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学生(共12篇)
城乡学生 篇1
一、研究设计
1、相关假定及问卷设计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生存条件、文化教育发达程度等差异, 对生源地分别为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 (以下简称城乡大学生) 的心理发展及个性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一个人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如感知能力、记忆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品质等。而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工作能力、工作效果, 所以很受用人单位重视。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方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由此推知, 中国城乡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 必然对其心理发展及个性的形成产生影响, 并进而影响其就业心态和就业意向。因此, 本文假设中国城乡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差异, 且有如下五个假定:
假定1:中国城乡大学生就业途径选择存在差异
假定2:中国城乡大学生就业信心存在差异
假定3:中国城乡大学生对首份工作月薪期望存在差异
假定4:中国城乡大学生求职时价值偏好存在差异
假定5:中国城乡大学生求职时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存在差异
课题组以上述假设为研究起点, 在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并在征询相关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以及众多学生意见后, 编制了一份《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 在实验性调查的基础上, 对问卷进行了修正, 并于2009年6-7月在NS和SW两所高校对2000多名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在校生进行了调查。
2、数据收集情况
课题组于2009年6-7月对NS高校和SW高校的2006级、2007级和2008级大学生实施了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其中, 在NS校发放调查问卷1864份, 在SW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根据问卷设计中的控制性问题, 剔除部分可信性较低的问卷 (作为无效问卷处理) , 最终统计出:NS校发放调查问卷1864份, 收回1581份, 回收率为84.82%;有效问卷1484份, 有效回收率为93.86%。SW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收回461份, 回收率为92.20%;有效问卷406份, 有效回收率为88.67%。涉及两所高校的ACCA、市场营销、统计学、应用数学、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英语、信息管理、审计学、财政学、金融学、行政管理和法学等14个专业, 覆盖面较广。
在不影响实质性问题研究的条件下, 为简化研究, 本文主要对NS校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调查数据整理后发现: (1) 样本中男、女大学生人数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9.3%和70.7%, 这与该校公布的男、女大学生比例基本持平, 在性别上具有代表性。 (2) 样本中有448名大学生生源地为农村, 901名大学生生源地为城镇, 剔除无效样本后, 分别占调查总数的33.21%和66.79%。
3、研究方法的选择
两组独立样本的曼-惠特尼U检验可用于对两总体分布的比例判断, 检验原假设两组独立样本所在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该检验通过对两组独立样本平均秩的研究实现对原假设真伪作出判断。秩就是变量值排序的名次, 即将一组数据按升 (降) 序排列, 每个变量值在整个变量值序列中的位置或名次就是变量值的秩。由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差异的存在, 因此, 从生源地看, 可以把城乡大学生看作两个独立的样本, 用以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同时, 辅助以描述统计等方法。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城乡大学生就业途径意愿的比较
在对城乡大学生就业途径选择项进行评分, 且作均值比较后发现, 两者选择的就业途径基本趋于一致, 即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其就业途径的选择顺序是:人才招聘会 (含网络招聘) 、家庭及亲朋关系、学校推荐、尚未认真考虑、自主创业以及老师推荐;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其就业途径的选择顺序是:人才招聘会 (含网络招聘) 、家庭及亲朋关系、尚未认真考虑、学校推荐、自主创业以及老师推荐。调查数据显示, 通过人才招聘会实现就业是城乡大学生就业的首选途径, 68.3%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以及54.7%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都将人才招聘会作为自己求职的首选途径。这是因为大学生参加招聘会的成本较小, 且能与招聘人员面对面沟通, 能透过呆板的职位说明进一步了解企业和岗位的信息, 同时也能了解相关行业的信息, 免去了简历的预考程序, 直接进入正考。在与招聘人员见面后, 招聘人员对应聘者有了一定印象, 回去可能会详细阅读应聘者的简历。所以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 在没有太多的关系可以借助的情况下, 通过招聘会来找工作是最好的方式。
在对NS校城乡大学生就业途径各选项进行评分后, 采用曼-惠特尼检验, 且将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由此得到如下结果: (1) 对于“人才招聘会 (含网络招聘) ”、“自主创业”以及“老师推荐”这三种就业途径, 其曼-惠特尼检验概率值均大于0.05, 因而可以认为该校城乡大学生在这三种就业途径的选择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2) 对于“家庭及亲朋关系”和“学校推荐”这两种就业途径, 其曼-惠特尼检验的概率值均小于0.05, 因而可以认为该校城乡大学生在这两种就业途径的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 调查结果显示, 选择“家庭及亲朋关系”作为就业途径的人群中, 来自城镇大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大学生, 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为注重学校推荐。
2、城乡大学生就业信心意愿的比较
所谓就业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就业愿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实现的心理感知程度, 它是在综合了各种可能因素的影响之后而对未来的一种预期或看法。就业信心虽然不能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字来衡量和测定, 但其程度等级是可以量测的, 因而它具有计量分析的可能性。
利用表1中的数据, 对生源地为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就业信心程度进行曼一惠特尼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 检验概率为0.049, 小于0.05, 所以可以认为城乡大学生在就业信心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再者, 结合表1可知, 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其就业信心程度明显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的就业信心程度。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较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更好的资源环境优势, 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因而表现出较高的就业信心。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一方面受到属地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以及思想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整体竞争意识和竞争实力相对较低。同时, 由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可能因其家庭或亲朋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有限, 以及特殊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使他们在心理上承担着更多的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他们对自身能力 (如人际交往、言谈、气质等) 产生怀疑, 进而导致他们的就业信心相对较低。另一方面, 由于就业市场上人才选聘方式的多样性和随意性, 家庭的社会和经济资本等非毕业生因素, 对大学生就业职位的获得会产生较大影响, 因而只有那些就业信心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中才能脱颖而出。
3、城乡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月薪期望意愿的比较
调查数据显示:在NS校1484份有效问卷中, 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月薪的期望情况为, 3.3%的来自农村大学生和2.6%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1000元以下;34.3%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30.7%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1000-1500元之间;39.7%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39.1%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1500-2000元之间;17.2%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19.3%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2000-2500元之间;5.1%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8.1%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2500元以上。
对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月薪的期望作曼一惠特尼检验,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 曼-惠特尼检验概率为0.024, 因而, 可以认为来自城乡大学生在对第一份工作月薪期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即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期望月薪水平显著地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期望月薪水平。
4、城乡大学生就业偏好意愿的比较
通过对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就个人发展空间、薪酬、工作环境、地域、专业对口性等就业偏好的选择, 分别进行评分并作均值比较后发现, 城乡大学生就业偏好程度在排序上存在着差异。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就业偏好程度排序为:个人发展空间、薪酬、工作环境、地域、专业对口性;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就业偏好程度排序为: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环境、薪酬、地域、专业对口性。由此可见, 城乡大学生都将个人发展空间、薪酬以及工作环境作为其求职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这说明当下大学生就业偏好较为理性, 能够长远地看待就业问题。此外, 无论是来自城镇的还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求职时, 均不将专业对口性看得特别重要, 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 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只青睐专业对口的求职者, 相信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同样可以做好非专业性的工作。
对城乡大学生就业偏好作曼-惠特尼检验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 生源地为农村与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分别在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空间以及专业对口性方面的曼-惠特尼检验概率值均大于0.05, 所以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来自城乡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对这三项的偏好有显著差异;但是, 在对来自城乡大学生有关“薪酬”和“地域”偏好进行曼-惠特尼检验时, 其检验概率值均小于0.05, 所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来自城乡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对“薪酬”和“地域”的偏好存在显著差异, 即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地域的偏好程度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地域的偏好程度,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薪酬的偏好程度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薪酬的偏好程度。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其一直就生长在城镇, 所以一般不会选择去偏远的地区或农村就业, 因而对地域的偏好程度相对较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薪酬的偏好程度相对较高, 可能是因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通常要面对不断改善生存环境的巨大经济压力, 以及中国当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和不平衡性等, 也使得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薪酬的偏好程度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5、城乡大学生求职时对用人单位录用条件认知的比较
对于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时所重视的条件, 来自农村的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其认知程度大致相同, 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认知顺序为:自身能力、社会关系、专业、学校知名度、英语水平、学习成绩以及计算机水平;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认知顺序为:自身能力、专业、社会关系、学校知名度、英语水平、学习成绩以及计算机水平。再通过对来自农村的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所重视条件的认知程度, 分别进行曼-惠特尼检验,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 上述各项检验结果均大于0.05。由此表明, 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来自农村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对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的条件认识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相关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 将来自农村的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相关就业意向作为两个独立样本, 并借助曼-惠特尼检验法, 能够说明城乡大学生在有关就业途径的选择、就业信心程度、对第一份工作月薪的期望、就业偏好以及对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所重视条件的认识程度等方面, 有的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有的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使得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政府、高校以及其他社会管理机构应协调一致, 努力从如下几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1、高校应在强化专业基础教学的同时, 围绕就业开设有助于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相关课程, 同时, 应加大对大学生求职环节、求职技能和求职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2、人才招聘活动应形式多样。政府、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举办的各类招聘活动, 应采取综合性与行业性相结合、季节性与常年性相结合、校园招聘推介与用人单位现场招聘相结合等形式。同时, 应进一步规范有形市场招聘行为和无形市场招聘行为, 使得大学生能够顺利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用人单位能低成本地招聘到心仪的人才。
3、对城乡大学生就业实施适度区别对待政策。如对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政府可以考虑提供有利于其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政府应继续并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 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4、无论来自农村的还是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都应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础技能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各项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自己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摘要:及时了解城乡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差异, 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两组独立样本的曼-惠特尼检验法, 辅助统计描述, 对城乡大学生在就业途径、就业信心、期望薪酬、就业偏好和对用人单位录用条件认知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向,曼—惠特尼检验
参考文献
[1]张永生.城乡大学生求职比较[J].人才开发, 2008, (10) .
[2]张秋山.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研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 2009, (02) .
[3]石红梅, 刘建华.大学生就业信心及其影响因素[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 (12) .
城乡学生 篇2
学生评教制度
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教学更适应学生,全方位监督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学校建立学生评议教师的制度,作为对教师考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评议程序
由学校组织,分年段进行,各班随机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填写学生评议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对自已所任教的全体教师进行评价,填表时学生不写名字,以保证调查的可靠性。
二.评议作用
城乡大学生消费方式的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 城乡大学生消费方式保定
大学校园尤如一个大舞台,交替上演着一幕幕流行热,“求知热”、“经商热”、“恋爱热”、“考研热”等等,形成了一个多彩的画卷,而近十年来,有一种热可以说是长盛不衰,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就是大学生的“消费热”。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比如:陆汉文、桂永1999年对上海市5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认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消费水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与较高的消费欲望。李永华2000年通过对武汉高校大学生的一次调查,认为大学生消费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家庭,但大学生消费则主要以远超出其基本需求追求享受与发展的小康为主。张志祥认为当代大学生消费正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要求个人和社会并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道迈进。从总体而言,自本世纪以来,有关大学生的消费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宏观的总体上的研究,而对于群体内部的差别群体,如城市子女与农村子女大学生等,缺乏足够和全面的关注。本文利用“保定高校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通过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实证分析,揭示两种大学生消费群体之间存在的异同,并试图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调查资料和分析方法
1.调查资料。本文采用的数据是2006年4月份我们课题组,在华北电力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的抽样调查。每所大学发放问卷10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873份,其中城镇大学生631份,占样本总数的21.96%,农村大学生2242份,占样本总数的78.04%,因为本次调查样本较大,因而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分析方法。采用线性支出系统(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以下简称ELES)对城乡大学生消费进行比较。该模型是建立在经典消费理论分析基础上,由效用函数导出。模型各部分的经济学概念明确,符合定性分析的习惯。ELES的具体模型为(1)
式中vi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支出额,分别为第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消费者对它的基本需求,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支出额,为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消费者的收入用于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以后的余额中追加购买第类商品或服务的比例,称为边际消费倾向,为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总额。对于截面数据,模型(1)中的和是常数,令 (2)
代入(1)式,有:(3)
在已知某一时间截面不同收入水平组的消费者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不同收入水平组的消费者着对各类商品或服务的平均支出额的情况下,便可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出(3)式的参数的值,比较两个群体间的的值,可以得到他们消费水平的差异。
二、结果调查
1.消费水平的比较。“消费水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的内容丰富。考虑到学费、住宿费并非由学生自主决定,往返(学校—家乡)的交通费用与本人的籍贯有关,因此,我们没有把这些费用纳入比较之列,而是根据城乡大学生的平均月消费量(除去学费、住宿费、交通费)以及他们的自我评价得出的结果。调查显示,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平均月消费分别为456.45元与355.54元,前者比后者高出22.10%,调查同时还表明,有29.4%的城市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水平的评价很高或较高,而只有22.0%的农村大学生有相同的评价。有7.5%的城市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水平的评价较低或很低的水平,而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却远远高于此,达到18.0%。
表1 除学费、住宿费和往返(学校—家庭)交通费外的月消费比较
表2城市子女与农村子女对自身消费水平的评价
2.消费结构的比较
消费结构研究是消费方式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结合保定高校大学生消费的实际情况,重点考察了以下六个方面:食品支出(包括吃饭、买零食等,但不包括请客吃饭等)、穿着支出、学习用品支出(包括购买教材—这类费用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如购买二手书和其它书籍、文具用品,但不包括电脑等大件的学习工具)、娱乐休闲支出(包括旅游、看电影、听音乐会、参加各种演出、运动健身等)、恋爱支出、通讯支出。如(表3)所示,两个群体在饮食、娱乐休闲、娱乐休闲支出、通讯支出、学习用品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前四项是城市子女明显高于农村子女,而在学习用品支出上农村子女反而高于城市子女。
表3 运用线性支出系统计算出的食品支出等六个方面的的值
3.消费习惯的比较
消费习惯是消费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针对保定高校大学生消费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从计划消费、慎重消费、人情消费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计划性消费。计划性消费即理性消费,与即时消费、冲动消费、感性消费等概念是相对立的。调查表明,在问及“您是否有计划地花钱?”时,分别有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表示他们的消费是有计划的或者是比较有计划,另外在回答“你是否将手头的钱存入银行”时,城市子女和非城市子女作肯定回答的分别占61.3%和61.9%,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表4 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消费的计划性
慎重消费。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方式时保持慎重、经济的态度,我们把这种消费成为慎重消费。由于服装的质量和价格一般被认为直接同使用价值相联系,因此我们将购买服装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调查表明,在购买服装时,希望有同伴作参谋的城市大学生占城市大学生总数的61.2%,农村子女占其总数的65.2%,但是在选购如鞋帽、日用品、化装品考虑的因素排名确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城市大学生对价格的考虑没有农村大学生那样的强烈;城市大学生对价格、质量考虑的明显的较多,显示出品质消费的特征。
表5 城乡大学生选购商品时考虑的因素
人情消费。人情消费包括请客吃饭、赠送礼品等,是交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人的“挣面子”角度来说,这种消费是“挣面子”必不可少的途径。“面子”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里,不论城市大学生还是农村大学生都会意识到“面子”的重要性,请客吃饭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我们对两个不同的群体大学生请客吃饭的经常性进行考察,两个消费的群体在类似请客吃饭人情消费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换言之,农村大学生的相对较低的家庭经济地位并没有减少请客吃饭这类的人情消费。
表6 城乡大学生请客吃饭情况
4.三个现象
手机潮现象:在校园里,手机成为学生的时尚选择,拥有高档手机(指价钱在1600元以上)的占大多数,调查表明,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手机拥有量分别为98%和96%,高档手机拥有量分别为80%和60%,比我们预料的要高很多。
偏颇现象: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存在很大偏颇。
消费层次两极分化。据调查目前大学生月消费最高达到1200元以上,最低的只有250元左右。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
消费结构不合理。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主要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据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50元左右。然而部分学生饮食费用在2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不顾营养需要一味节约支出。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表7 城乡大学生拥有手机情况
三、讨论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消费在其结构、水平和习惯上存在许多异同。这种消费行为特征,是和大学生特定的社会地位及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我们试图从以下方面加以探讨。
家庭社会地位与大学生消费方式 大学生已经步入成人行列,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是,大学生并非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的经济来源归根到底还是依附于家庭,长久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差异没有明显减少。而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城市大学生的家庭社会地位普遍高于农村大学生,这就导致前者家庭对其消费对其消费的支持力强于后者,两个大学生群体的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是他们个体消费差异的主要原因。
表8 城乡大学生家庭生活水平的比较
当然,在消费结构的分析当中,我们也发现城乡城乡大学生在学习用品的支出上的显著差异,而且农村城乡大学生的消费要高于城市城乡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与他们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并不相一致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可能与农村城乡大学生学习的成功意愿密切相关,也可能与城乡文化差异有关。比较而言,农村城乡大学生的家庭条件要差一些,这种差距是否成为他们加大学业投入以求得更大回报的主要动因之一,这些解释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大学生手机拥有量之高超出我们的预料,这可能确实在生活、学习、联系工作等方面更加方便,也反映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大学生消费日益向“中产阶级”消费方式看齐,通过对城乡大学生在消费习惯的比较,发现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而是存在许多共同点。由于城乡大学生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二者在消费能力、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上的差异,城乡大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其价值观和消费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两个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习惯都不断地朝着更加理性、科学和智慧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通过对河北保定高校大学生调查资料的分析,一方面,我们认为城市城乡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消费方式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上。这种差异和大学生消费的家庭依赖性密不可分。通过分析表明,城市城乡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高于后者。从某种程度说,二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他们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他们的消费习惯又存在着某些惊人的一致性。我们认为已成年的大学生们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和消费习惯,并且更多地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和同化,这些促使城市城乡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消费习惯不断趋同,朝着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看齐。
个人努力难填平城乡学生素质落差 篇4
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有多大,宏观来看,有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微观来看,当城市孩子正在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度时,而农村孩子特别是山村孩子,连电影都没有看过,更不知幻灯片为何物,综合素养存在巨大差距。
而在封闭的农村与山区,孩子们既没见过也没有听过的事情实在太多。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孩子对书本以外的东西接触得少之又少。他们既没有上网的条件,也没有看电影的机会,更难以接触书本以外的事物,至于品尝红酒、在歌厅唱歌等, 更是无以企及。
在笔者看来,“不知幻灯片”背后体现出来的教育鸿沟需要用政策填平,并把解决乡村教师问题作为落脚点。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今年教师节主题确定为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也释放出重视和关注乡村教师的积极信号,期待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让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都能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城乡大学生就业心理比较调查问卷 篇5
大学生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也将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压力。由于自己的能力与家庭经济情况及家庭关系背景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和想法,有积极也不乏悲观,摸清大学生关于毕业就业的心理,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因此,我们特展开这次调查,望认真同学作答。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家庭所在地()
A、县市B、乡镇
3、您所学专业属于()
A、理科B、工科C、文科
4、您父母工作情况()
A、两人在行政事业单位上班
B、其中一人在行政事业单位上班
C、经商D、其他
5、本专业是您()
A、自己选的B、父母亲人要求的C、调剂的6、是否明确自己的毕业去向()
A、明确B、不太明确C、没想法
7、本科毕业后偏向于哪一个去向()
A、继续深造B、企业C、行政事业单位D、其他
8、根据自身情况,您是否还打算去实现这一理想()
A、一心一意B、两手打算
C、走一步算一步D、放弃
9、贴切实际,打算本科毕业后去向()
A、继续深造B、企业C、行政事业单位 D、其他
10、您对自己毕业后的理想去向有何行动()
A、尽自己最大努力B、看运气C、靠父母
11、对自己毕业后有没有信心()
A、充满信心B、没把握C、没信心
12、你认为怎样是毕业后理想去向的关键()
A、自身能力B、关系C、运气D、其他
13、在大学剩下的日子打算()
A、努力学习B、随意发展C、混日子
14、毕业找工作想法()
A、非找到自己满意的不去B、先随便将就一下,再找时机
15、对于工作偏向于什么条件()
浅议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教育 篇6
城乡结合部尚未被城市文明覆盖,却已丧失了农村淳朴的民风,社会秩序混乱。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
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社会矛盾比较尖锐。
复杂的环境决定了学生的教育难度较大。学生厌学、逃学、上网、穿奇装异服等现象在城乡结合部表现得最突出。
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多与家长沟通
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大部分素质较低,对如何教育孩子缺乏科学的认识。
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长往往忙于自己的工作,只给予孩子充足的物质供应,在精神上却不太关心,致使孩子从小就具有拜金观念。农民工家长常常只重视孩子文化课成绩,不愿意让孩子参加劳动,使孩子不爱劳动,缺乏吃苦精神和生活体验。有些家长不懂得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交了学费就是达成了一笔交易,之后一切教育责任就在学校,自己没有义务教育孩子。把孩子的问题百分之百地归因于学校和教师,使孩子失去了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长此以往,学生的人格缺陷越来越多,难以健康成长。
所以,学校、教师一定要多与家长沟通。如建设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召开家长会,及时反馈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进行家访等。
二、改善校园环境
城乡结合部秩序混乱,不良社会风气很容易流进校园。所以,加强管理,整顿校风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尤其重要。学校一定要奖惩分明,该奖则奖,该惩则惩。可是,由于现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生源数量萎缩,一些学校舍不得惩罚学生,生怕学生转走,导致歪风不能除,正气不能扬,学风败坏。我认为,教育就应该有奖励、有惩罚。只有奖惩分明才能营造安定、和谐、公平的校园环境。
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学习压力易使学生滋生出浮躁的情绪,这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缓解。课余活动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实现机会,其精神方面的意义不容忽视。有些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缺少成功的体验,异常苦恼,最终导致破罐子破摔。可以通过开展运动会、艺术节、书画展等活动,使他们找到自己的舞台并重拾自信。
三、开展安全教育
城乡结合部是校园安全问题高发区。道路上摩托车、农用车行驶较多,这些车辆往往不遵守交通规则,容易造成交通事故;非法饮食摊点较多,容易传染疾病或造成食物中毒;社会闲散人员较多,社会治安不好,容易发生人身、财产安全事故。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卫生教育,可有效地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
城乡学生 篇7
一、经济条件
县城交通发达, 商业繁荣, 居民收入相对稳定, 家庭条件比较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 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 孩子成了现代家庭的掌上明珠, 从而养成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祖辈, 父辈对他们宠爱有加, 有求必应.这些孩子享受着一帆风顺, 无忧无虑的生活.缺少爱心的养成和教育, 缺少对祖辈、父辈的养育之恩, 对师长的教育之恩, 对同学间的同窗友情的感恩教育.造成了县城的一些学生的思想中, 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 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除了学习成绩的竞争外, 名牌衣着服饰、日常花销数目惊人, 各种各样的攀比成风.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而另一种习惯也在乡镇贫困农村的孩子心中渐渐形成.在农村由于受到家庭观念的影响, 优生优育的意识淡泊, 出现了“盲目生产”状态, 大部分家庭人口多, 家庭收入低, 几兄弟姐妹上学读书就靠着几亩薄田, 几亩甘蔗地, 几棵松树, 或者靠父母日常非常微薄的短工收入, 生活确实十分拮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看着父母赶早贪黑地劳作, 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了穷孩子们的习惯.而一件好看的衣服, 一顿丰盛的鱼肉大餐, 却是他们过年过节才有的奢侈品.
然而, 这些生活特困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用知识改变自己命运, 摆脱农村苦日子的意志和力量.他们以优异的学习成绩, 挤到了县城.这两种生活习惯培养出迥然各异的学生, 被安排在同一个教室, 共同学习, 共同生活.在班级中县城的学生占了一半, 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使他们在班级中占了绝对优势, 他们习惯了命令和要求别人为自己做事, 对乡镇穷孩子鄙视, 嫌弃, 甚至仇视.而乡镇穷孩子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心理状况等与县城学生存在差异, 使他们处于不利的地位, 孤独无助、低人一等, 自不如人的心理负担在农村学生的心中蔓延开来.这样容易造成教育资源不能共享, 最终导致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二、知识储备
由于地处边远山区, 交通落后, 经济发展缓慢, 乡镇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相对偏低.教学设备的简陋, 生活条件的艰苦, 条件稍好或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都往县城挤, 不愿在乡下教学.另外, 应试教育成为了乡镇贫困地区教师保守的、唯一的教育方式.一本书, 一枝粉笔, 一块黑板成为唯一的教学设备.学生知识储备的欠缺, 社会阅历浅显, 个性发展不全面.虽然考试成绩非常优异, 也不免成为城里孩子眼中的“乡巴佬”、“低能儿”.特别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与县城学生真是天壤之别, 普通话发音的含混不清, 造成日常交际只讲本地话, 英语的表达能力更差.
怎样才能消除城乡孩子的隔阂, 让贫困学生能够在新的环境有新的发展, 新的突破, 让他们共同进步, 共同成长?构建和谐发展班级, 拉近城乡学生的心灵距离, 成为班级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下是我个人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就消除城乡学生严重隔阂, 有效地缓解矛盾冲突所采取的措施.
1. 团队精神教育:
抓好每一次班会.提出班级的总体奋斗目标, 使同学们振奋精神, 共同为班级的未来努力奋斗;形成“我以班级为荣, 班级以我为骄傲”的良好氛围;结合常规教育,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习组, 掀起竞争活动, 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定期开展班级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自信心和集体观念, 进一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2. 心理品质教育:
做好学生心理的辅导, 做好生理、心理健康卫生的教育和宣传工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 给学生讲解心理调整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心理调试, 强调贫富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 但无法选择自己的生身父母;未来的路靠我们自己, 现在你的富有或贫穷是父母所给予的, 而不是我们创造的.要改变自己只有靠自己, 我们是自己未来的救世主.
3. 自信心, 意志品质教育:
充分利用班会讲解自信心的建立与实现, 并结合学生的事例现身说法, 使学生明确, 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但自信的基础是自己要有一定的实力, 而实力要靠付出和努力.
4. 加强读书活动, 建立兴趣小组, 增强情感交流.
提倡学生课外多看书.向学生推荐《心理与成才》、《伟人的历程》、《名人成功录》等书籍, 并写读书心得, 互相交流, 从而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组织学习兴趣小组, 每四人一组, 按照一定的比例, 城乡结合, 优、中、差生结合.要求每一次讨论问题, 课堂互动, 课堂交际、对话、问答, 必须人人开口, 人人学会表达.
5. 丰富体育文娱, 加深团结合作.
以兴趣小组五人一组为单位, 班集体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在体育锻炼的同时, 加大学生合作的广度和力度, 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加深学生间的情感.
全国城乡学生体质20年动态分析 篇8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缺乏学生体质发展的历史资料。“中国学生体质监测”体系(CNSSCH)始建于70年代末,从1979年始每5年测一次,至今组织了6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其中,1979、1991年测试对象分别为16省市省会城市学生和30个省区省会片学生;1985、1995、2000和2005年进行4次大规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样本来自调查结构同质的全国各个省区“好、中、差”3大片区[1,2,3,4]。纵观我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史,尽管我国学生体质调研起步晚,由于国家重视我国在学生体质测试体系、干预手段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显示出对学生体质调查与指标筛选的全面性和先进性,而对学生体质调研数据的利用和研究薄弱。为此,本文拟对调查结构与间隔同质1985、1995和2005年3个时期全国汉族学生体质调研的基础数据进行系统地定量研究。其目的:动态分析近20年我国学生体质发展的城乡差别,揭示我国城乡学生体质特征及发展变化特点;通过对全国城乡学生20年体质发展的全面考量,为国家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和措施,实现我国学生体质公平性发展,改善我国城乡学生目前面临的体质健康问题等,提供重要信息。
2 研究对象与指标
研究对象为全国7~18岁汉族学生,根据研究的需要分为城男、乡男、城女、乡女4种群体。研究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50m跑、立定跳远、肌力(男生7~12岁为斜身引体、13~18岁为引体向上,女生7~18岁为1min仰卧起坐)、耐力跑(7~12岁为50m×8往返跑,13~18岁女生为800m跑、男生为1000m跑),男女生各共8项指标,未注明者男女生为同一测试项目。
3 结果与分析
3.1 城乡学生形态发育变化特征
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现象称人体生长发育的自然增长,通常采用7~18岁剖面年增长值统计量来反映儿童青少年的发育状况与生长速度。另据科学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提前,是反映人类生长“长期趋势”的重要标志。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提前,表现为突增高峰年龄的提前和年增长值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还表现在突增高峰出现前、后各指标增长量的变化上[5,6]。基于上述的研究理论观点与认识,表1依据1985、1995、2005年3个时期7~18岁汉族学生身高、体重和胸围每岁实测值,按城乡4种群体分别对各时期各项生长指标自然增长情况统计表。表2是对各时期同龄学生身高、体重和胸围城乡差值统计表。从表1和表2城乡学生各项生长指标统计量的对比,可对近20年我国城乡学生形态发育的共同点与城乡差别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基本评价。
3.1.1 城市学生生长发育优先乡村
近20年,乡女身高突增高峰年龄比1985年提前2年,并与同期城女1995、2005年处于同一水平;城女体重、胸围突增高峰年龄比1985年分别提前2年,也比同期乡女1995和2005年体重、胸围突增高峰年龄各早2年;城乡学生3项生长指标突增高峰出现前的阶段增长量及占总增长量的百分比均有提高,突增高峰出现后的阶段增长量及占总增长量的百分比均有下降,可以认为近20年全国城乡学生生长发育提前。但城市学生各时期突增高峰出现前的阶段增长量及占总增长量的百分比明显高出同期乡村学生,同时突增高峰出现后的阶段增长量及占总增长量的百分比明显低于同期乡村学生。以上分析显示,近20年城市学生生长发育优先乡村学生,见表1。
3.1.2 城乡学生生长速度放慢且乡村身高生长速度快于城市
20年间,除了城男体重自然增长量递增外,城乡学生3项生长指标的自然增长量逐渐减少,提示城乡学生的生长速度放慢。就各时期城乡学生年增长值比较而言,乡村学生身高年增长值总量(7~18岁)分别高于1985、1995、2005年的同期城市学生,表明近20年乡村学生身高生长速度快于城市,见表1。
3.1.3 身高城乡差距缩小,体重、胸围城乡差距加大
在1985、1995和2005年3个时期,除了1985年乡女体重(16~18岁)、胸围(7岁和14~18岁)部分年龄段的生长水平高出同期同龄城女外,城市学生身高、体重及胸围其他年龄段的生长水平均高于同期同龄乡村学生。进一步剖析,城乡学生身高差距逐渐缩小,城乡学生体重、胸围差距逐渐加大,且男生体重、胸围城乡差距加速增大,见表2。
注:“+”为城市水平高于乡村,“-”为乡村水平高于城市。
3.2 城乡学生机能发展分析
肺活量对于测定人体心肺功能具有显著效果,故作为学生体质评价中身体机能水平的一项重要检标。为了弄清楚近20年我国城乡学生肺活量发展的特征与城乡差别,表3对1985、1995和2005年3个时期全国7~18岁学生肺活量城乡差值统计表,表4是对城乡4种群体前、后10年肺活量增长量的统计表。从表3和表4的统计结果,可对我国城乡学生近20年身体机能的发展状况做出如下考量。
3.2.1 城市学生肺活量水平高于乡村,城乡差距由增大到缩小
1985、1995和2005年3个时期,我国学生肺活量除1985年18岁乡女高出同龄城女10mL外,各时期各年龄段城市学生肺活量水平高于乡村学生。进一步分析,1985至1995年城乡学生肺活量差距加大,城乡男生1995年7~18岁差值总量比1985年提高160mL,城乡女生1995年差值总量比1985年提高327mL;2005年,城乡学生肺活量差距缩小,男生城乡差距总量缩小了66mL,女生城乡差距总量缩小了101mL。20年间,男生13~18岁年龄段城乡差距较大,城乡男生分别在1985、1995、2005年的平均差值达169.5mL、190.5mL、198.3mL,见表3。
3.2.2 肺活量持续下降,前10年乡村下降快、后10年城市下降快
1985~1995前10年,城男11~14岁、城女12岁肺活量分别提高12mL、61mL、90mL、49mL和2mL,乡男12~13岁、乡女12岁肺活量分别提高32mL、23mL和1mL,其他年龄段城乡学生肺活量下降。且乡村学生下降幅度高于城市学生,其中乡女13~18岁的下降量达1216 mL,比城女下降量840 mL高出376 mL。1995~2005后10年,城乡学生肺活量全面下降,且城市学生下降幅度高于乡村学生,见表4。
注:“+”为城市水平高于乡村。
注:“-”为肺活量下降
3.3 城乡学生体能发展分析
体育运动能力是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通常采用测试一般身体素质指标来评价学生的体能发展水平。全国学生体质监测共设置了5项体能检测指标。其中,2000年以前柔韧素质检测项目设为立位体前屈,2000及2000年以后改为坐位体前屈。经对2000年采用的坐位体前屈与1995年采用的立位体前屈两种测验方法的测试结果的检验,具有十分显著地统计学差异[6]。因此,根据系统性研究及可比性原则,本文选取除柔韧素质之外其余4项体能素质作为研究指标。从表5和表6各个时期全国城乡学生各项体能指标的统计量,可对近20年我国城乡学生体能发展的特征及其城乡差别有一个比较清晰地认识与判断。
3.3.1 50m跑
3.3.1.1 城市学生50m跑水平高于乡村,城乡差距增大、缩小至反超
1985和1995年,7~18岁城市学生50m跑水平高于乡村学生,男生7~18岁城乡总差值由1985年的3.59s提高到1995年的6.18s,女生7~18岁城乡总差值由1985年的3.1s提高到1995年的5.17s,城乡差距加大。2005年,男生7~18岁城乡总差值降至0.81s,女生7~18岁城乡总差值降至1.43s,城乡差距缩小。且乡男8~11岁、18岁5个年龄段50m跑水平超过城男,分别超出0.08s、0.02s、0.02s、0.01s和0.01s。
3.3.1.2 城市学生50m跑持续下降,乡村学生50m跑由降到增
前10年,除了城男7岁、10岁2个年龄段各提高0.01s外,其他年龄段城市学生50m跑减慢;乡村学生各年龄段50m跑全面下降。后10年,除了城男12~18岁、城女9岁分别提高0.01s、0.39s、0.44s、0.38s、0.23s、0.11s、0.03s和0.02s,城市学生50m跑持续下降,且下降速度放慢;乡村学生除女生17岁下降0.03s,其他年龄段乡村学生50m跑全面提高,且乡村男生提高幅度较大,7~18岁平均提高0.52s,见表6。
3.3.2 立定跳远
3.3.2.1 城乡差距缩小且乡村反超城市
1985年,除乡女17岁、18岁高出城女0.2cm和0.3cm,其他年龄段城市学生水平高于乡村学生,且男生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城乡男生7~18岁平均差值达8.23cm。1995年,城乡差距大幅缩小,城乡男生7~18岁平均差值由1985年的8.23cm降至1995年的2.19cm,男生城乡差距平均缩小6.04cm;城乡女生7~18岁平均差值由1985年的3.57cm降至1995年的0.03cm,女生城乡差距平均缩小3.54cm。且乡男7岁和8岁水平超过城男0.52cm和0.22cm,乡女7岁、8岁、10岁、13~14岁分别高出城女2.9cm、1.53cm、0.01cm、0.13cm和0.59cm。2005年,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且乡男8~12岁和18岁6个年龄段的水平分别高出城男0.02cm、1.31cm、2.55cm、1.43cm、0.29cm和1.25cm,乡女10岁、12~15岁、17~18岁7个年龄段的水平分别超出城女0.96cm、0.63cm、0.90cm、2.01cm、0.77cm、0.44cm和1.26cm,见表5。
3.3.2.2 前10年大幅提高且乡村增长快,后10年快速下降且城市下降快
20年间,前10年城乡学生7~18岁立定跳远全面大幅增长。其中,乡村学生增幅较大,男生7~18岁平均增长13.96cm,女生平均增长9.85cm;后10年城乡学生立定跳远全面大幅下降。且城市学生下降幅度大,男生7~18岁平均下降5.17cm、女生平均下降6.16cm,见表6。
3.3.3 肌力
3.3.3.1 女生仰卧起坐城市水平高于乡村,男生肌力乡村后来加速超越城市
女生仰卧起坐20年城市高于乡村, 7~18岁城女仰卧起坐比乡女1985、1995和2005年平均高出4.92次、3.28次和2.89次,仰卧起坐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男生肌力1985年城市高于乡村(乡男13岁除过),城男斜身引体(7~12岁)、引体向上(13~18岁)分别比乡男平均高出1.52次和0.27次。嗣后1995和2005年,乡男肌力全面超越城男, 乡男斜身引体和引体向上分别比城男1995、2005年平均高出0.94次、3.18次和0.94次、3.18次,表现出乡村学生后来加速超越城市学生,见表5。
3.3.3.2 前10年全面增长且乡村提高大,后10年全面下降且城市下降快
前10年(1985~1995年),城乡学生肌力大幅增长。且乡村学生增长较快,乡男斜身引体(7~12岁)、引体向上(13~18岁)平均提高12.93次和1.55次,乡女仰卧起坐(7~18岁)平均提高9.66次。后10年(1995~2005年),除了城男7岁和11岁、乡男8~12岁比1995年分别提高0.8次、0.29次、0.72次、0.89次、2.22次、1.75次和3.3次,城乡学生其他年龄段肌力全面下降。且城市学生下降快,城男引体向上(13~18岁)平均下降2.69次,城女仰卧起坐(7~18岁)平均下降4.11次,见表6。
3.3.4 耐力跑
3.3.4.1 800m和1000m跑乡村水平高于城市,50m×8往返跑乡村后来超越城市
50m×8往返跑(7~12岁),1985年城市学生水平整体快于乡村。嗣后1995、2005年,乡村学生反超城市学生,且乡男超越城男明显,比城男1995、2005年平均快了3.01s和3.54s。女生800m、男生1000m跑(13~18岁),20年间乡村学生水平高于城市学生。且乡女800m跑水平明显高于城女,比城女1985、1995、2005年平均快了11.15s、10.52s和9.62s,见表5。
3.3.4.2 乡村学生耐力跑有增有降,城市学生耐力跑加速下降
1985~2005年20年间, 除了乡村学生50m×8往返跑(7~12岁)在前(1985~1995年)、后(1995~2005年)10年分别为全面提高与全面下降外,城乡学生800m、1000m跑以及城市学生50m×8往返跑,20年持续加速下降。相比之下,城市学生50m×8往返跑(7~12岁)20年间下降速度较快,城男从前10年平均下降3.23s上升到后10年平均下降8.88s,城女从前10年平均下降1.43s上升到后10年平均下降8.52s;女生800m、男生1000m跑,20年间城市男生、乡村女生下降速度较快,城男从前10年平均下降4.87s上升到后10年平均下降22.28s,乡女从前10年平均下降2.67s上升到后10年平均下降24.15s。(见表6)
注:“+”为城市水平高于乡村,“-”为乡村水平高于城市。
注:“﹢”为运动素质提高,“-”为运动素质下降
4 结论
1. 近20年城乡学生身高、体重和胸围生长发育持续提前,且城市学生生长发育的提前明显于乡村学生;城市男生体重生长速度逐年加快,城乡学生身高、胸围及女生体重生长速度放慢;我国学生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城市高于乡村,乡村学生身高生长速度快于城市,身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体重、胸围城乡差距逐渐加大。
2. 城市学生肺活量水平持续高于乡村,男生13~18岁肺活量城乡差距明显,分别在1985、1995和2005年各年龄段平均差值达169.5mL、190.5mL和198.33mL;近20年城乡学生肺活量持续加速下降,后10年是前10年下降量的2~3倍,且前10年乡村学生下降速度快,后10年城市学生下降速度快。
3. 近20年,城市学生50m跑、仰卧起坐水平高于乡村,且女生仰卧起坐城乡差距逐渐缩小;800m、1000m跑,乡村学生水平高于城市,且城乡差距逐渐加大;立定跳远、斜身引体、引体向上及50m×8往返跑城市学生除在1985年高于乡村学生外,嗣后的1995、2005年乡村学生加速赶超城市学生,且乡村学生斜身引体、引体向上及50m×8往返跑分别在1995、2005年全面加速超越城市学生。
4. 城乡学生800m和1000m跑、城市学生50m×8往返跑及城市女生50m跑20年持续下降,且城市学生耐力跑、乡村学生800m和1000m跑20年加速下降;城乡学生肌力、立定跳远以及乡村学生50m×8往返跑,前10年大幅提高、后10年快速下降;乡村学生50m跑,前10年下降、后10年提高。20年间城乡学生体能发展有增有降,发展极不稳定。
摘要:基于1985、1995和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对各时期我国城乡学生形态、机能、体能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地定量研究,动态分析20年全国城乡学生体质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主要研究结果:(1)近20年城乡学生生长发育持续提前,城市学生各项形态指标生长水平高于乡村,身高城乡差距缩小,体重、胸围城乡差距加大;(2)城市学生肺活量水平高于乡村,城乡学生肺活量20年持续下降,前10年乡村学生下降快、后10年城市学生下降快;(3)乡村学生800m、1000m跑水平高于城市,城市女生50m跑、仰卧起坐水平高于乡村,其他素质城乡学生水平波动较大;(4)城市女生50m跑20年持续下降,城乡学生800m和1000m跑、城市学生50m×8往返跑20年加速下降,其他素质20年间有增有降发展极不平稳。
关键词: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素质,城乡学生,动态分析,中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委等编.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国家体委群体司.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J].中国学校体育,1997,(2):55~5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编.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5]刑文华.十六省会汉族学生1979~1985年身体形态、机能发育和素质发展的动态分析[J].学校体育,1987,(3):19~24.
城乡学生 篇9
一、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临近市区, 不少本地村民用耕地建房出租, 以明显低于市区的价格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租住。这造成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复杂, 有个体工商户、基层服务人员、靠自建房出租为生的本地村民、单位居民的子女等。
二、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部分学生在家常与父母发生冲突, 在校顶撞甚至辱骂教师;部分学生喜欢与社会青年来往, 时有恐吓、抢劫等犯罪行为;班集体出游时在车上抢位置, 常在教室的课桌凳椅上涂鸦。种种现象表明, 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的公共道德素养不高。
2.不良的学习习惯
城乡结合部区域教学条件相对薄弱, 这里的学生学习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系统的学习计划, 自主学习能力弱, 过多依赖教师的督促;易开小差, 许多不愿意回答问题, 不愿做练习, 也很少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 发表自己看法;没有养成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 更没有阅读有益课外书籍的习惯。
3.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
部分学生经常迟到;初一的学生还不会扫地, 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部分学生没有运动等健康的兴趣爱好, 有的染上了网瘾。
三、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断奶期”, 个体思想不成熟, 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 但又想自我独立, 容易发生心理冲突, 也容易受到暗示。
2.学校教育的误区
城乡结合部学校向来重智育, 轻德育, 再加上投入少, 发展滞后, 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重视, 或没有系统有效的行为养成教育, 见一桩抓一桩, 治标不治本, 无法使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从根本上得到矫正。
3.家庭教育的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后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巨大的影响。学生的家长很多是当地的村民, 或者外来务工等基层工作者, 自身文化程度不高, 精力有限;部分家长生活起居不规律, 或倒班, 或起早贪黑, 子女在中午和下午放学的空当去了哪里, 与什么人来往, 做了什么根本无从了解。孩子放学便“放羊”, 家庭缺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4.周边生活环境的消极影响
城乡结合部违法犯罪现象严重。部分学生粗口不断, 随地吐痰, 有攻击或破坏性行为, 甚至辱骂教师。这些陋习无不跟学生日常所听所看所接触的人有关。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差, 公共场合少, 黑网吧众多, 染上网瘾的学生比比皆是。
四、城乡结合部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
1.学校教育的矫正策略
首先, 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 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这里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组织系列主题班会或者专项的心理辅导课。其次, 开发有关习惯教育的校本课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作为习惯的内容范本, 但它们的内容比较模糊笼统。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 开发校本课程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此外, 还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爱来学校, 远离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注意营造气氛, 在校园里张贴警句、标语等。
2.联合家长和社区的力量, 加强校外管理
提高家长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 可以向大学等地方招募志愿者集中社区管理, 让志愿者给学生辅导功课, 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健康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在放学后有地方可去, 而不是在放学路上或其他地方闲逛。
3.加强与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合作, 治理城乡结合部的治安
发挥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力量, 专项整治城乡结合部的治安。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 提高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意识, 抵制违法犯罪现象, 改善城乡结合部的治安环境。组织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娱乐活动, 消除居民聚众赌博的现象, 为城乡结合部学生的习惯培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城乡学生 篇10
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的过程中,从太原市中随机抽取中学与小学,城市地区中学与小学各一所,乡镇地区中学与小学各一所。在调查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整体抽样的调查方法,在选取的学校中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分层,每个年级中抽取三个班。在这些选定的班级中进行样本的筛选,要求样本是年龄在7~18岁之间汉族学生,然后按照城、乡分为两类,将两组中分别按照男、女再进行分类,最终形成四类。在这四类中按照每岁一组的原则进行分组,最终得到48组。以组为单位进行体质检测,检测的项目主要包括身体形态(体重、身高)、身体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50 m、800 m、1000 m、立定跳远)等多个方面。
2 城乡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及对比
2 . 1 身体形态方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身体形态方面的测试主要包括身高与体重两个方面。
(1)性别因素造成的身高与体重差异。
在7~18岁之间,男生与女生的身高平均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增高,体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增重。男生与女生的身高与体重在7岁之前并不存在较大的差异;在8~9岁的区间内男生的身高与体重都要比女生高;在10~12岁的区间内,男生与女生身高与体重方面的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13~18岁之间,男生的身高与体重都要比女生高,而且身高与体重的差距会不断扩大。
(2)城乡因素造成的身高与体重差异。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男生与女生身高与体重的城乡差异也存在不同。但是,对这些差异进行整体分析,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城区的平均身高与体重都普遍高于乡村。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饮食、体育锻炼等。
2 . 2 身体机能方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身体机能方面的测试主要指肺活量。
(1)性别因素造成肺活量差异。
男生的肺活量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增长,女生的肺活量在15岁之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增长,到16岁出现下降的情况,在随后的时间中又恢复到增长的情况。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男生的肺活量始终要比女生的肺活量大,在12岁之后这种差异不断增大。
(2)城乡差异造成的肺活量差异。
城乡男女肺活量的差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男生方面,在7~9岁区间内城市男生的肺活量要大于乡村男生,到在10岁之后乡村男生的肺活量开始超过城市男生,而且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会扩大;女生方面,在7~9岁区间内城市女生的肺活量要大于乡村女生,但在10岁之后乡村女生的肺活量开始超过城市女生,但是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减小。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在10岁之后乡村肺活量要高于城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当地环境、上学方式等。
2 . 3 身体素质方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 速度素质方面的调查与分析
(1)性别因素导致的速度素质差异。
50 m短跑最能够对学生的速度素质进行反映。男生的速度素质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女生的速度素质在11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在12岁的时候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在13岁之后再次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到14岁到达速度素质的最大值,在15~16岁区间内再次出现下降的情况,在17岁之后恢复提高的趋势。在7~11岁区间内,男生与女生的速度素质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8~10岁区间内,男生的速度素质明显高于女生;13岁之后,男生速度素质依旧保持着高于女生的状态,且上升幅度也不断增加,男生与女生速度素质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2) 城乡因素导致的速度素质差异。
城乡男女速度素质的差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从整体上进行分析,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城市速度素质普遍高于乡村,出现这种情况的因素主要包括体育锻炼的次数、方式、场地、器材等。
2.3.2 立定跳远方面的调查与分析
立定跳远主要测试的是学生下肢所具备的爆发力。
(1)性别因素导致的立定跳远差异。
男生立定跳远的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女生立定跳远的距离在14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15岁之后出现下降的情况。从各个年龄组的立定跳远成绩进行分析,男生普遍要高于女生,尤其是在12岁之后,男生立定跳远的距离上升幅度远远高于女生,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断增大。
(2)城乡因素导致的立定跳远差异。
城乡男女立定跳远的差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在7~9岁的区间内城市学生与乡村学生的立定跳远差距较小;在10~18岁的区间内,乡村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要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乡村中学中由于场地、器材能方面的限制,在体育活动方面主要以蛙跳、立定跳远等为主。
2.3.3 800 m方面的调查与分析
800米跑主要测试的女生的耐力素质。女生800 m跑速度与年龄之间并不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从城市与乡村方面进行对比,在13~14岁区间内,城市女生的800 m跑速度要快于乡村女生,在15岁之后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此外,高中的女生在耐力素质方面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负担加重,长时间静坐学习。
2.3.41000 m方面的调查与分析
1000 m跑主要测试的男生的耐力素质。男生1000 m跑速度,在13~16岁区间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快,在17~18岁区间内出现减缓的情况。从城市与乡村方面进行对比,城市男生的1000 m跑速度要快于乡村男生。
3 城乡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与分析的结论与建议
3 . 1 中小学生身体发育水平方面
中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主要体现在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岁年龄的增长情况。身高方面,城市中小学生的身高要明显地比乡村中小学生的身高要高,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饮食、锻炼等方面。同时,男生的身体发育水平与女生比要明显高出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距不断扩大。
3 . 2 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年级的上升,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学习负担不断加重,升学压力巨大,导致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通过调查发现,女生的耐力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依据《学生体育工作条例》,在每天都应该为学生安排一定的体育活动时间,每周至少两次体育课,确保学生能够有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
3 . 3 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方面
要注重乡村中小学体育场地、设备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活动场地;要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注重体育经费方面的投入,促进乡村中小学生的体制健康水平能够实现平衡的发展。
3 . 4 体质健康宣传工作方面
学习应该通过网络、广播、宣传栏、板报与体育理论课等形式对体质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等进行宣传,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中小学生身体活动次数与质量方面的提升。
3 . 5 中小学测试报告书制度方面
中小学应该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相关的测试报告书制度,小学要将学生的测试成绩在学生成长记录与学生素质报告书中进行记录;中学要将学生的测试成绩在学生档案中进行记录。同时,要将测试成绩作为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等方面的依据之一,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 结语
面对着中小学生的身体活动、生活方式出现极大变化的情况,应该通过对中小学生素质健康方面的测试与调查,充分了解与掌握城乡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针对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在中小学生身体发育水平、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体质健康宣传工作、中小学测试报告书制度等方面采用相应的措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好转。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体质健康状况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本文通过调查与测试对城乡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了解,从性别、年龄、区域等方面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为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一方面受到遗传因素、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学生的体制健康状况从整体上看存在着下降的趋势。
城乡学生 篇11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造成城乡结合型学校的学生心理障碍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自卑、厌学、不求上进、城乡学生相互排斥心理,这些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其它学生同一心理的成因有区别,对这些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爱心唤起学生的爱心、自信心、上进心,让这些孩子就能走出心理障碍,阳光健康地成长。
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大量郊区(农村)学生随之涌入市区中学就读,学生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一的城市学生。特别是新办中学,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大多建于市郊学生源有来自城市,有来自郊区,形成城乡学生混合体。
由于城乡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居住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形成的心理状况也就有一定的差异,他们相处后,这些心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优势的互补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加剧和新增了一些心理障碍。在“城乡结合型”中学学生中,常见的、突出的心理障碍有:
一、自卑心理
这类学生中有的是因为自己某方面欠缺,而自我评价过低,只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与别人比较,往往又习惯找优于自己的人,相比之下感到自己无能。如城乡学生之间的对比,无形中加剧了一些学生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沉默寡言,不合群。有的是因为学习基础差,尽管也作过努力,但是学习成绩还是不如意,特别是来自郊区的学生在学习上自卑心理比较突出;有的是由于自己表现不好,经常受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取笑,而自暴自弃。
二、不思进取心理
这一心理在郊区学生中比较突出,随着城市扩展,郊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开发,郊区农民因此而突然“脱贫致富”。生活的富裕,一部分农民难免产生满足现状、小富而安的心理,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子女。还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意,忙于自己的事,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对小孩的学习不闻不问,加上这些学生生活在相对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又缺乏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自然使一部分学生胸无大志,在学习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三、厌学心理
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上,不识一字的“大款”腰缠万贯,父辈们没知识没文化,一样过着富足的生活,著作等身的教授却过清贫生活,难免使部分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不学文化照样赚大钱。在家里,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学习上过高要求自己的小孩,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完整的家庭温暖,都容易造成精神恍惚,无心学习。自身缺乏学习动机、贪玩、自控能力差,无法抵挡校外电子游戏室、网吧、桌球室的诱惑,而厌学、逃学。
四、排斥心理由于城乡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爱好志趣等方面不同,同时,一些学生受家长的影响,特别是城市学生的家长出于种种担心、顾虑,告诫自己子女不要与郊区(农村)学生在一起,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些非正式群体,城市学生群体、郊区学生群体,他们之间很少交往,“和平共处”时,“井水不犯河水”,矛盾升级时,相互蔑视,甚至发生冲突。
除此之外,“城乡结合型”中学的学生也存在嫉妒、逆反心理障碍,如果教师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往往是收效甚微。如果能根据具体分析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多从心理角度,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疏导,方能取得实效。疏导措施有:
(一)以爱结情,促进师生心理相容
师爱是了解学生心理的“金钥匙”。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是孤独和冷漠的,他们需要爱心,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温暖。无私、博大的师爱能使学生激动不已,感到老师亲切,从而启开心灵的窗户,把心里话告诉老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些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
师爱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基础,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施以博大的师爱,激励他们自尊、自爱、进取,弥补他们心灵上的缺陷,思想上多沟通,学习上多指导,生活上多关心,会使学生渐渐地被感化,渐渐明白道理,从而产生“爱师”“信师”的心理效应,并把得到师爱的情感延伸到学习中、生活中。努力去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二)点燃自信之火,与自卑道别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聪明的人无非是善于发扬自己的优点,尽可能抑制自己的缺点。要使学生恢复自信心,应帮助他们客观评价自己,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如按座位分组,让学生互相找出其它同学的优点,把收集到的优点及时反馈学生,使学生得到中肯的评价,更重要是得到同伴的认可,老师的承认、同伴的认可,由此而产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是充实的、强烈的。
“战胜自我”是告别自卑的起点,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困难就难以克服。要战胜学习上的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而自卑的学生,常常是低着头走路的,老师应开导和鼓励他们抛开心理包袱,读书要高声朗读;回答问题要大胆、大声,走路要挺胸抬头;当学生能挺起胸膛、抬起头来走路,迎来的将是自信的阳光。
提高能力是根治自卑的最佳方法。通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参观访问、体育竞赛、社会服务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意识地让他们担任一定工作或角色,尽可能充分表现他们的才能,鼓励他们不断进取;在学习上,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当一个人具有一定能力,就能找到自信,从而与自卑道别。
(三)展望未来,开拓进取
唤起学生学习上新的需要是开拓进取的动力。消除不思进取心理,不是通过说教和灌输能解决的,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心理内部矛盾的斗争现实现。如,进行社会调查,看看经济发展的形势,让学生了解社会人才招聘的动向,感受就业的竞争压力;参观科技成果展览,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引导他们科技时代和未来社会对新知识、新生活的渴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将大大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去迎接挑战。
(四)培养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
让学生把学习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需要他们树立有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燃起上进之火,张开前进风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进步与成长才会有长久的源动力。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重要的是在教育中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再感到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要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并及时地表扬,产生的愉悦是持久和强烈的,从而激励着学生快乐地学习。
(五)积极引导促交流,共同进步
针对城乡学生之间的排斥现象,老师应该搭建城乡学生交流的平台,有意识地让城乡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接触,增进他们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城乡学生的各自优点,提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此外,还通过家长会等活动,通过图片、音像等方式展示向家长们介绍学校或者班上城乡学生团结促进步的事例,消除学生家长们的思想顾虑。
城乡学生 篇12
关键词:学生,课堂听课,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 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在于人才素质, 而决定一个民族未来地位的重要因素是民族的整体竞争力;高中学生现在的优劣成败直接决定着我们民族未来的兴衰;一个缺乏自我学习与探究能力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较强竞争力的民族。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根本, 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其素质的核心和基础;学生的课堂听课策略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学业成效的成败;高中学生由于其课堂听课策略差异导致其思想政治课程学习逐渐发生比较严重的分化;研究和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策略, 既是科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重要体现, 也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更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利用自制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策略量表, 对我校高2010级、2011级、2012级随机抽查的部分学生进行无记名测查;同时, 随本问卷对被试进行总结性的学业成效测试。课题研究被试的基本情况如表
2.2 研究过程
(1) 实验准备:测试前培训主试, 让主试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对问卷的解释达到基本一致, 要求被试根据自己近段时间的真实情况独立思考回答。
(2) 问卷施测:对被试进行集体测试, 测试时间大约为30分钟。
(3) 数据收集与整理:对被试的答卷统一收集上来进行城乡及男女生归类统计后用Foxpro6.0整理、管理数据, 剔除无效数据, 然后用spss10.0分析数据。
2.3 研究途径与方案
(1) 先通过科学的问卷调查, 分析城乡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听课特点, 再进行年级和城乡区域及男女学生的分类深入研究;
(2) 对被试的测查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
(3) 实验方法:主要采取调查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课堂听课能力特点
课堂听课能力的高低, 直接反映学生学科学习态度和水平, 同时, 也是决定其学业成效的关键。但我们从课题实验对象课堂听课能力的研究可以看出, 他们的课堂听课能力较差, 主要表现在:
(1) 课堂听课 (学习) 方法相对较好的学生大约占65%左右, 而高2012级学生只在58%左右, 只有城市男生较高;三个年级城乡男生的能力超过女生, 学业优秀学生的比例大幅超过学业差生。
(2) 上课基本上能集中精力听课的城乡高中学生不到53%, 虽然学业优秀学生的比例超过较差学生, 但最高也不到60%;只有高2011级的乡镇学生与城乡女生、高2012级城市女生的比例相对较高些。具体如图1。
(3) 能够结合自己的课前的预习而听课的城乡高中学生只有大约40%左右, 最高不过半数, 即使是学业优秀的学生也不到半数;高2010级城乡学生的水平最低, 只在37%左右;其余年级的乡镇女生较高。
(4) 在课堂听课时能够正确做笔记的城乡高中学生大约为67%左右, 城乡女生的比例高于城乡男生的水平;虽然学业优秀学生的比例最高接近80%, 但学业优差学生的差别不大, 其余各种差异不明显。
(5) 真正在课堂听课中能够相对科学地做笔记的城乡高中学生不到70%, 即便是学业成效优秀的学生也如此;其中, 高2011级学生水平最高, 高2012级的水平最低;三个年级城乡女生的水平都超过城乡男生。具体如图2。
(6) 即使在课堂听课时能够作笔记的城乡高中学生, 大多数也是机械地照抄教师的讲课要点, 其比例高达50%左右, 即或是学业优秀的城乡高中学生也超过40%比例, 而学业成效较差学生的比例就更高;高2012级学生的比例最低, 高2010级和2011级乡镇女生的比例较高。
3.2 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特点
通过对被试测查结果的分析研究发现, 城乡高中学生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策略特点呈现出:
(1) 城乡高中学生对相关概念及知识通过理解而记忆的比例接近70%, 乡镇学生的比例略高于城市学生, 学业优秀学生高于学业较差学生水平。
(2) 采取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和把握概念与知识的城乡高中学生比例低于50%。高2010级学生的水平最低, 高2011级学生比较整齐;三个年级的乡镇学生超过城市学生水平, 除2012级外, 其余年级的城乡男生的比例高于城乡女生;学业较差差生不及学业优秀优生。具体如图3。
(3) 能运用比较法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城乡高中学生在60%左右。三个年级中, 高2011级学生的水平最高, 为65%, 高2010级最低, 城乡女生超过城乡男生的水平, 学业优秀学生显著高于学业较差学生;运用迁移法来理解和记忆知识更加有效, 而坚持这一方法的城乡高中学生比例不及60%, 高2010级和高2012级城乡男生的比例超过城乡女生;学业优差生、城乡区域学生、年级之间差异不大。
(4) 通过网络结构理解和记忆知识与概念的城乡高中学生只占40%左右。三个年级中, 高2012级学生的比例较高, 2010级学生的水平最低;三个年级城市学生的水平低于乡镇学生, 乡镇男生较其他学生的比例要高, 学业优秀学生比例大于学业较差学生。具体如图4。
4 结论
综合分析研究, 城乡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听课策略, 不利于他们学业成效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健康成长,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 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去培养城乡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听课策略, 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也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电芝: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 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 1999年
【城乡学生】推荐阅读:
城乡中小学生07-31
城乡结合部学生学情调查问卷10-23
关于深入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的通知07-04
2022-2023学年度城乡学生“手拉手”“生活体验”活动实施方案07-23
城乡关系城乡分割07-06
统筹城乡与城乡差距08-23
城乡教育07-03
城乡矛盾05-12
城乡生态05-16
城乡低保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