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形成

2024-09-25

课堂形成(精选12篇)

课堂形成 篇1

一、课堂上利用评价手段, 肯定每个学生

现代社会的学生, 有着更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课堂上利用一切机会肯定学生都能激发他们进步的潜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同样, 英语教学中, 激励、鼓舞、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学生比较在乎老师的评价和肯定,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 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 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 随之而来的是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相反, 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 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从而导致学生厌学。因此, 我上课对学生回答问题, 经常给予的评价是“Very good”“Well done”“Wonderful”“Pass”等, 尤其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找机会用比较简单的问题提问而给予肯定, 甚至让他们重复我的讲解或者专门找几个简单的单词拼写, 对于他们的成绩和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 增强他们学英语的信心。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肯定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 防止产生骄傲情绪。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多表扬, 少批评;多肯定, 少否定。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状态下, 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并不断进步。

二、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的教学, 不再是以前“填鸭式”教学, 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 没有一点课堂气氛。教有定则, 但教无定法。我们要针对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 上课尽量使用英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用大脑积极配合, 假如稍一走私, 便跟不上老师讲课内容。平时要训练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与学生沟通交流, 通过老师的问和学生的问等方式, 组织学生对话、讨论、表演、游戏等形式, 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 积极思维, 巩固知识。现在, 我们应该明确一点, 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主体, 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三、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说话艺术是课堂气氛的关键

语言是一门艺术,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求老师精通语言, 用好语言。语言就是说话, 会说话的老师容易让学生接受, 让学生喜欢, 让学生乐意与老师沟通。有的学生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这门课的, 所以, 老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曾记得有位伟人这样说过:“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所以, 每次上课前, 我都用英语与学生聊天, 尤其是他们从家里回到学校的时候, 问他们干了什么, 快乐吗?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放假时我会说:“Have a good weekend!”“Wish you happy!”课堂上举例子时, 也很幽默。在一次讲对话时, 讲到“———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cinema with me?”———“Why not?Are you serious?”我让学生练习同样的句子, 我说:“Do you want to have dinner with me?”学生回答:“Why not?Are you serious?”我接着说:“No, I am not serious, just for example.”学生哈哈大笑,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也掌握了这一用法。如果说精彩的开头是形成良好教学气氛的突破口, 那么, 教学中的一个笑话, 一句幽默的话, 也是课堂调味剂。上课时教师的幽默可以打破沉闷的气氛, 融洽师生情感, 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使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情操。所以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主要前提。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要使课堂充满情感色彩, 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有情。如果没有爱的教育、爱的语言、爱学生的思想;没有对学生对家长负责的态度, 是难以搞好教学工作的。很难想象一个老师无精打采地讲课, 学生们还能听得下去吗?正所谓“真情所至、金石为开。”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 同时教师爱的思想和爱的语言, 也使得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有所提高, 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解, 都会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的情绪体验, 使学生受到鼓舞、感染,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是促使课堂教学好气氛形成的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 说白了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眼、脑、手、口等器官优化课堂气氛, 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认为, 这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气氛?我提出几点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激励,沟通,气氛

课堂形成 篇2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真学课堂”形成三要素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真学课堂 逻辑思维 自主学习

“真学课堂”的目的是让教师通过有效、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知识,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真学课堂”最重要的目标是启迪学生,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无限探索欲望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将课堂提问设计得富有新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应合理设计数学问题,然后通过有效手段启发学生,接着提出确切问题,从而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最后设计完整的问题,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还能使学生的思路得到扩展。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如何巧妙设计问题,以便促进“真学课堂”的形成。

注意分寸,实现有效启发

“真学课堂”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思考,还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所以,教师要注意设计问题的分寸,从而实现有效启发。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注意设计问题的分寸,就是在有深度的前提下,又能使学生思维受到启发。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并不是指这个问题有多难,而是指教师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先了解教学大纲,指导本节数学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并且知晓学生对已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设计问题所讲究的分寸,是指问题的设计应因人而异,不能过难,让优等生觉得索然无味;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差等生无从思考;应该分为三个阶段提问,从而使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加入思考问题的行列中来,进而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这篇素材时,它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正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不同,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合理提问。为后进生设计导入型问题:“我们以往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怎么表达?”为中等生设计连接性问题:“怎样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为优等生设计推到性问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公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这样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把握目标,主动参与

“真学课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有目的,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活动。为此,教师不能直接提问,这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不符;教师应有目标的设计问题,选择贴合实际的情境模式,并且问题难度也要符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篇素材时,由于小学生的脑海中缺少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立体图形的感知能力较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空间,引导学生现象。为了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同学们,你们都玩过魔方吧?那么魔方一共有几个顶点呢?如果在模仿上有一只小蚂蚁,他想要去另一端的顶点找食物,怎样才能最快?”学生对蚂蚁比较了解,立即被这个问题所吸引,开始纷纷议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例题图形,这不仅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锻炼,还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合理设计框架,完成高效迁移

“真学课堂”十分重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强调将不同时期学习的一类问题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所以,在课堂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框架,注重实现高效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试着审视问题序列,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主动寻找其中规律,从而形成符合自己学习规律的知识网,进而实现知识迁移。

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这篇素材时,首先教师向学生传授分数乘法的基本法则,然后展现分数乘法与分数加减法之间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对分数乘法知识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 ,+= 、×= 、+= 。让学生将以上题目分别解答出来。学生经过此次练习,在分数计算法则的框架内,不仅学会了分数乘法,并且和以往学习的分数加减法则运算作对比,实现了不同分数运算法则的知识迁移。

只有抛弃传统模式化的设计问题形式,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用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不仅增长学生的智慧,还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兰燕.“错误”尽显本真课堂——让给课堂因错误而精彩[J].新校园旬刊,2015,13(02):129-130.

[2]蒋宗荣.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因真实而精彩[J].新课程·上旬,2013,21(14):216-218.

初中体育课堂学习智慧形成浅论 篇4

一、如何设计初中体育课堂能让学生产生智慧

初中体育课堂策略教学指的是体育教师需围绕新课标, 灵活运用教材, 做到因材施教, 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传授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来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据调查, 当前仍有80%的初中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还填鸭式地向学生讲解着课本上的知识, 没有形成培养学生体育智慧的意识。当前的时代要求培养出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体育智慧, 以最好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来获得最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智慧, 以此来提高学生在体育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效率与价值。所以, 教师教给学生的健康理念要能让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体育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 学会自主学习知识, 自行产生学习智慧。学习完初中体育课程的相关知识后, 能够让学生产生新见解、新知识与新的思想, 让学生产生自觉的学习习惯, 从内心喜欢学习, 展现个性, 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绽放。

二、初中课堂学习策略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体育智慧统率体育知识和技能, 下大力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形式, 不再只注重强调表层面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与策略, 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使其具备创新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要注意让学生把外在获得的信息内化成基本的、衍生性的, 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密切相连的心理品质, 是个体思维独特性的产物。创新素质包括学生创新精神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创新的动力之源, 先解决想不想创新和敢不敢创新的问题, 在中学体育课堂上,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如某一创新技巧或方法的专业训练, 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具有产生体育智慧的基因, 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 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怎么样, 最终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能力由两大基本思维构成, 一种是想象思维, 一种是创新思维,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可以天马行空, 不受约束来进行的, 人在想象力充分得到锻炼之后, 才会产生灵感, 即创新的火花。如学生要记住排球迎面的一插、二夹、三提的动作要领, 让学生把排球想象成一只银灰色的气球, 等其即将要落地的时候, 夹紧双臂用力插下去, 给这只气球以向上提的力量, 从而使其又飞向空中。

创造性思维就是要运用独特新颖的方式来解决思维问题, 它既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思维, 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的。所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一定要先培养学生具体的思维方式, 同时再加上创新思维品质的打造, 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思维智慧。

教学中运用的精加工策略宗旨是让学生把新学习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与之前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 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与运用。

组织策略指学习者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 能够将学习内容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归类, 它能够帮助学习者加深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 从而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 使体育知识更加系统化、结构化, 从而形成清晰的体育知识与网状结构。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常用的组织策略有主题纲要法和符号纲要法, 它是指让学生在学习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时抓住该知识的主要脉络, 用层次性标题和短句来概括体育知识技能, 在让学生学习蹲踞式跳远技术时, 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完整的示范动作, 然后再对完整的示范动作加以分解, 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来体会各段之间的技术要领与层次关系, 写出练习提纲, 再进行不断的练习, 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技能。随着学生创新元素的增多, 学生在练习体育项目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见解, 习得许多新的知识, 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产生更多的创新见解、创新知识, 这就是经验的升华、能力的再现和智慧的孕育。

三、初中体育教师在课堂学习中产生智慧

通过体育课堂学习微略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产生新的见解、学得新的知识、悟出新的学习方法, 并最终潜移默化地成生智慧。

(一) 初中体育课堂教师首先要生成创新能力

当前, 很多初中体育教师都知道创新能力的重要, 但很少有体育教师真正能够做到具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因为创新思维首先是对自己的否定, 再进行飞跃, 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需要改变过去陈旧的学习规则, 传统的上课程序, 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就是破旧立新。体育教师能不能创新, 首先是敢不敢创新的问题, 这包括教师自身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创新意识不是单纯的创造技巧和方法, 更多是的个性倾向, 是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培育出来的品格。初中学校一般要以体育教师创造参与不同类别的学习策略教学课题研究的机会, 还可以提供给教师进行课堂优质课和示范课评比的场景。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学校开展课堂策略教学学术论坛活动, 请体育教学先进工作者进行经验分享。同时, 体育教师还要积极主动地去吸取众家之长, 内化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二) 初中体育教师要增长自己的执行能力

初中体育教师具有创新能力是其进行创新教学的源泉, 扎实持久的执行力就是进行创新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师要从本质上理解学习策略的内涵和外延,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如创新教学策略理念的认知要放在一年级, 到了二年级和三年级再实行策略培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某种策略的内涵还要让学生了解外延, 并且把各种策略都运用自如,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应该要求教师具备操练策略的能力, 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进行个性化引导。

课堂形成 篇5

为全面贯彻落实《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通过“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促进了学校与教师的同步发展,提高了师德师能。

学校以“构建生本课堂”为核心,依托《引学练案》,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开展,积极构建生本课堂教学,搭建教师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研训平台,促进教师钻研教学业务,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使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学校以“促进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开展,引导家长形成科学教育观,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在家校间、师生间搭建爱与智慧的桥梁,共促教育和谐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比教学活动剪影

浅析初中阶段数学高效课堂形成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意义;兴趣;方法;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13-01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知识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中考升学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数学成绩是课程教学的关键。高效课堂概念的提出是对新课改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过程。初中教育要结合自身实际对于如何实施高效课堂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阶段数学学科优质教学课堂合理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正确认识高效数学课堂构建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高效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代名词。对于教育教学更是如此。初中数学是中考得分的主要科目之一,其知识结构和层次决定了在数学科目中,学生成绩往往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这使得初中数学教学人员长期以来饱受诟病。其中,受指责最多的还是几十年来一如既往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因此,舆论的压力迫使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和高效课堂的建立。随着教学条件不断提升和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在各方面条件上,都已经有了实施高效课堂建设的硬件条件。另外,作为当代初等教育的总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要求初中数学必须加快高效课堂建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主管单位、教育机构、学校、基层教育人员都必须要打破传统思维,开创新的教学模式。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和开展起来的。这对于改变传统初中教育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换言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是一种探索。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获得成功,那么其他的科目也可以相应推广。当我们正确认识初中数学优质课堂构建存在的意义的时候,我们就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兴趣培养,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

不容否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成功的动力。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数学优质教育教学,我们要从学生兴趣培养入手。初中阶段正是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时期,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提倡多年,但是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引领下,一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依然保有大量应试教学的特征。教师是初中数学教学实施的绝对权威,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依然以教师的机械讲述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所教的内容也是那些与考试紧密结合的内容,教学的方式采用灌输式,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教学中缺乏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严重压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极大阻碍了高效课堂的实现。因此,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就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方法,如,教师可以运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可以采用联系学生生活实践的方式,还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等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以悬念设置为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以及学生需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设置悬念可以有效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兴趣培养是优质课堂构建的关键,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兴趣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从而有助于优质课堂合理构建。

三、分层教学以及注重学生学会思考

为了加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就要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教学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兼顾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要根据每个学生在基础、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等对学生分为几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授课策略,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层次的学习,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充分发挥高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各方面更加提高,同时又兼顾低层次学生的特点,使其跟得上课堂授课速度,夯实基础。这样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能给在整体上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中独立思考和总结反思的能力,是老师必须要在数学课堂教会学生的。建设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其目的不只是提高教学效率,也要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四、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多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降低了初中数学教师的工作量。另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使教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直观性、形象性,降低了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进行不断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明确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主体这两方面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实现初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

课堂形成 篇7

一、依据特色材料, 创设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

现行的小学生英语学习资料具有怎样的特色, 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都心知肚明的。首先, 在小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是由他们喜闻乐见的板块组成的。其次, 除了使用的教材外, 学生还有与教材相配套的材料。这些材料既各具特色, 又各有侧重点。英语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合理利用特色材料和教材, 可以使之形成互补, 并促进学生去寻找最基本乃至有效甚至高效的学习方法。游戏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法宝之一。而运用特色材料让学生进行游戏, 也必须坚持以实效性为前提。譬如, 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6 At a PE lesson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口令做相应的动作, 练习所学的句型。然后, 让个别学生来发口令, 继续运用所学的句型。但是, 这还不能够完全加深小学生对所学句型的掌握。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 安排一对一的活动, 学生会对所学的句型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他们也能更熟练地使用句型。在让学生去一对一地发口令时, 笔者并没有将学生组合局限在同桌之间, 而是让他们找找自己的好朋友, 互发口令。这样的活动不但很有趣味,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 英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就要腾出时间来设计更有趣的语言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依据特色材料,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 无论是Story time版块, 还是Rhyme time版块, 其功能都随着学段的不断升高而具体变化着, 也总是呈螺旋式地上升着。在教学中, 无论是哪一个版块体系的内容, 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如果让小学生纯粹依托文本去创新解决这些具体版块体系中的内容, 他们肯定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对此,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出英语课程教学特色材料的辅助作用。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笔者总是借助一些与教材内容匹配的材料, 让学生自由地去创新探究。例如, 在教学牛津英语4B的Unit2 At a party一课时, 笔者没有去平均用力, 而是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特色材料, 把重点定在本单元的四会句型上。在上课时, 我尤其注意运用SMART技术, 为学生提供分层的教学目标,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能够在电子白板技术呈现出的具体内容的基础上, 凭着自己运用英语的能力, 选择不同的学习任务, 并努力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既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得到了拓展, 又帮助学困生找到了英语学习的自信。

三、依据特色材料, 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受

英语教学的目的, 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英语知识和掌握英语表达的技能和技巧, 还要使其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并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小学生的英语教学,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就必须让学生初步懂得在小学阶段应当了解的英语文化, 让他们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感染。不可否认, 仅挖掘教材中的文本资源, 是远远不能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求的, 也是不可能让学生了解到丰富的英语文化的。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凭借特色材料来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 笔者经常运用英语课程中的特色材料, 让学生广泛而又深刻地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譬如, 就英语教学的课程而言, 里面不仅有教材, 还设置了许多课外读物。认真浏览各册的辅助读物, 笔者发现那里面蕴含着相当丰富的英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 这些辅助读物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应当被充分利用起来。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首先将教材文本与辅助读物进行完美结合, 尽可能地压缩文本教学的时间,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多读辅助读物。当学生的辅助读物读多了, 他们就会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其次, 笔者为学生搜集和提供了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英语报刊和杂志。相较于一般性的辅助读物, 这些报刊和杂志的内容更鲜活, 而且也十分接近小学生的实际, 非常受学生欢迎。最后, 笔者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音像制品, 使学生的视觉和感官受到冲击。譬如, 我经常会让小学生收看一些外国的影视片, 让他们在试听结合的环境中感悟英语文化。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有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材料, 其材料各种特色。要想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师不仅要合理地使用教材, 而且还应当让各具特色的材料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堂良好纪律形成之我见 篇8

我们说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而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小学科学理念的实施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高度重视第一次上课, 用好课来吸引学生

大家都知道, 良好的课堂纪律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它需要通过漫长的实践课堂教学过程而逐步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讲, 头几次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因此, 学生在即将开始学习科学课之前, 教师首先要去了解三年级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基础等相关情况。比如在开学初, 可以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情况, 包括学生的基础, 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期望等, 这样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三年级小学生刚接触科学这门课程时, 教师要让他们明白学这门课程的意义, 明白科学大致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在今后的课堂里将会学到些什么?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学?学的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等等。同时, 在这段时间里对小组合作成员的组建, 组内的分工等事项也需要交代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对科学这一学科的热爱和兴趣, 为以后的良好科学课堂纪律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用实验材料来调控科学课堂纪律

小学科学课之所以让教师感觉不好上, 那样的乱,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材料的提供和使用。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的教师在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时, 常常会因为材料本身存在的问题, 引起学生过多的无关注意从而影响了课堂纪律。所以, 当教师在选用材料时, 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这些材料, 要做到“心中有谱”。那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材料对课堂学习活动造成负面的影响呢?

1. 教师所选择的材料目的要明确

教师要发掘材料的特性, 寻求最简洁、最明了的材料来帮助学生解释科学的现象, 以求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例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中食盐、沙、面粉不同次序地出现, 他们的结构非常明显, 食盐溶解、沙不溶解、面粉学生一时无法判断, 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不溶解、认知上有了提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触动更大, 以后他们就不会轻易下结论。有结构的材料, 学生会被材料本身的特性吸引住, 专注于研究材料的结果, 因而就能避免同主题无关活动的出现。

2. 材料的发放要有次序

教学中学生实验材料的呈现, 对一节课中的学生纪律调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材料的呈现及时、到位, 学生学习与实验的兴趣高, 反之就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削弱学生学习兴趣。对哪种材料什么时候发, 是一开始就呈现所有的材料, 还是一件一件发, 发的时间在什么时候, 迟发材料同早发材料的关系和什么时候回收等等问题, 都需要教师事先精心设计, 早早预设, 来不得半点马虎。例如:《点亮小灯泡》一课, 是把电池、导线、小电珠一起发还是一件件的发, 很有讲究。如果一起发那么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动手连接上, 课堂就容易乱。

3. 实验材料的数量一定要控制

材料是人手一份、两人一份还是小组一份?不同的材料不同对待, 一般情况下, 简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动手的材料人手一份, 如果需要协助才能完成实验的可以两人或四人小组一份。像《指南针》这课中观察磁铁水平移动时, 每个小组一份材料, 有利于观察、记录, 得出结论。而到课后部分指南针的使用时, 人手一个指南针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

三、注重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评价语言的使用

在我们小学科学课堂上有很多的活动、实验, 这是很考验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而活动、实验中又会用到各种新奇的、易碎的器材, 就会增大出现突发事件的几率。如学生把器材摔破, 学生小组活动没有组织好闹不和, 学生因为过度的兴奋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等等。这些事件当中有的可能是学生无意的, 有的可能就是有意的。原因不同, 处理起来自然要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了。但课堂上发生这些问题时, 教师需要及时、迅速、果断地做出决定, 不然会造成更多麻烦。

在调控课堂纪律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多采用积极性的语言。比如:一个小组活动后没有收拾好器材, 可以这样说:“如果把器材整理好那就更出色了!”而不是这样说:“怎么器材这么乱!”课堂上尽可能多用一些类似“你是一位非常负责的材料员, 每一次实验后都能把材料整理得整整齐齐!”“你实事求是的态度真好!”“你的思维很独特, 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吗?”等激励语。总之, 教师科学、及时地处理突发事件和真诚、客观、平和的评价用语能够有效的让科学课堂的“乱”变得更加美丽!反之, 良好的课堂纪律就难以形成。

不过, 我们只有正视课堂教学中的“纪律问题”, 抓住关键问题, 实施有效的方法策略, 才能确保我们的小学生实施有效的科学探究, 进而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 提升科学素养, 这也正是我们科学教师应该想的, 也是必须去做的!

摘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而小学科学课堂易乱常乱, 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 从而导致了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笔者试图从第一次上课、用材料来调控纪律、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评价语言的使用、座位的调整等方面来阐述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小学科学课堂纪律。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课堂纪律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12) .

生命化课堂教学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篇9

我们看到, 这三十年多来, 语文教育思想不断发展进步。真理大讨论之后, 广大语文教师解放思想, 认识到知识有用, 于是在教学中强调“双基”, 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 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知识过度灌输, 能力过度训练, 这势必造成了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于是,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后期, 就有了长达十几年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讨论, 在讨论中不断反思和调整, 语文教师逐步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起来, 在语文教育功能认识上取得了新进展。进入新世纪, 《语文课程标准》的编制、出版并实行, 其中纠正了过去教学过程中重分析、概括、综合, 而忽略体验、移情、感悟等情感能力发展的现象, 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特别注意从言语的角度解读语文本体论意义, 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强调语文的具体语境、语言的具体运用和重视语文学习心理意义等问题, 更加关注“人的发展”。

我的语文教育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经过了从“知识课堂”到“生命化课堂”追求探索的历程。

我是从1977年9月开始教中学语文的。那年暑假, 我从运河师范毕业时作为优秀毕业生被分到赣榆县土城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教育界开始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 开始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打好学生的基础上, 当时的课堂可以说是“知识课堂”, 以“知识教学”为中心。记得在1980年4月, 徐州地区文教局要在赣榆县召开初三语文复习现场会, 县里想放在土城中学, 让我作初三语文复习计划介绍并为现场会开课。

我和同事们研究初三复习计划时曾归纳了这样几句话:“吃透大纲, 紧扣教材;兼顾文体, 突出名篇;狠抓语知, 重视写作;繁简适宜, 精讲多练。”这几句话作为初三语文复习的原则, 从中可以看出对语文知识的重视, 集中反映了拨乱反正的年代社会的愿望。

从教育价值取向上来看, 这种“知识课堂”强调的是知识本位;从教学内容上来看, 这种“知识课堂”强调的是吃透教材, 梳理出知识点;从教学方式上来看, 这种“知识课堂”重视“训练”, 特别是“双基训练”;从教学结果上来看, 这种“知识课堂”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这段以“知识课堂”为主的教学, 这是历史的必然。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特别注意钻研教材, 读解文本, 探索阅读规律。或者从文本结构入手, 走进作者心灵世界;或者从文本语言入手, 品味个中滋味;或者追寻文本的文化意义, 拓展读解的空间;或者从文本艺术手法入手, 得到读解的审美体验。先后发表了《<醉翁亭记>“也”字溯源》《谈<登泰山记>的写景特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控制》等数十篇文章。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 我对语文教育实践和语文教育理念进行了较为系统探索, 开始关注“人”的发展, 以生命关怀为支点, 开始了对“生命化课堂”的思考。

“生命课堂”教育侧重在教人珍爱生命、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而“生命化课堂”教育是以生命为出发点, 依据生命特征, 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 引导生命健康、和谐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在教育价值取向上, 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培养;在师生关系上, 积极倡导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关系;在教学方式上,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学;在教学过程中, 从看待知识的平面观点向关注人的心智模式的立体知识观转化, 并给学生更多激赏的话语和殷切的期待。

1990年, 连云港市教研室推荐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洪宗礼先生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我仔细阅读了初中第一册, 觉得“单元合成”的课本体例新颖, 语文的辐射面宽,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于是, 我就向学校提出到初中任教使用洪氏教材的申请。我从1990年9月始到初中一年级任教, 把当时初一 (4) 班作为整体教改班, 语文、数学、外语和政治四科并进, 在我的指导下都设计了教改方案。我继承了高中教改的经验, 仍然从教学模式入手, 根据教材的特点, 设计了初中语文“预习、教读、自读、总结”四课型“引读法”教学实验方案。在围绕“引读”作了动态构建时, 遵从了三个原则, 即主动学习的原则、最佳动机的原则和阶段序进的原则, 并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认识活动———感知、思考、理解——这种内在的隐性结构。初一以讲授为主, 多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如电化教学手段。初二以点拨为主, 多组织问题讨论。初三以激疑式为主, 多比较综合。这样在内容讲解上由详到略, 在教学方法上由扶到放, 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诱导性的“引读法”教学过程。

进入二十一世纪, 在教学实践中, 我设计了“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方案, 被列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名教师”专项课题。“模式”“教法”“习惯”是我前期教改研究的着力点;本课题从实践层面上来说, 由侧重对“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的研究, 拓展了研究的空间;从教育对象的层面上来, 由初中生扩展到中学生, 拓展了研究的范围;从理论的层面上来说, 从以心理学作指导进行实践, 转而研究语文学习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 揭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过程、能力特征等, 由实践的层面提升到理论的层面。

2005年结题后, 我又设计了《中学生言语和心理素质同步发展研究方案》, 这项课题被列入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资助范围, 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组织实施了第五批资助项目评审工作。这是我省基础教育系列惟一入选的一项。同时我被列入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从我“生命化课堂”的构建来看, 体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生命化课堂”是对“知识课堂”的提升。把“知识课堂”提升为“生命化课堂”, 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智慧的发展。

二是“生命化课堂”是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创造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的条件, 特别重视“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 有了学生的主体活动, 就有了生命的探求, 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就有了生命质量的提升。

三是“生命化课堂”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 教师及时捕捉生成的动态资源, 在这些静态和动态的资源调配拓展中, 充满着智慧的挑战和激情的碰撞;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活动化课堂”、“生活化课堂”中, 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对话中, 每一个参与者都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

四是“生命化课堂”始终伴随着“问题意识”, 关注生命就是关注“人”, 关注人就是要关注“人”的思维, 而问题是思维之核, 所以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 制造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冲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解决问题来使学生产生“高峰体验”, 可以不断地补给学生生命的养料。

五是“生命化课堂”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堂教学面对着的是不同的鲜活的生命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建构、发扬生命潜能是有差异的, 在认知过程中融入生命体验、使生命不断丰满也是有差异的。

六是“生命化课堂”始终伴随着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探索。“生命化课堂”应该是情意交融, 人性养育, 智慧展示;应该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言语心智技能, 获得正确的审美判断。我在21世纪初设计的两个研究课题就反映了我在这方面的思考。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一直关注着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注语文课程研究的主流话语。《语文学习》在1996年第10期上发表了我写的一篇《一场重要的讨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综述》的文章, 这篇文章归纳了大讨论中的主要观点, 梳理了大讨论的发展线索, 展示了大讨论产生的背景, 对某些观点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在世纪之交, 我又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回顾和展望的文章:《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条件和基本走向》《面向21世纪语文教学新构想》《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青年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宏观背景透视》《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思考》等。在大讨论中, 我认真地思考过语文教学的性质, 主张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反对膨胀语文课外延, 稀释语文课的内涵。坚持通过对言语成品的研究来组织言语活动, 提升学生的语文和文化素养, 建议增加媒介素养教育。我的研究成果先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和一些研究专著等收入, 一些专业报刊、主流教育媒体作过介绍或报道。

课堂形成 篇10

说到学习方式,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型课堂学习方式,是指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带着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培养自己的优良学习品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课堂学习方式。可见,自主探究型课堂学习方式可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活跃、浓厚,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技能,而且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养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提高了自主探究的的能力,同时为学困生和学优生搭建了共同活动的平台,使他们“自主探究”中各自得到充分发展,使有效课堂得以实现。

自主探究型课堂学习方式主要有哪些做法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着力营造“自主探究”的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保证“自主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要相信、赏识每一个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必须放手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方式参与“自主探究”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要多鼓励表扬学生,要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自主探究”成果。

二、教师要明确提出“自主探究”的问题

教师要明确每节课“自主探究”的目标任务,也就是要明确学生自主探究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是什么。不仅要明确,还要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技能结论变成“自主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明确“自主探究”的目标,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中去。

三、巧妙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每一节课开始的环节,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一个情境、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具有一贯性,使它在整章或整节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在探究中更易全神贯注。创设情境,在着眼于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科特点。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使情境创设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能用好这个平台,将对创设情境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把关键的、学生想象起来有难度的地方进行还原或模拟演示,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可以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四、精心提供“自主探究”的条件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引导,但要掌握分寸,凡是学生能努力发现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的,决不代替。教师还要主动参与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及时掌握“自主探究”的具体情况,以便适时调控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从而保证自主探究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把远离学生实际的教材知识尽可能地还原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要能创造性地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素材,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要能跳出“书本——教室”这个小圈子,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找问题,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五、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自主探究”是一个学生感知、思维、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思考过程,要善于等待,不能操之过急,不能简单从事。应允许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各种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使所有学生全能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并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得到适合自己实际的最佳发展。要特别照顾学困生,要给机会,要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功,获得进步。

六、努力创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扮演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请你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课后,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要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良好互动关系。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形成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兴趣;自主学习;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04-01

数学是当今社会人人都必须具备的知识素养,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德国数学家克莱因甚至声明,数学是科学界的皇后;数学王子高斯也说,数学是科学之王。既然数学如此重要,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每位任课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的。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要保证课堂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就要特别注意,一方面,因为授课对象是小学生,学生顽皮贪玩,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因此需要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拉回走神学生的注意力,以此保证课堂质量。另一方面,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课程相较于其他基础课程,理论性更强,且不似语文、英语等语言文学类科目可以有故事听,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我的授课经验,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打造高效课堂。

一、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育大师卢梭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学生以兴趣为学习动机时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孩子们的兴趣点还没有完全定型,因此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他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打好基础。

1、重视第一节数学课的教学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学期第一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会影响本学期的数学课堂是否有效率。在我看来,第一节课堂,主要是树立教师威严与帮助学生明确本学期数学任务的课堂。教师要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及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让小学生因为崇拜数学教师而更加喜欢数学课,这可以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2、注意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设备已经是当今课堂的必备教具,相较于传统主要教具黑板和粉笔,多媒体设备不仅节省了板书及擦黑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多媒体的PPT及联网功能,其音频及视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今的小学生,从小就对各种电子产品不陌生,适当放些与课堂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3、适当鼓励学生,提高其自信心

小学生心理发展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相较于中学生,教师的鼓励对小学生更有作用,对小学生多多鼓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更能够让学生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充分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与教师互动,继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制定课堂纪律及相应的奖惩措施

如今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做惯了“小霸王”的生活,一旦进入学校,受到课堂的拘束,可能会出现课堂打闹的情景,严重影响课堂质量。因此,教师要制定课堂纪律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对学生违反纪律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课堂纪律,让学生严格遵守。课堂是一个严肃神圣的地方,除了回答问题,不允许交头接耳、随便说话,更不能做搞怪动作,影响课堂学习氛围,更不允许吃东西、喝水,要保持课堂的严肃性。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虽不允许随便说话,但是要提倡与教师积极互动,积极与同学讨论问题,课堂氛围是严肃活泼的。同时,任课教师要注意,课堂纪律一旦制定,就一定要严格执行,否则,不仅教师的威信不再,课堂纪律的存在也就成了无用摆设,不再对学生起到任何威慑作用。

三、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小学生的社会认知较单纯,理解不了复杂的事物,因此在授课的时候,将授课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可以大大提高授课效率。这种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减少陌生感与疏离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授课方式灵活多变

教师的授课方式应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接受能力随时做出灵活变化,而不是简单机械,教条统一的。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若是课堂枯燥无味,更容易走神甚至贪玩,因此,教师一旦发现课堂氛围低沉时,可以采用其他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中,小组讨论学习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所谓小组讨论学习法,即将班级分为3—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要有积极上进成绩较好的、能起到带头作用的学生,然后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表自己学习小组的讨论结果,然后由教师对每小组的结论进行评析,指出其优点及改进方面。这种授课方式,一方面打破传统座次,让学生有新鲜感,提高上课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动脑思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后,要求课堂改变原来的授课观念,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引导的角色,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而不是传统的讲解角色,直接将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没有动脑思考的机会。新课改要求的授课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及思维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受益一生。小学是孩子身心发展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目前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甚至工作生活都会有重要帮助。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课后及时复习,整理错题本等等。尤其是错题本的整理,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良好效果。

课堂形成 篇12

一、比较发现

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这种方法是针对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探索,能提供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和关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与混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再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1)只有一个约数的;(2)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3)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二、类比发现

类比发现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或相似,联想或猜想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继而得到新的结论.它是依据客观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似性,进行猜测得到结论的发现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类比发现”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三、归纳发现

归纳发现是指引导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特殊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

例如,在讲“乘法分配律”时,分别让学生计算:

(1)(32+25)×4和32×4+25×4

(2)(64+12)×3和64×3+12×3

计算后很容易发现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左边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四、操作发现

操作发现是指讲授新的知识前,教师要求学生制作或给学生提供学具,上课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实验,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操作是一个眼、手、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概念,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使学生的左脑和右脑协调发展;利用操作发现还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能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掌握新知.

如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的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等),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拼摆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找出原来三角形与所拼成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它们的关系和所拼成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要适当运用对比.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另外还需要把所学概念准确、精练、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在进行言语概括时,注意要让学生动脑总结,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总结准确的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不准确的要及时纠正,予以鼓励.进行言语概括还要注意适时,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后,顺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如过早地概括出概念,学生就会对概念死记硬背,使概念的掌握流于形式;过晚就起不到组织、整理概念的作用,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总之,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采用的手段,我们教师在进行形成概念的教学时,要善于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上有讲有练,有问有答,既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演示,又要有学生的看书、质疑、讨论、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提高和巩固学习成绩.

摘要:小学数学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教师结合所要教学的数学概念,遵循创造性教学原则,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下面就小学数学形成概念教学的教学方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课堂形成】推荐阅读:

制度形成05-21

市场形成06-05

形成概念06-09

形成因素06-09

形成模型06-16

形成性能06-28

台风形成07-08

培养形成07-31

主体形成08-01

形成分析08-04

上一篇:阅读技巧与能力下一篇:抽搐性运动障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