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建议

2024-11-07

风险建议(精选12篇)

风险建议 篇1

1 前言

国债是我国财政部以筹集财政资金为目的,凭借国家的信誉向投资人承诺到通过一定时期后一次性还本付息和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形式的债务凭证。简单来说是国家对投资人的债务。它的投资人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和企业。国债是国家的信誉作为担保的债务,因此它具有偿还的能力强,并且利率高于储蓄利率特点。每次国家发行国债时,都会出现广大居民排队在银行前等待抢到国债的火爆场面。国债最初是在国家经济困难时发行国债,目的是缓解经济危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国债的职能逐渐扩大。它成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国家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国家经常会启用国债这一重要的工具。国债的发行的必要性和人民需求不断扩大的特征,国债的风险也在加大。首先经济上涨的同时,也带来了现金的贬值,国债的收益率可能会下降,更严重可能造成国家经济秩序的紊乱。如果国家的发行债券的数量不断上升,债务的比率逐渐地加大,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其次全国多处地区出现了不法分子伪造债券,非法集资和利用债券进行诈骗的现象,不仅给人们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也降低也对国债的信任度。如何降低债券的风险,是国家金融改革的重要步骤。

2 分析国债风险的成因

2.1 国债风险产生的基本层次的原因

目前我国国债的发行主要作为一种经济的手段,多是出现经济过热或过冷的情况下启用的工具。但是国家的经济变化速度快,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全球化的加强,我国的经济受国际的影响也逐渐地加大,但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时期尚短,对市场经济的研究还不深入,经济体制不完善。因此发行国债后可能产生与经济预期发生较大冲突的现象。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的规律。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供给不足等经济现象时。财政部和中央银行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过热现象。国家此时减少国债的发行,甚至收回国债。当经济过冷人们的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的经济紧缩现象时。国家的财政部往往借助发行国债、减少税收的手段刺激人们的需求。但是根据微观经济的理论国家发行债券应该考虑国家的财政状况。减小国家的财政压力。通过以上的分析,国家要注重对经济形势的把握。将政府的偿债能力和预期的经济形势相联系。否则国债的作用很难实现,还可能造成经济危机的加剧,造成政府债务偿还的困难。

2.2 国债风险的根本性的原因

首先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国债的发行量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过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隐患。国债的利率较高,发行量过大必然会造成较大财政负担。于是在当年的财政压力较大情况下,国家为了缓解力便有会发行新的一轮国债弥补今年财政紧张的状况。这样国债的数额便会越来越大。风险的系数也越来越高。其次从国债购买方(广大的居民和企业)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居民的储蓄量占资金支配的比率仍处于支配行的地位。所以国家在发行债券的是不能单纯的考虑人均收入作为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也不能过分的扩大居民偿债能力。最后从我国国债有结构上的问题。国债主要短期为主,没有均衡分配的机制,当出现通货膨胀时便增加了国家还债的压力。

2.3 其他的潜在风险

政府国债的发行不当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增,给国家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在居民储蓄量不变,大举发行国债会提高现实利率(市场利率)。而市场的利率的大幅度上升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失业率上升,从而带来了国债的挤出效应。为了减少这种挤出效应,央行会做出降低银行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的决策,这样的政策就会增加市面上流通的现金数量,带来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国债发行机制不完善也存在较大风险,伪造、变造凭证的现象逐年增加。

3 防范国债风险对策

3.1 体制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我国财政分配的制度,是防范国债风险的重要举措。我国国债的比重过大,与我国的税收分配不合理有重要的联系。我国的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对税收收入的管理,完善税收的制度,减少税收的大量流失。保证财政资金能够自由的调度。并且优化税收支出的结构,加强资金的管理,加强财政的预算制度,健全福利制度,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集中度更好的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缓解国家利用资金的压力,使国家经济职能的实现不用过大的依存发行国债。同时,我国加快市场的改革。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市场机制。提高市场资金的安全性。扩大理财产品的数量,使人们的减少对国债的购买欲望。

3.2 完善国债的结构

为了降低国家债务的风险,国家要避免滚雪球式“以新债还旧债”的发行模式。分析债务项目的风险,选择合适的年限进行发行,例如以合理的比例发行不同年限的债券,避免出现还债的高峰期,将风险合理平均的分配到每一段时期。在合适的时期,增加较长年限的债券,能够使还债的压力降低。实现债券种类的增加,为了规避提前变现的风险,可以适当将凭证式的国债发行的比率降低。

3.3 提高的国债资金偿还的能力

控制国债发行的数额,使国债的发行既要在国家有偿还的能力的范围内,也要在居民能够购买的范围内。合理的规划以避免因为财政赤字所带来的债务危机。在财政收入中,每年要定期的采取国债偿还的准备金制度,提高政府偿还国债的能力。保持财政赤字在可控的范围内。最根本的是国家要实现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减少经济较大的波动,提高国家资金的安全。

3.4 规范国债的运行模式

规范国债决策程序的严谨性以及国债在发行的过程中的监督机制。要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的经济发展的预期,制定合理的国债发行决策。将国债的发行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要分期发行国债,同时在国债的发行过程中注意经济的走向,根据经济走向制定下一次发行的决策。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理论的研究。使国债发挥它的作用。

3.5 建设风险防范体系

对于伪造、变造国债,非法集资的行为,国家要加强立法的打击力度,完善法律规范。各个部门密切协作,商业银行要承担自己责任,加强债券的审查力度,使用明显的防伪标志。同时加大国债知识的教育性质的宣传,形成打假反假的社会氛围。

4 结论

国债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手段,为使国债发挥出自身的最大效果,就要利用对策规避风险。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和投资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国债也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明胜.储蓄国债质押贷款风险防范的对策及建议[J].河北金融,2013(8).

[2]季栋伟,朴明根,任烨.我国国债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其实证检验[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王浩,陈云.国债风险的超警戒线概率评价方法构建与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11).

风险建议 篇2

1、风险分析

人力成本上升和高素质人才不足,医院为稳定技术人员和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必将采取一系列奖励措施,因此人力成本的投入必然会逐步增加。同时,由于医院处于开业初期阶段,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在开始时同其他公司相比可能会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增加了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难度。管理风险随着公司规模的急剧膨胀,公司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可能不适应不断变化的内部环境。

2、应对措施

管理风险具体体现在构成管理体系的每个细节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的加强:管理者的素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管理过程。

一、政策风险

1、风险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的影响,各企业争夺市场资源,都希望获得更大的活动自由,因而可能会触犯国家的有关政策,而国家政策又对企业的行为具有强制约束力。另外,国家在不同时期可以根据宏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政策,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国家与企业之间由于政策的存在和调整,在经济利益上会产生矛盾,从而产生政策风险。

2、应对措施 1)理顺国家政策与企业资产重组运作内在机制之间的关系。由于政策风险对于市场经济发展及合理的资产重组起着阻碍作用,因而应慎重地制定政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制定政策时应尽量与中央政府保持协调一致,以减少反向性风险。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制定其配套的改革政策,以实现资产重组的法制化。

2)加强平时的日常监管。在市场运行过程中进行日常监管,可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作出判断,对违章事件及时查处,以保持良好的资产重组的市场环境; 

3)提高市场监管水平。根据市场的运行和变化,运用市场控制手段,把握市场供求结构和行业平衡,完善资本市场,减少突变性风险,使企业的资产重组在一个平衡、协调的市场中进行。

二、财务风险

1、风险分析

公司在发展初期,财务风险主要体现为资金短缺风险,即资金不能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求。

2、应对措施

1)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健全内控程序,降低或有负债的潜在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2)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对所面临的风险,做好投资项目现金流量预测。为防范财务风险,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

3)改变陈旧观念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往往仅限于营运资金管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将迫使企业调整和转变过去陈旧的管理观念。为此,应自上而下形成重视财务管理的风尚,重视财务预算、营运资金管理、财务控制等工作,紧紧围绕企业目标,从大局上把握企业经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

4)建立和保持最优资本结构合理进行筹资

应当克服片面强调财务安全、过于依赖权益资本筹资的保守倾向和片面追求低成本、忽视财务风险而过度举债的倾向,调整好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综合权衡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与风险,使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化,达到最优资本结构。5)对财务风险作出恰当的处理

具体方法主要有:一是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或其他形式建立一项专门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基金。二是在损失发生后,或从已经建立了风险基金的项目中列支,或分批进入经营成本,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正常活动的干扰。三是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另外,还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四是注重投资决策问题。6)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控制建议 篇3

负债经营已是现代企业生存的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必然选择。但负债比例的确定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式,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客观经济环境进行全盘考虑,权衡风险和收益,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资本结构的规避风险体系,实现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

一、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

企业负债经营一定要适度,盲目举债只会造成资金闲置积压和增加利息负担,造成资金浪费;举债不足或延迟又会影响企业经营,使企业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首先,企业负债经营必须满足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这个先决条件,否则就不能举债,只能利用权益性筹资并努力减少现有债务,避免财务杠杆的反效应。

其次,企业负债经营应该在满足企业最低必要资金需求量的前提下,把剩余的资金充分利用到生产发展上去,减少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限制不合理的开支。

最后,企业负债规模还取决于所有者与债权人的认同程度。在正杠杆率的情况下,企业负债越多,权益资本收益率就越高,但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和本金,实现的高额利润全部由企业股东占有,因此债权人为了平衡权益和风险,会设法收回贷款。

二、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负债结构

负债经营能给企业的投资者带来收益,但同时也增大了经营风险。企业应该将这些风险收益因素进行权衡,确定能在一定风险条件下获取最大收益的资本结构和负债结构。在理论分析中,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往往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依据。

首先,企业必须保持借入资本和自有资本有一定比例,这个比率的大小是保证财务结构稳健的基础,应从企业自身的实际生产经营能力、资金周转情况和偿债能力等方面综合分析,根据企业未来时期销售收入的增长情况和稳定程度得出最适度的资产负债率。

其次,企业必须保持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有一定比例,因为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比固定资产强很多,流动资产所占比率越大,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但是过多的流动资产也会造成资金闲置,对企业增加收益不利,所以企业应该正确分析投资方案获利能力和风险之间互为消涨的关系,把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比例确定在合理范畴之内,具有偿付长、短期到期负债本息的流动资产。短期债务比率较高的企业,应努力保持资产的流動性,可以用于购置房地产项目;中长期债务比率较高金额较大的企业,应分期提取偿债基金,在债务到期之前用来进行有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短期投资,使企业非营运资产损失得到分担、消化和吸收。

最后,企业必须确立合理的负债结构即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和期限结构,根据借款金额、使用期限、利率大小确定适合的融资方式,同时或分别选择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或引进外资,并在企业负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确定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长期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应尽量减少短期负债,适当发行股票筹资和增加长期负债;流动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应尽量增加流动负债。销售增长稳定的企业应尽量增加短期负债;销售情况波动幅度大的企业应尽量减少短期负债,使企业长短期债务结构趋于合理,以减轻到期支付压力和风险。

三、确定合理的融资方案

企业进行筹资时,应该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资本分析。

首先,企业必须把资金成本率的高低作为筹资的主要标准,从企业的获利前景入手确定偿债能力, 根据偿债能力和业务增长预测来研究确定负债额度, 根据负债额度确定借债的方式,利用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计算出预期投资报酬率是否高于负债利息率,根据所需要的资金数量,对不同筹资方案预算的资金成本进行比较。

其次,企业必须选择安全资金,规避财务风险。安全资金主要用权益负债率来核算,随着债务资金在资金结构中的比例提高,企业无力还债的风险也增大。因此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应扩大投资渠道,实现融资市场多边化,应尽可能地选择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收益大的项目,以保证资金的快速周转。

四、设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首先,要充分考虑市场利率和汇率的走势,深入研究我国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通过其内在规律预测未来利率走向,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和发展规划。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或由高向低的过渡期时,应减少筹资,只筹借经营必需的短期资金,并对必须筹措的资金采取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或由低向高的过渡期时,应尽量筹借长期资金并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这样可以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对于有外汇业务的企业,还应预测和分析外币汇价变动的带来的风险,制定外汇风险管理策略,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

其次,要充分考虑企业产品销售市场、未来销售收入和稳定情况、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等因素。因为企业获利能力是其负债能力的保证,所以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产品处于其市场寿命周期中的成长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赢利能力,就可适当地增加负债,扩大产品经营规模,实现产品多样化经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取得效益。如果企业赢利能力较低,产品销售情况在走下坡路,就应该对负债规模加以控制,对产品进行淘汰更新,使其更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最后,要确定合理的合并策略,很多企业通过合并产业链来进行整合,这样虽然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但资金的运动是一个往复的过程,其流程复杂且资金周转缓慢。如果是一条产业链的整合,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会导致下游受损和资金链断裂,必然会给企业的整个运营带来风险,所以企业应该采取横向发展策略,进行跨行业整合,这样即使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各行业之间可以互相补救,资金的供应也不会中断。

五、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资金后,下一步就应该管理好资金,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可以降低负债经营的风险。

首先,要充分利用财务核算资料, 抓好流动资金的深层管理,随时了解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 及时调度现金的流入和现金的流出量, 加速资金流转,实行资金的动态管理。目前我国的企业应收账款比例偏高,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催还政策,建立信用制度,还可以用现金折扣的方式尽快收回货款,提高资金流动性。

其次,必须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增产畅销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在产品结构、质量、经营、工作效率等方面切实统筹规划,实现企业管理最佳状态,确保产品及时转化为货币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

再次,可以建立银行参与制度,使银行纳入企业的管理层,通过资本结构的优化,加强对贷款资金的适时监控制度,这样不仅能减少股东的监督成本,还能充分获取有关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的信息,实现较好的风险控制,以防止不良债权的产生。

最后,推行经营管理责任制,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员工的风险责任意识,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实施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设计与控制、事后的复核与分析控制和财产清查核对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现状与建议 篇4

1 环境风险评价现状与分析

关于风险评价,国际上是沿着三条线发展的[1]。其一称为概率风险评价,它是在事故发生前预测某设施(或项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及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其二为实时后果评价,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在事故发生期间给出实时的有毒物质的迁移轨迹及实时浓度分布,以便做出正确的防护决策,减少事故的危害。其三称为事故后果评价,主要研究事故停止后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价主要是预测某设施(或项目)建成后可能造成的风险。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制定了阿佩尔(APELL)计划,即“地区性紧急事故的意识和防备”,欧盟甚至立法,规定对有可能发生化学事故危险的工厂必须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事故风险事故的重视与研究工作。环境保护部于1990年下发第057号文,要求对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环境保护部与2004年12月11日颁布并实施《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科学中新兴的领域,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从有关该方面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环境风险评价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不同的评价步骤

根据美国环保局的规定[1],将环境风险评价分为四个步骤:危害鉴定、剂量—反应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

龚理涛、齐惠莲[2]认为,环境风险评价分为以下几步:功能单元的划分及单元的分解;列出基件中有毒易燃易爆物的清单;选出有代表性的基件泄漏故障并将其分类;泄漏材料的分类及泄漏量计算;事故影响后果的计算;事故发生频率估算;降低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胡二邦[1]认为石油工业的环境风险评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及应急计划等内容。从装置的安全评价开始,筛选危险因素,确定发生概率虽小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灾害的最大可信事故,进行后果计算。然后进行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最后提出应急计划。

1.2 对环境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成都理工学院的谢春庆[3]认为,环境风险是关于工矿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等不良事件可能对环境污染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它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它分为自然环境风险和人为环境风险。

龚理涛、齐惠莲[2]认为,一般来讲,环境风险分为三大类:化学风险,物理风险,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许榕等[4]认为,环境风险评价有较多的分类方法,按评价的对象可分为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价和化学品的风险评价;按评价的目标可分为对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价和对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按评价工作的深度又可分为微观性风险评价、系统性风险评价和宏观性风险评价。

1.3 选用的评价方法不统一

从环境风险评价的实践中看,上海化工研究院环评中心认为,事故类型及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道化学公司的危险指数法、事故概率危险评价这四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渤海石油研究院采用事故树和计算风险概率进行风险分析;成都理工学院的谢春庆[3]采用比较评价法、危险效益分析法、费用-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价;钟政林等[5]认为,故障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简称FTA)既适用于定性分析,又适用于定量分析,具有应用范围广和简明形象的特点,体现了以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安全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和预测性;胡二邦[1]认为石油工业的风险分析方法基本上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对工艺过程和生产装置危险度的定量评价体系;另一个是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的体系。前者采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对化工装置和工艺过程的火灾爆炸危险评价及相应安全措施的方法,以美国道化学公司(DOW)七版评价方法为主,亦可采用杜邦公司、美国保险协会、日本劳动省方式、冈山县方式和英国ICI蒙德标准等许多改进型方法。

1.4 选取的评价标准不统一

上海化工研究院环评中心在“PMMA生产装置环境风险影响评价”这一案例中,以危害物的不同危害浓度阀值作为评价标准。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在光气及光气化项目风险评价中,根据预测因子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车间卫生标准以及人体毒理反映资料作为风险事故评价标准。近源按毒理反映评价,400 m处按车间卫生标准评价,1 500 m处按厂界标准评价,3 000 m处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其他项目也采用过此标准。

1 5采用的评价模式不一致

不少单位在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中均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中的计算公式;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在天然汽扩散危险距离的计算中采用有毒化学品蒸气扩散模型软件AFTOX进行计算;中国石油天然气华东勘查设计研究院在编制《牙哈凝析气田报告书》中用的计算模式是根据工业危险评价技术指南中的有关方法估算;上海石化九五项目风险评价曾采用世界银行贷款C-3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中的推荐模式;还有单位应用ALO-HA (Areal Locations of Hazardous Atmospheres)模式进行计算。

1.6 安全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界定不清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虽然对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主要区别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实际编写工作中,还是存在互相混淆的问题,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例如某石化公司的双苯事故,发生在厂区内的爆炸燃烧对人和设备的危害等主要为安全评价的内容,而爆炸燃烧后的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事故的消防水、污染雨水等对水环境的影响等则属于环境风险评价范畴。

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综合这些研究进展可以看出,目前环境风险评价尚处在研究和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有些概念、原则和影响的判别标准还比较模糊;评价等级难以划定,因而评价深度不一,有时将简单的对象复杂化;缺乏系统、有效的评价方法学,现在的评价方法学还比较初级,在评价方法、技术和程序上都没有突破,基本上是定性的方法,因而难以满足具有复杂多样及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评价的实际要求;毒理学研究滞后;相关的研究实例及经验较少,特别是环境风险评价的标准经验则更少。为此,就如何在我国开展与实施环境风险评价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2.1 积极开展有关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研究

环境风险评价的任务之一就是“风险可接受分析”,即用拟建项目的风险值R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R1进行比较,如果RR1则对该项目需要采取降低风险的安全措施,以达到可接受水平,否则项目的建设是不可接受的。可见,进行“风险可接受水平的分析”对拟建项目的风险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环节的分析结论,影响着项目减少灾害的防范对策,甚至直接影响着项目能否允许建设。

然而,目前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环境风险的分析或评价部分,大多数缺少“风险可接受水平的分析”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我国缺少各种行业可接受水平的基础数据;二是建设项目本身发生突发性事故的概率难以确定。工业领域,各种行业其事故发生的概率及损害程度不尽相同。统计和分析这些事故的资料,不仅是汲取教训减少事故发生的需要,同时亦是环境风险评价制定各行业最大可接受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依据。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各行业的事故统计数据存在诸多未作统计、不公开、统计不规范、统计管理不善等情况,使得数据收集困难。在今后的风险评价研究及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风险接受水平的研究与实践,以便为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应对各具体行业加强管理,规范事故统计分析方法,尽可能确定出更为客观的最大可接受风险值。同时,还应加强确定单一项目发生突发性事故的可能性方法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风险可接受分析”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真正得到落实与开展。

2.2 正确运用环境风险评价预测模式,积极开展相应模式的研究

当有毒有害物质事故性泄漏释放后,通过大气(或水体等)传输进入环境造成的危害,要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式计算其在大气中、水体中以及其它介质环境中的扩散、迁移。例如: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是与污染物的密度、理化特性、排放方式和大气稳定度、风速和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评价时,应根据污染物密度的不同,在对稠密气体、中等密度气体和羽状烟流三种类型中选取适宜的扩散模式。然而,由于环境风险评价在我国刚刚起步,因而,总体上讲,关于环境风险评价预测模式,无论是在实际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都尚处在发展阶段。

一方面,实际评价中,存在着不能正确选用预测模式的现象。这一现象在预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行为时尤其明显。

另一方面,目前尚缺乏简便适用的预测模式。以大气扩散为例,如前所述,大气污染物的预测,应根据污染物密度的不同,在对稠密气体、中等密度气体和羽状烟流三种类型中选取适宜的扩散模式。然而,在目前的评价中,除了适用于中密度气体的高斯扩散模式外,还鲜见适用于其它气体类型的扩散模式。因而,在今后的环境风险评价实践中,不仅要正确运用预测模式,而且还要加大研究力度,研究出简便实用模式,使预测模式在风险评价中真正发挥作用。

摘要: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随着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但对环境科学理论研究有新的推进,而且会为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新的贡献。通过对环境风险评价现状的分析,就其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价,现状,展望

参考文献

[1] 胡二邦,等.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0.

[2] 龚理涛,齐惠莲.化工环境风险评价[J].化学工程师,1997,(6) .

[3] 谢春庆.环境风险评价简介[J].四川环境,1994,(4) .

[4] 许榕,马苏华,陈桂岚.环境风险评价概述[J].江苏环境科技,1996,(3) .

风险建议 篇5

风险管理建议书及保险建议书的制作

维普资讯 www.cqvip.com一、为 什 么 要 使 用 风 险 管 理 建 议 书 或 保 险建议 书 保 险 同 业 竞 争 的 需 要 虽 然 从 总 体 上看 , 价格 竞 争 目前 仍 是 保 险 公 司 之 间 争 抢业 务 的 重 要 筹 码 , 显 然 , 是 唯 一 的 但 不 筹码 , 随着保 险监管 的 进 一步 加强 , 且 保 险市 场 竞 争 秩 序 的进 一 步 公 正 与 公平, 非 价格 竞 争 手 段 如 风 险 管 理 专 业 水平、险 保 服务 等 将扮 演愈 来 愈 重 要 的 角 色 , 险 管 风 理建议 书, 作为风险管 理专业水平与保 险 服务 的综合表现手段 , 无疑将 为包装产 险 销 售 人 员 风 险 管 理 专 家 形 象 和 塑 造 保 睑 公 司 的 专业 品牌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 风 险 管 理 建 议书 及保 险 建 议 书 的制 作 口 肖举 萍 客 户投 保 决 策 的 需要 。虽 然 被 动型 、绪 型 、情 从 众型、习惯型投保客户在保 户中 占了相 当比例 , 随 但 着 消 费者 文 化 层 次 、险意 识 的 不 断提 高 , 费意 识 保 消 的 不 断成 熟 。 以及 随 着 经济 体 制改 革 的 不 断深 化 , 现 代企 业 制 度 的 逐 步 建 立 和 健 全 , 业 投 保 行 为 将 越 企 来越规范化 , 总之 , 不论是单位、团体还是个人 , 投保 决策将更 趋 向于理性 , 保 险建 议 书 , 而 回答 了客 户 “ 为什 么要 买 保 险” “ 什 么 要 买 这 家 公 司 的 保 险 “ 、为 等问题, 正迎台 了投保客户的这种理性选择 的需要 。 可 以预 见 . 着 保 险 竞 争 主 体 的 进一 步 增 加 , 随 以 及加 入 WT 后 保 险 行 为 方 式 进 一 步 与 国 际 接 轨 , O 销售保 险的过程就 是展示 公 司的专业 与实力 、就是 与竞 争 者 比服 务 与 形 象 的 过 程 , 险管 理 建 议 书 或 风 保 险建 议 书作 为 一 种 销 售 武 器 , 作 为 一 种 专 业 水 也平的 证 据 , 作 为 一 种 服 务 宣 言 , 发 挥 它 的 独 特 而 更 将 重 要 的作 用 。 二、风险管理建议书的文本设计 ( 前期调查准备工作 。为了在建议书中提 出 一) 说 服 客 户 “ 什 么 买 保 险 ” 充 分 理 由 和 确 凿 的 证 为 的 据 , 及 确 定 采 取 “ 何卖 ” 销 售 策 略 , 必 要 通 过 如 的 有 有 关 渠 道 搜 集 相 关 的 数 据 与 信 息 , 同类 标 的过 去 如 3 ―5年发 生 损 害 事 故 的经 验 数 据 , 标 的 发 生 损 失 本 的 经验 数 据 ( 失 数 据 含 损 失 频 率 与 损 失 程 度 )客 损 ; 户过 去 的 投 保 状 况 及 对 所 购 保 险 的 满 意 度 险 竞 保 争 同业 的 保 险 销 售 手 段 及 条 件 ; 家 对 行 业 管 理 的 国 有关 政 策 规 定 ; 险 销 售 组 织 对 象 的 组 织 架 构 及 个 保 体对象的`个性化特征等等 。 ( ) 二 风险管理建议 书文 本内容框架 完 整 的风 险 管 理 建 议 书 内 容框 架 图示 如 下 : m上种种对付风险的方法中 , 避免风险 、非保 险 3 8方 式 的转 移 风 险 及 发 生损 失 后 自担 筹 资 风 险 等 几 种 方 法 的实 施 , 般 会 较 大 程 度 地 受 到 某 些 客 观 条 一 件 的限 制 , 此 . 因 一般 企 业 、团体 、位 和 个 人 在选 择 单 对付风险 的方法 时 , 多地选择 损失控 制或 购买商 较 业 保 险 即 向保 险公 司转 移风 险 。 鉴于 以上分折 , 险公 司 向客户提 供 的风险管 保 理 建 议 书一 般 可 包 括 三 部 分 . 图示 为 : 1 风险评估书 内容框架 : 口 行业 、品风 险等 级 产 口 同 类标 的 往 损 失 情 况 口 本 标 的 往 损 失 情 况 口 建 筑 物 类 型 口 建 筑 物 及 生 产 工地 周 围 环境 情 况 口 建 筑 物 及 生 产 工地 安 全 设 施 情 况 口 生产 经 营 流 程 各 环 节 潜 在 损 失 风 险 故 障 树 分 析 2 防 灾 减损 建 议 书 内容 提要 : 防灾建议 : 如建造 防火建筑 物 、进技 术、改 规范 生产流程、颁布 安全 规章、考核 驾驶 资格 、提供 劳保 用品等减少损失可能的方法措施 ; 减 损 建 议 : 安 装 自动 喷 淋 灭 火 系 统 和 防 盗 警 如 报 系 统 、置 货 物 垫 架 、行 防 火 空 间 区 隔 、伤 抢 设 进 工 救、内部会计监督和现金安全保 护、安全驾驶等等减 维普资讯 www.cqvip.com轻 损 失 程 度 的措 施 3 .保 险 建 议 书 文 本 保 险建 议 书文 本 内容 框 架 如下 : 口 前 言( 求分析) 需 ] 保 障 内容 ( 推 荐 险 种 、障 范 围 、险 责 含 保 保 任 、险金额) 保 口 保 费计 算 口 配套服务项 目 口 本 保 险 建 议 的 优 势 、色 分 析 特 口 附 上 条 款 口 公 司 介 绍 关 于 “ 言 ( 求 分 析 ) : 部 分 可 对 “ 险 评 前 需 ”此 风 估 ” 论 作 一简 要 概 述 , 向 客 户 陈述 购买 所 推 荐 保 结 并 险 的好 处 和 利 益 , 说 服 客 户 “ 什 么 ” 保 险 需 即 为 买 求 分 析 常 见 关 键 句 有 : 弥 补 企 业 自保 的 局 限 性 ” “ 、“ 轻装 上 阵 , 专致 生 产 和 经 营 ” “ 脱 企 业 工 伤 医 疗 、摆 责任 的 沉 重 负 担 ” “ 加 企业 凝 聚力 ” “ 示 企 业 实 、增 、展 力 , 高 企 业 形 象 ” 提 。 关于“ 费计算 ”一般 情况 下 , 定套 用 费率 , 保 : 选 列 出保 费计 算 公 式 和 保 费 额 即 可 。 但 对 较复 杂 的 企 财 险 、程 险 等 , 于 保 费谈 判 具 有 较 大 弹 性 . 且 工 鉴 并 保 险 公 司 常常 面 临 竞 争 同 业 的 价 格 竞 争 , 了让 本 为 公司的现行 费率 更有说 服性 , 常可采 取费率 比照法 说 服 客 户 , 式 如下 格投 保标 的 保 险 标 准 保 费计 算 保 费 现 行 现 行 项 目 金 额 费窜 公 式 费 率 保 费 以上 “ 本 内容 ” 分 探 讨 的 是 “ 什 么 ” 而 “ 文 部 写 , 文 本 形 式 ” 讨 的是 “ 么 写 ” 涉 及 文 本 格 式 和文 本 类 探 怎 ,型几方面。 文本 格 式 。文 本 格 式 须 讲 究 章 法 , 究 章 法 则 讲 讲究组 织条 理 ; 文本格式也应避免平板单调 . 为富于 变化 , 建议 书文 本 除 了文 字 内容 外 , 适 当 穿 插表 格 可 和 图示 , 内容 更 简 洁 、理 化 , 更 直 观 , 而 使 文 使 条 并 从 本 更 富 表 现力 , 关于 保 障 内容 与 保 费 计 算 部 分 , 如 就 可 使 用综 合 表格 , 风 险 评 估 中有 关 建 筑 物 周 围 环 而 境 信 息 即可 画 图 直 观 表 现 , 关 数 据 的 变 化 也 可 用 有 坐 标 趋 势 图来 展 示 。 文 本 类 型 。 建议 书可 分 为 复 杂 型 、单 型 , 企 简 如 财 险 、工 程 项 目保 险 、大 行业 统 保 、揽 子 综 合 保 险 , 一 由于 涉 及 标 的 繁 杂 , 析 因素 众 多 , 议 书 需 包 含 风 分 建 险评 估 、灾减 损 、险 建 议 及 自担 风 险 等 内 容 , 防 保 属 复 杂 型 风 险 管 理 建议 书 , 一 般 分 散 性 业 务 如 车 险 、而 家财 险 、体 工商 户 财 产 保 险 等 只 需 独 立 的 保 险 建 个 议 书 就 行 , 简单www.wenku1.com/news/55D3BF3ADA9713CE.html 型 ; 议 书还 可 分 为 制 式 化 与 个 性 属 建 化 两 种 类 型 , 式化 建 议 书指 标 准 化 建 议 书 , 往 由 制 往 公司 统 一包 装 印 刷 , 公 司 介 绍 及 涉 及 项 目 板 块 由 对 公 司统 一 设 计 , 个 性 化 建 议 书 往 往 由销 售 人 员 根 而 据 客 户需 求 制 定 针 对 性 强 、于 变 化 的 建 议 书 : 富 另 外 , 保 险建 议 书 而 言 , 可 分 为 睑 种 组 合 建议 书 和 就 还 单 险 种建 议 书 , 种 组 合 包 括 不 同 主 险 的 组 合 , 包 险 也 含 主 险与 附 险 的 组 合 ; 险 种 建 议 书 往 往 只 涉 及 对 单 独 立 险 种 的 保 险建 议 。 三 、险 管 理 建 议 书 及 保 险 建 议 书 的 客 户 群 定 风位 台计 关于“ 配套 服 务 项 目” 鉴 于 客 户 服 务 将 是 保 险 : 公 司 竞 争 的 未来 趋 势 , 部 分尤 其 要 显 示 公 司 的 差 此 异 化 服 务 竞 争 优 势 。可 陈 述 项 目 包 括 : 公 司 的服 本 务 网 络 及 组 织 架 构 、公 司 的服 务 项 目及 内容 , 风 本 如 险咨 询 、险评 估 、灾 减 损 、险 管 理 知 识 培 训 等 风 防 风 风 险 管 理 服 务 , 赔 服 务 , 线 电 话 服 务 , VI” 理 热 “ P 客 户特 殊 服 务 以 及 各 项 超 值 服 务 。 关 于 “ 保 险 建 议 的 优势 、色 分 析 ”可 对 本 保 本 特 : 险建 议 的 保 障 范 围 、险 价 格 、险服 务 的个 性 化 优 保 保 势 等 加 以 点 评 , 便 增 强 本 保 险 建 议 的 吸 引 力 和 说 以 服 力 如 针 对 保 费 项 , 把 客 户 防 灾 减 损 及 损 失 补 可 偿 自筹 资 金 措 施 所 花 费 成 本 ( 机 会 成本 ) 购 买 商 含 与 业 保 险 所 花 保 费 在 经 济 性 、效 性 、利 性 及 实 施 可 成 便 能性 等 方 面 进 行 对 比 , 出买 保 险 的 独 特 优 势 突 关 于 “ 司 介 绍 ” 此 部 分 内容可 对 公 司 历 史 、公 : 规 模 、保 能 力 、承 保 的重 要 项 目及 现 行 销 售 的保 险 承 曾 种类 加 以 介 绍 。 如 “ 保 能 力 ” 涉及 本 公 司 资 本 金 、承 . 准备 金 、年 保 费 收 入 、款 额 、润 额 及 再 保 险 支 近赔 利 持 等 ( ) 险 管理 建 议 书 文本 表现 形 式 三 风s 珏 } 舀t r 碗 CE y o 2 2o 有 关调 查 资 料 表 明 , 业 、位 、企 单 团体 的 性 质 不 同, 影响其投保决策 的重要 因素也 有很大 差异。客 户群 的 投 保决 策影 响 因 素可 作 如 下 定 位 投保 策 重 大 影 响 因素 类 型 专 业 服 务 型 关 系型 价 格 型 综 台 型 三 资 企 业 、份 制 企业 、股 高新 技 术 企 业 国 有 企 事 业 单 位 私 营 、镇 、体 企业 乡 集 太 项 目工 程 、保 行 业 皖 客 户 群 风 险 管 理 建 议 书 的 目标 客 户群 显 然 是 专 业 服 务 型 和 综 合 型 客 户 , 两 类 客 户 的 投 保 行 为 更 趋 向 理 这 性 和 规 范 , 险 公 司 的专 业 水 准 、务 品质 和 综 合 实 保 服 力 最 能 影 响 其 的 投 保决 策 。 针对个体投保人而言 , 龄 、化层次 、业 、年 文 职 个 性也很大程度地影响其投 保行 为。理智型投保客户 群 往 往 具 有 如 下 特 征 : 、年 龄 层 , 过 较 高 等 的 中 老 受 学历 教 育 , 从事 智 力 型 、息 型 职 业 , 作 严 谨 而 有 信 工 责 任 感 。理 智 型 客 户 往往 是 风 险管 理 建 议书 或 保 险 建 议 书 的 目标 客 户 群 。 c 者 单 位 : 国保 险管 理 干部 学 院 ) 作 中

失独家庭的养老风险及规避建议 篇6

失独者;养老风险;人口政策;隐性危机

1.引言

目前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群体日益庞大,“失独家庭”超百万,且每年新增7.6万个,步入老年的失独者无处可去,治病养老成了难题。如何让失独者走出浓重的心理阴影,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就医等现实问题极为迫切。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全国总人口约为134735万人,此前抽样调查2009年中国15~29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21.09%。另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显示的该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万人。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100年中国人口将只有5亿,未来可能有千万失独家庭。当下家庭人口的“421”结构初呈危机,“失独”已经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解决这一群体的养老问题,既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关系到计划生育政策贯彻执行和国家宏观目标的实现。本文立足风险视角,分别分析了当前中国城市、农村“失独家庭”现状及其养老困境与人口政策调整的关系,在指出其面临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建议。

2.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人口问题也经历着同样深刻的变化过程。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少生了4亿多人,节约了数以万亿的社会抚养费用,缓解了人口给经济、社会、环境的多重压力。相应的,独生子女家庭的隐性风险却被人们所淡化。失独父母,这一曾被忽略的群体,近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尽管已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但中国到底有多少失独家庭目前仍没有确切的数据统计。一组反复提及的数据是:“专家估计,失独家庭超百万”“同时每年新增7.6万个”。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易富贤的数量推断来自于两组数据:一个是中国从1975~2010年共产生了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另一个是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出生1万人,就有360人在10岁之前夭折,有463人在25岁之前死亡,760人在44岁之前死亡。中国多地政府也正探索逐步加大对失独家庭的扶助力度。事实上,早在2001年12月份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27条明确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对于这个“必要的帮助”究竟是什么,具体谁执行,执行标准且如何实施并没有明确说明。从失独家庭的现状来看,政府虽然在持续推进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却只对具体的经济政策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始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失独群体目前面临的多重生活问题。“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问题已不单单是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郑州大学社会学博士王莹这样说道,真正解决问题,需要一个完善的机制和体系。史柏年则提出了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管齐下的办法来帮助失独家庭。构建更加合理的社会社会支持体系,提高失独群体生命质量、生活质量,是应对失独家庭养老风险的必然而理性的选择。现有文献仅论述研究有关独生子女家庭未来养老保障的探究,鉴于目前对失独家庭老人基本研究匮乏的事实,本文力图通过详尽的风险分析对这一群体的养老问题提出系统建议。

3.目前我国失独家庭老人现状分析

失独者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八十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却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是为控制人口总量作出贡献的群体。有研究称,计划生育使中国目前的人口规模缩减了4亿,这意味着中国将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了5年。这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光荣一代”,除了丧失爱子的孤苦外,如今更担心疾病、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难题,而目前相关帮扶、保障体系却相对滞后,缺乏有力的倾斜政策,失独老人的养老路艰涩难行。一些上了年纪的失独家长没法照顾自己,试图住养老院,却因无子女签字屡次被拒。长期忍受着压抑、自闭和尊严的精神折磨,有的失独家庭无奈常年寄住寺庙,终日念经,与同样的失独群体抱团取暖,甚至造成了社会上的群体歧视。不仅仅是失独者,更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辈,如今都开始面对养老问题。在独子时代,一个养老问题,就绑缚了整整两代人。

解决失独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007年8月,中国正式出台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当年在全国10个省市试点,并于此后向全国推行。近期,国务院新闻办于9月20日日举行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进展情况,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可参照“三无”老人,来解决失独家庭的一些问题。此后,在刚刚召开的“十八大”中,面对养老议题,担任与社会服务相关工作的党的十八大代表赵广军、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系主任张开云等访谈嘉宾均对新快报记者表示,除了要关注城乡养老制度的与时俱进,应对“老有所养”提出更高要求:除了老有所养,老年人应当“老有所医”、“老有所事”,并在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下享受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这些政策说明,政府正逐步加大养老保障力度,现今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体系也正面临重大的精神层面和物质保障的困境与隐性风险。

农村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从风险的存在形式上看,农村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面临着比城市失独家庭更加严重的经济基本保障风险和精神慰藉的非经济养老风险。随着近年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相应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家庭结构、意识形态观念等都发生着改变。农村独子家庭群体日益庞大,农村子女进城读书、务工成为普遍趋势,大部分的农村居民依靠家庭、子女和经营土地收入来解决养老问题。对于农村失独家庭来说,依靠子女,无疑加大了独子家庭的经济保障风险。依靠土地,土地必须和劳动力结合才能创造养老资源,而随着失独老人年龄的增大,劳动能力必然下降,依靠土地根本无法满足基本生活安全;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民的人均耕地必将减少,加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失独老人依靠土地养老风险更为严峻。

城市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与农村失独家庭相比,城市失独家庭在家庭结构居住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典型性特征,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主要受到独生子女家庭规模和少子老龄化因素的影响。系统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结构的不稳定性或非常态性决定了其风险性[1]。在谈到独生子女家庭时,一个核心的问题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结构。而“四二一”三代共存的家庭的典型结构。严格意义上的“四二一”结构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三代共存,二是第二代是独生子女而且结婚,三是第三代也是独生子女[2]。现今的人口政策允许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二胎,那么或许未来在政策连续的前提下,城市结构将进而出现“四二二”结构,相较下“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失独家庭将面临更大的养老风险。

中国失独老人数量发展趋势分析。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失独老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对于人们的生育决策和行为有可能产生某种启示或导向作用。根据2000年普查0.95‰抽样数据计算,若按存活子女口径衡量,2000年全国独生子女数达到9300万左右,在生育率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而死亡率概率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失独老人的数量风险呈增长趋势。由于无法继续生育,失独老人的增加最明显的结果之一就是对公共养老体系的巨大挑战,进而将给国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带来空前压力。

4.失独家庭的养老风险形式

养老的基本含义是指度过老年生活,广义的养老基本上涉及到老年人生活需要的全部;而狭义的养老指的则是经济保障、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精神保障[3]。对于原本寄希望于独生子女身上的父母来说,突然的变故无疑是生活的重创,庞大的失独家庭群体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渐变为凸显的社会问题,计划生育政策为中国的发展减轻了人口爆炸的风险,但同时为这些独生子女家庭埋下了沉重的生活风险。

经济保障风险。经济支撑是养老的基本保证和核心问题。据《人口研究》-《新空巢家庭》研究,大部分的独生子女父母的实际收入水平并不会太高。在教育支出增长的今天,父母倾其一生培养下一代,对于孩子的抚养成本远远超乎经济储存成本。大多数城市居民可以通过住房实现整合,而农村仅有低水平的养老保障制度和一小部分处于贫困地区的居民可享受政府的社会救助,这些都仅是停留在生存层面上的满足。对于失独群体,经济保障风险无可避免。

生活照料风险。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的平均寿命为18年,而平均预期带病期大约为13年,这意味着一种长期潜在或现实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的需求[4]。对于失独家庭的老人来说更是雪上添霜。失独老人只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照料:住养老院(护理员);请保姆;两位老人健在相互照料。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都还是问题,住养老院、请保姆的方式更无从满足,城市失独老人也需要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支撑才能获得。此外,现有很多的养老机构拒绝接受失独老人,理由为没有监护人(都为子女)签字。而第三种方式也仅适合于低龄老人,且身体健康,不难断言,随着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互相照料的能力也随之衰弱。因此,对于失独老人来说,生活照料风险更为严重。

精神慰藉风险。精神赡养是我国进入老年社会不得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农村普遍生活水平不高,再加上失去子女的痛苦使失独父母更是绝望而无奈的活着,农村社会生活形式单一,精神慰藉取得方式局限,仅是邻里琐事,随着年迈无力,一日三餐都见成为现实问题,由此可见,农村失独老人面临着绝望的精神慰藉需求。相比之下,城市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更偏重于心灵的空虚和自我价值感的丧失,生活在单元楼里的高龄失独老人,与外界接触减少,亲朋之间有因代际分离倾向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可以说是一种心灵上的的慢性自杀。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风险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往往因为经济保障风险的突出性而相对弱化,仍需社会给予必要的心理关怀、社会服务以及临终陪护。

5.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规避策略

发挥政府的主导、协调、推动作用。政府应承担起计划生育补偿的国家责任。国家整体考虑,制定一个面向失独者的全面关怀制度,给予针对性的服务。首先,对于当前的相关法律条文中定义不清的部分,重新审视、完善,明确权益。让这一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其次,政府部门下设专门负责失独群体的组织机构,给予他们精神慰藉、物质保障、和生活照料的全面服务,计生、工会、妇联等部门联合帮扶失独者与社会的联系;此外,设立政府失独家庭专项养老金,增加政府养老资金的财政投入,减少失独家庭的经济保障风险,支撑国家养老保障的顺利进行。

建立专业性的失独家庭养老院,预防失独者生活照料风险。建立一个专属于失独者的养老院,这样既切实的解决了监护人签字问题,又减少了失独老人因其他老人子女探望时的精神压力。把失独者组织起来,重拾生活的信心,互相帮助。对于养老院社工进行定期定向培训,建立一支服务职业化、专业化的养老队伍;完善失独养老院床位设置、人员提供、老年用品、健身设施等方面的资源匮乏,完善养老院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的能力。

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面对失独者精神慰藉风险。通过公共媒介,引导媒体舆论,募集社会各界的救济,为失独家庭重建精神家园。联合公共事业组织、企业慈善组织,慈善人士,成立全国性的失独者援助发展基金。同时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志愿者亲情抚慰活动,举办失独者联谊会,充实失独老人的老年生活,在非政府的组织参与下筹募资金,逐步各种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共同解决失独老人面对的养老风险,让失独者不孤独,正是考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体现。

未雨绸缪,培养老人独立养老意识。当前的人口政策以及国家环境决定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在近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转变“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为应对步入老年的各种风险做好精神、经济、健康储蓄,培养自身积极的社会心态和精神状态,延长自我养老时间,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负责。

此外,适度调整人口政策,解决结构性危机。失独家庭的养老风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造成的,由此引起的经济保障风险、生活照料风险、精神慰藉风险都是结构风险的派生形式和表现形式。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风险,还应从结构根源着手。值得探究的是,在当前中国国情下,是坚持“一家一孩”还是“开放二胎”,还应由国家从长计议,因时制宜。

6.结论

本文透过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风险分析,详尽的解析了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与失独老人养老保障的因果关系,当前失独群体群体面临着绝望困境及其发展趋势最终导致的隐性危机,系统提出应对经济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方面困境的建议。针对研究,希望失独群体得到更多的精神支持与援助。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根基。

本文研究存在一些局限。反映的是失独老人群体总体的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在实践中掩盖了个体的差异,失独家庭的风险,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分担,我们将共同期待政府作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给予援助,让“失独者”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1]于长乐,乐 章.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及其规避[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02

[2]郭志刚.我国现行生育政策与“四二一”家庭.中国人口科学,2002.01

[3]穆光宗.独生子女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J].浙江学刊,2007.03

[4]王树新.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与支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7.04

[5]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4

[6]段世江,张岭泉.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分析.西北人口,2007.03

[7]李建民.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夫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重大的民生问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04

[8]曾 毅.中国人口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房地产金融风险管控建议 篇7

银行要以借款人的未来现金流作为考虑是否提供贷款的决策基础, 而不能仅仅依赖房产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就个贷来说, 必须要对借款人的收入来源进行核实, 对于小型私人企业开出的收入证明只能作为参考, 检验要求借款人提供银行账务凭证、税单和基金股票持有情况等作为证明其收入的材料。另外, 在衡量客户还款能力是否充足时, 应将客户在他行的负债一并计入, 以借款人真实的日常可支配收入以及收入来源的稳定性作为是否贷款的重要依据。以提供房产、土地等为抵押所发放的对公贷款, 必须以是否能控制贷款企业的资金流、货物流作为发放贷款首先考虑的因素, 而不能仅凭第二还款来源就忽视对企业现金流及还款来源的考量。如果银行放款时只考虑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抵押物的价值, 那么银行无异于所谓的“当铺”, 不仅银行的专业性得不到体现, 而且一旦遇到资产价值的普遍缩水, 将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二、建立开发项目的“开发贷——个贷动态封闭管理”模式

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相互关联的信贷业务, 没有开发贷款, 就不可能完成开发, 也不会有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产生。如果开发商预售或销售商品房的价款 (包括银行提供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可以用来按比例归还项目开发贷款, 则金融机构开发贷款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因此, 建议银行建立“发放开发贷款必须和个贷相结合, 发放个贷必须与归还企贷相结合”的“开发贷——个贷动态封闭管理”模式, 在开发贷款发放时与客户签订封闭管理协议, 对项目建设资金与销售资金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包括要求在银行开立项目建设资金专户、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用款须由有关部门批准或出具工程结算证明、项目建成销售后要根据项目销售进度按比例回收开发贷款等等, 从而确保项目运营获得的现金流用于归还银行贷款。通过这些措施, 解决传统的按贷种、按部门管理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做到开发贷款按工程进度逐步发放, 发放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能及时替代开发贷款, 从而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及良性循环。

三、做好信贷结构的调整和风险防范

降低公允价值审计风险的措施建议 篇8

一、结合我国具体背景,关注舞弊风险

在我国,部分企业为了达到上市融资、再融资(如增发、配股)以及管理层获取高额报酬等目的,会利用一切手段进行盈余操控甚至舞弊,公允价值的易变性则可能成为其新的操纵方式。同时,随着金融危机的日益蔓延,客观上加大了某些行业、企业的经营风险,尤其是上市公司为了粉饰业绩,进一步催生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财务操控甚至财务舞弊的主观动机。因此,注册会计师除了应关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外,还要进一步研究和区分管理者的估汁误差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因为管理层可能故意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进行盈余管理或财务舞弊。如估计误差属无意导致的,其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则可能较小;但是误差若属有意为之,则必将增加审计风险。因此,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要分析上市公司出现公允价值估值误差的主观动机,特别是故意舞弊的动机,并与我国企业特有的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机制、内部控制设计,尤其是财务治理机制和管理层的诚信度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尽量降低审计风险。同时,还应将上述问题与不同国家的制度背景、政府管制等决定注册会计师风险规避程度的外在约束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组织形式,对注册会计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结合起来进行深入分析。

具体而言,防范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舞弊的应对策略如下:1.提高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以及具体执行人员的诚信素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和持续治理的重中之重。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必须不断完善对企业高管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惩戒机制,加大对舞弊的惩戒力度,真正贯彻新的民事赔偿规定,使之对舞弊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2.从公司的治理层到管理层和执行层,直至财务会计管理人员都必须加强对自身公允价值估计方面知识的持续培训,尤其是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初,必须聘请相关的价值评估专家进行多方论证,力求降低其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偏见。3.企业应认真实施新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以及《内部控制指引》等规定,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同时建立和完善反舞弊机制,力求减少舞弊的可利用空间。4.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最根本的策略应该是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并制订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降低经营风险,从而减少管理层舞弊的动机。

二、注册会计师防范公允价值计量风险的策略

注册会计师要更多地关注被审计单位潜在的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市场状况以及管理层,甚至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整体经营状况都要有比较清晰的把握。注册会计师只有在对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施公允价值审计。具体而言,其应对策略如下:

注册会计师应具备公允价值计量审计必需的专业技能,确保管理者的估计保持在适当范围内。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逐渐完善阶段,运用以完善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较大的风险,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找、确定真正的公允价值具有较大难度,需要注册会计师具有对经济、技术和市场环境高度的综合判断和把握能力。因此,在公允价值审计过程中,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特别要避免判断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偏见。一方面,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范围的迅速普及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与业务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审计行业的特殊性不仅在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以及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还要具有相关的法律、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而这也正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注册会计师所欠缺的,高素质注册会计师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公允价值审计风险的提高。同时,由于注册会计师很难获取和持续保持价值评估方面的知识,而且这方面的正规教育需要综合会计、财务和经济模型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尚缺乏相应的、系统的审计教育和培训机构。因此,教育部门应考虑是否以及如何把价值评估方面的知识引入大学的会计课程中。另外,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和接受公司培训等方式获得相应的职业素养和基本技能,还可以从客户那里收集和分析公允价值方面的信息,建立和评估公允价值计量的定量模型,减少或消除许多常见的预测误差。此外,应聘用公允价值方面的专家,重塑审计团队。即使注册会计师正在逐步拥有基本的评估知识,但是有效评估管理者的公允价值计量系统仍需要更加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复杂的、创新性的金融工具日新月异,其要求建立新的价值评估模型,这种演进也阻碍了素养和技能的获取乃至在审计中的运用。

另外,由于我国的制度背景、法律环境以及相关配套机制与国外还有差距,如对于价值评估方面的专家还很稀缺,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观判断中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在进行公允价值审计过程中,要求注册会计师一定要深入调查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不能轻信表面现象,更不能只证实、不证伪。

我国发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建议 篇9

1.1 审计模型不同

在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下, 其实际上是假设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是相互独立的。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相互影响的, 且均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而且, 大部分审计程序都具有多重目的, 有时很难确定一项审计程序是为固有风险还是控制风险提供了审计证据。

1.2 审计起点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 审计的起点往往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审计起点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及其业务流程。

1.3 风险评估中心转移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 由于固有风险评估存在严重缺陷, 导致对其评估不到位, 从而使风险评估以控制风险评估为中心。而现代管理层舞弊往往绕过或逾越内控, 从而导致评估的控制风险很低而实际审计风险却很高。

1.4 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更重视间接评估, 即在战略分析成果的基础上, 从了解客户经营风险、评估经营风险入手, 并最终落脚于审计风险评估上, 显然这样做更具合理性。

1.5 对分析性测试的重视程度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对分析性测试的重视程度不够, 主要运用在会计报表的分析上;现代风险评估则以分析性测试为中心, 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程序, 且测试范围开始走向多样化, 不仅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 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还包括调查识别出别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1.6 审计程序的特点不同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存在重程序、轻风险的倾向, 忽略了对审计项目风险的评估, 审计工作采取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方式。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强调具体审计测试个性化。

1.7 审计证据的主要来源发生变化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必须首先充分了解被审单位整体经营环境, 然后在此基础上评估其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从而, 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不能仅依靠在实施实质性测试和控制性测试时所获得的证据, 还必须从外部获取大量的外部证据以保证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1.8 审计思路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这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方式视野过于狭窄, 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主要从企业内外环境、经营风险分析入手, 以此来发现可能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以及评估被审单位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恰当性, 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站得高, 看得远, 有利于对经济业务实质做出正确的判断。

1.9 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重心转移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要求会计师具有更高的素质, 比如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风险分析工具, 还要求会计师必须术业有专攻, 接受必要的行业知识训练, 分行业进行审计。

2 我国发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更好的发现企业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并使注册会计师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审计模式, 国际审计准则已做了大量修订, 而我国财政部在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48项新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也充分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针对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和审计环境现状,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2.1 强化培训机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要求更高更全面, 且一种新的审计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必然伴随着一个生疏的阵痛期。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品质和尽量缩短阵痛期, 大力推行培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实施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和“四大”沟通, 让其向我国的事务所传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践做法及其成败得失, 通过借鉴他人经验, 使我们尽快赶上审计实务潮流, 减少审计风险;另外, 中注协也可借此机会对事务所的业务负责人进行强制培训, 使部分注册会计师在短时间内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精髓, 由此以点带面,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2.2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需首先从企业内外环境和经营战略入手, 来分析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这就对注册会计师的分析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程实质上就是专业判断的过程, 它提升了审计的技术含量。因此, 注册会计师只有很好的运用专业判断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审计质量, 避免形式审计。

2.3 大力改进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技术方法

为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我国注册会计师应摒除一些传统的观念和做法, 采用现代风险导向的技术和方法。例如,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情况的了解, 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审计证据;努力形成适合自己的风险评估体系;根据风险评估水平确定审计程序;重视分析和判断, 充分应用分析性测试和使用有关分析工具, 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 并据以设计审计程序。

2.4 强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好坏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高低直接相关。由于目前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经理人信息控制权的存在, 客观上妨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因此, 国家应强制要求企业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下, 从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四个环节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强调管理层的控制责任, 关注对企业风险的评估, 重视日常控制活动,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2.5 完善现代法律体制, 改善法律环境

由于目前我国法律环境仍处于低诉讼度、诉讼成本过高的阶段, 投资者直接起诉会计师事务所难度很大。从而截至现在,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因为其执行的会计报表审计业务而遭到诉讼的案例很少, 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较小, 导致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不高, 客观上助长了其投机行为。因此, 我们应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明确民事责任对象, 落实会计师承担责任的具体对象范围, 并建立举证责任倒置制定, 降低业外人士特别是会计报表的利害关系人的诉讼难度, 同时健全诉讼机制, 简化诉讼程序, 提高诉讼效率。

2.6 建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机制

政府部门、证券公司、银行、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企业信息应及时在网上披露, 实现资源共享, 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同时, 会计师事务所本身也应建立庞大的数据库, 按行业收集、存储、更新注册会计师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所需掌握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内容以及客户所在行业的相关信息、各种审计案例资料等, 以便使会计师事务所更方便地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参考文献

[1]文颖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研究[J].万方数据库, 2005, (4) .

[2]孙传英.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万方数据库, 2005, (6) .

[3]谢荣, 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 2004, (4) .

[4]史德刚.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 (6) .

[5]付胜, 王炳华.审计模式的新境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 (4) .

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探析及相关建议 篇10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6月末, 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267家, 贷款余额4893亿元, 上半年新增贷款977亿元, 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同比增幅高达56.5%, 累积新增贷款同比增幅仅有9.28%。这可以看出, 在小贷公司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 其信贷投放量却并未同比增长, 两者在增速上明显不对称。2012年5月26日, 银监会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 (银监发[2012]27号)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 再度为民间资本阳光化提供了制度通道与规范。小额贷款公司这一组织创新日渐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 适应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量”的需求。尽管如此, 仍有不少学者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在扩张过程中, 仍旧面临着性质不明确、资金来源受限、税赋负担偏重、内部控制不健全、外部监管不到位、公司利益与股东利益的冲突、制度缺失等困境 (郭田勇、陆洋, 2008;潘广恩, 2009;陈时兴, 2011;孙俊东、王明吉, 2011) 。[1,2]部分学者结合实地调研对小贷公司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定性研究 (郑曙光、林恩伟, 2010;杜晓山, 2010;王家传、冯林, 2011) 。[3]在推动机构可持续发展方面, 陈时兴 (2011) 认为, 小额贷款公司是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绩效的有效途径, 制度创新有利于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王家传、冯林 (2011) 也从制度建设层面, 指出应改善与优化营运环境, 探索小贷公司向小型金融机构改制的途径;孙俊东、王明吉 (2011) [4]提出资产证券化可以较好地解决小贷公司的资金瓶颈问题, 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胡战勇等 (2009) 认为, [5]有必要加强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 进一步创新小贷公司的经营模式;钱水土等 (2009) 认为专业贷款公司和社区民营银行是小贷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小贷公司在我国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发展态势, 在浙江、江苏等地小贷公司数量倍增的同时, 甘肃2家小贷公司退市, 内蒙古5家小贷公司被注销经营资质。小贷公司趋于分化背后暴露出的非法集资、高利率、单笔贷款额度过大等违规行为, 成为制约小贷公司发展的隐性炸弹。新形势下小贷公司的快速扩张又将带来哪些风险, 如何改善制度环境, 引导小贷公司规范发展, 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二、小额贷款公司运行的风险探析

1. 小贷公司与农户经济地区发展不对称, 蕴藏区域风险

据王景新 (2011) [6]对村组集体经济、农户经济和新经济体村域三大经济主体收入区域的研究发现, 中部地区以村组集体经济为主, 占比约为23%, 西部地区以农户经济为主, 占比高达82%, 东部地区则以新经济体为主, 占比约为58%。农户经济收入比例西高东低, 集体经济和新经济体收入比例东高西低, 村域经济主体结构在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银监会《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 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从机构数量看, 截至2011年底, 全国小贷公司达到4282家, 其中, 东部11省组建了1533家, 约占35.8%, 中部8省有1289家, 约占30.1%, 西部12省有1460家, 约占34.1%;从实收资本看, 同期, 小贷公司实收资本总额达到3318.66亿元, 其中, 东部地区1760.54亿元, 约占53.1%, 中部地区622.51亿元, 约占18.8%, 西部地区935.61亿元, 约占28.2%;从贷款余额看,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到3914.74亿元, 东部地区2276.96亿元, 约占58.2%, 中部地区659.92亿元, 约占16.9%, 西部地区977.85亿元, 约占25.0%。无论是组建数量、实收资本, 还是贷款余额, 东部地区的小贷公司发展速度与规模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 小贷公司发展与农户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地区不对称, 这有悖于小贷公司服务农户和微型企业的组建宗旨。尤为突出的是, 小贷公司在地区内部的聚集效应明显且多集中在城市, 其信贷资金主要投放到了城镇而非农村, 专门服务于中低收入群体的小贷公司数量有限。

2. 利率市场化加速, 价格不确定性增强, 经营风险加大

较高的贷款利率水平在促使稀缺的资金资源真正地作用于农户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同时, 更有利于机构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世界银行估计, 小额信贷利率一般在15%~20%才可实现盈亏平衡。国际上平均的微型信贷成本约为18%, 平均微型金融的贷款收益率是30%, 微型金融机构的股权回报率多在20%左右。多数国家的小额信贷机构利率普遍介于商业银行与非正规金融之间, 如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贷款利率在20%~35%之间, 比当地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高出1倍以上, 但远低于非正规金融资源180%~240%的贷款利率;印尼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为18%, 小额贷款机构利率为28%~63%, 非正规金融年利率则为120% (汤敏, 2008) 。[7]我国的民间借贷利率能够更加真实有效地反映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 非正规小额贷款2011年的年化利率超过了140%, 远高于正规小贷公司18%的年化利率水平 (表1) 。

单位:%

2012年6月8日起, 人民银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 同时将贷款利率浮动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存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利率下限的放松, 表明利率市场化重又实质性推进, 增强了小贷公司定价的不确定性。事实上, 小贷公司已经基本用足价格空间, 平均贷款利率逼近4倍上限, 部分小贷公司最高贷款利率突破红线。贷款利率的不断走高留给农户和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窄。据笔者 (2008) 估算, 农业平均利润率约为20%。2009年, 粮食平均成本利润率约为32.04%, 其中, 稻谷和大豆的成本利润率低于这一水平 (图1) 。尽管小贷公司的利率水平可以是基准利率的4倍, 但融资成本相对来说也在提高, “息差”有限, 高利率反而会恶化小贷公司的客户结构, 导致贷款对象“逆向选择”, 致使高风险客户充斥小贷公司, 不利于贷款的回收, 加大了小贷公司的经营风险。

3. 持股比例下调, 小贷公司转制后面临救助风险

2009年6月, 银监会出台《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 允许规范运行的小额贷款公司在股东自愿的基础上改造为村镇银行, 获得金融许可证。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有向“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转轨的意愿, 但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必须是商业银行, 并控股20%以上。尽管《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下调为15%, 弱化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村镇银行的控股权, 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小贷公司控制权转移问题, 股东改制意愿不强。改制后的村镇银行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控股, 难以摆脱原有银行体系固有的路径依赖特征, 在经营理念和服务对象的选择上, 必将有别于完全由民间资本出资的小贷公司, 使得农户和小微企业融资受阻。2010年小额贷款公司从商业银行等外部融资比例不足10%。相对于控制权而言, 吸收存款和外源融资并不能成为小额贷款公司向体制内转轨的根本诱因。此外, 当村镇银行遭遇系统性风险面临退市时, 由于绝对控股权的弱化, 商业银行必将不会尽全力救助村镇银行, 而在民间资本股东也无力自救的情况下, 风险又将转嫁给地方政府, 由地方政府充当“买单人”。小贷公司转制为金融公司而非村镇银行或许是其转制的最优路径, 这样不仅打开了小贷公司的资金来源通道, 也有助于小贷公司拓展业务空间, 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

4. 资金过度集聚, 贷款集中度风险加大

据相关资料显示, 小贷公司平均单笔贷款额度有渐增趋势, 2006~2011年, 小贷公司平均单笔贷款额度均在50万元以上, 分别为71.7万元、63万元、64.7万元、69.6万元、197.6万元和104.7万元。《2010小额信贷机构竞争力发展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10月末, 参评小额贷款公司的平均贷款额度为42.3万元, 其中仅有10.23%的小贷公司单笔贷款平均金额低于10万元, 单笔贷款额度在100万元以上的小贷公司占比高达39.77%。人民银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2011年, 全国43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中, 单笔贷款在5万元以下的仅占1.86%, 50万元以上的贷款占到86%。小贷公司“非小额”放贷, 不仅有违小贷公司服务“农户和小微企业”的组建宗旨, 又不利于资金链的延续, 造成了资金的过度集聚。问题是, 小贷公司的平均贷款额与其营业费用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平均贷款额在20万元以下的小贷公司, 其营业费用率高达11.69%, 而平均贷款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小贷公司, 其营业费用率平均水平仅为4.09%, 贷款额度越大, 营业费用率越低。在高收益低成本的驱动下, 小贷公司“非小额”放贷也就成为了必然选择。一旦客户出现经营风险, 由于资金的过度聚集, 小贷公司易出现系统性风险, 不利于其稳健运行。

5. 小微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 信息不对称风险加大

我国小微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 缺少专门针对小微金融的征信体系, 已有的个人征信体系涵盖280多个数据, 远远超过了微型金融企业的可接受程度, 制度和技术上的双重约束造成小微金融征信体系的缺失。此外, 小贷公司在审贷过程中, 对目标客户的财务账务信息进行审查, 可以通过第三方凭证、借款人自制的原始凭证、非利益相关人提供的信息、借款人的总账、借款人的口述等途径实现, 这些信息源的效力和可信度是依次递减的。小微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 往往难以提供权威的凭证, 其申请贷款大多是为了救“急”, 小贷公司很难对信息的可靠性、关联性和完整性做出充分的判断, 需要信贷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 这就增加了小贷公司审贷、放贷、收贷的难度, 信息不对称风险加大。

6. 小贷公司违规运作, 陷入生命周期怪圈, 遭遇退市风险

资金来源受限、税收负担重、人才匮乏, 已经成为小贷公司在经营中无法回避的顽症。部分小贷公司受资金来源限制, 借助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通过打包发售小贷收益权凭证, 出售贷款利息收益, 打通了吸收公众资金的渠道, 提高了资金杠杆, 增加了隐性负债, 造成信贷风险向公众转移, 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如此, 银行与小贷公司违规进行关联交易, 形成银行贷款给小贷公司, 小贷公司放贷给企业, 企业向银行还贷的资金链条, 资金通过体制外循环合法地产生了高额利息, 风险通过资金链的延伸被放大。从性质上看, 小贷公司并非金融机构, 而是股份制企业;从税收上看, 小贷公司适用的是工商企业标准;从规模上看, 小贷公司属于小型企业。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在3~5年。自2008年各地试点小贷公司至今, 恰逢部分经营不善的小贷公司步入衰退期, 小贷公司退市潮起潮落, 从2011年内蒙古金融办注销5家小贷公司, 到甘肃银隆小贷公司濒临“退市”, 以及多地小贷公司凸显经营风险, 这些不仅佐证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存在, 也使小贷公司不断陷入退市风波。

三、防范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的几点思考

1. 完善微型金融基础设施环境

政府要想使小额贷款公司成为有责任的放贷者, 关键在于平衡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政府应通过构建和完善微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金融市场竞争的有效性, 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强化金融企业的责任放贷意识。只有具备良好的微型金融基础设施, 小额贷款公司才能低成本和高效率地运作。面对微型金融基础设施的缺失, 政府应着力构建面向微小金融的征信体系、破产框架、评级机构、融资机制、担保物权制度等。

2. 构建分层次有差别的微型金融监管体系

从全世界范围来说, “只贷不存”小贷公司从事微型金融, 在大多数国家不受审慎性监管, 在一些国家仅实行备案制, 只有机构达到一定规模才进行适度监管。在我国, 小贷公司短短几年就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几乎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但地方管理大多处于松散状态, 缺乏中央层面的管理部门在省际间进行沟通和协调。这样的管理模式不利于调控小贷公司发展节奏, 加强小贷行业能力建设, 调剂微型金融系统内资金余缺。尤其是小贷公司获准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后, 对小贷公司的监管应该是分层次的。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 外部监管与行业自律相得益彰。中央层面的监管着力于注册资本金在一定限额之上的小贷公司的牌照审批和跨区域小贷公司的合规经营。适度放宽县域及以下地区小贷公司的资本上限, 变审批制为报备制, 由地方金融办负责小贷公司的报备。外部监管主要着力于机构准入与合规运行, 行业自律则主要强调内控建设与自我监管。以行业协会进行的行业自律, 较之“外部”监管者的监管行为具有成本和信息对称性上不可比拟的优势。监管部门应该鼓励这样的行业自律组织的存在, 并给予正式的法律地位, 使之发挥更大的行业自律作用 (王曙光, 2007) 。[8]

3. 有序推进小贷公司融资渠道多元化

从小贷公司可持续发展角度看, 小贷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可以有多种路径选择。首先, 适度提高小贷公司银行业融资比例, 从资本净额的50%逐步提高到2倍以内。让小额贷款机构以小比例抵押向国家大银行整笔借款, 以此作为运作资金, 既可以避免和国家金融机构争夺存款, 又能调动别人的钱来运作 (茅于轼, 2011) ;[9]其次, 对优秀的小额贷款公司适度开放金融市场, 允许其发行中短期票据、债券、再贷款融资、进行拆借等, 允许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向小额贷款公司发放委托贷款、批发贷款等, 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可贷资金规模。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批发贷款, 建立小额信贷基金, 批发资金给小额贷款公司;再次, 在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上, 对于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可允许其择机上市融资;最后, 适度放松存款限制。在小额信贷之父尤努斯看来, 小额贷款机构必须有存有贷, 否则就会因为“短腿”发挥不了应有作用。尽管小额贷款公司吸收存款存在一定的风险, 但这种风险毕竟是局部风险, 不会造成体制内的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可以结合小额贷款公司实际情况, 实行有差别的适度存款准入制度, 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在其经营达到一定年限、县域贷款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达到一定标准后, 开展存款业务。

4. 搭建社会绩效评价平台, 树立责任金融意识

目前, 相关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的评级指标仅涉及贷款比率、营业费用率、逾期率、资产收益率、涉农贷款比率等经济指标, 没有考虑到小额贷款公司在环境保护、社区发展、文化扶持、社会和谐等方面应遵循的“赤道原则”。一个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多地在于用融资的方法, 用信贷的方法支持贫困人群 (王曙光, 2009) 。[10]金融企业应逐步树立起责任金融意识, 服务于真正需要帮助的客户群, 并尽可能减轻客户群的负担, 避免借款人出现过度负债。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服务于县域经济, 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小额贷款公司的“三农”贷款比例等等, 忽略了农户中的弱势群体——贫困户, 帮助贫困户发展商业性、可持续性的项目, 满足他们的信贷需求正是小额贷款公司社会责任的体现。因此, 相关部门有必要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和评价上, 引入贫困户、贫困地区贷款覆盖率等指标, 同时关注贷款项目是否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等。

5. 扩大涉农贷款正向激励政策试点范围

2012年, 天津、辽宁、山东、贵州4省 (市) 开始开展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 对小额贷款公司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 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部分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政策, 如福建省拟在2013年12月31日前, 对小额贷款公司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青岛市对贷款年平均余额同比增长或年均贷款利率低于全市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小额贷款公司, 按其上年小企业“三农”贷款年平均余额1%标准给予补助或奖励。考虑到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差异, 政府应进一步放宽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范围, 对县域及以下地区实行涉农贷款存量奖励, 将税收减免与金融服务行为相结合, 对“涉农”金融行为给予税收减免, 其他金融服务照章纳税。

6. 延伸产业链, 强化群体信用, 防范信用风险

社会认同感是一种社会资本。小贷公司应该尝试通过创造和延伸自己的产业链, 从微观金融产品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农户入手, 以农户和小微企业为中心,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贷产品创新, 探索“小额贷款公司+龙头企业+农户”模式, 将个人信用转化为群体信用, 构建信用共同体, 防范信用风险。不仅如此, 小贷公司应通过资金链的延伸, 加强与微观金融领域各个行业的沟通, 建立起与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产业链和资金链的延伸有利于小额贷款公司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时兴.小额贷款公司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4) .

[2]郭田勇, 陆洋.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的阳光化之路[J].西部论丛, 2008, (10) .

[3]杜晓山.小额信贷机构的绩效评价[N].中国城乡金融报, 2010-12-01.

[4]孙俊东, 王明吉.利用资产证券化破解小额贷款公司资金瓶颈[J].财会月刊, 2011, (21) .

[5]胡战勇等.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制度缺陷与政策修正[J].武汉金融, 2009, (04) .

[6]王景新.村域经济转型发展态势与中国经验[J].中国农村经济, 2011, (12) .

[7]汤敏.中国金融论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8]王曙光.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和民间信用阳光化:央行和银监会模式比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 (04) .

[9]茅于轼.小额贷款的高成本问题[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04-15.

风险建议 篇11

12009年,环境污染健康损害事件频发

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问题频发,震惊了社会各界。

7月份,于湖南武冈市东南约10多公里的文坪镇横江村发生大范围血铅超标事件。村民开始要求政府组织给孩子普遍体检,并对被怀疑与铅污染有关的武冈市精炼锰加工厂进行调查,引发群体性事件;7月,内蒙古赤峰市新城区千余市民在饮用自来水后出现腹泻、呕吐、头晕、发热等症状,后赤峰市建委通报,事件为水源污染所致;8月,河南省济源市柿槟村,政府对铅冶炼工厂周围村庄中的14岁以下儿童3108人进行血铅检测,其中血铅含量高于250微克/升,需要驱铅治疗的有1008人。血铅值最高达正常值范围的六倍还多;8月,陕西省凤翔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马道口村两村731名受检儿童中615人血铅超标,其中163人中度铅中毒、3人重度铅中毒,需要住院接受排铅治疗。

除此之外,全国范围内还发生类似的环境污染人群健康损害事件数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未来环境健康事件仍将高发

有专家认为,2009年大家看到多起环境健康事件报道,并不表明现在环境事故大量增加。它传递出的一个需要引起国家关注的信号是,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特别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将会产生严重影响的意识的不断增加,“污染受害者已经不能忍受这种污染危害,正以各种方式表示对污染的反抗”。

环境污染及由此带来的破坏后果的显现,有的是即时性的,有的却有明显滞后性,特别是一些重金属污染,可能需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积累和迁移转化才能最终显现其危害后果。比如镉污染导致的“痛痛病”等。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污染负荷不断增长和积累,已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一些因污染导致的疾病也到了高发时期。

我国目前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特别是环境健康事件与日本20世纪末70年代初的情况相似。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经济发展也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健康问题,闻名世界的日本“水俣病”就是典型的一例。如果我们不能正视2009年发生的一系列环境健康事件,那么,今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可能会更加难以处理。

3我国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的基本特点

2009年发生的国内环境污染健康损害事件呈现出如下基本特点:

(1)受害者自己首先发现健康危害,经临床确认后向排污的嫌疑对象维权、申诉。

(2)政府和环保部门在事件发生后出面解决问题,但多遭遇公众对政府作为的“公信力”质疑。

(3)污染事件对附近的人群产生了严重的健康威胁,同时对政府的财政和当地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对此,无论政府、公众和学者们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提早发现这些环境污染的健康隐患?为什么不能提前预防健康损害的发生?为什么不能建立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预警机制?国内外的研究显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引入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理念和方法。

4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应用严重滞后

近年环境污染健康损害事件频发与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价(EHRA)应用严重滞后密切相关。这些环境污染损害健康事件,一方面给当地的百姓健康带来了实际的危害和潜在的长期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当地政府的公信力面临严峻的考验。更为严重的是,到目前为止很多类似事件的发生能否归因于环境污染的影响仍然缺乏科学依据,例如山西凤翔的血铅事件。事实上,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之间到底应该如何认定仍是一本糊涂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广泛开展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推动在建和拟建工程项目的环保“三同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在环评中,国家对相应健康影响评价的内容没有明确要求,又缺乏从事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的专业人员,也没有规定采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比如国际通用的定量评价环境健康危害效应的方法。大多数项目主要做了对环境和生态的一般性评价,而没有做以“人群健康为中心”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建议

1尽快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健康风险评价(EHRA)方法

近三十年来,相比快速增长的工业化和经济水平,我国环评工作相对滞后,而EHRA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就更加落后。据初步分析,国内相当部分的工业和基本建设项目缺乏对长期的人群健康风险的科学评价和预测预警机制。2009年出现的问题发人深思,与其等“炸弹”爆炸后再仓促应战、应急处置,不如提前做好评价与预警。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加入具体的人群健康风险评价内容和程序并陆续地在全国开展健康风险评价的工作,应是近期国家环境保护及相关决策部门的当务之急。

2加强针对工业和基本建设项目人群健康风险的科学评价和预测预警机制

我国相当部分的工业和基本建设项目缺乏对长期的人群健康风险的科学评价和预测预警机制。这些项目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所包含的人群健康隐患,无异于给附近地区人群埋下了一颗健康定时炸弹。低浓度、长期慢性效应是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重要特点之一,所以应该尽快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全面、科学的人群健康风险评价,并对可能产生的后果采取有效行动。

3尽快建立和扩大健康风险评价的专业人员队伍

我国目前真正了解和熟悉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和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的专业人员太少,远远不能适应当下“按下葫芦起了瓢”般的环境污染健康损害事件的发生现状。因此,建立和培训一支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和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的专业人员队伍同样是近期国家环境保护及相关决策部门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原理和评价过程简介

1环境健康风险评价(Environmewntal HealthRisk Assessment,EHRA)的历史沿革

应该说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污染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污染和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以及概率论、生物统计学的发展,为定量分析和评价技术打下了基础。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接触污染物的程度与人群健康效应之间存在的“暴露一反应”关系,提出了可接受水平的概念。但长期以来,各国政府对环境有害物质的评价和管理仍处于“定性”阶段:即将外源性有害物质的环境浓度控制在“零”,将人群对有害环境因素的暴露限制到“零”,进而要求人群的不良健康效应也是“零”,以此作为防治环境有害物质的基本战略和策略。随着社会科学及毒理学、流行病学及概率论等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个绝对安全,毫无危险的社会是不存在

的,要求绝对适应人群生存和健康的自然环境也是不现实的。实际上,人们在日常生活或生产环境中的行为与活动始终都在接收着某种程度的危险。特别是在人类生存环境中有害物质的管理方面,不可能要求该物质在环境中彻底清除,而是应当在充分利用人类现有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基础上,维持自然环境、生态与人的动态平衡,使环境的变化保持在人体可接受的危险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体健康。

为此,近三四十年来许多国家管理部门及科学家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并引入了数学“概率”观念,逐渐形成一门综合性的方法学,即健康风险评价。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研究委员会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认为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是保护公众免受化学物质危害及为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的最合适的方法,并于1983年提出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四步法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2005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正式发布了经过修订补充的致癌物风险评价指南,称为国际公认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基本方法。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使环境污染的人群健康效应评价从定性走向定量化;评价程度逐步规范化,便于科学管理及交流;评价的方法可充分利用毒理学、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数学、医学等最新成果与信息,应用日益广泛,如预测、预报人群远期健康危害及程度;比较评价,用于比较、优选、措施效果评价;研制环境暴露限值等。

2环境健康风险评价(EHRA)方法的基本框架

健康风险评价过程根据评价内容一般分为健康危害鉴定、剂量一反应评价、暴露评价及风险特征分析四个部分或四个阶段,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风险评价的全过程。

(1)健康危害鉴定

所谓危害是由于外源性化学物质在暴露条件下对人和环境产生的不良效应。危害鉴定就是确定上述不良效应是否由化学物质(或混合物)的毒性所造成的,是风险评价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判断和评价化学物质是否可造成人体健康的毒性和危害,危害的基本性质和特征。这阶段的评价基本上属于定性的评价过程。要回答的是有什么危害?危害的程度?例如可能有肝毒性、神经毒性或致癌性等。危害鉴定的资料源于流行病学和动物毒理学研究。

(2)剂量-反应评价

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是对人群暴露水平(剂量)和所产生的某种效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之间(定量)关系的评定,它是对暴露量和不良健康效应的定量分析,是健康风险评价的核心部分,通过剂量-反应关系的评价,其目的是确定某种化学物质的剂量(浓度)与人群不良健康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定量的相关关系。由于人对化学物的环境暴露剂量一般低于动物毒理学研究的暴露剂量,因此,只能根据剂量-反应关系来估计人暴露于低水平时的风险。

(3)暴露评价

即使环境中存在有害物质,如果没有人群对其环境的接触(又称“暴露”),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对人群中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对某化学物质的暴露水平和特征的定量描述,即暴露评价,也是健康风险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暴露评价是关于人群对某物质现有的和潜在的有害化学物质暴露(接触)量、接触频率、时间及可能的暴露途径的综合评价。在评价环境暴露时,应对环境浓度(Concentration)、暴露水平(Exposure)和体内剂量(Dose)三个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暴露评价要回答的是人群对某种环境有害因素接触的剂量、时间和特征。

(4)风险特征分析

风险特征分析是健康风险评价的最后一个步骤,目的是在对危害鉴定、剂量——反应评价和暴露评价等上述三部分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定量计算方法(数学模型),对某化学物质造成暴露人群健康效应的反应概率和预期危害程度的概率进行估计和预测。从而向管理部门及决策者提供暴露人群可能的健康风险的分析并同时指出分析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为决策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出该物质的“每日可容许摄入量”(ADI)。

风险评价过程根据评价对象不同,又可以分为有阈化合物的风险评价和无阈化合物的风险评价两大部分。有阈化合物一般指其对人群健康的不良效应存在较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当该类化合物在机体内达到一定剂量(阈值)时,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低于阈值时不产生可见的不良健康效应。非致癌物及无遗传毒性的致癌物即属于此类。无阈化合物一般指其毒作用(致突变、致癌)是无阈值的一类化合物。即该物质高于零以上的任何剂量都可能发生对人体健康的有害效应,如有遗传毒性的致癌物。这两类化合物在进行健康风险评价时,其暴露评价的部分在评价方法、内容和程序上基本一致,而在危害鉴定、剂量一反应关系评价和风险特征分析这三个部分,对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则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内容。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议分析 篇12

我国民营企业在近30年里异军突起、迅猛发展, 资料统计显示, 截止2008年底, 我国的民营企业数量约为1000万家, 占全国法人企业总数的85.1%左右。

然而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又是那样地高出生高死亡, 据有关资料表明, 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5.9年, 很多明星企业从创立到辉煌、到关闭或衰落只有10年左右时间, 如三株、巨人、德隆等一些著名企业都是威风一时就一蹶不振或销声匿迹。这些尴尬事实的背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是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薄弱, 在企业创立成长发展过程中, 忽视理财能力的培育、财务运作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所导致的财务缺乏弹性、企业缺乏应变能力是危及企业生存的重要原因。故对民营企业来说, 清楚企业财务环境, 充分认识引发财务风险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对企业的生存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 由于内部、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 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广义的财务风险包括了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过程中的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狭义的财务风险, 是指企业举债融资时所产生的风险, 因此又称为融资风险, 即企业负债经营时面临的到期无法还本付息的财务危机及资不抵债的破产危机等。本文探讨的是广义的财务风险。

2.1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民营企业往往实行的是家族治理结构, 虽然不少民营企业以公司形式存在, 本质上所有者和经营者是统一的。多数民营企业所有者是城镇个体户、农村专业户及一些辞去公职的人员, 相当一批人文化素质偏低, 财务知识缺乏, 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和作用认识不清, 认为企业效益是靠业务做出来的, 不是企业财务管理管出来的, 有没有财务管理无所谓。对财会人员的要求只停留在记账、算账和报账这一层面上, 而对如何运用财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活动则考虑不多, 至于让财会人员参与经营决策, 则更为少见。因此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规划和防范。

2.2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管理机制,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 有的民营企业甚至不编制财务报表, 即使编制报告, 也存在财务上存在严重不实问题。财会人员的职责不分明, 根据经理老板的个人意志做账, 隐瞒企业的财务状况, 账簿的设置、记账、核算、调账、销账等会计行为随意性较大, 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些状况加剧了信用环境的恶化, 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破坏了市场经济运行基础, 动摇投资人的信心, 也使得银行不敢贷款给民营企业。另外, 民营企业财务决策制度不科学, 不论是筹资决策还是投资决策往往是业主独自决策, 缺乏民主, 这当然和民营企业规模一般较小的特点有关, 限于民营企业业主的知识、能力, 这种决策方式, 效率虽然很高, 但是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较大, 财务风险较高。

2.3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夹缝中产生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都是业主自己的家人或是亲戚。这些人要么没有文化, 要么没有财务知识。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财务人员听命于管理者的意志, 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另一方面这些人员不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并结合外部环境制定财务战略, 即使是日常的财务决策也缺乏科学性。而业主又不敢放手引进外来专业人员, 这种模式制约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开发培养和更广范围的择优选聘,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将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全和发展。

3加强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3.1转变经营观念, 增强风险意识

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必须有正确的风险观, 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有步骤、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是要树立资金的风险意识, 建立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 强化资金管理责任制。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财务分配结构, 防范骨干员工的“道德风险”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吞食。三是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防患于未然。财务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财务信息, 多方收集企业外部的相关情报, 主动研究市场发展动态, 全程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改善财务管理环境

民营企业从规范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入手, 逐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选择多元化的产权方式, 改善落后的家族管理体制;建立清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不断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视会、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 明确企业内部业务、管理、监督等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关系, 改善财务部门、非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职能协调;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基本理财原则, 因循科学决策、稳健发展原则制定企业阶段政策和长远规划, 提高企业应变能力, 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

3.3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首先, 要更新理财观念, 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财务管理始终是覆盖企业全局的, 无论企业处在任何发展阶段, 企业经营目标即是对财务目标的追求, 同时财务亦是企业经营的基础与保障, 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新观念, 强化风险意识, 从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实施多维管理, 规范会计核算、注重满足企业管理对各种会计信息的需要, 建立预算管理、目标管理, 有效调控资金, 切实实施经营过程控制, 完善责任管理业绩评价。

其次, 要理性筹资, 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 降低筹资风险。企业在筹资决策的时候, 要考虑不同来源的资金成本及所占比重使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低。民营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 以合理方式、适度数额筹措资金满足相应需求、并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是规避融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的基本原则。另外, 企业在债务融资之前对企业资金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 合理确定资金的需求量, 并使融资的数量和需求量相匹配。还有, 要正确测算偿还债务时间间隔与企业偿债能力, 节约资金使用费用, 建立维护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提升企业抵御财务风险能力。

再次, 要正确投资, 保持合理的资产分布与资产流动性, 降低投资风险。民营企业对长期资产的投资, 应考虑影响企业成长发展的宏观环境因素与企业技术条件、经营变动等情况, 对投资进行认真的项目评价, 因循风险收益原理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 避免非理性行为带来的风险与损失, 注意长期资产总额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 维持资产的合理分布与流动性;区分企业多元化投资经营与资本市场中购买多种证券规避风险的不同思路, 清晰估算企业扩张的财务来源数额、经营活动的现金再生能力和再生时期, 规避盲目激进造成的财务危机。

最后, 要加强营运资金控制, 实施财务预警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主要涉及存货、应收账款和现金的管理。由于企业平常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入流出的非同步性、同业竞争的波动性, 以及企业不可能永远持有充足的营运资金等原因, 容易给企业带来存货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现金风险等。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重点应该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存货的管理, 要从存货购买或形成、存货品质、存货占流动资金比重等环节实施责任管理, 以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周转;二是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注意赊销策略、货款结算、客户信用、欠款催收等细节管理, 积极促进货款回收;三是紧紧抓住经营的现金流量管理, 设计财务指标体系, 进行财务风险预警, 主动及时地发现、缓解、解决经营中的资金运动缓慢、资金沉淀等问题, 为财务风险管理筑起基本保护屏障。

3.4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 不少民营企业会计账目不清, 信息失真, 财务管理混乱。企业设置账外账, 弄虚作假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企业财务基础薄弱,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又受制于管理者, 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 企业管理者的法制观念淡薄, 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要解决好上述问题, 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 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 首先从企业管理者做起, 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 才有可能改善民营企业管理状况, 搞好财务管理, 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实力。

摘要:影响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 财务风险是导致很多民营企业夭亡的重要原因。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对民营企业管理者有所参考。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建议

参考文献

[1]徐春立, 苑泽明.财务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板书设计法下一篇:临床试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