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计算机信息

2024-10-08

幼儿教育中计算机信息(精选12篇)

幼儿教育中计算机信息 篇1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积极调整管理模式, 让学生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下学习成长。在教学管理信息化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方式, 其对于学生技术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 本文主要对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完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计算机信息技术

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也是一种革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高职院校的管理逐渐朝着综合化方向调整, 教师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顺利轻松。此外, 计算机信息技术也是高职院校的改革对象, 对全校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

1. 高职院校教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的优点

1.1 反映教学状况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下, 教学管理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可及时显现出来, 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广阔的信息平台。教学管理的数据与信息均能及时反映给师生, 使其能了解学校当前的管理状况。此外, 各类数据信息的存储运用, 提供了高速计算速度与精确的计算结果, 为观测教学状态与效果给予了正确的指导, 在满足数据信息使用的前提下降低信息的错误率。

1.2 实现数据的快速录入

数据信息的采集主要的采集和输入教学及其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必要的信息, 如教学状态、教学评价数据和基本的数据信息等。通过一些新装置可以大批量采集教学管理信息, 如光学标记阅读器 (OMR) 、鼠标器、绘图板等。

1.3 数据快速处理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在短时间内对数据信息处理, 提高整个数据库的运行效率。因计算机具备速度快、容量大、精度高等特点, 采用这一设备能帮助高校管理者及时处理各类信息。也能对采集来的信息科学地分析, 按照系统软件的要求完成特定的处理和分析, 凭借系统提供的高速的处理速度, 保证了数据信息处理的质量。

2. 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在日常管理中引进计算机技术是一项明智的选择, 这不仅能降低教师管理工作的难度, 还能让学校的网络系统及其资源充分利用。高职院校需结合计算机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客观、全面、实时的定性分析。

积极创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很关键的一步, 其关系着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正常情况下,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有:招生信息管理系统、考试安排与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教学计划管理系统、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课表编排与选课管理、教材信息与建设管理系统、实验教学与设备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课程建设质量评估系统、专业办学水平评估系统、试题库建设与管理系统、试题质量分析系统, 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模块调控管理。

此外, 高职院校在创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时, 应为其配备相应的网络技术, 如:软件、硬件等设备上也要相互匹配起来, 这样才能保证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高校要构建研发各教学管理各系统的功能, 使系统能完成教学工作的诸项要求。如:在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 要涉及到学生基本信息、异动学生信息、学生奖惩信息等各种项目组合与查询、分析与统计及其报表的形成与运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包括学校的教学信息, 同时要具备系统代码管理与维护、管理数据规范与维护、网络与运行环境的建设等方面的功能。

3. 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3.1 标准化

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应创建标准的管理体系, 这里的标准化则是针对信息技术标准化而言。标准化的内容集中表现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的研制和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与管理的标准化。需涉及到的内容有:信息技术术语、信息表示等。信息表示是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对于该方面的建设也要采用标准模式, 只有选择标准化的数据才会维持管理信息系统的处理的有效性。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的重点是编制统一数据代码并建立基本数据库, 保持数据代码的协调性, 如:院系专业代码、学生学号代码、课程编号代码等, 以及建立好基本的教学资源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有:学生基本信息库、教师资源信息库、课程信息库、教学计划库等方面的内容。

3.2 科学化

科学化管理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点要求, 高校要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 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改革。教育领导者要明确管理职责, 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 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高度重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引进科学的指导理念, 让教师能坚持科学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只有形成规范化的教学环节链, 才能为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形成逻辑基础, 便于系统开放商数学建模等系统开发工作, 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更加顺利。

3.3 全面化

全面化主要强调了管理信息系统中人员的全面化, 高职院校要准备足够的师力资源, 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领导下更加顺利的进行。全面化应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 高校要配备专业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 这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条件。只有熟悉教学管理规律的管理人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计算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同时可以尽早挖掘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异常问题, 为系统的功能优化提供保证。

第二, 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如: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这样在遇到异常问题后能及时处理, 让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在培养管理人员职业素养时, 可通过以下几点:

(1) 转变观念。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创新, 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要倡导终生学习的理念, 在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 学会利用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信息源获取知识, 让个人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2) 增强技能。管理者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 对于各项设备的操作能力要积极改善提高。面对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在信息的存储与交流过程中的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 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 才能让教育问题得到彻底地解决, 为学生营造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如:对网络技术的掌握能够熟练的获取网络资源, 能够用SPSS等数据处理软件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够用Word、PowerPoint以及其他多媒体制作软件表达信息, 能够熟练运用E-mail, BBS等远程通讯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等。

3.4 搞好管理信息系统硬件建设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必须要依赖于各项设备作用的发挥, 这就需要高校搞好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 为教育者提供足够的设备资源。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只有配置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和构建畅通的网络运行环境, 才能发挥出理想的教育作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教学工作的多个方面, 其处理问题时遇到的数据量较大, 如:学生信息、成绩信息等。此外,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强大, 不同的教育者可同时运用这一系统, 这更加要求了系统设备具有先进的功能优势。从这些情况看, 搞好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4. 结语

总之,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要积极更新现有的管理体系, 积极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晓敏.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3]赵复查, 林天卫, 冯建文.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J].零陵学院学报, 2004, (4) :216-219.

[4]张辉华.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J].集美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1) :84-87.

幼儿教育中计算机信息 篇2

可是,也有不少职业院校限于教学条件的不足,让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缺少了很多新鲜活力,并使得一些理论与专业知识出现了偏差,职业教育教学也是和其他教学一样,无法将实践操作在课程上一一呈现,而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就能挽救这种不足,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到专业技能,突破地区间的教学差异,真正实现行业性、技术性与地方性的同步。因此,当今社会引入职业教育教学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存在着不可取代的意义。

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总的来说,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也可称为应知部分,讲述的是关于计算机信息的处理方面,包括剧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是必修课程;实践部分也可以成为应会部分,主要是进行计算机的实践操作及软件运用,这一部分的课程也是理论运用到时间的过程,对于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起到关键作用。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信息技术的概述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的处理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解,以及对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进行描述,重点是要知道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并对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内容和含义有所了解。

2.2 计算机的`组成原理

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从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入手,了解计算机都有哪些类型。要了解微处理器的功能,并会使用。知道CPU的结构和其具体的操作。除此之外,也要知道cache存储器和主存储器的关系。

2.3 计算机软件的了解

幼儿教育中计算机信息 篇3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计算机教育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本文将论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和初步实践。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其主干学科包括信息科学、电子科学及计算机科学。因此,其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具有坚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能熟练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系统工程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了解学科的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上述目标体现了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对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1现代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相关理念也渗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内容中,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同时,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得到飞速发展,也使得片上系统SoC(System onChip)获得广泛的应用。

(2)电子信息技术中需要很多的变换和数据处理,采用的算法是实现系统功能的重要环节,如快速傅氏算法、离散余弦变换、测量数据的误差处理与回归拟合等。在算法实现上,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信息领域中的数据运算、数据变换和数据处理都可融入计算机程序中。

(3)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线路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分析和仿真试验更加便捷、高效,出现了许多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覆盖了电子设计的全过程。电子系统的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EDA软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电子电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随着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普及应用,出现了许多新的软件设计方法,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可视化编程、控件技术等。这些新技术极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同时也使软件的功能得到极大的加强。

2本专业计算机教育应重视的环节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针对专业特点,重视教学规律,科学地组织课程,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1)明确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必须明确本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点、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情况和对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在电子信息技术中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与相关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都包含有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结合计算机技术。

(3)注意计算机软硬件内容并重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飞速发展,使高性能的单片机和专用微处理器芯片在各种电子系统中得到应用,其特点之一是软硬件共存于一体。因此,该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偏好计算机软件或硬件技术,必须全面掌握好软件与硬件两方面的知识。

(4)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在确保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的基础上,应大量增加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发展以及学科发展最新成果为目标的选修课程。根据这一思路,应当考虑:适度压缩必修课,仅将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微机原理及应用及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作为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在某一方面的特长;适度增加以专业后续课程为主的专业特色课程,以计算机教育应用实践为主的应用特色课程和以地方人才特殊需求为主的地方特色课程等。

(5)注重计算机教育内容体系的更新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对作为基础的必修课加以精选,适当删除各门课程中相互交叉和重复的内容;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引入计算机技术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更新。使学生能掌握新的知识,具备更深层次的技能,毕业后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要紧密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计算机新理论和技术。同时,要根据本学科领域内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情况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有机结合,构建合理和优化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冯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结构优化的研究[J].荆州: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3(4):52-53.

[2] 单承赣.电子信息类计算机教育的特点、层次与主要知识点[J].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4):53-56.

幼儿教育中计算机信息 篇4

一、关于信息素养

王吉庆于99年主编的《信息素养论》中提出信息素养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 并提高信息的获得、利用及开发的修养和能力, 其中包括信息意识及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和信息能力等方面。

简而言之, 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环境中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是使用信息工具进行收集、获取、评价并利用和创造信息的一种综合能力。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及信息道德等方面 (如图) 。

二、高职院校信息培养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信息素质教育也有很多不足。

1. 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医学院校虽然普遍开设了信息基础和文献检索课程, 但传统的计算机教育中, 只侧重诸如办公电子化的教学内容, 而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缺乏认识。学生本身也处于既缺乏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 又缺乏获取信息的技能的状态。

2. 医学院校、教师对信息素养重视不够

仅侧重于医学知识技能的培养, 局限于利用图书馆的原始范畴, 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无从谈起。学生既不了解本专业的相关检索工具、检索系统, 又不知道有哪些电子资源, 更不掌握相关电子资源收录文献的范围和检索的方法和途径。

这不但影响了信息素养的培养, 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自身信息素养培养的认同。

3. 对于信息素养培养的认识不充分

计算机素养是技术准备, 信息素养是它的一个外延, 其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部分教师却把二者相混淆, 忽视了应有的信息素养教育, 也就自然不会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事这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教学仅仅停留浅层次上。

4. 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没提升到系统化层面

老师往往只强调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授, 却忽略了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树立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专业学科上的良性意识, 而这恰恰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5. 忽视了信息道德的培养

如今, 侵犯他人著作权、网络诈骗、传播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不法行为屡屡出现, 这就更加需要通过信息道德的培养要求学生明确是非观并规范行为, 这不仅影响个人发展, 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乃至国家的稳定。

三、医学高职院校有必要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1. 当今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知识爆炸的今天, 人们很难快捷地发现及正确地选择所需信息。信息泛滥、信息爆炸、信息失真、垃圾信息、计算机病毒等问题的纷繁出现, 不仅干扰了人们的思维, 更使得人们在查找、筛选信息时的难度大大增加, 这一切给寻求正确信息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现代教育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职业能力强而且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较高的实际应用能力。

长久以来, 职业教育就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但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 就完全要依靠自己去发现、去搜集所需信息。如果事先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那对于将来学生的发展, 将会是极大的阻碍。

因此, 在计算机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 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是具有与时俱进的重大意义。

3. 信息素养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目前教育和社会实践脱节的情况还是日趋严重,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 而创新人才除去具备高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还必须具备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并高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4. 具备信息道德素养是现代社会的需求

现实中扰乱信息资源健康发展的行为比比皆是, 比如侵犯知识产权、剽窃科技成果、发布虚假信息等等。因此, 高职院校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这能促使学生们遵循相关的信息伦理道德和准则, 并自觉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 同时自觉地抵制非法使用、获取及传播信息的不良行为。

四、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 提高信息素养

1.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浓厚科学兴趣。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2.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如果忽略实践的客观性, 而只强调把实际问题理想化,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3.在实践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注重培养他们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4.通过实践教学, 来培养学生求知的科学方法。对学生的教育潜移默化、持之以恒。

五、如何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学生将来能否有效地利用信息, 以及在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表现, 将来发掘信息的意识, 利用信息的能力, 都息息相关。

1. 转变教学观念

把教育观念由急功近利转变为长远的素质教育, 坚持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之中。

2. 不断完善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

在信息素养教育中, 图书馆是集信息资源、检索、网络及信息教学于一体的重要场所。为此, 高职院校更应努力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 将学校建成一个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科研的平台。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配备一支以文检教师为主、相关教师为辅的师资队伍。教师信息素养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前提。因此,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培养合格的教育师资是当务之急。

信息素养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医学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 以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为核心, 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心理控制能力, 对不良信息的过滤能力, 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与信息世界互动, 这样一来终身学习才成为可能。对于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 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福泰.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16~18.

[2]邓晓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 2012, 19;56~59.

计算机教育信息安全论文 篇5

首先,信息安全的最佳防护就是心防。高校抓好校园网络文化,鼓励大家文明使用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不断给大学生灌输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家对此类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校园里每个使用网络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心底,牢记信息安全防护。大学生要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校园内个人的用户名隐私及与校园内与自己财产等重要信息,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能轻易告知他人。其次,高校建立高效、安全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系统防护中,高校拿出足够的资金、人力来保障学校内的网络维护人员的工作,把日常的硬件检修、系统更新、线路维护、学生机的定期查杀病毒、多媒体教室和机房的环境检测、教师及学生的用户信息的管理等,这些都是维护学校计算机教育过程中信息安全的最强保障。最后,校园内教育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需要在维护人员,不断完善防火墙技术和提高计算机内防毒和杀毒软件等级的同时,也要实时监控外网用户对校园网页、课程信息、校园内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解决。对于高校的重要信息资源,技术人员要对这部分内容要加密处理,还要做计算机防御措施,严防死守。总之,高校的计算机教育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是人的自我防护意识、计算机相关配套设备的和杀毒软件的使用。近几年的校园信息安全事件多有发生,给了师生们很多的警醒,高校每年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也逐年增加,计算机防护知识在高校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普及,提高了计算机教育的安全等级,让师生才能安心、放心。

幼儿教育中计算机信息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教育教学 问题 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各大高校也日益重视计算机网络信息教育的发展。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完善计算机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能,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和内容相对僵化

首先课程结构相对比较僵化,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其他学科的,而当前学科与学科之间缺少互相渗透和互相补充。其次课程内容普遍滞后,跟不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不能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协调。这样学生不能学到前沿的计算机知识,也无法发挥知识的使用价值,那么教与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

从师资来看,大规模扩招给普通高校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难题,高校的师资资源面临着艰巨的挑战,而总体师资力量的不足容易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首先,高校计算机教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班教学,而大班教學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其次,青年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其中拥有高学历的比例不高,能评上高职称的人数也不多,而且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总体来说仍不太理想。除此之外,高校的师资建设随着扩招的脚步逐步发展起来,但是师资数量增速过快也不利于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实践性

不同于其他学科,计算机网络信息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利用必要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理论知识,那么学生无法进行实践训练,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容易处于被动地位。除此之外,师生间缺乏互动和交流,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也无法启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操作进一步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也不利于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改进计算机网络信息教育教学的几点建议和策略

(一)促进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发展

当前,对网络信息教育进行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模式,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以及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新设计模式等。学生在网络信息教育的环境下往往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难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师生之间应该逐步适应转变后的新角色,这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现今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资源和系统开发的基础上,应该将网络作为教师传递知识的新渠道,这样自然可以适应学生群体计算机素质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需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成果,关注计算机学术发展,更新知识结构,这样就有能力向学生传授实用性和前沿性的计算机知识。还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进而达到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目标。其次,利用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并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搭建成长的平台。高校可以指派资历深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如何选用教学方式,如何编写教案,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并通过加强教师队伍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青年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加大软硬件的建设力度

高校需要提高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积极落实硬件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教育投资资金,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以便切实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而更好地推动网络信息教育的发展。其次,高校应该建立软件应用平台,积极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生动展现优质课件、电子文献、电子教案等教学材料,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互动的过程,如果仍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讲授,必然会影响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因此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以信息技术的实践和应用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随着网络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将信息教学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结束语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计算机网络信息教育的发展,应该促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软硬件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还应该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完善教育手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推动教育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鲍刚.多媒体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64):113-113.

[2]黄培忠.获取网络信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120-121.

幼儿教育中计算机信息 篇7

1 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职业教育教学的原因

如今,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飞跃, 已经让职业教育教学传统模式改头换面, 并在教育教学系统中占有非常大的地位。其实, 职业教育教学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职前培训, 因此它对于学习者今后的就业工作有着决定性作用。而现代日益强健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已经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可是, 也有不少职业院校限于教学条件的不足, 让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缺少了很多新鲜活力, 并使得一些理论与专业知识出现了偏差, 职业教育教学也是和其他教学一样, 无法将实践操作在课程上一一呈现, 而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就能挽救这种不足, 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到专业技能, 突破地区间的教学差异, 真正实现行业性、技术性与地方性的同步。因此, 当今社会引入职业教育教学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存在着不可取代的意义。

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总的来说,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即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也可称为应知部分, 讲述的是关于计算机信息的处理方面, 包括剧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是必修课程;实践部分也可以成为应会部分, 主要是进行计算机的实践操作及软件运用, 这一部分的课程也是理论运用到时间的过程, 对于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起到关键作用。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信息技术的概述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的处理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解, 以及对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进行描述, 重点是要知道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所包含的内容, 并对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内容和含义有所了解。

2.2 计算机的组成原理

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 主要是从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入手, 了解计算机都有哪些类型。要了解微处理器的功能, 并会使用。知道CPU的结构和其具体的操作。除此之外, 也要知道cache存储器和主存储器的关系。

2.3 计算机软件的了解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计算机的各个软件有一定的了解, 对软件操作技术有一定掌握。并且要对系统的操作的功能和熟悉常用系统。了解计算机软件基础理论都有哪些内容, 并对其内容有一定了解。

3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1 信息资源丰富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入给职业教育教学带来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素材能够不断促进教学发展, 教学内容就不再局限于课本, 而是以课本为基础, 扩大教学知识的范围,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信息资源的飞速更新也让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更加全面, 让学生接受最新的信息技术, 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升。

不仅如此, 信息资源的扩大对教学效益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资源也是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3.2 表现形式丰富了职业教育教学方式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到来, 对于教学方式来说也是一个新的突破, 它能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职业教育教学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可想而知, 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让教学中抽象化的知识变得具体化, 让课堂无法实践的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的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对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同样也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3 模拟实验增加了职业教育教学准确性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 难免受限于实践条件, 这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学。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入就相当于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生, 那些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完成, 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实验模拟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不仅全面系统, 而且还能分解、暂停, 让学生更加详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就比如:教师为便于学生理解, 可以在多媒体上将图像和影音结合起来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从视觉、听觉上去感受和领悟, 这样比起教师口头讲诉好太多。并且也能让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的准确性得到保障。

4 结 语

综上, 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到职业教育教学中是提高职业教学效益、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 对于学生来讲, 能够有效地为他们今后的就业与发展打好铺垫。信息技术与职业教学的结合可谓天作之合, 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正确的推动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使得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步前进, 并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

摘要: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已深入人心, 不仅应用在生活及工作的各个领域, 同时也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资源与能量。因此, 在职业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无疑是一种促进教育效益, 增加教学活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那么, 正确有效地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探讨点。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职业教学,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杨磊.信息化教学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考试, 2012 (6) .

[2]肖俊勇.提高高职教育信息化质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2) .

幼儿教育中计算机信息 篇8

一、信息素质教育

1.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

信息素质指的是利用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工具而解决问题的技术与能力, 它涉及到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与使用, 包括信息的获取、组织、评估以及处理等环节。信息素质教育则指的是从社会需求出发, 养成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它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以及信息道德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在信息时代, 计算机承载着信息储存与传播的使命, 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计算机教学对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在于教授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技术, 并在此过程当中培养他们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对日常信息的敏感,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的功能、作用以及价值。信息素质教育质量的好坏在很长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

2.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性, 长期以来计算机教学被看做一门技术类课程, 这样的定位已经与时代要求相脱节, 从而导致计算机教学无法达到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存在着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

第一, 教学内容陈旧。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 往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使用同样的教材, 教学内容也是常见的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以及入门的网络技术等等, 既没有考虑与之前的计算机教学相接轨, 也不能为学生以后的独立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 高职计算机教学通常作为必修课设置在第一学年, 学生在达到学校要求或者通过等级考试之后就不再进行计算机教学, 这样之前学习的内容往往会逐渐遗忘殆尽。

第二, 教学标准单调。

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往往是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因此选择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来设置教学标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固定, 已经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 更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因此根据这样单调的教学标准教育出来的学生通常只是掌握了一些僵化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 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第三, 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师资力量不足, 一些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而不善于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方法来提高教学水平。这样导致学生仍然只能进行被动的学习方法, 死记硬计算机知识和技术, 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此外高职计算机教学测试仍然以笔试为主, 也反映不出学生信息素质水平的高低。

第四, 教学目的模糊。

由于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教学目的模糊, 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够明确,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当中忽视基础知识和技术的练习而热衷于一些趣味性的内容, 如游戏、聊天等等。高职计算机教学应当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的能力。除此之外, 由于高职计算机教学采用大班授课制,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也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制定。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信息素质教育的改进措施

第一, 完善教学标准。

高职计算机教学应当摈弃传统的教学标准而用动态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即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计算机等级证书, 而是要实际考察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此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标准, 结合其所学专业的特点培养他们的信息素质。完善教学标准, 采用动态标准衡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才能促使调高职计算机教学由知识向应用工具的转变, 契合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二, 明确教学目标。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 即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作为明确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 高职计算机教学就需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这就需要其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高职计算机教学的课程设置要根据这个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以及学科需求等进行, 争取让学生具备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计算机技术。因此, 可以采用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方便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第三, 改善硬件条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不足,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要改善计算机硬件条件, 为计算机教学配备多媒体网络教室, 从而为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 为了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真正提高其信息素质, 高职院校还应当做好计算机机房的开放工作, 这样可以方便学生进行计算机上机练习,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上机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第四, 改进教学方法。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应当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的讲解方面更多地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水平。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可以考虑采用机遇Web的网络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真正实现信心素质教育。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教师可以主动地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讲座, 针对一些日常应用软件进行专题的讲座和教学, 为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五, 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好坏。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计算机教学师资建设。首先, 可以提供科研经费、住房以及福利等方面的优惠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其次, 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师资源, 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后是要调整计算机教师的工作中心, 确保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计算机教学当中, 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己任。

总而言之, 高职计算机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术水平, 更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落实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 为他们日后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 信息素质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之一, 而计算机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使命。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信息素质的概念, 进而分析我国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然后探讨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理念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教学,信息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安凤.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探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谭明芳.计算机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申仁洪.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教育信息化中的云计算运用与研究 篇9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教育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教育部针对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制订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其目的是改革几千来,中国传统的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 云计算助推教育信息化(Cloudy calculationpromotes informationized education)

实施教育信息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建立数字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实现立体化的教学视角和虚拟化的实训环境,虚拟仿真实训作为一种优秀的辅助教学工具,具有形象生动、交互性强、反馈实时等优势,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进行模拟,可以直接观察到假设所产生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仿真实训可以缩短教学时间,避免设备损坏、人身安全和环境污染,对不可直观展示的结构原理和不可再现的如:煤矿井下安全事故等危险性较大的实训项目,能够进行三维直观展示[1]。但是,教学资源库,尤其是仿真实训软件的访问密度特别高,相当于把过去在实验室、教室中若干台计算机要完成的任务,集中在了IDC中心机房,可能同时有数千甚至上万人进行不同项目的仿真实训,而教学资源库和仿真实训软件的运行都是由服务器完成,学生和教师的终端只完成任务的提交和运行结果的反馈,对中心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性能要求太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云”技术的运用。

3 服务器虚拟化承载高密度访问(Simulated serverscapable of high-density visits)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用户使用的应用软件和数据既不存储也不运行在用户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上,而是保存在互联网上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中,应用软件的执行也是由服务器完成,用户终端仅提出任务需求和接收运行结果,而不需要关心存储、计算发生在哪朵“云”上[2]。它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模式[3]。

服务器虚拟化是构建云计算平台的基础部分,所有云计算平台中的功能及子系统都依赖于通过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搭建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笔者所在的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各种应用系统上线投入使用,除OA办公系统、教务系统、学工管理、图书管理、迎新系统、离校系统等以外,特别是供全校师生大规模使用的教学资源库和仿真实训软件的应用,用过去的方式,把应用系统安装在某台物理服务器上,访问规模必然受限,仅教务系统中,全校学生选择选修课时,上万人同时使用教务系统,要么服务器崩溃,要么根本就登录不了。同一应用系统装在多台物理服务器上,数据的统一性、完整性存在很大问题,管理也复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决定采用服务器虚拟化集群技术,所有应用系统部署在80多台虚拟机上,集中大部分性能较高、参数接近的物理服务器,通过安装VMware ESX建立HA集群,用一台服务器安装配置Virtual Center管理软件,建立起各个ESX服务器之间的联系,组成服务器集群。

同时,采用i SCSI SAN高性能存储设备来承载所有虚拟机和数据,这种以太网络传输数据的存储,成本较低,使用方便,它比本地存储的性能更加优异。另外,用一台低性能的i SCSI存储作日常备份,保证虚拟机和数据的安全。

负载均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ESX主机的VMware的分布式资源调度,二是业务系统的负载均衡。ESX主机的VMware的分布式资源调度即常用v Sphere DRS功能,该功能当群集的利用率低时,会将虚拟机重新整合到少数ESX服务器主机上,并将某些暂时不需要的主机断电。当群集的工作量增加,需要更多容量的资源时,会重新给某些ESX服务器主机供电,并再一次平衡群集中正在供电的主机的虚拟机,如图1所示。

业务系统负载采用H3C核心交换机LSQM1LBSC0负载均衡业务板卡实现硬件负载将多台虚拟机通过负载板卡对外变成单一地址提供服务。如图名为JW3_SERVER虚服务的地址为121.49.*.*,实际对应的为15台内网虚拟机,这些虚拟机内网地址不同,内容和对外地址是相同的,也就是可以增加同一应用业务的访问量,达到承载大规模、高密度访问的目的,如图2所示。

4 应用虚拟化构建虚拟实训平台(Applicationssimulated laid the practice platform)

云计算中的应用虚拟化,可以将应用软件变为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器使用的服务,因此应用软件不再需要安装在本地,而是安装在虚拟服务器上,虚拟服务器可以建立很多,有冲突的应用软件可以分开安装,永远不会冲突。特别是对于单机版的仿真实训软件,不需要一台计算机购买一套,只要一套安装在虚拟服务器上,通过应用虚拟化发布后就自然成为了“网络版”,可供多人同时使用。

用一台机架式服务器和若干USB HUB作为USB服务器,所有仿真软件的软件狗都插在它上面,保证虚拟机或应用程序在动态迁移过程中能正常运行。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该系统由服务器虚拟化平台、应用虚拟化平台和USB服务器构成,服务器虚拟化采用9台曙光A840-G10主机建立虚拟机系统并安装需要使用的应用程序。USB服务器采用老的x86平台服务器通过USB HUB连接各类软件的加密狗,并通过“USB Over Network”服务端程序实现加密狗网络共享,并在安装应用程序的系统中安装“USB OverNetwork”客户端程序连接所需加密狗实现多个系统同时通过网络连接加密狗,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使用深信服VPN-2050设备的SSL VPN功能对应用程序完成应用虚拟化。管理员可后台建立用户,选择发布的应用程序。用户可通过WEB浏览器直接使用应用程序,除PC可使用外,还可通过Android及IOS等智能移动终端访问并运行Windows平台的应用程序,其管理和访问效果如图4所示。

5结论(Conclusion)

云计算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本质上它是一种更加高效的网络平台,可以解决过去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是互联网产业中最具生命力的一项技术,在发展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先进技术,为教学手段的更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强大的后台支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水平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摘要:本文从实例出发,阐述了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云计算中的服务器虚拟化、应用虚拟化技术的具体配置和实施方案,提出了解决大规模、密集访问和众多仿真实训软件集中部署方法。

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 篇10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资源利用模式, 它能以简便的途径和以按需的方式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的计算资源, 快速部署资源。在这种模式中, 应用、数据和资源以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资源池, 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以供用户使用。但对于海量数据分析任务, 云平台缺乏针对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算法的并行化实现。因此面向海量数据挖掘的新型云计算模式, 主要包括海量数据预处理、适合于云计算的海量数据挖掘并行算法、新型海量数据挖掘方法和云计算数据挖掘工具箱等技术。

教育信息化正在进入应用转型的时期, 逐步由搭建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平台向深化应用, 以应用带动现代教育的发展方面转变。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而随着云计算技术和应用的普及, 将带动虚拟化应用的发展, 相比传统PC的应用方案以其低成本, 高可靠性, 低维护量, 高安全性、节能环保的特点, 在教育行业越来越受青睐。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迁移称之为“教育云”, 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 包括了教育信息化所必须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 这些资源经虚拟化之后, 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该平台的作用就是为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教育云包括“云计算辅助教学” (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 CCAI) 和云计算辅助教育 (Clouds Computing Based Education, CCBE) 多种形式。

本文将从云计算的概念入手, 通过对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优势, 教育云所需的基础资源及算法, 以及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 为教育云产业未来的推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分布式处理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Parallel Computing) 和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的发展, 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 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 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 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 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 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其次, 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 使用起来也最方便。此外, 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最后, 云计算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

2 云计算的技术优势

(1) 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 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 但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体位置。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 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 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2) 高可靠性:“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 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3) 通用性: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 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 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4) 高可扩展性:“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 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5) 按需服务:“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 你按需购买;云可以像自来水, 电, 煤气那样计费。

(6) 极其廉价: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 “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 “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 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 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云计算可以彻底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 但同时也要重视环境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为人类进步做贡献, 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提升。

3 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

3.1 教育云平台

教育云平台为学校及学校管理者提供了一套从日常工作管理、学籍管理到教学教务管理的一系列服务。

此外, 云平台还可为家长用户提供子女成绩报告、行为分析、家教信息、家长交流、家校通, 同时电子书包上还为家长提供监控管理、通讯等功能。

3.2 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 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 形成一个数字空间, 使得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它是以网络为基础, 利用数字化手段管理校园环境 (包括设备、教室等) 、资源 (如图书、讲义、课件等) 、活动 (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 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在数字校园里, 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 方便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 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目的。但当前学校在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时, 在搭建信息化的通讯网络和公共硬件平台后, 就直接建设各类校内软件业务应用, 缺乏对软件架构的整体规划, 这些应用系统“各自为战“, 导致“信息孤岛”和“身份不统一”, 整个校园信息化陷入“体系混乱, 应用割据”的瓶颈。

事实上, “数字校园”软件环境当前所面临的这些艰巨挑战归根到底也正是由校园软件应用体系不健全造成的。“数字校园“建设绝不仅仅是上几个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的简单堆积只会加剧上述问题, 甚至导致积重难返。为保证校园信息化应用环境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必须重点建设基于云技术的公共基础平台。

具体而言, 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字校园”软件功能框架一般包含以下功能模块 (如图1所示) 。

除去“网络基础设施”层为硬件平台, 以及“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层为学校不断丰富的特色应用, 其余的3横2纵均为软件基础平台, 可统称之为数字校园的“软件公共基础平台”。可提供的信息化应用如下:

4 结语

基于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扩展性、通用性及按需服务等技术优势, 非常适合应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国家教育云”是教育部适应云计算和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 依托云计算技术和平台, 规划建设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统称, 已经被列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中的重点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 共享和共建已是学术界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建议在教育资源密集的地区, 用云平台进行教育资源区域建设、区域运营、区域共享, 从而以推动正在寻求变革发展的中国教育。

摘要:针对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优势, 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幼儿教育中计算机信息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非计算机专业 教学模式 实践

一、中职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计算机知识,树立现代化信息意识

对非计算机专业中职生来说,由于自身的知识和社会经验不足,对计算机的理论和原理会感到很高深莫测,我们的教学如果重理论而轻应用,结果只能是教学流于形式,没学到实际可用的东西而转眼全忘。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立足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树立他们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课也绝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模式的专家人才,从现实上说,中职生刚刚在打基础,也不太可能就成为专家。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增强信息技术意识;着眼于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着眼于让学生掌握文字、图形输入、输出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安全忧患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改进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知识不一定是全部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更多的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工具,通过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方式而获得。同时,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模式来教学,更不能采用”机灌式”来教学。信息技术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一定不能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和动手,要大胆让学生去探索、去操作,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才能为学生将来步入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工作、生活和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我们承认学生发展是不平衡的,学习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兴趣也是各异的。从社会需要的人才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行业部门计算机的用途也是不同的,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性能和计算机强大功能充分的结合起来,那还有什么会学不好和做不好呢?因此,中职信息技术课不仅要开好必修课,而且也要办好选修课,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也是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

必修课的内容应是一些基础的共性的知识、方法论的知识,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和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选修课的开设是必修课的一种延伸,是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和志向的差异而开设。做为选修课则要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空间余地,尽量使学生都能朝着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方向发展。在选修课程设置中,要提供跟学生兴趣相结合的学习软件,如与美术结合的有图形图象处理软件;与音乐结合的有音乐编辑创作软件;与影视结合的有视频、动画编辑创作软件;有多媒体创作软件;有网面设计软件;有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有数据处理软件等。选修课的教学中宜多采用探索式教学,学校仅可能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教师要起点拨和指导作用;现在的软件都有自身强大的在线帮助功能,可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并掌握相应软件的使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建立灵活的成绩考评体系

考评的内容与方式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确定成绩时,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只有这样,信息技术课教育才能在“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的宏伟目标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五、加强学科德育目标渗透,注重学生实践

应当明确,我们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他们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才的质量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劳动者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工作在社会生产第一线的合格人才,而能否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衡量普通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计算机职业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分工合作、集体研究、协同创造精神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J]电化教育研究, 2001,(10)

[2]贺令亚,陈山.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 2007,(05)

[3]周敦,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幼儿教育中计算机信息 篇12

1 云计算的概念及特点

1.1 云定义及其分类

2006年底, 谷歌推出了“Google 101计划”, 正式提出“云”的概念和理论。2007年“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作为一个新名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1]现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云”的范例, 不论是工作, 学习, 或是生活。“云”似乎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云”呢?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它的形式上看, “云”是一种网络化的计算模型, 它是将客户端大量的计算任务集中到以网络集群所构成的服务器中, 从而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的通过移动设备获取服务的模式。

从应用现状来看, 云计算提供三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2] (1) 基础设施即服务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 将基础设备 (如IT系统、数据库等) 集成起来, 像旅馆一样, 分隔成不同的房间供企业租用。[3] (2) 平台即服务 (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 , 打造程序开发平台与操作系统平台, 让用户不需要编程即可开发系统, 且不需要使用其他软件开发工具并可立即让系统在线运行。 (3) 软件即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 是一种通过Web浏览器调用的专业化软件, 供应商负责对硬件和软件能力进行管理, 使之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它是基于云开发的各类应用服务的集合。

1.2 云计算的特点

通过以上的介绍不难发现云计算能够成为当今时代的热点, 他在各方面的特点是不容忽视的。 (1) 云计算提供最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简单的说, 云计算改变了传统的存储方式, 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数据或文件传输到云端进行存放, 当然, 这部分数据也可以共享给其他每一个用户, 而且严格的权限管理, 让用户不必担心文件的丢失或损坏。 (2) 方便快捷的云服务对客户端的硬件要求很低, 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用户只需要通过在浏览器中键入URL, 便可以尽情享受云计算带来的无限乐趣, 而且用户不需要再花费人力物力去购置或更新软件。 (3) 强大的计算能力是云计算的主要特色。在云端由成千上万的服务器构成一个庞大的服务器集群, 它为用户提供了超强的计算服务。

总的来说, 云计算就是以低成本, 高效益的服务使其成为了人们备受关注的热点。

2 地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国际教育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共识, 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 (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 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效益与效率的目标。[4]但是我国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信息技术教育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 对我孝感地区十几所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状况做了初步分析, 分析的结果归纳如下:

(1)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 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必将影响教育资源的投入。在中心城市, 由于政府和社会群众的广泛关注, 所以城市中心学校在教育资源方面明显优于周边地区的学校。这不仅表现在实验室和电脑设配等硬件上, 而且教师的配备也有很大的区别。

(2) 专业教师数量有限:调查数据如下, 本科毕业专门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只占了很小的比例, 而绝大部分的教师均有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担任。经过统计, 在孝感地区的十几所中学里, 有34名信息技术任课教师, 其中专业信息技术教师6名, 约占总人数的17.65%;非信息技术专业教师28名, 占总人数的82.35%。而且在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 这些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缺乏基本的认识, 大部分教师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只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教育当成计算机教育。

(3) 教学资源更新缓慢[5]: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和师资力量的缺乏, 导致部分学校的网络不能顺利的连通和维护, 甚至于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基于此问题, 笔者特地对孝感本市内的几所中学做了调查, 几乎没有中学建立自己的网站, 而且因为缺少专业人员的管理和维护, 校园网络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4) 教学资源利用率小:在条件好一点的学校配有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 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不精通, 以至于多媒体教室闲置, 而同学们在一周中也只有一两节课的时间才能接触到计算机。

3 云计算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由于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迟迟未能全面实施, 针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许多专家试图将云计算引入到我国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来, 如图1是以一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对象组建的教育云平台, 该平台由“云”+“端”两个部分组成, 这里的“云”就是由大量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平台, 它主要为用户提供文件上传、上网浏览、在线视频、及时通讯、电子邮件、数据访问等服务。“端”就是客户端, 任何一台网络终端都可以成为用户访问此平台的接口。

在小范围内通过建立一个公共的教育云平台, 不仅解决了地方学校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问题, 而且使该地区的所有学校和师生都可以进入到这个平台, 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从整体上来看云技术的引入给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一下几点优势:

(1) 解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分布不平衡的问题。[6]基于云计算的平台即服务特点, 学校不再需要购置大量的高性能计算机, 只要将校园网接入教育云平台, 教师或学生通过普通的计算机也能在网上进行学习, 这对于大部分乡镇中小学校来说, 减少了一大笔教育资金的投入, 首先, 他们不用把资金花费在基础设施和各种软件的购置上, 其次, 教育资源是在云端存放的, 学校不需要在资源维护上做过多的投入, 当然,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育云平台可以搜集到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 这样教育分布不平衡问题就不存在了, 因为, 资源以共享的形式存在, 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取到平台上的信息。

(2) 减轻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在网络化的学习中, 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学习, 而教师本身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能。即使是非专业教师只需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培训便可以进行教学, 这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同时, 教师的基本素质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 海量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育云采用B/S模式, 使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只要有一部网络终端 (如手机, 上网本, 平板电脑等) , 都可以接入到“云”中进行学习, 而且云端的资源由专业人员管理和维护, 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快捷地更新, 学生在获得大量学习资源的同时, 由于, 网络学习的方式有异于课堂教学, 所以学生不得不通过E-mail, blog, 微博, QQ等通讯工具与其他同学进行协作学习, 在这方面学生即获得了知识, 又建立起了与同学合作的意识,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 教育云平台的不断扩大, 学生的学习活动也跟着不断地在延伸。学生可以自由控制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由于教育云是一个大的、开放的学习平台, 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 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安排学习内容。

4 结束语

“教育云平台”是在云服务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它在信息技术教育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 我们还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作为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教育机构的决策者, 更要对云计算有着深入的了解, 从而能够结合地区的特点将云计算合理有效地融合到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来。从长远来看,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云计算必将成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技术, 我们只有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 精心部署才能使我国的信息技术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所以, 研究云计算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将对我国未来的信息化教育有着很大的意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 对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为了反映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从云的相关概念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以及云计算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优势地位三个方面, 对云计算在地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彭红光.基于区域云的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6:23-25.

[2]张涛, 王磊.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继续教育研究:2011.7

[3]刘晓刚.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系统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5

[4]李艺, 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

[5]章泽昂, 邬家炜.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2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师教学下一篇: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