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形成率

2024-09-20

行为形成率(共10篇)

行为形成率 篇1

WHO世界卫生曾提出: “健康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处于良好的状态”[1]。健康行为是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寻找促进非健康和亚健康人群改变不良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方法, 对提高此类人群的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反映了居民的基本素质及其对健康关心程度及对各种疾病的预防能力[2,3]。近年来, 百色市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关心家庭、自身的健康问题, 鼓励居民参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活动, 在促进居民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笔者对2010—2012 年百色市居民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进行了调查分析, 为了巩固现有的工作成效, 进一步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0—2012年选择百色市辖区内的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居住半年以上) 为调查对象。

1.2抽样及调查方法

抽样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 在右江区随机抽取5个社区, 每个社区随机抽取80个家庭, 每个家庭选出一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由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设计, 内容包括: 居民日常生活和行为相关的健康知识。健康知识包括合理膳食, 急救中心电话, 了解正常人血压值, 共用洗脸毛巾有什么害处, 饭前便后不洗手易感染的疾病有哪些等。健康行为[4]包括: 能否做到低盐少糖, 不吸烟, 生熟分开、两刀两板, 家中无蟑螂、苍蝇。问卷共10题, 其中健康知识5 题, 健康行为5 题, 均为选择填空题, 采用自填式方法调查, 问卷现场回收。

1. 3 干预措施

1.3.1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定期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出二三名健康教育人员到自治区预防控制中心接受业务培训;并定期在各街道、社区或居委会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发放宣传材料, 对居民提出的问题详细解答, 指导居民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1.3.2发放健康知识手册

自制和印刷健康知识手册, 如《知识与健康》《吸烟与健康》《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和《行为与健康》等, 发放到社区各个家庭, 有利于更多居民掌握健康知识, 增强其预防保健意识。

1.3.3定期出版健教宣传栏 (板)

各个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两块固定宣传栏, 每2个月定期更新健康知识 (包括图画、文字形式) 内容。

1.3.4行政干预和组织领导

将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作为各社区健康教育部门中、长期、年度工作计划的考核指标。市健康教育部门及时发文、部署、协调各部门的统管工作, 定期对各级健康教育部门及社区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进行督察指导, 做好年中、年末的达标考核。

1.4观察指标

观察各年度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建立数据库及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2010—2012年, 各年度调查人数均为400 人; 发放宣传手册36 908 份; 调查问卷回收率均为100% 。2010—2012 年各年度被调查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上差异不明显。各年度被调查者的人口学特征见表1。

2.2各年度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2010年居民对4个健康知识点知晓率较低, 2011年所有健康知识点均明显提高, 2012年则进一步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知晓 (答对两题或以上者) 率逐年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2010年4个健康行为形成率较低, 2011年明显提高, 2012年则进一步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形成 (答对两题或以上者) 率逐年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虽然社区居民存在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及年龄等方面的差异, 但追求健康状态的愿望是一致的[5,6]。因此, 我们选择居民日常生活和行为相关的健康知识进行调查。调查发现, 2010—2012 年各年度被调查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上分布并无明显差异, 表明近年来的干预对象具有相似的特征, 各年度之间的调查对象具有可比性, 结果是可信的。

3.1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市提高居民健康知识水平, 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对形成良好健康行为的重要意义[7,8,9], 因此在传播健康知识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 以改变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 最终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2010年居民的健康知识普遍偏低, 有27.7%的居民对血压正常值不了解;17.0%的居民对急救电话不知道或将交通故障的电话及火警电话与急救电话记混, 提示居民的必备的健康知识有待提高。经过3年的健康知识宣传后, 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 总知晓达94.0%, 尤其是“知道急救中心电话吗?”回答正确率为99%, 说明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 对重点人群进行强化宣传、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措施, 效果明显。

3.2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健康知识的掌握与健康行为的形成存在密切关系[10,11], 虽然两者间可能存在差距, 但只要不断强化健康教育, 鼓励居民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可缩短两者间的差距。本调查中, 2010及2011年居民总形成率均高于总知晓率, 这与居民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健康知识缺乏有关。但经过3年的干预后, 2012年的末次调查健康行为形成率与总知晓率接近, 表明居民的知、信、行达到了和谐统一, 更利于身体的健康。但结果也发现, 仍有11.5%的居民对吸烟的危害性未给予足够重视, 不能“做到生熟分开, 两刀两板”的居民还有相当的比例, 提示今后的应强化吸烟危害性及”做到生熟分开, 两刀两板”益处的教育, 以促进居民整体健康行为的形成。

总之, 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逐渐提高表明百色市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取得了成效, 但要巩固现有工作成效及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12], 健康教育内容不仅要加强日常生活的健康知识及健康行为的宣传, 也要加强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治的知识普及[13,14], 使越来越多的居民了解慢病、常见病、传染病的高危因素和预防措施, 能做到预防疾病或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 从而整体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及健康水平。

行为形成率 篇2

教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调查问卷 温馨提示: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前打“√”

一、健康知识部分:

1、人体必须的营养素有几种?

A、4种B、5种C、7种D、9种

2、高盐饮食对健康造成有那些危害:

A、易引起肾病B、易引起肝病

C、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D、不知道

3、与高血压的发病关系最密切的是?

A、家庭性、肥胖、吃盐过多、精神紧张等

B、贫血或血液浓度过高C、不知道

4、维生素、纤维素、无机盐最好的来源是:

A、色彩较鲜艳的水果、蔬菜B、色彩不太鲜艳的水果、蔬菜

C、动物的骨头D、不知道

5、食用胡萝卜的最好办法是:

A、生吃B、与肉类一同用油炒着吃

C、腌制后吃D、不知道

6、艾滋病病毒入侵人体后,主要破坏人体的哪个系统:

A、生殖系统B、骨骼肌肉系统C、免疫系统D、不知道

7、艾滋病的潜伏期是指:

A、感染HIV起到死亡这整个过程

B、HIV侵入体内生存适应、繁殖但不发生任何可察觉的症状这一时期

C、出现典型症状到死亡这一时期D、不知道

8、甲型肝炎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A、通过病人粪便污染水源、食物和密切接触B、血液或血液制品

C、蚊叮虫咬D、不知道

9、预防感冒的有效办法:

A、冬天少外出活动B、冬天少洗澡

C、锻炼身体,增强体质D、多穿衣服

10、怎样预防结膜炎:

A、不正眼看患者眼睛B、不和患者坐在一起

C、不与患者共用毛巾D、每天多洗脸

11、乙型脑炎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A、老鼠B、蚊子C、蟑螂D、苍蝇

12、教育学生保护视力应做到:

A、在阳光下看书B、躺着看书

C、为了节约时间在车上看书D、书写、阅读时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距离

13、预防流感的主要措施是:

A、吃补药B、服用抗生素C、流感疫苗接种D、不知道

14、便秘病人饮食中应多吃:

A、高蛋白食物B、高脂肪食物C、高纤维素食物

15、发生煤气中毒后,首先应该怎样处理?

A、给病人喝水B、将病人移到通风处

C、服用抗生素D、不知道

二、健康行为部分

1、你是否吸烟?

A.不吸烟B.经常吸烟C.偶尔吸烟

2、你是否喝酒?

A.不喝酒B.经常喝酒C.偶尔喝酒

3、你饮食习惯是什么?

A.咸B.淡C.一般

4、你是否有经常参加户外体育锻炼

A.经常参加B.偶尔参加C.没有参加

5、你多长时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A.一年一次B.二年一次C.从来没有参加体检

6、你是否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A.是B.否

7、你是否每天都有吃蔬菜和水果:

A.是B.否

8、你是否有每天吃早餐的习惯:

A.是B.否

9、你外出回家后是否有换衣服换鞋的习惯:

A.是B.否

行为形成率 篇3

关键词 萘乙酸 ;橡胶树胶胞炭疽菌 ;抑菌率 ;孢子萌发率 ;附着胞形成率

中图分类号 S682.19;S794.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8.010

Abstract The anthracno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s that affect the production of rubber tree. The anthracnose is caused by the infection of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and C. acutatum, which makes rubber leaves fall from trees, and causes serious losses of local rubber industry. This experiment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AA on C. gloeosporioides RC169's mycelial growth, spore germination and appressorium 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NAA has low concentrations, it has promotion effect on the mycelial growth, spore germination and appressorium formation of RC169. With the NAA concentration increasing, the inhibition effect on mycelial growth spore germination and appressorium formation is strengthened.

Keywords NAA ;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 mycelial growth rate ; spore germination rate ; appressorium formation rate

橡胶树炭疽病是影响橡胶树割胶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橡胶树炭疽病主要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侵染引起,可导致世界各大植胶地区无数橡胶树叶片脱落,甚至整株死亡,给当地的橡胶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1]。橡胶树炭疽病一直以来是制约橡胶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病原菌主要侵染橡胶树叶片的幼嫩部位,导致橡胶树叶片组织坏死或大量脱落,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和嫩梢回枯,树体衰弱,缩短割胶期限,推迟开割时间,导致橡胶总产下降。自1906年斯里兰卡Peteh首次报道以来,已有十几个植胶国家先后报道有此病发生。中国1962年在海南国营大丰农场苗圃首次发现,随着种植感病品系的增加,各植胶区陆续有其发生危害情况报道[2-3]。

萘乙酸(Naphthalene acetic acid,NAA)是一种用途较广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种子中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完整性,对植物有促进发芽、生根、加速生长、提早成熟、增加产量等作用[4-5]。若能明确萘乙酸对橡胶树胶胞炭疽菌生长速率、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就可以深入研究其作用和影响的机理,从而对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创新性改进,最后可望在利用萘乙酸调节橡胶树幼苗和老树生长的同时,对橡胶树炭疽病进行同步防治。这样既可以在橡胶树苗期和出新芽期等时期利用萘乙酸调节其生长,并防治橡胶树炭疽病,可望节省大量栽培和防治成本。

本实验主要研究萘乙酸对橡胶树胶胞炭疽菌RC169生长速率及其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以期为今后使用萘乙酸防治橡胶树炭疽病研究作好铺垫。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橡胶树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

1.1.2 试剂

2.5%萘乙酸微乳液由安林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

1.2.1 萘乙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PDA培养基:200 g/L马铃薯煮出液,10 g/L葡萄糖,18 g/L琼脂,121℃灭菌20 min。

萘乙酸含药培养基配制方法: ①计算好所需配置的药量,取标准用药量为中间值,向两边各取2个浓度梯度。②向25 mL容量瓶中加入药剂后,再加入2.5 mL DMF溶剂(分析纯,N,N-二甲基甲酰胺),加入适量(一般2滴)的助剂(消泡剂DX-10),然后定容至25 mL。③用系列浓度稀释法将药剂配出5个浓度梯度。④选择96 mL的培养基熔化,待温度适宜后分别向各培养基中加入4 mL不同浓度梯度的药剂,混合均匀并倒入培养皿制成含药培养基平板。⑤在各平板上接种供试菌株,并设置对照组。4~5 d后观察,测量,记录数据并拍照,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抑菌率:抑菌率(%)=(Φ1-Φ2)/(Φ1-D)。其中,D为打孔器的直径,本实验中D=0.5 cm;Φ1为对照组菌落直径平均值;Φ2为实验组菌落直径平均值。

nlc202309090849

1.2.2 萘乙酸对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

根据预实验得出:RC169产孢快且量大,萌发条件易控制。孢子萌发判定方法:当芽管长度大于孢子自身宽度的1/2时,即视为萌发。

实验步骤:①水琼脂玻片制备,将1%或2%水琼脂熔化后,滴一滴水琼脂至载玻片上,然后迅速用涂布棒推平,等其晾干。②孢子悬浮液的制取,直接向已产孢的培养皿中加入4~5 mL无菌水,将孢子洗脱下来,然后用参试试剂将其配制成每个视野中40~50个孢子的孢子悬浮液。③将制备好的孢子悬浮液滴一滴于①中的载玻片上,将载玻片放入含有湿润滤纸的大培养皿中,置于28℃,湿度为90%恒温培养箱中。待孢子在T h(无菌水中萌发率超过80%所需要的时间)时,先用棉兰乳酚油固定,然后用计数器数出孢子总数,萌发数及附着胞形成数目,算出孢子萌发率及附着胞形成率。④根据以上方法先进行预实验,得出RC169的T h。然后根据得出的T h进行实验,计算孢子萌发率[6]。

2 结果与分析

2.1 萘乙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萘乙酸对RC169生长速率影响结果见图1。从图1可看出,随着萘乙酸参试浓度从0.4到64 μg/mL规律性增大,RC169对应的抑菌率则呈现规律性增加,分别为0.0、2.1%、0.6%、11.7%、14.7%、34.6%。总体上,随着萘乙酸浓度的升高,RC169各菌落直径随之变小。通过处理原始数据,计算得出表1的结果。从表1处理得出相关的回归方程y=0.542 2x-0.588 6,R2=0.968,差异达到极显著,具体如图2。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对橡胶树炭疽菌RC169的生长速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2 萘乙酸对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

萘乙酸对RC169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结果见表2。经多次试验发现,RC169孢子萌发率超过80%以上的T=12 h。由表2可知,随着萘乙酸浓度从0.00、0.04到10.20 μg/mL,RC169 的平均孢子萌发率分别为80.2%、90.6%、83.7%、56.7%、53.3%、31.3%;平均附着胞形成率则为 68.8%、85.3%、54.5%、22.5%、19.7%、2.7%;表明在萘乙酸0.04 μg/mL浓度下,RC169 的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均比对照稍大,但在总体上随着萘乙酸浓度的升高,橡胶树炭疽菌RC169的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随之降低,差异显著。为了更直观地分析结果,依据数据求其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得出图3和图4。

由图3可推出,孢子萌发率的回归方程:

y=-10.954x+104.31,R2=0.816 5;孢子萌发结果差异达到极显著。

附着胞形成率的回归方程:

y=-15.978x+98.178,R2=0.864 3;附着胞形成结果差异达到极显著。

总体而言,随着萘乙酸浓度的升高,橡胶树炭疽菌RC169的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随之降低。但在0.04 μg/mL时的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都比对照组大;从而推断,在极低浓度下,萘乙酸对RC169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讨论

本实验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2.5%萘乙酸微乳液,对橡胶树胶胞炭疽菌RC169的生长速率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用药浓度的升高,其抑制作用相应增强。此外,在一定极低浓度范围内2.5%萘乙酸微乳液,对橡胶树胶胞炭疽菌RC169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也具有促进作用;随着用药浓度的增加,其对RC169的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由促进作用变为抑制作用。由此可以推测,一定条件下,极低浓度的萘乙酸可以增强炭疽菌RC169的抗逆性能力,从而增强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随着萘乙酸浓度的升高,其促进作用会变为抑制作用。

杀菌剂对胶胞炭疽菌抑制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抑制菌丝生长、芽管伸长和分生孢子萌发[7]。本试验的结果与前人一般的药剂敏感性结果一致,如郑金龙通过9 种杀菌剂对柱花草胶孢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8],刘永刚采用抑菌圈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枸杞炭疽病菌对19种药剂的敏感性以及各种药剂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9],曲健禄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 种常用杀菌剂对柿树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10]。本试验发现萘乙酸对胶胞炭疽菌RC169的抑制作用属于首次报道,萘乙酸对RC169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的促进作用也未见报道,其作用原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实验过程中,由于水分、光照、培养基厚度等因素的不一致,导致生长速率的测定结果不尽相同,给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其次在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影响的测定过程中,由于每次滴在玻片上的水分、水琼脂厚度、显微镜光线等因素不尽相同,致使实验过程中,同一处理结果出现较大差异,这与以往文献的报道相同[11-12],更好更稳定的测试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郑肖兰,崔昌华,郑服丛,等. 橡胶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2006,33(1):95-99.

[2] 王兰英,张 宇,郑肖兰,等. 8种杀菌剂对橡胶炭疽菌的抑制活性[J]. 农药,2010,03:16-20.

[3] 李 琳,崔昌华,郑肖兰,等. 海南岛橡胶炭疽菌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2007,04:24-27.

[4] 唐为萍,陈树思,陈丹生,等. 萘乙酸对芥蓝根、芽生

熟料率值对氮氧化物形成量的影响 篇4

关键词:熟料率值,氮氧化物,减排

氮氧化物是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有2种:一是氮氧化物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酸雨;二是在光照的催化作用下,氮氧化物会与碳氢化物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空气污染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事件在洛杉矶、伦敦和东京等大城市出现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2013年,全国排放氮氧化物共2 078.0万t,其中工业排放氮氧化物1 404.8万t,占总量的67.6%[1]。自2015年7月起,广西环保厅对区内企业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倍收取氮氧化物单项排污费。作为氮氧化物排放大户,水泥企业减排氮氧化物对企业自身的效益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一号线窑为半干法预分解窑,设计产量为2 000 t/d,现日产超过2 350 t/d,配套的分解炉为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在线型NC喷腾管道式分解炉。由于采用湿磨干烧工艺,配料使用8个料浆库。按生产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指标进行计算,将料浆放入搅拌大池搅拌均化,生料均化效果优秀,得到的熟料成分稳定,并且每个大池的熟料率值都可以按需调整,为研究不同配料方案的熟料在煅烧过程对氮氧化物生成量的影响,提供了有利条件。回转窑和预热器主要参数见表1。

1 实验方法

1.1 氮氧化物生成机理

水泥厂产生氮氧化物主要是发生在熟料煅烧的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可以分为3种:热力型氮氧化物、燃料型氮氧化物和快速型氮氧化物。

1.1.1 热力型氮氧化物

氮气在高温下会和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形成氮氧化物,其反应过程可以用泽尔道维奇反应式解释,高温下总反应方程式式如下:

此反应的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极大。经粉磨过的煤从喷煤管喷射出燃烧时,火焰温度最高能达到1 600~1 700℃,熟料煅烧温度一般在1 300℃以上,当温度低于1 500℃时,几乎不会产生热力型氮氧化物,但当窑内烧温度超过1 500℃时,温度每升高100℃,反应速率呈指数增长。

1.1.2 燃料型氮氧化物

水泥厂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在煤粉燃烧之前的升温过程中,煤当中含有氮的化合物在600~800℃时就会发生热分解,低于煤粉燃烧的温度,最终分解产生的含氮组分会被氧化生成氮氧化物,此类氮氧化物就称为燃料型氮氧化物。温度对燃料型氮氧化物产生的影响不大。

1.1.3 快速型氮氧化物

快速型氮氧化物是费尼莫尔于1971年在实验中发现的。燃料燃烧时,由于燃料分布不均匀,导致火焰周围会出现燃料浓度高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当中,只需60ms就会反应生成氮氧化物,反应非常迅速,故称为快速型氮氧化物。此类氮氧化物的生成与压力成正比,反应温度对其影响不大。

以上3种途径产生的氮氧化物当中,快速型氮氧化物所占比例不到5%,当温度低于1 300℃时,几乎不会产生热力型氮氧化物,但当随着温度升高时,热力型氮氧化物的产生逐渐增长,最高占到氮氧化物总量的30%以上。

1.2 熟料烧成温度

熟料的烧成温度和LSF、SM和IM的有密切关系,可用下列回归方程式表示:

而又有

将式(2)至式(7)带入式(1)得:

结合式(7)至式(9),可以看出LSF越高,需要的烧成温度就越高;SM和IM二者也与烧成温度存在一定的关联。

1.3 料方案

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一号线窑采用半干法的生产工艺,生料料浆由4台湿法磨生产,经粉磨后料浆暂时存储在8个料浆库中,按照指标进行配库,搭配放入搅拌大池(一用一备)中,各成分组成能够稳定控制,放库后经搅拌机搅拌,生料料浆成分均匀,因此非常适用于生产道路水泥、中热水泥等特种水泥。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该公司水泥生产和质量管理技术人员总结得出大量关于配料方面的经验,综合考虑煤耗、电耗和质量等成本,采用的各品种熟料的配料方案见表2。

1.4 氮氧化物检测手段

国家对氮氧化物有严格的排放标准,氮氧化物(ZsAvg)小时平均值必须小于400 mg/m3,若排放超过国家标准,将受到环保局的行政处罚。正常生产时,氮氧化物检测手段主要是依靠广西环保厅在线监测系统监测,但是在线监测系统监测到的数据有滞后性,得不到氮氧化物实时值,不利于研究,因此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采用350烟气分析仪对氮氧化物进行现场测量。

在测量氮氧化物浓度时,采取间歇式喷氨水的方法,即正常生产时,停止喷氨水,测量氮氧化物浓度,待逐渐上升的数值稳定后,记下此时的氮氧化物含量和氧含量,再喷入氨水,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拉低氮氧化物(ZsAvg)小时平均值,保证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在研究期间,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16点,每小时测量氮氧化物含量和氧含量2组。

测得的数据按下列公式计算,方可得到窑内煅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的折算值ZsAvg,单位为mg/m3。

式中:C基为大气污染物基准排放浓度,mg/m3;C实为实测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mg/m3;O基为基准含氧量百分率,水泥窑及窑尾余热利用系统排气为10;O实为实测含氧量百分率。

2 数据分析

按品种的生产周期为单位,熟料率值和氮氧化物浓度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表3。将数据整理得到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以下几点。①饱和比LSF和氮氧化物的关系。图1中,LSF和氮氧化物呈现出左低右高的图像,清晰地表明随着熟料LSF升高,氮氧化物生成量也逐渐升高。②硅率SM和氮氧化物的关系。氮氧化物在700~800 mg/m3的范围内,SM最高超过2.4,最低却低于2.0;当SM为2.2时,氮氧化物也可以在400~600 mg/m3范围内浮动变化,差异较大。二者之间的关系无规律可循,可以说明SM对氮氧化物生成量的影响有限。③铝率IM和氮氧化物的关系。图1中可以看出熟料的IM在0.7~0.8时,氮氧化物生成量为400~800mg/m3,但是也比较明显地分成左右2个部分,即在分别生产品种二和品种三熟料时,产生的氮氧化物分别处于2个部分,可以说明IM对氮氧化物的产生影响也不大,在相同IM下,LSF对氮氧化物生成量影响比SM大。

3 结论分析

(1)熟料LSF在熟料三率值中对氮氧化物产生的影响最大,呈LSF越高,氮氧化物生成量越多的趋势。

(2) SM、IM对氮氧化物的产生影响有限。

4 配料方案改进

在水泥长久的生产历史中,各类专家学者对关于熟料三率值对生产和质量方面影响的研究做得比较彻底,基本形成了公论。

(1)LSF越高,生料越难烧,熟料质量难控;相反,LSF越低,熟料越好烧,但是容易烧大火,不利于延长窑内耐火材料的使用周期。

(2) SM过高,窑内液相量少,熟料难烧,结粒小,窑内还容易形成飞砂料,影响热工制度稳定;若SM过低,高温液相量过多产生,容易导致窑内熟料结粒粗大、结球和结圈,对窑操的操作水平要求比较高。

(3)IM过高,窑内高温液相的黏度大,熟料难烧;若IM过低,液相黏度小,但是烧结温度范围窄,而且也容易产生大块,同样不利于操作。

(4)熟料强与LSF、SM呈正相关关系,与IM呈负相关关系。

熟料作为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生产时既要考虑熟料自身的生产成本,如电耗、煤耗、质量和强度等,还要考虑下一道工序的生产成本。因为特种水泥的国家标准规定了特种水泥熟料中各组分的含量,所以不宜在配料方面做变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标准,满足国标对各矿物组成的含量要求。在生产普通熟料方面,将有意识地控制熟料配料方案,以兼顾脱硝成本。①在熟料28 d强度能够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控低LSF,既利于降低煤耗,稳定质量,又能降低脱硝方面的成本。②SM上限控制,由于LSF控低,熟料强度必定会受到影响,所以需要提高SM来弥补强度方面的损失,但是需保证窑内的窑皮牢固,无飞砂料或飞砂料量小而不会影响生产,熟料结粒大小满足水泥磨进磨要求,熟料游离氧化钙受控。③IM适当往指标中间控制,当熟料结粒过粗或过细时,分别做相应的调整。

5 结语

本文旨在研究熟料不同的率值在煅烧过程中对氮氧化物生成量的影响,其原理是通过改变熟料烧成温度,进而达到控制氮氧化物产生的目的。此外,根据固溶体最低共熔点理论,使用不同的原材料也可以降低熟料所需的烧成温度,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研制试生产道路熟料时,曾使用转炉渣作为铁质原料,用来提高熟料的易烧性,降低烧成温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若要进一步降低熟料煅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还需使用的低氮燃烧器、分级燃烧等新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2015.

[2]林宗寿.水泥工艺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GB 4915—2013,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S].

行为形成率 篇5

调查方案

为进一步做好我校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学生健康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调查评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目的

测评了解我校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为今后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及基线数据。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全校学生

三、调查方法和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的方法进行,发给问卷后,学生自主作答。调查问卷采用国家统一设计的《中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见附件1)。

四、时间要求

5月17日前完成当年的调查工作,从调查开始之日起,一周内完成当次调查任务。

五、资料汇总及上报 1.数据统计

健康知识知晓率(%)=答对健康知识题目总数/调查健康知识总题数(每份问卷健康知识题目数×调查人数)×100%。

健康行为形成率(%)=答对健康行为题目总数/调查健康行为总题数(即每份问卷健康行为题目数×调查人数)×100%。

附件1

盐都区实验学校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调查问卷

学校: 班级:

性别

一、健康知识(请独立完成下列各题,并在您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上打“√”)1.预防甲型流感H1N1个人要注意什么?

(1)避免接触呼吸道病人(2)室内保持通风,避免去人群拥挤场所

(3)讲卫生、勤洗手(4)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锻炼身体(5)以上都是

2.人间禽流感是经什么途径传播的?

(1)消化道

(2)呼吸道(3)泌尿系统

3.接种卡介苗可预防什么病?

(1)乙型肝炎(2)肺结核

(3)乙型脑炎

(4)流行性脑膜炎

4.以下哪几项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可多选)

(1)性传播

(2)血液传播(3)母婴传播

(4)以上都是

5.哪一项不是“四害”:

(1)老鼠

(2)蚊子

(3)蚂蚁

(4)蟑螂

6.被狗咬伤后应如何处理?

(1)立即清洗并消毒伤口(2)及时到卫生防疫部门注射狂犬疫苗(3)做好伤口的消毒和包扎(4)以上都是 7.男女学生在青春期出现的身体变化是:

(1)第一性征

(2)第二性征 8.怎样预防肠道寄生虫病?

(1)饭前便后洗手(2)不喝生水(3)生吃瓜果要洗净或削皮(4)以上都是

9.青少年时期如果不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有可能患高血压或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疾病。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1)正确

(2)不正确

(3)不知道

10.我国营养学会提出的“膳食指南”中,合理膳食原则包括: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荤素搭配

(4)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5)吃清淡低盐的膳食(6)以上都是

二、健康行为(请在符合你平时情况的答案序号上打“√”)1.当您的家人或同学吸烟,你通常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1)劝阻

(2)不干预

(3)与他一起吸烟

2.当你在公共场所或在上学路上突然口里有痰时,你是如何处理?

(1)随地乱吐(2)吐在地上,立即用脚擦掉

(3)吐到墙角或花草中(4)吐在纸上包住,再扔进垃圾桶 3.你是否自觉参加预防接种?

(1)每次都参加

(2)有时参加

(3)从不参加 4.您平时洗澡和剪指甲习惯是:

(1)每天洗澡,每周剪一次指甲

(2)几天洗一次澡,几个月才剪一次指甲

(3)身上有气味时才洗澡,指甲实在太长或断了才剪

5.您每天刷牙的习惯是:

(1)早上刷

(2)晚上刷

(3)早晚刷 6.您每天的早餐是:

(1)不吃早餐

(2)时间充足就吃,时间紧不吃

(3)坚持每天吃;

7.您平时在家看书的习惯是:

(1)喜欢躺着看

(2)喜欢坐着看

(3)不管哪种姿势,舒服就行

8.您平常喝的水是:

(1)自来水

(2)冷水

(3)烧开过的水

积极组织行为的作用及其形成 篇6

【关键词】积极组织行为组织文化以人为本

一、积极组织行为的作用

1、积极组织行为是外部环境的需要

(1) 信息社会对组织行为有很大影响。信息社会使得信息流动速度加快, 人们的精力更多用来处理信息。信息社会要求组织的价值观是社会满意度的最大化。拥有符合人类长远利益的组织, 其员工的行为更加积极, 员工对组织有更大的忠诚。信息社会使得组织环境信息分散、活动范围扩大, 使得知识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组织要持续创新并形成创新传统和习惯, 才能提高组织效率和竞争力。信息社会是组织成员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学习型组织, 必须形成积极的组织行为。

(2) 复杂环境促使积极组织行为的形成。由于缺乏可以明显依赖的规律和准则, 组织需要根据市场竞争情况, 调整组织目标和基础结构, 决定采取何种确定性行为, 这样才有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复杂系统组织能迅速在不同行为方式间转换, 能够扰动其他系统产生协同现象而具有灵活性。组织变革中, 文化系统的变革是先导, 组织重组很大程度取决于文化系统对组织系统扰动的有效性。

(3) 组织文化对积极组织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组织文化体系渗透于组织各方面, 通过形成成员的共同价值观而影响组织行为, 形成组织惯例。组织文化变革的核心就是共同价值观的变革, 通过利用组织文化可对组织实现经济重组。复杂环境下, 组织文化创新的关键是拥有文化塑造的动态机制, 不断吸收有益成分, 改革已有的文化模式, 使组织文化与内部协调、和外部环境相适应。

(4) 积极组织行为有利于员工利益。积极组织行为是从个体、组织、社会三个方面来衡量组织健康的, 只有组织健康, 才能保证员工健康, 保证组织可持续发展, 促进组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积极组织行为学是从正面考核员工身心健康的。积极组织行为能使员工克服心理问题,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使员工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团队是组织成功的基础, 需要成员的互动和沟通, 可以使员工从建设性冲突中获益, 提高员工绩效满意度和对组织的忠诚度。领导是积极组织的关键, 需要正直有勇气的领导。

2、积极组织行为是以人为本的需要

(1) 现代组织要重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 重视人素质的提高, 使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管理既要关心工作又要关心人本身, 既要重视员工的工作效率又要重视员工的工作态度。个人的发展是组织发展的目的, 积极组织行为要重视个人的权利。积极行为的组织是追求最大满意度, 强调员工合作和员工参与管理。积极行为的组织应尊重人的劳动与创造, 重视人的需要与发展, 使人的特质、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这样才能激励个体在组织集体中实现自身价值。

(2) 组织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内容。正式或非正式群体的规范, 是达成一致意见及其责任和义务的基本前提, 规范通过建立明确的价值判断决定群体行为。积极组织促进个体在群体中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 通过群体内部的沟通促进行为的相互补充而实现组织目标。积极组织重视团队作用, 重视集体绩效协同效应, 使得具有技术、决策、人际等才能的人互补, 进而使得团队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积极组织行为要重视组织结构对成员的行为态度的影响, 要考虑工作专业化、部门化和管理幅度扁平化。积极行为的组织是学习型组织, 强调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终身学习, 使得成员的个人知识变为组织的知识资本。

(3) 积极组织行为的基本内容是以人为本的。积极组织行为重视员工的成就感。自我成就感是实现目标所需的信念, 是积极性发挥作用的基本心理机制, 人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有行动的动力。自我成就感越高, 个体才会真正投入到挑战性的任务中去。

二、积极组织行为形成的机理

1、个体与积极组织行为形成的关系

(1) 积极组织行为要关注个体的动机。人的价值观对行为有决定作用, 包含个人行为与决策、道德标准、对个人和组织成绩的评价、个人接受组织目标和压力的程度等。积极行为组织要从人的多重动机出发, 把人的不同动机间的关系协调好, 将人的不同动机和组织激励相联系。个体的决策是短期冲动自我和长期忍耐自我的博弈, 两种自我对博弈结果的偏好是不同的, 差别在于对未来的看法。个体的自我控制是有成本的, 个体还要在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间选择, 因而组织引导并改变个体的支付是重要的。

(2) 积极组织行为重视非经济因素的作用。人的行为既受利益支配, 同时人的行为不都是理性的。古典经济学假设人们理性选择最偏好的物品, 现代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决策受感情等因素影响, 人的感情取决于随机环境, 依赖过去的行为和经验, 人的选择受认知过程的支配。两种决策系统的互动, 才能形成理性决策。

(3) 积极组织行为重视多方面激励组合。积极行为组织特别重视激励成员, 注意物质激励和其他激励方式的冲突。物质激励有挤出效应, 使得员工感觉受到管理操纵而挤出内在动机, 从而使员工积极性主动性下降。积极组织行为重视员工自由, 如果激励约束过严, 会减少个人自由, 使员工自尊受到损害。积极行为组织应注意对当事人的正向精神激励, 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支持, 强化自尊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积极行为组织应重视物质激励和约束的适度。

(4) 积极行为组织要形成确定性的制度。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形成组织的社会资本, 在博弈中人们从结果和动机评估某行动的善意。完全合同下竞争有较大作用, 部分制约个体互惠行为;不完全合同下, 互惠是主要的, 指导个体行为。组织的决策与领导者自身的心理特征有关。组织要形成民主制度, 特别对重大决策, 利益相关者的协商是集体理性的前提。

2、积极组织行为的形成与组织文化的关系

(1) 要重视群体性格的形成。群体性格是成员由于共同的早期教育形成的共同性格特征, 是群体中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反映。群体层次上, 群体内部具有相似性, 个体在性格上又有差异, 共同性是群体性格的基础。组织内人们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下人们具有的一般性格特征, 由共同生活经历形成, 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组织性格是群体性格的特例, 由不同个体共有的性格特征形成。同一组织的成员在性格方面有更多相似性。组织性格因为不同个体在组织内的共同经历而形成, 是组织对成员的社会化过程。

(2) 群体性格形成的因素。组织创建者和高层领导对组织性格有重要影响。组织中个体性格同质化影响组织行为。认识维度是组织性格的重要因素。要形成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 可通过故事语言等形成。情绪维度是组织性格形成的因素, 成员在组织的共同经历中形成评价标准。行为维度是组织性格的影响因素, 成员在组织共同的经历中形成习惯规范。

(3) 要形成特有的组织文化。个体受到组织文化影响而形成组织性格。个体作为组织内某团队成员应形成较稳定的性格。个体生活于一定的文化中, 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社会化。组织文化通过环境而影响个体。组织性格和组织文化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文化影响性格, 性格影响文化, 性格根植于文化传统中。不同的文化背景, 人们的生存压力不同, 个体适应环境而形成一定的性格特征。

3、积极组织行为形成的具体因素

(1) 组织文化是重要因素。文化属于管理控制系统, 要通过关键事件和活动对组织文化制度进行分析。组织在危机中要重估自己的价值观和经营模式等。要将价值观经营理念等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正式制度。建立良好的愿景沟通渠道是必须的, 能够使员工认同组织变革。组织的各类主体积极主动, 才有不同的创新活动。要构造有利于创新的组织结构, 组织的分散化决策有利于创新, 要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结构, 知识信息流动要充分合理。

(2) 积极行为组织需要引导员工。组织为了培养员工的自我成就感, 必需给个体提供任务特征等方面的信息, 并提供培训以提高员工的认识, 设置合理的阶段性目标并积极反馈, 使员工感觉到组织的支持。只有满怀希望的人才会受到激励, 乐于合作并能应对压力。积极行为组织发展员工胜任感并唤醒内在动机, 创造支持性工作环境, 让员工参与阶段性目标设置, 鼓励员工从事适度挑战性工作。乐观对员工身心健康和成就取向等是必不可少的。现实和灵活的乐观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和取得成绩, 能使员工有更高的满意度和更高的追求, 使员工满足生活的积极方面, 使得员工认为不确定性是成长的机会。员工的恢复力是重要的, 其提高意味员工的成长健康和幸福, 特别在不确定世界中是取得成绩的保证。恢复力的开发包含风险聚焦、资源聚焦和过程聚焦等方面。

(3) 积极组织行为形成的政治因素。任何组织的各层面和各发展阶段, 政治行为都存在但高度隐秘。组织政治知觉是成员对组织中政治行为的主观知觉, 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想象的。组织政治行为是指精心设计以获得最大个人利益, 可能与其他人利益一致, 也可能会牺牲别人的利益。组织要让员工参与管理, 培养员工的政治知觉, 才能带来信任与合作。组织政治知觉包含:组织成员服务自我获得产出的政治行为的知觉, 对同事和派系间利益交换行为的政治知觉, 对领导进行资源分配的利己行为的政治知觉, 对组织的薪酬和晋升与制度不一致行为的政治知觉。组织实现民主的意义是重大的, 组织内部经常发生冲突会使成员产生不确定感, 组织内部权力分配的不均衡使得成员运用政治性行为影响权力分配。而高度集权的组织中, 成员会用政治行为获得利益而使组织政治化程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叶晓倩:复杂适应组织观与企业文化创新[J].生产力研究, 2008 (8) .

[2]侯弈斌:积极组织行为学内涵研究[J].商业时代, 2006 (27) .

[3]王兴琼:积极组织行为学视野下的组织健康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08 (5) .

[4]周业安:理解组织行为:一个行为经济学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 (4) .

[5]孙汉银:论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政治知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 .

[6]魏雷东:人本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 .

[7]陈日湘:信息社会的组织行为[J].经济论坛, 2001 (5) .

行为形成率 篇7

对于聚氨酯泡沫的动静态压缩力学行为研究, 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很多工作。例如:Green等[1]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系统对聚氨酯泡沫进行了高应变条件下的冲击加载试验。Tedesco等[2]也对聚氨酯泡沫进行了冲击加载试验, 其验证了应变率效应对聚氨酯泡沫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卢子兴等[3]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但实验结果中的试件的压缩应变只有0.1左右, 其结果不能获得包括弹性模量、塑性坍塌平台及密实化阶段的完整应力应变曲线, 难以准确的确定其各物理参数对聚氨酯泡沫等效压缩力学行为的影响。石少卿等[4]研究了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在爆炸和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吸能特性。胡时胜等[5]基于泡沫材料在动态测试中的难点对传统的霍普金森压杆系统进行了改进, 并系统地研究了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动静态压缩力学行为, 并详细讨论了其应变率效应的影响和产生机制。Stronge等[6]对冲击载荷下具有周期拓扑构型的多孔材料变形机制及其力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验证了速度效应对这一类多孔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当加载速度为30 m/s时, 其动态塑性坍塌强度比准静态条件下提高了20%以上。Deshpande等[7]也采用了传统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测试方法和直接撞击实验技术研究了高应变率 (约5 000 s-1) 条件下闭孔和开孔两种泡沫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并确定了这类材料的静动态力学属性没有明显不同, 其塑性坍塌平台应力受应变率影响不大。Dannemann等[8]在应变率为400~2 500s-1条件下对闭孔和开孔两类泡沫材料进行了冲击动态力学行为的研究。对于开孔材料得到了与文献[7]相同的结论;而对于闭孔材料特别是当相对密度大于15%时, 其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综上所述, 目前对泡沫材料的应变率效应及其产生的机制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因此, 有必要对泡沫材料在高应变率条件下的力学行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而鉴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系统开展对聚氨酯泡沫冲击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进而完善包括应变率、相对密度等重要参数的材料本构模型对于材料的优化设计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验材料与方案

对三种相对密度 (ρ=29.4%, 35.1%, 39.7%) 的聚氨酯泡沫进行了广泛应变率条件下的单向压缩实验。其中低速应变率实验 (小于100s-1) 采用万能材料实验机, 中速应变率实验 (100~102s-1) 采用冲击落锤设备, 而高速应变率实验 (大于102s-1) 采用霍普金森压杆系统 (SHPB) 。

传统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动力输出装置、撞击杆、入射杆、透射杆、缓冲保护装置和动态数据采集系统组成。测试试件处于两杆之间, 由动力输出装置发射撞击杆直接撞击入射杆的一端, 产生一个弹性波从入射杆撞击端面向试件端面传播。当入射波传到试件所在端面时, 整个试件将被轴向冲击压缩;与此同时由于压杆和试件之间的材质差异而引起的波阻抗差异, 入射波一分为二, 一部分反射波重新回到入射杆形成反射波, 另一部分则透过试件作为透射波进入透射杆。通过两杆上的应变片和前端信号放大设备分别把入射和反射波记录在示波器上。基于一维应力波理论, 试件在压缩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和应变率可以分别获得:

式中εi (t) , εr (t) , εt (t) 分别为杆中的入射、反射和透射的应变时程:为试件中的应变率时程;ε, σ分别为试件的应变和应力时程;A0为压杆的横截面积;E0, C0为压杆材质的弹性模量和弹性波波速:AS, L分为为试件初始横截面积和初始长度。而在加载过程中, 试件应力达到均匀后则有:

基于式 (4) , 式 (1) ~式 (3) 可以简化为:

采用式 (5) ~式 (7) 就可以获得测试材料的动态应力应变关系。

低速和高速应变率实验采用尺寸分别为φ34cm×20 cm和φ34 cm×10 cm的圆柱试件;中速应变率实验采用尺寸为φ34 cm×30 cm的圆柱试件;如图1所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三种圆柱试件任一方向的尺寸均在材料平均孔径 (0.2~0.6 mm) [9]的10倍以上, 因此本文不考虑尺寸效应对泡沫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结果

图2给出了三种相对密度的聚氨酯泡沫在低、中、高应变率下的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通过实验曲线可以看出:聚氨酯泡沫在低、中、高应变率下的单轴压缩曲线的形状和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都具有典型泡沫材料压缩的三阶段变形过程, 即:初始弹性阶段、塑性坍塌平台阶段和密实化阶段。其弹性阶段到塑性坍塌平台阶段的过程较为平缓, 没有明显的初始峰值应力。之后, 随着材料不断被压实, 其应力迅速增大, 曲线也从塑性坍塌平台阶段过渡到密实化阶段, 并且这两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点。同时, 通过对比三种相对密度的聚氨酯泡沫在相同应变率下的压缩曲线可以得出, 相对密度是影响聚氨酯泡沫材料强度 (初始屈服强度、塑性坍塌强度) 和刚度 (弹性模量、密实化应变) 的主导因素。而当材料的相对密度相同时, 其初始屈服强度、塑性坍塌强度、弹性模量均随应变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强, 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效应。

2.2 结果讨论

广泛应变率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表明, 聚氨酯泡沫的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具有泡沫材料固有的三阶段变形特征。对于低、中相对密度 (10%~40%) 的聚氨酯泡沫, 其弹性阶段的主要变形模式为胞壁弯曲和延展。随着应变的增加, 胞壁的局部应力逐渐达到临界屈服应力, 胞壁开始出现塑性屈曲, 即弹性阶段结束, 塑性坍塌开始。材料胞壁的塑性屈曲机制对应于应力应变曲线的峰值点及其之后短暂的应变软化阶段, 而塑性坍塌则主要影响泡沫材料的屈服以及后屈服行为。

此外, 三种相对密度的聚氨酯泡沫均体现出明显的应变率效应, 即相对于低应变率条件下, 材料的初始屈服应力和塑性坍塌平台应力都有显著的提高。许多文献对泡沫材料的应变率效应有过广泛的研究, 并得出如下结论:影响泡沫材料塑性坍塌应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材料局部化变形、微惯性效应以及材料的致密性。同时, 高应变率下塑性坍塌应力的提高 (即应变率敏感性) 主要由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 压缩过程中的局部变形导致试件在承受冲击载荷时冲击端泡沫被快速压实, 材料的局部应变率远大于其平均应变率。因此, 在胞壁的塑性屈曲形成过程中, 胞壁扭转和弯曲的惯性效应叠加且更加明显。第二, 密实化过程中伴随着胞孔的塑性坍塌, 此时胞壁之间会发生相互的接触、挤压和碰撞。其应变率越高, 胞壁相互碰撞产生的局部应力就越大。据此分析, 聚氨酯泡沫材料应该是应变率敏感材料, 而泡沫材料中胞孔的存在及其在压缩过程中的局部化变形、微惯性效应和致密性则是其应变率敏感的根本原因。

Gibson等[9]基于立方体单胞模型的变形分析, 提出了适用于广泛基体材料泡沫的塑性坍塌强度理论模型:

式 (8) 中ρ*、σ*pl为泡沫材料的密度和塑性坍塌强度;ρs、σys为基体材料的密度和屈服强度;A、B为材料常数。Gibson认为对于低、中相对密度的泡沫材料, B通常在1.4~1.6之间, 本文确定B=1.5。

考虑到泡沫材料在工业中的主要应用是缓冲吸能, 所以考虑应变率对材料塑性坍塌强度的影响, 对完善材料本构模型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工业应用与设计需要, Gibson修正了上述理论模型, 新的理论模型充分考虑了相对密度和应变率对塑性坍塌强度的复合效应:

式 (9) 中P为应变率相关常数。

图3给出了三种相对密度的聚氨酯泡沫在广泛应变率条件下的标准化塑性坍塌应力, 并基于实验值分别拟合出两个材料常数A和P, 如表2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 上述理论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相对密度和应变率效应对塑性坍塌强度的影响。

3 结论

对三种相对密度的聚氨酯泡沫分别采用万能材料实验机、冲击落锤和霍普金森压杆进行了广泛应变率 (10-3~103s-1) 条件下的单轴压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相对密度的聚氨酯泡沫材料均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 并且相对密度是影响聚氨酯泡沫等效力学行为 (弹性模量、初始屈服强度、塑性坍塌强度) 的主导因素。并基于实验结果和一个考虑了相对密度和应变率对塑性坍塌强度复合效应的理论模型, 量化了测试材料中相对密度和应变率两个重要参数对塑性坍塌强度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对材料的优化及其本构模型的完善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Green S J, Schierloh F L, Perkins R D, et al.High-velocity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polyurethane foams.Experimental Mechanics, 1969; (18) :103—109

[2] Tedesco J W, Ross C A, Kufnnen S T.Strain rate effects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shock-mitigating foam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93;165 (2) :376—384

[3] 卢子兴, 田常津, 韩铭宝, 等.聚氨酯泡沫塑料在应力波加载下的压缩力学性能研究.爆炸与冲击, 1995;15 (4) :382—388Lu Z X, Tian C J, Han M B, 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mpression on polyurethane rigid (pub) foam plastics under stress wave loading.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1995;15 (4) :382—388

[4] 石少卿, 张湘冀, 刘颖芳, 等.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抗爆炸冲击作用的研究.振动与冲击, 2005;24 (5) :56—58Shi S Q, Zhang X J, Liu Y F, et al.Studies on the properties of antidetonation and anti-penetration of rigid polyurethane foam.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05;24 (5) :56—58

[5] 胡时胜, 王悟, 潘艺.泡沫材料的应变率效应.爆炸与冲击, 2003;23 (1) :13—18Hu S S, Wang W, Pan Y.Strain rate effect on the properties foam materials.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03;23 (1) :13—18

[6] Stronge W J, Shin V P W.Micro-dynamics of crushing in cellular solids.Journal Engineering Material Technology, ASME, 1988;110 (4) :110—185

[7] Deshpande V S, Fleck N A.High strain rate compressive behavior of aluminum alloy fo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Impact Engineering, 2000;24 (3) :277—298

[8] Dannemann K A.Lankford J J.High strain rate compression of closedcell aluminum foam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0;293 (2) :157-164

[9] 梁书恩, 王建华, 田春蓉, 等.匀泡剂对硬质聚氨酯泡沫孔径及冲击性能的影响.塑料助剂, 2005;51 (3) :25—27Liang S N, Wang J H, Tian C R, et al.Research on influence of surfactant to rigid polyurethane foam cell size and foam impact property.Plastic Additives, 2005;51 (3) :25—27

礼貌言语行为形成的理据初探 篇8

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表现礼貌的语言行为手段以及对礼貌的判断标准不同, 因此, 生搬硬套按照某一文化背景构筑的礼貌原则, 或是按自己的礼貌准则去衡量另一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表现都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 不同的民族对礼貌的理解也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和评判方式也相差甚远。

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 构筑在中华文化这个大环境之下的国人礼貌语言观, 并借助中西文化来对国人的礼貌言语行为表达及形成的理据, 给予一些较为明确的界定。

因此, 有必要比较中西方文化, 总结、放大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从繁文缛节中研究和提炼国人能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的礼貌言语行为理据, 构筑简便易行、切合国情的、具体有效的礼貌言语行为观, 树立国人文明形象, 从而提升国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西方的礼貌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根据英国文化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认为他提出的“礼貌原则”是对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所提出的语用中的“合作原则”的补救。

(1) 策略准则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 。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 。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 (Agreement maxim) 。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但国内外的学者认为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其中包括:次准则之间的相互矛盾, 缺乏对第三方的关注, 缺乏对情景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关注。

二、国人信守的礼貌原则

纵观华夏文明史, 礼仪文化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 《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它们都记载了大量我国古代的礼仪, 《礼记·曲礼上》记载:“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 非礼也;来而不往, 亦非礼也。”告诉人们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论语·卫灵公》记载:“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告诉人们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论语·颜渊》记载:“民无信不立,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告诉人们要诚实守信用。《论语·子路》记载:“言必信, 行必果”, 告诉人们做人要守信用。这些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雍也》记载:“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告诉人们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 自己想被人理解, 首先要理解别人。《座右铭》记载:“施人慎勿念, 受施慎勿忘”, 告诉人们施恩于人不要再想, 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礼貌言语行为是建立双方相互尊重、信任、宽容、友善的良好关系基础上的,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中国历来强调的文明礼仪在现代社会中有着积极意义, 在言语行为活动中, 构筑礼貌言语行为的规范支撑点, 可以具体概括如下:

(一) “为他人着想”

就是包容和接纳, 就是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就是给他人以方便, 对他人以热情, 给他人以余地, 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 不求全责备、斤斤计较、咄咄逼人。

(二) “言必信, 行必果”

就是真诚、诚信、尊重, 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

(三) “施人慎勿念, 受施慎勿忘”

就是感恩、是认同、是回报、是钦佩。

这些为礼貌行为的理据和基点, 用以践行国家所倡导的文明公约, 引导国人的礼貌言语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表现礼貌的语言行为手段以及对礼貌的判断标准不同, 因此, 生搬硬套按照某一文化背景构筑的礼貌原则, 或是按自己的礼貌准则去衡量另一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表现都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 不同的民族对礼貌的理解也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和评判方式也相差甚远。

洞察礼貌言语行为的民族性, 打破用西方的礼貌观来衡量国人的礼貌言语行为的误区。总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提炼国人礼貌言语行为规范理据, 并诠释以此来践行礼貌言语行为的基点和意义, 从而扎实有效地执行礼貌文明公约, 体现在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中国人的彬彬有礼、不卑不亢的礼貌风度。

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言语行为的准则差异, 指出了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 基于中国文化概括出构成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言语行为的理据。

关键词:礼貌,言语行为,理据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4]邓世俊.礼貌原则与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行为形成率 篇9

为了学生灿烂的明天, 也为了更好地施教, 探究、解析中职越轨学生的心理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心理特点

越轨行为, 主要是指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生活准则等方面背离或违反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他们的表现有如下特点:

1、是非观混淆。这类学生大多从小娇生惯养, 个人主义强、私欲重, 分不清是非、美丑, 判断标准错位。

2、享乐观至上。这类学生喜欢赶时髦、出风头、讲排场, 抽烟、喝酒、赌博、上网, 追求高档消费的生活方式。

3、人生观低下。这类学生往往缺乏远大理想、追求目标和坚定信念, 思想境界很低。

4、拉帮结伙, 讲哥们义气。

这类学生以帮朋友打架为光荣, 以哥们义气为重, 有时仿效西方黑社会或影视中的帮会组织, “磕头结盟”。

二、形成原因

中职学生越轨行为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1、家庭因素。

一般有越轨行为的学生, 多因父母离异或家庭生活不和, 缺少家庭温暖和父母应该赐予的爱, 从而导致他们否定人生价值, 对前途失去信心。也有一些父母把子女视为“掌上明珠”, 从小娇生惯养, 有求必应, 使他们形成了惟我独尊, 极端利己的价值观念。还有一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 以成绩多少论高低, 轻则训斥, 重则打骂, 严重地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导致思想行为偏激, 出现越轨行为。

2、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上有一些腐败、丑恶的现象屡屡出现, 对青少年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不少人都忧虑地说:“不能让青少年教育变成‘5+1=0’。”所谓‘5+1=0’, 就是指5天的学校教育加上1天的不良的社会影响, 其教育结果等于0甚至等于负数。

3、学校因素。

以往的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一些教师德育工作措施不当, 少数教师对有越轨行为的学生厌恶嫌弃, 态度粗暴, 轻则讥讽挖苦, 重则拳脚相加, 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从而导致这类学生混学或辍学, 造成学校教育严重失调。

三、预防措施

1、爱为前提, 施以情感教育。

人皆有自尊心, 皆有人格尊严, 尤其是有越轨行为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 更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2008年我接了一个新生班。初来乍到的学生还比较腼腆、内敛, 没有暴露他们本来的面目, 但过了一周, 班里的不良势头便浮出水面。开始时班里的一名学生经常在间操或午休时间跳墙而走。经过了解才知, 班里有一个“大姐大”, 看到哪位不顺眼, 就伙同外班十几人将其“修理”一番。面对如此的“刺儿头”, 我决定先入为主。在一个恰当的时机, 我把她找来, 和风细雨与她拉开了“家常话”。她毕竟是孩子, 看我对她还不错, 便渐渐消除了防范, 向我敞开了心扉, 既讲述了她的家庭、学校, 还讲述了她的自以为了不起的“越轨事迹”。看着既天真、稚嫩, 又顽劣种种的她, 我没有报以嘲讽、嫌弃, 而是泰然处之。正是这种平静与尊重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便施以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取得了她的信任, 活化了我们的师生关系。

2、细心为导向, 发挥教育疏导功能。

细心, 即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行为等状况,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爱好兴趣, 尽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 及时鼓励、表扬┄┄这样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均了然于心, 才能因材施教。

班里的李烨是最令我头痛的一个学生。她对学习没兴趣, 脾气又暴躁, 经常遇到一点儿小事就暴跳如雷, 甚至大大出手。无论是苦口婆心的教育或是声色惧厉的批评均无济于事。我一次次苦心策划的转化计划都宣告失败, 但又不忍放弃。于是我翻阅了有关的教育读本, 参照其中的“成功教育典范”对她进行了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教育活动, 千方百计地创设机会让她获得成功, 细心注意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及时给予恰倒好处的表扬。

3、表扬为手段, 加强耐心教育。

对于有越轨行为的学生, 不仅应施以爱心、施以细心, 更应施以耐心。有越轨行为的学生, 他的越轨行为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 要改变他的不良行为及思想, 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如班里的安琪同学, 打人、骂人、恶作剧、小偷小摸无所不能, 批评教育的话她当耳边风, 当面一套, 背后一套, 屡屡犯错, 怎么办?在一次劳动中我偶然发现这顽劣的学生劳动起来竟那么积极, 不怕脏不怕累。于是我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 还让她当劳动组长。表扬是对学生良好思想行为的肯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 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终于, 我高兴地看到她逐渐有好转的迹象了:学习兴趣浓了, 纪律好了, 性情稳定了, 爱帮助人了‥‥‥总之, 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孺子”居然可教也。

4、以诚为本, 施以全面教育。

学生越轨行为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单单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经常采取多种形式同这类学生的家长沟通, 及时交换孩子在校及家庭中的情况, 一方面提醒他们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法, 要多给予爱心, 切忌打骂;另一方面, 帮助他们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每个孩子, 生来都是一块宝, 都有实现生命价值的愿望。为了圆他们的这个梦想,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给予一定的条件和机会, 这对于有越轨行为的学生尤为重要。

总之, 要教育好越轨行为的学生, 就要遵循教育规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讲究教育方法, 注意教育技巧, 使我们的学生不仅有丰富的知识, 熟练的专业技能, 还有豁达的胸怀, 强健的体魄, 优雅的举止, 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只要大家同心协力, 就会拨开越轨行为学生心中的迷雾, 还给他们一个绚烂的明天。

摘要:越轨行为, 主要是指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生活准则等方面背离或违反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这些学生虽然为数不多, 但影响面宽, 破坏力大。分析、研究越轨学生的行为特点、产生的原因, 及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 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越轨行为,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形成原因,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彦章, 《浅议中学生越轨行为的形成及对策》, 《青年教师导报》, 2001年。

行为形成率 篇10

一、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形成机制

(一) 企业规模扩大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 各大企业为了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开始采取相应措施扩大自身规模, 并开拓自身市场发展空间。此现象的发生, 导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一方面, 企业为了扩展自身发展空间, 开始优化企业内部管理, 提高企业产品生产效率, 并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 为企业本身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另一方面,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产品的生产环节也会随之变得更为复杂。因此, 其对企业生产工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若企业员工专业技术达不到企业发展的需求, 那么在企业产品生产中问题的出现将危及到企业生产的整个工作流程, 对其生产造成较大影响的同时, 也会相应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企业规模的扩大不仅扩大了企业发展空间, 为企业赢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其也促进了经济法主体放大效应的出现[1]。

(二) 生产链形成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在发展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制定了相应的生产链。由于企业生产链涉及到企业各个不同的产品生产环节, 因此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企业中的生产链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故障, 那么问题的产生不仅会影响到产品生产质量。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危及到各个产品生产企业经济法主体, 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另外,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 促使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与其他企业协作完成。例如, 美国某波音飞机生产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就与几十个国家合作完成了飞机零件的生产。此种生产方式下, 就促使企业间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生产链, 因而放大效应在经济主体法中逐渐凸显出来[2]。

(三) 连锁反应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开始将发展重点放在市场体制的完善中, 在对此其进行完善过程中, 经济要素之间就逐渐形成了连锁反应。即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若某项经济要素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等出现了故障, 那么其他经济要素也会因此受到波及。例如, 在某一工程建设中, 若物资成本突然提升, 那么该工程的施工效率、成本投入量等都会受到影响, 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受到了连锁反应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必须提高对连锁反应现象的关注, 并在产品生产时充分考虑经济法主体的放大效应, 以便能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对经济法的影响

(一) 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影响

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社会本位思想是经济法的基础理论, 但是在社会本位思想中其强调在社会生产中要公共利益的保护行为放在产品生产首位。但是, 随着经济法主体放大效应的出现, 公共利益与其他利益之间紧密相连, 因此, 可以看出经济法主体行为将严重影响到经济法本位思想;第二, 人们之间经济联系紧密性的加强, 导致人们之间的经济方面开始相互依赖。因此, 若人们之间的某一个人经济出现问题时, 将严重影响到其他相关人员经济的提升。

(二) 对经济法制度建设的影响

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产生也将对经济法制度的构建产生一定影响。例如, 在经济法制度内容的制定中,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有利的安全保障, 要求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 若产品的质量出现了问题, 那么企业必须及时对该产品进行召回, 从而将产品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但是由于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产生导致产品生产厂家经济关系变得日益密切, 因此, 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也导致其影响范围被相应的扩大。

三、结论

综上可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经济法主体行为逐渐凸显出放大效应, 该现象的发生, 导致企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变得日益密切, 此现象的产生在加快了企业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 也给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即若企业中一方在产品生产中出现故障, 那么其负面影响将危及到与其合作的各个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 为了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发挥经济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积极作用, 解决负面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 经济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得更为密切。在此背景下, 我国市场经济为了与外资经济协调发展, 必须大力推广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机制。本文从经济主体行为放大效应形成机制的分析入手, 并详细阐述了经济主体行为放大效应对经济法的影响, 旨在其能稳固我国市场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关键词:经济法,放大效应,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宇松.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对经济法的影响[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23 (11) :112-114.

上一篇:透明财政下一篇:碎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