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体制改革(共12篇)
税收体制改革 篇1
一、各项应税所得重新界定
应当将主要的收入项目包括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及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具有经常性和连续性的收入合并在一起, 实行综合所得税制。而以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为代表的特殊收入及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等不能经常和连续取得的所得, 从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中分离出来。股息、红利、偶然所得等仍实行分类所得税制, 在实现环节征税, 仍可实行代扣代缴制。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可作为财产税的组成部分, 在其相关权属转移合同签署的同时, 进行纳税。这样做, 即不减少我国的总体税收收入, 又能简化征缴程序, 提高征收效率, 提高监管效果, 对纳税人来说, 降低了自行申报的复杂性, 个税自行申报将更加简便易行。
二、逐步推广个税自行申报制度
目前, 我国个税主要采用源泉扣缴法。当纳税人取得应税收入, 由收入的发放者作为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 然后集中向税务部门缴纳, 这样将个税税源控制责任由税务部门转移给扣缴义务人, 导致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收入信息无法全面掌握, 使个人所得税税源的监控处于无序状态。同时, 在源泉扣缴方法下人们获得的是税后收入, 主要关心自己最终拿到多少钱, 倒淡化了自己被扣缴了多少税、将来这些税款怎么使用, 这就降低了纳税人的权利意识, 自行申报则拉近了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直接联系, 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纳税意识, 以及更好地行使和维护纳税人权利。
各项应税所得重新界定后, 纳税人自行申报时只需将个人取得的上述五种收入进行加总, 进行费用的扣除, 再选择相应的税率即可算出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股息、红利、偶然所得, 在实现环节征税, 实行代扣代缴制, 保证了国库的收入, 避免了税款的流失。而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在权属转移合同签署的同时, 即合同双方取得相应的权力的同时缴纳税款, 即强化了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保障了当事人的权力, 又实现了税款的征收, 实现了税收的高效率。对于税务机关来说, 减少了个税应税项目, 减少了征收管理的范围, 降低了工作的强度, 就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到监管的其它方面, 可以提高税收工作的效率, 得到更好的效果。
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 发挥其有效作用的前提是掌握纳税人, 尤其是高收入个人的收入情况, 即有效地实施税源监控。理论上讲规定个税自行申报, 有助于培养纳税意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推进个人所得税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过渡创造条件。但现阶段立刻全面推广个税自行申报制度, 缺乏可操作性。应率先在国家公务员中推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 然后在大型企业、上市和控股公司以及垄断型行业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中推广, 当老百姓的平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后, 税收制度可以向全民“自行申报”扩大。
三、逐步过渡到以家庭为纳税单位
家庭总收入比个人收入更能全面反映纳税能力, 可以实现相同收入的家庭相同的个人所得税负担, 更好的实现收入、税负的横向公平。在一些发达国家, 个税的申报是根据纳税人的不同身份适用不同的费用扣除额。纳税人可以选择以个人身份还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税申报的。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家庭观念非常重, 对家庭行为的调节成为调节经济和社会行为的基本点, 因而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全可以集中到对家庭收入的调节上。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申报纳税, 允许将家庭部分支出如孩子的教育支出、家庭总人口的医疗支出、保险及养老支出纳入扣除范围, 以鼓励夫妻合并申报。但是以家庭为纳税单位要克服两个难点:一是会削弱或扭曲目前广泛实行的代扣代缴制度, 二是税务机关还暂时做不到对纳税人的家庭信息进行逐一核实。尽管如此改革会增加征管的难度, 但税制的这种改革方向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调整生活费用扣除额, 降低税率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并不是指个人取得的全部收入, 原则上应当是对净所得征税。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根据纳税人所得的情况分别实行定额、定率和会计核算三种扣除办法, 其中对工资、薪金所得涉及的个人必要生活费用, 采取“定额扣除”的办法。我们认为扣除项目的设计应对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进行测算, 建立物价、消费联动调整机制, 每年根据物价上涨水平和社会生活变化情况调整生活费用扣除额, 同时, 将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支出和纳税人未成年子女、老人及无生活能力且无救济补助的需赡养亲属的支出纳入到扣除范围内, 以真实反映纳税人的负担能力。
调整生活费用扣除额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工资调整情况及物价指数变化情况, 建立联动机制。目前对生活费用扣除额是否应该采取一刀切的问题, 学术界存在争议。实事求是来讲, 中国各省市发展不平衡, 各地区的基本生活费用存在较大差异, 应当允许各地区确定不同的生活费用扣除额, 不应该搞一刀切。但问题是一旦允许各地区生活费用扣除额进行上下浮动, 各地区往往就会不受任何制约, 往往会超过浮动的范围, 使地方财政收入受到影响, 反而加大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差距。2002年以前个人所得税是地方税种, 那时法律上允许存在搞一些地方差异。2002年后个人所得税是共享税种, 为了保证税政、税权的统一性, 也为了尽可能使纳税人的税负比较公平, 统一的生活费用扣除额是相对正确的做法。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将家庭负担的医疗、教育、住房、保险、养老等重要支出, 以家庭人口数量为系数, 进行一定比例的扣除, 减少因此出现的不公平程度。
如果我国的税制设计真正实行应税收入重新界定、并且允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申报, 那么就需要设计一套相应的全新的税率体系。应将纳税人的各项应税所得加总, 仍然适用超额累进税率, 因为超额累进税率的设计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 收入越高负担的个人所得税也越多, 从而使中低收入者负担较少的个人所得税, 高收入者负担较多的个人所得税。但现行45%的最高边际税率过高, 个人最高边际税率应确定为25%-35%为宜。借鉴国际经验, 税率的级数不应超过5档。可以考虑两档税率或实行三档税率, 实行两档税率分别是10%和25%;实行三档税率分别是10%、20%和30%。
税收体制改革 篇2
[ 关键词 ] 财政税收 改革 体制
胡锦涛日前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当前,我国继续处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更好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深化我国现有财政体制具体有如下几个建议:
一、财税改革必须由“放权让利”走向“制度创新”
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道关卡,因此,改革的第一步务必是“放权让利”。在农村地区应大力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扩大农民劳动积极性,并实行农副产品的竞争定价,使农民真正得实惠,除此之外,还应调整农业税收结构,减少农民在税收方面的负担等等。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应在适当的情况下提高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促进他们在发展经济、组织招商引资、扩大地方生产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地方财政的“承包制”,也就是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和职权,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反之,由于职权和责任过度集中,导致宏观经济调控无法落实,这就限制了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史证明是切实有效的,因此务必长期贯彻执行,不断促进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水平以及前进步伐。
1994年开始的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开展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分级财政体制的试行经实践检验是与市场经济并行不悖的,应继续大力推广。下一步工作中,要继续加强税制改革,强化职权与利益的分配关系,继续推进分税制,规范政府和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权力关系。
二、财政职能的转换必须和政府职能的转换同步进行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在初步划分中央与地方各自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尽管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不得不保持了地方的既得利益格局,在存量上依然存在包干制的痕迹,但在增量的安排上,则倾向于向新的体制过渡,这标志着财政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一、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启之年,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的深入,改革的难度在增加。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是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体制保障。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在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
二、现有财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财政职能尚未转换到位,公共财政体制仍处于建立过程之中。各级政府尤其是多数地方政府仍将发展经济、开辟财源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责,把公共服务作为第二位职责。不少地方政府直接筹划和投资竞争性项目,而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长期不足,缺口很大,越是基层财政上述表现越突出,矛盾也越尖锐。财政还没有从它“越位”的领域完全退出,“缺位”的领域进入不足。
第二,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分税制”体制不健全,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正在建立的过程中,财政对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调节能力还很有限,过去十年间分税制的几次调整以财力向上集中为主。
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能够用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资金十分有限,地区间、城乡间的收入及公共服务的差距不仅没能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第三,现行地方税制体系不完善,地方税制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间分配关系的需要,不能满足税收调节作用发挥的需要。地方税无论是税种的收入规模还是其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重都比较小,且地方税收入受中央税收政策调整变化的影响较大,缺乏稳定性,地方政府对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依赖程度较高。
第四,财政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发挥不够。个人所得税通常采用累进税率,具有在经济高涨时自动增税、经济衰退时自动减税,对经济周期“削峰填谷”的功能。在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中,流转税所占的比重高达60%左右,而所得税的比重只有20%左右,个人所得税只占10%左右,个人所得税比重过低,以及个人所得税制度、财产税制度的不完善使税收制度发挥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受到局限。
三、深化我国现有财政税收体制的构想
第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和引导性原则,明确政府支出范围,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要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的财政保障力度,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政府资金要逐步减少直至退出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而投向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
第二,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进一步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省级以下財政管理体制。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具有调节收入分配性质的支出责任,由中央政府承担;地区性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对具有跨地区性质的公共服务的支出,要分清主次责任,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减少财政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对一般乡镇实行“乡财县管”方式;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帮助中西部地区解决财力不足问题,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合理确定对各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
第三,完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筹集财政收入,分配财政支出执行地方政府职能,而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应依托较为独立的地方税体系来确保。建立独立的地方税体系,就要科学的划分地方主体税种、辅助税种。根据我国的税收经济实际,并结合国外的经验,需在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时,对营业税应本着“局部调整,扩大税源”的思路,仍维持其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财产税在地方税体系中的地位。
第四,运用财税手段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个人所得税制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有效手段,运行有效的个税制度,拓宽税基,合理确定费用扣除标准,使法定扣除标准与纳税人实际生活负担相接近,同时可以考虑家庭人员的不同构成以及基本生活需求的实际情况,增加专项扣除,使其更有利于低收入阶层的纳税人;统一累进税率,减少税率级次降低名义税率。在税收征收管理上要提高征管水平,建立严格的双向申报和交叉稽核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和财产申报制度。逐步完善财产税,调整收入分配存量。可以对不同财产如土地、房屋、车辆以及一些其他特定类型的财产课征财产税。规范、完善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对存量房产开征物业税。在财产转让环节开征遗产税和赠予税,调整收入存量的转移。对高收入者征收遗产税,同时为防止财产所有人在生前将其财产无偿转移给继承人而偷逃税款,应配合征收赠予税。
参考文献:
1、贾康,赵全厚.中国经济改革30年[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恩胡.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9(2).
3、邹东海,马海涛等.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30年[M].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研究 篇4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如今, 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是非常的优秀, 此时的财政是从人民群众之中得到的, 用到人民群众之中的。虽说当前的经济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不过由于改革活动的高度发展, 之前的财税制度也出现了很多的不利现象, 要切实的结合当前的具体状态和国家的具体情况以及国外的优秀知识来分析, 不断的完善我们国家的该项体制, 只有这样才可以合乎发展的规定, 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
1 面对的不利现象
1.1 无法有效的开展管控工作
在如今的管控体系之中, 管控工作者受到业务和行政的两项管控活动的干扰, 此时就会发生一些不利现象。关键的体现在对相关活动无法做好管控, 有时候无法落实理念, 不能够将法规条例牢记心中。同时因为如今的管控体系之中不具有综合化的监管机制。此时很多的管控工作者缺少危机意识, 进而就容易引发违规等现象。
1.2 不能够将监督落实到位
因为我们国家积极的开展结构革新活动, 很多区域的财政管控力度受到影响, 非常多的管控组织和工作者被撤销, 此时就使得管控组织不牢固, 工作者的热情太差, 管控不合理。很多区域虽说设置了管控机构, 不过因为资金欠缺, 而且工作者数量不足, 导致活动也无法有效的落实。
1.3 没有实现管控工作的民主意义
如今, 个别区域和组织未有效确保管控活动的民主性。政务公开,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制度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其中, 财务公开, 民主理财就是这一制度的关键内容。具体来讲, 很多区域和机构虽说设置了相关的领导组织, 不过没有经由全民选举, 导致其无法发挥出监督的意义。
1.4 规范化转移支付有待加强
通过分析很多的具体状况我们得知, 国家机构间的该项资金运转是导致活动部护理, 运作时间过久, 使用性不高, 违规现象出现频率较高的区域。国家政府关键的掌管收入, 而所在区域的机构负责其实际的使用方面的管控工作。国家经由分税体系的落实, 切实的提升了财政收入的中央集中比例, 使得纳税机构的违规活动变少, 提升了支付水平, 确保了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序。税收返还与体制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构成我国转移支付的三大部分。其中, 还有非常多的不利现象要靠着我们来完善。首先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的资金比例在转移支付总量中所占比例过高, 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带有明显的有利于地方的倾向, 而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的比例很小, 它主要能够反映地方财务均等平衡的状况, 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收返额度高是正常的, 但是比例过于悬殊就不利于经济的平衡发展, 税收返还额度在成一定的比例增加, 也使某些经济现对落后的地方社会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第二, 在将支付转移的时候, 没有综合化的监管体系, 此时就使得支付时期发生一些不利现象, 比如贪污等问题。此时导致的财务现象因为多集中在设计等机构之中, 此时其核查活动无法有效的开展。所以在转移的时候要从根源之中对其掌控。
1.5 无法处理好胡乱收费的问题
最近一些时间之中, 我们国家的该项税收改革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在零三年的时候, 去除了很多不当的收费, 切实的鼓励了群众的活动积极性, 不过由于还是存在一些胡乱收费的问题, 此时导致改革的成就受到影响, 其中关键的一个缘由就是因为当前的革新活动发展到了攻坚时期, 很多区域的公务员组织太过庞大, 一些机构为了确保收入, 就将费用分摊到群众身上。此种问题时常的出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区域之中。稳定的税收来源受到抑制的同时, 应当在财政监管加大力度, 不允许县级以下政府的财政支出向官僚本位主义倾斜。应当想尽办法使得不在位的公务员不成为财政的负担, 要不然的话, 胡乱收费的问题不但无法被处理好, 还会愈发的严重。不但对经济发展有影响, 还会引发很多社会方面的不利现象,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2 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建议
2.1 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
设置并且不断的发展该项体制, 不但是我们国家基础形势的发展规定, 同时还是经由革新工作整治当前管控活动中的不利现象的关键措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 目的在于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比例、依据当前情况, 应当适当加强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 强化政府财政同一支出的平衡;加大中央政府的直接支出, 加强统筹管理, 减少财务问题, 同时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务管理的压力, 配合行政改革中人员精简的客观要求;同时还应对区域机构的支出能力加以约束。不但要给与他们适当的权限, 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管控, 确保革新工作能够顺畅有序的开展。
2.2 健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要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合理搭配, 形成资金来源稳定可靠, 资金分配方法较为科学合理的中央、省 (市) 两级两类转移支付体系。首先是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 适当整合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 妥善安排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其次是要改革税收返还与增值税分享制度, 从而稳定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最后是要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 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资金分配体系, 从而逐步改变目前从基数法确定转移支付数额与转移支付水平。
2.3 财税改革要在制度上实现创新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直是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深化的羁绊。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的劳动热情被充分激发, 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下调, 给农业生产降低的生产成本, 在免除农业税等税收项目外, 在水手结构上也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正式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 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由之路。通过适当的途径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合作扩大生产是有效手段。在财政税收体系中, 合理的采用“合同制”, 也是完善地方政府财务税收管理分配职能的一大创新, 不仅仅加强了地方财政税收的自主权, 也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施加有力的宏观调控。不论在什么时代, 人们都会关注体制方面的改革工作, 积极的落实制度革新工作, 能够显著的带动经济的进步, 带动社会的发展。确保中央和区域的机构之间有效的协调是创新工作的关键着重点。
2.4 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
针对税务机构来将, 明确国税与地税间的关联, 确保其彼此有效的协调, 本身就是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行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 除了极少数省份外, 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分别设置了国税与地税这两套税收征管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各地的国税与地税机关也应充分开展信息交流, 当对政策有不同理解或出现争议时, 双方要共同探讨, 合力解决问题, 实现国税与地税的良好协调。
3 结束语
税收体制改革 篇5
《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税收改革热点解读,两会热点解读之税收改革提案》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税收改革热点解读,两会热点解读之税收改革提案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人大浙江团组开放日发言表示,“实体经济企业要面临40%到50%的税收,应该降低企业税收,让企业给员工提高工资。经常说拉动内需,老百姓有钱才拉动得了内需。”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三郑重宣告将推进税收改革,包括广泛推广增值税,扩大资源税,以对经济作出再调整,并
加强管理。
李克强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范文内容地图将切实推进税收改革,广泛推广增值税替代营业税。增值税改革于2012年开始试运行,是中国企图重整经济,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核心内容。执行该项目,意味着向公司的增值部分征税,总体而言低于营业税。据总理李克强的简要介绍,政府同时将扩大以价格为基础的资源税收,覆盖更多的商品种类。中国以煤、油、天然气的价格为基础征收资源税,而对其他商品(比如贵金属)以产量为基础进行征税。TOP100范文排行经济学家呼吁政府扩大对以价格为基础的资源税的适用范围
浅论税收改革 篇6
关键词 税收 税收改革 改革作用
一、我国的税收
税收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三代的“供赋制度”。随着“初税亩”拉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幕布,随后各个封建王朝都有着一系列的税赋制度。从初税亩,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到唐初的“租庸调”,再到唐后期的“两税法”,直至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税赋征收的程序与方式大大进步了,
在我国,税收的本质归结起来无非就是八个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的实质归根到底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一方面要提高广大公民纳税意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广大公民的“纳税人意识”,让广大公民在纳税的同时,享受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这与加强征管手段一起构成了保证税收相辅相成的两大方面。
二、我国的税收改革
近几年来,我国的税收体制在逐步的改变着。人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农业税的废除,使得人们数千年来第一次不用再交“皇粮”。当然我们还要清醒的意识到在发达国家不仅不需交农业税,政府还给予农业种种补贴。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这实现了内外资企业的两税合一,对国内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强大的助推功能。2008年,国家也改变了关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积点,由800元变为了1600元,减轻了个人的税费。
其一,推进增值税转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是完善增值税制度的方向。继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 26个城市和地区的部分行业实行了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试点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部行业全面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调整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降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也已经基本成为共识。积极制定和准备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方案,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选择适宜的时机推出这项改革,已经是决策执行机构正在进行的工作。东北地区税收收入保持高速增长,为下一步增值税转型工作积累了经验。接下来要在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试点办法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其二,适当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合理调整部分应税品目税负水平和征缴办法。消费税制度的调整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根据消费税设立的基本原则,将高档、高利润的商品适时地纳入消费税范围。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个人收入分配的和谐。而政府的调税是旨在合理引导消费和间接调节收入分配。但税收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要通过多方面政策的综合作用才能有所收效。消费税并不是对每种消费品都要征收,征收消费税
一方面有筹集财政收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税种的补充,起到产业调节和消费引导作用,未来可以研究进一步完善税目。
其三,改进和完善所得税制度。自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之后,新的企业所得税在2008年1月1日开始运行,企业所得税基本完成了其又一次重大改革。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对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制度进行完善。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还任重道远,目前已经确定的目标是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个人所得税的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渐进调整和完善的过程,经过在条件成熟下的局部性调整,逐步达到总的目标。
其四,改革和完善地方税制。地方税制的改革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地方税制的改革和完善具体包括:1、资源税将适当扩大征税范围,扩大税基;调整计税依据,改变目前单纯从量计征的办法,实行根据不同应税品目的特点,分别采取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的办法;适当提高一部分征税品目的税额标准。2、对现行的城市房地产、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进行全面整合,重新设立不动产税。先进行经营性房地产税制的改革,待时机成熟再对居民房地产征收不动产税。3、我国目前的税制中缺乏专门针对控制环境污染的税制。该税的征税范围包括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在内的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通过税收政策控制环境污染。4、社会保障收费改为社会保障税,建立统一征收的社会保障税、纳入预算管理、用与监督分立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体制势在必行。5、整合其他地方税种。经过改革30年的历程,地方税一些税制需要重新清理和归并。
三、税收改革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力组织税收收入,确保税收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持续稳定增长,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财力保障,始终是税收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长期任务。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而税收的改革可以有效引导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增加有效需求。既可以有效拉动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又可以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只有我们的人民安心了,生活安乐了,这个社会才有可能有序运转,发挥出最大的创造力量。而税收改革就是推进社会进步齿轮中的一环,虽然只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方面,但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
参考文献:[1] 刘 霞,宁教铭,税收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构建,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4
[2] 郑江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税收作用,局长论坛,2006.1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7
一、当前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收入的规模偏大
由于对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我国的财政收入在总体规模上要大于国际水平,与国际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相比,我国的统计口径偏小,这样就造成大量的非税收入存在于财政收入在税收收入之外,因而形成了财政收入覆盖范围广,规模偏大的局面,整体上来看,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发展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大规模的财政收入对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削减财政收入规模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二)财政税收的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的财政收入结构中,非税收入和税收收入所占比例不够协调,其中,税收收入的结构更是不尽合理,依据正常的税收原理来看,所得税和财产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力量,理应在当前的税收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而营业税、增值税等流转税作为筹措资金的主要手段,其比重应小于前者,但是,就目前的财政收入状况来看,我国税收收入的比例结构却恰恰相反,这样,税收在改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方面的作用就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再加上重复征税及税种功能模糊等问题,财政税收体制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三)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在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涵盖范围过小和体制不够健全,前者造成的后果是财政资金非法挪用现象严重,后者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预算体制中没有全面包含年度预算和长期预算,难以服务于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另外,地方政府的预算体制改革严重落后于税收体制改革,预算制度难以完全融入政府财政收支工作,同时,监管机制的缺失也影响了预算体制的全面性,对于预算体制的改革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
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财政税收制度在国家经济体制的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适应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扭转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落后的局面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增强了政府财政税收的稳定性,改变了政府财政收支不均衡的现状,便于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增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利于政府职能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能够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进而促进经济体制优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全面而长远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策略
(一)优化财政税收结构
合理的财政税收结构是健全财政体制,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的重要支撑,为此,面对我国财政税收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我们有必要适当降低流转税的征收比重,提高财产税和所得税的征收比重,精简重复税种,明确不同税种的功能和征收范围,例如,在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中,为了减小中低收入者的负担,强化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应当适度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在资源税方面,可以通过拓宽资源税的税收范围及提省税负水平来制约资源的过度浪费等,这些针对财政税收结构的改革措施适应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对于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的改善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各项财政税收制度的建立正是为了对合理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支持国家的各项经济建设,但是,就目前的财政支出来看,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为此,有必要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就目前的经济局势来看,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应该加大财政支出对于服务型的公共行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重点工程的支出力度,例如,农村教育机构的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等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发挥财政税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
(三)加强预算体制改革
预算体制是合理分配财政税收的基本手段,为了实现财政税收的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健全的预算体制是不可缺少的制度保障,针对于预算体制现存的问题,加强预算体制改革需要成立独立的预算编制和管理体系,在预算编制方面,适应于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增加财政税收的中长期预算,拓展预算的覆盖范围,使预算涵盖全部财政税收,在预算管理方面,需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加强对预算合理性的审查和监督,确保预算体制的建立对于财政税收的合理使用发挥积极作用。
(四)平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关系
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分权关系的平衡有利于各自充分发挥对于财政税收的支配力度,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各级地方政府缺少对于财政税收支配的自主权,急需得到中央的适度放权,另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应当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划分,以平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分配,缓解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与此同时,中央对地方政府财政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是不可缺少的,财政税收收入的增加与监督的有效性相结合,才能保证地方政府对财政税收收入的合理分配和使用,避免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责任与财政收入不相符现象的出现,确保各项财政税收收入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四、结语
在国家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财政税收是国家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经济建设的全面繁荣有赖于财政税收的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顺应于时代发展趋势,经济建设局势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对于财政税收体制不断地提出新要求和高要求,尽管就目前的改革现状来看,我国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也相应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恒久发展,继续不断地深化财政税收体制势在必行。
摘要:财政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以及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保证,作为经济体制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财政税收为国民经济的恒久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是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开展和深入执行,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调整,社会发展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伴随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顺应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了继续发挥和加强财政税收的作用,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力度是势在必行的。文章将在分析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深入认识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进而积极思考和探索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勇.关于我国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探讨[J].商业文化,2011(08).
[2]崔绍光.关于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4(18).
[3]任瑞莲.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8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启之年, 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的深入, 改革的难度在增加。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 是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 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体制保障。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在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 加快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
二、现有财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政府财政职能尚未转换到位, 公共财政体制仍处于建立过程之中。各级政府尤其是多数地方政府仍将发展经济、开辟财源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责, 把公共服务作为第二位职责。不少地方政府直接筹划和投资竞争性项目, 而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长期不足, 缺口很大, 越是基层财政上述表现越突出, 矛盾也越尖锐。财政还没有从它“越位”的领域完全退出, “缺位”的领域进入不足。
第二, 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还未完全理顺, “分税制”体制不健全, 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正在建立的过程中, 财政对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调节能力还很有限, 过去十年间分税制的几次调整以财力向上集中为主。
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 能够用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资金十分有限, 地区间、城乡间的收入及公共服务的差距不仅没能缩小, 反而有所扩大。
第三, 现行地方税制体系不完善, 地方税制结构不合理, 不能满足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间分配关系的需要, 不能满足税收调节作用发挥的需要。地方税无论是税种的收入规模还是其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重都比较小, 且地方税收入受中央税收政策调整变化的影响较大, 缺乏稳定性, 地方政府对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依赖程度较高。
第四, 财政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发挥不够。个人所得税通常采用累进税率, 具有在经济高涨时自动增税、经济衰退时自动减税, 对经济周期“削峰填谷”的功能。在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中, 流转税所占的比重高达60%左右, 而所得税的比重只有20%左右, 个人所得税只占10%左右, 个人所得税比重过低, 以及个人所得税制度、财产税制度的不完善使税收制度发挥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受到局限。
三、深化我国现有财政税收体制的构想
第一,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和引导性原则, 明确政府支出范围,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要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的财政保障力度, 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向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政府资金要逐步减少直至退出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 而投向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
第二, 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 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 进一步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 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 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具有调节收入分配性质的支出责任, 由中央政府承担;地区性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 由地方政府承担;对具有跨地区性质的公共服务的支出, 要分清主次责任, 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减少财政管理层次, 提高行政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对一般乡镇实行“乡财县管”方式;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重点帮助中西部地区解决财力不足问题,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合理确定对各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 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
第三, 完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筹集财政收入, 分配财政支出执行地方政府职能, 而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应依托较为独立的地方税体系来确保。建立独立的地方税体系, 就要科学的划分地方主体税种、辅助税种。根据我国的税收经济实际, 并结合国外的经验, 需在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时, 对营业税应本着“局部调整, 扩大税源”的思路, 仍维持其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提高财产税在地方税体系中的地位。
第四, 运用财税手段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个人所得税制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有效手段, 运行有效的个税制度, 拓宽税基, 合理确定费用扣除标准, 使法定扣除标准与纳税人实际生活负担相接近, 同时可以考虑家庭人员的不同构成以及基本生活需求的实际情况, 增加专项扣除, 使其更有利于低收入阶层的纳税人;统一累进税率, 减少税率级次降低名义税率。在税收征收管理上要提高征管水平, 建立严格的双向申报和交叉稽核制度, 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和财产申报制度。逐步完善财产税, 调整收入分配存量。可以对不同财产如土地、房屋、车辆以及一些其他特定类型的财产课征财产税。规范、完善土地增值税和契税, 对存量房产开征物业税。在财产转让环节开征遗产税和赠予税, 调整收入存量的转移。对高收入者征收遗产税, 同时为防止财产所有人在生前将其财产无偿转移给继承人而偷逃税款, 应配合征收赠予税。
参考文献
[1]、贾康, 赵全厚.中国经济改革30年[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恩胡.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 2009 (2) .
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9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共建设的过程中, 财政税收为其提供重要的保证。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健全的财政税收体制是重要的保障。 就如今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形势来看,传统的财政税收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为促使经济发展与财政税收体制保持相互协调的步调,就需要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状况,针对财政税收体制中相关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革财政税收体制, 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可见,改革财政税收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1.1 税收体制存在局限性
税收体制存在局限性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这么几方面。 首先,缺乏健全的体系。 在社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稳定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社会分配的税种并未纳入到税收体制中。 这些应当加入到税收体制中而没有加入的税种致使财政流失,影响财政收支平衡。 与此同时在增值税和所得税设置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不合理的现象, 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不均衡,影响中央调控[1]。在分税制改革中,唯有中央与省之间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税制体制,下面的基层单位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体制。
1.2 预算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预算管理是财政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财政税收改革的过程中,预算管理范围过于狭窄。 同时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呈现明显滞后的情况。 在没有对预算管理进行监督的情况下,内部约束与制衡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致使资金挪用现象非常严重, 同时在缺乏中长期预算或者是周期预算的情况下,不能对财政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因而也就促使预算审核和审批失去应有的作用。
1.3 地方财政管理存在问题
由于地方财政部门在职能划分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不明确的现象,导致在处理税收体制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很难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 造成地方财政本身不平衡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国家宏观调控效率降低。 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将部分专业的财政税收管理机构与相关人员合并,致使财政管理人员有钻利益空子的机会,财政税收管理不规范,很难做到有效的财政税收管理与控制。 其实归根结底,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财政管理人才方面的缺乏。
2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
从前文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 财政税收体制方面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财政宏观调控,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结构的优化。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需要深化财政税收改革。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改革现有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但是我国并未建立相对完善与稳定的财政税收体制[2]。在税收体制管理的过程中, 分权管理与集权管理模式仍旧对税收管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 在深化财政税收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过去的税收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管理的现象。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在财政税收改革实行的过程中,将法律的权威性提升上来,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促使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2.2 规范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实行中,通过建立事权相宜的体制,规范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同时在此过程中需要将各级政府的责任进行明确规范,建立健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机制,对省级以下的财政管理,可以通过财权与事权相宜的原则[3]。 面对全国基础性服务收入不均衡的现象, 可以交由中央政府进行调控。 但是针对区域性公共服务不均衡的情况,则完全交由当地政府来完成。 但是针对跨区域的公共服务收支不平衡的情况,则需要根据主次责任来区分不同政府之间的责任。
2.3 改革预算体制
在财政税收中,应当成立专门的预算编制管理系统。 结合中央中长期预算和地方中长期预算, 促使两者能够对国家预算管理进行协调。 将经常性预算、资本性预算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此来形成复式预算体系。 建设国家复式预算体系、社会保障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将所有的财政性收入都纳入到预算中。 健全社会监督体系,进而形成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社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深化财政税收改革。 通过财政税收改革来规范国家财政税收管理,促使财政管理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汤鹏主.财政税收、投资总额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4).
[2]陈淑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1(12).
关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10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了国家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深入, 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 为了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和重要内容的财政税收体制面临巨大的创新和改革压力, 推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从过去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来看,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创新财政税收体制, 有利于推动财政税收体制的转型, 促进财政税收体制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更好的服务于民生民建, 有效的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完善财政税收体制还能够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平衡政府财政收支水平, 充分地发挥财政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的重要作用。创新我国财政税收体制, 深化部门预算体制, 改革财政收支体制, 促进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 能够充分的调动财政税收的积极因素, 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当前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和问题
1、财政税收体制不健全、不完善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局限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税收体系的不健全。我国税收体系没有充分吸纳促进社会稳定、支持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税种。税收体系对部分税种的缺漏, 不仅造成了财政收入的损失, 影响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 造成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其次, 分税制改革不够彻底, 分税制改革造成的负面影响, 造成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不均衡, 重要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划分的不均衡, 造成地方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财政体制, 财政收入的分配过度的向中央政府集中, 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影响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 造成诸如土地财政等许多不利因素, 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债务压力。
2、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显著的成绩, 尤其是在税收体制改革和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许多实质性的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依然十分落后, 许多问题依旧得不到结局。从整体上看,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所覆盖的范围十分狭小, 地方政府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十分滞后, 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缺乏透明度, 没有体现公共财政的目标, 财政资金造成不同程度的挪用和浪费现象, 缺乏科学的、合理的年度预算计划, 财政预算管理缺乏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审核机制。预算管理体制的缺陷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向前推进。
3、转移支付缺乏规范性
实施分税制改革之后, 中央政府为了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失衡的现象, 采取转移支付的手段, 以中央财政支出的形式, 改善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政资金不足。但是, 现阶段的转移支付在实施的过程中, 存在许多问题, 影响转移支付实施的效力, 不利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推进。例如, 在转移支付的过程中, 存在资金转移的周期长, 转移支付资金的利用率低下, 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 在财政资金转移和流动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容易滋生腐败, 财政转移支付存在流程不规范的情况。财政资金在转移支付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不规范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转移支付在制度层面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 造成中央财政自上而下转移到地方政府的过程中出现截留和漏损情况, 另外, 转移支付在类型上和结构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税收返还和体制补贴作为转移支付中的主要类型比重所占巨大, 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严重不足, 这不利于经济欠发达的转移支付收入的增加, 造成了重要政府财政转移支出的功效的丧失, 影响财政支出公平、工作和公共性目标实现。
4、地方财政管理不到位
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 地方财政长期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 政府不断的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 迫使地方政府被动的采取精简结构、收缩编制的手段, 促进政府财政支出的节约和行政成本的控制。但是, 地方政府在处理财政税收问题的过程中, 财政税收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被缩编和精简, 制约了财政税收管理的有效实施, 影响了地方财政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另外, 地方财政部门的管理队伍存在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导致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滋生, 制约了财政税收管理和控制的目标的实现, 影响财政税收在我国宏观调控和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发挥, 不利于财政税收政策的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
三、关于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1、建立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平衡合理的分级分权财政体系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税收体制, 促进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发展, 必须充分地结合我国当前的改革发展目标和基本国情需要, 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平衡, 促进地方财政失衡状态的改变。首先, 应该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改革, 合理地分配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权和事权。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比例合理的进行划分, 对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的比例适当的调整提高, 提高其直接支出的责任, 相应的降低地方争睹的财政压力。政府财政支出责任与所承担的事权是政府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切入点, 因此, 应该重点推动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体制的改革, 解决财政税收体制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积极协调和统筹地方与中央政府的财政税收关系, 合理地平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政权力, 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 加强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的调整, 提高财政资金对改善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例如, 政府应该重视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改善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加强对低收入者的扶持, 加大对社会公益性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 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社会质量, 使其共享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收益,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最后, 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 将中央政府所掌握的财政权力进行部分下放, 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政自由权, 促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提高。另外, 在释放地方政府财政权力的过程中, 应该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权力的监督和约束, 加强对地方财政工作的监督管理, 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工作科学、合理的实施。
2、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
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是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因此, 应该建立专门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促进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能够在科学的、严密的系统中运行。政府应该重视实施短期预算和中长期预算规划相结合, 实施复式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复式预算体系, 需要进一步扩大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在内的国家复式预算的范围, 将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预算等财政性收入通通纳入预算管理的框架当中, 加强对政府预算管理体系的改革, 成为专门的预算管理局和预算管理委员会等预算审查和预算监督机构, 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体制的改革, 将预算监督作为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 提高社会力量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作用, 保证政府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 促进政府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公共性、公开性和透明度, 实现政府预算管理和监督能力的有效提升。
3、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支付体系
创新和完善财政税收体制, 应该重点关注政府的转移支付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的结构和比例, 促进专项转移支付的与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有效结合, 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在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中的比例, 进一步加强增值税分享制度和税收返还制度, 保证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稳定性。另外, 中央政府实施转移支付, 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地方人均特征等因素, 科学的测算并确定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比例, 保证转移支付的科学、公开、合理。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深化转移支付, 保证转移支付的资金的稳定来源, 提高转移支付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对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的提高,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转移支付分配的目标的合理性、全局性和科学性。
4、建立精简高效的财政管理体制
首先, 应该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促进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精简和完善, 提高税收征管的一体化和合理性, 进一步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支配权力。促进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 同时, 应该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防止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滋生。另外, 对于地方政府所存在的债务问题, 应该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 实行分类、分流处理,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的执行和管理制度, 提高地方政府在实施投资建设过程中的自主融资权力, 激发地方活力, 促进财政支出管理的有效性提升。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只有不断完善财政税收体制, 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改革和完善财政税收体制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 科学实施、稳步推进, 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平稳持续, 促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效果能充分地反映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摘要: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问题一直是制约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 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效地调节收支平衡, 促进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当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 但是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制约了财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因此, 本文重点分析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分析影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进程的问题的主要原因, 提出相应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以进一步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探讨
参考文献
税收体制改革 篇11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财务收入;地方政府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DF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46-01
财务税收制度是国民经济的根本,1994年以来的财务税收体制改革突破原有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在税收体系和财政收入分配体制、财政支出管理及预算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平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提供保障。
一、现有财务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现阶段财税体制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资源和国有资产收入非税收入没有纳入到政府收入体系的管理范围;税种不健全,部分能够调节社会分配能力的重要税种,如资源与环境税没有纳入到财税体系中,不能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分配一般呈向上集中倾向,在分税制体制安排中,导致财力分配不均,各级地方政府收支划分不合理,不利于中央的宏观调控。
(二)各级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改革相对滞后。由于各极政府的财权、财力与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滞后,使地方政府收支缺口较大,地区间财力不均衡状态较为明显,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问题较为突出。
(三)是预算体制覆盖范围狭窄。相对于税收体制和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后,部分实质性问题未得到有效落实。总之,作为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体系及分税制体制,现行的税收体制不能够有效适应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深化财务税收体制改革的构想
(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体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改革发展的需要,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平衡、合理的地方财政分权关系。首先,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支出责任,通过收入权力和收入能力,适当提高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合理划分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收入比例,加大直接支出责任,从而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以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作为税务改革切入点,推动支出体制与收入联动改革,重点解决财政税收体制的突出问题,推进税收体制的适应性调整。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加大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力度,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方面的支出。例如,加大推动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在农村生产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以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在水平为主的社会公益性服务的投入,加强公共服务工作,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其次,进一步完善分税制,逐步从财力性财政中分一部分给予地方,如地方税种范围的税收立法权、减免权等,为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在赋予地方政府一定财政权力的同时,应注重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管理工作,使其税务工作合理、有序推进。
(二)完善税向结构,实现税负水平适中。首先,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减轻纳税人税外的负担。在减轻纳税人负责的同时,规范政府性收入,取消体制外收入、减轻纳税人税外负担,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加快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行综合申报与分类扣除相结合的所得税制度,调整低收入群体税收改革政策,减轻个体税收负担,加快推进税收体系改革。三是围绕国家建设,推动税收优惠制度改革,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建立健全合理可靠的支付体系。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比例相结合,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加强改革税收返还和增值税分享制度,稳定支付资金来源。在此,要综合考虑地方人口特征、人均收入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科学的测算方法,建立公开、合理、科学资金分配制度。围绕社会主体功能区划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方面,深度推进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大中央对地方及省、市、县、乡的转移支付能力;改进转移支付分配方面,稳步提高一般性支付比例;加强和改进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完善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体系的建立。
(四)深化改革预算体制。建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改革预算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将国家中长期预算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建立二者相协调的新型复式国家预算体系和管理体系。扩大包括经常性预算、资本性预算在内的国家复式预算范围,健全复式预算体系。建立国家复式预算体系,社会保障预算以及国有资本经营等,将所有涉及财政性收入均纳入到预算框架之内。通过各级人大成立专门委员会,各级政府成立预算顾问委员会及预算管理局等专门性预算审查机构,以预算管理与监督体制改革作为预算体制改革的重点,完善社会监督作用,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对预算的管理与监督能力。
(五)建立依法行事、精简高效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加快建立依法行事、精简高效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实现税收征管一体化,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省、市、县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地方管理,在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务支配权力的同时,应对地方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尤其是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相应管理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最终形成较规范的地方公共机构融资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财政税收体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作者单位:湖南省吉首市湘西经济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1]胡忠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
[2]汤鹏主.财政税收、投资总额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4.
浅议文化体制改革的税收政策支持 篇12
一、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 为帮助转制企业轻装上路, 扩大文化体制改革成果, 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关财税优惠政策。
(一) 105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对税收优惠规定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配套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12月31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2003]105号) , 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对试点地区和单位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并原则规定“一定时期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出口退税”、“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等内容。为进一步贯彻落实105号文件,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于2005年3月29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后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5]1号) , 对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税收问题作了详细规定, 主要内容包括: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 免征企业所得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 原有的增值税优惠政策继续执行;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 对其自用房产、土地和车船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文化产品出口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 (免) 税政策;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 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进口所需要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 按现行税收政策的有关规定, 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财税[2005]1号文件指出, 以上税收优惠政策适用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所有文化单位和不在试点地区的试点单位 (试点地区包括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浙江省、深圳市、沈阳市、西安市、丽江市, 不在试点地区的试点单位名单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分批发布) 。据统计, 2004年~2007年全国共有238家文化转制试点单位被核准享受105号文件规定的财税政策, 所获得的减免税额总计68.34亿元。
(二) 114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对税收优惠规定
国办发[2003]105号和财税[2005]1号都明确规定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期限为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通过五年的实践证明, 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激励文化单位加快转制或改制步伐, 发挥十分重要作用。从2009年开始, 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展开, 为进一步发挥税收优惠政策作用, 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 国家对原来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延续、修订和完善, 再次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2008]114号) , 以及其配套文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34号) , 明确规定税收优惠政策如下: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 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 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 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虽然新的文件也规定政策期限为五年, 但是在原有基础上探索出来的一套较为成熟的税收优惠政策, 扩大到全国所有文化单位转制适用, 将产生更为深远的促进作用。综观整个税收优惠政策, 结合文化单位的自身经营情况, 并对比国家现行税率, 企业所得税为25%, 增值税为17%, 房产税为1.2%, 营业税为3% (文化体育类) , 可以发现争取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是转制企业的首要重点。
二、国内报业集团转制享受税收优惠情况
当前国内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主要集中在出版、发行、电影和文艺演出团体, 一般都实行整体转制。而对于报业单位, 特别是时政类的报业集团, 转企改制的过程要艰难和复杂得多。报业集团如要全面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需要在转制工作中大胆创新和突破。从国家政策设计来看, 享受税收优惠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转企改制, 注册成立相关企业实体, 而不管是整体转制还是把有关经营性资产剥离转企。浙报集团、新华传媒、中南传媒等就是剥离经营性资产 (包括非时政类的经营报刊) 转企, 实现税收优惠目标的不同类型的典型代表。
(一) 浙报集团7年累计减免所得税逾5亿元
浙报集团2003年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通过改革把经营部门和单位改制成为公司。将当时下属的17报3刊1网站, 按照“一媒体一公司, 两分开一本账”模式, 从机构、人员、业务、分配等方面将采编与经营分离开来, 经营部门组建为媒体公司。公司依托媒体独立开展经营, 统筹运用媒体资源, 通过协调采编、印刷、发行和广告等环节, 统一在其战略思想之下, 形成整体营销。在组织设置上, 媒体总编辑兼任媒体公司董事长, 即, 媒体一把手要对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负总责。在集团层面则组建集团公司, 对于经营性资产, 通过有限出资形成产权纽带, 把集团的产业职能分离出来, 对下属子公司全部以出资方式理顺产权关系, 实行专业经营、分级管理。通过这些措施全面实施转企改制后, 浙报集团不仅增强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 盘活集团资产, 提高行业竞争力, 而且得到政府支持, 申请享受文化体制改革税收优惠政策。从2003年起7年内, 浙报集团累计减免所得税超过5亿元。
(二) 解放报业集团部分转制企业获免税
新华传媒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2007年成功借壳后的上市公司。在上市过程中, 解放报业集团注入了属下的申报传媒、晨刊传媒、人报传媒、房报传媒和教育传媒等报刊经营性资产, 实现转制。根据上市公司公告, 2009年4月10日, 税务部门同意新华传媒全资子公司上海申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上海晨刊传媒经营有限公司、上海人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上海解放教育传媒有限公司和上海房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自其转制之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止, 免征企业所得税, 五家公司2008年合计免所得税1580万元。2010年3月20日, 新华传媒再次收到税务部门的通知书, 同意对上述五家子公司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止, 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 中南传媒每年税收优惠超过2亿元
2010年10月发行上市的中南传媒, 是一家“多介质、全流程”的传媒企业, 主营业务有出版、印刷、发行、报业 (潇湘晨报) 、新媒体 (红网) 等。由于中南传媒的控股股东——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转企改制较早, 2007年以来, 中南传媒每年税收优惠超过2亿元 (见表1) 。
综上所述, 文化体制改革的启示表现在: (1) 传媒转企改制是大趋势。目前, 国家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正在分类进行, 深入推进。按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 出版发行类企业须于2010年底完成转企改制工作;时政类报刊将推行“两分开”改革, 非时政类报刊计划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转企改制工作。对报业来说, 此轮改革主要解决如下问题:一是逐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二是培育和重塑新型的报刊市场主体;三是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 推动报刊跨地区、跨媒体经营, 培育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此轮改革意义深远, 传媒转企改制将是大势所趋, 迟早都会面对。 (2) 转企改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当然, 传媒集团要争取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 需要付出成本代价, 最主要的是在转企改制中对人员身份转换的合理补偿, 这将是资产剥离划转的最大阻力。另一方面, 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样重要, 传媒集团的转企改制工作需要地方主管部门审批同意, 对税收优惠政策规定不明确的地方, 也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3) 早转企改制, 早受益。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税收优惠政策被纳入到文化发展长期规划层面, 既表明政府决策者对该政策的重视, 也有利于今后的贯彻落实。这次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且时限较长, 若能积极争取, 特别是争取免征企业所得税项目, 会对传媒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较大效益。一些报业集团在争取税收优惠的过程中, 一方面保留集团的事业主体, 将其虚化, 另一方面成立集团层面的企业法人, 将经营性资产与业务注入企业主体, 以此不仅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而且能为今后发展带来体制与机制方面的活力, 为今后资本运营、改制上市搭建有利平台。 (4) 转企改制有关文件和资料准备。在办理税收优惠申请过程中, 很多转企资料遭到退回。一方面,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新政策, 很多地方税务部门第一次经历, 对有关政策把握不够熟悉, 出于对所得税和增值税减免申请审批的谨慎性, 不敢轻易受理;另一方面, 地方主管部门发文不够规范, 又缺乏足够沟通协调, 改制文件没有完全按照财税要求, 申请文件和相关资料不齐备, 审批困难。因而, 在实际办理过程中, 先充分领会税收优惠政策应具备条件和办理程序, 收集齐备政府改制文件, 整理和补充转制单位的有关资料, 争取早转制, 早受惠。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31号) 。
【税收体制改革】推荐阅读:
税收体制07-26
创新财政税收体制08-16
税收管理体制09-25
我国体制改革财政税收06-15
体制改革下的财政税收06-20
管理体制下财政税收09-05
2022年初级经济法预习——税收法律关系与税收征收管理体制07-06
申建亮同志在完善税收征管体制和机构设置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07-17
税收改革与税收11-05
征管改革税收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