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4-09-20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共6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篇1

2016年5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以下简称“新指南”)。新指南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实践3个部分组成。同时推出了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16)、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2016)和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2016)3个可视化图形,指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实践。

新指南更符合国情

我国于1989年首次发布了居民膳食指南,之后结合居民膳食和营养摄入情况,以及随着营养素需求和营养理论的知识更新,曾分别于1997年和2007年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进行了两次修订。

对于2016年的这次修订,国家卫计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长,修订很有必要。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居民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但居民膳食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现象,豆类、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脂肪摄入量过多,部分地区营养不良的问题依然存在,超重肥胖问题凸显,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总体来看,近十年来,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及疾病谱都发生了新的较大变化。

统计显示,我国成年人营养不良率达6%,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率约3.2%,儿童青少年的消瘦率为9%。以贫血为例,6~11岁期间的儿童贫血率为5%,孕产妇贫血率达到17.2%,60岁以上的老年人贫血率为12.6%。一方面是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则是肥胖和体重超标,6~17岁青少年的体重超标率达9.6%,肥胖达6.4%;18岁以上成人体重超标率达30.1%,肥胖率达11.9%。这些肥胖、体重超重等因素又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015年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成人18岁以上高血压发病率达25.2%,糖尿病发病率达9.7%。

常继乐表示,俗语称“病从口入”,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与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为更加切合当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和健康需要,2014年,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国营养学会再次启动指南修订工作。修订过程中,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中指出的我国居民面临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双重挑战的情况,结合中华民族饮食习惯以及不同地区食物可及性等多方面因素,并参考其他国家膳食指南制定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成果,对部分食物日摄入量进行调整,从而提出符合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和基本需求的膳食指导建议。

新图形更通俗易懂

新指南的重点可以概括为“633”,即有6条核心信息、3大部分和3个特点。

新指南针对2岁以上的所有健康人群提出6条核心推荐: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3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一般人群的指南;第二部分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指南;第三部分是平衡膳食实践的指南。

3个特点:一是图文并茂,营养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所以新指南选择了中国的“计算机”———算盘,来作为营养从小孩抓起的宣传图形;二是通俗易懂;三是贴近百姓的生活。新指南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首次推出的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16)、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2016)和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2016)3个可视化图形。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表示,这3个图形各有针对,且互为补充。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是膳食指南的主要图形,也体现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思想。膳食分为五大类,所以每一层表示每一类的食物,而数值的大小表示了食物推荐摄入量的多少,各种各样的食物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实现平衡膳食。平衡膳食餐盘则是一个人一餐大致的食物组成和结构比例,简洁直观,它没有强调食物的推荐量,强调的是一个构成。膳食算盘主要是适合儿童使用的,这个图形可以勾画出儿童对于分量的认识,哪种食物分量多,哪种食物分量少,便于他们理解和记忆。

杨月欣表示,要执行好平衡膳食,量化是关键。“为了制定指南,我们组成了一个分量技术工作小组,两年工作中称量了很多食物,甚至用各种不同的手势去拿苹果、橘子和蔬菜,希望用常见手势和工具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概念,通过衡量食物的量,知道这一把菜是多少,半碗饭是多少,一个馒头是多少,这样说到250~400克的谷物、200~350克水果的推荐量时,大家就能知道一个橘子、两个猕猴桃是否满足需要,帮助大家逐渐把量化融于行为,平衡膳食目标就容易达到了。美国的膳食指南用十年来推行量化,美国居民现在都知道这个分量的概念,我们也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让老百姓真正了解分量的概念,学会定量估计。”

新变化更贴近生活

参与修订指南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表示,与旧版相比,新指南有5个显著变化。

变化一:四降一升,上调水摄入量

新指南上调了水的日均建议摄入量,对水果、动物性食品还有大豆、盐的摄入量略有下调。其中,成年人日均建议饮水量从1200毫升(6杯)上调到1500~1700毫升,相当于7~8杯水。新鲜水果的日均建议摄入量从“200~400克”改为“200~350克”,盐从“6克”改为“小于或等于6克”。

马冠生解释,在修订2007版《指南》时,没有居民日均饮水量的具体数据作为参考。而新指南则参考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饮水量的第一手数据,拟定的标准更加科学。

变化二:食物多样性有了量化标准

新指南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这是一个新的点。”马冠生说,“在上一版的《指南》中,只提到食物多样性,但是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他同时建议:做饭时应注意“多样少量”,选择小分量的食物,增加食物的种类;巧搭配,在膳食中注意粗细结合、有荤有素。

变化三:“健康体重”概念提到前列

新指南“核心建议”的第二条是“吃动平衡、健康体重”,而在上一版中,这一点仅排在第六条。为什么会将其位置提前呢?马冠生表示,因为近些年我国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在不断增加。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也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为了减少和控制慢性病,控制好体重非常关键。

变化四:“控糖”二字写入“核心建议”

与旧版相比,新指南在“核心建议”中加了“控糖”二字。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添加糖是指食品加工和制作过程中加入的单糖、双糖或糖醇等,比如白砂糖、红糖、蜂蜜等,主要来源是糕点、含糖的菜肴和饮料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含糖饮料是添加糖的重要来源。摄入过量的糖会增加龋齿、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从预防的角度讲,强调“控糖”非常必要。

变化五:特别强调“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新指南的6条“核心建议”中,最后一条“杜绝浪费,兴新食尚”是新加入的内容。马冠生表示,浪费包含多个方面,比如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带来的浪费、在外或在家用餐时造成的浪费等。吃得太多以致超过了身体的需求,也是一种浪费。

相关链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核心推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篇2

人们通过不断地摄取食物来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满足维持生命的物质需求,合理的膳食营养是决定人们的智力和身体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是影响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的主要因素。进年来,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与之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病率增加,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为了给居民提供最根本的准确的健康膳食信息,指导居民合理营养,达到保持健康目的,受卫生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专家委员会对1997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进行修订,经过多次论证、修改,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于2008年1月15日由卫生部发布。

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为了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实践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专家委员会对1997年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简称“膳食宝塔”)进行了修订,以直观的形式告诉居民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合理数量及适宜的身体活动量。在膳食宝塔的使用说明中增加了食物同类互换的品种以及各类食物量化的图片,以便为居民合理调配膳食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

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膳食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g~400g;蔬菜和水果居第二层,每天应吃300g~500g和200g~400g;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g~225g(鱼虾类50g~100g,畜、禽肉50g~75g,蛋类25g~50g);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居第四层,每天应吃相当于鲜奶300g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g~50g的大豆及制品。第五层塔顶是烹调油和食盐,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g或30g,食盐不超过6g。膳食宝塔没有建议食糖的摄入量,因为我国居民现在平均吃糖的量还不多,对健康的影响还不大。但多吃糖有增加龋齿的危险,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不应吃太多的糖和含糖高的食品及饮料。饮酒的问题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已有说明。

新的膳食宝塔图增加了水和身体活动的形象,强调足量饮水和增加身体活动的重要性。水是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其需要量主要受年龄、环境温度、身体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mL(约6杯)。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的条件下,应适当增加。饮水不足或过多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饮水应少量多次,要主动,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目前我国大多数成年人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体育锻炼,应改变久坐少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天天运动的习惯,坚持每天多做一些消耗体力的活动。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篇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是根据营养学原理,紧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指导广大居民实践平衡膳食,获得合理营养的科学文件。其目的是帮助我国居民合理选择食物,并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以改善人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减少或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

3.食物多样化才能摄入更多的植物化学物质

在众多植物性食物中,除了含有已明确为营养素的成分外,还有许多其他成分,其中一些已经被发现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可在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病中发挥有益作用,这些成分通称为植物化学物质。实验证明,十字花科植物含有的异硫氰酸盐,可以抑制由多种致癌物诱发的癌症。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经常食用西兰花、卷心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的居民,胃癌、食管癌及肺癌的发病率低。几乎所有植物性食物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有抗氧化、抗过敏、消炎等作用,有利于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预防。随着科学的发展,新植物化学物质和新的生物活性还将不断被发现,因此只有摄取多样化的膳食,才能获得更多对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

常见的十字花科蔬菜有萝卜、西兰花、芥兰、卷心菜、甘蓝、菜花。

4.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的基本保证

谷类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一般占重量的75%〜80%,蛋白质含量是8%〜10%,脂肪含量1%左右,还含有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谷类食物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传统膳食的主体,事实上谷类食物是最好的基础食物,也是最便宜的能源。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可以避免欧美等发达国家高能量、高脂肪和低膳食纤维膳食模式的缺陷,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有益。

提倡谷类为主,即强调膳食中谷类食物应是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应达到一半以上,以谷类为主的膳食模式既可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及含脂肪较高的动物性食物,有利于预防相关慢性病的发生。谷类食物中的能量有80%〜90%来自碳水化合物,因此,只有膳食中谷类食物提供能量的比例达到总能量的50%〜60%,再加上其他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才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适宜比例。要坚持谷类为主,应保持每天膳食中有适量的谷类食物,一般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50g〜400g。

WHO推荐的适宜膳食能量构成是:来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为55%〜65%,来自脂肪的能量为20〜30%,来自蛋白质的能量为11%〜15%。

5.粗细搭配有利于合理摄取营养素

粗细搭配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适当多吃一些传统上的粗粮,即相对于大米、白面这些细粮以外的谷类及杂豆,包括小米、高粱、玉米、荞麦、燕麦、薏米、红小豆、绿豆、芸豆等;二是针对目前谷类消费的主体是加工精度高的精米白面,要适当增加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

不同种类的粮食及其加工品的合理搭配,可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如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低,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豆类蛋白质中富含赖氨酸,但蛋氨酸含量较低,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若将谷类和豆类食物合用,他们各自的限制性氨基酸正好互补,从而大大提高了其蛋白质的生理功效。相对于大米白面,其他粗粮中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要高得多。粮食在经过加工后,往往会损失一些营养素,特别是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而这些营养素和膳食成分也正是人体容易缺乏的。以精白面为例,它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1只有标准粉的1/3。

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适当多吃粗粮有利于避免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与细粮相比,粗粮更有利于防止高血糖。如将葡萄糖的血糖指数定为100,富强粉馒头为88.1,精米饭为83.2,小米为71,糙米饭为70,玉米粉为68,大麦粉为66,粗麦粉为65,荞麦为54,燕麦为55。在主食摄入量一定的前提下,每天食用85g的全谷食品能减少若干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因此建议每天最好能吃50g以上的粗粮。

限制性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导致其他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使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较低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性氨基酸。

6.怎样正确理解血糖生成指数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分解成单糖,而后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血糖水平。由于食物进入胃肠道后消化速度不同,吸收程度不一致,葡萄糖进入血液速度有快有慢,数量有多有少,因此即使含等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对人体血糖水平影响也不同。专家提出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的概念来衡量某种食物或膳食组成对血糖浓度影响的程度。

一般而言,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大于70为高GI食物,小于55为低GI食物,55〜70为中GI食物。豆类、乳类、蔬菜是低GI食物,而馒头、米饭是高GI食物。谷类、薯类、水果常因品种和加工方式不同特别是其中的膳食纤维的含量发生变化,而引起其GI的变化。最初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适用于糖尿病患者选择富含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的参考依据,现也广泛用于肥胖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膳食管理以及健康人群的营养教育中(见表1-1-2,表1-1-3)。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是指含50g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在一定时间(一般为2个小时)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的百分比值,反映食物与萄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篇4

为了提高消费者的认识和引导消费,卫生部于2010年底决定在201 3年1月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该通则强制标示内容中规定:“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能量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时,使用“每天摄入反式脂肪酸不应超过2.2g”,“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少于每日总能量的1%”等标准用语,以此作为降低TFA摄入和保护消费者健康的一项措施。

为了为这一措施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撑,2010年底,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提议将TFA风险评估列入2011年风险评估优先项目,开展相关数据采集和风险评估工作,为政府制定TFA监管措施及相关风险交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011年2月,受卫生部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委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成立了“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专项工作组,由委员会秘书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实施TFA的风险评估工作。本项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专项采样检测,掌握我国主要加工食品中的TFA水平;结合典型膳食调查,评估我国居民TFA的膳食摄入水平及其潜在健康风险。《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于201 3年7月10日正式发布。

主要食品中TFA含量

总体来看.除植物油、奶油、黄油之外,大部分加工食品中TFA含量低.并且同种食品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较大。其中,巧克力糖果类食品中TFA平均含量最高,达0.89g/100g(以100g样品中的TFA含量计,下同);植物油TFA平均含量次之,为0.86g/100g。焙烤食品、调味品、油饼油条含量在0.30~0.50g/100g之间,冷冻饮品TFA平均含量最低,为0.09g/100g。

对于天然来源的TFA,乳及乳制品中的TFA平均含量为0.83g/100g。按食品亚类进一步分析发现,奶油黄油(天然)的TFA平均含量最高,为2.53g/100g,而消费量大的液态乳(包括生鲜乳,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和发酵乳的TFA平均含量很低,低于0.08g/100g。对于畜肉类及制品,生鲜牛羊肉(肥瘦肉混合测定)的TFA平均含量为0.40g/100g.略高于牛羊肉制品(0.32g/1 00g)。

含TFA食物的消费量

基于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在含TFA的食物中,我国居民消费量较高的有植物油(31.3g/d)、液态乳(14.8g/d)、生鲜牛羊肉(7.7g/d)、小吃(5.5g/d)和油饼油条(4.5g/d);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大城市消费量较高的主要有液态乳(42.5g/d)、植物油(40.1g/d)、生鲜牛羊肉(11.9g/d)、油饼油条(7.7g/d)和其他面包(指除牛角/羊角面包、奶油面包、奶酪面包之外的面包,6.7g/d),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北京、广州两城市典型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含TFA食物消费量前5位分别为液态乳(83.2g/d)、植物油(30.9g/d)、发酵乳(24.2g/d)、其他面包(19.9g/d)、速冻食品(19.9g/d)。可见,与2002年大城市消费量相比,液态乳、其他面包的消费量明显较高,而植物油消费量则较低。

我国TFA摄入水平评估

基于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食物消费量数据,全国总人群TFA平均膳食摄入量为0.39g/d,相当于膳食摄入能量的0.16%(TFA平均供能比,供能比指膳食摄入的TFA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百分比),其中城市居民TFA摄入量(0.52g/d)和供能比(0.25%)高于农村居民;大城市居民TFA摄入量(0.53g/d)和供能比(0.26%)又高于中小城市居民。

基于2011年北京.广州两城市的食物消费量调查数据,北京、广州两城市全人群TFA平均膳食摄入量和供能比分别为0.55g/d和0.30%,略高于2002年大城市居民的TFA摄入量和供能比。北京和广州全人群TFA摄入量和供能比的第97.5百分位数(P97.5)分别为1.45g/d和0.72%,低于WHO建议的摄入限量(1%)。

对北京、广州两城市不同年龄组人群的TFA摄入水平进行分析,13~17岁年龄组人群的TFA平均摄入量最高,为0.61g/d,平均供能比为0.32%;而TFA平均供能比最高的人群为3~6岁年龄组,为0.34%(与0.32%没有明显差别)。从TFA供能比的人群分布来看,供能比超过1%的人群比例为0.42%.其中75%为学生。

加工食品是两城市居民膳食TFA的主要来源,占TFA总摄入量的71.2%,其中植物油最高,约为49.8%:其他加工食品的贡献率均较低,如糕点、饼干、面包等常见食品的贡献率分别为4.1%.2.5%和2.3%。天然来源TFA占居民膳食TFA摄入水平的28.8%,其中主要贡献来自乳类(17.1%,包括液态乳和发酵乳)和生鲜牛羊肉及制品(11.8%)。TFA含量高的食品(如人造黄油等),因消费量低而对膳食TFA摄入的贡献率不足1%。

其他各国居民TFA摄入水平

1997~1999年,曾在我国农村地区抽样调查(男性416人、女性423人)的INTERMAP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TFA供能比均为0.2%。我国2011年北京、广州为代表的大城市居民TFA供能比为0.3%.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研究结果相比,我国TFA供能比最低。美国TFA供能比为我国大城市的8.3倍,日本为我国大城市的2.7倍,伊朗是我国大城市的14倍。由于不同国家进行评估的时间不同,研究中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年龄分组、食物分类方法、食物消费量数据采集方法等各异,最终获得的膳食TFA摄入水平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一些国家或组织对膳食反式脂肪酸的供能建议

鉴于TFA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各国或国际组织分别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制定其摄入量的上限。2003年,WHO以TFA增加血中LDL-C水平并降低HDL-C水平、增加冠心病风险为终点,将TFA供能比低于1%(即<1%)建议为人群TFA的摄入目标。2009年,WHO再次建议,人群每日平均摄入来源于部分氢化油脂的TFA供能比应小于膳食总能量的1%。德国、奥地利和瑞士膳食指南建议,TFA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摄入的1%。基于降低饱和脂肪和TFA摄入可以降低冠心病风险,北欧营养指南建议,12个月以上人群膳食的SFA+TFA供能比不应超过10%。英国医用食品与营养政策委员会(COMA) 1991年,人群TFA摄入量不应超过5g/d,或供能比不应超过2%。2007年,英国营养科学咨询委员会支持COMA的建议.TFA将供能比限定在2%以下。法国食品安全局(AFSSA) TFA的健康风险与效益分析报告中指出,在TFA供能比超过2%可导致心血管病风险显著升高,建议TFA摄入不宜超过此水平。荷兰健康委员会申明,TFA会增加冠心病风险,可能对必需脂肪酸代谢造成不良影响,因此TFA摄入量应该尽可能低。美国膳食指南也进行了同样的建议。

结论和建议

基于2002年食物消费量数据进行的评估表明,城市居民的TFA摄入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其中大城市最高。根据2011年北京,广州居民的食物消费量的评估结果.两城市居民总人群及各年龄组人群TFA供能比的平均值(总人群0.30%,各年龄组0.29%~0.34%)和高端百分位数值(P97.5)(总人群0.72%,各年龄组0.65%~0.80%)均未超过WHO的建议水平(<1%),表明北京、广州两城市居民膳食中TFA的健康风险很低。

基于我国大城市居民的TFA平均摄入水平高于其他类型地区居民的摄入水平,从本次主要针对大城市居民获得的评估结果推断,我国居民膳食中TFA的健康风险很低。需要说明的是,受消费量数据、食物聚类和情形假设的影响,本次评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尽管目前我国一般居民通过膳食摄入的TFA水平不高.但是考虑到我国膳食的西方化趋势明显以及城市中消费TFA含量较高的食物的人群增加.有必要加强宣传和进一步降低加工食品的TFA含量,更好地保护我国消费者健康:同时,鉴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评估TFA时,会考虑饱和脂肪和总脂肪对健康的影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提出如下建议:

1.食品工业界

鉴于植物油对TFA摄入的贡献率接近50%,食品工业界应进一步研发,推广植物油精炼的新工艺,在保证各种脂肪酸比例适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植物油中TFA水平;

本次专项检测发现.威化饼干、夹心饼干.奶油蛋糕和奶油面包(表观可见奶油)、派等焙烤食品中的TFA含量较高(个别食品的TFA含量超过3.0g/100g)糕点、饼干和面包3者TFA摄入的贡献率之和约为9%.因此建议食品工业界进一步减少TFA含量较高的氢化油脂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除执行我国相关标识规定之外.鼓励食品企业对含TFA食品进行TFA含量自愿标示。

2.风险部门

尽管目前我国居民的膳食TFA摄入水平低于欧美等国,但仍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风险交流和知识普及,让消费者正确认识TFA的健康风险,避免过多摄入TFA含量高的食品:同时.从风险和受益两个角度,让公众正确认识液态乳和发酵乳的营养价值远大于其中微量天然TFA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

自2007年以来,部分加工食品中的TFA含量明显下降,这是好现象。今后需要再接再厉.除实施相关标识管理规定之外,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积极探索降低甚至消除加工食品中TFA含量的有效措施:

某些类别的食品,存在少数样品TFA含量较高的现象(如某些代可可脂巧克力的TFA含量高达10g/100g以上)对此类食品应加强监管。

3.科学界

本项目仅以北京、广州两个城市为开展大城市居民膳食消费的典型调查,建议进一步开展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典型膳食调查,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居民膳食TFA的风险评估.同时开展膳食饱和脂肪的风险评估工作;

目前关于TFA健康影响的科学研究主要以加工来源的反油酸(氢化油中的主要TFA)为主,但植物油精炼过程中所产生的TFA—反亚油酸和反亚麻酸以及天然存在的TFA对健康的影响并不清楚。鉴于植物油在我国使用普遍,且食用量大,占大城市居民膳食TFA供能比的一半(供能比49.8%).迫切需要开展植物油精炼过程中所产生的TFA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4.消费者

在正确认识TFA与健康关系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认识营养标签,强化消费前阅读营养标签的行为;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篇5

粗粮或全谷物类食物餐后血糖变化小于精制的米面,血糖指数较低,可延缓糖的吸收,有助于改善糖耐量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许多国家糖尿病协会、营养师协会都推荐糖尿病患者采用高纤维低血糖指数的粗粮搭配控制血糖和体重。

(4)防治心血管疾病

粗粮中含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汁的排泄,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同时富含植物化学物如木酚素、芦丁、类胡萝卜素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2.老年人一天要吃多少粗粮

老年人容易发生便秘,糖脂代谢异常,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适当多吃粗粮有利于健康。研究表明,每天食用85克或以上的全谷类食物可帮助控制体重,减少若干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建议老年人每天最好能吃到100克(2两)粗粮或全谷类食物。

3.怎样使老年人的食物松软而易于消化

在适合老年人咀嚼功能前提下,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形。要注意烹调方法,以蒸、煮、炖、炒为主,避免油腻、腌制、煎、炸、烤的食物。

宜选用的食物:柔软的米面及其制品,如面包、馒头、麦片、花卷、稠粥、面条、馄饨;细软的蔬菜、水果、豆制品、鸡蛋、牛奶等;适量的鱼虾、瘦肉、禽类。

二、合理安排饮食,提高生活质量

【提要】

合理安排老年人的饮食,使老年人保持健康的进食心态和愉快的摄食过程。家庭和社会应从各方面保证老年人的饮食质量、进餐环境和进食情绪,使其得到丰富的食物,保证其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摄入充足,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减少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说明】

1.与家人一起进餐,其乐融融

老年人的进餐环境和进食情绪状态十分重要,和家人一起进餐往往比单独进餐具有更多优点。有调查表明,老年人与家人、同伴一起进餐比单独进餐吃得好,不仅增加对事物的享受和乐趣,还会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促进消化。老年人和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互相交流感情,了解彼此在生活、身体、工作方面的状况,使老年人享受家庭乐趣,消除孤独,有助于预防老年人心理性疾病的发生。

2.老年人营养需要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功能减退,出现不同程度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降低以及其他健康问题。由于活动量相应减少,消化功能衰退,导致老年人食欲减退,能量摄入降低,必需营养素摄入也相应减少,更使老年人健康和营养状况恶化。

为适应老年人蛋白质合成能力降低、蛋白质利用率低的情况,应选用优质蛋白质。老年人胆汁酸减少,酶活性降低,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故摄入的脂肪能量比应以20%为宜,并以植物油为主,老年人糖耐量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且血糖调节作用减少,易发生高血糖,故不宜多用蔗糖。

老年人随年龄增加,骨矿物质不断丢失,骨密度逐渐下降,女性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骨质丢失更为严重;另一方面老年人钙吸收能力下降,如果膳食钙的摄入不足,就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故应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

维生素不足与老年多发病有关。维生素A可减少老人皮肤干燥和上皮角化;β-胡萝卜素能清除过氧化物,有预防肺癌、增强免疫的功能,能延迟白内障的发生;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能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物,消除脂褐质,降低血胆固醇浓度;老年人亦常见B族维生素的不足,特别应注意补充叶酸;维生素C对老人有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老年人应经常食用富含各类维生素的食物。

三、重视预防营养不良和贫血

【提要】

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包括器官功能减退、基础代谢降低和体成分改变等,并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别的慢性疾病。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经济情况的改变,老年人摄取的食物量可能会减少而导致营养不良。另外随着年龄增长而体力活动减少,并因牙齿、口腔问题和情绪不佳,可能会致老年人食欲减退,能量摄入降低,必需营养素摄入减少,而造成营养不良。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低体重(BMI<18.5kg/m2)的发生率为17.6%,是45岁~59岁的2倍;贫血患病率为25.6%,也远高于中年人群。因此老年人要重视预防营养不良与贫血。

【说明】

1.体重不足对老年人健康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老年人营养不良最明显表现为体重不足。体重不足是长期膳食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的结果,同时也可能伴有其他微量营养素供给不足。体重不足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一系列危害。

(1)增加疾病的易感性

体重下降往往伴有体内代谢改变,蛋白质合成减少,出现负氮平衡、抗体合成减少、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等症状,以致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急性和慢性病传染病的发病机会增多。

(2)骨折率上升

在一定范围内体重与骨密度呈正比,故轻体重者易骨折;而且瘦弱者摔倒时缺少脂肪保护,亦易致骨折。

(3)损伤及外科伤口愈合缓慢

当机体进行大面积伤口愈合时,需要较多的能量和蛋白质,饮食中往往不能提供其全部营养需要,因此,缺乏组织储备的瘦弱者,愈合过程很慢。

(4)易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体重不足的人可能会出现冷淡、易激怒、倦怠、精神抑郁、神经质、不安或失眠的趋势。

(5)某些应激状态者的耐受力低下

应激状态如延续的体力活动、受损伤、环境刺激、饥饿、外科手术等,正常者可增加激素分泌,调动体内代谢以对付应激状态,而消瘦者不能应付应激状态。

(6)对寒冷抵抗力下降

瘦弱者缺少正常量的体内脂肪来防止身体的过量散热,因而易出现畏寒症状。

(7)经不起疾病消耗

发烧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时,易变得更瘦,因其缺乏脂肪贮存而只能使组织蛋白质燃烧以提供能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篇6

1.婴儿的辅助食品形式有哪几种

辅助食品是指在转乳期内所给婴儿吃的食品,过去常称为断奶食品。断奶是指婴儿由单纯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完全给予母乳以外的食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乳及乳类食品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是不能断掉的。因此,为了避免误解,现在多称为辅助食品。提供婴儿营养的辅助食品形式有三种:液体食物、泥糊状食物、固体食物。

2.为什么要添加辅助食品

(1)补充母乳中营养素的不足

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加;仅靠母乳或牛乳不能供给所需要的营养素;母乳的分泌量减少;婴儿出生4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往往被消耗殆尽,加上母乳含铁量较低,婴儿必须从辅食中获得足够的铁以满足生长的需要。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乳制品以外辅助食品的添加就显得非常重要。

(2)增强消化机能

添加辅助食品可增加婴儿唾液及其他消化液的分泌量,增强消化酶的活性,促进其牙齿的发育和消化机能的增强,训练婴儿的咀嚼吞咽能力。

(3)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将有助于婴儿精神发育,刺激味觉、嗅觉、触觉和视觉。

(4)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转乳期是婴儿对食物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时期,在添加辅助食品的选择以及制作方法方面,要注意营养丰富、易消化和卫生。如方法得当,是将来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基础。

通过添加辅助食品,使婴儿学会用匙、杯、碗等食具,最后停止母乳和奶瓶吸吮的摄食方式,逐渐适应普通的混合食物,最终达到断奶的目的。

3.如何添加辅助食品

因婴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对食物的适应性和爱好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辅食添加的时间、数量以及快慢等都要根据婴儿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1)从一种到多种:开始添加的食物应遵循从一种到多种的原则,要一种一种地逐一添加,当婴儿适应一种食物后再开始添加另一种新食物。

(2)由少量到多量:添加辅食的量要根据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道的成熟程度来准备,开始添加的食品可先每天1次,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量,并逐步减去母乳喂哺1次~3次,从而逐渐达到停止母乳喂养的目的。

(3)从稀到稠、从细到粗:给予的食物应逐渐从稀到稠,从流质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再到软固体食物,最后是固体食物,例如从米汤、烂粥、稀粥,最后到软饭。给予食物的性状应从细到粗,例如从先喂菜汤开始、逐渐试喂细菜泥、粗菜泥、碎菜和煮烂的蔬菜。

(4)注意观察婴幼儿的消化能力:添加一种新的食物,如有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反应时,可暂缓添加,待症状消失后再从小量开始添加,但是不能认为是孩子不适应此种食物而不再添加辅食。如婴儿患病时,可根据当时情况暂停添加新的辅食。

(5)不要强迫进食:当婴儿不愿意吃某种新食品时,切勿强迫,可改变给予食物的方式,常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可在婴儿口渴时给予新的饮料,在婴儿饥饿时给予新的食物等。

(6)单独制作:婴儿的辅食要单独制作,应少用盐或不用盐。添加的食物应新鲜,制作过程要卫生,防止婴儿食入不干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喂给婴儿的食物最好现做,不要喂剩存的食物。

三、尝试多种多样的食物,膳食少糖、无盐、不加调味品

【提要】

婴儿6月龄时,每餐的安排可逐渐开始尝试搭配谷类、蔬菜、动物性食物,每天应安排有水果。应让婴儿逐渐开始尝试和熟悉多种多样的食物,特别是蔬菜类,可逐渐过渡到除奶类外由其他食物组成的单独餐。随着月龄的增加,也应根据婴儿需要,增加食物品种和数量,调整进餐次数,可逐渐增加到每天三餐(不包括乳类进餐次数)。限制果汁的摄入量或避免提供低营养价值的饮料,以免影响进食量。制作辅食时应尽可能少糖、不放盐、不加调味品,但可添加少量食用油。

【说明】

为什么给婴儿的食品中要少糖、无盐、不加调味品

我国成人高血压的高发与食盐的高摄入量有关,要控制和降低成人的盐摄入量,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而且控制越早收到的效果会越好。给婴儿的食品中少放糖的目的是为了预防龋齿。婴儿的味觉正处于发育过程中,对外来调味品的刺激比较敏感,加调味品容易造成婴儿挑食或厌食。

四、逐渐让婴儿自己进食,培养良好的进食行为

【提要】

建议用小勺给婴儿喂食物,对于7月龄~8月龄的婴儿,应允许其自己用手握或抓食物吃,到10月龄~12月龄时鼓励婴儿自己用勺进食,这样可以锻炼婴儿手眼协调功能,促进其精细动作的发育。

【说明】

要为婴儿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避免婴儿分心,多与婴儿进行眼神、语言交流,帮其养成专心进食的好习惯。当婴儿出现拒食时,应耐心地鼓励婴儿进食,不要强迫,尝试调整食物种类、搭配、性状、花色、口味,以提高婴儿的进食兴趣。

五、定期监测生长发育状况

【提要】

身长和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反映了婴儿的营养状况,对6月龄~12月龄婴儿仍应每个月进行定期的测量。

六、注意饮食卫生

【提要】

膳食制作和进餐环境要卫生,餐具要彻底清洗消毒,食物应合理储存以防腐败变质,严把“病从口入”关,预防食物中毒。给婴儿的辅食应根据需要现制现食,剩下的食物不宜存放,要弃掉。

【说明】

合理营养的实现,应以卫生安全为基础。6月龄~12月龄的婴儿其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较敏感和缺乏抵抗力。给婴儿选择食物时,要重点关注食物是否新鲜、优质、无污染,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婴幼儿食品卫生管理的相关规定。注意食品包装上的说明,尤其是生产日期、保质期、储藏条件和营养成分含量等信息,尽量选择信誉好的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

责任编辑/刘颖

上一篇:职业教育中会计教学下一篇:厂房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