仅“语文”一词的概念, 就争论了几十年, 究竟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语言文化”, 或是“说出来的是语言, 写出来的是文章”?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难以定论。因而直到目前, 《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语文”的解释还是多义项的, 《辞海》里竟然还没有这个词条。由于这个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 也就给语文学科的内容和范围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学科的对象不确定, 学科的学习教学乃至考核当然也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实问题还不在于对中学语文教学要求的界定, 而在于语文教学必须得瞄准高考、中考, 因为招生考试带有选拔性, 容不得你仅仅停留在水平合格的基点上。既是选拔, 就必须提高要求, 但要求一提高就没个准了。在这种情形下, 教与学可以说就是无止境的, 师生一门心思都用在应付考试上, 欲速不达、煮夹生饭的情况就在所难免, 语文的学和教也就愈显得难乎其难。

二、语文学习具有很长的周期性, 因而语文教学很难有短期效应。

数理化等学科体系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纵向性, 即它们总是具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下而上的鱼贯性、递进性, 好像链条似的一环套住一环地向高深发展, 缺少其中的一环, 往往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因此这些学科的学习基本上是采取纵向切割的步骤进行的。语文学科的体系则是属于交叉并列型的, 具有密切难分的横向性、平面性, 它没有明显的一环套一环的链条 (尤其是阅读和写作) , 因而语文学习很难采取纵向切割的办法, 而只能采取螺旋式, 需要有一个“相对循环、潜滋暗长”的进程。再打一个比方, 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全部就好像一泓水, 你舀去了几勺之后, 水面仍然一平如镜, 看不出少了多少, 只有当你花费了很大功夫舀走了很多之后, 回过头来才能觉得比原来浅了许多, 而这少掉的部分就是你所学到和掌握的部分。既然语文学习难以立竿见影, 那么语文教学又有什么办法能做到多快好省呢?由此可以得出, 语文学习必须靠勤奋, 靠积累, 靠多读多写, 靠“铁杵磨成针”的功夫, 而不能指望一口吃成胖子, 一夜成为作家。

三、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因而很难就语文学语文。

就像形式逻辑学不可能不研究它的符号所表示的内容, 学语文也不可能不问“语”和“文”所涉及到的内容, 即使是字词学习, 也需要弄清音形义, 三者缺一不可。“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等说法都说明形式离不开内容, 形式必须与内容结合。普通话再标准, 读不出文章的要领, 把握不住文章的主旨, 还不能叫会读;写作技巧再多, 艺术性再强, 写出的文章没有新鲜的思想 (或真挚的感情) , 读后不能让人有所得益, 也不能叫会写。

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篇10

“三分靠教, 七分靠管”一直是我奉行的教学准则, 这是我十年教学的深刻体会。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比单纯的教学更重要。“管理”, 不是单纯的管理和说教, “管理”的精髓是引导, 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时间学习, 使他们有激情, 有活力,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语文兴趣, 有效提高语文成绩。那么, 如何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战能力和水平呢?又如何让学生有成效地进行高考语文复习呢?

一、增加考试频率是错误的选择

高考, 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 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高三进行大剂量高强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 以考试来督促学生, 从考试当中可以检验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出现的问题, 加以总结, 从而更好地完善以后的教学。这种意图很好, 出发点也不错, 似乎无可非议, 但这种给师生加重负担的考试, 既没有科学性, 又没有实际操作价值, 因此不可能获得很好的预期效果, 所以注定是个错误的选择。

高中语文教学成绩与考试频率不成正比关系。一味地增加考试的数量是不能保证质量的, 数量的累加不一定就形成质的飞跃。语文是一门语言基础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综合学科, “语文天生重要”这是其他学科不能比的, 高中语文大纲中要求学生“读、写、听”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考试训练提高的, 而在高中语文学习中, “理解”、“领悟”是必须通过学生慢慢理解和体验得知的, 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转向了频繁的考试上了, 教师在频繁的考试中, 只能是应付, 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这样频繁的考试不但激不起学生的斗志, 反而让学生反感, 真是徒劳无功, 白白地浪费时间。

要想让高中语文教学成绩有起色, 教师的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规律, 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学生乐意学, 主动学,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享受语文教学的快乐。

二、强化管理, 着重方法指导

对于高中教学而言, 我们面对的是年龄偏大的学生, 但他们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还不是很成熟,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和生活中多加管理和指导, 从而促进他们更快地进步。“学生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管出来的”这是我一直奉行的准则, 作为教师, 重要的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我们要放弃蛮干的思想, 尝试着从管理当中追求效益, 从指导方法上收获成就, 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三、让教师有成就感, 让学生有成功感

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教师有成就感, 让学生有成功感。要达到这一目的, 一是降低考试的难度, 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 积极引导, 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由此减轻教师的负担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就高三的教学来说, 教学负担本来就很重, 再加之频繁的高强度的考试训练, 让教师们常常是顾此失彼, 焦头烂额, 效率大大降低。教师在高中教学中得不到快乐, 更谈不到成就感。这样做消耗了教师的热情, 降低了教学质量, 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功感, 因为大规模频繁的考试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异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降低高中语文训练的难度,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 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只有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 才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 提高他们自身的信心, 也大大地有助于教师发现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就应精于讲解, 不是对知识讲解得面面俱到, 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意义的指导和管理。是给学生留出自主时间,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就要放弃“老、陈、旧”的思想, 摒弃盲目的考试和频繁的考试, 真正做到“精考精练”。语文教师要实现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 首先要从真正意义上把自主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其次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只有学生有了自由的、独立的思考空间, 他们才会觉得只有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才会学得更快乐、更充实、更有意义。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 教师也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 教与学只有相互促进,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 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 使学生真正感觉到高中语文课堂是求知者的天堂, 学习的乐园。总之, 语文教学要让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成就感,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摘要: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奉行的仍是“全力灌输”, “频繁的大剂量高强度”的训练, 缺乏正确的教学管理和情感疏导, 以至于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毫无兴趣。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一句话“: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能教育孩子。”这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充满关爱, 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用真心爱学生, 管理学生, 才会达到高效的管理效果, 他们才能在更健康、更美好的环境中学习发展。

关键词:高效管理,自主学习,启发教育,遵循学生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于年河、许建中.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河北大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11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走进语文的课堂,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的学习现状着实在令人担忧:学生懒于读书,懒于思考,口语表达能力太差。好多孩子站起来回答问题,往往冒出来的是一两个词语,很难用完整的句子来回答。书写的基本功也不扎实,虽然天天在练字,但字依然写得歪歪扭扭,不美观,不和谐,而且有很多的错字。大多数学生不会读书,声音不够响亮,节奏不够分明,尤其是不能够自然地朗读。

为何会如此?显然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严重缺失。学生的基本功缺失的原因何在?原因很多,其中,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教师完全凭着自己的兴趣教学,不管学生的认知程度如何,不管教材的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何在。只要把自己所感兴趣的讲出来,就是万事大吉。有些教师为考试而教,自认为凡是能够考的内容,都要一一传授给学生,把语文课文肢解成了各种语文试题的拼盘。有些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知识传授课,认为只要把最重要的问题答案给学生整出来,便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一堂课下来,从字词的识读到内容的理解感悟,再到写法的学习运用,学生都蜻蜓点水般学过一遍。这令人禁不住蹙眉:课堂容量如此之大,教学环节如此之繁,学生到底能够学到多少?

归根结底,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之所以会严重缺失,在于教师对学生和教材研究不透,把握不准;不关注学生的“学”,心中没有学生。

二、应对策略

基于这样的认识,要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一)精心备课,研究学生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文本,领悟文本的价值所在。弄清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第一步,务必自己读懂课文,弄清楚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第二步,想一想,这一课究竟要教什么。确定教学内容,即确定教学目标。第三步,想一想,应如何教,理出教学思路。第四步,反思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是不是体现了“让学”的思想?是不是能够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是不是有所取舍?

研究学生,就要充分了解学情,切实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状态。考虑设置怎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潜心会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才会帮助学生牢记所学并能巩固提高。

此外,备课时,教师还应准备充足的课程资源,以便面对生成和课堂发展的实际,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努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让学生明白倾听别人的发言,眼睛要看着对方,认为对的,要点头微笑,不对的可以举手予以纠正。平时多训练学生仔细听讲的习惯。

扎实训练学生的读书习惯。手捧书本,清楚响亮地念书;注意停顿、节奏的训练。想方设法训练说的能力。明确说的要求,淡化理解,多给说的机会。

认真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预习的步骤及方法。比如,设计预习单,让学生依据预习单进行预习。此外,课堂教学要从检查预习开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以学定教的体现。

(三)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认知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习过程中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语文教学课堂,一定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成就自我的舞台。

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我们的教学之所以繁杂、低效,就是因为教学目标不明确、不清晰,尤其是能力目标、方法目标不具体。一旦目标不清晰,教学步骤就会显得拖沓,面对生成,就会显得无能为力,不知如何应对。要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课伊始难度要低;陡坡起步,学生的思维容易“熄火”和“后退”。当然也不能过低,如果任何教学内容都是“零起点”施教,也会让学生感到无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就要注意研究如何处理好整体感知的教学,注意研究如何由整体切入部分的教学,注意研究如何回归整体的教学。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的课堂一定要努力教给学生一些可以操作的东西,让学生能够凭借它去探究,去自主学习。比如,圈画关键词语,获取信息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把课堂让给学生。教师应最大限度地退居幕后,倾听、点拨、组织、总结、提升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理解不准确或感悟不透的地方,及时给予点拨;当教学活动需要推进的时候,及时给予组织;当学生各抒己见,且都有些道理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当学生的认知或情感处于一个较低层面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予提升。该放手时要放手,不要怕学生说错,不要怕学生的回答对不符合自己心中的答案。但是,一旦学生的认知或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一定要引导过来。

总之,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由驰骋,也要努力制造认知冲突,不断激励学生前进。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归因 篇12

纵观国内小学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实施情况, 现状不容乐观。在朗读教学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程晓红在其《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中论述道:近年来教育者们主要将研究的内容集中在“朗读教学的作用、意义、朗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和指导的方法、技巧、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2]。此外, 根据笔者的调查, 国内很多省、市、区在低年段都会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一定的测试, 以此作为衡量某个学校语文教学好坏的标准之一。这些举措都反映出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们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尽管目前国内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专家们已经在朗读教学上做过大量的研究, 但是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却不是那么明显, 学生中机械模仿、生硬夸张、没有感情, 缺乏感悟的现象比比皆是, 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课堂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钱莉通过大量的听课和调研, 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将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偏重‘讲’和‘问’, 目标不明确;朗读涉及面狭窄, 指导方法单调、机械;形式上‘喧宾夺主’和方式上‘放任自流’;教学中忽略学生情感, 评价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等。”[3]在朗读教学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尚且如此, 中高年级情况可想而知。伴随着研究成果的越来越多, 朗读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却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笔者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从研究者的角度来分析

1. 研究者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足。

在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 研究者旨在论述朗读教学, 但实际上所讨论的内容只是谈朗读的训练、指导, 偏重“教”的方面, 而如何“学”则谈之甚少或避而不谈。事实上, 完整意义的朗读教学内容应该涵盖“教”与“学”两方面内容, 单独谈“教”或者单独谈“学”, 都会导致以偏概全。这说明多数研究者对朗读与朗读教学的定义界定和区别认识不甚清楚。因此, 研究者在讨论朗读教学之前, 首先应该弄清楚朗读学中的朗读与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朗读学中的朗读, 其书面语言只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其书面语言既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 同时又是认识和学习的对象。这是两类朗读的本质区别”[4]。由此得出:“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朗读水平, 而是通过朗读去感受、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 以提高语言能力。”[5]因此, 研究者只有从根本上了解朗读教学的这一目的, 才能真正从朗读教学的角度去讨论朗读, 而不是将笔墨浪费在各种各样“独辟蹊径”的指导方式、训练方法上。学生从这些方式、方法上习得的仅仅是如何去“读”, 其中机械地接受和模仿占很大比重, 这样的“读”仅仅是达到课标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 却忽视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缺少“感情”。长此以往, 其语言能力的提高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的阻碍。

2. 研究成果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性不强。

研究内容扎堆、分类不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质量和意义。纵观目前的研究内容, 大多集中在朗读教学的作用、重要性及朗读训练的指导上。朗读教学的作用与重要性毋庸置疑, 值得研究。但过于关注作用与重要性, 对于朗读教学的实施指导意义不大甚至毫无意义,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只有真正明白朗读教学的目的, 理清朗读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措施,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致命问题。在朗读训练的指导上, 不乏走过场、走形式的嫌疑, 或只是对朗读技巧的生硬灌输, 没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思想, 只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读中, 读出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很难使学生进行语言感知有所提高。

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足导致其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 朗读指导的针对性不够, 最终对于实际教学的指导性意义不明显, 这与研究者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不无关系。在目前的研究者中既有专业的教育教学专家, 又有许多一线教师, 还有在校的学生、研究生。因此, 在阅读和利用这些研究成果之前, 不能一味盲从, 照搬照套, 要对它们进行科学的比较鉴别, 辨伪存真, 去粗取精, 从而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在研究成果和实际教学之间搭建合适的“桥梁”, 对目前小学阶段的朗读教学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二、从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

1. 教育者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够。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又是教学内容之一, 不容忽视。而现在轻视朗读教学的原因之一, 就在于对其认识不深入, 特别是朗读与朗读教学的辨析亟待解决。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它既是阅读的起点, 又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发展智力, 受到思想熏陶, 又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在《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一文中明确指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靠批评、训责不是好办法, 靠考试施压不是好办法, 靠详细分析、讲解也不是好办法。有没有好办法呢?我觉得有, 应该有。这就是:一个字, ‘读’!……这不但是个办法, 而且是个学语文的好办法、大办法, 最根本的办法。……在初中和小学阶段, 尤其要重视的是读, 读是更为基本的技能。多读多诵, 体验就在其中;多读多诵, 感悟就在其中。因诵成好, 因诵成悟, 因悟入巧, 因巧入神,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升华的。”[6]其实, 教育者们未尝不知“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书到精绝潜心读, 文穷情理放声吟”这些至理名言的警示意义, 可是一到教学就会有意无意地将这些真理性认识抛诸脑后。因此, 只有教育者本身重视朗读教学, 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而低年级作为学生众多学习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 就更加需要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如果能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基础训练, 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和良好的朗读能力, 那么将会在以后的朗读教学甚至阅读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朗读教学的进行受教育者自身朗读水平的限制。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首先自己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 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示范、指导作用。然而, 培养专业教师的各级各类师范教育中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进行专门的朗读学理论指导和技巧训练, 由此进入教师岗位的教师, 其自身的朗读水平必定良莠不齐, 从而导致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是差强人意。以笔者为例, 在从事朗读教学的指导过程中, 因缺乏专业的朗读训练和学习, 受限于自身有限的朗读水平, 在给学生做朗读示范和指导时, 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只能“随心所欲”。因此, 要教学生朗读,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此外, 目前的教师考核制度中, 也没有对教师的朗读基本功设定量化的评分细则和考核制度。因此, 要不要教、怎么教、教什么、教的结果如何等都只是凭教师个人的认识、喜好、水平和能力而定。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 各年级都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各学期都会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专门的测评。但因为没有可供参考的内容如科学规范的测评机制、全面合理的评判标准及准确有效的评价体系, 这样“空洞”的测评大多只能流于形式, 浮于表面。既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意见, 又没有专业、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改进措施, 更没有后期的跟踪与再测再评制度, 仅仅是为了测评而测评, 重复相同的工作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由此可见, 此类形式大于内容的测评对朗读教学的指导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认识不够、水平有限使得绝大多数的教育者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或者很少进行规范的朗读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指导。而教师的职前和职后教育中朗读教学内容 (包括朗读教学的目的、意义、实施策略、评价体系及提高方法等) 指导的缺失, 是导致目前朗读教学执行困难、学生整体朗读水平欠佳的根本原因之一, 应该引起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重视。只有解决了这个影响朗读教学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因”, 才能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为进一步进行朗读教学的探索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 不管是研究者还是教育者, 首先都要对朗读教学有深刻、清醒的认识, 在概念明确、目标清晰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研究和教学。而“如何让学生的朗读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语言能力”是研究者和教育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也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在朗读教学实施的问题上, 可以参考写字教学的实施, 不仅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可以展开量化评判, 还应该在时间和场地上进行一定的协调, 唯有这般花大力气去做, 认真贯彻实施, 才能真正消除当前朗读教学的各个弊端, 才能发挥朗读教学的巨大作用, 才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4][5]程晓红.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教学研究, 2012 (7) .

[3]钱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上一篇:汉字与古代时间文化下一篇: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