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匹配病例对照(精选3篇)
1∶1匹配病例对照 篇1
锰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用于工业生产中,工人长期过量吸入,易在体内蓄积,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早期临床上一般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精神障碍,逐渐发展为椎体外系损害,出现明显的肌张力增高和震颤,严重者表现类似帕金森综合征[1]。锰在体内转化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自由基,巯基耗竭,脂质过氧化增强,形成大量的过氧化物、超氧化物、醌类等细胞毒物[2,3]。近年研究表明,HO-1基因是抗氧化应激基因[4], 能够被多种刺激因素如重金属、内毒素、休克及炎性因子等诱导产生高水平的表达。既往许多实验都显示诱导HO-1的表达是细胞对抗外界环境刺激的一种防御性的保护反应[5]。慢性锰中毒晚期表现为不可逆的进行性病变,筛检出高度易感性个体和亚临床锰中毒者,使其尽早脱离锰作业环境,是慢性锰中毒重要的预防措施。本研究通过检测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病例及对照人群中HO-1基因BccI位点多态性,探讨其与职业性慢性锰中毒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筛选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患者200例,均为汉族,男性179例,女性21例;年龄为(41.67±6.94)岁,工龄为(22.83±8.03)a。病例来源于山东济南、泰安、淄博、青岛、烟台等地,经职业病专家组复检,符合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GBZ 3-2006)。按1 ∶2的比例为每例病例匹配2例对照,对照组匹配条件为与病例组同一单位、同工种、同期作业、锰作业工龄相近(工龄相差≤3 a)而未发生锰中毒的工人;民族、性别、出生地相同,年龄相近(年龄相差≤5岁)。对照组男性358例,女性42例;年龄为(45.30±5.20)岁,工龄为(23.70±5.81)a。对照组和病例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和工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标本收集与保存
所有研究对象均填写《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患者调查表》,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受试者取静脉血5 ml(无须空腹),分装到5%EDTA抗凝管中,24 h内送往实验室于-80 ℃冰箱中保存。采用美国QIAGEN 公司抗凝外周血液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DNA,操作按照说明书进行,将DNA置-80 ℃冰箱中保存备用。
1.3 HO-1基因BccI位点的PCR扩增
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上游引物:5'CGCTTTAAGATGCAGCCTTG3';下游引物:5'GATGGAGTCTCTCTGTCACCAA3'。PCR反应体系:2×Master Mix(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12.5 μl,上下游引物各1.0 μl,DNA模板3.0 μl,加双蒸水到25 μl。在PCR扩增仪(美国Bio-RAD公司)上进行扩增,反应条件为:94 ℃预变性5 min,于94 ℃ 30 s,60 ℃45 s,72 ℃45 s进行35个循环,72 ℃延伸10 min。取5 μl扩增产物,用质量分数为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目的条带片段长度为288 bp。见图1。
1.4 HO-1基因BccI位点多态性的检测
取10 μl扩增产物加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ccI(纽英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 U,酶切缓冲液2 μl,加双蒸水至总体积20 μl,于37 ℃恒温水浴箱内消化16 h。取酶切产物10 μl用质量分数为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野生纯合子RR因不能被酶切只有1条带(288 bp);突变杂合子RS被切成3条带(288、148和140 bp),突变纯合子SS被切成2条带(148和140 bp)。见图2。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以P<0.05(双侧)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HO-1基因BccI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 由表1可见,HO-1基因BccI位点等位基因R与S的频率在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263,P>0.05);HO-1基因BccI位点基因型在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9,P>0.05)。
2.2 HO-1基因BccI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男性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 由表2可见,HO-1基因BccI位点等位基因R与S的频率在男性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6,P>0.05),HO1基因BccI位点基因型在男性对照组和男性病例组中的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929,P>0.05)。
2.3 HO-1基因BccI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不同工龄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 由表3可见,按年龄分层后工龄为20~29 a的研究对象中,HO-1基因BccI位点等位基因R与S的频率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等位基因S携带者发生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的危险性为R的2.632倍(95%CI=1.210~5.724);基因型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RS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的危险性与具有RR基因型的个体相比升高了1.788倍(OR=2.788,95%CI=1.251~6.216)。
3 讨 论
过量锰在体内转化产生大量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神经元变性坏死[2]。锰职业接触人群在同样的作业环境、同样接触水平条件下,仅有部分人发生慢性锰中毒,提示个体对锰易感性存在着差异,表明遗传因素在锰中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6]。前期研究发现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细胞色素2E1(CYP2E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易感性有关[7,8]。
血红素加氧酶(HO)是一种氧化应激诱导蛋白,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物质,目前已经发现3种HO同工酶(HO-1、HO-2和HO-3)。Chun[9]研究发现,HO-1基因在锰诱导时表达明显,因而HO-1基因被认为是受到锰暴露等氧化损伤时细胞受影响的早期指标之一。HO-1能分解血红素产生胆绿素、游离铁和一氧化碳,这些分解产物具有抗氧化活性,所以HO-1在防御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损伤方面起重要作用。任何产生氧化应激的因素诸如重金属、内毒素、脂多糖、氧化剂、细胞因子和紫外线照射等能诱导HO-1的表达;HO-1的高表达可防止细胞损伤,抑制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研究表明,HO-1基因启动子(GT)n基因多态性与阻塞性肺气肿、缺血性脑血管性疾病等疾病的易感性有关[10,11]。
本研究选择HO-1基因BccI位点进行研究,未发现突变纯合基因型,未发现其多态性与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易感性有关;而按工龄分层后发现,HO-1基因BccI位点基因型在20~29 a工龄的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RS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的危险性与具有RR基因型的个体相比升高了1.788倍。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选取HO-1基因多个位点并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BccI位点多态性与职业性慢性锰中毒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测定200例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患者与400例对照组HO-1基因BccI位点基因型,统计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的关系。结果 未发现突变纯合基因型;HO-1基因BccI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性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层分析后发现在工龄20~29 a的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等位基因S携带者发生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的危险性为R的2.632倍(95%CI=1.210~5.724),携带基因型RS的个体患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的危险性是携带基因型RR个体的2.788倍(95%CI=1.251~6.216)。结论 未发现HO-1基因BccI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的易感性有关,但发现在工龄20~29 a的人群中携带S等位基因或具有RS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的危险性增加。
关键词:职业性慢性锰中毒,基因多态性,病例对照研究,血红素加氧酶-1(HO-1)
参考文献
[1]Aschner M,Erikson KM,Dorman DC.Manganese dosimet ry:species differ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neurotoxicity[J].Crit Rev Toxicol,2005,35:1–32.
[2]Grimes DA,Han F,Bulman D,et al.Hereditary chin t rembling-A New Family with exclusion of the chromosome9q13-q21Locus[J].Mov Dis-ord,2002,17:1390-1392.
[3]Shen XM,Dryhurst G.Iron and manganese catalyzed antoxidation of do-pamine in the presence of L-cysteine:possible insights into iron and manganese mediated dopminergic rieurotoxicity[J].Chem Res Toxicol,1998,11:824-826.
[4]Bach FH.Heme oxygenase-l as a protective gene[J].Wien KlinWochenschr,2002,114:1-3.
[5]Dezoti C,Watanabe M,Ferreira-Pinto C,el a1.Functional protection of heme-oxygenase-1enzyme in ischemic and toxic acute kidney injury[J].Acta Paul Enferm,2009,22:490-493.
[6]Gonzalez-Quevedo A,Obregon F,Ubina M,et al.Effect of chronic metha-nol administration on amino acids and monoamines in retina,optic and biain of the rat[J].Toxicology and Pharmacol,2002,185:77-84.
[7]蔡绍雷,孙明霞,闫永建,等.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多态与职业性锰中毒易感性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志,2011,29(3):206-208.
[8]蔡绍雷,孙明霞,何跃玲,等.CYP2E1基因多态与职业性锰中毒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1,24(3):200-202.
[9]Chun HS,Gibson GE,DeGiorgio LA,et al.Dopaminergic cell death in-duced by MPP(+),oxidant and specific neurotoxicants shares the com-mon molecular mechanism[J].Neurochem,2001,76:1010-1021.
[10]Yamada N,Yamaya M,Okinaga S,et al.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 in the heme oxygenase-1gene promoter is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emphysema[J].Am J Hum Genet,2000,66:187-195.
[11]Schillinger M,Exner M,Mlekusch W,et al.Heme oxygenase-1gene promoter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J].Thromb Res,2002,106:131-136.
临床误诊病例1例分析 篇2
患者女性, 60岁。因肉眼血尿2个月入院, 入院查体:血压120/70mmHg, 脉搏80次/min, 无发热, 触压下腹膀胱区血压略增高, 最高可至150/100mmHg, 无触痛及叩击痛, 会阴部无异常, 余均正常, B超示膀胱左前壁占位性病变, 双侧肾脏、肾上腺及输尿管未见异常。膀胱镜检示, 膀胱左前壁见约6.0cm×6.0cm大小肿物, 黏膜表面欠光滑, 血管纹理增多, 由于患者疼痛较敏感术前拒绝活检。术前诊断为膀胱恶性肿物, 拟定于全麻下行膀胱全切术, 术中见肿瘤位于膀胱左侧前壁肌层, 边界清, 肿瘤周围血管丰富, 无蒂无绒毛, 无菜花样改变, 轻微刺激肿瘤血压明显增高, 质地不硬, 未触及转移肿大淋巴结。术中充分考虑膀胱嗜铬细胞瘤, 与麻醉师配合积极给于扩容降压处理后待血压恢复至130/80mmHg后, 用两把肠钳成相对“V”形钳夹肿瘤周围膀胱壁, 二次挤压肿瘤该患血压基本无明显波动, 于两把肠钳间用电刀切除肿瘤及周围1.5cm膀胱壁。
2结果
患者术后给予输液, 补充电解质, 应用抗生素, 补充血容量, 并加强血压检测, 第2天血压即稳定在130/80mm Hg。同时为防止出现肾上腺危象逐日补充激素 (氢化可的松) , 维持一定时间后再逐日减少剂量。术后病理诊断膀胱神经节瘤 (嗜铬细胞瘤) 。随访1年, 血压正常。
3讨论
膀胱嗜铬细胞瘤临床少见, 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特点是排尿时血压可突然升高, 同时伴有头痛、头晕、心悸、视物模糊、出汗, 约半数患者可以无痛性肉眼血尿[1]。如果在排尿时、膀胱充盈或挤压下腹部时血压升高, 对明确诊断有很大意义[2]。但是, 这种血压升高有时持续很短。本病例排尿后血压升高者血压均在排尿后2~4min内即恢复至正常血压。因此术前未能系统的降压治疗, 本病例应在排尿前、尿中及尿后立即测量血压, 以大大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有学者报道, 使用非卧床式动态血压检测仪, 能较好的记录排尿时及排尿后的血压变化, 结合24h尿儿茶酚胺量升高, 曾在术前成功地确诊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此种方法甚好但在基层医院很难做到, 就拿本例患者来说以肉眼血尿入院, 术前无明显高血压症状, 仅术中按压肿瘤时才出现血压明显升高, 应充分考虑嗜铬细胞瘤可能, 还应和肾性高血压鉴别。儿童嗜铬细胞瘤为多发性、持续性高血压。还有一些无功能性嗜铬细胞瘤既无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 术中再刺激肿物时血压仍不升高。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诊断有较重要的意义。可表现为CA及3-甲氧-4羟苦杏仁酸 (VMA) 的升高。本病例术前未做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是术前误诊的前提条件。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包括B超、CT和MRI等无创检查均有较高的敏感性, 特别在膀胱足够充盈条件下, 其诊断率更高[3]。膀胱镜检查为有创检查, 其诊断率更高, 应该行活检来确诊术前诊断。131I-MIBG闪烁照相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率明显高于B超及CT等无创检查, 目前已被大医院广泛使用, 由于白山市中心医院为基层医院条件有限暂不能行该检查。本病例已行膀胱镜检但未能活检应该是误诊的关键。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膀胱嗜铬细胞瘤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为彻底切除肿瘤, 切除方法有肿瘤剜除术及膀胱部分切除, 术中血压的控制最为重要, 为避免术中出现大的血压波动, 应做好术前降压扩容及补充血容量准备, 包括应用α-受体阻滞剂扩张血管 (酚苄明3次/d、每次10~20mg, 或哌唑嗪片3次/d、每次1~2mg) 、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 (心得安, 3次/d, 每次10~20mg, 有时使用柳胺苄心定, 3次/d, 每次100~200mg口服) 等。术前使用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作准备, 最少在2周以上, 使血容量足步达到自身补充。若伴有儿茶酚胺心肌炎者准备时间必须延长。高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心率<90次/min, 红细胞压积<45%, 达到3项指标后方可手术。另外麻醉可谓手术成败的关键, 首选全麻, 很容易控制血氧饱和度及呼吸, 还可松弛肌肉, 术野暴露好, 探查方便, 并发症少。术中尽量避免对肿块的触摸, 提前阻断肿瘤的动静脉, 可以减少儿茶酚胺释放入血, 避免血压过分波动。可先围绕肿瘤缝扎膀胱壁, 然后再切除肿瘤。我们切除肿瘤时术前未做扩容及α-受体阻滞剂扩张血管控制血压, 但术中及时更改治疗方案与麻醉师配合积极扩容及降压, 待血压恢复至130/80mmHg后, 用两把肠钳成相对“V”形钳夹肿瘤周围膀胱壁, 二次挤压肿瘤该患血压基本无明显波动, 于两把肠钳间用电刀切除肿瘤及周围1.5cm膀胱壁。
另外还有多发性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性, 如果肿瘤切除后血压仍较高, 或一度降至较低后又回升到较高水平, 应在麻醉师的配合下补充足够血容量维持血压和足够尿量的前提下, 仔细探查膀胱及腹腔血管旁等好发部位, 以便及早发现病灶并切除。由于膀胱嗜铬细胞瘤基底多较广泛, 经尿道电切彻底切除干净概率太小。曾有学者对1例患者先行经尿道电切, 效果不佳后又改行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本病例术前误诊但术中明确诊断后积极正确治疗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虽说误诊但未误治。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依据其组织形态学是很难区分的, 应该依据其生物学行为来分类, 有血管浸润或周围组织破坏是其恶性的标志, 可转移到淋巴结、肝、肺。良性占90%, 呈圆形或卵圆形, 有完整包膜, 供血丰富[4]。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较少见, 绝大多数切除后不再复发。也有瘤为良性组织像, 但术后1~6年内癌瘤复发。有学者建议在术后1~2周测定1次儿茶酚胺水平, 并以此作为基础值, 与以后测定结果对比, 以便确定有无升高。若发现儿茶酚胺升高幅度较大, 应进一步行B超、CT和MRI等无创检查, 检查是否有复发或新病灶出现。在术后使用131I-MIBG, 较比影像学效果要好得多。针对复发或转移病灶及新病灶, 也应争取彻底手术切除。对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可给予药物对症治疗。放疗和化疗的效果预后不佳。误诊病例并不可怕, 只要再次明确诊断后沿着正确的方向治疗, 必定会得到好的效果, 必定会把损伤降低到最小, 如果将错就错必定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生命可能会受到威胁。本病例既是典型1例, 该患术前未能重视引起高血压的原因, 未能做明确诊断的有效化验检查, 已行膀胱镜检但未取病理这是误诊的关键, 但是术中能够正确明确诊断果断的进行扩容及降压, 采取正确的手术术式, 扭转了不利局面, 使患者生命得到了保障, 笔者更加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闵志廉.临床泌尿外科学诊断分析与治疗要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
[2]孔祥波, 王春喜.泌尿外科学临床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顾润国, 乜新普, 金光庭等.膀胱嗜铬细胞瘤四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1, 22 (5) :277.
1例症状性癫痫病例报道 篇3
患者为80岁老年女性,脑出血卧床一月,一月间,患者经常单肩或双肩不自主抖动,有时翻身扣背的时候触碰患者,也可以引起抖动,而且有三次双肩抖动厉害的时候,体温高达39.5℃。第一次抖的时候,给予非那根和地塞米松,过了一个小时患者不抖了,在之后又抖,就给予5mg安定静注,立刻得以缓解。后来仍有发作,5mg安定静推也只是缓解少许,还是抖,然后就连续再给5mg安定。每次抖的时候体温也总是37.5℃左右。这些小抖的时候心率也是75次/分左右,血压也在正常范围,血氧也是99%,呼吸25-35次/分之间。第二次和第三次大抖医生都在场,第二次大抖刚开始时,血压上到220mmHg,心率120次/分,血氧99%(气管切开了),护士报告医生,医生立刻给予5mg安定静注,患者抖动稍有缓解,过10钟,又静注10mg安定,过2分钟,抖动消失,心率迅速下降至正常,血压降至正常。但第三次大抖的时候,由于是夜间,护士是在患者抖动半个小时后才通知医生,医生立刻去看患者,此时是早上4:30患者双肩抖动和第二次一样,心率也120次/分,血压190mmHg,血氧99%(气管切开了),医生立即给予10mg安定静注,患者抖动立刻缓解,但这次没有消失,体温这时是38.2℃,心率没有下降,但是血压160mmHg,我又给了3ml安痛定肌注,过了20多分钟双肩仍有小抖动,医生又推了5mg安定,但是没有缓解,观察1小时,患者仍抖动,血压170mmHg,心率135次/分左右,此时听诊患者的双肺底,出现小湿罗音,查患者的液体出入量,正600ml(患者有低蛋白血症,左上肢水肿),于是医生给予20mg速尿静推,罗音后来消失。这时患者仍抖动厉害,量体温39.6℃,医生立即给予甲强40mg静推,非那根25mg肌注,但是仍然抖得厉害。这时是6:00。继续观察病情变化。后来抖动逐渐消失,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血压降至正常,心率降至正常[1]。
2 问答
针对我科住院医师关于该患的相关提问,作答如下:
1)患者的抖动究竟是什么原因?笔者认为应该是症状性癫痫部分运动性发作,因为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单肩或双肩不自主抖动,而症状性癫痫多因脑血管病引发[1],这与患者之病史相符。
2)静推速尿应不应该?当时患者抖动,血压170mmHg,并听诊患者的双肺底,出现小湿罗音,查患者的液体出入量,正600ml(患者有低蛋白血症,左上肢水肿),所以医生给予20mg速尿静推,较为必要,而且用药后患者肺部罗音消失。但速尿不可大剂量应用,以免触发低血容量休克及加重发热等不良情况发生。
3)另外,患者的血常规白细胞基本是8×10*9/L,中性粒百分比89%左右。曾经一直用消炎药,后来查C反应蛋白在正常范围,消炎药也停用了。但几次查痰培养都未查到细菌,而且患者的发热每天都有一个定时发作,一天都是37.0℃,突然就能发热到39.6℃,而且在没有用消炎药的情况下,又可降至37.0℃,那么,究竟是不是感染所致患者反复发热?结合患者NEU%89%,患者之发热考虑为感染性发热,但不完全是。该患卧床一个月,机体免疫力较低,极易引发感染,如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故导致患者体温一天都是37.0℃。至于患者突然发热到39.6℃,为癫痫时肌肉抽搐而产热所致,故镇静而没有用消炎药的情况下,又可降至37.0℃。
参考文献
【1∶1匹配病例对照】推荐阅读:
1危重、死亡病例报告制度05-19
结肠癌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09-12
匹配/非匹配处理10-07
病例资料05-14
病例讨论06-14
疑难病例07-01
病例汇报07-10
麻疹病例07-11
病例体会08-06
病例分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