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助人(精选6篇)
自助助人 篇1
近年来, 随着《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教社政[2005]1号)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 (教思政厅[2011]1号) 等文件的先后出台, 再加上部分高校发生了几起由于学生严重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学校不重视、专项资金不足、心理专业人员紧缺等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浮于表面, 没有落实到学生中。另外,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 经历了高考失利等情况, 往往会有更为特殊的问题心理状态。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必须激发高职学生的心理自助意识, 促使学生利用自身所长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自助功能, 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助人自助模式。
一、助人自助模式的构建前提
心理健康助人自助模式主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心理自助意识, 促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基础知识, 学会从心理层面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估, 并应用所学知识调整不良心理状况, 以满足自身心理发展所需;同时在能力允许范围内, 帮助学生解决轻微的心理问题, 以扩大受益面, 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助人自助模式的有效构建, 需要满足以下四个前提:
(一) 纠正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偏差
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 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健康知识, 在面对人际交往、恋爱交友、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时, 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愤怒、悲伤等情绪, 从而导致行为或思想上的不寻常表现, 即常说的心理出现问题。面对这种情况,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 都要明确没有任何人是心理完全健康的, 所有人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但大多数的心理问题能控制在一定时间和程度范围内, 而一个人的心理状况也会随着特定事件的发生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这是正常的现象。大多数轻微的心理问题, 能通过自我调整或寻求心理辅导予以解决。
因此, 教师在面对学生不寻常的表现时, 不能简单地扣上心理不正常的帽子, 一定要了解背后的原因, 为学生提供帮助。对于个别情况严重的学生, 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教师的帮助。而学生也要明确, 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寻求专业教师的帮助, 就像开心要找人分享、生病要吃药打针一样, 心理辅导是一种正常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渠道, 不仅心理存在缺陷的学生需要, 面临各种压力的普通学生也是辅导的对象, 不能因担心被歧视而避讳, 更不能嘲笑寻求心理辅导的同学。
(二) 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一级目标的关注度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及调适能力, 预防及解决心理问题。陈林春在《基于高职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行动框架下的思考》中将其细分为三个等级:一级目标是通过唤醒学生心理自助意识, 提高全体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水平;二级目标是通过辅导和咨询等方式, 帮助学生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三级目标是及时发现严重心理问题并进行诊断和帮扶, 必要时要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在实际操作中,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围绕二级和三级目标, 对一级目标的关注不够,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还普遍停留在发现问题后的被动应对上, 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扰缺乏专业的心理指导。通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助人自助模式, 可以调动学生自身以及周边一切积极因素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在问题尚未恶化前及时防范和处理,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目标, 为二级及三级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将三个级别目标有机统一, 防患于未然, 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功能, 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职学生。
(三) 坚持心理健康他育与自育的有机统一
心理健康他育, 指通过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社团指导或者专业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教授和指导,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心理健康自育, 指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的心理知识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调整, 通过自我教育来形成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助人自助模式要求学生作为主体发挥心理自助的作用, 但是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储备, 而且心理知识的获得仅靠学生的热情是不够的, 必须依靠专业教师的知识传授。但是, 就高职现有的心理师资力量、学生心理水平来看, 单从他育的角度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品质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构建助人自助模式, 要坚持他育与自育的有机统一, 他育主要起着“授之以渔”的指导作用, 是自育的前提, 而自育既是他育基础上的功能拓展, 更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全面开展的关键所在。
(四) 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及实际生活开展教育
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生的学习局限在课堂教学, 学生所学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育实效性得不到有效验证, 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功能无法实现, 难以帮助学生助人自助。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根据学生学习阶段、学科门类、群体背景等不同特点, 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高职院校及学生的特点, 新生期的教育应注重适应环境, 帮助新生尽快完成应试教育到自主学习的转变;二年级学生的教育应注重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学基础知识, 学会处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 提升心理自我调适技能;三年级毕业生应结合就业工作, 指导他们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学会缓解各种就业压力。另外, 还要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教育, 尤其要重视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助人自助模式的构建设想
(一) 搭建完善的四级工作队伍
助人自助模式的一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基础知识的普及, 仅通过学校有限的心理专业教师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 必须充分调动心理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学生自身, 搭建完善的四级工作队伍。
1.心理教师队伍是心理助人自助模式的领导力量, 在负责专业咨询工作的同时, 承担心理课程教学、心理科研、心理专业培训工作, 指导其他各级心理教育队伍工作的开展。
2.辅导员队伍是心理助人自助模式的中坚力量, 他们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 可以参与到心理知识宣传、教学工作中, 并协助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缓解专业教师的工作压力。
3.学生骨干是心理助人自助模式的主要力量,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他们可以完成对接受心理辅导学生的后续观察, 朋辈的身份使他们提供的专业性帮助往往要比专业教师更易让同学接受。
4.普通学生是心理助人自助模式的关键力量, 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助人自助模式构建的基础, 如果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或抵触, 教育工作将难以有效开展。
(二) 多渠道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及教育活动
为了使普通学生尽可能多的积累心理健康知识, 强化心理助人自助模式的群众基础, 在完善工作队伍的同时, 要利用各种渠道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可以结合高职学生心理发展各阶段所关注的问题, 通过板报、广播、网络等渠道, 加大对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及心理调试技巧知识的宣传。尤其要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 通过开办心理专题网站, 创建专属微信、微博, 在宣传的同时加大与学生的互动力度。同时, 在开展工作时发挥心理委员和心理类社团的朋辈作用, 重点收集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疑惑以及乐观向上的学生作品用于宣传内容中, 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从而形成宣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对于高职院校, 在坚持传统的讲座、报告、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的同时, 可以依托校内心理类社团, 开展了多项形式简单、容易接受的心理特色活动。新生入校时, 可以组织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摸底测试, 对个别心理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持续关注。同时,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同伴教育活动, 对新生实现了健康性知识的有效普及。学校还能围绕“3·20”“5·25”等心理健康日主题, 开展心理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助人自助模式的构建走向
近年来,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也引申出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即对学生的心理予以积极的人文关怀。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 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 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 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通过激发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 促使个人和社会朝着幸福不断发展前进。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将其定义为“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这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尤为契合。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积极的人文关怀”, 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把“人文关怀”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关注“人”这一主体, 将人文关怀理念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 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以及潜能开发作为最高目标;二是坚持“积极”这一特性。“积极”要求在向学生表达关怀时, 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与人格, 坚持从“积极”的角度进行关怀, 有了学校给予的积极的关怀, 学生会更加积极正面地认识自己, 更好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 更愿意配合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林春, 陈君.基于高职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行动框架下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14) :16-18.
[2]庞小钦, 齐慧芳, 王明繁.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助人自助模式的建构:以海南大学儋州校区为例[J].现代阅读, 2013 (1) :2-3.
[3]周丽玉.关于构建立体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3) :12-14.
[4]仲少华, 靳慧, 赵平.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研究:以安徽省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34-36.
自助助人 篇2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凭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热爱,在秋高气爽的十月,我参加了乐清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上岗c证资格培训会。此次培训请来的都是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有周红
五、吴郁葱、徐慧珠等。培训的内容有《师生交往艺术》、《心理教育个别辅导》、《学习心理分析》等。他们都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并且通过理论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在这几天的培训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做好笔记,学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周红五老师的讲座,让我们听得入了神,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举了一个例子,对一名有心理障碍的高二女学生,他通过家访,了解家庭背景,倾听她的倾诉,给她以支持与鼓励,让她从自卑中走出来,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最后这位学生获得精彩的人生。这个故事给我启发很大,让我想到了自己所经历的一件事,我班有位学生家庭离异,他一直跟着外公外婆,性格固执,顽皮,老是对别人产生攻击行为。有一次,他打了一位女生,就因为女生碰掉了他的铅笔盒,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一顿,从那以后,他更叛逆,老是惹是生非,令大家都头痛不已。听了周老师的讲座,我觉得我做法比较轻率,如果我先倾听他的想法,然后跟他家长沟通,慢慢地引导他,或许他会一点点改变,我想接下来我会多关心他,让他逐渐改变。
周老师的讲座还带给我很多的启发,比如要想改变人的心理活动有几种方法:一是体育锻炼,二是旅游,三是读书。听了之后,我想想,的确是啊,作为老师的我们工作如此繁忙,在忙中要抽空多锻炼,多看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也是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所必须的条件。
狗医生:动物助人自助 篇3
每年3、4月间,亚洲动物保护基金都会组织专门的狗医生考试。年满两周岁、身体健康、性格温驯、对人友善是成为狗医生的基本条件。“狗医生”还需做到不怕生,允许过度热情的抚摸或拥抱,喜爱人群和出外活动,能在拥挤和陌生的环境中感到放松,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目前,成都、广州和深圳三地已有超过100位持证上岗的狗医生。
“狗医生”出诊有着严格的规范制度。“狗医生”需要佩戴统一的红领巾和徽章,以表明自己的身份,主人和志愿者也会陪伴左右,避免可能的攻击事件。
“狗医生”还承担着动物友好使者的身份,积极走进校园和社区,向公众宣传“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理念,推动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路权拜“你”所赐
寇竹卿
在城市中自行车有通畅的道路,而不是汽车挤占全部路面,这是路权的“直译”含义。骑行成为被鼓励的生活方式,即使在超大型城市、超长距离、较多交通工具换乘的环境下,都可以安心、便利地骑车往来,这是连接私人与公共领域的广义上的路权。
广州“拜客”联盟是解释路权的极佳例子。拜客从最初七个人起家,骑行大街小巷,试验自行车道的有无,并将意见反馈到公共部门。在拜客的理念里,骑行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个人出行方式与城市公共政策是一体的。
广州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北京上海更多。这些大型城市同时也是汽车制造基地,鼓励机动车发展是产业策略,很难改弦更张。在道路压力俱增、管理效率低下的前提下,扩展机动车道成了选择项,而在立法中最不具有话事权的行人就要让道。
分析路权在公共决策中失去应有地位,逻辑上不复杂,分析起来也很枯燥。关键在于,在自行车道已经被夺去的情况下,有无可能夺回路权?答案是肯定的。更多人参与进来,坐言起行,可以影响到城市决策。
当然,广州绿道计划得以落实,固然与亚运会的环保投入有关,但偶然之中有必然,那么多人躬行健康的生活理念何尝不是众多推动因素中的一种。也许,一个人不可以改变城市,一群人以公益之名,恢复路人在道路空间的权利,个人生活与公益就结合了。
拜客不仅仅是特定的公益团体,也代表了松散且广泛的市民联盟。以广州大桥上南北穿行的自行车为标志,有城南大夫山等公园里热衷骑行的市民伴随。当然,市区的空气还不如人意,道路仍旧拥挤,争路权尚未成功。
杭州在市区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特别在西湖景区执行得非常好。不仅外地人深受惠待,本地人也从中得益。重要的是,自行车通行成为验证道路权利划分的一大依据,也算是道路上的“平权”。杭州的案例,是自上而下促进路权的案例,与广州遥相呼应。
路权改革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考虑到政策的多变性,能够给予路权以稳定、持久地位的,还都要看骑车人的数量,看他们倡导的生活模式的质量。只要对比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街景就可以明白,我们所谓生活,所谓路权,不过是要恢复原本消失的东西。
自助助人 篇4
( 一) 社会工作模式的变化
社会工作是针对社会中的问题的出现而出现, 并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最初的社会工作是直接面对和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而存在的, 即它只扮演着补救者的角色, 任务是诊治受助者的问题, 这就形成了最初的社会工作目标的“治疗”和救助为主的倾向。然而, 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 社会工作愈发感到单纯的治疗型社会工作十分被动, 而且, 治疗型社会工作把服务对象看得过于被动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 如何激发和发展服务对象的能力, 使他们能与自己一起解决问题就成为社会工作者考虑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 社会工作者也希望通过工作和服务对象自身的发展去预防问题的再度出现, 于是, 预防也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个工作取向。这样, 社会工作就走出了单纯的治疗、求助的旧框框, 治序预防、求助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社会工作不断关注现有问题的解决, 而且特别注重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 这就使得社会工作的目标追求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社会工作的最初目标由救助穷人和弱者变成不但“授之以鱼”且“授之以渔”“助人自助”反映了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 二) “助人自助”社会工作理念的分析
“助人自助”即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工作对象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同时, 注重恢复和增强对象的社会功能, 调整对象与社会, 对象与环境的关系, 从而促进工作对象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单纯的治疗、救助到促进工作对象自身的发展, 这不仅是社会工作目标的转变也是社会工作理念的变化。“助人自助”本身就包涵了两个内在联系的目标体系即助人和自助, 通过助人而达到自助的最终目标, 后者是一个更高的层次也是前者的目标, 正如“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变化, 授鱼的目的是为了授渔, 教给受助者生存发展的本领, 而非停留于给予暂时的需要的满足。“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内在地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三点内涵: 一是尊重人的能为,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社会工作者相信工作对象能够通过受助而达到自助的目标, 相信其有改变自身条件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二是本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 满足人的需要更侧重对人的发展的引导的体现。社会工作者对对象的帮助不仅停留于对其暂时需要的满足, 更重要的是激励其斗志给予正确引导而促进其发展。三是注重工作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
高校资助工作对校园困难群体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虽不同于社会工作者对对象的帮助、治疗及预防, 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目标所包括的内涵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有许多启示, 其目标就是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各项关于高校资助政策的基础上, 将贫困生资助与贫困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 保障学业的顺利完成, 促进其全面、协调、更深层次的发展。然而, 现阶段国家在推进高校资助政策方面的力度不断在加大, 受益于国家资助政策的大学生贫困人群也在逐年增多, 但是, 这与庞大的在校生基数驱动下的大量受助人群相较, 国家资助政策的扶持范围、周期还是比较有限。针对这一客观实际, “助人自助”的助人理念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应运而生, 同时这也是国家在高校开展各项资助政策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而这正好也与社会工作的根本理念不谋而合。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贫困生资助教育工作也属于学校社会工作的范畴。其本质都是促进人的发展, 促进人与社会和谐。
二、“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带给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启示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者致力于对求助者心灵的一种支持, 帮助求救者“自救自助、自主人生”的过程, 是社会工作者本着坚信求助者的领悟力、自决力和创造性, 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一个过程。其原则是, 不求教训他人, 而求开导他人, 不是包办代替, 而是减少求助者的依赖性, 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意志, 自主决策, 使求助者从“由他助”转向“自助自主”, 做掌握自己幸福命运的主人。这一过程支持与现价段高校资助工作的目标、过程以及期望效果是对等一致的。
首先, 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在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过程中承担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而受助群体正是高校现有大量的贫困人群, 这一人群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迫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口, 争取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其次, 目前为止, 我们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依然存在, 国家关于高等教育费用制度的改革空间还比较有限, 因此国家关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度等现状还将长期存在。也就是说, 从国家的层面上讲, 还不能从物质上根本保证所有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实现大学教育的情况下, “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资助理念与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初衷是相辅相成的。第三, 在实际的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的支持。例如, 如何减少受助贫困学生的依赖性, 启发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帮助贫困学生从“由他助”转向“自助自主”等等, 这些都是在做好高校资助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内容。
因此, 本着“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 充分贯彻落实国家现有各项资助政策, 从高校具体实际出发, 需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工作环节。
( 一) 坚持以人为本, 倡导人文关怀应是做好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环节
坚持以人为本, 倡导人文精神是“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给高校资助工作的启示, 然而如何面对与解决目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过程中人文精神欠缺的问题值得思考。对处在高校资助体系还不完善的我国高校而言, 坚持以人为本, 倡导人文精神应成为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克服功利思想, 不能为了机械的落实资助款项而忽视对受助主体心理、自尊的保护, 在完成资助过程中, 更多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看待资助、如何发挥资助的最大效益、如何以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 对于现有的资助政策、资助体系真正有所思有所悟, 将这种外在的助学资源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所谓“授人以鱼, 一日享用。教人以渔, 终身受用”之理。以学生为出发点扎实开展各项资助工作。
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人的主体地位, 具体到高校资助工作中, 就是要坚持建立以人为本的资助制度,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 既尊重现有的资助体系以及各类资助制度, 也要尊重受助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主体地位, 做到资助体系与受助主体相适应, 受助主体与广大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爱护、相互激励, 共同营造一种和谐共进的资助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高校资助工作既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生成才、全面发展的必要保障。英国学者怀特指出, 没有人文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备的。而目前我国高校校园中人文精神的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时候, 资助工作都被当成了一种任务, 机械的加以完成, 或是被当作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表面上大张旗鼓, 报道漫天, 而实际上他们忽略了受助主体在此过程中心理与自尊方面受到的极大冲击。因此呼吁人文精神, 加强人文关怀, 在充分尊重受助学生的基础上, 使其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以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 二) 满足主体需要更注重对其引导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工作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五个层次的基本需求, 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在给予对象帮助时, 不仅满足了他们最基本的生理、安全方面的需要, 也给予了他们满足高层次需求的帮助, 尤其是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帮助, 这种帮助是通过对受助者加以正确引导实现的, 是实现由“助人”到“自助”的重要环节, 社会工作从满足对象需求上升到引导受助对象自我实现的过程给当今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以重要启示。
满足受助主体的贫困需求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不否认物质方面的帮助对于贫困生而言是资助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尤其对广大受助大学生而言, 这无疑会解决其在校生活的费用的一时之急, 并且这些良好的外部条件会使学生逐步认同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明礼修身、团结友爱, 志存高远、回报人民、感恩社会等健康的需要, 但也不能忽视一些不良需求在高校受助主体身上存在的客观事实。主要表现在: 首先, 价值观念上的等、靠、要倾向。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基本要求, 学校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资助方式在内的有机资助体系, 在资助的过程中学校引导学生从“他助”到“自助”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鼓励学生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 通过付出劳动获取物质上的保障, 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 让他们在工作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提升自身能力, 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其次, 生活方式中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倾向。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 校园里攀比之风盛行, 穿品牌、用高档、住高档、跟潮流、拥时尚等成为学生的向往和追求, 而视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作风为笑料。面对当前的实际状况, 高校在评估资助对象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困难学生生活习惯的积极、正确的引导。
( 三) 正确处理“受助与自助”的关系是做好高校资助工作应思考的问题
如何引导高校贫困学生正确认识“受助与自助”的关系, 是高校资助工作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 应在价值观念上给予正确导向。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确立并逐步成熟时期, 受助本身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他是我们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一项有效的政策措施, 同时也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表现在:第一, 保障和谐社会下全体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让社会广泛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第二, 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 构建和谐校园。因此, 高校资助政策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项内在保障, 其自身包含的崇高价值理念应对学生加以灌输, 激起学生对学习、生活目标与人生理想的追求, 塑造大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面貌。其次, 应发挥资助政策对学生行为目标、行为方式上的导向作用, 对学生消费方式加以引导, 提倡理性的消费方式, 从而影响广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呈现积极、健康的作风。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 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受助对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让对象回归社会, 在社会适应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提高他们社会生存的能力。高校贫困学生作为社会集体的一分子, 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 如何在现有国家高校资助政策的前提下, 保障每一分子的这一权利, 这给我们开展高校资助工作带来新的启示, 即帮助广大困难学生的同时应注重增强大学生自身的自助能力, 最终达到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的效果。
高校资助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系统, 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从理论上讲, 物质帮助对广大受助学生未必是最好的, 他们面对的是整个社会, 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被动的接受物质上的援助, 并且这种帮助对于大学生整个在校的费用来讲也是微不足道, 但是对于受助群体来讲他们要学着从受助到自助的转变。真正践行现阶段国家关于高校资助政策的初衷, 将资助政策的效用真正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
[2]刘向信.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生涯彩虹 阳光导航 助人自助 篇5
关键词:职校生 社会工作 服务
一、背景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用于学校,目的在于协助学校,使之具有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并使学生获得适应今日与未来生活能力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中职学校在校园条件、教学设施、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方面总体改善良好,但中职学生生源相对特殊,大多中考成绩较落后,来自农村或新居民家庭,弱势学生较多,同时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结构疏离、亲子关系紧张、青春期叛逆、网络沉迷、学业荒废和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等多方面的问题。社会转型期,中职学生问题日趋多元与复杂,而且学生问题的根源与社会环境中的障碍密切相关,同时在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交友早恋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更迫切需要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策略,为这个弱势学生群体提供有效服务。
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高度重视学校社会工作,2010年,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2012年初开始筹建学校生涯彩虹社会工作室,协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共同展开工作。工作室由学校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优秀教师团队组成,包括两名中级社会工作师、三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两名职业指导师和一名兼职律师。工作室取名彰显职教特色的“生涯彩虹”,源自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的理论:一个人的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如同彩虹的弧度;一个人一生中在家庭、社区、学校及工作场所四个人生舞台上扮演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及家长六种角色,如同一条彩虹同时具有许多色带。社工所做的就是帮助困难学生链接资源、自我探索、开发潜能、规划生涯,画出人生最和谐的彩虹。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客观地、相对独立地建立专业关系和开展贴合学生需求的专业社工服务,2012年10月起,生涯彩虹社会工作室接受嘉兴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孵化,定期参加嘉兴市社工协会开展的政策法规、职业伦理、专业理论和实务技能等方面培训及考核评估。学校社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成立机构、投入经费、购买服务、建设队伍、构建机制等环节开展了实践探索。一年后,经民政部门登记成为独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从而开始迈上更广阔的社会工作平台。
二、实践
嘉兴市生涯彩虹社会工作室自2012年9月起,结合《中职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开展一系列的学校社会工作实务与研讨。工作室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拓宽中职德育工作的路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自上而下的大德育框架和社会工作室自下而上的协助帮困增能支持系统”。
生涯彩虹充分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和成员特色,运用专业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方法和策略,以优势视角和增能理念看待学生成长,联系校内校外资源、创设活动项目,开展了一系列协调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提供学生帮困增能支持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社会工作室以“草根”民间组织的形象开展工作,比较容易亲近学生,易被接受,且实际活动寓教于乐,有效满足中职生的个性化社会服务需求,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1.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生涯彩虹的学校社会工作关注处于弱势和劣势的学生:一是维护获得政府救济和保障以及社会资助的困难学生的尊严,培养他们懂得感恩、珍惜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二是防止性格孤僻、情绪易激惹的学生与家庭和学校师生关系紧张、联系断裂,而受外界不良行为影响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化倾向;三是重视厌学逃学、夜不归宿、抽烟喝酒、偷拿财物等向不良行为转化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和临界预防、引导和帮扶其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的训练;在校园欺负事件的危机干预中,及时心理疏导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积极争取取保候审观护帮教、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学校社工通过班主任转介和小组招募广告、发特别邀请函等方法,通过彩虹之声QQ、微信平台线上沟通,加强与学生的正面联系,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社工精心为学生分别设计系列小组活动。如:开展团队拓展游戏,打破彼此的隔阂,促进团体合作与公平竞争;带学生去拜访过去贫困现在事业有成的校友,让学生受到自尊自强的榜样激励;带领学生去社区协助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在上门请居民投票过程中感受增强民主权意识的重要;介绍学生和平时不接触的老干部交往,在陪老人聊天做事、教老人用智能手机中体验自信和价值感;让学生到幼儿园陪伴幼儿活动,在看护幼儿的过程中觉察情绪并反思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等。学生在这样的社会交往和助人活动中,感觉被人尊重和需要,慢慢有了成就感,在尊老爱幼的活动中悄悄改变原来的不足。
每次活动有专人观察和拍摄,让他们在拍摄的镜头前发现自己身上的正能量,感到自己就是榜样,提高自助自理的能力。每次社工活动前有计划有培训,活动后有分享、总结并协商下一次的活动方案,带动学生在互动分享环节,开放自己,尊重他人,接纳不同意见,尝试更多的沟通和表达自己意见。所有的活动都是帮助学生感受爱、相信爱,并用爱心去创造改变的奇迹。
2.共绘生涯彩虹
嘉兴市生涯彩虹社会工作室策划的活动围绕学生的生涯教育,校内校外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新生入校适应团康活动》《毛毛虫的蜕变——男生抗逆力小组》《幸福彩虹——女生教育成长小组》,帮助中职生解决思想上、情绪上的困扰,提高青少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沟通交往技巧和能力,对社会交往有障碍的青少年进行社会关系调适,帮助提高情绪自我管控能力,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帮助其融入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我的生涯我做主——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小组》帮助中职生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并配合学生开展创业广场活动加强体验;《老少共绘生涯彩虹——老干部与中职生互动增能项目》中,老干部们丰富的生涯经历为中职生提供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引导青少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辅助学生制定总体的生涯规划。endprint
3.手拉手做公益
学校社工积极做好资源链接,凝聚公益的力量,协同其他中职学校热心公益的教师、嘉兴学院的志愿者、浙江同济学院暑假社会实践队、嘉兴市青鸟社工事务所、嘉兴市益宏救援中心、嘉兴市老干部讲师团等一起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彩虹与星星——中职生创业广场助力智障幼儿项目》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创新创业广场的爱心义卖专场,一起到嘉兴市阳光智障幼儿康复乐园参加义工活动;《假日彩虹——暑期青少年社区教育项目》进入中南、文贤、云东社区开展暑假青少年社工服务,内容涉及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生涯觉察辅导和规划等,为社区文明建设出一份力;《社区万年青融合项目》让学生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使学校与社区睦邻友好,守望互助;《五彩南湖生涯彩虹——新居民子女生涯教育项目》走进南湖创业学校,帮助新居民子女在初三这个人生十字路口自我定位、树立目标、探索路径去进行生涯规划,引导他们认识自身的优势、劣势和潜能以及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对未来的信心,从兴趣、性格和需要出发,建立积极的职业观。这些活动是让中职生在参与公益活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三、效应
嘉兴市生涯彩虹社会工作室开创了职业学校社会工作的先河,是学校德育发展的助力军。它把学生的问题放在学生生活成长的情境中考虑,将问题视角转变为优势视角,将控制管理变为服务增能,链接学校内外公益资源,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开展服务,通过个案管理、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居高临下和生硬,创新了学校德育模式。
嘉兴市生涯彩虹社会工作室机构服务优势明显,相关工作受到嘉兴市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关注,《老少共绘生涯彩虹——老干部与中职生互动增能项目》《社区万年青融合项目》和《五彩南湖生涯彩虹——新居民子女生涯教育项目》等项目,列入2013年度嘉兴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益服务项目。2013年4月,在嘉兴市委社工委第六次(扩大)会议上作社会工作典型报告。2013年12月,嘉兴市“两会”前夕,作为“三社”工作会前调研重点内容,嘉兴市政协副主席马邦伟率领政协委员视察生涯彩虹社会工作室,实地了解嘉兴市青少年社会工作开展情况。
嘉兴市生涯彩虹社会工作室,业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仁心妙手、师生互助自助的良师益友、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导师、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结纽带”, 中职学校社会工作的突出成效,引发教育界以外部门的高度关注,嘉兴市民政局将在全市学校中推行“一校一社工”制度,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自助助人 篇6
【关键词】助人自助 高校资助育人精品项目 社会公益 心理疏导 科研学习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近年来,国家对学生的资助力度和覆盖面不断加大,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的多种资助方式,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但目前高校资助工作普遍着力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忽视对受助学生的后续教育,发展性资助较少,学生资助品牌不鲜明,致使一部分学生得到资助后缺乏责任感,感恩意识淡薄,惰性滋长。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者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即通过帮助求救者,增强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助人不仅要救急,帮助其摆脱目前的困境,更要救穷,帮助他提高自身的能力,最终让求救者自己解放自己。这正是助人自助的核心:尊重人、助人自助、提升人的创造力。因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经济帮扶层面,要把“助人自助”的理念与学生资助工作相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资助工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助人,既要解决贫困学生的眼前困难,又要使贫困学生具有和提高自助的能力。
资助只是一种手段,而育人才是最终的目标。通过对困难学生的经济救助,不仅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这才是我国资助政策真正的价值所在。
一、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为平台,打造以思想引领为核心的高校资助育人精品项目
为确保教育公平,帮助绝大部分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国家的资助重心放在了受助面的拓宽以及普及率的扩大上,资助比例过高、范围过宽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甚至不困难的学生产生依赖心理[1]。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资助大多是一种无偿的给予,重视对资助资金的评选和发放,而忽略了对受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缺乏对学生资助资金的使用监督以及回馈机制。大学生长期接受这种无义务的资助,会认为得到资助是理所应当的。因此,要改变高校纯粹的经济资助政策,引导受助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祖国,就必须要建立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为核心的高校资助育人精品项目,增强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组织受助学生加入或者组建社会公益团队,遴选热心公益事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做指导老师,指导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以及贫困边远地区的支教活动;与社区共建开展助老助残项目,不定期地走访福利院,举办爱心义卖和公益募捐等活动。在公益服务中培养和固化受助学生的感恩回馈意识,培养受助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把感恩、诚信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资助育人精品项目中,引导和鼓励受助毕业生面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
通过公益服务将资助和育人相结合,在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回馈,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义务,实现从“自助”到“助人”的目的。
二、以心理疏導为依托,打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的高校资助育人精品项目
获得资助的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他们在知识视野、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不足,心理状态上容易呈现劣势,主要表现为认知偏激,人际交往心理复杂,负性情感体验强烈,易产生人格矛盾[2]。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贫困学子以支持,更要在精神上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因此,以心理疏导为依托,打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的高校资助育人精品项目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施励志引领工程,引导受助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强意识
定期开办励志讲座或者报告会,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组成导师团队,向受助贫困大学生分享他们的奋斗历程,激励学生保持乐观心态,奋发向上。同时,在校园内挖掘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的励志故事,以身边的榜样人物来感染和鼓舞他们,营造学习榜样、自觉奋进的良好氛围。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扩大受助贫困大学生交际圈,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
针对不同受助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层次,组织学生参加个别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培训、素质拓展等活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克服胆怯心理,使其主动融入集体,积极参与讨论和策划,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建立健全高校资助育人心理支持系统
在历年获得资助的学生中遴选一批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突出、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一帮一”结对关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朋辈辅导的常态化发展;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受助学生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及时了解并掌握受助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问题,有效开展心理疏导和援助工作,通过面对面的谈心谈话,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类,建立资料库,并定期回访。
三、以科研学习为立足点,打造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高校资助育人精品项目
学生资助工作不应是“输血式”的经济资助,而更应该强化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学生能够自己“造血”。各高校要努力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人人成才”的教育目标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着重将科研学习、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资助工作中,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以学生能力提升为重点的一系列资助育人精品项目,从而达到帮困扶志、助学立人的目标。
面向贫困学生开办英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常用应用软件等培训活动;成立贫困学生学习帮扶小组,定期举办读书会、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讨论活动。此外,设立资助科研项目基金,引导并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项目申请,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得资助,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经济困难,更调动了贫困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并且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这一系列精品项目,不仅使受助学生积累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还丰富了高校资助工作的内涵,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科研文化氛围。
四、以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为抓手,打造以技能提升为中心的高校资助育人精品项目
资助育人的目标不仅在扶贫,更重要的是扶能[3]。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打造以提高学生职业规划、就业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资助育人精品项目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举措。
高校要统筹校内校外资源,聘请阅历丰富的职场人力资源专家充当受助学生的就业导师,帮助贫困学生做好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举办简历撰写、就业礼仪、就业技巧、沟通交流、模拟招聘等专题讲座和实践训练,在实战中提高贫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受资助困难学生外出观摩考察、交流学习,注意将专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受助学生有能力“自助”。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打造以技能提升为中心的高校资助育人精品项目,就是要组建创新创业专家团队,从项目的可行性、实用性,产品市场需求,创业资金预算等方面对受助学生的创业计划进行全方位评估,指导受助学生不断完善创业计划,使其更贴近市场,提高创业成功率;举办创业讲堂,开设创业培训班,分享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鼓励贫困学生大胆尝试,将自身优势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此外,高校还要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创建一站式服务中心,为贫困学生的创业提供服务和保障,帮助其顺利实施创业计划。
在资助中育人,在育人中资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帮助受助学生摆脱物质上的匮乏,更重要的是使其从能力上脱困,真正实现从“助人”到“自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家官.发展型资助育人——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趋势[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01):72-75.
[2]肖琼,薛保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劣势及干预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