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

2024-06-10

新经济(共12篇)

新经济 篇1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呈现出新的形态,传统的发展策略已经不能满足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增长需求,因此要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新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先对经济新常态这一概念进行解读,对新常态下经济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探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策略。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步入21世纪,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驱动力也由以往的投资驱动变为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同时,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也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新常态下,为了实现新一轮经济的增长,需要探索经济发展新策略,以保证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健康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概念解读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中首次用“新常态”来描述我国现实经济状况,强调:“在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更大的机遇,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入手,适应新常态”。

事实上,对经济新常态的解读,国内外有着不同的观点,欧美等发达国家认为新常态指的是金融危机后世界整体经济特征,这主要包括了经济的低速增长、投资回报时间长、失业率高等特征,因此西方对经济新常态的解读是消极的,提倡分配公平以及对高收入群体增税。而我国对新常态的解读着重新常态下经济体制的改革,明确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进而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将呈现高速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由以往不均衡、不可持续与不协调到当前均衡又可持续、高效,以及协调的方向转变。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因为过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对经济发展的质量重视不够,所以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应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稳步进行。深层次解读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与西方“低增长、高失业与高债务”不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体现为: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经济增长模式从以往粗放的工业生产转变为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双重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也从中低端水平逐渐变成高端水平。

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并不都是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比如债务风险、创新驱动风险、产能过剩风险等,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新常态下,要探索新的发展策略,以使我国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创新策略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要积极进行改革,着重从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效率,以及实现产业升级三个方面来应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

1. 提高发展质量。

在新常态下,要想实现GDP的快速增长,就要探索在消耗同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当前先进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此外,为了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还要不断扩大消费,我国拥有大量的人口,拥有很大的消费潜力,因此在未来的经济战略规划中,要将视角锁定在促进内需上,并对个人收入进行合理分配,让民众敢于消费、乐于消费。

2. 加快发展效率。

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发展效率的提升就应从提高创新水平方面着手,在现代化商品生产过程中,可以应用最新的创新与科技手段,充分挖掘资源的内在价值,最大程度的推动经济的增长。在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了诸多政策,但是目前先进科技成果与资源依旧不能得到完全利用,使得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率并不高。所以,在经济新常态下,一定要继续完善创新策略。

此外,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改革与完善的同时,还应强调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的创新,只有灵活的职能供给与管理,才能让创新制度充满活力,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跟上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脚步。

3. 实现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不完善与结构体系落后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虽然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造,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因产业结构失衡出现的问题屡屡出现,比如我国工业产业虽然庞大但是整体生产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经济收入增长不快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通过不断的实施科技创新来保证我国社会再生产工作的进行,利用科技创新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技术创新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动力。具体实施上,应鼓励现代企业掌握核心的技术手段,发挥自主创新的生产模式,结合国家的最新政策以及地区产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经济发展新策略。此外,还可以用经济与法律的手段来实现企业投资的宏观调控,引导企业投资朝着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前进。对于外来投资,依旧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外商的投资力度,也可以通过选择性的引进外资项目来吸引外商投资,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

三、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逐渐步入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迎来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等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产能过剩、金融债务风险等挑战。因此,面对经济新常态这一客观形势,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调整心态,可以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效率,以及实现产业升级三方面来实现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进一步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伟.经济新常态与经济发展新策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2):5~13+2.

[2]田凤.经济新常态与经济发展新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6,(10):243~244.

[3]黄禹铭.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6,(09):18~19.

新经济 篇2

内容提要:在每个经济时代都有当时的新经济。现代的新经济是对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的概括。在新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本由有形的物质资本转向无形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新经济提供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可能。由于有信息产业的支持,经济周期可能会延长。在新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有相互交汇的趋势。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从不同方向延伸到科学向技术的转化过程。对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成为信息产业和整个新经济的发动机。网络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

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进入新经济阶段。与此同时出现了概括这种现象的新概念,如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等。对新经济作经济学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新经济的发展趋势,理解新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规律及由新经济推动的经济学的新发展。

一、 旧经济转向新经济是生产方式的革命

20世纪末,美国等发达国家依靠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进入了新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和影响就如格林斯潘所说:“我们称之为信息技术的新技术革命,已经开始改变我们处理事务和创造价值的方式,即使五年前我们也不易预见到这些。”

新经济是对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的概括。美国商务部19报告将数字经济概括为两个方面:电子商务和使电子商务成为可能的信息技术产业。这种经济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变化。其效应已经和正在显示出来。就如美国商务部报告所说,在这场“数字革命”中,因特网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是先导技术,信息产业是带头和支柱产业,电子商务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在每个经济时代都有当时的新经济。由旧经济进入新经济总是以生产方式产生重大革命为基础的。生产工具是区别经济时代的标志。经济史显示,工业革命是由17发明的蒸汽机和1831年第一次开发的电力驱动的。其中蒸汽机使用使人力被自然力所代替,由此产生工厂制生产方式。产生电力后,发动机由于由电力推动使人力被电力所代替,传动装置由于由电网组成而将广大范围的生产纳入当时先进的生产体系和流程,创造更高的效率。

现代的新经济是由电脑和互联网驱动的。1946年世界上出现第1台可编程计算机,80年代计算速度更快,体积更小的个人电脑进入家庭和办公室,接下来出现的互联网通过高速通讯设施,在工厂、办公室将桌面计算能力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发邮件、开展电子商务。这种现象就如美国经济事务商业部副部长ROBERT SHAPIRO所描述的: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型的经济正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改变着我们合作、单独工作、交流和联系、娱乐和消费的各个方面。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正在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全新的革命,它不仅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而且为企业内或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快捷而价廉的通信工具,还给工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新的渠道。网上教育、网上通信、网上新闻、网上交易、网上娱乐、等等正在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

新经济反映生产方式的重大革命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如果说,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标志的生产方式是以自然力代替人力的话,新经济则是以电脑代替人脑。第二,互联网较电网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广的传输范围,尽管不能离开电网。第三,机器大工业以技术为基础,新经济则是以知识为基础,由此产生知识经济即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较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时代的知识、技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设备、产品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第四,旧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机器制造业,其他行业均是适应这种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新经济时代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则是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即以电子信息技术为领头的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的高科技群。新经济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产业,新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经济的整合和改造,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很多传统产业部门一跃进入新经济阶段。

现在大家都在谈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有多种表现。但我们根据新经济发展的趋势可以断言,只有进入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基础上的数字经济时代,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全球化。就是说,网络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企业不用漂洋过海就可以进行国际交易。信息的发展可能使得商务模式发生变革,使得一些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全球竞争,使得一些跨国公司能够扩展它们的全球业务。过去只有大企业才可能跨国经营,现在中小企业借助网络同样可以进行跨国经营。

二、新经济时代的资本

在旧经济时代,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有形要素,起初是劳动,后来是资本,因而有劳动经济和资本经济之说。进入新经济时代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转向知识和技术及人力资本,于是出现知识经济之说。

在新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本由有形的物质资本转向无形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个结论将直接影响分配的方式。具体地说,在劳动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对增长起支配作用,因此分配向劳动者倾斜,由于劳动者之间差别较小,因而在全社会收入差距较小。在资本经济条件下,资本(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起支配作用,因此分配向资本家倾斜,由于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全社会的收入差距拉大。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支配作用,这样,作为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人格化的“知本家”将替代资本家成为财富创造的中心。在旧经济中是资本雇佣劳动,知识和技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而在新经济中这种雇佣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物质资本被知识资本所雇佣。现实中便是以知识和技术招资本,而不象旧经济中是以资本招技术。与此相应,收入分配明显向“知本家”倾斜,由于知识价值明显增大,因此收入差距扩大更为迅速。在信息产业就业的科技人员的收入可能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知识资本的价值已经和正在得到越来越高的评价。其主要制度安排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商品化。在技术转让时科技成果应该得到科学的评估,以充分实现其价值。二是技术资本化。在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在充分估价技术投入价值的基础上安排技术股,收入分配中充分实现投入的技术的价值。

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方面,也是技术进步的源头。美国商务部年报告也显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加,而人才的培养又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短期内信息技术人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受过很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的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更为短缺。于是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信息技术人才开始进入全球市场,各国、各公司之间人才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信息技术人员的工资一再攀升,其工资额与其它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差距在逐渐拉得更大。人力资本投资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在OECD国家,教育经费要占政府支出的12%,培训投入占G

DP的2.5%.这应该成为加大教育投入的参照系。二是积极引进和留住人才。美国的硅谷就是依靠吸引全世界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其中不仅包括高科技人才,也包括创业人才。如果说教育是长期投资的话,引进则是一种能在短期见效的短期投资。三是推进企业家知识化。这是发展高科技的主观条件。

与知识资本替代物质资本成为决定性的资本相适应,产权制度安排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旧经济中的产权制度以物质财产的产权为主导。而在新经济中知识产权成为产权制度结构中的主导。其基本要求是保障知识和技术创新者的私人收益,使其发现新技术的成本得到补偿并能得到更高的收益。其目标是鼓励科技人员研究和开发高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过去美国经济的周期性较为明显,过几年就会有一次大的波动。而且在一段时间中人们还作出经济周期时间越来越短的断言。而在现实中,美国自克林顿当政以来已连续9年左右的时间保持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态势。经济学家在探究其中的奥秘时发现了新经济的某些特征。

最早提出新经济概念的美国《商业周刊》列举的新经济六大特征就对美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作了说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公司经营利润大幅度增加,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双双降低,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上升,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率上升。

美国商务部的报告特别指出了互联网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由互联网增长驱动的信息技术进步,也对创造这个比预期更健康的经济作出了贡献。”[1]其机制是由于互联网被广泛用于通信、教育、娱乐和媒体,并作为电子商务的工具,由此拉动互联网的迅速增长。互联网的增长又拉动信息产业部门的迅速增长,从而使信息产业部门成为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其表现是:

由于互联网驱动的通信活动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迅猛增长。信息技术产业一直以超过整个经济增长率1倍的速度增长,对信息技术的投资现在已占所有商务设备投资的`45%。

在美国经济中信息技术产业份额达到8%。其对全部经济的实际产值贡献达1/3之多。

从19到1999年全球网络用户增长55%,因特网主机增长46%,WEB服务器增长128%,新登记的WEB地址增长137%。

美国经济连续多年出现高增长,低失业率,同时通货膨胀率全面下降,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术产品价格下降及信息服务价格的下降。据美国商务部报告,在1993年和信息技术产业价格逐年下降(分别是-2.4%,-2.6%,-4.9%,-7.0%,-7.5%,在其他产业价格逐年上升的同时,使总通货膨胀率由1993年的2.6%降到1.9。[2]

就持续保持高就业来说,主要说明因素是高科技可能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结合。过去的理论将技术进步与节约劳动相等同。就是说技术含量越高,使用的劳动越少。而在新经济中我们发现,恰恰是在网络部门、在信息部门劳动就业量是最高的。当然这里就业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知识含量。就像美国商务部报告所统计和预测的:-信息技术应用业就业量占全国企业劳动人数的41%-44%,再加上信息技术产业就业数会达到50%。

过去对竞争力的主要说明因素是规模。一方面有规模边际收益递减的理论。新经济中网络使用规模的扩大却没有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相反可能出现边际收益递增的效应。另一方面企业规模不再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依赖信息和网络的优势中小企业也可能有更强的竞争力。

以上分析表明,新经济提供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可能:由于有信息产业的支持,经济周期可能会延长。进一步说,由于新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对有形资源的需求相对减少,因此经济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高速增长而不至于出现过热,出现高通胀的状况。

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交汇

新经济的另一个表述是知识经济。对知识经济一般的提法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表述没有准确界定新经济的特征,作为知识经济的特征性的表述应该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依靠知识创新,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在新经济时代,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企业的成长期可能缩短,就象微软公司那样不过几年就一跃超过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福特和通用等制造业公司而成为世界首富,但是,由于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这些高科技公司企业的衰退期也可能加快。[3]因此高科技部门和企业的创新要求特别紧迫。

就创新来说,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概念。在这里区别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很有必要。科技进步的全过程包括三个环节:上游环节即知识创新环节;中游环节,即创新的知识孵化为新技术的环节;下游环节,即采用新技术的环节。技术创新主要是在中下游环节的创新;知识创新主要是在上游环节即知识创造领域的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

在新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有相互交汇的趋势。过去,技术创新的最终环节是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在现代,技术创新的先导环节进一步延伸到科学向技术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的环节过去主要限于科研机构和大学这样的知识创造和传播领域,现在之所以出现知识经济的概念,就是因为知识创新延伸到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领域。这样高科技的孵化领域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交汇点。

在新经济时代,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与此相应,人们对发展高科技的创新机制的关注点,由关注技术的采用转向关注技术进步的源泉(知识的创造领域)及其转化。这就提出了加强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部门的联合与合作、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的要求。就象美国的硅谷紧靠斯坦福大学一样。这里的关键是建立知识的创造和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上下游联系。一方面解决好大学和科学院研究课题的商业化价值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好企业敢于对高科技的研究进行风险投资问题。

在新经济条件下,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与知识和技术的创业是相联系的。在许多场合,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通过知识和技术的创业实现的。创业即将知识创新的成果通过创办科技企业途径孵化高新技术。创办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进入该领域创业的往往是有技术缺资金,缺乏经营企业和市场运作的经验。这就提出了创业机制的创新问题,

在旧经济时代,创业主要靠资本(资金),而在新经济时代,创业主要靠知识和技术。前者是以资金招技术,后者则是以知识和技术招资本(资金)。该领域的投资属于风险投资,当然高风险也可能有高收益。这就提出了对风险(创业)投资的需求。孵化高新技术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在这方面政府投入必不可少,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为之提供顺畅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渠道,也就是为有技术而缺资金的项目提供风险投资。在新经济中风险投资的供给也较为充分。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一般利润率具有下降的趋势,由此使资本的最低限量提高,就使达不到限量的资本无力转向实体资本的领域,而进入信用和股票等风

险领域。各种类型的基金如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将这些小额的投资集中起来并进而成为风险基金的来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风险投资作为创业投资与其他投资,它所追求的不是在企业中获取股权收益,而是在股权交易中获利,因此为风险投资提供顺畅的退出机制,使投入高科技项目的资金在孵化出高新技术和企业后能退出来进入新的项目,保证风险投资的可持续。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Nasdag)最为活跃就是新经济的重要反映。[4]

过去的理论特别青睐大企业。而在孵化高新技术方面最为有效而且成功的是小企业。其原因就是钱颖一所总结的两条:一是对创业者的激励能力,小企业更强;二是创新失败的风险约束,小企业更强。因此新经济条件下的创业机制以民营科技型小企业为基础,对科技人员办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鼓励政策和更为宽松的创业环境。例如:企业登记不以资金规模为门槛,科技园、创业中心都要为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经营企业的辅导。

五、电子商务和与产业创新

对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在产业链中,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广泛应有,形成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强大需求和拉动力。就是说电子商务成为信息产业和整个新经济的发动机。

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它本身活动的价值。企业利用电子商务,通过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增加商业机会,发展新型服务,简化销售过程,降低成本等活动,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同时,因特网也强化了价格约束机制,因为消费者能通过多种途径得到商品价格和有关信息。

电子商务在总体上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电子商务的规模与上网的人数相关。据美国商务部1999年报告,虽然无论从上网人数上,还是从上网人口所占的比例上,美国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到目前为止,与全部经济相比,电子商务所占的份额还很小,全球到1999年5月还只有1。7亿人访问过因特网。即使在因特网最为普及的美国,作为零售业一部分的电子商务占其总额的比例还不到1%。这意味着新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从美国新经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可以看到美国各行业的信息技术投资给其生产率所带来的变化。从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在新世纪所要进行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创新的方向。哪个国家能够在因特网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上投入更多物力、人力和财力,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平道路,那个国家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垄断优势。

信息产业包括两大类:一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业,一是信息服务业。这些年来不仅美国的信息产业本身的高速发展直接地对美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信息设备在信息产业和其它产业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生产效率,从而间接地对美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美国人从发展信息产业、增加信息技术投资中受了益,所以这两年美国人为了确保其在信息产业这个带头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和在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上的绝对领先,更加重视在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上的投入。

发展信息产业也有个优先顺序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的资金本身就很缺乏,所以我们一时不能像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投入那么多的资金到这个产业中,但是可以在信息产业中选择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来加大投资,我国目前的短处在硬件,一方面我国的制造技术同国外相比,还相差甚远,短期内难以赶上,另一方面投资硬件需要很多的资金,而这又恰恰是我们缺乏的。软件产业却可能有比较优势。它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体力型劳动者,而它需要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型劳动者,而在我国有着不少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型劳动者,重点投资软件产业,可能扬长避短加速我们发展新经济的步伐。

新经济的产业特征是信息技术产业,决不意味着发展新经济就只是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严格地说是发展以信息技术产业领头的高科技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创新有国际标准。这就是国际合作组织(OECD)的标准:一方面,计算机、电子、通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特征性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另一方面是知识密集的服务部门发展非常迅速。新产业也有生命周期,据预测信息经济时代将会持续到21世纪代,接着将迎来生物经济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美国商务部年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美国商务部1999年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2》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青木昌彦:《硅谷模式的信息与治理结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

206月

-----------------------------------------------------------------------

[1] 美国商务部:《浮现中的数字经济Ⅱ》第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同上 第3页。

[3] 据青木昌彦论文中引用的资料,在1990年到19,在处于硅谷的Santa Clara县有约21000个企业注册,而只有约7000个企业还存在着。(《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年第1期)

新经济 新战略 新人力 篇3

当天上午9点,论坛正式启动,易才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李浩上台致欢迎词。李浩总裁表示:“2011年,从我们整个国家来讲,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新黄金十年的起点。伴随着架构旅游业、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战略转型,经济增长即将在未来5~10年中快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国家也开始实施新人才战略,来驱动整个中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在西安‘十二五’规划中,就把人才强市作为推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主战略之一,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构建更具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西部人才高地和人才资源强市。新人力时代是技术和人的管理相结合的时代,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每一个企业都将面临战略调整,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而这也必然带来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新变革。”

此后,李浩与大家分享了易才集团最近在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成果,特别是目前正在进行中的西安世园会导览员项目。作为西安世园会人力资源指定服务供应商,易才集团全程负责世园会导览会的招聘、培训和管理工作,不但开辟了西部大型会展人力资源应用的新模式,而且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获得社会广泛好评。与会专家、学者也一致认为,作为人力资源行业的标杆,易才集团创新性地迈出了西部地区人才拓展的第一步,为西部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和有益探索。

新经济 篇4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制度变迁,经济增长,改革

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里,认为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种能够对个人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琼斯也认为,制度不足使技术进步的积累和潜在的巨大市场不起作用,也是亚洲没有出现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离不开对制度创新和变迁的研究。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制度变迁贯穿其中,不管是诱致性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强制性变迁——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改革经验也成为了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最佳实践。但是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保留着许多旧体制的因素,如粗放、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和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在2014年迎来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本文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为基础,从诺思制度变迁理论三个基石:产权制度、国家以及意识形态为角度来探究如何更好地应对中国新常态。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处于一种对称状态,经济可以稳定可持续地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优化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经济的总量;聚焦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的持久发展,而不仅仅是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总量的最大化。不能把减速等同于高效、高速等同于低效,不能认为GDP高速增长就说明经济过热,也不能把经济新常态简单地定义为经济增长减速增效、增长速度降温。

因此,新常态至少说明了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增速回落至7%甚至更低,告别8%以上的超高速增长;二是转换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政府投资转变为民间投资为主,由出口转变为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创新驱动成为关键要素;三是只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宏观上政府决策不再进行常态的调控和刺激;四是强力扶持服务业,拉动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五是不再以货币来推动增长,控制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杠杆。

(二)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理论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强调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诺思认为,导致变迁的必要条件是存在有潜在的利润,而充分条件是通过制度的变迁和创新可能获取大于取得利润的成本的潜在利润。正是想要获得利润却无法在现有的制度结构内安排实现,这才促使了新制度安排的产生。市场经济的变化、外部成本与收益变化以及对风险的规避等一些外部因素使得人们努力去改变制度安排,由此开始了制度变迁。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激励创新活动的产权。产权制度是最基本的制度,对产权明确地界定和有效地保护,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可能性,激励创新活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负责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国家。国家是保护个人产权的最有效工具,同时又可能是个人产权的最危险侵害者。三是决定个人观念转化行为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价值观而使人们的行为决策更为经济,克服机会主义行为需要意识形态。

二、中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取得了国际都为之惊叹的经济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当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着制造业产能过剩、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粗放型增长模式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内需增长动力不足、进出口方面失衡等问题,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这些是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直接原因,而深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特定转型阶段,这是每一个经济发展到达一定程度的国家都会经历的阶段,而促使这一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由劳动力过剩转变为人口红利消失

我国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时,农业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村劳动人口投入到工业化部门中,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然而随着时间的变化,人口红利也在不断下降。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飞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上升;同时国内以基础建设、房地产业和重工业增长为主要增长力量,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一方面大量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劳动力供给速度下降,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同时新经济增长背景下此类劳动力由于工资过低、用工条件差等出现了“民工荒”。

由此,传统的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已经渐渐失去了竞争力,进而出现产业规模经济降低。这是导致中国经济减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资本投资结构变化

过去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不仅依赖于人口红利,大规模的投资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时,中国资本相对短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需要进行投资建设,在建设当中有大量的利润可以获得。因此地方政府和企业形成了强大的投资合力,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环境呈现高投资拉动、高出口和低成本扩张的特征。但是对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等投资过多,使得重工业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现象出现,产业结构扭曲日益严重。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后,“4万亿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集中于产业性投资,使得产能过剩的现状更为严重,进一步扭曲了产业结构。2013年开始,新一届政府结束了直接主导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由市场机制作用的投资结构开始自我调整,由重化工业、房地产业主导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主导转变。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建设,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已经积累到可以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因此投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这也是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改革进入深水区,进行体制转轨

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变化进入转型期是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导致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非正常的、扭曲的经济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也是使中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道路。中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结构转型升级过程,在转变政府职能,放松政府规制、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政府冲动型增长模式减弱,即政府已经无法在可以寻租的经济管理领域靠行政手段干预企业市场准入,或者充当经济实体直接投资,从而控制政府越位现象。

三、如何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

结合诺思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改革的核心仍然应该是从制度层面打破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供给瓶颈,通过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来达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总体目标。

(一)在国家经济、产权制度方面

首先,健全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主体和收益归属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查处侵犯市场主体产权的现象,加大对盗版产品的打击力度,引导保护产权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建立起一套清理妨碍全国市场公平竞争规定的机制。保护个人产权和企业产权,落实市场监管执法体制,建设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最后,真正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实现各方共赢。

(二)在行政文化、意识形态方面

改革的一个重大阻碍就是意识形态的阻碍。中国以前实行计划经济,而反映经济社会体制的这一套意识形态具有持久性,也没有进行过详细认真的梳理,虽然后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新旧思想很难和平共处,这很容易妨碍进一步改革。此外,意识形态方面的苏联模式在逐渐消退,但是有很多利益上的障碍往往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帜。这些利益即是既得利益的阻力,政府出现以寻租的方式来获得特殊的既得利益。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要畅通其他监督渠道,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体系,加大惩罚力度,使得寻租的成本大于其收益,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出现,官员不敢受贿。另外要形成良好的政务氛围,打击腐败行为,改善政府部门执政风气。

参考文献

[1]http://wiki.mbalib.com/wiki/制度变迁理论

[2]陈世清:对称经济学术语表(一).中国改革论坛网.2015-4-18

[3]陈世清:什么是新常态经济?.求是理论网.2015-03-19

[4]马光远.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J].商界(评论),2014,06:26.

[5]唐晓云.关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几点认识[J].当代财经,2002,03:3-6.

[6]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03:7-17.

新经济 篇5

成都发展新经济中重点发展的绿色经济,是以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拥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都江堰,在推进新经济发展中创新破题。近日,都江堰市正式全面启动了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三大产业园区(集聚区)建设。三大园区的启动建设,将为都江堰推进新经济发展和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

启动三大产业园区建设 机构人员配备到位

在园区建设推进会上,都江堰市宣布了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推进办公室、四川都江堰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三大产业园区(集聚区)机构设置、职能职责、人员配置等有关事项。”建设专业化、集群化的产业园区,对于都江堰市推进新经济发展、重塑经济地理、提升产业层次、优化城乡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都江堰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三大产业园区建设中,该市坚持以园区建设重塑经济地理、促进产业振兴、提升城乡品质;充分把握园区建设的开发原则,始终突出特色品牌的开发原则,始终突出自我成长的开发原则,始终突出产城融合的开发原则,把园区建设成为空间融合、功能复合、产业集聚、生态宜居的产业新城;充分把握园区建设的关键重点,紧紧抓住项目投资这个核心,做到精准招引、快速建设、刚性管理,紧紧抓住要素供给这个支撑,提升人力资源要素质量、土地供给效率、政策供给精度,紧紧抓住效能提升这个关键,提升专业化工作能力,建立现代科学的管理机制,发扬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

三大产业园区(集聚区)的机构和人员已经配备到位。与此同时,都江堰市印发了《关于调整优化市级部门服务保障产业发展内设机构设置的实施方案》《促进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促进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促进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适应绿色经济新常态 200多家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作为三大产业园区(集聚区)之一,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在机构设置、职能职责上也有了新的调整。“我们的主要机构改革重点是为了区镇合一,从原来单纯的经开区向整个东北翼这个片区转变,以工业新城的打造,来促使东北翼的经济发展。和原来的机构比起来,把日常的管理服务职能进行划分,今后的经开区管委会主要注重的就是在经济发展上,集中精力做经济发展落到实处。主要做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企业服务等方面内容,让工业经济发展带动整个东北翼片区的整体发展。”据介绍,按照区镇合一的原则,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与蒲阳镇结合而成的工业新城区域面积将扩展到17.2平方公里。随着园区管委会在职能职责上更加突出经济发展层面这一重点的?D变,整个产业招商方向也将按区域进行细化调整。在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原有已建成的北区范围内,200多家工业企业将紧贴这一方向,逐步转型升级,“主要以二次开发为导向,提升现有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单位产出水平,把我们现有的企业向精密机械制造、新材料和中成药制造进行引导、转型升级。” 而南区主要围绕成都市重点发展的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这一新经济发展蓝图规划,以特殊医疗食品、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绿色”经济形态将在未来逐步形成,“在发展的南区,整个户外运动装备和特殊医疗食品产业做出来之后,不仅能促进整个工业新城的打造和发展,还能与都江堰市的旅游产业相结合,对都江堰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进行有力补充,从而发展融旅型工业。”

绿色产业项目撬动 重塑产业生态圈

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紧邻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是都江堰市旅游一大核心支撑。其核心区将规划建设“一心一带五区”。即:大青城游客集散中心、大青城康体修养旅游带和熊猫生态休闲度假区、西部音乐公园休闲区、精品酒店及名宿体验度假区、若水国际休闲度假区、道文化康养度假核心区。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目前已成功引进青城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大熊猫国际生态主题度假区、绿地都江堰国际康养小镇、洲际青城山度假酒店等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形成了“千亿级”旅游产业投资集群,园区旅游产业发展能级不断壮大。下一步,都江堰市将创新项目服务模式,建立“1+3”重大产业化项目促建机制,紧盯项目立项、规划、供地、报建、配套等关键环节,及时通过现场办公会、专题协调会等形式逐一研究解决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青城六善酒店、心越温泉度假酒店等项目建成营运,中德青城国际养生公馆、君颐青城山尊酒店等项目加快建设,JW万豪酒店、青城里等项目加快开工,让园区旅游产业底盘不断壮大。

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位于都江堰主城区以西。“该集聚区位于九黄黄金旅游线、青城山―都江堰双遗产结合带上,距离成都市仅40公里,成灌快铁已实现无缝对接,距双流国际机场68公里,交通便捷,连接成都新机场的轨道交通即将投建。这里十分适合户外活动,气候环境适宜,一年四季均适合游客前往游玩度假。”据介绍,集聚区内已建成投运水果侠主题世界,年接待游客有望达到200万人次以上;在建的万达文化旅游城占地近5000亩,总投资550亿元,为集聚区龙头项目。目前,集聚区周边已形成酒店、餐饮等配套产业,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2240万人次,游客数量稳步上升。在建设中,都江堰市将依托现有核心文旅项目,坚持以主题娱乐、度假、文创、生态为主导,创作核心IP作品,建设一个以“主题娱乐、文化创新、品味吃住、时尚运动、生态体验”为主题,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主题娱乐旅游生态圈。

新经济.新理念.新潮流 篇6

《互联网周刊》走过300期,一个个由我们领先倡导或大力推广的,以“新”字开头的陌生词汇,今天已经融入到人们的茶余饭后,深刻影响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中国新经济概念,不再仅仅是理性的思辨,它已成为我们回望来路时的历史坐标,并延伸向生活的未来之路。

大浪淘沙,曾有的思想和智慧在时代的变迁中沉淀下来,几十年后,那些撰写中国新经济成长史的人们,将会发现这些词汇正是他们所要寻找和记录的时代表征。

新经济

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以来,持续增长了112个月,创造了二战后经济历史的奇迹。而归结其根本因素,与新经济造成的强烈增长有不可或缺的关系。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率先提出了“新经济”的概念,认为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国内商业环境在1998年还处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过渡阶段,对于新经济的认识和融入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动作,《互联网周刊》在当时提出“新经济中的商业计划”无疑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

作为新生事物,新经济必然会经历从新名词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尽管新经济的前景被十分看好,但取决于新技术的因素也会导致未来的发展不会是一马平川,“螺旋式上升”的一般发展过程也许会重演。

互联网,第四大媒体

1998年9月12日,在克林顿性丑闻案中,厚达400多页的斯塔尔调查报告首先通过互联网公诸于世,吸引了全球的网民上网调阅。这一事件除了造成网络通道一时拥挤的现象外,也使人们意识到互联网在传播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后一段时间,关于互联网将会严重威胁传统媒介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取而代之的讨论不绝于耳。

6年过后,网络媒体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老三大媒体,关于“Internet,第四大媒体的崛起”的断言已经成为事实。

知本家

随着北大方正、联想、四通等高科技企业的兴起,一大批具有高科技知识和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优秀科学家,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经营管理专家,还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所拥有和创造的知识成为企业财富的直接源泉。新经济时代,许多资深资本家纷纷落马,让位于新兴知本家的案例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1998年,方正集团公司集中了400多名科研精英,50%以上为硕士、博士,每年都推出十几到几十个研究专利,并成功将这些专利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从而实现了快速增长。以王选为代表的新一代知识资本所有者,成为新经济时代知本家的典型代表。

直接经济

“简化中间环节,是21世纪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这是姜奇平“直接经济中的直接网络”一文的首句。所谓“简化中介”,意思是各种中间环节的事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相对价值将越来越低。

回头来看,我们最终发觉作者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前瞻性:21世纪,“.COM”将改变整个民生与产业结构。

无边界企业

管理无边界,合作无边界,市场无边界……21世纪的企业特色就在于不分界限。

在传统理论和实践中,企业是一个边界分明、等级森严的组织,不仅有内外的边界阻隔着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地理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边界割断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部边界,形成了上下左右之间的障碍和壁垒。

通用电气(GE)的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韦尔奇的功绩之一是将GE打造成为一个无边界企业。依靠这种“无边界”的管理模式,韦尔奇帮助庞大多元的商业帝国摆脱成熟企业的痼疾—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走上灵活主动、不拘一格的道路。

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使得企业的边界概念开始模糊,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里实现“无边界”已并非梦想。

眼球经济

1998年,中国的互联网进入“圈地”时代,网络公司红火一时,“眼球经济”成为互联网行业喊的最响的词语。

然而仅仅两年后,股市开始持续低迷,资本无情撤退,网站纷纷倒闭,人们对曾经风靡一时的“眼球经济”产生了怀疑:眼球经济能够成为经营模式吗?关于“眼球经济没有生命力”的断言一时充斥各个媒体。

三年后,借助短信业务,各大门户网站相继开始赢利,现在无论是广告、游戏还是短信都成为网站赢利的利器之一。原本怀疑网站生命力的话题已经很少有人提起,没有人再怀疑未来的世界会是网络的世界。

数字经济

1998年,美国商务部首次公布了关于数字经济的研究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在国内引起数字经济的讨论热潮,但多数观点仅仅局限在IT行业内部,而没有向行业外延伸。本刊当时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深层次的尝试和分析尚未涉及。

1999年和2000年美国商务部相继又公开了《新兴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2000》两部研究报告。报告深刻地指出技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互联网既是新经济的原因,也是新经济的结果。”

时至今日,数字经济已经经过美国商务部多年的实证研究,美国前商务部长唐纳德·埃文斯评论说,“我们可以比过去更准确地回顾与评价—IT在提高我国大多数充满活力的企业和行业的绩效,以及整个经济快速的、持续的非通胀性增长中的作用。” 正如本刊所述:检验数字经济的真理需要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实践中反复验证。

后PC时代

2000年左右,PC厂商的日子十分好过,但在个人PC繁荣现象的背后,一些厂商还是有见地的指出今后的PC应该与互联网不可分割,“后PC+INTERNET”成为共识。1998、1999年国内两年的互联网发展势头是PC厂商“后PC时代”思维的直接诱因。

尽管有人认为“后PC时代”的说法并非十分确切,但行业的方向的确发生了转移:整个行业都在面向互联网而大幅调整,产业结构以互联网为中心得到了重新组织。人们发现,PC的性能已经越来越不重要,它不再是IT行业的核心产品,而只能称为是主流产品。应用代替了性能,成为产业的动力源泉。

新中间商时代

网络在2000年的发展不仅仅显现了第四大媒体带来的新鲜味道,还增加了一种新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内容+商务”。然而在当时,由于没有弄清楚内容怎么才能加到商务上去,最后体现在网站所提供的服务方面仍然是内容与商务频道之间、网上网下之间两张皮的割裂现象。第三条道路—新中间商,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应时而生。

所谓新中间商,简单来说,就是打破传统的行销管道购买或销售产品,借助网络无所不在的特性,及计算机庞大的数据库处理能力,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以满足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发展到现在,在国内信用制度尚不完善的电子商务环境下,新中间商基本成为一种主流模式。

消费者主权

导致《互联网周刊》刊登“消费者主权,从冬天到春天的时代距离”一文的是1999年12月的两个消费案件的审理结果。其一是北京海淀区法院对恒升诉王洪名誉侵权案,判决结果王洪赔偿50万元。其二是北京市民刘桂臣状告上海大众汽车侵害消费者权益一案,结果是大众公司收回汽车,同时赔偿刘桂臣9.7万元。至今文章中的一句话无论对消费者或是企业仍就意味深长:还是生产者厉害,消费者今后要夹起尾巴作人?

生产者主权与消费者主权,都不能偏废。而本刊观点,在以体验为前提的经济模式下,消费显得更为重要。生产和消费的主权争议,仍然是我们今天继续讨论的话题。

数字鸿沟

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出警告:把这个世界的贫穷人口从数字革命中排除出去是危险的,并一再强调要打破数字鸿沟。2000年之后,围绕数字鸿沟问题的讨论在各个国家展开。当时专家指出国内存在三大“数字鸿沟”,主要是中国与世界、中国各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世界银行曾经对中国的信息行业进行过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尚属“数字贫困”国家,而且中国与世界的“数字鸿沟”还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

为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国家采取了四种措施:一是加速政府上网工程;二是加大教育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接入;三是逐步实现网络在农村的普及接入;四是加大西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现在关于“数字鸿沟”的说法已经渐渐被人淡忘,但国内人群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以及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根除“数字鸿沟”的任务仍是件不轻松的事情。

体验经济

按照哈佛《体验经济》的划分,人类经济发展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从物品经济(未加工)时代,到商品经济时代,再到服务经济时代,而服务经济时代后,人类将进入体验经济时代。

2001年就提出体验经济的概念,应该说在当时属于“领先”的水平。有关专家认为“体验”需求空前高涨的现象将会出现在休闲时代,而在当时,国内的消费环境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随后的几年中,IBM、索尼等厂商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体验店,尽管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销量,但也使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以人为本”的做法。至于服务与体验经济的区别,本刊认为服务以生产者为价值创造主体,消费者只是“被服务”。体验则以消费者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是真正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消合一。服务遵循的规律,仍然是生产者的经济人理性;但体验遵循的,是消费者的行为理性。

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社会资本随笔》短文上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是指“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社会资本”真正流行起来是在 1995年,许多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加入讨论。1997年世界银行在《拓展财富衡量》报告中专辟了“社会资本”一章,随后又专门成立了研究社会资本的机构。构成社会资本的要素有两个:一是关系;二是信任。

2001年的仪科惠光事件其实只是一个由头,当时的经济环境“诚信”已经是个大问题,至今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在公共关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不可能有高度的信任”的观点大为流行。

产业融合

2003年末红火了短信和游戏终端,仅仅是最最简单的技术与最不起眼的移动通信应用的结合,却引爆了一场从思维到现实的产业融合聚变。

人们解读未来商业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公式从“IT+电信”演进到“IT+电信+X”,这个“X”包括了娱乐、传媒、金融,以及可列举的众多传统服务产业。

互联网将是计算、通信、娱乐、媒体、金融等多种应用的共同平台。互联网服务业和电信服务业、IT服务业的整合,将成为未来一切商务得以进行的门户和通道。从现在到未来,通信、信息、娱乐、金融在商业和普通用户应用的融合需求,将依然是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产业融合时代的来临伴随着“爆炸”,“聚变”这样的字眼,所有的产业都是互联网产业。关键词——“融合”消融了产业间界限的同时,也在构造一个全新的产业链,它仍在不断的吸纳、变迁、整合、重构,以不可预想的能量释放出无限的商业机会和经济潜能。

新电信

中国电信业多年来高速发展,每年上千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主要都集中于硬件领域。随着中国的电信运营市场呈现出垄断逐步瓦解、竞争日趋规范和激烈、市场越来越开放,以及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未来竞争的焦点也相应由建设转向电信业务的经营和运行。

《互联网周刊》提出了“吃电信软饭”的概念,也就是“提高网络的运营效率、拓宽业务范围、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等等,运营商转向软投资和服务,“以软件激活前期投入的硬件”。以2001年中国移动的BOSS系统建设为重要标志,2002年继而掀起了一场波及电信全行业的“软投资”热潮。

而从广大消费者层面来说,“软投资”带来的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使得“电信”和用户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电信成为一种消费品,电信消费时代就在身边。

新经济伦理

2002年6月25日,世界通信公司承认虚报了38亿美元的利润。这起丑闻被有关人士认为同安然公司丑闻一道,是“新经济”最受瞩目的失败之一。本刊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诚信问题,是传统精神的危机,而非新经济的危机。不是由于新经济导致诚信丧失,恰恰是由于这些公司没有及时跟上新经济伦理的调整。

新经济伦理是一种有机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诚信,是超越个体自我的对社会外部性价值的认同,让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无需迂回、直抵本性。

美国加州大学社会学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曼威·卡斯特的三卷书——《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提供了迄今为止对这个所谓的全球信息化资本主义所结构的网络社会,最全面与深刻的社会理论建构。信息化社会是两股力量的交汇:一是信息技术,一是社会认同。互联网技术将人们从物质上有机联系在网络中;社会认同,将人们从内心深处有机地联系在网络中;而信任,就是社会认同的胶水,就是社会意义上的TCP/IP。这才是互联网精神的神髓。

体验式营销

体验的核心词是回忆。当消费者按照喜好和偏爱来决定需求时,只有用强调“非理性”的行为主义经济学或营销美学才能说明他的体验需求,才能解决问题。传统营销归结为“功效与特色”,即产品和服务中基本的功能与延伸的功能,其核心是功能。

体验式营销,实际就是对“情感”支配的需求的系统开发对策。其体系由SEMs(战略模块)和ExPros(战术工具)组成。SEMs将体验分解为感觉体验、情感体验、创造性认识体验、身体体验和全部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特性体验五个分支。ExPros由交流、信誉、产品、品牌、环境、网络和人组成。

二者纵横交叉,形成了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需求流。因此,体验式营销同时意味着“消费流程重组”。

搜索力经济

“搜索力经济”区别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一种虚拟经济形态。 “搜索力经济”代表着经济模式的改变,互联网和商业的价值开始合拍,搜索服务完全出于用户的主观意愿,直接走向目标用户。将目标客户缩小或者说放大到了“关键词”的级别,以“关键词”为特征的“搜索力”不光是网络广告还是未来电子商务的核心。

“搜索力经济”的强大魅力在于人们已经难以割舍如Google,百度这样的搜索门户,由十指敲击出的“搜索力”正在激发网络经济的潜能。

而2004年围绕着搜索引擎的市场纷争,使得那些曾经舍弃搜索的门户网站开始再次为这个技术领域付出热情、投注资本、改变战略。搜索力,正代表着互联网新经济的核心价值,正引领着互联网现在和未来的走向。

人联网,物联网,互联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04年开始正式施行,第二代非接触式IC卡居民身份证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城市进行换发。IC卡身份证缔造了“人联网”,让每个公民都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的坐标。

人们一面把自己的身份证升级到“智能”,一面也着手给市场上流通的所有商品颁发“身份证”。2004年2月,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对外宣布,我国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全面展开,不久以后,国内市场上流通的所有商品都要有“身份证”。电子标签为世界上的所有货物添加了“对话”的特性,开辟了全球的“物联网”时代 。

智能交通系统,数字城市,数字奥运……互联网的发展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将世界各个角落的人联系起来,网络的枝蔓上伸展并延伸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人类的生活正被“一网打尽”。

新银行业

“新银行业”并非对立于传统银行业的新兴产业,其标志是:一方面,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后,传统银行业务拓展渠道、服务方式得以改变,实现以效益为目标,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竞争手段的管理模式,从而形成创新的业务模式和消费景象;另一方面,新银行业包括银行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发出的新生的业务类型,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银证通等为代表的新业务和新的服务渠道在新银行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04年2月16日《互联网周刊》启动“新银行业消费(个人用户)调查”,调查显示,90%的人知道网上银行的存在,超过75%的被调查者知道手机银行,71%、51%和50%的人分别了解银证通、银基通和银保通业务。数字表明:一个新银行业时代已经诞生并蓬勃发展。

拇指经济

今天手机已远远超出点对点的语音通讯功能,而具有了媒体传播的性质,短信导致传播者和接收者距离消失,人们用拇指敲击出了一个沟通的新时代,而手机短信业务也成为通信领域一个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被称之为“拇指经济”。

2003年中国手机短信息共计2000亿条,占全世界短信总量的一半。拇指经济空前繁荣,对公众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正在扩大。

“短信”跨越了SMS、EMS和MMS(即文本短消息、增强文本短消息以及多媒体短消息)三个发展阶段。这一项技术并不先进的数据通信业务成为一种主要的通信消费需求,今后将逐渐成为平民社会的“代言人”。

意义互联网

人是意义的最终赋予者,是最终意义之所在。所以讨论意义互联网,无可避免的指向“以人为本”和“个性化”。意义互联网,作为以人为本的技术革命,正在向人的个性化意义的生成这个方向演进。

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不是争夺眼球,而是争夺回忆,因为回忆是个性化的锚点。

对于意义互联网来说,记忆的结构化是关键所在。技术一旦实现突破,能不能抓住商业机会,关键在于能否针对个性化需求和高附加值需求,设计出合理的商业模式。在这方面,意向性提供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思考角度,记忆结构化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

总部经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篇7

目前, 我国经济面临着第二个转型期。转型中的经济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创造, 总部经济正迎合了这种经济发展的需要。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总部经济已初露端倪, 并逐渐形成了以这些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和区域总部经济带, 一些西部城市也争相扛起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大旗。无疑总部经济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升级, 已成为诸多大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总部经济的基本表现形式

当前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海外跨国公司将其境外总部设在我国大陆。据不完全统计, 至2008年底, 上海有上市公司总部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00余家、跨国公司投资性公司165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244家;北京聚集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2家、具有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153家, 形成了中心商务区、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区等总部机构聚集区;天津滨海新区已具备跨国公司总部基地的发展条件, 许多国际金融保险业机构总部已在天津抢滩设点, 如日本爱和谊财产保险 (中国) 有限公司中国地区总部等。二是本国企业集团总部向境内中心城市迁移。在深圳, 华为、中兴、创维、康佳等大型品牌性企业设立的机构基本上都具有总部性质;在上海落户的民营企业集团总部数量有望突破200家;在北京“安营扎寨”的如中石化、中牧股份、建龙钢铁等大型中央企业集团160余家。随着我国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资本输出也将迎来新的浪潮。截至2007年底, 我国境内知名大企业如海尔、联想等近7000投资主体在全球l7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机构。在不远的将来, 我国的境内企业将推动自主品牌在海外布局, 形成海外总部基地。

总部经济与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互为作用力

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是实现企业与城市双赢的途径。总部经济的发展程度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城市比较优势的影响, 城市的升级也受到总部经济的反作用力。

1.是企业实现生产机构、研发机构、营销机构、管理机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整合, 降低生产再造成本的好方法。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减少“生产-销售-盈利”循环链中所涉及的各种成本, 企业开始寻求具有自身发展所需各种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来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 为此企业把其核心管理机构设立在该地区以求统一规划布局, 达到提高生产力、发挥效能最大化的目的。发达的中心城市或沿海地区往往成为企业总部聚集地的首选, 这是因为:其一, 这些城市和地区具有密集的人才和信息技术资源, 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获取、沟通和决策的通道;城市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 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 有利于企业的业务开拓。其二, 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网络, 它们不仅地理位置优越, 还具有便捷的运输体系, 可缩短企业总部与生产加工基地的空间分离, 降低运输成本, 有利于公司总部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掌握企业的运营脉搏。其三, 中心城市、沿海地区大量的市场需求和较好的消费环境, 便于企业总部做好市场调查研究, 把握大众消费趋向, 指导产品研发和销售。城市强有力的消费后劲会更加刺激企业的生产潜力, 形成“生产-消费-再生产-再消费”的良性循环。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总部对生产和市场销售的统筹管理, 更有利于总部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其四, 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具有诱人的政策优势, 政府对企业在地区内设立总部的支持力度很大, 出台了很多优惠的投资政策和财税政策, 例如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规定和引进成熟税源的实施办法等, 用以扶持和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 使企业可充分享受有利的政策资源, 在宽松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中提升竞争力。

2.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可看做总部经济的载体, 同时总部经济也对城市和地区持续发展起到反作用。其一, 总部经济可推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建设, 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为了满足总部经济的需求, 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 城市的产业结构逐步向完整的服务体系发展, 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地产开发、广告媒体、法律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走在全国的前列, 带动了商业、餐饮娱乐、医疗保健等其它附属行业的发展, 丰富了第三产业的内容, 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缓解了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之间的矛盾, 并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多元化和产业科技化、促进了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其二, 总部经济可增强中心城市和地区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跨国公司在中心城市和地区设立区域总部, 提高了城市和区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聚集效应。目前以中心城市和地区为辐射点形成了区域性的总部经济带和经济圈, 如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 使整个区域价值链的运作循环更加顺畅发达。

推动总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总部经济是城市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进一步推动总部经济的繁荣发展, 就要做到总部经济与地区产业相互支撑、与招商引资相互支撑、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与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

1.谋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总部经济的利益根本点。总部经济的发展只有得到城市和地区产业的支持, 才能有效地推动地区产业的更新和提升。同时, 总部所在地发达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制造业等各种相关产业为总部经济注入了活力, 成为它站稳脚跟的强有力后盾。

2.总部经济为城市和地区的招商引资提供了机遇, 招商引资也为总部经济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自进入新世纪以来, 吸纳全球资金、实现地区和企业双赢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丰富的招商载体和优越的投资环境是接纳世界投资人的基础, 是总部经济的“摇篮”, 而招商引资工作的扩大更为总部经济提供了商机;总部经济可利用大量的外来资源、资金、技术和人力, 来保障其价值链条的合理、有效运营。两者结合方能发挥双方优势互补的巨大作用。

3.总部经济受到区域资源的影响和制约, 区域经济又受到总部经济的反作用力。由于各个地区在区位特征、资源环境和发达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差异, 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具有相应的发展定位, 因而总部经济的发展态势也随着相关的地区定位存在着差别。总部经济要与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匹配、与地区的经济环境相匹配、与地区的本土文化相匹配, 逐步从低级向高级过渡。同时, 随着总部经济融入地区经济, 它所带来的新的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也会改变城市的面貌和地区传统的发展格局, 启迪着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浪潮, 推动区域经济走向现代化、高端化和国际化, 最终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

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低碳经济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经济发展路径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 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 实施一场能源革命, 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减缓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 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 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 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 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 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 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 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 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 低碳意味节能,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国际社会施加的巨大压力, 要求中国承诺温室气体减少排放的义务;二是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 起主导作用的重化工产业不可避免的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

一、能源的供给和安全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因素

1.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导是重化工产业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快速的城市化、基础实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化。从发展速度上来看,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03年, 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用这一指标来衡量, 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阶段。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7~8%是比较客观和实际的。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高增长的动力和压力。从发展规模上看, 巨大而继续增长的人口意味着, 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比其他经济体都要大。

2. 中国的环境压力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重化工工业化特征相当明显。近年来, 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0年超过了50%。2000年共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了60%, 2003年达到63.5%, 增长势头迅猛。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重化工产业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不同, 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分阶段来解决的环境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为短短30年的发展中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 呈现明显的“复合型”、“压缩型”特征。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 而是资源、环境问题之间以及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互相影响, 已经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有的研究足以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 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 就相当于GDP的7%~20%。由于中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 未来的发展必然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 而且这种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二、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所谓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发展, 重点是低碳, 目的是发展, 是一种更具有竞争力、更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 决定经济社会向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保持现有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模式不变的情况下, 碳排放的总量约束会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能源效率, 改善能源结构,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等措施可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由此而知, 为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和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 我国需要重新审视现有发展模式, 重新选择更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低碳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选, 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当然, 要实现低碳发展, 关键是技术创新。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一定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3]齐建国: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与环境分析

[4]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

何谓新经济 篇9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 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 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 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今天, 信息时代刚刚来临, 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也才刚刚露出端倪, 新经济刚刚露出曙光。一个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将来必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 可以这样认为, 新经济的实质, 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 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 新经济的发展, 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信息技术 (IT) 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新经济是信息化带来的经济文化成果。新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通俗地讲, 新经济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

新经济的特性主要有三点。首先, 企业越来越注重将价值从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企业扩张的活动越来越频繁, 与旧经济时代相比, 更加注重对无形资产的利用和控制, 同时也更加关注无形资产所带来的价值。例如, Marriott公司是世界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团, 它从不自己建造酒店或拥有任何酒店实体, 而只负责对酒店管理。同时像Sara Lee这样的公司, 他们不仅创造品牌, 更想拥有品牌, 他们是品牌持有人。这类公司不仅不组织生产, 同时也很少将资本投入到固定资产上, 他们更加重视对品牌的管理。

其次, 价值从提供产品的企业, 转移到不仅提供产品同时提供低价且高度个性化产品的企业, 或者能够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企业。例如, 世界著名的DELL公司, 它出售的电脑可以根据每个客户的要求进行组装, 实现高度的个性化, 同时其售价相对低廉;IBM则为客户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 他们有一整套的流程, 可随时为客户解决各种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并且接受客户的各类咨询。

最后, 企业可以方便地通过数据管理来降低成本, 这也是新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杰克·韦尔奇过去常常在他的营销人员会议上说“改变或者灭亡”, 对于一个GE人来说这不是个令人愉快的做法, 但是确实行之有效。现在他常说的则是“拥抱网络, 不只是一个网页”。要拥抱网络, 而不只是给出一个网页, 意味着拥有一个网页并不表示已经实现了网络化, 网页只是网络营销的基础。

新经济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 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 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 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 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

不仅美国如此, 西欧经济也呈现出类似的迹象。长期以来, 增长停滞、劳动力使用受限以及难以操纵的政府预算一直困扰着欧洲。令人欣喜的是, 如今这里开始展现经济活力。多年的经济发展停滞之后, 由11国组成的欧元区的增长率1999年超过3%。失业曾是困扰着欧洲大陆的一大社会问题, 如今其失业率也降至10%以下。各地的公司都在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力投资。

新经济在亚洲也露出曙光。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 无不对新经济充满了乐观的希冀。大公司的经理人和决策者们都急切地期待着信息技术的扩展、因特网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商务行为能带来巨大的回报。许多董事会上最令人激动的话题就是集个人电脑、智能电话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三合一及其对本地区的生产力和消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 但是, 亚洲也享有后来者的优势, 那就是只需从美国引进那证明行之有效的新经济模式, 从而大大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新经济 篇10

关键词:“创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

“创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 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 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今年全国两会, “创客”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并指出着眼于“双目标”, 坚持“双结合”, 打造“双引擎”, 迅速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双创”) 改革新热潮, 令创新创业者对前途充满憧憬。

一、“创客”托起“双创”新热潮, 有力激发了人民群众蕴藏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新的引擎动力来自“双创”。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那样, 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 人民勤劳而智慧, 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 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 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 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 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双创”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 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已经开启, 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年轻人选择的生活方式, 一大批热衷于创意、创新、创业的年轻人, 正紧跟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的潮流, 用自己的数字技术生产出一大批令人目不暇接、接地气、有市场的新型产品, 有力激发人民群众蕴藏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记者会上言简意赅地指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际上是一个改革。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只有改革, 才有发展。从中国早期的“下海潮”到“创客潮”, 中国经济正逐步向“创新经济”转型。回顾过去, 1978年, 为发展农业生产, 中共中央作出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决定, 千千万万的城市居民从此当上了“个体户”。1980年8月, 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少数人抓住机遇成功转型为企业家, 如王石、刘氏兄弟、柳传志等。经济特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成为第一波“下海潮”的主要“栖息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 掀起了第二波“下海潮”, 使许多大学生创业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 诞生了一大批诸如联想、万科、万通这样的业界巨头。1993年,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 闲置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为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5年2月, 国务院发布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 带来新一波的“创业潮”, 由此也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由此可见, “创客”的出现离不开改革开放, 改革是催生“创客”的强大动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从1985年3月13日正式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到1988年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基干的北京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出现, 再到互联网催生“创客时代”的来临, 播下星星之火, 意在可以燎原, 使科技创新火种撒遍祖国大地、大江南北。如今, 行走在中关村, 人们会发现, 创新曾经是那条闻名遐迩的“电子产品一条街”。然而, 今天的中关村人会给你更多答案:创新是小米手机、“万能芯片”和新型肿瘤标志物热休克蛋白90α……是一群敢于突破的“创客”, 如陈春先、柳传志、张朝阳、李彦宏、王志东、徐小平、张一鸣、许单单等“创客”的精品“佳作”。时至今日, 创业成为中关村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创客”的活力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90后”创业者、领军企业骨干创业者、连续创业者、海外创业者成为中关村4支创业大军。当前, 中关村创业的主体逐渐由小众转为大众, 创新创业由精英走向大众, 有越来越多的“草根”群体, 创业尤其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正有望迎来黄金期, 目前“创客潮”正由北京、深圳、上海迅速向全国扩散, 将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一轮创业浪潮有四大主体:一是金融危机催发海归潮推动创业;二是精英离职引发创业浪潮, 现在不仅可能有公务员“下海”, 也有少量的科技人员“下海”;三是返乡农民工掀起新的草根创业浪潮;四是大学生创业潮。

二、坚持市场导向, 深耕制度红利, 全面挖掘人民群众取之不竭的“金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 是取之不竭的‘金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000万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要顺利完成这个目标, 只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政策集成为保障, 才能激发“创客”活力, 挖掘人民群众取之不竭的“金矿”。

创新离不开企业主体, 必须激活市场。创新实践表明, 发力做好服务型政府用权的“减法”, 为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人才、融资等生态环境, 才能换取创新创业的“乘法”。这就要求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携手同行”, 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为“创客”提供良好的生态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此, 政府要精准发力:第一是“铺路”, 营造激励企业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第二是“赋权”, 让企业真正牵头搞技术创新, 成为主体;第三是“造血”, 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全面深化改革点燃了创新创业的火种, 政府只有继续简政放权, 才能激发“创客”星火燎原。政府要重点建立和完善“三个清单”制度, 即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 规范政府行政权力, 确保法无授权不可为;建立和完善“负面清单”制度, 明确企业经营界限, 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建立和完善“责任清单”制度, 理清政府基本职能, 力促法定职责必须为。

“创客”离不开政府扶持, 必须深耕制度红利。“创客”的智慧是无穷的, 但是他们在发展初期还比较脆弱, 往往步履蹒跚, 面临资金、政策等问题。这就要求政府给予政策扶持, 成为“创客”的“搭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 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面对创新创业大潮, 政府部门应顺势而为, 为方兴未艾的“草根创新”添薪加火, 让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 使大众创新创业成为稳增长的新动力、结构调整的新途径、创新驱动的新活力, 打造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创新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也是一段孤独求索的经历, 更需要公众理解、群体支持、资源支撑。政府应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 加快制定有关扶持政策, 特别是以政策性引导政策为主,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制环境、运作机制, 建立有利于创业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提供政策性创业资本, 引导扶持商业性创业投资发展。应结合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探索推动有利于创业投资退出快速便捷的通道。应注重发挥外资的作用, 打通境外创业投资参股人民币创业投资企业的结汇通道, 吸引境外专业机构组建人民币创业投资基金。应不断丰富创业投资企业募集资金渠道, 鼓励和支持运作规范的创业投资企业, 通过上市募集、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资金信托和募集保险资金等方式, 拓展融资渠道, 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中关村不是“硅谷”, 但却跑到了世界科技前沿, 成为与“硅谷”比肩的科技创新“新一极”。这其中, 顺应了网络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广纳贤士、延揽人才的政策“梧桐”效果突出。据相关材料介绍, 1999年, 国务院批准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不久, 北京市第一家银行中关村科技园区支行随之诞生, 成为中关村第一个成规模的“信贷工厂”。2003年, 全国首个信用自律组织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成立, 信用等级首次引入中小企业融资, 大量企业的贷款难题得以解决。2006年, “新三板”率先在中关村试点, 达不到主板上市指标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有了资本市场“输血”的渠道。2007年, 全国第一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在中关村发行……2012年, 徐小平、雷军、沈南鹏、邓锋等企业家以投资人的身份频繁亮相, “天使投资”的概念开始广为人知。天使投资人有了明星效应, 创业投资开始向初创型、草根型企业“前移”, 3W、车库等创新孵化器不断涌现……折射了酝酿中的风起云涌———投资界正在把眼光从传统行业转向中关村, 转向草根创业。2015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这些集成政策让所有创业者都能“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再次吹响了“双创”的号角。深耕制度红利, 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鼓励高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 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 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能实现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像“中国合伙人”一样组团创业。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 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 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运用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 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 提供租金低廉的创业空间, 给创业插上翅膀, 让企业轻装前进。

三、搭建“创客”平台, 拓宽“众创”空间, 营造人民群众施展才华的“互联网+”的浓厚氛围

今年全国两会提出的“互联网+”, 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 正在逐步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全面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值得注意的是, “互联网+”固然立足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 但“互联网+”将与经济部门的各个行业融合, 带动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然而, 有的专家指出, 尽管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正在快速发生, 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最近的数字显示, 中国已经有85%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 但互联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只占7%, 互联网经济的增长仍有很大潜力。”那么, 如何适应“互联网+”的新业态?答案是搭建平台, 拓宽“众创”空间, 让“创客”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平等互利特性去“淘金”。

搭建“创客”平台, 让创造力唱主角。“创客”社会的根基是人的创造力, 而创造力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技术、融资、市场、信息、社会关系等多维度平台的支撑。这就要求政府要为“创客”搭台唱戏, 让“创客”唱主角。互联网具有开放共享特征, 政府部门应甘当幕后英雄, 帮助完善和协同各种平台, 保障从创意到市场/社会的整个创造力链条完整通畅, 使用户作为产业生态中的重要角色, 直接参与到产品构思、设计、制造、改进等环节, 与创业者充分交流产品创意、体验及个性需求。根植于民间的创客们, 大多开始的时候是“孤单启程”, 但随着创客空间的出现, 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实体平台, 以及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虚拟平台, 构成了“创客”社会的一个个舞台, 舞台的主角是承担了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职能的创客群体。目前, 从创客发起地来看, 北京、上海、深圳的共同之处在于, 都拥有强大的创新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 这都是创客们生根发芽壮大的重要土壤。2014年6月, 3W咖啡、并购咖啡等十多家创业服务机构搬进了中关村创业大街, 街区两侧的科技金融业之繁盛,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2014年9月24日, 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正式启动, 平台网站创驿网上线, 首批13家创新驿站获得授牌, 20位专家受聘创新导师, 为科技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研发服务。2015年3月2日, 中关村科技金融街正式开街。人民银行中关村支行、蚂蚁云金融、融360、拉卡拉、有利网等一批科技金融行业领先机构入驻。中关村金融大厦、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大厦等聚集载体成为新地标。

构建“众创”空间, 丰富“创客”活动。众创空间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特点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 是创客与众筹、众包, 创意、创业、创造与投资的结合空间。众创空间具有一定的社会协作能力, 能够将一群年龄相近、目标相同、志同道合的“创客”者凝聚在一起, 营造起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建设众创空间是促进“双创”的重要途径, 是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选择。改革开放以来, 联想、阿里巴巴、华为、中兴、海尔等中国企业制造的品牌, 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成为国际市场上响当当的“中国名片”。21世纪初, 又有一批年轻人包括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投入到互联网创业大潮中去, 腾讯、百度不仅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领头羊, 也成为中国企业闯荡世界的“网络名片”。然而, 统计显示, 中国品牌的海外占比却不到5%。随着互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的出现, 线上虚拟社区与线下实体社区融合发展, 让“创客”可以方便地将创意和想法形象化, 并快速转化为现实产品,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客空间”, 成为中国品牌新的创业孵化器。要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 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 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空间一旦形成, 就得招贤纳士。政府要降低创新创业门槛, 对新型孵化机构、创业服务给予适当财政补贴, 鼓励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适当免费服务, 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 为广大“创客”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中国的互联网创业氛围, 已经不逊于硅谷。“创客”有望成为互联网创业的下一个金矿, 但能否成真还需要来自厚植创新文化。要大力倡导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 使各类创新人才各展其能、各显其才, 真正实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新活力。要继续办好中国创新创业赛事活动, 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 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 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要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 让“双创”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让越来越多的创新思维正在“双创”萌芽, 越来越多的“瞪羚”正从“双创”起步, 越来越多“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正与“双创”紧紧相连, 缔造更多像联想、百度、小米等优秀企业的“中关村”。目前,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 中关村处处充满创新的活力, 成为“创客”们筑梦、追梦、圆梦的家园, 到2020年将成为全球原创思想的发源地和高科技创业者实现梦想的首选地。

参考文献

[1]于振华.北京智慧城市研究院成立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EB/OL].千龙网, 2014-11-27.

[2]张志兴.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协会今成立186家企业入会[EB/OL].千龙网, 2014-07-08.

前景——美国新经济与美国经济 篇11

首先,IT革命方兴未艾,作为IT革命产物的新经济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少专家认为,美国IT革命尚处于发展阶段,IT的潜力迄今仅发挥出1/3。更重要的是,随着生物技术、宇航技术、纳米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进展,它们与IT日益融合,也将大大 加强信息创造、传递、储存和处理过程的能力和效率,新经济发展将进入新阶段。目前,美国不仅在生物技术方面领先,而且在宇航技术(如加紧研发导弹防御系统等)将有新的突破。当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时,将再次使经济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其次,随着新经济向全球扩展,美国新经济发展将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新经济成为世界性现象的“硬”、“软”等方面条件已逐渐具备。从“硬”环境看,各国竞相发展IT产业,近年来所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制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新经济的计划,增加对ICT的投资。从“软”的方面看,许多国家放松对电信和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加快对IT等新经济需要人才的培养,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创业板股市。同时,主要发达国家及国际社会还设法建立有关因特网经济管理的政策框架和法规,这些主要涉及电子商务、电子货币、远程金融服务以及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以规范新经济活动的各种行为,保障新经济健康发展。

总之,在IT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新经济已出现并将继续向前发展。的确,新经济目前正面临经济急剧减速的挑战,高技术部门正为前几年的股市泡沫和投资过度付出重大的代价:对高技术投资锐减,风险资本投资下降,从而影响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进而影响美国生产率和竞争力。然而,这是新经济发展过程的必要调整阶段,可使非理性的股市向理性化回归,使过热过快的新经济发展回到适度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人们对新经济的认识应更全面、更理性和更辩证。在新经济发展顺利时不要全盘肯定,在出现挫折时也不要全盘否定。正如英国《金融时报》在2000年初所指出的:美国经济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但也产生了“无法驾驭”的状况与风险……这些失衡将使美国经济要通过衰退或软着陆来调整。“新经济的部分光环可能消失,但如果以为经济衰退或趋缓会使十年来发生的变化一钱不值,那也是错误的”。

李正信

新经济带来的企业结构重组、资本市场的高效和活力、新的企业家精神、全球化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等 新的经济规律和模式,已经植根于各个经济领域,其深远影响已经不可逆转,更何况信息技术为经济带来的这场变更,才刚刚开始了10%到15%,雨后春笋般的新技术正在等待着人们的运用、普及,如语音识别技术、专业系统、无线设备、智能卡、电子书籍、廉价数据存储技术、新式显像技术、图像软件、智能输送系统以及第三代无线通讯技术等,更不用说只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才可催化的新的生物工程革命。实际上,新经济在整体美国经济低迷的今天也仍在顽强地发展。据美国商业部的统计,网络商务仍在以每季度接近于1%的速度增长。从去年年底开始,互联网入网户的增长又开始加快,每个季度网域名的增加速度高达500万,网址增速高达1700万个。住户广谱的使用率2000年增加了150%,预计2001年增速更快。据估计,到2005年,全世界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将达15亿。

周德武

美国人之所以会对新经济产生幻觉,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因特网的普及与美国经济的恢复在时间上同步,放大了因特网的作用。因特网的发展使得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企业的库存,一下子拉长了经济周期。二,人类对每个新世纪的到来都有新的期望值,而这种期待正好与因特网技术的普及在时间上几乎同步,增大了人们对新世纪的期望值。世界资本纷纷追逐美国资本市场,亚洲金融危机加剧了这一点。这为因特网产业的进一步畸形发展提供了外在空间。三,华尔街分析师的推波助澜误导了广大投资者。

新经济的神话最终被戳穿,诸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还是利润。2000年9月21日,美国高科技公司的龙头老大英特尔公司发布第三季度盈余预警,成为美国高科技股走势的重要分水岭。此后,柯达公司、苹果公司等无一例外地发出盈余预警。一场以因特网为起点,迅速波及美国整个行业的哀退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新经济遭遇波折,也使大家认识到,电子商务首先是“商务”,设法赢利是关键。

对于美国经济走势,目前有W、V、U、L型之说。其实,最为重要的问题是美国经济在低谷中徘徊的时间有多长。从长期看,对美国经济不必太悲观。这里我想着重谈一点,那就是,技术层面的“S”理论支持美国未来的新增长。其核心是,任何一项技术的产生发展都犹如“S”型,在应用一段时间后,都会进入技术平稳期。再经历一段时间的积淀和市场消化,将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力与穿透力是多么的强大。所以我认为,互联网现在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结束期,即“开始的结束”(the end of Internet beginning),而不是悲观的“结束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Internet end)。

肖炼

我认为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是W型。理由如下:

一,美国经济的内在矛盾。即,高债务和低储蓄的矛盾;国外储蓄高(占8%)和经常项目逆差的矛盾;公司劳动生产率与金融市场盈利率的矛盾;劳动力市场紧缺与通货膨胀的矛盾。

二,美国经济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是:股价高估;汇率高估;经常项目逆差高估。

新经济增长理论 篇12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区别

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和物质资本投入为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当作外生变量来解释经济增长。索洛增长模型说明了人均产出的增长来源于人均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但是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够导致人均产出的永久性增长,储蓄率的变化只能暂时性的影响经济增长率,而不会永久性的影响经济增长,根本原因在于索洛的模型假设了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所以在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作为了一个外生变量来处理,但是技术进步来自何方呢?答案是不知道。但是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持续增长,因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不存在资本收益递减问题。根本原因是因为技术是内生变量: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创新,发明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把技术进步内生化,技术进步导致要素收益会递增,从而得出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是最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所有这些模型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是:企业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发动机,是最终推动力。特别是这些模型试图说明企业如何积累关于人力资本和技术变化方面的知识,这些模型也表明:知识积累过程中会出现外部性或知识外溢效应。那么如何加强知识的积累呢?从我们国家经验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借鉴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要保持政治稳定,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扶持研究与开发,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保护产权,重视创新。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阿罗的干中学理论

阿罗和舍辛斯基通过假设知识的创造是投资的一个副产品来消除报酬递减的趋势。阿罗指出:人们是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知识的,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的不断总结又带来技术进步。比如一个增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企业,一方面学会了如何有效率的生产,另外一方面,高效率生产的经验又提高了技术水平。经验对技术进步的这一正方向影响被称为干中学或者边投资边学,而且一个生产者的学习会通过一种知识的外溢传到另外一个生产者,从而提高其他人的效率。这样资本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有可能克服,而规模经济,报酬递增有可能实现。

(二)人力资本理论概念函括

20世纪80年代罗默、卢卡斯等人将人力资本概念引入经济增长理论。罗默在其模型中,假定代表性厂商的生产函数有三种投入:资本,工厂自己的生产知识,社会所拥有的知识。当单个厂商做决策时候,是将社会拥有的知识作为给定量,考虑如何利用资本和自己的生产知识去达到利润最大化。不过个别厂商的知识不可能永远保持为商业秘密,这些知识会不断地成为社会所拥有的知识。正是这种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会使社会的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持续。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经济“内生性”增长的动力。卢卡斯强调产出依赖于行业的平均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的外部作用表现在行业的平均技术水平上,而不是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在卢卡斯的模型中,人力资本对产出水平发生影响,而人力资本增长率取决于行业平均技术水平(平均人力资本存量),加上本期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会有效提高经济中的实际投入,使产出水平上升。单个经济单位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在对其产出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由此可见,人力资本因素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罗默的技术进步内生化模型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假定规模报酬不变,资本边际收益递减,随资本存量增大,经济增长就会减慢,甚至停滞。然而与发达国家的持续增长不符合,于是索洛在模型中把技术进步当作一个外生变量,把不能归因于劳动力,资本投入量解释的产出,归为“索洛剩余”,这就说明技术进步不能被新古典理论所解释。1986年罗默发表了《递增报酬与长期增长》一文,对干中学的模型进行了修改。他认为知识是生产函数中的一种投入,包括知识在内的资本具有外部经济技术正效应。一方面,生产和投资过程自身增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这种积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每个厂商都会从别的厂商那里获得新的知识,并使其知识存量的增加对产出发生影响,投资促进知识积累,知识积累会使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会刺激投资,三者之间构成了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罗默把技术进步当作经济系统中的内生变量,认为尽管任何特定的技术突破可能是随机出现的,但是技术整体的增长同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正比。同时,由于技术可以提高投资的效益,对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来说,其生产函数可能是“报酬递增”的,这样就解释了工业化国家的为什么能够持续增长的原因。罗默提出了四要素增长理论,即除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本和劳动以外,又加上人力资本(以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和新思想(用专利来衡量,强调创新)。1992年罗默在世界银行发展的经济学年会上进一步把上述思想运用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并认为能否提供和使用更多的创意和知识品,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能否保持长期增长。例如毛里求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实施了开放政策,吸引了香港的企业家把新思想和知识品运用到了那里,从而带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摆脱了赤贫状况。

(四)经济增长“非趋同理论”

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减缓,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提高,最终不同国家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会“收敛”于稳定的均衡增长率。也就是说,在存在技术进步并且由于国际经济的融合使技术因素共同分享的情况下,均衡增长率将会等于技术进步率。然而一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战后各个国家之间经济差距拉大,一方面是经济发达国家持续性增长,另外一方面是贫困国家更加落后。新古典理论在实证面前就没有说服力量了,这也导致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一度沉寂。对此,新经济增长理论部分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资源,其人力资本收益递增效应将会抵补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效应而有余,因此经济增长速度不会放慢,反而有加快的可能;经济落后的国家则相反,由于其贫乏的人力资本资源,经济增长可能放缓,甚至停滞不前,这就出现了富裕国家更富,贫穷国家更贫困的两极分化。

四、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现代发展

从理论上看,有的学者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角度,提出内生增长思路;有的学者从商品,资本和思想国际间流动出发,探讨开放经济中内生增长思路;还有的学者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加以考虑,用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随着理论发展,不少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新经济增长理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实证分析。目前,这种实证分析主要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条是进行国别间的研究,寻找内生增长的证据;另一条是利用一国的长时段数据,进行一国的经济增长研究。从实证分析来看,目前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在估计方法,变量的调整,数据的调整,定性因素的量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沿着非线性动态模型路线进行,以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来模拟现实经济世界;二是用计量经济学手段,进行实证检验研究。

摘要:新经济增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现象,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实证分析。目前,这种实证分析主要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条是进行国别间的研究,寻找内生增长的证据,另一条是利用一国的长时段数据,进行一国的经济增长研究。从实证分析来看,目前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在估计方法,变量调整,数据调整,定性因素的量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方面是沿着非线性动态模型路线进行,以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来模拟现实经济世界,另一方面是用计量经济学手段,进行实证检验研究。

关键词:新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内生经济增长,四要素增长

参考文献

[1]张世贤.西方经济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黎诣远.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参与式培训模式下一篇:新型防护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