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体制对策

2024-10-14

体育管理体制对策(共12篇)

体育管理体制对策 篇1

1 体育管理体制相关概念

1.1 定义

一般的说, 所谓体制, 即社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力划分的制度, 其核心是社会组织系统中通过职能分工设计所形成的权力架构。不同的体制有不同的内容, 它要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反过来也能对社会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较大影响。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

1.2 体育管理体制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是负责体育事业的领导机构和组织、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和责任范围以及由它们所制订和实施的各种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二是各类组织和机构的运行方式、管理方法和控制手段。

2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机制存在不合理现象

在90年代, 我们国家对体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化改革, 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的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政府的职能由原来的主导向现在的引导开支转变。但是在转变的过程中, 出现了地方和国家的行政部门协调不一致问题。如何在社会转型的期间, 把我们的体育管理体制整合顺利, 一切从简, 提高效率, 是我们一直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2 运动员过于职业化却没有职业化体制保障

中国的运动员职业化体制保障还不完善, 大型比赛像奥运会、世锦赛这样的比赛机会毕竟少, 而且参赛的名额也是有限的, 许多无法出头的二线队员。甚至是一线队员苦苦训练了十几年, 一直都没有机会参加大赛, 等到年龄一大, 过了黄金期, 就只能找别的出路, 而这些人往往文化水平都比较差, 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甚至有些世界冠军退役后, 没有好的前途, 日子也过得很惨淡。

2.3 体育法制法规不健全

从建国到现在, 随着一部分体育法律法规的颁布实行, 我国的体育法制体系变得日益完善, 但是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管理不到位, 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尤其是“假哨、黑哨”等一些现象, 严重损害了体育形象, 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 相对能够利用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虽然有《体育法》相关的法制, 虽然有宪法支撑, 但法制不健全, 配合的力度和处罚力度十分有限。法制化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 在依法办事的时候还会存在很多的困难。我们都知道美国是通过《业余体育法》, 来调节体育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而在我国, 由于相适应法律的缺乏, 国家没有办法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对竞技体育有效的宏观管理。

2.4 选拔机制存在问题

现在我们的队员选拔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很难看到像电影那种教练, 可以在学校中找到好苗子。现在, 越来越多的人都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把有潜质的孩子送到正规的体校去学习, 即使进去了, 还存在着教练的问题, 有些教练黑暗, 导致一些好的运动员有成绩却得不到发挥。

再有一个缺陷就是对于一些弱势项目, 比如足球、篮球等, 我们国家一直抓不住重点, 无法突破。我从个人的角度出发, 觉得像这些项目, 我们国家的选拔机制不合理, 许多人才没有被开发出来。

2.5 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不高

国家发展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在国际竞技体育大赛上取得好成绩。竞技体育国家办, 由是竞技体育自身功能和这项事业整体的公益性共同决定的。当前我们国家是单一的发展模式, 由各个体育行政部门举办活动, 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虽然, 这些年, 各级的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和一些高校、企业开展了一些合作, 有的运动队也进行了俱乐部体制改革, 但整体上来说, 都属于试点性质。现在的这种单一模式不利于调动社会机构举办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积极性, 不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的竞技水平提供一个发展空间。

2.6 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们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运行的, 它必然会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出发, 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观念、原则、手段和方法发生一定的联系。虽然与社会市场经济相联系, 但这种关联不是主动的、有目的的使用, 更多的是被动的、不得已的。同时, 很多情况下我们过多的依靠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来配置竞技体育资源, 而使用这些资源的主体往往没有很好的市场精神和效率意识, 就出现了资源占用不合理和效益不高的现象。因此, 如何区别对待不同项目,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是市场机制更加完善, 是进一步优化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必须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3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水平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必由之路就是走职业化, 同时这也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我们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在不断改革发展创新的过程中, 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 随着我们的不断发展, 都会慢慢的解决。我们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管理, 促进职业化的发展。同时, 在一定时期内, 竞技体育还要承担着为国争光的责任, 我们的管理体系一定会向职业俱乐部, 职业化方向发展, 将会和政府、社会办、公益性和盈利性并存, 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政权分开、管理体制、产权清晰的合理机制。

3.2 完善体育运行机制

根据我国体育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合理的规划, 对目标管理、评估、监督、协作机制进行完善升级。把体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理顺清楚, 使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 争取建立良好的体育管理制度和运动机制, 我们政府部门要适当的放手, 不能把体育全盘包揽,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体赛事公司, 体育经纪公司来开发竞技市场, 让他们自己组织、策划、推广赛事, 安排赛事, 进行财务管理、形象包装, 为各级部门、各类球员代理等等。只有这样, 我国竞技市场才能活起来, 才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 进一步为体育事业的进步做贡献。

3.3 重视群众体育工作

看一个国家是否是体育强国, 不是看你在奥运会、锦标赛上拿了多少金牌, 而是看全民健身的情况, 有多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就目前来说, 我国在群众体育方面还相对落后, 群众社区体育管理不到位, 指导人员少, 经费不足, 设施不足。因此, 我国要在群众体育管理上加大投入, 真正把全民健身活动做好,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真正的变成体育强国, 真正的强大。

3.4 加强体育管理体制中的法律法规建设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不断的完善法律, 在进行体育管理体制建设的同事, 必须要要融入更加全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经济政策, 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 准确引导市场发展的体育管理体制。与此同时, 我们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等一定要与国际接轨, 与世界一同进步。对不良行为通过合理的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进行预防和处罚。同时, 为了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就必须要求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素质、管理和技术水平, 并建立监督机制, 保证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的正确运行。

3.5 加强学校体育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

学校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个桥梁来沟通社会与体育主管部门, 对培养体育人才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学生体质健康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未来。因此, 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体育管理工作, 让学校重视学生体育锻炼,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积极为国家培养后备运动人才。

4 结语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不断的改革发展过程中, 体育管理体制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 我们必须依据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加快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尽快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体制。这样才能为我国的体育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才能使我国的体育水平更加高, 变成一个真正的体育大国, 体育强国。

摘要: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 体育管理体制会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便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管理体制对策

参考文献

[1]于力.大庆市业余足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J].世纪桥, 2011 (11) :132-133.

[2]王慧霞.浅析临安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世纪桥, 2010 (5) :110-111.

[3]任建华.高校体育面临市场经济现状与对策研究[J].学理论, 2010 (17) :210-211.

[4]朱晶.影响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因素分析及对策[J].学理论, 2010 (29) :27-28.

[5]张骑, 李科凤.物业服务企业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论界, 2010 (9) :208-209.

[6]肖林鹏.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述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23-26.

[7]苏睿.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J].新西部, 2010 (4) :88.

体育管理体制对策 篇2

关键词:体育强国;体育行政管理;法治化

中国目前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以德治国向依法治国转型的进程之中。依法治国是当今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必经之路。依法治国如何实现?依法治国首先要实现有法可依,在法律健全的基础上推行依法行政,实现行政管理法治化,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成败的关键。

体育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是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自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级立法部门已先后制定了大量的体育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体育领域无法可依的局面已基本结束。然而,体育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体育立法之后的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而是需要体育立法、执法、普法和监督的统一与完善 ,也就是说,只有具备相应的现实条件,体育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才能得以实现。

一、立法:实现体育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前提

构建完善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是体育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前提条件,即有法可依。较为完整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应当由法律(即《体育法》)、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地方性法规(由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制定)、部门规章(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制定)、政府规章(由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制定)及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构成。自1995年《体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但是,从当前我国体育法律法规体系的现状来看,现有的体育立法数量和质量与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差距较大。

首先,《体育法》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且修改工作尚未启动。1995年颁布实施的《体育法》在体育事业定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国家法律层次的专门规范和保障,也为我国体育立法的进一步发展和整体性加强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和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行政的改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等一系列变革的出现,《体育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体育发展的需要, 《体育法》中的条文大都比较抽象,并没有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节的规定,增加了依法执政的难度,急需制定大量的细则。其次,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数量较少,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较多。自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组建以来,除了国务院颁布的3-4部体育行政法规和2010年出台的《全民健身条例》外,体育部门目前所依据的更多是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规章与法律、法规相比,法律效力普遍较低,从体育立法的角度看也未达到国家立法的层面。而且部门规章反映的往往是部门的意志,不能较好地反映和体现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意志。正因为存在这种不平衡,使得体育行政部门权力集中,以规代法、规大于法的现象屡见不鲜。[1]最后,现有的体育法律法规的内容大都是以规范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成绩为主,而对于关系广大公民切身利益的社会体育活动,特别是关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相关方面涉及较少,使得体育法律的受众群体狭窄,不能体现体育法的实质精神。

体育院校新生教育管理对策探析 篇3

【关键词】体育院校 新生教育管理 对策

A study of New Countermeasure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Freshman Management

Abstract: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necessity of the college freshman education management. It will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freshman and seek for some new countermeasures for student education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is aiming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a more effective follow-up work of student education management.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freshman educat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体育院校新生刚入大学,面临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面临新的人生选择,思想上可能会产生许多困惑,若不正确引导和教育,就可能迷失方向。根据体育院校新生的特殊性及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新生教育管理工作,可以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整个大学期间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新生的健康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体育院校新生特点分析

1.1个性较强,纪律散漫

体育院校大部分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好动,讲义气,自我意识强烈,自觉性差,养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散漫性和随意性;集体观念相对淡薄,班级组织纪律松散,对无关自身的事情不关注,参加集体活动较少,甚至找出各种理由逃避集体活动;对问题的认识片面化,不易听取他人的意见,自我感觉良好,眼高手低,给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带来难度。

1.2学习目标不明确,文化基础薄弱

在中学阶段,学生为了考入大学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苦读训练。一旦考入体院后,却未仔细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些学生以为大学生活是快乐、自由的,理想和目标暂时缺失,极易产生惰性心理,感到无聊,课余时间看电影、玩游戏、逛街、睡觉、打扑克牌等现象时有发生,减弱了学习的进取心和动力。所以,新生入学后普遍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下降和转移的现象。

体育类学生参加高考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比其他院校的文化生录取分数线略低,而体育类考生在中学阶段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不够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这些因素导致体育类新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体育类学生普遍存在轻视文化课学习,重视专业训练,不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导致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偏科现象严重,如学生对英语知识掌握较差,入学后又不肯下功夫学,除了个别专业外,大部分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较低。

1.3不同专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实践能力强

体育院校新生在不同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一种情况是普通高考招生的新生,大部分专业技能全面、身体素质好、文化成绩良好;另一种情况是单独招生的新生,专业技能水平突出,身体素质良好,文化成绩不理想,专业基础不够全面。出现不同专业的新生基础参差不齐。

体育院校新生普遍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接纳新的事物上手快;人际交往能力强,兴趣广泛、积极参加各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勇于走出校园,利用课余时间到一些社区、俱乐部、培训班等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并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学生自主联系赞助商,由赞助商出资、出物,学生负责宣传策划,既解决了开展活动的经费问题,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 体育院校新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新生由中学跨进大学大门,是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起点,一个质的飞跃。他们在思想和心理都处于骤变而急剧发展的阶段。加强新生教育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1体育院校新生教育管理是整个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根基

刚刚迈入大学的新生,面临着从中学到大学的大转折,是体育院校新生接受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起点;是学生完成角色转变的关键阶段;是整个大学学习生活甚至将来人生发展的基础。新生入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管理工作的难易程度。所以,对新生的教育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一工作做好了,以后的教育便少、快、好、省,否则,可能出现多、慢、劣、费劲的局面。打好根基,定然为今后的学生教育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2体育院校新生面临新的定位和选择

体育院校新生面临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生活、面临着新的人生目标选择,急切渴望探索,找到快速的途径融入大学生活。这个阶段,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应采取全面有效的教育管理,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之能够迅速的转变角色、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 体育院校新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体育院校新生是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群体,其思想相对不成熟,自觉性差,但可塑性强,能否抓好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大学学习生活的健康发展。因此,应该针对体育院校新生的特点,探索适合体育院校新生教育管理的对策。endprint

3.1强化一个工程、创新两个机制、搭建三个平台

3.1.1依托固本强基工程,规范党建,发挥党员的帮教和带头作用,以党建促进学生工作的全面提高。建立党员档案库,使党建工作更加规范化、实效。设定党员个人档案,充分发挥党学生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党员档案设定个人大学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每学期目标及实施总结;党员帮扶制度;党员帮扶工作计划;帮扶对象的资料;帮扶对象档案;帮扶对象实施效果等。除了党员个人的成长外,还需发挥自身的先进性作用,帮助和引导平时思想和行为不端正的同学,加强沟通、引导。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1.2强化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以约束促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根据本系部学生的特点,制定具有实效性的符合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规范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是教育管理的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学风建设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它不仅具有管理约束的作用,更具有激励教育效应。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应把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如制定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创新两个机制之学风督导工作手册》《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宿舍卫生评比制度》《学生电脑使用管理办法》《宿舍用电管理规定》《宿舍用电违纪处分条例》等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激励促成长、激发学生潜能,奖罚分明,在对违反纪律采取处罚的同时,奖励部分表现突出的学生,用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快步成长。

3.1.3创造交流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社会实践平台

3.1.3.1引导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辅导员与教师、辅导员与家长、高年级优秀同学与新生的沟通交流。

辅导员须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主动与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学业状况,引导学生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组织高年级学生优秀与低年级学生的经验交流,认真做好每学期末邮寄家长通知书的工作。以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做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需要,及时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增强凝聚力,共创和谐的校园氛围。全力保障学风建设成效。

3.1.3.2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重点打造高品位、高层次、内涵深厚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分团委、学生会等社团为依托,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斥粗求精、限量求质、拒俗扬雅,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和科技含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品牌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开展各种健康向上、能发挥学生特长的各项活动,通过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充实大学生活和提高新生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充分肯定新生在这些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这样对于新生的稳定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1.3.3营造实践平台,促学生成长。从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多举办一些基本技能教学检阅等比赛的平台;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等舞台;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引领学生围绕个人素质提高,自觉学习,自觉实践,自觉锻炼。

3.2体育院校新生教育的几个重点工作

3.2.1注重新生的思想品行教育、日常行为管理

新生的思想品行和日常管理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稳定,还关系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能否顺利的开展。在新生发生违纪现象时,可以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对违纪学生现象进行讨论,并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写一篇心得体会;组织学习《广州体育学院学生手册》,并进行闭卷考试,对不及格的学生要进行再次考试;成立学生自律委员会,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在学院综合测评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和延伸,引导青年学生自律上进。

加强“五抓”常规工作。抓考勤;抓课堂纪律;抓诚信考试;抓文明礼貌;抓行为举止。严格考勤,严肃请、销假制度和程序,认真组织实施课堂出勤和纪律的检查。抓好新生上课出勤率和课堂秩序,提高课堂听课效果;进一步严肃考风考纪,杜绝考试舞弊。规范新生学习,要求学生上课提前10到15分钟进入教室,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做影响他人学习及教师授课的一切行为,确保上课质量。要求学生礼貌待人,文明用餐,注意个人穿着,养成良好的个人形象。

3.2.2填补教育管理真空,注重“一早一晚”教育管理

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形成“早起步、早动员、早开展、不放松”教育管理指导思想。早操和晚休,是学生上课时间以外的教育管理真空,也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好时机。利用出操进行教育管理,加强新生专业基础技术;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运动技能;利用音响、声像等媒体手段,丰富学生的出操内容。使学生真正接受出操,愿意出操、主动出操,从出操组织的互教互学中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学生宿舍是进行思想教育最佳的场所,在宿舍向学生灌输教育管理理念比在任何场合进行教育,学生都容易接受,因为很多学生把宿舍作为自己的家,因此,辅导员、学生党员应多深入新生宿舍开展思想教育。

3.2.3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学生干部是形成班集体的核心力量,是实现班级目标的骨干力量,一个班级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班级能否树立良好的班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班干部要选拔德才兼备、关心集体、办事认真、作风正派、人际关系好、服务意识强的同学来担任。要加强学生班干部的培训工作,制定班干部的工作职责,坚持班委会例会制度、工作汇报制度等,使班干部掌握工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教育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张熙.“90后”大学新生的教育管理方法研究[A].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

[2]孙秀峰等.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创高效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A].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增刊,2004.

高职体育管理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篇4

要促进高职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进行科学管理是很重要的。所谓体育管理主要是对体育领域内的相关事宜进行管理。在高职院校, 体育管理人员要能够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能力, 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 使用一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体育教育工作进行管理, 有效利用高职体育现有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进行体育管理, 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管理。虽然现在, 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积极开展体育管理工作, 促进了体育教育的发展, 但在现在体育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一) 体育管理系统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需要有科学的管理系统作为保障, 科学的体育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捕捉信息, 进行快速的信息传播, 对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体育管理系统层级和结构影响着体育管理的幅度大小, 影响着管理的效果, 因此, 科学的体育管理系统设置是很重要的。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其科学合理的体育管理系统, 体育管理系统层级设置存在问题, 体育管理过程中管理层级结构存在过小或者是过多的现象。如果管理层级结构太少就会影响到管理职能的监管, 但如果管理层级设置过多, 又导致管理工作责权不明, 管理人员相互推诿, 导致管理效率不理想。这些都是高职体育管理中存在的客观现象。

(二) 体育管理职能划分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我国高职院校体育管理结构包括的内容很多, 既有学术管理, 又有行政管理, 同时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又分为很多部门, 这种多重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很容易造成体育管理职能划分不清楚, 相关部门和人员不知道自己应该管什么, 甚至存在管理职能重叠混淆的情况, 高职院校体育管理职能划分不清, 导致人浮于事, 管理工作的效果不理想。

(三) 体育管理缺乏与外界的信息沟通。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信息每天都在更新, 每天都在快速传播, 人与人, 单位与单位,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体育管理工作也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封闭状态, 能够与外界加强沟通交流合作, 创新工作模式, 这样, 才能为高职体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但在现在高职院校中, 体育管理工作与外界沟通交流不足, 获取外界体育资源的能力有限, 高职体育管理工作没有得到社会的赞助与支持, 另外, 由于缺乏信心沟通和交流, 高职院校之间沟通很少, 院校间的合作交流不足, 也是影响院校体育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提升高职体育管理工作的措施分析

(一) 积极进行体育管理理念的更新。高职体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离不开先进管理理念的应用。高职体育管理要能够积极进行体育观念的更新, 能够改变传统的混乱管理状态, 积极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作为体育管理人员, 要能够结合院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 建立规范、科学的体育管理体系, 能够充分更新体育管理理念, 能够积极与广大教职工与学生打成一片, 不断争取他们对体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能够集思广益地进行体育管理系统构建, 这对于促进体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实对于体育管理者而言, 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服务, 因此, 创新管理理念要能够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 能够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为基础开展管理工作, 这对于促进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 建立完善的体育管理制度。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 都离不开完善制度的保障, 体育管理工作也不例外。相关负责人要能够认识到建立健全体育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能够建立健全体育管理制度, 能够通过制度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引导体育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有效规避一些麻烦, 促进体育管理工作高效顺畅地运行。要通过健全的制度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衡量, 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并能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 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建立健全体育管理制度, 各高职院校都要根据本校的情况, 进行政策制定。要对原有的制度进行研究,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对原有制度进行合理利用。另外, 新的体育管理制度建立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能够灵活变通, 不断创新地建设相关管理制度。比如, 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着装要求,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使用及损坏赔偿, 教职工对体育器材的借用问题, 都要根据形势发展, 进行相关制度制定, 这样, 体育管理制度的制定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才能有效淡化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体育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建立起来, 才能通过制度保障促进高职体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 实现体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科学化是促进高职体育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进行体育管理中, 不能仅凭个人意志或者是某些人的意志进行体育管理, 体育管理要追求科学化, 无论是管理制度的制定还是管理方式的选择都要求科学化, 要尽可能在可实践性的基础上将管理工作标准化, 能够对体育管理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 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 明确职责的具体要求。院校要积极进行资金投入, 组织专职人员, 研究体育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的举措, 要加强对体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力度, 将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体育管理工作等密切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体育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四) 加大人才力量促进体育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有效提高体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离不开优秀体育管理人才的参与, 离不开专业体育人才的引进。高职院校要重视对体育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能够加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把一些优秀的人才引进院校, 壮大管理队伍。作为体育管理人员也需要积极学习, 认真参与相关培训活动,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对体育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管理, 这样才能促进体育管理工作的发展。作为体育管理人员, 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要熟悉相关体育管理的规章制度, 能够灵活变通地处理一些问题, 能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体育管理工作中去, 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这样, 体育管理工作才能不断发展, 才能促进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五) 创新体育管理方式。在新形势下, 体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必须要创新管理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体育管理方式的创新, 这对于提高体育管理效率具有极大的作用。高职院校体育管理工作需要对体育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等, 开展这些工作如果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就能提高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率, 提高信息的准确率, 高职院校要积极实施体育信息的数据库式管理, 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振勇.新时期下的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1

体育管理体制对策 篇5

(一)我国高校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拥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地,其中大多数为中小型体育场馆。但在实际使用上,由于受到配套设备或管理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主要是服务于学校的大型活动,能够承接全国性比赛或国际单项比赛的高校体育场馆还为数很少。

(二)我国高校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权归属问题

产权不明确现象是制约我国体育场馆开发的约束之一。所有权与经营权无明确分离,政事不分,政资不分,管办合一,经济效益低,管理水平劣质,缺乏经营的独立自主性。

哪种类型的实体应拥有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权来进行管理运营?政府部门应当努力创建运营主体,确立体育场馆法人财产所有权的地位,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高效运营。

2.经营管理者观念滞后

我们走访调研发现,绝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的观念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等、靠、要”的思想难以改变。

3.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当代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企业的效益绝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成为了制约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4.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设计较单一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带有高度的公益性和福利性,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致使国家财政支出负担过重。

二、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经验借鉴

(一)职业俱乐部自营体育场馆模式

目前,欧洲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职业化程度最高的体育职业俱乐部。具体来说,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出售电视转播权、经营广告业务、组织门票收入、开发球迷用品、发展俱乐部的会员、转卖队员、发行赛事预测彩票、经营第三产业等。

(二)国家和政府公共体育场馆

目前,大部分国有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急待进行改革,针对目前老体育场馆的现状,首先要实行政企分开,武汉体育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可容纳60000名观众。偌大一个体育中心,正式工作人员只有14名,而且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组织全年各大赛事和各种大型的文艺演出上。因此,在商业化经营和大型赛事之间要避免冲突,首先应保证体育赛事的正常进行,管理处要协调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国家与职业俱乐部共营的体育场馆

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劲旅尤文图斯队的主场阿尔卑足球场归都灵市政府所有,专门为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而建,耗资1800亿里拉,共有69041个座位。由于阿尔卑足球场并非专门的足球场,和圣西罗球场一样,其球场和看台之间的跑道影响了观看比赛的气氛。为改变这种状况,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一直计划对阿尔卑足球场进行改建,把阿尔卑足球场改造成一个以足球场为主的综合性娱乐中心。

(四)社区类体育场馆

将社区体育中心列为城市体育场馆重点发展领域的理由如下。

1.社区体育中心作为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场馆资源是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认同的原则。

2.社区体育中心具有多功能性、造价低廉、易于管理等特点。

3.社区体育中心可以将许多体育设施集中建设,节省大量土地资源。

4.以建设社区体育中心的方式发展社区体育场馆,可以有效发挥社区体育中心在体育项目开展和组织方面的集聚。

三、完善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定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定位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等。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均属于国有资产,一般是全民所有制且具有一定社会公益性质的经营单位。多元化的运营种类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风险。

(二)高校体育场馆要牢固树立市场营销观念

许多优秀的企业都奉行市场营销观念。例如,松下公司在打开中国内地录像机市场前,曾对中国内地的消费者进行了周密的调查,摸清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及需求,摸准了中国消费者讲实惠的特点。

(三)高校体育场馆应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形式

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形式主要有6种形式:

会员制的经营形式一般在发放会员卡时向客户收取一笔取得会员资格的费用。

承包制是指高校体育场馆通过一定的合同契约对经营设施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转让经营权而获得收入。

体育管理体制对策 篇6

关键词:中专;体育管理;评价;对策

1 中专学校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机构不健全,分工不明确

由于学校总体人数不多的原因,造成体育教师人数稀少,几百人的学校往往只有2—3人的体育教师,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对于只有2—3名体育教师的学校来说显得师资力量非常的薄弱,体育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更不能合理分工,各负其责。

1.2 体育学科得不到重视,成为边缘学科

由于现行中专体育基础设施不健全,体育课所需的硬件设施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体育课正常开展收到很大的影响,体育课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收到重视,久而久之体育课逐渐被贴上小是三门儿的标签,无法得到重视。

1.3学生多兴趣需要与体育教师专业资源稀少不匹配

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和观看一些体育项目,甚至会对这些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学校体育设施的缺少,以及体育教书数量少、体育教师技能、专业技术单一,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实现,只能逐渐被扼杀,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信心。

1.4 体育课枯燥无味缺乏活力

体育教师不能够跟上新课改的步伐,依然停留在原始的体育课状态,体育课缺乏必要的活力和动力,学生尽管喜欢体育运动,但是不喜欢体育课,体育老师不愿主动的去学习新的技术技能,不能及时更新自己固有的知识与技能,原有的技术技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继续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显得滞后、陈旧、老化。

2 中专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构建的研究

2.1 中专学校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

321.1 以体育教师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

学校体育管理是指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学校体育这一块进行的控制行为,学校体育管理从人、财、物三个方面进行,包括体育行政管理、体育教学管理、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育活动管理、体育科研管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及经费管理、体育档案资料管理。[2]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价值和作用,在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中,体育管理工作具有其特殊性,需要针对学校体育的现状开展管理工作[3]。

2.1.2 校、班、生评价机制的建立

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机制是关乎学校体育工作能否正常开展,能否有效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最重要的一环,完善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调动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激情,也可以更好的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评价机制要具有公平性、实效性以及很强的可操作性。学校体育工作需对体育教研处、体育竞训处、学生体质健康处的工作给予评价,同时体育竞训处和学生体质健康处更要对学生体育锻炼请进行及时的评价。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建立学生体育锻炼成长档案,主要包括体育课上课的态度、积极性、认真程度、纪律性,还包括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参加情况、课间操、阳光体育运动1小时锻炼情况等进行评价。具体的来说,正常体育课的内容要进行单独的考核,体育课的评价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体育教师根据上课情况,每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ABC三个级别的评价,严格考勤制度,缺勤的同学一律给予当节课C级的评定,,连续请假或见习的同学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B级的评定,因重大疾病不能参加体育课的同学应给予免考或平均值的评价。第2个部分是把全班学生分成5—6小组,小组之间相互pk进行评价,简称小组互评。第3个部分为考试部分,就是把每学期中所学的技术动作作为考试的内容进行考试,把考试结果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不超过50%。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一定的比例把3部分考核结果进行汇总,作为学生体育课评价的最终结果。体育教研处应定期组织学生对体育教师上课情况进行评价,做到以学促教。把学生的年终体育考核成绩与文化课成绩一并纳入评优评先的评比条件。

2.2 学生管理评价机制的统筹运作控制

2.2.1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评价机制的建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锻炼的负荷与强度,进而达到增强体质的最终目的。所以,以上的评价机制应该根据不同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而进行调整各部分评价所占的比重,要有所侧重点。体育意识的提高往往比身体素质的快速提高更重要,要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抓起,就好比建大楼一样需要牢固的根基,不能本末倒置。学校要积极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把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加强体育锻炼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利用校园展板做好体育宣传,张贴体育新闻报纸,使同学们及时了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体育重要比赛及新闻。

2.2.2 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下载和检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健身素材,并加以加工,使之变成新型的体育教材内容,给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尤其是对于体育器材缺少、师资力量、专业技术薄弱的学校,更需要开发网络多媒体体育课程资源,弥补自身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

2.2.3 建立良好的医务监督团队

及时对班主任、体育教师、学生等进行科学健康体育锻炼知识的培训,以及出现意外伤害、休克等情况时的处理方法,保证体育运动在科学合理的医务监督下安全运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小结

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应因地制宜,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各学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跟踪,有总结,有奖惩,有反馈,反馈的结果作用与计划的修改。如此反复,必将逐步推向学校体育工作的不断前进。总之,各种计划、制度的实施,都要着眼于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方可以把学校体育工作做的更扎实,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1]潘有利,王林昆.我国中小学体育管理现状与策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4(4),1:47-48.

[2]陈志远.学校体育管理的跨文化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6:47-48.

学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篇7

风险的产生源于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及人们对风险认识的有限性。人们之所以认识风险是因为风险通常与损失相关。我们知道,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处理总是乐于制定相应的目标, 但限于各种客观变化着的实际情况, 往往与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存在偏差, 而这种预期目标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负偏差通常被称为风险。风险是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综合。基于此, 体育赛事的风险可以认为是在举办体育赛事过程中所表现的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综合。

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一个风险计划的制定、实施和管理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成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等四个主要环节。

(1) 风险规划:风险规划主要是制订项目风险管理的一整套计划, 包括定义项目组及成员风险管理的行动方案及方式, 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方法, 确定风险判断的依据等。

(2)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其实就是分析致险因素, 致险因素简单来讲就是导致举办赛事产生风险的潜在或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对致险因素的分析就是对各类体育赛事致险因素加以判断、识别、归类并对其性质进行定性的过程。

(3)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规划和识别的基础上, 通过对所有不确定性和风险要素的分析, 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程度, 并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找出关键风险, 确定项目的整体风险水平。

(4) 风险处理:风险处理就是在对各种风险对策评价并选择之后, 经过体育赛事组织者的决策和要求, 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计划, 实行目标管理, 以期降低或规避体育赛事运作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

学校体育活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1) 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涉及到校方、教师、学生和器材、设备方面。校方要根据开课需要, 承担购买器材、设备的经济风险, 有时可能买来的器材因为课程调整, 导致器材闲置;有时因为使用, 难免要损耗器材。教师可能因为选课人数太少, 课程只能停上。学生可能因为选修的课程需要, 必须自备球拍、球, 也可能发生丢失公共器材现象, 有些公共器材需要当事人赔偿损失。

(2) 环境风险。体育教学中的环境风险有下雨、下雪、刮大风等。如遇大雨、大雪, 有些体育课不得不停上;天气太热, 老师或学生中暑;游泳池水污染, 使课停上;游泳池水不清晰, 发生溺水事件时, 影响抢救时间;体育馆空气不好, 引起学生休克等。

(3) 教学运作风险。教学运作风险与教育管理者有关。在安排课表时, 难免发生某个时间段的课程没有学生上课或与其它课程冲突、体育场馆使用冲突等。

(4) 场馆器材风险。在教学中, 偶尔会发生器材断裂致人受伤的事件。对于这种意外事件, 很难确定责任方。但是如果老师事先检查器材, 后勤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器材, 这样的事件就有可能能够避免。

(5) 责任风险。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在岗, 如果教师不在岗, 那出现任何风险, 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发生课表上漏班现象, 那排课人员就要承担漏课责任。同样, 学生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擅自去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 那一旦出现风险, 责任肯定在学生一方。

(6) 人身安全风险。上体育课擦破皮、扭伤脚、拉伤腿是难免的。上游泳课时, 发生溺水、猝死事件的概率非常小, 但是一旦发生, 损失是非常惨重的。

(7) 财产安全风险。信息技术的进步, 有一少部分学生上体育课时会携带笔记本电脑、手机到课堂上去, 这样就难免会发生丢失重要东西事件。当然, 丢失钥匙、钱包 (饭卡、存折) 和书包等事件也会发生。

二、学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任何学校体育教育的组织过程, 都存在着风险, 有些风险事先可以预料, 有些事先无法预料。体育教育组织过程中发生的任何风险, 都会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组织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下大雨、刮大风、下大雪, 都有可能使体育课停上减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体育课上发生的学生猝死事件, 会对活者的心理上产生不可磨灭的阴影, 甚至影响终身;由于场地设施的安全问题, 有可能出现骨折、受伤情况使学生的学业受到影响;由于教师的疏忽, 保护措施不当, 学生受伤的事情屡有发生。另外, 由于学生自身, 不按教师要求进行, 一意孤行, 体育课上引发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面对如此众多的伤害严重的风险, 需要组织者做出合理安排和正确决策,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校体育教育在健康、安全的轨道上顺利地进行, 减少不良影响。因此, 组织者必须对学校体育教育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全面的认识, 并在认识和评估这些风险的基础上, 优化组合各种技术和手段, 实现对风险的妥善处理和有效控制, 设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目前我国部分学校体育场馆已经对社会开放, 在国内体育场馆数量有限但大众健身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 将学校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 益国益民。开放学校体育场馆, 主要是因为大众健身需求日益旺盛, 而公共体育场馆或交通不便, 或收费高, 或场地有限, 很多健身者的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 由国家财政投入建设的学校体育设施却大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据全国体育场馆普查结果, 全国有三分之二的体育设施建在学校;很多城市, 学校体育设施占一半以上。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环境受影响;二是开放场馆将造成体育设施的损耗, 增加维护管理成本;三是校园安全和锻炼者健身时人身安全问题。总之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存在着一系列潜在的风险, 但是又不能不开放, 如果让闲置封闭的学校体育场馆不再闲置和封闭, 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 既是提高国有资产投资效益的需要, 也是发展社区体育的需要, 是件好事, 值得关注, 更值得推崇。因此我们就需要对学校体育活动风险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 基于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会产生更大的风险, 我们更要加强对学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力度, 使体育活动风险降到最低。

三、学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措施

(一) 加强对学校体育活动风险和风险管理策略的认识

根据确认风险的步骤 (图1) , 结合学校体育活动的特点, 我们对学校体育活动风险可以理解为:学校体育活动实施时, 一切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因素和造成损失的机会。对学校体育活动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是进行风险确认的重要工作, 风险确认是实施风险管理步骤 (图2) 中的第一步, 是风险管理的前题条件。然后通过对风险的衡量, 采取最佳风险管理策略 (图3) 制定出合理的风险管理计划, 从而实现对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的科学管理。

(二) 加强学校体育活动风险教育, 建立健全防范风险的措施

(1) 要提高体育教师的风险意识和责任心, 加强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相关安全知识的学习。学校体育的风险管理中体育教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体育教师是意外发生时最佳的预防和处理者。

(2) 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风险意识的培养, 树立学生安全的体育观、全面的体能观、正确的技能观、良好的道德观。

(3) 学校的设备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体育设备、器材的维护和保养, 体育教师也需加强对活动器材的安全检查, 保证器材的安全使用。

(4) 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系统, 可以包含安全消防系统、医疗求助系统、标志指示系统以及救难支持等系统每个系统都必须通过组织、学习、训练及实际操作来达到应有安全维护的保障。

(三) 根据意外发生率的高低和伤害的严重性来选择不同的管理策略

在确定风险后, 我们先要对风险进行衡量, 然后确定采取哪种有效的策略。根据风险管理策略 (图3) , 针对不同情况的风险, 可以采用下面四种方法:首先, 转移风险, 风险的转移通常是通过合同约定来完成, 转移风险的策略在风险管理中是最具体、有效的方法。一般而言, 针对低发生率、高危险性的潜在意外或伤害, 最佳的选择是转移风险这种方式。其次, 保留风险, 当损失频率及损失幅度均很低时采取的措施, 即由学校来承担损失。对于偶尔会发生, 却不严重的风险 (例如:身体的轻微擦伤等) , 一般采取这种策略。第三, 降低风险, 对于高发生率, 却不严重的小伤害, 可采取降低风险的策略。必须制定一套预防办法, 目的在于降低伤害的程度。最后, 回避风险, 意外是经常发生并且造成严重伤害时前三种策略又不能解决问题时, 则采取停止这些会造成伤害的活动, 以回避这些风险, 主要目的是将损失降至为零。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概念, 让我们对风险和风险管理有个初步的认识, 随后列举出了学校体育活动风险的类型, 给读者一个对学校体育活动风险种类的清晰认识。紧接着又讨论了学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基于目前我国部分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会产生更大风险的事实, 我们更要加强对学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力度, 确保学校体育活动风险降到最低。本文在最后总结出了学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学校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邹国忠, 张键.对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 (04) .

[2]袁作生, 潘永芝.面向21世纪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06) .

[3]杜春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的构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2) .

[4]张键, 邹国忠.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构建难点与整体优化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 2001, (06) .

[5]陈峰, 王勇, 闫军, 吴敏.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调查分析与预防[J].四川体育科学, 2006, (02) .

体育管理体制对策 篇8

1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1 . 1体育社团经费不足, 管理不当

在我国,活动经费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快速发展。活动经费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经费来源不足;另一方面是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经费管理不完善。[1]由于学生体育社团的影响力有限,因此要得到社会企业的赞助是十分困难的, 学校又将 资金投入 的重点放 在了学生 会组织的活动上,因此,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就只能主要依靠学生缴纳的会费了。然而,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会员主要是在校学生,其经济能力有限,因而会费也就十分有限。这样就造成了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经费不足的问题。另外,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在经费的使用上也缺乏科学的计划与管理, 造成了大 量的资金 浪费,使原本就已很突出的资金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体育社团的很多活动都不能开展,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良好发展。

1 . 2体育社团缺乏长效的内部机制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管理人员的选拔与晋升以及管理职能的分配等还十分混乱,缺乏长效的内部机制。很多社团内部的管理人员都是由社团内部的已有管理人员根据“关系”引进来的,这样就十分容易造成“拉帮结派”现象的产生,导致体育社团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障碍重重。另外,社长在我国高职院校体育社团中占据着最为核心的地位,对体育社团活动的进行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2]这种“人治”的形式必然会限制社团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阻碍体育社团的健康良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长效的内部机制,促使体育社团内部管理人员的选拔与晋升及职能都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和安排。

1 . 3体育社团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一个组织或团体而言,要想长期存在下去,就必然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只有具有了完整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该制度对组织会团体进行管理,才能够使其得到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才能够赋予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于我国高职院校体育社团而言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团体组织,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由两部分构成,即内部管理制度和外部管理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实现社团对其成员的有效管理,规范其在社团内部的行为,使其严格遵守体育社团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促进体育社团活动的有效进行。而通过外部管理制度,学校可以对体育社团进行有目的的管理,规范社团的行为,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社团进行各项活动的积极性。然而在我国高职院校中,体育社团并不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其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无部门管理”和“双重管理”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限制了其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的发挥。

1 . 4体育教师对体育社团的指导力度不够

在我国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管理过程中,很少会得到从体育教师而来的专业的指导,从而使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工作及活动的开展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虽然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社团都将体育教师作为自己的指导老师,但是却只流于形式,体育教师在实际上并没有对体育社团的管理作出长期有效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即使体育教师对体育社团进行了专业的指导,也仅局限于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对于社团的管理工作却很少进行指导,是不全面的。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师对体育社团的指导力度不够,严重阻碍了体育社团的科学合理发展。

2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管理的对策研究

2 . 1加强体育社团经费管理, 增强体育社团运行自主性

由于活动经费对于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想方设法增加经费来源,并提高经费管理水平。要使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得到增加,除了要向成员收取一定的会费之外,还要通过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来吸引社会上的各种企业向自己提供赞助,另外,也要积极主动的向有关校领导反映和申请社团活动的资金支持。要提高社团活动经费管理水平,就需要做到财务公开,将体育社团的资金收入、开销及剩余资金对社团成员进行详细的定时的公开,使社团成员对体育社团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随时的监督。

2 . 2加强对体育社团内部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规范人事安排

体育社团内部机制是否完善,对于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体育社团内部机制,才能够规范社团成员的“进入”和“退出”,才能够使社团内部成员的晋升得到规范,才能够将社团成员各自的职责明确下来,才能够确保社团内部管理打破“人治”的局限,早日实现民主化。如果体育社团不具备完善的内部机制,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各项活动的开展就会受到阻碍,其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体育社团内部机制。具体而言,需要制定健全的内部成员的选拔与晋升机制,要定期开展成员经验交流活动,要建立系统的成员退团机制等等。

2 . 3建立健全体育社团的内外管理制度, 加强领导和管理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要实现规范化管理,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作保障是不可能的。[3]由此可知,在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管理中,制度建设是多么重要。体育社团管理制度包含有两部分,分别是外部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要加强外部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做到三个方面:首先,要将体育社团管理活动纳入到学校的整个工作计划当中;其次,要加强校团委对体育社团的领导与指挥作用;最后,要建立系统的激励制度,对体育社团中表现较好的成员进行一定的奖励。而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就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即建立档案制度、制定宣传制度、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以及建立严格的体育社团成员选拔和培训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高职院校体育社团从整体上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其管理和领导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2 . 4加强专业指导, 提高体育社团管理水平

专业的指导对于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同样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水平,就必须要加强体育教师对其的专业指导。而要加强体育教师对体育社团的专业指导,需要做到将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工作纳入到教师工作量中去,这样才能提高教师对体育社团进行指导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对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及时的激励,从而保证专业指导达到较高的水平。当然,还要注意引导体育教师对体育社团做出全面的指导,不能只局限于对社团活动进行专业的指导,更要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工作进行专业的指导,这样才能实现体育社团的科学管理,促进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

3结语

体育管理体制对策 篇9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襄阳市社区体育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 具体调查了襄阳市的16个街道 (襄城区、樊城区、高新区、襄州区) , 共300名成年居民。主要依据各区经济状况、人文氛围、生活水平等因素来调研, 范围覆盖面广, 可集中反映全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全貌。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89份, 回收率96.3%;其中无效问卷11份, 有效问卷281份, 问卷有效率97.23%。

2. 研究方法

第一, 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文献检索等方法, 广泛查阅与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发展动态。

第二, 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 如对襄阳最具代表性的社区进行随机抽样。

第三, 数理统计法。将回收后的问卷结果和数据进行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处理。

第四, 访谈法。根据研究目的, 走访相关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社区指导员和体育参与者各10人, 就本课题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访谈, 广泛听取意见。

第五, 逻辑分析法。对统计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总结。

二结果与分析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 社区体育的概念。社区体育是以社区为单位, 以整个社区居民为对象, 以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就地就近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第二, 社区体育管理的概念。社区体育管理是指在街道范围内, 组织者通过一定方式整合资源, 为实现社区体育目标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协调控制和创新的综合活动过程, 以达到全方位的自我体育服务和自我体育管理。

2. 目前襄阳市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 街道、居委会体制“内外有疾”。 (1) 内疾。缺乏横向联系。街道、居委会还缺少集教育、生活、娱乐、保障、健身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 服务手段不健全。 (2) 外疾。规模大, 管理松散。街道、居委会体制长期没有太大变化, 在城市人口增多和流动人口加剧的情况下, 管理规模不断扩大, 从而与相当多的居民失去联系。尤其新居民区的大量兴建, 流动人口大量增多, 开始出现街道、居委会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第二, 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脱节。在各个社区晨、晚练活动点都有专门的社区管理人员做指导, 并对体育活动组织的健身场地维持、协调, 但每个组织结构简单, 内部无明确的社区管理, 随意性强, 无明确的规章制度, 虽然有体育部门对社区体育活动组织负责进行宏观管理, 但一般不主动过问体育活动组织, 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因此, 社区体育组织的脱节是目前襄阳市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 社区缺乏“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当前, 随着襄阳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区建设趋于经济化, 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和管理也具有商业性、利益性的特点, 从而社会上出现一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的事例, 在实际工作中形成“负能量”, 偏离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第四, 社区体育组织存在许多盲点。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力量薄弱, 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网络体系, 未根据岗位职责对工作作出明确的分工。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管理改革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 是今后城市群众体育的主战场, 但还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第五, 人、财、物的投入不协调。社区指导员配备、体育活动经费来源、场地设施与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一些社区居民急需的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因为资金、管理、利用率不高等原因而未兴建。当前制约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体育健身活动场地与器材。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组成部分, 除健身功能外, 还有增强社区意识、增强社区情感、加强社区整合、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作用, 但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六, 在社区管理和组织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性管理方法或可行的指导意见, 使社区体育处于可抓可不抓的地位, 因而社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也难以解决。

三完善襄阳市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的对策

1. 提高管理者对社区体育的认识

强化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各级主管干部对社区体育的完整认识, 协调上级体育行政部门与基层社区体育组织的关系, 加强监督和管理, 使各级干部的思想观念顺应社会的发展。实现体育部门、基层政府和社区有机结合, 将群众体育工作落于实处。

2. 理顺社区体育组织与政府行政机构的关系

要坚决纠正那种任由社区体育自生自灭、放任不管的错误思想, 还应注意处理好组织管理与促进发展的关系, 把管理与服务、管理与指导有机结合。政府还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引导社会体育产业实体进人社区体育健身服务与管理中来, 制订相应的体育经济优惠政策。

3. 形成系统的网络管理系统

我国在社区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构上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党政主导、各方参与;重心下移、立足基层;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据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各有关行政部门的关系, 结合襄阳市部分社区体育开展情况, 加大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化建设, 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网络体系很必要。

4. 深入开展社区体育管理研究

在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管理力度的同时, 要鼓励和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科学研究,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努力探索和谐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全面提升社区体育工作质量。我们在社区体育的研究中要重视把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研究相结合, 加强具体社区为基地的微观研究的主导地位, 把促进社区体育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实验价值研究, 以及社区居民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对策研究运用于实际。最后, 应借助各种基础学科的支持, 促成社区体育学的形成, 为社区体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5. 充分利用辖区内体育设施

整合体育场地资源, 合理使用和规范社区内各单位的体育设施, 按照一体化要求, 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积极将一些观赏价值高的体育活动组织引入市场, 为市场提供体育活动项目的有偿表演服务。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 突出社区体育的趣味性、健美性和娱乐性。

6.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组织社区体育居委会、体育小组、体育活动站、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系统为社区体育服务, 具有公益性与福利性, 要提倡义务服务与低偿服务。因此, 开展社区体育必须以大多数居民参与体育为出发点, 防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 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韩坤、于可红.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行政管理的缺陷及创新构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4~8

[2]陈融、陈如桦、林远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化运作的机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23~26

体育管理体制对策 篇10

1 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理念及变化

1.1 高校体育管理理念

高校体育管理理念指的是由国家教委直接指挥, 辅以各个高校内部自我调控的一种以大学生的体育成绩作为评测标准的一种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管理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 并且近年来社会也对高校体育管理的组织形式、组织目标、计划及实施等方面都进行了监督, 高校体育管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背景, 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例如:管理理念的实践缺乏灵活性, 高校体育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以及方法不够完善, 只有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提高管理质量。

1.2 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理念的变化

由于网络、学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在高校学生疏于锻炼身体, 身体素质下降, 我国高校也意识到体育管理的重要性, 由此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的理念才开始被逐渐的重视起来。体育管理要适应体育教育功能的变革, 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体育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进行创新, 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但学校体育经费有限, 通过学校体育管理的角度, 采用体育有偿性教学, 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等方式。目前高校都致力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使学生的学识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1.3 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理念变化的认识

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理念的变化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提升而发展起来的, 在经济强盛的基础下, 人们更加关注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由此才开始了对体育管理理念的变化, 目前这一改变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是从总体结果上来说,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管理理念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依然需要得到进一步改进。

2 高校体育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 管理系统的完善与针对性对策的提出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虽然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但是管理不完善, 高校体育管理的各重要方面尽管都有所涉及, 但是全国各个地方很多高校的情况都不可能是一样的, 都是具有自己的特点的, 所面对的管理问题和其他重点问题都是不同的, 因此目前的高校体育管理理念中, 存在很多重点问题解决对策不够具有针对性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 需要做到的是, 首先确立更加明确的具有统一指导性的管理体系, 要使得高校体育管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较为全面的解决对策, 然后各个高校再根据学校内部具体情况, 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使得高校体育管理理念所具备的解决思路能够更加清晰。

2.2 管理者的革新意识与素质管理

高校体育管理理念的关键在于管理者思维的革新。在很多高校, 体育管理制度和体系都是较为完善的, 但是基本上都较为老旧, 只要不出什么岔子, 一套方案可以沿用很多年, 因此会造成一些和社会发展与要求脱节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 需要从管理理念的改变开始, 革新管理模式, 包括改变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改变体育活动的开展时间、更新体育活动的设施等。高校管理者应该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 分析和利用体育革新方面的经验, 把我国的体育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次, 高校体育管理者应该是一个素质良好的管理者, 强化自身的管理素质。这就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充分了解自己学校的情况, 以通过与其他学校沟通交流, 分享经验, 学习借鉴他校的管理优势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 才能制定出最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措施, 也才能做到管理好学校的体育。

2.3 信息化的体育管理体系的推陈出新

目前, 我国高校体育管理虽然已经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 但系统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不够健全, 还只停留在存储和查询、修改信息等基本功能。所以高校体育管理应该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强度, 利用信息的支持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的体育管理体系。其次, 对高校体育管理, 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工作效率并不高, 我们应改变一种新的模式来提高工作效率, 尽管信息化能够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 但是没有专业人才的使用, 这种信息化的体育管理体系, 会带来资源的浪费, 因此, 在建立信息化的体育管理体系的同时, 还要适配大量的人才进入体育管理体系中来, 才能够真正实现信息的高效工作效率。

2.4 资源合理配置, 多样化管理组织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校资源可以说是较为充足的, 但是还是会存在很多学校觉得自己对于体育管理力不从心的感觉, 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教学资源的原因,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利用的结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解决。首先, 对利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不断发展高校体育, 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课程、师资、教学过程等。其次, 在资源配置合理的情况下, 要学会专人专用, 不能把不必要的人才浪费在技术性不高的工作平台上, 因此还需要对教学资源和教学人才进行一个合理的匹配。

3 结语

高校体育管理理念是关系到中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结果的重要部分, 不管是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 还是对于民族来说, 都是十分重要的。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理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从完善管理系统与针对性对策的提出、管理者的革新意识与素质管理、信息化的体育管理体系的推陈出新以及资源合理配置、多样化管理组织模式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希望能够为中国高校体育管理理念的革新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参考文献

[1]肖睿.论高校学校体育的去竞技化[J].科技信息, 2011 (20) :126-128.

[2]牛建军.高校体育信息化发展与信息主管体制的建设[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10) :263-268.

[3]蒲继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J].前沿, 2012 (21) :279-280.

[4]王丽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 2013 (3) :121-124.

体育管理体制对策 篇11

【关键词】高校资产体育无形资产管理现状对策建议

1前言

不具有实物形态是体育无形资产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造成此种资产流失与浪费的重要原因。新形势下,体育无形资产属于高校最宝贵的资产类型之一,对此,高校应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以彰显体育无形资产的价值。目前,高校在这个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管理方式的持续改进很有必要。

2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无形资产管理

2.1问题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在对体育无形资产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项问题:首先,对体育无形资产缺乏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具体表现为不清楚无形资产包括的内容及对此进行保护的意义,根本原因在于此种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人们难以形成完整概念。其次,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虽然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开始着手保护、利用体育无形资产,但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管理要求不清、制度不全等现象极为普遍,后果是资产浪费、流失严重。再次,管理人才相对不足。目前高校中负责对此种资产进行管理的多为行政人员,他们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均无法达到无形资产管理岗位的要求,对管理的有效进行存在明显制约,而真正符合岗位要求的管理者则往往寥寥无几,且责任心普遍不强。最后,中介参与少。这一点与高校缺乏体育无形资产营运意识有关,也是造成资产浪费的直接原因,表现为资产多归持有者掌控、中介极少参与。

2.2优化建议

2.2.1加强宣传,改观相关人员的认识

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资产,体育无形资产本身具有的特性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管理对象不清、范围不明等问题十分普遍。鉴于此种资产的特点不可改变,高校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只能通过全面了解、科学认识来明确管理对象和范围,进而为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打下基础。为此,高校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应创新观念,并主动学习无形资产管理知识,理性看待体育无形资产的利用价值。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应顺应体育产业化趋势,树立开发利用体育无形资产的意识。要想达到以上目的,高校领导就必须在改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将体育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结合在一起,从理论上明确此种资产的内容及管理要求,在实践中推行有效的管理措施。同时,高校还需重视体育工作者的作用,通过大力宣传等方式,来改观他们的认识,进而促使他们参与到资产开发及利用当中来。以上做法可以使高校上至领导下至教师都积极投入,可起到激发相关人员积极性的作用,对高校的长期发展十分有利。

2.2.2设立专管机构,细化管理制度

考虑到体育无形资产管理十分复杂,建议高校设立专管机构来负责这方面的工作。结合此项工作的开展要求来讲,高校在管理机构建设中,应遵照组织严密、人员配置合理、权力集中的要求执行,为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奠定组织基础。其中,在人员配置方面,建议高校以“对无形资产管理的了解程度”、专业基础为依据选拔人才,尽可能做到能岗匹配。在建立机构的同时,高校还需根据自身实况、法律规定、体育无形资产的特点,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此项工作的实质是细化资产管理规章,落实高校资产管理要求。为了确保后续管理工作有据可依,高校在制定实施细则的时候应做到:首先,于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有利。其次,可防止资产流失。再次,产权主体明确、界限清晰。这样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作为高校保护体育无形资产的可靠依据,还有助于相关工作的规范进行,对管理要求的落实及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2.2.3强化资产保护意识,重视中介的作用

当前,我国专利法及著作权法中均有涉及无形资产的内容,为高校开展体育无形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对此,高校应在明确无形资产使用权界限的基础上善加利用,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这就要求高校紧密结合法律要求,树立资产保护意识。但是,对于体育无形资产,仅仅进行保护是不够的,很容易造成浪费问题,所以,在依法保護的同时,高校还要考虑合理利用。也就是说,对于违法侵占无形资产的行为,高校应借助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对于自身掌控使用权的无形资产,高校则应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善加利用。为此,高校应以依法管理来取代行政管理,将法律作为体育无形资产管理的依据。在资产利用方面,高校应考虑中介介入的可行性。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无形资产的内容来讲,中介参与的意义体现在资产开发方面,是解决资产浪费的重要方式。所以,高校有必要主动寻求与中介机构的合作,通过提供有偿服务等方式,来实现无形资产的合理利用,在不影响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此种资产的经济价值。此外,高校还应对利益分配机制进行调整,通过优化发明人与学校的利益分配比例等方式,来激发相关人员的创造性,以丰富和增加无形资产。比如,高校可借鉴美国名校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的分配方式:在成果转化净收益不超过1万美元时,所得全归发明者本人;在净收益处于1万美元至4万美元范围内时,发明者本人与学院、学校的分配比例为5:3:2;在净收益超过4万美元时,三方比例则调整为3:2:5。

3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无形资产属于高校资产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同时也是极为宝贵的一项。对此,高校不仅要加强保护,还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善加利用,使其为自身发展服务。本文就如何改进此项管理提出了几项建议,希望可为高校提高管理效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艳超.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研究综述[J].民营科技,2014,(01):285-285.

[2]闫士芳.以构建“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为契机,培育、开发、管理、保护河北省体育无形资产[J].现代企业教育,2013,(20):318-318.

体育管理体制对策 篇12

关键词:社区体育,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前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90年代初期,人们对它还处于认识阶段,这一体育形式的内在规律尚未被人们接受。到目前为止,社区体育已在我国内初具规模。社区体育能增强社区居民的体质,提高社区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又可以丰富居民业余生活,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意志、作风等方面的教育。本人通过走访调查46个社区、街道,发现社区体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源出自社区体育自身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在新的运行机制下激活社区体育,使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向着科学化、社会化、人文化方向发展。

1 社区体育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居民对社区体育内涵认识不足

由于社区体育在我国兴起较晚,居民对社区体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封闭意识形态上。在走访的社区中,有些社区负责人认为社区体育只是体育领域范畴内的事,与社区发展无关,把体育从社区发展中孤立起来。还有一些人误认为老年体育就是社区体育,甚至有人认为社区体育没有存在的必要。

1.2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由于各社区职能部门没有设立相应的社区体育部门,缺少具体的体育管理组织和执行机构。目前,社区体育组织形式杂乱无章,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政府组织的和民办的,导致社区体育在多头管理下发展,造成各级部门和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职责认识模糊,社区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至社区基层体育组织在工作中缺少实质性目标。

1.3 社区体育经费不足

目前社区体育的经费主要依靠街道拨款和少量的单位赞助以及会员缴费。而社区中的非正式自发体育组织则只能依靠成员出资活动。营利性组织受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较差的影响,收入也不容乐观。社区体育组织均存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的问题,社区体育活动也因此表现得单调,缺乏生机。

1.4 社区体育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从调查研究发现,社区专职的体育人才严重缺乏。据部分社区统计显示,平均636.1人仅有兼职从业人员一名,平均4826人仅有专职体育人员一名。在指导锻炼方面,大部分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示范、讲解能力偏低。由于体育基础知识差,医学知识少,讲解内容肤浅,这一切都不利于社区体育和大众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区体育专业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对薄弱和专职人员严重不足,是制约社区体育科学化、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1.5 场地器材、设施严重缺乏

社区体育的文化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的不同在于它需要占有场地空间和器材。社区内部设施建设发展滞后,社区内部场地和健身设施匮乏。尽管利用发行体育彩票等方式来投入大量资金捐助群众体育设施建设,但面对庞大的人口数量,无论是设施的数量还是功能都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2 社区体育管理的对策

2.1 提高对社区体育的认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不断提高。从体育事业的发展来看,社区体育是大众体育的基点,从社区建设的自身来讲,它不仅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具有促进社区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把推进社区体育作为体育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2.2 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强化组织管理是社区体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社区体育目前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靠社区成员的自发组织。推进社区体育快速、健康发展,是加强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的根本目的。开展社区体育,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组织体系。在组织机构上,应建立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体育活动站四个层次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由区政府牵头,以街道为主体,居委会为依托,活动站为基地,形成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2.3 社区体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调查表明,造成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工作薄弱的原因,除了重视不够和力度不足之外,还有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对社区体育工作的研究,特别是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深入研究。因而,在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管理力度的同时,鼓励和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科学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管理模式,把我国的社区体育工作全面推向新世纪。

2.4 开发社区体育资源

社区体育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开发是指社区体育管理机构应培养一批经过专门培训,有一定组织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热心为群众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体育骨干队伍。目前,社区体育工作者中多数未受过专业培训,业务水平有限,这种状况很难使社区体育工作适应体育发展和社区体育建设的需要。因此,加快培养一支高质量的社区体育管理人才队伍,是加强社区体育管理的当务之急。资金是开展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社区体育的资金,除了政府的支持以外,社区体育的组织还应采取各种形式,拓展资金筹集的途径,如辖区单位集资、赞助、缴纳会费或比赛报名费等。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条件。社区体育组织应与市、区体育部门及有关单位进行协调,充分利用辖区内的体育场馆设施,以保证群众进行体育锻炼和大型体育活动的开展。

2.5 社区体育服务管理

其主要职能是了解并根据社区体育居民的需求,设立、健全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社区体育服务,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保证,以提高居民对社区体育的满意度,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杰, 陈东岗.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定位于管理体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 .13.

[2]丁峰.中国城市社会体育演变的特征与发展前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5.

上一篇:羊水栓塞下一篇:人身伤害意外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