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化学实验习惯培养(精选12篇)
良好化学实验习惯培养 篇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习惯养成得越多, 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 需要种种能力, 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由此可见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在我院, 化学实验课是学员进入学院后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 目的是培养学员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更是为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为以后的专业实验课和部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 浅谈学员应该具备的良好实验习惯。
1 实验之前充分准备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就是说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前有准备, 这样才有成功的机会, 不然就会失败。学员在实验之前都做的预习报告便是课前准备的一种方式, 但是很多学员只是在做一个形式, 照着实验教材将原理抄一遍, 没有用心, 预习不够深入, 到了实验室心中无数, 表现在做实验时像抓中药, 只是盲目照教材操作, 被动应付, 显得既忙且乱, 对实验内容缺乏整体安排。这样循环几个实验项目下来, 学员自身对课前预习感到厌倦, 实验操作也是浮于表面。为此, 教员要引导学员, 预习报告只是帮助提前了解实验, 不必大幅抄原理, 只精简要点来写, 要多投入思考, 逐渐形成自己的实验思路。
2 有条不紊, 统筹实验
在实践教学中, 发现学员在实验室显得很急躁, 听完讲解之后便立马动手操作, 过程中经常发生试剂没有准备好, 仪器不了解没有调配好而不得不导致操作暂停的情况, 反而更加浪费时间。比如说电镀铜实验, 由于趣味性比较强, 学员急于动手除油和电镀, 可是电镀之后发现之前没有称量, 这样就没办法计算镀层质量和镀层厚度。所以教员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员统筹整个实验的素质:比如在上课之前可以利用课前时间指导学员阅读仪器说明书, 熟悉各个按键的功能, 对仪器进行预热, 调试, 检查仪器运行是否正常;根据预习的内容查看自己试剂架上的试剂是否配备齐全;公用的试剂使用前注意检验是否被污染。讲解完之后不建议学员立即动手, 可以先回味一下讲授的内容, 进行整个实验的计划安排。为了在操作中使用方便, 也为了避免学员在实验室碰翻试剂瓶, 手忙脚乱, 可以建议学员进行合理的桌面布局如下图:
1.仪器;2.试剂、玻璃器皿;3.记录区;4.操作区;5.废液杯
3 保证实验室安全和卫生的习惯
化学实验室药品繁多, 几乎所有实验都用到水、电, 因此维护实验室、保证安全的意识至关重要。安全意识要时刻放在心中, 使用挥发性的有毒有害试剂要在通风橱中操作。实验过程中, 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如出现异常现象, 应立即停止实验, 及时报告教师, 在教师指导下妥善处理。实验后, 及时切断电源和火源, 将仪器电源插头拔下并整理好电源线;爱护实验室里的一切设施和用品, 注意节约实验材料和水电;注意废弃化学品的处置, 要按照类别分别收集于符合要求的贮存容器中, 切忌不要随便倒入下水道而发生迸溅造成皮肤腐蚀;可以反复利用的倒入指定的试剂瓶。遵守实验室守则, 用完的仪器归位, 摆放整齐, 玻璃器皿清洗干净, 整理实验台面, 以保证下次实验快速、有序的进行。最后, 认真填写仪器使用登记本, 如实记录使用情况, 便于后面的使用人员了解仪器, 也为以后在部队使用装备养成良好的使用和记录习惯。
4 注重细节的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 所以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至关重要。比如在滴定实验时, 掌握滴定管的手势这一细节很重要, 只有正确拿捏滴定管, 才能保证酸式滴定管的玻璃旋塞不会被拔下, 碱式滴定管的玻璃珠不会被捏碎, 从而使滴定液匀速的滴下;公共试剂使用完毕后要放回原位, 不要影响其他学员的使用;使用滴瓶时, 切忌不要将胶头滴管张冠李戴, 避免污染试剂;配制溶液后, 一定要贴上标签纸, 标明溶液名称、浓度和配制时间, 为了避免时间长了后字迹模糊, 可在标签外面在覆盖一层透明胶带。需要明白的是, 注意细节不是说在实验室会放不开手脚, 畏首畏尾, 而是通过这个习惯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
5 仔细观察、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
化学实验过程中会有很多细小的变化, 比如说在检验海水氯度测定时, 用铬酸钾做指示剂, 当溶液呈现橘红色时, 反应至终点, 这就要求学员在滴定过程中必须仔细观察, 避免滴定过量从而影响计算。操作中, 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现象就该如实记录, 不能根据现有的理论去倒推实验现象, 或者说看到的实验现象与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不一致就断定实验是有问题的。
6 独立思考, 认真分析, 充分交流
做实验最需要的素质就是要独立思考, 认真分析,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员有时候怕麻烦、图省事, 急于求成, 遇到任何问题不加思考和检验就询问教员, 比如有的学员报告说自己的仪器有故障, 其实是根本没有阅读说明书甚至有时候是电源插头没有插好。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 重要的是冷静分析, 查找问题所在,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实验的最重要收获, 才是以后的专业实验甚至掌握发明新技术的必备基础。在操作过程中, 每个操作者的进度和实验设计都是不一样的, 学员不要被其他人影响, 要在独立完成了实验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 看看自己应该改进的地方在哪里。
7 结束语
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是大家只要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并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的严格要求自己, 潜移默化, 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就变成一个实验者科研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摘要:本文结合基础化学实验实践教学, 阐述了实验之前充分准备、统筹实验、保证实验室安全和卫生、注重细节和仔细观察、尊重实验事实、独立思考和认真分析等六个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习惯,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竹林.实验室良好习惯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4.
[2]蒋彬.无机化学实验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山东化工, 2012, 41.
[3]浦周芳.浅议化学实验室课堂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13.
良好化学实验习惯培养 篇2
所谓习惯就是人在一定情景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的心理活动。著名学者周上渊说: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力量也是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要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的习惯”。加强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初中化学,有其作为启蒙学科的特点:知识点多,面广,零碎,记忆成份多。作为初中化学的学习者——初三学生则属于青少年阶段,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差,自制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化学的学习,开始表现较大兴趣,但越学越觉得困难,从而心灰意冷,为使学生兴趣不减,顺利、轻松地学习化学,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一、培养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第一关,也是学好化学的第一关。预习做得好,学起来就有事半功培的效果。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去预习呢?
1.教师在课前设计好预习的问题提前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去解决。如在讲《空气的成分》这一内容,我先给出下列问题,供学生自学时用:(1)人和动植物的呼吸需要什么?(2)有色有味吗?(3)猜想一下它是由什么组成的?(4)化学家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5)实验室里如何证明空气中有氧气?问题一般有梯度,由简单到复杂。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解决了问题,对知识点掌握就深一层,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加强了,同时还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授予预习的方法。带着预习的问题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有的放矢,把重点、难点和疑点在书上画起来,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重要的和自己不懂的问题。在预习过程中遇到有遗忘的知识就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同时鼓励有潜力的学生,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3.鼓励学生自行找实验材料,为实验课作准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的本质和特性。初中的化学课突出探索性的活动,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凡是材料容易找到的,都让学生提前一到两天做准备好实验材料。如:讲二氧化碳的制取时,固体药品是块状的大理石或石灰石,但实验室买回来的是粉末状的碳酸钙,实验时不好收集气体,因此动员学生到附近建筑工地去采集大理石或石灰石或云石,实验课时用。同学们采到了各种各样的石头:大块的、小块的、粉末状的;有白色的、灰白的、深褐色的、红褐色的。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石头都能制取二氧化碳的,有些能制取气体有些则不能,尽管如此学生们仍然兴趣盎然,对制取二氧化碳所需药品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本来不熟悉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对本节课的印象更深刻了。
预习习惯一旦形成,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可以提高做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二、培养课堂上的习惯 1.专心听课的习惯
专心听课能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打开智慧的天窗。注意力的集中,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能理清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
2.认真做笔记的习惯
根据遗忘规律,很多知识如果不是经常复习,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为课堂的记忆只是短暂的。听课时能认真做好笔记,就可以加强记忆。笔记内容主要记录一些规律、方法、结论、实验现象以及老师分析问题的过程、解题的技巧等等。做笔记可以促使听课更加专心,帮助学生课后复习。有部分学生跟老师讲上课时听得很认真,似乎理解了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但下课后不会做题,更不会应用。这类学生一定要做笔记,并须反复钻研笔记,精通老师所教,才学得轻松。做笔记还可以促使上课不睡觉、不开小差。记笔记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如何选择、重组、提取知识结构的技能训练过程,学生学习体验的基础。
3.好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提问题。例如:在上实验课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同学们会提出很多问题:为啥会变红的?为什么有气体生成?为什么溶液会变蓝色沉淀或白色浑浊?那样做可以吗?用这些行吗?等等。鼓励学生好问、多问、深问、怪问。在问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释疑解惑的过程,知识的理解掌握的过程。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
三、培养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在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一个明显段落点或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慎重的批评性的回顾、分析和检查。反思的活动过程是一种产生怀疑、困惑的思维的过程,有了怀疑和困惑,就有可能使人探究,唤起思维,激发内驱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课堂上的反思习惯
课堂上要结合课文内容来反思,对定义、定理、化学用语的反思。指导学生对定义、定理、规律的关键词反思:如没有这些词可不可以,换成其他词又如何。对实验现象的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变色;换成其他药品或操作顺序不同,现象会同吗。又如在讲化学方程式时,让学生想想化学方程式的两边元素有什么特点,元素的原子又有什么关系,想想化学反应其实是什么样的反应。通过这样的提示反思,大部分同学很快就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2.引导学生进行章后的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反思的初步能力,进一步要求学生一章之后的小结反思。同学们的小结反思各有特色:有的同学采用重点、难点、疑点的程序来小结;有的采用一节一节的顺序;有的采用概括式;还有的采用错题集锦式等等。同时还鼓励学生们三五人为一小组出一份本章的试题,然后小组间互相交换试题或交由老师去评价。通过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研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知识主动得到内化,从而建构新的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上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提高学生对反思的认识,使反思成为学习习惯 反思是一种自我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进行反省、分析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控学习和改善学习的策略。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良好化学实验习惯培养 篇3
关键词 化学教学 习惯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098-02
在我執教的5余年,要说给予了孩子们什么?我想是三点:一是用言行教化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要用真情,学生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二是将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三是致力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主要任务是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或许要问哪些习惯要培养?主要是“听、说、读、写”的习惯,现在很多孩子不会阅读,原因是从小没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化学教学中,我还得用小学缩句的方法让学生找中心词,用语法分析领会概念的内涵,理科文字的逻辑性强,让学生默看的方法去理解,联系生活去读,产生联想去读,握着笔去读,读出操作方法,读出实验原理。比如,如何读化学的定义:“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首先抓中心:化学是“科学”,然后不断地去追问:是怎么一门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研究物质的哪些方面?“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站在什么层面上去研究,微观层面即“分子、原子”,只有这种解读才是真正读懂。
阅读理化教材是积累学科语言的需要,通过强化对教材的阅读,才能对化学问题作出准确的表述。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与生活语言不同。例如叙述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操作)若木条复燃,(假设的现象)证明该集气瓶中是氧气(结论)。”对学生来说,阅读的最高境界是能够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要剧烈。例如,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里燃烧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又如,某些在空气里不能燃烧的物质却可以在氧气中燃烧。这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同时也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绝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不能提出问题,有个同学干脆将“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里燃烧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读了一遍,读的是问题的答案,而不是问题,这样他就不清楚这句话解答什么问题,答题的时候往往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实际上就是没读懂。
对学生的阅读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对于优秀学生要求阅读后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中等学生能读出重点,在问题的指引下能获取问题答案;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读通顺是前提,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找到问题的答案。以上内容可以挖掘出这样几个问题:硫在氧气里和空气里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能说明什么问题。你能举例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吗?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空气里更剧烈?最后一问的答案就是段落的最后一句话:“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这句话中有个关键词“相对”,这里实质指的是氧气的纯度,没有相对二字,含义就不同了,意思就变了,也是错误的。学生能这样阅读,“咬文嚼字”有时候是必要的,读得“讲究”啊,读中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就是很多学生不会做笔记,我提倡量少的笔记随教材而批注,问题是有的孩子将第5面的笔记写到第4面教材上,起不到笔记的作用;有的看不出笔记内容所陈述的问题,举个例子:教材上写到“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笔记时要批注该内容陈述的问题,即批注标题:“空气中污染物的种类:”然后在教材上用圈、点、波浪线或双色笔,将“有害气体”和“烟尘”分别标注,并写上①②,这样就一目了然。量大的专题方面的笔记或单元小结,需要专用化学笔记本。我建议每门学科有一个专用笔记本,记录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学习心得、错题反思等。叫它“改错本”也行,能够呈现出自己学习化学的历程,复习时打开“改错本”,大大提高复习效率。阅读和笔记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教师教给学生的基本方法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我越来越相信:让孩子从小多做一些家务,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生活经验对学习太重要了。三岁前,孩子自己穿衣穿鞋,洗脸洗脚,整理玩具;五岁前,自己可以洗袜子等,用摸布擦桌子,扫地;十岁前,自己做饭吃,打扫卧室、书房,到田间地头摘菜、除草等……,让孩子做一些己所能及的家务活,远比“放下碗就催促孩子去作业”强。行为、习惯、性格、命运,四者存在因果联系,前者决定后者。作为教育者,从理念上采取“形而下”的方式去思考,以慎重的态度对待生活中每一个细节,“行为不好就会影响将来的命运啊!”;从行动上则要“形而上”,命运、性格和习惯的着力点在行为,具体可操作点也在行为,比如书写,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关注孩子写字的姿势、握笔方法等,尤其是书写的态度,这就要教师具体到学生的一笔一画,去指导甚至示范。观察学生行为的错误,及时给与指正,好习惯是在改正中养成的。
良好化学实验习惯培养 篇4
比如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一课, 三个实验都是对比实验。这节课是学生刚刚开始制定完整的实验方案, 那我们就要在制定方案时多用一些时间, 启发学生制定其中一种方法的实验方案, 再放手让学生根据第一个实验方案, 制定另外两种方法的实验方案。我是这样来引导他们制定方案的:我拿出一块方糖, 问:“把它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溶解
师:是的 (板书:溶解)
师: (实物投影:方糖放入水中) :可是溶解的太慢了, 怎么加快它的溶解?
(板书:溶解的快与慢)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溶解的快与慢。
我们先来看一些现象, 人们在洗衣服时, 先加入热水, 倒入洗衣粉, 再用手轻轻搅拌, 为什么?药品都制成粉末状。看到这些现象, 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 (板书:搅拌用热水碾碎等)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 但这些方法是不是都能加快溶解呢?比如怎样证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用红粉笔在搅拌下画一条横线) 我们先各自思考, 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方法。 (教师相应出示剪贴画。)
生:方糖大小要差不多。
生:水要放的一样多, 温度也要一样。 (最好都是冷水)
生:杯子的大小要一样。
生:放入水中的时间要一样。
教师注意追问:为什么必须一样?
师:刚才同学们讲到的这些条件都必须相同, 我们就把它们看成这个实验中的相同条件。 (板书:相同条件) 那什么是不同条件呢?生答:一个搅拌, 一个不搅拌。还能有别的不同条件吗?为什么?假如有了两个不同的条件, 最后实验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我们能肯定是谁影响了实验效果吗?所以这个条件, 也只能有这一个条件是实验中的不同条件。 (板书:不同条件) 同学们, 其实在我们刚才讨论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中学习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板书:对比实验)
学生实验验证, 最后得出结论。有了前面一个实验, 那么用热水和碾碎这两种方法学生就可以自己设计方案和验证了。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待制定完方案后, 学生实验能快速完成, 现象明显, 比较容易得出结论。小学四年级时, 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制定完备的实验方案的能力, 再经过五年级六年级的不断巩固加深, 相信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制定实验方案了。
二、细心实验, 获得准确数据,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运动和力》、《时间的测量》和六年级《形状与结构》等章节, 有很多收集实验数据的实验, 只有收集到准确的实验数据,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在上《抵抗弯曲》这课时, 学生在研究横梁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之前, 我先让学生讨论和明确实验中需要的材料及注意事项。在实验中, 为了实验效果明显, 我们需要宽度成倍增加的横梁, 横梁其它的厚度、材料、长度等因素都保持不变。对于重物有什么要求, 通过讨论, 得出重物大小要一样, 都要放在横梁中间, 一个一个轻轻的放。有了横梁和重物, 还要两个一模一样的柱子, 才能实验。最后当横梁碰到底时, 横梁能承受重物的个数我们也作了规定, 为了实验公平, 我们规定当横梁碰到底, 重物的个数, 最后一个不算, 作为标准。制定了这样的实验方案, 取得的数据就更严谨些。虽然这种现象看起来是小事, 但学生的习惯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这种习惯需要教师在科学课堂上不断培养和强化, 最终成为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
三、组织学生全体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培养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 还是我在上《抵抗弯曲》这课时, 我把每组学生增加横梁厚度, 它的抗弯曲能力情况的数据汇总到了一张表格上,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 一起得出, 增加横梁厚度抗弯曲能力增强的结论。但这个结论和你们的猜测一样吗?差距大吗?差距大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思考, 说出了增加横梁厚度, 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强的结论来。然后我再把增加宽度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 通过一比较, 学生发现增加横梁厚度比增加宽度它的抗弯曲能力要更强, 更有效。这里的几个结论是大多数学生得出的, 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认可。实验结论有时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知识目标, 只有多数学生参与讨论得出来, 才能内化学生的知识, 否则与灌输教学没有区别。很多科学课这一过程过于简单, 甚至是一带而过, 成了少数学生的重头戏, 没有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好像出于本性, 一辈子用不尽。”当学生离开小学, 都养成了哪些探究的好习惯, 往往比他学会了哪些知识更重要, 这些好习惯可以帮助他更加深入系统地学习后面的知识。
摘要:“养成良好习惯”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在科学课上, 我们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观察、实验和思维习惯, 才能保证探究的高效,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良好习惯 篇5
七三值周组
生活中,我们仰慕优秀的人,我们都渴望自己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又似乎感觉优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很难达到。其实,优秀离我们并不遥远,优秀体现在你我的一言一行之中,体现在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之中。今天我们交流的话题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奠基美好人生》。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而构成我们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好习惯。好习惯养成得越多,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养成好的习惯,就如同为梦想插上翅膀,它将为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定的基石。
怎样培养自己的好习惯?首先需要检查一下自己,反省一下自身的一些坏习惯。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虽然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我们可以追求这种境界。我们今天可否一省吾身呢?
你是否留意到我们的校园里、楼梯上、教室里的垃圾?这种景象与周围的树木花草是多么的不和谐,这里面有你的责任吗?你留意过周围同学的语言吗?那脱口而出的脏字是不是很刺耳?这里面有你的声音吗?你对老师、长辈礼貌吗?你对同学友善吗?你今天按时出早操了吗?作业你按时完成了吗?…… 千万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寻常小事,正是这些寻常小事体现着你的个人素质。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我们应当铭记在心。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
良好化学实验习惯培养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生 科学品质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有利于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教师无法把科学素养像知识那样教给学生。
1.教师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形成
教师一方面要处处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自己突出的科学品质感染人,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科学素养培养的行为和品质要有规章,以规章制度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不小心将一根玻璃管掉在地上摔碎了,教师往往会有几种态度:(1)视而不见,再拿一根继续演示;(2)踢到一边或拿扫帚胡乱扫到一边;(3)将碎片小心捡起,并彻底清扫。教师的操作和行为是否规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养成极为重要。
2.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品质
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学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规范操作演示实验,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补演示实验,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诱发、拓宽、深化学生的科学思维。(2)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尝试探究性教学,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3)教师可利用课外家庭小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好的习惯。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有效地获得化学知识,培养了实践技能和素质,而且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科学素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教师可以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教师可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
4.联系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选择实际问题情景:无锡太湖2007年5月底蓝藻大爆发,引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导致全市人民饮用水困难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引导展开教学,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教师可以介绍核武器的制造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有效的科学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3.10
2.蔡日增.创新原理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5.12
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 篇7
学生说作文难, 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点:一是难在写作时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二是难在作文不知道该怎么写。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生活积累受其年龄限制, 不够丰富;其二受其知识基础、阅读量的限制, 文章内容干瘪, 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其三是受其表情达意的能力及写作方法掌握较少的制约, 使文章缺乏条理性。
针对以上三个原因, 这一年我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 在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多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谴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 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 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好课本上的文章;二是阅读好课本以外的文章, 语文课本的文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 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并使其转化为能力, 就必须加大阅读量。高一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些名著, 例如《雷雨》、《祝福》、《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等, 当时学生希望能看相关影片, 但我没有这么做, 却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两部原著作课外阅读, 并完成两篇读书心得。结果证明,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感悟。
阅读更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是要把文章读懂乃至读熟, 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 切忌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二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不仅要善于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 还要勤于写读书心得等。
二.教学生学会观察, 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
让学生写作文, 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观察。观察到才能写出来。作文的命题本着“小”的原则, 将某一事物分割成若干小块、多个小项, 以减小难度, 利于学生对某一点做细致观察。比如写母亲, 我就让他们观察妈妈的手、妈妈的眼睛、妈妈的额头, 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母亲的变化, 感悟到母亲的付出。季节更替, 我还会带他们到校园里, 观察周围景色的变化, 毕竟是刚进入高一的小孩子, 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学生学会了观察并有了一定的积累, 就可以指导他们写文章了, 指导写文章要遵循几个原则:1.师生共同审题, 找出题眼。2.根椐问题共同确定写作范围。3.想想自己准备写哪些内容。4.这个内容你准备分几部分写。5.所写的文章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一一落实后, 再进行重点指导, 对于文章重点部分教师要分类指导, 也可以结合学过的作文指导学生怎样把事情写详细, 怎样把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得准确、生动……
三.“模仿”对于中学生学习作文依然必要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 都要以模仿为阶梯。学生学习作文应为其提供适当的范文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 学生有意识地把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迁移, 运用感悟并掌握其表情达意的技能, 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 模仿是学习写作的重要手段, 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模仿是任何正常人都存在的心理现象, 没有今日的模仿, 就没有明天的创新。掌握起跑方法和技巧, 才能顺利冲向终点。教师善于授之以法, 学生才会有法可依。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应试的“机器”, 而在于通过写出优秀的文章来陶冶情操,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我一直主张学生从经典中汲取智慧, 我建议他们从高一开始, 选择一部经典, 反复读, 等他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 我还会要求他们选择不同作家的作品, 比较读,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是一个循序渐进学习语言的过程, 我觉得一篇佳作, 不能仅仅满足于它的语言, 我更希望能读到它内敛的智慧, 语言的平实决不是平淡!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8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1、人文化的外部环境。
我们从周围环境因素对幼儿行为的促进作用入手, 不断引发幼儿对自身行为提出新的要求。如:一进幼儿园, 就可以从墙面
上看到醒目的“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的名人录;幼儿园院内的草地上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王晓
莉
示:“小草对您微微笑, 请您把路让一让”, “小草给我一片绿, 我给小草一份爱”等标志牌;在户外游戏场地上的“慢慢上, 别着急, 大家不推也不挤”等, 处处体现出本园的养成教育理念。
2、生活化的内部环境。
在活动室的设计上, 首先我们根据各班幼儿年龄特点, 以落实主题目标和养成教育相结合来创设。其次根据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出现的养成教育方面的不良习惯, 我们以落实主题目标和养成教育相结合来创设。如:在指导小班幼儿学习洗手、漱口等生活教育的内容时, 我们用相机把幼儿正确的洗手、漱口时的情景拍下来, 每个幼儿都有镜头, 分别代表其中一个步骤, 然后我
们按流程把照片排好, 贴在盥洗池的墙面上。这样, 幼儿就可以边看照片上的提示步骤边模仿学习了。这种方式生动形象, 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由于照片上的人物都是幼儿熟悉的同伴, 甚至还有自己, 所以他们很自豪, 也非常乐于模仿学习。
二、优化一日活动
在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一日活动各环节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主要渠道, 而且充分体现了每一处细微环节最大的教育价值。随着我园养成教育的启动, 通过全园教师及各年龄组教师的多次教研, 自主研发, 形成了一套我们自己的养成教育园本教材。
1、我们将养成教育的目标按年龄特点进行了划分, 通
过把目标明确化、具体化, 各年龄班教师对目标更容易把握, 在一日活动中也能得以更好地落实。
2、在养成习惯的培养过程中, 我们结合主题活动,
采取分类分层的方式, 根据层次提出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 梯度分明, 便于指导。横向上, 根据不同类型的孩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个别化地展开矫治、培养工作, 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习惯培养上获益。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及养成教育目标, 结合我园的实际, 组织教研员共同讨论, 制定出了“幼儿主题目标及养成教育评价表”和“幼儿主题目标及养成教育跟踪措施表”, 让教师把未能达到目标要求的幼儿, 继续跟踪指导, 让每一个幼儿在习惯养成中都不掉队。
培3、在养成教育的目标落实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 于是我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 让教师把问题养提出来内容是“, 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生活习惯评比栏的墙。如饰有:必要要吗一次教研”活, 持动幼肯定意见的认为保留生活习惯评比栏能够提高孩儿方觉得不可取, 认为发展好的孩子就容易得到鼓子的积极性, 强化习惯的养成。持否定意见的一的化励, 。讨论双方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我们最后达成发展慢的孩子永远在后边, 容易将孩子等级良共识, 教师可以在活动室中设置这样的墙饰, 但好是同的在奖使励用要时求, , 不让能孩全子篇知一道律, , “要我根哪据方内面容习设惯置好, 不习的目标老师为, 又提高了孩子什么会表扬我”, 等等的自信。心这。样既达到了培养惯三、赢得家长的配合
养成教育在幼儿园里固然重要, 但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幼儿思想单纯, 可塑性强,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幼儿人格思想的形成, 家长的影响占着重要的一部分。幼儿行为习惯的
养成教育, 必须家园同步进行, 才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我们先从转变家长观念入手, 通过园长对养成教育理念的总介绍及各班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分析, 让家长了解了我园的园本课程及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并愿意积极地配合。我们请家长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的作用, 除了自己能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自己也要做到与邻居和睦相处, 尊老爱幼, 关心他人, 让孩子时时处处感受到爱与和谐的重要。其次幼儿园购买了大量的有关习惯养成方面的书籍资料, 便于家长借阅。我们还充分利用宣传栏, 将习惯养成的优秀家教方法及时张贴, 让家长能够借鉴。各年龄班将每个主题目标和习惯养成目标及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中, 这样家长就能及时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表现, 并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到教育的目标。
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篇9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小学生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 不仅影响他自己, 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笔者认为,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要从细微处着手, 不讲空话, 不盲目提要求。具体说, 应注意培养学生下述良好的行为习惯。
认真倾听的习惯。上课时不做小动作, 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能认真倾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
独立思考的习惯。专心听讲, 认真思考, 积极发言。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前能预习, 不明白的问题能做好标记。
敢于提问的习惯。勤于思考, 敢于质疑, 与人交流, 不怕说错。对不懂的问题能主动求教于人。
与人合作的习惯。能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讨论交流时, 能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自主读书的习惯。有选择地广泛阅读, 边读边想、圈点勾画。会写读书笔记, 懂得爱护书籍。
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姿势端正, 正确执笔, 做到“三个一” (眼离书本一尺, 胸离桌子一拳, 执笔处离笔尖一寸) 。书写工整, 作业、卷面整洁。
自评互评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 能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鼓励自己或他人。
搜集资料的习惯。能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浏览、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途径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 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必要整理。
动手实践的习惯。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各类操作实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中锻炼和提高动手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按时、认真完成作业, 并仔细自查作业, 自觉及时地改正作业中的错误。
举止文明的习惯。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 能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 能向别人致谢。向别人请教时, 态度诚恳。不打架, 不骂人。不给同学起绰号。当同学答错问题时, 不起哄, 不嘲笑。集合时做到“静、齐、快”。观看比赛时能文明喝彩。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歧视身体有缺陷的同学。不欺负外地小朋友。不带危险物品上学。
诚实守信的习惯。说了就能努力去做, 信守自己的诺言, 答应的事没法完成时, 能向对方说明缘由, 并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借了别人的东西能如期归还。
尊重他人的习惯。与人交谈, 不随便打断对方说话。虚心听取批评, 接受意见。不打扰他人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未经允许, 不动他人的东西。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自己的家庭信息不随便告诉他人。也不有意打听他人的隐私。
守时惜时的习惯。早睡、早起, 不迟到, 不早退。放学按时回家, 不在学校滞留, 不在路上溜达玩耍。珍惜时间, 做事有计划, 不盲目、不拖沓。
懂得感恩的习惯。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 不无理顶撞父母、老师, 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 主动替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孝敬父母, 努力以自己的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树立“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德观念。
勤俭节约的习惯。爱惜学习用品, 不乱花钱。珍惜粮食, 不挑食, 不浪费饭菜。节约用电、用水, 爱护自己和他人、集体和国家的财物。
遵守秩序和公德的习惯。校内、校外遵守秩序, 购物、上车自觉排队, 集会时有序就座, 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 不乱涂乱画, 不乱踩绿地, 不攀折树木花枝。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能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 整理被褥, 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
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 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
阅读教学贵在培养良好习惯 篇10
一、榜样激励
为使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工作取得实效, 首先必须让他们真正理解和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进而真正接受并主动配合这项工作。在这方面, 引进名人名言和榜样的事迹往往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和榜样的事迹, 古今中外都有, 可谓洋洋大观, 不胜枚举。因此, 收集的工作最好交由学生课余时间去做, 让学生收集、整理、交流, 实现自我教育和激励。
二、传授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除了让其明白意义, 坚定意志以外, 重要的还在于向他们传授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借鉴古今中外善读者的阅读经验并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笔者以为可循以下六种方法阅读, 借此形成相应的良好阅读习惯。
一是“诵读”法:“诵读”即充满激情的朗读。较之于默读, 诵读更易于集中注意力, 更能从情感上走进所读的文学作品, 同时也锻炼了发音和朗读能力, 所以自古以来, 学习者都钟爱诵读,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能吟”, 个中的“读”便是“诵读”“背诵”。中学阶段, 学生身体发育 (包括变声) 迅速, 注意力又容易分散, 读书最宜采用“诵读法”, 养成诵读习惯。
二是“勤思善想”法: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就是强调“学”与“思”的紧密关系。同样,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中, “破”的意思就是深入剖析、理解。他们强调的都是思考对于读书的重要性。诚然, 要使阅读取得实效, 思考当贯行始终。阅读时, 既要通过一般思考来正确地理解作品字里行间真实的思想情感, 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 进一步扩充作品内容, 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进而批判地吸收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避免陷入“死读书”的紧要之法。
三是“圈点勾画”法:韩愈读书, 喜欢采用“提要钩玄法”, 认为“记事者必提其要, 篡言者必钩其玄”。由此, 阅读时, 凡遇精要警辟处, 或自感深邃有趣的地方, 或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 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予以标记, 不但可以提醒或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还能增强对“圈点勾画”处文字的记忆。需要指出的是, 采用“圈点勾画”法时, 各种标记符号的选用虽具有浓厚的个性特征, 无须统一, 但个人应讲求统一连贯, 且注重简洁实用。如“圈”“点”一般用于标记字词, “直线”“曲线”一般用于句段。
四是“批注”法:古人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主要就是提倡在阅读时要对文章的词句做些“批注”, 而且, 这项工作还要勤做、善做。批注既可加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又可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批注, 自然还能够增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批注做到极致, 还能形成独树一帜的专门艺术, 如大学者金圣叹批注《水浒》, 直让后人叹为观止。中学生阅读时尝试批注, 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同时增强写作能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是“摘录”法:古人读书, 往往首先亲手“抄书”, 这固然囿于当时读书条件有限, 但应当承认, 抄书的过程, 常常就是强逼自己认真学习、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正因如此,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自己已经“藏”有《资治通鉴》一书的情况下, 还要逼着自己抄写一遍, 使一部书变成了两部书, 终成一代大学者, 足见抄书有用。当今社会, 中学生阅读条件好, 功课多, 时间紧, 自然不需要也不可能像古人一样“抄书”, 但是, 在众多读物中, 偶遇精彩篇章, 择其精华片段或富含深刻哲理之格言警句, 分类抄录于笔记本, 不时把玩赏鉴, 甚至熟记背诵, 仍不失为一种有效阅读之法。它既可增强阅读赏析能力, 还可为写作积累知识和材料。
六是“心得体会”法:宋代学者朱熹概括有效阅读有“三到”, 即“口到、眼到、心到”, 着实精妙。“口到”才能看清, “眼到”才能读准, “心到”才能悟明, 三者联系紧密又逐步深入。但中学生阅读, 往往流于粗陋, 很难做到“三到”。他们有的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有的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阅读效果常常不理想。笔者以为,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使学生阅读 (尤其是课外阅读) 真正做到“三到”, 进而收到理想阅读效果, 必须在“三到”以外再加一“到”, 即“手到”。所谓“手到”, 一是如前所说, 让学生在阅读时做些“圈点勾画”和“批注”的工作, 二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后, 适当写一些心得体会。因为能写心得体会, 学生则必须遵照“三到”要求读书, “心得体会”的深浅, 便是衡量读书“三到”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准。如此, 不仅可以“逼”着学生认真阅读,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而且“手到”才能使阅读真正为我所用并得到发扬光大。至于对练习作文而言, “手到”则更是功莫大焉。
三、合理训练
教学实践证明, 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掌握阅读方法, 这只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两项基本而重要的条件, 其本身并不能保证产生理想的效果。要使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还必须狠抓教学落实这一环节, 即通过严格而科学的训练, 来保证预期效果的实现。鉴于自己平时教学实际, 笔者以为, 这一环节工作可循以下流程着手开展:
首先, 推介阅读书目, 提供优先阅读对象。推介可以是教师推介, 也可以是学生推介。相比之下, 由师生合作推介似乎更好, 这样整合出来的书目, 更加全面, 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 更受学生欢迎。
书目类型应主要包括文学类和科学类 (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其中, 文学类应包括小说 (含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诗歌 (含近体诗和现代诗) 、散文、剧本、传记、报告文学等, 范围尽可能广泛, 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阅读兴趣, 扩大其阅读面, 改善其知识结构。
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 平时应优先阅读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科学小品等短小精悍的作品, 寒暑假时, 应优先阅读中长篇小说 (世界名著优先) 、剧本、传记、报告文学等篇幅较长的作品, 便于学生一次性完整阅读而不致负担过重。
其次, 规定平时阅读量。平时阅读量的规定可以月为单元, 也可以学期为单元, 但根据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特点, 似乎以一周为一个单元为好。这样, 既便于督促、检查, 使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又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自我调整、合理安排的空间, 不致影响其完成功课。平时每周阅读量的规定, 也需视学生当周课业负担和学生个体差异而变。一般情况下, 教师适宜规定每人每周最低阅读量。具体数量, 则将教学大纲对初中每学年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的要求予以分解, 平时略少, 寒暑假略多, 并结合学校、班级学生的素质特点稍作增加。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 笔者以为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平时每周最低阅读量可分别设定为14000字、15000字和16000字, 寒暑假略多, 学有余力者适当上浮。
再次, 设定应用“六法”的最低限。如前所述, 有效阅读有六种方法, 要使学生学会并真正熟练应用“六法”,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学生设定阅读时应用“六法”次数的最低限。笔者在初二年级第一学期阅读教学中, 曾尝试过这样的设定:应用“诵读法”不少于60%, “圈点勾画法”每千字不少于10处, “批注法”每千字不少于5处, “摘录法”每周不少于1000字, “心得体会法”每两周不少于一篇 (每篇不少于500字) , 实践效果良好, 深受学生喜爱。
最后, 定期检查和交流。依据“有布置就有检查”的原则, 训练并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就必须注重检查和评价学生实践的过程和结果, 一般每周检查、评价一次。此项检查和评价, 依据阅读时应用“六法”的不同, 可由教师、语文科代表和小组长检查, 也可让同学互查。一般说来, 教师主要检查和评价“摘录法”和“心得体会法”的应用情况, 科代表和小组长检查评价“圈点勾画法”和“批注法”, “诵读法”则可让同学互查, 也可请家长参与检查和评价。如此, 既可分担并确保完成工作, 又使学生之间获得一定的学习交流。
当然, 要使交流更加深入有效, 就需要组织多样化的阅读交流活动。如:对学生的“诵读”成果, 可以开展课堂诵读竞赛;对“批注”和“圈点勾画”成果, 可以张贴展示;对“摘录”“心得体会”成果, 可以每周开设一课“阅读成果专题交流”, 也可用课前5分钟展示;既可当堂展读, 又可以张贴展示。在活动中, 既可评选应用“六法”之一的单项奖, 又可设计“良好阅读习惯”综合奖, 使学生充分感受阅读的成果, 分享阅读的经验, 收获阅读的喜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1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质疑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1.主动学习的习惯。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5 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6.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7.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8.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9.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
学无止境,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要善于借鉴他们比较好的学习经验为己所用。聰明的你一定能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乘风破浪,早日达到胜利的彼岸!
有一位教育界人士说过,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可见,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我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和培养学生这些习惯的。
一、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我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 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学校实行两分钟预备铃制度要求学生听到铃声后,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加快步子走进教室;迅速到座位上把学习用品轻放桌子上指定的位置;身子坐端正停止讲话眼睛注视前方静待老师进堂上课。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检查,任课老师要严格要求,加强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投入学习。
二、听讲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是通过传授与接受实现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才能真正实现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课堂学习时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不讲废话不做小动作;听课时积极思考要一边听一边想并适当做些笔记;不懂多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先举手,得到允许后站起来发言,发言时声音响亮;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地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黄金阶段,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听课又是他们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环节,所以要想学好知识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听课习惯。针对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经常做小动作,不会倾听别人说话等不良的听课习惯,我采取以下方式逐渐培养。预习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环节,课前预习是一种种学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求学生在每次上新课前自觉地进行预习。对要学的知识作一个初步的了解;把学习的难点、重点和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这样在上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及时复习,记忆清楚,内容易懂,应当要求学生当天的课当天复习;先全面复习再重点复习;遇到难题时反复复习,温故而知新,复习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知识能被掌握得更扎实。
三、课外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阅读兴趣,我是课内外结合,经常向学生推荐好书。校内外结合,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增设阅读指导课,激发阅读兴趣,引导正确阅读的习惯。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节约零用钱订阅多种书报,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且适当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评比活动。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全人格 篇12
一、习惯与人格的内涵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是家庭的希望, 要想真正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成为他们家庭的希望, 我们广大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特点,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 从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入手, 来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人格”, 目前仍是一个各学派解释不统一的概念。通常认为,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是一个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后天形成的, 它为每个个人所独有。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以及个人后天的努力和实践, 不断地沉积为人们的内在品质, 而这品质又使其具有价值, 并使其在社会中居于某种地位, 产生某种作用。在心理学家的研究中, 健全人格的人是指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特征的人。从总体上看, 真正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为人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使自己的人格在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协调发展的人。
十九世纪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播下一种行动, 你将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你将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你将会收获一种命运。”这段话说明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对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以及培养良好习惯与塑造健全人格的关系, 即从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入手, 来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习惯常常助人成功。40年前,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邀游了108分钟, 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在二十多名宇航员中, 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 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原来, 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 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 在进入飞船前, 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 只穿袜子进入舱内。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 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 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 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这个事例说明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人的一生, 很多决定和行为, 往往受到习惯的支配。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关系重大。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与幸福。一般来说,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就是其品德、人格的体现。很难想象一个偷窃成性的学生将来会是个廉洁奉公的人;也很难想象一个见了课本就头疼的人将来会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 习惯是人生之基, 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前景。大量事实证明, 习惯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直是古往今来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什么是“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 并变成自然需要的行动方式。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 习惯一定是行为, 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习惯形成以后, 就会成为一种人们的“自然的需要”了。
二、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 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告诉我们:在素质教育中, 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 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系列优良的素质。这些主要方面的素质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的方面, 这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标准。标准就是学生的行为规范。“行为”是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是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外部表现;所谓“规范”, 就是规则, 标准的意思。行为规范就是指学生的行为标准。具体说来, 就是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习惯。
1.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习惯
人的才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 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 才能是知识的产物, 知识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是每个人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必由之路, 是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手段。在知识经济的今天, 学习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学习能使一个人变绝望为希望, 变后进为先进, 变贫穷为富有。为了学生们的明天, 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进而使学生养成勤奋刻苦, 勇于探索, 敢于实践的习惯。如:训练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用心听讲的习惯,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习惯, 做好课堂笔记的习惯, 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有疑难问题立刻就问的习惯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 会使学生变得精神更加充实, 气质更加优雅。
2. 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
经常性地开展必要的文明礼貌、礼仪、礼节、教育活动, 对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 现在许多学生个性强, 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 学生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诚信品质的外在表现, 文明礼貌包括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文明的行为举止、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教育学生要对人友好礼貌, 懂得并学会使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要做到口语文明, 不说脏话、粗话, 与人说话口气温和。通过外在的文明礼貌行为实践使学生养成诚信的内在品质。尊重师长, 真诚待人、诚实守信, 善待他人, 乐于助人, 把帮助他人视为自己的需要。教育学生要说和做相一致, 形成对自己、对家庭和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3. 培养学生守时惜时的习惯
在21世纪的今天, 社会大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非常残酷的竞争。“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 是否善于珍惜时间, 会不会合理地利用时间, 是衡量一个人生命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在平时的行为规范教育中, 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每天从早到晚要做到早上按时起床, 晚上定时睡觉, 早上起床后要有充裕的时间整理床铺、洗刷、吃早饭, 并确保按时上课, 不迟到, 不早退。平时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 都要规划并安排好活动的时间, 保证准时参加, 从而使其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
4. 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不少学生在家养成了搞卫生由父母包办代替, 卫生自理能力差的生活习性。教师不妨抓住新生入学军训这一有利时机, 在军训的过程中, 除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和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外, 积极配合教官教会学生整理床铺、叠被子、洗衣服、打扫宿舍卫生等。学生们不但学会了整理教室宿舍卫生的劳动技能, 而且还养成了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军训结束后, 教师应当严格按照军训时的劳动卫生标准, 检查监督。对班级劳动卫生积极分子进行适时表扬奖励, 为广大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还应要求大家珍惜劳动成果, 随时注意保持教室和宿舍的卫生。这样, 在教会学生劳动的同时, 还注意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 不乱扔纸屑和废纸屑, 从而也使学生养成了独立生活和自我服务的习惯。
5. 培养学生合作共事的习惯
现在有不少的学生从小就是家中的“小皇帝”, 自我意识比较强, 时时处处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一旦出了问题和矛盾, 总是别人的不对, 缺乏大局观念, 缺乏合作精神。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共事的习惯。大局观念、合作精神, 其实质就是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精神。具有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 往往比专业技能、工作能力更为重要。它是一个社会实体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也是我们的学生就业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前提。现代社会的发展从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对人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所有这些要求中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是提醒人们在共事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现在每一位学生都是班集体中的一员, 同学彼此之间虽然各自有一些差别, 但共同的学生身份以及并不突出的利益需求, 要求他们必须在合作共事的过程中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更加注意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否则, 将来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去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的完美构建。在学习过程中, 尽可能早地养成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的良好习惯, 学会在合作共事中注意从他人身上汲取长处, 进而克服自己身上的不足, 全面提升自己。
6. 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
古人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认真做好琐碎的小事, 是成就事业必备的素质和作风。如果平常拒绝做小事, 想要在关键时刻创造辉煌, 那是痴人说梦, 天下没有这样的事。只要我们有认真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干好每一件不起眼的工作, 那么可以肯定, 胜利和成功就会向我们招手!
29年前, 因为家境贫寒, 年仅15岁的少年查利-贝尔在澳大利亚一家麦当劳打工。贝尔在麦当劳的第一份工作是打扫厕所, 尽管这活儿又脏又累, 但他却干得十分出色。常常是扫完厕所, 接着就擦地板;地板干了, 又去帮着翻翻烘烤箱中的汉堡包。一件接着一件, 他干得非常认真, 一丝不苟。他的所作所为, 得到了上司的赏识, 说服贝尔签署了员工培训协议, 把他引向正规职业培训。经过几年全面摔打锻炼, 他很快全面熟悉并掌握了麦当劳的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系列工作。19岁那年, 贝尔被提升为澳大利亚最年轻的麦当劳店面经理。
贝尔并没有沾沾自喜, 止步不前, 而是不断进取, 扎扎实实地工作。27岁时贝尔成为麦当劳澳大利亚公司副总裁, 29岁时成为麦当劳澳大利亚公司董事会成员。在他任职期间, 麦当劳在澳大利亚的连锁店从388家增加到683家。后来, 贝尔被调到麦当劳总部, 并先后担任亚太、中东和非洲地区、欧洲地区总裁及麦当劳芝加哥总部负责人。2002年, 他被提升为首席运营官。在此期间, 贝尔负责麦当劳在118个国家的超过3万家麦当劳餐厅的经营管理, 并自2003年1月1日起开始进入董事会。2004年4月19日, 麦当劳公司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吉姆·坎塔卢波突然辞世后, 麦当劳董事会即推选43岁的现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贝尔为麦当劳公司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他因此成为第一位非美国籍的麦当劳掌门人, 而且也是麦当劳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
贝尔的成功原因很多, 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工作非常认真, 极端负责, 哪怕是兼职打工, 哪怕是打扫厕所, 他都一丝不苟, 毫不马虎。从一点一滴做起, 扎扎实实做出成绩, 才使他一步一步得到提升最后成为高层领导, 创造了事业的辉煌。打扫厕所、洗擦地板、摆摆放放之类的工作, 无须多少技能和技巧只要有认真的态度就行了, 但要做到却并非易事。在有些人看来, 这类小事太不起眼、太微不足道了, 因而不屑于做, 不愿意做。他们只想着做大事, 认为干这类小事不会有出息。殊不知, 大事和小事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任何大事业总是由一件件小事串成的。不严肃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所谓大事业就是一句空话在目前人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 学生只要能够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 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 就会取得成功。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诚然,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首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 明确什么是好习惯, 如何培养好习惯, 对此, 一定要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与如何培养良好习惯相辅相成的是如何戒掉坏习惯, 要求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坏习惯, 对坏习惯一定要痛下决心, 加以破除。不破不立, 否则, 好习惯是无法养成的。
其次, 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初期要采取强制措施, 需要严格的要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心里知道该怎样, 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去做, 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好习惯是刻意培养出来的, 如果不刻意培养好习惯, 就会不经意地形成坏习惯。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如果放松要求就不会成功, 这已被无数教师的无数经验和教训所证明。要制定完善的可行的计划, 一步一步地实施。还必须锻炼学生的毅力, 习惯的养成绝非朝发夕至的事情, 必须持之以恒地去磨练, 磨练到一定的程度, 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再次, 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 就是知识可以传授, 能力必须训练, 习惯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重复和练习”的结果。有人计算过, 一个好习惯至少要重复21次才有可能巩固。对学生的良好习惯, 必须天天抓, 反复抓。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 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 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 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措施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不成熟, 教师的表扬肯定, 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 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 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 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多感受成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何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
[2]曾艳.深化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 2001 (6) .
[3]刘海山.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高教研究, 2006 (2) .
【良好化学实验习惯培养】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08-12
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07-05
职专生良好习惯培养07-19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09-30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10-09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06-09
培养良好习惯的目的11-12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08-28
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论文07-30
高中生培养良好习惯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