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与途径(精选12篇)
意义与途径 篇1
学校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也是展示全校师生才能、加强对校外联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阵地。学校网站的建设对促进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 建立内容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 形成开放的资源共享条件, 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培训的信息化, 使校园网站成为信息资源的宝库、学校形象的窗口、网络教育的基地和师生交流的乐园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 笔者就学校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实践途径进行了分析。
一、学校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陈旧缺少交互
网络是一种现代化的交互工具, 网络的交互功能可以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目前由于许多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 更没有把校园网作为日常工作学习的平台, 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资源的共享、工作透明度的增加。学校网站更新缓慢, 无深度新闻, 教学管理上没有新的探索, 学生没有什么新的活动, “电子信箱”、“校长信箱”等的设立成为摆设……失却了网站的信息功能。
2. 服务对象不明
什么人最关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是学校自己的教师、学生、家长、校友, 其次是兄弟学校、上级领导等。由于网站设置的单一化, 缺乏针对性, 造成网站功用的无效性。作为学校管理者, 应该想他们所想, 了解他们所需, 如学生对课本与课本之外的知识的需求, 教师对教学改革前沿的了解需求, 教师对于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学生与教师以及相互之间交流的需求, 家长对学校教学、子女状况了解的渴望, 校友对母校了解的愿望等等, 以充分实现校园网站的价值。
3. 重展示, 轻研究
学校网站中网页的设立只是简单地进行了一些内容陈列, 突出了“校园新闻”、“每周计划”等浅表性的资料, 没有进行更为深度的挖掘, 网页成了校史陈列室、展示板的延伸, 而缺少对教学工作中面临的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研究性课程”等极具探究性课题的拓展延伸。
4. 重“硬件”轻“软件”
不少学校现在已经拥有了先进硬件资源, 但学校管理者较多地考虑到升学率的问题, 缺少对网站建设的关注, 使学校缺乏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和专业素养的教师, 更谈不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从学校应用层面上来讲, 又存在着硬件闲置、利用率不高的普遍现象, 校园网站几成虚设。
5. 学校缺少相应的网站管理制度
校园网站的管理不只是学校领导的事情, 而是所有教师的职责。规范的管理是网站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面对目前现状, 必须加强学校网站建设, 具体表现在:树立学校全新形象;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实现教学知识资源让学生在网上共享, 节约教学成本;让学生和学校的管理实现互动, 了解学生的想法;便于学生及家长更好的了解学校的动态及教学纲领;整合校友资源。因此, 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应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的方针, 以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 展示学校风采为目的, 坚持有利于提高教学与管理效率, 有利于师生获取与交流信息, 有利于加强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校对网络的监管作用。
二、学校网站建设目标
学校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不仅投入了大量物力, 更在教师现代素质的提升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应用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商标”, 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 学校网站本着“让信息创造价值, 让信息转化为知识”的理念, 通过集体的智慧营造一个没有围墙的温馨家园, 搭建一个学校与家庭教育交流的平台, 为教师、学生的成长服务。并利用网络在教育机构之间、教育机构内部和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传递, 让学校网站由单一的信息展示转向多类型信息交互的平台。为此, 在校园网站建设时, 要面向学校、面向全体师生。
1. 创建一个学习的网站
网站建设的首要功能要定位在学习, 即教师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 家长的学习, 以及对外的学习。
首先, 网站要着眼于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园地”栏目力求涵盖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并且为学生提供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内容, 学生们可以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 利用网络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学习。
其次, 网站还应立足于促进教师的学习。“教学科研”、“教学改革”、“优秀教案”、“教学论文”等栏目, 这些不仅集中了全体教师的智慧, 也提供了业务、技术等综合性的学习资源。同时, 网站还将从远程教育平台上下载最新教育教学资源并分类整理 (每周由相关部门推荐可读性文章) , 其中很多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 这也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
另外, 还可通过网站开展网络化政治学习, 成为全体党员和教师开展政治学习的重要载体。
2. 创建一个工作的网站
“学校公告”、“校园速览”等都可以成为学校内部工作的重要载体。再则推行一种新型的办公系统, 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实现即时办公活动, 这样不仅能提高办公效率, 更能扩大校内外交流, 改“单独作战”为“团队作战”。
3. 创建一个交流的网站
广泛交流是网络的最突出的功能之一, 通过校园网站, 学校内部的交流可以一种网状的方式超时空地在无时无刻进行着。“校园动态”、“名师风采”等就是学校以交流为主的重要信息栏目。
为实现上述目标, 要求教师应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美术组老师商讨, 负责CI形象设计, 色彩基调、色阶等网页形象设计;劳技组老师架构网页;各处室部门按网站栏目准备材料, 如“教师风采”由教务处负责, “年段动态”由年段组负责, 为网站建设打好基础。
三、学校网站建设的实施途径
1. 加强网络资源库建设, 为教育教学服务
学校网站要得到社会的认可, 资源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首先, 做好学校自身资源的收集整理, 将这些资源上网并不断更新。其次, 努力做好与校外优秀网站的合作工作, 以交换资源等形式获取他们的各类教学资源供网站使用, 以便教师随时使用课件资源, 对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实施信息化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2. 利用学生资源提高学校网站的吸引力
学校网站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极积性。要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定时向学生开放, 使学生及时了解信息, 并应用信息, 促进学习。学校网站还可开设学生论坛, 邀请学生做适合自己兴趣爱好栏目的版主。不定期举办电脑作品比赛、校园网络文学比赛、校园读书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校网站并参与其中, 同时取得宣传的效果。
3. 学校各部门参与网站建设
学校的网站要求各处室及时提供信息, 在网站中划分一些板块来安排各处室的内容, 这会使学校管理工作更为有序, 网站的内容也显得更丰富。同时网站为各教研组或教师个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外界展示自己:上公开课, 撰写教学论文, 发表课件, 学校评优等, 推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4. 加强网站的监督管理和日常维护
学校网站除了在技术上对服务器进行安全配置防止黑客或病毒侵袭外, 在网站内容方面特别是动态栏目内容方面一定要加强监督管理。学校网站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所以对信息的监督和过滤工作是必要的。过滤是通过网络技术防止某些不良内容出现在网站上, 这相对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而监督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学校网站不同于商业网站, 商业网站动态内容要求24小时有人值班, 而学校网站建设一般只有一个人负责, 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来随时检查网站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 加强校园网站管理。
5. 运用多种宣传形式提升网站知名度
(1) 注册搜索引擎, 让别人能“搜”到你。一些著名的搜索引擎或网站如雅虎、搜狐、百度等都有网站登录功能, 可以将自己的网站在他们的网站登录网页进行注册, 将自己网站信息登记进去, 这样网络用户在查找相关资源时, 便可轻易地进入到自己的网站。
(2) 到一些优秀教育网站“做广告”。比如说中国基础教育网等的论坛栏目, 通过一些专业手段发贴, 通过为这些网站的用户提供本校网站的会员帐号等形式吸引用户。
(3) 注册网络实名, 这也是一个让别人找到自己的方法。不少学生或校友不知道学校网站域名, 注册网络实名后便可进入学校网站, 便于记忆。
总之, 学校校园网的建设是为教学及学校管理而建立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它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设备, 实现校园内计算机互联, 资源共享, 并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网上资源, 以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发展服务。
意义与途径 篇2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与途径
摘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热点.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还可以减少生态环境破坏、水和大气污染等问题.通过推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低碳生活方式等,实现低碳经济的加快发展.作 者:李英 LI Ying 作者单位: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期 刊: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Journal:RECYCLING RESEARCH 年,卷(期):2010, 03(5) 分类号:X5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 低碳经济 环境效益 途径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教育 意义 途径
[作者简介]张志祥(1966- ),男,甘肃民乐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无锡 21415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a/2006/
01/02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023-03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战略任务。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创新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创新教育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正确的自我意识、健全完整的人格和创新的兴趣。思维是创造的关键,想象激发创新欲望,自我意识促进创新自信,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兴趣是创造的最好老师。新时期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需要。人类在知识和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表明,科学进步、技术变革和创新是财富创造、竞争优势以及生活质量提高的关键动力和主要源泉,而在加速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创造力,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看到,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正在演变为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而且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在富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上。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走向全球:美国创新的新发展报告》指出:“没有人去创造、应用和开拓新思想,就不会有创新过程。创新事业不仅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推进,而且需要有文化和思想敏锐的人才来经营和管理。获得智慧型人才是全球化主要推動力。”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调查,美国50%以上的高科技公司中,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公司科技人员总数的90%,在美国硅谷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和科技人员有33%以上是外国人。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印度等,也都纷纷出台了加强培养和引进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战略规划。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要求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因而也就必须接受创新教育。
2.创新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我们的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中,高层次专门人才处于最紧缺的位置。2000年,我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共157.3万,仅占总数的5.5%。以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为例,2000年,每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美国为41人,日本为50人,韩国21人,而我国为5人,仅为美国、日本的1/8~1/10,韩国的1/4。这方面人才不仅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质量上也存在不少新的问题。这是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关键因素。
3.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意味着以往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由于对教育的本质缺乏全面的理解,导致了片面重视智育,过分重视知识灌输与考试分数,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由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缺乏本质的认识,造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教育各据一条线,发展不均衡。这些弊端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把学生引导并束缚到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轨道上,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创新的潜能被压制。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通过学校教育系统的促进作用在其自身中生长出来的素质。良好的素质一经形成,会成为推动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没有经过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不可想象的。青年学生的思维、想象、人格、兴趣、自我意识等心理特征趋向成熟,但也还存在不完善的方面。通过创新教育,进一步塑造好他们的心理品质,可以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
二、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1.大力营造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最令哈佛大学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个总统、3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空间。江泽民同志曾明确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全社会,也要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进一步提高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从根本上保证创新教育的实施。首先,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应高度重视,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创造有效的社会政治条件。其次,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现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不可能单兵作战,也不可能在简陋的条件下来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工作越来越庞杂,创新活动的中间环节越来越复杂,创新活动的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需要全社会的鼎力支持和大量的物质资金投入。因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投入。再次,高职院校要努力建构新的文化交往环境。人的活动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人的一切活动都不能单纯地解释为个体的活动。单个人的活动,也反映着社会的影响,具有社会活动的意义,受到内在和外在的社会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约束,激励和推动,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所置身其中的社会,其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生长发育的现实状态,以及生活的具体社会文化和交往情境,就成为他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社会条件。
2.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现代教育既有延续文化、普及文化,又有更新文化、发展文化的功能。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具备对已有文化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应把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不仅传授现成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不只是让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理解现成答案,更要鼓励他们寻找新的多种答案,让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培养出大量的创造性人才。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加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即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年,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人类增加幸福和带来进步,也会给人类带来祸害,甚至灾难。如果掌握了高技能的人,没有形成与其智力水准相应的道德水准,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甚至危害常常会更严重。
3.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当今世界的知识尤其是科技知识的发展有三大特点:一是知识爆炸和信息膨胀;二是更新速度快;三是知识相互分化和综合。因此教学中必须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做到课程设置与学科设置综合化的统一。课程互相渗透,打破课程界限,开设跨专业的课程,使学生知识结构能适应未来工作所要求创新的能力。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大范围课程和核心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合理配置,改革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
4.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创造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它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展直觉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把创新教育纳入教学,主要是在以下四个方面引起重视:
一是应有选择地开设《创造活动》《创造发明技法》《科学创造史话》《创造发明原理》《思维训练》等课程,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兴趣,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技能、方法,逐步养成创造发明、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二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身的认识因素,即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们根据周围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增强自信心。如果一个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必然是充满自信的;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的看法比较消极,那么,他必然是自卑的。学生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決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以单一“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教学及问题法、发现法教学,让教师掌握并动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掌握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以致培养学生崇尚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
三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同时,丰富的想象往往能激发青年的创新欲望。好奇心是想象力的起点,创造性活动的特点在于探索与创新,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应创设循循善诱的民主气氛,具备“闻问则喜”的品质,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大胆设疑和问难。同时,要根据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而出现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有目的地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克服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把拓宽基础看做是学生在知识上的增加,单纯地增加课程学时的倾向,真正培养出既会运用知识和又会创造的人。
四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倾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使人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一个对科学毫无兴趣的人,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当然不会有创新成果。创新要求学生有思维广度,对问题要从正向、逆向、侧向、横向、纵向多方面去思考,要从平面、立体、宏观、微观、主观、客观等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要求学生摆脱权威的束缚,不拘泥于传统的和常规的答案、方法,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和见解,能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使思维具有独立性、首创性。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训练,要求学生摆脱思维定式,教给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原型启发、缺点反思、特性迁移、反向思维、功能变化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对问题勇于大胆猜测和设想。
5.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与创造发明。学生的创造态度、创造思维、创造技能主要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活动应加以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对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成果应给予鼓励,并纳入成绩考核范围,使高职院校学生主动积极、活跃持久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学校可以开展小考察、小制作、小实验、小革新、小发明设想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技活动,经常性开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竞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6.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是创造力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创造的动力。有创造才能的人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充分协调发展的人。为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使学生对事物和现象的探究有浓厚的兴趣,不盲目崇拜权威,对创造有浓厚的热情、坚强的意志和恒心、乐观进取的性格。过去我国的教育,对于发展个性重视不够。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上,往往是用单一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和约束不同的个体。随着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的多样化,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要重视针对个性的差异化、多样化教育。在教育教学和培养制度安排上,要使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要在学校形成重才、爱才、鼓励创新、支持冒尖的良好环境。
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大力发展学生毕业后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同时,在全社会建立起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才能和潜力的良好环境和用人制度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郝克明.高等教育改革催生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4-02-06.
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意义与途径 篇4
情感是学生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往往较为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 却忽略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情感教育处于空白状态。这使得历史教学显得枯燥乏味,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那么,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下面, 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感意识的概念
所谓情感意识, 是指人的情感程度, 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感、美感及荣誉感等。它是人从情感角度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评价, 即人对外界刺激作出的相应情感反映。
二、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意义
1. 历史课程改革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情感教育是实现现代教育理论创新的突破口, 其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历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 历史教师有必要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2. 历史教学具备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优势。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物理、数学等学科来说, 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素材, 这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也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历史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教师通过有关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教学, 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 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能产生热爱真理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进而树立起战胜困难、不畏挫折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途径
1. 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作为历史教师, 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传授历史知识、技能的同时, 要处理好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间的关系, 努力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情感素材, 重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满堂灌, 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历史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也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注重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 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道德品质等, 树立起良好的育人风范。
2. 教师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需要教师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第一,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可运用岳飞精忠报国、苏武威武不屈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在运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时, 应让学生的内心受到冲击, 让他们体会到崇高的美感, 使其以民族先贤为楷模, 培养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二, 教师要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如, 唐太宗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 认识到必须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贞观之治才得以出现。第三, 教师要通过特定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如, 在学习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 引导学生观看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段, 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苦难与屈辱, 激发他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之情。第四, 鼓励学生进行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除此之外, 合理运用图表等直观教学手段, 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促进其情感意识的形成。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意义与途径 篇5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针对高校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的组织领导人认真思索实际教育教学路径,也要求相应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的拓阔思路,强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发展方向,确保在真正实现体育文化的特色发展,并寻求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式进步。本文针对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且对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意义以及实践途径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教育教学参考。
一、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概述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全能型特色人才,因此,在各个学科开展素质教育的路径中,课程的特色化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特色体育教育课程的建设和研发是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而大学作为教育领域的高学府,不仅要集中培养学生的实际体育能力,也要为学生建立更加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各个大学开始不断的创新发展思路,朝着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课程模型发展。其中,上海交大的“立足需求、立体运作课程模式”以及长城旅游学院“定向拓展、成套组合”等教学机制和模式不断涌现出来,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究其根本,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宗旨就是在于课程的融合性以及灵活性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优化整体教育路径和方式,建立多角度的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模式[1]。
二、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意义分析
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机制的开展,不仅是为了进一步优化高校的教学机制,也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实际体育学习能力,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创新路径,营造多元化发展的体育教学氛围。要保证思想和理念同步更新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行为的有效助力,促进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升级。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机制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体育能力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其特色体现的是人本理论和教学内容的融合,能真正实现体育文化的进步[2]。另外,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也是对教师和学生能力的促进,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拓宽教学思路,创新的使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能得到多元化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任何教育的本质都是人,只有保证被教育者得到有效的教育启示,就表明课程设计和课程目标达到了。而在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也是本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真正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且是从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凸显了教育机制的整体性。并且,只有实现体育教育教学的特色化,才能真正践行学生和教育的协同发展,是推动素质教育理论的根本。
三、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的实践途径分析
(一)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内核升级
要想真正实现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就要集中处理相应的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项目分析机制,并且集中优化相应的课程内容、授课结构、教育措施和路径以及整体课程评价机制等因素,进一步利用新颖的教学结构进行特色体育课程的建立和健全。第一,有效的进行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对环境资源、场馆资源等显性资源进行有效的创新利用,也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布置和规划,保证学生得到互补式的个性化发展[3]。第二,要建立体育+专业的教学机制,真正实现教育结构的特色化发展,在建立协同发展目标的同时,进一步保证教育本质的协同,在对学生进行特色化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例如,外语学院可以建立特色化的英美文化体育模式,可以开设橄榄球或者是棒球课程等。
(二)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师素质升级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教师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只有保证自身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优化,才能进一步保证教学成果。教师的优化提升是学校实现特色化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也是整体课程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师的素质提升是大学特色教育教学实现的首要问题。大学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及开阔的教学视野,才能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建立全方位的教育机制,从而满足学生对学科理论和技能的需要[4]。由于高中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并没有建立特别严明的学习机制,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相应的知识链接并不是非常理想,这就需要相关大学体育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机制创新,以保证学生学习措施的顺利过渡。因此,教师要充分实现专业化的进步和发展,集中升级为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学校也要给予教师大力的支持,创设相应的培训和交流机会,以强化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教学视野。
(三)教学实践中实现核心价值升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正值关键的转型期,只有实现有效的“内涵式发展”,才能真正助力整体教学教育机制的升级和进步。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为大学建立特色体育教育教学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新改革思路,也促使体育教学向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模式推进。然而,无论体育课程教学机制和教学结构如何改变和创新,教育宗旨都在于人,人不仅是一切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结构的主体、只有在教学结构设置和运行过程中,实现有效的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教育的目的。在推动大学特色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对学生主观需要的充分尊重,给予学生诉求的理解,真正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5]。另一方面也要从教育的素质升级出发,有效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将学生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在特色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认知唯成绩论的弊端,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将创新教育体系和机制运用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鼓励学生感受体育实质的内涵,在提升体育教育育人能力的同时,从本质上完善体育教学机制。
结束语:
论高校诚信教育的意义与实施途径 篇6
关键词:高校;诚信教育;实施
0.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普遍化,大学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力量。展开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但是现今由于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的教育模式还无法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要,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依旧需要继续探索寻求新的实施途径。
1.高校诚信教育的意义
高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对学生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还对学校和社会的进步有重大意义。
1.1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有重要意义
高校诚信教育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固定形成。因此这时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启发性的意义,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现实意义。大学是一个学校与社会接轨的地方,大学生结束了学生生涯就要进入社会,这期间多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都需要切实运用到实践中去。那么,大学就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责任,而诚信教育不但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还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实际意义,大学则是一个传播文明的载体。
1.2对全面促进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经济发展日益加快,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综合实力不只是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也体现在文化上。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全面促进素质教育是必不可缺的。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全面促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3对社会主义发展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部分是政治、经济、文化。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力依据,在进行市场交易的时候,双方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诚信,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强烈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具备良好的诚信品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高校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利于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
目前,各大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随之增加,但是质量相比原来而言却有所下降。在各类考试中,考试作弊现象越来越普遍,还有好多其他的无诚信现象随处可见,这都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所以高校积极开展诚信教育,不仅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更是为了优化学校的学风建设。诚信教育可以有效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促进学校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2.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施途径
根据上述对高校诚信教育的意义分析,可以看出诚信教育是促进我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施途径,以期能够为我国高校诚信教育做出一些贡献。
2.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诚信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美德,各界人士无一不对其相当重视的。然而,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人类一大美德的诚信的养成,必不可少地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良好品质的形成都有积极影响。一个人的品质是在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培养,需要社会为其做出榜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诚信为其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然而,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一直存在着诚信问题。许多商人欺诈消费者,也有消费者使用假币欺骗经营者的行为,这样的交易环境,会进一步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瘫痪,人们之间互相不信任。对此,国家可以适当地改善经济体制,或者采取一些奖惩措施,打击那些不法商人和扰乱市场秩序的消费者,为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也为那些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好的社会环境,熏陶他们,让他们始终保留一颗真诚的心,一直保留优良的诚信品质。
2.2优化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成长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个模仿者,他们会效仿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更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以免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诚信是一种传统的优良美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切记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这样才能为以后更好地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可以一边教一边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的诚信修养,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家庭环境。
想要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父母就要以身作则,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能够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满口答应,这样会给孩子形成一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不好行为,他们自身是有感受能力的,不要想着在他们面前蒙混过关,孩子会跟随家长的做法形成不好的习惯,以至于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大学里,家长不能认为没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了,也要加强引导孩子诚信做人,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当中,始终是具有影响意义的,采用正确的诚信教育方式,为孩子形成永久的诚信美德提供一个良好家庭的环境。
2.3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加强学校的诚信教育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将近十几年的实践在学校度过,而且是在成长的主要阶段。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载体,肩负着引领大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重任,因此高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学校环境。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他们的品行道德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社会的道德水平,并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大学生进入学校的时候,就应该为其提供诚信教育,因为诚信与其他的个人品质的养成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校进行诚信教育不一定要局限于课堂之上,可以尝试着多渠道的宣传诚信,例如,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偶尔请专家开讲座等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更能有效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切实学会以诚信待人待物,规范自己的行为。总而言之,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积极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诚信优良品质的平台。
在高校进行诚信教育,教师和学生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自觉培养诚信意识,时时刻刻检讨自己,切实做到诚实守信,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诚信榜样。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不仅要他们体会到诚信品质存在带来的美好,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没有诚信的丑陋的一面。社会是很复杂的,并不是只有善的存在,学校一定要让学生真实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亲身体验诚信于人的美好,也尝试到失信于人的丑恶。
3.结语
意义与途径 篇7
一、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融合的意义
1. 历史教学融入现实生活满足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高中时期学生正处于其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新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镜子的功能, 能够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中国过去的发展轨迹, 对现在的社会以及未来的发展具有相对客观与正确的理解, 从而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为理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健康地成长。
2. 历史教学融入现实生活满足丰富教学内容的需要。
众所周知, 历史课上起来单调无趣, 一部分教师如果照本宣科, 仅仅机械重复教材内容, 学生接受效果就很不理想, 理解和记忆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特别有部分教师侧重于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教学, 更使学生不胜其烦, 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降低。将历史教学重点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能够实现讲授内容的形象化效果, 更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历史教学与生活融合是强化思想教育的需要。
当代高中生即将成为新时期各行各业建设中坚力量,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思想教育, 能够培养高素质的青年一代, 历史学科也是承担思想教育任务的重要科目。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将相关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能够通过具体化的形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尤其是结合近代历史的回顾和当代历史的研究, 更是有利于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 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进一步达到教育效果。
二、高中历史教学融入现实生活的途径
一是听取英雄人物现身说法, 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由于学生没有亲历过去不同历史时期, 在主观上难以形象理解一些历史教学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英雄人物的现身说法来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如教学《解放战争》时,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增强课堂的影响力, 备课组专门拜访了辖区内一位建国前老党员, 同时也是曾经亲身经历和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同志, 他回忆当年, 详细描述了他和他的战友们是如何英勇奋战, 国民党军队如何不堪一击的, 将访问实况制作成视频课件, 在课堂上予以播放,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形象程度, 学生对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再比如教学《祖国统一大业》时, 笔者邀请了曾经在驻港部队服役、荣立二等功的同志, 讲述了香港回归之后居民的欢迎盛况、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进步、港人的自豪感和爱国情绪等方面内容, 从而使学生增强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理解。
二是调查生活圈内亲朋好友, 形象感知历史教学内容。其实, 历史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所感知的现实生活是有很多关联, 教师应做足功课, 深度挖掘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建立起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圈联系的纽带, 促进历史学习成效的提升。如教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的抗战结束后这一段前, 笔者进行了分析, 学生生活圈子中上了年纪的人经历过这个年代, 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 对于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统治区的昏暗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笔者要求学生从自己生活圈子中充分搜集信息, 从身边的人入手, 通过多种渠道, 多方了解, 同学们掌握了大量生动的信息, 如物价早晚差别、钞票满天飞无物可购、以物易物交易等, 这些素材都是来自于学生熟悉的人亲身经历, 更具生动性与形象性, 是对教材内容最为鲜活和生动的诠释与补充, 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抗战结束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绝境的理解与掌握, 对教学成效的提升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是运用校外与课外活动资源, 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校外与课外活动资源也是巩固高中历史教学成效的重要阵地, 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有效发掘这些因素和资源, 强化学生分析研究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提升思想教育成效。例如在《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活动课组织时, 笔者结合本地区发展状况, 通过查阅资料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数据和图片, 分别是建国前、改革开放前、10年前的城市面貌、群众生活、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 要求学生对照调查这些方面现在的发展状况。学生运用查资料、走访等形式进行了课外调查活动, 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展示。经过学生的努力, 一组组对比数据和图像产生了震撼效果, 人们的穿着打扮的变化, 餐桌的变化,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 腰包越来越鼓, 经济总量呈几何等级翻番, 以及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等等。学生立足自己的生活范畴, 从身边的变化入手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对比, 形象地揭示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业绩, 并趁势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 让学生明白,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展了积极的探索, 艰难的跋涉, 不屈的努力,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极大地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和自豪感。
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篇8
1 人文教育对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1.1 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正如某学者所言, 大学教育首先是一项培育人文素质、塑造优秀道德品质的事业, 而人文素质与道德品质又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才能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自觉的体悟和追求,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完善, 进而形成社会需求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理解圣哲先贤“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理想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以及“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发展、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只有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 才能培育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所以, 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 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有裨益。
1.2 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
目前, 高职学生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 有的学生对我国的历史传统不甚熟悉, 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知之不多;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作品也不甚了然, 对艺术中蕴藏的丰富内涵没有鉴别和欣赏能力;其它诸如社会公德、环保意识、法制观念等也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极不相称。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 有利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内容以外的其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帮助他们进一步思索现实与人生, 确立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有利于学生吸取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从而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吸取当代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精髓, 从而变得目光远大、方向明确、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 从而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培养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1.3 人文教育有助于健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实践证明, 培养身心健康的高职毕业生也离不开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重拾自信, 提高心灵感悟能力, 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首先, 人文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家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认识人们的兴趣和潜力所在, 引导他最大可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激发学习兴趣, 而一味地强迫学生去学去做, 充其量不过将其培养成熟练操作、技术纯良的工匠, 而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激发其创造的内在动机,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次, 人文教育能够帮助高职学生重建自信。由于大多数高职生都是中考、高考的失利者, 失望与自卑心理笼罩了他们的心灵, 成为开掘其潜能的巨大障碍。而人文教育可以让高职生体验到人各具所长、各有亮点, 工作只有分工类型之别, 而无高低贵贱之分。一旦他们克服了自卑心理, 从失败的阴影中挣脱出来, 他们就会精神振奋, 焕然一新。再次, 人文教育还能丰富高职生的内心世界。高职生年龄大多在18岁左右,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他们的心灵还很苍白, 人文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灵感悟能力, 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使其内心充实而平静。
2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
2.1 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 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 要根据学院的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 把人文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精心设计素质教育的培养方案, 把人文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课程建设方面, 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具体而言, 就是以专业课教学为载体, 将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去, 通过各专业课程的教学, 有机地贯彻人文教育的内容;其次是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课程的安排可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形式, 教学内容可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历史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中的一种或多种, 既要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也要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总之, 人文教育课程的构建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启迪学生的心智, 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今后的工作发展。
2.2 营造人文环境
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的潜在课堂, 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形式所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学校布局合理的校园规划、别具一格的建筑设计、催人奋进的校风、校训以及多姿多彩的学生业余活动等都无时无刻散发着人文气息, 并以其深厚的文化渗透力与美感熏陶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人文素养。目前由于高职院校大多脱胎于中专学校或成人高校, 办学历史普遍不长, 人文底蕴不深, 因此,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和年龄特点, 因地制宜, 统筹安排, 营造百花齐放、色彩纷呈、生机勃勃、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围、艺术氛围和科技氛围。在高职校园内成立各类社团与兴趣小组,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学生施展才华搭建多彩的舞台, 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性情心情, 丰富和发展个性, 培养人文精神。同时, 在高职校园内可以开辟大量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 如聘请校内外学者与成功人士开设有关方面的专题讲座、报告, 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此外, 高职院校还要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 有目的地建造一批校园人文景观,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积极、健康、民主、和谐的人文氛围, 使人文精神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 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得到改进与提升。
2.3 注重道德实践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的过程, 就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欲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化修养, 仅靠空洞、抽象的道德说教和呆板、强硬的标语口号是难以奏效的, 还必须通过日常的道德实践, 把道德知识升华为道德情感和意志, 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此, 高职院校在增设人文教育课程和美化育人环境的同时, 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锻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譬如, 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卓有成效的道德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安心基层、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社会角色, 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培育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与合作共事能力。这种来自于社会实践的、隐形的人文教育较之学校的显性教育更深刻、更有益、更持久, 从而使各种人文教育的外在诉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摘要:塑造高职学生高尚的精神世界和美好心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人文教育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 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优化课程设置、营造人文环境和注重道德践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意义,策略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
[2]何锐连.加强人文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发展[J].教育研究, 2006, (2) :82-85.
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意义与途径 篇9
1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意义
1.1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的平衡砝码
医学科学精神强调遵循医学规律、实证方法和规范的程序,以求真为目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从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出发,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性化、感受性、价值观,以求善、求美为目的[1]。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是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的关系,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目前许多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技术方面没有很大区别但医疗质量却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医护人员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把握“以人为本”这个道德实践和职业活动的基本准则。
1.2 医学人文精神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
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如果医护人员缺乏人文精神,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势必加剧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从医院办公室受理患者的投诉来看,其中由于个别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医疗纠纷占总量的绝大多数。在全体医护人员中树立起医学人文精神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更是调整医患关系的杠杆,它可以引导医护人员尊重、关心、体贴患者,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在医疗护理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2.1 以人为本,在服务理念中融入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在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患者的尊重、关怀,主张与患者进行情感的沟通,充分体现了“医乃仁术”的基本原则[2]。医院应向医护人员倡导“向白求恩学习,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敬业爱岗,做合格的医护人员”等理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典型人物和典型群体,深入宣传优秀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持续深入开展向华益慰等优秀医生学习活动。通过这些引导,在医护人员心里真正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忠诚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文化,重塑“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形象,为医院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和影响。2.2强化人文学科教育,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
一个完整的医护职业形象是技术精湛和人文素养丰富的完美组合。医院应将医学人文科学继续教育纳入职工素质培训计划中,要求医护人员深造医学业务知识的同时,扩大人文视野,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并通过临床实践,对患者的细心体察、精心治疗、悉心关怀来施展医术,提高关爱患者的人文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心理、文化素质。另外,医学教育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和重要路径,必须正确处理好医学专业课、公共教育课与人文关怀课程的关系,建立各类课程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将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视为医学生的知识架构中的重要部分,成为将来医疗实践中发挥知识力量和智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在临床上彰显医学与医学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特点和品格[3,4]。具体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等课程,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外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能力,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医学人才。
2.3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卫生服务人员和患者都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现代医学模式给医护人员提出新的医德要求:高度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选择权和知情权,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塑造并维护医患之间的平衡、平等的关系,实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医疗卫生服务焕发勃勃生机。医院应制定规范化语言,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促使医护人员学习沟通技巧,让他们更加了解患者的需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对患者就医心理给予充分理解。组织科普讲座和义诊咨询,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形成对患者无私的爱和对卫生事业
个体化血液透析质量管理
邓雪梅
(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血液净化室,辽宁沈阳110024)
[摘要]个体化透析质量包括技术及人为方面的因素,在目前随着透析患者的日渐增多,透析中心的进一步扩大,个体化透析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对透析器的选择、对透析液的要求以及对人员教育的要求等,我中心通过进行个体化透析,大大降低了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尿毒症;个体化血液透析;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45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123-02
Quality management of individualized hemodialysis
DENG Xuemei
(The Blood Decontamination Room of Fengti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110024,
[Abstract]Individualized hemodialysis includes technical and human factors,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the dialysis patient,our hemodialysis center enlarged,individualized dialysis becomes very important.Our individualized hemodialysis includes:choose different dialyzer for different patients,different dialysate for different patients and education etc.Through this method,we decreas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alysis complication through individualized hemodialysis.
随着尿毒症患者的不断增加,透析中心的规模会不断扩大,如何提高透析中心的管理水平,以保证透析中心的质量,满足患者对透析服务的要求,个体化透析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完整透析过程包括患者的透析前准备(如病情了解,诊断确定,透析机和透析液准备,透析器准备,血管通路的准备),透析循环的建立(包括血管穿刺,循环建立,参数选择,症状检测,并发症处理等),透析结束(患者撤离透析,效果评价,信息反馈等)[1]。现将我院进行个体化透析的情况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2007年透析患者94例,完成透析次数10 055次;2008年透析患者98例,完成透析次数11 658次。患者年龄26~83岁,原发病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高血压肾病、多囊肾。2007年长期颈内静脉置管者3例,2008年长期颈内静脉置管者2例。
2我院个体化透析质量的技术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1透析器
透析器是影响透析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透析器的有效面积超滤性能、膜的生物相容性等。我院均采用透析器一次性使用,避免了交叉感染,另外我中心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透析,对于营养状态较好、活动量大、干体重大的患者采用大面积透析器透析,而对于皮肤瘙痒重、失眠、贫血难以纠正等中分子毒素蓄积较多的患者采用透析膜孔径
的不懈追求。优化服务流程,如计价、收费一条龙,电话预约挂号等,点点滴滴都从患者利益出发,让患者在医院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医院的人性化工作,体验到医护人员所特有的爱心,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大的透析器,或进行血液透析滤过及灌流,从而大大降低了透析并发症的发生。
2.2 透析用水
水处理设备作为血液净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重视,常规透析时患者透析液流量一般500 ml/min。在透析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可弥散通过透析膜进入患者血流,高通量透析时存在液体反超滤进入患者血液,因此水的纯化处理十分必要[2]。我院使用超纯水处理系统,大大减少了透析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2.3 透析液
透析液也是透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透析液是由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醋酸和碳酸氢钠等按一定处方制成的供血液透析时使用的一种无菌制剂,配制时一般制成35倍浓缩液,使用时以纯水稀释。我院选用的是厂家生产的透析液[3],根据患者血中的离子浓度来调整透析液,例如对于不同血钾浓度的患者采用不同钾浓度的透析液,严格进行三查七对制度。另外,我院采用超纯水透析,每月做细菌培养1次,每3个月由工程师消毒并负责冲洗干净,避免污染导致透析过程中患者发热或寒战等不适反应的发生。正常细菌不能通过人工肾膜,但其产生的内毒素可通过人工肾膜进入人体内,高水平的内毒素可导致患者急性致热原反应,使患者产生低血压、肌肉痉挛、头痛、发热等,长期内毒素刺激可造成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并发症,如腕管综合征慢性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
[1]时统君,陆召军.医学人文精神探析[J].卫生软科学,2008,22(2):122-123.
[2]马静松,孙福川.医学人文精神:失落探源与回归求解[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1):70-71.
[3]金鑫.论临床医学中的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社会,2009,22(7):37-39.
意义与途径 篇10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高专学生具有普通院校大学生特征的同时, 这一群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其自身特点。从思想上来看自我发展意识强烈但自我定位不准确, 集体观念淡漠;从学习上来看文化课水平相对较低,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心理状况上来看存在着自卑、逆反、不自信等情况。
二、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现状及形成原因
本文所讨论的主体意识, 主要指个体在自我选择、自我塑造及自我负责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自觉意识, 具体内涵会随主体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从笔者观察到的情况看,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大学阶段并没有获得有效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社会文化诱因。
现代高职大学生成长恰逢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 这期间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自律精神的缺失和思想精神的缺失实际上是个人主体责任意识的淡化。
2. 大学环境使潜在的依赖倾向日益凸现。
在大学以前的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意识很难通过自主的选择得到体现。随着教育规模扩大,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日益下降, 相对于中学时代的师生模式, 进入大学后他们必须独立面对挑战, 这便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高职教育重视动手能力、工学结合的今天, 高职学生要面对更多的挑战, 任何一种新的尝试都有风险, 由于原有知识和经验的不足, 以前养成的潜在的依赖性在这个时候就日益凸现出来。
3. 自卑心理削弱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职学院的学生, 较多人经历了从希望、追求到失望甚至放弃的过程, 巨大的学习压力造成了他们自卑、不自信;在学校或者家庭里, 老师、家长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持包容心态, 但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 同学要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任。面对这种窘境, 一些同学愈发变得自卑、不够自信,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当他们面对就业等人生关键问题时, 会显露出慌乱和茫然。
三、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意识的途径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职院校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促进唤醒其主体意识, 发展其主体意识的良好时机。当人处在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下, 更容易触发潜能和能动性, 随着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与时机经验的增多, 其主体意识也会由朦胧逐渐变为清晰。
1. 加强社会实践, 激发能动。
高职学校管理的当务之急是为学生自主意识教育提供实践环境, 为学生自主意识的建立提供内生动力。社会实践是其中重要的载体, 号召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使其在实践中借助必要的社会条件, 主动和外部相认同, 进而促进个体不断发展成熟走向成人。
2. 通力协作, 齐抓共管。
部门间加强协作, 齐抓共管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学校领导、部门、广大职工应统一意识, 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 学校各部门特别是学校的领导应当高度重视, 通过建立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等适当的形式把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织起来, 充分发挥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 明确各部门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职责, 大家通力合作, 齐抓共管, 加强社会实践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其的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中的载体作用。
3. 抓住特点, 分类指导。
根据年级特征, 分类指导是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键,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需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各不相同, 必须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 分类指导。
4. 加强考核、奖惩并用。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保证为了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四、结语
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在班集体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管理。在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 也让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成了集体的主人。辅导员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作为工作重点, 探索有效的方法, 总结经验。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他们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环境诱因、高职院校文化氛围及自卑心较重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自主意识削弱。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意识, 应当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以社会实践为抓手全面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主体意识,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蒋锦标.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特点与对策[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
探析高校开设劳动课的意义与途径 篇11
关键词: 劳动课 意义 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开展劳动课的意义
开设劳动课是学校育人的一大改革,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团队协作等能力提高,促进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劳动课使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使大学生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扩大知识面,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因此,在高校开设公益劳动课是一个迫切又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一)劳动课的开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及家人的呵护下成长,从小学开始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攻读大学的目标上,每天都投入脑力劳动中,缺乏体力劳动和独立生活的素质。考入大学后,很多学生不能适应独立生活,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内务不会整理,一些学生对体力劳动的价值观念发生偏移,影响自身发展。因此,在大学期间学校有必要给学生开设一门关于劳动、生活的必修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开展劳动课是一项有益于学生、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学校的工程。
新时代的年轻人除了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更要有较高的非专业素质,做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年轻人只读书不参加社会劳动是不行的,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开设劳动课正是使青年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参加劳动、参加实践,通过劳动,具备基本劳动观念和劳动素质,将来为社会服务,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另外,通过劳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劳动技巧,丰富自我、完善自我。
(三)开设劳动实践课有利于校园文明建设。
开设劳动课是落实教育工程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更好地将学生素质养成落到实处,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护校园环境、珍惜他人劳动成果、提高公德优秀品质,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参与校园环境建设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这种良好的校园氛围对促进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开设劳动课有利于大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
西方先进国家的高校公寓管理几乎都由大学生完成,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自律功能全面展现。反观国内高校现状,学生的劳动习惯、吃苦耐劳精神大不如前。大学生通过劳动课实践,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懂得自己的不文明行为给他人带来的辛苦。劳动课后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明显得到改善,他们会自觉地将垃圾放置在规定的地方。
(五)开设劳动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
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大学生多种素质的教育活动,是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体的综合型教育。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自身体力和耐力得到锻炼,增强了体质,培养了毅力,提高了审美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劳动的热情,形成了健康向上的心理。因此,在高校中开设劳动课,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
二、高校开设劳动课的途径
学校开设劳动课,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劳动观体现在课程中,落实到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将劳动课列入高校德育教学大纲中,成为大学生培育的重要一课。
课程要以学分进行考核量化,制定相关考核、评分机制,做到科学量化。劳动课要经历一个深入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各院系的工作职责,做到有人策划组织,有人监督评价。要将其纳入教学进程,做到课前有动员,向学生介绍劳动课的意义,打消学生的不良思想,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中有指导有监督,发现思想怠慢的学生要做思想工作,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课后要有自我评价、评价他人、经验交流等总结会,这样不断促进劳动课的发展,可以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劳动思想。
(二)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教育内容。
劳动课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团队意识教育、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等。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讲清公益劳动课的必要性和教学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上岗,在劳动过程中加深体会,同时,逐渐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艰苦创业、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力,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加强劳动纪律和劳动安全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拓展劳动课实践基地,更好地服务社会。
高校培养人才要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劳动课不能仅局限于学校,更应结合高校的学科特点、学校发展、当地环境等因素,从多角度、多领域开展,使之服务于社会,将其纳入社会服务体系中,从而建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促使大学生素质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强.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劳动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5).
[2]姬海云,李运平.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安阳师专学报,2000(1).
[3]滕青,等.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
[4]李磊.公益劳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之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
[5]张培营.如何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双向收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6]刘占柱,张莉.大学生劳动课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9).
课题名称:以学生劳动课为载体的学生素质培养路径的时间研究
意义与途径 篇12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一方面, 从档案工作本身来看, 它是一项专门的管理业务。另一方面, 从特定的部门或一定机关单位的档案工作来看, 它又是某种工作管理的组成部分。其次, 从档案工作同其他工作的关系来看, 它属于一项服务性的工作。档案部门管理档案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部门利用档案的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尽管开展档案研究, 但是档案部门研究档案、进行编著活动, 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各界的需要,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竞争力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部门或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是提高企业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 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 一方面, 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状况, 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准确依据, 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另一方面, 有利于社会各方准确认定企业经营成果, 为企业与各有关方面进行有益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背景下,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不断地更新档案管理观念, 勇敢探索和尝试新的档案管理手段, 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整体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档案管理成果同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决定了该企业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 决定着企业的商业版图和未来发展, 对于实现该企业经营战略, 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具有深远的影响。
1.2 有利于促进依法治档
法制化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以依法治档为根本, 实现档案管理制度化。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走依法治档的道路。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 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 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应运而生,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 新的形势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各地方要充分利用地方的立法权限, 建立一整套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法律法规, 是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 有法可依。
1.3 有利于档案再利用
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档案利用, 全面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直接手段, 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管理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 档案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要加强档案的开发利用,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就必须加强档案基础管理。档案员除了在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方面下功夫外, 应着重做好档案的编目、检索、编研工作, 编制较适用的检索工具, 建立健全检索体系和档案文件汇编等参考资料, 及时、系统、完整地提供、满足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同时加强档案库房设施建设, 减少外界条件对档案造成的损害。在管理好档案的基础上, 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寻求更为有效的服务新途径, 以提高档案利用的质量和水平, 把“死”档案变成“活”档案, 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 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 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2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2.1 公文制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 档案由公文转化而来。可以说公文制发的怎样, 不仅仅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 同时, 也影响日后档案的质量, 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的问题。首先, 公文用纸质量要好, 幅面尺寸规格要统一、规范、标准, 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排版形式为横写横排, 左侧装订。二是, 注意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 是否符合审批权限, 公文标题是否准确, 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准不准, 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 有无日期等。三是, 公文字迹要牢固清晰。四是, 使用文种要合理, 拟制格式要规范, 行文不要滥用简称和使用不规范的字, 以利于日后标准化、现代化检索手段的实施应用。
2.2 实施“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
相近公文的重复与立卷组合的无序是阻碍档案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最大问题。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保管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案卷完整化、检索利用便捷化。而“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工作则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关键性工作。“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 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 不仅是在我国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实践中形成并坚持下来的一条原则, 而且还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乃至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 要准确把握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 完成现行文件阶段任务的, 才能予以立卷或归档, 而没有完成的, 则不能立卷或归档, 否则, 将会给档案管理造成无序和混乱。二是, 明确立卷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立卷分工。要在“以我为主”原则指导下确立立卷归档的重点,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区分文件与资料, 特别是要注意区分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件资料之别,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减少档案管理中的重复度和信息冗余度, 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三是, 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归档原则的前提下, 要注意有效地维护全宗的完整性。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 分清主次, 把住全宗的入口关, 使不该归档文件不致混入, 同时, 又要注意防止应归档文件的散失。
2.3 提高案卷质量
不断深化的工作实践证明, 案卷材料收集的是否完整是决定和影响档案价值的因素, 而立卷方法问题与案卷装订质量问题则可能是决定和影响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质量的操作性因素。因此, 在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进程中, 我们必须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立卷方法问题, 以有利于档案标准化管理中的分类和检索, 另一方面, 要注意解决好案卷装订质量问题, 以有利于档案规范化管理。
2.4 积极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档案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建设, 只有通过档案工作的创新, 使我们的档案事业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才能使档案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促进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 跟上当今和未来世界发展的步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开拓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是我们适应新形势, 认识新事物的思想武器。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 勇于和善于不断创新, 才能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档案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 也必须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持续发展。要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 这也是档案管理所面临的社会性、开放性的必然要求,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开创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3 档案工作者在档案管理工作时注意事项
3.1增强现代化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
一是, 档案职业道德意识。档案工作者必须维护档案和历史事实的原貌, 既不能任意篡改和歪曲档案的内容和特征, 也不允许主观臆断随心所欲地鉴别档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要实事求是, 坚持据实立档, 据实用档, 尊重历史, 忠于职守, 维护党和国家档案的历史真实面貌, 同一切篡改档案、歪曲历史的行为作斗争。二是, 档案信息传播需要档案工作者增强其对信息性的认识程度, 提高鉴别水平和处理能力, 增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 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 档案工作者要开发档案信息并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 参与市场经济活动, 为市场服务。四是, 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努力学习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术, 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跟上时代节拍。五是, 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在履行服务职能时要有强烈的依法办事意识, 按照党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档案的开发、开放、公布与利用, 正当参与市场竞争。
3.2 始终坚持科学文化知识学习
语言文字与档案管理和服务是不可分割的, 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搞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通晓历史, 才能了解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更好地熟悉、管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书写水平也很重要, 因为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 如编目、著录、标引等与书写水平是分不开的, 若所写的文字难以辨认会直接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
现代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 档案工作者应有重点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如现代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 还应具有一定的经贸、法律知识。
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建设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复印、缩微、音像以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知识, 才能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3.3 坚持进行各项技能培训
网络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 档案工作者需要借助现代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因此, 档案工作者要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一是, 软件操作和维护技能培训, 提高办公速度, 更好地促进档案信息的传播。二是, 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可以使档案工作人员及时捕捉社会信息, 针对受众需求进行组织, 提高传播效率。三是,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文件的发展和计算机病毒等知识的培训, 都有利于档案工作者正确应用现代技术, 在安全与保密的条件下, 进行更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档案工作者除了坚持自学的学习方式外, 还可以到高校进行充电, 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聚集、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源充足的优势, 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常用的信息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以后优质、高效地完成档案工作奠定基础。
摘要:档案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档案物化并延续了人类的记忆, 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纽带。档案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载体, 对于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起着重要的法律凭证作用, 是社会发展的“记录仪”, 是社会信息的“储存库”。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可以不断地提升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不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 而且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档案管理工作, 以标准化、规范化模式进行档案管理,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同时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对于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规范化,标准化,创新,素养
参考文献
[1]唐宝莲, 吴建华.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及三者的关系[J].科技档案, 2006 (03) .
[2]夏燕玲.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云南档案, 2010 (03) .
[3]赵甲信.关于加快推进县域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步伐的几点体会[J].陕西档案, 2008 (06) .
【意义与途径】推荐阅读:
浅谈质量兴企的意义与途径11-22
养成教育的意义及途径08-23
环境教育的意义和途径06-20
家校沟通的途径和意义11-29
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07-19
管理创新的意义及实现途径11-05
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意义和途径12-04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08-22
途径与对策06-08
途径与办法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