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收付

2024-08-08

资金收付(精选3篇)

资金收付 篇1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集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村级项目资金、自有资金不断增加, 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如何管好、用好数额较大的村级资金, 是当前基层财政部门面临的全新课题。

一、明确工作职责权限

一是村委会的职责权限。实行村级资金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后, 村级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属于村委会不变。村级资金的收付必须进入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的账户,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 杜绝一切形式的坐收坐支行为发生。村委会在拨付、使用资金时, 除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外, 要履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必要手续, 要实行村民议事制, 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制, 大额支出备案制, 项目建设报批制, 提倡村级资金以直接支付的方式支出。

二是农村财务服务中心的职责权限。保证村委会存入财政国库资金不被挤占、挪用、串户。保证村级正常支出的快捷、方便。协调与所在地开户金融部门的关系, 开辟村级资金进出的绿色通道。监督村级资金是否按程系规定使用, 资金流向是否正常。督促村委会定期如实公布资金使用状况。

三是国库信息部门的职责权限。负责村级资金国库集中收付系统的使用培训和系统的维护。解决村级资金在国库集中收付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协调与金融部门间的关系。监视村级资金的流向, 监控大额资金的收入拨付情况。

四是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责权限。协调村委会、金融部门、农村财务服务中心的关系。组织村级资金国库集中收付的执行。对村级大型项目建设前期论证的审批、实施过程的全程参与, 资金收付的全程监管。

二、流程设置、制度建设、监管措施三到位

一是系统流程设置到位。以功能强大、运行平稳的财政综合业务大平台为依托, 与方正公司联手, 新上村级资金管理子系统、村级资金按收付业务设两套流程。资金收入进账时, 资金入账额度登记, 根据银行签章后的入账凭证录入额度, 审核后, 作为对应村级单位的拨款控制数。只要有资金入账, 就要及时操作。流程设计为一录一审, 录入的控制要素有村级单位名称、额度来源说明、金额, 其余要素一律按指定值选定。额度录入操作的时点为资金进入银行账户为起点;资金拨付时, 根据村主任审核签字后的资金拨款单录入拨款计划, 经过审核和下达两道把关后, 再打印拨款凭证, 经过签章经办人员签章后送银行, 银行签章后进行回单登记, 业务结束。流程设计为一录、一初审、一下达、一打印、一签章;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共设置3个岗位:出纳岗、初审岗、终审下达岗。6个角色:额度录入、额度审核、拨款录入及拨款单打印、拨款初审、拨款终审、支付凭证签章。出纳人员因故需要重新打印支付凭证, 必须由签章人员收回原已签章支付凭证, 加盖“作废”印章后出纳人员才能打印, 签章人员审核后在同笔业务对应的支付凭证上重新签章。

二是制度建设到位。为使村级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以《会计法》、《村民自治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 制订完善了《英山县村级资金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办法》、《英山县村级资金国库集中收付系统管理办法》、《村级资金管理制度》、《村级财务公示制度》、《村级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票据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审核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英山县村级资金支付凭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即全面实用又方便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三是监管措施到位。过硬的监管措施是执行好村级资金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的必要手段, 为了让村级资金监管即不越位也不缺位, 在制订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权限时, 着力回避了裁判员兼运动员的管理不足。最大程度的发挥村民参与监督、管理、决策的积极性。做到保民生与保发展的和谐统一, 把服务权、指导权交给地方政府。做到切实转变职能, 让政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把握大政方向、协调关系、引进项目、引进资金上多做工作。把技术保障、协调权、监控权交给国库信息部门。在技术保障上, 国库信息部门无条件地网络系统建设, 专用凭证设计, 系统维护以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在协调上主要是做好与金融部门的衔接, 保障村级资金国库集中收付业务的高速科学办理。在监控上主要是适时监控网上单笔5万元以上的现金进出和资金的异动情况。而具体办理业务的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只承担核算、办理和督促的职权, 即核算村级账户的各项资金存量, 核对资金拨付手续是否齐备、真实、合法、合规, 及时办理各项资金收付手续, 督促村委会及时公布资金使用情况, 了解村级民主理财和村民议事执行情况, 回访村资金拨付后的反映, 以及相关的业务处理。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和手段使村级资金从收入到支出, 得到了全程动态监管, 真正做到了村级资金阳光操作, 透明运行。

三、村级资金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取得的成效

我县村级资金实行国集中收付的管理形式, 于2009年10月底开始, 在金铺、温泉、雷店三个镇进行试点, 在业务开通、动作正常后, 于2010年1月在全县11个乡镇309个全面铺开, 实现了国库集中管理资金涵盖了全县所有村级资金, 到2010年8月31日已办理村级资金国库集中收付业务1.3万笔, 收付资金2.8亿元。乡镇领导一致反映实行村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 健全了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在源头上遏制了村级腐败的发生, 提高了村级工作效和村级组织的公信力。

资金收付 篇2

一、推进资金收付与经费预算相分离改革存在的困难

1. 对改革的认识不统一

实行资金收付与经费预算相分离改革, 打破了长期以来改革单位财务管理的“封闭式循环”体系, 由过去自行管理本单位的经费收支变为了由上级收支机构统一管理和本级自行管理相结合, 部分改革单位领导对此还存在思想包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担心财务管理权会被削弱。改革后, 超过规定限额的资金全部要上缴上级收支机构, 账户资金不足时再向上级收支机构申请, 经审批后得到拨付。部分同志认为, 这一做法削弱了本单位的财权, 在思想上产生了抵触情绪。二是担心家底经费掌握不清。改革后, 改革单位除了用于授权支付的部分资金外, 其余的各类资金全部存储于上级收付机构的银行账户, 在资金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 经费监督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担心自己单位的家底经费掌握不清, 或被上级收付机构占用挪用。三是担心公开各类经费收支情况。改革后, 改革单位与上级收支机构一并核算, 经费日清月结, 账目核对更加频繁, 资金收支联系更加紧密。上级收支机构对下级改革单位的资金用途掌握更加全面细致, 改革单位财务管理的“独立性”大不如前, 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

2. 财务部门人少事多的矛盾更加突出

实行资金收付与经费预算相分离改革, 下级改革单位财务的正常工作量并没有减少, 除此之外, 每月还要向上级收付机构申报月份经费开支计划。在资金支出时, 要经过单位财务人员、主管领导、上级收付机构财务人员和领导的审批等多个环节, 方能办理支付与结算。形成财务支出事实上的“双审批”制, 手续复杂, 整个财务活动的工作程序链被拉长。上级收付机构作为资金收付的最终环节, 经费审核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加之, 部分单位与上级收支机构不在同一城市或地区, 要派专人专车往返于两地之间办理业务, 财务人员的工作时间被浪费在来回路途上, 又进一步降低了财务工作的效率。财务部门本就人少事多的矛盾更加突出。

3. 资金支付效率降低

部队的性质决定了部队经常执行野外驻训、演习演练、非战争军事行动等紧急任务, 对资金收付的时效性要求高。但是改革后, 资金支付程序改变, 由以往单位“自付”变为上级收付机构“他付”, 资金的支付环节增多, 如遇到单位领导或其他业务主管不在, 在短时间内很难将款项支付出去,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支付效率。另外, 由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改革单位与上级收付机构的业务信息还没有联网, 改革单位、上级收付机构和代理银行之间也没有建立网络专线, 资金收付信息在改革单位、资金收付机构和代理银行间还做不到实时传输。个别偏远单位的月份经费开支计划、支付申请还要靠人工传递办理, 财务信息在途时间长, 资金支付效率较改革前出现降低。

4. 预算编制的精细程度达不到改革的要求

实行资金收付与经费预算相分离改革后, 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经费监控从核准全年经费的使用计划细化到每一笔业务支出的具体审核, 更加严控了经费的流向流量。但是, 从改革的情况来看, 预算编制的不够精细, 特别是部分项目预算编制的过于粗糙, 开支未按要求列出详细的开支内容、品名、数量、单价、金额等, 间接导致编制的月份计划表与预算“貌合神离”, 反映到上级收支机构,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 在具体的经费审核中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影响了改革的效果。

二、推进资金收付与经费预算相分离改革的对策建议

1. 凝聚改革共识, 加强宣传引导

资金收付与经费预算相分离制度, 将经费收付权归口到上级收付机构, 本级没有资金支付的权力, 有些单位对此存在思想认识误区, 认为花钱办事不方便, 权力受到制约, 损害了单位、部门的利益, 经费保障效率受到影响。对此, 一是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意义。推进改革, 必须要在单位党委班子中统一思想, 认识到资金收付与经费预算相分离改革是顺应军队发展的大势所趋, 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必然选择, 改革势在必行。二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局域网、板报、专栏、会议、座谈、广播、网络、小册子等多种方式对官大官兵进行宣传引导, 阐明改革的重要意义, 对面临困难和问题逐一分析解惑, 消除本位主义的影响, 在广大官兵中凝聚改革的共识。

2. 创新财务管理, 优化运行机制

一是上移工资发放权。现行财务管理制度中, 除了集中采购资金由上级财务部门集中支付外, 还可以将军人工资集中到上级财务部门或收付机构统一发放, 以精简基层财务人员, 节约劳动力, 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在合适的时机, 还可有步骤的上移住房、保险等经费的管理权。二是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资金保障方式。我国地域辽阔, 部队驻地分散, 建设水平、信息化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改革后的资金保障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 所属单位较为集中的可采取“建制”保障的方式, 反之, 则可采取“区域”保障的方式, 即打破军种或军区的限制,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由资金收付机构进行资金保障。三是简化支付流程。在上级直接支付范围内, 事业部门直接将支付申请单上报上级收付机构, 资金收付机构依据月份经费开支计划, 审核无误后, 传递给代理银行直接支付给收款人。在授权支付范围内, 对所供单位实行账户资金定额管理, 在限定的额度内, 超限额的资金自动转入上级收付机构的银行账户;不足时, 银行将于指定日期从上级收付机构的银行账户主动划拨资金至各团账户补足。同时在规定限额内, 合理预留机动费用于部队应急保障。

3. 强化信息系统, 提高支付效率

资金收付与经费预算相分离后, 上级收付机构保障的对象增多、任务增加, 为保证机制顺畅运行, 必须强化信息手段。一是优化网上银行支付系统。推广网上银行、公务银行卡等电子支付手段。大力开发与银行资金收付系统数据兼容的资金收付管理软件, 搭建军队各级财务部门与代理银行之间的网络专线, 实时办理资金收付业务, 减少资金运行环节, 做到资金“零在途”。同时, 通过对网上查询, 实现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不间断监控。二是优化财务网络信息系统。全面推进“军财工程”后续工程, 建立总部、大单位、部队三级财务数据中心, 实现各单位之间财务业务互联互通。拓展财务软件功能, 研发直接用于支付审核的软件系统, 实现预算指标和资金收付申请通过网络在线提交、即时审批, 即时支付。完善综合分析、辅助决策系统建设, 实时监控各单位资金使用、结存情况, 预算执行情况等。三是优化网络安全防范系统。充分运用防火墙技术、入侵监控技术、安全漏洞扫描技术、加密技术、认证和数字签名技术等信息安全保障手段, 建立多层防范体系, 将可能的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确保财务信息系统安全可靠。

4. 落实精细预算, 完善配套措施

资金收付 篇3

一、注重宣传引导,理顺工作关系,切实打牢资预分离改革的思想根基

资预分离改革的精髓是,在预算主体地位、方法程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把预算分配权、经费使用权与资金支付权分离开来,将资金收付权移交到上级统管单位,本级没有资金支付的权力。然而,部分单位特别是团级单位对此反感,认为资金支付权限上移,单位管理权限受到限制,每项开支都须报统管单位审查,不仅成本增加,经费保障效益受到影响,而且本级单位、部门利益受到损害,财权受到削弱,工作开展较为被动。以前在指标内自由支配、随意开支、利用权力寻租的种种“方便”不复存在,本位思想、个人利益偏好行为受到损伤,存在一些抵触情绪,挫伤了改革的积极性。

为消除这些误区,切实打牢资预分离改革的思想基础,营造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氛围,应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要注重宣传引导,统一思想。利用局域网、板报、会议、座谈、广播、网络、小册子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从军队建设全局的高度,阐明改革的重要意义,对面临困难和问题逐一答疑解惑,使其淡化利益观念,克服本位影响,掌握改革实质。努力把思想统一到军委总部决策指示上来,使大家深刻认识到资预分离对统筹资源管理,提高军队资源利用整体效益,强化监督约束,规范财经秩序,促进廉政风气建设等方面巨大的作用。二要加强沟通协调,理顺关系。加强师团两级财务部门间沟通协调,分清职责,统一工作方式、方法和流程,做到权责清晰,分工明确;加强财务部门与事业部门的沟通协调,统一认识,相互理解,齐抓共管;加强与银行、采购供应商、地方财政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支持,确保资金准确、及时、足额供应。三要突出服务功能,保障到位。通过理论创新和制度改革,优化业务流程,更新支付手段,加快支付中心与单位和银行间的网络链接,建立资金收付系统和银行及时清算系统,改进自身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为预算单位各项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进而降低资金支付成本,消除团级单位的顾虑,增强各单位、部门参与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把握特点规律,规范运行机制,持续抓好预资分离改革的整体推进

资预分离改革试点运行至今,试点单位探索了经验,基本形成各自的改革体系。进一步深化资预分离改革,需要把握当前实践中已发现和掌握的特点规律,搞好总结梳理,深化研究论证,对好的做法加以推广,不好的做法逐步改善,规范运行机制,健全制度体系,有效固强补弱,持续抓好资预分离改革的整体推进。

1、要规范运行机制

结合各试点单位改革现状,搞好顶层设计,从改革原则、改革内容、机构设置、职责划分、支付范围、支付程序、会计核算和要求等方面对试点单位进行明确,统一规范。设立资金收付机构,明确职责分工,界定经费支付范围,细化经费预算与月份开支计划编制,严密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程序,统一银行账户设置,规范集中核算和分散核算方式,加强决算管理,进而统一各单位做法,以利于在全军各单位推广展开。

2、要健全法规体系

依据《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的管理制度试点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出台相关法规文件,如资金支付若干规定、事业部门经费结算报销办法、紧急情况下资金支付规定、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改革试点工作规范等,对各个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和硬性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为改革保驾护航。同时要健全完善军队预算经费管理规定、军队资金集中支付管理规定、军队财务联勤工作规定、军队会计规则、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等,规范统一标准,为资预分离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制度基础。

三、加强精细管理,扭住计划龙头,全面提升资预分离改革的整体效能

为了资预分离改革扎实推进,首要条件是编制科学精细的经费预算,严把财务预算关口,由“粗放”走向“精细”,扭住龙头,统筹规划,精益求精,确保及时、真实、客观反映部队需求,使每项支出有根有据,全面提升资预分离改革的整体效能。

1、编实年度预算

年度预算要覆盖所有经费来源渠道,除了部队正常供应保障的标准经费,更重要的是吸纳国家及各级地方财政补助经费和预算外经费等难管难控的经费,重新整合,精心筹划。根据军队建设规划和当年任务计划,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认真谋划,准确测算经费需求。以效益为导向,提早论证,编制科学、细致、准确的分项预算。切忌笼统和粗糙,明确支出方向和用途,细化到月,量化到具体开支项目,如品名、数量、标准,金额等,确保支出与预算指标相吻合。从口头、理论上的软约束转化为切合实际的硬约束,由执行的事后监督前移到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由内部监督拓展到外部监督,突出预算的刚性,杜绝随意开支,破解“三超”、“两张皮”等瓶颈。另外事业部门安排分项预算直接支出应当留有余地,各单位也要预留适当的机动费,以备不时之需。对于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如抢险救灾、反恐维稳等临时任务,确需开支的,及时向党委首长和上级财务部门提出申请,迅速上报专项预算和经费开支计划,待预算调整时再行调整。

2、适度增加预算调整次数

《军队预算经费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为规避环境变化、任务调整、信息不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保证预算与执行完全一致,一年调整一次预算。推行资预分离改革试点后,没有预算统管单位不予支付资金,发生临时任务时资金“供不上”,会影响事业任务的完成。为减少影响,建议适度增加预算调整次数,由一年一次改为每季度一次,缩短时间间隔,力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财务部门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结合预算执行情况,经单位党委同意后报请上级财务部门适时调整。

3、细化月份经费开支计划

预算单位根据批复的经费预算,根据事业任务进度,在每月编制的月份经费开支计划表中,进一步对年度预算细化和补充,明确上级支付和授权支付的内容和金额,对于年初预算中未能及时具体化的项目,结合实际补充明细,具体到项目名称、单价、数额,金额等,作为办理资金支付的依据。严格按计划执行,每月未纳入计划的项目(除突发事件确需开支的)坚决不予开支,严禁寅吃卯粮。

四、创新管理手段,完善网络建设,有效推动资预分离改革的实践创新

试点后,上下级单位之间需要传递的财务信息量较以往增加了3—4 倍,预算单位需将“月份开支计划”、“支付申请单”等传到统管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审批,统管单位财务部门需将凭证传回预算单位,银行也要向财务部门传递结算单,信息传递任务繁重。但是目前信息化程度不高,通过传真或者人工传递,速度缓慢,成本偏高,极大影响了经费保障效率。加之许多部队驻地较为分散,财务信息传递更是难上加难。为保障资金供得准、供得上,改革向纵深突破,必须创新管理手段,完善网络建设,在技术上求发展,有效推动预资分离改革的实践创新。

1、搭建纵横交错的网络通道

依托全军网络和财务数据中心,提高网络运用水平,完善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为基层部队财务部门,搭建绿色通道,实现军队与银行间的横向联网,军队上下级间的纵向联网,建立师团、业务部门间的“无缝链接”,资金支付的“快车道”,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资金支付迅捷,便于实时监控、管理,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确保改革顺利推行。

2、积极拓展网络功能

全面推进“军财工程”后续工程,拓展软件功能,研发直接支付审核软件网络系统,发挥网络集约、迅捷的优势,实现财务的在线作业功能,做到预算指标与资金支付网上提交、审批、下达;支付指令网上下达、接收;数据资料自动统计、汇总。开发与银行资金收付系统数据兼容的资金收付管理软件,实现军队资金支付与银行划拨的同步性,精简资金运行环节,消除时空差,也便于对每笔资金跟踪问效。提高财务信息化水平,实现资金支付申请的系统化生成、电子化审批和网络化传递,既方便用款单位,增强时效性,又减轻财务人员工作量,缓解人少事多矛盾。建立总部、军区、军三级财务数据中心,实现跨单位财务数据集中存储,构建集信息传输、数据交换、分析评估于一体的财务信息网络平台,完善辅助决策系统。将相关财务信息在网上及时发布,凭借授权,各级首长和财务人员随时在网上调阅财务信息,提高资金运行透明度,强化监督力度,真正实现可视化管理,进而为首长决策提供可靠准确的依据。

3、注重系统安全防范

联网必然导致信息相对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公开,军队大多又是保密单位,为了规避财务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丢失、被盗、泄露的风险,应利用多种安全防范手段(如防火墙技术、安全漏洞扫描技术、入侵监控技术、加密技术、认证和数字签名技术等),建立多层防范体系,定期对电脑进行检查,将可能的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确保财务系统实时高效运转。

五、强化队伍建设,优化人员配置,不断夯实资预分离改革的人力队伍

资金收付与经费预算分离后,原下级办理的集中采购、基本建设等大额资金支付全部交由统管单位财务部门集中办理,财务人员工作量成倍增加。不仅要审核年度预算、月份开支计划、办理资金收付,还要与上级财务部门、本级事业部门、下级财务部门以及银行等多方沟通,监督检查下级单位,工作量大,难度高,任务重。而师级单位一般编制财务干部4 人,人少事多,不堪重负,影响财务保障效能。为缓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应调整充实资金收付力量,在保持团级单位财务部门人员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统管单位财务部门人员编制,设立资金收付中心,重新分工作业。

同时,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强化队伍建设。人才兴则事业兴。要保证资预分离改革顺畅运行,必须依托院校代培、短期培训、岗位练兵、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培养储备善沟通、通政策、精业务、强创新的高素质的管财队伍,不断夯实资预分离改革的人才队伍。善于与上级财务部门、本级事业部门、下级财务部门以及银行多方沟通协调,使其齐心协力推动改革;全面、准确掌握资预分离改革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度,对文件指示、标准制度了如指掌,做“明白人”;熟谙资金收付的各个环节、方法,得心应手处理各项业务,准确无误,工作效率高;从创新视角,构想出新的有效的推进改革的方式方法、管理手段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资金保障的效率效益。

摘要:军费是用于军队建设及武器装配研发和战争的经费,是军队战斗力生成和促进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资金保障。合理的军队经费使用制度改革可以提高军队经费的使用效率,减少军队经费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费用。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对军队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上一篇:交通和谐下一篇:后现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