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意义(精选8篇)
公开意义 篇1
2014年6月30日,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客户端开设了“老米公开课”,陆续发表9次公开课。课题分别是:“如何破解评论写作的八大烦恼”“评论选题从哪里来”“写评论感觉不顺畅怎么办”“表达与修改,你不得不修炼的两项技能”“评论较量什么”“如何避免无聊诡辩、胡乱抬杠”“评论难在立意,立意贵在“站得高”“钟鼓楼的家雀,见过大动静”“没有设计构思,连个鸡窝也搭不好”。“老米公开课”的意义绝不止停留在教你如何写评论上,而是具有多重效果和意义。
1“老米公开课”的特点
新闻评论被誉为媒体的灵魂,集中体现了一个媒体的立场和态度。《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聚集培养了一大批评论人才,在评论写作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评论写作实践和理论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尤其是在社论、评论员文章等评论的写作上,其他媒体更是只能望其项背。
纵观这一组公开课,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授课对象”是具有一定评论理论基础或是新闻评论从业者。虽然是“公开课”,但“老米”并没有像教科书一样,从枯燥乏味新闻评论理论讲起,而是围绕新闻评论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出极具操作性的解决办法。第二,“授课内容”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不难发现,五次公开课的标题都是疑问句,是就问题谈问题,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当然,这里的问题导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评论写作中的问题;二是从纷繁芜杂的现实中发现问题找到选题。第三,“授课方式”与新兴媒体对接。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一些网站逐渐将只在固定课堂上课的方式,转移到互联网,国内几家大型门户网站都有“公开课”栏目,不仅可以观看国内大学的相关课程,很多外国高校的课程也被引进,极大地方便了受众获取知识。
2教人如何看评论
“老米公开课”的开设初衷是教人如何写评论的,却收到了另外一个效应,那就是教人如何看评论,尤其是如何看以《人民日报》评论为标志的党报评论。这里的“看”既有“读”的意思,又有如何看待的意思。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党报,《人民日报》等党报在关键时刻站在全局高度,发表重要言论,以正确、理性的观点引导社会舆论的做法是一以贯之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般受众对于《人民日报》等党报的评论的态度是矛盾的,他可能从理性上认可你的观点和论证,但是在阅读倾向上,更多人喜欢都市媒体的评论。原因似乎很简单:党报评论四平八稳、爱“教育人”,在“战斗性”上无法与都市媒体的“什么都敢说”相比。很少评论能让人看上去“眼前一亮”,读起来“热血沸腾”。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党报评论。一是从立场看。阶级社会中,媒体无法摆脱其意识形态属性,任何观点都是有立场的,宣称自己没有“立场”要么源于立场的模糊,要么是故意遮掩。赫伯特·甘斯分析指出,欧美国家的新闻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员之所以避开“工人阶级”这个词,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其含有马克思主义的意味。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立场必须是坚决的、正确的。“老米”指出:“立场是评论的根本。对党报来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是第一位的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社会现象、社会矛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说到底是一个立场问题。”二是从选题看。有些社会热点,都市媒体评论起来不遗余力,但这些选题却很难进入《人民日报》的选题范围,给社会一种“失声”的感觉。其实不然,《人民日报》的地位和定位决定了它选择的评论对象必须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具有宏观意义上的评论价值;评论对象的真实性要得到确认,不为抢时间而忽略事实;评论的时机比时效更为重要,等等。三是从表达方式看。对于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人、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观点,即便同样的观点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人民日报》评论为何选择上面所述的“四平八稳”的表达方式?透过“老米公开课”可见一斑,比如它要考虑“倾向是否对头”,因为它认为批评的出发点是为了改进工作,不是为批评而批评。总之,要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向读者告知自己的评论理念
人民日报评论想站住脚跟,就不能不借助微博微信等客户端,跟上科技进步助推下的社会发展的潮流。但说到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只是一个工具,并不能起到“决定生死”的作用,根本的还在于传播理念的创新,“新瓶装旧酒”THE PRONT前沿的简单做法是没有出路的。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客户端设有这样几个栏目,“你所熟悉的‘今日谈’‘人民论坛’‘人民时评’等报刊栏目不会缺席,‘高层’‘聊政事儿’等微信专栏也会经常露脸。”“今日谈”等是《人民日报》的传统品牌栏目,微信客户端只承担转发者的角色,在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点击率不会太高。“高层”“聊政事儿”等栏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相比而言,微信用户对“老米公开课”的关注度更高的现实,对于致力于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对接的党报,有何借鉴意义呢?
新媒体的出现为人民群众免费、及时、全面、深入了解《人民日报》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人民日报》一定要把握新媒体运行规律,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心理状况、接受层次等。这是系统的大工程。但无论如何,一定要向读者告知自己的新闻理念,对于评论而言就是评论理念。“众所周知,传统的新闻观总是把新闻看成宣传模式或再现客观事实的二维世界,新闻活动只是反映与报道事实的过程,报道的完成就是新闻的完成,并将新闻作为单方面的对象来解释。”
新闻理念集中体现了一个媒体对新闻的态度和认识,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新闻理念。可以说,新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媒体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式以及它的市场竞争力和在新闻事业中的成就和地位。媒体的新闻理念往往会凝缩成几个字或者一句话,比如《环球时报》的新闻理念是“报道多元世界、解读复杂中国”,《新京报》的新闻理念是“品质源于责任”。
虽然有明确的新闻理念并不代表该媒体能很好地践行,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新闻理念也不代表受众一定会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向受众告之自己的新闻理念是赢得更多受众关注认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果让读者带着你的新闻理念去看,就相当于在媒体和读者之间主动架起了一座桥,设定了一个阅读方向和理解维度,他会更加明白你之所以如此报道、评论之后的许多“为什么”?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杨振武视察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时强调:“人民日报要办好,必须要顶天,要立地,要让党放心,也要让人民满意。《人民日报》在为群众说话时,不是为一个人、几个人说话,而是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从群众整体利益的层面去评论。而这样的评论自然会让群众觉得离自己很远。只有消除这种距离感,才能真正拉近《人民日报》评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告诉读者观点的同时,需要将观点产生过程、立场、方法、目的等评论理念告知读者,才能更好地发挥党报评论的作用,更容易形成统一的社会共识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公开意义 篇2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各级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权力的行使主体,其权利只能是来源于人民,最终还必须回归于人民。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使权力的内容、程序和过程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种权利是宪法赋予人民的当家做主的权利,也是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表现形式。《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最大的亮点,是将信息公开变成了政府的法定义务,这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进一步促进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行使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以及对敌斗争的复杂期、刑事犯罪的高发期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凸现期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政府信息是否公开、透明,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所谓“恐慌始于流言,流言止于公开”,坦诚的信息公开,让公众更加理性和沉着,也促使政府不敢懈怠。四川抗震救灾期间,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适时公开地震以及抗震救灾信息,对于众志成城,团结抗灾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透明度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又一基本原则,我国已承诺履行世贸组织透明度的规定。可以说,这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以确保透明度原则的贯彻。为了实现高效、廉洁、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的目标,转变执政理念,实行阳光行政,把信息公开作为政考试,大网站收集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将行政机关办事制度与办事程序公开,把政府制作和获取的信息公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
要内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必然选择。例如,近年来,北京多次发生路面塌陷等事故,每当事故发生,交通管理部门都会通过手机短信、交通广播等多种手段对市民广为告知,以避免交通堵塞影响市民正常生活。放眼十多年前,这类事故也许还被视为市政建设中不可张扬的“丑闻”,难以想象能如此坦荡地晓喻天下。信息公开,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的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生态,让政府在学会透明化生存的同时,也日渐成熟、自信起来。
从权力运行过程看,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破除权力运行的隐蔽性,为治理腐败提供预防机制。
腐败总是在黑暗中进行的,权力的暗箱操作是腐败产生的温床。权力的暗箱操作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内部暗箱操作”根源于国家行政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封闭性,这使得政府内部专门的反腐机构无法对权力的行使过程实行有效的行政监督,从而为个别国家工作人员腐败留下空间。“外部暗箱操作”根源于国家行政系统对社会的封闭性,这使得人民群众无法获得行政权力运行过程、运行绩效、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等相关信息,从而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蔓延的屏障。
政府信息公开将使整个行政系统透明公开,政府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将完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使权力运行从隐蔽变成透明,无疑切断了权钱交易的链条,包括其交易背后的利益共谋渠道。
从权力制约方面看,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激励公民参与权力监督,为治理腐败提供监控机制。在现实性上,政府信息公开可以消除公民对政府权力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了解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及工作纪律等。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上,普通公民、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就可以发挥以权利制约权力的作用,对行政权力形成一个严密的反腐网络,及时揭发各种腐败行为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作风,从而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也就是说,政府信息公开通过保证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实现,保证了公民权利的现实化,从而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从权力主体方面看,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促使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自律,为治理腐败提供激励机制。在心理机制上,政府信息公开将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危机感和自觉性。这种机制将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迫使政府工作人员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改善政府形象,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公开行政和透明行政。同时,还会考虑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要求,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不至于陷入集体腐败网络之中。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自律意识的增强将提高政府整体的廉政水平,为建设廉洁政府创造主体性条件。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的治国方略,而且是每一个百姓自身权利和自由的根本保障。我们要更好地依法行政,政府信息公开是贯彻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显示了中国打造“阳光政府”的勇气,是继《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之后政府改革的“第三次重大革命”,三次立法分别体现了重民意、便民行、通民心的目标。
(一)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信息公开对应的是群众的知情权[3],同时,只有让公众充分行使其知情权和判断力,才能不断增强社会的自治能力和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实践也证明,在疫情、灾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保持政府与公众、中央和地方之间信息的及时沟通,是对抗各种流言和避免社会剧烈动荡的重要举措。政府应向公民披露信息,公民有权获得其所需要的政府信息,已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趋势,一个社会性只有信息越公开,社会性的自主能力和随能力才会越高,社会性才会越稳定。
(二)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基本权力及约束公权力滥用有效方法
公权力滥用现象成因非常复杂,但其中有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因:一是权力高度集中,缺少制衡机制;二是权力的行使不透明、不公开,容易出现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没有充分的知情权,公民就难于行使自己的基本权利。赋予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以及相应的获得救济权利,从而使对政府机关权力的制衡机制更加丰富,政府信息的充分公开是有效防止公权力滥用的一剂良药。信息的开放与披露是廉洁政府的保障,有效抑制在传统行政方式中容易滋生的公权力滥用现象。
(三)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
政府只有主动公布其施政方针、奋斗目标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相关信息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也只有这样,政府才能了解群众的呼声,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行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有利于发展、强化民主政治,保障公民的权利和维护公众的利益;增加行政权力行使中的透明度,有效遏制各类腐败现象,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而提高行政效率、最终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发展。
(四)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三个政府”的主要制度保障
目前正着力于“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服务政府”是政府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居高临下的“官本位”态度,以服务于民、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建设“责任政府”体现了这样的理念:政府每作出一个决定,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在设定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公务人员权力的同时,必须设定相应的责任。过去利用权力可以得到利益,而权利和责任往往分离。现在要求权力和责任一致,权力和利益必须相分离。“法治政府”要求规范政府行为,政府要依法办事。为了加快“三个政府”的建设,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人民对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的行为有权了解,以行使监督的权利。也就是说,从国家机关的权力来源上看,公众享有知情权是理所应当的。就上海目前“三个政府”建设目标而言,政府信息公开是达成这个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57页[2] 周汉华:起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基本考虑[J],法学研究,2002,(6)
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8)
预算公开的意义、原理和途径 篇3
一、预算公开对深化改革有重大的意义
预算公开可以助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贾康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各种既得利益集团已相对清晰地形成新格局之下,现在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必然碰到触动既得利益的敏感问题和困难问题。他接着引用王绍光在《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观点,指出在中国的渐进改革进入胶着状态以后,值得寻找那种不以正面的政治性激进方式为主却可以实质性深化变革的空间。
第一,包括预算公开在内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可以从管理角度切入推动创新,进一步打开改革的制度创新空间。
第二,预算公开本身也是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对于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政府有重要的作用。比如,预算公开有利于监督政府权力,权力如果缺少监督就会得到滥用,从而产生腐败;预算公开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预算如果没有公开,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受到质疑。
二、预算公开的原理
作为官僚制组织,政府天然地有对预算保密的倾向。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早期的政府不是严格的官僚制组织),政府预算对外公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马克思·韦伯指出,(对于官僚制组织而言),保密其知识与其意图,是扩大原有的优势地位的一种手段。只要是支配团体对外的权力利益遭受威胁之处,经常即有秘密化的倾向。可见,政府对预算保密,是保持其权威的一种方法,也是扩大财政支配权力的一种手段。
然而,在“主权在民”的理念得到普遍认可的今天,几乎所有的民族国家都宣称自己是民主的国家。因此,出于民主的思想和对公民知情权的保护,要求政府公开预算。这是民主思潮对官僚制组织模式的一种冲击,政府作为一种“公共性”官僚制组织,必须对民主的要求给予回应。
下面主要从政治、财政、预算三者关系的角度阐述预算公开的原理。
(一)从政治到公共财政
“财政”,顾名思义,是由“财”和“政”两部分共同组成,“财”就是财务,“政”即是政治。因此,财政的问题是“政治”和“经济”的双重问题。
孙中山和麦肯齐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孙中山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在现代民主国家,政治参与是民主的本质要求,是政治系统良性运作的必要条件。“民主的精髓乃是公民的自治”,民主意味着只要是合法的公民,都具有参政主政的权利。罗伯特达尔认为,“所谓民主的首要条件应该是公民的有效参与”。马恩和列宁对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也十分重视,列宁在谈到民主时曾经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使政治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政治离不开公民的参与。
(二)从公共财政到公共预算
“公共预算与公共财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政治经济范畴”,“从内涵上看,公共预算包含于公共财政,公共预算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公共预算包含于公共财政,那么“公共”预算则是“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三)从公共预算到预算公开
公共预算是立法机构和公众监督政府行为的工具,而有效发挥这一工具的前提是预算的公开透明。预算的公开透明是指整个预算过程的公开透明,它不仅是公民的权利要求(知情权等),也是实行良好治理的最有效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安体富指出,公开透明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政府财政来源于纳税人的交税,纳税人的钱花在什么地方,纳税人有知情权与参与权,特别是随着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必然要求财政预算公开化。
当前,全国人大正在修改预算法,应当以此为契机,把预算公开透明的原则和预算编制审议实行公众参与的原则写入法律。
三、走向预算公开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中国的公共预算距离实现“公共性”的目标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何实现预算公开、体现预算的公共性,是中国公共预算管理乃至整个公共财政管理改革要取得更大成功必须逾越的一道关卡。针对这个问题,文章提出了走向预算公开的粗浅设想。
(一)引入并强化外部力量对预算的监督
其一,要意识到预算公开的改革同改革开放以来的其他改革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二,引入外部力量是改革的关键。“要真正建立起对预算的硬约束,实行法制化和建立预算的公共责任,仅有行政的内部控制是不行的,必须强化外部力量对预算的监督。”
第一步,强化政府外部的制度性力量(党和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和管控,在党、人大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新的权力关系。在党政分开的前提下,党处于领导地位,其下一边是人大的权力,一边是行政权力。既要强调党对政府预算的完全掌握,也要强化人大在预算审批等一系列工作中的作用。
第二步,引入公民以及社会各界的自下而上的力量,形成对政府预算的监督。
除了制度性的力量之外,来自公民以及社会各界的自下而上的力量的制约也是监督政府预算的重要理论。逐步实现预算向全社会公开的过程,是考验政府廉洁度和公信力的过程。但是公民如何参与政治,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参与的过程也将很漫长。
(二)推行配套改革,使预算公开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真正的预算公开,它所公开的预算应当是完整的,而且得到制度上的保障。这就包括:
第一,完善部门预算改革,确保所公开的预算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体现在,政府所有的收支必须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统筹管理,所有的收入不能再分割为预算内、预算外、“预算外的预算外”、各类基金等。从规范预算决策、预算编制程序的角度出发,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如此公开出来的预算才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第二,预算公开的程序应当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应当通过规范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程序,打开政府预算逐渐走向公开透明的通道。
四、践行公共财政,从预算公开做起
一个现代国家,应当是一个民治民享民有的国家。任何意欲走向清明的权力,必然以公开透明为首要条件。信息公开是政治透明的必然表现,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政府财政取万民之财,办万民之事,政府财政预算本质上无机密可言。政府最大程度的公开财政预算,及时接受广大人民的监督,不仅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体现,更是政府责任和信心的体现。因此,践行公共财政,从政府财政预算公开做起。
摘要:文章首先指出推动预算公开可以进一步打开改革的局面。其次,文章从政治、财政、预算三者关系的角度,阐述了预算公开的原理在于民主的理念和对公民知情权的保护。在第三部分,文章初步探讨了走向预算公开的可能途径: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入并强化党和人民代表大会等外部力量,并逐步引入公民以及社会各界的自下而上的力量,实行对预算的监督。最后,完善部门预算等配套制度的改革,使预算公开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公开,渐进改革
参考文献
[1]、贾康.中国财税改革30年:简要回顾与评述[J].财政研究.2 0 0 8(10).
[2]、蔡定剑.公共预算应推进透明化法制化民主化改革[J].法学.2007(5).
[3]、陶建钟.公民身份、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一种民主与国家理论的共洽[J].浙江学刊,2009(3).
[4]、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支配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列宁文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王萍公开课:活出意义来 篇4
活出意义来取材于一本书的名字,这本书的作者,具有传奇经历。我们先来认识下他,他叫维克多。弗兰克尔。他是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是一个心理学家,又是一个心理医生。他的传奇经历在于它,二战期间1942年的时候,他被纳粹分子抓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是最著名的惨无人道的一个地方。他在里边被关押了三年之久。在这三年之中。他的父母,他的妻子,还有他的哥哥先后死在了集中营。全家人就剩他和他的妹妹两个人。在三年之后重获自由,他写了一本书。中文给了他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活出意义来。在这本书里,他没有按照常规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来揭示纳粹的暴行。他不是这样写的,他是站在一个心理学家的角度来体味,观察难民营里的这些囚徒和犹太人。他们的心里现象,和在艰苦的环境下奋力抗争的一些心理体验。所以好多人说,这既是一部很有学术色彩的一部心理学著作。又是一部励志色彩的带有文学性质的书。我向大家大力推荐这部书,在这本书当中,他写道了这样一个事实。因为集中营的生活是十分不堪的。很多人关在集中营之前,他们都是有头有脸,有身份的人物。可是,霎时间。他们成为一个囚徒以后,他们是去了一切,而且来自身心的折磨。让他们十分难以忍受。所以有很多人选择了放弃生命。自杀。那么弗兰克尔就观察一个现象,有的人选择自杀,有的人顽强的活下去了。他们之 间的区别是什么呢?顽强活下来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找着了存在的意义、就是我为什么要活下来。他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在他的著作当中。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话,看得出来作者十分欣赏,尼采的这句话。就是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什么样的痛苦他都能承受,弗兰克尔回顾自己,在那三年当中,这么不堪的生活。他为什么都能够承受下来,没有自杀。他找到一个存在的意义。就是他的妹妹。因为她妹妹不和他关在一个集中营。但是他知道他的妹妹还存在,他是她妹妹唯一的亲人了。他要让她妹妹在重获自由以后。知道还有亲人存在。另外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他的一个精神产品。就是他称为精神上的儿子。他其实本来就有了一个学术著作的雏形,后来被纳粹份子烧毁了,但是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学术思想能够问世。以后我还要写一本书,还要出版一部书。就这两大精神支柱鼓励她活下来。“懂得为什么活着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痛苦他都能忍受”这是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一个基本结论。在集中营里不自杀的人,自有不自杀的理由。那么,推而广之在一般的人群里是不是生存的意义也是他的必要呢?他认为是的。不同于像弗洛伊德,他认为生的本能,甚至性的本能。是人的原始生存的动力。而弗兰克尔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还有一个原始的动力让他活下去,让他成为人。这原始的动力是什么呢,就是人是一种寻求意义的动物。如果一个人找不着意义的所在,那么 这个人就不堪忍受,认为人为人间的生活自己行尸走肉一样,现实当中,大概我们时常的,我们现代人也能够体会到被弗兰克尔称为生存性挫折的一种感受。什么叫生存性的挫折。就是存在性的挫折。就是我们一片茫然,我找不着我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了,我为什么活着。如果一个人找不着他存在的意义,这个人精神上就判了死刑。其实当我们在成长,我们不断的长大的时候。听起来一个抽象但是又是一个特别要了解的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活着,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在座的各位同学曾经绞尽脑汁地思考过,但是往往一个答案就是无解。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活着,或者说探索了半天,越探索这个问题越自己越说不清楚。当然了我也不能说这个问题有解了。这是我们无数哲学家,无数的哲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大家见仁见智,但是弗兰克尔,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的结论你未必一定要迷信。但是我希望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能对你思索人生带来一定的启发。那么好了,我们问一下弗兰克尔,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为什么要活着,请你告诉告诉我弗兰克尔究竟会怎么说,也许弗兰克尔的回答,会让你有所失望。那就是说,他的回答是我没法告诉你。具体的你活着有什么意义,就如同我无法告诉一个旗手,他来问我下一步棋该怎么走,下不棋该怎么走取决于你的对手他的个性特点和现场反应。还取决于你当时具体期盘局势。一个人存在的意义也是如此,你没法抽象的来问,我活着有 什么意义。我只有想通了这个问题。我才能有滋有味的活下去。这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呢?他的理论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和现实世界发生的关系。都是具体的,你与世界具体的关系。你和他是不一样的。你周边的人周边的事。关系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应当担当责任,应该履行责任和使命。也会有所不同,而且你在履行责任和具体的方式,也会和别人有所不同。那么生命的意义在于哪里,就是在你体察到你自己的责任以后。你在完成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使命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的。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人生原本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生下来。这是生物学上的事实。你是被动的来到这个世界的,左括号是是出生了,右括号是死亡了。而且死亡是每一个人必定的归宿。你有什么意义 啊,但是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意义。你要为你的人生确定一个意义。所以在这个当中,你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了吗,感觉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你要担当了的责任没有,如果你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你会感到生命的意义感。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弗兰克尔的这句话,你无法抽象的追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正如同你无法笼统地问下一步棋该怎么走。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切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我忽然想起来大学校园内,有些同学受了挫折。而选 择自杀。丧失生命的那些人。我在想,如果他们看到了这段话。会有何感想,他们也是不是试图寻求过自己的意义,我相信他们考虑过,我还要活下去吗?我活下去还有意义吗?考虑过,只是他没有找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这对人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悲哀,我觉得人生当中最大的沮丧和绝望可能来自于这,我找不到自己能够呈现出来的意义。这是我们谈的第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何在。从弗兰克尔的观点中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事,没有抽象的意义可言。意义是自己寻找出来的。怎样才能看到我们存在的意义 第二个问题,寻找生命意义的途径。
我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它有哪些途径呢/弗兰克尔总结了三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通过创造,就是做事。工作未必是职业性的,就是你要做的事。他认为一个愿意做事,而且最重要是为别人做事情,帮助别人。别人从他的帮助当中,能够解决一些困难。那么他就会感到自己特别有意义,有价值。退休了的人,他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特别是两性比较起来,特别是老头子。而且特别是那些原来在重要岗位体现价值和意义特别大的那些人,他们退休以后找不着自己的意义。反而老太太好一些,虽然社会岗位没有了。但是在家里给儿子看孩子,可以做些事来找到自己意义。弗兰克尔也列举了一个老太太的例子,这个老太太,处在鳏寡孤独的处境当中。他的生活十分窘迫。他住在一个地下室里,然后作为一个心理医生。又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曾去走访这些贫困的下层人民。然后他就看到这个老太太,也给他一些安抚,然后临走的时候,弗兰克尔就看到了,这个老太太的窗户上面种了一盆花,弗兰克尔就很真诚的赞美,说你的这些花很漂亮。他没有想到他的这样一句赞美,竟然给老太太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就是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因为他又养了很多花,分送给他周边的邻居,周边的邻居个个都很都很高心,老太太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其实这个地方的创造,我们既可以说是物质的创造。比如物质当中的奉献,也指精神当中的创造。比如别人感觉到我,对他有精神上的抚慰作用。或者能给他自信心的鼓励。也未必我给他物质的当中什么样的资助。但是我觉得我的一番话语,对他来讲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那我也觉得我很有成就感。当然这个价值当中可大,比如像袁隆平,他改良水稻竟然解决了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也可以是我微不足道的,就如同这个老太太。只是一盆花而已。但是给人们带来欢乐,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你感觉到无聊,厌倦难以名状的空虚感,你可以做一些让别人高兴也让你自己高兴的事。你不光会得到别人的表扬,最重要的是得到自我的认可,产生成就感。这是弗兰克尔提到的意义,发现的第一个途径,我们把它叫做创造。弗兰克尔并不认为只有帮别人做事,然后才能的到生命的意义。如果我什么事也不能做了怎么办? 还有第二种途径,第二种途径是体验,就是你在和世界接触时,你体验到得一种精神的愉悦。比如读一本有趣的书,听一曲醉人的音乐,看一副美丽的画面。和你最爱的人在一起,这都能体现生活显得有滋有味。其实在生活的当中,你看那个情趣爱好丰富的人。他的心态的都特别阳光,他未必是事业上特别辉煌的人,或者特别有钱的人。不是,但是他任活的有滋有味,因为他有好的精神寄托,他在生活当中发现了很多美。因为他热爱生活,所以他就愿意多尝试多种可能。你像弗兰克尔,67岁时考取了飞行员驾驶证。80岁的时候竟然还攀登了阿尔卑斯山,你看这个体现了一种精神,有一种精神劲。因为他热爱生活,所以她有了这样一种情趣。对生活意义对生命的意义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对生活的,对生命的热爱。你需要一个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你有一个感恩的心。这样你才能发现生活中真正吸引人的层面。第三个途径,就像弗兰克尔,他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既不可以通过不自由,来为别人付出什么。人在苦难活绝境当中,仍然还有存在的意义。你有权利选择你爱这个世界上的一中态度,和相应的一个生活方式。他认为这种选择自由的态度是任何人无法剥夺你的。而且他把这种态度的价值,称之为是最深刻的价值。为什么把它叫做最深的价值,因为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苦难当中一般的人会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表现出怨 天尤人,得过且过。表现出我能回避就回避。他会找到很多理由,因为困难重重。有人在绝境当中他会选择另一种态度。来展示生命的美。和人性的高贵,弗兰克尔说,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人的高贵的品质就是一尊严的方式直面苦难所谓苦所谓难,所谓困境,每个人都带有自己主观色彩的评价,我们把苦难理解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你哭了,但是没有人哄你,你害怕,但是没有人陪你,你烦了,但是没有人管你,你累了但是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是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呢?那么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说苦难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有意义,而且是有深刻意义的呢?你哭了,没人陪你,你学会了坚强,你怕了,没人哄你,你学会了勇敢,你烦了,没有人问你,你学会了担当,你累了,没有人可以依靠,你学会了自立,自强,这就是苦难给人的成长带来的利益,也是生命当中苦难彰显的光辉,所以一个人只要没有被苦难击倒那么苦难带给人的就是再一次的成长。他会让你变得更深刻,他也会让你变得更睿智。第三人生态度
在苦难中,态度对人生的意义,人生对我们的意义,很多方面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因为我们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轨迹,仍然结合活出意义来弗兰克尔的一些最基本的人生观,来探讨一下,我们现代社会中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其实我 说应该,好像这句话欠推敲,因为今天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怎么个活法,所谓人生态度就是你怎么个活法,你想怎么活是你的自由,只要没违反法律,你爱怎么活就怎么活,你有这种权利,但是人生态度不一样,其实最终人生的结果可能会不一样,有的人生态度会让你愈加痛苦,有的人生态度可能让你绝处逢生。弗兰克尔在集中营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责任能够彰显意义。当一个人能够找到自己的角色时,在这个角色当中你担负使命的时候。你会觉得我是有意义的,那么不但是我们找到自己的角色,而且要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角色。人生当中贵在认真,认真是什么意思,认真就是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生活的时候,我们不苟且,不放纵本能,不敷衍责任。以郑重其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该做的,当然,现代青年中,讲究有一种风度,或者做派,把它叫“酷”。要说认真的话,好像有点迂腐,好像年轻人更喜欢标榜自己酷,流露在生活层面里,表现出来的玩世不恭、游戏人生,漫不经心的这样一种腔调,我的态度是,人生中的认真是一种特别的魅力品质,在顺境中,一个人面度他的人生态度认真,我们说这个人头脑是清醒的,在面对逆境的时候,你仍然表现得很认真,我们说这个人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个人是个大人物,身居高位,他面对人生、事业、生活,表现出一种认真的态度,我们说这个人特别的自律和谦恭,一个小人物,过着平凡的生活,他仍然能够十分认真的对待,彰显 了他的自重,和他的自信。有人说,认真工作的男人是最性感,最有魅力的,其实何止是男人,我觉得是人,他的这样一种面对生命,面对自己的命运,因为人生没有彩排,每一次都是直播,每一天都是直播,一天24小时,你整个生命的左括号、右括号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你每一刻都在用思想、用行为,来涂抹你所谓的人生意义,所以应该认真,当然,有的同学说,老师,你还在讲这样的道理,所以人为你太OUT了,你是OUT MAN,你不知道有这样一句流行的话吗?“认真你就输了”我就有个同学这样跟我说过,然后他是写了这样一个东西,我到网上查了查,是一个视频分享网站,他这个视频分享网站专门是把原来的一些经典恶搞了,就图一个乐,图个好玩,他那里边有一句话叫做认真你就输了,就是说你不要认为我们这是玷污经典,就是图一个乐子,不要太当当真,如果从这个层面上讲,我觉得这句话没有什么不适,那么还有一句更流行的话,对吧,神马都是浮云,如果我们把它挂在嘴边上,比如,神马都是浮云,说一说,我觉得有时候能够表现出一种超脱,超然,甚至有的时候是一种自嘲,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放在心里,来作为一种人生信念,我觉得神马都是浮云,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呢?才是你该看重的呢?游戏人生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你就被人生给玩死,你游戏人生,大半可能是被人生游戏得不堪入目,所以,我们认真的态度,未必能够尽如人意,在世界 当中我们认真了,未必尽如人意,但是我们求个问心无愧,很多的时候我们认真,可能并得不到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但是,如果在青年时期当中,我们付出更多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人生,对待我们的每一个机会对待我们没一个考验,也许你现在得不到什么但是不知什么时候他就变成了你其他方面触类旁通的一个灵感源泉,因为有的时候人生你知道很怪的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所以认真的对待你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是我们谈的第一个人生态度,第二点呢,光认真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呢要乐观,因为你知道弗兰卡尔活了92岁,他之所以这么长寿,取决于他生性乐观,那在集中营那种状态他也表现的很乐观,但是做到乐观,我觉得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前提是什么呢?你要旷达、通达下面讲这个达,达什么意思,要心胸开阔,遇事能放得开、看得开,弗兰克尔是个很乐观的人,同时强调人不会被强迫。或者自己强制自己乐观。装乐观,被强迫乐观是不可能的,它只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看开了,看开了就是一种通达,那么你知道旧中国有四大高等学府,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高等学府,叫岳麓书院,湖南岳麓书院,中国这个书院里面都有好多的对子,其中有个对子有这样两句话,我也和大家分享,我觉得作为一种人生信念也是有很都可以借鉴的宝贵东西,他叫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是非 审之于己是什么意思啊,世界上纷纷杂杂的事物,何谓对,何谓错,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经过自己大脑的审视判断,审慎的判断,不要人云亦云随大流,这叫是非审之于己,这是不是表现出一种认真的态度啊,认真,那么第二句话毁誉听之于人,好,你看我很认真,我觉得该这么做我就这么做,你认为是你方案当中最完美的了,但是不是就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呢?不是的,不管你怎么做总是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存在,毁誉,毁是诋毁啊,毁谤啊,说坏话,誉是赞美啊,别人的嘴你能堵住吗?那个人前不说人,那个人后不被人说,如果凡这些事情你都往心里去,你都钻牛角尖,你都不能接受有任何异议的声音,那你还活不活了,你活不成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你要开阔,要让自己淡然一些,超脱一些,有这样一个男生,他是在大连刚考上博士,刚考上博士以后有一天他就突然失踪了,人们发现他留了一封信他没告诉任何人他去哪儿了,但是说,如果我还活着十年以后我会出现,然后十年过去了他还没出现,因为这个男生消失的时候他什么东西都没带,身份证,他所有的证件,还留下很多的日记本他的妹妹就拿着他留下的日记到了北师大,找了心理学院专家给分析,就我都哥哥到底怎么了,别人看他都很优秀,他也很勤奋,特别孝顺,很有责任感,他是一个极端极端认真的人,他怎么了,最后专家看了他的日记给他做出一个结论,这个人是个病态人格的人,怎么教病态人格的人,他有强迫性的人格,举一个例子,他的日记当中写道,新年元旦聚餐,在聚餐之前他都要先写一个东西,就是今天要聚餐了,我要先给谁敬酒,在给谁敬酒,给谁敬酒的时候说什么话,我更那个人说话的时候,他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付我,我又该怎么应对,他全部把这些东西都给写下来你想想这个人要这么活着,累不累啊,太累了,这说是认真啊,这有点拘泥于小节,拘泥于细节,心理学中把这样的人称为强迫性人格,就追求完美,过于内省,整天的反思自己,然后又留意各种小节,细节。所以这样的人整天充满内心的冲突,他就没法开朗地阳光的生活,所以要做到乐观,必须要有一个通达的心态,这是我们谈到的第二。
行政公开的意义分析与体制完善 篇5
关键词:行政公开,社会主义市场,现状,完善
1 在我国推行行政公开制度的意义
在中国推行行政公开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何为宪政?宪政制定的权利制约、人权保障等内容, 体现着依法治国的精神, 使宪法在国家实际生活中得到充分地实行的明主政治体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所有权利属于人民,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 宪法实施的基础是行政公开。宪法授权各行政部门行政权利。行政部门代表人民行使行政权利, 同时也受人民监督。人民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参与和了解行政部门实施行政权利的过程, 是行政部门行为公开, 为人所知, 这样可以确保了行政部门真正维护人民权益, 为民办事。因此行政公开是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参政议政的重要保障。行政部门也通过实施行政公开保障宪法的实施落实到实处, 促进宪法的建设与完善。
建立和完善行政公开制度, 可以防止腐败的产生。没有了民主和人民监督, 必然会产生腐败。公开是民主的先决条件, 只有公开才能保证监督。建立和完善行政公开制度, 就是要使行政部门的行使权利的过程公开、透明, 人民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权利行使过程中的随意性、腐败性和不利人民的结果, 这是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的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行政公开制度, 可以使权利授予和行使的过程公开透明, 比如一些公共事业管理、干部的选拔、调配、任用等。对公共事业管理上权利的授予, 要重点实施行政公开。对国家行政监察部门、国家权利部门、纪律检查部门的行政公开工作更要做好。这不仅是监督体制的内在属性的要求, 也是监督机制做好公开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的体现。通过公开, 监督机制下的腐败、堕落便难以生根。
2 中国现行的行政公开制度的欠缺
行政公开手段跟不上时代。现在行政公开的手段有很大局限性, 局限于通过宣传小册子、宣传板报、工程流程表等传统媒体公开方式, 还有的情况是公开范围局限于行政权利部门的内部, 公众如果想知道更多的细节和详情, 还需要进入到行政公开部门内部才行, 这样就不利于提高行政公开的深化和效率, 同时也不利于人民民主的实现。即便是有的部门推行了网上政府, 网上信息公开, 但很多信息更新慢、内容空乏。
行政公开内容质量不高。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 深度和广度也有局限, 行政公开的部门还限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一些有行政管理权的大型国有企业, 比如, 供水、供电、电信的垄断性行业。目前政府行政公开的情况的整体情况如下:公开的形式的东西多, 公开的实质的东西少;公开的结果多, 公开的过程少;广大人民被动接受的多, 积极参与的少。除此之外, 政府公开的信息通常只公开正面的、取得进步的一面, 而负面的、政府工作上的不足的、欠缺的方面, 公开则很少, 甚至可以掩盖美化。这些带来的结果是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
行政公开部门的范围狭窄。因为我国在创建行政公开制度开始时, 就明确指出基层政府部门是行政公开工作的重点, 导致现在全国行政公开工作的开展中, 大部分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基层的行政部门上, 主要的部门有:乡镇级的、市县级的政府部门。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基本上没有改变。同时学术界对行政公开的政府方面缺少深入的研究, 研究的重心基本都放在了行政公开的义务方, 对行政公开的权利一方研究很少。中国加入WTO之后要解决的行政透明度问题, 伴随这个需要, 一些机关单位也正在拟定政策。
3 行政公开制度的如何进一步完善
完善人事行政公开制度, 提高公务员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对政府公务人员的素质、信息管理知识水平和信息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只有在对现代信息技术前沿发展及相关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才能深刻理解行政公开的要求。因此, 培养复合型人才, 并不断完善人事行政公开制度, 把行政公开纳入行政绩效评估系列, 才有可能实现行政公开法治的目标。
逐步扩大行政公开的义务主体范围。目前行政公开的主体范围主要集中在各级行政机关中。其中又主要集中在基层行政机关。而实际上行政公开的主体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机关, 而且应该包括行政机关之外的其他行政主体, 如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组织。在实际推行中。对于行政主体的行政公开。可以采用先以行政机关的行政公开为龙头。取得一定经验后再行扩大到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组织。
加强对行政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总结新鲜经验, 有利于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和规制基础。因此, 要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 应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行政首长是行政公开的第一责任人, 把行政公开工作列入领导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要履行好职责, 加强综合协调和检查, 认真做好督促指导工作, 务必使行政公开从墙上走下来, 落到地上, 成为真正的施政制度。
4 结语
行政公开有了数百年的历史, 已经逐渐成了现在世界各国构建民主的、自由的政治环境, 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的制度, 这样有效地保障了国家权利的为民实行和公民合法权益, 推进了国家的法治和民主进程。行政公开制度是现在世界各国实行民主制的重要方法, 把国家政府权利的实施过程公开在人民的视线之下, 从而保证了行政公开。所以, 行政公开制度的推行和完善可以很好地预防腐败、提高公共行政部门的工作效率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罗自刚.行政公开与反腐败[J].行政与法, 1998 (3) .
[2]杨海坤.宪法学基本理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3]吴建依.论行政公开原则[J].中国法学, 2000 (3) .
公开意义 篇6
关键词:站务,公开,血液中心,发展,意义
近年来,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 伴随着卫生事业的深化发展及医疗体制的优化改革, 血液中心已经将强化完善民主监督管理, 认真执行站务开放当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血液中心能够积极贯彻相应精神, 健全完善民主监督管理体制, 规范站务公开制度, 进而获取有序明确的工作办事程序, 使得血液中心各项工作得以合理有效的开展实施, 对于血液中心事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强化组织领导, 构建长效站务公开机制
血液中心需基于组织的角度出发, 将站务公开工作积极落实到位, 构建由站长肩负组长任务的站务公开领导小组, 与此同时进行相应办公室的合理设立, 并组织构建包括有分管书记担任组长以及职工代表、职能部门代表作为是主要成员的监督检查小组。血液中心各个科室需积极明确公开部门对应的负责人员, 由单位工会领导, 党政工一起负责, 相应科室积极办理, 员工能够认真参与其中, 进而获取相对较为和谐良好的组织运行体制。除此之外, 需进行相关制度级岗位职责任务的有效新制定, 将公开时限级相关形式详细明确下来, 确保血液中心站务公开工作能够拥有夯实的工作基础, 实现可持续性开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 规范站务公开内容
在血液中心的日常工作开展进程当中积极推行站务公开制度, 应该从实际的角度出发, 着手于单位员工及社会群众所关注的站内级社会普遍存在的热点话题, 关注血液中心站务公开工作实施的中四个重点及六项工作内容。其中, 四个重点问题为, 跟本站改革发展相关的重要问题、跟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点问题以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相应问题、与单位廉政建设相关的问题。六项工作内容为, 第一, 进行相关重大问题的合理公开, 其中涵盖有重大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发展规划、工作制度以及奋斗目标、与单位员工利益相关的政策方针等;第二, 认真公开收支, 其中涵盖有基建项目以及各类型经费开支、设备设施、药品及疫苗的采购、大宗物品采购等多项内容;第三, 针对人事工作实施合理公开, 包括有综合考核以及中层干部聘任、评优树先、职称评聘级奖惩制度实施等相关内容;第四, 公开单位员工福利, 涵盖有发放工资、住房公积金、奖金福利、收取水电费、养老金、救助困难职工等等;第五, 认真公开单位的各类型业务工作, 涵盖有与科室工作相关的指标、进度以及质量、社会效益、论文发表、外出参观、先进评选以及培训学习等工作内容;第六, 积极公开单位的廉政建设, 涵盖有女干部收入以及民主评议领导干部、车辆管理使用以及招待费、发展党员、电话费、领导干部使用等多项工作内容。
三、给予血液中心站务公开工作实施实效更多关注
要求针对重大事项实施公开旨在充分落实单位员工参与权, 进行血液中心发展规划以及目标、改革发展决策、重大举措实施等工作的时候需认真听取采纳来自于单位职工的相关意见, 经过职代会进行讨论之后决议通过;需积极公开相关敏感事项, 譬如说人事调动以及提拔干部、技术职称晋升等单位职工重点关注的问题, 需基于民主公开评议基础, 将敏感性问题坚持公开, 将职工所拥有的知情权积极落实到位, 使得一方清白且一方明白;将跟单位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积极公开, 譬如说奖金分配以及营业收入状况、工资福利等重点热点问题, 能够通过职工讲座以及之职代会模式向单位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公开, 使得其合法权益得以优化保障, 自身利益能够实现最大化获取;给予站务公开途径更多关注, 旨在充分强化血液中心站务公开的透明度, 使得其公开事项可让社会群众及单位员工清晰了解, 为其提供更多便利, 为此需在相对较为清晰醒目的位置进行所需公开项目的合理公布;强化站务公开对外公开的相关力度, 积极接受来自于社会各界力量的有效监督, 针对群众及职工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譬如说收费标准以及服务措施等内容一律公开, 强化工作透明度;针对血液中心工作中所涉及的热点问题譬如说收受礼金以及红包、回扣等相关方面积极开展公开承若, 跟行业树新风责任落实紧密结合起来, 规范整个工作进程, 实施有力惩罚制度, 纠正不正之风。
四、结语
综上可以知道, 血液中心推行站务公开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站务公开可谓是一项系统性相对较强的工作, 必须坚持不懈、创新改革、健全完善制度、强化单位内部监督管理, 确保血液中心的可持续优化发展, 为无偿献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兴德, 陈长水.站务公开民主管理推动献血事业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02) .
[2]张建常, 冯春兰, 曾宏侠.抓要害重关键深入开展厂务公开工作[J].河北企业, 2013 (03) .
公开意义 篇7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公众参与
为进一步加大环境影响评价 (以下简称环评) 信息公开力度, 推进环评公众参与, 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2013年11月14日, 环保部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试行) 》 (以下简称《指南》) , 该《指南》将于2014年1月1日开始施行。
《指南》规定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过程中政府信息公开的阶段和内容。其中, 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带来影响最大的是, 《指南》要求建设单位和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依法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全本信息。
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主要是依据2006年3月18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和201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要求》 (以下简称《简本编制要求》) , 《暂行办法》规定了环评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 《简本编制要求》则对公众参与过程中公开的环评信息进行了要求。但从这些年的环评事件中, 我们可以发现, 目前环评信息的公开的内容和深度已不能满足公众强烈的维护环境权利和环境利益的愿望, 下面两个案例可以发现这种信息不完全公开带来的问题。
案例一:秦皇岛西部生活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评作假事件
秦皇岛西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环境影响文件于2009年获得了河北省环保厅的批复, 但由于遭到周边上万名村民、37个村委会抵制, 并引发了针对河北省环保厅的行政诉讼。通过调查发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环评单位) 在评价过程中环境现状调查不清, 环境影响预测失实, 更严重的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调查表造假的情况。最终, 2011年5月27日, 河北省环保厅撤销了该项目环评批文, 该项目停工。
案例二:四川什邡钼铜事件
四川宏达钼铜有限公司“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在环评编制及审批过程中, 于1月31日-2月16日发布项目第一次环评公众参与公示, 5月9日-5月20日, 该项目进行环评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而且在2012年3月28日, 项目通过了环保部的审批。但在项目开工仅一天之后, 发生了学生和市民的上访示威活动, 甚至有部分情绪激动的市民强行冲破警戒线, 冲击市委机关。最终, 什邡市政府7月3日上午通报, 决定停止该项目建设。
上述两个案例均是在环评文件获得审批后, 发生的公众针对项目环保方面的抵制和上访事件, 而且最终结果均一样, 但是仔细看事件经过, 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案例一是环评内容失实、公参作假, 引发公众和一些环保组织的抵制, 而案例二中, 环评是程序合法的, 环评文件也没发现有失实、作假的情况, 而且该项目据称做过千余份公参调查, 从环评角度看, 该项目的建设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被一些人以明显失实的诸如“污染远超地震中的福岛核电站, 60公里内严重污染, 范围可覆盖成都市区”言论煽动, 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抗议。
那么, 环评文件如何能在失实的情况下获得审批, 环评文件合法可信如何又不被公众接受, 笔者认为, 重要的原因就是环评信息的不完全公开。假如案例一的环评文件全本在完全公开后, 项目环境现状调查失实的情况完全能被及时发现, 而公众也能及时发现公参作假的情况, 这份失实的环评文件也就不可能获得批复。而在案例二中, 公众只能从公示信息、调查问卷、简本信息上了解到项目一些情况, 公众获得的信息量很少, 从而很轻易的被失实言论误导、煽动, 假如在公示、公参过程中公开环评文件全本, 公众能够详细了解项目的污染因子、污染程度以及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也能够接受环境影响预测的结论, 从而减轻实施言论对他们的影响。
综上, 《指南》中要求的环评文件全本公开后, 不仅能大大减少环评造假的空间, 提高环评单位对环评文件质量的重视程度, 有效的约束企业的环境行为, 也能够提高公众对环评的认识, 更详细的了解建设项目的环境现状、污染产生和污染治理情况, 有利于提高对环评结论的接受程度, 而且公开的环评文件全本也是后续监督企业环境守法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方堃,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执法和立法—“什邡事件”和“启东事件”的启示[J], 绿叶, 2012, 18 (9) :20-26.
[2]高铜涛,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轻工科技, 2013, 29 (12) :81-82.
[3]郁风, 什邡事件反思[N], 中国经贸聚焦, 2012-07-27.
公开意义 篇8
一、新时期背景下“校务公开”的提出
自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总工会办公厅联合下发《全面推进校务公开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以来, 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务公开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当初《意见》里所讲的校务公开, 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政策公开, 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从对象上看, 则主要是面向校内教职员工, 其目的是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 让教职员工更多地了解学校各种各样的政策事项, 以便于他们的参与。而从教育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政务公开工作的时间看, 则显得更早。有学者认为, “校务公开”是由“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延伸到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民主政治建设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颁布实施, 赋予了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适用于教育领域的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的重要职责。2010年, 教育部适应形势需要, 在广泛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校务公开工作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出台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办法明确了高校信息公开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原则、职责分工, 对高校信息公开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公开的程序和要求、监督和保障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该办法对确保校内和校外公众知情权的落实, 进而通过知情权的落实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实现, 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 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 包括10大类50条具体项目, 特别对高校招生、财务、人事等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重点领域信息, 进一步细化内容、明确范围。
校务公开迄今已全面推行十余年时间, 信息公开办法也已推行多年, 各地各学校大胆探索, 在规范管理、加强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积累了经验, 形成了诸多新形式、新做法。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网络时代带来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的巨大变化, 校务公开面临许多亟待应对的新问题。基于此, 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不断加强高等学校校务公开的顶层设计, 以进一步提高此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二、深入推行校务公开的现实途径分析:以河海大学为例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对校务公开工作内容、层次、水平需求的不断提高, 现行的高校校务公开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改进和完善。比如, 一是在公开的内容范围上, 对于公开与不公开范围的确定, 公开与保密的界限, 有待进一步清晰界定, 定密工作随意性较大, 较难做出准确判断。二是在公开的方式上, 公开的主动权还主要掌握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作为“被动受体”的一方, 对校务公开的内容是否全面、公开是否及时、职工反映的意见是否得到落实等, 缺乏有效的评估, 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校务公开的实际作用和效果。三是目前的校务公开制度是政策层面, 而不具有法律规范的强制力, 对不公开信息的行为不能追究相关人的法律责任, 当师生或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受侵犯时, 难以得到行政和司法的救济。
针对上述问题, 河海大学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以确保校务公开的实效性, 切实推进学校科学民主依法办学。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机制, 积极稳妥地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学校党委领导校务公开工作, 把握校务公开的大方向, 不断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进程。校长办公室作为校务公开工作的负责部门, 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的优势, 坚持公开内容的真实性与公开形式的多样性相结合,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校务公开的工作制度, 规范校务公开的程序, 确保校务公开健康有序地进行。纪检、监察和工会是校务公开的监督部门, 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 保证校务公开的真实性和实效性。教代会是校务公开的重要平台, 学校的事业发展情况、重要举措、重大事件均向教代会报告或通过教代会审议。各级教代会充分发挥学校和基层工会的作用, 为师生谋利益, 办实事。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 学校已基本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 学校行政主持, 纪检、监察、工会协调、监督, 业务部门各负其责, 教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校务公开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二)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强化校务公开工作的规范运作。
健全校务公开配套工作制度。《关于实行校务公开制度的实施办法》对校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形式、组织领导、责任分工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使该项工作有章可循;《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河海大学行政办事流程指南》等近百个规章制度, 公开议事内容, 规范办事程序, 增强工作透明度;同时, 还积极推行挂牌服务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失误道歉制、责任追究制等, 转变机关工作作风, 提高管理效能。
完善校务公开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制定《河海大学信息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 对校务公开信息工作的组织体系、目标要求、运行程序做出规范要求;实行信息员工作制, 建立信息员队伍, 由各单位信息员专项负责校务公开信息的收集、发布、更新和反馈, 学校定期对各单位信息员进行校务公开、信息化等方面的培训;建立信息发布审核制度, 校务公开信息发布由校办归口管理, 各单位通过校园网发布的信息均要通过校办的审核。
执行校务公开监督、评议制度。一方面, 坚持重大决策公开, 对于各类先进、评奖、考核、职称、招标等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 均做到事先公告、事后公示, 让师生参与监督全过程。另一方面, 校务公开监督小组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和评估, 抓好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计划的落实。在校园网办公自动化系统开辟专栏, 接受广大师生对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还将各学院校务公开工作列为年终考核和评优的重要指标, 对学院的校务公开工作机制、工作成效进行调研和考核, 并将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 在全校范围推广。
(三) 以服务为抓手, 突出重点内容, 将师生利益落到实处。
把学校工作重点、难点及教职工群众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 努力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除按规定必须保密的事项外, 学校的发展规划、改革方案、教职工聘任办法、教职工奖惩办法、经费预决算、社会保障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都通过多种形式让教职工知晓和参与。该向社会公开的积极向社会公开, 以服务学校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师生员工为宗旨, 在校务公开内容上做好“四个结合”, 强调“突出四点”:一是结合学校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利学科的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和实践, 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 突出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事关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等;二是结合教职工权益保障,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突出师生关注的“兴奋点”:住房、工资、福利、晋升、考核、招生、就业等;三是结合党风廉政建设, 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 突出廉政建设的“关键点”:大宗物资采购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基本建设情况、机关作风建设等;四是结合学校科学管理, 促进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突出民主监督的“难点”:选聘任免干部、重大决策监督等。为进一步规范校务公开的内容, 学校还编制了河海大学校务信息公开目录、指南和公开清单项目。
(四) 畅通渠道, 丰富形式, 提升校务公开工作水平。
以师生需求为中心, 全面普及教代会制度。学校教代会下设一系列专门工作委员会, 如:民主管理及提案工作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 就专项问题服务全校师生。同时, 以点带面, 逐步普及院 (系) 二级教代会制度, 向基层延伸, 校务公开服务渠道形成上下贯通的网络格局。
成立各类领导小组、工作组, 重点解决学校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有研究学校发展重大问题的, 如人事工作领导小组、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后勤工作领导小组等;有处理学校专项重大事务的, 如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等;有处理突发或非事务性重大事务的, 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等。各类小组的特点是为学校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 将校务工作环节置于“阳光”下, 全面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全面落实师生的知情权, 主要运用布告栏、校领导信箱、举报信箱、校报、橱窗、广播等大众传媒开展校务公开工作。尤其加强推进电子校务建设, 及时发布全校的规章制度、办事流程、文件资料、议事规程等信息, 在校园网上公布校务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目录。目前, 全校所有学院和职能部门在校园网开通了网站, 校园网络已经成为师生了解学校的重要信息来源和服务师生的重要窗口。
建立与师生民主对话的平台, 保障师生权益。通过中层干部会、教职工大会、学生大会等各层次会议, 校领导每周接待日和学生接待日、现场办公等形式, 与师生交流对话, 使教师、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有机会有地方可以反映, 学校及时了解情况, 改进管理工作。
三、深入推行校务公开的现代意义
(一) 实施校务公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之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育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与人的关联度最直接、最紧密的,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手段, 也是目的;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根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贯穿《教育规划纲要》的精髓则是以人为本, 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新时期高校深入推行校务公开, 将学校制度安排、管理措施、信息发布、文化建设、权力运行等方面置于阳光之下, 置于广大师生之前, 保障师生权利、激发师生热情, 正是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宗旨: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二) 实施校务公开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突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 并将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任务。高校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体, 优化自身内部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 同时高校主体地位的确立和自主运行要求健全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实施校务公开, 通过透明的制度建设和师生的积极监督, 使得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权利进行分配并得以制约, 调整利益实现的体制安排、制度规定和机制设计, 进而影响大学管理的机构、运行及其规则, 实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
(三) 实施校务公开是增强高校依法治校能力的有力举措。
在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治国方略并被全面推向深处的今天, 将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律的轨道必然成为现代法制建设的应有之义, 依法治校必然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早在2003年, 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 对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依法治校的措施作了具体的阐述, 随之依法治校在全国高教行业全面推进, 一系列的依法治校措施频出。实施校务公开, 将学校的各项事务管理、权力运行等全面置于阳光之下, 让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真正得到法治的保障, 这不仅是学校管理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 更是践行法治精神的最好证明;不仅是依法治校的最好体现, 更是将学校的各项制度全面推向规范化的有力举措。
(四) 实施校务公开是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效途径。
当前, 高校反腐倡廉形势比较严峻, 高校系统的违纪违法案件增多, 特别是高校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增多, 这与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制约和监督有密切关系。没有监督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实施校务公开,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通过阳光治校, 畅通广大师生员工直接监督高校决策的渠道, 督促领导干部养成在监督下行使权力的习惯, 真正建立起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四、结语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全面推向纵深的今天, 校务公开是高校实行民主管理、依法办学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校务公开不仅是学校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其实施的好坏更关乎一所高校能否拥有一个持续的竞争优势。但校务公开绝不仅仅是学校管理层的工作, 它的全面实施和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更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及社会监督参与其中, 让新时期这项在高校实施的阳光工程能够在科学、民主、法治理念的良好指导下, 沿着科学的轨道健康地发展下去。
摘要:校务公开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机制, 突出重点领域和重要内容, 畅通公开渠道, 创新和丰富公开形式, 是深入推行高校校务公开的现实途径。高校校务公开对促进依法治校、彰显现代大学制度内涵、提升大学内部治理能力、深化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具有现代意义。
关键词:校务公开,现实途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瞿振元.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教研究, 2014 (01) .
[2]姚继斋.新时期高校民主管理的特点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11) .
[3]高永康.高校“校务公开”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S1) .
[4]喻小琴.校务公开的现状及改进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