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形成

2024-07-31

培养形成(精选12篇)

培养形成 篇1

我国宋代理学家程颐说:“教未见其趣, 必不乐学。”高中语文课堂显现出的弊端是: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正在被消解。我们认为如果学生的认知、理解、体悟和创新能力被消解了, 而只是在识记, 那么学生就成为提线木偶了。

作为一所农村三星级高中, 我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顺应新课程的潮流, 抓住机遇, 占据主动, 我校语文组开展实施了“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这一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学习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力求认识世界, 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 是使学生把社会和学校教育的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动力。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进行了一些研究, 并积累了些许资料和实践经验。

一、探究体验, 培养学生的“情趣”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 也是人们的心理需要。学生本身具有情感潜能, 这种情感潜能在外界刺激下很容易激发出来。但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这种潜能激活快, 消退也快。实际上真正稳定的情感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形成。体验, 即通过亲身经历或实践来认识事物。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体验式学习的内容、材料、手段非常丰富。但教师的设计教学要注意从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出发, 并注意学生的亲自实践和现场感受, 引导学生自觉、自发完成, 不能强迫, 因此教师只能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情趣。

1. 发掘体验语文教材中的趣味信息, 创造情味。

语文教材中的趣味信息需要师生在课堂上发掘体验。文题是文章的眼睛, 我们可以对文题进行艺术性的板书, 分析文题结构和文题修辞来初步探索作品的内涵。我们也可以探索作者笔名、作品集名的来源, 利用介绍作者、作品的机会, 适当介绍其由来, 引发学习兴趣, 强化记忆。我们还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引文帮助理解文章。对于小说可以利用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的常用之法。另外, 我们在文本解读时还可以通过切入文字文化知识, 引进名言、史实、谚语等来创造情味。

2. 运用表演、加强互动、对话、协作创造情趣。

表演、互动、协作是学生自身的体验、师生之间的体验和生生之间的体验, 这些体验之间的交叉体验是支持学生思维发散的基石, 可以实现学生主体和学习的沟通。

每一个学习者其实都有一种尊重生活事实和跟他人充分沟通合作的愿望。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协作”“会话”中对知识的理解从一个水平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如高中语文第二册作文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一节, 在学生掌握了“生变化, 兴波澜”的基本方法后, 我设置了四位男同学合作叙述打篮球过程中的波澜和四位女同学叙述女生宿舍发生的一件波澜小事的题目。同学们充分合作, 课堂轻松愉快, 效果良好。

表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自我创造的成就感。对于戏剧单元和小说单元的教学, 我们都可以恰当地利用这种方式创造情趣。

二、引发反思, 形成学生的“志趣”

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 应用的价值在于创造。我们在知识的教学中不能就知识教知识。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就是为了实现学科之间、知识与人、学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将科学—现实—社会—未来联系起来思考, 并启迪学生进行反思, 开阔视野, 全面思考问题, 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形成自己的“志趣”。

1. 基于真实任务, 创造志趣。

真实性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有意义的。创造趣味情境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认识社会和体会人生是多么重要。这是维持学习语文的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如《劝学》中“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我变换为富有情趣的讲述:土多为山, 空气遇山上升, 冷却降雨, 这是地理知识;积水才有蛟龙, 这符合生物学中食物链的原理。学生由此进行了学科知识的迁移, 更深刻地理解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伟大和语文的实用性。

2. 联系生活, 创造志趣。

我们的语文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 我们的课本反映的就是周围的世界, 就是太阳、树木、花朵、云彩、蝴蝶, 各种颜色和声音,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万象百态。联系生活做到合乎学生的年龄、阅历、理解力, 以及思想实际, 目标明确, 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志趣。例如, 我们的校本课程《作文与生活》部分内容如下:

生活中观察与提炼包括:在学校生活中观察、思考和表达;在家庭生活中善于发现和积累;在社会生活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生活中的作文包括:写真生活作文;心语生活作文;情境生活作文;想象生活作文创新与个性包括:积累与生活———眼光的个性化;思考与生活———思想的个性化;表达与生活———艺术的个性化。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以生活为本源, 引导学生与生活交流、对话, 从而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高尚志趣。

3. 开展研究性学习, 形成学生的志趣。

研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个具有完整过程和程序的教学模式, 又可以是一种教学特点, 其突出特征是以解决问题、认识事物为过程,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最终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语文课堂教学内的研究实际上大多以“问题导向式”学习的形式出现, 而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引导语的亲和力, 激励语的鼓动性, 以及研究方法的指导性, 决定着研究的展开情况;问题的适度性、价值性与研究的组织形式决定着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归纳和提升决定了学生产生希望继续研究的“志趣”。

学生在课外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要注重检查学生研究的完整过程, 不能半途而废, 并从中学习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不要勉强追求研究的结果是否有实用价值。其实, 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要使学生认识到, 创造就由此产生。教师恰当地对其闪光点加以表扬, 并且真心诚意地学习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和新问题, 学生的自尊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并产生再研究、再学习的欲望, 这样良性循环, 学生就会为将来做准备, “志趣”就会由此形成。例如, 我们开展了“广告语的文学色彩的研究”、“孔子、孟子、荀子比较研究”等研究性学习, 都取得了预定的效果。

如果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学生就会乐于接受;如果学习是一件苦差, 学生即使接受, 也早晚会累趴下。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 没有情趣的学习是冷漠的, 而没有志趣的学习就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灵活地运用有效教学手段, 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才能把语文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智慧。

培养形成 篇2

一、内容是引力。

要想培养学习习惯,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习惯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有了正确的方向才会有正确的行为。今年我担任的是五年级班主任,这个班级是我从一年级跟上来的,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基本养成,但在学习习惯方面还较差,因此,我把这方面作为工作重点。那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习惯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产生自觉动机。因此开学初我对学生提出了学习上十二方面的内容1.写字规范2.听课专心3.作业认真4.学会思考5.用好工具书6.积累词句 7.勤写日记。8.敢于提问9.学会合作10.读课外书11.学会预习12.知识梳理,让学生记在心中,然后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哪那一条没做到,那一条做到了,结果发现,做得好的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做的不好的成绩较差。这说明这些同学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严重为题:比如:我班的苏阳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忽高忽低,不稳定,他的字迹潦草代表尽管他有聪明的脑袋但是没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吴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可以说

明他聪明但是不虚心,也可以说明他没有良好倾听的学习习惯,陈鹏回答问题他的语言表达不流畅准确说明他没有积累词句的习惯;李峰他的思维不清晰活跃说明他不善于动脑思考,不善于质疑和表达这样他们找到了自己成绩不好的原因原来都是学习习惯惹的祸,而且他们针对提出的内容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写下了自己的承诺。

二、兴趣是魅力

习惯培养要从兴趣开始。养成习惯,就是要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苦的。虽然如此,但我们尽量不能用苦行僧式的训练方法,如果光是让孩子苦练,孩子会感到厌烦。所以,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如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例如,在课前准备这个学习习惯培养上,我们班级是这样做的:学生在上完一节课后是不能马上下课的,他需要把下节课的学习用具准备好放在桌子的指定位置然后再下课。当下一节课打铃时,学习委员袁硕马上喊“准备上课”。然后开始背诵或唱歌坐好等待老师来上课。如果有的孩子没有坐好或者动作慢这时候班级的红领巾监督岗就发挥了作用及时减分。天天如此,学生都养成了课前准备的好习惯。再比如语文课的预习,我教学生读三遍书的方法,第一遍划出字词,读准字音,带生子的词读三遍,第二遍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意思。不能理解的画上问号。借助工具书理解词的意思,学习生字的意思并组词,最后找出形近字来记字形,这样从音形义方面学会了生字。读第三遍课文了解内容,不懂得地方做记号。我想方法教给学生了,学生一定能完成任务,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有一半的同学对这样的预习作业偷工减料,后来我想了一个调动预习积极性的办法,对预习作业第二天早自习各小组用游戏的办法检查。这个游戏

就是组内或全班开火车用有节奏地拍手想,有节奏地拍肩说的方法,汇报字词学习情况,谁说错了谁下课表演节目,结果学生的兴趣大增,以后的预习作业都能认真完成,字词方面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由此,我感受到了兴趣的魅力。

三、爱心是动力。

对于一个20人的班级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特殊家庭的孩子。这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造成了困难。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用更多的爱心去呵护他们,去关心他们,比如我班的张娜,韩雪。袁硕从小父母离异,跟年迈的奶奶。姥姥生活,有时一句真诚的话会让他解除烦恼,一件温暖的衣服,一个甜甜的面包会让他成为学习的动力,他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一向优秀,成了同学们的一面镜子。还有我班的齐宇航,他在学习上的“懒”是出了名的,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不怕大家笑话,我用三年的时间才使他改掉了这个坏习惯,这三年中真是绞尽脑汁,用过的方法无论严格批评还是及时鼓励都无济于事,面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我思索再三,不能发火,要用爱去触动那根懒神经,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耐心说服,只要心诚,水滴终能石穿。于是我经常和他促膝谈心,一面细心观察,捕捉最佳教育时机。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他发烧呕吐,我顶着寒风骑着自行车带着他来到诊所看病,他很受感动他说谢谢老师,我说你真想谢谢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好学生。他听了我发自肺腑的亲切语言,连连点头,似乎真正领悟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以后,他变了,上课积极动脑发言,彻底改掉了不完成作业的的坏毛病。由此我深有感触爱的力量真是神奇无比的。

四、严格有效力。

习惯培养要严格。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标准,在和学生一起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有时候对学生进行训练,会随着自己的心情进行,心情好的时候,学生做得不太好也可以放过去;心情不好的时候,学生做得好,看着也不顺眼;有时候心情不好就不管学生,心情好了就对学生严格要求,恨不得一天训练出来一个品行优良的人。比如开学初我要求学生每天早晨练习口头作文五分钟,开始严格,后来放松了、结果毫无效果。

五、坚持是胜利

习惯培养贵在坚持。培养一种习惯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因此习惯培养要抓反复,反复抓。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由于人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学生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对孩子进行训练时,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孩子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的,也要反复抓。比如在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习惯培养上,我吃了很大亏,开学前段时间我注重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和习惯,那时候,每天每节课几乎都能重复和引导这一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重要性。刚开始学生能非常准确而且效果非常好地抓住能够表现文章中心或人物性格的词句并且能够加以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一段时间以后,自我感觉良好,渐渐松懈了对这一习惯的培养,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的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下降,有的同学是在应付了事,没有真正的自己的理解,有的只是象征性地画了基础语句。我充分意识到这一现象的危险性,便马上重新抓起这个习惯的培养,包括现在也在抓,尽管效果还没有

达到我要求的那样地好,但是也在慢慢地进步当中。所以,习惯的培养需要重复和坚持。

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与形成 篇3

不同个体由于语言感觉能力和语言实践量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有些人能从别人的语言、语调、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等准确把握别人要表达的超出文字本身的含义。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如果能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

一、音形结合,适时音标教学

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重,听起来别扭生硬,会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学生开始学单词时,教师就可以结合音标进行教学了。可经常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需要注意时必须用音标,而不能用汉语。音形结合,不仅能使学生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该词的拼写形式。

二、必须注重朗读背诵

众所周知,中国的旧式私塾是书声琅琅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是学习汉语的方法。对于学习外语,道理也是一样的。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记得我上初一开始学英语时,觉得非常有趣,每天都读书、背书,觉得是一种享受。当时根本不能从时态、语法方面来理解那些句型,但是可以通过朗读、背诵看出作者是怎样把内容说清楚的,如果自己有同样的或类似的内容要说,就可以模仿,就可以尝试。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精选材料,让学生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还经常插入一些英文小诗、谚语、绕口令等让学生朗读。学生最爱读且对训练读音很有提高的一段是:Peter Piper picked a pack of picked peppers﹒If Peter Piper picked a pack of picked peppers,where's the pack of picked peppers Peter Piper picked﹒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扩大知识面,我还精选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名篇佳作来训练。上课时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背,把每个音节读出来,不能含糊其辞,把握单词重音、句子语调、意群停顿。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在班举行朗读比赛,让学生上台朗读。

三、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量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四、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创设听说环境

1﹒复习(Revision):吸引注意,温故知新

上课伊始,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丰富的课间十分钟迅速转移到课堂中来,这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这一有效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有鲜艳的情绪色彩的对象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若学习材料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人入胜。如字母教学时,学习新的字母之前,先播放一段英语字母歌的动画,有趣的画面,轻快的音乐,吸引学生在无意识中进入了英语课堂,还复习了已学内容。

2﹒导入(Presentation):以景激趣,顺水推舟

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育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的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也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佳,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兴趣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愉快的接受它,学习它,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它。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兴趣。

五、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能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有力地说明了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课内外多给学生创造情景和气氛。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中国学生缺少自然的英语环境。因此,要增强语感,必须多创设英语环境,尤其是英语听说环境,使学生时时沉浸在英语的海洋中。

首先,教师上课必须尽量用英语授课。从第一课开始,走进教室尽量少讲母语,兼用手势、眼神、音调、动作等作为辅助手段,让学生专心听,然后学着说。长期坚持下去,定会有收获。这种方法对创设英语氛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大有益处。当然作为英语教师,自己的英语口语必须尽量纯正地道,抑扬顿挫,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享受。

其次,课堂上开展各种听说活动。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英语的海洋里游泳,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运用录音机、投影仪、语音室、多媒体等创设英语听说情景。幽默地道的原声录音带,生动有趣的画面,特别是多媒体教室的动态,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听说欲望。上课时还可通过英语值日生汇报、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讨论问题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提高口语能力。

再次,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多给学生说英语用英语的机会。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忆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和双语课堂教学等。唱歌学英语,是一种欢乐的英语学习方式。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交际广泛、好学好动的特点,更适合通过英文歌曲的模范、演唱,提高自己的发音、语感等水平。尤其是随着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可以开展英语晚会、英语即兴表演、各种模仿秀等英语课外活动。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许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联系此来教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也是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其他学

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

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增强英语语感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产生歧异,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总之,语感是一种难以明状,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之所以“最要紧”,是因为有了较强的语感,也就有了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了这个基本功,也就有了日常交际的能力了,学习英语也不例外。搞好英语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4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教授《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时, 先板书“春天”,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 以及在春天里想要做的事。学生畅所欲言时, 笔者话锋一转:“亲爱的同学们, 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我们一样, 享受这美好的春天, 享受这灿烂的生活。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阅读兴趣霎时被笔者的话激发出来, 很快地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与探索之中。

二、深入诱导, 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文本稍作改动, 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此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时, 笔者将文本改编成为另外一首小诗, 学生看到改编后的小诗非常兴奋, 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阅读当中。待学生读过改编的小诗后, 笔者引导学生重读文本, 寻找文本与小诗的异同。小诗中的美好景象和文本中战后的惨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 从而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憎恨战争, 呼唤和平。

三、详实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从照搬资料上升到理解和运用资料的程度, 中年级的学生要想对资料进行过滤、筛选、组织, 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还需要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在本课教学中, 笔者先请学生说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然后出示笔者查证后得到的可怕数据, 笔者用低沉的声音, 配上哀伤的音乐朗读战争是残酷的, 战争是罪恶的, 全世界的人民都要制止战争, 维护和平。查阅资料不但能够补充文本内容, 而且能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引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诗人四次喊出:“这究竟是为什么?”其实学生早已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同样的呼喊与质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所以, 笔者适时地设计了引读, 创造性地运用了文本语言, 采用“不禁要问”“大声地问”“重重地问”“痛心地问”等语言形式, 一次比一次强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有效地增强了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种激情阅读, 不仅使学生的心灵同作者产生共鸣, 而且把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五、将“我要读”和“我要写”联系起来

阅读中, 教师通过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走进课文;阅读后, 教师通过提示, 让学生走出课文, 使文本得到升华。学生在激情阅读、充分朗读之后, 内心情感澎湃起伏, 成功地从“我要读”转变为“我要写”, 创作欲望迸发。这时, 笔者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诗句进行创作, 达到有感而发, 有感而写, 不写不快的目的。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 写作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 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 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反过来, 要走自己的思想路线, 应从阅读别人的思想路线开始。关于阅读和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理解为:有吸收才有释放, 吸收得越多, 释放得才能越多。

六、分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形成 篇5

直觉重要的是发现在发生什么

管理学科是一门经验学科,学习管理就是为了“鉴往知来”,做管理决策一般都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一般都是通过以往积累的经验来预期未来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而经验是受制于情境、背景和环境,一旦情境发生变化,那么以往积累的经验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有一则救活队员的故事。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发现,消防队的救活队员在面对不同的情境下,应急能力是最强的。在一次救火过程中,火势异常,救火队长下达撤退命令10秒后,整栋房屋都倒塌了。为什么这位队长能做出这样精明的决策呢,他对记者答道,我感觉不对,

这就是直觉。直觉又叫“专家直觉”,心理学的解释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决策”,也就是你可以看出眼前的情况和过去发生的情况的相似或差异点。

遇到问题不要急于该怎么办

汪教授强调,事务主义者和决策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表现是不同的。事务主义者强调怎么办,而决策主义者强调的是在发生什么。因为只有明确了情境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形成专家直觉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亲力亲为,就是靠个人累积经验获得的直觉,这类直觉的特点就是记忆深刻但耗时;另外一个是学习,这种方式是间接的经验积累。拿破仑在26岁是第一次出征战场就大获全胜,这是为什么呢?后来在拿破仑的自传中我们发现这场战役与他所学习到的83场战役中的一场极其相似,他把以前的经验战术用了上去,结果取得了胜利。这里的直觉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考虑问题点线结合形成思路

汪教授致辞,一个完整的思考问题的思路是由点线结合起来的。所谓点,是指突破现象,洞悉最本质的问题。而线则是丰富脑子中的“因果链条”,也称为思考路径。思考营销问题的路径,分为线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在面临问题时,是不是换着顺序走,而使发展尽可能有多的可能。

思考营销问题的四步路径:第一,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即是明确问题的本质,通过现象洞悉问题的本质;第二,抛开偏见,发展尽可能多的可能性,经验往往束缚人们的思想,应打破思维空间,朝着问题可能发展的不同方面去延伸;第三,明确情境和目标,很多时候思考问题有千万种方案,但一定不能离开了具体问题的情境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第四,选择合适的方案,从效果、成本、时间等方面来选择。

培养形成 篇6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学习动机;培养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为了考试升学。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养成教育,而把学习动机当作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或只靠管、卡、压及考试升学等简单化的做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就错误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一些学生在反复考试的失败中或升学无望的情况下,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并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产生学习无用思想。另外,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也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一个原因。

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求教师转变和更新观念,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深入钻研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地创造性地加工设计,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突出数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学生有了应用的需要,才能形成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其良好学习动机。

下面笔者结合“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整理与复习”的几个教学环节作一简要评议。

一、情境诱导,产生数学应用欲望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如此。教师要重视教学中导人的艺术,不能简单草率地处理,如果在导入时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情境,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能迅速调动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使其积极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片吧,课件播放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师:你喜欢一体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一休是个聪明的孩子,今天他要来考一考大家,他要和最聪明的同学交朋友,你敢挑战吗?教师接着说:为了改善一些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现在迫切需要建设一座希望小学,在建设过程中,一休有许多问题需要大家来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有关的,

这样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激发了竞争意识,唤起了他们的爱心,他们感到建设希望小学很有必要,也认识到建设希望小学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从而产生应用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技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善于钻研和组织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或调整,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力求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希望小学计划招收450名学生。根据办学标准,学生人均占地面积至少要达到26平方米。请你根据下面几块土地的情况,选择一块土地建学校。

(一)平行四边形土地。底长130米,高90米,单价:每平方米20元。

(二)梯形土地。上底78米,下底80米,高150米,单价:每平方米16元。

(三)三角形土地。底长156米,高150米,单价:每平方米14元。

通过这样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没有这些知识,就不能正确计算这些形状土地的面积。而在购买土地时,不但要考虑形状和面积,还要考虑价格和使用价值。这就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而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首先就要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并且,学生在分析和计算中提高了应用的技能。

三、课后调查拓展,体验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因此,要让学生深入生活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事事离不开数学,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中,

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整理与复习”教学结束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多边形的知识,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这样,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感受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最大的动力。 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激发, 就会积极参与, 努力探索。 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 兴趣是专心倾听的根本。 因此,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 在课堂上, 教师应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 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 力求语言生动有趣, 条理分明, 使课堂引人入胜, 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 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 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 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 针对这一情况, 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 让他们做小老师, 对发言的同学作评价, 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 不足在哪里, 你给他什么建议, 等等。 很多时候, 由于这一环节, 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 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 更快更牢固地掌握课堂知识, 语言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 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会在多方面体现弊端:做练习时不会审题, 读题目时只读一半, 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 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 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 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 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 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 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 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 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 不作深入思考, 而是凭着感觉做。 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 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 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 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 看到“多”就用加法, 看到“少”就用减法。 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重要。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 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 在数学教学中, 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低年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主观意识差, 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 别人说什么, 他也跟着说什么, 不经过思考。在课堂中, 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境, 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 要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 提问学生时, 要多方考虑, 照顾各层次学生。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 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 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 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回答, 及时鼓励他们, 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 就及时给予表扬,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 学生的潜能是不竭的宝藏, 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 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 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 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如:我在教学《统计》时, 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 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 几辆公共汽车, 一遍放完后, 很多同学都说:“老师, 太快了, 再来一次。 ”我不吭声, 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再播放了一次, 播完, 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 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 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地记录下来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 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 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 1分钟视频播完后, 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 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 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入手, 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 先让同学都照照镜子, 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 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 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 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 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良好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 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为创新奠定基础。 如:我在教学“5的口诀”时, 给学生出了很有兴趣的一道题, 我问:你知道罗老师今年几岁吗? 猜出来有奖品。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 横排7颗, 有5排我接着说:“罗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 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看法, 有的说:我把7看成6, 就有5个6, 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 再加2个5……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整理与内化。

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篇8

一、人际交往概述

所谓人际交往通俗地说, 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往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 总是难免与人交往, 每一个人类个体离开他人, 离开了社会、群体, 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世的。尽管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对于“人际交往”都并不陌生, 但是, 当社会心理学家对于这种社会生活现象进行研究的时候, 已经给“人际交往”这一概念赋予了丰富的心理学的内涵。社会心理学中所使用的“人际交往”, 一般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 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比如,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 以及团体与团体之间, 都是通过这样的活动, 从而使自己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的。

二、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方式,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人类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多种形式才得以实现, 人际交往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际交往直接影响、推进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代信息化的社会发展中, 伴随着人际交往形式的多样化, 人际交往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越来越重要。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 就像陆地上的船, 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们学习知识、进入社会、了解自我、获得爱情等, 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没有良好的的人际交往能力, 既无法取得成功, 也不会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心的健康。对于学生来说, 面对当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对人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 他们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众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 而在综合素质里面, 最重要的当属学生的交际能力了。即使是在学校里面, 人际交往能力也一样重要, 它是形成和塑造自身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

三、树立形象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教师必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注意自身的语言美、行为美, 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约束学生。处理问题讲究方式方法, 学生自信的品质是在被信任被尊重的氛围当中培养起来的, 教师必须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对人热情、宽容、有礼貌, 能倾听学生的心声, 不能讽刺、挖苦后进生, 不能自私、偏执, 不发脾气, 保持愉悦的心境参与学生的学习。

四、指导学法

交际要想取得成功, 就得学会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交往的方法首先是语言交流, 即掌握与人交流时说话的语气、音量、内容等方面的技巧。教师应教给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使用礼貌用语, 如“您好, 谢谢, 请, 对不起, 再见”等。要想争取对方了解你, 信任你, 尊重对方是交往的切入点。此外说话内容要简洁, 语气音量也应让对方感到亲切, 乐意接受。其次是非语言交流, 即身体信号, 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等。非语言的表达方式能更有效地反映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充分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使交往达到预想的效果。

五、加强实践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方法后, 教师应课内外结合, 积极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自信、自强是创造性学生具备的必要心理素质, 教师课前准备就必须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 以发展为核心, 以自学为基础, 以整体素质的发展为取向的课堂结构,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交往, 在交往中学会有序、有理有情、有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特别注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激活学生的动作、语言, 使之把情稳含于语言、动作表达中, 做到情真意切, 逐步提高交际水平。课外, 教师可组织一些活动, 提供运用交往技巧的机会, 强化训练, 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其掌握交往方式, 如做游戏就是学生熟悉喜爱的一种合性很强的活动形式, 通过做游戏, 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别人或让别人理解自己, 学会与他人合作、相处、交往, 感受其中的乐趣,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自信心, 使学生交际能力得以逐渐形成。

六、调动积极因素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人友好交往, 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的快乐。但正确与人交往不是一二次就能形成的, 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 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适当加以点拨启发, 如下课时, 几名学生在做游戏, 有一名学生上前抢过沙包就玩, 引起几位同学的不满。教师发现后, 抓住这名学生也想一起玩游戏的心理特点, 及时指出他的优点和缺点, 告诉他应该怎样做, 才能使其他同学乐意和他一起玩, 并让他试做一次, 使他尝到友好交往的乐趣, 掌握正确与人交往的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学生能主动交往, 善于交流, 形成健康的个性, 从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永大.交际法在中国需要“急诊”[J].中国教师, 2006, 33-35期.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教学——理论, 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培养形成 篇9

要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其中尤以促使学生养成长期自觉锻炼的习惯, 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最为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完成以上目标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参加体育活动。针对这种情况, 我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及活动热点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调整了教学内容, 但是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不爱活动的那几个人, 不管什么项目都不爱动。那么,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会不会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有关?我有了想探索的想法, 为了能正确地反映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 我对目前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得出以下结论。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形成, 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外界条件的影响

1. 家庭环境 (社区文化环境) 。

家庭居住的环境对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反映出居住在文化区即居住在高校及科研单位周围的学生, 从小受到校园氛围的影响较大,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就对“大”学生们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有了表面的认识, 在头脑中形成了初步的印象:自由、有趣, 从而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2. 父母爱好 (家庭) 的影响。

家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对某一体育项目的执著热爱, 给予小孩子的心灵印象特别深。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受其父母影响就会很大, 加之父母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 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孩子从小就有了情感上的体验, 形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在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中, 从小被父母带领着参加体育锻炼的占有一定的比例。

3. 大众传播媒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各种高水平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及现场直播节目增多, 深深地吸引了那些喜欢偶像、追逐“明星”的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美国NBA的引入, “飞人”乔丹的出现, 使他们在篮球运动中尝试模仿他们的高难动作, 激发了学习兴趣, 促进了技术的学习及掌握;屡战屡败的中国男子足球, 虽然让球迷伤透了心, 但是“铿锵玫瑰”的表现又让他们充满了信心。因此你经常会看到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在像模像样地踢着小皮球。

4. 经济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是高投入的项目, 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一定的投入, 最简单的也需要运动服装的投入。因此, 有部分人因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对某些运动项目可望而不可即, 没有亲身体验其乐趣及内涵, 因此也就没有兴趣可言, 这在养成习惯中有很大的作用。

5. 学校体育。

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体育习惯的形成影响不同, 虽然我们现在教学受大纲和教材的限制, 有《体育卫生条例》的规范, 但是由于不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 同时也受师资力量的限制, 反映在教学中也就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极深, 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一个人从小到大, 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 大都要受到社会经济、大众传播媒介、社区文化环境、家庭、学校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中, 家庭和学校起主要的、直接的作用。

二、内因的作用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一是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与情感体验, 从而形成需要和动力;二是对体育锻炼本身的认识, 对其行为起直接指向作用;三是动作经验的形成。以上三点与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稳固的联系。

由于环境尤其是学校体育影响方式不同, 个体接受方式存在着差异, 使一个人参加体育锻炼有多种开端。

一是服从型:在认识和情感上虽然不能达到与体育锻炼要求相一致, 但由于权威命令, 或希望避免惩罚、获得奖励的动机, 在行动上仍遵照执行。比如,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遵守纪律、听话, 体育教师就经常用考试、不给体育合格证相要挟, 学生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做。

二是模仿型:由于对某一体育明星的崇拜和仰慕, 而效仿榜样的锻炼行为。最简单的, 教师的示范动作干净、漂亮、流畅,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提高, 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明星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 最明显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女排的五连冠, 全国上下掀起了排球热;随着贝利、马拉多纳等足球明星的家喻户晓, 足球让中国人着实疯狂;美国NBA中明星们的出色表现, 就连中学生也会模仿他们扣篮。以上种种, 反映最明显的群体就是学生。

三是认知型:由于受家庭成员喜好运动的影响及自身的学习, 学生不仅接受了体育锻炼本身的含义, 而且接受了体育价值观和以信念为基础的锻炼行为。

学生通过锻炼行为的内、外反馈信息, 可以使上述几种类型获得转化。在长期体育锻炼中获得认知与情感体验, 对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应对策略

了解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 体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年龄特点, 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使之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发挥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的作用,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针对学生特点, 发挥学生特长进行教学工作, 使学生在各个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学有所长, 终生受益。

1. 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倾听他们的想法, 发现他们的亮点后, 及时启发引导。

2. 安排小型多样比赛或游戏,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利用青少年追星的心理, 提供一些精彩的体育比赛录像片给他们看,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及时鼓励, 只要有一点进步, 就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他们, 让他们充满自信。

培养形成 篇10

一、突出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 培养物理应用意识

物理教学的实质是学生知识发生的过程, 是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学生物理思维中去思考和认识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协助学生经历感知物理的背景→体验物理本质→概括物理抽象→反思物理应用的完整的物理学习过程, 通过背景创设把新的物理知识多方位、多角度地同自己内部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起联系, 在心理上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如在“简谐运动图象的描绘”的教学中:

1.让一学生提着摆线的一端O点 (摆线的另一端套着装有适量红墨水且瓶口倒置的盐水瓶) , 如图1 (甲) 所示, 在A点释放盐水瓶, 使其在同一竖直面上稳定地左右摆动.

设问一:漏下的红墨水在水平地面上留下的痕迹是什么图形?

2.让该学生以适当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向前走.

设问二:此时水平地面上留下的痕迹又是什么图形?与刚才比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创设应用背景, 让学生形成表象, 初步感知简谐运动的图线形状.

3.设问三:猜想人不走动, 假设地面会向后匀速运动, 留下的痕迹又会是什么形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4.呈现自制教具, 我们可以用如图1 (乙) 的装置来验证设问三.以装适量红水的注射器借助橡皮筋的作用射出红墨水来代替盐水瓶漏下红墨水, 用匀速拉动木板来代替地面的匀速运动.注射器在竖直面内左右摆动平稳后, 安排学生匀速拉动铺了白纸 (纤化纸) 的木板.

设问四:注射器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白纸上形成的曲线形状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取物理模型, 类比拓展知识, 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5.布置每个学生独立地利用书上数据在坐标纸上半定量描绘图线的形状

设问五:在坐标纸上得到的简谐运动图象类似于数学上的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在探究活动中, 由学生亲自获得知识, 充分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

教学前不少学生难以想象:始终在一段有限弧度上做往复运动的物体, 其位移竟然会随时间按正 (余) 弦规律变化, 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素材, 应用能力匮乏所致.因此, 教师能在课堂上尝试该板块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 展示学习的完整过程, 再以彼此相关、逐次递进的探索性问题群来点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亲自描绘出图象的形状,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应用中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中主动地内化知识, 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升知识应用的能力.

二、重视实验的设计、分析过程, 培养物理应用意识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学中任何一个基本概念、规律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 而实验的设计、实验条件的选取、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都需要进行科学的思维.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重视实验的设计、分析过程, 可以十分有效促进物理应用意识的养成.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片断中,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而这堂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 为了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开门见山地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的基础上, 可设计如下演示实验.

实验1: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与薄纸片在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实验2:薄纸片揉成纸团与硬纸片在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实验3:取一张薄纸与粉笔头由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实验4:把薄纸揉成纸团与粉笔头由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问题一:是重的物体下落快, 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 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从而论证了物体下落快慢并不取决于物体的重量)

问题二:怎样从道理上论证物体下落快慢并不取决于物体的重量? (自学教材中的伽利略的推理, 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问题三:是什么原因导致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 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是空气的阻力)

实验5:把形状和质量都不同的金属片、小羽毛、小软木塞、小玻璃球等放入牛顿管中, 在管内有空气和抽成真空两种情况下, 把牛顿管倒立过来, 观察比较这些物体下落的快慢.

问题四: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又怎样做才能使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没有空气阻力, 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 轻或重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展示:自由落体的闪光照片. (由图可以看出, 相等时间内, 小球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 表明速度也越来越大.让学生动手测量, 相邻的位移之差是否相等, 由刻度尺量出相邻位移之差相等, 因此, 可以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

该实验的设计, 能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 能有效地把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促使学生对自由落体有认识上的转化和飞跃;而且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 还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进一步培养了能力.

三、展示、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 培养物理应用意识

学习物理最重要目的在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发现,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 应充分展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同时, 由于在解题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因此, 在解题过程中还应对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解题过程中自己是怎么想的, 有什么规律性的经验可以吸收, 自我剖析找出原因;反思自己的思考与老师、同学的思考有什么不同, 比较借鉴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 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 熟练掌握解题技能,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优化物理的应用意识.

如一圆盘静止在桌布上, 位于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 如图2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1, 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 加速度方向是水平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 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解析:设圆盘的质量为m, 桌长为L, 圆盘在桌布上的加速度a1=μ1g, 桌布抽离后圆盘在桌面上的加速度a2=μ2g;设圆盘刚离开桌布时的速度为v, 移动的位移为x1, 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再运动的位移为x2后静止, 则有:v2=2a1x1=2a2x2;

圆盘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是

设桌布从盘下抽出所经历的时间为t, 在这段时间内桌布移动的位移为x, 则:

解此题时, 有较多的学生对盘、布分离状态分析错误, 以为桌布运动到桌边时盘、布才分离, 若果真如此, 此刻圆盘也该运动到桌边, 且具有向前速度, 那势必会掉离桌面.反思此题, 其实圆盘参与了两个物理过程:首先在桌布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滑动摩擦力μ1mg为动力, 之后在桌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 滑动摩擦力μ2mg为阻力.所以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分析两个临界状态, 一个是桌布何时与圆盘分离, 另一个是圆盘恰好不掉离桌面的临界条件.所以只有这样做好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才能弄清问题的细节、深刻认识问题的本质, 进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转化.

四、尝试、体验提出物理性问题, 培养物理应用意识

物理问题是物理发展的原动力,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 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心向, 促使他们积极去思考.所谓“物理性问题”是指物理教学中, 通过给出某一情境 (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幅图片或一段多媒体视频等) , 要求学生根据所展现的情境, 提出若干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如在学习《万有引力》一章时, 学生感觉到天体看不见、摸不着, 天体运动公式繁多, 觉得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宇航员出舱“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一段视频, 尝试让学生提出若干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涉及力、电、热、光及原子物理等方面) .此时, 课堂立即活跃了起来, 头脑里也瞬间产生了很多问题, 诸如:

宇航员是否受地球的引力作用?

宇航员受力是否平衡?

“漂浮”着的宇航员如何在太空行走?

“漂浮”着的宇航员相对于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

宇航员看到的天空的颜色还是蓝色的吗?

宇航员在太空如何与同伴交流?

宇航服防宇宙射线辐射的原理是什么?等等.

又如在学生学完《电场》一章知识后, 可以留给学生这样一幅情境:雷雨闪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请针对这一现象, 提出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课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提出了如:

云团中的电荷是如何产生的?

闪电与雷鸣是同时产生的吗?

闪电中释放的电能能利用吗?

闪电的温度有多高?

能否根据闪电和雷鸣的时间差来估算云层距我们多远?等等.并且让学生在课后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探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经常性地通过让学生尝试提出一些“物理性”的、开放性的问题,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强化了物理应用的意识, 更深刻地掌握了所学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探微 篇11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41

怎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现在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几点体会。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需从三方面入手:1. 勤翻工具书;2. 提出问题,善于思考;3. 作文,从积累开始。

一、勤翻工具书

字词(音、形、义)对于七年级阶段,基础字词的学习是重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势在必行。笔者规定每个学生应配备“三大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准确性,还使学生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实施方法:第一,教师要切实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而不是仅仅理论强调。教师不教“学”的方法,学生自然“学不得法”;教师不教“学”的习惯,学生当然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种习惯有意识、无意识地传达给学生。譬如,查字典这个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作为教师,我们是有的。我们习惯的是将不认识的字事先查出来,上课的时候告诉学生,基本不出现不认识的字,害怕碰到不认识的字,让学生问得窘迫,觉得那是一件让学生瞧不起的事。查字典的事全由教师代劳了,学生自然也就无须去查字典了。碰到生僻的字,或者一些多音字、形近字,教师不妨放下架子,让同学们把字典拿出来,自己动手查一查。经常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查查字典,再在课后偶尔布置一些需要查字典的作业,在刚开始锻炼时,也许会多花费一些时间,会使我们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笔者认为这种浪费是值得的。时间久了,他们自然而然就认识到字典的重要性。教师只靠说,一再强调字典的重要性而上课却从不用字典,对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二、提出问题,善于思考

一篇文章,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的目的却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有的问题学生通过读书,能自行解决,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笔者一般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如在学习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了:这篇文章篇幅长,事件较多,脉络很难把握,能不能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使文章化长为短,一目了然?问题一出,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分小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献言献策,经过同学们的反复酝酿,最后归纳了四个小标题:

母亲——最初母爱的感觉

母亲——循循善诱的良师

母亲——催儿上进的阶梯

母亲——深夜劳碌的身影

这样标题整齐,使同学们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

一篇文章有行文的重点,一篇课文有训练的重点,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依据学习的重点而质疑问难。例如:在学习《白杨礼赞》一文时,学习的重点在于掌握象征手法。同学们依据此学习重点作如下的自我提问:1. 本文写了白杨树的什么?2. 这与写人有何联系?3. 如何运用此种写法来仿写一篇呢?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迅速展开讨论,在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思路和思想有了深刻了解。

三、作文,从积累开始

积累、模仿、探索、创新,铺就了作文成功之路。积累是作文成功之路的基石。因此,作文,从积累开始。

1. 积累素材,使作文言之有物

首先,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花鸟虫鱼、自然风光、人际关系、社会风貌等,还有你面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感悟,你在审美和创新上的思想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入文的材料。以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理解、提炼生活,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积累生活的最好办法是写日记。叶圣陶先生说:“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自己种种要写的,这才可以使自己写作越来越强。”“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习熟练技能的,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除了让学生每学期写八篇作文外,还规定每人每周至少写两篇日记。学生一开始感觉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无味,没什么可写。笔者就在上作文课时让学生展开讨论:日记写什么?通过热烈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日记可写的太多了:像教师、同学、路友、室友……;像吃饭、做操、学习……;像思想总结、热点评析、社会实践……此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只要留心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写进日记。

其次,从阅读中积累。广泛阅读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阅读要“于切要处下心力”潜心思考,深入理解,书本知识就可以逐步化为自己笔下的写作材料。文学家秦牧的作品旁征博引,知识面广,趣味性强,就得益于他丰厚的学识积累。笔者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散文或短篇小说,假期则要求读一些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文学书籍,还要求读一些关于科技方面的刊物,像《自然与科学》《十万个为什么》。

2. 积累语言,使作文言之有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无奈的是词语的匮乏,难以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采取每天解决“两个一”的办法,即每天先了解“一”个词的意思,然后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至今,学生的“词语集锦”一栏中已收入了600多个词语,日益增多的词汇量使学生尝到了甜头,每天的“两个一”也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好习惯。

总之,只要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地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形成 篇12

一、创设良好氛围保护幼儿自尊心

幼儿虽然年龄较小,但是他们仍然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当你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之后,往往很难恢复,或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通过良好氛围的创设,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例如在上课过程中,因为学前阶段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此时极有可能出现一些学生不自觉的会做出一些和课堂要求不一致的事情。有的孩子上课过程中突然爬起来走动,这时候教师千万不能简单的训斥他,或许是他们累了起来走动一下,教师可以和颜悦色的询问小朋友到哪里去,或是用眼神对他进行提醒,通过这种暗示让孩子们纠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孩子们受到老师的提醒后,一般都会自觉的回到座位,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二、尊重表扬幼儿培养良好自信心

不同的孩子表现的自信心截然不同,有的充满自信、心态阳光,有的畏缩不前、自卑封闭。教师一定要让每一位幼儿增强自信心,敞开胸怀迎接学习与生活。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笔者经常鼓励表扬一些幼儿,例如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可以进行表扬,回答问题非常准确也要进行表扬,思考问题非常积极、小手举得很是踊跃,也可以进行表扬。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吃得干干净净,既节约粮食,又保持了卫生,这些方面都可以进行表扬。当教师对幼儿进行表扬时,他们感受到的是强烈的满足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我能行”这样的心态油然而生,经常表扬幼儿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笔者发现生活在表扬中的孩子们,他们无论是学习生活的态度还是积极性,都有了明显提高,并且在参与学习以及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自信心。

三、循循善诱逐步提高幼儿自制力

自制力对幼儿而言难度较大,他们很多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出现失控的状况。例如在做游戏过程中,有的孩子忍不住动手去挑衅其他孩子,在搭积木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搭了一会儿就到别的地方去玩耍了。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循循善诱逐步提高孩子们的自制能力。例如孩子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五分钟,那么鼓励他们再坚持两分钟,通过逐步提高要求进行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有了增强,对学习生活中的自制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再比如和其他幼儿做游戏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孩子们一定要相互合作,千万不能自以为是,通过协作性较强的一些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自制力。通过教师逐步提高要求,让孩子们自己控制的意识有了不断提高。

四、搭建平台载体增强幼儿责任感

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个角色,或者多个角色,也就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孩子们虽然年龄较小,但是也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笔者在这一方面结合他们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培养,例如手工课之后鼓励孩子们:我们都是学习的小主人,是教室的小主人,那么主人就应当主动的承担起责任,将自己的学习器材整理好,放在指定的小方格中。孩子们以前往往会一走了之,现在通过老师的责任意识教育,责任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为了体现自己的责任,他们把桌上收拾得整整齐齐,摆放学具的小方格也整理得非常整齐。通过这样的方法,孩子们的责任感得到了显著增强。笔者还鼓励孩子们在家庭中也要勇敢的承担起责任,要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承担起家庭小主人的重要角色。

五、鼓励幼儿坚定不移激发坚持性

孩子们做一件事情持久的坚持下去相当不容易,无论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是一些体育活动的耐力训练,对孩子的坚持性都提出了考验。笔者在教育工作中鼓励孩子们挑战自己的耐力,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一定能坚持下去,提高他们的坚持性。例如在和孩子们锻炼跑步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跑不动了,笔者鼓励他们:你能行,一定能行,我相信你是好样的。有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咬紧牙关向前奔跑,哪怕是平时班级里跑不动的小胖墩,也坚持完成了全程的跑步。这就是激励的作用,让孩子们内心的坚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师平时还要鼓励孩子们注意力集中学习,鼓励他们能够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坚持做下去。

六、发掘幼儿生活因素提升耐挫力

人的一生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从幼儿阶段开始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困难,让孩子们做温室里的花朵,还是做经过风霜历练的小树,相信各位家长老师都有自己的选择,所以提高幼儿耐挫力是广大教师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因素培养他们耐挫力。例如有孩子在游戏中跌倒了,换作往常他们会哇哇大哭。笔者一发现孩子们倒了之后,立刻鼓励他:你是勇敢的小男生,你一定要坚强。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虽然撇了撇嘴,眼泪含在眼眶中,但是终究没有哭出来流下来。他们坚强的爬起来,向老师保证:我是男子汉!一次意外运用得当,成为了提升幼儿耐挫力的重要契机。教师还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小磨砺、小挫折,让孩子们去经历。在遇到挫折之后,鼓励他们不气馁,不妥协,不后退,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勇敢的向困难前进,将挫折成为他们前进的推动力。

上一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下一篇:基层医院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