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学论

2024-07-09

会计科学论(精选12篇)

会计科学论 篇1

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会计核算, 这也是会计工作的重点和核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只有全面优化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科学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 才能有效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进而完成战略目标。

一、现阶段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会计监督核算中,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现阶段来说,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从会计从业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看, 大专以上学历和助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比例不高, 综合素质和水平有待提高, 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偏低, 自我约束能力比较低, 大大阻碍了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 会计主体的界限不明确

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会计主体, 现阶段, 很多企业存在个人财产和企业产权界限不明确的问题, 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经常出现相互使用的情况。很多企业的财务岗位, 比如说, 出纳人员、仓库管理人员都是由本家庭的亲属担任, 也就是企业财产和家庭财产发生混乱, 企业的财产就可以像家庭财产一样不受制约, 这就给会计核算带来了很多问题和困难。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就没有打牢固, 上层建筑就会像“空中楼阁”, 不堪一击。

(三) 专门会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不完善

很多企业的专门会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不完善, 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企业从成本上考虑, 一般不会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而且, 一般会人用自己的亲属等亲信人员担任出纳, 再从社会上招聘会计兼职。兼职会计一般是“身兼数职”, 那么就很难保证会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进而也就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 内部约束监督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的企业发展中, 财务审批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核算成本制度、稽核制度以及验收计量制度等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也大大缺失。比如说, 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领导者经常会干预和妨碍会计工作, 会计人员在利益或管理的影响下, 就会按照管理人员的意图做假账, 进而导致职能错位。另外, 出纳人员大都是领导者的家人或亲戚, 他们很少具备岗位从业资格, 对于系统的财务知识也知之甚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中, 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肯定不高。

二、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的策略

(一)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

各个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设计科学、合理的会计机构, 为企业的发展配备业务素质较高的、比较丰富的会计人才。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多方面关心、关爱会计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发展, 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并设置合理的薪资体系, 保证会计人员待遇。与此同时, 财务部门、税务部门和统计部门需要积极出台多项管理措施, 限制兼职人员的数量, 提高兼职核算的要求, 从而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

(二) 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学习

要想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必须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培训、学习和考核, 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并熟悉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业务学习的加强, 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和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各项会计事物, 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 熟练掌握、操作多种软件的应用以及纳税申报和会计处理的方式, 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业务能力。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的考核中,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效果, 还应该设置相关的激励制度和激励措施, 在会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的基础上, 对他们进行考核, 表现突出的员工及时给予奖励, 考核不过关的人员需要进行岗位调换。

(三) 建立健全会计内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的会计内部管理制度, 这是进行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这也是会计法规贯彻执行、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措施, 同时还是会计工作的关键。会计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会计内部管理体系、会计岗位责任制度、会计岗位内部牵制、财务处理程序以及会计财务分析制度。也就是说, 企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完善的会计内部管理制度基础上, 通过内部管理体制的加强, 不断提升会计工作的水平。

(四) 强化政府的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

强化会计核算的监督力度,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 需要政府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 全面监管企业的会计资料和会计行为。一方面, 政府应该不定期检查企业的快捷核算, 及时发现核算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 还能加强与会计从业人员的交流, 有利于会计核算水平的提升, 一方面, 政府需要监管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质量, 向企业提供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和咨询服务。

(五) 全面检查企业执法经营情况

现阶段, 很多企业存在违反会计相关制度和会计相关法规的行为, 税务部门很难纠正和处罚这些违法行为。所以说, 税务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可以加强联合力度, 全面检查企业执法经营情况, 严肃惩罚处理会计违法行为。税务部门应该进一步迈向“实质性检查”, 深入一线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 通过多方面监督、全面提升企业会计核算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针对现阶段企业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会计核算的原则开始入手分析, 从以下方面: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 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学习, 建立健全会计内部管理制度, 强化政府的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 全面检查企业执法经营情况, 详细论述如何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孔祥银.浅析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07) .

[2]于涌.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09) .

[3]王海地.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思考[J].决策探索 (上半月) , 2012 (08) .

[4]曹利珍.论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25) .

会计科学论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范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有科学事业单位,包括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

第三条 科学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准确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满足国家预算管理、单位内部管理及有关各方了解单位财务状况的需要。

第四条 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单位各项业务活动及其它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依照本制度的规定,科学事业单位应规范地建立各种账簿,及时、全面、如实地进行会计核算,正确记录和反映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及其它活动情况。

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在统一的会计账簿中专项予以核算。

第五条 科学事业单位必须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财务主管部门和大、中型科学事业单位应当设置总会计师。

第六条 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季度和月份。会计、季度和月份的起迄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七条 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收支业务的,应当折算为人民币核算。

第八条 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记账方法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九条 科学事业单位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地区可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

第二章 资产计价的一般原则

第十条 应收及预付款项的计价原则

应收及预付款项按实际业务发生时的价格或金额计价。

第十一条 存货计价原则

购入的材料,按照买价加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的加工、整理及挑选费用以及缴纳的有关税费等计价。

委托外单位加工的材料,按照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成本加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加工费用及有关的税费等计价。

自制的科技产品,按照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实际成本计价。

盘盈的存货,按照同类存货的账面价值计价,单位没有同类存货的,按同类存货的市场价或评估价计价。

接受捐赠的实物,按照捐赠实物的发票报关单、有关协议以及同类实物的国内或国际市场价格等资料确定的价值加由单位负担的运输费、保险费、缴纳的有关税费等计价。

领用或发出材料、科技产品等存货时,可选择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计价。

盘亏、毁损的各项存货,按账面价值计价。

第十二条 在研项目、在制产品计价原则

在研项目和在制产品按照研究和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实际成本计价。在研项目中止和在制产品盘亏,按实际成本计价。

第十三条 固定资产计价原则

购入的,按照买价加上支付的运输费、保险费、包装费、安装调试费和缴纳的有关税费等计价。

自行建造的,按照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含竣工交付使用前支付的借款利息及外币借款的折合差额等)计价。

融资租入的,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价款加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计价。

接受捐赠的,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所提供的有关凭据加上单位负担的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计价。

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按照改扩建前的固定资产的原价,加上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后的余额计价。盘盈的,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计价。

固定资产由于投资、转让、报废、盘亏、毁损等原因减少时,按其账面原值计价。

第十四条 实物已收到,各种单据尚未收到的各项资产按合同或同类资产账面价值或市场价暂估计价,待收到正式单据后调整计价。

第十五条 无形资产计价原则

购入的,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

接受捐赠的,按照所提供的有关凭据或同类无形资产的市价计价。

自行开发使用并且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照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成本计价,或者按照评估确认的金额计价。

对实行内部成本费用核算的单位取得的无形资产,其价值应在一定期限内平均摊销,一定的期限是指:凡法律和合同及单位申请书分别规定有法定有限期限和受益年限的,按二者孰短的原则确定;法律未规定有限期限的,按合同或单位申请书规定的受益年限确定;法律、合同或单位申请书都未规定的,按预计受益年限确定;受益期限难以预计的,按不少于10年的期限确定。未实行内部成本费用核算的单位,按实际成本一次记入支出。

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按其账面价值计价。

第十六条 对外投资计价原则

以货币资金方式对外投资的,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计价。

以实物或无形资产方式对外投资的,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计价。

认购的债券,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计价。实际支付款项中含有应计利息的,按照扣除应计利息后的差额计价。

第三章 收入确认原则

第十七条 对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以在实际收到款项时确认为收入。

第十八条 对科研收入、技术收入、试制产品收入、学术活动收入、科普活动收入和经营收入,以在提供科研成果、技术服务、发出产品等,同时收讫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为收入。

对于长期项目的收入,须根据完成进度,合理确认为收入。

第十九条 对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在实际收到款项时确认为收入;对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在收到资金后,确认为收入。

第四章 支出及内部成本费用核算原则

第二十条 为加强单位的支出管理,提高经济核算水平,根据单位业务活动特点及内部管理需要,单位应按照财务主管部门的要求,采取直按实行支出核算办法或内部成本费用核算办法。

第二十一条 科学事业单位发生的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结转自筹基建、对附属单位补助和上缴上级支出,应正确予以归集。对从事各项业务活动发生的支出无法直接归集的,应按规定的比例和标准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中进行合理分摊。单位对发生的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应按照“国家预算支出科目”分别归集到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和其他费用中。

第二十二条 实行内部成本费用核算,其成本费用应按照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期间费用分别归集。期末,按规定将各项成本费用分别归集到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相应科目中。

第二十三条 成本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对于各项直接费用,直接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中;对于各项间接费用,定期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中。

对于期间费用,定期按规定的比例和标准分配计入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相应的科目中。

第二十四条 科研成本、技术成本、学术成本及科普成本,年末按实际成本转入事业支出相应的科目中。

第二十五条 试制成本及经营成本,应在产成品与在产品间进行合理分配。完工产品在验收入库后,其成本转入科技产品。

第五章 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

第二十六条 科学事业单位应按本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见附件

一)。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项目汇总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加、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本制度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的编号,以利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实现会计电算化。科学事业单位不得随意改变或打乱重编。在某些会计科目之间留有空号,供增设会计科目之用。

对于主管部门或代行拨款职能的科学事业单位收到财政拨付的应返还所属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应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支出及成本费用类科目中的成本费用科目和“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科目一般适用于实行内部成本费用核算的科学事业单位。

其他货币资金业务较多的科学事业单位可增设“103其他货币资金”科目。设备、材料采购业务较大的科学事业单位,要增设“111预付购货款”科目。定型批量生产产品或其他工程承包等业务较多的科学事业单位,可以增设

“ 112包装物”、“114自制半成品”、“118产成品”、“416产品销售收入”、“417工程承包收入”、“ 531产品销售成本”、“532工程承包成本”、“537销售费用”等科目。

采用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科学事业单位,可增设“128份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

委托外单位加工业务较多的科学事业单位,可增设“113委托加工材料”科目。

低值易耗品数量较多或采用分次(分期)摊销法分摊低值易耗品成本的科学事业单位,可增设“129低值易耗品”科目。

有商品购销业务的科学事业单位可增设“125库存商品”、“126商品进销差价”、“418商品销售收入”、“534商品销售成本”等科目。

固定资产改良或大修理业务较多的可增设“121在建工程”科目。

科学事业单位如发生被冻结存款等业务时,可增设“143其它资产”科目。科学事业单位如有一年以上的待摊费用等业务时,可增设“142递延资产”科目。

科学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中某项业务数额较大的可将二级科目改为一级科目设置和使用。

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时,应填制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编号和名称,不应只填科目编号而不填科目名称。

第二十七条 科学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使用说明(见附件二)。

第六章 会计报表

第二十八条 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具体格式和编制说明,由本制度规定(见附件三)。

科学事业单位应按期向有关部门报送会计报表。会计月报表应于月末终了后七天内报出;季度报表应于季度终了后十五日内报出;会计

报表应于终了后三十天内报出。法律、法规另有规定者,从其规定。会计报表的填列以人民币“元”为金额单位,“元”以下填至“分”。

会计报表应依资编定页数,加具封面,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封面上应注明:科学事业单位名称、主管部门、地址、报表所属、季度、月份、送出日期等,并由单位领导、会计主管名或盖章。

科学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或单位,应当根据同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在认真审核所属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基础上,编制汇总会计报表。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经有关部门批准,办理完各项划转手续,已进入企业(企业集团)、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单位,应执行同行业或接近行业企业会计制度。非国有科学事业单位可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三十条 本制度由财政部和国家科委负责解释、补充和修订。

会计科学论 篇3

关键词:中学科学;培养学生; 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目标

尽管各国对科学素养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科学素养由于各国情况的不同也带来了差异,科学素养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但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则是基本一致的。科学素养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科学教育的立体画面。

考察各国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可以发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此各国的科学教育目标也有所不同,但从欧美主要国家这两者关系的比较中,我们认为其科学教育目标具有共同的特点: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注重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课程目标从科学知识扩大到科学态度、价值观、判断力和审美意识,对科学方法的运用,对社会问题正确判断和解决的能力;对技术的重视;注重学生的发展与潜能的发挥,包括自主性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等等。

二、科学素养在科学教育中的实施

科学素养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得到落实,这是关键。我国科学课程目标定位在四个方面: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目标体系与科学素养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科学课程教育目标的落实也就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实现。

(一)科学知识的转型和中学科学的知识教育

知识是教育目的得以實现的基础。知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相当广泛的概念。对不同的知识界定,可以归纳为:1.知识是人类对于经验中蕴含的法则赋予意义而结构化了的结果;2.知识是人的观念的总和;3.知识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4.知识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历史经验和现时达到的科学新成就的总和。知识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诸如知识性质、知识的真理性、知识分类、知识价值、知识生成和知识层次等。

(二)科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Richard P.Feynman)说过:“科学是一种方法,它教导人们:一些事物是怎样被了解的,什么事情是已知的,现在了解到什么程度(因为没有事情是绝对已知的),如何对待疑问和不确定性,证据服从什么法则,如何去思考事物,作出判断,如何区别真伪和表面现象。”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过程”主要是指在一般的科学研究中,那种普遍适用的系统化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把科学过程与方法看成一个系统,是指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科学家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程序。

三、科学素养与科学本质

科学的本质是什么?从经典科学到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对它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我们需要站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视角加以审视,才可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从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层面上认识,在目前主要国家的有关科学教育标准的文献中,科学本质大致可以概括为:科学知识是多元的,具有暂时特征;科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实验证据、理性的论据和怀疑,但又不完全依赖于这些东西;通向科学没有唯一的道路,因为没有一种普适的一步一步的科学方法;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的尝试;在科学中,规律和理论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学生应明白,即使有额外的证据,理论也并不变成规律;来自一切文化背景的人都对科学作出贡献;新的知识必须要清楚地、公开地得到报道;科学家需要保存准确的记录,需要同行评议,其研究结果需要可复现性;观察渗透理论;科学家要有创造性;科学史既揭示了科学的进化特征,也揭示了科学的革命特征;科学是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科学和技术彼此影响;科学思想受到其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四、科学素养与STS教育

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革和交叉学科蓬勃兴起的应然产物,旨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激起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内在动机,正确理解和处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作为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和追求,是科学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范型。

STS教育是STS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STS研究在教育中的实践运用,是对当代科学教育危机进行理性反思后而采用的一种文化策略,是在当代社会与文化范式转变过程中应运而生的。STS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并不只是对某些具体的科学教育策略进行调整和改革,它追求的是科学教育范式的整体变革,而且这种变革的依据就在于整个人类文化的转变。STS教育不仅将人类文化的总体战略具体化到科学教育领域,而且用这种文化战略的意图和理念指导科学教育的具体改革行动。可以认为,即使是最专门的科学知识,也能够把它恰当地理解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人类活动的特定产物,即可以理解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

STS教育以科学技术素养为出发点,以便学生更好更有效地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将科学技术素养作为适应整个社会和文化战略转变而采用的一种策略。当我们思考以科学技术素养发展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改革时,STS教育自然就凸显出来了,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之路,是全面提高公民科学技术素养的有效方略。

会计是学科还是科学 篇4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但物质资料的生产既是一个生产的过程又是一个物质资料的耗费过程,以最小的耗费得到最大的产出是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为了达到这个宏伟的愿望,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产出方面下功夫即不断运用科技的力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二是在耗费的方面下功夫即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对耗费进行科学的计量与管理,以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为职能的会计便应运而生。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西周的“司书”、“司会”官职到宋代的“四柱清册”,再到明清两代的“龙门账”与“四脚账”,直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会计制度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标准成本”、“预算控制”理论的应用以及“泰勒管理制”的推广将会计推向另一个高潮。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会计从最初只对经济活动内容进行记录逐渐发展到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核算。会计经过了漫长的酝酿发展过程,已经相对成熟,但对会计到底是什么却仍然存在着争论。目前会计理论界主要存在着四种观点:一是决策有用论,认为会计是记录、收集、处理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信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信息从而做出最优决策的过程;二是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为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内建立的一个提供会计信息的信息系统;三是管理工具论,认为会计是为企业管理层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为企业管理层制定战略目标提供资料辅助的一种管理工具;四是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通过收集、加工经济活动表现出的信息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理解

我国给会计下的定义是“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综合的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全过程,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的定义包含了会计工作的方法,目标,本质等,需要会计工作者明确会计是学科还是科学,并以此为基础灵活运用会计方法,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辅助和保障。

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律,定理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对平时自然生活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事实加以整理分析,从中发现客观规律做出结论,即事实与规律。科学是要发现真实存在而又未为认知的事实而不是没有事实做支撑的空想臆测,并以此为依据发现事物本质。规律则是指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严密逻辑证明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事物的发展一定遵循某种客观规律,不可能存在违背客观规律发展的事物。但客观规律仅仅是一种事实存在的内在现象,要将这些客观规律具体化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这正是学科存在的意义。学科是对客观规律进行提炼,衍生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独立知识体系。学科是依托于科学存在的,同时也是对科学的一种延伸和扩展,因此学科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人为制定的符合现代社会现状的知识体系。如若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学科也会在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作出相应的合理调整。

学科与科学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相互支撑的两个独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从大量现实生活的事实中发现客观规律,学科是为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而在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人为制定的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体系的合理性是以科学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同时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运用以学科为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三、为什么会计不是科学而是学科

1、会计目标及本质

会计的存在是为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企业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才开展经济活动,实现最大经济效益是每个企业的共同愿景,而什么是最大经济效益,恐怕没人能给出准确的定义,企业仅存在是否实现了期望效益而不存在实现了最佳经济效益。因此会计是为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即是为了实现预期经济效益。预期经济效益仅是人们对于企业经营成果的合理预期,不同的人的预期也不同,这依赖于做出预期的人的主观判断。

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而将现实的经济活动转换为以货币单位为计量标准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的一种管理活动。从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现实状况来看,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和管理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通过管理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因此会计的工作内容也从最初简单的记账,算账,对外报送报表转变为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监督,事后分析评价,可见会计已经转变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核算

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经济学中指出人类社会最初的交易是以物易物,这种落后的交易方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因此货币便被创造出来作为交易的媒介。在会计中规定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必要时可以辅助以实物计量。虽然在会计实务中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普遍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但可以选择实物计量还是给会计人员对某些存货的计量有了选择的余地。

会计的核算应遵循一定的程序。会计核算程序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种类选择要和记账程序相结合,合理地核算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在选择会计核算程序上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经济活动特点,规模大小和业务的繁简程度,在满足会计信息质量八大要求的基础上,同时满足监督机构的监督需要和自身企业的管理需要,而且还要尽量控制会计核算的成本,使利润增加。合理科学的会计核算程序对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状况进行合理判断,选择最适合企业的会计核算程序。目前我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一般采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五种。每种核算程序有优点也有不足,不存在完全没缺陷适合所有会计主体的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而这些均是为了更好地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经营效率,核算成本从而找到降低成本的突破点。会计核算方法是为实现会计目标而人为制定的规则,并不是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

3、会计确认、计量、记录

会计确认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加以辨认,判断是否为会计要素,以及属于哪种会计要素。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有明确的定义,但在实务中的某些经济活动仍然难以有准确的界定,很多时候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如企业购买一个古董花瓶装饰总经理办公室,首先是否属于资产尚需商榷。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即使勉强将古董花瓶确认为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那么古董花瓶属于哪种资产又将带来新的问题。若将古董花瓶确认为固定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明显是不恰当的,若确定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则可以稍微合理一点。在资产确认时,会计主体有选择权,从这一角度出发,会计应属于学科,无法认定为科学。

会计计量是指企业用货币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采用的计量标准。如盘盈固定资产时采用重置成本计量;存货有减值迹象时不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采用可变现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则主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应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资产的价值,对于资产的估值就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估值人员的主观判断。虽然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的会计政策不能随意变更,如确需变更需在财务报告附注中予以说明,但不同的计量属性还是给企业有了选择的余地。每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均是在会计发展中针对每一种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更为合理的计量属性而不属于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定律。

会计记录是指对经过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的经济业务采用一定的方法记录下来的过程。在记录过程中要求会计人员遵循会计信息质量重要性原则,对于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信息充分、准确的记录,对于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的次要信息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合并记录。经济业务的重要性判断有两个标准,即金额标准和性质标准。金额标准方面企业可以有硬性规定,即经济业务涉及的金额量达到一定标准即认定为重要项目;性质方面,重要事项的界定要求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定义重要事项没有绝对标准,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工作不断完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配合经济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会计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会计人员对会计是学科还是科学的理解是最基本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会计人员对日后会计工作的认识。从会计的计量单位、核算程序、核算方法、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以及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角度分析,会计是一门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实现预期经济效益为终极目标的一门学科。

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强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已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会计的性质要有正确的理解。本文以会计的定义为出发点,对会计的定义进行分解并加以阐述,有助于我们理解会计的本质。

关键词:会计定义,会计目标,会计计量,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陈辉: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再论会计本质[J].财会月刊,2009(9).

[2]王莉丽:新准则视野下的会计目标[J].财会研究,2008(4).

[3]将晞、单昭祥:试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J].财会月刊,2013(1).

[4]樊会超、王伟国:基于XML的会计确认探讨[J].财会通讯,2014(12).

会计科学论 篇5

从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看,科学的.根本精神是主体间的批判,这种精神亦可作为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同时,应批判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上的种种形而上学和非理性主义的错误观点.

作 者:朱志宏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2003 15(3) 分类号:B0 关键词:科学精神   主体间批判   科学   非科学   规定性  

论沈括的科学思想 篇6

关键词:沈括;《梦溪笔谈》;科学;思想

一、沈括的科学思想

沈括生活的年代盛行理学,他的科学思想一枝独秀,令人印象深刻。他继承了传统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勤于实践,既注重继承传统,又勇于怀疑,开拓创新,并始终贯穿着科技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务实思想。沈括先进的科学思想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①。

(一)朴素的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1.唯物论思想

沈括承认物质的客观性,敢于坚持唯物主义,针锋相对地与理学思想进行论争,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事非前定”②的唯物主义命题。

(二)实践出真知的思想

对自然现象进行实际的观察与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类比、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概括出一般原理。这是沈括坚持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思想在科学方法上的主要体现,同时也正是他做出众多科学贡献的重要因素。

1.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規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的一种方法。沈括处处精细观察自然事物,得出了众多深刻独到的见解。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著名诗句。许多人根据一般经验,嘲笑白居易写错了,没有常识,因为他们认为在四月份,桃花已经凋谢一段时间了。但沈括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深山里气候较平原寒冷,温度也低,热量不足,所以桃花比平原上开得晚。从而证明白居易的描写尊重客观事实,也对山间的气候变化有了更深刻准确的认识。

2.调查研究

沈括处处留心,时时留意,对万事万物穷竟原委。沈括小时候随父母到过许多地方,“上自天上飞的鸟,下至地下的石油,无不成为他观察和研究的对象”③,他的广泛调查访求与不耻下问的精神,开拓了他的知识面,得到了许多直接经验,这为他在科学上不断取得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通过调查,第一个提出石油的概念,并沿用至今。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石油”这一名称和利用石油烟灰制墨的人④。

他注意对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调查,提出了地理学方面有关海陆变迁、冲积平原成因、特殊地貌形成中的流水侵蚀作用等卓越理论,而且许多为沈括首创,遥遥领先于世界。如他推断雁荡山和华北平原的成因,可说明这点。

沈括通过亲身实践与调查研究,在《梦溪笔谈》中对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形态描绘与分类、生理生态现象,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真实的记录,共80余条,再加上《良方》、《梦溪忘怀录》中的有关内容,沈括对我国生物科学的初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科学实验

沈括通过科学实验,取得了很多科学成果。在研究指南针的过程中,沈括观察到磁针指向并不是正南方,而是略微偏东,这是在世界上最早发现地球磁偏角。他亲手做了磁针四种装置方法的实验: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与缕悬法。这四种方法,有的仍然为近代罗盘和地磁测量仪所采用。现在磁变仪、磁力仪的基本结构原理,就是用缕悬法。航空和航海使用的罗盘,就多以水浮磁针作为基本装置。

(三)科学推理

科学的推理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根据客观事实所做出来的,是科学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古代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沈括就是一位较早运用这种科学方法的科学家之一。

沈括根据古生物化石推论海陆变迁,更是非常正确的。据《梦溪笔谈》记载,沈括由岩石中的古生物遗迹,正确推断出河北平原的形成,并将其归纳成普遍原则,来说明河流对海陆变迁所起的作用。比沈括晚四百余年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达·芬奇才开始对化石的性质有所论述。

(四)批判继承的思想

1.重视继承科学传统

沈括注意探究并总结民间科学经验。他总是多方搜集、探寻来自群众实践中的科学成果,并极力在原有基础上加以系统总结,并探溯后面的共性。沈括的这些科学实践,与他科学来自群众、来自实践、走群众路线的科学史观密不可分。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重要贡献之一。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术上划时代的重要革新,它比欧洲早400多年,沈括的这一记载是我们现在了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的唯一原始资料,同时也是我们搞清我国印刷术由雕版印刷向胶泥活字印刷发展这一历史进程的主要依据⑤。

2.可贵的怀疑与否定精神

沈括有很多科技发明和学术创见,历代科学家经常引用他的著作。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刻苦钻研能力。沈括也有着科学的怀疑与否定精神。对待各种问题,沈括总是会采取怀疑的态度。在制造浑仪的过程中,他列举了天文学说的十三点错误,并逐一进行反驳,根据自己的理解,他对旧仪作了大胆革新:去掉不能正确显示月球公转轨迹的月道环,放大窥管口径使它能经常看到极星等。他还改造漏壶,把安装在上面的曲筒管子装在了壶体下部,把曲筒改为直颈玉嘴。由此水流舒畅,管子坚固耐久。

二、简要评价

沈括取得的科学成就,达到了中国古代当时最高的科学水平,影响极为深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沈括“可能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⑥。他在书中详细列出了沈括关于科技的各种学术观点,达207条之多,这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奇迹,更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沈括自觉的科学思想是他取得辉煌成就重要原因。

我们现在研究沈括留给我们的这一份科技文化遗产时,一定要重视他的科学思想的研究和发掘。虽然他的科学成就的取得极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科学思想,但由于时代所限,沈括的思想不免有其缺陷,也难免受到神学观等唯心主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竺可桢.竺可桢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40

[3]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 祖慧.沈括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78

[5] 沈括.长兴集.沈氏三先生文集(四部丛刊三编本)[Z].

[6] 颜桂珍;吕刚;韩晓华.论沈括的科学方法论思想[J].学海,2002(1).

[7] 胡道静.新校证梦溪笔谈[Z].北京:中华书局,1957..155 177 199

作者简介:汤晓瑜,男,1987.12.06,湖南省韶山市发展与改革局,硕士研究生,科技哲学

“会计科学化”的新动向 篇7

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又有人杜撰出“公允价值收益”概念: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当前市价入账,期末市价对比期初市价若有变化,其差额就是“公允价值收益”,是“净利润”的一个新成分。但是,没卖出去的东西“市价”是多少,谁能说得清楚?无良厂商从此可以随意地决定金融产品的市价,从而随意地报告净利润。半个多世纪前,在人们无意之中,“净利润”作为替代“赚钱”的虚幻指标,占据了正统地位。“公允价值收益”则是为服从强势集团的利益而提出的虚幻指标.根本没赚到钱,却钻了净利润”什么也不是”的空子,在其中滥竿充数,忽悠世人,这两个错误前后呼应,直接导致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

会计没处理好的技术问题还有合并财务报表。至今还是分析填列,毫无章法地在工作底稿上调整,提不出完善应对所有问题的统一模式,实务界只能各行其是地摸索.手工编报,又走上了“由谁来编.结果都不一样”的去科学化道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行的ERP设计者在“业务财务一体化”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下,武断地完全取消会计的库存明细账,听任仓库明细账“一账独大”,形成“管钱物的也管明细账,只向会计人员报告总金额”的做法,公然违背内控的基本原则。结果是仓库管理员明细账加起来不等于会计库存总账,谁错了都不知道,无法有效监控实物“跑冒滴漏,偷梁换柱”等行为,高科技还不如手工账管得好,已令会计界严重蒙羞。

回眸这百年变迁.西方财务会计离科学越来越远,每况愈下,根本就算不上是科学。因为科学强调的是“再现“:我按你的方法重做,也能得到你的实验结果。用会计的行话就是“谁来做账,都能得到同样的数据”,而这只有回到“现金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才有可能。

所幸的是,就在会计人员面临“全行业退出历史舞台”的威胁时,中国“现金导向”的自有会计文化传统浮现出来了。什么叫“现金导向”呢?公司在对外交换的过程中,“现金”和“实物”是逆向而行的,近代史上的会计前辈们告诉我们,中式簿记以现金为主,西式簿记以实物为主,所以方向相反。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上,中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同时提供现金流量表主表和附表,分别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从而成为世界上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中国会计学人提出作为调节法理论基础的“汪一张等式”,完成“现金流量表的精确编制原理及其计算机实现”课题.直接支持了中国现金流量表准则的要求。我们自行造经,已经发展出一些原创性成果和核心技术,可以从总体上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双轨制会计模式”。

双轨制会计模式的新焦点是增设了以“赚钱”为核心指标的现金流会计,”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次是“内生性”的“现金收付实现制”,把筹来的资金排除在外,注重公司自己赚到的钱,而现金是不可能造假的,收到了就是收到了付出了就是付出了,符合科学所强调的“再现”;与此同时,又能够“向下兼容”,原封不动地保留以净利润为核心指标的应计制会计。这样,公司有没有利用净利润来扯淡已经不太重要因为“赚钱才是硬道理”,还要正面回答“本期赚钱了没有”。通过两大阵营PK的结果,最终要让会计回归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可以称为“会计科学化”。这又可以依托“会计信息化”手段来震憾登场,即用计算机系统不走样地快速复制和传播人类智慧,把科学送到用户手中。

长期以来,我们在“知己知彼”的认知上存在严重偏差,一直误以为西方会计模式是“科学先进”的,中国会计模式则“一无是处”,自己看不起自己,以至于失去最基本的质疑能九永远只想着“取经”和“引进”,不敢想象自己可以、更应该“造经”。实际上,中国依托“现金导向”的文化传统和自己的原创性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世界领跑者。

会计科学论 篇8

总结自己多年的会计工作实践和教学体会, 会计精神能否归纳为八个字:“不失本真, 平衡至上”。正是秉持这种专业精神, 激励我们敬业奉献, 永不懈怠。

师萍 (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在基层工作的阅历, 以及接触身边的会计人员, 总结会计精神主要体现在:勤勉敬业, 诚实守信, 不断学习。研讨会计精神, 宣传会计精神以激励财会人不断进取。

谢军占 (长安大学副校长、教授、陕西会计学会副会长)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特别是在当今金融危机的情况下, 提出会计精神非常有必要。会计精神的内容, 根据会计工作特点, 至少应包括:“客观公正, 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吃苦耐劳, 无私奉献”等方面。

从精神层面看, 会计人, 会计职业, 会计行业体现出的要求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还需要深入探讨。

阎平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陕西会计学会副会长) :弘扬会计精神, 提升会计价值不是包罗万象, 关键是要搞清楚核心是什么?我个人理解, “诚信求实, 严谨审慎, 专业奉献, 进取创新”应该成为会计精神的核心。

呼延和平 (西部财会杂志社社长、总编、陕西会计学会常务理事) :会计精神是会计文化的组成部分。会计文化似应包括物质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会计的理念文化也可称会计精神, 其核心是价值观——反映行业特质的价值观。

从价值取向推及行为准则, 要求会计人员要客观公正, 会计信息要真实、推动会计事业创新、发展。

康玉科 (陕西省财政厅国库支付局副局长、陕西会计学会常务理事) :会计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 是经济活动的价值反映。在科技不断发展, 交易形式不断创新的今天, 会计精神应诚信与创新并重。

赵晋德 (陕西航空工业管理局副局长、总会计师、陕西会计学会副会长) :会计文化、会计理念、会计价值观都属于会计精神层面。结合航空系统开展“财务理念”研讨活动, 我们初步归纳航空系统财务理念为“诚信规范、协同创新”。下一步我们要联系“会计精神”讨论, 深入研讨凝练具有行业和时代特点, 又反映会计本质要求的精神内涵。

亓同进 (陕西航空工业管理局财务处处长) :我体会, 会计精神就是会计人的精神动力, 至少包括“诚信、规范、创新、和谐”这样一些要求。

张俊瑞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会计学会副会长) :会计工作涉及到的等式是平衡, 核心是技术。会计信息需要会计人员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诚信、细致、真实, 客观地反应。会计精神与价值观、道德观紧密联系。会计精神要结合会计本质特点, 从多个方面凝聚提炼。我个人理解离不开公正、公平、精确这样一些要求。

李福玲 (陕西会计学会常务理事、西安会计学会副会长) :我认为这次活动的意义在于, 通过会计精神大讨论, 对如何做会计人, 如何做好会计事, 形成一个会计行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 共同倡导一种追求或信仰。如王军部长提出的:“诚实守信的品格, 客观公正的意识, 开放广阔的胸襟和进取创新的追求”。再如各位专家提出的:“扬真弃假, 严谨审慎, 勤勉敬业, 无私奉献”等。用会计精神激励会计人, 鼓舞会计人, 提升会计人素质, 振奋会计人的精、气、神。

基于科学发展视角的环境会计研究 篇9

国际上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以“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 (Beams.F.A, 1971) 和“污染的会计问题” (Marrlin.J.T, 1973) 为代表, 开始了环境会计的研究;1989年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 将环境会计作为工作组年会的讨论议题之一;1995年日内瓦召开的第十三届会议上更是把环境会计作为中心议题。至此,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强环境会计建设, 以保证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 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 有关国际经济组织和会计职业组织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推动其研究与实践。内容包括环境污染成本、自然资源损耗成本、企业资源利用率和产生的环境代价评估。中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1994年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年来, 我国会计界的焦点集中于会计核算制度的实践与改革, 没能反映和监督资源损耗的环境成本, 为此, 在我国实行环境会计势在必行。

二、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

(一) 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环境会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环境优势, 其主要内容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 又不危害后代子孙的生存权益, 这也能看出: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而环境会计也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并准确核算国民生产总值 (GNP) 和企业生产成本, 真实地体现一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富有程度, 促使企业积极挖掘内部潜力, 维护社会资源环境。以研究自然资源成本补偿为内容的大循环成本理论为建立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将成本放到整个物质世界的大循环过程中研究, 并重新定义成本的构成:自然资源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从大循环成本理论侧重自然资源消耗成本补偿问题的角度看, 环境会计着眼于环境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记录, 为环境成本的核算提供数据资料。

(二) 西方环境会计理论借鉴

20世纪90年代起, 在西方会计理论界, 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 形成了诸多环境会计理论。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 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世界银行在1998年至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 建议21世纪建立“信息框架”, 实现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落在会计界肩上, 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上, 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1999年以来, 日本政府制定并修订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0年, 日本环境省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协会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手册》, 收集了37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处理案例。此外, 环境会计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经济学的核心是“我们称之为稀缺规律的不可否认的真理”。环境会计同样以稀缺规律为基础。

(三) 环境会计对象、目标及原则

孟凡利 (1997) 和安庆钊 (1999) 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其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杨雄胜则 (李心合等, 2002) 提出, 环境会计的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 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说法。大多学者 (李祥义, 1998;李宏英, 1999;方文辉, 1999;肖维平, 1999;王辛平等, 2000;等等) 认同“二元论”, 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包括具体目标和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 使经济、社会、环境、人口以及资源相互协调发展;具体目标是充分公布有关环境会计信息, 为相关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项国闯 (1997) 认为还应遵循社会性、预警性、政策性、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等原则;孟凡利 (1999) 和方文辉 (1999) 认为环境会计的独特原则主要体现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法规性、一定的灵活性、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等方面。

(四) 环境会计假设、计量及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可参照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但因为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 使得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假设发生了较大变化, 会计主体涉及到宏观政府和微观企业等方面;货币计量上以实物、百分数、指数进行辅助计量, 用图表、文字等非货币性信息披露拓展。关于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设计, 学者们普遍赞同可以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与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两种模式中选择。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 耿建新等 (2002) 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应当重点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孟凡利 (1999) 认为应该包括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和环境绩效两个方面;肖维平 (1999) 认为主要有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及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类型等。

三、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现实意义

(一) 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一直以来, 我国长期沿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对自然资源进行浩劫式开采, 以牺牲或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当前利益, 使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锐减、林草植被破坏及海洋生态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桎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方面因为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他们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等企业不断把那些污染严重并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把发展中国家当成“污染的避难天堂”, 对其进行“环境侵略”, 这些要求我们尽快建立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手段, 在这一前提下核算有关自然资源的损耗及补偿, 也只有环境会计才能更好地核算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因素, 并推动经济循环发展的进程, 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因为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和收益纳入核算体系, 也没有提供企业生态效益等方面的信息, 环境问题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投资, 需要培养他们适应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进而使他们适应投资所在国的要求。不管是循环经济发展, 还是环境会计, 所要实现的目标都是既要获得经济效益又要获得社会效益, 在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 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以, 实施环境会计, 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都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有利于企业参与开放型经济竞争

在全球环保浪潮和污染日益严重的压力下, 企业投资决策中介入环境因素已经势在必行。而环境会计在这方面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生产成本, 促使企业经济挖掘内部潜力, 维护社会资源和环境。首先, 对外开放的经济环境要求企业实行环境会计, 在绿色意识日益加强的背景下,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而且都提倡或要求其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以保护本国的经济环境。我国企业予以披露正可以体现我们的诚意和进步;同时也只有如此, 才可以要求前来投资的外商企业也披露相关信息。其次, 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 只有增加环保投入, 审视环境会计, 注重自身的环境形象, 自觉把环境问题引入会计核算, 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如可以在损益表中计算经营成果时, 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计为收入的减项反映, 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在负债总额中加上企业因为对环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环保负债额, 得出真实准确的资产负债率。再次, 环境会计不仅是对外提供信息, 还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具体包括长期和短期的预测决策、日常过程的控制、事前的预测、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分析评价等, 从而有利于企业外部人进行合理的投资、信贷、制定环境法规等决策, 引导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配置, 也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 降低市场风险。

(三) 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可持续发展观”正是针对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提出来的, 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统一。为了对更好地体现自然资源和环境, 客观上要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综合体系。首先, 实施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环境会计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取得情况, 以及经济、生态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才能向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管理层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帮助他们进行理性权衡与决策, 从而实现微观、中观与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环境会计的建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目标和建立新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环境会计应在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核算并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 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与价值转移过程。如今实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 就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以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为前提, 制定适当的发展步骤。这种发展模式将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资源、环境和生态, 准确核算相应的投入与产出, 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 并融合到会计核算体系中。

(四) 强化和增强环保意识的需要

会计界在循环经济的重大转变中, 应当以全新的视角, 对环境资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实践中得以体现。传统会计对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预警功能, 但预警作用极其有限, 无法提供经济发展赖以依存的环境变化信息。环境会计的实施, 则承担起这种预警功能, 完善企业的预警系统乃至于整个社会的预警系统, 使国民经济更加健康发展。首先, 环境会计可以从资源、环境、生态的整体出发要求各企业对自身所拥有、使用的自然资源以及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和应履行的治理义务等内容按照有关原则制度进行确认、计量, 并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反映出来, 以敦促各企业转变过去“无偿使用”资源的错误观念。其次, 利用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 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环境成本和费用在全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认识到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必然, 从而减少过度消耗, 降低环境污染, 追求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我国环境会计构建的理性思考

(一) 加强与完善环境法制建设

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必须做到有法可依, 尽管我国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环保法规, 但基本是通过罚款等财务手段强化企业内部工作, 没有对外进行信息披露的要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的环境保护压力减弱, 影响相关部门的决策。首先, 政府部门应贯彻科学发展观, 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 加强环境监测, 严格环境执法, 定期按时公布环境状况信息, 加大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力度, 以法律制度形式确定环境信息的作用。其次, 修改《会计法》, 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归入《会计法》,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建立环境会计制度, 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 便于会计人员掌握;在税制方面应增加“环境税”税目, 完善我国税制监控体系。再次, 应尽快加强环境法规保障体系与绿色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加强环境资源的立法与执法, 明晰环境资源产权;推行污染许可证制度与收取排污费制度等都是有效的治理措施;建立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作为环境会计运行的资金支持系统。

(二) 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因为环境会计方法体系多样化, 核算对象复杂化, 特别是在计量环节上还没有得到突破, 导致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撑点, 环境会计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折射出环境会计理论的不健全, 结果是环境会计实务操作没有得到相应的理论指导。为此, 会计理论与实务界都必须对环境会计进行深入探讨, 力求解决计量方法和成本确认等问题。首先, 环境会计的研究工作须分步进行, 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着手, 循序渐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环境会计研究的指导思想, 加强环境科学、会计学、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增加资金投入, 成立各级研究机构, 组织环境专家、经济学家及会计实务工作者紧密合作, 加大对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的力度。其次, 加强环境、生态、资源、经济与会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合作。我国环境会计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会计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 十分缺乏环境经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支持。必须有生态环境学家、环境资源评估师、生态工程师与会计学家的合作, 以及广大环境、生态、资源工作者与会计工作者的交流, 促进环境会计取得质的突破。再次, 政府要适当引导会计理论在环境会计等方面多做一些研究, 以全面提高环境会计的理论水平, 推进环境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操作早日更好地结合。

(三) 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环境会计涵盖多种交叉学科知识, 技术性较强, 使用者不仅需要具备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还要具备其他交叉的相关学科知识。而我国现有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 与环境会计的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首先, 必须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除在大中专学校增设环境会计专业课程外, 更应着力加强会计在职人员的学习, 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环境危机意识,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 要使企业财会工作人员适当学习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政策, 还要充分发挥财会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他们在实践中解决相关问题, 修改或拓展环境会计目标。再次, 建立环境会计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职业教育方面采取逐步推进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 先采用“文字说明资料或附注”的方式, 然后再逐步过渡到“货币量化、正规报表”的方式;从推行范围上看, 先从污染严重、素质较高的部分企业或行业开始, 再逐步过渡到全部企业。

(四) 加强对环境会计宣传教育

通过对环境成本会计、社会环境会计和环境财务会计进行系统宣传, 把环境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信息传递给广大信息使用者, 激发企业治理污染、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增强全国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使环境会计逐渐为公众、企业和市场所接受。首先, 须加强学校环保基础知识教育, 在中小学开设环保常识课, 要以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机制的教育, 以多种形式,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绿色教育, 增强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参与能力, 倡导公众树立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和“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其次, 要通过宣传教育, 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是环境和资源被破坏的直接因素, 督促他们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树立企业生态意识。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认识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密切联系, 才会在经济决策时考虑到相关的环境因素。只有作为产品消费者的人民群众增强环保意识, 方能保证环境会计制度的有利实施。通过充分的普及宣传, 使消费者对所有终端产品与服务都建立起“绿色消费主义”的理念, 它将使绿色理念逆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营销环节而上, 形成完整的绿色供应链, 迫使整个产业都“绿”起来。

(五)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发达国家对环境会计的各类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 实践上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理论上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构建环境会计时必须遵循继承与创新的原则, 不仅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相应的理论研究, 而且要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 扬长避短, 从而真正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会计。首先, 因为我国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 了解国外环境会计的最新动态, 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再结合我国国情, 是创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现实可行的办法。一些发达国家如荷兰、加拿大等, 很早就已经开始着手通过连接环境资源统计与国家会计账目的关系来计算清洁污染的经济成本。美国部分州已修改法律条文, 要求那些导致污染的部门火企业全面承担清洁环境的成本。澳大利亚统计局也很早开始按有关国家财富计量的要求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上引入了自然资源的内容。其次, 环境问题也愈加成为一个跨国界的国际性问题, 这需要各国统一步调;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也是一个新兴的问题, 需要建立系统的理论和一系列技术方法, 各国的这种工作经验、面临的问题不同, 世界各国环境会计界不断进行交流与合作, 势必加快环境会计的发展进程。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 国外的做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 只有在积极创新的基础上, 环境会计才能建立并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金英子:《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思考》,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刘鹤、孙丹:《略论在中国实行环境会计》,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向乐乐:《浅析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经济师》2006年第4期。

[4]张晓娟、周丽敏:《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5]孙冬青等:《对我国构建环境会计的理性思考》, 《财经界》2007年第2期。

[6]鄢希麟:《在我国实行环境会计的若干建议》, 《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2007年第11期。

[7]刘敏:《构建我国环境会计基本框架的探讨》,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会计科学论 篇10

会计管理部门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会计法规及会计准则、制度的贯彻实施工作。会计法规的完善和实施, 始终是各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

对于全面贯彻《会计法》, 认真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管理部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加强贯彻组织建设。成立贯彻实施小组, 由大中院校会计理论界专家、会计中介机构权威人士和企业高级实务工作者组成的团队, 为全面实施会计法规、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保障。二是建立贯彻联系点制度。发挥会计基础工作扎实、准则实施环境好的企业和单位的会计优势是贯彻会计法规和制度的有效途径。以这些企业为实施会计法规和制度的主导企业, 激发它们贯彻实施会计法规和制度的热情, 提高会计人员学理论、重实务的积极性。三是以会计学会为平台, 加强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之间的联系, 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四是采取措施, 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二、建立科学的会计监督管理体系

《会计法》对会计监督要求进行了规定, 即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与单位内部监督相结合。通过每年的《会计法》执法检查加大会计监督的力度。针对近几年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我们分行业、分部门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会计法》执法检查。在检查中, 实行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相结合、部门配合查处违纪案件与公开曝光处罚相结合, 并建立了纪检、工商、税务、审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 先后开展了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会计基础工作、建账监管、职业道德、继续教育等专项检查, 同时开展了对行政事业单位、乡镇财政所的检查, 对举报案件实行了重点检查。

在开展执法检查的同时, 坚持政府支持、部门联动、规范管理的原则, 以源头治理为突破点, 稳步推进建账监管工作。由市财政、国税、地税、工商、审计、监察六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十堰市建账监管暂行办法》, 增强了建账监管的权威性。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活动, 印制了《十堰市建账注册登记证书》, 促使每个经济组织和单位对总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进行注册和登记。

以代理记账为载体, 纵深推进建账监管。经济多元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 使会计从业市场的不规范现象逐一暴露, 对会计代理的监管已提到会计监管的重要日程上。在各类经济组织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中全面推行建账监管有很大的难度, 为此应及时推进代理记账管理工作。会计管理部门应制定详细的操作细则, 严把代理记账机构审批关。同时, 会计管理部门可与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合执法, 加大监管力度, 规范代理记账市场秩序, 对违反规定的代理记账公司坚决予以取缔。

开展单位会计账务展评是会计监管的一条新途径。通过开展账务展评活动, 强化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了会计人员工作的热情, 加大了单位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力度。

加大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果的抽查力度, 明确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承担《会计法》执法情况检查和会计监督的义务。这是会计监督的重点之一。

三、建立科学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首先, 建立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加强继续教育组织管理。制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 从制度上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建立分层培训机制, 注重教育的实用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的确定, 应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单位会计人员的培训内容应有所区别, 符合各自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其次, 实行培训单位资格准入制度, 建立统一师资库和教案库。要求从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相应的培训资质和培训模式, 会计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考核评判, 合格者纳入全市培训单位资格库。同时建立师资库, 要求培训人员精通财务会计专业理论和具备较高的实务操作水平, 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学教案实行统一课件, 并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教案特色内容。

最后, 建立健全会计继续教育考核和评估制度。对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单位的工作, 以办学条件和培训效果为主要依据、以学员调查信息为辅助依据、采取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和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公之于众, 实行淘汰机制。

四、建立科学的会计诚信体系

会计诚信教育作为培养会计人员良好职业道德的活动, 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突破原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维定势和模式, 创建新的会计诚信教育内容和体系, 重点开展会计诚信信念、诚信文化、诚信制度的教育。

结合实际, 十堰市相关部门制定了《十堰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办法》, 信用等级由财政部门评定机构评定。评定机构通过对单位执行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 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遵守其他财经法律、法规情况的评价, 客观公正地评定单位的财务会计信用等级。通过实行信用评价, 促使企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 会计信息更加真实, 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健全, 会计人员诚信意识更加牢固, 单位的信用荣誉感更加强烈。

在加强单位会计诚信建设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会计人员的个人诚信建设。通过建立会计人员个人诚信档案和单位会计人员档案, 促进会计诚信建设工作的开展。以会计从业资格证定期登记和日常登记为抓手, 以从业资格为基础, 以从业质量、职业道德为核心, 建立诚信评价体系, 对会计人员诚信档案进行分类, 将所有持证人员的个人基础资料、继续教育情况、工作业绩、工作调动、奖惩记录等信息载入档案, 并通过定期登记不断更新, 实行动态管理。

五、建立科学的会计人员管理服务体系

一是逐步建立完善的、涵盖全市的会计从业人员信息数据库。由过去的定期登记变为实时登记, 不断充实信息库的内容, 保证会计人员信息的真实性。

二是建立会计人员考评机制, 为会计人员取得更高层次的专业职称服务。通过每年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评制度的实施, 大批有志于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获得了专业资格或技术职称, 这为他们今后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提供了帮助。

三是建立会计人员就业服务中心。既为会计人员拓宽就业渠道, 又为社会各行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逐步形成培养、储备、使用会计人员的管理机制。

六、建立科学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其一, 要严把准入关, 强化会计人员管理。严格执行会计行业准入制度, 在坚持执行原有政策的条件下, 对所有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

其二, 严格考评关, 强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评机制。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按级别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 要逐步建立健全会计职称三个级别全国考试评价标准。

其三, 培养学习型会计人才, 全方位开展会计人员教育。一是请进来, 以我为主, 聘请名师, 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充分发挥会计函授学校的作用, 开展会计人员学历教育。二是走出去, 上门服务, 因地制宜, 为企业培养实用会计人才。三是送出去, 博采众长, 为企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浅论科学发展观 篇11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以及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关于研究、指导和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科学发展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19-01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以及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关于研究、指导和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是对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不仅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内容,把以人为本和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性观念和要求纳入科学发展的范畴,强调社会运行规律与自然运行规律的统一与协调,强调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既是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又是解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科学方法。它不仅为指导和实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为解决世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为世界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三,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在认识、驾驭和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人的主体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成为指引中国改革的思想旗帜,只要源于以下几点:

一、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中国化为理论前提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关于发展的学说,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给人们提供了思考、研究和实现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创立了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它不仅更新了发展的观念和战略性思维,而且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基本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对自己时代内容的体现,对自己时代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反映。它的产生形成必须适应自己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自己时代的人们对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理论武器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当代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解决好这些突出矛盾,如何抓住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战略机遇,如何才能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新时代赋予我党的历史使命,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就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就此应运而生。

三、当代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内部因素是促使其产生形成的依据,外部因素是推动其产生形成的条件。科学发展观的产生不仅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等基本国情有密切的关系,且与当代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密不可分。当前,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对话合作意愿不断加强,国际战略形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稳定的基本态势。这一国际形势为各国的发展都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但同时当代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也为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世界安全、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以及国际秩序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延缓或阻碍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为解决矛盾,克服困难,抓住良机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迎接挑战,各国纷纷调整本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和途径,大胆进行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顺应时代潮流,科学发展观就在这样的“土壤”中萌芽并逐渐形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系统全面深入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基本问题,在发展的价值取向、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以及精神实质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本质特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体系。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析 篇12

与旧的科学事业单位制度相比, 新科学事业单位制度与新时代的科学事业单位的具体发展情况相结合, 规范了会计的核算方法, 对会计的核算提出了更高、更精确的要求, 有效的促进了科学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旧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生了许多方面的改变, 具体情况如下:

一、引入了权责发生制

科学事业单位的业务类型和资金的来源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体制的改革不断的进行改善, 呈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这些业务类型中, 既包括公益性的业务也有获利性的业务, 既有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经营性的财政收入。面对这样复杂的业务类型, 旧的制度中的会计核算的制度难以满足科学事业单位的实际的财务状况。

因此在旧的制度的基础上调整出新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在制度中对权责发生制做出明确的规定, 科学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 对于经济业务相关的核算方法采用权责发生制。

二、新增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核算

在新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对科学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进行了摊销核算的方式。科学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都要进行计提折旧, 把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减少真实的反映出来, 从而实现资产的真正价值。

科学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一样早固定资产的折旧上都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 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企业单位的资产计提折旧是将折旧后的资产归入到成本当中, 而科学事业单位是将计提折旧的资产采用了运用创新的方式对非流动的资产基金进行了冲减。

这样的创新处理方法实现了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要求, 在不影响单位的收支的情况下, 对资产的真实价值的实现情况真实的反应, 为科学事业单位的核算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三、增强了对基本建设投资的核算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除了要制裁性会计制度之外, 还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规定会计核算进行单独的记账, 进行单独的核算方式。在旧的制度规定下, 科学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的有关财产只在基建的账单中显示, 与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没有任何的关系, 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相互分离的。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基建会计纳入到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中, 并且增加了在建科目, 并把科目更加的细化了。新制度按照国家的规定将科学事业单位有关的建设以及支出情况进行单独的核算和记账, 并按照月的形式将基建的有关数据记录到单位会计的账单中, 并确切的反映了在建工程的科目以及其他的细化的科目。

这样的规定避免了基建会计与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相互脱离的现象, 大大的改善了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效率, 保持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四、改进了科技产品了目的核算

新的制度在科学产品的成本核算上给予了极大的改进, 才用了企业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对科技产品科目进行核算, 充分的考虑到科技产品在科学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在科技产品科目中又设置了两个比较详细的科目产品, 包括产品的成本和产品的成品。

在进行科技产品的加工时, 按照实际的生产成本计算成品的成本并按照一定的方法计算科技产品的生产的有关费用。在产品试验入库之前, 按照产品实际发生的成本登记入库, 并记录生辰成本科目。

在科技产品发售时期, 按照一定的方法计算科技产品的实际的生产成本, 从而进一步确定了科技产品成本的准确定和可靠性。

在新的制度下, 对员工的福利进行了积极地调整, 并设置了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的比较明细的基金项目, 并对旧制度的住房医疗等基金项目的核算方法进行了剔除。

五、调整了专用基金科目的核算内容和事业收入核算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调整了专用基金的核算内容, 并在新的科目的基础上设置了职工福利的基金以及科技成果的核算基金, 对原有的医疗卫生以及住房等科目进行了删除。

为了实现对科学事业单位收支状况的情况的了解, 清晰的反应科学事业单位的收支结构, 在新的制度下将事业收入进行了细化, 并拆分为事业和非事业单位的科目, 对这两项内容进行细化的结算和反映。

为了增强各类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核算之间的可比性因此要求俄科学事业单位在收支状况下需要正确的显示。

新制度对负债表以及收入支出表等作出细化, 对新的体系做出了详细的报告。新的制度对科学事业单位的支出和收入的总额信息做出了细化, 更有利于增强科学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六、总结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提供了新的制度支持, 规范了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制度和核算的方法, 提高了科学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效率。

因此科学事业单位要对新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认真的学习, 用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解决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会计核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祁娴, 吕庆立.浅析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2]杨晓征.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3]韩小玲.浅议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进与完善[J].中国农业会计, 2009.

上一篇:电视声音制作论文下一篇:有效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