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教学论文

2024-10-21

毕业设计教学论文(精选12篇)

毕业设计教学论文 篇1

随着初中英语的课程改革, 教师对学生英语技能的要求不应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应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英语教学中, 采取了多种手段, 使学生充分地得到听、说、读、写的训练机会。从而改变课堂结构, 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一、导入——用多种方式联旧引新, 精于开头、吸引学生铺垫搭桥, 自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通常要遵循: (1) 有针对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 怎么学, 为什么要学。 (2) 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入胜, 使学生喜欢学习英语。 (3) 有艺术性。新颖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这是老师导入设计能力的综合体现。 (4) 有效益性。导入新课, 不能喧宾夺主, 而是要在短时间内起到知识连接作用, 要有实效。这些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 其作用却是非同小可, 关系到本堂课的成败, 关系到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态度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实际条件采用了直观导入法、角色表演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对比导入、游戏歌曲导入、利用电教媒体导入等等。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为新课的导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课堂例句

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例句的选择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决不可忽视。例如讲解词或词组之间的差别时, 不能一味地只从教参书上把例句照搬到课堂教学上。作为高中教师, 可以选择一些代表的例句, 让学生能很快的理解例句所包含的知识点。巧妙灵活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例句。例如:

例句 (1) 是在讲解同音异形词时所用的例句, 该句巧妙的运用了同音异形词“threw”, “through”。“threw”在此处是一个动词, 作为句子的谓语。用“through”虽然在此处也是一个动词, 但表示的是通过中间的传递, 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例句 (2) 通过结构简单的句子呈现了让学生辨识的词和词组———“look for”, “find”和“find out”。“look for”表示寻找的过程, “find”表示寻找的结果, “find out”表示寻找的最终结果。例句 (3) 用短短一句话呈现了不定式充当主语和表语的用法, 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to see”呈现了不定时充当主语, “to belive”呈现了不定式充当表语。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见且具有语用价值的媒介, 它联接教师信息源与学生信息接受库两个语言空间。但是它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 更深入地研究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语言交际技巧。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英语例句时, 还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 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He threw a ball through the window.

2.I am looking for my lost bike, but I can't find it.Can you help me find out the thief?

3.To see is to belive.

三、课堂活动——灵活对话、提高效果,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由于主体意识和客观条件的不同, 在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实施的策略以及效果上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小组内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巩固新课——创编故事、歌曲、小幽默、社会热点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

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英语歌曲, 这样不但能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 还可以使教与学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游戏, 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学习不是一件难事, 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英语课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习课, 英语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我们要想出不同的方法, 丰富课堂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使学生感受到美和体会到满足。让我们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 去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永远保持在一个亢奋的状态。

摘要:英语课程改革不再强调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英语教学中, 需要不但创新教学方法, 采取多种手段, 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训练,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语言运用能力

毕业设计教学论文 篇2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设计题目:《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姓名:宋雅丹

系科:初等教育系

专业、班级:小学教育(数学)08504班

指导教师:单联宏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目录

一、背景分析„„„„„„„„„„„„„„„„„„„„1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2

三、教具准备„„„„„„„„„„„„„„„„„„„„2

四、设计理念„„„„„„„„„„„„„„„„„„„„2

五、教学过程„„„„„„„„„„„„„„„„„„„„3

六、板书设计„„„„„„„„„„„„„„„„„„„„7

七、教学反思„„„„„„„„„„„„„„„„„„„„7

八、参考文献„„„„„„„„„„„„„„„„„„„„8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章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第四课时

系科:初教系班级:08504 姓名:宋雅丹学号:0801015627

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分数时。已经学过分母相同或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在本册教材的“认识分数”单元中也探索过分数与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因此,这部分教材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教材首先创设了“两位同学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比较谁看的页数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而产生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心理需求。接着让学生探索交流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比较同分母(或分子都是1)分数的大小。学生对分母相同和分子都是1的两种分数大小比较已经很熟练。前面已经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因而要揭示本课主题,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旧知识,尝试解决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这一新知。而且,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还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都为学习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奠定了基础。

(三)条件分析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方便学生学习,因为多媒体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有用信息,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自主发现、共同探讨交流的好处,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比较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

2.能力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理推理的能力。3.德育目标: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2.难点:灵活地选择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笔和练习本

四、设计理念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中的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三年级上学期时,学生已学过分母相同或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分数比较的方法。教师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在本课的内容安排上,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与独特感受。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尽量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达成,做到有机的统一。主要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本着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又根据五年级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有一定的认识,围绕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从创设问题情境、提问导入、探究应用中教师精问,巧问,生成追问等方面来体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学生从中更好的理解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最后在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更好地去理解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地运用。整节课让学生从生活中引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用PPT展示题目)1.填空

1)把几个()不同的分数也叫()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的()分数叫做通分。2.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

1)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批改。2)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3)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通分的方法。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故事书吗?听说有两位少先队员特别爱看故事书,想知道他们看书的情况吗? 生:想。师:(多媒体出示例5的图片)这就是两位少先队员的看书情况,仔细观察一下,看你们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

师:哦,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再看一下图,看他们说了什么话。生:小芳看了这本书的3/5,小明看了这本书的4/9。师:看来同学们都看到他们说的话了,现在老师想知道他们两人谁看的页数多该怎么办呢? 生:只要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可以知道谁看的页数多了。【设计意图】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是在学生掌握了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与通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想要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必须要先通分。所以课前让学生复习通分的概念以及通分的方法,为本节课学习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比较3/5与4/9的大小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这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

2.组织交流,汇报结果

师:讨论出来了吗?有谁愿意把你们讨论出来的结果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学生汇报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用画图法比较 小芳: 小明:

小芳看的页数多。

方法二:把这两个分数与1/2比较。

因为3/5>1/2,4/9<1/2,所以3/5>4/9。小芳看的页数多。

方法三:先通分再比较。

3/5=27/45

4/9=20/45 因为

27/45>20/45,所以3/5>4/9。小芳看的页数多。板书书写课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三种方法,要想知道谁看的页数多,只要先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知道了。这就是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教学“练一练”。师: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你掌握这些方法了吗?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对于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掌握的怎么样了。(PPT出示“练一练”中的三组题目)

师:你会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吗?请你拿出你们的练习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三道题的答案 师: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呢?因为先通分再比较是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通分的知识作铺垫,就大胆放手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去获取知识,教师只作适时的点拨、引导,并不是地加以鼓励,这样学生便在民主、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轻轻松松的学会了比较分数的大小

(三)闯关活动,巩固练习

师:学习了那么多新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些练习吧。巩固一下我们所学习的知识。(PPT出示四组题目)

看大屏幕上的四组题目,注意要先通分再比较。

2.通过这四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较分数的大小。

(四)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习到了在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时,需要先通分再比较。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二第七题。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方法一:用画图法比较方法二:把这两个分数与1/2比较。小芳:因为3/5>1/2,4/9<1/2,所以3/5>4/9。小明:小芳看的页数多。小芳看的页数多。

方法三:先通分再比较。注意: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时一定要先通 3/5=27/45

4/9=20/45

分再比较大小。因为27/45>20/45,所以3/5>4/9 小芳看的页数多。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对自己充满信心。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结合〝两个同学看同样的一本故事书,比较谁看的页数多〞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个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用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以此来经历形成知识的过程;与此同时,在通过相应的练习题目来巩固所学内容。这样的设计比较适应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对两个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通过知识迁移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两个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能够灵活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各种图形变换设计组合图案。

难点:将基本图形创造性地应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设计出和谐、丰富、美观的组合图案。

教学过程

1.赏一赏(情境展示,知识再现)

教师用电脑演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形,回忆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用美丽的图片捕捉学生的眼睛,帮助学生回顾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

2.找一找(追根溯源,掌握本质)

教师用电脑演绎基本图形经过不同的变换后得到组合图案的过程,归纳共性:(1)形状不变,大小不变;(2)变换前后,两个图形全等,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

学生观察图形,将基本图形从组合图案中分离出来,并说出此基本图形的变换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图形,学生认识到图形变换的本质是“简单图形的复杂变换”。用几何画板直观地演示出图形变换的奇妙与美丽,学生感受数学的生动、灵活和美妙,创作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3.炫一炫(小试牛刀,情感分享)

教师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设计的组合图案。

教师提出问题:①请你介绍你这幅图案是由什么基本图形经过怎样变化得到的;②还有其他变换方法吗?③你还能设计出其他更为漂亮的图案吗?④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和做法。

学生展示其搜集到的组合图案并辨析图案。

教师归纳图案设计步骤:(1)选取基本图形(不要过于复杂);(2)依据各种变换的基本性质设计图案。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画一画(动手实践,学以致用)

教师:小芳想为自己的房间换上新的墙纸,你可以帮她设计一下墙纸吗?

学生分组进行图案设计。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为学生创造了与人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与人交流,集思广益。

5.比一比(民主评价,理性建构)

教师:请同学们展示你们各自所确定的基本图形及变换出的组合图案,简要说明在你的图案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图形变换?

教师找5~8组学生代表展示设计成果,说出作品的设计技巧和优胜之处,最后全班学生用表决器选出三幅最优的作品。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展示其创作成果,在促进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意识。

6.结一结(自我小结,体验成功)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图案设计的关键,即选取简单的基本几何图形,通过不同的变换组合出丰富的图案。学生通过填写作品评价量表掌握图案设计中蕴含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

“我设计”:设计教学设计自我 篇4

1.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的无设计意识与无设计教学。

许多教师尽管从事语文教学许多年, 可是在每一轮六年的教学过程中, 多数时候是拿着教参备课, 照抄教案, 根本没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师经常是走一步看一步, 今天发现哪里有不足, 今天就去补救, 明天发现哪里还该改进, 明天就去落实。学生六年以后, 应该有什么收获, 达到一个什么目标状态, 心里没有底;而对这六年中, 每一个阶段该达到什么目标, 每个阶段该做什么, 为下一个目标该做什么铺垫工作, 心里是模糊的。

2.课程设计的“他设计”。

国家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设计”, 这只是“他设计”, 而非“真实我设计”;教师没有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出针对“我”和“我班学生”的设计, 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没有连续性的工作措施, 这种带有随意性、自然性的工作, 不是“真实我设计”;教师没有对学生发展的远景规划实施自己的构想, 最多只是按部就班地实施课程标准, 这也还是“他设计”, 而非“真实我设计”。

3.教学设计的“小设计”。

许多教师虽然也进行教学设计, 但只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 是一种“小设计”, 在教学实施中临时遇到问题, 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来补救。比如, 低年级写话练习, 该进行多少次练习, 每次练习什么内容, 每次练习要达到什么目的, 每次练习之间有没有能力递增等, 教师没有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没有完整的“大设计”, 这样教学就只会事倍功半。

教学实施“我设计”的缺失必将导致以下问题:

1.没有真实并自我化的目标预设, 没有目标达成度的控制评价, 使实施随意而低效。

2.语文教学、教育的自然性, 使学生语文素养乃至生命发展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期待的程度。

3.没有个性化的设计与没有思考的教学, 不能提速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我设计”的内涵

1.“我设计”以“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指导思想, 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关注, 是对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关注, 是对其发展现实状况和发展可能的关注。

2.“我设计”遵循小学生发展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学的全部运作, 都是为了学生的生命发展:展示学生生命的活力, 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同时, 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要求, 是“我设计”的目标定位, 其各领域、各年段的要求是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但遵循并不囿于,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适当“弹离”, 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与个性。

3.“我设计”的个性化。教学是艺术, 艺术就要有个性。育人目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 但“条条大路通罗马”, 每个人的具体操作应该是富有个性特色的。因而, 隐藏在操作背后的理念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自己的教育理念”从整个育人的意义上讲是十分宽泛而丰富的, 各自的信奉点与表述方式也允许丰富多样, 只是根本点与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是一致的;而从学科教育的角度看, 自己的理念必须要把学科教学基本理念作为自己的思想内核。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要有强烈的“确立自己的理念”意识, 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归纳、提炼, 形成科学的观念, 甚至观念系统;同时, “自己的理念”不要只是一些书语, 一些概念, 而应是一种思想体系, 要有具体的理论要义, 用方式、方法甚至模式来支撑。

4.“我设计”是“大设计”, 是系统设计。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教学设计是一种策划, 它要求教师跳出传统的“做教学计划”和“备课”的思维和视野。

5.“我设计”的教学实施是有指导有预设的实施。在这个实施过程中, 教师不断地反思, 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做“行动的研究”, 注重教学过程性经验材料的搜集、整理, 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 注重写作和发表 (行动研究说的“公开”) , 要求累积成果, 用成果积淀自身生命的“厚度”。

三、怎样进行“我设计”教学

按照小学语文“我设计”教学的观点, 一个经过了新课程理念洗礼的教师, 他的教学设计, 不应该只是随意的一个学期计划, 他也不只会盯着某一篇课文、某一个知识点去预设教学步骤。这样的教师的“我设计”教学, 落实到课程实施的预设上是三级预设。

(一) 战略性构想:六年预设

与新课程同行的教师, 应该致力于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以“我设计”教学为载体, 提高自己的成长速度。这样的教师, 要将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纳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将教学预设融入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设计之中。

教学预设的第一级是较为宏大的战略性构想。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班级, 特别是接手一年级教学工作, 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把学生未来几年 (或整个小学六年) 的学习与发展都预设在自己的规划里, 来一个大的教学设计。这样, 他心中时刻有一个学生发展目标的预测、设想, 每一个阶段班集体建设该达到什么目标, 学生发展该达到怎样的状态, 教师心中昭然而行动的目的性强、自觉化程度高。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工匠类的教师与智慧类的教师的差别即在于此。

[案例一]

四川的吴晓兰老师在新一轮六年教学前, 首先进行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设计。这个系统包含:

总的特色主题 (教学品牌) :“学生自主成长”。

(一) 教育教学的理念:1.基本理念;2.学科教育理念。

(二) 班级自主化管理:实现人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三) 学科学习自主化:1.教学方法的选择;2.学习方法的选择;3.评价方式的变革。

(四) 六年级与一年级学生发展状态勾勒。

下面, 我们来“点击”其中的一点“学科教育理念”看看:

1.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 让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2.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采取多种游戏活动, 培养竞争意识,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3.以多种读的方式, 促进理解和感悟, 避免枯燥乏味的分析说教。

4.以情感育人, 以情换心,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 树立大语文观,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7.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样的“蓝图”勾勒, 导引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施行为, 使语文课程实施达到较好的效果。

[案例二]

刘诗珍老师的“六年教育理想远景”是这样描述的:

六年后的这批孩子, 身体健康, 他们面色红润, 目光清澈, 挺直着脊梁;他们情感丰富, 心地善良, 乐观向上;他们写得一手好字, 行款整齐, 字体漂亮;他们会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 与人交往言语得体, 不失文明与大方;他们热爱语文, 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美文佳句能自觉地积累与欣赏, 并受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知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去听, 去想, 去问, 去讨论, 去上网;他们为人随和却不压抑个性的张扬, 表达出自己鲜明的主张;他们思维灵活, 常有奇思妙想, 每人至少有一项自己的特长。

这样诗化般的远景描述, 展现着教师的教育憧憬, 贯注着对学生的殷殷期盼, 它将导引着教师有理想、有激情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实施。

(二) 战役性构想:学期预设

有了大的教学构想, 还应该对每一年每一学期的学科教学和班级工作做一个预设, 这是阶段性的预设。新一学期的规划, 是在前一段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的, 是对六年预设中相关阶段设计的修正、补充、完善。因为事物总在变化, 大的教学构想也不是一成不变, 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尽量全面、仔细地反思, 从而做出下一学年、下一学期的预设。接下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按照“预设”有序实施, 同时又不被“预设”捆住手脚, 这样, 学生每一个阶段的生命发展才会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

语文课程实施的学期预设, 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但也有些基本的内容应该写清楚。我们将学期预设设计成了一种表格模式, 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做好学期课程实施计划。

(三) 战斗性构想:单元与课的预设

有了六年预设和学期预设, 当我们面对一本语文书, 心中是居高临下和豁然开朗的。现行教材, 内容都是分组、分单元呈现, 是不是就只管照此备课教学呢?怎样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得到最大收获?这些问题的答案便会因宏观、中观的教学设计已成竹在胸而心中昭然。

单元预设实际上是对教材单元学习的补充、拓展, 同时又是对六年预设、学期预设鸟瞰的回馈、照应和实施。

至于课的预设, 那是对学期教学预设和单元预设的兑现、生成。有了以上各个层次的预设, 进入到课的预设的层面, 在上述教学预设理论、方法的指导下, 语文教学将会变得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 “‘我设计’教学”, 承载着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研究, 是教师在充分学习基础上的规划和再学习, 探索创新和反思研究, 是将学习、实践与研究融会于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教师“有规划地教学”, 教师在发觉自己已有一定的学识积淀和经验累积后, 就不能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教学, 而是精心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品牌、理念、教学 (教育) 远景、操作模式与方法, 甚至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检阅》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博莱克的坚强自信,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心灵,感受博莱克的坚强自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课文

1、板书“检阅”--齐读: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2、赏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片段)。

教师介绍背景知识:10月1日,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隆重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同50万军民参加庆典,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画面定格,配上字幕:  阅兵--国家民族的盛典  阅兵--军人向祖国的汇报)

提问:--现在你对“检阅”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呢?

(场面庄严、盛大、隆重,队伍整齐,精神面貌好……)

3、出示大屏幕,引导观察。

(1)引:同学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图,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的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呢?

--学生自由说(队伍中有一位拄拐的队员,随机理解“截肢”)。

(2)过渡:就在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课文《检阅》,去用心体会那份感动吧!

(出示课题:14、检阅)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学课文:(大屏幕出示自学要求)

A、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B、思考:这是一次怎样检阅?有哪些队伍参加了这次检阅?

2、小组交流。

3、,读准生字字音,认读词语:

(1)我会认: 俱 博 鸦  截  伍  默  局  棒  羡  慕  禁

席 众 纠

(2)我会读:博莱克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真棒羡慕 观众 纠正

俱乐部 主席台 鸦雀无声 情不自禁(带读字:拄拐走路 声音洪亮)

4、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A、这是一次怎样检阅?

--随机出示10自然段,抓住“盛大、隆重”,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检阅的隆重和盛大。(大屏幕出示第10段)

B、参加这次隆重的检阅的队伍有

--(步兵、炮兵、青年队员、儿童队员)

二、走进故事,深入感知。

1、出示重点句,引导质疑

(1)引:在这些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生:儿童队员)。

成千上万的观众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把最真诚的称赞送给他们,有人说--有人说--(课件出示句子)

生齐: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2)引导发现: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3)质疑过渡:难道只有儿童队员的队伍最整齐吗?

让我们就先走进博莱克,用心去体验,他“棒”在何处?

(要点:博莱克得到大家的称赞,是因为他左腿截肢了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自信,又那么精神。)

[反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初读课本前,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读,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探究的积极性。

2、走进博莱克

(1)多媒体出示带有画面的文字:

引:谁来把博莱克参加检阅时的情景介绍给大家?

--指名一生读。

(2)引: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博莱克呢?

点拨:此时此刻,他忘记了自己--他也忘记了自己--

他只记得自己--

随机指导感情朗读。

(3)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A、同学们,为了这次检阅,你知道博莱克和队员们练了多长时间吗?

--资料补充:在波兰,特别隆重庆祝的国庆有两个,一个是5月3日,是通过波兰宪法(它是欧洲第一部宪法、世界第二部宪法)的周年纪念日。另一个是11月11日,这是波兰的独立节。也就是相当于我们我国家的国庆节。

--联系第一段,可以知道这里庆祝的是波兰的第二个节日国庆节。

B、引:同学们,请看清楚,博莱克不是普通的队员,他的左腿--(已经截肢),必须靠--(拄拐走路),现在却和全队--(保持一致)。在这4个多月的训练中,你能想象博莱克比别的队员付出了多少心血吗?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透过这个镜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结合感情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博莱克在训练,他跌倒了又爬起,爬起来再跌倒。但一直在练习。

生:我看到他的头声流出了很多汗。

生:我看到他的衣服都磨破了,同学们对他说:“博莱克,休息休息吧。”但他没有停下来,还在练习。

师小结过渡:一分耕耘换来一分收获,博莱克洒下的辛勤汗水换来了出色的成绩。--再读12自然段。

(4)出示特写画面,引导写话:

师继续引导:拄拐的博莱克走在队伍的第一排,同队伍保持一致。你们看,他高扬的头,他挺起的胸脯,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写话(配乐)--交流汇报

生:博莱克,你真了不起,我佩服你!

生:博莱克,你是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我要向你学习。

生:博莱克,我看到你的自信了,你真的很棒!

……

(5)指导感情朗读

师引:自信、坚强的博莱克真让我们佩服,让我们再次把他介绍给所有的人吧!--生齐读。

(6)朗读深化

师引:同学们,这一幕幕镜头,这一个个场景,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地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

生齐: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让我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随机指名读

(7)真诚的赞美、如雷般的掌声都传到博莱克的耳朵,此时此刻,他的心情-

(引导:心情非常激动,非常自豪,并对其他队员心存感激……)

3、走进儿童队员(简略处理,以做铺垫)

师引:博莱克感激队员们什么呢?如果说博莱克是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赞,那么儿童队员们呢?他们可是手脚健全啊,走得好是应该的。为什么他们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呢?

(指名几生先简略谈谈。)

结课:同学们,下节课让我们走进检阅前的那次讨论中,去用心感受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

三、小结巩固,指导书写

1、进一步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笔顺是“广席”。截:笔顺是“土隹截”。

[《检阅》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服装设计》教学设计 篇6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穿着校服,但他们渴望穿着出有个性的服饰,所以,学生对服装的要求是比较有想法的。他们有一定的审美观点和设计知识,所以这一课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感兴趣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运用服装的色彩、款式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制作,来表达自己的个性,让他们体会到亲手设计服装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服饰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服装设计中的要素,以及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创造出风格多样的服装,并能通过专业性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阶段——导入新课部分——新知探究部分——制作演示环节——作业练习阶段——作品展示阶段——教师总结阶段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让学生大量收集综合材料,旨在让学生发现不同材料的美,能够在设计创造中找到灵感。这也是突破难点、创作出风格多异作品的前提。

服饰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年龄、身份、地位、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我利用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如何穿出既漂亮又有品位的服装,又如何设计。让学生带着探究、解决问题的心理进行本课的学习。

在新知探究部分,我又提出,“在购买服装的时候会考虑到哪些因素?”等教学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引导的作用。通过对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造型与色彩的基本知识。所以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有一些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分析。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和总结,归纳出服装设计的要素。

在制作演示环节,我结合以上服装设计的知识,重点讲解演示服装的设计步骤及技巧。

对于模仿能力比较强的中学生而言,教师直观形象的演示,更容易使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步骤与方法。同时,我在讲解的时语速放慢,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重点的地方进行强调。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知识点落实阶段,也是突出教学重点的一个环节。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方法很多,我以布帖的方式进行演示,更加的直观,学生也很容易接受。教师的范作,又无意中给他们以制作的方法以提示,加上剪贴的方法简单又易出效果,学生更容易理解服装设计的步骤与技巧。

在学生作业练习阶段,因为时间比较紧张,为了保证在短时间内能很好的完成作品,我明确提出作业的要求。例如,让多人合作,作品表现形式、表现方法不限。学生可以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设计方式来完成作业。

在学生开始制作后,我走到学生座位当中,巡回辅导。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强调。对于优秀作品随时展示。

作品展示阶段这一环节应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因为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的表述还有畏难情绪。不知如何介绍自己的作品,所以我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点评:如作品当中涉及到的设计因素,作品适合穿着的场合,作品中的优点等。

采取学生主动发言展示和教师选取制作精美而有创意的作品,点名发言展示两种形式。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点评时有点可寻。

在点评活动中,学生是行为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一种指导、协调的作用。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专业性的术语点评作品。教师要以表扬鼓励性的评价,激励学生,让他们在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学习,通过别人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

这一环节也重在突破教学难点。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更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评论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能力。

关于设计教学的设计 篇7

进入信息时代,设计已被广泛倡导。尤其近三十年各院校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为社会输送各类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而言,社会对于设计人员的需求已有一定量的满足,有的行业还出现“过剩”的现象(如毕业生改行从事其他职业,或在竞争中退出设计行业等)。然而,根据社会的实际状况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设计和提高设计的品质,使设计的创新、合理与发展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仍然是与设计相关的各领域需要担负的重任。然而设计的提高与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生产条件的发展状况,还取决于设计者的素质与能力,因为人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设计的成果。因此,对于培养设计人才的教学部门,其工作的成效无疑是所有影响设计进步的最为重要的环节。

二、设计教学的设计在教学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设计教学的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同样要求具有创新性、合理性和发展性。教学设计的对象(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对入学后的教学需求,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其二,经济、文化、技术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将对设计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出新标准和新要求。其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更需要设计院校输送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因此,进行设计教学的设计,不仅是必要的,更应根据具体的要求,不断设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以满足和适应教学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于高素质设计人才的需求。

笔者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多年,对于设计教学的设计深有感触,有无设计以及设计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甚至将影响到对专业设计发展的作用和对社会的贡献。为确保设计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教学的设计应当依照正确的设计程序,对设计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要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对于具体的教学,不应孤立的进行,更应全面了解各方面的信息,研究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在全面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基本信息后,确定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所定的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和研究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更具适应性和发展性,做到教学以人为本,以满足实际的需求为目的。既符合设计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出设计教学的最大作用。

三、设计教学的设计应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并以系统的方法进行

目前的设计教学包括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设计实践等教学环节,对设计教学的设计就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如基础类的造型设计、色彩设计、设计表达基础、产品摄影,以及二维和三维计算机辅助课程等。以往的教学,在教师的努力下,都已展现出不同程度的教学成果,为专业服务的基本点也在教学成果中得到较好的体现。随着专业要求的提高,不仅具体课程应该改进,基础课的整体结构也需要调整。如根据授课对象等具体现状,对基础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并将以往相对分散的课程进行归类。一方面可以突出基础课的目的,使学生从中明确学什么、为什么学;另一方面将有些辅助技能课程融到主干基础课中,这不仅可以有效利用课时,将知识融合后,更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另外,还要设置“造型设计基础综合训练课程”,将前期所学知识依据课程主题进行综合性的系统训练,既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将所学基础知识较好地应用于今后的专业设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明确教学的总目标和子目标后,具体的课程教学应支持和符合它的上层目标,并最终服务于总目标。那么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还是课程教学的方法,都要遵循已定的“目标系统”仔细安排和研究。

同样,从属于子系统的专业设计类和设计实践类课程,也应按照上述的方法将以往的课程进行归类重组,根据学校的专业发展和培养目标,以系统设计的方法分别对设计类和实践类等具体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出各课程的教学作用,完善整体的教学体系。

四、设计教学的设计应关注不同环节的相关性及具体环节的特殊性

在系统总目标下,虽然设计基础、专业设计和设计实践等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但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无论其中哪一项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项目的发挥结果。基础课是学生入校时首先接触的课程,在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还没有充分认识之前,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相对被动的,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即使有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很强,因对专业了解不多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学中除给他们传授课程必要的知识,还要尽力开阔他们的眼界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专业设计和设计实践等环节,除以上所述的教学方法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尤其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敬业精神。不同课程的教学训练在提出课题的要求后,必须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寻找课题的能力;在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开展课题讨论会,从辩论中拓展思路、加强学生的判断力等。避免在专业设计课程,甚至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找不到设计方向。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训练中,对课题提出要求并进行引导和评价,不应是直接给予和告知设计结果,而应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另外在课程教学中,应创造更多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条件与机会,除参加社会竞赛等活动外,还可以开展与企业的互动教学环节,走进企业或相关的优秀企业管理、设计人才进行交流互动等。由此,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他们进入社会的适应性。

五、设计教学的设计应是发展教学及推动设计进步的持续性行为

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教学探讨 篇8

(一) 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毕业设计的教学,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存在许多问题。1.指导教师数量的不足、缺乏实践的经验。有的指导教师不了解工厂企业的实际情况, 所提供的毕业设计题目往往不能反映和跟上时代的发展, 有的教师甚至一直使用几年前的毕业设计题目, 不能有效地将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造成人才培养的产学脱节现象。2.毕业设计的指导存在问题。指导方法不够科学, 多年来毕业设计都是“填鸭式”教学的简单延伸, 首先由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设计的课题, 学生接受课题后,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相关的设计。指导教师只满足于书本知识的巩固, 极少介绍实际中的最新知识, 使得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与实践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 失去了让学生进行岗前锻炼的功能。有的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是解决学生的疑问, 让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 而是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当了计算器的作用, 根本谈不上训练的作用。设计选题不合理。有的指导教师选题陈旧, 理论性题目偏多, 脱离了培养目标, 且不能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综合训练题目偏少, 单一性题目偏多, 相当于课程设计, 工作量明显不足, 训练不全面, 学生不能得到较好的综合训练, 起不到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3.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 缺乏科学求实、勇于创新的学风。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地位的不够重视, 没有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设计对自身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毕业设计是不必要的, 因而缺乏主动性。相当一部分学生马马虎虎地对待毕业设计, 甚至不少学生抄袭应付。4.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控制把关不严, 流于形式。虽然各校都制定了毕业设计管理规定, 明确了检查和评定标准, 但职责不明、执行不严、流于形式,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作为毕业设计成果表现形式的设计说明书撰写的质量不高, 制图不够清晰准确, 主要表现为:结构设计图纸与设计题目无关;设计说明书开门见山就写其工作是如何做的, 缺乏方案选择与论证部分;只有计算部分, 没有总结与展望;设计说明书写错、漏现象较多, 甚至有的设计数据前后矛盾;制图不符合规范。反映了学生对待毕业设计不认真、不严肃的态度, 也是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控制把关不严, 流于形式的后果。

(二) 高职高专毕业设计的要求及特点

作为高等教育完整性的两类人才培养的一种类型, 高职高专偏重于技能型人才培养, 与偏重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相比较, 在毕业设计方面有其特殊的地方。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如何使毕业设计的教学与之相适应, 已成为改革的重要课题。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并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 就必须统一规划, 使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和要求都围绕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个中心, 注重针对性与适用性, 力争使毕业设计内容与学生今后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对口, 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

1. 基本要求。

在毕业设计工作中, 学生应能综合应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学习、研究与实践中, 使理论深化、知识拓宽、专业技能够延伸。通过毕业设计, 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检索和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综合分析、设计计算、计算机应用、制图、书写技术文件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要特别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 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认真刻苦的工作作风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2. 设计工作量及难易程度应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 独立完成一项给定的设计任务, 并有足够的工作量。工作量的大小和难易程度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工作态度的好坏和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指导教师对设计的工作量要做到量化, 做到心中有数, 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应把握在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在给定时间内能够完成的程度, 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3. 设计选题应多样化。

在保证综合训练的基础上, 选题应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应基本做到每个学生一个题目, 需几个学生配合工作才能完成的题目应分成不同的部分;由几个学生完成具有相同功能的设计题目, 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各自独立完成的任务或不同的方案, 客观上防止学生的依赖、抄袭的可能。

4. 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和岗位性。

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在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和岗位性外, 指导模式上还可以采取产学结合的形式。针对不少学生在第五学期就应用人单位要求签约就业的情况, 毕业设计也可以带到生产实际中完成, 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 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 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 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技术应用能力, 使毕业生形成“一上岗即可胜任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 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教学的实施

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教学实施过程, 使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的最新技术, 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并激发学生求学向上的精神。1.开放性选题是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的良好开端。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应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 更多的是训练怎么做, 而不是训练为什么这样做, 即弱化理论推导的训练。因此,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并根据个人的就业去向或理想, 选择切合实际的设计题目,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毕业设计课题最好不直接由教师命题, 教师仅帮助学生确定自行选择的题目是否能满足教学要求。毕业设计要与企业挂钩, 从现实生产中选择设计题目, 要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 做到客观上需要, 主观上又有能实现。在设计过程中便获得素材, 也易使设计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方面有助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另一方面可将设计成果转化为实物生产, 利于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2.计划安排是毕业设计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模式应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教学过程, 教学中应该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 应科学安排各门课程的先后顺序与进度, 力争在搞课程设计时能有机地运用多门课的知识, 进而使课程设计趋于合理, 为毕业设计铺垫通途。通过分阶段的设计, 使学生掌握了设计的基本思路, 同时能把各门课程彼此联系起来, 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 做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 能结合实际提出设计方案, 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3.指导教师责任感是搞好毕业设计的有力保障。一个学生做毕业设计的失败, 对一个教师来说, 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 但对于该学生来说, 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 包含着指导教师责任重大的深刻含义, 教师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可以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努力去学好。因此, 要求指导教师熟练掌握课题的内容与要求, 平时要认真督导、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进展, 及时进行指导,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并能解决问题。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首先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然后提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 最后总结解决问题的措施。对于学生在设计思路上要敢于放手, 积极引导, 指导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树立严谨的工作思路。

(四)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措施

能力是做事的本领, 即人依靠自我的智力和知识、技能等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丰富的知识有助于能力的发展, 较强的能力有助于获得较多知识。1.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古今中外, 凡有成功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 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 使感觉活跃, 注意力集中, 观察敏锐, 记忆持久而准确, 思维敏锐而丰富, 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 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对任何一门教学安排的课程, 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这门知识对自己今后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才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该知识的重要性, 然后恰当地讲解、提问、综合对比, 使学生带着若干问题主动去学习思索,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主动性。2.建立一体化教学模式。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要从职业能力要求出发, 重视实际技能培养, 必须打破“学科体系”教学模式, 建立起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相关内容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整合一体化, 能做到边理论教学, 边实训, 边学边用, 学了就用;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 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重点培养他们的自学、创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理论课与实训课紧密相联, 达到和谐统一。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能使学生从教学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 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 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 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教师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 开拓思维, 不但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符合教学要求和社会需求, 而且对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大有收益。3.加强实训, 培养动手操作技能。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通过实践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培养高技能人才, 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首先, 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训条件和实训环境, 让学生接受充分的训练和陶冶, 使之获得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其次, 使学生对每一项技能操作要领理解到位, 训练过程中, 由浅入深, 由易至难, 密切理论联系实际, 要着重在实践上下功夫, 让学生用已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再次, 改革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增加实习环节, 通过分阶段实训教学, 把抽象性的知识变成实际操作技能;最后, 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促进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总之, 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培养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实施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工作, 不仅在毕业设计的模式、指导方式方法、选题、质量的控制等方面要加以认真研究, 进一步改进, 而且还要延伸到平时, 研究如何在教学和训练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才能完善高职高专的毕业设计, 最终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摘要: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培养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文章就如何搞好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毕业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1]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 2001 (4) :42-44.

毕业设计教学论文 篇9

一、目标优化, 唤醒思维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节课的整体思路, 而有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就必须熟悉教学内容, 理解教材编写意图, 深刻理解相应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然后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今后发展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例如初一“合并同类项”教学时, 可以用“同类归并”的朴素思想导入。教学目标主要是两个: (1) 理解怎样的两个单项式叫做同类项, 在一个多项式中会辨认, 并做记号; (2) 学会合并同类项, 合并时, 不要把系数1或-1当做0, 不要忽视系数的符号。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教学时, 应先指导学生根据对各单项式特点的观察, 概括出同类项的特征, 归纳出同类项的概念, 后根据概念进行辨认, 在具体操作时督促学生规范书写, 为以后形成概括和运算能力打好基础。只有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思路清晰, 教学才能明确方向, 有的放矢。

二、活动优化, 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思维的源泉。数学课堂中通过精心设计一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展开讨论, 从中提炼思想方法,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一套递进的课内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而有效的学习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能帮助学生揭示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而内化成经验。

下面以一节初三复习课“回味不等式”的教学为例谈谈学生活动的设计。

(一) 比“大”比“小”

问题:在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的权力大小如何用不等式表示?用生活中的不等式引入, 体味不等式无处不在。

(二) 对“号”入“座”

让学生写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请四名学生上台写四个方程, 让学生用不等号自由改号将方程改成不等式, 并求出解。再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解不等式求解易犯的错误。学生兴致勃勃地经历了从“等”到“不等”的变化过程, 体验方程与不等式解法上的不同, 品味符号的意义。

(三) 我“形”我“数”

让学生在四个不等式中选择两个合成不等式组, 并求解。让学生自己编题, 给予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借助数轴完成解答, 记住老师归纳的我“形”我“数”, 体验“眼中有形, 心中有数”, 品味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

(四) 特别的你特别对待

已知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反求不等式组中字母系数的范围, 是本课的难点。在学生小组讨论, 派代表发言后, 教师总结:“在解决不等式 (组) 的特殊解时, 就好比家里来了客人, 一定要特殊对待, 把我们所学得的转化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能用上的都用上, 可不能亏待了客人哟!”这样, 以幽默又概括性的语言总结解题要领, 给学生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这节课的特点是教师用生活的语言“品”数学, 让数学好玩又有味, 学生的参与水平也很高。

三、情感优化, 放飞思维

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十分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尝试更多地关注他们, 激励他们认真地学、主动地问、积极地思考。

下面以初一“认识事件可能性”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师生情感交流的问题。

整节课一直在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中有序进行的, 在选择性完成课本练习后, 离下课还有20分钟左右, 教师讲述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故事:小女孩珍妮在圣诞节夜晚紧握最后的4美分想给妈妈请个医生, 可钱实在是太少了, 这时候, 圣诞老人拿着两个转盘过来让珍妮用爱心赢取圣诞礼物, 到底让珍妮选哪个转盘呢, 请你来帮帮珍妮。这是源自《读者》的一个真实故事, 而转盘是上课的教师为这课精心设计的。在精致优美的Flash画面和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声中把小女孩珍妮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个爱的转盘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着学生,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活动一:猜想

很多学生一看左边转盘四格有三格都是罚, 而右边转盘四格有三格都是奖, 似乎右边转盘赢的机会较大, 就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右边转盘。

学生活动二:实验

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结果, 而是选两个学生上台当场试玩。两位学生在其他同学的提醒下才意识到刚才没注意游戏规则 (转盘停止后, 找到指针所指数字, 从这一格开始计数, 顺时针数到与该数相同个数的位置, 按照外圈标示是否获奖, 若指针停在线上则重玩) 。试玩之后学生发现, 是否有游戏规则, 结果居然是截然不同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此时教师发给每4人学习小组一个转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记录并作出判断应选哪个转盘。学生兴趣盎然。

学生活动三:归纳

5分钟后, 大多数组得出了结论:选择左边转盘每次都是奖5美分, 而右边转盘每次都是罚1美分。此时大家都为揭开了两个转盘的巧妙伪装而得意, 同时也对这个结果感到诧异。

学生活动四:探究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常转盘游戏的结果应该是不确定事件, 为什么这两个转盘实验结果只有一个, 即这个事件成为了必然事件?”学生就很想知道原因, 就四人一小组研究起来。在一段时间后, 一学生在小组推荐下站起来发言:“转盘有4格, 而每个转盘上的数除以4的余数正好是0, 1, 2, 3。根据游戏规则和排列规律, 左边指针无论停在那一格, 左边最终结果均为奖5美分, 而右边最终结果均为罚1美分。”转盘的所有秘密被她言简意赅地揭开了。

学生活动五:体验

教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 珍妮在转盘游戏中赢取了足够多的给妈妈治病的钱, 其实转盘还藏有更大的秘密呢。”多媒体演示左边转盘的四个数字5, 12, 15, 22刚好对应编好号码的26个英文字母中的E, L, O, V, 并组成LOVE (爱) 这个字母。珍妮在圣诞老人的帮助下用“爱” (love) 赢取了一切。此时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数学的奇、巧、美也悄然体现。

毕业设计教学论文 篇10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加强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渗透在教学、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 尤其作为就业前综合性工程训练的毕业设计, 是高职院校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 将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应用和锻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个教学环节, 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平台, 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独立开展工作的一座桥梁。通过毕业设计, 学生可以获得感性知识, 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促进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可以说, 它对培养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且这种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加强对高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模式的改革, 对高职院校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工作负担过重、投入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求等矛盾却日益突显,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也不容回避。因此, 进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近年来, 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毕业设计工作新思路, 但有些院校毕业设计工作改革倾向于将学生推向社会, 变毕业设计为企业实习、变毕业设计课题为单纯的毕业论文等。高职院校这种毕业设计的“改革”倾向固然有其深层次的背景: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难局面, 许多高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几乎都在校外找工作, 急于上岗。但是, 这种一味地“推出校门”式的“改革”使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形同虚设, 毕业设计没有实质内容, 只有毕业论文的形式存在, 毕业设计答辩更是流于形式。

根据对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部分学生毕业设计现状的调查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毕业设计的材料来自书籍、报刊或网络, 存在抄袭问题;毕业设计选题没有结合实际, 内容空洞、陈旧、重复;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找工作时间重叠;毕业论文写作不够规范、基本功不够扎实;等等。有鉴于此, 改变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运行模式是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选择。如果长期维持下去不进行改革, 毕业设计必将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 必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如何突破这一瓶颈, 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的提出就是针对目前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为突破口, 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设计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三、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思路

毕业设计模式改革选择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2008级部分专业的学生, 通过分析查找现有的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实践时间周期模式、毕业设计课题选择与指导教师学术造诣提高模式、毕业设计规范量化改革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时间周期模式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开始时间是第6学期的前10周, 鉴于这个时间学生毕业在即, 把找工作放在首位, 毕业设计容易流于形式, 我们将毕业设计教学提前到第5学期的前10周进行, 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校安心进行毕业设计。

第二,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选题要有工程训练背景和较强的实践价值, 要达到既有综合训练又有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在选题方式上, 多选用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的题目, 也可由校企双方协同指导。题目类型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提倡真题真做, 这样能够使学生感到自己做的课题有价值、有意义, 产生成就感和创作的欲望, 激发学生搞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第三, 突出高职特点,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职工科教育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要提高毕业设计水平和质量, 关键是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只有让高职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 才能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指导教师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 能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规划。

第四, 加强专业文献阅读, 注意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设计初期, 安排一周时间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 有助于了解毕业设计题目相关前沿的学术动态, 拓宽知识面,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出课题的初步研究方案。

第五, 坚持标准, 全面考核。毕业设计的考核由导师评语、专家评阅和论文答辩等环节组成。导师评语主要评价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实际表现, 如学习态度、综合能力和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等。专家评阅主要对毕业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数据采集的可靠性、结论的正确性及论文撰写的质量等提出评审意见。因此, 应加强管理, 规范评语的内容要点, 未经认真评阅的论文不予提交答辩组;要加强答辩小组的师资配备、答辩环境的学术氛围营造和答辩程序的规范。

四、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实践证明, 对2008级部分学生实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认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 帮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连贯指导, 加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大幅度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推动了教学改革,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机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 要求教师重视科研, 争取各类课题, 可以进一步把产学研结合起来。

二是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和统一, 有利于系统训练, 多出成果。选择恰当的毕业设计与制作课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导师的指导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 可以大幅度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促进了毕业设计与学生择业的有机结合。由于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 系 (部) 应加强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 既有利于搞好毕业环节教学, 又有利于学生就业选择。学生可以安心做设计、写论文, 并合理安排求职时间;对用人单位来说, 能够提高录用人才的效率, 缩短“磨合期”。

四是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具有企业背景的题目, 学到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 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尤其是参与企业项目, 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增强社会适应性。

五是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了教学相长,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设计模式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科研水平和实践技能。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是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规范程度大幅度提高, 论文表述更加符合科技论文国家标准, 大大增加了论文的可读性, 强化了对学生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金凤, 冯宪章, 高长银.普通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8) .

[2]黄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2) .

高校工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工科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84-01工科学生毕业设计是学生四年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相结合,完成资料收集、方案设计、软硬件设计及调试工作,最后以论文和答辩的形式阐释所做的工作,是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毕业设计时间,做好毕业设计工作,提高专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是高教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并予以相应实践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毕业设计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历届毕业设计情况的汇总分析,目前毕业设计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 选题问题

毕业设计选题与工程实际不相结合,题目有的偏小,甚至和课程设计题目难易程度差不多;有的题目专业性太强,题目偏大偏难,使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没有兴趣,难以有效完成毕业设计。

1.2 学生心态问题

毕业设计与学生找工作及考研都在同一学期,由于时间冲突,学生在求职和考研的强大压力下,就会放松自己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不求优秀只求过关。另外,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思想:毕业设计一般不会不及格,或是认为如果不及格老师会没面子,所以老师会着急,会帮忙。因为这些想法的存在,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主动性较差,思考、分析问题少,有自己观点的同学少[1]。

1.3 经费和实验场地问题

工科毕业设计往往需要做出一个实物,就会涉及实验场地和经费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可以用于学生的毕业设计的实验场地极有限,学生根本没有专用的实验场地。另外,部分毕业设计涉及一些先进的方法与技术,学生实验室设备满足不了各种测试和开发的要求。经费的不足和场地的有限,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限制了毕业课题的深入。

1.4 评审机制问题

学生毕业设计成绩,指导教师占35%,评阅教师占35%,答辩占30%。由指导教师评定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评阅老师评阅难易程度,计算及创新性,及任务完成情况,答辩组考核答辩报告及问题回答情况。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各个老师的评审标准不统一,且评阅老师就是主答辩老师,评审结论有时难免带来争议,挫伤学生的积极性[2~3]。

2 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2.1 调整选题时间

尽早明确毕业设计任务,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调整毕业设计和就业(或考研)之间的时间冲突。我们在改革教学大纲时,将专业课程时间尽量往前挪,学生在第七学期的课程明显减少,基本上就只有三四门课。这样我们就将毕业设计的选题时间调整至第七学期后半期,由指导老师填写毕业设计题目审批表,明确任务要求及预期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意向及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钻研新课题的欲望,更好地锻炼他们的科研素质。

2.2 明确选题要求

要求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题目大小、难度适中。对于一些陈旧的成熟的小课题,一般网上都有现成的资料(包括硬件、软件),学生依葫芦画瓢,省去了方案设计、器件选择等过程,学生可能做完了,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缺乏思考设计的全过程,学生得不到训练,效果也显然不好。如果选题太难,要求过高,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这类题目,审题小组一律不予通过,指导教师必须另拟题目。

2.3 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及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毕业设计之初由指导教师指定一些参考资料讓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资料的查找及筛选资料的方法,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策划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装置、仪器,这些工作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仅在学生遇到技术难题时予以启发引导,在技术上予以指导和把关,指导学生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避免学生走弯路。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由学生自己提出并予以实践,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上要求学生每天在实验室里至少工作6 h,并做好实验记录,在记录中要体现出实验数据、问题分析、问题修正及检验,将实验记录作为答辩前的必备查验资料。

2.4 多种方式开展毕业设计

针对扩招后工科毕业设计资源不足的现状,一是让学生进入指导教师的课题组,充分利用课题组的科研资源;二是积极利用企业资源,以各种方式进入企业,同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走产学研发展道路,以实现共同发展;三是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实习单位、就业单位的课题,既解决了经费和场地问题,同时把毕业课题和毕业后的工作关联起来,学生更有兴趣并能更好的完成毕业课题。

2.5 提高学生论文的撰写能力

本科学生写论文时,由于是第一次写,容易出现结构不合理,感性词语过多,主次不清楚这些问题,论文不能充分表达自己所做的工作。指导老师在学生写论文之前要先给出论文的框架,让其在相应框架下填写内容,针对每一块内容,指导学生相应的写法,并教给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写,并对论文进行认真指导、修改。通过论文的撰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作的条理性、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主次要分明,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2.6 增加预答辩环节

为避免学生在答辩完之后才发现问题所在,而毕业设计已接近尾声,学生没时间修改这个问题。我们实行了预答辩制度,即在正式答辩前20~30天内进行一次答辩。预答辩中由答辩小组老师进行评述,提出问题所在,及改进方案,由指导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对毕业设计课题进行改进,以督促其通过最后阶段的努力,更好的完成毕业设计。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的实施,从时间安排上极大地减少了和毕业找工作、考研的冲突,学生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得到了保证,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也极大好转,论文论文质量、专业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都得到应有提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梅,张永春.毕业设计(论文)全程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17):83-86.

[2]侯辉,姚多喜.对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心态的分析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7(38):16-17.

毕业设计教学论文 篇12

“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 (必修) 》 (人教A版)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一节“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中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的有关概念、运算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究n次方根的概念、表示和性质.这是一节概念课, 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思维的细胞, 是理解数学本质的关键所在.概念课的教学又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课型, 是其他课型的基础.而这节课又是指数函数的开端, 教学设计的如何直接影响着指数函数的教学质量, 所以这节课值得做深入研究.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理解n次方根的定义、表示、性质;能正确运用相关结论化简、求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 (平方根、立方根) 进行类比, 得出n次方根的定义, 进而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探究n次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具体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求知欲, 让学生感受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通过运算训练, 养成学生严谨治学, 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的设计

重点: (1) 根式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 根式的运算.

难点:根式性质的探究.

4教学策略的设计

由于这是第二章的起始课, 如何在高一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顺利的过渡到本节内容, 课堂引入至关重要.这节课的引入正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教材中引言部分的两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出本节内容.同时引用名言, 让学生体会“大哉, 数学之为用”.

考虑到学生初中学习过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 所以在推进新课的过程中, 我采用“类比—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由教师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类比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解决三个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小结, 概括出本节课探究的成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为了配合多媒体的教学, 准备了学案让学生配套使用.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 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 再在课堂上详细的探究, 课后在学案上有相应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什么”, 教材告诉我们“用什么素材教”, 而这些却不能直接作用于学生.教学是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转化为现实、生动的学生活动的过程.教材值得我们尊重,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开发教材的精髓、内涵, 创造性、个性化的运用教材, 生成灵活合理、丰富多彩的“生态化”教学过程, 整体实现三维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节数学概念课, 考虑到平方根、立方根是n次方根的基础, n次方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延伸.因此在设计教学进程时,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巧妙地运用类比转化, 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和概念的形成.这是对教材的一次加工整合.

美国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告诉我, 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 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 我就能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不应只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仅仅让学生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本节课使用“类比-讨论-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充分体验概念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个性化”的定义过程, 使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和真正理解成为可能.

6教学过程设计

6.1触景生情 (情境与背景)

首先, 出示我国“高速铁路”照片, 学生欣赏的同时感叹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出:

问题1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发表的《未来20年我国发展前景分析》判断, 未来20年, 我国GDP (国内生产总值) 年平均增长率可望达到7.3%.如果把我国2000年GDP看成是1个单位, 2001年为第1年, 那么:

1年后 (即2001年) , 我国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 (1+7.3%) 倍;

2年后 (即2002年) , 我国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 (1+7.3%) 2倍;

3年后 (即2003年) , 我国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 (1+7.3%) 3倍;

4年后 (即2004年) , 我国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 (1+7.3%) 4倍;

设x年后我国的GDP为2000年的y倍, 那么y= (1+7.3%) x=1.073x (x∈N*, x≤20) .

由此可见经济学中有数学,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考古学中也有数学.

马王堆“古代墓葬群”是震惊世界的一项考古发现, 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誉为“东方睡美人”的一具保存2000多年而不腐的湿尸, 她不但形态完整, 而且至今皮肤保持弹性, 部分关节还可以活动———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那科学家们是怎么知道她已经死亡2000多年了呢?引出:

问题2当生物死亡后, 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 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 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此规律, 人们获得了生物体内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中有数学y= (1+7.3%) x, 考古学中有数学P=,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作用于生活.正所谓“大哉数学之为用”!这里的两个问题都与本章我们要学习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的指数函数有关.要学习指数函数, 我们先要掌握一些指数及指数幂的运算, 这些知识都以根式为基础, 所以我们本节课来学习根式.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引入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情境, 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既展现了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 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现实问题数学化及数学建模的过程.

6.2温故知新 (回顾与巩固)

师: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a, 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

已知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为a, 那么它的棱长是多少?

生: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a, 那么它的边长是, 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为a, 那么它的棱长是.

师:这里是a的算数平方根, 是a的立方根, 你还记得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吗?

生:如果x的平方等于a, 则x叫做a的平方根;如果x的立方等于a, 则x叫做a的立方根. (学生回忆初中知识, 并在学案上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复习学生初中学过的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 为后面学习n次方根的定义做准备.

6.3借水行舟 (问题与方法)

探究1怎样下定义?

师:如果x的四次方等于a, 则x=?

如果x的五次方等于a, 则x=?

如果x的六次方等于a, 则x=?

……

生:如果x的四次方等于a, 则x叫做a的四次方根;如果x的五次方等于a, 则x叫做a的五次方根;如果x的六次方等于a, 则x叫做a的六次方根.

师:能否归纳a的n次方根的定义?

生:一般地, 若xn=a, 则x叫做a的n次方根, 其中n>1, 且n∈N*.

设计意图学生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不难得出四次方根、五次方根、六次方根……的定义, 进一步让学生归纳推理出n次方根的定义,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探究2如何表示?

师:n次方根怎样表示?a的n次方根是不是?

学生根据初中知识会回答不是,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举例说明.

生:4的平方根, 有两个±=±2, 其中=2, -=-2;负数没有平方根;

8的立方根=2, -8的立方根3槡-8=-2;

16的4次方根有两个=2, -=-2;

32的5次方根只有一个=2, -32的5次方根也只有一个-=-2;

0的任意正整数次方都是0, 所以0的n次方根都是0.

学生举例时, 教师将学生所举的例子板书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能否从前面的例子归纳出n次方根的表示.注意分a为正数、负数, n为奇数、偶数.

生:a为正数:

a为负数:

零的n次方根为零, 记为=0 (n>1, 且n∈N) .

师:式子叫做根式.其中n称为根指数, a称为被开方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依据n次方根的定义, 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的表示, 举出大量的例子, 并从中归纳它们的特点:正数的奇次方根是一个正数, 负数的奇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正数的偶次方根有两个, 它们互为相反数,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零的任何次方根都是零.在归纳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探究3有何性质?

师:我们看这两个等式成立吗?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1.=a? (等式左端是a的n次方根的n次幂)

2.=a? (等式左端是a的n次幂的n次方根)

让学生分组讨论, 举例说明.

生:1.由n次方根的定义可得=a.

2.不一定等于a.

n为奇数时=a, 如:

n为偶数时≠a, 如:

师:请同学们总结刚才的结论, 注意对n进行分类讨论.

生:n为奇数, =a;n为偶数,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探究3从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结合n次方根的定义、实例, 以及初中学习过的二次方根的性质, 通过观察、归纳、类比, 总结出n次方根的性质.

6.4乘风破浪 (理解与实践)

例2化简下列各式:

例3化简:

2.若, 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设计层层递进的例题,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n次方根的性质, 并且运用n次方根的性质解决一些根式的化简和计算问题, 从中养成学生严谨治学, 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学生完成以上例题后, 教师应对运用性质2, 当n为偶数时的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应先写成绝对值的形式, 再根据绝对值内因式的正负去掉绝对值的符号, 这样可以避免出错.

6.5回头望月 (反思与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点进行总结, 最后给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强调两个性质的区别, 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生:1) n次方根的定义:一般地, 若xn=a, 则x叫做a的n次方根, 其中n>1, 且n∈N*.

2) n次方根的表示:

a为正数:

a为负数:

零的n次方根为零, 记为n槡0=0 (n>1, 且n∈N*) .

3) n次方根的性质:

n为奇数, =a;

上一篇: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下一篇:工艺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