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2024-12-21

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共12篇)

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篇1

摘要:中国体育事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的体育大国地位逐渐增强,但体育管理体制的诸多弊端阻碍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必要积极推动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对其战略设想、战略任务及战略方针进行统筹规划,使中国逐渐朝着体育强国迈进。该文对现阶段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设想,且探讨了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战略,设想,实现

中国体育发展的速度与体育管理体制密不可分,良好的体育管理体制对体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事业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变革现有体育管理体制,积极构建相对完善的体育管理体系,并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路子。

1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举国体制战略被确定下来,体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也随之开展,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影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国民对体育产业的需求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并成功申办了北京奥运会;第三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后奥运会时期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步伐更为深入。经过三次大的变革,体育政治目的逐渐削弱,机构设置和职能分配趋于科学化,体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但现阶段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1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不足

一是中国体育管理机构相对较少。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体育事业在近30年以来获得较快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及需求也不断提升,但各省、市在体育产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上还存在“身兼数职”、部门职能叠加的不良现象。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体育产业被边缘化,社会各层级的体育需求难以获得释放,以致体育产业发展受限。

二是社会管理不到位。国家层面的体育事业与民间性质的体育发展缺乏沟通、连接,体育中介组织的效力难以发挥,行业协会不足以弥补市场主体与政府管理之间的矛盾,即使部分省市已经开始注意到社会管理在体育管理中的作用,但因管理机构的管理界限不明、责任与权利不统一,以致于项目协会、项目管理中心等机构难以推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

1.2权限不明

针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国家与地方、区域与区域、各体育社团与体育系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分配不协调,体育管理与发展的价值取向、目标各不相同,不同部门及主体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利益纠葛。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为:一是体育管理体制的系统化研究不足,基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足, 以致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保护;二是体育机构之间的权责不清,一个机构与另一个机构之间在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等方面存在严重叠加、重复的现象。

1.3结构失衡严重

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外部结构失衡,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速度不均衡。竞技体育发展迅速,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获得了业内外一致认可,而体育产业与竞技体育发展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存在失衡现象,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等上游产业的产值较低,而以体育服装、中介为代表的中游产业及以体育旅游为代表的下游产业的产值相对较高,但发展的质量参差不齐。

1.4管理效果不理想

体育管理的实效与质量是检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体育管理效果较好则表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明显,反之则不然。目前,我国体育管理的质量相对较低,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举国体制管理模式仍然是主流,社会力量办体育难以开展,体育市场化运作还很不规范。另外,体育产业的开发、消费存在严重脱节,协调机制与管理模式还相对落后。

2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任务及方针

2.1战略目标与任务

从长远利益出发,统筹规划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战略目标,全面提升我国体育管理水平,完善体育管理体系。所以,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与任务就是: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体育事业协同推进,国家与社会各团体在遵循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共同兴办体育事业,促进各类体育项目的发展,使体育组织与机构科学有序,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说来,我们可将战略目标与任务细分为五个方面:一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协同进步, 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二是改变国家办、体育行政部门办为主的体育管理体制,积极推动社会各成员、团体参与体育事业,进一步推动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三是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立足于现实与着眼于未来、赶超发展与跨越式发展、体育与人类文明协同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的管理体制;四是搭建科学有序、界限清晰、功能齐全的组织管理模式,从而协调好体育管理体制各层面、各部分与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五是从中国现有国情出发,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路子。

2.2战略方针

一是坚持发展体育生产力、促进体育文明与满足人民体育需求相结合的方针。作为体育大国,我国体育生产力的发展潜力相当巨大,有效发挥体育生产力可有效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并带动上中下游各产业的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利用体育产业的力量推动体育文明,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各种需求。

二是坚持全面改革与配套改革相结合的方针,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深层次问题。体育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变革,从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进而发展成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整体性机制。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解决体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深层次问题,从而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

三是坚持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针。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个步骤的变革都需要与体育发展结合起来,从整体角度推动改革发展。另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还要有层次、有重点、有计划地解决重点问题与主要矛盾,将每个环节衔接起来,进而推动体育改革的整体发展。

四是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的方针。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与体育发展、体育稳定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推动力, 进而推动构建相对完善的体育管理机制。发展是硬道理,体育发展必须通过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而实现,且体育发展的程度直接成为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另外,稳定的体育工作局面能确保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体育发展有序进行,并推动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五是坚持依法确认、巩固和保障体育改革的方针。在新形势下,体育改革必须纳入社会主义法治轨道,以确保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另外,积极将体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国家意志、法律意志,将立法、执法与司法结合起来,使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具备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现途径

3 . 1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必然带动其他环节的改革,这对革新体育行政管理模式、完善体育管理职能、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有效发挥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宏观管控作用,统筹管理,在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有计划、 有重点地对体育市场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有效行使对体育的管理职能,加强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与机构管理。二是按高效、 精简、统一的原则,重新规划各级政府部门的体育行政部门,合理设置体育管理机构,按照体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完善体育各环节的管理,构建相对完善的体育行政管理体系。三是加大对体育行政管理的投入,合理分配各职能部门对体育的监管力度,确保体育行政管理取得较好效力,推动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四是积极转变体育行政管理模式,将政企、管办分离,努力贯彻国家体育发展方针政策, 大力发展体育基础设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体育公共产品,以强化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五是有效处理社会团体与体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将组织实体化推向更高的发展方向,研究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之间的运作模式。六是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对体育行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加快建设一支体育行政管理队伍。

3 . 2运动项目管理、运动训练管理、体育竞赛管理体制改革

一方面,具体部署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国家体育总局与全国性的单项体育协会通力合作,将总体设计、统筹规划与具体内容结合起来,逐步完善运动项目协会管理体系,从而为项目协会的实体化建设奠定基础,规范项目协会的管理,实现向项目管理的协会制度过渡;积极将单项体育协会与体育总局融合起来,不断推动完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另一方面,积极发挥项目协会的作用,加强对运动训练的归口管理,丰富国家队组建形式,积极转变运动训练与运动队伍的组织,探索出一条体教一体化的新型训练路子,推动运动训练管理体制改革。同时,推行大型体育竞赛主办权、管理权与运营权分离的体育竞赛管理模式,吸纳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组织的参与,不断开放体育竞赛市场,完善体育竞赛宏观调控体系,加快体育竞赛的赛制创新,构建相对和谐的竞赛气氛。

3 . 3体育人才培养与使用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大胆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完善大中专院校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将教育、科研、训练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中坚力量。二是公开选拔运动员、教练员,规范各类人员与部门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善运动人才的市场化运营管理,积极探索运动人才的培养模式。三是用好、管理好各类体育人才,引进有突出贡献的体育人员,实行竞聘制、绩效考核制组建优秀的体育人才队伍,不断变革体育人才的使用与培养机制。

3 . 4基层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一方面,明确各基层主体在体育组织建设上的职责,从整体上对基层体育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全局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实现政企、政社分开,各主体共同推动组建合理有序的基层体育组织;发挥各政府部门的作用,积极配合体育部门的发展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对基层体育建设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分解社区、街道、居委会、县、乡镇、村等基层组织,积极发挥各组织的作用,逐步形成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等体系健全的体育指导与组织模式,为新形势基层体育组织网络的建设贡献力量。同时,重组与组建体育事业单位的运营模式,将更为活跃的社会力量引入其中,扩大体育投资渠道,形成体育事业法人制,进一步激活基层体育组织的活力;将体育事业的公益性与效益性结合起来,扩大体育事业的发展空间,使基层体育事业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应按照我国国情,根据各地区体育发展特点,积极组建各类体育俱乐部,带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参与体育发展。

4结语

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转变管理理念, 简政放权,让体育发展逐渐融入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推动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要变革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结合运动项目管理、运动训练管理、体育竞赛管理的变革,加快推动基层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篇2

摘要:为了加快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外汇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圆满的效果。本文认为今后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将是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行比例结汇形式的意愿结汇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扩大中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完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和法规。确保中国经济真正融入国际经济主流。

1994年初,中国加大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施了“银行结售汇制、汇率并轨、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并于1996年11月取得阶段性改革成果DD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基本吻合,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度评价。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1.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

1996年11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原则及其内容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可兑换前的侧重于外汇收支范围的严格审批转为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外汇管理的方式由事前管理、直接审批改为事后监督、间接管理的模式。这就是说,凡是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只要单证齐全、真实可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对外支付货款及运、保、佣费用。按照国际常规和改革顺序,一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应继续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不过,中国并没有急于求成。鉴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脱离实际,过快开放资本项目造成外汇流失、频繁发生金融危机的事实,中国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并在1997年1月14日新发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管理。”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汇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中国作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和及时的.。随即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2.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为中、外资企业及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汇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本着这一原则,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努力抓了这样几项改革:一是于1997年1月1日起,开始进行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为企业提供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保值手段;同年10月15日,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帐户,保留一定限额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二是增加外汇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性。1999年5月28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开通了国际互联网网站,内容包括全部现行外汇管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点分析 篇3

(1.兰州交通大学体育部,甘肃 兰州 730070;2.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是自然发育和人为选择、取舍及规划设计二者结合的构建过程。对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中凸显的种种矛盾,从权利和利益、制度和规则、产品和资源、文化和信仰、需求和动机、价值和伦理等基点进行深层次剖析,旨在准确定位,合理把握体育体制改革的实质,并为体育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促进体育改革与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体育体制;改革;理论;基点

中图分类号:G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12-04

Analysis of Theory Base of Sport System Institution Reform in China

FAN Hong-wei1, QUAN Bin2, DONG Yu-feng2

(1.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Jilin China)

Abstract:It is a process combination of natural growth with artificial design, taking and programming to the institution of Chinese sport management. To all highlight kinds of questions in Chinese sport institution refor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undation deeply from right and interest, institution and rules, product and resources, culture and belief, need and motive, value and ethics, aiming at accurate positioning, reasonable holding the essence of sport institution reform, offering consultant to sport supervisor section, and promot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sport reform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Key words: sport institution; reform; theory; base

过去30年中,我国基本上是以改革推动开放,而今后较长的时间里则更多的是以开放促进改革,这已成为体育这个率先开放的系统改革的重要动力。百年奥运之际,体育理论界又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尤其是针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的讨论褒贬不一。绝大部分观点认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取得的成绩;有学者认为,举国体制存在种种弊端,2008年奥运会后,举国体制将退出历史舞台;部分学者认为,2008年奥运会后,举国体制将得到创新和发展,继续发挥它的功能。フ庑┥畈愦挝侍夂兔盾则表现为:中国体育管理的权限过于集中、各级组织权责不明、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其最大的弱点是体育运动不能顺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以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不能协调发展。基于此,笔者将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理论基点进行提炼、归纳,从权利和利益、制度和规则、产品和资源、文化和信仰、需求和动机、价值和伦理等六方面探源,以期合理把握体育体制改革的实质,又好又快地实现体育改革与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的协调发展。

1 权利和利益基点

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它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任何改革都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关键在于政府、社会及市场之间的博弈及利益分权,也决定了体育及其管理体制的性质和形态。[1]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竞争才可以产生效益。[2]改革的发起和阻滞应发生在原有利益竞争格局中既得利益最大的部门或人。改革之初,中国主要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体育制度变迁的方式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表现形式为政府通过政策和法令对改革过程从整体上进行规划、组织、协调,主导着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但从当前改革看,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改革已经受阻,阻力主要来自既得利益者和体育改革措施的制定者,由此形成了现实体育行业管理中的法律、政策与行业规范交织在一起,矛盾、冲突、竞争充斥在其中的问题。

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讲,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人在没有制度制约或制度不完善而无法制约的情况下,必然会追求个人或单位的利益最大化。体制改革中,体育总局和其下属单位在制定改革措施想方设法地保护自己利益,对体育资源进行垄断,不愿将手中的权利让渡给社团和协会,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致使建立新体制的改革措施难以落到实处。

伴随体育举国体制依存的内外制度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特征表现突出,政府和市场协同和互补。我国体育管理体制要迈向更加完善、合理、良性运行的目标,政府行为必然要缩减,社会行为必然要增多,社会性的管理、调节居于主导地位,只有如此,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在国家观念、市场逻辑的博弈过程寻求到良性发展的路径。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因而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存在,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社会办体育将占主导地位,相对而言,较贫穷、落后的地区,国家行政机关将继续行使主要权力。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渐进性,并在对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和成本做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改革的有利时机,科学把握改革的节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改革。

2 制度和规则基点

制度是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大部分利益主体,尤其是新生利益集团来说,现行制度是一个管理效率低下、人为障碍重重、破坏公平竞争原则、无法保障利益均衡的“失效”的制度,急需创新出一个高效、公平、协调的制度,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和既得利益集团的人为阻力,体育制度变迁还需要很长的过程,从而使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向:意识形态的创新、财产所有权的变易和政府改革显性化。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中国体育体制改革进行分析,认为体育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各利益集团,动力来自各利益集团的博弈,实现体育制度创新必须要打破“路径依赖”,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推进制度变迁。[3]因此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本质特征可以归结为——在现象上表现为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而本质上是一种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相互博弈的社会公共选择和制度变迁的过程。体育的主体结构由纵向利益体系和单位集合的横向利益体系构成,纵向利益体系由个人、集体和国家构成,横向利益体系由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等组成,是一种平行关系。

体育利益集团的博弈为制度变迁提供了动力。一种制度安排形式,对应一种稳定的利益分配格局,但这种格局只是表明各利益主体的相对均衡。诺思认为,制度变迁的原因是制度失衡,体育制度的不均衡是指现行的体育制度不再是一个可供挑选的制度集合中最有效的一个,在博弈中产生了新的利益均衡,为了保障这个均衡的利益格局,作为变迁绝对主体的权威者就要提出新的制度,并利用其权威推行该制度,完成制度变迁的过程。

同样,文化进化形成的规则对制度是明显地有约束的。显规则是指在形成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为全体成员所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总和。潜规则是“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又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4]探究中国社会的规则起源,我们会发现最初是一些人甘冒被惩罚的风险,违背社会中一些现行的惯例和习俗。如果冒险的结果证明其行为是错误的,他将会重新服从规则;如果他从风险中获利,并且两相比较利大于弊时,其他人也会看到这种好处,便纷纷效仿。当效仿的人数达到一定的临界点的时候,作为一种新的内在制度的潜规则便产生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的“金牌内定”、“假摔”、“弃权”事件是对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规则的践踏;而体育腐败、“假球”、“黑哨”中的权钱交易则是对法律规则的公然违犯;体育行业“黑色事件”不断,说明潜规则的盛行对体育秩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但是,反过来讲,当一些潜规则大行其道,几乎取显规则而代之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潜规则进行道德的谴责和情绪化的批判上,最需要的是对现行显规则进行深刻反思,及时消除这些潜规则的不良影响,修正现有显规则,以适应体育对完整意义规则的需求。

3 产品和资源基点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依据市场经济的有关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将体育产品依据其社会功能分成三类:公共体育产品、私人体育产品、混合性体育产品。公共体育产品是指能够使公民受益又很难由市场产出的体育产品,如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服务;私人体育产品是指由市场产出的体育产品,如职业体育;混合性体育产品是指既包括市场产出,也包括非市场产出的体育产品,如公益型俱乐部的经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的“举国体制”实质上是一种“政府垄断体制”,体育经费大部分来自政府,政府体育部门掌握并依靠行政命令支配体育资源,将奥运金牌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公众,以此获得财政的支持。在资源总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这必然会产生矛盾,出现政府与民争利的情况,政府垄断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由于政府的权威性和垄断性,作为体育体制改革绝对主体,下一步的改革还是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

从体育本身来讲,对实现既定的目标,举国体制理论上比其他体制有更大的优越性。只要信息充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不存在谁优谁次的问题,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理论上也是等价的。[5]国内大环境改革的显著特点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目标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关的公共领域的改革也相应是以公共化为导向的有效机制,[6]这要求体育体制转型要沿着相似的路径演进,即政府主导下的渐进式改革。具体地说,政府应该从私人性、竞争性、微观性的领域逐渐退出,转向公共领域、非竞争领域及宏观领域,承担起公共服务的职能;还要逐步摆脱过去政府在体育管理中直接的、行政的、参与式的管理,适时地转向间接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法治式的管理。但由于中国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性,体育的发展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因而我国体育体制的初始状态也是非均衡的,不同地区、不同体育部门在体育生产要素分布和影响体育体制创新的环境条件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体育体制转型中采用了“梯度推进”,[7]先在体育体制改革条件成熟的地区、领域进行体制改革试验,利用梯度推进的“势能作用”渐次扩大改革的力度和范围,最终实现体育体制转型的最终目标。

4 文化和信仰基点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用什么样的思想方

法研究和探索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律,结果大不一样。[8]体育是由具有理性与意志的人创造的。体育改革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的大调整,它必须取得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支持,必须有一个宽松的公众舆论环境和足够的体育社会心理承受压力。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有效率的制度并不能自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文化传统、信仰体系等都是根本性的制约因素。体育是人类的文化成果,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文明水平。举国体制有着古老的传统体育文化之根,必然要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文化传统对人们认识及思维方式的影响而实现的。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清举国体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才能激发全国人民维护这一体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获取强大而永恒的原动力。

政治的一致性取决于思想的一致性。中国体育改革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受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本质上则是文化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讲,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努力追求的是人类的可能性,即人类可以做到什么;而东方体育文化则要说明人类的必要性,即人类应该做到什么。[9]从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来看,中华民族重群体,重权威,强调统一的文化特质,表现出管理的集权化倾向,体育管理的行政色彩比较明显。相反,在西方文化中,倾向于强调个性发展,因而在西方国家的社会体育管理中极少有集权制的管理,体育事务的具体管理几乎都交由各种社会体育组织进行管理,[10]体育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促进人类交流、提供娱乐健身手段等方面的功能。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主管文化的行政部门不管体育文化;主管体育的行政部门,重竞技、轻群体,重提高、轻普及;体育政府部门、体育自治组织以及专业性的体育服务机构三重管理主体之间的权责互动关系还处在初步的磨合阶段,国家依然是体育管理和推进体育向纵深方向发展最重要的主体,不利于真正形成体育多元管理主体的局面,在创建和谐社会,重视精神文明创建的今天,很有改革之必要。

5 需求和动机基点

事物的发展是由其内部矛盾所决定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与传统特点以及体育自身的性质与发展程度,运用系统的、历史的观点来分析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问题则显得比较客观且全面。ヌ逵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满足人们的体育公共需求。在现阶段,这种公共利益具体表现为:竞技体育进一步为国争光,提供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没有金牌则是公共风险;群众体育进一步普及,提供给人们一种身体上的愉悦和满足。而市场的基本功能是通过价格的波动反映出需求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提出需求和怎样去满足这种需求,就成为推动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动力。[11]为了更好、更快、更经济、更全面、更具活力地为目标服务,改革应以人们的公共体育利益为导向,而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也不能以金牌为导向,改革每前进一步,应让老百姓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实惠,决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也不是为了实现社会化、产业化而改革。改革只是手段,不能从改革本身来判断改革的正当性,体育改革的“彼岸”只能是人们的公共体育利益。只有服从于公共利益,改革才不会出现偏差,才能真正体现我们改革的终极价值。ニ孀畔执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我国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普遍存在着行政效率低下,服务不高的弊端,现行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性早就显露,主要表现为体育事业发展经费不足和体育行政部门管、办矛盾突出。推动体育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职业化,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新型体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势在必行。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切实考虑到我国体育运动的自身情况和国情等,围绕利益关系的调整、产权制度的创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三个方面展开。因此,政府很有必要吸纳企业以及其他组织加入公共体育组织服务,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以保证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并进而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优质化。[12]未来“小政府,大社会”的状况,国家宏观管体育,社会微观办体育的新型体育管理体制向多元分化的组织结构变革将不可避免。

6 价值和伦理基点

体育价值观念,是体育实践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体育客体意义的认识,体系主要包括体育价值目标和体育价值标准。[13]改革必然要涉及到价值标准的选择与塑造问题,带来一场价值革命。一般来说,价值的本质就在于使主体更完善、或使主体存在和发展更完善。然而,这种价值标准的选择还不能以很清楚、易于控制的社会指标加以再现,政府的价值观念产生于政府内部,通过法律、法规,新闻舆论与自身享有的权力,调整与校正着社会成员对社会体育管理的价值观念。[14]从政府的立场来看,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各种政治需求,并以这种需求的实现来衡量政府工作绩效,他们更多的是把体育当成一种控制社会稳定的“工具”。而社会本身也会形成自身对社会体育管理的价值标准,它表现为人们以自身的体育需求满足度来评定管理的得失,人们更加看重体育在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作用。政府和社会对体育看法的不同,进而造成社会体育管理的价值标准在现实中存在分歧,也正是这种分歧制约着社会体育管理的良性运行。

这种固有意识形态对新制度提供的抵触会生成改革成本。意识形态作为人们行为的世界观,它通过改变人们的偏好体系,而进入人们的行为成本、收益函数之中,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的成本——收益计算及行为选择。长期以来,我国在集中投资和对竞技体育实行“强迫现代化”管理的同时,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政治教育投资,加之我们历来有重精神的传统,使得传统的意识形态资本大量沉积,对旧有体制的“合理化”认同形成意识形态刚性,从而降低了改革的热情和效率,加大了改革的成本和阻力,导致了意识形态剥出成本,使旧有制度的延续在非正式制度里得到了支撑,延缓了体制的改革和变迁。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从价值和伦理层面对旧体制进行扬弃,建立一个伦理型行政的新型模式,使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取向进一步加强,管理方式、方法和观念彻底转变。

依据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也就是说,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并不必定能让工作令人满意。他还提出了二维连续体的存在:“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15]推而论之,“伦理”的对立面是“没有伦理”,“非伦理”的对立面是“没有非伦理”。非伦理型行政观是一种以物为中心、以效率为其核心价值追求的行政模式,采取非人格化的组织为行政活动方式,往往忽视组织中人的需求,忽视社会对公共决策的参与,以及行政组织的社会责任等。尽管非伦理型行政并不是不讲伦理的,但在非伦理型行政中,最高的伦理就是效率,效率就是最高的善。[16]伦理型行政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行政,它关心人,以人的发展与完善为中心,注重社会公平,注重行政组织的公共性,关注行政组织的公共责任,把公民需求的满足、公共利益的实现当成公共部门的最大追求。伦理型行政并不是不讲效率,但它强调组织效率的方向性,即强调这种效率必须是一种正效率、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效率。由非伦理型行政走向伦理型行政,首先要从行政伦理的制度化入手。将表征着行政人员职业操守的行政原则和公平原则、法制原则、民主原则,以制度化的形式在行政组织的规章制度中予以明确,从而确保行政主体对行政伦理原则与行政道德规范的落实。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行政组织的伦理化,更有利于增强政府行政的合法性。其次,要求公务员对自身身份、行政目的和行政价值进行全新的认识,具体说来就是要破除“官本位”思想,真正把自身的权力看成是一种谋取公共利益的手段,把自身对公共利益的追求看成是一种职业伦理的内在规定,在讲求和谐伦理、追求宽容、寻求社会主体的优雅生存、寻求主体的责任感的和谐社会中真正做到公共伦理行政[17-19]

参考文献:

[1] 肖林鹏.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述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3-26.

[2] 王庆伟,任海.陕西、甘肃两省关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问题调查报告[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3):2.

[3] 张新萍.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7(1):5-8.

[4] 贾文彤.体育的规则之治——一个法律社会学视角[J].体育学刊,2007(1):20-21.

[5] 王东升.论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与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7(6):50-51,57.

[6] 朱国平.也说体育改革——兼议举国体制[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9-20.

[7] 尹亭,郑勇.我国体育体制转型期的若干问题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6):8-10.

[8] 梁晓龙.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体育科研,2006(3):9-19.

[9] 卢元镇.东西方文化对接中的奥林匹克运动[J].体育学刊,2006(6):4.

[10] 张本华.从体育功能的多重性探讨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15.

[11] 唐建倦,邹卫国,周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市场机制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6):6.

[12] 刘转青,黄莹莹,李林,等.东欧各国转轨期体育变革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55-56.

[13] 宣振海.简论中国体育改革面临的若干文化问题[J].理论观察,2000(2):55-57.

[14] 韩坤,于可红.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与创新动因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7(1):6-8.

[15] [美]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Robbins),玛丽·库尔特(Mary Coulter)著,孙健敏等译.管理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55.

[16] 颜佳华.公共行政的价值选择与观念转型:以和谐社会为视野[J].新华文摘,2007(18):8.

[17] 苗治文,李勇勤,张大庆.论举国体制的改革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741-743.

[18] 王凯珍,任海.中国社会转型与城市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变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33-436.

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篇4

关键词: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中国,美国

前言:体育管理体制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相互作用的产物。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是以市场供求为先, 国家的宏观调控支撑的经济管理体制, 在体育上也相应的属于以政府主导为主的结合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突显市场经济的特点, 与之相适应的美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是以社会这个大市场为主导, 通过职业比赛强调体育的商业性, 通过体育产业强调体育的消费性。

1、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分析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 中国体育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竞技体育作为中国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管理体制也随之更迭数次。组织机构从以“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为中心任务的“体育总会”设置, 到以后以“举国体制”为核心内容的“体育运动委员会”设置, 再到当前的“体育局”, 经过重重演变, 转向了以国家行政手段为主导, 推行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举国体制”的工作方式。随之国家行政体制改革, 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及运行机制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

1.1、组织机构类型繁多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过多次变更, 曾设立过多种组织机构。每一类型机构都相应的适应一个时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但在随后的历史变化中, 由于历史客观及人为等多方面的原因, 体制改革与机构的撤并未能完全同步, 造成了当前管理活动中多种类型组织机构并存的状况。在中央国家机关机构调整, 我国体育行业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已调整为“体育总局”, 下设了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而地方机构调整却并未完全同步, 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1.2、具有强烈行政管理特色的集权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虽然改变了以往由政府统包、统揽的状况, 但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及我国体育发展的“公益性”特点的影响, 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的管理呈现出较强的行政管理特色, 它虽存在着一些弊端, 但在体现政府意志、实现政治功能、尽快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较大优势。

1.3、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

在政府机构改革的推动下, 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作为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 肩负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由政府管办合一, 向政府与社会管办公离过渡的历史使命。

2、美国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分析

美国体制, 体育人才的早期培养主要由学校承担, 以培养兴趣为主, 再与体育俱乐部衔接, 最终进入职业体育。美国的管理体制是市场运作下的职业体育体制。

2.1、以大学为依托

西方竞技体育强国, 尤其是美国的成功经验之一, 就是有一套完备的培养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体制, 这一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体育和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美国高校竞技体育依托大学, 采取社会化运作方式。它在坚持业余原则的前提下, 遵循市场规律, 进行商业化运作, 走一条社会化、市场化和准职业化道路。NCAA作为美国高校竞技体育运作的核心组织和美国的大学以及体育市场一起成为拉动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前进的“三驾马车”。

2.2、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1) 以俱乐部联赛为纽带的组织机构

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生存手段是向社会提供体育竞赛与表演, 是依靠运动员在竞技场上激烈的竞争与对抗, 以及高超的运动技能, 吸引观众, 立足于社会。美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系采取三级管理的管理体系, 即由全国单项运动项目协会、职业俱乐部职赛 (亦称联合会、联盟) 、职业体育俱乐部组成。它们的关系一般表现为“伙伴关系”, 既各自独立、互不干涉, 又彼此依存, 相互合作, 共同维护职业体育的正常运转。

(2) 依托于社会的发展机制, 俱乐部经营活动的市场机制

职业体育俱乐部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无论它的投资形式如何, 都采用独立的经济核算。它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 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提高服务质量,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并按市场收益合理使用资金。门票收入和广播及电视转播费是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赞助与广告收入在俱乐部资金来源中, 日趋占据重要位置, 这对保证俱乐部收支平衡发挥重要作用。

(3) 联盟的自律机制

联盟自律是指为了规范各俱乐部及整个联盟成员的行为, 通过建立规则和程序来影响联盟的活动, 强化联盟管理, 协调与处理联盟内各种矛盾的过程。这些规则和程序被认为在整体上符合联盟成员的最大利益, 并得到所有成员的同意。它以联盟的章程为核心展开, 规范和约束联盟内所有成员的行为。

3、结论

美国体育这些运行机制的形成与其处于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密切的关系,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体育运行的规律性。我国职业体育处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潜在条件下, 有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把以前的“举国体制”与美国的社会化、职业化“美国式”体制相结合、取长补短, 找出适合我国体育发展的新道路, 从而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得以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林, 李明.国外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的特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1年2月第25卷, 第1期.

[2]鲍明晓.关于建立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第16卷第4期.

[3]陈嵘.中美体育社会化比较[J].体育文化导刊, 2003年第8期.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 篇5

摘要:

中国足球在近二三十年间取得的成绩可谓是屈指可数,不仅如此中国足球的水平越来越呈下降的趋势,越来越跟不上国际的大潮流。本来还能够在亚洲排的上号的中国足球到现在已经彻底沦为亚洲三流。中国足球实力的不断下降和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旨在分析中国足球管理体制现状,以及给出一点改革的建议。关键词:职业化 足球环境 举国体制

引言:中国足球改革是中国整体改革的标本。但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体育最早向国外学习,进行市场化、职业化改革的领域,却不无讽刺地成为了全民“娱乐”的对象。有人据此说,这都是市场化惹的祸。真的是这样吗?

一、中国足球管理体制现状

(一)、中国足球体制:

了解中国足球的人都清楚,中国足球的市场化、职业化改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已经停止了,近年来更是在狭隘既得利益的主导下,大踏步后退了。中国足球并不是市场足球、职业足球,而是行政足球、政绩足球;足球领域不是市场说了算,不是俱乐部、球员、球迷这一足球的主体说了算,而是政府说了算,政府官员说了算。也就是说,中国足球的市场化、职业化实际上是半截子市场化、职业化,或者说是伪市场化、伪职业化。

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的足球和某些领域的改革是何其像!最开始,通过市场化改革,俱乐部产生了,足球市场活了,球员富了,足协也富了。但后来人们发现,在这个市场中,政府的意志无处不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蛮横和居高临下无处不在,资本与权力的勾结无处不在,于是有了联赛的混乱,有了假球黑哨的横行,有了各种乱象的频出;足球场没有成为运动场、市场,反而成了权力和金钱的角斗场。于是,当我们用伪市场化、伪职业化的足球去和国外真正市场化、职业化的足球对抗时,输得是何其惨。

(二)、中国足球管理制度的缺陷:

1、体制落后,伪职业化,商业运营极差:

职业化整整二十年,中国足球行政指令依旧横行,“伪职业化”倾向明显。特别是目前运营中超联赛的中超公司,表面上是独立的公司法人,实质上隶属于中国足协,表面上运营整个联赛,实质上局限于项目招商,功能相当于欧洲国家足球职业联盟下的一个商业部。

2、球场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硬件设施不足,利用率低是直接影响中国足球运动普及的一大主因。目前,伦敦各类足球场约3000多块,北京的体育场不到100块,符合标准的足球场更少,并且国内各球场多为不对外开放的校园球场,足球运动的全民普及无法开展。

3、足球人口极度匮乏:

目前,中国足协注册青少年球员不足7000人,为日本60万,西班牙65万的1.4%,1%。注册职业球员8000人,足球人口极度匮乏严重影响中国足球的发展。

二、有关中国足球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自身问题的改革:

1、净化环境,没有一个好的行业环境,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不过这个在中国做起来比较难,这需要各方面的体制改革进行配合,必须要下很大的决心。而恰恰就是这个决心,在中国包含的太多的暧昧;

2、正视自己,戒骄戒躁

每当有一点成绩,不但行业自身膨胀,媒体也煽风点火,牛皮吹的满天飞,似乎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一战成名、功成名就。一直抱着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中国足球谈何发展?

3、合理分配,论功行赏

例如不进球就从上到下不发奖金,只有底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象现在这样勇夫懦夫、有功无功一律乱赏,人人皇帝,日日笙箫。长此以往,国足一定会把原始的那一点点上进心也消耗殆尽,剩下的只有球迷的眼泪;

4、善待球迷,知恩图报

没有球迷,足球连个屁都算不上!球迷才是足球的衣食父母、才是足球存在的唯一理由。好好善待他们,让球迷高高在上吧,把自己的不可一赶紧收起来。另外,足球这个行业如此富裕,在物质上也好好回报球迷们吧,该免票就免票,哪怕发给现场球迷每人一瓶水,他们的心也是甜的。因为,最可爱的球迷是最容易知足的,而不知所谓的“球星”才是最贪婪的。

国足啊,快醒醒吧,球迷们会回来的,你们也会强大起来的到那时,世界杯的大门才会真正向中国打开,而中国的球队和球迷,也才能真正的昂首挺胸站在世界的面前!

(二)、足球体制的改革:

1、加快体制改革,建立职业联赛独立运营机制,成立独立自主的联赛公司,负责国内各级职业联赛运营。

2、建立并完善联赛公司独立运营机制,联赛公司独立运营管理职业联赛,独立进行商业开发,独立拟订和实施职业联赛发展规划,独立处理职业联赛日常事务,独立对办赛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独立完善和规范的申报制度,审议制度,评估制度,问责制度,各级职业俱乐部会议及联席会议等制度。

3、加快硬件设施建设,鼓励兴建大型专业足球场: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兴建大型专业足球场,在改建现有的公共运动设施的同时,增加足球场数量。

4、加快扩大足球人口,提升足球从业人员素质:开办专门的足球学校,培养高素质的足球人才。

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篇6

摘要:当前体育事业仍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与相对薄弱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之间的矛盾、体育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环境和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体育事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体育事业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的改革要以体育强国建设为总目标,进一步深化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分类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推进体育事业组织体系的多元化、体育事业发展方式的集约化、体育事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体育事业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及体育事业公共管理的法制化。

关键词:体育事业发展;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举国体制;群众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一、引言

体育凝聚力量,体育展现超越,体育创造健康,体育带来快乐。体育是无声的语言,体育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没有歧视、没有价值观差异,它是世界和平友好交流的平台。体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且方法独特,并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助推器。其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从一个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体育在我国的发展,正逐步回归体育的本身,“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也就是还体育于百姓、还体育于健康、还体育于社会。从举国体育走向全民体育,从金牌体育走向健康快乐体育,从事业体育走向产业体育,从计划经济体育实现市场经济体育,让体育为人民健康社会和谐服务。

二、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概况

我国体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跨越。据统计,1949-2008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283个,其中1978-2008年共获得世界冠军2257个,占建国以来总数的99%;创超世界纪录1017次,占建国以来总数的85%。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当中,体质不断加强。2008年我国运动健儿在24个项目中共获得了120个世界冠军,11人2队16次创16项世界纪录。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在北京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89枚金牌,70枚银牌,52枚铜牌,蝉联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第一位。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2007年我国运动健儿在22个项目中共获得了123个世界冠军,8人2队10次创10项世界纪录。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十五期间”(2001年至2005年)的五年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493个世界冠军,创98项世界纪录。在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上实现了冬季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又以32枚金牌,金牌总数第二、奖牌总数第三的成绩再创历史新高。我国7到70岁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37%,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43万余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构成现阶段的中国体育。群众体育是我国增强12亿人民身体素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体或工作对象,在我国的体育发展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发展群众体育具有多方面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生产力,加强国防力量,以及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等方面。

三、我国体育管理体制面临新挑战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主导者,对体育事业发展掌握着几乎全部权力和承担着绝大部分义务,政府出面解决所有涉及体育的一切事务。计划成为管理体育、协调体育行为的主要依据和方式,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全民所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导致从制度安排上抑制甚至禁止了私人及其他社会团体兴办体育事业的可能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尽管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正向着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以政府为主导、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以国家财政为主要支撑、以行政方法为主要手段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经费依靠政府拨款,国家承担绝大部分经济义务。我国发展体育事业所需的一切经费,绝大部分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在这一时期,国家不得不支付日益增长的绝大部分体育事业费用。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被看成没有价值的产业,是纯“福利型”的事业。体育活动具有政治化的性质,造成体育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由于排斥了体育的产业价值,使得体育无法体现其经济功能。

在发展体育事业的过程中,由于过分依赖国家力量,政府一手操纵了体育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被极大地弱化,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阻塞了体育寻求社会支持的渠道。

体育属于社会系统中的“随动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国内外体育发展态势的多重影响下,由于存在体制缺陷,我国体育开始遭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对环境的适应力低,最终使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

四、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

中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已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与存在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建立,必然要求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以自身的创新为基础,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日渐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导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机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致使体育事业不能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必须寻求改革的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社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国家与社会各方面在体育领域内的责任、利益和权力正在重新分配,直至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取得平衡。新的利益群体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单一靠国家办体育的局面不断改善。社区体育的出现,标志着群众体育的“单位体制”逐渐解体。高等学校和工厂企业办高水平运动队所形成的的行业体育正逐渐壮大。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内容日益丰富、需求的层次日益改善,但体育需求与政府的体育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短时间内不可能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体育事业,这迫使体育管理体制向更易于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方向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的功能单一,政治功能往往被摆在突出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作为政治整合工具的功能开始逐渐淡化,体育功能开始呈现多元化特征,体育已由单纯为政治服务转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满足人民大众基本的健身娱乐消遣等需要和目标服务。政府型管理体制难以为继,这就迫使体育管理体制寻求改革之路。

五、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中国体育产业化发展

一般认为,体育产业指的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社会所提供的各类体育服务及其有关体育产品活动的总和”;其外延大致包括体育本体产业、体育派生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三个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因为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体育人、财、物的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相继颁布,也预示着我国体育经济工作新的发展阶段的来临。一方面,国内外体育竞赛市场得以开辟,体育彩票等手段得到很好的利用,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引入了出售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权、产品专利权、广告制作权等多种经营方式。

加大政府支持,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首先,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并让其稳步实施,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其次,扶持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力求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三,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努力培育体育人才、信息、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

加快体育管理、技术服务和企业家人才建设。最好在现有的教育资源下,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各体育相关院校面向市场,开设体育产业专业课程,鼓励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体育产业管理工作。创建体育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社会组织管理和体育指导人才、体育经纪人才市场,促进人才的流动。建立体育企业家联谊组织,加强体育部门与体育家的沟通,提供各种培训、咨询和服务,增强知识交流的活力,增加市场竞争力。

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的作用,主要关注点在赛事筹划推广、人才流动等方面。对专业分工、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市场效率。建立体育经纪人管理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队伍。向体育中介较发达的国家学习,允许国外资金的注入,提高中国体育中介组织的经营水平。

加强对各类体育基金的管理。要不断拓宽体育基金来源的渠道,积极争取境内外社团、企业及个人的捐赠和赞助,增加基金的总量:要通过基金储蓄、投资等多种手段的科学运作,确保现有基金的不断增值。要制定和完善体育基金会的运作条例和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体育基金使用方向的调控和监督,确保各类体育基金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效益,使之成为体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参考文献:

[1]高雪峰,刘青.体育管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篇7

关键词:后体制时代,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

一后体制时代的概念和特征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深化, 中国体育系统迎来了“后体制时代”。要全面理解后体制时代的本质则需要弄明白中国体育界盛行至今的举国体制。什么是举国体制呢?郝勤教授在他的《论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一文中指出中国体育界的“举国体制”是指:为了短期内迅速提高国际竞技体育水平, 国家层面上形成了以政府行政手段快速聚集体育资源并借助政府之手进行配置的方法。这种体制起源于前苏联, 有着很深的计划思维属性, 优点是能借助行政干预力量快速促成并实施。然而,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市场化的不断完善, 一些体育项目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市场化、商业化探索, 如足球、排球等体育项目。当前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正不断深化, 更加强调充分利用市场, 弱化行政手段的干预力度。因此, 这种不考虑市场的供求, 仅采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了中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阻力。目前, 行政机构用人改革加快, 企事业单位早已实现了用人的单项选择。综上所述, “后举国体制时代”是指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政府职能的转变导致运动员的行政事业人员属性弱化, 可期待的制度红利逐步下降, 运动员面临的再就业与运动员文化教育不足之间的矛盾化过程。

二中国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保障机制构建的理论探讨

要解决后体制时代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 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和管理理念。本文就后体制时代运动员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设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立议事协调机构统一协调、统一管理

对于运动员的培养, 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往往分开行动, 导致运动员培养的政策缺乏统一。因此, 在机构设置上, 国家层面由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教育部设立运动员训练与文化教育委员会, 在省以下各级相应的设立运动员运动与文化教育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性质属于议事协调机构, 统一负责运动员的训练与参赛和文化教育, 包括课程设置、教师进修和成绩评定等。上级运动员文化教育委员会与下级文化教育委员会的关系是指导关系, 以此来保证各级委员会能够根据本地区的情况来安排各地区运动员训练与文化教育工作。

2. 试行运动员学习培训制, 建立运动员云数据中心

运动员学习培训制是指在部分运动员进入大学之后, 对运动员的职业意向进行综合评测, 根据运动员的就业意向、学习和训练的情况建立云数据中心, 成立专业小组对于运动员就业意向数据进行分析, 制定专业辅导课程通过云终端发送给每个运动员。通过学习培训制和云数据中心的建立让运动员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技能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塑造。通过引导使体育资源流向学校最终实现竞技体育学校化培养的发展模式。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方面同样要充分利用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 设立云数据库。通过云数据库的建立, 缩小各地运动员培养的水平。通过云数据积极的推广优秀的教育培养方式。

三分析阶段特点, 实现最优时间配置组合

运动员文化教育难在学习与训练中的矛盾难以调和, 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学与训的组合搭配。通过学与训的时间组合来使运动员的学习时间搭配最优。将每一阶段的学习对应这个阶段的训练计划, 合理安排时间组合。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向文化课老师和教练分别发放学与训所需时间的调查问卷, 并赋予每一题的不同的权重来计算出机会成本标准差。从而绘制出时间组合选择最优曲线, 寻找在机会成本风险最小的情况下, 对于运动员综合能力提高的最优时间组合。

参考文献

[1]郝勤.论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2]卢元镇.中国竞技体育现行管理体制的制度性代价[J].体育学刊, 2010 (3)

[3]罗嘉司、屈晓宇.法治视角下退役运动员出路解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

[4]李群、季浏等.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山东、辽宁、天津和八一队的考察[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

[5]蒋志学、张锐铧、田志宏等.英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及就业计划[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9)

[6]黄琳、吴希林.中法运动员文化教育对比及启示[J].体育与科学, 2011 (6)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 篇8

1“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被称为“举国体制”,它原有的含义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政府领导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相结合的体育管理体制,是属于混合型的管理体制。这种体育管理体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组织形态的丰富化,“举国体制”凸显了很多的弊端。

1.1体育管理模式单一僵硬难以满足人们群众的体育需求

“举国体制”下的体育管理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僵硬化的体育管理机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体育的社会服务性难以真正凸显出来。因为在管理的过程中,政府过分强调自身的作用,过分突出管理的计划性,在具体的管理中还容易形成一种政府的垄断行为,不利于这项公共事业的有效开展。此外,由于这种管理模式的计划性与政策性,导致在管理中很难真正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难以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来进行体育事业的运行与开展,体育服务的质量不高。

1.2体育管理的主体单一限制了其他团体的有效介入

体育事业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在体育管理中,政府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也不能否认社会团体的作用。他国实践证明,通过社会团体参与体育事业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的水平,能够充分发挥管理的效益。但在我国体育事业的管理中,由于“举国体制”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导致了我国体育事业的管理主体基本为政府部门,社会团队进入的渠道不开放,社会团体的作用被严重忽视。

1.3过分追求竞技结果,与大众体育产生严重的鸿沟

“举国体制”的管理体制下,我国体育事业难以按照正常的科学的发展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过分强调竞技结果,“唯金牌论”甚嚣尘上,不利于大众体育的开展, 与大众体育倡导的“全民健身”理念存在严重的冲突,这就造成了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之间的比例失调,使体育无法按自身规律发展。

2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过渡中,我国体育事业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事业开始逐步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体液事业的性质和功能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2.1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是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走向

在“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管理模式比较单一,体育管理的主体为政府部门,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指令来直接干预体育管理,护士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在管理中缺乏市场需求的考察等。但随着体育事业的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朗,我国体育管理的主体开始逐步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社会团队参与进了体育事业的管理,并成为体育事业管理的执行者,政府部门退居幕后,成为体育事业方向的调控者、引导者。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这种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协调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能,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能够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这种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中,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作为执行者的社会团队,在管理中,代行政府先前的职责,对体育事业的各项具体业务进行科学管理,有效运行。这种管理模式淡化了政府的行政干预力,但并没有淡化了政府的作用,政府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仍然发挥着“提纲契领”的职能,有效地督促与指导社会团队进行体育事业各项业务的专项管理,同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投入,或者帮助社会团队有机处理管理中的各类复杂又矛盾的关系,便于管理的实施, 最终促进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2“小政府大社会”实现了体育事业的扁平化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的性质从事业向产业变换,政府在体育管理中的职能被淡化被分解,体育事业开始逐步走向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繁多的程序,提升了管理的效率,巩固了管理的质量,明确了管理的方向。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真正将体育推向了市场,将地方体育事业的管理权力交给了地方政府,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体育事业中的管理权限合理的划分。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中央政府在体育事业管理中的主要力量,释放了中央政府的压力,确保中央政府可以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如何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方向转变,同时也明确了地方政府在体育事业管理中的职能,确保地方政府可以将精力投入到全身体育事业的管理中,更好的促进人们健康运动、快乐休闲的全民体育风潮的开展。

2.3不断健全体育事业管理的各项机制,做好评估监督

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完善的体育事业管理机制,能够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伴随我国体育事业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转变,我国体育的各项管理机制也在不断的完善,并在完善的过程中越发体现市场经济的特色。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首先应该构建完善的目标管理机制,根据体育事业自身的特点,根据体育事业的性质,根据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阶段等,制定体育事业的管理目标,根据体育事业的管理目标来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并在管理中要不断的细分目标,不断的理清管理顺序,提升管理的质量。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还应该构建完善的评估机制,政府部门在宏观调控中,要根据评估机制,并辅之以科学的监督机制,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及时审核社会团队在体育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体育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2.4实行体育事业管理法制化,促进体育事业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淡化,社会团队在管理中承担着主要的执行任务,但社会团队的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团队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容易出现诸多的问题,如果没有匹配的法律体系予以规范,那么体育事业的多元化管理势必会漏洞百出。 更主要的是,随着国际贸易的频繁,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体育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体育产业化和国际化趋势并重,我国体育在走出国门时,如果没有科学规范的法律作为支撑,将无法保障我国的体育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在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应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实现体育管理的法制化。

3结语

一直以来,“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模式僵硬化、单一化等问题凸显,体育管理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人们群众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逐步从事业转向产业,体育管理体制的模式也开始丰富起来,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高效化、机制化、法制化等,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我国传统经济开始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经济实体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传统的体育管理模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一个全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提法,正是对政府有可能把一部分权力和利益移交给社会这一趋势的形象描绘。在国家总体结构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体育再也不可能躺在计划经济的摇篮里高枕无忧了,在改革浪潮冲击下,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篇9

1.1、内环境动力的影响

体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在过去, 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 资源较为紧缺, 导致其是封闭的。不管是哪个社会行业, 都有一个属于自己小而不全的体育领域, 逐渐呈现出大封闭体系中的小封闭。而那些能够体现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体育资源的竞技体育系统更是封闭和垄断的。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体育资源, 而且给退役的运动员带来了很多生活上的不便。与此同时, 体育运动虽然加大了运行成本, 但是效率却依然低下。更是由于训练体系的封闭性, 与社会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 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 严重制约了体育的发展。

不仅如此, 我国一线运动队的训练基地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如一些训练基地, 不仅缺乏专业科研人员, 而且还缺乏科研设备, 大多数基地只能够提供给运动员生活和训练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 训练基地的低水平状态更是难以满足运动员高水平训练的需求。

1.2、外环境动力的影响

体育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的新要求。社会步入21世纪以来, 公民更加关注大众体育, 并且对于大众体育的需求是与日俱增。为了满足公民的需求, 政府将会把为公民提供满意的体育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以前, 政府都是将大部分的体育资源放在竞技体育上, 而忽略大众体育的重要性, 导致人们无法通过大众体育来改善健康。现如今, 公民的体育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因为多种问题而不能再满足公民的体育需求, 甚至在默写方面已无力完全为公民服务。因此, 政府必须吸纳企业及其他组织加入, 并且向它们提供优惠的便利条件, 以此来满足公民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2、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体育运动的自身情况和我国国情出发, 以利益关系调整、产权制度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三个方面为基点进行改革。未来的体育管理体制将会向多元化演变, 进而会出现一种新型的体育管理体制:国家宏观管体育, 社会微观办体育。将管和办分离开来, 避免再次阻碍体育发展。

2.1、政府、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日趋协议化

中国的管理模式向来都是自上而下的, 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 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让政府陷入了大量的管理事务, 而且也严重的限制了体育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因如此, 国家更应该在分权的同时努力调整好权力双方的关系, 并以此为标志, 来确立国家体育发展的目标。至此, 政府将与社会团体签订协议, 表明二者的关系将日趋协议化。

2.2、政府与社团结合型的管理模式成为基本取向

不管是在哪个领域, 改革都是必要的, 革旧迎新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体育领域也是不例外的。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政府将决策与执行分离开来。具体来说, 政府将不同的决策应用于不同的体育事务当中, 便于更有效的管理体育。体育的事务性工作完全由体育社团来承担, 这样能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管理体制。自2008年以后, 在体育的管理中, 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两次重要的转移;在权力的分配上, 政府与社会组织团体共同行使执行权和操作权。国家和体育社团分别通过计划和市场运作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样就将政府和社会团体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能够科学的管理体育。

2.3、政府实行分权, 实现体育的层次化管理

现如今体育行政部门将对体育的管理权分散给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政府主要负责国家高水平的运动, 而地方政府的则全权管理大众体育, 就这样逐步实现了体育的层次化管理。

总而言之, 我国体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制度的滞后性、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这些因素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体育事业的发展, 逐步将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有效的平衡起来, 推动着体育往更高的方向发展, 促使全民都能了解体育, 都能进行体育锻炼, 一起努力将体育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程其练.等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 (09) .

[2]王东升.论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与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06) .

[3]鲍明晓.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7, (02) .

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篇10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举国体制,中国体育

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 在北京奥运期间, 经常引来外国运动员的羡慕。作为一种体育发展模式, 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不过, 因为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 在如今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下, 这一发展模式也需要创新。北京奥运之后, 举国体制将何去何从?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精心培养, 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北京奥运会上首次名列金牌榜首位, 并非偶然。中国奥运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相当成熟, 体育科技和体育相关理论的研究, 也已经处于世界的前沿。而这一切, 都离不开举国体制强大的推动力。从未来良性发展的角度看, 举国体制应该继续保持下去。

何谓举国体制?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运动员在各类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国家高度重视和有效组织, 就是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我们将此形象地概括为'举国体制'。”其实, 举国体制并不是中国的专利, 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体制, 不仅在竞技体育方面, 还涉及其他领域。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航天飞机计划, 欧盟实施阿丽亚娜火箭计划也采取了举国体制甚至是举盟体制。由此可见, 举国体制并非我国所特有, 而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一些重要工作、重要工程中普遍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效率极高的体制。

一、中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的运行模式与组织形式

建国以后, 我国初步形成了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优秀运动队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 完善了运动员、裁判员注册制度和国家队集训制度, 形成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管理体系, 形成了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运动会制度和全国城市运动会制度。各省 (区、市) 也根据全运会的周期, 举办全省 (区、市) 运动会, 发现和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 这就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雏形。可以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是实施举国体制的基础, 为国争光的目标和有力的政府调控是举国体制的动力和保证, 以国家队为龙头的多级条块结合的训练体系是实施举国体制的主要措施和组织形式, 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是实施举国体制的重要标杆。

二、中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的意义

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 与我国国情和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相适应而逐渐形成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水平都比较低的情况下, 要想使我国竞技体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必须在集中有限资源、实施有效组织等方面下工夫。在竞技体育领域实行举国体制, 应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 全面认识竞技体育的综合效应和价值。发展竞技体育, 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高水平体育竞赛不但可以满足群众的观赏和娱乐审美需要, 而且在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等方面更有着特殊的、无法替代的作用。

从体育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密切关联来看, 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均有不同表现形式, 在中国更有特殊意义。弱国无体育, 对此国人更有切肤之痛。所以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 体育的振兴既是应有之义, 更有超越体育之外的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的重大作用和意义。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 往往富有多重意味和丰富内涵。各个国家对于体育赛事, 不但积极参与, 而且竞相承办, 其间的得失成败牵动着上至国家首脑、下至黎民百姓的神经。

从体育与经济的关联来看, 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虽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 举国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调整。目前, 竞技体育经费的投入, 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投资的新格局。有些项目通过市场运作, 其市场资金来源已经超过国家的投入。很多体育比赛, 已经由赛事经纪公司来运作。据粗略统计, 国家体育总局各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发展项目的经费中, 市场开发已经占到了一半左右。地方体育部门的事业支出中, 来自社会的资金也占到了一半左右。在部分地区, 市场开发收入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家财政拨款。还要看到, 当今社会, 体育不但能为国争光, 还能为国增利。体育已经成为巨大的产业和高速增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当地GDP的0.7%~1%左右;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年度GDP的贡献率达到0.3%~0.5%。在这个过程中, 竞技体育的有效组织和发展成就具有突出的引领作用。

最后, 体育也是一种文化, 它已经成为继音乐之后又一种世界通行的语言, 本次奥运会人们通过体育来沟通和了解中国的文化, 甚至把它作为考察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进步快慢、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举国体制“举”起的竞技体育, 的确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

三、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存在问题

体育的目的是为了比赛, 体育局、教练员、运动员、运动员的家庭, 一切的一切, 只为赛出个金牌来。我们的“应赛体育”, 对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无奈。因为“金牌”是运动员的“饭碗”, 他们要靠这个来吃饭、来生存。不像发达国家, 运动员大多有自己的正职, 有稳定的职业收入, 失业了也有基本生活保障。靠金牌吃饭, 如同学生靠分数吃饭。参加比赛, 本是参与游戏, 欢笑与泪水都很正常;但只有摘金才欢笑, 其他全都是泪水, 就不那么正常了——这背后是体制性的非正常。拿金牌, 不是靠拼搏, 而是靠拼命。 “应赛体育”与“应试教育”一样, 是最容易导致心态失衡的。古今中外, 无论应试应赛, 这种失衡常有所见。比如过去的“范进中举”, 比如现在的“高考综合症”。北京奥运会跆拳道男子80公斤以上级铜牌争夺赛中, 古巴选手马托斯因为不满裁判的判决, 飞起一脚踢向裁判, 被终身禁赛——这种反奥运精神的行为, 也许也是“应赛体育”的后果。

奥运会刚刚结束一个多月, 就看见国内的网站上出现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消息。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 并没有带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还需要督促, 乃至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的行政命令。我们的“举国体制”, 撑起“大国”的面子, 却和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并无关联。奥运会时大家看比赛兴奋不已, 出了赛场就一切照旧。青少年不用行政命令强迫就不会锻炼。而在美国, 奥林匹克运动和老百姓的生活水乳交融, 奥运会的兴奋能自然带动民间的体育发展, 根本不用行政命令。我们的奥运代表队在奥运会结束后, 组团到了香港, 享受鲜花和红地毯;菲尔普斯回美国后, 下飞机不到24小时就跳进普通百姓用的游泳池教孩子游泳。他不是国家出钱培养的, 是自己在普通的游泳俱乐部里成长起来的。但是, 他对社会的回馈, 却比我们一些运动员多得多。

当今中国体育界赋予了各项目中心太多太大的权利, 这是举国体制集权利于一身的弊端。从制定行业的法规到判定行业纠纷、到行业的商业利益、到奖金的发放、甚至到“铲平”违法乱纪, 中心都管。这权力是中央其他部委都没有的, 其原因是中国的《体育法》近20年没有修订。要知道, 同样的举国体制, 已经不同于容国团时代只有奉献、没有索取的计划经济时代, 也不同于拿了五次世界冠军到美国只能买几百美元老爷车的郎平。近2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经济腾飞与个人收入变化的迅捷让整个世界瞠目, 如今再看1990年制定的《体育法》有恍如隔世之感。期间连中国的《宪法》都修改数次, 《体育法》踏步不前, 本身就是这个领域严重滞后, 没有与时俱进的写照。

四、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发展模式分析

实现体教结合是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拿到很多金牌, 但是有很多重点夺金项目在我国中小学中根本不开展, 比如举重、跳水、射击等等;而在田径、游泳这些在中小学当中具有普及性的项目中, 中国运动员成绩很不理想。也就是说, 中国代表团获得的很多金牌是建立在举国体制这样一种特殊制度的基础上, 而不是因为我们在这些项目中有着广泛基础。金牌和项目基础的脱节是一种特殊状态, 可它的确能起到为国争光和振奋人心的作用。但是,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老百姓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全民健康问题, 也会要求金牌和老百姓平常参与的项目更好地结合;中央也会更加关注老百姓的体质状况, 各省市也会更加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退役后的保障问题, 今后家长们在是否把小孩送到体工队的时候也会有更多的考虑。因此, 方方面面的变化将促使体育和教育更加有机地结合, 培养更加全面的体育人才。由于课业负担过重, 因此按质按量完成体育教学工作, 在一些学校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其次, 教育领域的一些变化也有利于体教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另外, 在北京奥运会竞赛场馆中, 有很多放在北京的高等院校。这样的布局对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也会起到推动作用。教育和体育管理部门在1987年提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设想, 这是体教结合进入实质阶段的一个标志。但是, 迄今为止最初的目标并未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在操作上都没有真正把眼光放在培养为国争光的高水平运动员上。高校招收退役运动员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校争光”, 而体育管理部门考虑的则是为运动员解决出路问题。下一步要考虑高校真正实现培养“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是否可行, 这就牵涉到一系列的制度设计, 也需要打破体育系统办教育的格局。在中国有很多业余体校, 它们是体育系统内部办的, 其教育是独立的一套体系, 脱离了教育部门的管理, 现在看来不能适应培养全民发展的运动员的要求。目前, 一些基层体校已经回归教育系统, 其主管部门由体育部门回归教育部门, 变化已经在发生之中。

修订《体育法》是中国体育举国体制与时俱进的保证。目前, 体育行业利益太大, 自己很难革自己的命。现行《体育法》第31条规定:“全国单项体育竞赛由该项运动的全国性协会负责管理。”当初只是负责比赛, 还有很大服务性政府的特征, 但今天商业、利益已经渗透到每一个环节, 是否还要中心全部“负责管理”?还要以“行规”阻止人家到法院?当今中心的绝对权力就是绝对的, 一些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乃至于芬的“奖金门”事件, 遇事时有理无处讲, 与其说是他们的尴尬, 不如说是当今体育法律的尴尬。

过去政府包揽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切事物的决策权, 而当今中国各级政府正向“有限政府”的目标迈进, 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关系的新格局,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今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扩大公共服务, 逐步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而体育界要做到就应该有适应时代的法律, 《体育法》也该修改了。

五、结语

“如何赋予举国体制新的内涵”是北京奥运会后, 体育管理机构必须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政府主导体育发展的主体不变, 但在培养模式、人才引进、资源共享上, 一些新的理念有待引进。比如, 中国目前民间资本实力雄厚, 通过社会力量、俱乐部化也能产生高水平运动员, 行政部门不再是唯一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机构。另外, 在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体教结合也是一条全新的路子, 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还有, 不断完善《体育法》。融入多种时代元素, 举国体制将变得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东海.“后奥运”思考:金牌观念要淡化举国体制需创新[N].新民晚报, 2008-08-25 (07) .

[2]许立群.刘鹏表示体育要坚持举国体制反驳劳民伤财说[N].人民日报, 2008-09-06 (05) .

[3]胡小明.“举国体制”的改革[J].体育学刊, 2002, 9 (1) :15-18.

试论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与改革途径 篇11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管理 内容 必然性 改革途径

加强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不仅是达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健全大学生身体素质,为国家培养现代新型人才的重要战略决策。因而在改革过程中必须结合管理内容和存在的不足针对性的进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改革的有效性。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几点分析与探讨。

一、大学体育教育管理内容概述

大学体育教育和大学体育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体育教育是上位概念,是以宏观角度来讲的,对大学的体育工作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而体育教学是下位概念,是从微观角度来讲的,主要是单一性的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导,因而大学体育教育管理内容在既要包括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档案、教学设施等方面的管理,又要包括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学生健康的管理、学生的课余锻炼、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业余竞赛活动的开展等,才能全面构成大学体育教育管理内容。

二、大学体育教育管理改革的必然性分析

加强大学体育管理改革是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因而我们必须分析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必然性。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大学现有体育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体育管理制度虽然对有限资源配置进行了合理优化,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属于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和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我国进入WTO以来,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各类人才个性化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加上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多样性,广大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都给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体育教育管理作为大学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大学现有体育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二)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特点必然需要体育教育管理者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当代大学生大都为90后,90后的时代个性特征鲜明,加上大学生来源广泛,不管是生活习惯、经济文化,还是在学生身体特征与文化素质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会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甚至终身,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都会产生一些影响,各种压力也会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而增加。因而作为大学体育管理者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也是对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改革必然性的重要体现。

(三)“规模效应”的影响必然要求学校对现有的体育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当前,每年大学生新生的入学率正逐年缓步上升,由此而形成的规模效应,使得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必须进行改革,加上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畅游在网络世界之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实践就相应变少,身体素质逐渐下降。尤其是当前“择校热”的存在,很多学校的学生人数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一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的缺乏使得当前的体育教育管理水平低下,因而必须对当前体育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从各方面应对规模效应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采取积极性的针对措施,才能将体育教育管理水平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三、试论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与改革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与改革

开展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与改革工作的根本前提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与改革过程中,应在大学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自主学习练习能力,健全学生的身体素质,将终身教育思想融入整个大学体育教育工作之中,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对现有的体育教育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在校期间打下健康身心基础,从而加强自身毕业后的继续锻炼和培育,这是因为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将学生培养高知识的人才,还培养其具备受用终身体育能力和体育素养,也是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与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不断优化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体制

大学体育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改变现行管理体制,尽快将真正具有教学研究、健身指导、健康管理能力的众多体育教师纳入管理队伍,对体育教育的全过程实施管理、监控;并在我国各大学推行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辅导员、体育指导员三结合的管理体制,使高校体育工作队伍既能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又能很好地组织、指导学生的课外运动健身与竞赛,还能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实施具体管理。

(三)保障教师权益,着力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作为学校应打破现有体育教育部门专一和专任的人事建制,使一批责任心强的体育教师成为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兼职工作人员。在充分保障其应有权利的前提下,赋予他们较大的权力与责任,负责管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档案,策划并实施组织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让学校有限的体育师资得到充分利用,体育教师既是课上传授专业知识的导师,又是学生进行课外运动健身的指导员,还是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管理员。

四、结语

总之,探讨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与改革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大学体育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结合大学体育教育管理内容和改革的必然性,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与改革,并对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体制不断优化,在自身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同时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術水平,以提高体育教育管理水平,助推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小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初探[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2]俞林.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01).

简析体育教学管理及其改革 篇12

体育教学管理实际上是体育组织中的管理, 它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方式协调他人活动, 并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 从而实现预定目标。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制定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明确教学工作目标, 保证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运转,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 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 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增强其组织纪律性, 培养学生的勇敢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如今,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新课标的实施, 体育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引领者和实施者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变革和创新也迫在眉睫。

一、体育教学管理的目的及任务

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包含了很强的理论性及实践性, 体育教育者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体育课程, 才能真正地触及体育课程改革的内涵并将整个课程更好地融入教学的过程中, 而这一切都依托于成功的管理。因此, 体育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影响下养成锻炼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现今的体育教学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科目单一, 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体育和锻炼需求;体育教材缺乏前瞻性, 缺乏综合提高身体素质的科目和内容;体育教学授课的时间非常有限, 这使得在整个教学的系统性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鉴于体育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 体育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应当包括体育课程的设置、建立体育课的任务、体育课程的考核等方面。体育教学管理首先应该制定体育教学计划, 明确教学任务;建立和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明确职责范围, 发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作用;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促进教学工作改革;深入教学第一线, 加强检查指导, 及时总结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及特点

1. 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只有通过体育教学、训练才能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全面提高, 才能使学生有旺盛的精力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身心健康的目的。体育教学管理机制正是以学校领导重视为前提, 以教研组长牵头抓为主干, 以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为引导, 以教辅人员的密切配合为保障, 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核心分层分级进行的管理。因此, 体育教学管理正是指导、配合、规范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中心, 也是完成优质体育教学的保证, 是促进学生体育运动发展的助推剂。

2. 体育教学管理的特点

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首先具有管理内容的综合性。体育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一般是体育部或体育教研组, 它是各项计划的组织者、执行者、控制者, 它不仅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 还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组织日常教学活动, 所以说, 与之相应的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其次, 体育教学管理的过程具有连续性。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所以, 对这个过程的管理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体育锻炼的阶段而言, 都要连续进行, 不能中断和脱节。第三, 体育教学管理具有管理的反馈及时性。体育教学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 在其运转过程中, 要求根据反馈原理不断获取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 及时调整各个方面的关系, 使整个系统正常地运转, 以提高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场地、器材等的利用率和效能。

三、全民体育背景下体育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1. 加强和规范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应该涵盖所有体育教学管理的方面。首先, 从教学过程看, 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应适时建立和完善课外体育活动, 鼓励建立课外体育学习和交流。例如, 作为体育课的延伸与补充, 教师可以课外体育俱乐部为依托, 组织趣味体育竞赛, 通过竞赛展示学生参与的项目和锻炼成果, 以娱乐的形式扩大体育健身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体育锻炼, 并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另外, 体育教学管理应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完整的教学监督和评判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次, 从教学的思想指导上来看, 体育教学管理应该以“培养锻炼的习惯”为中心思想, 以此来确立改革思路, 指导整个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发挥作用。体育教学的内容并不是一味的对抗与竞争, 而是希望学生可以学会运动, 所以教学的主旨应该从竞技向日常体育锻炼转变, 将“培养锻炼习惯”的指导思想融入教学管理中。从体育课程方面着手, 推行课程改革, 建立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锻炼习惯为主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的体育教育体系。课程的改革也要遵循思想的指导, 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体能训练、健身训练, 甚至可以增加运动营养学的教学, 并且尽量把大众的体育形式融入到教学中, 提高体育教学的实用性, 让学生能够学到简单实用的锻炼形式, 尽量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体会体育所带来的乐趣。

2. 提高和丰富体育教师教学管理经验

从教学主体方面来看, 教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自身的学历和丰富的教学经历是一个学科教学的基本保证。从教学过程方面看, 体育教学正式的授课时间往往受到限制, 这与体育教学管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存在明显的矛盾。体育是一门实际操作和互动性很强的学科, 体育教学是系统性很强的教学过程, 一个体育项目从学习到掌握全部要领, 需要充分的时间做系统教授和分步骤讲解, 教学课时的减少很难达到这种要求, 更谈不上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体育教学管理应该完善教师定期进修和考核机制, 让教师定期进修学习, 掌握最新的体育教学动态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交流, 促进教师团队中互相学习的风气形成, 通过在相互交流中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和教学水平。

3. 发展和改革体育教师教学管理技术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 (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科目、教学内容等) 一般都缺乏教学管理技术的支撑, 常常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体育和锻炼需求, 也很难使体育课程的效果达到最佳。而隐藏在这一问题之后更本质的是体育教学管理技术的陈旧和教学理念的滞后。很多教师乃至学者认为教学过程管理技术无需很重, 甚至可以没有。但是, 缺乏教学管理技术的支持, 是不可能趋向完善的。那么, 教学管理技术指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教学管理技术作为支持体, 是隐藏在教学过程背后的, 体现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管理手段。具有较高管理技术水平的教师所呈现的一堂好课, 必然是课程内容有序、课程节奏紧密而又轻松的体育课堂。因此, 现代体育教学管理中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技术。教师可以通过课外研读其他研究成果或者教师之间互相观摩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管理技能。

4. 体育教学管理引进新技术———数据管理系统

在体育工作管理中, 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要处理的信息和数据量是很大的。无论是体育课程的设计和安排还是评分, 还有体育运动会的组织、编排等等, 这些工作和数据都很大, 这就给体育教学管理的工作在数量和难度上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及时处理这些繁杂的信息和数据, 体育教师往往会付出许多辛苦的劳动, 也同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 使得原有的教学组织工作大受影响。这时若引进一些电脑软件技术, 如数据管理系统, 就可为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其一, 体育课程编排系统。这是体育中计算机运用的最基础的一个程序系统, 可以完全避免课程相冲。其二, 体育课成绩管理系统。体育课考核常常包括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两个方面, 若在体育教学考核中引用成绩管理系统就可减少教师在计算成绩等方面的工作时间, 也可使整个成绩管理更标准、规范、科学。

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势在必行, 所有的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对体育教学管理及其革新引起足够的重视, 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技术, 科学地管理好体育教学, 同时不断强化提高体育教师、教辅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力求将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孙桂荣, 刘嘉津.高校21世纪体育教学管理探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 .

[2]俞林.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6 (1) .

[3]袁丕业, 杜秀云.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 (4) .

[4]付戈弋.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6 (2) .

上一篇:劳动关系比较制度分析下一篇:出口酥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