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提问技巧谈(精选12篇)
课堂有效提问技巧谈 篇1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 也许仅是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精问, 激趣创境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 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 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 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笨问题”太多, 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 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 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哗———学生齐刷刷举手:“加拿大人。”因为文章第一句清楚地写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又问:“多大年纪了!”哗———又齐刷刷举手:“五十多岁了。”……老师把课文中的句子依次“改造”成一个个问题。整节课老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 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课堂气氛看似热烈, 但效果如何, 可想而知。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味, 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和加工教材, 对教学内容做到取舍有度, 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课堂心理, 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 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 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 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 唤起创新的欲望。
二、巧问, 曲折生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 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 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 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 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 也没有直接问其义, 而是巧妙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 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 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 看看课文释解, 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 通过巧妙提问, 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 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 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 却产生了“错综见义, 曲折生姿”的功效。
三、浅问, 化难为易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 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越深越好呢?当然不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 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 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 学生一时无从回答, 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一些较难较深, 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
四、拓展, 提供话题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 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表面看似思想活跃, 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因此, 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 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 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 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 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 所以“答案意识”淡化, 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话题的情境下,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教学资源是共享的, 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例如教《伟大的悲剧》, 在学生学完以后, 教师提出话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 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中毁灭了自己, 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围绕关键句子展示讨论、各抒已见。交流互动达到高潮时, 教师可顺势一点, 拓宽话题:失败英雄知多少?“壮士一去一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伟大的悲剧知多少?这样, 在“话题”的情境下, 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 思维空间拓宽了, 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实施。
因此, 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提问技巧, 合理提问, 激发兴趣, 积极评价, 使学生真正悟透了疑点, 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有效提问技巧谈 篇2
方启美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精心设计,紧抓提问点(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容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例如:金老师在教学“烙饼问题”时,她首先把问题呈现给大家:“妈妈给一家三口每人烙一张饼,家里的一只平底锅每次最多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三分钟,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师:“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是什么意思? 生:烙饼用的时间要尽可能短。
师:要使烙的时间尽可能短,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要充分利用“每次最多能烙两张饼”这一条件。尽可能不要让锅空出来。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你看,每个同学都忙着拿出事先准备的圆形纸片开始烙饼了。
又如:王老师在上“比较分数大小”时,刚上课他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猪八戒分西瓜”,唐僧师徒来到火焰山下,他们口渴难耐,孙悟空去找来一个大西瓜,猪八戒自告奋勇来分西瓜,他说:“我少吃点分二分之一,悟空多吃点分三分之一,师傅吃得最多分四分之一。”王老师提问了,“究竟谁吃得多?”我们等一下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拥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做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去探索新知。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疑问。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着他们的错误认真分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周老师在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对于同一平面图形中两条直线的情况进行分类时,有的学生只看表象,把没有延长,看似不相交的也分在不相交一类,这时老师请学生回忆什么是直线?(可以无限延长)那你还有什么要修改的吗?学生立即把两条直线都延长后再重新分类,得到准确的分类结果。(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三位数减去另外一个三位数等于129,我首先告诉学生这道题有多种答案,要求他们多想几种,有意识开展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2、精心设计,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不能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容易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在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疑解惑?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如:朱老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在探究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让学生首先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形状和正方形最接近?它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因为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很多,并且基本上都能完整地讲述探究的过程。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计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我首先训练学生会找中间问题,使两步计算的问题变成两道一步计算的题。有一道练习题“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要求学生先找到中间问题,并提出问题“全班共有多少人?”这样降低了这类题的难度,学生自然也就会解决它们了。
4、精心研究,面向全体
课堂教学面临几十个人,有时一个老师所任教的班级往往有几个。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课堂提问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课堂提问设计以中上等学生为基础,兼顾优生和差生。无论哪个班,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课堂提问时,中等生回答的机会多一些。因此,要以中上等学生水平为主,使中等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即“跳一跳,摘苹果”。为了适合优生、差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向优生提出,将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差生提出。有的老师将一个中等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向差生提出,然后中等生总结,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浅析会计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篇3
【关键词】 会计课堂 有效提问 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23-010
《汉语大词典》中对提问的定义是这样的:提出问题问。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诊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反馈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作为中职会计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对于我们授业的对象——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有着与普通高中学生不一样的特征,他们在初中时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不受老师的重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批学生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中职学校的生源都是被挑选后剩余的学生,其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效率低下。结合我自己在会计教学中的实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会计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一、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凸显知识的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结合教学重点,并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首先,问题难易要适当,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其次,问题的设计应该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问题的表述要清晰、简洁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在提问前教师可用语言提醒学生注意即将提出的问题,中职学生普遍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所以教师还可以配合适度的肢体动作,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思考时间
提问时问题切入点要求切中要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而言,在刚开始授课时提问是引发学生兴趣;而课堂中间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避免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较长引发疲劳而跑神;知识点学习后提问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巩固学习成果。所以不同时间点问题的设计应该各有特色。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需要停顿,有等待时间,等待时间与问题的难度相匹配。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没有等待时间或等待时间短,尤其是等待基础较差,接受较慢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较短。我们有些专业老师,在问题提出后很短的时间内就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忘却了学生的主体性。不让学生来回答,而是自问自答。这样学生出于“云雾”之中,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并且考虑不同层次
教师提问应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提问各层次的学生,调动每个学生思想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但是有些教师习惯按照学生的座次、花名册上的顺序依次提问,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虽然可以使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于全体学生,但是因为提问有一定的次序,学生知道这个问题应该轮到谁来解答,其余的学生,就可以不注意了。所以教师发问时,不要有一定的次序,使学生无法推测这一问题,应该轮到谁去解答,因而全体学生就不得不注意了。而且提问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要只向少数聪明的学生发问,这样会打击部分“学困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破罐子破摔”。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
五、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做出评价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结果及表现要及时的给予明确、有效的评价。教师恰当点评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也是有效提问的重要环节。对于中职的学生,在初中时,得到的肯定较少,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评价要以肯定和鼓励为重,要肯定学生的努力与潜力。特别是对于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当他回答正确时,要积极的给予表扬和肯定。而当他回答不了或者回答差强人意时,也应该慢慢引导,表扬他的态度或者勇气等,不能言语歧视,给学生难堪。
六、鼓励学生由回答问题到学会提出问题
学生的潜能犹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中职的学生知识基础较差,但智力、思维能力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融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正确解答问题的习惯。让教学问题从学生中来,这样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会处于主动地位。然而,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是提不出问题的,或者说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好提问技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张春来.《浅谈中职会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河北.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2012.
[2]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3]汪文君.《浅析课堂提问的艺术》.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提问技巧探讨 篇4
一、因材施问, 逐层加深
教学讲究因材施教, 课堂上的提问也要讲究因材施问。教学要面向所有的学生, 要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想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 但学生能力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 要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问题。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回答一些容易找到答案的信息题, 中等水平的同学可以回答一些理解型的题, 而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回答需要发散性思维的题目,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发挥的空间, 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与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难度设置应该由浅入深, 逐层递增。以阅读课为例, 读前问题可以设置易找的年代、人物、事件等信息题, 让学生对文章有所了解;而在读中活动时, 设置细节性问题;读后问题可以设置成表述性的问题, 如讨论、评价反思, 也可以延伸至社会现象。问题设置的逐层加深可以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 不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二、及时反馈, 评价有道
教师对于所提的问题要预先估计到学生的答案, 设定好回答人群。每个问题回答完毕后, 都应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总结。根据英语课程标准,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诊断, 二是激励。信息论认为, 一个正确认识的形成, 要经历“接受信息—输出信息—得到反馈信息—输出信息”的过程。显然, 学生能得到反馈信息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就是信息反馈。通过评价, 学生能获取回答正确与否的有关信息以及相应提示, 学生根据这一信息调整自己的认识, 正确的认识得以强化, 错误的认识得以修正, 使认识得以完善。对于完全正确的回答,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就感。而对于不完全正确或错误的回答, 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指出错误。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答案, 继续提问回答的过程。评价学生的回答, 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运用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在评价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台阶”, 既让他们能带着微笑“坐下去”, 又让他们能满怀信心再次“站起来”。
三、停顿适当, 提示得当
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英语课堂往往是由一个又一个问题交织而成。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应该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给学生留一段思考的时间。其实在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的这段时间内, 往往是最沉寂的时刻, 令人感到无比紧张, 而学生能力的差异又会导致所需思考时间的长短不一。这时, 不要催学生回答或自问自答, 因为这样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调动。另外, 在学生答不上来, 或回答得不完全正确时, 教师不要急于纠正或给予答案, 而是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有可能他们回答不上来, 是因为还没有完全理解题目。这时教师可以简化问题, 或换一种说法。毫无疑问, 对于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 教师更应该随时给予提示, 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给予答案时, 可以教师自己说, 也可以找其他同学继续补充。
四、方法多样, 形式灵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 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提问方式可以多样, 可以老师提问、集体回答, 也可以一问一答, 或是学生互问互答, 或是针对一个开放性话题, 一组同学逐一回答, 等等。问题设置的形式可根据文章需要灵活多变。设置问题, 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 高屋建瓴, 精心设计, 适时适度, 目的明确, 有针对性, 真正体现问的艺术,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五、重点突出, 生生互动
每节课都会有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而这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往往需要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来抛砖引玉。传统的提问方式都是师生互动, 但新的教学法提倡课堂教学不仅要师生互动, 还要生生互动。可以给学生自问自答或自问他答的空间,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驾驭课堂的成就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有效提问技巧谈 篇5
教学活动,就要有“活”有“动”,要有“活动”,舍“问”其谁? 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么能让现代 的青少年个个成为泥塑木雕,秦陵兵俑?对于逐渐向研究性学习转移 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要。教学实践中,我常有这样的发现 : 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能否科学地 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 个关键。那么,课堂提问当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 味呢?笔者曾从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第一,教师提问要做到“结合文本,曲径通幽”。
1.寻找文章的“空白”,于无声处感受文章的震撼力量。“空白” 有作者欲言而难言的,也有不值得言而不言的。如果提问能够在文章的 空白点上设计,往往能够使学生更直接更强烈地感受到文章的震撼力,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宽容〉序言》教学中,有位老师指导学生在“刻着先驱者名字的石头上”写上碑文。这似乎与 预设目标无关,但如果没有对文本的研读,就不可能写好碑文。在不少 叙述性的文章中,人物的设计往往有较多的空白点。如《祝福》中,我 们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我’不对祥林嫂说什么 灵魂的问题,祥林嫂会死去吗?”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让 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物的命运,从而对小说主题有更强烈的体验。
2.寻找文章的“症候”,于难言处把握情感和态度。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 这个传统意象进 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 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 / 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 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 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
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 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 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 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 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 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 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 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 依恋与心酸?
3.寻找文章的“瑕疵”,于缺陷处培养严谨的学风。一般来说,选进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仔细研究的,但是疏漏还是不可避免。现行的高中教材,无论是文章还是注释,都能找出其“瑕疵”,有一 些“瑕疵”是关涉到文章整体理解的。以此为突破口,可以拉动对文 章的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 的季节”中“风流”的注释;如《师说》中“今之众人”的注释;如《神 奇的激光》一文中有多处的病句和表达不完善的地方„„抓住这些“瑕 疵”来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交流看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更科学 的认识,养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质疑精神。
4.寻找文本的无疑处,于无疑处设疑。这应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较 高的境界了,可以称之为“享受语文”。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 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 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 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 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
第二,教师提问要做到“结合人生,拓展思维”。
教师以情换情,以情唤情,使他们也进入角色,使他们正确的、健康的情感获得必要的表达、宣泄和释放。教师结合人生,结合社会,激情设问,拓展学生的思维。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在学习《孔雀东南飞》 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 “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 随之达到了高潮。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 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 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 和家长制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中最后“自挂东南枝” 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
2.“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语文教学讲一个“拈” 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 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 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 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 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高中课文都是名篇精华,每篇课文中可教 可学的很多,但笔者认为面面俱到不如抓住“万绿丛中一点红”。
课堂有效提问技巧谈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有效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是教師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把握时机进行有效提问成为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技巧应用
1.提问要把握适当的时机。所谓适当的时机就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进行提问时要根据所提问题的内容和难易程度找准最佳时机进行发问,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在尚未达到学生想要理解知识而没有得到时不要开导,尚未到学生想要表达自己而又表达不清的时候不要启发,这里说的就是时机的选取。抓住提问的时机是塑造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问的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应该抓住机会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于一些很难的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深入思考和互相交流讨论的时间,不然课堂就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同时也会获得问题的答案,这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同时,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的时机最好选择在学生想要表达而又表达不明和想要获取知识而尚未获得之时,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提高,从而更快接受新的知识,选择这样的时机往往比随意选择的提问时机要更为高效。
2.适度提问尊重学生差异。小学生受智力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理解和接受能力并不相同,一个班级里面的学生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适度提问,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顾及到每一位同学。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困难、一般、简单”三个级别的问题,让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回答困难的问题,中等的同学回答一般的问题,而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回答简单的问题,这样全班的同学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氛围也会比较活跃。反之,较易或较难的问题都不是十分恰当,较难的问题易冷场,较易的问题则会导致学生感到乏味无趣,积极性降低。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从实际出发,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让学生理解以前觉得较难的问题,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思考中去,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
3.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趣味。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强,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将这些问题看成快乐的事情而不是压力和紧张的情绪,长期坚持学生就会乐于回答问题从而多动脑、多思考。例如,在进行《跳水》这一篇文章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开始讲解提问,可以提出诸如:最危险的场景在第几段?主人公是如何度过这最危险的时期的?用这样学生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自发细致阅读课文,从而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得出答案,体会语文这门学科的乐趣和魅力。只有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所在,才可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更加主动积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4.提问要有目的和启发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可以为了提问而提问,要避免形式化,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十分熟悉,善于根据课本内容发掘信息和潜藏的问题,巧妙设问,灵活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中的知识,教师的提问可以围绕文章中的难点、过渡以及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易于引发学生联想想象的部分,这样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提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多一些,帮助学上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在进行人物描写的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物描写都描写一些什么,从那些角度描写,运用那些手法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问题,写作都需要那些部分和环节,那些要素是必备的,那些又是平时就应该大量积累的,这样学生不仅仅了解了人物描写应该如何写,还会了解以后在写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从哪些角度构思。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提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尽可能启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引发深入学习。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语文的学习若没有兴趣就难以进行高效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置问题,把握时机,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进行提问,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黄保章.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之我见[J].读写算(教研版).2014(10)
[2]张瑞.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思考[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2)
课堂有效提问技巧谈 篇7
一、 巧选“学生提问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主动式和互动式是学生常用的两种提问模式。
1.主动式。
即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 联系现实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对新知识提出各种质疑。这种提问模式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碰到的疑惑, 实现一种“愤”和“悱”的情境和达到“启”和“发”的目的, 从而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告诉学生: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长句或段落等要特别留意, 从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抱着质疑的心态,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并集中精力听课, 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尤其在初三英语教学过程中, 因英语词汇多、课文篇幅长, 采用这种学生主动的提问模式, 更显课堂高效性。
2.互动式。
即教师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情境是激发学生提问意识的好素材, 在情境中让学生自学、思考。联系实际, 师生、生生互动提出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并使英语的词汇、语法等知识在互动提问中得到巩固与拓展。笔者在教学新目标七年级上册Unit 6 Period 3时充分运用了这一模式, 自然而生动地引出了本课要教学的新词汇、新句型。笔者先在大屏幕上投影出笔者7岁女儿在房间玩玩具的照片, 然后显示一张有关笔者女儿信息的表格, 通过师生互相提问的方式来获得表格中要填写的信息。以下是笔者和学生的对话片段: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photo. Who’s she? Guess! S1:Is she your daughter? T:Great! You’re so smart. Well, how old is she? S2: Is she eight years old? T: No, she’s seven.Then what’s her hobby?S3:Does she like...?通过和学生们一问一答的互动提问, 很顺利地引出了新词汇:play with toys, have a great toy collection, play sports, watch TV等。而且看得出学生心情愉悦, 接受情况良好。
二、 讲究“教师提问模式”, 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但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提问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如何提问、何时提问, 还有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都会明显影响教学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和体验到, 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有助于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 设问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原则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应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力求巧而精。教师可灵活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紧扣教学目标,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有意识地设计问题,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设计出巧妙的问题, 创设真实的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也乐于参与和接受。
在2011年第44届浙派名师听课活动中, 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院周世囡老师的提问设计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她上课的内容是新目标九年级Unit 9 Inventions came by accident.她在引出与茶有关的新词汇时, 拿出了茶杯、茶叶和开水, 在学生们面前make tea。她说:Now I will make a cup of tea here.Watch carefully and tell us what things you notice.很多学生观察后回答:“Some tea remains there.” “Some tea is falling.”... 接着周老师又把茶杯放到一些学生面前, 让他们闻茶香。她问:How about the smell? 学生们回答说:It produces a pleasant smell.周老师利用这直观的教学方法, 既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也让学生们获得了视觉和嗅觉上的感受, 让学生们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接受了新知识, 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
2. 设问要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原则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提问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 鼓励学生跳出对教师的依赖, 多说敢言, 主动质疑, 这样能使他们的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创造性思维得以培养。
笔者在教学“Go For It!”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Where’s my backpack?”第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通过投影仪投影出笔者房间的照片, 并在照片旁边给出房间里的六个物品名称:a computer, a telephone, a watch, a plant, the books and the keys.并且告诉学生笔者的苦恼:来参观过的朋友都觉得我房间布置得不够漂亮, 请同学们帮帮我的忙。然后给学生们一分钟时间考虑, 请他们想象, 这些东西放房间的哪个位置, 能使房间最整洁、最美丽。学生们对老师的房间布置都很感兴趣, 纷纷献计献策。有的学生提出:“Is it OK to put the plant on the window?”“Please put your computer in the drawer next to the bed. Do you like it?”“I think the books should be on the desk.”“I think the computer should be on the desk.”...学生们都很兴奋。最后笔者按照大多数学生的建议, 通过电脑模拟真实场景, 把这些物品放到了房间相应的位置。这个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语言的输出过程, 不但巩固了物品的英语名称、方位介词的正确使用知识,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想象,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设问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原则
英语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目标中指出, 学生应“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 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 并“能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愿意主动向他人求教”。由于英语基础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体差异等原因, 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自信程度不同。因而, 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过程中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使每个学生的语言优势和智能强项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使学生的自信之花慢慢开放。
对于优秀学生, 应向他们提出一些拓展性或有较大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 帮助他们开拓思维, 发展推理能力,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自信心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中等学生, 向他们提出一些巩固性的问题, 多用how, what, which, when, who, where等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用这些句式来引导中等学生独立思考, 作出回答。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对于一些英语学困生, 可采用简单的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判断题等形式提问, 同时, 在他们不能顺利作答的时候, 适当给予一些提示, 以便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保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 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开启学困生潜能的阀门。
4. 设问要有利于课堂互动原则
初中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都设计了一些“任务型”的活动, 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尽力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让学生“动”起来的问题, 使生生大胆互动, 师生和谐互动。例如, 以某一话题为主线, 灵活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中获取语言新知识和语言新功能。在日常课堂中, 本人常用Free talk, Pair work, Group work等形式来设计问题与活动, 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 有效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 重视“答后的即时反应”, 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
由于初中学生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他们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 对人、对事都有独立的想法, 同时强烈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在课堂上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同。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本人认为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回答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
有效的教师反应, 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回答, 教师应真诚给予肯定和表扬。如:Quite good./ Well done./ Excellent./ Wonderful./Marvelous.
2.如果学生作出部分正确的回答, 教师则应先肯定其正确部分, 然后指出不够完善的部分。不能全盘肯定, 也不应当全盘否定。例如说:The first part of your answer is correct, but.../ That’s almost right. Can you now...?/ Good, but there’s a small error...
3.如果学生作出错误的回答, 教师不能消极地给予否定, 更不能讽刺挖苦或厉声批评, 应当表扬其敢于回答的精神, 然后再进一步启发其作出正确回答。
实践证明, 教师采用问答教学方式的课堂常常生动活泼, 学生精神集中, 积极主动, 效果明显。上述提问教学被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采用, 相信这种方法会更快地推动英语教学发展。
课堂有效提问技巧谈 篇8
对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技巧进行创新改革,务必需要对传统的提问方式进行分析探究,了解其存在的不足和劣势,才能对症下药,高效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成效.
1. 物理学习对多数学生而言存在难度
高中生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但是和成年人比起来,依然显得稚嫩.学习物理知识时,经常会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知识积累不足等原因,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存在困难.另外,高中物理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高中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尚且处于发育阶段,对于此类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再有,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脆弱而敏感,些许的挫败感很容易打击学生的求知欲,甚至破罐子破摔,这样更不利于物理课堂教学.
因此,提高教学质量,高中物理老师不应单纯从教学方法上寻找问题,更重要的是高中生心理.抓住学生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实教,通过合适的课堂提问对其思维进行循循善诱,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融入课堂,最终实现高质量教学.
2. 教师在物理课堂上的提问尚且不足
无论何时,教师在课堂上都起着主导作用,老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心情,因此老师在课堂应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多数教师对学生成绩都会进行三六九等划分,而且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深,许多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只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不闻不问,这样会严重打击中下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绩差的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成见加深,加重班级的两极分化,对师生关系、学生关系、班级建设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学生的物理成绩更无从谈起.因此,只有不明智的老师才会做出这种愚蠢行为.
又有一些教师,对课堂提问设置了严格的奖罚制度,对回答不正确或者回答不出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这种提问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激励效果,然而仔细分析便会发现这种方式将学生主动学习转化成被动学习,学生是在无形的鞭子下进行学习,时刻在担惊受怕.学生在这种高压教学模式下,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早晚会消磨殆尽.近年来,高中生自杀率的上升,多半是无法忍受这种“高压教学”.另外,高中时期的学生叛逆心理较强,这种“强迫教学法”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完全相冲,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对师生关系的和谐造成不利影响,物理课堂学习氛围会大打折扣[1].
最后,有些教师虽然做到了一视同仁,然而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却略显粗糙.回答对了就继续讲课,回答错了告诉学生正确答案,却不对答错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即便学生知道了正确答案,却不知道答案由何而来,老师没有利用适当时机对学生思路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很容易被同一个问题绊倒多次.因此,这种“敷衍性”的课堂提问,根本起不到任何教学效果.
3.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等,老师在课堂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将时间完全浪费在记录知识点或者笔记上,根本没有思考和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即便老师尝试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却仅仅流于形式.老师随口一问,学生漫不经心回答,因此,课堂提问就是一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校方.教师对课堂提问不走心,才是最大的问题.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技巧探讨
综上分析,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低效性,不仅仅是老师的问题,还有学生的问题.想要高效提升课堂提问效率,需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做出革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1. 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得到公平对待,是每个学生的心声.对于老师的褒奖和赞扬,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而不是仅仅对优等生.然而,每位教师总会自觉在心里对学生进行优差等划分,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优等生身上.学生内心的渴望与老师的行为形成矛盾,最终导致班级的等级分化和师生之间的鸿沟[2].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新时代的教育观念是激发他们的潜能而不是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因此,作为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是第一步.再者是针对课堂上的提问要有难易划分,因材施教,较难题目则提问基础较好的学生,相反,较容易的则提问基础较弱的学生.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找到自我存在感,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2. 提问内容合理设置
现在的多数学生深感物理完全是种负担,在女生中表现尤为明显.难道是女生天生不宜学理科么?当然不是,多半是课堂老师提问内容不当引起的.这个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太强,稍微受点打击便会一蹶不振,因此老师在备课前要做好适当的备课内容,掌握好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对本节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明确划分,对课堂提问应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3].另外,对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和犯错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课堂上通过例题剖析,提问过程要植入所学知识点,引导学生自行解决课堂问题.这样既对物理知识点进行了巩固,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感觉不是负重前行,而是在畅游.
3. 提问方式因人而异
课堂提问方式有多种,如递进式提问、连环式提问、类比式提问、迂回式提问等等,具体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物理老师的教学水准.递进式提问即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打开学生思路,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迂回式提问则是由彼及此,从其他问题着手,引出类似知识点供学生解答所遇难题.剩余的连环式提问、类比式提问都有各自的功效和优势,老师在决定用何种方法前应首先考虑提问对象.
4. 改善单一的提问风格,使用复合化提问
物理课堂不同于语文课堂或者其他文科课堂,可以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教学方式,便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本身就很枯燥,再加上课堂提问的单一,很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物理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对提问技巧做出改善,一改往日单一的提问风格,向复合化方向发展.其次,提高提问问题的实用价值,教师不切实际的提问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烦.
5. 物理课堂提问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贴近生活
物理课堂上,回应老师提问的学生之所以寥寥无几,无外乎是因为对所提问题不感兴趣.因此,物理老师对于课堂提问可以尝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知识点融入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其实就在自己身边,且有很强的实用性,感受到物理的魅力所在.
总之,学好物理课程无论是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还是对以后的生活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相信通过以上方法,对物理提问技巧进行优化并查漏补缺,实现物理课堂的高质量教学.
参考文献
[1]曹晓迎,于子森.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性提问技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7):140.
[2]胡秀辉.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性提问技巧探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8):182-183.
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9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提升策略
引言
在教学的过程中, 课堂提问是一种具有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 有效地提问能够让学生产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思想, 指导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翱翔。从而使课堂更加散发活力。它是联系教师, 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信念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连接教师与学生思维与感情的平台, 是指导学生进入知识世界的阶梯。
一、精心设计问题
(一) 紧扣学习内容
数学学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对知识的认识, 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并且产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把握教学内容, 抓住其核心和相关问题, 具有针对性。
(二) 抓住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你问的问题, 对学生感兴趣, 就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注意力。从而促进探究答案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在教学时, 应多联系生活实际,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如在教学“面积”时, 通过给礼品盒包上包装纸。问;你能知道需要多大的包装纸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引起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发散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思想规律更好的对教材的内容运用, 为他们提供更具扩展性的问题, 启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多问“你是怎么想的”;“哪种方法更合适”。开拓学生的思路。使思维得到发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巧妙使用提问方式
(一) 启发性提问
启发性问题关键在于要抓住问题的本质, 抓住重点循循善诱, 分层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把学生注意力, 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 铺垫性题问
在开始学习新的知识之前, 提问也要和要学习的有关知识相连, 给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更好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很好地进行知识的延伸, 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三) 悬念猜想性题为
设定悬念, 引起学生的猜测。指导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提升学生创新力的有效措施。爱因思堂曾经说过:“我们对有兴趣最长久的思考, 就是面对位置的问题。”给学生营造出一个悬念, 能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 避免集体性提问
集体式提问看似热闹, 但却趋于表面。很多同学喜欢当“南郭”先生, 附和其他同学的回答, 同时集体回答, 可能会打断他人思维, 影响别的同学的思考。使用不适当的提问方式, 会使学生情绪受抑, 思考受阻, 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及时评价反馈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有效方式同时也能得到及时的教学犯规。但是加入只提问, 而忽略了其效果, 那么再好的问题也会失去作用。因此教学要做好评价, 促进学生了解自身, 提高自信。
第一, 评价要公平公证。在这个标准上, 用鼓励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对他们说出准确的解决问题思路, 进而展开评价。对于学生具有创新的想法要充分鼓励, 让他们更有学习的热情。第二, 教师要使用丰富的评价语言, 改变教学中的乏味、无聊情况, 营造一个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的课堂教学环境。
四、让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一) 给学生留一片思维的空间
对每个问题的思考, 它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留给学生对问题的思维空间太少, 使学生无法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本属于自己的天空飞翔。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接受与模仿, 没有创新的机会。因此要留充足的空间给他们。每一次的提问都要让学生思考, 要引发学生的深思, 激烈学生对问题开展思维, 使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变得周密深化。
(二) 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教育要针对所有的学生, 在课堂提问中也不能忽略个别学生, 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入到学习中, 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要对于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问题, 比如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出一些更具层次性、扩展性、综合性的问题。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提出能够帮助他们巩固自身知识的问题, 提升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目前学习较差的学生要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直接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就感, 进一步激发思考的热情。
(三)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教育过程是一个能够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 提出疑问是创新的基本。在课堂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想的开发性。
第一, 教师能够日常的教学中了解怎样提出问题, 并且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找到问题, 尤其是在自己还无法了解的状况下, 要勤于提问“为什么”、“如何解决”、让学生养成一个勤于发问的习惯, 让学生能够开发脑筋, 主动的提问, 在提问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问。第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躲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想, 给学生充足的思想与实验的时间。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要多给学生们小组合作的机会, 让学生互相探讨, 指出目前教学中的疑问指出, 对于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多给他们表扬, 提升学生提问的质量。
结论
课堂提问连接着教学的整个过程, 不光要注重有效性、也要注重合理性。让课堂的活跃度得到提升, 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充分有效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精心设计问题, 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 及时有效地评价反馈, 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提高思维能力, 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 2016:1.
[2]王定艳.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A].新教育时代 (2015年11月总第6辑) [C], 2015:1.
谈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技巧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 当前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活动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我们就应从培养学生对于具体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入手, 而要激发学生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从课堂提问入手无疑是一块敲门砖。可以说, 深化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对于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一、以旧促新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通过温习旧的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这是一种学习方法, 笔者也把它引申到了一种提问技巧的程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提问效果。譬如笔者在讲授《法国大革命》这一内容时, 就通过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导入, 提出具体的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当时法国国情与英国、美国国情的异同。在学生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之际, 笔者引导他们从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所制订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入手进行考虑, 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 通过分析这些法律文件, 窥管见豹, 学生自然能够从中领悟并归纳出当时的社会整体情况, 对于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以及三个国家革命战争不同的特点与性质有了深刻的认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还合理插入了一些多媒体课件, 如当时法律文件的照片等, 也很好地营造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总的来说, 还是这种温故知新的提问方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不但有效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而且还分析了法律手段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及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问题难易要适中, 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我们知道, 在课堂教学中, 选择具体的问题进行提问是一门艺术, 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兴味寥寥, 起不到课堂提问应有的启发效果;有的教师的课堂提问过于笼统, 不具备一定的针对性, 使得学生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说起。笔者以为, 要做到使自己的课堂提问难易适中, 就必须在把握教材中做到点面结合。所谓点, 就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面, 就是这个问题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坐标中的具体位置与作用, 了解了这一特点, 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才能够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例如, 在学习《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时, 通过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提出: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可以说, 第一个问题就是对本节课内容的考量, 后一个问题属于对历史具体知识的扩散与延展。因此这个看似“难”的问题却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学生反映积极, 气氛活跃, 通过此问题的讨论、分析, 学生更加理解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制度。
三、积极评价, 观点明确,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 我们教师所采取的评价方式一般是静态的, 过于注重知识, 忽略情感;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过程。鉴于此, 笔者以为在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 我们当从积极的有效评价着手, 提出明确的观点, 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整体提升。我们要注重发展性评价, 杜绝“对”“错”间的静态评价。譬如有一名学生在评价殖民主义活动的历史影响时, 说殖民活动给殖民地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而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带给了殖民地先进的生产力。对于这个答案, 我们教师有权利指出其回答的淡薄、不够全面、史实列举不够详实等缺陷,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其存在的发展性观点, 肯定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另外, 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的总结与归纳这个层面。
四、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使他们的思维方式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改变以往课堂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例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讲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症结:土地兼并高度集中。我采用联系的方式, 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入手, 设问:“资本主义有它的死穴。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也存在这样的矛盾, 那么它的死穴又是什么呢?”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完毕后, 突然提出一个新问题:“老师, 那社会主义制度的死穴是什么?”“这位同学提得好, 大家说说看社会主义制度有没有死穴呢?”我把皮球踢回给学生, 下面学生开始讨论了, 有的说没有, 有的说有, 但又说不上来是什么。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人无完人, 社会制度也不可能完美的。”我又把话茬接回来:“没错,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社会主义制度可能也会有它的弱点或者死穴, 只是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这一下子, 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 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课堂有效提问技巧谈 篇11
一、高中化学课堂存在的弊端
新课程要求过高,一时之间难以适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能力通过信息加工获取知识,这就给知识面不够宽的学生增加了实施新课程的难度,内容在变化,课时却不变,时间得不到保证,由于经验的欠缺,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家庭条件参差不齐,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偏远闭塞的农村,接触课本知识单一,长时间封闭教学,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了解甚微。
近年来许多研究资料表示中小学教师平均每节课提问有效率仅为56%,其中化学教师问题不全面,也没什么效果,学生要么不配合要么答非所问或者造成课堂冷场,干脆不回答,造成由从前的“满堂灌”到“满堂问”,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提问频率过高,提问的问题答不上来,难以有效地进行交流,课堂效率得不到提高,为了达到互动的效果,有的老师盲目提问,例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这种提问方式根本不能夠增加师生交流,也体现不出学生是主体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问题偶尔得到学生的认真回答,教师却很少予以评价,这样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学生自身对问题的思考对错也无法判断,两个极端造成大部分同学不能体验改革教学的效果。
二、利用好问题艺术,打造有效的化学课堂
1.提问增加独立思考能力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的基本控制手段,也有西方学者表示提问得好就等于教得好,充分说明了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提问给予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交流机会,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思考可以更好地接触理解学习内容。带着问题走进教师,带着思考走出教室,从而增加课堂成效,更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体现。
2.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要求我们以人的发展为本,把对学生发展的突出,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培养作为重点,教师在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同时更应该是组织与合作者,教师是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发扬民主,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增强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化学教学重要的目标和宗旨,课堂教学除了学习背景与需要、任务和需要分析以外还要集体备课,相互讨论与研究,独创属于自己特色又让学生受益的特色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探索问题的空间很重要,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习需要的多样化,教师提问的问题尽量短而精悍,让学生一听就知道问题的意思从而快速进行思考,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够明确且冗长就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并根据问题细心引导解答,鼓励同学们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对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三、生活与教学相得益彰
成功的教学方式绝不是强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对教学有着理想的效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能够深入的了解和探索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何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值得在教学的设计中考虑。
化学的学习中,学生水平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同学就很容易缺乏参与意识,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乐趣可以设置悬念、培养情趣、引导探究等方式,例如熟悉的实际问题有空气污染、垃圾分类治理等,将人类共同思考的问题-地球的环境作为话题,进行延伸扩展再抛给学生思考,这样不仅增加公民作为主人翁的意识更增加大家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岂不是一举两得?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给学生时间思考其原因,设计与生活有关系的情景,进行实践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将被动变为主动,掌握课堂主体地位。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12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的发起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以学生为主体、兼顾课堂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思维方向、有计划的教学手段, 在各种课型和各种教学方法中都有十分广泛的使用。数学教学中的“问”, 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 如果运用得当, 那么, 对于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进行思维定向的操作及引导。
2.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促进师生交流, 沟通师生感情, 创设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3.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适时作出调整, 完好地调控教学节奏, 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问的注意事项
(一) 提问要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 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 重点就会突出, 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 难点就容易突破。用提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思考,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 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 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 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 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三) 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 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 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 问在最重要、最值得问的地方, 以突出重点, 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 尽量做到前详后略, 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学重点, 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
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 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 抓住关键词或以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 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
(四) 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 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促使学生由此及彼, 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用互相联系的提问, 让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实践中学习, 既弄清了本节课的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五) 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 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 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 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 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 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 问题提得大, 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 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 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提问形式必须灵活多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形容江西庐山的, 在数学教学上同样如是。同一个问题, 只要把提问的角度换一下, 本来可能是平淡枯燥的问题就突然有了新鲜感;本来好像很独立的问题突然与旧知识有了类比联系, 学生本来毫无头绪的思维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 能够积极思考、触类旁通了。例如: (1) 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问“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方法”, 多数学生会回答不全, 但如果这样来提问“从边、角、对角线来分析, 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方法”, 这时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快作出回答。 (2) 在教学生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时, 很多教师都知道寻找等量关系的重要性, 而且通常都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找出来, 但是如果简单的提问“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很多学生无疑会冥思苦想却不得其果, 这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系列问题:这个问题中有哪些量?这些量之间有关系吗?怎么利用等式来表示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提问可以经常采用的几种形式
在实施课堂提问的过程中, 我们通常是采用以下几种提问的形式。
1.设问。也叫明知故问, 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 有助于使整个教学内容层次分明, 结构紧凑。例如在鼓励学生时可以这样设问: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在学习《镶嵌》一章时, 可以这样设问:什么叫镶嵌?所谓镶嵌, 就是平铺, 就是用一种或多种图案把平面铺满的意思。
2.追问。就是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一环紧扣一环连续不断地提问学生, 从而刺激其积极思考, 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 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 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方法?这些判定方法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什么关系?研究四边形都是研究四边形的哪些方面?
3.反问。通过加强提问语气,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促使其主动去思考, 同时增强课堂气氛。例如: (1) 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本身小吗? (2) 除了这种方法, 难道就没有其他方法了吗?
4.激问。利用激励性的语气对学生进行提问, 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使学生保持在比较亢奋的学习状态中。例如: (1) 哪位同学来说说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 (2) 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方法吗? (3) 有没有谁用了更简单的方法的?
【课堂有效提问技巧谈】推荐阅读: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07-18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01-09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07-08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0-04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1-29
有效提问引领有效课堂01-23
进行有效课堂提问10-18
英语课堂有效提问08-03
有效的课堂提问09-22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