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评估(精选9篇)
免疫评估 篇1
近年来, 在赤峰市常规免疫各月接种率报告中发现, 加强免疫报告的应种人数明显少于适龄儿童数, 即存在着加强免疫接种率虚高的问题, 2011年赤峰市免疫规划考评时入户接种率调查结果也反映出这个问题。为进一步证实该问题, 分析查找原因, 提出干预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赤峰市加强免疫率虚高问题, 赤峰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采用相关疫苗加强免疫年龄组儿童的出生队列数字与各地2011年报告的4项加强免疫应种人数进行比较的分析方法, 对全市及各地的加强免疫接种率进行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1.1 疫苗接种数据来源
赤峰市各月4项加强免疫的应种人数和实种人数均来自2011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4项加强免疫包括A+C流脑3周岁加强, 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4周岁加强, 白破二联和A+C流脑6周岁加强。
1.1.2 儿童数据来源
4项加强免疫涉及的3个年龄组儿童, 来自赤峰市2005年、2006年和2008年年终报表中各地汇总统计上报的逐月出生儿童数。
1.2 分析评估方法
依据相关疫苗加强免疫起始年龄, 把全市2005年出生儿童数作为白破二联疫苗和A+C流脑疫苗加强免疫的期望应种人数;把2006年出生儿童作为脊灰疫苗的期望应种人数;把2008年出生儿童作为A+C流脑的第一次加强免疫的期望应种人数。用报告实种人数计算期望接种率, 与报告接种率进行比较, 分析评估各地报告接种率的可信程度和完成情况;用期望应种人数与报告应种人数进行比较, 估测各地实际漏种人数。把各年逐月出生儿童数和各月接种数字分别按季度合并, 得到各月各季度期望接种人数, 与报告应种人数进行比较, 计算阶段性接种率, 评价各地加强免疫的实施工作进度和及时接种率。
2 结果
2.1 赤峰市2011年4项加强免疫接种率分析评价
2.1.1 A+C流脑疫苗3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41 849人, 实种人数41 019人, 报告接种率为98.0%;期望应种人数41 210人, 估测接种率为99.5%, 二者接近。但从各地数据看其中松山区等6个旗县区报告的累计应种人数高于期望应种人数, 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在2011年对大于3周岁 (2008年以前出生) 部分漏种儿童实施了补种, 因而估测接种率呈现大于100%的现象。尚有4个旗县的该项接种率不足90%, 估测4地区漏种人数2 208人, 尤其是阿旗接种率仅55.4%, 漏种1 271人, 占4个旗县区漏种人数的57.6%。
2.1.2 脊灰疫苗4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42 515人, 实种人数41 636人, 期望应种人数43 090人, 报告接种率为97.9%, 估测接种率为96.6%, 二者接近, 说明各地报告的接种率比较可信。其中10个旗县区该项接种率达90%以上, 红山区接种率接近90%, 仅阿旗接种率为70.3%, 该地区大约漏种773人。
2.1.3 A+C流脑疫苗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30 822人, 实种人数30 096人, 期望应种人数41 176人, 报告接种率为97.6%;估测全市漏种人数11 080人, 估测接种率为73.1%, 二者相差24.5个百分点。报告接种率明显高于估测接种率的主要原因是11个旗县区都不同程度地漏报了应种人数, 因而可以证明该项报告接种率是虚高的, 是不可信的。从各旗县区的情况看仅红山区和松山区的该项接种率达标 (大于90%) , 其他10个旗县区的估测接种率在31.7%~80.6%, 漏种率在68.3%~19.4%, 漏种率高低顺序依次为阿旗、右旗、左旗、宁城县、克旗、元宝山区、翁旗、喀旗、敖汉旗和林西县。
2.1.4 白破二联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37 269人, 实种人数36 245人, 期望应种人数41 176人, 报告接种率为97.3%;估测全市漏种人数4 931人, 估测接种率为88.0%, 二者相差9.3个百分点, 该项接种率虚高的原因同上。从对各地区的估测评价看, 红山区、松山区、左旗、翁旗、喀旗和宁城县接种率≥90%, 已达标, 其余6个旗县区均未达标, 接种率在30%~88.9%之间, 漏种率在70%~11.1%之间。其中阿旗漏种率最高, 漏种率较高的有克旗、右旗、元宝山区和敖汉旗。
2.2 赤峰市2011年各季度4项加强免疫进度分析评价
2.2.1 A+C流脑疫苗3周岁加强免疫
从全市各季度累计数字分析, 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88.0%、95.2%、96.5%和98.0%,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83.3%、98.1%、99.2%和99.5%, 报告接种率和估测接种率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从各旗县区看, 4个季度估测接种率均未达标的有阿旗、右旗和克旗, 其中阿旗4个季度估测接种率一直很低, 在44.3%~59.2%。第1季度接种率不足90%的旗县区有右旗、克旗、左旗、元宝山区、宁城县、红山区和翁旗。
2.2.2 脊灰疫苗4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0.7%、96.2%、97.6%和97.9%,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73.3%、88.9%、93.9%和96.6%。2011年第1季度全市各旗县区估测接种率均未达90%, 第2季度有5个旗县未达90%, 第3季度阿旗、右旗、林西县、红山区和敖汉旗未达90%, 第4季度统计全年累计接种率仍有阿旗和红山区未达标。整体反映出赤峰市脊灰疫苗4周岁儿童加强免疫接种不够及时,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个别旗县区如阿旗, 脊灰疫苗漏种人数较多, 差距较大。
2.2.3 A+C流脑疫苗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87.5%、93.8%、97.4%和97.6%,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50.2%、53.5%、63.1%和73.1%, 4个季度报告接种率与估测接种率比较, 前者均明显大于后者, 说明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着应种人数漏报的问题。漏报较严重是阿旗、右旗等10个旗县。
2.2.4 白破二联疫苗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78.9%、91.3%、95.9%和97.3%,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58.6%、68.8%、78.2%和88%, 报告接种率与估测接种率比较情况同上。
3 存在的问题
各地盲目追求接种率指标, 随意减少加强免疫应种人数, 掩盖了实际接种率低的现象, 因而导致赤峰市的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虚高的问题。近年来全市各级对加强免疫工作不够重视, 没有把适龄儿童的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同步安排, 不少地区采取年末搞突击性加强免疫的做法, 致使全年各月接种数字不均衡, 加强免疫进度缓慢。不少基层接种单位放松了对大年龄组儿童的管理, 对辖区内大年龄组儿童数据及分布情况掌握得不清楚, 许多儿童不能获得加强免疫的接种信息, 因而漏种人数较多。随着儿童年龄增长, 家长对疫苗接种重视程度逐渐下降, 部分儿童不能主动到各接种点接种疫苗, 给加强免疫工作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全市大部分地区的6周岁儿童流脑和白破疫苗的加强免疫接种率较低, 除上述原因外, 还反映出各地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效果不理想, 查验工作依旧停留在审证、验证上, 没有把接种证查验的落脚点放在补种疫苗上, 也没有把查验时的补种作为对加强免疫的补充。各旗县区没有发挥好接种率报告系统对常规免疫的监督指导作用, 对基层上报的常规免疫数字只汇总不分析, 只看报告接种率的高低, 不管接种率的真假。
4 对策
解决赤峰市加强免疫实际接种率低和进度缓慢的问题, 应采取增加免疫服务频次, 加强免疫和各月的基础免疫同步实施, 加强儿童管理, 多途径通知儿童家长等综合措施。充分发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对加强免疫的补充作用, 通过新生入托、入学前的查验, 让每名漏种儿童都能补种上脊灰、流脑和白破疫苗, 从而提高大年龄组儿童的加强免疫接种率。各旗县区要充分发挥常规免疫报告系统对加强免疫的监督指导作用, 要求各地在2012年按季度采用出生队列的方法对辖区内各报告单位的应种人数可信度进行比较, 对加强免疫工作进度和阶段性接种率进行评估, 对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 及时通报, 并敦促改进措施的落实。少数4项加强免疫接种率均低的地区, 应引起各级领导层面和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 积极正视存在的问题, 认真查找出存在问题的接种单位及原因, 下大力气从根本上解决报告接种率虚高的问题。各旗县区自行安排对近几年加强免疫接种率低的地区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对加强免疫漏种儿童实施补种。同时建议选择适当时机对已入学未完成流脑和白破疫苗加强免疫的在校学生进行补种。
免疫评估 篇2
请各市卫生局办公室立即将此邮件转发给市疾控中心及所辖各县(市、区)卫生局。各县(市、区)卫生局转发给相应疾控中心。
通知要点:
1.请各市、县于2013年10月31日下午下班前报抽调人员回执
2.被抽中的34个县(市、区)于2013年10月31日下午下班前报联络员和抽调车辆、司机回执
3.被抽调人员要服从分组和组内分工(担任组长或报账人员)安排,认真负责做好督导评估各项工作。
4.除南宁市区外被抽调的人员及司机(带车)于11月3日下午到南宁市桃源饭店(南宁市桃源路74号,联系电话:0771-2096868)报到。住南宁市区被抽调人员于11月4日上午8点20分之前报到。所有被抽调车辆于11月4日下午做好发车准备。
5.差旅费报销按《自治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免疫评估 篇3
关键词: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评估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6-0009-01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以发热、口腔黏膜及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是国际兽疫局规定的A类传染病,易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性强,流行迅速,偶尔感染人,主要发生在与患畜密切接触的人员,多为亚临床感染。目前,防制口蹄疫仍是疫苗免疫灭活苗,本试验对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剂量与免疫次数进行了效果评估试验,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选择未免疫口蹄疫疫苗35日龄左右的仔猪150头,采血、分离血清,进行口蹄疫抗体监测,筛选出其中抗体检测值最接近平均值的小猪120头。
1.1.2 疫苗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多肽98+93)(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生物药厂,批号:1407001)
1.1.3 试剂 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上海优耐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批号:201404008)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猪挑选和试验前抗体检测 试验猪场同一批次35日龄健康、仔猪150头,逐头打耳标编号,前腔静脉采血5mL,分离血清并逐份做好耳号标记,送实验室(崇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作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
1.2.2 试验分组 根据上述“1.2.1”抗体检测结果,挑选其中抗体检测值最接近平均值的仔猪120头,依配对试验分组分成4组。每组30头,相应为A组、B组、C组和D组。
1.2.3 第一次免疫 免疫时间35日龄,试验A组每头颈部肌肉注射口蹄疫疫苗1头份(推荐免疫剂量),试验B组每头颈部肌肉注射口蹄疫疫苗2头份(2倍推荐免疫剂量),试验C组每头颈部肌肉注射口蹄疫疫苗1头份(推荐免疫剂量),试验D组每头颈部肌肉注射口蹄疫疫苗2头份(2倍推荐免疫剂量)。
1.2.4 第二次免疫 第一次免疫28 d后,试验C组每头颈部肌肉注射口蹄疫疫苗1头份(推荐免疫剂量),试验D组每头颈部肌肉注射口蹄疫疫苗2头份(2倍推荐免疫剂量)。
1.2.5 试验结束期抗体检测 试验A组、试验B组在第一次免疫28 d、58 d后逐头猪只前腔静脉采血5 mL,分离血清并逐份做好耳号标记,送实验室作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试验C组、试验D组在第二次免疫28 d、58 d后逐头猪只前腔静脉采血5 mL,分离血清并逐份做好耳号标记,送实验室进行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选择未免疫口蹄疫疫苗的35日龄左右的仔猪150头,采血、分离血清,进行了口蹄疫抗体监测。
由表1可知,在检测的150头猪只,阳性样品为30份,阳性率20%;阴性样品为120份,阴性率为80%,由于母源抗体的原因,部分猪存在口蹄疫抗体阳性的情况,但整体阳性率不高,可以進行分组试验;从这150头猪中随机挑选120头分为4组,每组30头,命名为A、B、C、D组,其中,A、C两组免疫1头份口蹄疫,B、D两组免疫2头份口蹄疫,采血并进行检测。
由表2可知,单次免疫后各组猪抗体阳性率均为100%。
由表3可知,C、D加强免疫组与A、B单次免疫组抗体阳性率并无明显差异,可能是受监测时间及次数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免疫评估 篇4
随着足球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对于足球机器人的研究逐渐转向偏重于策略部分的实现与完善。机器人足球赛场上的形式是瞬息万变的, 如果我们仅仅采用一种单一的策略, 那么赛场上所表现出来的阵形打法就相对单一, 缺少针对不同态势的机动灵活性, 进而对策略高层决策方面的支持变得异常薄弱。
在机器人足球比赛中, 态势评估对策略决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系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赛场上的各种信息, 诸如:球的位置, 速度, 场上比分, 时间等等, 根据这些信息, 通过信息融合方法与技术形成当前时刻的态势评估递交给策略决策子系统进行处理[1,2,3]。而在机器人足球比赛中, 如何让多个机器人在不断的比赛训练中吸取经验, 拥有学习能力, 完善配合, 合理选择恰当的行为策略, 是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 也是足球机器人拥有更高智能的体现。
生物免疫系统通过分布在全身的免疫细胞来识别超过一定数量的抗原后, 该免疫细胞将会克隆增扩, 该抗体浓度急剧增加。当抗原消除后抗体将会受到抑制, 抗体浓度降低, 使免疫系统趋于稳定, 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各种类型抗体的浓度来判断抗原入侵的情况及严重程度[4,5]。足球机器人的赛场态势评估问题与生物免疫系统所遇到的问题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两者都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基于人工免疫的态势评估继承了生物免疫系统的多样性、自适应、鲁棒性等特点, 被认为是一条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研究方向[3,6]。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将生物免疫系统广泛地运用到计算机网络安全中,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7]。国内的人工免疫系统起步比较晚, 但是最近几年在网络安全方面对人工免疫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就目前来说还很少有人将其应用到态势评估上来, 并没有建立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模型。
这就需要我们对人工免疫算法进行改进, 借鉴Kumak提出的免疫算法在分布式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 建立相应的映射关系, 对机器人足球的比赛策略了解清楚后, 将人工免疫与比赛策略相结合, 在策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行为策略的合理选择。
1基于人工免疫的机器人足球赛场态势评估模型
1.1自体与非体
1.2抗原与抗体
抗体抗原的匹配采用Hamming匹配算法, 算式 (1) 计算出抗体抗原之间的亲和力, 算式 (2) 利用亲和力判断抗体抗原是否匹配, (θ是亲和力匹配阈值, 1表示匹配, 0表示不匹配。)
抗体集合B=Mb∪Tb, 其中为记忆免疫抗体集合, β为匹配阈值。Tb为成熟免疫抗体集合, 它由经过自体耐受过程的未成熟免疫抗体构成。定义未成熟免疫抗体集合为尚未进行自体耐受的抗体
1.3抗体演化
免疫演化过程中自体耐受机制通过否定选择算法实现, 避免了由未成熟细胞进化的成熟免疫细胞将自体识别为非自体的误检行为, 自体耐受过程由式 (3) 定义:
成熟抗体通过亲和力累积实现进化。在生命周期λ内, 每经过单位时间, 成熟抗体的年龄age增加l;如果该抗体与抗原匹配成功, 则该成熟抗体匹配抗原数目增加
成熟抗体在生命周期内匹配抗原数目达到激活阈值, 则激活为记忆抗体, 如式 () 所示:
1.4抗原监视
对赛场态势检测利用成熟抗体和记忆抗体完成, 具体步骤如下:
(1) 记忆抗体检测抗原:利用记忆抗体集合Mb对抗原集合Ag进行检测, 把被记忆抗体检测为非自体的抗原从Ag中删除, 如果记忆抗体检测到自体就从Mb中删除。
(2) 成熟抗体检测抗原:利用成熟抗体集合Tb对抗原集合Ag进行检测, 被成熟抗体检测为非白体的抗原从Ag中删除, 如果成熟抗体在一定周期内检测到足够的抗原就会则会被激活, 进化为记忆抗体;反之在生命周期内未被激活或检测到自体元素, 则死亡。
(3) 自体集合更新:经过上述检测剩下的抗原作为自体抗原加入自体集合, 保持自体动态更新, 同时与未成熟抗体集合Ib元素进行自体耐受, 保持抗体的动态进化循环。
1.5人工免疫模型
在生物免疫系统中, 免疫抗体分为未成熟抗体、成熟抗体和记忆抗体, 抗原由成熟抗体和记忆抗体来检测。人工免疫模型图如下所示, 未成熟抗体通过随机生成, 通过自体耐受后演化为成熟抗体。成熟抗体在生命周期内匹配到一定的抗原就会被激活而进化为记忆抗体, 否则就会死亡, 而记忆抗体有无限的生命周期, 并且一匹配到抗原就会克隆自己, 抗体浓度上升, 当抗原被杀死之后, 抗体浓度受到抑制, 逐步下降到正常状态。
1.6 赛场态势评估
本文借鉴Kumak提出的免疫算法在分布式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 建立了相应的映射关系, 即:机器人足球系统对应于免疫系统;机器人环境对应于抗原;行为策略对应于抗体;机器人对应于B细胞;满足要求对应于激励;不满足要求对应于抑制。
在免疫监视过程中。当赛场态势跟当前机器人策略匹配时, 抗体数目保持不变;当赛场态势发生变化时, 对应抗体数目急剧增加以根据具体的态势改变策略;当赛场态势逆转后, 抗体受到抑制, 抗体数目随之减少。抗体浓度的变化反映改变策略的紧迫性, 因此赛场策略的合理性可以根据抗体浓度定量计算。
设φj为j类型态势对策略影响的权值, nij (t) 表示t时刻检测到j类态势的抗体数目, cij (t) 为正常状态下检测到j类态势的抗体数目, 则t时刻赛场上第j类态势对应当前策略的合理性指标dNode-ij (t) 计算公式如式 (6) 。
2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仿真平台采用澳大利亚开发的SimuroSot5v5仿真平台和西北工业大学自行开发的足球机器人赛场态势评估平台。分别用2006年世界强队——武科DEMO版、西北工业大学足球机器人基地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态势评估版本和笔者加入基于人工免疫机理的态势评估版本作为红方;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态势评估版本作为蓝方, 3只队伍分别与之进行60场比赛, 比赛按照世界杯的规则进行。测试平台收集了这180场比赛的数据, 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以上实验, 我们可以看出, 在采用了基于人工免疫机理的赛场态势评估后, 球场上的各种指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最为直观的进球率提高了50%, 失球率降低了31.6%, 控球率也由原来的50%提高到70%, 抢断率更是大幅度的提高了72.2%, 射门成功率提高了10.8%。
为了进一步说明加入免疫机理后赛场态势评估的有效性, 我们将免疫机理版本的60场比赛进行单独分析。在60场比赛中, 我方先进球的比赛有37场, 对方先进球的比赛有12场, 截至比赛时间过半双方还都无进球的比赛有11场。在任一方进球后或者比赛时间过半双方均无进球的情况下, 基于人工免疫的态势评估系统会在实时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抗体数目的改变向高层决策系统发出要求改变策略的报告, 下表为改变策略后比赛的最后结果。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 在经过人工免疫机理的态势评估系统的实时评估后做出的决策后, 比赛的胜率由原来的61.6%上升到78.3%。在60场比赛中, 场上所采用的策略根据赛场态势实时进行变化1到2次, 发生变化以后赛场上的态势发生了变化, 如图2所示:在变策略后我方的控球百分比和射门成功率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以上这些数据可以有力的说明加入了基于人工免疫机理的态势评估后, 能够为高层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以后的研究中,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该系统, 以利用到国内外高水平的足球机器人比赛中去, 在实战中去检验系统的完善性和有效性, 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3 总结
赛场态势评估是指挥决策的基础, 任一高层做出的决策都是以态势估计为前提条件, 因此态势评估对足球机器人赛场策略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机器人足球比赛为应用背景, 致力于赛场态势评估的实时性, 为实现提高球队的获胜率为目的, 展开了基于人工免疫机理的态势评估研究。
通过大量的实验比赛数据表明, 基于人工免疫机理的赛场态势评估系统可以更有效地对赛场态势进行分析, 评估以及做出简单的预测。对高层所做出的决策支持作用较为有效, 可以大幅度提高球队的胜率。
参考文献
[1]Li Man, Feng Xinxi, Chen Jiaoping.Situation assessment in a stochas-tic environment using a FUZZY-bayesian technique.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IEEE, 2009;1—4
[2]沈阳.机器人足球赛场态势评估模型及方法研究.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9
[3]王丽坤.基于克隆思维进化算法的足球机器人写作策略系统设计.太原: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6
[4]刘念, 刘孙俊, 刘勇, 等.一种基于免疫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方法.计算机科学, 2010;37 (1) :126—130
[5]刘孙俊, 李涛, 赵奎, 等.基于人工免疫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微计算机信息, 2008;24 (6-3) ;22—24
[6]孟庆法, 许映秋.基于免疫算法的仿真营救机器人高效行为决策.济南大学学报, 2007;21:50—52
[7]Dioubate M, Tan Guanzheng, Toure L.An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based multi-agen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obot cooperation prob-lem.7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IEEE, 2008;3033—3039
免疫评估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疫苗接种率调查
1.1.1调查单位和对象。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开展接种率调查,选择2009年9月1日—2011年8月31日出生、且在被调查县区内居住≥3个月的儿童为调查对象(不包括外籍适龄儿童)。非本地户籍且在当地居住<3个月的适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需填写调查表,但不作为接种率统计对象。
1.1.2调查疫苗接种品种和剂次。乙肝疫苗3剂及首针及时接种、卡介苗1剂、脊灰疫苗3剂、百白破疫苗4剂、A群流脑疫苗2剂、含麻疹成分疫苗2剂、乙脑疫苗2剂/3剂及甲肝疫苗1剂/2剂。
1.1.3抽样和调查方法。采用批质量保证抽样方法(LQAS),在每个乡(镇、街道)调查2~3岁组适龄儿童42名(2岁组为2010年9月1日—2011年8月31日出生儿童,3岁组为2009年9月1日—2010年8月31日出生儿童,现场调查要求每乡2岁和3岁儿童均≥18人,尽量保证调查对象年龄组均衡)。采用入户方式调查,调查员填写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入户调查表。
调查村抽取:在调查乡(镇、街道)随机抽取5个行政村(居委会、社区)进行调查,其中乡政府所在地的行政村(居委会、社区)为必选,其他4个行政村(居委会、社区)随机抽取。不足5个行政村(居委会、社区)全部抽取。
调查儿童抽取:对于选定的调查行政村(居委会、社区),根据该村2012年(或最新)人口登记、户籍登记、门牌号、自然村(小区)及住户数量、居民健康档案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档案(选取覆盖率最高的一种)等,利用系统抽样方法确定调查户。
若调查户中有1名适龄儿童,则调查该儿童;有几名适龄儿童,随机抽取1名调查;无适龄儿童,选择距离最近的户继续调查(在户数累计号段内调查),直至找到1名适龄儿童。当调查区域为楼群时,可按门牌号顺序由楼下到楼上寻找最近户,如此门牌号无适龄儿童,在临近门牌楼内继续调查,直至找到1名适龄儿童。
1.1.4接种情况和接种率判断。调查儿童有接种证和接种卡(或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个案资料),以接种证记录为准;无接种证但有接种卡,以接种卡记录为准;接种证和接种卡均无,判定为未接种。
接种率判断:分疫苗、分剂次判断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接种率。乙脑减毒活疫苗第2剂或灭活疫苗第3剂、甲肝灭活疫苗第2剂只用于评估3岁组儿童接种率。在42名适龄儿童中出现某疫苗/剂次≤1名未接种者,判定该乡某疫苗/剂次接种率≥90%;若出现≥2名未接种者,判定该乡某疫苗/剂次接种率<90%。
质量控制:接种单位提供的儿童接种登记情况不作为适龄儿童抽取的抽样框。适龄儿童的寻找避免人为误导。入户调查至少由2名经过培训的人员组成。1人负责调查,1人负责监督审核。调查时如该户有适龄儿童,应核对户主和适龄儿童姓名。审核调查表发现漏项时,应当天查明原因并予以补充,必要时要补充调查。
现场调查过程中,不可集中访视幼儿园适龄儿童。现场调查要尽量安排在合适的时间,以保证入户调查能够找到适龄儿童。调查数据库实行计算机双人双录入,不一致再核对检查。
1.2 计划免疫接种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率调查
通过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收集计划免疫可预防传染病发病情况,与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结合评价计划免疫接种效果。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五峰县地处鄂西南,国土面积2 400 km2,辖5个镇3个乡,108个行政村。在册总人口数203 340人,实际常住人口约145 000人,其余均外出读书、务工。地形和人口特点是山大人稀。全县共设8个预防接种门诊,16个村级接种点,其中0~6岁儿童数10 352人。全年开展12次常规冷链运转,80%适龄儿童以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定点接种方式进行接种。
2.2 接种率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调查1个乡5个行政村,抽查儿童294名,其中男163名,女131名,男女比例1.24∶1;2岁组和3岁组儿童各145名和149名,比例为1∶1.003。
294名被调查儿童预防接种建证建卡率为100%。疫苗漏种情况,除付家堰镇有2种疫苗、采花乡有1种疫苗漏种人数≥2人外,其他6个乡每种疫苗漏种儿童数均≤1人,见表1。
例
按照接种率判断标准,8个乡镇疫苗接种率均≥90%。从接种疫苗的种类来看,乙肝疫苗3剂次、卡介苗1剂次及脊灰疫苗4剂次,接种均达到了100%。乙肝疫苗及时接种241人,及时接种率为96.78%。原因是有禁忌症(早产、低体重或出生时情况较差新生儿)的新生儿不能及时接种,见表2。
百白破疫苗4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2剂疫苗全程接种率分别达到99.60%;百白破疫苗和含麻疹疫苗分别有1例次没有接种,分别是百白破第四剂次和麻疹第二剂次。
A群流脑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9.20%,有2名儿童未完成全程接种,都是第二剂次未接种。乙脑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8.39%,未种的4剂次疫苗都是第二剂次。甲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6.79%。所有调查对象都接种一剂次疫苗,有8例未接种第二剂次疫苗。
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对象的有15例,其中1例为预防接种禁忌症不能接种,4例为患病未接种,11例在接种疫苗期间随父母务工外出。
2.3 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情况
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乙脑、甲肝、乙肝、流脑及甲肝近20年发病情况见表3。
从五峰县近20年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情况看出,甲肝、麻疹和风疹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脊灰、流脑、白喉及百日咳已经10余年没有病例出现,已达到消除水平。
3 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五峰县儿童免疫规划各项工作得到落实。8种疫苗的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五峰县近5年疫苗相关疾病如甲肝、麻疹及风疹呈逐年下降趋势,脊灰、流脑及百白破10余年无病例出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网络直报疫情资料),预防接种工作已在保护儿童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
五峰县采取以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为主开展儿童接种工作切实可行。目前,对山区县开展儿童免疫接种时以村卫生室为单位还是以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为单位接种存在争议。从五峰县的情况来看,以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为主的接种服务方式切实可行。两种接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乡镇接种门诊的优点是:人员素质较高,接种实施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疫苗运送环节减少,保存条件好;接种质量好;降低疫苗损耗;消毒严格,群众信誉度高。缺点是:儿童接种不便;天气变化影响,路途远影响到点率;流动人口、计生外儿童到点率低。村级接种点的优点是:对应接种对象熟悉情况;儿童家长方便。缺点是:接种技术相对较差;疫苗损耗较大;个别不按免疫程序或不按要求接种。我们通过平时的走访调查发现,群众对乡镇接种门诊预防接种好的意向反应率最高,说明实行以乡镇卫生院门诊为主的预防接种最受欢迎。究其原因,除以上所述优点之外,还有利于加强安全注射的管理[2]。
笔者认为,目前五峰县需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接种门诊。由于地域条件、交通不便、天气变化、农忙、计划外生育儿童及流动儿童等多种因素的存在,一个时期内村级预防接种方式仍将持续存在,基层农村接种方式需要多元化[3]。村级接种点是我县免疫规划工作的有生力量,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卫生计生及免疫规划业务部门加强村级医生的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技术培训,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调动乡村医生自觉参与计划免疫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专业人员责任心,与乡镇接种门诊无缝对接,不留免疫空白,以适应日益繁重的计划免疫工作任务[4]。
从疫苗的接种率来看,原来的老五苗(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较高。扩大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较低。说明在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的健康教育力度,使家长能积极配合,提高新疫苗的接种率。免疫规划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因此,做好免疫规划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不但要面对卫生专业人员、儿童家长/ 监护人,而且还要面对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及公众,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和技术措施,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要注重社会宣传,要得到村级居民的支持,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宣传媒体,通过张帖宣传画、标语和公告,设置宣传栏,利用每年“4·25”免疫宣传日和其他流动人口居住地、工作场所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普及预防接种知识,引导群众自觉接种疫苗[5],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提高疫苗接种率。从调查的漏种原因来看,大部分疫苗漏种是流动儿童,特别是五峰县系山区县,大量儿童在2岁以后随父母外出务工,村级卫生室对本村外出儿童联系不畅,导致疫苗不能及时接种或漏种。采用健康教育干预能促使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显著提高。在健康教育干预中,还应增加二类疫苗和相关传染病危害性知识教育,提高家长对二类疫苗的重视程度,更好地发挥疫苗在传染病控制方面的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6]。影响流动儿童接种率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家长缺乏预防接种知识,忽视其重要性,另外预防接种通知形式、通知人员类别和家长对当地预防接种单位的熟悉程度也影响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服务利用状态[7]。实践证明,将健康教育融入免疫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建立一支培训有素的健康教育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是促进免疫规划工作,提高预防接种率,防控传染病,保障儿童健康的有力措施[8]。
为了有效防止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基层接种人员往往对接种禁忌症掌握过度严格,导致了不适当的禁忌症[9],使本可以接种疫苗的儿童不能按时接种。全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特别是媒体要科学地宣传疫苗接种在保护儿童健康方面的作用,使基层预防接种人员能有一个宽松的服务环境。
摘要:目的 了解五峰县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实施情况,评价其效果,为完善免疫规划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批质量保证抽样方法(LQAS),采用入户调查方式,调查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信息网收集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数据,评价接种疫苗控制传染病的效果。结果 8种疫苗的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相关传染病控制在较低水平。结论 五峰县儿童免疫规划工作落实情况好,预防接种工作已在保护儿童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免疫评估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出生的新生儿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0例,女100例,月龄为1~9个月,平均月龄为(4.6±1.2)个月,排除先天严重肝脏病症患儿;200例新生儿按照是否接种乙肝疫苗进行分组,其中100例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为接种组,而未接种乙肝疫苗10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比例、月龄大小和身体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接种组100例新生儿在出生后0~6个月内,按照乙肝疫苗接种流程进行接种疫苗,具体方法如下:①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双方均无感染乙肝病史,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24 h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新生儿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此方案称为0、1、6方案;②对于母亲一方为单纯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在0~6个月内接种乙肝疫苗三针即可,方法如上述;③对于母亲一方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新生儿接种疫苗应当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即新生儿采用注射2次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立即及出生后1个月各注射1支,每支200国际单位)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0μg,生后2、3、5月各注射1次);或者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15μg/次,生后立即及1月、6月各注射1次)。而对照组100例新生儿未接种任何乙肝疫苗,待所有对象满周岁后抽血监测相关指标,包括血清中的HBsAg、HBsAg以及抗-HBs等指标。具体方法如下:空腹抽取所有对象3 mL静脉血为检测标本,经血清分离后应用酶免疫测定试剂进行监测,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
1.3 判断标准
该组监测结果判断依据如下:乙肝表面抗原(HBsAg)S/N值≥2为阳性,对HBsAg单独阳性以及HBsAg和表面抗体HBeAg同时阳性的对象用放射免疫(RTA)试剂检测确认;HBsAg≥10mIU/mL判定为阳性。HBsAg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标志[2]。观察和对比两组的监测指标的差异性,并参照临床各项指标,分析和评价新生儿肝功能和乙肝病毒防疫功能。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上处理,两组之间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n)和(%)表示。
2 结果
将所有对象抽血监测相关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接种组在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其HBsAg呈阳性率为1%,而对照组HB-sAg呈阳性率为20%;而接种组ALT异常率为1%,对照组ALT异常率为6%;接种组抗-HBs阳性率为75%,对照组抗-HBs阳性率为30%;HBsAg(+)指标与抗-HBs(+)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提高新生儿体内抗体水平,见表1。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具有较强传染性、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当病情发展可导致肝硬化或肝癌等恶果,严重威胁到全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染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3]。新生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自身免疫的缺陷和不完善,造成病毒难以彻底清除,导致乙肝病毒长期潜伏,引发慢性肝炎或肝功能不正常,引发一系列的肝脏疾病,比如急性肝炎、肝脏肿大、肝硬化或肝癌等严重病症。目前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尽快接种乙肝疫苗是阻断母婴传播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预防新生儿后天感染乙肝病毒的必要手段,这对控制我国乙肝病毒传播和扩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将乙肝疫苗列入免疫管理计划中,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疫苗接种,并取得的一定的成效[4]。乙肝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病毒药物,可分为血源乙肝疫苗和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两种,其中基因重组是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疫苗,它是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含有乙肝病毒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酵母或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于未糖基化的HB-sAg多肽,经破碎酵母菌体,颗粒形未糖基化的HBsAg多肽释放,经纯化、灭活、加氢氧化铝后制成的高效疫苗,对人体无产生不良反应[5]。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药物作用于机体免疫后便产生抗体,当病毒入侵时,抗体便会发挥抵制作用,将病毒消灭,达到预防保护的作用[6]。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接种乙肝疫苗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随后在3、6月个接种乙肝疫苗两针,能巩固和加强疫苗的药效,确保新生儿机体对乙肝病毒的防御功能,从而达到了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7]。
目前,随着国民素质不断提高,接种乙肝疫苗不断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应该接种乙肝疫苗,且接种乙肝疫苗的效果已经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可[8]。
为了有效预防新生儿乙肝疾病的产生,临床医学中提倡尽早接种乙肝疫苗,通常选择在分娩后24 h之内接种乙肝疫苗,所选择的接种部位一般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9]。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概率及疫苗免疫成功率也出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而新生儿乙肝免疫成功最主要的标志则为乙肝表面抗体转阳性[10]。该院在临床研究工作中,将100例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作为接种组,另外将100例未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随后抽血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B sAg、HBsAg以及HBeAg等指标,结果显示,接种组在新生儿出生后按0、1、6个月的流程进行接种疫苗,并以同期出生但未接种疫苗的新生儿作为对照,随后对所有对象进行抽血监测,其中接种组HBsAg呈阳性率为0,而对照组HBsAg呈阳性率为20%;接种组ALT异常率为1%,对照组ALT异常率为6%;接种组抗-HBs阳性率为75%,对照组抗-HBs阳性率为30%;可见接种组无新生儿出现乙肝病毒感染现象,且接种组乙肝抗体水平高,ALT异常率低;因此接种组HBsAg(+)指标与抗-HBs(+)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接种组经接种乙肝疫苗后新生儿总体乙肝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乙肝病毒的防御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能使新生儿获得乙肝病毒免疫抗体,改善机体免疫能力,保护新生儿肝脏功能,不仅能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同时能有效减少新生儿后天乙肝病毒感染率,这对提高我国新生儿人口质量和控制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具有良好免疫效果,应当在临床中推广和普及接种乙肝疫苗。
参考文献
[1]沈立萍,龚晓红,王锋,等.乙型肝炎疫苗长期免疫效果评价及免疫持久性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3,33(1):6-10.
[2]姚红玉,陈陶阳,曲春枫,等.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效应概述及相关问题[J].科学通报,2012,57(20):1911-1917.
[3]张吉凯,郑慧贞左兴,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效果的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2,38(3):35-36.
[4]匡珊珊,王青,徐佳薇.重庆市2004-2012年乙型肝炎疫苗查漏补种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0):2637-2671.
[5]吴振华,崔富强,龚晓红,等.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低,无应答者的再免疫效果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2(3):108-109.
[6]单爱兰,何海艳,赵健生,等.乙肝疫苗无应答者T细胞活性及再免疫效果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5(3):449-450.
[7]蒋雪峰.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2.
[8]邓顺连.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长期免疫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3,11(9):17-19.
[9]何海艳,赵莹,陈静,等.天津市1992-2010年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成本效果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4,27(2):89-92.
免疫评估 篇7
一、建设背景
(一) 政策导向
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明确要求, 在自然屏障好、畜牧业比较发达、防疫基础条件好的区域积极推进无疫区建设。2013年3月, 省政府印发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实施意见提出, 到2020年全省动物疫病防治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机构队伍健全稳定, 法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财政投入机制保障有力, 社会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全面提升, 并重点支持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
(二) 建设目标
省、市、县三级形成完备的兽医工作体系。全省动物疫病防治、动物疫情监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应急管理能力达到国家和国际动物卫生组织规定标准。动物疫病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 动物卫生和畜产品卫生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利用2014和2015两年完成无疫区建设任务, 争取2016年完成建成目标, 尽快通过国家评估认证。
二、名称规定
(一) 通则规定
农业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规定,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是指在某一确定区域, 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某种或某几种动物疫病, 且在该区域及其边界和外围一定范围内, 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动物源性饲料、动物遗传材料、动物病料、兽药 (包括生物制品) 的流通实施官方有效控制并经国家评估合格的特定地域。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包括免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非免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两种。
(二) 免疫无口蹄疫区具体规定
我省这次无疫区建设控制的动物疫病病种是口蹄疫。免疫无口蹄疫区就是指在规定期限 (过去24个月) 内没有发生过口蹄疫临床病例, 规定期限 (过去12个月) 内疫病监测中未检出口蹄疫病原或无口蹄疫病原感染任何证据。并对该区域及其周围一定范围采取免疫措施, 对易感动物和易感动物产品及其流通实施官方有效控制, 经国家评估合格。
三、建设任务
按照“免疫实现无疫、监测证明无疫、监管保障无疫、应急恢复无疫”的总体要求,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突出重点、分级投入”的原则, 重点建设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体系、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动物卫生监督监管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
(一) 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体系
需要省市县三级建设完善疫苗冷链体系, 严格执行口蹄疫强制免疫制度, 确保应免动物免疫率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 加强防疫档案管理, 做到养殖档案、免疫档案、疫苗领用和发放记录、消毒记录、免疫效果评价档案、人员培训管理考核档案上下衔接、规范统一和可追溯。
(二) 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
全面提升兽医实验室能力, 市县两级兽医实验室2015年前全部通过兽医实验室考核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计量认证, 在场所面积、设施设备、技术力量、经费保障和生物安全等软硬件方面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持续强化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及工作能力, 以省市县乡村五级兽医工作组织为主, 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动物诊疗机构、执业兽医、乡村兽医等为辅, 形成覆盖全省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网络, 定期开展常规监测、集中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三) 动物卫生监督监管体系
重点建设人工屏障及移动监管体系、检疫监管及监督执法体系、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和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及残留监控体系。新建改建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 选址建设动物隔离场, 安装警示标志和监控设施设备。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标准化建设, 持续开展检疫申报点建设, 各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记录实行痕迹化管理。省级建设无害化处理中心和培训示范基地, 市县级建设区域无害化处理场, 乡镇建设无害化处理池, 企业配备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加强兽药监管, 定期开展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和畜产品兽药残留检测。
(四) 应急管理体系
强化应急物资储备, 省市县三级分别制定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标准和名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 配备必需的交通、通讯和疫情处置装备, 储备相应防疫物资。完善应急指挥机制, 加强省市县三级突发动物疫情应急指挥机构建设并确保应急指挥系统有效运行, 完善专项应急预案和行动方案, 建立应急预备队, 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严格执行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分级核查举报疫情, 记录归档及时、规范。
四、评估认证
作为WTO成员国, 我国高度重视动物卫生风险评估, 近年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认证程序。
(一) 法律依据
2007年8月30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应当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经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验收合格予以公布”。2007年1月23日, 农业部以第1号部令发布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 明确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的管理机构、评估类型、评估申请程序、评估程序和评估结果的通报与发布等要求, 建立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工作制度。
(二) 组织结构
1、评估管理机构。
农业部是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的管理机构, 负责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工作的管理工作, 其具体职能是负责评估工作的管理, 确定并公布实施区域化管理的动物疫病种类, 制定并发布有关技术规范, 对申请评估的单位进行受理, 对评估过程进行监督, 对通过专家组评估的建议, 进行公示、征求意见、公布、监督管理和组织国际认可。
2、评估组织机构及评估队伍。
2007年11月15日, 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成立, 委员会在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兽医卫生评估室设立了办公室, 专门承担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的组织工作。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组建了评估专家库, 专家来自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畜牧兽医科研机构、高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专家库有近300名专家, 经随机选派, 具体参与评估活动和撰写风险评估报告。
(三) 评估程序
评估活动经被评估单位提出申请的要求而开展。其评估程序如下:
1、提交书面评估申请报告。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按照农业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要求, 经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估, 向农业部提交《吉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评估申请书》和自我评估报告, 申请国家评估。
2、农业部进行形式审查并安排开展评估。
农业部收到申请报告后, 对评估申请书进行形式审查, 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如决定受理, 一方面书面通知申请单位, 另一方面书面通知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 安排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组织开展评估活动。
3、组织开展评估活动。
(1) 组成评估专家组。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在收到农业部通知5个工作日内, 组成评估专家组并指定评估组长, 评估专家组由5人以上单数组成, 实行组长负责制。 (2) 书面评审。评估专家组对申请书和自我评估报告格式进行全面审查, 检查申请书和自我评估报告是否符合评估申请书要求, 检查是否有无缺项、漏项, 并检查申报材料是否符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自然环境条件、人工屏障和动物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要求。 (3) 现场评审。评估专家组对《吉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评估申请书》进行评审后, 如认为书面评审合格, 则评估专家组可以开展现场评审活动。并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评审工作。
评估专家组在现场评估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评估报告, 并提出“通过”或“不予通过”的评估建议, 经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办公室报农业部。
4、审核与公布。
农业部在收到评估报告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评估报告的初审工作。初审通过的, 由农业部通知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并由农业部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意见。农业部综合审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面意见后, 作出吉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是否合格的决定。如果决定合格, 农业部将吉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列入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名录, 并以公告形式对外公布。
5、监督检查。
农业部对我省建设维护的免疫无口蹄疫区实行不定期监督检查。发现维护运行中有不符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政策、区划、管理等方面要求的情况, 或者未达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有关动物疫情监测、检疫监管和应急反应要求的, 农业部及时取消其资格。
如果区域内发生口蹄疫, 农业部将取消其资格, 并对外公布有关情况。疫情扑灭后, 符合农业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要求, 并经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评估合格, 可以向农业部申请恢复资格, 农业部再次组织安排评估认证。
五、技术释义
我省开展的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 是全国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又一重要实践, 具有重大意义。但其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 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因此, 自始至终需要技术保障。2008年12月9日, 农业部印发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现场评审表》, 作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现场评估的评审内容。我省在建设工作中应将其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的技术要求等同起来, 共同遵循。
(一) 基本要求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根据建设经验, 可以总结出7大基本要求。一是区域范围和界限由兽医主管部门基于自然、人为或法律的界限划定, 我省建设范围分为无疫区和保护区, 无疫区包括九台市等32个县 (市、区) 的全境和榆树市等21个县 (市、区) 的24个乡镇, 保护区包括双辽市等23个县 (市、区距邻省30公里范围内的89个乡镇和长白县等1个与邻国接壤的县 (市、区) 全境。二是要有有效的兽医组织和管理机构, 即省市县三级具备完整的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乡镇有畜牧兽医站, 村有动物防疫员。三是对象疫病必须是法定报告疫病口蹄疫是我国规定的法定报告一类动物疫病。四是要有合理有效的疫病临床及流行病学监测体系和疫情报告制度, 需要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完善此类体系, 执行有关工作制度。五是兽医机构 (包括实验室) 应能提供完整、可信的关于区域的相关文件记录, 要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乡村兽医组织, 在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方面实行痕迹化管理、档案化保存。六是要有必要的法治支持和资金支持, 要求执行国家和地方兽医法律法规, 还包括出台专门的政府令、政府通告等规范性文件, 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提供基建资金和运行维护资金等。七是能够对区域的各种资源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包括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动物卫生监管能力等进行评估, 即定期开展阶段性总结, 纠正缺失点, 巩固正确项
(二) 评估要素
国家下达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申请书 (样式) 》, 详细规范了评估报告的事项。包括10大要素, 即区域区划、兽医体系建设情况、动物疫情报告体系、动物疫病流行情况、控制扑灭策略和措施、免疫情况、监测情况、实验室建设、屏障及边界控制措施、应急反应。2010年10月9日, 省畜牧业管理局依据农业部技术要求的精神, 编印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要素释义》, 将10大要素细化为6大模块, 共96个要素指标 (明确为关键项10项、重点项37项、普通项49项) , 其中区域区划8条、疫病状况5条、基础体系22条、预防监测11条、检疫监管36条、疫情管理14条。
(三) 申报内容
免疫无口蹄疫区各项建设任务完成后, 经过省级自我评估, 省畜牧业管理局向农业部递交申请书。应当详细报告以下事项, 这是事项的具体内容依据两年建设成果提炼总结而来, 是对各项工作真实性的检验。
1、无疫区建设概况。
(1) 基本情况, 包括区域区划, 地理、生态、气候环境, 自然屏障及人工屏障设置。 (2) 区域内畜牧业概况, 包括畜牧业发展概况, 易感动物饲养情况, 屠宰加工企业情况, 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情况, 区域内畜牧业发展的贡献。
2、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情况。
(1) 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 (2) 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 (3) 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及管理制度。 (4) 法律法规宣传情况。
3、兽医体系建设情况。
(1) 兽医机构信息, 包括省级兽医机构信息, 市级兽医机构信息, 县级兽医机构信息, 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信息, 动物诊疗机构信息, 驻场兽医信息。 (2) 兽医机构在无疫区建设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消灭、监测和应急反应中的作用, 包括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畜牧兽医站、村级动物防疫员各自发挥的作用。 (3) 无疫区建设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设置情况。 (4) 区域内兽医从业人员的数量、分布、教育程度、管理等情况。 (5) 无疫区兽医机构工作体系图。
4、动物疫情报告体系。
(1) 动物疫情报告机构、人员、设施设备、报告程序及监督、核查制度等, 包括动物疫情报告机构, 动物疫情报告人员及设备情况, 动物疫情报告程序, 动物疫情举报、巡查和核查制度, 动物疫情报告网络化管理。 (2) 动物疫情报告及处理情况。
5、口蹄疫流行情况。包括近年区域内发生流行情况, 毗邻国或地区发生流行情况。
6、口蹄疫控制、扑灭策略和措施。
(1) 控制扑灭计划制定时间及基本内容, 包括口蹄疫防控规划、免疫计划、监测计划、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2) 控制扑灭措施实施情况, 包括广泛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强化应急反应、实施综合防控情况。
7、口蹄疫免疫情况。
(1) 免疫动物种类和免疫范围。 (2) 免疫方案, 包括免疫程序, 免疫时间、剂量及方法, 免疫密度, 疫苗种类、来源及质量控制, 免疫实施主体。 (3) 建立档案, 加施标识, 实现可追溯情况。
8、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情况。
(1) 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2014年和2015年度常规流行病学调查, 专项流行病学调查。 (2) 常规监测, 包括2014和2015年度口蹄疫免疫抗体监测情况。 (3) 集中监测, 包括2014和2015年度监测计划制定及主要内容, 监测实施情况, 免疫抗体监测情况, 2015年度病原学监测情况。 (4) 易感野生动物 (主要是野猪) 的监测。 (5) 被动监测。 (6) NSP-3ABC阳性畜的处理。 (7) 监测结果评估分析。
9、兽医实验室建设。
(1) 省市县兽医实验室有关情况, 包括兽医实验室名称、地址、数量、分布情况, 兽医实验室经费来源, 人员教育程度、培训情况, 质量保证体系及认证许可情况。 (2) 实验室布局、面积及仪器配备情况, 包括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 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 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情况, 以及设立动物疫情测报站、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县份的兽医实验室情况。 (3) 实验室检测范围、项目参数及能力对比情况, 包括实验室检测范围、项目参数, 区域内实验室参加比对试验情况。 (4)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生物安全管理及生物安全措施, 包括生物安全级别, 生物安全管理情况, 生物安全措施。 (5) 实验室在疫情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作用及工作情况, 包括实验室在疫情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作用, 实验室工作情况。
1 0、屏障及边界控制措施。
(1) 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控制措施, 包括人工屏障设置, 消毒、隔离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 引入、过境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控制措施, 易感动物隔离检疫方法和程序及生物安全措施, 出入境动物及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措施。 (2) 区域合作情况。
1 1、应急反应。 (1) 应急预案的制定时间及主要内容。 (2) 动物疫情应急演练、培训和科普知识宣传情况。
1 2、自我评估。
(1) 评估计划制定和评估专家组成。 (2) 评估程序、主要内容和评估的组织实施情况。 (3) 自我评估结果。 (4) 评估结论, 还要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意见。
1 3、申请报告附件。
(1) 省级人民政府批件。 (2) 区域及区划图。 (3) 有关地方法规及标准。 (4) 疫病监测计划及方案。 (5) 检疫监管方案。 (6) 应急预案。 (7) 省级自我评估报告。
(四) 判定标准
免疫无口蹄疫区评审遵循证实原则和系统、随机、相互印证原则。
1、证实原则的运用。
书面评审中, 要对申请报告的全面性及符合性进行评价。在现场评审中, 要通过实地核查现场证据、有关文件档案记录, 综合审核申报材料的真实、准确情况, 以及符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要求的情况。
2、系统、随机、相互印证原则的运用。
这是对口蹄疫控制状况和维持无疫能力的全面评估, 要保证96个要素 (除不适用项目外) 评估到位。在理论上要确保现场抽样点的代表性。要针对每一个评审条款, 在不同核查点进行相互印证。最终按照短板原理 (木桶效应) 确定风险水平。
3、结果判定。
现场评审时, 每项评审内容均有4种评审意见, 即“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不适用”。现场评审结果建议分为“通过”、“限期整改 (基本通过) ”和“不予通过”。
(1) 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为“通过”。关键项全部为“符合”, 重点项中没有“不符合”项且“基本符合”项数不超过5项, 普通项中“不符合”项总数不超过5项且“基本符合”项数不超过10项。 (2) 出现下述任意一项为“不予通过”, 关键项或重点项有“不符合”项, 关键项中“基本符合”项数超出4个 (含) , 重点项中“基本符合”项数超出12个 (含) , “符合”项总数不足60项, “不符合”项总数超出20项。 (3) 除 (1) 和 (2) 外为“限期整改 (基本通过) ”。
严格执行关键项一票否定原则, 凡是关键项有一项“不符合”的, 一律为“不通过”。
六、讨论
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和维护, 需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在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 发动广大社会从业者积极参与, 最大限度地保障技术措施的正确性、执行力和可持续, 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一) 明晰努力方向
加强防治能力建设是免疫无口蹄疫区的最大需求, 加强防疫屏障、测报预警、免疫控制、监测净化、检疫监管、流通监管等工作, 最终通过农业部评估, 都是围绕加强防治能力建设展开的。因此, 必须借鉴海南省、辽宁省和我省永吉无疫区的建设评估经验, 紧紧抓住“监测、监管”两大方面, 不断强化能力建设。
(二) 强化技术保障
省市县三级分别成立建设评估技术专家组, 制定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 开展宣传、培训、指导、检查。层级加强和完善软硬件建设, 研究建立起全省科学、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标准和办法, 健全完善动物免疫、监测、检疫、监督、无害化处理、兽药残留控制、应急处置等各种技术措施的保存记录制度和业务信息资料, 实行工作记录、工作过程和工作数据的痕迹化管理、档案化保存。充分发挥国家级专家技术支撑作用, 采取专家授课、考察学习、专题培训、编印教材等方式, 系统开展全员技术培训。
(三) 实行分类指导
免疫评估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免疫对策与措施的选择:根据基线调查结果,结合其影响因素,我们初步制定了干预免疫对策与措施,制定了干预方案,分别采取查漏补种、加强督导、增加服务模式、健康教育、实行信息化管理及各部门联合建立长效机制等综合性措施。
1.2 调查方法:在全县20个乡镇(区)中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居委会),在选中的行政村(居委会)中从入村开始挨门逐户调查,每村调查10名适龄儿童,调查其建卡证和免疫接种情况,同时询问监护人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判定是留守儿童或常规儿童。
1.3 用Excel2003进行资料录入,结果用χ2检验或四格表精确概率法分析。
2 干预免疫对策与措施的选择和与实施方法
根据基线调查结果和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制定了查漏补种和加强督导等针对性干预措施和改善服务模式、健康教育及实施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等综合性措施,并结合工作实际,与计生、妇联等相关部门建立了长效机制。
调查显示,大部分外出务工儿童家长都在春节期间返乡[6]。我们选择了春节这个查漏补种的最好时机,对留守儿童以及返乡儿童进行了查漏补种。对于各乡级接种门诊,我们强化了督导,增加了督导频次,并在所有乡级接种点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针对大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年龄相对较大、出行不方便、信息较为闭塞的特点,我们加大了宣传,印制了“儿童预防接种宣传单”和“预防接种联系卡”,并增加了服务模式,采取了变被动预防接种服务方式为主动关注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状况的服务模式,对于未及时按预约时间来接种的留守儿童,通知留守儿童所在村医上门提醒,对又随父母外出的儿童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通知其去外出地预防接种门诊进行补种疫苗。既加强了儿童监护人与各接种门诊的交流和沟通,又增加了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相关接种知识。为使留守儿童免疫接种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我们主动与妇联、教育、公安、民政、共青团等单位部门联系,结合各部门工作特点,六单位联合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文件,特别把健康问题作为重要内容,把各部门相关职责列入其中,建立了留守流动儿童管理的长效机制。
3 效果评估
根据干预免疫对策与措施实施情况,我们于2008年10月对干预免疫对策与措施实施后适龄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全县20个乡镇(区)40个村(居委会)适龄儿童400名,其中留守儿童93名,常规儿童300名,外地来怀临时居住儿童7名。在300名常规儿童中,乙肝疫苗(HBV)、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糖丸口服疫苗(OPV)、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DPT)、麻疹疫苗(MV)接种率分别为98.33%、99.33%、98.67%、98.33%和98.67%,“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7.33%,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96.33%。93名留守儿童HBV、BCG、OPV、DPT和MV接种率分别为96.77%、100%、97.85%、97.85%和97.85%,“五苗”全程接种率为94.62%,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1.40%。本次同时还对流脑A群疫苗和乙脑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调查,留守儿童和常规儿童两种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2.47%、90.11%和96.48%、97.87%。
3.1 免疫对策实施前常规儿童和留守儿童疫苗接种情况比较:基线调查共调查已满11月龄儿童267人,“五苗”全程合格接种234人,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7.64%,其中留守儿童142人,“五苗”全程合格接种119人,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3.80%,“五苗”合格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BCG)95.77%,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OPV)88.73%,麻疹减毒活疫苗(MV)91.55%,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DPT)87.32%,乙肝疫苗(HBV)90.14%;对照组儿童(常规儿童)125人,“五苗”全程合格接种115人,全程合格接种率为92%,“五苗”合格接种率分别为BCG100%,OPV95.2%,MV92.8%,DPT98.4%,HBV92.8%。经统计学分析,对照组儿童“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高于留守儿童(χ2=4.12,P<0.05)。
3.2 免疫对策实施后常规儿童和留守儿童疫苗接种情况比较:从本次调查看,上述五种疫苗接种率一致,无明显差异,且“五苗”全程接种率也基本一致(χundefined=0.89,P>0.05)。就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看,干预措施实施后常规儿童和留守儿童分别为96.33%和91.40%,似有不同,但经统计学分析,两者无明显差异(χundefined=2.76,P>0.05),从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接种情况看,留守儿童两种疫苗接种率低于常规儿童,经统计学分析,留守儿童乙脑疫苗接种率显著低于常规儿童(χundefined=8.82,P<0.01),而流脑疫苗接种率两者无显著性差异(χundefined=1.76,P>0.05)。
3.3 免疫对策实施前后留守儿童疫苗接种情况比较:从
本次留守儿童疫苗接种情况看,总体呈现较高的接种水平,而干预措施免疫对策与措施实施前留守儿童疫苗接种则相对较低。干预措施免疫对策与措施实施前留守儿童 HBV、BCG、OPV、DPT和MV接种率分别为90.14%、95.77%、88.73%、87.32%和91.55%,“五苗”全程接种率仅为83.80%,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也仅为83.09%,显著低于干预免疫对策与措施实施后留守儿童各种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统计结果见表1,为四格表精确概率法)
4 讨论与分析
4.1 从本次干预免疫对策与措施实施情况可以看出,查漏补种是针对之前免疫接种率低下所采取的直接措施。为认真做好全县儿童计划免疫查漏补种工作,我们制定了查漏补种专题方案,2008年1月28日,县疾控中心召开了20个乡镇防保站负责人参加的“春节期间留守、流出儿童查漏补种动员大会”,
并就如何做好本项目的实施进行了专题培训。1月29-31日,各乡镇防保站对全县0~6岁在册儿童进行了全面审核,特别是对2006年11月基线普查登记的儿童进行核查接种情况,有漏种的留守或外出儿童将接种簿(卡)上接种信息记录在登记表上,分村填写,并与乡政府、妇联和计生等部门掌握儿童情况比较,记录在登记表,并发放到各村级医生。由村医负责在春节期间(农历腊月二十五-正月十五、阳历2月1日-21日)挨门逐户摸底核查,对流出返乡儿童进行查验接种证,无接种证者补发证,如发现到期未种的疫苗,填写漏种补证通知单,预约接种时间,按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补种。由于2008年春节期间,我县发生了大范围降雪,查漏补种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在当年的5~6月份继续进行,结果分别于3月和10月份两次录入和汇总。据统计,截止2008年10月20日,全县共查出0~6岁儿童中需补种一类疫苗6 646人次,无接种证254人,均已按要求给予补证和补接种,在所补种疫苗中,以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为多。查漏补种工作为提高全县免疫接种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到证明,不仅留守儿童免疫接种率明显提升,常规儿童免疫接种率也有所提高。对于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扩大免疫规划工作来说,经常性实施查漏补种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补救措施。
4.2 为做好留守儿童免疫宣传,2008年1月,我们印制了“儿童预防接种宣传单”20 000份,并为各乡镇防保站印制了正面为接种门诊咨询固定电话和手机,反面印开展预防接种疫苗和所预防疾病的“预防接种联系卡”,发放给有儿童的返乡民工,父母亲和儿童留守期间监护人各一张,不仅对返乡的儿童父母进行了预防接种知识宣传,也增加了群众与各接种门诊的联系,更方便了儿童监护人与各接种门诊的交流和沟通。为进一步加强对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我们还利用2008年4月25日“4.25免疫宣传日”在县电视台做了一期留守儿童免疫状况专题,连播一周,有效地提高了监护人对预防接种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能够积极响应与配合当地预防接种工作。本次健康教育选择了与每年的“4.25”计划免疫宣传同时进行,采用了街头发宣传单、入户送联系卡片和电视专题宣传相结合的立体式宣传方案,有效地覆盖了全县不同区域和层次人群,使宣传达到了预期效果,尤其是联系卡片的制作采用名片式发放给儿童监护人,既方便实用又具有针对性,对于改善留守儿童家长的信息沟通和交流非常需要和必要。
4.3 从目前的免疫接种服务模式看,大多数地方采用了定点接种模式,我县也不例外,从2003年开始,逐步取消了村级接种点,实施了乡级定点接种,这有效地改善了疫苗保存条件,提高了接种质量。但乡级定点接种也使居民到接种点的距离明显增加,对于不少年龄偏大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来说,增加了接种中的实际困难,可能会对农村免疫规划工作尤其是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今日的农村免疫规划工作造成一定影响。我们从2006年底开始,根据各乡镇具体情况在各乡镇较为偏远的地方(一般为以前小乡所在地或集市所在地)增设了乡级预防接种分门诊。目前,全县已在原村级接种点取消后建设46个乡级预防接种门诊,其中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21个,另外25个为乡级预防接种单位分门诊,所有分门诊均通过县疾控中心审核,达到预防接种门诊各种要求后方才实施预防接种服务工作。各接种门诊均每天开诊,随时为适龄儿童提供接种服务。大大方便了当地群众,也将为当地免疫规划工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
4.4 上述评估结果可以看出,本次干预免疫对策与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是切实可行的,有效地提高了留守儿童免疫接种水平,尤其是当前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将会有更多的留守儿童出现,提高留守儿童免疫接种水平是当前免疫规划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建立长效机制是必不可少且十分紧迫的,我们与有关部门建立了留守儿童合作机制,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必将为免疫规划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平台。同时信息化建设需尽快实施与推进,我县虽已在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配备了专用电脑,设立了专职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录入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所有接种门诊均已使用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资料定期上传至省级平台,但目前尚未实现全国联网,留守儿童信息并不能让其家长及时了解。因此,尽早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全国联网,有助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信息追索和追踪,能有效提高留守和流动儿童的接种率。
参考文献
[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41-43.
[2]黄小娜,吴静,彭安娜,等.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人群[J].医学与社会,2005,18(2):5-6.
[3]钟继灿,王健.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1):69-70.
[4]徐志成.于都县农村留守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1):50-52.
[5]陈庆,花高荣,陈文化.怀远县留守儿童免疫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08,26(11):50-52.
免疫评估 篇9
关键词:猪,0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口蹄疫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家畜传染病, 危害牛、猪、羊等偶蹄类动物, 以传播迅速, 感染率高而着称, 国际兽疫局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而猪O型口蹄疫 (FMD) 是由O型口蹄疫病毒 (FMDV) 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除感染猪外, 还可感染牛、羊等偶蹄动物。该病传播迅速, 发病率高, 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规定必须报告的传染病之一, 中国政府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不但引起幼畜死亡, 生产性能下降, 而且严重影响家畜及畜产品流通和贸易活动。
在口蹄疫防控方面, 疫苗免疫接种仍是多数国家防控口蹄疫的关键措施之一, 我国采取的是强制免疫政策。目前市面上的O型口蹄疫种类有很多, 疫苗所使用到的毒株也不尽相同, 用户在疫苗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困惑。本试验旨在按照武汉市2014年各疫苗企业供应的猪O型口蹄疫疫苗品种, 针对不同生产厂家的疫苗进行免疫效果监测工作, 评估不同厂家猪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之间的差异, 为后续疫苗的选择和使用提供有力的试验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试验情况
1.1 猪场情况
本试验选择以武汉市黄陂区栋梁猪场为试验点。该场目前存栏量为1 700头, 母猪存栏140头, 年出栏量约2 100头, 品种以长大为主。该场地处偏远, 远离公路, 饲养主防控意识较强, 免疫档案清晰, 近几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适合作为本试验要求。本试验从栋梁猪场中随机挑选90只35日龄的仔猪, 随机分为3组, 每组30只。
1.2 试验疫苗
D公司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 (O/GX/09-7株+O/XJ/10-11株) , 生产批号2014017;E公司兰州生物药厂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 (多肽2570+7309) , 生产批号201312002;F公司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0/MYA98/BY/2010株) , 生产批号H140430J。
1.3 主要试剂
口蹄疫O型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 批号2014092301, 有效期至20150323, 抗原批号2014091601, 使用浓度1∶14, 购自兰州兽医研究所。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 批号201307004, 有效期至20150409, 购自上海优耐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1.4 试验方法
1) 疫苗免疫及分组。随机挑选90只35日龄的仔猪, 分为3组 (A、B、C组) , 每组30只, 分栏饲养。A组于35日龄注射D公司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 (O/GX/09-7株+O/XJ/10-11株) , 2 m L/头;28日后二免, 2 m L/头。B组于35日龄注射E公司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 (多肽2570+7309) 疫苗, 1 m L/头;28日后二免, 2 m L/头。C组于35日龄注射F公司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0/MYA98/BY/2010株) , 2 m L/头;28日后二免, 2 m L/头。
2) 监测时间。分别于二免后28 d、58 d对3组进行血清采集, 开展免疫效果抗体监测工作。
3) 结果判定。O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的抗体效价≥26判定为合格;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检测样品应≥0.23×阳性对照孔平均OD值。
2 不同厂家猪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抗体检测情况
2.1 母源抗体水平
对3组仔猪进行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检测, 抗体合格率为0, 说明母源抗体不会对本试验产生影响 (表1) 。
2.2 疫苗免疫结果
免疫效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分别注射了3种疫苗的免疫组抗体水平在二免后28 d的效果均为最好。E公司的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 (多肽2570+7309) 疫苗的抗体合格率最高, 无论在二免后28 d还是二免后58 d一直能保持在100%的合格率;F公司的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0/MYA98/BY/2010株) 在二免28 d后的合格率为100%, 在二免58 d后合格率降至了69%;D公司的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 (O/GX/09-7株+O/XJ/10-11株) 的免疫合格率相对前2种疫苗较低, 无论在二免后28 d还是58 d均达不到100%合格率, 二免后58 d的合格率甚至低于国家部颁标准。
根据3种疫苗的免疫抗体合格率的变化来看, 二免后28 d的免疫抗体效果是最好的。本次试验结果, 从免疫抗体水平来看, E公司合成肽疫苗无论从免疫效力还是免疫持续期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另外2种, F公司疫苗次之;而D公司疫苗在二免后28 d免疫合格率无法达到100%, 在二免58 d后合格率大幅下降, 效果不如另2种疫苗。
3 免疫效果评估分析
口蹄疫的防控工作是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内容, 受各级政府、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国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政策, 疫苗接种仍是目前预防口蹄疫的有效手段, 如何选择和使用安全有效的疫苗是成功防控口蹄疫的重要条件。
本次所选择的3种猪O型口蹄疫疫苗是从武汉市2014年各疫苗企业供应的猪O型口蹄疫疫苗品种中选取的使用率较高的疫苗。从试验结果来看, 合成肽疫苗的抗体合格率明显优于另外2种疫苗。合成肽疫苗的制作工艺不同于另外2种疫苗, 该疫苗是针对病毒最重要的抗原位点设计, 其具备几个较明显的优势。首先, 其制作的工艺决定了该疫苗没有明显的免疫副反应。该疫苗也被验证对断奶仔猪和妊娠母猪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且该疫苗特异性强, 能诱发有效的免疫应答, 其有效抗原非常稳定, 免疫持续期长, 抗体合格率在长时间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 相比灭活疫苗, 合成肽疫苗在生产过程中抗原能够准确定量, 注射1 m L可以保证动物体产生坚强的保护力, 接种剂量相比灭活苗接种剂量更小。
虽然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克服了灭活疫苗的一些缺陷, 具有灭活疫苗不可比拟的优点。但是在实际生产中, 许多饲养主并没有优先选择合成肽疫苗。分析原因认为, 也同样是因为合成肽疫苗的制作工艺, 会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缺乏天然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分子质量小, 无法获得足够的免疫原性, 很难如蛋白质抗原那样诱导机体的多种免疫反应, 且肽疫苗的半衰期短, 同时缺乏足够多的B细胞抗原表位的刺激, 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很难发挥协同作用。其免疫抗体水平虽然很高, 但是在面对病毒时, 其保护率并不是与其免疫抗体水平成线性上升关系。可能其抗体合格率均为100%, 但是其保护率却不高。合成肽疫苗与灭活苗的保护率水平的比较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试验来探讨。
4 结论
本试验比较了3种不同的猪O型口蹄疫疫苗, 从抗体合格率来看, E公司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 (多肽2570+7309) 疫苗免疫效果最好, F公司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0/MYA98/BY/2010株) 疫苗次之, D公司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 (O/GX/09-7株+O/XJ/10-11株) 第三。但是疫苗的使用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于疫苗的抗体效价是否与疫苗的保护力呈线性关系还有待研究。如何选择好的猪O型口蹄疫疫苗, 还需要做进一步保护力试验来验证。
5 建议
【免疫评估】推荐阅读:
国家免疫规划督导评估工作方案个人简化版10-03
免疫与计划免疫练习09-07
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一08-27
第二章免疫与计划免疫章末总结10-20
免疫治疗07-16
有效免疫07-17
免疫抗体07-19
免疫检验07-20
免疫异常07-22
免疫不孕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