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门诊输液

2024-10-13

社区门诊输液(精选12篇)

社区门诊输液 篇1

摘要:门诊输液室为临床重点科室, 每天都会迎来很多输液患者, 人群量非常大。因为患者数量的递增, 患者整体流动性较大, 这在很大程度上给输液护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而门诊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可以较好地改善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其主要利用科学的手段以及技术来更好地协助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本文主要从社区门诊移动输液系统入手, 具体分析门诊移动输液护理管理的详细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社区门诊移动输液系统,护理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 医院医疗以及器械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移动医疗系统能够不断有效地减轻医院的临床就诊压力, 同时还可以从另外一方面提高医院的护理管理质量和水平。

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介绍

门诊移动输液系统技术涵盖了条形码技术、移动计算技术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等相关的内容。其可以让患者的身份同药物的相关信息相对照, 患者在需要帮助的时候, 利用该系统可以及时的联系到护理人员, 其对于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以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方面都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应用程序

从该移动输液系统的应用程序来看, 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入手。首先是接药, 护士在接药窗口进行刷卡, 获取患者个人的基本信息以及输液信息, 在系统中查找出该患者的输液清单, 打印出双联条形码, 将患者输液清单交给患者, 让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进行核对, 在清单上详细地标明了患者的输液排队序号以及座位号, 输液联粘贴到输液软袋上, 随着药物放入药筐, 由护士进行配制液体。如果在整个过程中有任何问题, 都可以使用自动呼叫器呼叫患者前来接药台, 然后进行具体的处理。其次是配药过程, 配药医护人员使用专业的扫描仪扫描输液软袋上条形码标签, 该系统就会自动详细地显示配药医护人员的姓名, 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再其次是就是输液过程, 输液医护人员使用专门的扫描仪扫描药物条形码信息时, 该系统都会自动呼叫患者排列号码以及姓名, 到几号台输液。患者听到呼叫之后, 来到指定的位置, 医护人员就会再次的扫描患者身份条码标签, 系统在经过经确认之后, 扫描仪的显示设备就会出现相应的信息, 假如患者吻合了系统匹配的信息那么就可以通过, 但是如果匹配不上, 那么就会发出预警信号。利用这种患者身份同药品相互之间的条码核对, 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交叉输错液体事故。最后是接瓶以及拔针程序, 患者可在任何时间通过呼叫按钮呼叫医护人员进行换瓶以及拔针等相关的事情。患者在输液完成之后,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结束键按钮, 系统又会重新激活座位号[1]。

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优势

对于传统的门诊输液来说, 因为患者数量众多, 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所以经常可能会出现患者输错液的情况, 结果对于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本身而言都造成了严重的隐患。这种系统利用对患者条码标签以及输液袋条码标签的扫描, 让患者身份和药物相互之间进行电子核对, 这样可以彻底地防止因为医护人员自身的核对带来的医疗差错, 进一步减少交叉输错以及漏输液体事故的发生率。其次, 可以缓解医院人员不足的压力, 使用传统的人工核对, 几乎每一个患者都需要一段的时间, 但是使用专门的扫描仪扫描患者以及药物条码标签相关信息时, 一般只需要2 s。这对于一个每天患者数量较多的护士而言, 可以节约时间和人力投入, 进而降低了患者苦苦等待的时间。通过移动输液系统, 医护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校对患者同药物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 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让医护人员具备充分的时间同患者之间进行沟通和联系, 最终有效地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再其次是严格管理, 从一个方面来说, 座位管理系统能够非常明了的表现出座位使用情况, 医护人员可以对座位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防止因为患者以及家属霸占多个位子导致的患者相互矛盾的产生, 让座位能够充分高效地使用, 另外医护人员可以对患者的呼叫进行迅速的应答, 患者仅仅只要按动呼叫按钮, 医护人员就能够清楚具体哪个患者需要进行护理, 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病房安静的诊治环境。最后是统计的科学准确性, 使用移动输液系统可以迅速地核算出不同医护人员配药、输液等相关操作项目的总工作量。医护人员在进行交接班过程中, 系统就会自动生成工作情况统计表, 而且数据非常完整, 也方便查找, 这对于提高门诊输液室的管理水平以及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言,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社区门诊移动输液护理管理

尽管门诊移动输液系统具备了非常良好的性能, 但是对于大多数门诊移动输液护理而言, 其都是设立在社区内, 社区内人流量也非常大, 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社区门诊移动输液护理的管理。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方面的内容进行着手研究。首先是患者输液安全性的保证。患者在社区进行门诊输液过程中, 医护人员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操作产生同患者身份以及所使用的药物的唯一相关联的标志, 患者在具体输液以及换瓶之前, 仅仅只需要通过专门的扫描仪设备对患者的身份条码和输液袋条码进行扫描, 这样可以在较大层面上防止输液以及换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其次是患者输液信息条码管理, 其中二维条码主要涵盖了患者的姓名, 药物清单信息等相关的内容, 医护人员可以快速地校对患者和药物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 确保能够及时地完成对输液患者的诊治和护理。再其次是患者输液信息自动匹配, 移动终端具备了数据搜集、条码扫描等其他一些相关的性能, 可以有效地完成信息匹配工作, 确保输液诊治的科学安全性;然后是患者输液信息移动管理, 医护人员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在输液区实现对患者的追踪与定位, 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接收到患者发出的呼叫请求, 从而有效地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同时可以快速地处理患者的呼叫请求。再然后是患者求助信息无线呼叫应答, 通常在患者的输液座位上配置无线呼叫单元, 如果患者发出求助信息, 那么信息就会自动地显示在电子呼叫显示屏上, 那么医护人员就可以快速的应答患者的呼叫请求, 进而满足患者需求, 提升患者护理的满意度;最后是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患者具备安静的治疗环境。利用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较强的移动计算机和数据搜集作用, 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地扫描患者以及输液袋条码的方式, 取得患者以及药物的具体信息, 让医护人员的校对过程变得更加的简单化, 调整和改善了门诊输液的工作流程。另外, 使用高灵敏度特点的无线接收器结合无线呼叫单元, 可以起到无线呼叫信息的及时传送目的, 信号可以得到及时的处理, 摒弃了之前传统人工语音呼叫的同时, 也相应地改变了输液室环境繁杂的现象, 减少了人力资源的过度浪费。

总之, 本文主要从社区门诊移动输液系统入手, 具体分析门诊移动输液护理管理的详细手段和方法, 以期能够更好地将社区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作用发挥到最良好的水准, 进而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建红.门诊移动输液管理系统的应用流程及优点[J].中国乡村医学杂志, 2011, 5 (26) :70.

社区门诊输液 篇2

1、首先接到病人输液治疗单时,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医嘱、日期、医生签名,再认真核对药物,检查药物质量、数量、有效期、有无松动、裂痕、变质。

2、核对无误后打印瓶签、输液卡,在登记本上登记科室、姓名、性别、年龄,在看打印的瓶签和输液卡有无错误。核对无误后安置病人在输液椅上稍坐等待呼叫姓名注射

3、到治疗室加药,按医嘱摆好所需的液体和药物,再次核对液体和药物,无误后贴好瓶签,消毒加药,抽药时药物安培有字一面向上以便核对

4、加药后双人核对药物质量,对光检查有无沉淀、混浊。有无过期。并签名写上加药时间,日期,护士姓名。

5、到注射台呼叫病人姓名,再次核对病人姓名,最好让病人说出自己的名字以便护士核对,排气,要求一次性排尽空气。

6、扎止血带选择血管,最好选择粗、直、大、易固定的血管,选好血管后给予消毒,要求消毒范围大于5CM。

7、消毒后去掉针帽穿刺,成功后给予固定,贴好胶布,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调整好输液速度,在输液卡上签名,写上输液时间、滴速、护士姓名,安排病人坐在输液椅上。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再次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药物。

8、向病人交待输液的注意事项,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输液

部位的保护,不可洗水,不可压住针头,发热者多饮水等。

9、输液过程中及时巡视,随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一有病情变化及输液反应及时处理,发热者及时复查体温。

10、输液完毕,核对无误及时拔针,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并交待病人按压5-10分钟,无发热者及时复查体温。出血方可丢掉棉签。

社区门诊输液 篇3

关键词:分级分区;输液模式;社区门诊;建立;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88-2

0 引言

社区门诊输液人数较多,而且大家就医时间普遍集中、疾病种类繁多,导致社区门诊工作量非常大,这种杂乱无章的就医秩序严重影响了门诊的工作效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社区门诊还常出现安全问题,比如用药方面、病情诊断方面,导致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所以,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治疗效果,我门诊实行了分级分区输液模式,旨在降低医疗风险,促进社区门诊的进一步发展。

1 分级分区输液模式的具体方法

根据患者就医的环节,在输液室设置患者接待区域、准备就医区域、输液操作区域以及操作完成后的输液大厅。然后,输液大厅改又分为3个区域,且分别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标注。因为红色代表紧急、禁止,所以用红色标记的区域紧邻抢救室,内部配有氧气、药品以及其他抢救设备;黄色和蓝色区域相比较红色区域的氛围要缓和很多,这两种区域内均安置了电视机、书籍以及呼叫机,以供患者享受,避免输液期间患者的无聊、烦躁,当患者急需医生护士来做一些紧急情况处理的话,可直接拿起呼叫机去联系工作人员,为就医的患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关于三种区域的工作人员配置具体如下:红色区域内配备两名护士,其中一位负责操作,另外一位则进行巡视,两者可以轮流进行这两种工作。因为黄色和蓝色区域情况比较缓和,所以只需安排两名护士即可,其中一人负责两个区域的操作,另外一位则进行巡查工作,也可交替轮流执行。

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护士在接待区现将患者的病情及工作、生活背景了解清楚,然后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分区,并引导病人进入相应的区域;到了操作区,护士应该将患者的信息进行录入并区号,安排座号;待药物准备完毕后,由输液去的护士进行输液的相关操作。一级红色区域:主要接收年老体弱或者无家属陪伴的患者;心肺功能不全;新药或有特殊要求的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第一次输液的患者。符合其中一项即可入选进入一级区域。二级黄色区域:主要接收再次输液无不良反应,缓解期病情稳定者,需协助照顾,有陪护者。三级蓝色区域:主要接收病情稳定恢复期,活动正常不需要帮助的患者。

2 一般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在实施分级分区输液模式之前的时间段里随机选取就诊病人200例作为对照组,将实行分级分区管理后时间段内的200例病人作为实验组。入选标准:患者自愿参与调查,此调查没有任何酬劳;患者无精神病史;患者有正常的听说读写能力。

2.2 方法

此次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病人输液完毕后进行问卷发放,现场填写,填写好立即收回,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收回400份,全部有效。

2.3 资料收集及统计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分区前后患者对环境设施、需求帮助、护士操作技能、处理及时性、患者对此次就诊的整体满意度进行调查,并进行对比,同时对患者的健康宣教知晓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病人投诉等方面也进行了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分区前后患者的综合满意度对比

详情见表1。通过表格可以明显看出,社区门诊输液室分区后患者对就医环境、寻求帮助、处理及时性、综合评价满意度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P<0.05)。对护士的操作技能方面无明显变化,满意度都不低,(P>0.05)。

3.2 门诊输液室分区前后比较

详情见表2。通过表格可以明显看出,社区门诊输液室分区后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下降,投诉纠纷也变得非常少,患者的健康宣教知晓率得到了提升。

4 讨论

4.1 分区管理后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实施

据调查,社区门诊的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由于门诊就医人数多,时间集中且病种复杂多样,导致临床中护理人员工作量非常大,人手不够,同时门诊的医护人员对健康教育的意义不够重视,而使护士在对静脉输液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主动性。分区管理后,把同种病种的病人集中在一个区域内,护士针对同一病情的病人可以在一个区域内集中进行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疾病的起因、致病机理、疾病的症状、临床表现、对症治疗以及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等。这样集中健康宣教穿插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仅能够节约人力,还能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大大加快了患者的康复速度。

4.2 分区管理后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分区管理后,患者的区隔井然有序,方便对不同患者宣教和沟通疏导,护士可根据患者的疾病和出现的症状进行健康教育,使护理功能由单一的对疾病的护理转变为多元的以人为中心的护理,良好的服务质量、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指导,增强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融洽了护患关系,减少了纠纷及投诉,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4.3 分区管理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学的复杂性、特殊性及不可预知性决定了输液治疗护理具有很高的风险性。输液采用的经脉注射药物,但是由于静脉用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疗效迅速,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R)将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经过分区管理后,护士积极主动观察,询问病人情况,对问题能够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有效预防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了医疗纠纷的风险因素,为病人的快速恢复奠定了基础。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社区门诊病人流动性强、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基于此,我国很多社区门诊都建立了分级分区输液模式,经验证,此种模式下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大大提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和医患纠纷率,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顾迎春.社区预约输液新模式优化护理管理的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6):236-237.

[2] 李学文,麦艳冰,陈月娇.社区门诊输液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0):235-236.

社区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的安全管理 篇4

1 护理安全纠纷隐患

1.1 客观因素

门诊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复杂、病情多变, 加之门诊输液的主要对象多为年老体弱者。

1.2 患者因素

患者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增强, 当医疗效果、护理服务、护理技术低于患者的期望值时, 容易引发医疗纠纷。部分患者医学知识缺乏, 不遵守药物过敏试验规定, 擅自离开观察区或擅自调节药物滴速, 易引起不良反应。输液高峰期时, 有些患者等候时间稍长易产生烦躁不满情绪, 引发与护士的冲突。

1.3 护士因素

护士在操作中执行查对制度不严, 未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 造成护理失误或差错。门诊患者早期诊断不明, 输液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 导致处理不及时。有些新护士临床护理经验不足, 当服务对象产生不满情绪时, 存在生、冷、硬、顶现象。

1.4 药剂人员

药剂人员在配方时工作不够细致, 有发错药、多发药、少发药的现象, 也有对多种药物的配伍禁忌把关不严的情况。

1.5 意外伤害安全隐患

如陪伴家属织毛衣, 易出现毛衣针刺伤。小孩随地小便或地面积水, 患者容易滑倒等。

2 防范措施

2.1 规范服务流程, 改善医疗环境

门诊以方便患者就医过程为切入点, 以门诊医生工作站为核心, 减少患者等待及往返时间, 即使是坐轮椅的患者也能安全方便出入并到达各处。配药室和注射处分开。输液大厅宽敞, 配有软式座椅, 可随患者的不同需要进行调节,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套子随时保洁。有观察床2张, 输液室内有电视、空调, 同时还有氧气瓶、抢救车、饮水用具、书报、健康教育宣传栏等。陪伴家属可以看报、喝茶, 让其感受“亲情式”服务。

2.2 强化安全意识

护士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 定期进行护理安全教育, 结合实际进行案例分析和警示教育, 把护理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一位护士的实际工作中。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规章制度, 如《护士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使护士树立“安全第一, 质量第一”的观念, 增强落实护理安全措施的自觉性。

2.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做好药物的核对工作, 准时给药。操作前后洗手, 严格遵守穿刺针“一人一针一管, 一用一灭菌及一次性使用”的原则。对配制好等待输入的液体用医用输液瓶口贴完全覆盖在输液瓶口上, 需要输液时撕下瓶口贴即可插入输液皮条。为避免输液室发生交叉感染, 常规做好清洁、消毒、灭菌措施。

2.4 强化输液流程的环节管理

严格输液标志, 做到每一组输液标志醒目、清晰, 告知患者和陪护人员共几组液体。实行双签名, 签时制, 配药者在执行配药后签起配药时间并签名, 执行输液者也要在输液瓶上签时、签名。核对姓名时采用反问式提问, 即让患者自己报出姓名, 可避免患者听错姓名发生用药差错事故。

2.5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成功穿刺既要做到一针见血, 又要减轻穿刺时疼痛。对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 采取低置输液瓶打开输液调节器法[1]。为有效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程度, 采用空杯状手法和40°进针可缩短进针时间, 减轻疼痛[2],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2.6 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加强观察与巡视,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重视患者的主诉,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处理。静脉输液滴速:成人一般40~60滴/min, 婴儿8~10滴/min, 幼儿10~15滴/min, 学龄儿15~30滴/min, 心肺疾病患者一般20~40滴/min, 脱水者 (心肺功能良好) 120滴/min左右;也要考虑体位因素, 发现平卧位改半卧位后, 输液滴速减慢5~10滴/min, 平卧位改坐卧位后, 输液滴速减慢8~13滴/min[3]。交代患者及家属不要自行调节滴速, 密切观察静脉输液不良反应, 多巡视、多观察、多询问, 及时发现、排除输液故障, 保证输液安全。对病情危重者及时转诊到有条件的医院。

2.7 护理专业警惕性应该融入到抗菌药物使用的每个细节中

护理专业警惕性就是注意和确认有效的临床观察和信号, 权衡护理行动本身所带来的内在危险性, 以及随时准备采取合适而有效的行动, 来减少危险性和对威胁的反应。做到认真询问病史 (家族史、用药史和过敏史) ;确保皮试药物浓度准确;保证静脉用药现配现用;掌握抗菌药物滴注时间, 开始15min速度要慢, 20~30滴/min, 观察30min后未见不良反应才能把滴注速度调快。推广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 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备好抢救物品[4], 以保证用药安全性。

2.8 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最佳心身状态, 克服职业疲劳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情、尊重、关心患者, 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和方法, 杜绝因语言表达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护患纠纷。关心爱护护士, 在门诊输液高峰期实行弹性排班, 减缓护士的工作压力, 缩短患者等候的时间, 消除因忙乱现象给输液治疗带来的安全隐患,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2.9 外带药品注射管理

为方便群众在本门诊部使用外配注射药物的安全使用, 依据浙卫发[2009]3号文件精神, 患者必须签订本门诊部的知情告知单。告知内容包括:患者应提供门诊病历记录、注射说明 (包括患者姓名、药物名称、用法、用量) 、医疗机构发票和药物 (药物需按说明书要求正确贮藏) , 对需皮试的药物和中药针剂必须在首诊医疗机构使用过。本门诊部根据有关物价规定收取相应费用, 要求患者在外带药品注射知情告知单上签全名。

参考文献

[1]陈华征, 张爱华, 章月照, 等.低置输液瓶打开调节器行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观察[J].护理学报, 2011, 18 (1B) :52.

[2]陈泽芳, 王美连, 吴熹, 等.3种静脉穿刺法疼痛程度的比较[J].护理学报, 2010, 17 (7B) :51.

[3]万诗燕, 王传英, 朱琴梓, 等.我国静脉输液滴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报, 2011, 18 (1B) :15-16.

医院门诊输液病人须知(推荐) 篇5

为了您更好的治疗,请您遵守门诊治疗室有关规定:

一、在护理人员为你做皮试前,请务必真实的告知自己的过敏史,护理人员为您做好皮试后,在观察时间(15分钟)内,不能离开输液观察室。

二、正在接受治疗的病员不能提着液体瓶外出,离院后可能发生的一切后果由病人及家属、监护人负责。

三、病员及家属不得擅自调整输液速度;输液完毕,拔针后,请您务必按压3—5分钟;静脉输液结束和注射有致敏作用的药物后必须观察15分钟方可离去。

四、每次接受注射治疗时,必须凭医生开据的输液单或肌肉注射单,输液结束后请自己妥善保管。

五、为了保持良好的治疗环境,室内禁止吸烟;保持室内安静,不得高声喧哗;禁止打牌,下棋等娱乐活动。

六、未成年病员输液治疗时,须有监护人在旁,以便病情变化时及时地与家长沟通。

七、严禁带入危险物品,贵重物品请自己妥善保管。

八、请您爱护室内的公共设施,保持室内整洁,不得随地吐痰、乱扔纸屑。

门诊静脉输液中缺陷防范 篇6

【关键词】静脉输液;缺陷;防范

【中图分类号】R8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143-02

静脉输液治疗流程中药物的领取、摆药、配置、查对、更换液体等步骤均存在安全隐患,参与护士较多,如某一环节没把好关则容易出错,因此,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安全[1],才能保证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

1 输液缺陷相关因素

分析静脉输液实践易发生缺陷相关因素,利用主次相关因素分析将临床静脉输液中发生缺陷按原因:如错误执行医嘱、加错药、拔错针、堵管、静脉炎、特殊药物外渗、滴速过快(慢)、其它等分类整理,最终确定5个为主要影响因素,即用药环节、沟通告知环节、交接班环节、感染控制环节、执行医嘱环节[2]。

2防范措施

2.1 明确服务对象,感悟工作责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工作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责任感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只有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责任心,培养“慎独”精神和利他意识,遵循病人至上的宗旨,敬业爱岗,认真负责,才能圆满完成工作,不出差错。

2.2 强化安全意识,落实护理工作制度经常性的学习医疗安全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警钟常鸣,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执行医嘱制度,差错事故分析讨论制度等。一定要养成审慎负责,周密谨慎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履行岗位职责才不会出错。

2.3加强落实指导、告知、提醒工作 护士长要认真履行管理职能,勤检查、勤督促,对缺陷隐患早预防、早发现、早杜绝。

2.4 工作繁忙时合理调配人员和分配工作任务。改善环境,排除外来干扰,适当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疲劳上岗。

2.5 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多用信任原则、激励原则、民主原则、协调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关心下属的心理状态。妥善解决后顾之忧,排除心理障碍,保证工作安全。

2.6实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充分发挥质控组织作用,遵循护理质量标准,防检结合、以防为主全面控制护理质量。制定明确的奖罚措施,尽力将缺陷消除在事前,不做事后“诸葛亮”。建立护理缺陷分析讨论机制,每月无论有无缺陷,都要组织人员进行分析讨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此防范缺陷。

2.7对“重点人员”和“重点环节”加强管理对“重点人员”如:工作责任心不强易出差错者,基本功不扎实、业务素质差者,外界环境不良、工作不安心者,自控能力差、易情绪化者,进修实习生和低年资护士等。按具体情況,分别因人施教,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2.8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作用因为高年资护士既有牢固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善于及时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高年资护士要为年轻护士把好关,做好传、帮、带、教,工作安排上要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以此防范护理缺陷出现。

3效果

3.1增强护士对护理安全和服务的意识。通过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把“安全第一”作为护理活动的首要价值取向,形成浓厚的安全氛围,在所实施的全部护理过程每个护士从“要我安全”变“我要安全”增强了服务意识。

3.2 提高了护理质量: 本结果显示,2011年至2012年比较,发生护理缺陷、护理投诉、患者意外事件的例数明显减少,患者满意率由82%上升到96.5%。

参考文献

[1]谢清华.门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8(29):7168-7169.

社区门诊输液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10年1月收治的520例社区门诊输液病人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男292例, 女228例;年龄4岁~81岁 (44.3岁±12.9岁) 。

1.2 方法

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病人对于输液的服务要求, 病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自行选择项目进行填写, 问卷调查以不记名方式进行, 没有自主填写能力的病人由其家属或陪护人员进行代笔, 本次共发放问卷520份, 收回520份, 问卷有效率100%。

2 结果

3 讨论

从表1可见, 病人对于穿刺技术的要求体现得最高, 一次性穿刺成功可以说是每位病人都希望的, 也是病人最直接的对于护理人员技术表现的考量, 这一点在一些儿童和老人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一些年轻护士的技术不熟练, 可能会引起病人或及家属的不满。病人对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也较为重视, 此外, 病人的主要要求体现在对于医疗设备、治疗环境以及输液时间等方面, 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对于健康和服务的认知也在随之提高, 对于医疗机构的服务、环境以及设备的要求都在不断的提高, 护理人员只有在不断了解病人的需求并加以改进中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4 护理对策

4.1 提高业务素质, 强化技能水平

从病人的反应来看, 对于穿刺技术的要求是最为主要的, 这也就要求在岗的护士必须要有一次穿刺成功的技术水平, 以精湛的护理技术回应病人的需求, 在岗工作的同时, 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知识水平的提高, 学习先进的穿刺技术和新的穿刺方法, 及时总结得失并了解病人需求, 在工作中练就一身好的业务本领, 而且能够消除一些年龄较小的病人对于静脉穿刺所存在的恐惧心理[1,2]。在治疗上应当注意各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防止出现感染等情况。在穿刺时应当动作轻柔、准确、迅速, 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耐受程度的病人采取不同的穿刺方法, 针头与皮肤之间的夹角大约60°进针, 拔针时应当用左手食指、中指轻轻按压无菌棉球然后右手迅速将针头拔除, 嘱咐病人按压针孔数分钟。

4.2 改善服务环境

病人对于环境的要求也较为迫切, 许多病人认为在社区门诊治疗时应当有一个较为温馨、舒适, 能给予病人安全感的输液环境, 而不是像一般医院那样有着严肃感的治疗环境。而且门诊输液病人的流动性也较强, 良好的输液环境能够直接对病人的心态造成影响, 所以在室内布置和环境营造方面也应当花些心思。首先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洁净、卫生、流通, 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室内放置一些盆栽、电视、沙发以及饮水机等设施, 这些大众化的室内布置能够给病人一种朴实、温馨的感觉, 可以有效消除病人的紧张感。由于病人周转快, 应积极做好消毒和隔离工作, 严防交叉感染。每天安排专门的清洁人员进行室内卫生的打扫, 用消毒液进行拖地和室内喷洒, 确保室内空气和地面的洁净。另外, 应经常更换被褥、坐垫并用消毒液擦洗坐垫, 确保室内每日进行紫外线消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专门的输液室, 对于一些容易引发感染的病人可以进行专门的护理, 配备专门的护士进行巡视和换药、拔针, 出现问题及时予以处理。

4.3 因人施护

根据病人年龄层次的不同, 在治疗时应当给予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这里指的并不是服务态度, 而是能让人感觉到贴心和重视的程度。比如对于一些儿童病人, 应当主动与其进行交谈, 消除其对于治疗时的恐惧感和对于医护人员的陌生感, 能够使其良好的配合治疗而不是哭闹不止;对于老年病人则应当细心地了解病人不便的地方并积极予以帮助, 对于行动不便的病人可以用轮椅进行迎接, 帮助病人上卫生间, 叮嘱病人在光滑的地方防止摔倒;对于一些对治疗不信任、不了解的病人应当耐心予以讲解, 让病人了解到自身的疾病状况、特点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案, 消除病人的戒备心理, 提高病人对于治疗的依从度。在治疗前, 应当向病人讲解具体的用药情况以及注意事项, 安排合理的治疗、输液顺序, 对于急症、重症的病人予以优先并安抚病人情绪, 体现人性化护理服务。

4.4 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社区门诊的优势在社区内开展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季节性较强的传染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 在社区内设立健康知识专栏, 定期更新健康知识, 设立黑板报, 分配专人进行管理, 让病人重视日常生活的健康与疾病的相关性, 从根本上做到预防发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印一些健康宣传册在社区内分发, 以一些健康小知识为主要内容, 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少用医学术语, 此外, 还可以向病人提供一些健康信息, 满足病人对于知识的渴求。

4.5 加强沟通, 及时反馈

随着社会的进步病人的需求不断变化, 只有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才能够及时了解到病人的需求并在工作中加以改进, 让病人切实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 将病人的要求转化为工作的目标和动力, 热情服务、耐心讲解、语言和蔼的服务态度才能减少病人对于治疗环境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更好地完成治疗[3,4,5]。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门诊输液病人的服务需求及护理对策。[方法]对520例病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根据病人的调查结果制定了相关的护理对策。[结果]在针对病人的要求制定并实施相关护理措施以来,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有效提高了病人满意度。[结论]积极进行病人的需求调查并及时予以改进, 可以有效提高病人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社区门诊,病人需求,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胜春, 田英, 孟宪芹.社区门诊输液病人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7) :270-271.

[2]张卿.社区门诊老年病人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 2009, 7 (9B) :2438-2439.

[3]杜晓秋, 杜胜男, 杨明英.浅谈社区护患之间的沟通[J].西部医学, 2006, 18 (2) :255.

[4]孙文霞.老年病人的非语言护理沟通技巧[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8) :122.

社区门诊输液 篇8

关键词:社区护理,高龄患者,输液,安全管理

目前世界人口趋向老龄化, 我国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之行列, 以年龄上划分, 生理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称为高龄, 而高龄老人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疾病。社区门诊以安全、方便、经济等优势已越来越成为老年慢性病患者首选的医疗机构, 约70%的社区门诊输液患者为老年人, 高龄患者也不断增多。由于静脉输液存在一定的风险, 尤其对于年老体弱的高龄患者。为此, 该研究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4月收治患者1 039例, 进行分析, 探讨分析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并提出相关对策,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该院社区门诊进行输液的高龄患者1 039例, 其中男397例, 女642例, 年龄80~94岁, 平均80.1岁。大部分患者正常语言交流和感觉反应能力较差。治疗时间最短5 d, 最长14 d。

2 潜在的风险因素

2.1 高龄患者的生理及临床特点

由于机体器官出现进行性改变及功能衰退, 表现为听力、视力、理解力下降, 反应迟钝, 行动迟缓, 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等现象, 影响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1]。病情进展快而多变, 症状和体征往往不典型, 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2.2 高龄患者的心脏及局部血管特点

由于高龄患者心脏基础病变或生理功能衰退, 输液进程中易发生心衰, 肺水肿等。另外高龄患者因皮下脂肪少, 皮肤薄且松弛, 血管细, 弹性差, 脆性增加, 末梢循环欠佳, 静脉输液易导致静脉炎、药物外渗、皮下淤血、皮肤破溃等。

2.3 缺乏家庭社会支持

高龄患者在社区门诊输液时, 时常有一些家属或陪护依赖社区门诊有医护人员, 待患者开始静脉输液便擅自离开, 高龄患者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 一旦发生病情变化或输液反应, 高龄患者往往不能正确表述影响抢救, 加之无陪护, 缺乏家人现场凭证, 易引发医疗纠纷, 影响护患关系。

2.4 高龄患者或家属缺乏医学知识

不少高龄患者病情较重, 因缺乏家属支持, 或经济原因, 不愿住院。由于高龄患者输液速度慢, 时间长, 容易耐心减失, 出现擅自调节输液速度, 引起不良反应。

2.5 医源性因素

①护理人员配备少, 一般每班只有一名护士独立工作。②急救设施不全, 只有药品抢救车、吸氧设备等简单抢救设施。③一些医生受经济效益驱动, 不能恪守“能吃药不打针, 能打针不输液”的治病原则[2], 滥开静脉用药, 且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输液总量。据统计, 社区门诊约70%的患者采用静脉输液的治疗方法。①护理人员:缺乏严谨的工作责任心。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 输液病人多时, 超负荷的工作量, 人力不足, 导致护士不能保证有效的输液巡视。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临床使用, 护理人员对不少新药的作用、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缺乏了解, 难以确保输液用药安全。

3 护理对策

3.1 护理人员提高法律意识, 强化安全意识

增强患者安全及自我保护理念, 通过观察与高龄患者或家属的交谈, 阅读病情记录, 对高龄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生理状态进行充分评估, 对病情危重的高龄患者向家属解释在社区门诊输液治疗存在的风险。劝其遵医嘱住院接受系统检查及治疗, 患者及家属因各种原因坚持在社区门诊输液, 向其交代病情的严重程度, 要求家属陪护, 并对家属作相关的宣教, 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 提高其正确的认知能力, 可有效避免在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病情变化或输液反应, 无家属在场作证, 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一些高龄患者在本院总部就诊后带药来门诊进行输液治疗, 对需皮试的药物或中药针要求首次在医院使用过。

3.2 对高龄患者实行全面的评估

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病情、年龄、既往史、过敏史, 肢体活动度等) 及局部评情况 (穿刺处的皮肤状况、静脉情况) , 以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3.3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提高输液技术

选择血管部位时, 首先上肢的浅静脉, 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同时避免选择在关节活动处、虎口进针, 穿刺动作轻、准、快, 力求一次成功, 避免重复回针, 在同一穿刺处不宜超过3针, 以减少穿刺失败造成皮下瘀血、皮肤破溃的机率。

3.4 重视高龄患者的输液安全教育

鼓励患者的家属或朋友陪同患者, 针对高龄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依从性差[3], 滴速慢、时间长, 易导致疲劳、烦躁等精神或身体不适感[4], 向患者或家属解释调节的滴速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的性质而定, 不可擅自调快滴速, 以免诱发心、肺水肿的发生;指导患者穿刺侧的手臂尽量减少活动, 从而避免药物外渗, 确保输液安全。

3.5 对高龄患者实行全程监护, 重点巡视

对高龄患者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 重视患者的主诉,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输液不良反应, 静脉滴注的速度及穿刺部位有无药物外渗、肿胀等, 发现异常, 及时处理。

3.6 注重细节护理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针, 由于高龄患者心肺功能减退, 选择选择51/2号针, 可避免调节器失灵造成的输液滴速过快, 加重心衰的发生。另外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减轻患者的疼痛, 减少因穿刺失败造成皮下淤血的机率。特别关注高龄患者如厕的安全问题, 防止意外的发生。协助无陪护的老人如厕, 对如厕回来的高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穿刺部位、滴速等, 以防脱针、药物外渗等。对无陪护的视力障碍的高龄患者, 护士协助按压。对输液过程中有不适者, 输液结束时, 应留观20 min, 无不适, 方可离开[5]。

3.7 沟通技巧

与高龄患者沟通时, 语言宜通俗易懂, 语速宜慢, 交待反复, 对听力下降的患者, 与其讲话时, 适量大声并充分利用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肢体语言增强表达能力, 同时做好陪护家属的宣教。

3.8 加强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学习

随着新药的不断推出和临床应用, 护士对新药的名称、用药途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学习, 在使用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 提出防范措施, 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确保用药安全。

4 结果

1 039例高龄患者, 1例91岁的男性患者在输液过程中, 病情加重, 护理人员及时发现, 汇报医生, 迅速联系120, 顺利转诊。2例患者在输液过程中,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 配合医生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余者均安全进行了输液治疗, 无一例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5 小结

高龄患者在静脉输液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比其他患者要高, 随着高龄患者的日益增多, 通过对社区门诊高龄患者静脉输液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 制定针对性的一系列防范措施后, 护理人员强化工作责任心, 提高输液技术, 保证了高龄患者的输液安全。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信赖度, 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提高了社区门诊在居民心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杜红春.整体护理在门诊老年患者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0) :4912.

[2]袁赛霞.老年人输液中和若干问题[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8) :1061-1062.

[3]林建华, 卢少萍, 徐永能.品管圈活动在高龄患者外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9) :126.

[4]杨晓云.社区门诊输液室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J].社区护理, 2007, 13 (3) :216-217.

社区门诊输液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201 4年1—12月在本中心注射室输液的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 排除有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其中男71例, 女49例;年龄5~65岁, 平均 (41.8±14.3) 岁;就诊原因:上呼吸道疾病67例 (55.8%) , 胃肠道疾病40例 (33.3%) , 外伤10例 (8.3%) , 手术切口感染3例 (2.5%)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充分了解患者一般资料、门诊病历和过敏史, 配药时仔细核对信息, 嘱患者或家属自觉排队拿药;保持门诊就诊环境干净、整洁, 温湿度适宜;输液时熟练操作, 减轻患者紧张情绪。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 (1) 培训考核。护理人员经过人性化护理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培训, 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 并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及考核。 (2) 建立弹性排班制度:就诊高峰期增加排班人数, 并定时对输液区进行巡视, 一旦发现任何异常, 立即上报医生。 (3) 创造良好输液环境:将成人和儿童输液区分隔开, 装修可采取暖色调, 从视觉上为患者提供温馨感。并在输液区和等待区配备电视机、DVD等设备, 为患者提供舒适愉悦的就诊环境。同时, 设置自助服务区域, 为患者提供饮水机、一次性纸杯、热水袋、防蚊用品等, 并为老年或儿童患者提供毛毯、棉被等物品。 (4) 加强沟通:保持良好、热情的服务态度, 工作期间需注意仪表端庄得体, 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 提醒患者输液前排尿, 输液完按压进针处防止出血, 发生穿刺失败等失误应及时向患者道歉。 (5) 健康宣教:输液室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 并口头告知患者输液注意事项, 叮嘱其遇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处理, 不可自行拔针、调整滴速。 (6) 个体化护理: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有传染性的分区输液;对于血管较细的患者由经验丰富的护士穿刺;对有紧张、烦躁、愤怒等负性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儿童输液时可以用玩具、电视等转移其注意力, 防止哭闹。

1.3 观察指标

(1) 采取自制问卷在患者出院时调查其对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程度的评分。护理质量包括就诊环境、技术水平、服务态度、行为举止四个方面, 每项100分, 分值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满意度包括护理技术、服务态度、健康指导、护理形象四个方面, 每项100分。 (2) 记录护理失误、护理投诉、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表1)

观察组就诊环境、技术水平、服务态度、行为举止四个方面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护理失误、纠纷、投诉情况比较 (表2) 观察组护理失误、护理纠纷、护理投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表3) 观察组对护理技术、服务态度、健康指导、护理形象四个方面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社区门诊是居民就诊的首选地点, 但由于社区门诊设施条件的限制、人流量较大、护理任务繁重, 患者护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1]。而输液护理是门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护理改革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人性化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 以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为目的, 根据护理工作流程和人性化服务理念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模式[3], 有助于提升门诊输液护理服务质量。

人性化护理以提高患者就诊体验为目的, 首先加强护理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 不仅可提高其业务能力, 减少操作失误, 还能使其认识到护理纠纷发生的根源, 减少护患争执;其次, 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输液环境, 可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改善负性情绪, 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另外,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 对不同患者给予个体化护理, 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也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提升护理效果[4,5]。总之, 通过一系列的人性化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 降低护患矛盾或护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从而保障医院门诊输液室的健康发展[6]。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护理失误、护患纠纷及护理投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人性化护理应用于社区门诊输液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有效降低护理失误、纠纷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社区门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社区门诊2014年输液患者120例,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及对护理质量的评分, 记录患者护理失误、护理纠纷、护理投诉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护理失误、护患纠纷及护理投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性化护理应用于社区门诊输液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降低护理失误、纠纷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社区门诊,人性化护理,输液

参考文献

[1]殷利萍.在社区门诊输液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效果[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3, 11 (10) :250.

[2]夏晓梅.人性化护理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2, 20 (10) :100.

[3]潘文丽.论人性化护理模式的运用[J].护理学杂志, 2011, 7 (4) :129.

[4]赵凌燕.对社区门诊输液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2) :116.

[5]郭季芹.社区门诊输液护理中人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27 (10) :211.

门诊输液的护理探讨 篇10

1 当患者进入输液大厅准备输液前, 首先护士态度要主动、热情、得体, 接诊护士要先对患者进行评估, 了解病情和治疗用药, 根据患者的病因和病情安置输液区域。建立告知制度, 告知输液流程、用药的性质、用药目的, 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根据药物的性质及病情决定药物的滴速等。

2 护士在配制药物时, 一定要做到“三查七对”,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药过程中,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抽吸时, 严格执行医嘱, 准确无误地加入所需的剂量, 粉末药物注意是否溶解, 不要把药物的结晶、未溶颗粒及药物安瓿、胶塞碎屑带入输液瓶内, 保证配制药物的质量。

3 输液过程中要技术娴熟, 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微痛注射,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静脉。对于老年人、婴幼儿行静脉输液时, 需固定好穿刺针头, 取得家属的配合。

4 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 注意输液速度的调节, 穿刺处有无肿胀、渗漏等。及时更换输液瓶, 输液室内须配备急救用药, 发现过敏及其他反应时, 保证及时用药, 就地抢救。有些患者缺乏安全意识, 家住医院附近, 在医院输液一会儿自觉无不良反应, 会自行拿输液瓶回家输, 对于此类患者, 护士要及时劝阻, 加强宣教, 告知发生药物过敏反应的严重性, 如发生过敏性休克会因来不及抢救而失去生命, 以确保输液安全。

5 在输液结束拔针时, 护士动作要轻柔, 掌握无痛拔针的技巧, 做到无痛拔针,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按压方法及时间, 患者输液结束离开时要交待注意事项、随诊指征等。

6 加强输液室环境的管理, 预防交叉感染, 输液患者应尽量分区输液。针对输液室内存在患者及陪护人员多、流动性大、室内空气不流通的现象, 输液室内一定要经常开窗通风, 做好清洁清毒工作, 及时清扫地面呕吐物及杂物, 用“84”消毒液湿擦地面及清扫室内物品, 坚持每日紫外线消毒, 安装空气消毒器 (如低温等离子, 静电空气消毒洁净器) , 可在有人的情况下持续除菌消毒, 将空气中的细菌数控制在较低水平, 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7 健康宣教的开展。大多医院在输液室配置电视机, 但有的患者嫌吵, 或对该节目不感兴趣, 笔者认为我们护士应充分利用患者的输液时间, 加强健康宣教工作, 形式可多样化, 如面对面口头宣教、办宣传栏、发放宣传小册子, 医院亦可自己制作各种电视宣教小短片, 如介绍输液常识, 输液过程发现进空气怎么办?以及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等等, 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护理与预防, 以及用药的常识、保健常识等。这样能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 使门诊输液室的健康宣教工作更加深入。

浅谈门诊患者输液护理体会 篇11

[关键词] 门诊患者;输液;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4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55-01

门诊是直接接收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场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理-心理-社会综合模式,人们对健康要求不断提高,要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门诊的护理内容就更加丰富。静脉输液治疗手段直接且见效快,而成为临床应用比较多的基础护理操作,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操作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以免发生各种不良输液反应,引起护患纠纷。门诊护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门诊输液护理工作应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现将笔者对门诊患者输液护理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1 心理护理及卫生宣教

接受输液治疗的病人往往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安全成为病人最担心的问题,尤其是初次接受输液的病人。注意护士本身形象,保持清洁、舒适、轻松的输液环境,室温控制在22-26℃,湿度控制在60-70%[1];热情接待病人,详细询问病情,有无过敏史及特殊要求等,消除病人顾虑,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患者,减轻其静脉穿刺的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建立患者告知制度

2.1 静脉输液前,对需要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告知患者试验的意义,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过敏以后有何症状。

2.2 护士必须熟悉药品性质,清楚用药目的,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事先告知患者,增加与患者沟通,避免产生护患纠纷。

2.3 根据病情、年龄、药物的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决定输液滴数,对于甘露醇等药物输注液,应严格根据医嘱要求调整滴速,告知患者与家属不要随意调节滴速。护士接收患者时,首先查对治疗单,不执行口头医嘱,对医嘱内容不明或有疑问时,应向医生询问清楚方可执行;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用后做到严格处理毁形、浸泡,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②处置前,应仔细检查药品的批号、外包装、有效期、使用要求和副作用,严格遵循药物配伍禁忌,注意药物保存等。③采用紫外线定时器,分别对治疗室、处置室及病室消毒,调节到每日早固定时间进行消毒,对紫外线灯定期进行检测。④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仔细做好“三查七对”,其中任一环节发生疏漏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⑤加药过程中,注意药物是否完全溶解,不要把藥物的结晶、未溶颗粒以及药物安瓿、胶塞碎屑带入输液瓶内。在输液任务重时,做到情绪稳定,忙而不乱,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

3 患者静脉的选择技巧

静脉输液时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血管,一般从远心端开始,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身体胖瘦、病程的长短,来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在挑选血管时,应选择比较舒适又利于活动的部位,如手臂、足背、小臂背等;选择直、有弹性、不易滑动易固定的血管,避免在关节部位;根据输入溶液的特性和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针头大小。

4 静脉穿刺并妥善固定穿刺针

做到一针见血,血管的选择很重要。扎止血带前,用双手自上而下按摩穿刺的肢体,使血管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及血管弹性;进针应快、稳、准,以2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快速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进入少许,妥善固定针头,防止针头位置改变,引起输入药液不畅或渗漏,刺激局部组织而增加患者痛苦。

5 多加巡视密切观察[2]

对于门诊病人,护士不单是治疗护理,而应细致观察病情变化、输液反应和输液故障,要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输液保质保量地顺利进行;护士的巡视、观察,给患者一种安全、亲切和信赖感,避免因输液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紧张情绪。根据我们的观察,输液异常反应有这样几点:一是发热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如致热源、死菌、药物成分不纯等)引起。病人表现为发冷、发抖和发热。严重者寒颤、高热、并恶心呕吐、头痛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症状严重者立即停止输液,配合医生共同处理。二是心脏负荷过重反应:由于输液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液急剧增加,导致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病人表现为呼吸急促、咳嗽、面色苍白、出冷汗、咯泡沫样血性痰等,出现这种症状时要立即停止输液,给高流量氧吸入,必要时四肢轮扎止血带,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三是静脉炎:有些病人长期输液或输入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局部表现为红肿、肿胀、灼热、疼痛等,因此,我们在输液时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应有计划地更换穿刺部位,以保护静脉。

6 拔针时的护理

输液完毕,及时拔针,以防空气进入形成空气栓塞或液面压力低造成血液回流针头凝固;拔针后,速用大拇指按压针眼,指导患者用大拇指按压针眼3-5分钟,凝血功能差者要按压15分,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流血。

7 不良反应的观察

输液中观察疗效,尤其对首次用药的患者,还要询问用药反应,告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嘱有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输液治疗的认知,嘱患者拔针后停留5-10分钟,以确定患者无不适情况发生,视为输液过程完成。

社会在前进,医疗在发展,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时代的护士不能仅满足于现况,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保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给予门诊输液患者全面细致的护理,真正让患者受益,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伍冬梅,陈凤群.门诊输液患者的舒适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731:1166.

社区门诊输液 篇12

关键词:心理干预,门诊,输液,静脉

本研究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在某医院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 并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静脉输液患儿进行了输液合作率及穿刺成功率比较,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选择在某医院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684例, 其中男365例, 女319例;年龄1个月~10岁, 平均年龄 (4.85±2.74) 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84例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42例,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本研究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措施, 而干预组在对照组的护理措施基础上, 根据患儿不同时期的心理发育特点, 实施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措施。在实施静脉输液前详细地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健康宣教, 消除其各方面顾虑;护士应该以一个和蔼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并且通过言语沟通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1]。输液过程中, 结合患儿自身的个性特点, 分析患儿的心理特征, 并适当运用语言等方式进行抚慰, 同时认真地观察患儿的情绪、动作, 掌握患儿的心理状态, 了解其心理反应, 从而有效地实施护理干预[2];如护士可以诱导并暗示患儿是个勇敢的人, 使其自身放松可有助于输液治疗的进行。输液结束后, 给予患儿耐心的安慰与鼓励, 使其树立疾病一定可以被战胜的信念, 而且增强患儿及其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护士可以通过玩具或听音乐等娱乐方式使患儿感到愉快与放松[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均采取观察法, 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的合作情况, 及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2.1 两组静脉输液患儿合作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干预组患儿的合作率 (97.08%) 明显高于对照组 (83.33%) ,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6.55, P<0.05) 。

2.2 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将两组患儿按照年龄分为1个月~2岁, 3~6岁, 7~10岁等三个年龄段;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可以发现干预组总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92.98%) 明显高于对照组 (80.41%) ,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3.44, P<0.05) 。在各年龄段, 干预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96、15.94、3.92, P<0.05) 。具体结果可见表2。

3 讨论

大多数儿科疾病的特点是发病较急且病情进展快速, 门诊输液室是直接反映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窗口, 也是有效治疗儿科疾病的重要手段[5]。门诊输液的患者中85%是儿童。针对患儿而言, 因疾病本身疾病具有潜伏期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的特殊性, 导致身体不适, 再加之儿童期特殊的身心发育特点, 使其在门诊输液过程中常表现出恐惧、任性, 甚至拒绝配合治疗等心理问题, 使门诊输液的难度提高, 短时间内大量输液, 易出现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 不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6]。因此治疗过程中, 加强患儿的心理护理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减少门诊输液安全隐患, 提升整体护理质量的关键。本研究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在某医院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 并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静脉输液患儿进行了输液合作率及穿刺成功率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门诊输液患儿的静脉输液过程中, 通过实施相应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提高静脉输液患儿的合作率与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 改善了护患关系, 有效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胜娜.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输液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 :230.

[2]黄小妹, 余银珍.护理干预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7) :46-47.

[3]杨利玲.门诊患儿静脉输液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2) :319-320.

[4]柳娜, 刘玲, 谢永红, 等.心理护理干预对门诊输液患儿静脉输液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5) :124-125.

[5]袁燕萍, 叶庆嘉, 林丽芳.门诊学龄前期输液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6) :102.

上一篇:《河南科技》投稿须知下一篇:印染废水回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