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

2024-09-23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通用11篇)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 篇1

0 引言

农村公路在我国公路网中属于第三层次, 覆盖全国的基础设施, 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对建设小康社会,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实现交通快速发展的基础。目前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 公路建设的投资越来越大, 农村公路的投资总额也相应增加, 占公路总投资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农村公路的等级和数量也再不断增长,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而长期以来后评价应用于干线公路较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开始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 将后评价和农村公路结合起来, 但研究成果和理论还相对较少。相对于高等级公路, 农村公路具有其独特的特性, 所以后评价理论应用时要和高等级公路后评价有所区别, 以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建立适合农村公路的后评价方法。

1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特性

1.1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内涵

农村公路项目后评价是指在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并运营一段时间后, 对项目实施、建设过程、养护管理以及投入运营等多个阶段进行检验、考核, 分析评价出项目开展以来对社会的影响, 衡量项目的成功性, 找到实际情况和预想之间的差异, 并找出原因, 为以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指导帮助。

实际上建设项目的后评价从项目实施后就开始了, 也即是广义上的项目后评价, 只要项目产生了一定效果就可以进行, 贯穿于整个项目周期, 不过不同阶段的后评价内容、目的、作用会有所不同。前期工作的后评价是对开工期间的外部环境、建设规模、工程量、投资等进行控制。实施阶段主要对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对比分析。运营阶段的后评价则是对交通量、运行速度等进行考核。

评价的基本原则为整体性、独立性、可信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反馈性以及可拓展性。

1.2 后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内容包括过程评价、效益评价、影响评价和持续性评价接个方面, 在项目运行的决策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投产运营阶段中, 根据技术、经济、环境、管理和社会五个目标分别进行评价。

项目后评价要按照一定的程序, 科学渐进的开展, 包括:提出问题, 明确后评价的组织机构、对象和具体要求;筹划准备, 在建立项目后评价组织结构后开始筹备工作, 建立合理的后评价计划;调查收集资料。制定详细的提纲, 收集项目建设资料、国家经济政策、项目运营状况资料, 以及与本行业和后评价有关的资料;分析研究, 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发现问题, 提出改善措施;编制项目后评价报告, 将评价结果汇总上交;成果送审, 后评价报告完成后交给相关组织机构进行审查。

1.3 农村公路项目后评价与高速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区别

后评价的主体不同, 高速公路项目后评价通常是对某一高速公路进行单独的评价, 包括立项、决策、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几个阶段。农村公路则一般选用多个项目来同时开展, 这是由农村公路的特点决定的, 以单个项目为单位花费较高, 并且没有必要, 所以对项目群整体评价能够方便农村公路的快速建设和使用。

对社会影响的评价侧重点不同, 高速公路侧重对经济效益的评价, 能够根据交通量、运输费用、投资和养护等得到, 结果直观, 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农村公路的经济效益往往是不好的, 收益率较低, 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效益, 强调对有关人群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对象不同, 高速公路主要评价公路网状况、配套设施、管理体制、方针政策等外部条件以及运行机制进行可持续评价。农村公路评包括则对公路路网、管理方法、相关政策等。

2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方法

2.1 农村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基本方法

逻辑框架法, 逻辑框架法包括垂直逻辑关系和水平逻辑关系, 把项目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确定评价获得的目标和目的。分析时要描述的内容有总目标和不同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 项目计划和设计的假设条件, 检验项目的方式以及实施中的资源投入。

对比法, 包括前后对比, 对预测和实际发生情况的对比;有无对比, 对有无该项目收益情况的对比;通过对比法找出变化和差距, 找到问题, 并及时的分析原因。

层次分析法, 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目标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根据分组的相互影响关系排列成若干个层次;对各层次之间以及同一层次的因素分析比较, 确定重要程度, 并赋予相应的权值。

成功度分析法, 将项目实际实现结果和目标结果进行比较, 确定实现程度。确定方法主要是专家组的经验, 通过打分的方式得到结果, 包括完全成功、成功、部分成功、不成功和失败五个等级。

2.2 农村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是后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指标选取时要考虑包括社会、经济、技术、管理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 定性的分析评价的完备性、针对性、稳定性和独立性, 通过定量研究使指标体系更加的科学合理。建立指标体系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对评价对象系统分析;初步拟定评价指标;筛选优化指标体系。

构件方法有基于数理分析的综合指标体系构建法、维度分析的通用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因果响应的指标体系构建法、基于目标分解的指标体系逻辑推演法几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推演的过程, 确定项目实施中各目标的价值。

2.3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的筛选

专家调研法, 将评价指标列入调查表中, 征求专家意见, 然后统计出来, 经过多次分析后得到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种方法主观性强, 结果主要由专家的经验和知识结构来确定。

动态指标筛选法, 能够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完美的结合起来, 根据农村公路项目的特点, 从不同角度对个指标进行综合, 选取主体指标, 在主体指标的基础上选取群体指标, 形成层次性较强的原始指标群。

多元分析法, 采用多元分析法对对变量系统进行分析, 首先对各种特性的单变量分析, 考虑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对系统的特性形成整体的、综合的认识和评价。多元分析法能够有效的解决多因子和多变量问题, 科学性强。

3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影响项目评价的各个指标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 需要对不同指标进行权重的赋值, 根据权值的大小来确定指标的价值地位。权重主要有指标本身在决策中作用可靠程度和决策者对该指标的重视程度来决定。

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主观赋值法、客观赋值法、综合集成赋值法三种。主观赋值法时人们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来确定指标的重要程度, 主观臆断性强;客观赋值法则是对标准指标对比后, 以一定规则进行赋值。两者之间各有优缺点, 主观赋值法解释性强, 客观赋值法精度高, 但有时会产生和实际情况不符的权重, 所以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指标权重进行综合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公路的发展状况, 以农村公路后评价特性为基础, 介绍了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分析了农村公路后评价的方法、体系指标的筛选和建立, 最后提出了将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

关键词:农村公路,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参考文献

[1]毛敏, 喻翔, 蒲云.高速公路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分析仁[J].中南公路工程, 2003 (2) :51-53.

[2]韩同银, 何孝贵, 田丽红.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1999 (3) :44-46.

[3]晏晓林, 沈毅, 叶凯.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 2004 (7) :139-141.

[4]谭清香.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对减缓贫困的影响评估[D].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3.

[5]张俊卿.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程序设计[J].基建优化, 2006 (5) :10-13.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 篇2

发表日期:2008-12-17来源:中国公路监理工程师考试网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公路建设项目的后评价是在公路通车运营2—3年后,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建设项目决策、TRANBBS设计、TRANBBS施工和运营各阶段工作及其变化的成因,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分析和评价。编制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全面总结,为不断提高决策、设计、施工、管理水平,合理利用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改进管理,制定相关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建设项目和整个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在我国公路建设投资管理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后评价报告的编制质量有待逐步提高,特别是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工作中对建设项目的过程评价、影响评价等方面应予以加强。现就如何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做进一步介绍。建设项目的过程评价公路建设项目的过程是指项目从编制项目建议书到建成通车并交付使用,直至报废为止的整个过程。通常建设项目的过程评价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 项目前期工作情况和评价项目前期工作是基本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包括从编制项目建议书到初步设计文件为上级主管部门所批准的过程中的全部各项工作的内容。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效益。因此,对前期工作的评价是整个后评价工作的重点之一。

前期工作后评价要全面反映前期工作的基本情况,重新论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同时还要结合各阶段审批文件,分析前期工作各阶段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1)前期工作的基本情况。是对项目前期工作各阶段的过程作简要论述。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是根据营运以来的实际情况重新论述建设项目的必要性。

(3)各阶段审批文件的主要内容。简要论述建设项目各阶段审批文件的内容。

(4)方案选择的评价。主要是分析和评价建设项目在各阶段路线方案及主要指标的变化原因,并对各项主要指标在各个阶段变化的幅度及其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

(5)项目决策的评价。主要是分析和评价项目决策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项目决策质量如何等。

1.2 项目实施情况和评价项目的实施阶段对能否发挥项目的服务功能和实现投资

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项目实施情况的后评价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另一重点。项目实施阶段的后评价既要系统总结评价项目施工图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施工图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的选择、建设环境及施工条件、施工监理和施工质量检验、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度比较分析等;又要分析实施阶段路线方案及主要指标的变化对建设项目的影响,包括:变更设计及其原因分析,以及对施工难易程度、投资增减、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的影响等。具体内容如下。

(1)项目施工图总体设计和各专业设计的情况。主要是总体设计及路线、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路线交叉、TRANBBS交通工程、环境保护等工程项目的设计概况。

(2)勘察设计工作的评价。主要分析和评价承担勘察设计任务的单位资质和TRANBBS技术力量与建设项目工程技术的要求是否相适应,是否采用了设计招标,设计难度和质量如何,设计方案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等内容。

(3)工程招投标过程及施工监理单位的选择。主要是对工程招投标过程及中标单位作简要论述,并分析和评价通过招投标选择施工和监理单位所达到的效果,如:节约投资、保证工期和工程质量等方面。

(4)建设环境的评价;主要是分析公路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广大筑路员工以及各级政府和人民是否为公路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效果如何。

(5)项目开工的评价。主要是分析和评价项目开工条件是否具备,项目实际开工时间与批准的开工时间是否相同,提前或延迟的原因;并分析对整个建设项目乃至投资效益发挥的影响。

(6)项目变更情况的评价。主要是分析和评价建设实施阶段变更设计的原因及其对投资增减、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度等方面的影响。

(7)施工组织与管理评价。主要是对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形式作简要论述,分析和评价施工组织形式、施工技术与方案的先进性对工程质量、项目工期和投资控制的影响。

(8)建设项目的工期评价。核实各施工单位的工程实际开工、竣工日期,分析评价工期缩短或拖延的原因。

(9)工程质量和安全情况的评价。根据竣工验收报告,论述项目的工程质量合格率、优良率,评价分析工程质量较好或较差的原因,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安全事故作深入研究,分析评价由于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安全事故所带来的影响。

(10)项目竣工验收。主要是论述项目竣工验收文件内容及工程验收的主要结论、收尾工程和遗留问题的处理情况、处理方案以及实际执行情况等。

(11)总结实施阶段的经验和教训。

1.3 投资执行情况后评价投资执行情况后评价是分析资金来源和供应情况。主要包括建设资金的筹措、实施期间资金到位及投资完成情况,分析比较工程竣工决算与初步设计概算、立项决策估算的差异,研究工程投资节余或超支的原因。

1.4运营情况的评价项目运营阶段是指项目建成通车至项目使用期末为止的整个过程。运营阶段是项目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创造效益的收益过程。运营阶段的后评价的目的是根据项目通车后实际调查的有关资料或重新预测的数据,衡量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和实际投资效益,比较项目实际运营状况与预测情况的偏离程度并分析其原因,用来系统地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提高公路建设项目投资效益提出有益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运营情况的调查分析。包括公路建设项目及其相关路网(主要为平行路线)的运营交通量、车速、车流密度、车头时距等运行参数的调查、分析和比较。(2)项目交通量预测。根据实际运营以来交通量的发展情况并通过建设项目及其相关路网的OD调查,分析预测项目及其通道内的未来交通量。(3)运营情况的评价。主要是分析比较项目投入运营以来实际交通量与可行性研究阶段预测交通量、可行性研究阶段预测交通量与后评价阶段预测交通量的差别及其原因,评价建设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分析其原因,并作评价。

1.5 管理、配套及服务设施的情况及其评价(1)管理情况及其评价。包括建设项目前期至实施完成全过程及投入运营以来的各阶段各项规章制度和程序的管理情况,各种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功能、组织形式和作用,并对其管理效果(主要是前期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工期和资金控制及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2)配套及服务设施情况和评价。主要是对配套及服务设施(主要为通信、监控、收费、管理处所、服务区、停车场、安全设施、标志标线等)的设计、方案比选及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其设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Page]

2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是分折公路建设项目对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通常分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两个方面内容。

2.1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主要是分析项目对所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文化教育的影响、对社会安全的影响、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对国防的影响、对提高国家国际威望的影响、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生活资料供

应、出行等)、技术进步效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和行业的发展,提高就业效益、国土开发效益、节约能源效益、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等,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政治稳定等方面内容。各方面所包含的具体指标见表1.表1 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促进社会进步 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政治稳定1增加就业需求2促进城乡变化3改善生活环境4提高路网效用5促进技术进步1促进资源开发2促进国土增值3促进经济繁荣4促进旅游开发1加强国防,提高国家竞争力2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3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2.1.1 社会发展方面考试论坛

(1)对沿线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改善了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加快了规模经济的形成,促进了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带动了沿线地区人口、劳动力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4)对沿线地区城镇开发与建设的作用。

(5)对公路交通事业的影响。

(6)对综合运输发展的影响。

(7)对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作用。

2.1.2经济发展方面

(1)为沿线经济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交通条件,促进沿线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对沿线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3)促进沿线产业带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4)促进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5)对沿线土地增值的影响。

(6)促进沿线地区商品流通(对交易市场的形成、城乡贸易的繁荣的影响)。

2.1.3 政治方面

(1)加强国防。

(2)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2.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对照项目前期工作中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分析本项目环境影响前评 实施效果,评价项目环境管理的决策、规范、规定;多数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环境影响后评价应遵照国家环保法的规定,根据国家和地方环

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相关产业部门的环保规定,在分析实施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评价环境影响现状的同时,应对建设项目未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对有可能产生生态破坏或项目位于环境高度敏感地区或项目已发生严重的污染事件,应单独提出项目环境 影响后评价报告。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 篇3

关键词:农业建设项目;项目后评价;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461-02

收稿日期:2013-10-29

作者简介:何龙娟(1981—),女,湖南永州人,博士,工程师,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E-mail: hlj.bnu@163.com。

通信作者:陈伟忠,副研究员。Tel:(010)65910324。项目后评价作为项目建设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项目决策、实施过程、运行效果等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改进投资效益、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工具与方法[1]。2004年国务院提出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之后,农业部出台《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把后评价纳入项目基本建设管理的内容体系中。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投入持续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业投资效果和影响十分关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价,加快推进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逐步完善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于提高政府农业投资的效益与水平,促进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国际经验启示

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織在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已形成完善的法律规则、明确的管理机构、科学的方法程序、专职的人员队伍和有效的结果反馈机制,对我国推进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1政府重视是开展后评价工作的前提

各国政府把后评价作为制定政策方案、进行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重视法律法规建设、成立后评价专业机构、保证评价经费,以确保项目后评价工作顺利进行。加拿大联邦政府上世纪80年代开始部署开展项目的效率和效果评价,在国家审计总署总审计长办公室设后评价处[2];韩国1983年颁布《政府投资机构管理基本法》,明确后评价是项目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经济企划院设绩效评价局;美国政府制定《政府行为(或项目)执行情况评价法》,要求1998年以后所有政府投资项目都要进行后评价,在会计总署设立后评价机构[3];英国1998年制定《公共服务协议》,设立政府公共支出效果考核目标,还成立后评价协会协调各部门开展后评价工作[4];澳大利亚政府规定项目投资的2.5%作为后评价费用,以保证后评价的顺利开展。

1.2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开展后评价工作的依据

系统完善的项目后评价体系确保了后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5]。目前,发达国家大都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后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贯穿了项目设计、建设管理与实施效果等整个过程,评价指标涵盖了财务、经济、环境影响、社会效果等诸多综合领域,评价方法包含了对比法、调查法、综合评价法、逻辑框架法和项目成功度法等定性与定量方法,形成了一个全过程综合分析和全面评价的完整体系。如美国建立了系统、客观的公益性项目后评价体系,构建量化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采取横向对比、量化分析、统计模型等方法,对项目的投资效率、实施管理、效果影响与可持续性等内容进行评估分析。德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基本内容包括项目的过程、效益、影响和持续性四个方面,逻辑框架法是广泛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

1.3专职评价队伍是开展后评价工作的基础

重视后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配备精干得力专职人员、聘请后评价专家完成后评价工作。印度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后评价机构和人员,项目后评价的全过程(从收集基础资料到编制后评价报告)完全由专职后评价人员完成,保证了后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英国、美国都选用部分外部评价人员或评价小组专门从事具体项目后评价,如英国海外开发署负责后评价人员共10人,每年聘请专家约30人。

1.4结果反馈应用是开展后评价工作的目的

建立健全后评价结果反馈机制,重视成果管理、推广和应用,将评价结果成为规划制定、项目审批、投资决策、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如世界银行采用出版各种报告,建立后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召开成果研讨交流会等形式推广后评价成果;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将后评价结果作为公益性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评价结果反馈还呈现高层化、社会化、合法化特点,如瑞典海外开发机构的后评价报告直接向国会汇报[6];美国国际开发署可向国务卿、副总统或总统汇报评价情况,国会定期举行项目评价听证会。

2我国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现状

目前,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积极部署、开展了与后评价相关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开展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尽快推动后评价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但是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进展缓慢,依然是项目建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2.1制定政策规定,强化了规范指导

在加强农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和强化项目信息管理、队伍培训、制度建设的同时,各级农业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为开展后评价工作提供了指导依据。2004年农业部出台《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管理规定》、《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农业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将后评价纳入项目基本建设管理的内容体系,为开展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打下了制度基础[7]。一些地方农业部门也制定了开展项目考评的操作办法。如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专门制定了《农业项目考评办法(试行)》,对农业项目的管理、实施和效益的具体评价办法做了详细规定,针对部级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农产品质检站、农村清洁能源等七类重点项目设计了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为开展农业项目考评试点工作提供操作规范[8]。

nlc202309020559

2.2开展专题研究,强化了理论支撑

近两年,农业部专门组织专家对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方法和实施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后评价工作的基本依据。一是设计了多层次的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采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项目建设的决策实施管理、效益效果、运行可持续性等内容进行客观评价。二是拟定了后评价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指南,明确目的、要求、内容、机构、人员、程序、方法、成果应用等。三是开展了后评价实证研究,在云南、江西、湖北三省选取了多个已建成并运行2~3年的种子工程、植物保护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项目进行了后评价实证。这些研究和实践为进一步细化完善后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形成适用不同行业和领域农业建设项目的后评价方法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提高后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3开展实践探索,强化了工作基础

结合农业项目检查、绩效管理等工作,一些地方农业部门开展了后评价实践探索。广东、云南等省农业厅在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管理与评价工作中,对农业基本项目管理实施情况、资金到位及核算情况、任务完成及运行效益情况进行了检查评价;浙江省农业厅在农业项目管理工作中,实行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后评价制度,对农业项目的运行和预期效果等情况开展检查;江苏省农业委员会要求省、地、县3级农业部门按照相关办法和指标对七大类部级农业项目的管理、实施和效益等情况进行评估考核。这些探索对进一步规范、完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后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目前,我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评价方法不统一,农业建设项目“点多、面广、量大、分散”,检查考核方法、依据、指标、内容存在差异,评价方法不一致。二是评价管理机构和人员专业性不强,后评价主要由农业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和行业部门共同管理、实施,缺乏专业的后评价管理和实施机构及专职的后评价人员。三是评价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还没有对后评价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尚未形成统一的后评价管理办法和相关工作机制,中央和地方政府缺乏开展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的操作依据。四是评价经费缺乏,各地的评價相关经费由财政绩效考核工作经费或其他事务费支出,不能保证工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3推进我国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建立分级的后评价管理-执行体系,明确责任与分工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分部、省、地方三个层次进行管理。农业部增设负责全国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组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条例和实施办法,下达后评价工作计划,审核、监督后评价机构的后评价报告和结论,并及时反馈和应用后评价成果等。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后评价管理机构,落实中央和农业部有关后评价的政策、法规和条例,制定本省的后评价实施办法,选择后评价项目,审核、监督后评价机构的后评价工作,向农业部提交审核报告。地市(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组建后评价管理机构,配合省级后评价机构开展后评价工作,及时向省级后评价机构提交相关报告。

采取“市场参与”的原则开展实施后评价工作,评价主体接受管理部门委托,遵循独立客观原则开展工作。评价主体的选择可有两个思路:一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公司等第三方后评价咨询机构,二是单独成立专门的后评价中心,专门负责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以确保后评价结果的真实、客观、科学、有效。

3.2建立后评价方法体系和操作规程,健全工作制度

尽快修正和完善后评价指标体系,使其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可对比性。在现有项目分类管理框架下,根据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村能源、质量安全等行业项目特点和后评价关键内容,采取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结合的方式,进一步细化后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同时,尽快制定统一的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操作规范,包括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方法、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操作手册和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暂行办法等,明确后评价的对象、方法、内容、程序、主体和人员等,使后评价工作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3.3建设后评价人才队伍,确保评价专业性

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需要一支涵盖农业科学、项目评价、战略政策、会计审计等领域的高素质后评价人才队伍。建立后评价专家库,在高等院校、研究所和企业选择具有大型项目后评价或农业建设项目监管经验的人员作为专家。采取多种方式定期开展后评价人才培训,提高后评价人员的业务水平。制定后评价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等从业资格标准,建立后评价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以促进后评价健康、规范发展。

3.4明确后评价经费来源,实现收费标准化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情,确定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经费来源和收费标准。农业建设项目是政府投资、公益性为主的项目,各级政府应将后评价经费纳入项目投资费用当

中,收费标准根据项目的类型、规模确定,明确后评价经费所占投资额比重。另外,可设立专门的后评价工作基金,对重大项目的后评价经费做到专项拨款、专款专用,使后评价工作经费有保障、有标准。

3.5开展后评价工作试点,分步推进实施

先行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指导意义的项目开展后评价试点工作,并分项目类型、分地区逐步推进后评价实施工作。试点工作按照拟定的后评价方法、程序、评价指标等操作规程进行,重点开展后评价项目选取、评价人员确定、组织实施、评价指标应用、评价报告撰写、验收审查等方面工作。通过试点,完善后评价的方法、体系、参数及政策法规,为全面开展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提供经验。

3.6建立后评价成果反馈机制,促进后评价成果推广应用

加快形成后评价成果快捷反馈机制,以保证后评价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并满足不同决策层的需求。在反馈形式上,通过出版后评价报告,召开后评价成果研讨会,组织经验交流学习,建立成果交流推广信息平台等方式,实现后评价成果共享;并将后评价成果及时提供给相关部门和机构做参考,作为今后项目规划制定、项目审批、投资决策、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侯军岐,贠晓哲. 项目管理理论与农业项目管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许彩萍. 完善我国建设项目后评价机制浅议[J]. 建设管理,2009(9):40-41,56.

[3]刘艳. 我国政府投资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4]薛敏、陆惠民. 完善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2011,25(3):318-322.

[5]陈建设,王晓东,韩武波. 国外项目后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我国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启示[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2):34-36.

[6]廖运臣. 国外后评价情况简介[J]. 投资研究,1995(3):45-49.

[7]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农业部财务司. 农业建设项目管理法规汇编[M]. 北京:农业部,2006.

[8]刘媛,吴曼,张露. 农业项目监管机制研究与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0):173-175.

浅谈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 篇4

1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1.1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内涵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是指公路建设项目在通车运营2年~3年后,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立项决策、方案设计、工程施工和运营管理全过程各阶段工作及其变化的成因,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分析和评价,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的检查、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判别投资目标实现程度,并为以后决策提供借鉴。

1.2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作用

在公路建设领域,将项目后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可以总结项目管理经验教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可以检验项目前期评价中的预测分析,确保可行性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可以监督项目的实施与投资决策,确保项目实现预定目标;可以为国家投资计划、投资决策的制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提供依据;是确保投资落实、健全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的重要手段。

2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2.1 过程评价

公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是指依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法令、制度和规定,在项目后评价时,对照项目立项评估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所预计的情况和实际执行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差别,分析原因。具体指对前期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全过程的管理水平及工作质量进行评价,以便总结和吸取项目建设过程的经验、教训,提高投资效益,改进未来项目管理水平,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公路建设项目过程评价应该建立在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分析的基础上,即对项目建设程序的详细分析上。一般包括:1)前期决策过程后评价。2)项目实施评价。3)施工过程后评价。4)运营过程后评价。5)管理、配套及服务实施后评价。

2.2 公路建设项目的效益评价

公路建设项目效益后评价以项目建成运行后的实际数据资料为基础,重新测算项目计算期内各主要投资效益指标与项目前期决策效益指标或基准判断数据参数,并与前期工作阶段按预测数据进行的评价相比较,在比较的偏差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改进措施,总结经验教训,为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管理水平以及相关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借鉴和反馈信息。

2.3 公路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

2.3.1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公路建设项目社会效益主要有:直接投入效益、产出效益、开发效益、波及效益、传递效益和潜在效益[3]。把这六种效益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内劳动力需求增长程度;区域内城乡出行变化程度;区域内生活环境的改善程度;公路建成后对整个路网效用的提高程度;项目对不同地区收入公平分配和扶贫政策影响等。促进经济发展程度的评价:区域内资源开发的效益(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区域内产业开发的效益;区域内工农业产值增长的效益;公路建设对整个路网综合运输效益的提高程度等。促进政治稳定程度的评价:加强国家和国防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国家声誉等。

2.3.2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后评价是指以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和投入开发活动完成后的实际情况为根据,评价建设项目从立项决策,设计施工到投入运营等全过程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项目实施前环境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评价预测结果的正确性,提出必要的对策措施,为提高决策水平和改建项目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是指区域内公路建设项目建成投入正常运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分析评价已建成营运的公路对该区域环境质量的实际影响,分析评价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4]。

2.4 建设项目目标持续性评价

公路建设项目目标持续性是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公路网状况、配套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方针政策等外部条件和运行机制,内部管理、运营状况、公路收费、服务情况等的内部条件分析,评价项目目标(服务交通量、社会经济效益、财务效益、环境保护等)的持续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3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3.1 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是指后评价不受项目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和前评估人员主观人为的干扰,从客观的第三者的角度出发,因此使得评价的分析结论不带任何偏见,避免做出不客观评价的情况。

3.2可信性原则

后评价报告应同时反映出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根据项目通车后实际调查的有关资料或重新预测的数据,客观地衡量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和实际投资效益,以及对当地区域的发展影响作用。为确保评价工作的可信度,还要在评价报告上注明评价单位的名称和评价者的姓名,注明评价所用资料的来源和出处,注明所采用的评价方法。

3.3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原则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涉及面广,而且由于各个公路项目的种类、规模和用途各不相同,因此在后评价时,要求评价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尽量避免使用高深繁杂的数学模型等评价方法,而是根据公路项目所具有的共性,采用简单易懂、通用性较强的评价方法。为了使评价成果能对决策产生作用,让尽可能多的单位和个人从项目评价信息中受到启发,后评价报告必须具有实用性。最终使得项目后评价的结果对于项目本身可以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对于其他同类项目也有示范参考作用,达到完善已建项目、改善在建项目、指导待建项目的目的。

3.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公路项目本身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其建设和运营必将给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产生深刻而长远的社会、经济及环境上的影响。因此,公路社会经济效益的特点决定了评价应遵循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定量分析是对项目中能直接或间接量化的部分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研究;定性分析则是对不能量化部分的分析和评价,定性分析要客观公正、全面,防止主观片面,并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如特尔菲法评分法等使定性指标定量化。

3.5反馈性原则

后评价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反馈特性。项目后评价通过对项目建设程序各个阶段工作的回顾,查明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将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及时有效地反馈到决策部门,作为新项目立项和评估的基础,也可作为调整投资规划和政策的依据。因此,评价的反馈机制、手段和方法便成了评价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

4结语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作。与可行性研究相比,项目后评价更具有现实性、全面性、探索性、反馈性以及合作性等特点。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可以使公路建设管理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工作方法科学化的轨道,强化全行业宏观管理机制,提高公路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公路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提高。

摘要:在论述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内涵和作用的基础上,对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和评价原则进行了探讨,以充分发挥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作用,从而提高公路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公路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公路,建设,后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建军,王参军.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2.

[2]傅函.浅谈工程项目融资咨询和项目后评价[J].山西建筑,2007,33(20):278-279.

[3]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初探 篇5

介绍了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目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结合中国高速公路近来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建立与完善公路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作 者:赵赛先 陈思阳 ZHAO Sai-xian CHEN Si-yang 作者单位:赵赛先,ZHAO Sai-xian(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广东广州,510641)

陈思阳,CHEN Si-yang(助理工程师,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兰州,730050)

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理论探讨 篇6

关键词: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可行性研究;指标;方法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5-0090-02

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是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经济评价工作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要求,结合交通量预测和工程技术研究情况,计算项目的投入(费用)与产出(效益),通过多种经济指标的分析研究,对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作出评价,為项目决策和建设方案的比选提供科学依据。

公路项目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考察项目,分析计算公路建设项目需要国家支付的代价和对国家所做出的贡献。若为收费公路。一般还应进行财务评价,明确偿还贷款的能力,确定财务的可行性。

1国民经济评价

公路属于基础公共设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作为公路项目最大的投资者,有必要对公路投资项目在广泛的区域经济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论证。通过对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既可以使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又可以促使产业布局、规模结构更加合理,并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1.1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是项目的建设对整个国民经济所做的贡献,如增加了国民收入、节约了国家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等,它包括了全社会所获得的收益。公路项目的经济效益一般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直接效益是全社会道路使用者从项目的兴建和营运中所获得的直接效益,一般表现为运输成本的降低、运输质量的提高、运输时间的节约及运输距离的缩短等;间接效益是建设项目在运输领域之外为国民经济所带来的实际成果和利益,如加快了资源开发,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由于间接效益很难量化,大多只能做定性描述,因此在公路项目的经济效益测算中一般不进行计算,只计直接效益。内容包括运输成本降低的效益、新建项目所产生的旅客时间节约效益、货物节约时间效益、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这些效益可根据国民经济评价中的相关模型计算得出。

1.2国民经济费用分析

公路项目的经济费用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建设期的经济费用,另一部分为运营期的经济费用,包括日常养护费用、管理费用和大修费用等。经济费用的测算,常在工程投资估算的基础上进行,采用影子价格作相应的调整所得。

对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中的人工费用采用影子工资调整。影子工资是建设项目使用劳动力,国家和社会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在国民经济评价中。影子工资作为项目费用。

土地影子费用。土地是一种专用的稀缺资源。在国民经济评价中,土地影子费用包括土地的机会成本以及国民经济因项目占用土地而新增的资源消耗。土地的机会成本是指土地被项目占用后所丧失的所有其他各种可能被利用机会中所能产生的最大效益。

另外还要对公路项目的主要材料(木材、钢材、水泥、沥青等)进行影子价格的调整。

1.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及方法

通过以上对项目的效益费用分析计算,得出效益费用流量表,并计算出主要的经济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和经济投资回收期(EN),并取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与要求的社会折现率相比较,以此来确定项目国民经济的可行性。

2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的条件下,从投资者(业主)的角度,分析测算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以此来考虑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一般而言,只有收费的公路项目才需要做财务评价。

2.1财务收入估算

公路项目的财务收入主要来源于运营期间的车辆通行费收入,同时也可能会有一些配套服务、开发性设施的营业收入。

收费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交通量和收费标准。因此,合理估算项目运营期间的交通量和选择合适的收费标准对估算项目的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交通量受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内的交通方式的变化、相互平行或竞争性公路的影响最大:收费标准作为影响收入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在确定时需考虑诸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道路使用者所获得的效益、道路使用者对收费的负担能力和接收能力、不同车型车辆对道路损坏程度的强弱、道路建设费用的投资利率、还贷期限及投资要求的最小回收期等。目前,我国一、二级公路和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的设定都是由当地政府交通有关部门和物价局批准确定的,公路项目公司在决定收费标准方面的自主权较小。

2.2财务费用估算

公路建设项目的财务费用一般包括建设期费用(含承诺费、开办费等)和运营期费用,包括日常养护费用、应用管理费用、大修费用及须缴纳的税金等。

建设期的费用估算依据是交通部、建设部及其他有关部门颁布的关于投资估算的规定及方法。项目投资估算包括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具、器具购置费及工程建设的其他费用等。项目投入使用后,项目的总投资转化为相应资产进行折旧和摊销。

运营期费用是项目在运营期间的各种运营和维护费用。运营期间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安排养护费用及大、中修费用;根据道路收费管理部门的配置情况,确定各年管理费用,提取相应的税金。

2.3财务评价指标及方法

通过以上对项目财务效益和费用分析计算,得出财务现金流量表。并计算出主要的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净现值(FNPV)、财务效益费用比(FBCR)和财务投资回收期(FN),并取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与要求的财务基准折现率相比较,以此来确定项目财务评价的可行性。

3总结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研究 篇7

高速公路一般指四个车道以上, 双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 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迄今为止, 全世界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14万余公里, 许多国家把修建高速公路作为实现公路现代化的主要环节, 而高速公路己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改善了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状况, 而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高速公路建设具有规模大、技术标准高、投资额多的特点, 平均造价为一般公路的十几倍。但同时高速公路也具有投资效益好、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近几年, 高速公路的建设规模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逐步扩大, 建设地域从沿海、平原等经济发达地区向内陆、西北贫困地区发展, 高速公路作为地区经济动脉的作用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

根据高速公路的项目特点,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对高速公路项目的后评价的涵义表达如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是在高速公路建成运营2~3年后, 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立项决策、方案设计、工程施工和运营管理全过程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分析和评价, 通过全面的综合研究总结, 从项目完成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不断提高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 为合理利用资金, 提高投资效益, 改进管理, 制定相关政策和高速公路网规划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2 高速公路项目后评价的作用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对于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 促进国家或金融机构的投资活动规划化, 弥补拟建项目从决策立项至实施运营整个过程的缺陷, 改进项目管理和提高投资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检验项目前期评价中的预测分析, 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 通过完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方法体系, 一方面可增强前期评价人员的责任感, 提高项目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另一方面通过后评价的反馈信息, 及时纠正项目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高未来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

(2) 监督项目的实施与投资决策, 确保项目实现预定目标, 把项目后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决策者和执行者预先就会知道自己的决策要受到事后的评价和审查, 就会感到压力和责任的重大, 为促使决策者和执行者在主观上认真努力做好工作, 故从这一点来说, 后评价对项目有监督和检查作用。

(3) 为国家投资计划、投资决策的制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提供依据。通过建设项目后评价可以及时修正宏观投资管理中不适合的技术经济政策和过时的评价指标, 以确保投资管理的良性循环和确保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资金的按期回收。此外, 国家还可以充分地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 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各项制度和机构, 促进高速公路项目投资管理的良性循环。

3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评价程序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 需要有严密的程序作保障, 各个具体项目的后评价工作程序因项目自身特点而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来看, 项目后评价都应遵循一个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基本程序。这个程序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筹划准备、选择评价指标、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编写报告、成果送审等七个阶段, 其具体步骤如下:

(1) 提出问题。先明确项目后评价的具体对象, 在项目评价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组成评价小组, 确定项目后评价的具体要求。

(2) 筹划准备。熟悉项目的基本情况, 比如建设项目的规模、技术标准、工期总投资等, 确定调研地点和内容, 制定工作计划, 做好分析评价的准备工作 (包括查阅资料, 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等) 。

(3) 选择评价指标。根据国家的社会发展目标与政策, 由评价人员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 找出项目可能产生的效益与影响, 定出项目评价的指标, 例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项目回收期、财务净现值等。

(4) 收集资料。制定详细的调查提纲,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并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收集项目建设前后项目影响区域内各有关方面的资料, 并采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项目影响时限内可能的变化。

(5) 分析研究。根据调查预测资料围绕项目后评价内容, 对项目影响区域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评价, 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6) 编写报告。将分析研究成果汇总, 编制出项目后评价报告, 分析项目当初决策是否合理, 对如何提高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提出建议, 并提供给委托单位和被评价单位。

(7) 成果送审。把编制成的项目后评价报告上报给有关部门组织审查, 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进行审查, 并及时反馈审查意见。

4 关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建议

通过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相关问题的探讨, 结合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的具体情况, 提出如下建议:

(1) 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交通量预测时, 应采用科学、合理的预测理论和方法, 尽可能使预测值能够较准确地符合实际, 避免出现预测值过大或过小的情况。

(2) 高速公路建设是一项规模大、投资高、涉及面广的社会基础设施工程。但目前有些高速公路由于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交通量的需要, 而进行车道的拓宽, 从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二次建设浪费。因此, 建议在以后的高速公路项目的规划设计中, 要结合区域的经济增长、环境人口等因素加以规划, 要以发展的眼光, 与时俱进的思维来规划设计。

(3) 近年来,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逐步形成了“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集资、利用外资”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滚动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使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加快, 资金不足的制约已非常明显。因此, 建议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尝试进行向民间招投标业主, 使民间资本进入高速公路建设领域, 从而使政府减轻高速公路投资压力, 有利于政府资金的优化配置。

(4) 建议应改变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普遍采用的“一路一公司”或“一路一单位”的组织形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本着“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 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组建国有控股的省级高速公路发展集团公司, 实现省级范围的高速公路统筹管理、平衡还贷, 以形成优势互补, 规模经营, 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集团公司的任务是根据公路建设规划的情况, 负责高速公路的资金筹集、建设管理、收费还贷、维修养护以及经营管理。

(5) 加强后评价体系的建设, 尽快形成三级后评价管理体系。我国后评价工作目前还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因此, 我国应尽快建立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独立于各部门之外又是各部门联合的后评价领导小组, 负责管理全国的后评价工作;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行业组建后评价组织管理机构;在各设计单位、工程咨询公司、企业及商业银行建立后评价机构。由上述三级机构构成我国的后评价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姚光业.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的构想[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2, 5.

[2]奚宽武, 吕津燕.关于高速公路后评价的几个问题[J].交通科学与经济, 2004, 1.

[3]阮连法, 熊鹰.建筑企业管理法[M].第二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3.

[4]董小林, 赵创强.建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制度的若干问题[J].中国公路学报, 2001, 1.

某高速公路设计服务性能后评价 篇8

关键词:高速公路,公路工程,设计,服务性能,后评价

0 引言

广东省某高速公路自1998年分段开工建设,于2003年底基本建成通车,从最早通车路段开始计算,至今通车已9年;在营运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结合高速公路实际使用状况展开设计服务性能后评价。

1 路基工程

广东省某高速公路属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设计上高填深挖,保证填挖方基本平衡,挖方略大于填方,总体设计思路是正确的,但在个别边坡处理上仍存在不足。

1.1西关坳高边坡,该边坡高达88米,鉴于边坡地质情况复杂,石质边坡裂隙发育,防护形式上采用锚杆、锚索及钢筋混凝土格子梁防护,格子梁框内植草。设计思路上是采用轻型防护,植草美化边坡;但正是这种格子梁的结构形式,造成了部分边坡表面雨水冲刷缺陷的存在。(如图1)部分石质边坡格子梁框架内采用挡土板再进行回填土,设计上有时往往忽略回填土厚度和抗冲刷能力的关系,当回填土厚度未达到格子梁外平面时,因为格子梁防护上没有坡面拦水汇流挡块,坡面水沿坡面下流,在格子梁横梁处发生雨水滴渗冲刷,久而久之该横梁下侧回填土形成掏空,当遇大雨时往往造成框架内回填土及草皮滑塌。西关坳高边坡挖方路堑第一级边坡格子梁内回填土几经冲刷滑塌,后采用空心六棱砖预制块填充框架内做支撑,方才避免再次冲刷滑塌。对于这类格子梁防护形式产生的坡面雨水冲刷问题,一方面应将回填土回填到格子梁外平面,另一方面建议缩小框架,格子梁可采用斜向45度交叉设计,可考虑增加挡水设计(加装挡水块等),从而减小边坡冲刷。(如:图2)

1.2某高速公路部分直线填方路段路面水通常采用横向漫流方式排入边沟或下边坡,但为了追求绿化效果,土路肩往往种植了台湾草,通车初期,台湾草长势一般,不足以影响路面水的横流,但随着台湾草的根系发育,路肩草皮根部会高出路面2公分左右,造成路面排水障碍,所以,如果采用漫流方式排路表水的路基,土路肩尽可能不采用植草皮方式。

1.3在线型设计上,平曲线和竖曲线会形成复合线型,在考虑路线纵坡度指标及填挖方平衡时往往忽略了路面的排水性能;将竖曲线低点放在了挖方路段,造成该处无法设置集水井和横向排水管,路面水完全靠路面横坡度漫流排水,造成路表排水不畅,形成横向水带,给雨天行车带来很大安全隐患。

1.4某高速公路个别路段因赶工期,变更取消了纵向排水槽及横向排水管设计,超高路段及纵坡汇水通过下穿新泽西护栏预留孔进行横向漫流排水,该变更方式经后期验证是不合适的;在强降雨情况下,该种排水方式表现出排水速度慢,路面积水严重的特征,给行车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2 水泥砼路面工程

2.1 匝道路面设计:

众所周知,匝道一般是立交区域进出收费站及服务区的功能性道路,因交通流量不大,很多高速公路匝道为单车道,路面净宽设计成7米(0.75米路缘带+3.75车道+2.5米硬路肩),路面板块划分上,板块宽度为4.25米,硬路肩板块2.75米;这样就造成日常养护维修的困难,当行车道板损坏须刨掉重铺时,就必须考虑封闭匝道。高速公路作为服务性基础设施,封闭匝道必然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对于匝道水泥砼路面,建议路面板块划分上采用相同结构的路面板及硬路肩,宽度均为3.5米。

2.2 中分带开口设计:

汕梅高速公路中分带为新泽西护栏形式,护栏开口按设计标准每2公里设置一处,开口长度25米;实际在养护施工路段进行半幅封闭改路时发现,很多超长车辆很难顺畅通过25米长的中分带开口,在开口处极易因过度减速造成追尾等交通事故。目前汕梅高速公路改路施工一般开口40米,同时双向通车的半幅路面用水马连续间隔开,而不是完全按《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04)采用10~20米间距的交通锥间隔。

2.3 灌缝料设计:

汕梅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为28cm C40水泥砼路面,横纵向缩缝采用2cm厚的鱼刺型橡胶条嵌缝,橡胶条两端采用树脂类高强胶粘牢;通车初期2~3年,该橡胶类嵌缝条防水效果较好,未见橡胶条脱落挤出;但随着通车时间的进一步增长,路基工后沉降造成路面板间产生相对位移,嵌缝条很难靠嵌挤作用继续很好的起到防水作用,此时就要选择聚氨酯、硅酮胶等具有一定粘结强度的灌缝料进行灌缝,才能起到很好的防水作用。

3 桥涵工程

3.1 检修踏步无论是“U”型重力式桥台,还是肋板式轻型桥台,设计上通常都没有考虑预留桥台支座检查通道,造成在日常桥梁巡查时无法检查支座变形情况,只能在三年一次定期检查中依靠桥检车进行检查;建议在肋板式桥台前护坡及重力式桥台前墙距离桥台支座1.6米高度处设置横向检查通道,耳墙侧沿锥坡设置检修踏步,以便养护管理人员对桥台支座的检查。涵洞作为下穿高速公路的结构物,包含盖板涵、圆管涵、拱涵、箱涵等结构形式,设计人员往往忽略营运期间的养护检查和维修,未在涵洞洞口设置上行至路面的检查踏步,往往造成检查不便。而对于有些过人过水涵洞,进出口人行通道设计成台阶踏步,这就造成了耕牛以及推拉车通行的困难,建议进出口道路仍采用斜坡加防滑横条的方式。

4 结语

浅议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后评价方法 篇9

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后评价, 是指在高速公路运营几年之后, 对高速公路的软基处理效果进行的评价, 综合考虑软基处理的设计、施工、检测和验收的全过程, 不但考虑软基处理技术性方面的效果, 还要考虑经济性和环境影响方面的效果, 通过综合评价, 可以对软基处理带来的影响得到全面客观的认识, 并且可以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信息反馈, 可以提高未来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的建设质量, 最大程度达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友好的目的。

2 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后评价常用的方法

2.1 对比法

对比法是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后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之所以进行对比主要想要发现双方之间的不同, 来发现问题同时进行研究, 能够发现关键所在。对比法通常能够分为前后对比法还有有无对比法等。前后对比法通常表示对工程开展前后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有效衡量工程效益的途径。从工程后评价过程内表示把和工程联系非常紧密的可行性研究还有预测结论, 另外还有大体规划过程中应用的技术经济指标, 同工程具体经营结果还有从审核过程中进行的估计进行对比, 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其中出现的调整同时进行研究。能够对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 保证工程水平, 为工程评价必须坚持的方针。

有无对比法主要借助在工程具体出现的情况还有假如不具备工程也许出现的情况之间进行对比, 具体检测工程的具体效益、影响等等。这里说的“有”与“无”指的是计划、规划或项目等评价对象。有无对比法重中之重在于对工程各个方面的作用进行科学有效的辨别。此类对比通常能够在效益评价还有影响评价过程中得到展示, 为项目后评价中非常关键的基础。评价表示对开展工程必须承担的资源支出还有工程开展之后所出现的影响开展比较衡量工程效益。方法论的重点在于保证产入和产出能够相符合, 能够这样认为, 能够进行预测的效果主要由工程自身来决定。

2.2 逻辑框架法

逻辑框架法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出现的, 通常能够在设计、计划还有评价的过程中得到采纳。结合部分信息能够发现, 现阶段绝大部分地区均将逻辑框架法当成工程规划、控制还有审核的关键手段。从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后评价内, 逻辑框架明确的指出了工程自身层次, 推动与工程联系紧密的所有参与者能够清楚的了解工程关键环节还有长远目标, 能够有效的推动工程开展, 推动其不断健全。逻辑框架法结合工程自身的调整, 快速对当前规划进行转变, 科学有效的控制工程费用。所以, 逻辑框架法将工程控制的各个角度有机统一, 开展整体研究。

2.3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数学家A.L.S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大体过程为, 结合应当贯彻的目标还有问题的特征, 把问题还有分析目标细化成各个组成因素, 根据因素彼此的具体联系还有作用进行相应的排序, 从而产生具有明显差异的层次结构, 从所有层次中根据相应的标准, 结合具体现状在所有因素中开展研究对比, 清楚了解因素自身的关键性, 借助相应的途径了解这个层次所有因素自身权重值, 随之进行研究及处理。借助上述途径能够将定性分析还有定量分析实现完美统一, 同时能够有效处理繁琐的难点, 推动问题有效得到解决。所以, 从相对繁琐的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借鉴层次分析法, 可以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

3 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后评价常用的方法的比较

各种后评价方法在实践中都有一些应用, 不同的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对比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后评价方法。对比法包括前后对比法和有无对比法两种。这两种方法共同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应用性广。但是, 通过前后对比产生的结果通常仅仅为不同指标之间实际偏差水平, 根本无从了解造成此类偏差的影响因素。从后评价过程内, 从研究指标偏差的过程中,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各指标变化的原因、使评价指标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以及各种因素影响指标的程度。有无对比法的重点是提出非项目因素产生的影响, 但是,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不包括工程作用还有影响在内, 另外同样包括了工程之外其他因素的作用, 造成前后对比法往往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逻辑框架法用一个简单的图表, 通过分析因果逻辑总结事物之间的各种影响因素。优点是, 容易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缺点是, 使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评价者对事物的看法和专业水平。是目前项目计划、管理和评价的主要方法。

层次分析法 (AHP) 针对多层次结构的系统, 用相对量的比较, 确定判断矩阵, 取特征向量为权重, 进行排序。层次分析法有以下优点:系统性, 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 按照目标分解、比较判断、综合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判断;实用性, 将定量分析同定性分析有机统一, 可以科学有效的解决原来很难解决的具体难点, 能够从不同领域得到采纳;简洁性, 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较简单, 基本步骤较明确, 所得结果明晰, 容易为评价人员所了解和掌握。缺点有:用于后评价时, 只能对原有方案进行评价, 不能生成新方案, 不能提出具体的对策:它的比较、判断直到结果都较粗略, 精度不高, 不适于精度要求很高的问题: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到给出成对比较矩阵, 人的主观因素作用很大, 这就使得评价结果带有评价人员的主观意志。

参考文献

[1]刘松玉, 方磊.高速公路液化地基处理原则与方法.岩土工程学报, 2001.

[2]姜伟新.投资项目后评价.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初探 篇10

1 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

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公路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范围一般是以在“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 m,可根据实际情况做修改。预测评价应以项目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为特征年。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及公众参与等。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以点带线,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2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2]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在评价标准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进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第一步。传统的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目标分解法、多元统计法等。

1)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研究,在广泛收集有关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比较归纳法进行归类,并根据评价目标设计出评价指标体系,再以问卷的形式把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寄给有关专家填写的一种搜集信息的研究方法。

2)目标分解法:

通过对研究主体的目标或任务具体分析来建构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对象进行分解,一般是从总目标出发,按照研究内容的构成进行逐次分解,直到分解出来的指标达到可测的要求。

3)多元统计法:

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从初步拟定的较多指标中找出关键性指标。具体地说,它一般先进行定性分析,初拟出有关研究对象所要评价的各种要素,然后进行第一阶段的定量分析,就是对第一阶段所提出的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展。多元统计是解决多因子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3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分类

3.1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公路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环境变化所进行的评估,涉及因素多且复杂。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噪声等方面。采用环境质量指标进行评价,一般的评价方法是首先确定拟建项目在所经过区域的允许污染负荷份额,然后再将项目的污染状况同这一允许污染负荷份额作比较,以确定同环境承载力的协调程度。常用的指标有大气、水质和水文、地形地貌以及噪音等。

3.2 生态评价指标体系[4]

目前我国的公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侧重于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方面。一般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选取大气、生物多样性、水、噪声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公路建设产生的影响和破坏。通过评价可以从整体上评价公路项目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指标所表征的含义主要以生态环境为中心。

3.3 景观绿化评价指标体系[5]

公路景观客体的构成要素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公路建设项目景观评价是一个多因子高度综合的评价体系,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因各项目评价的侧重点不同而有差异,但一般都包括公路景观的几个最基本方面。公路绿化评价指标多归类于上述景观评价中,与其他指标一起表征公路景观绿化状况,也可以将公路绿化单独建立指标体系,更细节化地衡量公路绿化工作。

3.4 资源消耗评价指标体系

公路资源消耗评价可分为3部分:能源利用效率评价、土地利用评价和重要投入物评价。对能源效率的评价,虽然可以用能源消耗总量这一实物指标来表示,但考虑不同的运输方式在运输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采用单位运输量的能源消耗这一指标则更为合理。对土地利用的评价一般用实物指标计算,亦可用单位面积所形成的通过能力这一指标来衡量。重要投入物评价,一般用实物指标来衡量。

3.5 环境灾害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公路灾害,如人们常见的交通事故、交通堵塞、道路病害、环境污染以及道路沿线的生态破坏等,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而其中公路项目建设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风险和由交通事故引发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会对公路所在的环境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因此,应对生态环境风险和环境污染事故进行预警预控,建立环境灾害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公路环境灾害的有效预防和灾后的及时救援,将事故给整个公路环境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4结语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指标体系研究还不全面和系统,多是专注于公路环境保护某个方面进行指标体系构建。若想全面、系统地评价公路,须建立一个融合上述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提炼的指标体系。通过对目前指标体系的分析研究,在此提出公路建设环境领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标初选。公路建设环境领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由于公路环境在建设期和营运期分别承受的压力不同,针对压力和状态改变所做出的响应也不同,分别筛选建设期和营运期的指标。

我国的公路环保则多侧重于声屏障等摸得着见得到的环境保护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能尽力以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品种为主,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人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公路环保水平,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更需要领导者、决策者、建设者有先进的环保思想、环保行为。

摘要:介绍了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目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结合中国高速公路近20年来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建立与完善公路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翠萍.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甘肃科技,2007,23(1):111-112.

[2]陈红,魏东虎.公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4(12):33-35.

[3]陈雨人.道路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5(6):640-644.

[4]赵勇,孙中党.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安全工程报,2003(13):23-24.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 篇11

1 公路项目建设环境影响

公路建设项目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周期长, 无论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后期的运营过程中都会对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具体来说, 公路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公路沿线的植被、土地侵蚀、大气污染、水体以及施工机械的噪声等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而公路项目建设完成之后, 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也会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主要表现在汽车的尾气、噪声等环境污染, 还有特殊危险运输物品可能引发的环境事件等。具体来说, 公路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 (见表1) [1]。

2 公路建设项目环评指标体系

在规划环评中, 指标是用来揭示和反映环境变化趋势的工具, 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是反映规划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特征的多个指标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计学指标群[2]。因此, 要准确做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环评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1 合理性原则

公路建设项目环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结合公路建设项目的特点, 要使得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科学、完整地反映出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复杂性和本质特征, 如实反映公路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营期间对区域环境质量水平特质。

2.1.2 系统性原则

公路建设项目涉及到交通、运输、水利、规划等部门, 公路建设项目是一个相对独立又较为复杂的系统整体, 因此, 在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环评指标时选择能反映该系统内部各环境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科学内涵, 要能够系统地反映出公路建设项目的目标内容。

2.1.3 相对稳定性原则

公路建设项目的评价指标根据其阶段的不同, 评价的体系构成也有较大区别, 目标评价具有动态性特点, 如在施工阶段和后期的运营阶段所选择的环评指标体系就有着明显差异。但总的来说, 应该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性, 即在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所选择的环评指标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不能随意改变所确定了的评价指标因子。

2.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在建设项目环评指标体系中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因子, 既要坚持定量的数据选取, 也要注意搜集定性的信息资料, 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 通过适当的模型方法保障评价效果的客观准确。

2.1.5 主导性原则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周期长, 范围广, 会影响到公路周边的城市风貌、历史遗迹、交通出行等, 在构建环评指标体系时要筛选具有能够准确反映公路建设项目特征的指标因子, 剔除那些交叉重叠的评价指标以及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因子。

2.2 公路建设项目环评指标体系

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要系统的分析评价对象, 确定拟评价项目的特点、影响范围等, 拟出相应的具体评价指标,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优化, 最终确定符合具体某项公路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2。

2.3 指标体系内涵

2.3.1 社会环境评价指标内容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把公路建设的社会环境影响分为社会发展影响、居民生活影响、基础设施影响、征迁安置影响、资源利用影响以及发展规划影响等六个方面。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环评工作过程中, 通过资料收集、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获取相关的评价内容。

2.3.2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内容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野生动物、植物植被、水土流失、自然景观以及生态敏感区的影响等内容。

2.3.3 声环境评价指标内容

目前国内外公路噪声评价中一般用等效噪声级L作为评价指标, L的数值和人们的主观吵闹感觉程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公路建设项目的声环境污染源主要有运输车辆、建设机械以及交通噪声等。例如, 对运营期间的公路噪声评价主要采取三个步骤, 首先是计算公路各单元点的基础噪声, 在此基础上再计算扩散传播对交通噪声的修正值, 最后是计算出交通噪声的评价值。运营期间的声环境影响主要与车流量、车型、车速、路面状况等有直接的关系。

2.3.4 水环境评价指标内容

公路项目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根据其项目阶段的不同, 评价的内容也有较大差异。公路施工阶段的水环境影响主要有生活污水、取土、弃渣对地表水的影响。运营期间的水环境影响主要有公路服务区的生活污水、来自公路附近加油站的有机物污染, 以及有毒有害车辆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泄露导致的地表水污染等。

2.3.5 大气环境评价指标内容

公路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以建设期的建材产生的粉尘、沥青浇注及搅拌过程中产生的沥青烟对环境影响较大。后期运营期间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大的是汽车的尾气, 因此, 在公路建设项目大气环评中以尾气污染指数最为实用。在获取相关尾气污染指数时可以先将公路划分为一系列的单元, 分别计算各污染物, 主要是CO、NO2、HC、SO2、CO2、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 然后再计算整体公路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3 公路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对策

以施工期为例, 公路项目建设环境保护要做到: (1) 噪声防治。在居民住宅区附近严禁夜间施工;施工前, 周围有学校、机关等, 要主动做好沟通, 尽量减少施工对学习和工作的影响, 做好施工机械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使施工机械保持在较低声级水平下施工。 (2) 大气污染防治。严禁在小区、学校、机关等人员密集区设置公路施工填料场、搅合站;施工时要定时做好洒水除尘;运输施工材料尤其是粉状物时要采取遮盖等措施。 (3) 水污染防治。施工时, 对于含油料、沥青、化学物品等要严禁堆放于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 防止雨水冲刷进水体;做好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 严禁直接排入水体中;严禁将施工垃圾随意排入水体。

参考文献

[1]张卫平, 董建辉.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生态恢复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2]刘艳坡, 赵文晋, 龙振永.等.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研究[J]地理科学, 2003, 23 (6) :751-754.

上一篇:系统可靠度下一篇:儿童嗓音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