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探索

2024-11-06

人文探索(精选12篇)

人文探索 篇1

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人文精神归根到底不是一个知识问题,不可以通过传授知识的方法来传授人文精神,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就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对于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培育,除了传授必要的知识外,学校还可以在很多方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校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带头践行人文思想

从1989年起,我校先后作为上海一期、二期课改研究基地,积极参与了教育改革和新教材的试点工作。2005年,我校在被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后,更是在课程建设方面作出了大胆探索,尤其是近年来借助学科课程统整实验,借助学科德育建设的策略研究和学校五大教育活动系列,即孝心爱心活动系列、重大纪念日教育活动系列、思想教育专题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系列,初步构建了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推进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我校化学教研组、外语教研组、艺术教研组先后成为区学科特色基地、学科德育基地,为我校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

二、开设务本讲坛

务本,是我校人文精神的内核,源于《论语·学而》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讲坛,被称为我校的“百家讲坛”,现已成为最受我校师生欢迎的人气讲坛。从2011年以来,已有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校友回母校,登上“务本讲坛”为在校的学弟、学妹讲学,分享他们走出校园后的探索经历、工作业绩,以及一路走来的人生感悟,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涵,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这种回报母校、感恩母校、提携学弟学妹成长的教育反哺,传承着我校一以贯之的“务本”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是人文精神的言传身教。我校“务本讲坛”已举办11期,内容囊括了我校校史、人生规划、学校体育、慈善理念、新闻媒体、医学精神、支援边疆、英雄模范班、城市规划、科技改变生活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

三、设立爱心基金

每年的“学雷锋日”,我校都会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爱心义卖,校团委、学生会更是会组织爱心义演。每当此时,校园里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心氛围,同时,我们会将义卖、义演所得全部注入“陆瑾爱心基金”,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例如,毕业多年的1985届校友邱少华数次捐助善款几万元到爱心基金;在校学生侯泽宸把得到的奖学金也捐给爱心基金;一位家长在会议现场就慷慨解囊;还有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士,看到《新民晚报》的报道也闻讯而来,以自己的积蓄资助两名学生完成高中到大学的学业。我校已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学生心中也建立起了初步的慈善理念。

而我校“陆瑾爱心基金”的创设则源于一个感人的故事。2005年,一场重病剥夺了我校一个名叫陆瑾的女孩的生命。当时,我校师生一共捐助了四万六千余元,想要帮助这个困难的家庭渡过难关,直到陆瑾去世,仍有两万多元没有用完。随后,陆瑾的爸爸妈妈毅然决定把这笔钱捐出来,在学校成立以女儿“陆瑾”名字命名的爱心基金,想用这笔钱帮助更多身体有疾病,但热爱生命、热爱阳光的学生。虽然,两位老人自己的生活仍很艰难,但是他们却用善良在我校校园里播种下爱的种子。十年来,马林凤女士每年还继续为爱心基金注入资金。她被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经常受到我校各年级、班级的邀请来校开设讲座,为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解答学生们在人生道路上的难题。同时,不少学生也会定期来到她家里,如儿女一般帮助两位老人做些家务,聆听他们的教诲。

百十年风雨兼程,百十年励精图治,铸就了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勤朴勇诚的“务本精神”。我校会不断与时俱进,提炼“务本精神”,培养师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人文探索 篇2

摘要:随着社会开放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与国际接触的机会逐渐增多,不断有人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国内,因此人们逐渐开始关注高职学校的教育现状,正如大家所知,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核心人才的重要组成,因而他们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思想,优良的职业操守,这样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文章将围绕人文教育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及渗透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渗透的意义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现如今在我国高职学校学生体育课程的教育工作还停留在保守阶段,体育教师依然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教育中心,降低了对学生人文思想提升的重视,因而从当今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想已经无法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自然也难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可见,只有将人文教育融洽的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才能创造学生身心良好发展的条件。

1何为人文教育

(1)人性教育中包括了一种人文教育,是指将人文教育思想加入到高职体育教学里,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社会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性境界以及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

(2)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养成的内在文化涵养便是人文教育关注的重点,其强调的是对学生心灵觉醒和自我领悟的启发,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以便作出社会贡献。

(3)在人们的认识里,实际上将教育分成了3种类型,分别是成人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无论人文教育处在怎样的知识层面,其最终的目的依然是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4)随着国外先进理念的引入,我国高职学校的教育工作逐渐专业化,但这样反而将人文教育的工作忽视了,另外因为教育行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逐渐沾染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严重影响了教育本质。因而,在这样的局面下我国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改革,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人文教育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及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将人文教育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这样一种具有十足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向良好身心发展的方向进步。

(2)需要明确的是当前国家高职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意义和价值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意识。但高职学校的教育具有特殊性,教学的目的就是向社会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动手能力方面,是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重点。

(3)对高职学生而言,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是对社会职业属性的一种认识,需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并非单方面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学生作为职业型人才,任何一项与从事职业有关的知识和能力都必须具备,同时还要拥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而这些品质都难以离开人文教育的作用。因而,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理念,需要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职业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这样恰恰能够体现出人文教育思想对职业观价值观的影响。

(4)从高职学生受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若不断地将人文教育的思想灌输到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能够将人文思想的启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工作的最后是否能达到人文教育的效果,还取决于学生自己,因此,为了将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体现出来,就必须遵循思想培养的特点,重视主体的创造性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勇敢、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5)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充分地意识到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性,才能够有效地将学生主体发展的特性激发出来,始终坚持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思想意识,使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另外,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启迪性和含蓄性,有利于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起来。

3人文教育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1)从当下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分析,高职教育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学生质量的培养,其中,就显现出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随着世界经济体的形成,社会逐渐提高了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即使实在高职体育这门学科教学中,依然需要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2)在迅猛发展的经济背景下,高职学生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就需要不断培养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握,当然,这与人文教育是有必然联系的,因为其所包括的内容恰恰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

(3)当今社会存在一个错误认识,过多的将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向功利性和目的性引导,而忽视了对学生生的理性引导,使有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无法适应社会环境,也难以满足职业要求,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必须加入人文教育的元素,从心理上让学生明白自身的社会责任,做出于社会有价值的贡献。

(4)人们一直在提倡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扎实体魄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极易将人文情怀忽略掉,限制了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在沿用,难以对学生的人文思想进行引导,因此,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灌输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自觉提高身体素质。

4增强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措施

(1)需要将良好的人文教育的课堂氛围营造出来。教学过程中采用情与理的教学方式,通过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体验来引导学生领悟人文教育的中心思想,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以便提高人文教育的质量。

(2)增强高职学校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意识。只有学校领导充分的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学生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性,才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倡导、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汇入人文教育理念,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才会积极主动的改变教学方法,将人文教育在所交学科中渗透,有利于将学生人文思想的认识增强。

(3)学生人格方面的教学工作应当加强。体育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意识,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身体的素养加强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此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上课的特点,合理的制定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5结语

在新教改实施以后,将人文教育的理念加入到高职体育教学中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其目的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周丹 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金芳.浅析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31):122,124.

[2]余阿荣.试析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及意义[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12-114.

[3]白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D].燕山大学,.

[4]王凤仙.浅探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搏击(体育论坛),2014(4):13-14,26.

[5]李骁衡.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新校园(上旬),(2):64.

探索南疆风情 体验人文之 篇3

库车大峡谷探密

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库车大峡谷,它的发现如同神秘大峡谷一样神秘。由于维吾尔族采药人阿布来提·买买提的一次无意闯入,让这条神秘大峡谷在戈壁大漠得以浮出水面。那是1999年5月,距离今天只有短短的13年。

车队在山峦之间飞驰,远处山体的颜色渐渐变得缤纷起来,有紫红色的、有赫黄色的、有黄绿色的,仿佛天空中一个调色盘不小心撒落在此,绚丽得让人眼花缭乱。明显感觉车上的人开始躁动,有打开车顶站立起身的,有摇下车窗探出窗外的,只听见“嚓嚓嚓、嚓嚓嚓”的相机快门声在耳边不断地响起。

见此情景,我当即告诉司机小蒋停车。车还没有停稳,车里的人个个都像弓箭一样射了出去。在道路两边各自占领有利地形一阵“扫射”。20分钟后,车队继续在大漠戈壁深处蜿蜒前进,突然,一块巨大的广告牌:“欢迎来到国家一级原始风景保护区,库车神秘大峡谷”跃入我的眼睛,也许是同车的人都看到了,不约而同高呼“库车大峡谷到了”。

只见大峡谷两侧两座红褐色的高大山峰拔地而起,宛若万丈烈焰熊熊燃烧过一样,又恰似两扇巨大的山门,巍峨耸立,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姿。抬头望去,风雨雕琢的岩壁犹如一排排齐整的宝剑,直刺云天,裸露的石层仿佛是堆积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朝我直扑下来。导游告诉我们说,大峡谷经过了上万年风雨侵蚀和风化,感觉山体岩石表面风吹即倒,其实山体非常坚固。纵然大峡谷中气候经常多变,但是,这些山体岩石已经经历了上万年的“考验”了。

尽管导游说得非常肯定,但是,我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往峡谷深处摸索前行,生怕会有什么恐怖的事情等着我们。走进大峡谷,刚刚还是高达30多度的气温,此时,一下子降到了10度左右,伴随着温度的骤降,从谷底冒出一阵阵带着青烟的凉气,仿佛把我紧紧地包围,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心头一下子紧张起来,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

再往里走,远处传来清脆的流水声,脚下是一片细软的沙滩,这是一条由洪水冲刷所形成的河道,我就站在大峡谷谷底的河道上。走在谷底的沙滩上,宛如走在沙漠里一样,松软费力,让人感到使不上劲。听导游说,这个季节不是雨季,因此现在大峡谷里没有水,如果遇到雨季暴雨时进入大峡谷会非常危险。因为沙漠戈壁地区,雨水储存不住,哪怕是几十里外的暴雨,瞬间会形成山洪,流速甚疾,咆哮如雷, 山洪冲入峡谷时有发生。导游指着右前方说,为防游人突然遇到山洪暴发,峡谷内依地势专门修筑了不少为游客避险的安全岛,有铁索围定的高地岩石,也有悬臂上拉起的一根根粗壮的铁链,以便救险之用。

越往里走,越能感受大峡谷的神秘。在绕过无数弯曲的狭长的绝壁,眼前一高高耸立的绝壁垂直伸向空中,半条绳梯已经散落在地上。在峡谷中我遇到了当地一位老人向我介绍说,这个上面就是神秘大峡谷里最神秘的地方,现在对外已经不开放了,当年曾经开放过一段时间,只有胆子很大的人才敢上去,因为要徒手攀上35米高的悬崖绳梯,才能到达那个神秘的地方,以前这是登上石窟唯一的途径,现在已经在绝壁上修了石阶,作为珍贵的文物,神秘大峡谷又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原来这里就是传说中神秘龟兹古国的阿艾石窟。石窟建于8世纪,窟内保留了盛唐中期汉文化的许多珍品,其中石窟正壁上方的“西方三圣图”壁画,保存完整,线条流畅且严谨柔美,壁画中还有汉文标题及汉、龟兹文题记23处,这幅壁画是依据《无量寿经》内容描绘出了极乐世界景象,像这样完整保存了盛唐汉文化壁画的石窟在古西域的众多石窟中是极其少见的。

这时峡谷中的路越来越难走了,岩石上是非常潮滑,有的地方必须要靠当地人支好的梯子爬着前进。不知转过了多少弯,迎面见到一块巨石,上书:“峡谷情未了”几个大字。它告诉我们带着“情未了”可以返回了。

黄昏时分,我们终于回到了人间,走出神秘而神奇的库车大峡谷。夕阳下,天空残阳如虹,地平线上折射上来的光线把山体染上了谜一样的色彩,不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我站在峡谷出口这片红色的高地上,仿佛在梦境中一般。

玉龙喀什河旁的艾得莱斯

清晨,我们车队一行沿玉龙喀什河岸前进。这个季节刚好是枯水期,河床几乎已经见底。车过玉龙喀什河大桥时,偶尔见到几个维吾尔族老人手里拿着石头在兜售。如今,玉龙喀什河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一切归于了平静。

几年前我来过和田,那时的玉龙喀什河大桥上是另外一番景象,河床上大型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喘息声震耳欲聋,不时有骑着摩托车、赶着毛驴车、开着三轮车和破旧的夏利车从这座玉龙喀什河大桥上经过,扑向大桥两旁的河床。河床上上百台挖掘机、推土机、铲车一起隆隆作响,几乎每个人手里的工具除了铁锹、锄头就是十字镐、铁钩等,整个忙碌的景象远远胜过城里的赶大巴扎,大家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这“疯狂的石头”。

玉龙喀什河源于昆仑山。每年雨季到来和夏季冰雪融化,昆仑山就会形成山洪,汹涌的山洪把玉石矿苗从山上冲刷下来,经过反复的撞击,石头之间的磨滚,形成了圆润光滑如凝脂般的宝玉——和田玉。

由于没有做到科学的开采,以及疯狂的盗挖,玉龙喀什河变成了一条病河、危河,在325公里长的这段河道已经是千疮百孔。在如此危急的现状下,政府对私采乱挖和田玉下达了禁采令,还玉龙喀什河以平静。

车队沿玉龙喀什河并行前进,河旁高高的白杨树在风中摇曳,滚滚沙尘中我们一行来到了吉亚乡古老的丝绸艾得莱斯厂,还未进门就看到庭院中一块巨大的宣传牌,牌子上“21世纪最后的手工艺”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穿过郁郁葱葱的葡萄长廊,在长廊的一侧有一个用砖块垒起的简易灶台,灶膛里的柴火燃烧着,灶台上是一口大铁锅,铁锅里是热气腾腾,一个个白色的蚕茧在沸水中跳跃。维吾尔族妇人正坐在灶台上这口大铁锅边,只见她左手拽着一缕丝,右手飞快地从沸腾的锅里把煮过的茧子捞起,双手熟练地像维吾尔族姑娘跳舞一样,锅里雪白的茧丝在她熟练的双手中乖乖地抽了出来。灶台下面一侧架着一辆木质土制的纺车,一位维吾尔族老人有节奏地摇着纺车,丝线通过轴承固定在一个轴套上。整个过程简单而又原始,我仿佛感觉到时光倒流回到了从前。

喀什去赶大巴扎

星期天一大早,在新疆朋友的推荐下,我就去了喀什大巴扎。在喀什市区东北吐曼河东岸上,有一个新疆最大的巴扎——喀什大巴扎。当地人称“东巴扎”。东巴扎是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它的出现与丝绸之路的繁荣密不可分。它在东西方交流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当年丝路的痕迹已难寻觅,但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市场依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走进东巴扎,迎面香味扑鼻而来。抬头看去一群维吾尔族小伙子,站在路边的烤肉摊旁,手里拿着一串串色红油亮、香味诱人的羊肉串,津津有味地往嘴里送。看着眼前的情景,让我不由自主地止住了脚步,胃当即发出了指令,我一口气就吞下了10串美味的羊肉串。一路走去,除了羊肉串还有色泽黄亮、皮脆肉嫩、鲜香异常的烤全羊。在巴扎的一个僻静处的帐篷里,几口热气腾腾的大铁锅里堆满了炖熟的羊头和羊蹄,香味随着热气飘散。溜出帐篷,弥漫在赶巴扎的人海之中。

新疆是“歌舞之乡”。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因而也就产生了很多乐器。从我以前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了解到的就有维吾尔族的热瓦甫、手鼓,哈萨克族的冬布拉,塔吉克族的衲衣,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等等。我穿梭在东巴扎的一个个乐器摊位间,感受着五花八门叫不上名字的乐器。我走进了一家乐器作坊,作坊的主人叫库尔班,听着库尔班老人报出那些绕口的乐器名字,我仿佛听到了墙上这些乐器弹奏出来的天籁之音。老人好像是看出了我的心思,顺手取下一把叫弹拨尔的乐器弹了起来,乐器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在这小小的作坊里久久地回响。

小学人文性习作教学的探索 篇4

一、让作文教学体现人文合一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它还澄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 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是在教学中自觉地将培养语文能力和培养人文素养有机的融为一体。

1.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

作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通过作文追求做人的真谛, 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做人的过程中做事, 做了事后还有些想法, 把这些写出来就成了文。让学生做人、做事、作文相互促进, 使学作文、学做人做到完美统一。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而, 教师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课程之源, 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既丰富多彩, 又能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的素材, 提高人文素养。实践活动要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 可以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引进课堂, 也可以带顶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自然、社会, 走进沸腾的生活, 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在语文实践中体现人的价值, 表现人的意义

总之, 要让学生先做健全的人, 再写健康的文, 使教作文与教做人得到和谐的统一。

二、让作文教学突现以生为本的意识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其职责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1.让学生自我习作

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要点拨而非代替, 指导的时间应越来越短, 指导的范围应越来越小,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感悟, 自己去写作。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即使是指导也应该有意识地去指导如何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如何扩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从而扩大学生的写作空间。

2.让学生修改评价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修改的过程中,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认识局限, 往往总是易察人而难察己, 对于自己的不足往往是“视而不见”, 因此就有了学生相互修改的必要。自己的文章写好了交给别人去修改, 别人就会打破作者的思维定势, 而站在“庐山”之外去客观地审视、分析、评价, 这样才能找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应重视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问题上的评价, 引导启发学生是否从身边学生的作文中, 品味到学生特殊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是否能够品味到学生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 是否能够发现学生作文中有创意的表达等。学生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 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审美的观点、审美的原则、审美的手段进行审美实践,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 又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3.让学生自我解放写作思想

写作, 本来是写作者主体生命意识的一种欢快流动, 率真感情的一次畅然宣泄。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教师要倡导写真实的自我, 要真正地用心去呵护学生们的那份真情, 帮助他们摘下罩在心灵上的那个矫情、世俗、虚伪的面具, 露出灿烂的笑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写, 把写作的权利还给学生,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三、让作文教学遵循生活本源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以生活为本源, 这是作文教学反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1.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带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 走进社会的大课堂, 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 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 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而教材中获得的感悟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 才能转化为主动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 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 从生活中选取素材, 提倡写生活的真实。只有生活真实, 感情真挚, 文章才会感人, 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2.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 引导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提倡自主写作, 有感而发, 多想多写;鼓励学生有个性、负责任的表达。让学生做到“用我心思我事, 用我口抒我情, 用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想写啥就写啥, 不管对否, 写出来再进行启发和引导。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立意”与“生活”两者的辨证关系

我们摒弃“立意本源”, 并不是说学生作文不要立意, 特别在高中阶段, 教师还必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如何立意的指导,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素材中领悟所要表达的中心, 然后从所要表达的中心的高度来观照生活, 并对生活素材进行详略、取舍的加工,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四、让作文教学洋溢学生成功的愉悦

小学生的成功体验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用笔倾诉了自己内心真情, 满足了一种表达欲的愉悦感;一是自己写出来的习作, 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和同伴们称赞的荣誉感。教师在引导学生远离假话、大话、空话的同时, 应着重在评价学生习作的环节上让学生体验习作成功的愉悦感, 感受成功中的愉悦才可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 同时也将事半功倍的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1.分享同学的习作

在每次习作评赏课上, 老师先让加分的学生把自己被加分的内容和原因介绍给大家, 然后在同伴们羡慕的眼光中, 说一说成功的经验。这时, 相信每一位能得到这一机会和光荣的小学生, 心里都是乐滋滋、甜丝丝的。再进行下一次习作时, 会更加努力。

让学生分享习作的时间可放在作文课上, 也可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分享习作的同时, 让学生参与评改, 绝不能把评改习作一事完全放给学生。因为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毕竟有限, 时时需要教师予以指点。

2.鼓励性的评改使学生感受到乐趣

传统的“总分+评语”或目前的“等级+评语”的评阅作文的方法, 很难让小学生体会到习作中的成功感。原因就是这种反馈方法过于笼统、含糊, 缺乏针对性和激励性。

“分项优加病减, 修改得分”的评议方法则较好的克服了评阅方法的这一弊端。评议小学生习作的项目可依据习作要求而定, 可多可少, 视情而定。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批改中学生习作, 起步时只看一项:有无错字或书写是否认真, 工整。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 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

有文病虽减了分, 但修改好了, 可以在把减去的分数加回来, 从学会修改这个角度看, 同样也是一种成功。一种失而复得的成功愉悦感, 一种豁然明白的成功愉悦感。

3.展示中获取愉悦

一位五年级小学生, 因为在假期里主动写出了多篇好作文, 语文老师就专门为她举办了一个《个人优秀习作展》的壁报, 让全校的学生都能赏读。可想而知, 这让一个初学习作的小学生体会到的成功愉悦感该多么浓烈!同样, 指导小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反复修改后, 鼓励他们自己投稿、参赛;当孩子们的习作一旦变成了铅字印在了书刊上, 或者参赛获得了名次, 将会对小学生的习作热情产生多大的鼓舞。这种成功的愉悦感转化成的学习动力, 比家长与老师不厌其烦地督促, 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总之, 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教作文, 就是教做人。教作文, 如果缺失了对人文素养的关注, 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 语言文学就会因为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 成为简单的排列组合文字的游戏。朱自清先生说过, 作文是“生活技能的训练, 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 2004.

[2]郭根福.语文课程的新概念与作文教学的新策略[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2, (11) .

[3]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 2002.

[4]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

人文探索 篇5

加强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

论述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工程技术人才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将有利于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工程技术人才.

作 者:梁喜凤 孙卫红 张竞 Liang Xifeng Sun Weihong Zhang Jing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杭州,310018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23) 分类号:G71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工程技术人才   高等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篇6

大学语文集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于一体,是传承古典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陶冶世人情操、提升国人素质的基础性学科。徐中玉先生曾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并未向先前预计的美好愿景发展,反而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学习的功利性、无用性、媚俗性等杂音充斥于教学中,与大学语文教学紧密相关的人文性却渐行渐远,这种趋势倘若不及时扭转,势必会影响国民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鉴于此,笔者在新时期如何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方面做了以下探索研究。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及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个高校在匡亚明、苏步青等教育家的影响呼吁下,相继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并将其明确定位于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基础性学科。“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我国传统典籍《易经》,言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在我国传统文化解读中,注重的是文德教育,是指以诗书礼乐来教化百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涵养自身,使百姓具有一定的道德素质和人格追求的精神塑造;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更注重人的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追求人的个体价值。五四运动以来,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人文”有了新的内涵,其更加强调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价值,关切人的生活态度、道德修养、审美品味、理想追求、处世原则和担当精神等内容。

“人文”的外延与内核潜移默化地不断发生变化,与之息息相关的大学语文教育也应作出新的调整与变革。大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其不应再简单停留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汉语知识、诗词文赋、写作技能等层面,而是应该突出弘扬民族文化、塑造完整人格、提升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层面上来。

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一是部分高校尚未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我国一千多所高校中仅有少数院校开设了语文课程,这就极不利于人文教育的普及。二是学生对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存在困惑。多数学生把开设的大学语文教育看作是中学语文的延续和复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模式保守,教学方法单一。有的教师把语文教育看作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文章写作的工具,忽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有的教师则过分注重学生个性自由,冷落架空文学、文本的解读,一味强调内心的体验、情感的熏陶,这些都是脱离大学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表现。四是大学教师自我认知的茫然和教学理论研究的缺失。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作为公共课程,处于边缘地位,令很多教师找不到专业归属感。大学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存在严重不足,高水平的论文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面对大学语文教学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困境,何晓园先生提出“大学语文必须重视人文教育,这是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和完善的方向,是大学语文的科学定位,也是拯救大学语文的必要途径。”突出大学语文教学的“文学性、人文性”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今后的教学中大学教师不仅要加强传统文化、文学的教学,还要融入哲学、历史、美学、文艺学、文字学、训诂学等相关知识,使其大学语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

二、大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素质教育三个阶段,现已处于素质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人文素质、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其中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当下我国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能力、艺术、体验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其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品格修养、道德情操等层面。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指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大学语文是提升和改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其经过专家学者选编的中外文化名篇,汇集了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精髓,是高校大学生汲取精神食粮的宝库。张岂之先生曾言道:“如果不读人文方面的著作,特别是古今文化名著,要有人文素养,那是不可能的。”大学语文教学旨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把握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其具有鉴赏美、创造美、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艺术,更是一门思想艺术,其承载着“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担巨任。“文以载道”,如大学文本中节选的屈原《橘颂》《离骚》《渔父》,司马迁《苏武传》、岳飞《满江红》、文天祥《正气歌》等名文诗篇,都闪烁着古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学生在欣赏古人优美典雅的文辞之外,更能体会到他们的宽广胸襟和英雄气节,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文化的热爱之情。

大学语文教学对素质教育中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层面也有广泛影响。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对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的传承、渗透与传播,我国的经典文本中深蕴着历经千年而不衰的人文基因,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孔孟之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老庄之学,“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释者情怀,其无不包涵着古人的智慧,闪耀着圣贤的光芒。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文化个体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其感受世界的精细度、敏感度,还影响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三、探索大学语文教育人文化的途径

大学语文要完成教学的终极目标,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就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出突破。

1.强化教师人文意识,丰富人文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花中园丁、世人表率,无论是在学识还是在举止行为方面都应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师担负着塑造人完整品格的重任,这就要求其必须具有精英意识,在学识上不仅仅是精通文学、文艺学、语言文字学等本专业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哲学、美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文化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打铁还需自身硬”,语文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丰厚的人文素养,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更多的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拓展出更加广阔的人文天地。

2.挖掘文本深刻内涵,拓宽知识外延

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涵盖美文、诗歌、戏剧、小说等体裁,具有一定美感和可鉴赏性的文学作品。这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是由不同民族的精英人物编撰完成,是不同时期的优秀文化代表。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传授一些语文常识和浅显地讲解文本内容,而是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内涵,突出文本的人文性。

在教学过程中,解读文本信息内容,目的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获得相应的审美愉悦享受。文学经典的解读,除从文学角度鉴赏外,更要深入挖掘其“非文学”层面的内涵,譬如《四书五经》《庄子》《左传》《史记》等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就可以从经学、历史学、伦理学、哲学等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不断挖掘其人文性内涵。如在给学生讲解《左传·宫之奇谏假道》一文时,除基本的文学知识外,可以从文化角度解读我国传统的谋略文化、兵法思想等。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人文与科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通的,如诗仙李白的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紫”色,除能让人产生庐山风景优美之遐想、获得审美的享受外,还蕴含着科学知识,杨叔子先生就曾经指出过:“正确地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光发生‘漫射的结果,完全符合科学原理。”

3.突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人文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语文文本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在延用传统的耳提面命、照本宣科的传播方式,而是要借助通俗语言、科学技术等内容来激活枯燥乏味的作品内容。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用简单易懂、风趣幽默的通俗解读方式来讲解文本内容,也可以借助图文、动漫、音像等手段构造文本内容描述的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世说新语》相关文章时,教师首先可以先介绍一些有关“魏晋风度”的文化背景,让同学初步了解“隐逸风潮”盛行的原因,进而引申到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文化”;其次,找一些有关隐逸人士的动漫或电视视频作为进一步加深学生认知的背景材料;最后,可以讲一些近现代文人雅士的逸闻趣事,来进一步解读隐逸精神,以便增进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红楼梦》时,可以将其当作研究中国封建社会上层权贵生活的史书阐释,从中研究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民俗风貌等内容。

四、结论

素质教育代表着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课程中,要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处理好传授知识与素质教育、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等关系,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领悟和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魅力,还要激发他们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精神,涵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杨叔子曾直言不讳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严重在‘自字上。”因此可以说,大学语文教育是关乎到国家民族整体人文素质是否能够提高的关键所在。

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篇7

语言不仅是人类进行交际, 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也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然而, 在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由于四、六级考试给师生带来的应试压力, 教育的功利化色彩日趋浓厚, 语言的人文性被大大忽视。在这样一个重“制器”、轻“育人”, 的形势下, 教师应该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教育重要性, 并积极展开探索。

何谓“人文”?“人文”在英语中为humanity, 指人身心的全面训练, 特别是理想人性的培育和优雅艺术的教育, 即博雅教育。英语,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则是“研究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 其目的在于探求的价值, 寻找人生的意义,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使社会、人生更趋完美与和谐” (余党绪, 2003:17) 。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探索, 则是指对文章内容做出理性的思考和辨证的分析, 从而深刻理解那些反映人性光辉和人生价值的思想底蕴, 最终寻找到真、善、美。

2. 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

2.1 发现语言之美,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好的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如果让学生体会到了美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 持久地去探寻这种语言之美。《大学英语》中的文章均用语生动, 准确, 传神。但现实中, 我们为了应试, 不惜将这些文章中的佳句美词在“词汇堆”和“语言点”的分析中瓦解得支离破碎, 剖析得冗长乏味。其实, 适当淡化学习的功利性, 语言的美随处可见。如学习My First Job (Book 2) 一文时, 教师应提醒学生留意作者对外貌特征的精确描写----“short and fat, sandy-colored moustache, a wrinkled forehead, hardly any hair”。在领略到这种语言的精细, 传神之美时, 学生便会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快乐。另外, 教师还可通过自己的动作, 表情, 语调赋予文章语言鲜活的生命。比如在读到刚刚那篇文章中“then fixing me suddenly with his bloodshot eyes”这句话时, 教师若是用眼神一定, 再加上稍重的语气, 表现出“fix”一词, 文章立即就生动起来了。教师这样的讲解将带领学生进入艺术美的世界, 让他们享受到语言美所带来的愉悦, 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

2.2 挖掘文章的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广泛, 包括了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社会、人物、精神等。这些文章除了讲述科学方面的知识外, 大多蕴含着值得学习与探究的人文思想。有的文章能帮助我们重新去看待人世间朴素、珍贵的情感, 比如Present (Book 1) 一文。教师通过分析老太太在生日这天从欣喜盼望女儿归来, 到最后撕掉支票时的心碎---这一步步情感的变化, 将帮助体会到父母渴望关爱的心情。而有的文章只需稍作调整, 便能引发我们对现世问题的思考, 如Turning off TV:A Quiet Hour一文.教师只要将“TV”改为“computer”或“cell phone”, 将会唤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并引导他们去思考这些电子产品对我们生活的“入侵”。除此之外, 在大学英语人文精神的教育中, 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判断与行为价值判断的能力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在教授文章Honesty:Is It Going out of Style (Book 2) 时, 教师除了和学生讨论作弊这一屡见不鲜的现象外, 更要进一步挖掘不诚实行为带来的其他社会道德问题, 如公平, 诚信等。通过对这些基本品质的深入探讨, 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 思辨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开阔视野

大学英语的学习不仅能让我们听到不同文化在人生, 情感, 道德等方面所产生的共鸣, 更重要的是, 它让我们看到文化间的碰撞, 认识到世界的广大与丰富。大学英语听说课的第一单元Meeting People, 从打招呼---这一简单的日常行为入手, 向我们展示了两个文化的不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习惯说“你吃饭了吗?” (Have you had the meal?) , “上哪儿去?” (Where are you going?) 等, 对中国人来讲, 这些问候语以示关心对方。但在西方人眼里, 却被视为打探个人隐私。他们习惯的问候语是:Hi/Hello! (你好!) How are you? (你好吗?)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这些不掺入具体信息, 只重表达礼貌之意的用语。由此衍生, 教师还应提醒学生在与英美国家的人交流时, 应尽量回避婚恋、年龄、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隐私方面的话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关注异族的社会、生活、文化现象等, 能帮助他们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 有利于建立其多元思维的模式。

3. 小结

综上所述, 大学英语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成功的大学英语授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启迪学生的智慧, 激发学生的思考, 拓展学生的视野。大学英语教师需认识到人文性教化对学生一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从而对人文教育进行有意识地呵护与强化, 不至于让其淹没在功利主义的洪流之中。

摘要:近年来, 在功利主义对教育的冲击下, 大学英语教师应警惕教学中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在教授语言技能的同时,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思辨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和视野。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人文性

参考文献

[1]、杨自伍.教育:让人成为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余党绪.人文探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人文探索 篇8

一、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课程要具备“咬文嚼字”的学科特质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2]

这清晰地论述了“咬文嚼字”的指向不单是语言知识,而且是着眼于语言,着力于情感,这为它成为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性。

那么,语文需要“咬文嚼字”吗?王尚文先生对时下学生语文水平越来越差的情况忧心忡忡,质疑现在为什么不提语言文字了?他坚持语文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再观黄厚江的语文共生教学论、冯为民的语文微探究教学论、莫银火的语文教学本源论、肖培东的浅教语文论等,可以发现,他们都在呼吁要抓住语文的本真———“语言”,并以此来展开教学过程和获得教学意义。这使“咬文嚼字”成为语文教学方式具有了必要性,“咬文嚼字”暗含的“人文就在语文中”的理念正是疗治语文时弊的良方。

一是教师要具备“咬文嚼字”的语言教学意识与能力:备课时,“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

二是教师要具备“咬文嚼字”的语言训练意识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的启发、点拨、熏陶、感染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让学生以“咬文嚼字”的方式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将教师具备的“咬文嚼字”能力通过课堂训练传授给学生,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二、“碧波深处觅奇珍”———教学设计要体现“咬文嚼字”的践行意识

林语堂先生批评当年语文教育的几个怪现象,其中之一便是“书读不好”。这在当今依然严重。语文课上“学生不能感知整体,不能真正走进文本,不能由浅入深地品味、玩赏、探究语言,不能用心与作者、作品交流和碰撞,不能激发对文本探幽发微的热情”。学生读书“走马观花”,固然有自身原因,但教师亦难辞其咎:其一,当下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对待文本就是“走马观花”,而没有“咬文嚼字”地细读、深读,当然不能教学生把书读好;其二,教学设计的指向有失偏颇,即有意无意地削弱让学生进行“咬文嚼字”的时间和生成。且看《山羊兹拉特》的两种教学设计:

【设计一】

1.用PPT展示作者艾萨克·什维斯·辛格介绍和作品风格介绍。

2.阿隆为什么要卖山羊兹拉特?为什么又不卖?你赞成他的做法吗?

3.他们是如何战胜暴风雪的?你觉得暴风雪来得突然吗?

4、如何评价阿隆和兹拉特?

5、你认为阿隆和兹拉特幸福吗,为什么?你认为自己幸福吗,为什么?

【设计二】

1.试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

2.是什么把山羊兹拉特带向了温暖的远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拯救山羊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你认为是什么?

3.这种爱,这种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它是怎样凝聚,又怎样变化,最后达到高峰的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人对山羊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找出关键语句。

4.同学们,请你再看看课文,找出你最能感受到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双向流动的细节描写。

5.对比两种版本的小说结尾,想一想,我们今天的读本为什么选用前一篇?从这个“咩”声中,你还能读懂小说怎样的主题怎样的情感?[3]

从整体来看,设计一的开放性要比设计二明显,问题中的“你赞成他的做法吗”“如何评价”,均含有学生自主探讨的设计意图,最后一个问题更是明显将探求文中人物的价值延伸到追寻自身的价值。显然,在人文课堂成为显学的当下,这不失为一种很应景的设计。设计二显示出教师的“倔强”,每个问题的设计都很老实地盯紧课文,第一个问题朴素得甚至有些“背时”,后面几个问题以层层推进的方式指向作者“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一作品风格的解读和体验,教师每一问均提示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言品味。而在设计一中,作品风格是作为导入的知识点来落实的。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设计一的课堂,学生侃侃而谈,意见丰富,后面的“幸福论”更是让学生很激动,很有话说,但有个现象很突出,即好几个教学环节学生都可脱离课文来回答和讨论。采用设计二的课堂,前面一直波澜不惊,教师耐心地带领学生不断贴近课文、贴近语言。教学进行到第三个问题时,学生的感受和思维开始启动,在找出的课文语句的细细品读中,他们对文中“人对山羊”的情感变化与走向有实在的感受,为下环节的教学打好了基础。第四个问题“补上”了学生读“山羊对人”的情感的文字体验,两问通过对文本语言不同层面的“咬文嚼字”让情感的品读完整饱满。最后,学生对山羊“咩”叫声的语言还原和声音模拟让人动容。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设计一的第四个问题的价值,在设计二的三、四两问中以对文本语言进行咬嚼的实际体验方式而获得。同样,设计二的最后一问,对“咩”进一步挖掘,抵达了小说的情感内核,完成了教学的人文目标———温暖的情感,山羊和人之间尚能如此,人与人之间更应如此。这也应是设计一最后一问想达成的目标。但不同的是:前者师生均已离开课文做“夸夸而谈”状,后者课堂仍借助对相关语言的比较品味来把握和升华主题。很显然,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对文本语言的利用态度和解读深度决定了教学路径,从而决定了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获益。王旭明先生对设计一式课堂的批判是非常尖锐的,认为“这是当下时髦而虚伪的语文课,真的假语文。教师借着点由头,无节制放纵情感”。诚然,语文课上“人文的洗礼”必须得是通过“文字的洗礼”来获得。设计二让笔者感悟到语文的教学设计皆应以自己对文本的“咬文嚼字”为前提,皆应以让学生从文本中“咬文嚼字”来获得真知和情感为目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皆以成为学生阅读的推动器为存在意义。

教学设计考验着我们的教学眼光和文字敏感度。钱梦龙老师说:“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先反反复复地读,一直读到确实‘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怎样去教。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怎样鼓励学生自己‘读’文章。”此话言尽语文教学“咬文嚼字”之要义!

三、“操千曲而后晓声”———教学过程要实现学生“咬文嚼字”的训练获益

语文教学一直担着许多“担子”,弄不好,可能种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因此有必要牢记根本目标是致力于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获得发展。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依靠训练。这决定了“咬文嚼字”式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过程担当。教师自身的“咬文嚼字”是内功,在课堂上,要把这份内功通过教学行为训练学生去“咬文嚼字”,进而转换成他们的内功。李维鼎先生认为这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作为”。因此,语文的“咬文嚼字”在内容和时机上都需要“定位”于“言语实践”,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领到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去获得语文能力。先来看以下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学生在朗读《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时,把泣读成了“泪”,教师指正并让其辨析两字运用在表达作者心情上的差异。

【片段二】

学习《论语·为政》时,学生将“赡养”的“赡”读成了“zhān”,教师指正,并对其偏旁“贝”适当地做一点文章,区分了“赡”与“瞻”,很自然地强化了“赡养”与“孝道”的关系。

【片段三】

在《五人墓碑记》中读到“谁为哀者”时,“为”读什么音引发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替谁在伤痛”还是“谁是哀痛的人”的争议。教师没有给出权威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判断。学生从文本语言中挖掘理由,分别从常识、语义、语气等角度来辨析。最后,教师出示《明史·周顺昌传》的文字作为辅读:“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学生得出缇骑针对的是簇拥在周公身旁的这些普通民众,所以第二种理解更符合现场场景,即“谁在替周顺昌悲痛”。[4]

片段一、片段二“咬”的是教学过程中即时产生的语言的细微处,“嚼”出的是固定的语文知识,可贵的是教师能机智地把语言点和作者情感、文本思想相联动,产生了非预设性“咬文嚼字”的训练机会和成效。当然,这种随机式的咬文嚼字对情感和思想的联动有局限,故对训练产生的意义尚属微小,但不可否认,如果教师对这种课堂情境一直都有所作为,假以时日,定会产生“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的作用和影响。当然,优秀的语文教师会创设“训练场”,如片段三中的争议显然在教师的预设中,“咬文嚼字”的开展帮助学生体验周顺昌当时的情境,进而切实领会苏州百姓和五位义士的伟大。显然,这种对文本主题关联紧密的“咬文嚼字”对学生的训练更为充分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育,要真正着眼于语言的学习,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乐于、勇于创设适宜的“咬文嚼字”情境,训练学生“领会”语言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语言、学生发言进行点拨、比较、提炼、替换、概括、纠偏、肯定、追问、牵引、补足等有效的指导,那么这种“咬文嚼字”式互动教学带来的“领会”必定会引起更多的“效益”,可以转化成为一种“阅读经验”。

综上所述,“咬文嚼字”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对人文视阈下语文教学价值新的探寻,其所进行的探讨与其说是对当下语文教学“重人文轻语言”现象的反拨,笔者更愿意说是一种补足,更愿意说是对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呼吁的认同与实践,更愿意说是对钱梦龙先生“语文,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态度的致敬!

摘要:语文教学要把握本真,不能因人文失语言,而要因语言悟人文。“咬文嚼字”式教学是指教学环节围绕语言教育展开,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语言,把思想、情感、情趣的熏陶感染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生动活泼的语言教育过程中。它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一种训练方式。

关键词:“咬文嚼字”式教学,语文能力,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海林.立言立人立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8.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214-215.

[3]肖培东.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14.

医院人文管理与文化建设的探索 篇9

(一) 强调以人为本, 实行人性化管理,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以深化医疗服务为重点, 树立“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认真探讨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不断转变服务观念。优质服务, 是医院文化品牌的标志, 体现了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了增强职工的服务意识, 积极有效地开展优质服务, 提高病人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医院领导带领全院部分中层干部到省医院参观学习, 结合本院情况, 要求大家要以病人需求为导向, 优化服务流程, 缩短病人就诊时间, 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就诊环境, 把“病房当成患者的家”, 让病人在医院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亲人般的关爱。另外, 将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服务体现在医院每一个细微之处。改建就医环境, 门诊大厅设立触摸屏, 导医台小姐为就诊者导诊导医, 值班主任监督台随时接受病人投诉, 为病人排忧解难, 并且推出了“入院有人接、出院有人送、检查有人陪”的服务新举措。每个病区都设有医患联系卡、病人生日登记本、出院随访函……当病人住院期间适逢生日时, 医护人员会把病人亲属请到医院, 共同为患者送上蛋糕、点燃生日蜡烛, 送上一束鲜花, 并组织病友一同祝福。改变以往医生的话是圣旨, 病人言听计从, 一切医疗安排围绕医生的决策进行, 现在病人是上帝,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已成为医患双方服务和择医标准。

(二) 强调以人为本, 实行人性化管理, 树立“以职工为主体”的管理理念。

医疗服务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 医疗卫生人才的全面发展决定着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所以, “以人为本”除以患者为本外, 还要关注医院职工, 尊重职工的劳动, 视职工为人才。医疗服务文化的实践主体是全体员工, 而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又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医院在业务技术科室实行全成本核算, 效益分成, 有盈余才有绩效工资, 亏损就没有, 做到上不封顶, 下不保底。可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也给医院带来了新的效益。同时, 以支部为单位, 强化职业道德意识, 弘扬爱岗敬业精神。每季开展评选“优秀职工”、“优秀护士”等活动, 让职工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院光我荣, 院衰我耻”的荣誉观。工会为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组织元旦晚会”、“三·八”节跳绳、踢键子趣味比赛、硬比书法比赛、职工登九峰山兴趣比赛等等, 提高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因此, 医院文化建设要注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激发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只有职工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真正做到“病人至上”, 真正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使之真正成为推动医院服务与建设的主力军。

二、医院文化教育管理是医院人文管理的最高境界, 主

要通过医院文化教育的培育和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 使医护员工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医学发展到今天, 正面临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治病不单单是医疗技术问题, 也是人文研究的问题。建设具有文化的企业是企业家的追求, 那么建立有文化的医院, 应当是医院管理者的追求。这文化不是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 而是一种已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内容的医院精神。针对曾经人心涣散, 人浮于事, 濒临倒闭的医院, 院领导针对现状, 制订了医院的文化管理体系。通过努力, 彻底改变了面貌, 而院领导班子在做好每一件事情, 下好每一个决策时, 时刻以“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这八个大字提醒自己, 包括在改善服务质量、加强学科建设、诊疗每一位病人等诸多方面。

医院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包括医院的宗旨、使命、信念、精神、道德和作风。医院的价值观影响到医院的各个方面, 决定了医院关心的是什么、期望的是什么, 并对医院实际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 现代医院的真实存在, 不是资产和技术的存在, 而是文化的存在。“德高、业精、务实、创新”的医院精神, 成为职工所认同的群体意识, 是医院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的凝聚、总结、提炼和概括。

三、现代医院文化的建设目的是合理开发和利用医院人文资源, 为医院更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 以人为本塑造医院品牌文化建设, 发展医院的特色专科为中心, 实行人性化管理理念。

医院按照“院有优势、科有特点、人有专长”的原则来发展。专科技术, 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群, 做到“人有我优”。骨伤中心, 肾病中心、康复中心等独具特色, 被立为市重点学科;中医眼科中心被确立为省重点专科;同时与上海接轨, 分别与上海长海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曙光医院达成长期协作关系, 充分发挥医院中医药特色,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直接运用于临床, 服务于经营和管理, 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 适用性强的新业务、新技术、新成果, 增强了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二) 以人为本, 科教兴院, 医院实施“人才高地”战略, 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人才培养。

每年医院选派专业技术骨干和优秀职工外出进修, 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不仅为医院培养出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 也营造了医院的科技文化, 医院大胆使用中青年技术骨干, 为他们提供实现价值的舞台。

总之, 进行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构建发展战略型医院文化, 创建学习型医院。医护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开端, 更是培育新的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要以“学习和激励”为模式, 构建发展战略支持型医院文化, 在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 反思医院文化, 创新医院文化, 共享医院文化。

摘要:现代医院管理应当顺应科学发展趋势, 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开发和利用医院的人文资源, 实行更符合人的特点和人性要求的人文管理。在人文管理中必须依据文化理念, 实现医院管理活动的内在协调和谐。要在把握医院人文管理内在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医院文化的创新, 努力构建发展战略支持型的医院文化。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问题探索 篇10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的简称, 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它角度, 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对世界中已知或未知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理性思考而总结出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属于个人主观的知识点。

人文是一个动态发展概念, 随社会和科技进步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就是人文, 这是《辞海》的表述。人类或民族或种群所具有的共同符号、规范和价值取向就是文化。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主要内容包习惯、道德、法律规范等。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 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 人文可谓源远流长。作为社会潮流, 普遍文化, 成为更多人、更大人群共同具有且发展为稳定之价值观及其规范, 出现在我国春秋时代。傅斯年先生曾经指出:春秋时, 人道主义固以发达,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 ( 六十四卦之一) 卦, “文明以止, 人文也。”指修饰, 修饰出美, 故曰“美在其中”。

人文12 世纪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西里的罗杰二世与英格兰的亨利二世朝代, 15、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得以昌明,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时期得以形成,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尼采、罗素时期得以反思, 在开始于20 世纪中后期的现代时期得以发展飞跃。联合国在人文发展期发表的两个人权宣言是人文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 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和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论点, 成为现代人文思想杰出的代表, 推动其达到巅峰之境。

伴随着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文革命- 文艺复兴运动, 科技革命- 近代科学相继诞生, 并由此出现两大观念: 一是人文观念: 尊重人; 二是科学观念: 尊重规律。随后而来的是始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时代直至电子时代共三个阶段的工业革命, 人类社会更是因此而巨变。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中华民族在这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始终沉睡而不醒。更可怕的是, 当一觉醒来时, 又将世界发生的一系列伟大变革以及由此出现的许多人类文明共同成果, 特别是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杰出成果, 僵化教条地定性为资产阶级的或资本主义的东西而加以全面否定、极力拒绝和彻底抵制, 不仅人为地增加了实现社会转变的阻力, 同时又在民族历史进程中留下诸多空白和断层。更悲惨之处在于: 误解空白和断层又得以长时间充斥于各层次教育中, 令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处于尴尬万分之地步, 进而严重堵塞了理解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之途径。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虽然开始醒来但却还没有完全彻底清醒。

人类社会在20 世纪又发生了以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为标志的一场新革命。社会本身和人的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过去人被视为“工具人和经济人”, 而发展到当今社会的“社会人和文化人”。个人价值不仅得到充分承认, 而且人和人相互沟通与相互认同能够顺利实现。

人文是一种思想和观念, 但同时人文也是一种制度和法律。人文思想是建立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 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得以实现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之保证。人文真正确立的标志是人权观念的诞生、人权法制化、人权法律化、人权国际化。对人权观念的认识和人权的发展是实现人文思想的根本保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强调: “《易经》讲, 物杂成‘文’, 乾道变‘化’。阴阳矛盾相博弈的表现无非就是‘文’与‘化’, 世界各国的最终较量也在于文化。我们要重新赢得世界尊重, 还须依靠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

人文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 进行一种“目的在于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人性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根本, 人文精神的涵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人文教育迄今为止并没有一种确定且公认的含义, 而通常认为表达着以下几种含义: 一是人文主义教育, 二是人文学科教育, 三是关于“成人”教育。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被多数研究者定位于关于“成人”的教育, 即第三种。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具有统一性。树立和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并应在价值观念方面确立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统一观, 注重基础性教育和专业性教育的融合一体性, 而非排斥分离性, 在此基础上如果吸收前两种人文教育所表达的基本精神, 那么人文教育被界定为成人教育之观点就彰显其高度了人性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核心, 人文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需要通过文化知识滋养, 文化氛围陶冶, 文化传统熏陶和人生实践体悟等多种途径来逐步实现, 不但需要重视由外至内的文化养成, 而且需要心灵觉醒和强调自我体悟, 要求理解和重视人生意义, 并以“老吾老幼吾幼”的精神关爱社会关爱他人。

二、人文教育在大学开展的现状和不足

我国建国之初曾经采取一边倒的社会发展策略, 教育理论和体系几乎照搬前苏联教育模式。从学科到专业、课程设置无不打上了深深苏联老大哥的印记。因而造成忽视人文教育, 重视自然科学和传统社会科学的教育, 束缚了自我认知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有比较大的理念认识和实际工作的改观,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在一些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中, 科学 ( 自然和社会科学) 与人文学科严重割裂, 主要表现为: 一是自然学科与技术学科蓬勃发展, 不断扩张。人文学科领域日渐相对缩减。人文学科沦为广义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 处于可有可无十分尴尬的境地。二是知识和学问的科学化和功利化倾向呈现普遍化趋势。新兴社会学科的出现进一步压缩人文学科的地位, 更多社会科学问题采取自然科学方法加以解决, 导致人文学科被迫依附于社会学科才能得以生存, 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三是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隔绝人文与科学的通道。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始于高考的文理分科考试。而大学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也明显具有文理分割倾向。理工科、经济学科、农医类学科多以短期市场新需求为导向, 培养学生成为“机器人”、“经济人”, 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独立精神的培养。

三、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 一) 确立合理课程比例, 适当加大人文学科学时。应由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求, 采取强制性和自我激励的双重措施提高学校和学生对人文学科的重视程度。选好选准突破口, 确定人文教育内容。人文教育的范畴和内容应当涵盖社会科学的大部分, 文学、艺术、历史、政治、法律、音乐、美术等, 具体教学内容在与时俱进的同时, 也应该具有永恒的不变的经典部分。

( 二) 建设靓丽校园文化, 塑造良好人文环境。强制性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奠定和形成良好的人文气氛和环境氛围。校园的文化建设, 人文文化沃土的培养, 人文精神的内化、人文素质的提升, 需要高校开展系列的持续的活动来保证其实现。

( 三) 引导学生价值取向, 达成人文素质教育的共识。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独立精神的培养与发展, 而且也事关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对于塑造一个民族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 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源源不断的创新精神, 团结一致共同奋进的民族凝聚力都具有极大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开展,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人文精神的培育, 这些工作只有引起社会全方位的重视, 并积极行动起来, 形成合力才能完成这一社会性的系统工程。

摘要:人文教育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正确自我认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人文和人文教育出发, 阐述了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在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文思想,人文素养,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词条.人文素质[EB/OL].

[2]向梁菲.高校人文教育的不足及未来走[J].改革与战略, 2004, 12

[3]谭慧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8, 6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篇11

【关键词】 初中教学 历史与社会 人文性特征 初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07-02

初中历史与社会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特征,作为初中基础课程,教师需要在指导学生深入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但是当前很多初中教师仅仅关注学生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人文性内容,促进初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真正展现教学的价值。文章将结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价值研究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面,并有助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实践推广价值较高。

(一)培养正确的历史意识。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将过去、现代与将来有效结合起来的一门学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灵感悟和心灵体验的过程。历史与社会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中人文性内涵探究的价值,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探索,可以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文精神出发,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加富含人文性特点、人性化元素,对学生知识的学习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满足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为初中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面。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内容包含很广,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等内容都是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一部分,可谓纵横古今、不拘一格,既包含悠久的历史事件,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是历史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到其中的道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十分富含人文性特点的学科,充满了人类历史变迁的痕迹,彰显着数万年来人们的发展与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是基于实际生活出发的学科,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出一定的人生道理,对学生人文素养、民族精神的培养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人文素养指的是人们在对所学知识进行转化吸收后表现出的修养与气质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优良的思想品德等。民族精神是在历史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其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共同特点,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核心精神。当前的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民族精神较为单薄的问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探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科学的教学指导活动,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积极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民族的伟大,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教学指导方法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指导方式,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指导方式以及多维度的分析思维等方式,展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人文性教学指导价值。

(一)艺术性的课堂教学指导方式。传统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指导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在这种课堂教学指导方式下,学生多呈现出学习质量较差、学习兴趣较低的方式,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更何谈人文性内涵的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进行教学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改善枯燥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大洲和大洋》这一篇课文中,教师如果仅仅指导学生通过课本内容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质量会较差,难以真正感受到历史与社会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巧妙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设计,比如教师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其中。比如教师可以借助PPT展示各大洲与各大洋,使学生能够根据视频画面进行学习,将抽象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与具体,帮助学生形象思维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指导方式。结合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能够看出,教育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与教师较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质量较差,不利于课程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也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

人文素养的内涵和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目标大致相同,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历史故事、社会故事较多,能够使学生在了解历史、倾听故事书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所蕴藏的人生道理,历史和当代初中学生的距离较为遥远,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一切事物,评价一切事物,了解到不同的历史事件背后蕴含怎样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精神,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民族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较为丰富,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均可以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天然素材,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材料。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好地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与人文精神。

(三)多维度的分析思维。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富含逻辑性、人文性特点的学科,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结合不同的年代历史进行分析,关注学生历史不同特点与共性的分析。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需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作基础,让学生能从历史和社会事件中认识到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今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提供方法和基本观点。

人文学科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多纬度思维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互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基于多角度进行问题分析,并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与引导。 以“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为例,在指导学生学习完成课本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探究城市规划的中心要点,引导学生按照顺序排列在他们心中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存在不同观点的学生可以互相进行辩论,彰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比如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中心城市的构建中,地形条件是最重要的,而有的学生则会认为交通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些学生会认为水源条件是最重要的等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看法,记录学生主要存在的观点,构建互动性、生成性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氛围。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进行课堂教学总结,引导学生梳理本堂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与内容,产生课堂教学总结的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艺术性的课堂教学指导方式,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指导方式以及多维度的分析思维等方式,带给初中学生全新的历史与社会学习体验,充分发挥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优势,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使初中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历史与社会的无限魅力,感受到历史与社会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刘伟清. 稳定与创新并举 历史和现实结合——浅谈2009年江西中考历史命题及对今后教学的建议[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11(24).

[2] 邬益斌.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中国古代科技典范”为例[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7(16).

[3] 董玲玲. 关于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思考——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为例[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24).

[4] 贲新文. 把握课标新变化 迎接教学新春天——《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及其教学启示[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09(15).

人文探索 篇12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系统知识, 忽视了人文性和艺术性, 缺乏对学生情感、思想和创造力的重视, 使原本应丰富生动的英语教学变成了冰冷的认识活动, 扼杀了学习者的兴趣和创造力。传统的英语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 课堂形式单一化, 忽视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们被动接受英语知识, 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应付四级考试、研究生考试, 而不是应用英语交际能力。吕叔湘指出:“教学的性质类似农业, 而绝对不像工业。”他旨在说明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 教师供给他们合适的条件和照料, 让他们顺应规律自己成长。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化因素, 教师开拓人文化的英语教学, 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显然已经不能跟上当今日益全球化的步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愈加频繁, 这就需要有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第四十八条) 中明确指出,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人文化的英语教学, 适时引入西方文化, 把语言学习和文化熏陶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放眼世界, 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角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语言、文化与人文化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文化, H.H.Stem (1992:208) 根据其结构和范畴, 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文化从广义上来说, 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文化从狭义上来说, 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 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大学英语是一门人文学科, 它涵盖了“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多个层面。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英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指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可见, 学习语言, 就要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文化, 就要理解其语言。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本身, 更应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进行沟通交流以及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使之能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

洪堡认为, 教育的目的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个性, 把自己塑造成有尊严的、有教养、独立的人。语言教学也是一种人文教学。英语一方面, 是西方人进行交流沟通、传递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 它又是西方名族思想、文化和情感的载体, 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塑造人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堂, 一方面, 要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关爱、支持、鼓励学生, 以开放的姿态,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另一方面, 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大学英语教学语言的同时, 将西方文化的载体——英语语言所包含和承载的人文精神发掘出来, 教师和学生共同用心去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 使学习者具有独特的思维视角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1.转化教师角色, 注重合作与讨论

改变传统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方式, 把舞台让给学生,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课堂, 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因势利导。这样做, 并非弱化教师的作用, 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选择课堂内容、建设课堂环境、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等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同伴之间互相学习、小组合作等途经, 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积极的主动学习者。将情景法、交际法、学生合作讨论法引入课堂教学。这些教学方式倡导尝试、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不但有利于学习者的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还有助于学习者人格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注重把握教学契机, 展开课堂讨论, 让学生领会不仅可以从与教师的讨论中受益, 而且可以从与同伴之间的讨论中受益, 让学生学会不但向教师学习, 而且可以向同伴学习。

2.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 注重人文化熏陶

语言作为情感表达的手段, 主要功能是展示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语言课堂教学的价值远远超越于语言之上, 它是感受语言、感受文化、体验生活和体验情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交流者, 通过交谈与对话启迪学生思考。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和交往方式, 使课堂充满活力, 思维气氛浓厚, 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激发学生开口说话, 表达自己的思想,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敢想敢说。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分享各人的经历, 把学生的经历和思想渗入课堂的教学, 使学生成为生气勃勃的主动学习者。教师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思想、思维方式, 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质疑、反思、交流和实践, 努力把握教学契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课堂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

3.将西方文化导入课堂, 培养学生国际化视角

改变传统英语学习注重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其文化背景的学习状况, 把语言学习和文化熏陶有机结合起来。视频尤其是影片具有直观、生活化的特点, 是理想的学习资源。学生对观看视频有高度的热情。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主题, 如西方校园生活、西方饮食、西方家庭生活、西方节日等。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结合运用图片、视频等导入这些有关西方人文的主题。学生大多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 这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用英语表达的意愿。每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话题展开, 在将西方文化生活引入课堂的同时, 设置情境表演, 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某个学习生活场景, 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下表演角色。例如, 在讲到西方国家旅游这个话题时, 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虚拟建立西方国家的旅行社, 为旅行社取名, 推销自己的旅行社。最后由大家评价哪个旅行社最受游客欢迎。情境表演始终要让学生注意其中中西方文化差异。这样的方式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参与的兴趣。西方文化的导入, 可以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培养学生国际化视角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实践的效果与体会

根据课题实施前后对课题实验班的跟踪问卷调查表和成绩统计表分析, 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 从语言学习来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化元素并适时导入西方文化,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英语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特别是了解英语所反映的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 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使之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

(2) 从学习过程来看

人文化的英语教学把单一的课堂教学变成为一种学生和教师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创造者, 使学习英语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 使学习英语的过程成为一种愉悦感兴趣的历程, 使学生成为自我生命的创造者。

(3) 从人格塑造来看

在英语教学中, 把语言应用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机结合。教育学家乔姆斯基曾指出, 语言学习实际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精神培植和生长。人文化的英语教学不但包括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的教育, 也包括教学过程中所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人格得到提升。

2.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在课题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和学生平等交流、表达真情实感、支持鼓励学生、会感同身受、具有开放心态的引导者。在课题的开展中, 教师通过多渠道学习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 不断开拓自己的创新思路。使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 实现专业化发展, 真正实现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

五、结论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以生命投入而构筑的生动丰富的生活。英语教学也同样, 绝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人文化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更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注重让学生进行尝试和体验, 在尝试和体验中发展和加深对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习者成为主动的体验者和创造者, 把学生塑造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在当今日益国际化的时代, 世界各国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流。人文化的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文化洞察力,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他国的人文, 以宽阔的国际化视角为指导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适应时代的发展, 成为合格的国际化人才。这才是英语教学中更为重要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H.H.Stem.Issues and Op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外研出版社, 1992.

[2]Robert Lado.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6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十六章第四十八条) .

上一篇:片名翻译下一篇:篮球选项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