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控制

2024-10-03

信息传播控制(精选10篇)

信息传播控制 篇1

一、背景:企业的发展靠信息的传播及控制

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浪潮进一步促进以知识共享为目标科技传播的发展, 科学技术传播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也愈演愈烈。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及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 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环境也变得更为复杂, 市场竞争的制约因素也将变得多种多样。在上述情况下, 一个企业要想立足、生存和发展, 不仅应懂得竞争和敢于竞争, 而且更要善于竞争。企业善于竞争的关键是对信息传播的全面控制和有效利用。

我们从一些知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情况不难知道, 对企业信息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它们成功的秘诀之一。比如:长沙卷烟厂———这个厂的领导们深深懂得, 信息是商品经营的命脉, 正确的经营决策和发展方向必须依靠信息的传播和控制。这个厂除拥有一个科研信息中心, 即全厂在200余个关键岗位建立了兼职信息员制度。他们还通过种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搜集与分析信息的制度, 不断获取完整的信息, 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在竞争中的能力。2010年刚到, 他们就利用信息技术成功地开发了新产品——环保型低侧流烟气“金沙烟”, 这一新产品的开发不仅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这种技术的国家;更重要的是, 为该企业注入的新的血液, 使企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信息, 作为一种战略资源, 正成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企业内部信息的传播内涵

1.内涵

企业的生产从项目立项、产品试制、批量生产到市场营销等活动都离不开信息, 信息始终贯穿于企业运行的全过程。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 就是信息的传递和控制过程, 即企业通过对有关信息的选择、研究和利用, 做出对企业的最佳决策, 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传播的角度来看,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它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使用者, 同时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和生产者。一方面, 它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政策信息、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等, 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外界输出如产品信息、交易信息、形象信息……

2.信息组织模式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一般存在着集中、分散和集中—分散三种组织结构模式。

(1) 在集中型结构模式中, 由企业信息中心负责各种信息的收集、加工、检索、传递等工作, 各个不同层次机构及职能部门所需要的信息, 统一由中心筛选提供。在这种模式中, 企业信息的传播是“信息中心——职能部门”。企业信息中心实际上担任了一个“信息守门人”的角色, 因此, 对信息人员的要求很高。广义上说, 我们安财可以看成一个集中式企业, 各部门领导无疑成为“信息把关者”, 像玉树地震有学生亲自前往救灾的事件该不该在全校宣传无疑就是一个信息传播把关的现实例子, 可见信息守门人在集中式企业中的重要性。

(2) 在分散型结构模式中, 企业不设信息中心, 而在各车间和职能部门设专、兼职信息员,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信息交流活动。在这种模式中, 企业信息的传播是“车间职能部门——车间职能部门”。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对环境的适用性较强, 但由于各车间与职能部门之间缺少信息约束机制, 经常会发生信息传递障碍。在集中——分散结构模式中, 企业有独立的信息中心, 负责各种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传递, 同时各职能部门与车间存在着必要的信息联系。因此, 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结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企业内部存在着自上而下, 和自下而上的纵向信息传播以及各职能部门或车间、班组间的横向信息传递。这种模式有利于企业的信息交流, 随着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 它将逐渐趋于主导地位。个人觉得这种模式更利于隐性知识的挖掘, 符合未来知识管理的雏形。

三、企业信息传播中常见的问题

1.信息流通不畅, 下级信息不能及时的传达到上级管理层, 严重影响决策的即时与有效性。

2.信息系统失真, 上级的信息经过层层传递后很难有效的准确的传达到下级,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会汁处理缺乏一贯性、完整性。近年来, 企业由于会计制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 (票) 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等。

3.内部缺乏制衡机制, 对管理系统缺乏控制力。这往往导致信息传播的积压, 混乱。在我国现阶段,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不少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 致使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 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 因此, 这些内部人既不能充当所有者的“守护神”, 又不能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 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少数人为一己私利, 致使很多信息不能在本公司内部共享, 很多下层信息又不能得以处理, 员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受限。

四、企业信息传播的控制策略

要达到企业对信息控制的准确性、及时性、可靠性及适用性。首先, 一个结构与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 是保障信息控制的关键, 对应于企业信息传播的三种模式, 企业信息控制也可分别采用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分层多级控制的模式, 来实现企业信息的控制。实践中, 控制活动形式多样, 可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类:

1.合理选择信息源

信息源即信息的来源。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所获取的信息是否淮确、可靠。一般说来, 信息源按其受控制的程度可分为公开信息源和非公开信息源。从性质上看, 来自公开的信息, 可靠性较高, 但时间的滞后性较大, 而且是人人都能得到的东西, 若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则企业难以获得竞争优势。而来自非公开信息源的信息, 可靠性较差, 且不易得到。但如果能以第一时点得到, 且能从其他途径证实其正确性, 则对企业的决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 企业应注意公开和非公开信息源的特点, 根据不同需要, 合理选择不同的信息源。例如我们现在考研去问考上的学长搜集内部资料就是一种信息源的选择。

2.合理筛选信息内容

企业信息的内容繁多由于受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不可能将所有信息全部收集进来。因此, 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 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 选择与本企业生产、经营关系较密切的信息加以收集。鉴于企业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与综合化, 企业应注意优化信息人员的知识结构, 优化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 使其满足企业信息工作的需要。另外, 企业在向外界发布产品信息、服务信息、形象信息时, 一定要注意保守企业的秘密, 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 将本企业的经营秘密封闭于企业内部。

3.合理选择信息传播途径

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网络传播三种, 它们各有其特点。大众传播是由传播机构通过传播媒介, 可以使信息迅速广泛地被受传者接受。但大众传播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即反馈无力, 因而无法控制传播效果, 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人际传播是信息在个体之间的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对媒介的依赖性较小, 容易获得信息反馈, 但传播的范围较小。网络传播是在各种类型的通讯网络上传播信息, 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可以利用它进行内向性信息收集和外向性信息的传播。当今规模最大, 使用范围最广的信息网, 就是众所周知的。其特点是:信息传偷速度快、容最大、并可进行多媒体传播。但由于费用支付、文字障碍等原因, 目前企业使用它的较少。企业在选择信息传播途径时, 要根据信息传播的目的、范围、时效等灵活选择。

4.克服信息沟通中的障碍

克服信息沟通中是障碍, 首先要搞清楚造成沟通障碍的因素何在, 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方法来改善信息沟通。

(1) 信息的制定。

信息发送者必须对他想要传递的信息有清晰的想法, 要有认真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性, 并制定实现预期目的的计划, 在进行重要沟通时, 事先要征求他人的意见, 应同别人协调并鼓励他们参与收集事实、分析信息。

(2) 信息的反馈。

为了检验信息沟通的效果如何, 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在没有正式信息反馈之前, 我们绝不可能肯定, 信息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编码、传递、译码和理解。反馈作为信息沟通的结果也表明个人的变化和组织的变化是否已经发生。

(3) 信息接收者的情绪和语言控制。

有情绪说明在接受信息时, 接受者的感觉会影响到他对信息的解释。不同的情绪感受会使个体对同一信息的解释完全不同。任何极端的情绪体验, 都可能阻碍有效地沟通。领导人自身的风格就会使他有选择地接受信息, 他的方式和偏好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沟通效果。因而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组织所出现的沟通问题, 提出不同的改善途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个别有个性的组织成员提出超出企业实际的建设性的想法, 领导得以适当的方式比如面谈, 谈心等平息该成员的不合理想法。如果处理不好, 组织的象征性互动就会使得员工们的积极性挫伤。但无论在哪一种组织, 领导者对于建立良好的沟通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只有他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组织才会有动力建立起通畅的沟通渠道。沟通的有效性与企业文化直接相连。当员工们与领导得沟通的加深, 对企业的理解就会更深, 企业文化的形成也就很容易了。总之, 倡导双向沟通、倾听对方, 平息部门间冲突, 你就要亲历亲为地做给大家看。你认为素质、技能提高和不断学习重要, 你就和他们一起去听课, 把你读过的好书与他们分享。简单地说, 就是去弄, 去做, 去干。

(4) “媒体噪音”的组织规避。

信号的传播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媒介, 由于不同的媒体在传递不同的信息上表现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 因而借助媒体的信息传播, 不可避免的在传播过程中就会出现信号的扭曲和弱化, 这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译码环节的信息质量。

有效规避“媒体噪音”的方式很多, 如可根据各种媒体的受众定位、信息有效覆盖范围、媒体在受众中的资信度等指标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这是营销学的方案。在管理学中, “媒体噪音”的干扰的排除一般是借由组织调整来进行规避的, 必要时调整组织机构, 是非常有助于改善内部沟通的。组织机构的调整与重组, 首要的就是辅助公司更重要的战略的实施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充实。

5.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 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目前, 我国在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几乎还是个空白点, 规范的缺失与失效都会影响规范的有效性。鉴于此, 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一套完整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内部信息控制披露机制, 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 有效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6.信息沟通

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要将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反馈给管理者, 以便管理者对已达到的目标水平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分析。这种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如何, 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指令的正确性和纠偏措施的有用性。因此, 企业必须设计和维护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信息沟通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要素, 也是企业内部控制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应当有助于管理者通过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来进行评价和控制。组织结构的关系也就是信息沟通渠道, 在一个组织中, 如果上下级之间沟通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 就容易使下级领会上级指示的意图, 减轻上级管理的工作量, 上级也可以及时了解下级执行经济业务的进展情况, 从而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辨别、获取有效的信息, 并加以沟通, 使企业内部每一个员工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通过沟通渠道, 各级管理者可以知道在自己负责的管理范围之内的工作进展情况、人员的行为和态度, 及与组织目标相脱离的大部分偏差, 从而确保对自己责任范围的控制;每位员工也能清楚自己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及其地位和作用, 并能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管理层, 以便管理者及时掌握内部控制中的潜在薄弱环节, 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

五、结论

可靠、准确、适用的信息要求企业对于信息传播的信息源, 信道与受众的控制格外重视, 各种策略的综合应用与正确实施才能保证企业信息传播的正常畅通。

摘要:新世纪以来, 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 一个企业要想立足、生存和发展, 不仅要懂得竞争和敢于竞争, 而且更要善于竞争。企业善于竞争的关键是对其相关信息传播的全面控制和有效利用。本文对企业传播机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给出了实现企业信息传播畅通的有效控制策略, 并强调应通过适当的内部信息披露与信息沟通方式来实现对信息失真问题的控制与改善。

关键词:企业信息,传播,信息沟通,信息传播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世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

[2]吴水澎, 陈汉文, 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 2000, (05) .

[3]胡河宁.组织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司有和.信息传播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5]林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大学, 2004.

[6]李晨光.新形势下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7) .

[7]谭季男.企业信息的传播及控制[J].企业技术开发, 1999, (06) .

金融信息网络传播研究 篇2

关键词:金融信息;网络舆情;应对

一、引言

随着web2.0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传媒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介质和手段,给社会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网络传播正在以锐不可当的趋势,迅速地渗透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作为信息产业的金融业,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其提供了一个更加巨大的舞台,同时也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使人们之间的联系通过网络越来越紧密,使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快捷。信息的传播通过网络像原子弹爆炸似的迅速而又广泛地扩散,然而由于网络民主不健全、非正式化,隐匿性使得网民不用承担责任,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造谣诽谤,甚至蓄意捏造歪曲事实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使金融业有个健康的运作环境,维护金融稳定,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树立品牌形象,需要对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进行监测预警,引导其向正确、有利于行业更好发展的方向传播。

二、金融信息网络传播

(一)金融信息的传播内容及传播方式

金融信息的传播主要包括金融组织信息的和金融业务信息的传播。为了能够塑造金融组织的形象,提高金融组织的信誉,更好地树立金融组织的品牌,因此需要对金融组织的信息进行广泛、有力度的推广。当然对金融组织信息的传播是为了推出金融产品和提供金融服务,只有让人们对金融组织有一定的了解和信任,然后才能够让消费者认识和运用金融产品、接受金融服务,从而发展金融,推动经济,达到金融组织和消费者的共赢。

金融信息主要是通过报纸、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媒体进行传播,金融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位置,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加大了金融信息的宣传力度,可谓是手段丰富花样百出,使得金融广告和营销活动弥漫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网络信息传播特点

网络信息传播是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同时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的。与传统金融信息传播相比,金融信息网络传播的特点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影响力及传播的隐匿性四个方面:

传播方式:传播方式多、途径广。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借助网络新闻网站、微博、博客、BBS等方式对信息进行传播。人们只要拥有一个网络终端就可以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中来。传播速度: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特性,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和广泛性。信息一经产生发布,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渗透网络,并能够以几何级数扩散到网络的各个节点中。

传播影响力:网络信息的影响力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即全球性。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和时空局限,信息的影响力可遍及世界的任何角落;

传播隐匿性: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信息发布者不会轻易暴露、不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了可能。

(三)金融信息网络传播过程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而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是舆论在网络中的反映和表现,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舆情的聚集,可以向网络舆论进行转化,形成良性或不良舆论。

网络舆情的传播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八步:①平面媒体的采访与报道;②网络媒体转载;③网友留言或在论坛发帖;④形成民意体验;⑤概念化的网络舆论;⑥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互动作用;⑦具体化的网络舆论(提升观点化的民意);⑧影响政府决策。本文将金融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过程描述如下:

(1)信息的产生:金融组织发布企业信息、某些突发事件或金融问题的发生。有网民将该信息传到网络中或者经媒体、网站论坛报道后,引起网民的关注。

(2)信息的传播与加工:网民从各个角度对该信息进行挖掘、讨论、评述,形成一系列新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信息在互联网中进行传播时,信息与用户即网民之间的互动传播如图一所示。

(3)信息集的产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各种影响因素如意见领袖、传统媒体、网络媒体、金融组织的介入促使信息经过(1)(2)两个步骤形成人们对该事件不同认知、态度、倾向的意见的集合。

(4)网络舆论的形成:网络舆情经过分化、集合形成具体化的网络舆论。

(5)影响金融组织:正面的舆论使金融机构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的美誉度、金融业务得以推广,进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然而不良舆论会使金融机构的形象倒塌,使其面临网络舆论的压力,在品牌危机的情况下,有可能一蹶不振,退出金融业的舞台。

金融信息的网络传播过程如图二所示。

三、不良金融信息网络传播的管理

网络舆论对金融信息传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金融机构应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建立风险预警及危机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及时应对处置危机事件。

针对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金融企业要迅速介入,坚持诚实透明的理念,及时进行信息公开,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强化网上正面宣传,驳斥各类不实传言,以遏制虚假金融信息的进一步传播,消除不良影响。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金融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成立专门的监测部门。金融机构通过主动搜索和本企业或业务相关的关键词,来掌握金融信息传播的情况,形成对金融信息的主动跟踪。要能够在第一时间觉察到虚假金融信息、造谣事件等不良信息的存在,以便能够迅速对危机事件做好应对准备。

(2)成立网络媒体编辑室。组成发言人团队,在官方网站、新闻网站、微博、论坛等平台上进行金融信息的即时发布、推广;组成网络评论员团队,参与到网民对信息的讨论、交流过程,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把握网民心理,利用各种流行的网络传播手段,运用网民熟悉的语言和方式,通过大量有理有据客观的信息,有组织有规模地去纠正引导舆情向有利于金融机构的方向发展。

(3)处理好跟传统媒体的关系,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权威媒体的公信力,即时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减少谣言和猜测,避免出现不良舆情。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2]赵瑞华. 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功能研究.广州: 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5.

[3]陈万怀. 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机制及控制分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23(3): 33-36.

信息传播对社会控制的影响 篇3

1 信息传播对社会控制的影响

1.1 信息传播是社会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与人相互之间的联系称为交往,并把交往放到与生产同等的范畴来看待,认为交往是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因而交往就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认为当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状况如何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马克思所说的精神交往正是人类信息传播,他的论述最终被高度发达的信息产业所证实。信息已经成为继物质、能源之后制约社会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因素和资源。

可见,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人、组织、国家所进行的任何活动都必须在通过信息传播的途径对外部环境进行必要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活动的计划和决策,而计划和决策也只能以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传达才能实施。因此,有学者把人类的信息传播称为社会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传播学者郭庆光认为,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信息系统与社会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重合、交织在一起,它的运行除了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和制约之外,其本身的运行状况如何也对其他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如果传播系统出现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3]。

1.2 信息传播不仅为社会控制提供相关信息,而且为社会控制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国家通过主权、法律、纪律和规章、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舆论等手段进行社会控制,对每一种手段的运用,各个国家有所不同,它们在制定每一种控制措施之前,是基于对环境一定程度的已知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而这种对环境的已知状态,是信息传播作用的结果。实施社会控制,要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进行广开言路,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这是一个获取信息的传播过程。

国家通过各种政令、法律、规章制度进行社会控制,而这些政令、法律、规章制度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植入人们的思想之中,更不可能直接就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国家必须将之转化为一定的介质(比如语言、文字),通过一定的渠道(比如报纸、电视、广播、书籍等)发布出来,并通过各种培训、教育或说明、解释,使人们理解,逐渐采纳。而其他社会控制手段(如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实际上是以信息传播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观念或礼仪。而作为控制手段的社会舆论,其本身就是信息传播的结果。

1.3 信息传播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信息传播不仅为社会控制提供必要的相关信息,并为社会控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信息传播本身就具备社会控制的功能,主要由以下2种方式表现出来。

1.3.1 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多数社会成员对某些人或事的议论和评价,其可能是客观的判断,也可能是捕风捉影的传言,但总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相关社会成员的声誉,具有较强的社会控制力量。以大众传播为主的信息传播可以专业化、高效率、全方位地反映社会公众的意见,形成社会舆论,并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控制;而新闻媒介作为舆论信息的“把关人”,控制着舆论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流量和流向,而传播什么、重点在何处、强调到何种程度、对信息作何种解释等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把关人”决定的[4]。某件小事一旦进入媒介传播渠道,就有可能形成社会焦点,引发社会关注,形成社会舆论。

信息传播,尤其是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不仅向公众传播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而且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众,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因此,以大众传播为主的信息传播具有形成社会舆论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强大功能。

1.3.2 社会流行

信息传播具有创造流行的功能。通过大众传媒对传播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取舍,就可以创造流行,形成社会潮流,从而影响社会风气,而其影响不亚于社会规范的强制性。和社会舆论的形成一样,某一事件一旦以大量复制的方式进入传播渠道,当某类信息达到一定的规模,就被人们认定为是社会的一种普遍性事件,便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反应,从而这种原先不具普遍性事件也就成为时代的特色和潮流,社会流行因此而形成。

信息传播创造社会流行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广告的方式来实现的。广告作为一种广泛有效的传播手段和宣传方式,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精神状态等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商业广告作为消费新潮流的引导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使人们的消费观念、经济意识、审美观念、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5]。广告不仅传播一种商品,也传播一种观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消费范式。广告的广泛性和无孔不入的特点使这种观念和消费范式很快成为大众跟随和模仿的对象,从而形成了社会流行,影响社会风气,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但影响人的观念意识,还可以直接对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强制作用。

1.4 信息传播系统发生障碍会造成社会失控

信息传播系统的畅通与否对社会的长治久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政通人和,就是首先要做到信息传播系统的畅通,政令下达和民意上传才畅通。如果传播系统出现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就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识、判断、决策和行动发生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6]。信息传播系统不畅通,必然使信息以扭曲的方式——谣言或传言进行传播,这在更大程度上造成人心恐慌、社会混乱,而社会的混乱又反过来给谣言或传言提供土壤,形成恶性循环。如,秦朝的“焚书坑儒”不仅人为地给社会信息系统设置了传播障碍,而且禁锢思想,摧残学术文化的发展,激起人民的普遍反抗。“焚书坑儒”的结果是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清朝“文字狱”等事件,也使人心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2 如何发挥信息传播对社会控制的正面作用

信息传播是双刃剑,其可以传播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内容,也可以传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信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发挥信息传播对社会控制的有利作用显得格外重要。

2.1 以把握社会控制的适度原则为出发点

衡量社会控制的适度原则主要有: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原则。社会控制的目的不是造成社会的僵化和丧失活力,而是要保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即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安全面又宽松的条件。二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原则。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而每一个个体的人的自由发展和幸福应该成为社会的最终价值目标,社会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秩序和安全的确保来促进人的自由和幸福,因此不应以“好管理”为前提而限制人的自由。总之,发挥信息传播对社会控制的正面作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社会控制的适度原则。

2.2 尊重媒体的独立性,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畅通

尊重媒体的独立性,这是公开化原则的特定要求,是对公开化原则和民众知情权的支持。在现代社会,媒体已经成为民众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媒体与民众的知情权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媒体应该因民众而生存,而民众则应因媒体而知情。对民众知情权的尊重就要求媒体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与民众密切相关的事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即媒体必须在报道上具有独立性,对公众和社会负责。事实证明,一些地方官员以维护稳定为借口而封闭和屏蔽媒体报道,是害怕媒体与民众监督的表现。

2.3 加大对各传播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发挥信息传播的正面功能,防止信息传播的负面效应

不能以保证信息传播系统的畅通为由而不分主次、不加选择地进行传播,甚至传播一些负面影响的内容。社会的高度发达,人们对客观环境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信息传播。美国新闻学者李普曼认为,信息传播给人们所提供的有关客观环境的信息,构成了一个信息环境,这种信息环境是对客观环境的再现,但其并不能镜子式的简单再现,不是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一种具有某种选择性、倾向性的拟态环境。事实上,人们恰恰是对这种拟态环境作出反应的。因此,如果这种拟态环境不能客观地反映现实环境,甚至扭曲反映现实环境,则人们因此所作的反应将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应该对各传媒机构进行必要指导,加强管理,发挥信息传播的正面功能,防止其负面影响。

2.4 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

社会舆论是社会控制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虽然不具有硬控制的作用,但它能与社会的政治力量、法律力量配合,共同发挥调节社会、规范人们行动的作用。某些时候,舆论甚至可以发挥政治、法律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具有特殊的精神力量和道义力量。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尤其重要,往往具有其他控制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耦合度不高,脆性较大,社会运行机制不稳定,社会控制显得更为复杂,但也更为重要。“规范真空”与“控制失灵”是这一时期最常见的社会控制失调现象,其他的社会控制手段(如立法、执法、行政等手段)一时难以迅速完成重新适应的过程,而舆论监督在这个时候却能作出最迅速、最灵敏、最有效的反应。它注定承担起填补“真空”的社会责任,并以揭露、批判、谴责,以及坚守、维护、弘扬为手段,完成社会控制的最新最迫切的任务,同时为其他控制手段的重新建设与完善提供足够的指引和参照[7]。

因此,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信息传播的软性和预防性社会控制功能,这将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5 加强立法,规范信息传播产业市场

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传播信息鱼目混珠,各种迷信、淫秽甚至反动的信息流入社会,而目前我国有关这方面的立法却严重滞后。因此,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这一产业,不仅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6 增加资金技术投入,特别要加快农村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

目前,我国信息产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城乡信息产业发展的极大不平衡性。绝大部分信息传播的“硬件”和“软件”都集中在城市居民,当城市居民享受网上冲浪的快感时,有些农民家庭还没能收看电视。信息传播的极大不平衡性,日益加大了城乡之间的“知沟”或“信息沟”。在信息成为社会最主要的发展资源的时代,这种“信息沟”带来的结果势必是观念和知识技术的巨大差距,结果在经济上加剧了城乡发展的极大不平衡性和严重的贫富差距,这对国家来说是一个引起社会混乱的巨大隐患,也是社会控制必须面对的事实。

3 结语

我们正步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传播产业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信息传播对社会控制的影响日益增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正确使用这把双刃剑,使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强,李宏毅.大学社会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38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

[4]何梓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80-181,92.

[5]余明阳.陈先红.广告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25.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

考研网站信息传播特点分析 篇4

摘 要 本文以网络媒体为例,从网络媒体考研信息的传播现状、网络媒体的作用、网络媒体对考研信息传播的影响描述了网络媒体在考研报道中的应用,分析了当前网络媒体考研报道的特点,结合现状,对网络媒体在考研报道方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网络媒体 考研网站 传播

一、网络媒体考研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媒体,已经被我们认知和接受,我们充分享受着由它带给我们的新鲜快捷的信息。具体到对考研信息的传播,网络媒体更是独显其魅力。从类型上分,大致有诸如考研加油站(www.kaoyan.com)此类的专门网站、也有搜狐考研专区(www.edu.sohu.com)这样的综合网站和山西教育网考研专版(http://www.sxjyt.edu.cn)这样权威性的专业网站。在下面两个部分,以这三类风格迥异的网站为例,阐述网络媒体在考研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二、网络媒体在考研报道方面的优势

我国在过去传统考研教育时期,凡参加研究生考试,所得知有关信息大多是通过传统媒体:电视、报纸、文件。对于各学校等具体信息更少,如果所报考学校与自己住地不一,或许还必须长途跋涉,亲自到学校了解考研方面相关信息,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而且因此也发生了很多人干脆将时间完全花费到学习上,不去了解信息,从而导致考试失误的情况。随着网络媒体的应用,政府、学校、商业机构都已经开始拥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并将最新的考研资讯发布到自己网站上。网络媒体能够给提供相对全面、快捷、准确的考研资讯,大大提高了考研学子们的效率,节省了时间。可以分别列举三方面例子:

1.政府门户网站:山西省教育厅的山西教育网(http://www.sxjyt.edu.cn/),这其中就包括有“山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这个网页(http://xwb.sxjyt.edu.cn/)。

2.專业门户网站:考研网(http://www.kaoyan.com),这也是目前全国所有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关注最多的一个网站。它的主页面就分为:基本内容、考研调查、考研人心路、考研资讯、各科资料以及论坛。以下就详细论述“基本内容”板块之中的具体信息。

3.商业门户网站:搜狐(http://www.sohu.com/),目前国内五大商业门户网站之一,受众人数庞大。该网站中也有对考研教育方面介绍的专门网页(http://learning.sohu.com/kaoyan.shtml),该网页中包括“报考指南”、“政策资讯”、“复习备考”、“互动专区”四大模块。另外,这些网站还有搜索引擎和友情链接功能,能够让考研者更加迅速地查找资料,更方便快捷地了解相关的考研方面信息,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

从这些相关网站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媒体的作用:方便性、全面性、高效性、人性化,实时性,无区域限制性、资源共享性,形态丰富性。从考研教育的角度,纵观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媒体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它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最新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效率,节省人们的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能节约社会资源,用少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完成同一个工作,并收到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

三、网络媒体在考研信息传播方面的负面影响

考研学子在充分享受了诸多各类考研网站给予的快捷便利的同时,也深深为网站中一些负面因素困扰,并有越演越烈之势。网站上收费系统的漏洞、网站内容的更新、对网站权威性的质疑、网站中信息库中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在链接方面的不畅通以及信息污染等等,都是伴随着网站中为我们提供的各项服务而产生的。

(一)网站内容更新缓慢

1.在很多知名度欠高的小型专业考研网站中,有些消息的头版头条竟然还是2004年甚至更早的信息。在我们这个以秒来计算的社会,如果当用户看到是昨天的消息都会自觉不自觉的遗弃,更何况是若干年以前的信息。及时更新的信息对考研学子来说异常重要,在紧张复习过程中,大家都想最快的得到最新消息。

2.适合用户的需要。论述了时间的问题,下面就空间上的不当安排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虽然现在大多专门考研网站都有各方面板块,但是这种安排往往倾向于商业化,任意点击一些考研网站即可看到,页面最显眼、最夺目的地方往往是辅导班的招生广告、形形色色的培训学校,而考研人最关心的对学习方法的介绍、难题的讨论却都在二级三级网页,需要一步一步的打开,只要用户想看这些内容,那么就一定逃不过商业广告的围追堵截。

(二)对网站权威性的质疑

主要针对一些影响力较小,受众范围较窄的考研网站,这些网站都有着共同的特征:经济至上,唯利是图。可以说,现在一些打着“考研信息传播网站”旗号的网站,抓住了考生求速成心理,招摇撞骗。传播学中有关受众研究的“魔弹论”、“皮下注射论”在当今社会已经完全失去了它存在的理论基础,浏览网页的考研学子不仅是信息接收者,更是信息反馈者,他们直接决定了自己对信息的筛选。

四、考研信息传播的未来发展

完全依托于网络的考研网站,如果没有网络的蓬勃发展,那么就没有考研网站如今的繁荣兴旺。新技术的应用在未来考研信息传播中的发展:网络媒体、远程教育、数字电视的出现,让考研信息的传播又增添了更多的渠道,使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这也是因为考研网站具备它们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交互性强以及个性化。它们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方式的很多缺陷,因此,也可以预见这种新技术在考研信息传播领域在未来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蕾.论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传媒透视.2001(8).

[2]王伦.互联网能否拯救传统媒体.chinaByte.2001(1).

信息传播控制 篇5

一、网络谣言的传播与言论自由的行使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的自由。互联网兴起后,电子邮件、博客、跟帖等成了公民表达自己观点的新平台,便于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也成为了谣言传播的主要方式。谣言是捏造的虚假事实,是无事实根据的传言,不存在对基于事实提出个人看法的基础。它不是自然人正常情况下使用语言进行相互交流的行为,而是制造社会恐慌。如2011年2月10日谣传江苏省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大和化工企业要发生爆炸,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陆续产生恐慌情绪离家外出,引发多起车祸,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谣言的内容不属于受保护的合法信息,网络谣言及其传播具有跨时空、快速性、迷惑性、模糊性、甚至破坏性的特点,其目的不是采集、传播信息,而是虚构事实以引发社会关注。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造成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3月16日开始谣传日本核辐射影响国内盐产量,结果我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更有商家趁机抬价。2008年的“蛆橘事件”,更是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导致生产者、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严重受损。

二、网络谣言的的监管与法律规制

网络监管已经成为信息网络时代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有责任依法制裁那些故意制造、传播谣言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国家应当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范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行为,界定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对于制造、传播谣言并可能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危害行为,要依法实施法律制裁。国外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978年以来,美国政府各部门先后出台了130多项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对于网络谣言的问题越来越重视,陆续颁布了打击网络谣言的相关政策和相关法律。特别是近年来,网络乱象愈演愈烈,明确划分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势在必行。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司法解释的出台,不仅有利于依法打击网络犯罪,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广大网民的表达权,体现出教育、引导为主的精神。该解释的出台,对于规范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监控管理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对策与思路

信息传播控制 篇6

一、电视广告视觉信息传播质量要素分析

由于信息的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传播质量是很难定量定性的,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电视广告视觉信息传播质量:

1.电视广告视觉信息的传播速度

电视广告信息传播速度是指电视广告信息发布后受众获取的时间量。于视觉信息作品而言, 传播速度是指受众对一件视觉传达作品的主信息及相关辅助信息接受和理解的速度, 这个时间越短, 说明这个视觉传达作品的信息传播效果越好, 质量也就越高。在不同媒体的传播中, 其信息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如互联网和电视类媒体传播的速度就远快于报纸类媒体, 而电视类媒体的传播速度又慢于互联网媒体。

2.电视广告视觉信息的传播广度

电视广告信息传播广度是指电视广告信息发布后受众接受的普及程度。任何一个视觉信息都有其特定的诉求人群, 从理论上讲, 其诉求人群普及率越高越好, “人尽皆知”往往是客户想达到的理想状态。于电视广告而言, 传播的广度是指受众接受特定视觉信息后, 二次传播的意愿或行动力, 亦即作品信息的辐射能力, 一般来说, 受众二次传播的意愿越强或行动力越坚决, 即为该视觉信息的传播质量越高, “争相传唱”为其表征。

3.电视广告视觉信息的传播深度

电视广告信息传播深度是指电视广告信息发布后受众接受的影响深度。电视广告发布后, 其最终目标是受众对特定信息的被动获取、理解、认同并积极响应, “过目不忘, 深入人心”是电视广告传播的理想状态。于电视广告作品而言, 画面的信息内容、视觉元素的构成方式、诉求方法与媒介手段共同决定着信息传播的深度, 使受众从对信息的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再到深切关注是电视广告追求的目标。

4.电视广告视觉信息的传播持久度

电视广告信息传播的持久度是指受众接受电视广告信息后影响的时间持续指标。受众从接受信息到对信息形成反馈再到转化为针对信息的行动往往不是一时冲动, 如果该信息对受众影响的持久度不够, 则很容易形成信息链的中断, 进而使信息的传播效率大打折扣。于电视广告而言, 信息传播的持久度决定了该作品信息能否在受众脑海中形成记忆, 达到念念不忘的效果。

在上述四个电视广告视觉信息传播质量标准中, 传播速度决定信息的效率、传播的广度决定信息的普及率、传播的深度决定信息的强度, 而传播的持久度决定信息的影响力, 这四个要素共同决定着信息传播的质量, 速度快可以抢占先机, 普及广可以拓展基础, 强度高可以打动内心, 而持续久则影响深远。

二、电视广告视觉信息传播质量控制方法

电视广告视觉信息传播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存在于广告信息传播的各个阶段。首先对市场进行分析, 明确消费的群体, 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 然后进入电视广告的制作, 要注意广告信息的完整明确、内容层次清晰。作品完成后进入传播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媒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出现错误, 那将会直接影响最后的传播结果, 导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而得不到良好的收益。

(一) 未雨绸缪法——前期控制

我们通过市场调研与分析, 将电视广告视觉信息的信息层、媒介层、受众层即信息传播要素的“5W”———最易出现失误的环节用表格引出, 明确特定广告信息传播的基本目标。同时, 确立风险范围与等级, 然后用减法原理, 把影响信息传播失误的潜在因素分段控制, 防患于未然。在这个阶段中, 深入全面的市场调研和客观理性的产品定位非常重要, 然后制定电视广告视觉信息传播风险简报, 明确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媒体优势、发布时间、风险预防等内容, 并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及其解决办法重点标注, 在设计中作为主要考查的要素, 以减少电视广告信息传播要素质量下降的影响, 控制电视广告创意和制作前期会出现的种种问题。

(二) 如影随形法——过程中控制

市场调研和广告定位明确后, 电视广告进入了创意、设计和制作阶段。根据前期控制表格中的风险等级, 确立“雷区”和“绿色通道”, 明确创意与设计的方向。前期控制中重点标注的影响电视广告信息传播质量的信息要素是要在创意、设计和制作中重点规避的, 以“5W”为核心, 并参照“4度”的具体要求, 遵循高效传播信息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进行各个阶段的设计工作。这个阶段要建立模拟发布模式, 以阶段检测的方式进行电视广告信息质量的预评估, 如在广告创意完成后, 进行不同群体受众的采样调研和信息反馈收集, 把收集来的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照, 并将此方法应用到电视广告发布前的各个阶段。

与此同时, 可以进行风险逆推演练方式, 主动“触雷”, 将逆推后电视广告信息传播的风险进行评估, 测算风险承受能力, 防患于未然。

(三) 亡羊补牢法——后期控制

电视广告作品完成制作后就要进入到发布环节。实际上, 对于电视广告的质量控制而言, 前两个阶段的控制是核心, 发布环节的质量控制属于完善或补救性质, 因此名之为亡羊补牢法, 这个阶段主要的控制对象为媒体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 目标受众确立后, 媒体手段也就随之确定。实际情况是, 由于发布者、媒介、受众等环节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 这个阶段也会出现狗肉店里卖羊皮的现象, 主要体现为, 特定媒体的发布时间与视觉信息的信息错位、媒体的地域性偏差、媒体的选择性失误、媒体曝光频度的不合理等等。

在这个阶段中, 电视广告信息的传播质量适时监测很重要, 应通过对市场和受众的反馈信息的评估, 进行媒体的局部控制或改善。

结论

综上所述, 电视广告视觉传播质量由多个要素决定, 质量控制是一个动态、系统的工程, 只有树立了视觉信息质量意识, 在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 采用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 如未雨绸缪法、如影随形法、亡羊补牢法, 确保电视广告视觉信息传播高速快捷、人尽皆知、深入人心、刻骨不忘、持久深远, 并促成购买和接受行动。我们要明确其内在联系, 以前期和中期控制为主、后期控制为辅, 才能减少信息传播的失误, 创造出优秀的广告作品。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以影像阅读为主导的视觉文化相对于文字阅读方式的文本文化的优势愈加显现, 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 有商业行为的地方就会伴随有广告, 电视广告中, 视觉信息部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文通过对比课题的深入研究, 寻找到影响电视广告视觉信息传播质量的各个要素:信息传播速度、信息传播广度、信息传播深度、信息传播持久度等, 并找到控制信息传播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电视广告,视觉信息,信息传播,信息传播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2]戴元光.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2]戴元光.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信息传播控制 篇7

1.1 意义

目前,各大高校均建设有属于自己的教育网站,各大高校学生主要是通过本校的门户网站来获取信息,大学生如何使用互联网,互联网以何种方式、何种特点进行信息传播,以及传播后所产生的影响等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高信息量的网络环境,目前在学校最大限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一件大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传播先进文化:首先,美国等西方先进国家在网络信息时代已经占据了主体,他们的网页访问量远胜于我国。由于中西方体制的差异,当两者观点冲突时,西方国家传播的信息所带来的影响,对我国发展而言可能是消极的。其次,青少年是所有群体争夺的目标,不良影响也会借此深入青少年的意识形态中。再次,国内的一些敌对势力虎视眈眈,若是随意放手不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将不容乐观。

1.2 研究现状

我国于90年代着手于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就目前研究来看,2001年,“网络传播的自由控制”这一理论被陈丹在《新闻与传播理论》上提出,指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扩展了获取信息的渠道[1]。除此之外,网络的传播还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着,而网民对网络信息源的依赖性,网络传播环境的虚拟性也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了信息的传播。

失语是指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现象,它牵涉到了传播接受者的反应及传播所产生的效果,研究过程中,学者提出了一些有关在传播过程中无视信息从而造成了信息失语的现象。各人的社会地位、兴趣、心理等都是影响信息传播的因素。从表层看上去,网络新闻信息在极大发挥受众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将受众接受信息的范围进行确定[2]。并且“网络新闻个人化的接收方式在另一方面上更加强化了个性和特别性,让个人心理的满足感能够得到很大一部分的满足”。

国外学者认为,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传播只是在某些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自由,但这绝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因为社会上的各种不同的因素都或多或少地给信息的传播带来影响,比如说:传播者的社会身份,传播者的心理因素,以及传播者所处的环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传播从而造成信息传播失语。经过调查发现,国外暂时还没有专门研究信息传播失语问题的文章,这可能也是一种管理体制不同所引起的社会现象,但国外的研究者也在一些研究中提到了在网络传播这种虚拟的社会环境中,也存在着诸如权利问题等无形压力的[3]。通过对国外的文献研究发现,国外研究者更注重的是一些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制约,从而影响到传播的效果。

1.3 论文所选择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高校网站思想政治类信息传播只是当代互联网传播的冰山一角,也是我们国家网络信息传播的翻版。论文选择一些高校网站作为研究案例,结合图书情报学、档案学、传播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寻找一些方法和途径来解决此类信息传播失语问题。

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全国高校“十佳思政类网站”,选择了从2013年至2015年,由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十佳网站”评选活动中的代表,通过各种不同指标,跟踪这些网站,从而寻找解决信息传播失语的方法和途径,如表1。

论文创新之处是:网络媒体本身是一个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自由的一个事物,但我们却采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发现传播过程中却是存在信息传播失语的现象,并指出其在传播过程中可能缺乏意识,也相应地存在着对主体和客体的区分。通过对国外网络传播媒体的研究发现,不少文章还指出,权利与环境等因素还影响着信息的传播,但很少有文章会直接插手某个环节去展开深入的分析。本文偏偏打破这个观点,从根本开始入手,深入彻底地去解决关于信息传播失语的问题。通过对此类网站的研究来推进我国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

2 高校网站思想类信息传播话语与失语研究

2.1 网络传播话语与失语

2.1.1 网络传播话语。

网络时代的媒体常常被称为是司法,行政,立法之外的第三种权利,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民的数量达到2亿,位居世界第2。经过网络技术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博客,微信,QQ等也成为人们之间自由发表言论的场所,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了人们的话语自由权。网络语言是通过网络以及手机屏,电脑,电视机等进行传播的,并且其传播过程是不会受到任何制约的,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网络语言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个性,与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它少了很多的约束,让网民的思想可以毫无限制的随意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的创新力。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虚拟环境中,怎样实现网络的传播,以何种形式传播,以及传播后形成什么样的效果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其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2.1.2 失语的概念。

失语是指在身体的各项功能都正常的情况下,大脑的各个功能区出现病变从而导致语言交流上产生障碍,表现为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丧失。后来“失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领域,是指在文学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信息传播失语及流失,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学的正常发展,因此出现了各种文化失语[4],这也正是当代文学界所热议的话题。逐渐地,由于传播学的学术性质,文化传播失语也逐渐被引进传播学的研究范畴中,关于失语,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它不但包括我们在语言表达方面受到的障碍,在文化方面也表达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不同身份,不同传播意图,不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2 高校网站思想政治类信息传播的研究现状

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念在校园网站的建设过程中稳固发展,我国各大高校联合举办了一个高校最佳网站评选活动,吸引了好多高校的注意,也成功地拉近好多高校进行参选。其中,针对大学生而创建的“十佳思想政治类网站”的主体内容评选就是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当然,思想政治网站是以思政教育、理论学习、党史党建等教育内容为专题。在学校,我们介绍党政教育一般是在课堂上,对于现今的大学生来说,更加喜欢的是多样化的网络课堂,而不是这种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因此,如果我们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到大学生的网站上,投其所好,换一种独特的方式去对其进行教育,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3 高校网站思想政治类信息传播失语现状

2.3.1 传播主体失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类网站的主体是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网站。鉴于其在教育方面的特殊性,学校组织、党委建设等将会直接领导此类网站的建设,并派出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可以说把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类网站的建设上,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信息传播的主体。由于一个网站的建设在前期都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而在后期更是需要不断地去投入人力物力去对这些大学生网站进行维护,因而很多教育机构也就慢慢地对其工作产生消极怠慢的情绪,使得传播的主体对网站缺乏有效管理和利用,导致了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失语。比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虽然多次在全国百佳网站评比活动中名列前茅,但是在打开网页之后,实质性的内容确是少之又少。

2.3.2 传播客体失语。

经研究信息传播过程的要素可知,既然有传播信息的,相应地也应该存在接受信息的,随之传播的客体也就相应存在。无论如何,当传播主体发出消息之后,自然就很希望能够得到客体的一些反应,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网站的信息传播来说,受众即学生群体的反应同样重要。在学校网站中,校方是传播的主体,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相应称之为传播的客体,学校享有传播信息的主动权,而学生处于传播的弱势地位,故而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信息传播失语。

德国传播学者纽曼曾在其文章《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讲: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持个人意见的人是很容易被孤立的,而大多数人又是惧怕了这种孤立,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跟随大众的步伐,而忽略那些持少数票数的人的观点,因此,在传播学上也就出现了两个极端现象。那些不被支持的观点也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久而久之,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被扭曲,从而造成传播客体失语。

3 高校网站思想政治类信息传播失语原因分析

3.1 采集信息的途径大致相同

各大高校校园网采集信息的途径大致一样,比如,南开大学的觉悟网中新闻信息的来源在西南交通大学的新闻网上都可以找得到。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大致雷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传播内容对其产生的影响自然不会太大。

3.2 传播的内容无法吸引受众的兴趣

学校网站传播政治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所发出的消息也过于形式化,缺乏对大众口味的一种迎合,更多的是采用传统模式对学生进行课堂教育,没有认识到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和建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提不起精神,因此,更加提倡灵活的教育方式。

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学生早已对这种课堂讲学模式产生了抵触情绪,上课时间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更多地关注的是外面的世界。换一种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去亲身经历,真实去感受生活会更加有意义。比如给学生组织一些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学到知识,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生活,增加对德育教育的兴趣。

3.3 媒体模式引起的失语

3.3.1 媒体传播模式的单一化。

如今的互联网是整合了以往报纸、杂志、电视等各方面的优点于一身,但是,为迎合大众口味,高校更是将各种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化为音频形式进行传播,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受众的兴趣,但是却使得信息的传播形式更加的单一化。形式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站首页设计上的单一性。进一步探索后发现二级页面更多的是枯燥乏味的文字,这使得学生对其失去兴趣,从而使得信息传播受阻。

3.3.2 信息传播过程缺乏互动。

众所周知,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相互探讨从而产生一种共鸣,以便寻找最为合适的信息进行传播,但现实生活中却是,受众被各种社会因素所困扰,不得真实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从而使得在传播过程中,那些处于传播弱势地位的群体很难再继续融入自由发表言论这一层面上,以至于传播行为逐渐被忽略。网络给大众提供了自由表达言论的自由,也让大众有了更加便利的渠道去表达态度,进而进行交流也是极为便利的,这也正是网络媒体了解互动性的最佳体现。但校园网站往往就忽略了这一点,打压了学生的言论自由,从而使得信息传播过程缺乏信息互动。

4 高校网站思想政治类信息传播失语解决策略

4.1 遵循的原则

新时期的教育离不开网络,而高校学生又是网络传播的主要接受方,对于各个教育部门以及各大高校在校生而言,思想政治类网站占据非常特殊的地位,而如何有效利用这个多元化的网络媒体也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战略。我们应当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高校网站思想政治类信息的建设和信息传播活动必须准确地反映党和政府的政策和精神;二是教育教学的精神必须正确地体现在信息传播活动和高校网站思想政治类信息的建设中;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类信息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

4.2 高校网站思想政治类信息传播失语解决策略

4.2.1 建立有效的传播互动机制。

像高校网站思政类专站这种以党建和思想政治为主的专题性网站,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满足学生对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的需求,要在最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有关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专业性内容。为了更好地去迎合学生的口味,要做到3点:第一,掌握学生使用网络的习惯和接受信息的习惯。第二,要不断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传播过程中尽量按着大众的要求来。第三,重视学生的反映,经过不断地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完善。这样才可以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有效顺利地进行。

4.2.2 对信息内容进行完善。

一是更具贴近性的信息内容:思想政治类网站作为高校校园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不断要在第一时间给学生提供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所提供的内容还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保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高校网站;二是更具现实特点的信息内容:如今的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各种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斥着社会。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构建一个与当今时代发展相呼应的社会体系,一切从实际出发,让学校的教育更具现实性和有效性。此类网站的建设必须与现实生活相一致,这样才可以更有效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具使用实用性的信息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类信息给了学生学习正确的思想政治知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机会。所以,高校网站思政类信息传播的内容要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主要目标,充分体现信息传播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在思政类网站对学生进行党建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去认识自己和他人,更多地去接触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4.2.3 建立更理性的话语体系。

一是赋予受众更多信息接近权和话语权。受众使用网络是为了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网络上边信息量较为充足,自由选择的机制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但如何从这大量的信息中选择出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是每一个用户所关心的,也是他们使用互联网的目的所在[5]。思政类网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化获取思想政治知识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拥有海量的关于思想政治知识的信息,这些海量的信息,为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鉴于学校在社会中扮演的特殊的地位,要严格控制网站的使用,对信息的传播源要进行严格把关,重重验证,尽量采用实名验证的方式,规范学生对校园网络的使用。对那些没有进行实名验证的用户,禁止其登录。二是建立受传双方平等对话机制。网络传播之所以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是因为它独有的平等对话性。各大高校通过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来改变高校的教育模式,由最初的网上授课改为现在的多媒体式的教育模式。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校方占据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性,而学生不管愿不愿意都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自主发表言论的机会,但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场所,以及发表观点的自由平等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以及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消除受传双方在认知方面的差异。信息的受传双方存在认知差异有一大部分原因是两者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接触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对于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自然就会存在一定得差距。随着信息传播量的增多,两者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明显[6]。对高校思想政治类信息来说,承担着教育学生的责任,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接受信息能力,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跟随大众的脚步,在传播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让信息最大效果的进行传播,尽量减少两者之间的认知差异,让高校思想政治类信息更快更好地发展。

5 结论

通过对信息失语现象的研究,建立一个差异性小,沟通性强,自由度较高的网络环境,让高校网站成为广大师生能够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展现自我的主要渠道。更结合图书馆学、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的观点和理论实践,使用图书馆学和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网络中的传播失语现象,寻找解决失语现象的方法,从而为建立“安全文明有效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提供建议。

摘要:论文在探讨高思想政治类信息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信息传播失语的概念,调研高校网站思想政治类信息传播失语的现状,对高校思想政治类信息传播状况评价,对产生信息传播失语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与原因分析,给出高校思想政治网站建立良好话语体系的策略,为健全高校政治类信息建设提高参考。

关键词:信息传播,思想政治网站,失语

参考文献

[1]封莎,郭勇.网络传播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特点及样态[J].思想教育研究,2016(1):68-72.

[2]施惠玲,杜欣.政治传播内容中政治信息与政治话语的区分及其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2016(3):115-120.

[3]吴瑛.信息传播视角下的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9-56.

[4]胡天生,孙显水.基于SNS信息传播特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8):78-81.

[5]姚锦云.网络信息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启示[J].教育探索,2011(9):128-129.

信息传播控制 篇8

一、行为示范效果

近年来, 随着网络覆盖区域的不断扩大, 私人电脑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能轻而易举接触到身边的网络媒介。网络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 在国外, 关于青少年模仿影视作品和电脑游戏犯罪的案例屡见不鲜;而在我国, 网络暴力诱发的犯罪也呈上升趋势, 犯罪者多为青少年。

网络游戏通过其声像结合的符号系统, 运用语言、音乐、音响、图文、影像等渲染暴力行为, 这些虚拟的暴力信息会对人的感官造成全方位的冲击。最受男孩子们欢迎的网络视频游戏以格斗型、体育竞技型、冒险型为主, 其中大都包含暴力元素。青少年心智尚未发展成熟, 容易混淆现实和虚拟世界的界限, 将网络世界中崇尚暴力的世界观纳入现实的生活轨迹, 进而造成一系列家庭、社会问题。

由于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功能, 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媒大范围的报道, 获得受众相当的关注, 往往会成为人们效仿和学习的对象。对沉迷于网络世界的青少年而言, 游戏中反复出现的虚拟暴力行为成为一种“行为示范”, 长期暴露在其中, 很容易引发对暴力行为的模仿。

二、情感型效果

在以网络媒介为主的暴力信息影响下, 青少年首当其冲, 却并不意味着其对普通受众的影响不足以引起重视。媒介暴力不只影响行为, 还有可能影响人的生理、态度、情绪和认知, 我们往往会忽略对这些影响的考虑。

(一) 视野制约效果

媒介报道不是有闻必录, 而是有所取舍, 因而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从而影响人们对社会环境的心理评估, 这是媒介对受众产生态度型效果的一种体现。

受众希望通过媒体了解信息, 以获取凭借自己的实际经历所不能得到的认识, 因此对社会环境的心理评估极易受到媒介报道的影响。出于营销的目的, 媒体需要了解受众的需求, 掌握受众对什么感兴趣, 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由于媒介受众常常对异常事件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 在媒介了解到这一点后, 它们乐于迎合受众的信息需求。因此, “反常性”往往被认为是决定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 与此同时, “犯罪”与“守法”相比属于异常性事件, 而且往往具备一定故事元素, 会更易于被媒体争相报道。

这样一来, 媒介传播中的暴力信息一旦过多, 受众很难区分现实环境与信息环境, 在媒体报道的潜移默化之下容易形成一种认识, 认为周围的世界可能充斥暴力, 进而产生恐惧或对社会现状悲观失望的情绪。

(二) 脱敏反应

在与媒介接触的过程中, 不同的传播内容可以触发受众不同的情感反应, 而媒介对情感的长期影响则表现为脱敏反应。媒体对类似事件的长期展示, 会使受众丧失对这一事件的敏感性。如长期观看暴力节目, 这些节目往往着力表现暴力行为, 而很少展现受害者痛苦, 受众可能逐渐丧失对受害者的同情。

(三) 精神暴力

精神暴力 (moral harassment) , 主要是指对被害人的精神施加暴力, 而使被害人的身心造成伤害的行为。我们在估量媒介传播暴力的影响程度时, 往往会忽略其携带的精神暴力信息, 而精神暴力往往更能产生情感型效果。

人们易于将画面血腥程度作为评判暴力最直接的标准, 却常常漠视精神暴力的作用。在许多惊悚片中, 有的主人公具有相当的病态心理, 他们有着扭曲的世界观并往往做出令人发指的异常行为, 包括对受害者的精神折磨、虐待。这些情节中并不需要包含过多的血腥画面就足以达到令人胆寒的恐怖效果, 从而使观影者在影片结束后仍然心有余悸。

值得说明的是, 无论行为型效果、态度型效果还是情感型效果, 在有些情况下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能够相互作用。暴力信息可能先对受众产生态度型效果和 (或) 情感型效果, 令受众对所处社会环境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或是内心情感世界受到极大冲击, 以及对暴力行为产生脱敏效应;在态度型效果和 (或) 情感型效果的铺垫下, 行为型效果可能更易于发生。

三、结语

传播媒介中暴力信息的影响不可能全部除去, 但可以人为地控制和减弱。为了减弱媒介的负面影响, 首先需要考虑影响媒介效果的因素, 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即受众所具备的、抵抗媒介影响的素质和媒介所能控制的影响其传播效果的因素。

要想提高应对媒介暴力的素养, 就需要使影响媒介传播效果的因素朝着有利于减弱负面影响的方向发展。因此, 有效规避媒介暴力影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影视分级制度等办法减少儿童和青少年接触暴力信息的机会;二是受众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 丰富知识结构, 选择更加社会化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三是媒体在选择和发布信息时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段怡然.媒介暴力的伦理反思[J].新闻爱好者, 2012 (3) .

[2]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媒介制胜的广告信息传播策略 篇9

整合多元媒体,丰富表现形态。广告的多元化策略因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而产生,首先是多元化媒体的整合。一方面,不同的媒体都在着力打造有别于其他媒体的品牌形象,其覆盖人群在受众特征及受众接触环境上均有所不同,不仅包括信息资源、受众资源,也包括客户资源、品牌资源等等。另一方面,不同的媒介形态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应发挥其各自优势,避免广告创意在不同媒体形态间的单纯照搬。

深入点式挖掘,融入受众生活。在进行多元化媒体整合的同时,需要对其他能够提升广告传播效力的接触点进行挖掘。随着消费者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不同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的驱动下,人们的生活空间被进一步延伸和扩大。

借助关联媒体,增强广告黏性。关联式广告媒介策略的执行,一方面可以从发布终端启动创意活动,结合广告载体的特性,挖掘其中的创意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产品或服务类别选择相关媒体。在执行关联式策略的同时,应注意辅以主题明确的常态广告,避免对活动冠名等软性广告的片面追求。为广告而节目,势必降低受众对广告的认同及媒体公信力,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品牌信息传播模型 篇10

众所周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早已告别了物质短缺的时代, 市场也已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因此当今世界已进入品牌时代, 早在1955年, 广告大师奥格威就指出:“速买、强卖的广告形式已成为过去, 广告应该是为了构建品牌形象二进行的长期投资”。在这种情况下, 公众便是市场的主宰, 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优秀的品牌传播可以使品牌个性、内涵突出, 有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品牌, 有利于品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品牌传播的投资力度。所谓“品牌传播”就是企业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原则, 在品牌识别的整体框架下, 选择广告、公关、销售、人际等传播方式, 将特定品牌推广出去, 以建立品牌形象, 促进市场销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品牌传播的过程当中, 由于品牌复杂化与多元化的竞争, 加之广告铺天盖地地对消费者进行狂轰滥炸, 广告成本日益上升, 而广告效果越来越差。品牌过度重复传播 (传播频率过度) 将导致不能使受众快速增多, 因此本文试图从另一视角出发, 引入协同学理论, 将品牌传播和受众及时间结合起来视为一个系统, 找出其中的序参量及其支配原理, 围绕序参量及其支配原理建立企业品牌信息传播模型, 并提出一些必要的概念和假设, 并建立企业品牌传播的数学模型, 从而探讨出企业品牌信息传播的内在规律性。

2 协同学与创新传播理论

协同学则是在研究事物从旧结构转变为新结构的机理的共同规律上形成和发展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类比对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 并推广到广泛的领域。如今从激光束中有序的排列到化学中的振荡乃至动物细胞模式的构造, 企业中经济事态的发展, 公共舆论的形成等, 协同学正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建模分析乃至预测和决策过程中。而序参量则是指在从无功能到具有多功能、有组织、等级、层次方向演系统状态参量中, 对系统演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品牌传播的核心目标是提高该品牌的传播速度, 让更多受众人群了解该品牌。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提高品牌的传播速度, 或者说品牌传播取决于哪些因素。1960年起传播学者开始应用创新传播理论研究新闻时间在受众中的宣传扩散, 该理论最先由社会学家用来研究农民接受并使用新农具的情形, 其后受到传播界的广泛关注。大部分研究发现, 当某个事件发生, 媒体开始报道后, 该事件缓慢地在受众之间传开, 一段事件之后, 除了大众传播后, 人与人之间也对此事件进行人际传播, 此事件突然迅速地在受众之间大量传开, 当大部分的受众均得知该事件后, 其他少数受众才开始得知此事件, 传播的速度有减缓下来。这一连串新闻事件扩散速度的变化, 形成一个S型的曲线图。

3 逻辑增长曲线模型

“S”型曲线可用下列逻辑增长曲线模型来拟合:

式中, FT为在时刻t时品牌传播受众人群的总数, K为FT的极限, 即饱和上限, 一般认为K为常数, 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受众的逻辑上界;α表示一个品牌受众人数的上界与初始受众人数之间的对比关系, 我们称之为受众的初始参数;β表示受众人数的增长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参数, 它是受众人数的边际增长率的上界, 所以称之为增长参数;T代表品牌传播的相对时间。我们把F, α, β称为逻辑参数。

对 (1) 式两边求导, 得:

再对 (2) 式两边求导, 得:

令Y’’=0, 因0<Y<K, 故扩散曲线的拐点出现在Y=K/2处, 代人 (1) 式, 得:

Td=lnα/β, 此时T’d=βK/4

再对 (3) 式两边求导, 得:

令Y’’’=0, 得:Y1= (3-31/2) K/6;Y2= (3+31/2) K/6

将Y1, Y2代人 (1) 得:

此时Y’|T=T1=Y’|T=T2=βK/6

因此, 扩散曲线在T1, T2两点处的扩散率相等, 且均为βK/6, 对于 (1) 式:当T→+∞时, 有Y→K;对于 (2) 式:当T→+∞时, 有Y’→0。

4 模型分析

通过上述的计算, 我们可以推出一下两点:首先当时间为[lnα-ln (2+31/2) ]/β, 受众人数为 (3-31/2) K/6, 系统自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传播的速度由缓变快;其次当时间为[lnα+ln (2+31/2) ]/β, 受众人数为 (3+31/2) K/6, 系统自组织形式又发生的另外的变化, 传播速度由快变缓。因此, 在该传播系统中, 时间和受众人数是序参量, 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发展, 企业在品牌传播过程中要尤为重视这两个关键的转折点。

(1) 品牌初创期:品牌从无到有的阶段, 包括上市之前的市场资料搜集, 品牌定位、战略设定的引导阶段。在品牌初创期, 品牌所传播的信息引起消费者注意, 并引导他们对品牌作初次尝试。通过传播, 品牌在一定范围内为目标消费者所指, 且消费者对品牌有一定品质认知。该阶段Y’>0, Y’’>0, 表明品牌传播的速度与加速度递增, 品牌传播与受众人群的曲线呈指数型增长, 当达到22.4%时, 加速度达到最大值, 该点称为“起飞点”。因此在这一阶段品牌传播的任务是提高目标消费者所知范围内的知名度, 同时还应注意设计高品质的信息以使品牌获得较高的品质知名度。

(2) 品牌成长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 初创期尝试过品牌产品的消费者感到满意, 开始重复购买品牌产品, 且数量逐步增多。消费者对品牌品质产生一定认知度, 消费者能将品牌的一些传播元素与品牌联系起来, 并能引发一定联想。, 该阶段扩散速度继续递增, 但加速度减少, 增长性质为准线性, 当达到77%时, 扩散速度达到最大值, 该点称为“鼎盛点”。这是提升品牌的附加价值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阶段企业应该着重提供一致而高品质的品牌信息, 以提高消费者品牌认知和品牌联想。

(3) 品牌成熟期:在这一时期, 是品牌的“黄金事情”, 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稳定, 最重要的是忠诚消费者的增加和稳定, 品牌有着良好的联想。品牌已不只是作为识别产品的符号, 而是在其标定下, 包含了更广泛、更丰富的意义。, 该阶段的扩散速度与加速度均递减, 扩散的动力明显减弱, 我们将该点称为“成熟点”。主要原因是品牌传播模式被其他企业模仿, 使竞争加剧, 限制了受众的进一步增长, 扩散曲线由快变缓渐趋极限, 此时企业应建立起品牌与企业的自身持续发展机制, 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重点关注如何提升与维系品牌的忠诚度。

(4) 品牌衰退期:品牌是有可能衰败的, 虽然无从加以实证证明, 只能停留于理论的假设或臆想。按照让·诺尔·卡菲勒的观点, 品牌的退化是由于管理不当造成的, 因此我们将品牌的衰退视为品牌市场周期的一种变态。而且品牌的生命曲线极不规则, 品牌寿命可短可长, 而且品牌在发展中存在诸多的变数, 人们无法从史料中准备判断品牌的衰败是否处于人为治理不善还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品牌生命周期这个命题本身还是给予我们以很深刻的警醒, 对于品牌的经营和传播需要慎之又慎。

5 小结

利用协同学和微积分方法定量地对品牌传播的模型和规律进行了探讨, 揭示了品牌传播过程中的特征。根据模型对品牌传播过程进行了阶段的划分, 分析了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并对企业在传播品牌信息时不同的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关注的重点进行了分析, 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这对企业的品牌传播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项建云, 葛茂忠.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RP技术扩散模型分析, 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年2月第2期.

[2]余明阳, 朱纪达.品牌传播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174-180.

[3]赫尔曼.哈肯.协同学, 原子能出版社, 1984年2月.

上一篇:民商法规下一篇:税收立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