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器质性精神病

2024-07-11

脑器质性精神病(共3篇)

脑器质性精神病 篇1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由脑部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 包括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病、颅内感染、脑外伤、脑瘤等所致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由脑部病理或病理生理学改变所致的一类精神障碍。以精神症状首发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临床上很少见, 容易造成误诊。为了探讨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临床特点, 现对我院2002年—2004年收治的 35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2年—2004年住院治疗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35例,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中关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标准。35例中, 男25例, 女10例, 年龄 (73.4±15.2) 岁;其中癫痫18例, 血管性痴呆11例, 脑外伤5例, 颅内感染1例;冠心病14例, 高血压8例, 动脉硬化3例, 震颤麻痹7例。阿尔茨海默病10例。

1.2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20例, 错觉8例, 幻觉5例, 妄想、焦虑12例。有各种病理征18例肌张力增高12例, 抽搐13例, 大小便失禁8例, 球麻痹3例, 自主神经紊乱7例。

1.3 辅助检查

颅脑CT显示:脑梗死15例, 脑出血10例;脑脊液检查:病毒性脑炎6例, 结核性脑炎7例。16例裂隙灯检查:12例存有K-F环。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利培酮开始剂量0.5 mg/d, 14 d内治疗量 (3~4) mg/d;丹参注射液10 mL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脉输注, 每日1次。

2 结 果

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评定疗效, 35例中痊愈18例, 显著进步9例, 进步2例, 无效6例。

3 讨 论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因或病理改变是大脑疾病、脑损伤或其他导致大脑功能紊乱的损害。主要表现包括意识障碍、情感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神经衰弱综合征等, 各种症状可以混合状态及不典型表现 。意识障碍是急性脑病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意识清晰度下降, 意识范围狭窄和谵妄等, 意识障碍常提示急性弥漫性脑损害 。本组资料病例以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20例)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由于病因不同, 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及神经系统症状, 其精神症状特点有意识障碍、情感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神经衰弱综合征等, 往往伴随有饮食障碍、睡眠障碍、排泄障碍、生活自理障碍等护理问题, 对护理的要求和依赖性强。所以, 精神科护士必须具备丰富的综合知识, 在治疗过程中, 耐心、细致的全面观察病情变化, 对早期发现情绪变化, 精神症状以及记忆障碍, 早期的痴呆症状却是非常关键的。虽然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来恢复患者所丧失的功能, 但良好的护理, 对控制和改善病人的精神障碍, 延缓病人精神衰退的过程, 减少并发症, 促进自理能力和简单劳动的恢复均十分有益[1]。

器质性精神障碍:各种视幻觉在急性器质性精神障碍时都可出现 , 在急性谵妄状态中更是多见 , 通常出现这类视幻觉时患者都伴有紧张害怕或极度恐惧的表现。由此引发情绪和行为改变及发作性的意识障碍 , 该例患者有急性谵妄的临床表现 , 追其某种器质性病变灶 , 从临床的神经系统检查和有关的辅助检查都缺乏明确的证据支持 , 脑 CT及 MRI检查正常。二次脑电图检查示轻度的慢波化又不能完全排除抗精神药物对脑电图的影响 , 脑脊液检查因患者配合和操作原因:3次穿刺 , 有明显的损伤 , 其结果失真实。

当脑部出现器质性病变时 , 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 , 如兴奋性氨基酸、单胺类神经递质、一氧化碳及自由基等物质在脑组织中释放与蓄积, 产生兴奋毒性作用, 当与精神症状有关的脑细胞受到刺激, 处于兴奋状态, 便会产生相应的精神症状。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一部分脑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其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晚于精神症状 , 甚至有的患者自始至终只表现出精神症状。特别是有: 1 自我定向障碍; 2 睡眠节律改变;3 言语散乱; 4 起病急骤的患者更应注意 , 不能轻易排除脑器质性疾病[2]。因此 , 详细的询问病史 , 细致查体 , 并对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及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更要慎重 , 以免误诊延误治疗。脑电图、脑 CT等必要的辅助检查对脑器质性疾病的诊断均有帮助。

参考文献

[1]覃志云, 邓秋雁.90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 1 (12) :127.

[2]邓钧, 王锦云, 赵灵芝.6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5) :566.

脑器质性精神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8月在我院精神科就诊的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经精神科临床医生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 版)》(ICD-10)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2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一月以上;3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4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3]。且经各种治疗病情迁延反复超过一年,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恶性高血压以及高血压脑病等躯体疾病所致失眠,各种严重精神疾病所致失眠;正在有规律服用安眠药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酒和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所致的失眠;睡眠行为异常所致的失眠;老年性前列腺肥大和青光眼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4];存在重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尚未解决者。86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最小31岁,最大69岁,完成8周治疗的84例,两组各因病情恶化分别脱落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职业、受教育程度、病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1.2 方法观察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由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40868,每袋4 g)3次/日,1袋/次,温水冲服。同时联合小剂量盐酸多塞平(上海信谊九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片25 mg,平均分成4份,分药过程有少量损失,每份6 mg,每次(6~12)mg,睡前服用。对照组只服用小剂量盐酸多塞平每次(6~12)mg,睡前服用。两组均给予睡眠卫生教育,疗程8周。观察期间停用其他有关改善睡眠的中西药物治疗。

1.3 疗效观察指标

1.3.1 PSQI和睡眠效率PSQI是Buysse等于1989年编制的睡眠质量自评量表,与多导睡眠脑电图测试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已成为国外研究和精神科临床评定的常用量表[5]。刘贤臣等1996年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证明其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并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6]。量表由19 个自评和5 个他评条目构成。参与计分的条目有七个方面分别为: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各项、催眠药物应用频次和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分计算,累计各得分为PSQI总分(0~21 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3.2 睡眠效率采用国际统一公式,睡眠率=夜间实际睡眠时间(总的睡眠时间)/总就寝时间(卧床至起床的总时间)×100%。1 痊愈:症状消失、睡眠正常,睡眠率75% 以上;2 显效:症状明显缓解,睡眠率65%以上;3 有效:症状改善,睡眠率55%以上;4 无效:症状不缓解,睡眠率40%以下。

1.3.3 副反应量表(TESS)及8周末实验室检查分别在治疗前后及治疗第4周末各评1次副反应量表。在治疗前后进行血尿常规、血生化以及心电图的各项检查。

1.4 资料采集由临床医生在治疗前后、治疗4周末时采集试验数据,观察PSQI总分、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TESS副反应等。在治疗前后进行血尿常规、血生化以及心电图的各项检查。对脱落的病例进行分析并讨论,写明具体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各项评分(见表2)

2.2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3)

2.3 两组副反应比较两组在治疗4 周、8 周末,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在使用多塞平初期出现晨起口干、舌头发麻、头晕、疲乏无力,且症状轻微,继续治疗后好转,未进行特殊处理。观察组和对照组未出现特殊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尿常规、血生化以及心电图各项检查与治疗前比较均未见明显变化。

3 讨论

失眠症的治疗目标是以改善患者夜间和日间症状为主,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睡眠潜伏期、觉醒频率、入睡后觉醒(WASO)、睡眠总时间(TST),以及抱怨、痛苦和其他日间症状出现的频率和性质[7]。虽然促睡眠方案可改善睡眠的潜伏期和维持期,但是这些改变并不一定能带来日间获益。多塞平治疗失眠国内已有许多临床研究[8],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疲倦感可能是唯一与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9]。有研究认为,夜间服用多塞平治疗失眠有效而安全,且可以长期使用[10]。

中医认为失眠属“不寐”范畴。主要病理变化属阴阳失调,阴阳气血之来源由水谷精微所化,表现为虚、火、痰、疲,涉及五脏六腑,故该病治宜补虚泻实,调理气机,调节脏腑阴阳。养血清脑颗粒的主要成分为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钩藤、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细辛。养血清脑颗粒可用于血虚肝旺所致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近年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证明[11],养血清脑颗粒对失眠的疗效较为满意,能扩张脑血管,改善大脑微循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作用,改善精神运动能力[12-13]。

本研究利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取得良好疗效,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总有效率相当,治疗后两组PISQ总分均较基线时有明显下降,观察组在治疗8周末时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等方面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情绪更趋稳定,对治疗更为满意,尤其是日间功能障碍方面的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使患者对睡眠的满意度增加,提高患者对睡眠的主观评价,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联合用药疗效更好。

脑器质性精神病 篇3

关键词:奥氮平,利培酮,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临床疗效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地老龄化,患有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数量也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脑结构损害所致的精神障碍,又称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癫痫性精神障碍,而不包括精神发育迟滞。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复杂,主要表现在为谵妄状态、痴呆状态、遗忘症等,且涉及广泛的社会、经济、医疗保健等问题。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因传染病、中毒等所致者已很少见,但随着寿命的延长,发病率增高[2]。本文通过应用利培酮治疗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与奥氮平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进一步评价利培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均排除在治疗期间使用其他种类抗精神病药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6.5±6.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3.1±0.3)年。观察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7.6±3.2)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3.2±0.5)年。本研究通过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服用奥氮平,起始剂量为10mg/d,每日一次,与进食无关,再根据患者的临床评估调整剂量为5~10mg/d;试验组患者服用利培酮,起始剂量为0.5mg/d或更低,然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逐渐每次增加剂量1~2mg,2次/d,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药物疗程,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价:

患者在服药治疗一个疗程后,根据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评分,然后根据评分评定治疗效果,评分方法为(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100%,大于70%为显效,30%~70%为有效,30%以下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利培酮的治疗疗效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已成为老年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为很多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3]。在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时,也为患者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其中包括患者失眠、嗜睡、食欲减退、视物模糊、头晕、便秘、体重增加及肝功能异常等,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运动迟缓、震颤、僵直、肌紧张,偶尔会有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和高血压出现,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利培酮作为一种最新研制的抗精神病类药物,是苯并异恶唑衍生物,属于一种拮抗剂,对患者造成运动功能的障碍,以及强制性昏厥等副作用,要比其他同类药物少[5]。临床上,通常采用利培酮治疗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反应迟钝、情绪淡漠等精神症状的患者。在采用利培酮药物时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癫痫和帕金森氏综合征的患者,要注意谨慎用药,以免加重病情。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时,要注意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要立即停止用药。同时用药时还要注意剂量,从小到大,合理用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由于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程较长,不易治愈,治疗效果短期内表现不明显,所以患者在服药时,要能坚持服药,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6]。奥氮平与利培酮相比,在患者服用过程中,同样要注意对低血压、癫痫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谨慎用药,患者若出现高热的临床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用药[6]。有运动功能障碍或运动迟缓出现时,可以适当减轻药量,长期服药治疗的患者,在用药期间会出现嗜睡和体重增加,偶尔会出现身体各系统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中,试验组的药物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利培酮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奥氮平。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7%,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可见利培酮的临床不良反应比奥氮平低很多,虽然使用利培酮仍有3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与奥氮平相比,效果要更好。所以,针对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的患者来说,利培酮仍然是治疗的首选药物。

综上所述,利培酮无论是在临床疗效,还是在药物的不良反应方面,对治疗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在疗效和治疗的安全性上都较好。在用药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排除用药的禁忌患者,及时调整用药的剂量,就能将药物的不良反应控制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体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昌英,宋志强,崔国新,等.奥氮平与奋乃静治疗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对照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8):1016-1017.

[2]凌云,孙华,王丽.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临床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5):2035-2036.

[3]冯婉霞,陈婉珉,莫翠英,等.利培酮口服液与奥氮平治疗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25):133-134.

[4]李桂亮.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对照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1):58-59.

[5]钟智勇,吴小立,韩自立,等.利培酮口服液与片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1,30(11):878-880.

上一篇:脆弱性评价模型下一篇:改进灰色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