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原则新探

2024-10-24

化学实验教学原则新探(共8篇)

化学实验教学原则新探 篇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 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然而调研发现, 实际上高中学生远远没有达成这一目标, 问题的症结在于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原则性问题。藉夸美纽斯的眼光加以审视, 化学实验教学应遵循直观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及虔敬性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让学生利用感官直接感受化学的魅力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写到:“教导应该尽可能通过感官去进行, 使它能费较少的劳力被记住。”[1]在化学学习中, 有许多物质的重要性质是需要学生掌握的, 死记硬背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且由于记忆内容繁复冗杂, 又不谙性质背后的本质原因而容易混淆。但若将物质呈现在学生面前, 则效果有着天壤之别。比如学习金属钠时, 需要掌握钠是一种质软的金属、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密度比水小、化学性质活泼。教师指导学生亲自从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钠, 切割、观察, 然后放在滴有酚酞的水中。学生能亲眼看到钠浮游在水面上、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亲耳听到嘶嘶的声音, 亲手摸到烧杯的温度变高。这些直观的感觉让学生印象深刻, 巩固了对金属钠知识的多维建构。

直观性除了主角视觉之外, 还要强调多感官协同。“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 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气味应当放到嗅官的跟前, 尝得出和触得着的东西应当分别放到味官和触官的跟前。”[2]比如学习浓硫酸的脱水性时, 若只是单纯地讲解, 学生难以理解且半信半疑;但是加上浓硫酸使蔗糖“炭化”的实验探究 (如图1) , 学生就会综合性地认识这一重要性质。白色蔗糖脱水并迅速膨胀形成黑色柱状物质, 伴有较为剧烈的嘶嘶声;手接近烧杯壁时感受到很高的温度;生成的产物先后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强烈的感官刺激, 让学生对浓硫酸的脱水性、强氧化性和反应放出大量热量有了直观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让相关知识如SO2、CO2、KMn O4等得到了良好的整合, 同时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

夸美纽斯指出:“假如能使孩子们先运用他们的感官 (因为这最容易) , 然后运用记忆, 随后再运用理解, 最后再运用判断, 这样才会次序井然, 因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然后才由想象的媒介进入记忆的领域, 随后才由具体事物的探讨对普遍事物产生理解, 最后才有对于业已领会的事实的判断。这样, 我们的知识才能牢实地确定。”[1]对于化学这门基于实验的学科, 教学更应该如此。但遗憾的是, 由于教师观念、升学压力、教学制度等导致化学实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教材上要求的许多实验, 教师往往以叙述的方式代替了真正的实验, 以致于学生没见过仪器、药品, 因此他们对反应现象的感知就仅限于书本上的画面而已。“假如事物的本身不能得到, 便可以利用它们的模型图象。”[1]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化学实验教学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 比如讲到分子、原子等比较抽象的微观结构时, 多媒体动画可以增进学生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 视频中的实验操作不可以替代学生真实的实验过程。

二、过程性原则: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创新

夸美纽斯在提到改良学校教育时强调:“人类这个理性动物将不由别人的才智去领导, 而由他自己的才智去领导。他不仅阅读别人的见解, 掌握它们的意义, 或把它们记下来、背下来, 他还要亲自钻研事物的根源, 获得一种真能理解且能利用所学的东西的习惯。”[1]由此可见, 亲自钻研可以增进学习兴趣, 开发才智, 它所带来的最大的益处在于让学生养成一种在实践中探索的学习习惯。

在化学教学方面, 除了部分教师演示实验外, 我们应该多给予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 由此也可看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演示实验解放了学生的视觉, 做到了让他们能看;而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 亲自动手去实践, 则是解放了学生的创造性的双手, 做到了手脑并用。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要把原本属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下是笔者访谈时的一个经典案例:

案例:“我 (指学生T) 居然能做出一个拉动小车的电池!”

学生T:有一次经历特别难忘, 那就是我们化学桑老师让大家制作一个电池。

某学生:我们查了一些资料, 进行比较, 发现Al-空气电池最简易。我就尝试做了。

学生T:具体是这样的。拿一根圆柱形木棒, 不太结实的那种, 放到火上烧成木炭。木炭冷却后, 用面巾纸将它包好, 多包几层, 然后把它们伸入到饱和的食盐水中浸泡一小会儿, 让其充分吸收Na Cl溶液, 然后再用铝箔将它们卷起来。注意铝箔不要与木炭相接触。这就完成了一个原电池。

学生T:用连接灯泡的两根电线, 分别与木炭和铝箔相连。灯泡居然亮了!感觉太不可思议了, 太神奇了。我用力紧握灯泡就变得更亮一些。换掉灯泡, 接上玩具小车, 居然也能拖动!

学生T:这个简易的电池完全符合一个原电池的三大要求。

1.有正负极, 铝箔是活泼的金属, 容易失去电子, 做负极, Al-3e-=Al3+;正极材料是碳, 反应为O2+2H2O+4e-=4OH-.

2.面巾纸浸泡了Na Cl溶液, 提供了一个电解质环境。

3.用导线连接灯泡或小车, 就是一个完整的电路了。

学生T:其实, 这次动手制作的经历对我非常重要。因为原电池的原理我开始就不能理解, 等我看到我做的电池居然能带动小车, 就明白了很多。以前总是觉得学的东西很枯燥, 跟生活没什么关系, 比如学了那么多物理知识, 可是一些电器我们连使用都不会。现在一看到电池, 比如什么锂电池之类的, 我就能猜想到它大概的原理;还有, 就是觉得制作小玩意儿挺有意思, 动动手很好。

事实胜于雄辩。教师们一般认为动手操作导致教学的高耗低效,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 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一次动手体验的经历就让学生印象深刻, 这种直接经验要比课本知识呈现的效果深刻得多、真实得多、有效得多、持久得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创造”, 真切地体会到知识与人类生活实际的联系和实用价值。当然, 动手的频率可以灵活控制, 并不是要求每节课都要动手, 而是需要教师发挥主体性给学生创造合适的动手机会。另外需要强调的是, 在体验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能增强应试能力。长期以来, 我们往往将知识与能力、素质与应试二元对立起来, 认为只要高考制度不变, 就不可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成长, 这显然是偏激的。如关于原电池的知识是考试的重难点, 学生往往望而生畏, 而案例中学生T则通过制作一个电池, 对原电池的原理及正负极反应有了本质的理解, 他告诉笔者, “碰到电化学的题目都不怕”!

所以, 我们应该提供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机会, 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通过探究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 不仅能将此部分知识彻底掌握,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化学的魅力。正如居里夫人所说, “科学的探索研究, 其本身就含有至美”, 正是这种内在的体验和追求, 造就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长足动力。

三、发展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

夸美纽斯提出“青年的正确教育……是使他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1], 他还将学生的心灵比作“一道活流, 如同树叶、花儿和果实从树上的蓓蕾生出来, 到了第二年又生出一个新的蓓蕾, 又从新的蓓蕾生长出新的嫩枝和枝上的树叶、花儿和果实一样。”[1]正如生物重演律指出, 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重演其祖先的系统发生过程。学生如同人类的童年,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渴望通过自身的探索去解密而非知道现成的答案。夸美纽斯强调, “学生应当懂得, 他所学的东西不是从某种乌托邦取来的, 也不是从柏拉图式的观念借来的, 而是我们身边的事实之一。这样一来, 他的精力和精确性就可以得到长进。”[1]

化学教学应始于实验, 因为学生不仅应该通过实验获得知识, 更应该从实验中学会基本的探究方法, 学会迁移。然而当下教学实践中, 学生实验主要还是以验证实验为主, 也就是说, 可以不用思考, 只是按照书本上的操作步骤照单抓药即可。只要操作正确, 一般都能得到和书本上相同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即使现象与书本描述的不符, 多数教师和学生也不会去深究其原因。其实, 对于验证性实验, 教师可以先不给出应有的实验现象, 而是引导学生在实验时多思考几个为什么, 比如: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每一种物质加入的作用是什么, 量如何, 顺序能否交换?能不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对于在实验现象中出现的“反常”现象,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不要让学生误以为“反常”就一定错误, 就会遭受批评。恰恰相反, “反常”往往是问题的生长点, 促进学生发展的极好契机。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指出: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 并且“应当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正是由于问题, “才激励我们去学习, 去发展我们的知识, 去实验, 去观察”[2]。

比如笔者调研发现, 在学习“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时, 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既然银镜反应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是醛类物质的特征反应, 那么甲醛、丙醛等含有醛基的物质也能发生这样的反应吗?教师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鼓励学生自行探究实验。实验现象如下:

1.乙醛、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产生了砖红色沉淀Cu2O, 反应后加入了酸, 发现有Cu单质和Cu2+生成;

2.甲醛反应速率较快, 但没有期望中的砖红色沉淀生成, 却在试管壁形成了一层光亮的铜镜。经探究学生发现:

(1) 丙醛有类似乙醛的反应, 产物Cu2O在酸性条件下发生了歧化反应:

(2) 甲醛尽管有醛基, 但是醛基数目是乙醛的两倍, 从而使得其还原性比乙醛强, 因而产物不是砖红色沉淀, 而是光亮的铜镜。反应方程式为:

学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 并进行实验探究, 其知识建构过程是有意义的。学生不仅感受到同一类型的物质有相似的性质, 而且还感受到有机化合物中基团与基团的相互作用, 以及有机化合物反应的复杂性。显然, 这种教育价值绝非教材知识的简单传授所能及的。正如学生后来说, “通过探究, 我们敢于探索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 比如知道了本次实验中RCHO与新制Cu (OH) 2溶液反应为什么需要碱性条件, 意识到了反应条件对有机化学反应的有多么重要, 因为条件改变得到的产物就不同了。”教师也表示, “自主探究可以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比如提出问题、设计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和综合能力, 而且也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四、虔敬性原则:让学生在实验中体悟科学和人文精神

教师应该怀有一颗对知识、对教育的敬畏之心, 以一种虔敬的态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以及人文情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 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大教学论》深刻地启示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或更伟大的呢?”“追求伟大的事情在过去是高贵的, 在现在是高贵的, 到将来永远也是高贵的。”[1]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书育人是其光荣使命。但是如果不懂得教育是促进人自由而健康的发展这一真谛的话, 往往容易好心办坏事。夸美纽斯告诉我们“假如要形成一个人, 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1]。如何“形成一个人”呢?在“教书”层面上, 我们不仅要以便易、彻底、简明、迅速的方法教授给学生知识, 还应该“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育人”方面, 我们就需要将情感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保持虔敬性呢?首先, 要珍视学生“神圣的好奇心”。教育思想家洛克早就指出, “好奇心不过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求, 因此应该给予鼓励。给予鼓励, 不仅因为它是一种良好的现象, 而且因为它是自然赋予他们的一种绝好的工具, 可以祛除他们生来的无知。”[3]然而实践中往往难以做到, 笔者亲身经历了一次这样的情境:学生非常激动、急切地打断教师讲课, 大声问道“催化剂为什么就能加快反应的速率?”教师制止一次两次学生依然, 直至第三次生气地警告学生别捣乱时, 学生才悲愤地耷拉下脑袋。

其次, 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因为没有基于怀疑与批判的超越, 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在一篇深刻而优美的《论教育》诗篇中说, “知识是死的, 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 学校“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 “因为由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目标的标准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 将是毫无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4]比如教材中认为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后, 变成含有Mn2+的浅红色溶液, 然而实验中却发现出现了悬浮其中的黑色不溶物, 学生认为教材处理问题过于简单化, 从而展开探究, 形成了关于高锰酸钾更加丰富和真实的知识体系。

要做到这些, 教师要持有开放的自然观、知识观, 自身一定要受过良好的科学探究的训练。教学中要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无知的胸怀,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我所知道的只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比如实验中出现了异常现象, 有些学生担心是自己的错误, 在实验报告上不真实地记录实验现象, 面对这种情形, 教师即使自己不能解释, 也不能敷衍了事或信口臆断, 而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指出了脱离实验过程而只讲知识的弊病, 他说“科学教学把对一种理论的讨论与对它的范例的应用的评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 有助于加强一种主要是从其他来源得出证实理论的印象。这样做的一个最简单的理由, 读教科书的人轻易地把应用当作是支持理论的证据, 当作是该理论应被信任的理由。但是, 学科学的学生接受理论, 是教师和教科书的权威造成的, 而不是因为证据。”[5]也就是说, 教学不应是现成科学知识、理论的灌输, 它应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的过程中, 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 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体验科学以及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2][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 纪树立, 周昌忠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3][英]洛克.教育片论.熊春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爱因斯坦.论教育.爱因斯坦晚年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 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新探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问卷式实验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91—03

当人类走过了以种植和畜牧为基础的农业时代,进入以发电机和燃料为基础的工业时代,到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的问世,加快了现代文明的步伐,把人类社会带进了一个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基础的、崭新的信息时代。与此同时,现代会计从理论到实务的各个方面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会计信息化迅猛发展。然而,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育的同仁,可能或多或少地品尝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困惑,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同志也可能或多或少地感到迷茫,常有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这些现象证实,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研究已刻不容缓,当然其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这里就笔者根据当前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反响,结合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特色——实践量大,对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探析,与大家共享。

一、授课流程设计

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授课流程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好比是一幢建筑是否具有影响力,由设计师的设计来决定。授课者就是这堂课的设计师与施工者,一堂课就是一幢建筑物。教师针对某一堂课所作的上课流程设计就是一张设计图,蕴涵了设计者的创意与灵魂。

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课程中,授课教师一定要明确会计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流程明晰;二是实践性强。为此,教师上课时先要给出流程图,包括业务流程图与模块操作流程图,并在关键知识点上进行标识,就如一张导航图让学生照图“走”。再由学生根据此导航图自行操作,教师走动指导并现场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将所有的问题归集起来,再进行集中点评,关键是要分析出现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这样的好处是,学生不但对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了如指掌,就是对日后在工作过程中,对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也能有所了解。

二、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式的实验报告

现有实验室的实验报告模式是大众化的,学生填写起来废时、废劲,不愿意填写,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式的填写。而且从学生填写出来的实验报告上看,也不能反映学生本课程实验所要解决的问题及遇到的问题。教师看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也看不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会的地方,哪些是普遍问题,哪些是个别问题。为此,我们专门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及不同模块的授课内容,制定了专门的问卷式实验报告。该报告内容清晰、操作简单,学生也不反感填写实验报告,却又包含了每次实验的精华所在,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漏洞、每一堂课中应该由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是否已经掌握、还存在有哪些问题,以便于教师在下一次课进行集中点评时有针对性。

例如,在完成“系统管理”实验课后,学生要填写实验报告,如按照原要求填写的实验报告(如下页表1所示),很明显填写量过大,且没有特色。而填写由教师针对每堂课的内容要精心设计的实验报告(如下页表2所示),则学生填写起来非常轻松,而且教师一看就能发现同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教案准备

教案是实现教材及大纲要求,向课堂教学过渡的必经环节。它上承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是其必然发展结果;下接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因此,它也是由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键点。教案是一个把科学知识因素、情意心理因素、以往组织课堂教学的经验因素、传知授能的技艺因素以及对教学的内容信息量大小、信息质量优劣、教学难度速度等可控因素都统一起来的复合体,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手段。教案可以说是一本剧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案与上课就如同剧本与演剧的关系一样。因而说教案实质上是教师为实施课堂教学而做出的具体行动计划。计划制订得怎样,将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优劣。为此,教师在准备授课教案时,事先要设计好各个授课环节、各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及其解决方案。在教案的后面要对所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集并重点对各问题出现的机理进行培析,以方便授课时重点讲授。再者是要将授课内容所需要进行的实验报告设计出来,以方便学生实验时使用。

四、实验层次及实验内容设计

教师在每完成一个模块的授课之后,要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被动吸收到主动创设这一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实验层次设计。并且在设计内容时要考虑其实用性与仿真性。具体讲,在进行模块实验时分三个层次进行实践。一是独立作战,一个同学独自为一组,即由每个同学分别担任各种角色独自完成一整套业务数据。二是团结协作,四到六个同学为一组,利用网络财务实验室,仿真某个企业的财务室,由组成员中的每个同学分别担任其中的某个角色,来共同完成一整套业务数据。这样,同学通过实验可对日后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可培养同学们协调与合作的团队精神。三是逆向操作改错,可以是一个同学为一组与可以是多个同学为一组,由实验时间与实验机房的外在条件来灵活处理。由教师事先设计好多套有问题的账套数据,导入到学生实验电脑,再针对不同的账套给出配套的实验内容,给学生去做,让学生能在其中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辅资料的整理

由于课堂教学与课堂实验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多数时间同学们要自行去实验操作。为了方便同学在课后能够很好的自学,教师须要不断完善、补充、更新网上操作课件、实验资料及相对应的实验报告、网上考试系统、网上练习系统并及时将网址告知同学。

六、在实验教学中寻求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

除了上述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要掌握的具体方法之外,还应从系统学的原理出发在实验教学中寻求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因为学习理论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以往的教学实践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经验告诉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兴趣,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电化教学,增加上机实验操作时数,引导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寻求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理论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运用于实际工作的结论,而只是作为一种方法或思维工具,帮助和启迪掌握理论的人去做出科学的推论。

我们必须承认,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在深层次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才能够有所创新。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践业已证明,以图文声像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和形式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诱使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积极思维,达到开发智能的目的,而且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配以素质教育观念,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发展智能。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总结操作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实际会计工作中,自觉用足、用活现存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资源,促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如在会计信息系统维护实验中,不能仅着力于个别故障的排除,而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故障现象,了解屏幕提示信息的含义,归纳其方法。要有意识地点拨他们加强对计算机硬件的电路图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知识拓展。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实验中,因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财务软件,所以很可能会出现“教过就会,没教过就不会”的情况。此时,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点拨学生把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整合起来,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释财务软件操作的一般步骤。这样,通过一至两个财务软件的操作,学生自然就会领悟不同财务软件操作方法的大同小异性特征。如果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对财务软件的通用操作方法进行书面总结和讨论,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保证其操作适应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是很有裨益的。必须强调,我们不应该只知道用电脑,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正如著名教育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王树雄.对当前高校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2).

[2]陈贸芬,高志会.高等院校会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4,(3).

[3]张小川,陈庄,张兴兰,陈丰,李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New Experiment Teaching

BAI Si-p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new IT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But in my country is 20 years,From 1979 to the present.?But its pace of develop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pres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has been similar。And the schools teaching as the field of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cradle of development plays a vital role.And the schools as a teaching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as one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 very important part,especially in the modern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of course,can not be ignored.This requires that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in our teaching,it is necessary to the poor its wisdom on how best to design a test compliance with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urses characteristics,in line with target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instruction - teaching students the programme,cultivate a new type of knowledge personnel.

Key word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report questionnaire

中学数学教学原则新探 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原则,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中学数学总给学生留下这样一种体验, 学过的数学知识, 若今后不再直接应用, 很快就会“还给老师”。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无外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 往往由于课程过于枯燥, 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扼杀, 同时又因为当前的数学教学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 大部分中学将数学视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 从而又要加大对数学教学的力度, 从而产生了不良的循环。这些都源自于对中学数学教育原则的错误理解, 虽然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但是若没有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教学目标自然无法实现, 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此前提下, 对中学数学教学原则新的探索, 就变得极为必要。

“所谓数学教学原则, 是依据教学原理和规律, 数学教学必须准收的基本要求。”迄今为止, 数学教学的研究者对数学教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 这些原则归其一点, 便是尽可能详尽着实将数学分解成一份份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 是学生对这门学科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尤其是当前素质教育及其配套的新课改, 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 现提出一些数学教学原则内容

1 返璞归真原则

返璞归真的本意, 是去掉外部修饰, 发起本真。而此处提出的返璞归真原则, 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回归数学的形式的起源, 遵循数学在形成过程中的发明、发现和创新的发展规律, 进行数学教学。

因为数学本身抽象的特点, 总给人难以接近之感, 但是在数学形成发展的过程中, 数学的形式却是活泼的。已故数学家陈省身曾说:“数学好玩!”便是这一事实的真实写照。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恰当的御用教学艺术和策略, 使数学活生生的, 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形式, 展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猜想-验证”等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领会数学本质, 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课本中数学知识的学术型态向宣讲的教育形态的转化, 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工作, 也是数学返璞归真原则的重要体现, 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完成转化工作, 长期累积, 积少成多, 长身学生学习成果的量变。

2 教材与教学协同原则

数学教学与数学教材之间有联系, 又由区别。在数学教学中, 往往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 学生的反响总是不好;有的教师上课甚至连书都不带, 但却能让学生由浅入深, 吃透教材。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也是教的对象, 成为二者之间纽带的是教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也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 联系二者之间的桥梁是教材。可见, 教材在教学活动之中的作用。反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教材都缺少不了在教学活动的补充。可以说二者之间是相互协同的。

故而教学与教材协同的原则可以归纳为:教师的教学过程, 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者是统一于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过程。教师怎样组织, 学生如何理解难以事先完全设计好, 好像一场球赛, 是一个典型的混沌过程, 主要靠临场发挥, 在这里, 如何控制好这个过程是一个艺术, 也是一门技术。研究这样的过程, 认识它的规律, 对教师来说, 是真的挑战。

3 适度严谨原则

严谨是数学的三大特点之一, 从数学的发展史上看, 数学的严谨性是相对的, 是逐步发展的, 不严谨的数学是长期存在的。中学生对数学严谨性的认识, 有一个逐步的适应过程, 它涉及到学生的年龄、智力、学识发展水平的诸多因素, 表现在实际中就是定理和数学符号的认识不深刻, 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 所以, 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做到绝对严谨, 我们只能做到适度的严谨。尽管如此, 因为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思维水平没有固定, 还是有很大可塑性的。

在普遍意义下数学知识是一种结构合理组织严密的理论体系, 但因为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性不适应, 而逻辑思维能力还带发展, 因此, 数学教学要尽一切力量严谨, 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这便是适度严谨原则。

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熟悉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把握好适度严谨的度, 但究竟如何把握, 却是一件困难事情,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 不断的踪迹经验。

4 结语

综上, 在当今数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 认真研究数学教学原则, 结合数学学科发展的规律, 领会数学教育的精神所在, 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教师队伍应在以教授学生的学识的前提下, 与学生的实际困难为目标, 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鼎兴.数学思维与方法——研究式教学[M].2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谢咏梅.重构中学数学教学原则的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原则 篇4

一、真实性——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世界有机结合

真实的情境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而且它最接近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中的经验。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也才最具有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才更能显出它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情境的真实性的程度也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主题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对于脱离真实情境并简化了的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许多学生在应用所学的只是技能时感到困难。其根源常常就在于他们的学习经验脱离了学习内容赖以从中获得意义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真实的本领,真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在讲授饱和溶液概念时有一处地方学生不大理解,就是对饱和溶液下定义时最后直接称其是饱和溶液就可以了,干吗哆嗦的定义为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呢?为了讲清楚这个注意点,我跟学生讲我要配制一份“怪味汤”,就以厨房中的食盐、蔗糖、味精为药品,首先配制了一份有食盐剩余的食盐饱和溶液,取出一部分食盐饱和溶液,加蔗糖,搅拌后蔗糖全部溶解了,接着继续加味精,搅拌后味精又全部溶解了。其实很多学生小时候调皮也做过类似这样的事情。所以通过这个非常生活化真实的实验情境学生们轻松的掌握了这个注意点。

二、正面性——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化学,培养学生积极的化学情感

化学教学应该正面宣扬化学,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化学,培养学生积极的化学情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努力挖掘情境中的积极因素,对一些有关化学制品污染事件,要从正面加以引导,要让学生感到化学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只要认真学习化学,正确的掌握使用方法。就能够避免化学事故的发生。

案例:在讲授=氧化碳无毒但空气中其含量过高也会导致人昏迷甚至死亡时,我举了一个事例。一个27岁的青年王某,准备下菜窖储存过冬蔬菜,结果打开窖门从梯子下去后就没上来,他的父亲着急下去查看,结果也是有去无回。站在窖口的母亲感到不妙,叫来邻居,将邻居身上系上绳子放下菜窖。邻居刚一下去就觉得昏头昏脑,急忙呼救,上面的人赶快把他拉了上去。结果,王某父子双亡,邻居幸免于难。事后人们了解到因窖内通风太差,缺氧,二氧化碳蓄积,空气中=氧化碳浓度达17~18%时,吸入量大时即可发生“闪电式”窒息而死亡。讲完这个事例学生们都感觉这些人因不懂得一些化学知识而枉丢性命太可惜了,同时也了解到学习化学,掌握必备的化学知识对他们的重要性。我于是提问学生应该怎样进窖比较安全?怎样去救人比较安全呢?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下窖前可以用绳索吊着蜡烛或油灯放入窖中试验,如火不灭,证明窖内有氧才能进窖。一是立即打开窖的通风口或用电风扇向里吹风,直到用蜡烛试探火不灭方可下窖救人:二是戴防毒面具或氧气袋下窖救人。

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

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是指问题的难度适中。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构成问题情境。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或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也就是说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思维容量和思维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是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创设问题情境最适度的问题。

案例:在讲授燃烧的条件时,我先问学生们手帕遇到火结果会怎样?学生笑道:烧没了呗。我拿了一块课前处理过的手帕出来,对学生讲老师今天带的手帕遇到火之后还能完好无损。学生们有点怀疑。我于是点燃了这块手帕,只见燃起了熊熊大火,火焰熄灭之后手帕依然完好,学生开始纳闷了。这时我告诉学生我这块手帕是从酒精溶液中拿出来的。请大家动动脑筋为什么沾有酒精溶液的手帕在大火中烧不坏?学生们结合燃烧的条件进行思考后顺利的找到了原因。

四、层次性——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建构性学习的教学环境

理科基础化学教学新探 篇5

综合化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理基中化学课的特殊性,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有以下几点总体思路和基本策略。

一、适当取舍教学内容

理基考试的范围广,而复习时间短,按部就班地、逐章逐节地细致复习不切实际,必须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凡教材的主干内容、考试大纲要求的学习重点必须精讲,次要内容则由学生自学,例如必修2中有机化合物的基本要求涉及具体的化合物,不上升到类别,官能团与物质类别的层次和水平是模块5《有机化学基础》中要求的,因此在新课、复习课中都不需要随意扩展内容,其它知识性介绍内容由学生自学。对于虽然不是教材重点,但具有强烈生活信息的热点问题还是要讲解。如,涉及苏丹红、有害气体泄露、碳纳米管、燃料电池等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新型材料及能源的内容,由于其特殊性,必须给学生有意识地予以介绍。另外,要尽量遵照理基考试大纲的要求,不必盲目创新,只需了解的内容就不必加深扩展。整个复习过程既要容量科学、不需面面俱到,又要内容科学、重点突出,这样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

二、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理基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复习过程中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重要。在基础知识复习中,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可以要求学生通读课本,自己整理本章的知识结构及重难点,教师则在学生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更系统。对于有些概念或性质比较容易弄混的地方,可以采用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如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以及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这类概念,在复习过程中,可以给出适量与所述概念相关的多项选择题,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通过讨论、自学等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学到基本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助于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且解决了理基复习课时间短、内容多,学生花时少、效率低的问题。另外,还应注意横向联系,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关注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化学问题并非直接对大脑中的原有知识进行筛选与组合,有时甚至需要对知识进行迁移才能得到解决。在日常的学习中需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给出背景资料,暗示进行综合的切入点,由学生完成最后的综合。

三、正确处理好新旧教材的关系

理科基础考试是一种能力测试,不一定非得局限于课本。教师不能认为涉及新教材内容的就超纲,也不能将新大纲提及的内容过度延伸、扩展,必须正确处理新旧教材的关系,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比如老教材里讲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比较零散,难度较大,而新教材将零散的内容进行整合,将中学要求的几种重要金属(钠、镁、铝、铁)放在一个章节,进行分类比较讲述,难度有所降低,综合性要求却提高。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在新教材中又被拆成两个章节———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材内容侧重点不同,在复习过程中重点也应作相应调整,但一定要把握好度。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化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新探 篇6

一、以精彩有趣的故事创设情境

许多人都对听故事十分热衷,尤其是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是对听故事表现出非凡的热情,而化学学科偏偏又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学科,只要用心收集,几乎每个化学知识点都可以讲上几段有趣的小故事。因此,在化学课堂上,利用精彩有趣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就成为了众多教师的选择。通过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不但一扫课堂上低沉枯燥的气氛,并且在故事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为接下来的知识讲解做好了铺垫工作。例如,笔者在讲到“燃烧与缓慢氧化”的内容时,就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十九世纪,有一艘英国舰队接到上级命令要远渡重洋开始远航,为了保障长时间的供给,在船舱里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午后,装满草料的船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很短的时间就将整个船吞没,舰船上的官兵战马全无生还。火灾发生以后,相关部门展开了大量的调查,希望找到纵火犯,但最后却一无所获,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化学家却找出了“纵火犯”,你们能猜出“纵火犯”是谁吗?故事讲到这里,笔者将疑问抛给了学生,他们立刻积极的讨论起来,在各种猜想和假设,以及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最终得出了燃烧的条件以及缓慢氧化的概念。就这样,在有趣的故事感染下,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被点燃了,他们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与思考中来。

二、以生动直观的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化学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化学教学活动当然也离不开实验,在化学课堂上,实验的作用毋庸置疑,而实验活动也凭借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课堂上的实验,可以将原本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概念或原理以实验的手段呈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这样在接下来更进一步的进行讲解分析时,学生的接收度会高得多。例如,在讲到“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时,笔者就在课堂上给学生现场演示了一段实验活动:将二氧化碳气体充入一只空塑料瓶中,再将浓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瓶中,接下来,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只见瓶子仿佛被什么力量压迫一样,整个瓶身都发生了变形,并且发出了噼啪的响声,看到这个现象以后,全班学生都连呼“神奇”,学生的热情很快被点燃了,大家都跃跃欲试,想要弄清楚这个神奇现象背后的原因,在实验情境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不再是被动的,而是自觉主动地进入了学习情境之中,这样一来,利用实验创设情境的目的就轻松达到了。可以说,在课堂上通过有趣的实验演示,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借助于实验的吸引力,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一旦学生产生了兴趣,接下来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会变得事半功倍。

三、以鲜活的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并非是一门束之高阁的科学,随着化学科技的进步,化学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我们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化学的进步在不断地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给我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化学的影子。在化学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将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了解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感受理解课本上的化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体味化学科学的实效性,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理想和能力。例如,在讲到“酸碱的性质”时,笔者就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问题抛给了学生,如铁制品生锈了应该怎么处理?烧水壶用时间长,在水壶的内壁和底部会产生很多水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将水垢祛除?在讲到“化学与材料”时,让学生共同讨论一下,不同材质的衣服穿在身上的不同感受。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带领学生来到社区、工厂等地,进行一些实地考察,如,在讲到“水资源”时,可以带着学生去当地水厂参观,或者带着学生去当地一些排污问题比较严重的地方去考察一下等,这样用实际生活中鲜活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让化学知识更加直观,还能够让学生通过亲眼见证,从内心更加信服,进而提高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情境教学模式是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法宝,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懂得利用它,掌握情境创设的技能,努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化学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科学高效。

摘要:如何在化学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思维,是当前化学教师十分重视的一个教学技能。本文结合实例,探究了几种在化学课堂上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化学课堂,情境创设,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吴翠萍.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成功(教育),2010年09期

[2]张丽洁.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开展主体性化学实践教学活动新探 篇7

1. 化学实践活动是对传授———接受式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革

化学课程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目的是要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质的变化, 提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 化学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化学的领域

在新课程中, 学生经验、教师经验、学校周边环境等都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是产生化学实践活动主要的源泉。化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课本知识得以延伸和应用, 也使化学学习的背景范围扩大, 将学习过程延伸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世界中, 同时化学实践活动的生成性又使其本身转化为产生新的学习主题的课程资源。所以, 化学实践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 扩大了学习的领域, 使化学课由“死”变“活”。

3. 化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个性得到培养和展现的舞台

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化学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这种发展提供了舞台。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探究活动具有极高的自主性, 在课题的选择、方案设计、活动的实施等各方面都是自主的,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展现自己的特长, 让自己的个性在其中凸现。

4. 化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教学原则新探 篇8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首先要从养成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行为支撑.结合化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的有效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放弃盲从,鼓励学生多思敢疑.反思传统化学教学,学生思维僵化、反应迟钝是化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与教师偏颇教学思想下,学生忙于课堂记录、被动接受知识,很少主动思考、亦或思考缺失有关,因此,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刺激、唤醒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主动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认知的欲望和思维的主动性,显然,达成上述目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指导学生如何思考、怎样质疑,并循循善诱启发他们思考的针对性,对于喜欢发问、钻牛角尖的学生,无论他们的问题可能是多么的幼稚,他们的思维是多么的肤浅,我们都要注意保护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学习态度,这样他们才会敢于想象,勇于表达;才会懂得尊重真理、事实和尊重教师、教科书两者并不矛盾,从而教育学生把尊重教师与迷信教师分开来,把崇拜教科书与学习教科书区分开来,使他们逐渐养成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紧密联系,可以说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化学的影子,因此,化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还原生活情景,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思维沿着平凡的生活轨迹丰富、求新,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混合物分离法后,笔者创设如下情境:“食堂师傅在超市买盐回校的路上,由于粗心把盐洒落一地,我们如何用所学知识来帮帮他?”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兴趣骤然显现,思维异常活跃,充分表明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方法:收集洒落的食盐,置于容器中加水溶解,再通过过滤与蒸发,得到比较纯净的食盐晶体,可以想象对于这样的情景,学生只要善于小结所学化学知识,再通过对头脑中所储存信息进行盘点、分析等一些列思维过程就能容易解决这些生活问题.诚然,化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最大的好处在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运用化学眼光判断身边的事物,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思维运行轨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当然,化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确保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否则再好的生活情境不仅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还可能挫伤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打破了以教师和教材为核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为有不同学习经验的学生提供了共同交流、合作探讨的机会.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为确立一个化学概念、认知一个化学现象,经历从不协调到互相探究、共同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使自己的思维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智力活动不断完善,从而使已有的知识和以往的经验得到改造和提高,进而摸索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在化学式书写教学中,针对有些学生对于原子团是否先写括号,再写系数的困惑,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式书写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是否需要括号,怎样验证,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惑,这样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从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中受到启发,打破个体静思时可能的思维束缚,扩大了自己的思考范围,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实现了思维的深入性,同时,也让思维受阻的学生豁然开朗,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修正错误的想法,从而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将更加全面、深刻.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化学教材,把易于学生操作、诱发学生思考的内容,诸如二氧化碳性质、酸碱盐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学习提炼出来用于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过程中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

四、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相对于其它学科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教学更具魅力,它不但可以揭示物质世界的诸多神奇,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养成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例如,在教学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时,笔者将二氧化碳吹入氢氧化钠溶液试管中,学生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此教师提问:怎样验证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产生了反应?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设计验证方案,学生顿时象炸开了锅似的,积极思考,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有学生提出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置于装有矿泉水的瓶中,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振荡,假若瓶子产生瘪窄现象就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也有学生认为既然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可以生成碳酸钠,不妨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如果产生气泡现象则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一个简单的实验教学,学生参与兴致极高,思维敏捷、多向,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启发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因此,我们要根据化学实验对学生思维影响的特点,力争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时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通过学生实验时的直观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实验在不同层面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通过优化化学教学过程,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入手,养成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实践、勤于思考,积极参与化学教学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利通.化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语言测试偏差下一篇:特大桥主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