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与途径(精选12篇)
功能与途径 篇1
一、党建育人的功能
高校党建育人的功能具体体现在渗透凝聚、引领导向、约束规范、教育提高四个方面, 具体如下。
(一) 渗透凝聚功能
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地与聚集地, 在这里, 将一群具有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人才凝集组合必须基于一定的领导、组织或借助外力作用方能形成。高校党建工作中党组织的性质、完善的机构设置、丰富的组织活动内容、优秀党员的示范作用使得党组织对广大青年学子思想、行为产生巨大吸引力。近年来, 有关数据表明, 高校中60%以上的大学生均向党组织递交过入党申请书, 可见高校党建工作的凝集效应。
(二) 引领导向功能
在高校党建教育过程中, 广大学生是教育的重心和对象, 党组织自身建设及学生党员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品质、素质风貌对于其他同学的成长、发展, 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引领、导向、激励的作用。社会心理学认为, 人的社会行为主要是群体模仿与认同的结果, 整体氛围就是一种育人环境。身边学生党员崇高的理想信念、严谨的学习态度、优异的学习成绩、积极的人生态度、无私的服务奉献意识会对周围同学产生强大的示范作用, 通过模仿、暗示、感染、从众、流行等心理机制, 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从而引领其他同学成为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业务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等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近年来的实践证明, 化工学院新生晚自修出勤率保持在99%以上, 新生党员在班级学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考研录取率稳步上升, 考研录取率2008年为36% (其中党员占57%) , 2009年为41.7% (其中党员占76%) , 2010年考研率为41.3% (其中党员占76%) , 近三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签约率在98%以上, 党员的示范引领、积极带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 约束规范功能
大学生是综合素质较高、最具生机活力的群体, 而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定型的时期。在这个阶段, 大学生往往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解决问题, 很容易出现过激行为。通过高校党建工作的思想引领, 身边党员道德榜样示范可以有效影响并促进青年学生逐步学会理性分析, 调控自身情绪, 检查反省个体行为, 达到规范行为、维护稳定的效果。此外, 党建育人的规范功能还体现在对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人员言行的约束和规范上。目前, 各大高校立足党建工作实际, 建立的“三有” (教育有计划、活动有内容、工作有总结) 、“四坚持” (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坚持民主生活或制度、坚持谈心制度、坚持党课教育制度) 、“五建立” (建立学生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学生党员汇报制度、建立学生党员写实档案、建立学生党员下班制度、建立入党联系人制度) 等工作机制, 对学生党员日常行为提出的“八个模范”、“十个一”、“创先争优”等要求[1], 将进一步规范学生党员的行为, 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 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实现他律和自律的有机结合。
(四) 教育提高功能
党建的教育功能是指党建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形式和内容对学生个体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与作用。高校党建工作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通过确立党建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向;通过入党程序教育, 使得学生个体在组织上得以历练, 确保组织上入党;通过党建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个体进一步夯实思想基础, 提升思想理论水平, 发现和改进不足, 发挥应有的先锋示范作用。
二、党建育人的途径
党建育人的途径主要体现在文化环境育人、实践载体育人、修身明志育人、组织阵地育人四个方面, 具体如下。
(一) 文化环境育人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高等学府所特有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股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力量, 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凝聚力、渗透力。新时期高校党建要依托校园文化载体, 将主导校园文化作为党建育人的一条重要路径, 加强对校园文化主流的积极营造、政治引领、规范领导, 推进党建文化的内涵建设。具体而言:“一方面, 高校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师生, 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使之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廉政文化和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思想文化, 增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内化力。同时, 坚持对师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的教育, 使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成为高校党建育人的重要路径。”[2]
(二) 实践平台育人
实践出真知, 高校党建工作要为党员发挥作用创新活动载体, 搭建服务平台, 塑造成才空间, 让广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在实践中展现党员的先进性, 并将实践作为检验和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搭建理论教育平台、活动教育平台、管理教育平台、组织教育平台四种平台建设实现实践育人目标。
1. 搭建理论教育平台
首先, 以高校“两课”建设为平台, 夯实理论教育的基础。其次, 以团课和党课为两翼, 扩展理论教育的臂膀。最后, 以各类党建理论体系培训为补充, 提高理论教育的成效。在构建理论教育培训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要着重处理好政治理论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处理好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素养培养的关系, 处理好一般性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的关系, 积极构建动态、开放的培训体系, 使得学生党员在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论教育培训中, 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增强学生党员的政治鉴别力和观察力。
2. 搭建活动教育平台
(1) 以服务奉献类活动为基础, 强化党员奉献意识。高校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党员服务周”、“学生党员接待日”、“学生党员奉献日”、志愿服务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与后进生、特困生的帮教等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明晰党员角色定位, 让学生在奉献服务中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夯实党员责任意识。
(2) 以展示争创类活动为推手, 凸显党的先进性。高校可结合创建“五好党支部”、“五星优秀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 通过优秀党员风采展示、特称党支部竞选评比、最佳党日活动和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的评比表彰活动, 树立党支部与优秀党员标杆, 提升党员队伍整体水平。
(3) 以专题教育类活动为支撑, 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主题党日活动、演讲比赛、党史竞赛、征文, 有计划地组织同学参加入党宣誓、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爱国主义基地、交流读书心得、开展献策献言等活动, 使学生党员真正在活动中受教育, 在思想上更进一步。
(4) 以主题实践类活动为检验, 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高校可通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专业见习、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活动, 在实践中融汇所学, 密切联系群众,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把专业知识内在的思想性及其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充分挖掘, 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3. 搭建管理教育平台
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也是一种再教育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 有针对性地创设党性锻炼平台, 设置管理工作载体, 建立学生参与学校、学院管理与服务的机制, 使学生党员真正做到服务群众长期化, 发挥作用具体化。目前在岗位开发上, 可密切围绕学生学习、生活、管理、党建工作等方面展开。在学习方面, 由高年级党员配备担任学风督导员, 督查低年级同学早自习、晚自习情况, 帮助低年级同学塑造优良学风;也可以与后进生、特困生结对帮扶, 在服务他人中强化党员的奉献意识。在生活方面, 通过设置公寓管理员助理、文明督导员、心理健康员等, 辅助做好宿舍卫生检查、文明风气引领、心理疏导等工作;在管理方面, 鼓励学生党员参与到班团建设和学生社团中去, 通过担任班级副班主任、辅导员助理, 设置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服务岗等途径, 提高党员责任意识和各项能力。在党建方面, 由学生党员担任培养联系人, 通过与入党积极分子的谈话考察等组织发展程序, 让学生在管理教育的平台上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发展。
4. 搭建组织教育平台
党员发展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党性教育过程, 在党建工作中, 我们要注意发挥组织教育的优势。首先要构建重心前移, “早选苗、早培养”的工作机制。我们可以通过“德育课讲追求”、“年级大会讲程序”、“关工委老同志讲信仰”等渠道, 通过“党员班主任、辅导员讲形势”、“高年级同学讲体会”、“党校培训班重点培养”等形式, 培养同学的政治热情, 提高党组织的感召力。其次, 要构建程序规范、科学的立体考察模式和长效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答辩制度, 党员年终考核等制度, 将党员的发展过程融入思想教育的过程之中, 切实维护党员发展工作的严肃性, 激发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三) 修身明志育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不断地思考, 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 基于新、旧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 解释有关想象, 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 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性的推敲和检验。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管理和反思。”这些主张对于我们党建工作的启示在于: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使党基于长期实践获得的真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者的反思与检验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纳入其思想品德结构之中, 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与信念, 从而促进大学生现有思想品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具体而言, 我们开展教育工作要以学生特有的经验入手, 从他们的生活世界中提取有益的教育素材, 激发他们思考,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党员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与交流, 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从而达到修身育人的效果。
(四) 组织阵地育人
在新形势下,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 本着有利于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监督、服务, 有利于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 有利于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原则,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 及时调整和合理设置党支部, 加强党支部阵地建设, 最大效度地整合各类资源, 扩大党员教育覆盖面。要抓好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打破学生党员仅参加一个支部活动和工作的束缚, 实现党员示范效应和党支部堡垒作用的最优化。具体而言, 在新生中设立临时党支部, 抓好新生管理教育工作, 激发新生的政治热情, 奠定思想基础;在毕业生中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 将党建的臂膀由校内向校外延伸, 确保党建工作无缺漏, 无空白。在研究生中, 根据科研方向、实验室设置等因素设立党支部, 确保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依据学生社团、公寓等阵地, 积极找准社团自身发展和党支部建设的结合点, 探索设立学生活动党支部的有效途径, 实现管理服务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五) 机制保障育人
构建党团联动、制度创新的立体考察机制。首先, 积极构建推优评价机制, 完善推优细则, 规范操作流程, 使得团建基于党建的优势得到发挥, 实现党建带团建、党团联动的共赢。其次, 实施全方位党员评价机制, 通过发展
香港现代化学生管理特点及其启示
黄丽芳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电子系, 广东广州
摘要:香港高等教育走了一条成功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还注重提高教育质量, 其教育质量高居亚洲前列, 已经具有比较健全的制度、规范的管理、丰富的国际经验, 拥有良好的人才和设备, 形成比较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对香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特别是对学生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分析, 有助于我们借鉴其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 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香港高等教育现代化学生管理特点启示
一、香港高等教育的特色
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福利社会, 加之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高等教育理念上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适应性和现代性, 终身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香港教育统筹委员建立终身学习的学制, 让有志者按能力在正规大学、进修学院、持续进修院校之间选择恰当的途径修读。高等教育现代化理念不仅主要体现在香港高校目前的软硬件设备都具有较高的标准, 从校长到普通教师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而且体现在香港高校的发展目标上:香港高校把建设世界一流水平高校, 树立“国际大学”形象作为自己的目标。香港高校具有高度自主权, 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比较完善, 学术自由受到高度重视, 并且适应市场经济与社会进步需要。
二、香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念
香港高等教育理念具有潜在性特性, 由里往外的核心体现依次为文化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文化层面是学校精神价值取向。制度层面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教育理念的行为层面是师生员工行为的价值取向。通过对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现代化教学理念进行学习, 在以人前述职测评、发展中答辩考察、发展后考核监督三个环节将党员组织发展与党员教育紧密结合。
构建动态、全面的学生党员跟踪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党员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情况, 通过群众考核、问卷调查、综合评估等过程, 进行跟踪了解和评价判断, 并将评价结果与各类评优表彰相结合, 以评促建, 更好地督促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构建科学、合理的党建工作研究机制。从实际出发, 针对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设立专项研究课题, 组织人员主动研讨, 认真调研, 研究对策, 合理规划, 使党建工作不断在“问题提出”与“对策构建”这两个矛盾对立面的调和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构建师生共建双赢的党建工作帮扶机制。积极探索
为本的前提下, 对香港高等教育现代化理念进行分析, 论述如下。
1. 注重学生能力多元交叉化教学。
香港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大学中的通识教育就是其教育特色之一。通过通识教育, 学生在具备较深专业知识的同时, 又了解国际经贸、人文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拓宽相关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多元交叉的教育能使未来社会的管理精英和劳动者成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对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事务处的讲解, 他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体现了三个阶段, 分别是:
在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过程中, 学生除了根据自己的意愿及能力选择学习专业知识之外, 更重要的是通过领袖培训、学长计划、社会服务、外展训练、本地或海外暑期实习计划等潜移默化地拓展视野, 丰富社会经验增强适应能力。
2. 统筹和发展学生住宿工作。
(1) 香港科技大学“舍监制”:学生自我管理。全校约有40%的学生可以住校, 入学时提出申请, 学校按照距离、成绩等审批、分配宿舍。以后每年9月有一次宿舍调换机会, 根据学生对学校的贡献积分选择同住对象和宿舍机关职能部门党组织与基层学生党支部共建、研究生党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对接、高年级党支部与低年级党支部结对等, 通过丰富的共建载体, 整合双方的优势, 达到党支部工作成效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左家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探析[J].教育探索2009, (3) :92.
[2]张婕英.高校党建育人功能的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0, (3) :132.
功能与途径 篇2
国内外传统上对法律翻译的研究,是从语言学的角度,也就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追求译文对原文“对等”.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理论为基础,对法律翻译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结论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应用在法律翻译中是合理的,适用的.
作 者:战海 李洪燕 作者单位:战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55)
李洪燕(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34)
功能与途径 篇3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靖远县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
国内外对博物馆功能的研究,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我国县级博物馆在数量上占主体地位,其主题类型不尽相同,功能呈现多样化。通过对其特色、功能以及实现途径进行分析、概括,有助于同类型博物馆的持续发展。
- 我国县级博物馆基本现状
(一)我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博物馆”一词,是19世纪中期译入中国内地的,我国第一座博物馆是1868年由法国传教士韩伯禄在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创立的徐家汇博物院。1905年,民族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第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博物馆。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2013年,博物馆数量达到4165座。据不完全统计,其不同年代的发展情况如下表:
据《国家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末,全国博物馆数量将要达到4500座左右,到2020年实现博物馆数量增长翻一番(6000座)的目标;2015年实现每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拥有1座以上功能健全的博物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县级博物馆实现现代化;2020年基本实现全国县级博物馆现代化。
郭小凌认为,要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起码需要有4.3万多座博物馆,以美国平均17964人有一座博物馆的标准,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中国欲达到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博物馆的数量需有72366座。①因此,我国博物馆的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下一个五年,我国将推动博物馆发展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新建改扩建一批地市级和文物大县博物馆,立足行业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大力倡导科技、艺术、自然、民族、民俗、生态、工业、遗产等专题性博物馆的发展。
(二)我国县级博物馆基本现状
县级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中最基层的单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早在2004年,全国有1548所博物馆,其中地市级479家,占31%,县市级966家,占62%。近年来,发展速度更为迅速,在数量和比例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县级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较快,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也相应较高,积极投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博物馆数量多;而中西部地区,数量较少,特别是一些老少边地区,有的县甚至没有一个博物馆。
我国的县级博物馆门类多种多样,包括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自然类、科技类、民俗类、产业类等。但大多数属于综合性博物馆,主要以历史文物的收藏、陈列展示见长,古今百科融合,其中不乏一些极具地方特色与收藏品研究的专门性博物馆。
我国县级博物馆具有地域文化浓厚、传统特色突出、观众覆盖面广等特点在保护古老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优势明显。
(三)我国县级博物馆存在的问题
其一,普遍存在着只重建设不重后期保护及运营管理,设施落后、资金短缺,正常的研究和陈展无法开展等问题。如靖远县博物馆大楼199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01年楼顶渗水,常常是天下大雨,室内下小雨,当时单位备有水盆和水桶,下雨时,摆放于展柜上和地面接水。后县文化局多方争取经费维修屋面两次,渗水得到缓解,但未彻底根除。
其二,大多县级博物馆存在着发展主题模糊和角色定位不准的现象,没有明确宗旨和收藏边界。对本地的历史文化挖掘不深、对群众及社会的需求不清、对服务内容与任务不明,主题特色不明显、职能模糊。
其三,同质化现象严重,馆藏品千篇一律、规模小,类型单一、藏品雷同、量少质差、文物资料短缺;存在藏品分散、不成体系、管理分散、资金分散、成本增加、投入不见成效、社会效益差等问题。
其四,文物保存与养护的意识差,保存文物的手段陈旧原始,使本来稀少的文物得不到很好保存,出现壁画掉粉、画卷粘连等文物损坏现象。靖远县博物馆没有保存旧字画专柜,仅将陶、瓷、书画等分类装于密集柜中,由于保管不善,导致画卷发脆受潮、糟朽开裂,使旧字画没有得到很好保护。
其五,陈列设施落后,陈列方式大多以静态单一的陈列展示方法为主,停留在照片和实物展,缺乏现代声光电技术及创意和动感,难以激发观众兴趣。
其六,博物馆与公众现代日常生活的关联性不强,观众参与性项目少,难以唤起群众的广泛的关注;不能提供更多富有创造性的启迪,难以引起公众深入探究的兴趣。
其七,专业人才匮乏,尤其是专门做展览、研究、社会服务的专业基础人才极其短缺。现有人才分散,没有形成稳定、可持续的人才梯队。②靖远县博物馆现有职工11人,有4人是函授和自学文博专业,其余仅为在岗培训,这些人身兼多职,既要肩负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和教育等工作,又要承担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点的保护和管理,业务量大面广,工作任务繁重,导致博物馆的专业基础工作不能深入地开展,大大制约了博物馆的发展。
二、我国县级博物馆功能分析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做定义如下:“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③1979年,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通过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论述,对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已做出了明确界定,即博物馆具有收集保护功能、科学研究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我国学者孟庆金在《现代博物馆功能演变》的研究中,对国内外博物馆的功能进行了文献综述,综合国内外对物馆功能的研究结果,认为“收藏、研究、展览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功能。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功能逐渐形成了整理、制作、保存、修复、复制、发现、学习、探索、解释、传播、宣传、审美、休闲、娱乐、旅游等多个延伸功能”。博物馆还间接地产生了外缘功能,即博物馆的经济功能。博物馆不仅仅是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且成为传播区域文化和发展特色的窗口、终身学习的理想场所、休闲娱乐的场所。梁玮认为,博物馆除原有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基本功能,还应发挥地方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振兴等功能。④
客观地讲,县级博物馆的功能,不应有大而全、面面俱到的要求,科学的观点是在某一特定时期、某个特殊的阶段,其所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否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与广泛参与,是否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是否推动了当地文化的传播,是否带动了一方经济文化活动的发展。
县级博物馆要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自身的藏品特色、人才资源优势等,在功能上有所侧重。如通过对本地历史轶事、文化名人的挖掘整理,风土民情、民俗活动的复原排演,真实场景创设、互动式展览的开发等,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地区特色优势,满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靖远县博物馆藏品主要以新石器时代陶质器类数量最多,各时代铜器也较多,而铜器又以青铜造像最具特色。因此,2011年,靖远县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时,筹备基本陈列,把“靖远历史文物展”确定为主题展览,把“靖远铜造像陈列展”作为辅展,很好地突出了靖远本地藏品特色。
三、县级博物馆功能实现途径
(一)加强藏品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要树立“大博物”意识,强化博物馆的组织策划及运作能力,在充分掌握本馆藏品的基础上,加强与大型博物馆以及各级兄弟馆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发展会员等形式,经常性地与民间收藏团体、机构及个人开展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弥补自身藏品之不足。
(二)精选陈列内容,以主题、专题见长
紧贴本地实际,分析群众需求,结合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大节日(如抗日战争纪念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本地重大经济文化活动(如改革开放30年等),精心组织举办一些内容相对完整的小主题、小专题类型的临时性陈列展,古今结合,老少皆宜,拓展博物馆的文化普及与人文思想传播教育的功能。
(三)精神物质互补,藏品相得益彰
重视具地方特色精神藏品的收藏与展示、用精神藏品来弥补物质藏品之不足。精神藏品即那些具有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民风、民情、民俗、祭祀活动、民族节日庆典、宗教礼仪等。如由博物馆主办的赛歌会、祭孔乐舞、届会、祭祀表演等。
县级博物馆大多受地域、文物藏品、人力、财力等因素制约,不具有大型博物馆那样收藏众多的文物精品、举办多种表现手段的陈列展览、拥有雄厚的研究力量等多方面的优势。而挖掘精神藏品是县级博物馆自主发展、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创新思路。⑤
(四)提高讲解水平,重视教育功能
重视讲解员业务素质能力的提高,培养专家型讲解员,要求他们在把握藏品陈列整体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群众采取有针对性的讲解;多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渐进提问式的讲解形式,将知识通过故事的形式,传播给观众;为少年儿童举办一些喜闻乐见的展览,开发一些少儿动手参与的项目,启发少儿观察与思考、增强情感体验、寓教于乐;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博物馆教育示范点建设,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与各级学校广泛开展联系,通过设立美育课堂、设立心理咨询站、开设古典诗词欣赏屋、开设科普乐园、开设礼仪讲堂、开设读书园地、科技模型和小标本制作等形式,发挥博物馆的现代教育功能,并为以后积累历史资料与教育素材。
(五)传播手段多样,展览立体多元
探索多种展览形式与手段,以雕塑、模型、沙盘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灯光、音响、影视等声光电结合的现代化高科技手法,与实物展品相互补充,虚实结合、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全面细致地反映本地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⑥采用复原式、互动式、角色扮演式展览,使观众对文物和历史有身临其境的直接感受。在陈列中增加一些可触摸、直接操作的展品,有助于观众通过感官来理解展品,并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展览,增强群众对本地文化的认同、亲近以及荣誉感。以地方历史文化的整体性、传奇性、故事性为原则,组织开展系列性的文化旅游、娱乐及休闲活动,陶冶情操。
另外,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段,通过创建数字博物馆、局域网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等,扩大博物馆文化的传播途径,吸引更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
(六)强化科研意识,谋求活水之源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科研是博物馆的立馆之基、兴馆之本、强馆之源;科研和展览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两翼”。因此,县级博物馆应该强化研究意识,积极组织知名学者、地方专家、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建立地方文化史研究团队,广泛开展合作研究,通过编辑出版《地方文物志》、《地方名人名胜录》、《地方历史人物传略》、《地方文物图片集》等历史史料,搜集整理、补充完善、排演本地民俗祭祀文化活动等,不断补充博物馆藏品的内容,不断丰富博物馆文化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深度与广度。
为了实现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和教育功能,靖远县博物馆与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合作,征集近现代革命文物,举办“近现代文物陈列展”,为博物馆基本陈列作辅垫,使陈展内容丰富且空间相对扩大。为发挥博物馆的现代教育功能,靖远县博物馆编印《博物馆里的奥秘》、《看!靖远县博物馆》、《我与汉字》等儿童科普读物,启发儿童欣赏、观察和想象能力。为了更深入细致地了解藏品,自2000年以来,靖远县博物馆组织县志办、县林业局、县水务局和省内各大院校知名学者编辑出版了《靖远县文物志》、《靖远县历史人物传略》、《靖远县文物分布图》,藏品的研究工作贯穿于博物馆陈展工作的始终,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观众可以读懂的历史信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参观需求。
[注释]
①郭小凌,薄海昆:《咏叹伟大首都弘扬中外文明——首都博物馆礼赞》,《中国博物馆》,2009年第1期。
②⑥成建正:《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5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③郭伟:《发挥博物馆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作用》,《现代交际》,2011年第8期。
④梁玮:《浅谈博物馆功能的拓展与提升》,《丝绸之路》,2014年第10期。
⑤李南书,张道远:《论改革中县级博物馆功能的拓展》,《中国博物馆》,1994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孟庆金.现代博物馆功能演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2] 陈小牛.了解博物馆的发展认识博物馆的功能[A].宜春社会科学——社科普及之窗专刊[C].2012.
[3] 魏建梅.浅论必须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J].神州,2014,(9).
[4] 廖翊.一级博物馆评估:上海博物馆等居前[N].新华每日电讯,2013-05-19(1).
[5] 罗赤,李海涛,张娟等.博物馆建设现状与趋势[EB/OL].
功能与途径 篇4
关键词:高校档案,网络,功能拓展
档案也是一种信息资源,它不仅具备信息的价值,更为珍贵的是其有记载历史的价值。作为高校的档案馆(室),档案资源的科技含量、基础设施、技术力量等方面有许多的优越性,既承担着保存社会信息资源的责任,也承担着传播公开档案信息的义务,更是肩负着为社会服务的重任。本文就网络环境视野对高校档案功能的拓展以及如何实现的途径作些探讨。
一、网络环境高校档案功能拓展的现状条件
保存档案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利用。高校档案工作发展至今,它的凭证和参考作用已发挥得淋漓尽致。笔者认为, 针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具备的优势条件, 研究扩展功能,提升服务质量,以求得在信息服务领域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尤为重要。目前,高校档案馆(室)网络信息化建设框架基本完成,尤其不少高校都在采用南京大学档案馆研发的《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进行管理,这为高校系统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分析高校档案拓展功能的现状条件。
1. 档案信息化建设构架基本完成。
几年来,经高校档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争取得到学校对档案经费的投入以及信息管理专业精英的加盟,加强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许多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构架基本完成:(1)健全的基础设施。(2)研发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并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3)具备了档案信息发布系统。(4)完善的档案信息化保障体系。
档案界明确了发展的思路,即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为目的,抓好档案信息化建设, 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高校档案工作基本能做到:一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本校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二是把档案信息化作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点内容;三是坚持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服务、安全三项基本原则。
2. 构建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资源是拓展功能的最根本源泉,否则,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1)启动了“高校记忆”工程,全面整合和优化档案资源。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1) 根据高校特点,健全学院二级机构兼职档案员制度。 (2) 积极整合其他载体档案资源。主要指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和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如重大活动相片、毕业生学位照、集体照、奖状(章、品)和现行电子文件. (3) 征集实物史料归档。 (4) 深化编研工作,构建特色专题档案。(2)进行了档案数字化转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纸质或实物档案数字化转换。可通过光电扫描仪扫描或数码照相机拍摄录入等。 (2) 用光电扫描仪扫描进行照片数字化处理。 (3) 用视频采集卡和相关的软件进行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处理。(3)实施在线归档制度。这是解决高校档案部门人员紧缺的重要手段。专、兼职档案员通过用户登录及身份验证,进行档案信息录入,如党办、校办兼职档案员通过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接口进行在线文件归档,工作总结、毕业生论文电子全文上传归档以及毕业生学位电子照、集体照上传归档等。
3. 建设有档案人文特色的网站或主页。
高校档案馆是学校的二级单位,一般情况下不经学校同意是不能建设独立的网站,但允许建设自己的主页,也可以作为学校信息资源供校园或社会查阅利用。由于具备这个条件,高校系统可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档案信息资源,应是档案功能拓展的主攻方向。档案主页的建设应定位为具有档案人文特色的服务教育型。档案除了具有凭证和参考作用外,档案也是一种信息资源,也有知识性和教育性。通过特色的人文网站拓展宣传与教育功能,以扩大其影响力。高校的档案馆(室)引进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并具有发布功能,为方便校园师生查阅利用档案,加强师生的档案意识,许多高校档案馆(室)都在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发布系统, 部分档案馆开放了档案馆主页,除能查阅档案信息外,还可以学习档案相关知识,初步形成了具有宣传、教育和服务功能的特色网页。
以上三个方面为高校网络环境功能拓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与平台,但也有不少高校档案室不是独立的单位,不能开放档案主页,向外发布档案信息,这将影响档案社会功能的拓展,除了争取学校的支持外, 还需要我们档案界同仁的不懈努力,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和完善:提高档案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档案信息资源。以求将学校档案信息资源也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达到开放档案馆主页和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的目的。
二、网络环境拓展功能的实现途径
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在于为民众服务。通过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功能的拓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高校档案馆(室)除了是档案安全保管基地外,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学校信息查阅中心和电子文件中心等五位一体的多功能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因此,高校档案馆(室)要发挥自身特殊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力量的优势,转化为动态、增值的生产要素,就必须拓展功能,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笔者从档案信息网络化的视角作些探讨。
1. 开展特色服务。
随着档案编研工作的深化,网络特色服务是必然。这是借助网络环境,提升档案部门地位和显示档案价值的重要途径。高校有办学特色档案。高校档案馆整合和优化与本校办学特色密切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将是档案界一笔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宝贵的文化财富。如:广东海洋大学档案馆在深化编研工作方面,重点应突出海洋水产特色的档案信息建设,通过整合和优化学校涉海档案信息资源,构建特色专题档案,主要包括:学校特色建设依据档案(上级领导关怀视察的图片、题词和寄语);学校办学方面和涉海方面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涉海的专业与人才(含校友)档案;本校涉海学科团队专家档案;本校涉海教材书目信息与科研成果档案;本校友涉海专业硕学士论文库等。整合和优化这些特色专题电子档案库,除部分不可公开外,大部分是可以提供全校师生查阅利用,为办学特色服务, 甚至为社会服务, 更为国家档案资源增加海洋水产特色档案。
2. 扩展文化教育功能。
公开档案信息网站,逐步丰富主页内涵,应突显文化教育功能,才能增强网站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这是档案通过网络环境拓展功能的最佳途径之一。可从如下几点展现。(1)通过主页充分展示档案人文特色,增强人文历史知识教育功能。比如,历史图片的滚动和展示,珍贵档案的进馆报道等。(2)进行校情、校史教育。如国家、省部委等上级领导的关怀寄语、题词、视察图片的展示,加强学校的历史使命感;开辟“网上校史展厅”,以记载学校发展历程,辉煌的成就,介绍杰出校友,使师生和社会认同学校,以加深师生、社会对学校的认知程度。(3)发挥文化教育功能。档案馆既承担着保存社会资源的责任,也承担着传播知识信息的义务。相对欧美国家,我国档案馆网站的教育功能还很薄弱,主要还是采用传统模式进行简单的展览和陈列,很少对馆藏承载的教育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和展示。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八条明确要求:“利用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文化教育职能,除进行档案管理课程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具有教育功能的网站。可从四个方面增加网页教育内容:一是校情、校史教育多媒体网络课件,宣传学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以前辈的师德师风、优良学风和成功校友的先进事迹,激励后人奋进,以校为荣;二是在档案管理知识多媒体网络课程教育;三是宣传档案专题知识,以提高档案意识;四是在线培训教育,如何查找与利用网络档案信息。
3. 延伸服务功能。
服务的延伸应包括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的延伸。服务对象由校内师生延伸至社会公民;服务内容由简单的载体形式变成丰富多样的载体形式,如由文体型、声像型、胶片型、照片档案,增加有音频、视频多媒体等功能,同时,由简单的档案提供到深层次的特色编研资料提供;档案信息提供方式由被动到主动,由人工服务到网络24小时在线服务;网页功能构建由展示型变成宣传、展示、教育和服务型并存的服务方式。服务的拓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要考虑载体形式的多样化,除提供文本和声像等信息外,还提供音频、视频多媒体档案信息;二是要突显可查利用、有实质性内容的信息资源,除现行文件外,还突出与师生、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三是提供全宗目录,争取提供更多的全文检索。
三、拓展功能应注意的三个关键问题
目前,高校档案要拓展功能,应注意几个关键性问题。首先,思想必须解放,要有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社会的档案观。其次,拓展功能不只是某个档案馆(室)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都要积极响应探讨,共同努力实现。第三,各高校档案馆(室)根据部门实际条件,遵循当前高校发展和网络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抓紧构建和整合特色档案资源,档案主页定位为多功能教育服务型。让我们共同构建高校档案管理系统和服务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共同发展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吕文花.新时期高校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拓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8) .
[2]司献英.发挥高校档案信息平台优势强化档案服务功能[J].山东档案, 2006 (4) .
功能与途径 篇5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等多种功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改进。本文立足于校园体育文化功能,描述了现阶段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设途径。
关键字:校园体育文化 功能 建设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在校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各项体育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校内环境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以广大师生参与为依托的一种群体性文化[1],也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下,由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通常由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构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进一步对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产生重大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全民身体素质和全民体育观念。
1.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1有助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无论是竞技类体育活动还是民族休闲类体育项目,都带有浓重的 娱乐色彩,吸引着广大同学的参与。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学业带来的压力,消除大脑疲劳,改善大脑环境,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肌体承受能力和心肺功能,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
校园体育文化主要依赖并通过校园体育活动开展,在学校日常开展的体育活动中,大部分以团体竞技项目为主,如:篮球、足球、拔河等等。这一类项目更强调参与者之间的配合,为了在项目中胜出,参与者必须有着良好的团队精神,为了团队的目标而相互分工、密切合作,“为了大我而牺牲小我”,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
1.3有助于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一环,在普通文化课的授课过程中,由于受到授课形式的限制,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台下听讲,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2],但是在体育活动中,授课教师通过亲身示范和辅助手段能够将掌握的技术与技巧非常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是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1.4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强化个人的意志,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锻炼人的意志,借此来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勇于进取的精神,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保持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个性化发展。
1.5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2.现阶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2.1缺少正确的体育观念引导
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体育活动更注重成绩和荣誉,而忽视了其人文特性[3]。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对人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忽视了体育也可以优化人格和心理、增进人类的幸福感、磨练人的意志、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
2.2对体育课程缺少足够的重视
在很多学生家长和教师心中,体育课程并非是主干课程,尤其是在升学压力较大的中学,他们更加关注文化课程的教学,而对体育课程缺少足够的重视,往往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对体育课程的学时随意删减,甚至取消体育课程。殊不知,体育课程也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这一点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
2.3校园体育活动形式单一
由于受到设施设备的限制,目前校园可以开展的体育活动形式较为单
一、内容枯燥,多以球类和田径类为主,学生能够选择参加的体育活动种类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4缺乏相应的体育设施设备
由于校方对体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在资金上不愿意作过多的投入,造成校园体育设施设备数量质量严重缺乏,原有的设施设备严重陈旧,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足够的场地和器械来开展体育活动,而不得不在校外开展体育课程甚至取消体育课程,这使得学生无法享有运动的快乐,也无法保障学生的安全,体育文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3.1改善校园体育设施设备
设施设备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充足的设施设备是确保校园顺利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因此,学校应该集思广益,走社会办学的道路,多途径开展融资活动,确保校园体育设施设备的建设和完善,并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保证校园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3.2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形式
由于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学生有自己喜爱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的体育文化活动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4],容易使得学生丧失对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够较大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兴趣和积极性,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3.3加强日常体育课程建设
体育课程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开展日常体育课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体育课通常所采用的授课与考核模式进行必要的创新和改革,尽可能拓展体育课的授课内容、技能和知识层面。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适量的增加一些带有娱乐休闲性质的活动,通过一系列可行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整个授课过程能够真正的将体育与健康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3.4扶持体育类社团的建立与发展
体育类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是对日常体育课程有益补充[5]。校方对于体育类社团应该给予适当的支持,以社团自建为主、校方扶持为辅,组建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体育社团、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团队精神、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5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在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虽然由于国情、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同,我们不能直接复制国内外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模式,但是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学院体育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能够促使我们发现自身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汲取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性和实际情况,进而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3.6加大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力度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板报、班会和校园广播,推广和宣传体育知识,在校园内构建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关注程度、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
总结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我们必须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索更多满足现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的措施与途径,合理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使学生沐浴在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这对提供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史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与价值[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2)
[2]顾问,王卫霞.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艺术研究,2010,(17)
[3]佟贵峰,张运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的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0,(22)
[4]吕柱明,王晓明,程立.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11年第1期
高校学生公寓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 篇6
关键词:学生公寓;育人功能;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60-01
作为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公寓管理在育人中具有特殊地位,树立先进的学生公寓管理理念,优化学校人文环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不断成长。以科学的管理督促学生养成教育,从而达到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
学生公寓育人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一、健全学生公寓的规章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
1、公寓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是做好学生公寓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完善学生公寓管理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也是育人的保障。为加强学生公寓的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和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做到各项规章制度细化、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例如,制定《考勤、考核制度》、《部门职责、岗位职责与考核细则》、《学生公寓楼层清洁操作规程》、《请假制度》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作流程,理顺工作环节,克服随意性;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吸取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的服务对学生文明修身行为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在公寓制度建设中,不但要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卫生、纪律等进行约束,还要对公寓管理员、辅导员、勤杂人员等也要进行约束,这也是搞好管理、服务学生的重要保障。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好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建立好管理用人制度,其实学生宿舍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制度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科学管理制度可以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服务于管理之中,充分发挥公寓服务育人的功能
学生公寓内服务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个学生都生活在各种服务之中。学生公寓要做好服务育人工作,首先必须给学生提供安全卫生、舒适温馨的生活条件:水、电、暖的安装维修都要保证质量,及时快捷;公共卫生打扫彻底,不留死角;外来人员出入登记,严格执行门禁制度。其次,把服务育人自觉地贯穿于公寓服务的全过程之中。把学生公寓的每一项服务过程看作是育人过程,在每一服务环节都有意识地开展工作。各个环节都要体现育人功能。
三、建立一支优秀的公寓管理员队伍,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学生公寓工作人员既是服务者、管理者,也是教育者。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发挥公寓管理功能,实现育人目标,必须大力提升学生公寓队伍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三种意识”(即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三种精神”(即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四个能力”(即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突发事件能力)的高素质学生公寓职工队伍。
1、公寓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公寓管理服务工作的成效,他们的言谈举止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日常行为,因此,要不断加强学习,以“政治强、业务精、会管理未目标,加强政治理论、心理学、管理学、人际学等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与大学生沟通的技巧,把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渗透到管理服务工作中去。
2、加强在岗人员的思想政治、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业务培训方面把重点放在学习岗位职责上,从基础的东西开始,围绕应知、应会、应做、应办、应干的内容来培训,树立主人翁荣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组织好楼管会学生干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
4、引入新的竞争激励机制,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特别是直接接触学生的辅导员来说,要注重其品质特征,要采取竞争和评优的政策,对于那些对工作不负责的人一定要予以批评和处分,甚至解聘。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人一定要给与表扬和物质奖励。形成良好的竞争气氛。
四、良好的基础生活设施是实现育人的基础
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是指学生公寓的规划合理化、基建的实用性与质量、家具配套质量与合理性以及公共设施配套的质量与齐全性。良好的硬件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普遍重视个性的发展,大都有强调个人空间又重视与他人交流的双重心理。这样,学生公寓不在于设施豪华,而在于有较好实用性,通风效果好,采光度高,前有走廊,后有阳台,公寓内有独立的个人学习、休闲空间。优美的公寓环境既有利于大学生拥有自己的小天地,又有利于相互之间进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为管理者更好的实现育人提供了前提。
五、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增强管理实效
公寓管理的目的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现公寓的育人功能。而公寓管理的对象是有知识、有思想、有个性的大学生,因此,公寓管理者必需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达到增强管理实效的目的。一是要理顺“齐抓共管”与“职能管理”的关系,只有在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进行齐抓共管理,才能形成合力,增强管理效果。二是坚持“管理”和“服务”一致的原则。必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以管理推动服务,以服务带动管理,管理与服务并举。三是处理好“管”与“教”的关系。“管”与“教”是互为作用,相互依存,目标一致的统一体,只有将“管”与“教”融为一体,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四是扩大管理队伍,让学生参与民主管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六、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是实现学生公寓育人的重点
功能与途径 篇7
一、创新双港发展策略, 重点发展空港区
保税港区作为一种新型监管模式, 兼有“港”和“区”的双重特性。《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重点建设主城“三基地四港区”, 提升物流枢纽集散能力, 加快建设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指示, 还指出寸滩港区以港口集装箱货物运输为重点发展方向, 这便对保税港区开放型经济功能的发挥, 特别是对港口物流功能和加工贸易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重庆保税港区在货物存储无时限、监管思路多创新、政策扶持力度强等多方港口物流功能的发挥上进行了相关探索, 是中国首个“水港+空港”双功能的保税港区, 以后保税港区还将延伸到团结村铁路集装箱基地, 从而形成“水港+空港+铁路”的多式联运模式。2012年1—6月, 寸滩港进出口集装箱15万余标准箱, 同比增长10.6%, 保税港区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同沿海其他保税港区相比, 水港保税港区的优势日趋弱化, 而空港保税港区优势凸显。因此, 重庆保税港区应实施优先发展空港保税港区, 走错位发展之路的战略。
一是准确定位, 错位发展。在空港方面充分利用重庆位于中国的航空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 大力推进国际中转和国际分拨业务;水港方面重点发展寸滩港区的港口集装箱货物运输, 以空港优势弥补水港不足, 提升港区整体竞争力。
二是水空联动, 发展多式联运。一方面完善保税港区内部多式联运网络系统, 构建水空港间集装箱封闭衔接通道;另一方面完善保税港区外部多式联运网络系统, 改善重庆与外部的时空格局, 丰富交通网络。
三是创新双港管理, 高效整合资源。外部利益内在化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常见方法, 鉴于水空港分属不同管理主体, 建议设立高规格管委会集中从事工商、税收、外资审批等日常业务, 确保水空港政策的协同性与高效性。
二、升级提档加工贸易, 构建优质产业集群
保税港区作为新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具有地域特殊性、税收优越性、监管独立性的特点和优势, 有利于尽快定位其发展战略和功能开发利用与拓展。重庆保税港区所具有的开发开放价值, 除了保税区原来所能发挥的各项功能外, 将进一步增强其开放的质量、效益、外部效应、示范性和制度创新价值。要通过集聚和扩散效应, 聚合各种要素, 发挥乘数效应, 提高港口附加值, 促使保税港区由开发建设阶段逐步过渡到产业集聚和功能拓展阶段。2012年1—7月,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0.6亿美元, 占全市外贸总额的26.7%, 同比增幅高达36.73倍, 在全市增幅第一。截至2012年上半年, 入驻港区企业及项目累计达235个, 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2家, 占入驻企业总数的5.56%;中国500强企业8家, 占入驻企业总数的3.7%。虽然港区加工贸易发展势头良好, 但也存在着龙头企业数量少, 示范作用不强等问题。从行业性质看, 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占46.3%, 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占31.01%, 其他行业主要是保税加工、报关服务及配套服务业, 港区专业化水平和配套设施仍然比较落后, 港区产业链仍然不完善。升级提档加工贸易, 培育优质产业集群, 是港区功能开发和新型工业化的破题之举。
一要合理定位, 特色发展。以“立足重庆, 依托西部, 辐射长江上游, 对接海内外”的总体战略来谋划, 定位为服务重庆、西部乃至全国的物流枢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围绕重庆市已有的优势特色产业进行优选, 并与区域现有的加工贸易保持错位或关联式发展, 避免同质竞争, 在加工贸易产业规模逐步形成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加工贸易内容, 提升产品档次。中远期侧重于引进更高层次的加工贸易项目, 不断对加工贸易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促进保税港区加工贸易产业的高质、高端、特色化。
二要升级提档, 延长产业链, 做大企业群。充分利用政策及区位优势, 聚集优势资源, 以“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为目标, 形成以产业集群为驱动的经济增长极。
三要合理招商, 瞄准龙头。产业引进应紧盯并优先扶持龙头企业, 争取通过这些企业引进一条产业链或一类产业集群;同时完善对引进企业的考评制度, 对每年引进企业进行相关考核, 不合格者取消相关优惠政策;打造龙头企业, 发挥示范效应。
四要营造环境, 优化服务。完善港区金融服务平台, 引入风险投资或者其他金融中介, 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 加强企业资金链保障建设。
三、拓展提质展示功能, 扩大窗口开放效应
重庆保税港区是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及长江上游金融、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平台, 是重庆乃至西部向世界展示的窗口。展示经济前景广阔, 但现阶段各展示门类并不齐全, 只有酒类交易展示稍成规模, 存在总体质量不高、拓展阻碍多、难度大、参展企业规模小、分销渠道狭隘、展示内容杂、品牌推广难等多方面问题。
一要创新采购分销系统。“区内采购、区外分销”, 逐步形成从品牌引进、经销商发展到渠道推广的系统服务。以经销商单品体验店满足经销商和买家的看样需求, 征集反馈意见并确定最终展销单品;以经销商加盟样品店的经营模式培育进口主体, 发展分销加盟商, 为企业代理国外消费品品牌搭建良好营销平台。
二要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具有贸易效应的展会文化。通过国内外媒体的宣传推广, 深化重庆特色展区产业的文化内涵, 通过文化的共通性促进会展理念的传播, 以文化交流为基础来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要大力开拓网络会展, 促进会展方式多元化。重庆展区身居内陆, 以网络会展的形式打破地域限制, 节省物流成本, 且更加迅速和便捷, 不受场馆和时间限制, 更能充分发挥展示优势, 极大拓展贸易空间。
四、整合协同港区功能, 增强核心竞争力
重庆保税港区开放型经济功能拓展的过程, 就是促成港区“企业集聚、扩大开放”的过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为指导, 要充分发挥港区集聚优势, 功能整合, 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最大限度发挥港区功能协同效应。截至2012年6月, 海关受理进口货物报关累计179769票, 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17亿元, 入驻企业和项目累计达到200个, 创造关税外税收46亿元。目前看来, 重庆港口物流功能和加工贸易功能发展较快, 但展示功能相对缓慢, 港口功能建设关联度低, 各功能发挥水平差距大, 协调性差。“水港+空港”的“一区双核”模式, 实现区域之间的顺利对接将是首要问题。应着力解决保税港区的水路、航空、铁路集疏运问题。
一要加强港区功能拓展的协同性。统一制定港区功能规划, 强调港区功能拓展的互补性与平衡性, 加强港区功能间的纵向联系和协作, 当加工贸易功能较大规模拓展时, 展示功能和物流功能也要有相应程度的拓展延伸以提升整体拓展容量。可以通过成立保税港协会, 强化其作为中介组织的协调和服务功能, 促进港区人才的交流与协作, 经营管理水平的相互提高, 信息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共享, 集疏运条件的共同利用和开发等。
二要完善配套服务链建设。展会活动的成功举办, 需要有完善的产业链条, 包括会展策划与设计、装饰装修、信息咨询、展品运输、宾馆酒店等行业的合作, 而其中的产业合作和协调也是对港区拓展展示功能的一大挑战。
三要确保政策优惠叠加性与延续性, 完善政策考评制度。确保港区内企业既能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优惠, 又可享受港区优惠税率与补贴, 还要注重政策的延续性, 确保在出口、加工贸易等各环节有政策性覆盖保障, 增大港区政策吸引的范围。同时要健全政策考评制度, 对享受相关优惠的企业按一定标准进行评估, 不合格者取消政策优惠, 确保政策效应最大化。
摘要:重庆保税港区是中国首个内陆、水港和空港一体的创新型保税港。探索内陆保税港区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 解读保税港区功能拓展与建设的途径, 使重庆保税港区尽快成为政策叠加、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功能集成的特殊功能区域, 以发挥保税港区的“境内关外、前港后区、区港联动”的特殊功能, 落实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目标。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保税港区,重庆
参考文献
[1]余菊.重庆内陆保税港区短期与长期动态发展模式[J].特区经济, 2011 (9) :201-203.
功能与途径 篇8
一、中小学校园篮球活动文化的育人功能
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且将“健康第一”摆在学生发展的首位, 健康应该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学校进行篮球活动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 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 形成良好的个性, 有助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1.促进身体素质的发育
身体素质通常是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 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进行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必须建立在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 而篮球运动也不例外, 篮球运动的技能、战术、能力都需要具有强健的身体素质, 这更有助于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突出的表现, 同时学生参加篮球运动更有助于身体各项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中小学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 学校开展篮球运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篮球运动有助于身体的发育。首先, 篮球技术的每一个动作, 都需要人体各个部位、各个关节相互配合、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进行, 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肌肉活动完成的, 而肌肉活动总是以不同程度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以及肌肉的协调性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因此, 进行篮球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弹跳等身体素质, 进而培养不同类型的篮球运动员, 如NBA中力量型的奥尼尔、灵敏型的乔丹、速度型的艾弗森等。其次, 篮球运动能改善人们的机能状况, 塑造强大的体魄, 促进人体技能的发展, 提高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学生进行篮球运动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 还有助于学生心肺功能的提高, 呼吸系统的进一步发育, 身高体重的增长, 使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朝着健康方向前进。
2.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学中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 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 个体的认知、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并能够保持正常的心理调控能力, 也就是说,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一致, 能够适应社会, 与社会保持一致。
中小学校园中开展篮球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精神熏陶的价值。首先, 篮球活动有助于学生个性的陶冶。中小学校园中开展篮球活动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精神需求, 塑造每一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次, 篮球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篮球活动是一项团体活动, 团体的荣誉都归功于每一位成员, 因此它在带动优秀、活泼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同时, 还能够使消极、冷淡、自信心不足, 自卑的学生转变对自己的看法, 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进而发展到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上来。第三, 篮球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认知水平。俗话说, 积极的行动来源于正确而有效的认识。篮球运动在中小学校园中的开展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全校师生积极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进而提高人们对篮球的认知和对体育知识的认知。第四, 促进智力的发育。经常参加篮球运动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反应能力以及思维和想象能力。
中小学校园中开展篮球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能使人心胸开阔、镇定自如、坚定不移, 能以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在浮躁的社会中进行激烈的竞争。
3.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在社会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处事态度、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主要体现在学生在社会对人、对事的能力。篮球运动是一项团体运动, 只有团体相互协作、互相帮助、相互信任才能取得胜利, 篮球活动的开展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 篮球技术的提高需要球员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 才得以共同发展, 战术的布局需要球员共同协作, 出谋划策, 球员之间精心设计组织实施, 发挥团队精神才能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篮球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篮球活动在发展学生集体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品质的同时, 在无形中也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首先, 篮球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协作、交流,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次, 篮球运动具有多变性, 在篮球赛中需要球员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才能更好地处理球赛中的突发事件;第三, 篮球运动是一项团体活动, 需要发挥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因此中小学校园中开展篮球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
二、中小学校园篮球活动文化的构建途径
中小学校园篮球活动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校园篮球活动文化的认识, 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其次注重篮球活动文化的物质文化的建设, 为篮球文化在中小学校园的普及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完善各系列篮球文化的制度建设, 为篮球运动在校园的普及与传承建立制度保障。
1.建设校园篮球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主要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对知识的认识等, 要提高校园篮球精神文化, 首先要加大领导对校园篮球文化的重视, 提高其对篮球文化的认识, 加大对篮球文化的宣传, 为学校营造一个篮球文化氛围。
(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对篮球文化的认识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宣传, 只有宣传才能广为人知, 学校也不例外, 要想建立巩固、持久的篮球活动文化,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在中小学如何宣传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呢?首先,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教授学生篮球运动的技术和各种战术, 组织各系列比赛吸引学生的眼球, 进而使学生不自觉地对篮球产生兴趣, 从而积极投入篮球运动中。其次, 在体育教学之外, 学校应该多多组织各种篮球比赛, 通过各种系列讲座、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篮球的认识, 在学校的宣传栏借助于标语、球星图片、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作用, 组织学生欣赏和观看体育比赛、充分发挥媒体和板报的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宣传和渗透篮球活动文化知识。
(2) 加强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结合
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将在体育教学中学习到的技能战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篮球文化的传播中, 将体育教学中学习到的篮球技能战术运用于课外活动组织的比赛, 运用于学生的大课间操, 运用于课余体育训练, 这不仅为学生提供物力支持, 还为学生提供技术保障, 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完善物质文化的建设
校园篮球物质文化包括篮球场地和篮球器材设施等。篮球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学校进行篮球活动的物质基础, 因此, 为了使中小学篮球文化得到发扬, 必须拥有充足的篮球器材设施和进行篮球运动的场地。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 学校的教育要具有“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讲话”的效果, 也就是说学校要发扬篮球文化, 就必须注重校园篮球场地的建设和篮球器材设施的使用, 使场馆的建设和器材的使用具有艺术性, 具有较深的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 篮球器材的使用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也具有本校自身的独特性。如篮球运动场的建立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规划建设, 篮球器材也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适当使用;校园中体育建筑、雕塑要加入篮球文化的元素, 如校园中设计一尊乔丹的雕塑, 从某种程度上都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篮球运动的积极性。
3.完善学校篮球竞赛制度
竞赛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导火线, 篮球比赛是学生和教师学习篮球技能战术的主要动机, 为了保持这一动机, 维持师生进行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必须完善校园篮球活动竞赛制度, 使学校篮球比赛成为一种文化, 使其发展成为传统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的篮球比赛制度文化。同时篮球比赛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对篮球文化知识起到宣传作用, 进而实现竞赛效益的最大化。
4.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网络无处不在,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 也可以为学生的体育教学带来便利。网络为体育教学带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教师的教学内容的创新和“二次开发”需要网络的帮助。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需要网络的支持和帮助,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 利用网络学习新的体育知识, 查阅体育教学类知识和体育基本技能知识。三、网络是师生之间交流的工具, 通过网络交流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 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建立联系的同时, 共享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源。四、网络可以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体育教学问题。可见网络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无穷的魅力。
处于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教育与网络接轨已经迫在眉睫。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便利性、资源的共享以及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取知识信息时所受的限制, 它能使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 能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受益。具有这样的网络优势的存在使得教育在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建立体育课程资源库能帮助体育工作者及时获取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实现体育课程资源的共享, 实现良好体育课程资源的教育效益。
网络成为社会高速发展的秘籍, 实现教育先行的手段。可以带动资源的共享, 实现课程资源的再开发, 因此建立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数据库, 不仅能达到资源共享, 还能够有效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建立校园篮球运动社团
功能与途径 篇9
所谓文化育人就是通过文化的手段来育人, 利用人类所有的精神和物质的文化成果来育人。用“文”来“化人”达到人化的目的, 通过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承力作用于人本身, 既要使人的内心中树立强大的文化信念又要使人的社会活动行为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达到认、知、行的统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文化育人的功能解读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文化育人利于正确价值观体系的形成
文化作用于人的精神和思维意识层面, 对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文化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观选择, 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先进的文化有利于培育人健康的内心, 对待生活乐观的态度, 对待社会积极的态度, 对待他人友好的态度, 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文化育人利于文化制度的社会化构建
文化制度与文化学习模式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通过上层决策的设计并且有社会群体的实践经验总结, 有效的文化制度由此形成, 其来源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当一种文化被大多数人认可后, 无形当中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吸引力, 将人们仅仅的团结在一起, 有一种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文化制度包括文化的传承方式、文化的学习方式以及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方式, 这三个方面是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育人的效用作用于文化制度的这三个方面, 通过培育人们的凝聚力、 向心力和团结力影响文化制度的构建。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文化育人利于社会主体良好行为的养成
社会主体的个人行为是心理意识的反映, 一定的思维意识通过能动作用表现于外在的行为, 所以人的思维方式与思想意识实际上控制着人的行为活动, 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活动。而文化育人的目的就是要培育人的思想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人们的内心形成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和处世原则, 影响人行为的发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文化育人的实现途径探究
(一) 宏观大环境指引文化育人的方向
文化育人需要宏观大环境的影响, 这种宏观大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的大政方针、指导思想和价值观体系等, 而宏观大环境作用文化育人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宏观大环境引导文化育人的发展方向, 用科学的理论鼓舞人、引导人, 在良好的宏观环境氛围中有利于形成发展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宏观大环境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调动社会全体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尤其是高校先进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他们是最容易接受先进思想文化的群体。十八大将文化育人提高到重要地位, 是从顶层设计层面肯定了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通过高层对文化育人观念的积极倡导, 高校教师和学生首先消化吸收, 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文化行为, 从而有利于将文化育人的影响面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 共建文明社会。再次是在宏观大环境中建立促进文化育人发展的软机制。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体现, 虽然不具有硬性体制机制的刚性约束力, 但这种软性的影响却可以深入人心, 能更加持久和深刻的影响人们的行为。
(二) 用中观制度政策强化文化育人模式的建构
建立文化育人的制度保障体系。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是促使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保障, 文化育人应该在完善的制度体系中, 这样才能保证育人活动有章可循。建立文化育人的政策辅助机制。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政策的辅助作用, 制定各项发展政策时将文化育人的思想充分的融入进去, 一切以如何有效推进文化育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 调动文化育人理念践行个体实践文化育人的积极性
首先, 文化育人观践行个体要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文化育人要从高校开始抓起, 通过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广泛的宣讲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具体说来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重视高校课程协调设置, 增强文化育人的理念, 不仅重视对学生的专业课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更要增加人文素养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可以在高校校园内广泛开展有关文明的知识讲座、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另一方面有促进了先进思想的传播, 培养个体的先进文化观价值情怀。
其次, 文化育人观践行个体要养成文化行为。人与文明密切联系,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点一滴无不印射着文明的因素, 在高校中应提倡践行节约资源、适度消费、保护环境、爱护花草公物、平等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助人为乐等等良好的行为方式, 便可以规范高校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的文明行为, 做出符合文化育人观的行为方式。
再次, 文化育人观践行个体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检验文化育人观的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建立起社会组织和机构与大学的联系, 发挥大学生的所学所能;也可以利用政府或民间资本增加对大学科研的投入,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 鼓励大学科研创新, 开发研制有利于自然环境建设、社会环境净化、人和自然和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 全面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想, 将文化育人落实到实践, 实现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杨新起.文化育人哲思录[J].教育文化论坛, 2009 (02) .
[2]杨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探析[J].长江论坛, 2011 (02) .
[3]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 2009 (04) .
[4]蔡劲松.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视角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8 (21) .
[5]孙雷.论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8 (22) .
功能与途径 篇10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大学新生教育,功能,实施途径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而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对于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的大一新生而言, 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都将经历一个特殊的转变期。有效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新生教育中的功能, 依托形势与政策教育这一有效载体, 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育人功效, 改善新生教育效果, 既是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又是扎实做好新生教育工作, 把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关的需要。
一、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新生教育中的功能
1. 提升新生思想觉悟的有效载体。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强化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渠道。[2]从其课程特性来看,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实效性和理论性都非常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它既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理论, 又做到了政治性与时代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统一。无论从内容的时效性, 还是从知识容量的丰富程度来看, 它都是其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比拟的。对于刚刚从高中学习环境走过来的大一新生而言,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不但能够进一步升华高中时期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而且能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 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做出自己正确的研判, 从而理解和支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勇于担任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 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是提升新生思想觉悟的有效载体, 是培养大一新生综合素质、开阔国际视野、学会把握社会潮流的主旋律、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是引导大一新生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培养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
2. 引导新生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手段。
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大学生从入校第一天起就明确自身的人生奋斗目标, 这是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拼搏进取的源泉, 也是大学生稳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将新生教育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有效结合, 能够通过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使新生了解当前整体竞争趋势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 使他们明确: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现实环境下, 大学生除了学好理论知识, 还要提升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督促他们获取相应社会实践经验, 努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一感受大学生活, 了解专业发展方向, 正确认识自我, 确定人生奋斗目标和奋斗蓝图的重要手段。
3. 带领新生了解地区形势、校史校情的重要途径。
高校坐落在不同的省市和地区, 这就使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熟悉学校发展历程成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往往对高校所在地区的发展情况、学校的校史校情比较陌生。而了解地区发展基本情况, 了解校史校情是大一新生融入当地、培养爱校情怀的基础, 这就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增设区域发展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提出了必然要求。而且, 依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在新生教育中开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学习、校史校情学习, 不但能有效引导大一新生迅速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培养他们扎根地区、服务地区的情怀, 而且能引导他们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学校, 培养热爱自己所选、奉献自己所选的爱校情怀, 牢固树立“校兴我兴, 校辱我辱”的爱校理念。
二、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新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 彰显时代性、内容丰富性、教学方法灵活性、极具应用性是形势与政策这名课程的主要特色。合理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围绕其思想的导向性与前瞻性是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新生教育成功结合的必然要求, [3]但从目前的情况看,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新生教育的有机融合做得并不太好。
1. 教学内容与形势发展实际脱节。
彰显时代性、内容丰富性、教学方法灵活性、极具应用性的课程特色要求这门课程的教学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在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政策进行科学评估与认识的基础上, 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和估计。因此, 准确把握时代脉络,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就成了对这门课程教材的必然要求。然而, 从目前的情况看, 形势与政策课教材明显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与形势发展实际脱节现象十分明显。由于这门课所用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教学内容无法跟上形势发展实际。对于刚刚从高考中走过来的同学而言, 经过高三一年时事政治的学习, 已经对这一年的形势与政策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在这个基础上再讲这些滞后性的内容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吸引力必然下降, 自然也就影响到形势与政策课和新生教育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与大学新生实际需求脱节。
新颖的教学内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载体, 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大学新生同学的实际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大一新生渴望了解所在地区发展情况, 以及所在高校的校史校情, 但不少高校并未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布局, 而是拿着教育部颁发的资料照本宣科, 不顾地区实际, 这与新生的实际需求背道而驰, 必然影响授课成效。第二, 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没有随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编写形势与政策课辅助资料, 造成教学内容陈旧。这与当前“90后”新生对信息反应敏锐、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心理需求不相适应, 直接影响教学成效。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由于课程资源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依然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 以课堂教学的形势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形势,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实际上,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重要。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而言,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 不但能引导其正确认识区域发展的成绩, 而且能促使其体悟实践教学的本身魅力, 增强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积极性。而现实中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间的割裂, 不但使形势与政策课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而且使学生失去了了解区域情况, 感受社会实践成果的机会, 挫伤了大一新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积极性和感情。
三、形势与政策课在新生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1. 教学应结合新生特点, 提高教学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时效性, 突出针对性。大一新生在心理上往往交织以下矛盾:成功的喜悦与适应不良烦躁并存,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的失落与自我成就感并存, 强烈的表现意识与失败时的失落并存, 等等。面对新生心理和思想存在的这些特点, 要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对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引导功能, 就必须立足于新生同学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只有结合了新生的这些特点, 才能有的放矢地进一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引导新生提升思想觉悟, 树立人生目标。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 必须努力实现新生学习的“兴奋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紧扣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问题和新生的心理特点与知
WENJIAOZILIAO
识结构, 分析和教授新生无法完全理解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象,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观, 突出教学内容时效性, 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与新生教育的有机结合, 从而更好地启迪新生、教育新生, 让形势与政策教育真正发挥出提升新生思想觉悟、引导新生树立人生目标的作用。
2. 丰富和强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和活动。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整体水平。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统一安排, 结合地方特色、校史校情丰富和强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是贯彻形势与政策教学要求、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体现。为满足新生了解地方、了解学校, 培养新生的爱校情感和服务地区的决心, 丰富和强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和活动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要求, 也是在新生教育中突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特色的要求。
3.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对新生同学的吸引力。
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环节是形势与政策课时代性的要求。[4]教学中, 一方面, 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上的实践环节,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将“课前十分钟讨论”、“情景剧表演”等实践教学方式运用到新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去, 树立形势与政策课在新生中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 必须高度重视第二课堂教学环节, 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践体验等角度展开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带领新生参观校园周边地区红色教育基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通过调查参观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成就培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诸如志愿服务等实践体验使他们了解社会情况, 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总之, 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培养新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最后, 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还应该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 通过与党课知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生研讨课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对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价值, 引导新生在大学校园里树立远大理想, 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努力锻炼自身综合素质, 稳步实现人生发展蓝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4-10-15, (1) .
[2]李勇进, 胡靖勇.对构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保障机制的几点思考[J].求实, 2010, (1) :264-265.
[3]曲涛, 马永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6) :50-51.
功能与途径 篇11
关键词:舞蹈叙事功能;语言;实现途径;交流沟通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以表达自身感情为基础,用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舞蹈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表达情感,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来感染观众。研究表明,舞蹈是表达生活语言的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舞蹈,作为一门拥有独特情感表现的艺术,与社会生活中其他语言现象一样,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地方,同时又有着鲜明的特点。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是通过简单的身体语言进行交流沟通。正是这种身体语言能够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才使得舞蹈能够跨国界、跨种族的进行交流沟通,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门语言艺术。
1 什么是叙事
(1)概念。叙事,通俗来讲就是讲故事。传统意义上的叙事都必须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特定的视角,一些具体的场景。舞蹈叙事与一些文学作品有着直接的联系。[1]一些舞蹈作品就是在文学作品基础上进行改编,这就使得舞蹈叙事性与文学作品表达形式是一样的。舞蹈的叙事功能就是通过对事情的经过进行呈现。舞蹈叙事与文学作品中所说的叙事最大的不同就是舞蹈是通过动作来完成叙事。
(2)功能。叙事的功能就是通过对事件的交代,通过一些典型的人物来进行情感的表达。叙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叙事的表现手法无论是在文学、音乐还是舞蹈中都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表演的时候,紧张的情节还有矛盾的剧情紧紧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这充分体现了编剧所编写的剧本的功能。
2 舞蹈叙事功能的艺术特征
(1)舞蹈叙事功能的情感性。众所周知,舞蹈语言是一种情绪还有感情表达的方式,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是人类用自身的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并且通过这些舞蹈动作来感染观众,观众在观赏舞蹈表演的时候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舞蹈的灵魂是情感的表达,情感的表达是每一个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必须要表现出来的。没有感情的舞蹈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灵魂的舞蹈是不可能会吸引观众。
(2)舞蹈叙事功能流动性。舞蹈讲究节拍,讲究韵律。舞蹈表演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来表达。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在流动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使得流动性顺理成章地成为舞蹈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3)舞蹈的韵律感。舞蹈是一门讲究韵律性的艺术表演。舞蹈表演中,节奏对舞蹈表演的过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节奏的强弱快慢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舞蹈表演。舞蹈动作的不断变化,就形成了舞蹈表演的不同内容,并且从这些内容中体现了一些思想感情的表达,形成舞蹈表演独特的韵律美。另一个方面来说,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都是与舞蹈乐曲紧密结合的,这就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韵律美。
3 舞蹈叙事功能的实现途径分析
(1)舞蹈叙事语言与舞蹈动作的完美结合。舞蹈表演作品想要真正的感染观众,就必须在每一个舞蹈动作中投入自身的感情,将舞蹈动作变成舞蹈语言。[2]一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都是不能表达任何的思想情感的。只有当舞蹈演员融入自身的感情,来引导自己将要完成的舞蹈,才能使没有感情的舞蹈动作,变成富含深刻感情意义的舞蹈语言。舞蹈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必须酝酿自己所表演的角色内心活动揣测(揣摩)其作品的思想感情,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感情之中,才能在表演的时候时刻的牵动观众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将这种情绪用舞蹈动作表达出来,才能形成感情丰富的舞蹈语言。
(2)舞蹈语言的形式美感。舞蹈作品是否能打动人心,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所传达的舞蹈语言是否具有美感、是否独特、是否具有创新功能等都是衡量作品的重要标准。[3]舞蹈语言的形式美感就是舞蹈剧本中所编排的动作是否优美,是否具有创新性。这就要求舞蹈剧本的编写,能够在现有的舞蹈动作基础上,不断地挖掘新鲜的、具有美感的舞蹈动作。并且将这一系列的动作巧妙的串联起来,编写成一部新颖的、吸引大众的舞蹈作品。
(3)舞蹈作品与其他的艺术作品相结合。现今社会,是属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众多的艺术作品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其中,舞蹈的艺术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舞蹈的语言艺术被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所接受,与其他的艺术相互借鉴、相互磨合,完善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
(4)舞蹈作品借助精彩的剧本。舞蹈是跳给人看的,舞蹈的本身必须要给人带来愉悦的情感,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在舞蹈作品中表达思想感情。舞蹈作品的深度取决于作品编写的深度,只有优秀的作品编写,才会有好的舞蹈作品。舞蹈剧本的编写最好是依据一些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作品编写者必须要提取原有作品的一些内容然后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剧本进行编写,使观众对舞蹈作品产生共鸣。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是编好舞蹈作品的前提,更重要的应该是舞蹈剧本编写者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底,对生活中的事物有自身独特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还有深厚的编剧功底。
(5)在作品中塑造经典人物。一些经典人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所以,必须要注重研究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4]在一些舞蹈剧本中,有些舞蹈本身可以叙事,有些舞蹈则不是直接的叙事,而是顺应环境的发展,利用剧情还有一些特定的时间点推动剧情的发展。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养成有很重要的影响,身处于压抑环境的人物,自身就会有一股忧郁压抑的情绪,这时候,人类力量的弱小,现实世界的残酷就会相互衬托得更加的明显。这样的故事情节就会更加鲜明的向人们展示舞蹈叙事功能的魅力。
4 结束语
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是通过好的题材来进行编写的。通过一些生动的表达方式、优美的句式修辞、完成作品的叙事。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必须要积极的在生活中寻找题材,用心去感受。作品要在抒发感情的基础上,注意其深度还有广度的方面的挖掘,使舞蹈作品具有现实教育意义还有美学欣赏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士明.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军旅舞蹈教育模式——浅析军队特色舞蹈教育的人本内涵[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1):66-69.
[2] 余芳.舞蹈语言无国界——从欣赏者角度论“舞蹈”是人类通用的语言[J].大舞台,2011(9):114-115.
[3] 周晶.浅谈宁夏地区回族舞蹈语言的风格与特征——以女子群舞《心泉》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1):142-145.
[4] 罗雅丹.以形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从《千手观音》谈舞蹈语言[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4):75-76.
功能与途径 篇12
1 研究区概况
1.1 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地点在长汀县河田镇, 位于长汀县中部, 地理位置东经116°16′~116°30′, 北纬25°35′~25°46′。河田曾是全国严重水土流失区, 素有“火焰山”之称, 在20世纪40年代初与陕西省长安市、甘肃省天水市被列为全国3个重点水土保持试验区。1983年普查河田镇水土流失面积1.282万hm2, 占山地总面积的55.4%, 流失面积之大、程度之严重居全国之首。规划区海拔300~500 m,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年均气温17.0~19.5℃, 历史上最高气温39.8℃, 最低气温-4.9℃, 年无霜期265 d, 年降雨量1 700 mm。土壤以花岗岩、片麻岩、花岗斑岩等母岩形成的红壤为主, 含砂量大, 肥力较低。水、光、气、热配备良好, 具有自然条件优势, 适宜各种亚热带、温带植物生长。交通通讯方便, 林分改造与树种结构调整基础条件较好。规划区河田镇露湖村总面积逾800 hm2, 涉及林地面积692.13 hm2, 其中生态公益林492.13 hm2, 占林地面积的71.1%;商品林地200 hm2, 占林地面积的28.9%。商品林中用材林101.93 hm2, 经济林97.07 hm2, 荒山荒地1 hm2。林分594.07 hm2 (含用材林101.93 hm2, 防护林492.13hm2) , 林分面积按优势树种分:杉木林1.8 hm2, 占林分面积的0.3%;马尾松林560.67 hm2, 占有林地面积的94.4%;阔叶林31.6 hm2, 占有林地面积的5.3%。林地按立地质量等级分, Ⅱ类地60 hm2, 占林地面积的8.7%;Ⅲ类地632.13 hm2, 占林地面积的91.3%。森林活立木蓄积量5 715 m3, 其中林分蓄积量5 715 m3, 占100%。
1.2 规划区林分结构现状与问题
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虽然较高, 但生态恢复能力弱, 林分结构单一, 巩固难度大, 森林生态系统仍然十分脆弱。一是树种结构比例失调。呈针叶有余、阔叶不足;绿色有余、彩色不足等特点, 绿化树种单一, 景观效果差。针叶林面积562.47 hm2, 占林分面积的94.7%, 阔叶林面积31.6 hm2, 占有林地面积的5.3%。二是大面积的马尾松林面临着遭受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严重危害。马尾松林面积占林分面积的94.4%以上, 是一座没有设防的易燃品大仓库。据《中国森林火险调查与区划》, 长汀县是一级火险区, 防火形势十分严峻, 责任极为重大。同时马尾松林易引起松毛虫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 据统计, 长汀县1986—2010年间松毛虫累计发生年均2 066.67 hm2。三是林分生长类型较差, 林分总体质量差, 并严重导致为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破碎性和单一性的残次林。森林系统演替向针叶化、低龄化、稀疏化、单层化、中小径化逆向方向发展, 造成森林生物多样性破坏, 森林植被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地表径流加快, 地质和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多。因此, 调整树种结构、林分的层次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2 林分改造与树种结构调整的规划思路
2.1 指导思想
按照生态示范县建设的标准, 创建“绿色长汀、生态长汀、宜居长汀”, 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整体生态保护、改善人民生活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多策并举、多方筹资、多树并种”, 实现大举措、大投入产生大效果的目标。通过采用“封育、补植、改造”等措施, 建设多类型、多树种、多层次、多效益的生态示范林, 坚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一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 为建设森林长汀做出应有的贡献。
2.2 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模拟自然的手法, 尊重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 尽量利用优良乡土植物营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坚持适地适树、绿化美化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不同植物的不同形态和色彩, 利用植物在不同季相的视觉体验, 利用点缀许多其他不同色彩的植物的方法等来体现植物的美。四是坚持统筹兼顾、与各专项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将项目建设和休闲观光结合起来, 实现林木的直接经济、生态效益, 提升区位经济功能[3]。
2.3 总体布局
一是布局范围、规模与对象。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 规划林分修复、树种结构调整建设总面积为692.13 hm2 (图1) 。二是建设布局。林分修复、树种结构调整面积692.13 hm2, 其中:改造树种以香樟为主74.67 hm2, 以银杏为主94.27 hm2, 以木荷为主173.73 hm2, 以杨梅为主132.80 hm2, 以马褂木为主87.47 hm2, 以闽粤栲为主125.20 hm2, 生态园 (樱花园) 4.00 hm2。
3 生态功能提升的技术途径
3.1 树种结构调整
遵循乡土阔叶树种为主, 外来树种为辅的原则, 主要选择香樟、银杏、木荷、杨梅、马褂木、闽粤栲、樱花等7种优良乡土树种为主, 枫香、山乌桕、无患子、千年桐季相变化及彩叶树种为辅, 配种杜鹃、红叶石楠、紫薇等灌木观赏品种, 形成多类型、多树种、多层次、多效益的水保生态示范林, 提高水源涵养林的蓄水保水能力[4]。林分修复与树种结构调整造林类型面积见表1。
3.2 林下补植补造
一是整地方式和规格。在保护原有植被的情况下, 采取条带状、块状整地, 要求在穴周围1 m见方内除草松土, 乔木树种整地规格穴面60 cm×底50 cm×深50 cm以上, 灌木树种穴面40 cm见方, 穴底30 cm见方, 深30 cm以上, 挖明穴, 施钙镁磷肥500 g/穴, 回表土。二是造林密度。依树种、立地条件不同, 选择不同的造林密度。本项目营造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生态林, 可适当加大造林密度。按现有调查情况, 设计乔木树种补植900株/hm2, 灌木树种300株/hm2, 樱花405株/hm2。林中空地设计株行距为3 m×3 m, 林下补植依拟建林地、林木状况而定, 采用“见缝插针”布设。三是植树季节和方法。造林在当年1—3月, 应掌握在阴雨天气进行, 采取植苗方法。树木种植时, 带土球树木的栽植过程是在坑槽内将种植土填放至球底高, 土球放置在上面, 定向后再打开泥球包扎物, 取出包扎物后, 再从坑槽边缘向绿化树土球附近培土 (包括营养土) , 分层捣实, 培土高度达到土球2/3时做堰, 树干必须扶正。四是种苗。苗木供应由长汀县林业局统一采购, 苗木必须选用优良种源区、良种基地或良种繁育中心生产的良种所培育的苗木。要求枝叶茁壮、苗茎通直、顶芽饱满、根系发达的合格苗。乔木树种要求多年生合格苗, 地径3 cm以上, 苗高1.0 m以上, 袋装苗或土球直径20~30 cm (樱花苗要求胸径5 cm以上, 苗高1.5 m以上, 土球直径50 cm以上) 。灌木苗高50 cm以上。五是混交方式。依据立地类型、树种特性的不同, 采用条带状、块状、株间混交等[5]。六是幼林抚育。根据树木生长情况、林地植被状况和不同造林密度而定, 幼林抚育结合施肥进行。抚育方法:块状除草松 (培) 土, 块幅1.0 m见方。抚育次数:一般造林当年抚育1次, 连续抚育3年, 每年2次, 直至幼林郁闭。抚育时间:分别于4—5月和8—9月间进行。造林当年8—9月抚育时, 施复合肥300 g/穴;第2年3—4月结合扩穴松土施复合肥300 g/穴, 8—9月抚育1次, 结合扩穴松土施复合肥200 g/穴;第3年、第4年同第2年。
3.3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
为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保护森林资源, 必须认真搞好养护管理工作。一是加强护林防火, 防治病虫害。贯彻执行“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做到有虫治虫、无虫防虫, 根据病虫防治对象和经营管理水平, 采取各种综合防治措施;二是严禁砍柴、割草、打枝等人为破坏活动, 在项目区范围内要设置专职护林员进行巡视管护, 切实保护造林成果。
4 结语
该项目以全国生态文明和现代林业示范县建设为载体, 以科技创新为手段, 以水土流失治理为目标, 以河田镇露湖村水土流失治理区692.13 hm2为中心, 采取“种、补、改”综合技术措施, 通过抚育施肥、林相改造等水保生态示范林的培育, 建成多类型、多树种、多层次、多效益的水保生态示范林, 提高水源涵养林的蓄水保水能力, 促进森林长汀、生态长汀的建设,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科学的森林经营, 改善项目区树种结构, 增强生态效能, 建成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综合效益显著的森林生态系统, 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要全面提升其生态功能, 要不断总结和推广水土流失治理区林分改造、树种调整经营技术。项目为中国石油万亩水保生态示范林项目, 投入大, 造林技术要求高, 因此造林时必须严格按作业设计施工, 严把各个工序质量关;同时, 必须加强森林抚育和管护工作。为河田镇、长汀县乃至全市、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区建设起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为长汀县继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县建设服务。
摘要:借鉴国内成功的生态修复经验, 结合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恢复区树种结构单一、马尾松林占绝对优势的特点, 提出了林分改造与树种结构调整的规划思路, 探讨了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恢复区生态功能提升的技术途径。
关键词:水土流失治理恢复区,林分改造,生态功能提升,技术途径,福建长汀
参考文献
[1]张盛钟.汀江流域森林生态修复对策研究[J].防护林科技, 2010 (1) :51-53.
[2]齐实.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1999.
[3]李风, 陈法扬.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学报, 2004 (6) :188-190.
[4]全海.山区小流域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4) :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