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途径(共12篇)
现状与途径 篇1
农电企业是输电网和乡镇农村电力客户的中间环节,是整个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指县级以下供电企业,主要面向广大农村电力客户。切实加快农电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电气化,关系到“三农”政策的落实和社会进步。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如何落实“三新”农电发展战略,促进农电企业和谐发展,值得深入研究思考。
1 五大难题困扰农电企业发展
1.1 难题一:电网投资严重不足,农村配电网十分脆弱
由于投资渠道不畅,电网建设资金难以落实,农村配电网十分脆弱,特别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低下。根据目前政策,网、省电力公司负责110 kV及以上电网建设与运行维护,而35 kV及以下配电网建设与运行维护由农电企业自行承担。由于农电企业购售电价由政府和电网企业掌控,盈利空间十分有限,盈利能力低下,难以拿出大笔资金进行电网建设与维护。而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负荷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网建设投资需求越来越大。加之从县乡电网改造以来,农村电网资产猛增,低压电网运行维护费用剧增,本已捉襟见肘的农电企业更是步履维艰。
1.2 难题二:电力法律法规执法主体缺位,合法权益难以维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是农电企业赖以维权的主要法律,其执法部门不是供电企业,而是地方经贸委。执法主体的缺位,使农电企业难以及时有效地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是电力设施保护困难重重。解决线路保护区内树障清理,难度较大,不仅群众阻挠,而且林业公安派出所过度干涉。二是工程民事纠纷难以解决。民事纠纷严重妨碍电力工程建设,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规定对破坏、阻碍电力建设应给予治安处罚,但谁来依法采取强制手段,最终只有农电企业花钱了断。三是查处窃电处罚力度减弱。现在农电企业只有检查和追补电能量的权力,而没有处罚权。不少地方采用警企联合的办法查处,经常会出现追补来的款项被用作警方办案费用,办案成本较高,有些得不偿失。
1.3 难题三:企业超编严重,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电企业大都超编严重,人员大部分综合素质偏低。有的县供电公司供电能量不足2亿kW·h,正式员工竟达上千人,工资发放都成问题。归口行业管理和改制以后,农电企业滥进人员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并且采取向多经企业分流、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不论是三产还是主业,吃的还是“一锅粥”,农电企业并没有真正甩掉沉重包袱。人员过多必然导致企业的各种资源相对匮乏,人才密度很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1.4 难题四:农电工工作不安心,农电工队伍难以稳定
农电工不安心工作的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一是报酬低。农电工收入一直较低,皖北地区农电工平均月收入大多在500元左右。这对农电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二是任务重。如皖北某县农业人口130多万,农村电力客户33.58万余户,在编农电工468人,人均抄表、服务700~1 000户,加上配电网设备运行维护,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三是社会地位降低。过去农电工在农村具有较高的地位,掌握停供电并享有各种特权。现在“权力电”、“关系电”、“人情电”被杜绝,优质服务的“紧箍咒”越套越紧,农电工没有了特权。四是缺少安全感。农电工虽然与农电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但随时有被解聘的可能,经常有农电工因安全、行风、培训抽考或其他问题受到严肃处理。
1.5 难题五:服务承诺与客户期望相互攀升,优质服务陷入怪圈
客户对服务的满意程度不仅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服务质量,还深受其他背景客户的影响。而现在的农电企业正陷入一个供电服务承诺与客户期望相互攀升的怪圈,社会上对供电系统提倡优质服务有着某种曲解和误解,视优质服务为“保姆式”的无偿服务。而就当今的农电现状而言,多数农电企业根本无力提供如此高标准的服务承诺。一部分客户的不满必然引发投诉,上级部门为了改善行风往往会提出更高的优质服务要求,于是就会形成了服务承诺与客户期望的非良性互动。这种压力会给农电员工精神带来很大的压抑,不利于激发农电员工内心的工作热情。
2 七路招式护航农电企业和谐发展
2.1 招式一:向政府要环境
紧紧依靠政府,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才能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一要让政府信赖农电企业。要向政府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让政府了解农电企业的难处,取得理解、信任和支持。二要把握和政府的关系度。既不能对政府无条件答应所有超出自身能力的要求,也不能因为是行业管理而对政府提出的要求置若罔闻、置之不理。三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把自身的工作做好,特别是关乎政府形象的事。如迎峰度夏(冬),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保电工作。该做的事情做好,该汇报的汇报到,政府就会信任,就会支持。四要有“蚂蟥精神”,盯住问题不放松。比如,输变电工程施工、电力设施保护、线路清障等民事纠纷难题,农电企业要依靠各级政府,加大协调力度,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
2.2 招式二:向上级要政策
面对上级多谏言,积极争取有利政策。一要真情实报。在上级部门考察调研时,要敢于说真话,讲实情。不搞报喜不报忧。成绩、困难都要说,主观、客观都要讲,让上级领导真正了解下情,了解实情。这样才能给上级领导决策提供真实依据,才能促使上级出台能够有效解决基层实际困难的好政策。二要坚持谏言。要主动向上级反映农电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合理的电价空间,促使配售电价按成本加收益的方式核定,使电价能反映购售电成本及电力供需情况,拓展农电企业必要的盈利空间,实现电网投入不断增加,保证主电网和配电网的协调发展。
2.3 招式三:向管理要效益
尽管受政策所限,农电企业的利润空间很小,但毕竟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一方市场,有着潜在的盈利能力。只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调控,努力增收节支,实现利润增长还是有希望的。一要千方百计开拓电力市场。要发挥绿色环保能源的优势,强化电力需求侧的服务与管理。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电价政策,通过优质服务,以期赢得更多终端能源消费者的青睐,不断扩大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占有份额。二要加强营销抄核收业务和线损管理。电能供得出去,电费收得回来,损耗降到最低,这是农电企业的经营目标。降低线损就是提高企业的利润。因此,在营销管理上下功夫,通过优化电网调度管理,尽量少停多供,多供一千瓦时是一千瓦时;加大电费回收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能收一分是一分;切实落实线损“四分”管理,推进台区营销精细化管理,努力降低电网损耗。三要强化预算管理,重视成本控制。农电企业一定要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压缩非生产经营性开支,最大限度地节约不必要的开支,积累资金用于电网建设。
2.4 招式四:向服务要形象
优质服务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农电企业的生命线。一要固化服务理念,树立品牌服务意识。我们应当着力引导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将服务理念转化为“处处是服务窗口,人人当服务标兵”的具体行动,从而实现让创造性的服务走向全体员工、走向生产经营,提升到企业各个层面,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细节赢心”的服务意识,努力实现“规范自己、方便客户”的服务愿景,努力打造“阳光电力”的品质和形象。二要加强“内质外形”建设,塑造企业形象。“三个十条”是国家电网公司加强“内质外形”建设,规范员工行为的核心制度,也是“红线”制度,是为农电优质服务保驾护航的“铁护栏”。恪守“三个十条”是农电企业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社会满意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
2.5 招式五:靠电网养根本
供电企业靠供电,供电靠电网。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战略第一条就是电网坚强,农电企业也不例外。一要认识到位。配电网是农电企业的根本,没有坚强的配电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企业形象等都无从谈起。对农电企业的发展来讲,“电网”就是一个数最前面的“1”,其余都是“0”。二要切实转变投资观念,改变投融资渠道和模式。要积极向上级部门或政府争取资金和政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搞电网建设,确保配电网健康运行。农电企业要打破对电网建设“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钱多多投,钱少少投,没钱不投”的观念,努力做到有资金要投入,没有资金挤出资金也要投入,挤不出资金贷款或采取其他融资渠道和模式也要投入。
2.6 招式六:靠安全固基础
安全是基础、是效益、是稳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保安全要一保人身、二保电网、三保设备。搞好安全工作,一是强化员工安全素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让员工牢记并执行“两防、反六不”和“三防、十要”保安全口诀,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二是按章办事,遵守安全规程,坚决反对习惯性违章;坚持“两票三制”,实施“一票一卡”制度,落实以“三铁”反“三违”。三是加大安全投资,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投资、安全工器具投资、安全技术保护用品投资等。四是把好现场安全关。提前分析危险点,办好工作票,做好方案,开好班前会,做好施工安全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保证措施,做到施工作业“四清楚”。
2.7 招式七:靠队伍蓄后劲
加强队伍建设在农电事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抓好队伍建设,就是为企业储备强大的后劲。一是抓好班子建设。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提高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把农电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成“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班子。二是抓好员工教育。要花大力气,花大精力,投入大笔资金搞员工教育培训。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相结合,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不断强化教育培训力度,尽快解决人才密度偏低,文化层次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功能不强等问题。同时,要激发员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稳定农电工队伍。首先要提倡人性化管理,对农电工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关爱。将农电工纳入企业员工管理,平等参与企业各项活动,公平获取应得的各种荣誉。其次要解决农电工的实际困难,坚持依法用工。以积极的态度,逐步提高农电工的工资待遇,合理确定他们的劳动报酬;自觉维护和保障农电工的合法权益,与农电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保护企业和农电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及时为农电工交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按时发放劳动保护用品,配备劳动保护设施,为农电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此外,还要加强对农电工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现状与途径 篇2
1、小型的银行承担着支持三农的大任务,“小马拉大车”,负荷重,作为难。如果没有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得力举措的推动,将会停而不前,或慢步移动,发挥不了以小支大的积极作用。
2、作为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可是为三农服务,内含政策因素,因而在经营中难以全面顾及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从参与竞争中拓展业务,增加了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有机统一的难度。
3、面对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村镇银行竞争能力和实力不足,无法与其它商业银行抗衡。
4、村镇银行尽管冠以新型,但却存在若干与现代商业银行体制和机制相背离的短腿,缺乏许多扩展业务经营的必备条件。比如,分支机构下伸不易,市场覆盖狭窄;服务功能、设施和手段不全,一些业务难以办理;注册资本不多,影响规模扩张和风险承担;支农优惠政策不力,难以充分调动为农服务的积极性。
5、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依法开展业务,不受外来干涉。但有些控股银行常以直管替代参与,这样做,虽然有助于起步阶段稳健运作,但同时也会削弱村镇银行的法人治理。
针对上述分析,村镇银行要认真研究为了谋求发展而要开展的各项经营活动,以及推动这些经营活动取得成功而要采取的谋略。基于村镇银行已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覆盖,因此其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也应按照地区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着重就设立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发展思路提出浅见,这里面涉及市场定位、经营宗旨、发展理念、战略选择、创新争优、推进举措,等等。
一、市场定位与经营宗旨
在银监部门印发的文件中,对村镇银行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均有明确规定和阐述,界定村镇银行是设在农村地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这是确立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和经营宗旨的主要依据。市场定位包括区域市场和客户市场。作为设在县级的村镇银行,提供金融服务范围,应该立足县域,涵盖村镇,在主要服务三农的前提下,支持地方经济全面发展,这样才可能为促进三农发展提供支撑和基础,尤其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所以区域市场既要着眼农村,又要放眼全辖。客户市场的选择和进入,也要有主有次,不宜单一。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应包括:
1、农户、农业实体、涉农项目和企业,这是基本的客户,是第一方阵。
2、中小企业,这是拓展的客户,是第二方阵。
3、地方重点项目和企业,这是争取的客户,是第三方阵。在坚持以三农客户为主的前提下,要寻找和拓展其它优良客户,增加客户市场容量和份额。
按照这样确立的市场定位,村镇银行的经营宗旨宜是:以服务三农为主轴,以支持中小企业为己任,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全面发挥金融筹措和运用资金的功能与作用,把村镇银行办成地方自己的银行,三农依靠的银行,中小企业信任的银行。
二、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向。现阶段,尽管强调了设立村镇银行的重要意义,把它视为农村金融改革和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可是,村镇银行毕竟是一棵金融小树,而且先天不足。以何种理念引领今后走向,事关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按科学发展的观点,小银行难为大事,何况村镇银行所关联的三农这件大事,关系国家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因此,村镇银行的发展理念,应是不甘居小,着眼于大。要立足办实事,力求办好事,力争办大事,经过数年努力,逐步达到机构网点下伸,区域覆盖扩大;适时增资扩股,注册资本扩大;积极开拓业务,经营规模扩大;加强市场营销,客户群体扩大;严格实施管理,质量效益扩大;努力完善服务,品牌效应扩大。做大必须建立在做好、做强的基础上,杜绝无序扩大、盲目扩大。为达此目的,初创阶段,要夯实基础;拓展阶段,要稳中求进;扩张阶段,要奋力争优,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真正实现稳健经营,有效扩张,不断开拓,持续发展,成为在当地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新型农村商业银行。
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制定,是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从村镇银行的实际出发,按照显
示自身特色,创造竞争优势,全面拓展经营,保持稳定发展的要求,本着同质性和差异性兼顾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在现阶段,村镇银行发展战略宜为:“立足县域,面向三农,介入中小企业。要以负债业务带动资产业务,以资产业务扩大负债业务,实现良性循环。要从强化负债业务入手,大力组织资金来源。要加大营销力度,吸收农村资金用于农村,引流城镇资金反哺农村。要合理组织贷款投放,优先解决三农资金需求,择优解决中小企业和重点企业资金困难。要完善经营功能和手段,全面办理各项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 实施发展战略,要始终围绕资金做文章。村镇银行能否对地方经济尤其是对三农提供有力支持,关键看手中掌控的资金和资金的合理使用。所以,着力竞争和扩大存款、贷款市场,是实施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三、创新思维与发展举措
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关键还在于要创新思维,研究和实施各项举措。要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新创优,以优取胜,依靠创新营造发展机遇。以创新的思维实施各项发展举措,必须把握:
1、合规合法,符合金融监管要求和改革方向。对于没有触犯现行政策法规和银监管理规定的创新举措,要勇于实践。
2、要围绕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研发新的业务品种和服务项目,满足市场需求。
3、创新的着眼点要放在拓展业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盈利水平方面,使创新发挥更大潜能。
4、创新设计的核心在于新,在于同传统的不相适应的现状相异,并能提供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满足的条件,创造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
5、创新要和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结合,成为推进改革的动力。
就当前来看,村镇银行创业和发展的主要举措,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强化市场营销,全力拓展资产、负债业务。在创业和发展的道路上,村镇银行最重要的任务是,筹措更多资金,为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提供资金保证。实施这条举措,面临许多困难:基层网点少;客户资源缺;支付手段差;结算渠道不畅;业务品种不全。因此,要针对性地提出各个时期拓展业务的方案,积极组织实施。
在负债业务方面,要着重研究扩大存款来源的渠道。在东部农村地区,村级经济比较发达,农民进城务工较多,有一批人在外地投资办企业,收入比较高,盈利比较多,积累了资金和财富,不能忽视农村闲散资金潜力,要千方百计把这方面的资金动员吸收进来。要多方面寻求和开辟其它资金来源,尽可能多地引流城镇资金用于三农需求。目前制约村镇银行开展组织资金工作的因素是,缺少适中的营业网点;缺少相应的营销人员;缺少完善的支付系统;缺少理想的吸储品种。一定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解决,尤其要尽快开发信用卡,以此为载体,把业务带动起来。
在资产业务方面,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在贷款结构方面,要把握好贷款投放的倾向性和合理性。对三农资金的需求,要优先安排,重点支持,保证供给。掌握上,宜以生产性为主,消费性为次;农业为主,涉农为次;短期为主,长期为次;质押为主,信用为次。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要视资金可能,积极给予支持。要适当介入当地的重点项目。保持贷款结构的倾向性和合理性,一靠计划安排,二靠能动调整,使各个层面的贷款比例大体符合要求。其二,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使用,发挥效益。村镇银行的贷款投放,风险控制的难度比较大,有相当多的借款户,尤其是农村借款户,金额不大,零星分散,又无可靠的还款保证。要研究如何既方便借款,又避免风险的具体措施;要研究如何在网点少、人员少的情况下,开展贷款的“三查”工作;要研究农村的贷款如果出现风险,如何及时处置和化解。要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损失减到最小。
拓展存款、贷款业务,需要多项措施配套,而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市场营销。强化营销既靠策略,也要靠人。合格的营销人员应具备:有公关能力,有社会资源,有良好服务态度,有坚韧不拔精神,有熟练的业务知识。要通过培训,在现有员工中挑选合适对象担任客户经理;通过招聘,录用和充实营销人员;还可以适当运用社会力量,协助开展营销。要把以诚促销、以新促销、以优促销,作为扩大营销的中心环节。要适应农村情况,采取适合的营销手段和方法。营销人员要尽可能多地走村串户,登门宣传和拓展业务,既扩大影响,又使农民接受和钟爱村镇银行。强化市场营销既包括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也包括其它所有面向市场的业务领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营销。
2、强化内部管理,全力打造“遵纪守法,高效合规,行为严谨,健康运行”的新型银行。村镇银行要根据“规范经营,内控缜密,制度先行,依法治理”的原则,严格界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准则,保证经营管理少出或不出风险和事故,把村镇银行办成真正的现代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管理,有几个重点必须常抓不懈。
其一,坚持和完善一级法人治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村镇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干涉。规定还指出,村镇银行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这些条款,十分清楚地界定了村镇银行自主和股东参与的关系。有些控股的银行,为推动村镇银行办得更好,采取了一些统抓直管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镇银行的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村镇银行既要接受控股银行的指导、支持、监督、参与和帮助,借鉴和运用控股银行的成功经验做法,又不能成为控股银行的分支机构,重要的经营决策,应通过董事会或股东会讨论决定。
其二,正确处理开拓业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保证各项业务安全运行。要增强风险意识,守好防范风险这道堤坝,构筑自身的金融安全区。这里要强调的是,金融作为高风险行业,其风险具有反映的滞后性、控制的被动性、涉及的广泛性和危害的深远性,这种特性,决定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高度和难度。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村镇银行创业和发展的基石,一刻都不能放松。
其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村镇银行经营行为和员工办事行为。要把约束和激励结合起来,提高员工按章办事的积极性;要有严格的检查考核办法,推动员工按章办事的持久性;要把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作为对员工进行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启发员工按章办事的自觉性。要从加强机制建设入手,逐步形成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稳健而又适应竞争的经营机制,严谨而又充满生机的管理机制,合理而又面临挑战的分配机制。
3、强化团队建设,以优秀人才开创一流业绩,争创一流银行。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技能熟练、道德品质优秀的人才队伍。要强化教育培训,要积极引进人才,要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得到充分信任和使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团队建设的核心。村镇银行领导班子应该是努力奋进、勇于开拓、团结务实、发挥表率、关爱部属的领导班子。既要为员工提供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比较丰厚的工资福利待遇,更要重视用企业理念和文化去塑造他们,引导员工全心全意为村镇银行的发展争作奉献。
四、剖解难题与抓紧实施
村镇银行创业和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要在不断战胜困难中前进。为有助于更快成长,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1、抓紧增资扩股。在银监部门、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发起银行的支持配合下,东部地区村镇银行股本金宜扩充到1亿元以上,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2、加强网点建设。村镇银行的发展,必须借助网点的合理布局,要加快在村镇设立分支机构的进度。
3、加快支付系统和电子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尽快实现拓展业务和加强管理现代化、网络化。
现状与途径 篇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4所中等职业学校(陕西省经贸学校、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陕西工业学校)的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每校抽取男女学生各120人,共960人。
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学生体育消费和健身途径选择情况调查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信度法”,效度检验采用“专家咨询评价法”,经检验问卷一致性程度很高。共发放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843份,有效回收率87.8%。
二、结果与分析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1)体育消费观念及消费动机情况。4所中职学校生源情况包括城市学生、县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其中县镇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8.4%,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31.7%和29.9%。对体育消费的态度调查可知,有77.3%的学生表示赞同,12.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有10.3%的学生不赞同,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对于体育消费的态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差异性不显著,城市和县镇的学生赞同率高于农村学生。
体育消费动机是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消费的主观动因,中职学生体育消费动机选择呈多元化的分布,依次是保持健康和愉悦身心,占78.9%,丰富业余生活,占58.4%,缓解学习压力,51.3%,提高运动技术和追求时尚,占36.6%,还有增强人际交往和展示体育才能都是体育消费动机选择因素。男女生对体育消费动机的认知一致,只是在每一种动机因素的选择上,男女学生之间有一定差异(P>0.01)。
(2)体育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情况。体育消费结构分为体育物质产品和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体育物质产品主要包括体育服装、鞋袜、体育报刊、杂志和书籍、体育音像制品、体育彩票、小型体育器材等实物性消费,是主流的消费支出。其中,男生每年实物性消费平均178.7元,女生为166.7元,学生进行实物性消费的支出顺序依次为:体育服装、鞋袜、小型体育器材、体育报刊、体育杂志和书籍、音像制品和体育彩票,与学生整体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相符。
体育服务产品消费主要包括参观、观看体育比赛的门票、体育健身场馆和参加体育培训消费等。目前体育服务型消费在中职学生中尚处于发展阶段,男生实物性消费年平均178.7元,女生年平均166.7元;男生每年服务型消费27.8元,女生24.3元,被调查的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电视转播来收看国内外各种比赛。
在每年体育消费中城市学生在100-200元、200-300、300-400元之间所占比例最大,而县镇和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100-200元和200-300元之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年平均消费水平之间存在差异(P<0.01)。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健身途径现状
(1)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情况。调查显示,76.3%的学生首选在校内体育场地进行体育健身活动,20.1%的学生选择校外体育场馆,7.8%的学生经常在收费场馆参加健身活动。说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体育服务性消费的人数很少。
(2)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项目情况。中职学校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中球类依然是参与最多的项目。其中,男生参加的主要活动项目依次是: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跑步、健美操、跆拳道、武术和其他,女生分别是: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跑步、健美操等。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参加体育健身项目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与体育健身途径的影响因素
(1)影响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对中职学校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的调查涉及12个选项,第一位是自身健康的需求,男女学生分别占79.8%和77.3%,说明进行体育消费以促进健康成为许多中职学校学生的共识。第二位的是他人的影响,男女学生分别占41.4%和37.2%,身处校园的学生周围同学和朋友也影响着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其他依次是:个人的体育兴趣、传媒的影响、体育明星的影响等因素。
(2)影响学生体育健身途径的因素。影响中职学生体育健身途径的因素调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场地设施和器材,体育兴趣,闲暇时间,分别占64.3%,55.8%和42.1%。目前,中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普遍不足,尚不能满足全体学生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
三、结论
中职学生对体育消费大多持赞同态度,体育消费动机呈多元化,男女学生存在差异。以体育实物性消费为主,体育服务性消费所占比例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场所大多在校内场地进行,球类是参加人数最多的项目,去各种收费场馆进行健身活动的学生很少。自身健康需求是影响学生体育消费的第一因素。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不足是影响学生体育健身途径的首要因素。
四、建议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消费理念,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充分挖掘学校现有学校体育资源潜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健身途径和体育消费空间。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体育健身途径,适当引入成功的商业元素,促进学生体育消费热情的提高。在校学生是参加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的最活跃的群体,尚处于发展中的消费阶层,如何使他们的体育健身途径与现有的体育消费能力更好的结合,开发适合学生群体的体育消费产品,促进学生的体育消费与健身途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现状与途径 篇4
一、目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 会计核算方面的不规范。
(1) 原始凭证填制不规范。如, 部分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要求, 基本要素不齐全, 摘要、大小写、日期、单位名称等相关事项不按规定填写, 甚至大小写不一致;购买大宗办公用品, 没有清单, 没有验收证明;支付款项, 没有收款单位和收款人的收据;对方遗失发票需复印的未履行登记手续, 复印件提供人员与收件人员未签名或盖章;编制发放劳务费等款项人员名单表, 没有劳动起止时间、内容、领款人身份证号码等栏目, 不能全面记录经济业务的全过程。 (2) 随意填写会计记账凭证。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单位会计并未认真审核和填制会计记账凭证, 随意性很大。主要表现在:记账凭证摘要部分不能准确地描述业务内容, 附件张数不填写或记数不准确, 漏盖出纳、审核、复核等人员的印鉴;将不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订正、调整记账凭证未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填制。 (3) 登记会计账簿不规范。如个别单位未按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 账簿启用表填写不全, 记账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未签字或者盖章, 账簿的登记、更错、结账不够规范。
2. 会计监督中的不规范性。
各个单位会计机构都应设置会计复核岗位, 应当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及国家统一规章制度的要求, 对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 对审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 应当退回, 要求补充、更正;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 不予办理等等, 但是在目前实际的会计工作中, 相关会计从业人员远达不到这些要求。会计监督的不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部分单位没有严格按照财经法律、法规、规章, 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为依据, 违反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坐支现金现象严重;违背现金收支范围规定, 单位之间收支大额现金;违背库存现金限额管理规定。 (2) 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没有严格履行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的职责, 审查力度不够。如一些原始发票, 实际支出的是餐费, 被填写成会议费且在会议费中列支;一些实际是购买有价证券 (卡) 的发票填写为办公用品 (或计算机耗材) , 被会计人员列入办公用品支出;报销会议费仅提供一张发票, 没有附详细记录会议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租用房间、租用车辆、用餐标准、用餐数量、会议用品等会议结算清单;报销的差旅费中住宿费发票没有详细记录时间、床位数、单价;报销的培训费更是五花八门等, 造成会计人员无法履行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的职责。 (3) 部分原始凭证没有审批人或经办人签字, 就被会计人员受理了。
3.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
部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松弛, 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会计事项授权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资产物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不健全, 导致内部管理制度缺失, 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 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只是挂在墙上, 说在嘴上, 未认真执行过。目前主要不规范问题有:因人力有限, 常常一人身兼数职, 不相容职务很难有效分离;有的单位财务专用章随意使用, 没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有的单位法人名章和财务专用章由一人保管;各种有价证券、发票、收据管理不严格, 造成管理上的漏洞等。
4. 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方面的问题。
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职业判断能力不强。如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 部分单位会计人员不清楚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 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导致出现“固定资产增减不记账;对于接受捐赠、以旧换新的固定资产不记账;已经报废的资产不作账务处理长期挂账;日常会计核算中,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或者多提或少提折旧, 账面与实际严重不符”等。
二、会计基础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部门对基层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有所放松, 检查、监督力度不够。随着改革开放和基层单位扩大自主权, 有关政府部门对基层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管理缺乏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 对基层单位会计工作的管理仅限于会计工作结果和会计报表的管理, 会计监督职能得不到正常发挥。 (2) 单位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认识不足, 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意识淡薄。有些单位领导人认为会计基础工作不过是简单的账务处理事务, 对财务管理没有多大影响, 不重视单位内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不重视会计人员的聘用和聘任, 从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 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
三、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途径
1. 各级领导部门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 采取切实措施, 指导和督促各基层单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整顿会计基础工作中不规范的做法和存在的严重问题, 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定期组织会计基础工作情况的检查。财政部门或者业务主管部门可以组织检查组进行抽查或普遍检查或重点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要提出整改意见, 并检查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具体措施有:一是彻底清除无证上岗人员;二是定期对各单位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和奖罚, 并与岗位资格聘任、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 形成人人争先的良好风气;三是在会计工作管理的范围、内容程序、方法上要制度化、公开化, 实行依法行政。
2.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现状与途径 篇5
广元市昭化区朝阳乡小学薛春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在科技高速发达,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意识形态中的“礼仪”,逐渐在淡薄、缺失。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在十八大中明确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足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想要开展好这项工作,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我们工作开展的现状,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一、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开展的现状
1、家庭教育造成学生文明礼仪的缺失。
现在的孩子是被宠坏了的一代,家庭的娇生惯养,使一部分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缺失。另一方面,家长的个人素质也是对孩子造成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许在学校他是一个好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不说脏话,可是回到家则是另一个样子。学校缺少与家长的沟通,使得孩子在校5天受到的教育,抵不上在家两天的影响。
2、学校礼仪教育观念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大部分学校只注重去检查监督学生,以评价的方式体现文明礼仪教育,而忽略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过程。有的学校则是注重抓教学,而轻视了文明礼仪教育。可想而知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没有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学生只会是学习的机器,将为祖国未来的和谐发展造成隐患。
3、文明礼仪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大部分学生对文明的理解还很浅显,他们只是知道不打架,不骂人就是一个文明的学生。对一些文明礼仪基本知识,基本的道德观念,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都了解的不是很透彻。这就使得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过于狭隘和片面。我们的文明礼仪教育只局限于学校,是远远不行的,应该将文明礼仪教育在家庭和社会大力宣传,由一个小的个体去影响一个大的群体,也许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们知道积水成渊,因此我们的宣传力度和广度都要加大。
二、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1、舆论导向,加大宣传。要想将文明礼仪教育进行到底,我们必须好好利用教育主阵地——校园。充分发挥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及宣传栏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主线,结合各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还可以让学生走进社区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由个人文明而带来的良好效应,做一个快乐的文明人。
2、优化环境,营造氛围。可以在学生经常关注的地方贴上一些文明小
标语,通过黑板报开辟文明小天地,通过竞赛评比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知识。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行全员育人,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让学生牢记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树立典范,引导方向。美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人应该做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教育形象化、具体化,给学生引导文明礼仪方向。而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对于学生的问好,教师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教师首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都亲切地向他们道谢;如果老师做错了什么,也勇敢地向学生道歉。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
4、持之以恒,强化意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首先要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使其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个文明之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可塑性大,发展还不稳定,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强化礼仪训练是比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礼仪表现没有持久性,学生不能始终如一的坚持,当督导勤的时候表现的会更好一些。因此文明礼仪教育要贯穿学生整个身心成长发育的全过程,这就决定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持久性。在日常工作中要常抓不懈。
5、家校沟通,整合力量。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应紧密结合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在孩子一生的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同时,也要认真开展好家长学校的工作,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长充分认识到为孩子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性,使老师与家长之间加强情感交流,使家庭、学校的教育站在一线。使学生在对待人或事的时候有正确统一的观念,而不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背道而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实现整体的育人目标。
渭北旱塬果园施肥现状与培肥途径 篇6
1. 果园施肥现状
对两个村50个农户的果园进行调查,情况如下:未挂果果园平均亩施有机肥1750千克,纯氮平均16.5千克,最高26.5千克,最低6.4千克;五氧化二磷平均6.6千克,最高7.2千克,最低6.0千克;氮、磷比为1∶0.4。低产果园常年平均亩产704千克,平均亩施有机肥4660千克;纯氮平均21.7千克,最高42.5千克,最低10.2千克;五氧化二磷平均18.3千克,最高36.8千克,最低9.2千克;氧化钾平均25千克;氮、磷、钾比为1∶0.84∶1.15。中产果园常年平均亩产1514千克,平均亩施有机肥6150千克,纯氮平均27.8千克,最高71.5千克,最低5.1千克;五氧化二磷平均20.9千克,最高36.8千克,最低4.8千克;氧化钾平均20.8千克,最高25千克,最低12.5千克;氮、磷、钾比为1∶0.75∶0.75。高产果园常年平均亩产2062千克,平均亩施有机肥5620千克,纯氮平均24.1千克,最高51.0千克,最低9.0千克;五氧化二磷平均32.1千克,最高46千克,最低23千克;氧化钾平均25千克;氮、磷、钾比为1∶1.33∶1.04。
2. 当前果园施肥中存在的问题
①科学施肥覆盖率低,农户合理施肥意识淡薄。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农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产品严重滞销,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致使果农施肥意识淡薄,科学施肥覆盖率低,导致地力水平严重下降,土地再生产能力减弱。
②有机肥施用面积小,施用量低。据调查,果园施用有机肥的农户占总调查户的81.2%,有机肥亩施用量平均为4500千克,较高产果园施用量6000千克少1500千克。有机肥投入面小、量低,果树生长后期脱肥早衰,果品质量下降。
③无机肥施用水平低,氮磷钾比例失调。据调查资料分析,果园亩纯养分总量平均为42千克,较适宜用量60千克低18千克,氮、磷、钾施用比例(N∶P2O5∶K2O)为1∶0.87∶0.79,与适宜比例1∶0.5∶1.0不符。
④施肥方法不当,肥料利用率低。据调查,农户普遍肥料施用方法与正确用肥方法存在差异。表现为重视基肥和春季追肥,忽视夏肥(果实膨大肥),用肥种类上重视氮磷肥、忽视钾肥,从而造成用肥“临界期”错过,肥效利用率降低。
3. 科学施肥对策
①普及科学施肥知识,提高农户合理用肥意识。一是按生长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编写果园合理施肥技术规范教材,开展主产区果园施肥技术培训;二是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介,宣传科学施肥知识;三是深入村组果园进行施肥技术指导。
②挖掘有机肥源,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有机肥料具有养分全面、肥效持久、耐旱等综合效应,同时又能防止污染土壤,促进农产品优质、安全生产,因此,果树栽培上要把有机肥料的施用作为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来抓。采取发展养殖业,搜、积、换(即农户间用积累的有机肥和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交换),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途径,挖掘一切潜力,广辟肥源,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增加施用量,力争给所有果园地都施上有机肥,亩施用量达到5000千克以上。
③根据不同产量水平,合理施用无机肥。不同果园的土壤基础养分不同,不同产量水平需要的养分也不同,因此,要保证果品优质、高效、安全,必须因土、因产量水平施用无机肥料,合理养分配比及用量,使土壤供肥与果园需肥平衡,充分发挥肥料效应。在果园施肥现状调查与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果园施肥方案。对未挂果园,亩施有机肥1500~2000千克,纯氮10~15千克,五氧化二磷3.5~5.5千克,氧化钾5~7.5千克;对目标产量在1000~1500千克的果园,亩施有机肥3000~4000千克,纯氮55~60千克,五氧化二磷27.5~30千克,氧化钾55~60千克;对目标产量在1500~2500千克的果园,亩施有机肥4000~5000千克,纯氮70~75千克,五氧化二磷35~37.5千克,氧化钾70~75千克;对目标产量在2500~3500千克的果园,亩施有机肥5000~6000千克,纯氮80~85千克,五氧化二磷40~42.5千克,氧化钾80~85千克。
④改进施肥方法,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应。果园不同时期对肥料的需求不同,因此,要发挥肥料的增产效应,就必须掌握果树的生长特点,按照需肥规律抓住施肥关键时期,改进施肥技术,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应。果园用肥应分基肥和追肥施用,基肥在秋季结合深翻施入,以有机肥和氮肥为主;追肥分两次施用,萌芽前以氮磷肥为主,果实膨大期以钾肥为主,均采取穴施和“井”字形沟追施法。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改善途径 篇7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有目共睹, 据统计, 每年大概有1/3的高校毕业生不能如期就业。这主要是由于自1999年以来全国各个高校的不断扩招, 导致了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 供过于求, 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也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学历门槛越提越高, 专科、三本的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笔者曾经看到一副对联, 上联——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 下联——本届生上届生往届生届届失业, 横批——愿读服输。这副对联尽管有点夸张, 但是非常形象地展现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高失业。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 我国有560万高校毕业生, 其中150万不能按期就业;2009年, 我国有610万高校毕业生, 只有410万如期就业, 剩下200万未能如期就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
1. 受经济增长速度变缓影响, 由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能力有所减弱。
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近几年, 我国经济发展增速变缓, 很多中小企业, 尤其是私营企业纷纷倒闭, 使得就业岗位急剧减少, 就业压力增大, 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由此不能按期就业, 或者就业不久又失业。
2.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专业设置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但是我国有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太科学, 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具体来说, 国内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名目繁多, 甚至重复。由于我国高校存在专业重复设置, 设置同一专业的高校过多, 又同时扩大招生规模, 一些专业培养的大学生的规模供过于求, 毕业生就业必然困难。二是专业设置滞后。很多专业的设置滞后, 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麦可思公司公布的2007、2008、2009届大学生失业量最多的前10个专业统计数据显示, 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等本科专业为连续3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属于重复开设最多或是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专业。
3. 高校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准, 好高骛远。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都被视为掌上明珠, 很多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愿意从事服务行业或者需要付出体力劳动的行业, 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只想选择稳定的、坐办公室的工作, 不愿意选择营销行业、服务行业、需要野外作业的行业, 在这一就业意愿的推动下, 我国出现每年几百万大军报考公务员的现象也就很正常了。当然, 这也与我们国家的国情关系密切。但是公务员的岗位是有限的, 我国也多次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机构裁员、缩编。所以, 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与社会人才需求就形成了两条平行线。一方面是很多大学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另一方面是很多行业职位空缺。另外,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 很多新兴行业以及传统行业的更新换代对劳动力文化素养、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而很多大学生对这些变化并不了解。最近10年来, 很多高职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很好, 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签约, 有的在校学习期间就已经工作。
4. 高校毕业生过于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者追求经济利益, 不考虑社会需求和国家利益。
大学生重视自我价值, 具有人本精神, 体现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在择业时如果一味重视自我价值, 忽视社会价值和社会的要求, 不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就会被社会淘汰。目前, 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注重经济利益, 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就业的首选城市是现代化的大都市、沿海地区或者发达国家, 而对偏远地区、需要为社会奉献的贫困地区很少有学生选择。择业时期望过高, 也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很多岗位没有人做, 另一方面有些岗位供过于求。
5. 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门槛。
如今,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 不看专业水平、业务能力, 先看学历。这样就会把一批没有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阻挡在外。因为我国目前很多专业技术人才都是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 学历层次偏低。所以很多单位招聘了高学历人才, 其实在单位没有用武之地, 而一些需要有技术能力的岗位却招不来合适的人才。
三、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途径
1.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一种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 这样才能更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一是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 鼓励一些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完善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二是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用人单位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 不能为提高自身形象, 故意抬高门槛, 要录用合适的、需要的人才, 形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 在用人上不能一味追求工作经验, 刚毕业的大学生知识结构新, 有胆识、有魄力, 更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更具有创新精神。另外, 各用人单位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 为培养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要认识到, 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 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用人单位服务的, 因此各用人单位也应参与到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去, 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各用人单位发展方向的人才, 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帮助学生锻炼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具体的操作能力, 为以后找工作积累经验。
2. 从基础教育着手, 改变教育理念,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广泛深入开展,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影子处处存在, 这就必然导致大学生的高分低能, 以及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年龄的不相符。基础教育对人的影响非常关键, 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要从小做起, 而不是到大学才开始。由于应试教育, 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至关重要, 而忽略了对孩子人格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很多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很活泼、机灵, 但到了高中阶段就深陷各种题海, 在其中摸爬滚打, 好像变笨了, 这是因为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活泼的天性。而到了大学阶段, 高中阶段为了应试所学的知识又基本上被抛弃了。而高中阶段对于孩子人格、心理的培养基本上是缺失的,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必然是功利的、短视的、身心不健康的。
3. 高校要改变行政化的管理模式,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加强
就业指导。国内很多大学过多地受着行政化办学模式的影响, 落后的办学思路和管理模式培养出很多不合格的大学生。今后, 在专业设置方面, 高校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深入地调研, 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 要有长远的眼光, 避免专业的重复设置、趋同设置。大学多元性定位是一个社会发展、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必然结果。近几年, 国内的很多高考状元都热衷报考香港的大学, 原因就在于香港高等教育充分体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参考的高校定位, 各类型高校分工明确, 避免了专业设置重复及盲目追求学校升格而出现的专业设置大而全的问题。
4. 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为就业做准备。
归纳起来, 高校毕业生要想以后事业有所建树, 应该具备专业能力、通用技能和一些综合能力。一是专业能力。专业学习是未来事业的开端, 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培养科学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通用技能。通用技能是指语言技能、网络技能的培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需要通晓多种语言、具有多种文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将来能更顺利地与一些涉外企业交流合作, 大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技术已经普及,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网络密不可分, 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懂得网络技术, 熟悉国际惯例, 能利用网络进行全球性的交流和沟通, 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一些综合能力。大学生还要具备一些综合能力, 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 了解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基本特点, 不断从图书馆、大众传播渠道和对社会的广泛接触中汲取大量的信息, 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对生活的体悟, 培养生活情趣, 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能力。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有宽广的胸怀, 能够把自己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给心灵放个假, 进行心理调节。另外, 还要具备接受新知识和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的能力。现代社会日新月异, 大学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 不断更新知识, 学习新的知识, 深入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并有针对性地不断充电, 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
5. 高校毕业生要勇于创业。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 创业型就业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业教育, 在硅谷、128公路创办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于1980—1999年创造了3 40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其中, “创业一代”公司经营着这些中小企业中5%的年轻的和快速增长的公司, 创造了其中77%的工作机会。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秘密武器, 同时也造就了很多富豪。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紧密结合起来, 既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又能够愉悦身心, 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创业可以促进科技创新,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还有助于培养年轻的管理人才。当然, 创业需要大学生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生存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
现状与途径 篇8
1 生产现状
榆林市是全国小杂粮优势生产区, 常年种植面积320万亩, 平均亩产81.5公斤, 总产量26万吨, 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1%, 居全省第一。目前, 全市小杂粮无公害基地认证14.5万亩。知名的横山大明绿豆、粒大、色艳发芽率高, 被誉为"绿色珍宝", 米脂小米"汁如凝脂", 三边荞麦"衣食同源", 榆林红小豆有"红宝石"之称, 神木芸豆称"百鸟蛋王", 府谷靡子"医膳同功"。30多家小杂粮加工企业年创汇1亿多美元, "横山大明绿豆"、"米脂香米""五国园小杂粮"、"四妹子小米""三十里铺杂粮"等文明国内外。2007年9月成功举办的首届"中国·榆林国际荞麦节", 可由世界荞麦协会认定中国榆林为世界红花荞麦产业化示范先进区;认定中国榆林大明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12类作物48个品种为名优小杂粮品种;认定中国榆林为绿豆、荞麦谷子、糜子12类小杂粮作物优势产区;评先出了小杂粮系列产品金奖99个。2008年全市示范种植的小杂粮平均单产较传统方式增产36.1%以上, 米脂县千亩谷子平均亩产达到247.1公斤, 府谷县千亩糜子平均亩产达到243.2公斤, 神木芸豆亩产205公斤, 定边、靖边甜荞亩产164.6公斤, 苦荞亩产273.4公斤, 横山黑豆亩产207.7公斤, 吴堡高粮亩产567.3公斤。
2 品种资源
我市是国内小杂粮种质资源富集区和优势产区, 保存种质资源3000多份, 栽培品种16类131个, 其中谷子25个、糜子18个、黑豆22个、芸豆15个、燕麦1个、豇豆7个、绿豆5个、红小豆5个、蛮豆2个、本地高梁3个、扁豆4个、豌豆4个、荞麦15个、西米2个、本地软玉米2个、蚕豆1个。
3 区域布局
全市小杂粮主要分布在丘陵沟壑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石山区。糜子主要在府谷、神木等县丘陵区;绿豆主要在横山、佳县、米脂、子洲、绥德等县丘陵区;谷子主要在米脂、绥德、佳县、子洲等县的丘陵区;荞麦主要在定边、靖边的白于山区;黑豆主要在神木、横山等县的丘陵区;其它小杂粮各县区均有分布。
4 存在问题
4.1 品种混杂退化严重, 新品种推广速度缓慢, 使许多名优产品质量下降, 影响市场竞争力。
4.2 基地集约化程度低, 以农户分散生产为主, 不利于规模化经营。
4.3 栽培技术落后, 投入较少, 单产水平低, 经济效益差。
4.4 加工水平低, 精深加工企业少, 缺乏宣传, 没有真正打开消费市场。
5 开发利用途径
5.1 搞好良种繁育。
在府谷、定边、横山、米脂、佳县等县, 建立荞麦、谷子、糜子、豆类等4大类15种名优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 年生产良种215万公斤, 为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提供良种保证。
4.2建立品种展示园。2008--2010年每年在定边、横山、市原种场建立三个小杂粮品种展示园。分别选择100亩土壤肥沃、有灌溉条件、交通方便的耕地, 征集国家审定的全国名优小杂粮品种和市内名优品种进行保护性繁殖和高产栽培展示, 开展小杂粮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选育名优小杂粮良种, 充实小杂粮品种资源库。
5.3 创建高产样板田。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开展高产创建活动。采用最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 最大限度的挖掘其生产潜力, 努力创造出不同土地类型、不同作物品种的高产典型。每县 (区) 每年建立1个创建高产样板田, 种植面积30--80亩, 共建立500亩8大类小杂粮创高产样板田。每类小杂粮选择1--3个名优品种, 每个品种种植10亩, 并邀请全国小杂粮专家进行侧产评估, 总结完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5.4 建立高产示范区。
在小杂粮生产区, 结合集成技术推广, 建立高产示范区, 为基地建设提供经验和典型。2008年, 重点抓5个千亩高产示范区, 其中在横山建立千亩绿豆示范区、米脂建立千亩谷子示范区、定边建立千亩荞麦示范区、佳县建立千亩红小豆高产示范区、府谷建立千亩糜子高产示范区。2009年扩大示范区面积, 抓好5个5000亩高产示范区;2010年抓好5个万亩高产示范区。
5.5 建立标注化生产基地。
根据全市小杂粮生产优势区域布局, 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 建立优质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 对小杂粮实行全程标注化管理。2008--2010年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别达到60万亩、150万亩、25万亩。加强标注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 推动标准入户。
5.6 发展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横山外贸进出口公司、靖边新田园、府谷天漠、米脂"三哥哥"、神木"丰禾五谷"5个有规模、有市场、有基地、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小杂粮龙头企业。以企业为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 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 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大以小杂粮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力度, 促进小杂粮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 打造"横山大明绿豆"、、"定边荞麦"、"米脂香米"、"府谷糜子"、"榆林小豆"等品牌,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耘, 刘占和, 王斌等.榆林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7.
幼儿教师科研水平现状与解决途径 篇9
一、幼儿教师科研现状
(一) 幼儿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低, 科研意识淡薄。
我国大部分的幼儿教师的培养, 由原来的中专逐步向大专过渡, 趋势是向高层次发展, 但是现今由于客观历史原因, 绝大部分骨干幼儿教师 (30岁左右) 都是中专和大专的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的结构特点决定幼儿教师综合素质, 他们大多对于科研没有基本的概念, 很多工作都从自我感受的感性点出发, 以前人和自己的经验作为工作的指导和出发点。大部分幼儿教师的工作观点是完成基本的日常班级管理与幼儿管理, 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幼儿教育的科研工作, 觉得科研工作距离自己比较遥远, 只要管理好自己的班级, 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很多幼儿教师就算表面进入了科研领域, 其实只是为了考核、评职称或者完成市、区、园里的工作任务, 几乎没有主动进行科研的积极性。由此可见, 幼儿教师进行幼儿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兴趣性、积极性等各方面都不成熟, 往往是被迫参与、从事科研的, 科研意识非常淡薄, 基本没有机会体验教育科研和科研应用所带来的乐趣, 并享受其中的成功感[2]。
(二) 幼儿教师科研知识比较缺乏。
所谓幼儿教师科研知识特指幼儿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我结合通过自身工作经验, 与周边同行的交流, 以及相关报告的调研发现, 30周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中只有极少数幼儿教师系统学习过幼儿科研知识, 很少有人了解如何参与幼儿教育科研活动, 几乎不懂科研课题设计的规范与流程, 不了解幼儿教育论文撰写的规范。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科研就是写论文, 甚至是写工作小结。他们根本无从了解教育科研是一个从收集、选题、论证、立项、计划、调研、撰写、修改、结题到撰写完整报告、论文发表, 再跟踪提高、研究的过程[3]。在这种情况下, 很少有幼儿教师会主动订阅幼儿教育理论的相关报纸、刊物, 更不会主动寻找、学习相关幼儿科研理论知识, 大部分幼儿教师科研为零。
(三) 幼儿教师科研能力普遍很弱。
所谓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幼儿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并找出其中一般规律的过程, 最终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幼儿教师科研能力很弱主要表现在:1.幼儿教师普遍感觉科研难度很大, 不知如何从何获取课题, 不知如何开展研究课题;2.研究课题方法、手段单一, 主要集中表现就是上网搜索资料, 然后抄抄、改改、写写, 应付了事, 完成任务, 不求创新;3.研究方向很集中, 基本就是取材于幼儿的日常行为管理内容, 然后就某一点进行经验性的总结, 造成大多数论文雷同;4.研究应用性狭隘, 科研内容推广性、应用性不强, 大多数属于纸上谈兵, 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二、提升幼儿教师科研水平的途径
(一) 加强学历教育, 提升整体层次。
当前幼儿园的主体教学力量是主干教学教师, 绝大部分以师范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主。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下, 学前教育的生源并没有得到提高, 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生, 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入校文化成绩较差。在这种生源质量的前提下, 即使通过严格的学前教育培训, 也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幼儿教师。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走访身边同行发现, 幼儿教师的科研概念起源于其在学生时代的学习, 然而他们在师范学校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时, 课程中几乎没有相关指导性内容, 在学生时代没有科研概念。现代社会, 知识就是力量, 起跑线教育受到重视, 激烈的社会竞争下, 家长不遗余力, 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 选择优秀的学前教育资源。一方面是社会的高要求, 一方面是培养的低层次, 相互矛盾、冲突。所以要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 就必须提高学历教育水平, 在整个培养幼儿教师体系中渗透科研相关内容, 使招生、培养过程、实习、毕业四个环节紧紧相扣, 提高招生标准, 夯实文化理论基础, 使得生源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加强培养过程, 在培养过程中灌输终身科研的概念, 利用课程教学, 建立幼儿教育的科研方法体系;加强实习过程, 让学生利用理论去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 总结新问题, 从而激发学习与科研的欲望;重视毕业环节,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要求, 严格毕业论文答辩流程, 建立毕业生档案, 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指导, 让学生离开学校并不脱离学校, 经常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指导。
(二) 幼儿园工作管理。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前教育的集中场所, 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 管理人员占据很小部分, 绝大部分都是幼儿教师, 直接带班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管理。现在的模式基本上都是老教师带新教师, 这里的老教师是教龄长而不是年龄长。社会化大发展, 优质的幼儿教育资源稀缺, 需求量增大, 很多优质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他们大多数喜欢招聘一些有经验的幼师做管理人员, 而从事一线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则喜欢招收青春、活泼的大学毕业生。很多新幼儿教师进入此行业后, 基本就是靠老教师带, 加上自己摸索, 逐渐凭借经验在从事幼儿教育。这种教学管理模式, 使得他们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 增长了阅历, 但是对于长期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 变繁为简并不是有利的。在幼儿园工作管理方面, 应该将幼儿园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相结合, 以双赢为归宿点。定期邀请高校幼儿教育教学类的科研教师和幼教科研专家入园进行学术讲座;积极营造崇尚幼儿教育教学科研的园内氛围, 鼓励中青年教师投身科研, 让大量的感性材料变成理论知识, 指导自我的长期实践;加强科研的绩效考核工作, 将科研纳入每年度的年终考评, 形成硬性指标, 鞭策普通幼儿教师开展科研工作[4]。
(三) 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
根据人的生存需求理论, 我们当然希望每位幼儿教师能够将幼教事业当成终生从事的事业来经营, 并从中获得肯定和快乐, 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在现实中,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 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在5~8年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而8~12年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强烈的不意愿或直接离职, 原因主要是觉得职业没有发展, 人生缺失规划。所以我们应该在幼儿教师入园时, 安排老教师结对帮助,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工作观、人生观。通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 每位新幼儿教师都懂得如何理解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 在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中, 将自己长年累月的丰富经验书面化、理论化将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引导, 幼儿教师会发现并了解科研的必要性, 在科研中进步, 在科研中快乐, 在科研中将自己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材料, 形成总结、课题、讲义、论文, 并与更多的同行分享、共享科研的成果, 将个人成果推广, 从中获得成功与满足感, 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的长期化结果。
(四) 教育主管部门。
作为幼儿园的直管上级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幼儿教师的科研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长期性的准入、准出标准不是教育主管部门所能制定的, 但是对于幼儿园的直管上级部门来说, 很多事情大有可为:1.定期举办各幼儿园的科研工作讲座, 进行科研重要性的宣讲;2定期举办科研交流研讨会, 进行幼儿园论文评比, 营造市区浓厚的幼儿教育科研氛围;3.定期组织市区骨干幼儿教师参观考察全国优秀的幼儿教育科研基地 (优质幼儿园) ;4.定期召开科研课题推荐会, 向广大年轻幼儿教师推荐科研项目和方向[5];5.长期举办市区的幼儿教师科研竞赛, 让需要科研项目的幼儿教师有项目可申请, 有项目可研究, 等等。
我们相信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定可以逐渐营造良好的幼儿教师科研氛围, 让广大幼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 将大量的实践经验转化成科学理论, 指导自我的再实践, 在工作中不断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 为祖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幼儿教师作为教师序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促使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任。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对于幼师基础教育存在着轻视的倾向, 当前幼儿教师存在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教育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知识与方法缺乏等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 特别是科研素质必须从幼师培养体系、幼儿园工作管理、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和教育主管部门四个方面出发。
关键词:幼儿教师,科研水平,提高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燕.教师是教育实践主体也是教育研究主体——兼谈幼儿教师怎样提高自身素质[J].学前教育, 1999, (8) .
[2]白桦.创造性地开展园本培训工作, 2006 (05) .
[3]郭力平.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展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 .
[4]梁慧娟.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J].调查与研究, 2004 (5) :32-35.
大学生情商现状与教育途径分析 篇10
在大学生情商教育上, 仍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 一方面是学校情商教育重视不足, 大学生在情商修养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情商水平越来越多地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重视, 被视为人才选用和任用的关键因素。大学生作为智力水平较高的群体, 正处在自身能力提高和性格完善的重要阶段, 在个体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同时, 应重视并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情商。不论是从解决矛盾的需要上, 还是从学生发展角度, 都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研究中增强对情商教育的重视度, 促进大学生情商水平的提高。
一、当前大学生的情商现状
1. 自我认识不足, 自律能力差。
经典命题“认识你自己”, 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石柱上, 用以警醒世人。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与愿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学生对“自我”描述的分析, 发现学生对自我控制、社会自我和理想自我认识不足, 特别在自律、自制力和自控方面认识不足。这些现实也部分印证了为什么当前部分大学生行动力缺失、沉迷网络和手机、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自我认识不足, 还表现在大学生对自身情绪的识别不充分。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面临着从思想、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变化, 部分学生在转变阶段经历迷茫、困惑、失落, 由于不能正确看待个人情绪的变化, 进行合理归因,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自暴自弃甚至其他极端行为。
2. 情绪管理能力差, 耐受力差。
较之中学阶段,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更具自觉性和独立性, 但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还不是很强, 易被情绪所左右或陷入某种情绪难以自拔。由于环境的变化和需要的差异, 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各种情绪, 虽然人人都向往快乐、想获得愉悦的体验, 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情绪。当出现适度的消极情绪时, 只要得到合理宣泄, 就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当前大学生, 往往忽视个人情绪的纾解和管理, 负面情绪淤积而得不到释放, 影响个人健康和正常生活。在处理类似情绪和其他困境时, 当前大学生表现出的逆商水平也着实让人担忧, 对逆境的耐受力差, 抗压、抗挫能力较低。往往表现为陷入困境自怨自艾, 难以自拔, 缺少正确归因, 消极情绪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3. 目标模糊, 缺少行动力。
目前的大学生, 在十几年同一目标“高考、上大学”指引下进入大学, 可是一旦进入大学校园, 要做什么、想做什么、怎么做, 这些问题变得模糊了。有些学生将未来就业作为主要的前进目标——要找个好工作, 可是却缺少对自身具备条件的思考和准备, 并没有清晰的工作标准、自身条件计划、自我发展规划以及缺少个人身心成长关注。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失去了目标指引, 缺少具体规划, 从而使得他们失去了前进动力。
4. 移情能力不足,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当前大学生多是90后甚至是95后出生, 被称呼为“小皇帝”成长起来的一代, 多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 是家庭的中心, 从小享有着来自父辈、祖辈的关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学习生活中, 也几乎依靠着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习惯性地做事。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环境造成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意识, 欠缺移情能力, 较少顾及他人感受。在人际关系处理中, 表现出缺乏与人相处的技巧, 欠缺同理心, 人际关系紧张。
二、大学生情商培养路径
1. 完善情商教育体系。
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学校不仅肩负着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任务, 还要完善学生的人格, 包括情感和潜能价值等情商因素的挖掘和培养。学校教育中可以将情商教育作为能力培养的专门项目, 并在课程设计和教育形式上进行改革, 使情商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一方面, 设置专门的情商教育通识课程, 并以选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选择, 例如, “情商管理”“自我认知与悦纳”“人际交往技巧”等。另一方面, 可将情商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育当中, 设置情商教育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学生互动、课后训练等环节实现情商教育目标。最后, 可以将情商教育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 通过学生实际参与校内外的活动, 如大学生社团活动、校内外竞赛、公益活动等, 加强学生实践锻炼, 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来提高学生情商水平。在实践活动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 通过克服困难的体验, 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力。
2. 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其教学理念和态度、教育方法和策略、教育经验和手段, 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增强教师的心理素质, 完善教师的心理施教方略, 对提高学生情绪智力教育效果同样发挥重要作用。情绪智力理论要求师生之间构建一种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新型师生关系。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有意识地渗透情商教育, 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加强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 引导学生独立、自信。这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还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和生活状况等进行合理归因, 提高学生逆商水平,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应引导学生进行归因分析, 使学生对成功和失败都能有正确认识, 并在个人能力和努力归因上重点提醒, 以帮助学生敢于接受和承担相应的任务, 坦然面对逆境和困难, 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 更愉悦的自我接纳。同时,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明确个人奋斗目标, 按照个别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或行为制定适当的标准, 以增进学生对自我身心条件的了解。
3. 加强自我教育, 发挥情商教育的内部动力。
“吾日三省吾身”, 自省与自我修炼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途径。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来提升情商水平发挥内部主动性, 情商教育最终方能显现成效。大学生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 不仅要在学识和技能上学有所成, 而且在人格完善、精神世界充实、与人交往等方面也要不断提升。当前大学生首先要充分认识自我, 以更好地提升自己, 可以通过自我分析、借助他人评价、横向、纵向的自我比较等方式来实现。定时总结自我, 对自我认知、自我感受、自我控制、现实和理想自我等方面全面分析, 形成全面客观的自我认识,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 进行自我批评, 遵照接纳自我、热爱自我的信条进行自我欣赏。最后, 采用自我监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时刻提醒自己在所处情景下的分析情景、动机、行为反应方法和结果。
参考文献
[1]赵宝新, 王英, 赵丽新.试论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4 (2) .
[2]牛宗刚.当代大学生情商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科技视界, 2014 (22) .
现状与途径 篇11
农业种植离不开农田灌溉的支持。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农田灌溉都采取地面灌溉的方式,促进农业作物的正常生长。但是,地面灌溉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很低,不符合现代农业“节约能源”的理念。所以,我国的农业必须要对农田灌溉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兴建各种水利工程,降低农田灌溉的水资源浪费率。
农田灌溉用水现状
节水灌溉缺乏管理机制。我国农村人口占据了人口总数中的大部分,许多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受到传统理念的制约,采取水资源消耗量大、灌溉效率低的传统灌溉方式,既没有能够利用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的浪费,也不能够改善种植结构,利用农作物的合理搭配来节约灌溉用水。另外,虽然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兴建了各种农业水利设施,但是没有对水利设施的后期维护进行落实,导致水利设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弱。
节水灌溉规划不科学。农田节水灌溉的规划应该在了解农田周边水质情况、河流流速、河流走向、汛期长短的基础上,计算农业各种植环节的用水量来进行的。这就需要农田节水灌溉的规划人员参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而现在,许多地区的节水灌溉规划仅仅是根据地质勘探资料来开展的,既没有考虑到地区的气候状况,也没有考虑到农业的种植技术水平和农业发展状况,导致许多计划的节水灌溉方案缺乏实用性,受到技术条件、资金条件、地质条件的限制,难以大规模推广开来。
灌溉渠道发生淤积。農田的分布距离水源有近有远。为了让距离水源较远的农田也弄够享受到充足的水资源,往往会利用修建灌溉渠道的方式来进行解决。但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灌溉渠道的土壤长期处于水中,质地发生变化,容易发生淤积堵塞。灌溉渠道的淤积堵塞会造成多方面的危害,不仅让距离水源较远的农田没有充足的水资源进行农田灌溉,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导致水流溢出,淹没周边农田,降低农田的农作物产量。
农田灌溉的节水途径与措施
完善灌溉管理机制。虽然我国的农田灌溉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巨大,但是节约用水的空间仍然很大。只要能够降低农田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率,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就能够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我国农田灌溉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农业灌溉应该采取更加科学的灌溉方式,比如说喷灌和滴灌。喷灌,就是利用水泵和管道系统,将水资源喷到空中,形成水雾降落到地面上的灌溉方式。相比传统的地面灌溉,喷灌能够大大节省水资源的使用量和劳动力,还不用修建额外的沟渠和畦埂,节省了土地的使用面积,在一些地形不平整的地带也能够使用。而滴灌,就是通过塑料管道将水资源输送到滴头当中,起到直接灌溉农作物根部的效果。滴灌是西北干旱地区常用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其水资源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非常适用于各种果树、蔬菜的种植,也可以在温室大棚内实行。
科学规划农田灌溉。农田灌溉的规划要建立在参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包括地质勘探资料、水文资料、气象资料等等。除了这些资料所提供的理论基础,也要摆脱“依靠经验进行规划”的误区,增强农田灌溉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了做到这一点,规划人员应当深入到各个地区的农田当中,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各个村镇的灌溉用水情况,这样才能够结合各个村镇的实际用水状况对农田灌溉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另外,农田灌溉规划还要注意对污水进行处理回收,提高农业灌溉的循环用水率。
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结合农田地区的地质状况与水文状况。以新疆额敏县为例,该县境内河流河道众多,河渠配备比较完善。但是,这些河渠当中,很大一部分都长期没有得到维护,淤积现象严重,形成了大量的洼地和坡谷。另外,河流河道很多都发生偏移,进一步降低了河渠的蓄水能力。针对这种状况,农业主管部门就应该根据河流河道现在的走向,对河渠进行改造,清除河渠当中的淤泥,结合地下水的流动情况,建立新的河渠网络。还要注意在河流两岸开展整治工程,实行一些对河岸的保护措施。对于部分降雨量大的地区,还要加强排涝施工,通过设置闸门的方式,严格控制河渠的水位,避免水位上升、淹没农田。
加大宣传力度。我国农业种植的技术水平近年来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仍有许多农民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制约,采取能耗大、效率地的粗放种植方式。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派遣专业人员深入各村镇,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实地培训,对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起到一个宣传推广的作用。另外,政府的农业部门还应当制定各种政策,鼓励节水灌溉措施的实行,比如说对实行节水灌溉方式的农户提供一定的补贴,激发农民实行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中泰体育人才培养现状与途径研究 篇12
1、中泰体育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与泰国是社会制度不同的两个发展中国家, 有着不同的发展经历,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自1975年7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泰两国以诚相待,彼此信赖,在友好、平等、互利、互惠基础上,在政治、经济、贸易、军事、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两国最高领导人、政府领导人对继承和发展这一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国人民为增进中泰友谊作了不断的努力,两国关系已发展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睦相处的典范。研究中泰体育人才培养,可以从中吸取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有益经验,对推动21世纪中泰关系“更上一层楼”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泰体 育人才培 养可以增 进双方的 了解和人 民之间的 友谊,而体育作为人类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它所构建的以公平竞争为道德核心,以和平、进步和团结为目标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得到了全人类普遍认同,成为全人类的通用语言和共同爱好。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唯一与泰国既有陆路通道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泰国合作的前沿地带、重要门户和平台,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与泰国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南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2、中泰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
2.1、中泰战略合作伙伴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并关心广西的发展,并对广西各族人民满怀殷切期盼。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作出了一系列促进广西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1992年,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2000年, 国务院把广西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范围;2004年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每年在广西南宁举行;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简称北部湾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与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国务院于2009年12月7日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简称《国发〔2009〕42号意见》)批准实施。广西不断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着力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合作优势, 使广西从昔日封闭的西南边陲地区,发展成为面对泰国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成为连接多区域合作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及走向市场的大枢纽,成为大陆最充满希望、最富有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为深化中国与泰国的政治外交、经贸合作和体育文化交流创造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2.2、国 家关注民生 、体育惠民政策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被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基于体育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以及中国与泰国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大力开展中国与泰国体育交流合作,是创造体育产品和财富, 满足双方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共同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为中国—泰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也是促进中国—泰国体育人才培养, 进一步加强中国—泰国友好合作关系, 加快建设建好中国—泰国自由贸易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延伸。开展中泰体育人才培养,还是贯彻中国国际战略的一个创新和积极地举措。它的率先启动和有效开展,将对中国在世界其它地区开展区域性的体育交流合作, 甚至拓展到文化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深远的启迪。
3、中泰体育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
3.1、区位与文化优势
广西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北靠大西南和华南广大地区,面向东南亚, 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沿海、沿江、沿边,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我国唯一与泰国既有陆路通道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泰两国合作的前沿地带,重要门户和平台,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南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3.2、人才培训与培养交流密切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世纪以来,广西与泰国体育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广西与泰国的体育交流合作形成与时俱进、全面开花、系列赛事向着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和更大规模的发展势态, 表现为政府层面体育交流合作日趋系列化,部门社团体育交流合作日益多样化,边境民间体育交流合作日臻常态化的特点。广西地缘上的区位优势和长久以来与泰国的对外体育交流合作经验等优势叠加, 使广西已成为中泰两国开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和首选区域。
4、中泰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泰两国在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上已初具规模, 但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在这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中泰两国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中泰两国之间虽保留着多项体育项目, 但对这些项目的挖掘远远不足,很多都只限于节庆时举行,只有少数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如广西的抛绣球、打铜鼓、跳竹杠、舞狮子、板鞋舞、板鞋竞技、上刀山、过火链等;泰国北部的一些民间体育运动:兔子单腿跳、骑马抢帽子、杆顶抢旗、猴子抢椰子、赶鸡等;泰国南部的一些民间体育运动:海拳、气球船、撞人、踢盐臼、鸡毛篮子、扔猴子等;泰国中部的民间体育:赛龙舟、风筝游戏、捉迷藏、捆柴、扔篮子、跳绳等;泰国的东北部民间体育:牛车、打鸡等。而将这些丰富的传统资源开发成具有广泛的民俗性,显著的健身性,良好的观赏性、娱乐性和群众参与性的项目的还比较少,能真正登上国际化竞技舞台的项目则更加少。
(2) 中泰两国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宣传力度不够和缺乏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专业人才。可以在旅游区开展富有地方风情特色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宣传体育文化,发展边疆旅游产业,而且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中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时间较晚,再加上由于缺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等,致使体育资源在开发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中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在管理、技术、科研、专业领域方面的人才都十分缺乏,尤其是复合经营型人才和文化交流合作的研究专家极缺。
5、中泰体育人才培养的途径 、创 新机制
5.1、中泰体育人才培养的途径
(1)对于在职人员培养方面。
中泰体育人才培养通过双边交流合作, 以学术交流、短期培训、人才互换培养等途径进行培养。
(2)学历培养方面。
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以本科、硕士研究生为主体, 以博士研究生、专科为两翼,以各类培训为补充的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提高广西各高校的教学水平,也为广西储备了大量的具有对东盟各国有一定了解的人才储备。
(3)对于非学历培养方面。
非学历人才在这里主要指竞技体育人才和社会体育人才,主要培养目标分别是提高专业竞技水平和社会体育指导能力。泰国运动员、教练员通过到中国学习和训练以及与中国运动员同场竞技,提高了竞技水平。中泰双方通过有效组织比赛和体育活动,培养出一大批的非学历人才。
5.2、中泰体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
(1)中泰体育人才培养的开发培训机制和评价机制。
建立中泰体育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优化体育人才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发展体育教育的保障机制,改革体育教育模式。构建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终身体育教育体系,发展中泰体育人才培养体育专业化培训机构。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规范中泰体育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准入,依法严格管理; 完善中泰体育人才培养专业技术水平评价办法和体育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落实用人单位在聘任中的自主权。探索中泰体育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技能鉴定、人才评价、资格认证和体育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
(2)中泰体育人才培养的合理配置机制和激励规范机制。
积极培育中泰体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 破除中泰体育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制定发挥市场配置体育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政策措施。推进政府所属体育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布局,引导各类中泰体育人才合理分布。建立完善体育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中泰体育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调整规范中泰体育各类人才奖项设置。研究制定中泰体育人才补充保险办法, 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中泰体育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
6、结 论与建议
6.1、结论
中泰体育交流与合作是树立国门形象的重要方面, 是搭建双边交流的重要平台;加强保障措施。可通过建立中泰体育交流合作基地或园区,设立常驻办事机构来专门进行中台体育项目的开发、交流与宣传。中泰体育交流与合作是国家关注民生,体育惠民政策落实,保障边民体育权利得到实现的重要体现;通过中泰之间高等教育合作,使体育文化获得深层次的交流,为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实现体育文化的良性传承与发展。
6.2、建 议
(1)建立中泰体育交流合作平台与长效机制。结合实际需要 ,设立专项经费并进行独立收支管理,做好队伍建设经费、科学研究经费、人才培训经费、项目活动经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的分配。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各项工作的实际要求配备专职人员,通过培训、考察、换岗交流等方式提升人才工作能力,并建立相应人才数据库,升级和储备人才。
【现状与途径】推荐阅读:
现状途径08-16
现状及解决途径08-13
高职礼仪教育现状分析及实施途径论文06-03
中国化工废渣污染现状及资源化途径08-21
论图书馆员素质的现状及提升途径09-08
初中生物老师的现状及专业化发展途径分析11-20
途径与对策06-08
途径与办法06-30
意义与途径08-13
途径与方式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