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审计(共12篇)
责任审计 篇1
摘要:最近几年, 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中多个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经济发展不知不觉的又反作用于行业, 促使企业的朝着更高的速度前进。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的审计工作的进行。笔者基于目前的这种状况, 具体的展开分析研究, 针对假设以及相关的规定等详细论述, 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审计机构开展工作, 更好带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前进。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原则,责任
1 具体概念问题
我们通常意义上讲述的审计责任指的是审计领域的从业者在承接委托的时候, 需要执行的义务和责任, 同时还包括因为一些失误等原因导致的社会群体遭受到的损害而需要担负起的相关责任等。它不单单只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内容中的定义, 怎样划分也是我们当前很多组织较长时间以来致力研究的事项。依照作者看来, 它是理论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 要将其置于知识结构中展开研究, 要根据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明确对其责任的划分。
2 审计假设--审计责任的下限
我国的审计知识结构有很多组成元素, 其中审计假设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是知识框架的根基部分, 而且也是我们最常使用的判定责任的参考信息。行业的专家夏拉夫曾经说过, 世界上存在的任何假设都和审计工作者的行使的权责有很紧密的关联;假如不能非常简单明了的表述出审计参照的假设, 那我们就无法非常有效地对从业者需要行使的权责制定制度。正是基于这种背景, 专家对审计的假设活动开展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活动, 形成了可靠的假设结构。上述的假设包括责任的一部分内容。像是第一个, 财务的各类数据以及报表存在可以证明的特点, 因为它们自身能够得到合理的证实, 我们的从业者才可以通过相关的工序得到所需的资料信息, 然后针对公司的行为展开具体的判断, 判定是否存在不正当事项。所以, 通过上述的假设活动, 得到了证据理论、验证程序、概率论的应用和审计人员的责任界限, 即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建立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是可验证的基础之上的。
除了上面讲述的一条假设之外, 我们还有很多假设事项, 比如, 如果没有非常合理有效地反面资料的时候, 接受审核的单位在审计以前界定为存在的合理的事项, 以后仍将继续合理存在。在我们的工作者审计单位财务的期末余额项目的时候, 早就对初始余额进行了真实性的假设, 要不然就需要对它开展有效地证明活动, 但是它又和之前的资金额度有很大的关联, 此时我们需要有效地向前推算, 那么我们的工作者的工作就会是非常繁琐, 而且无序的。在此之后的一些相关专家, 比如英国著名的汤姆学者以及加拿大的这方面的专家安德森等很多人多是在我们上述的假定思想之上进行研究的。因此, 我们发现审计假设给我们明确责任带来了很多必要的理论支持, 如果不存在它, 那么我们的责任就不可能得到合理的确定。
3 审计准则———审计责任的上限
我们站在审计的高度上来综合的分析, 我们单纯的遵照相关的规则并不就代表着我们将工作开展到最优秀的程度, 相反的我们做的只是符合了最基本的事项要求而已。不过站在责任的高度上来讲, 我们上述的最低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责任的最高要求。这是因为通过它我们可以得知, 审计工作已经符合相关的各项规定, 我们的从业者已经认真有效的完成了自身的任务。我们会对不符合规定标准的具体事项开展调查活动。
之所以我们将审计的相关规定当成是责任的最高上限, 除了上面讲述的原因之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就是当前形式下的审计规定已经明确的界定了我们的从业者的具体权责和义务等。加拿大曾有专家说, 如果把审计的规定分成三种, 那么它主要指普遍的规定, 以及外勤和报告的规定等, 这几个方面存在的意义是更好的将从业者的责任表述出来, 比如责任指的是何概念, 它是用来做什么的以及它存在的意义。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 (ASB) 也规定:“由委员会颁布的审计准则和程序应: (1) 定义审计责任的性质和程度; (2) 向审计人员提供履行其责任即对财务报告表述的可靠性发表一个意见的指导。”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审计实务委员会在《国际审计准则———指导审计的基本准则》中指出:本准则阐述的基本原则, 规定了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和执行审计业务应时刻遵守的规定。
1941年2月, 鉴于报表使用者对报表信息真实性的强烈要求,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5EC) 发布了第21号“会计系列公告”, 公告要求注册会计师 (CPA) 说明“是否按公认审计准则进行审计”。AICPA进一步发展了公认审计准则的概念, 并在1948年设计出了九条公认审计准则, 包括一般准则、现场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但是, 公众对公认审计准则并不满意, 认为这些审计准则并未对CPA提出全面的要求, 特别是缺乏对CPA责任的说明, 于是AICPA在1954年又增补了一条新准则, 规定审计报告应就财务报表发表一个总的意见, 或者说明不能发表意见。根据这一准则, 在任何情况下, 审计人员一旦与财务报表相关联, 就应说明他的工作的特性及承担责任的程度。由此形成了影响整个审计界的十条公认审计准则。可见, 明确审计责任已经成为制定审计准则的重要目标。
4 因为实际情况的原因, 易于出现期望差值
我们通常通过审计工作的研究意义来断定该行业的存在是为了开展何种形式以及内容的活动, 而且我们也针对此了解了责任涉及的领域, 也就是从业人员应该担负何种的责任等。社会需要以及审计水平会直接的作用于审计的目的, 前一种因素会给目的以指引的影响, 而后一种是起到非常关键的约束力。不过审计水平和我们的需要两者间会有很大的距离,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期望差值问题。
在一九七四年的时候, 曾经出现了一个问题, 公众对会计行业有很严重的不满情绪, 因此为了有效的平息他们的怒火, 合理的解决状况, 相关组织组建了一个由专家科恩担任领导的机构, 通过对以往的资料分析, 我们发现之所以大众会对会计行业有非常多的不慢情绪, 主要是该行业对国家的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动没有合理的给与应答, 而且没有跟上变化的脚步。随着经济领域的发展, 民众给审计组织提出了了更多的要求, 开展审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为了证实信息, 它还包含对不正当活动的揭发等活动。不过, 相关行业并没有充分合理的考虑到人们对变化作出的回应, 而是将注意力放到对本行业的责任范围的研究上面, 他们更多的在乎的是怎样才能使自身尽可能少的担负相应的责任, 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给审计假设造成的影响等, 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随时把各种未知的以及已经发生的事项归结到我们的假设工作中。如果上述的情况发生了, 他们就有了正当的理由给自己洗脱责任。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夏拉夫曾经说过, 该行业应该形成并且广泛的接受这些假设事项, 而且要通过这些假设获取结论, 这样才能尽全力的将人民对审计以及从业人员等的负面情绪。除此之外, 因为人们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假设并不是非常清楚, 所以他们不可能而且不愿意开展理论调研, 此时他们只能通过别的办法, 也就是把竭尽全力的去争取制定规定的权限, 尽可能的显现本身的思想。所以, 规定就成为了该行业和人们开展交流的媒介, 任何的规定的颁布实施都是历经了非常久的双方之间的争论之后得出的, 不过, 我们并不是说, 这些制度规定一旦形成就不可以被更改, 它们都有一定的灵活性, 而且会随着人们和行业之间的斗争而不断地更新变化。不过我们需要放心的一点是, 不管争论如何激烈的进行, 我们的审计工作都只能会获得前进发展, 而且它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的位置也会越来越高。
责任审计 篇2
(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
甲方(委托方):
公司
乙方(受托方):
会计师事务所
合同编号:
签订地点:
签订时间:
1.委托事项;
2.审计费用及支付方式;
3.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4.甲方权利义务;
5.乙方权利义务;
6.保密条款;
7.违约责任;
8.不可抗力;
9.法律适用及合同争议解决方式;
10.合同的变更;
11.合同的终止;
12.合同的转让;
13.通知和送达;
14.补充协议与附件;
15.合同的生效及其他。
目 录
合同正文
甲方(委托方):
公司 法定住址:
法定代表人:
职务:
乙方(受托方):
会计师事务所 法定住址:
法定代表人:
职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 委托事项:
经过双方友好协商,甲方委托乙方进行下述第 项进行专项审计:
1.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
2.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3.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的报告;
4.会计报表内的特定项目审计;
5.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情况审计;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具体审计业务如下:
(1)
;
(2)。
7.本项审计业务预定在 年 月 日前完成现场工作。如有特殊情形,经双方协商一致,可适当延长。
第二条 审计费用及支付方式:
1.双方约定完成本项业务的审计费用为:
人民币大写 元整(RMB 元)。
2.支付方式:
2.1甲方在本审计合同签署后 日内,支付费用总额的 %,即人民币大写 元整(RMB 元);
2.2乙方交付审计报告并经过甲方书面确认后 日内,甲方支付剩余的审计费用,即人民大写 元整(RMB 元)。
3.因业务需要,发生的相关费用如差旅、食宿等费用,按照下列方式第 种方式执行:
3.1甲方另行全额支付,不计入上述费用。具体办法为:按照不高于甲方普通工作人员标准,由乙方先行垫付,审计事项完成后由甲方实报实销。
3.2由乙方自行承担,甲方不再另行支付。
4.在每一次付款前,乙方应当在上述付款期限之前 天开具并向甲方提交等额的正式发票提示甲方付款,乙方拒绝提供正式发票或所提供发票不合格的,甲方可以拒绝支付审计费用。
5.如因审计工作遇到特殊疑难重大问题,致使乙方增加审计程序使实际审计工作时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甲方应在了解实情后确认是否接受乙方增加审计费用的请求。
6.审计过程中因甲方原因中止审计,双方应当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乙方的工作量进行评估,对于甲方多支出部分的费用,乙方应当予以退还。
7.如果甲方经调查发现乙方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未披露的内容,则乙方应当按照审计费用总额的 %对甲方进行赔偿。
第三条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1.甲方承担会计责任(管理当局的责任),即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并保证其提供的全部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
2.乙方承担审计责任,即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承担责任。
第四条 甲方权利义务:
1按约定时间提供审计业务所需全部资料,包括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
2.协助乙方查看业务现场,并提供其他必要的协助;
3.按约定条件及时足额支付审计费用,不以足额支付审计费用为条件影响报告意见;
4.按委托目的正确使用审计报告,不给使用人关于审计报告理解的误导;
5.乙方指定的主办或经办审计人员与甲方或委托事项有利害关系的,甲方有权要求其回避;
6.甲方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办理业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
7.甲方有权根据工作需要,要求乙方提供相应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应资料原件。
8.当甲方认定乙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乙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1)执业人员和服务质量与合同约定不符,拒不改正的;
(2)有确凿证据表明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
(3)存在严重工作过失,有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资料的;
(4)违约将委托服务业务转包、分包给其他中介机构的;
(5)受到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处罚,丧失执业资质的;
(6)拒不配合工作要求达三(3)次以上的;
(7)应当解除合同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乙方权利义务:
1.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业务。
2.应于
年 月 日之前出具审计报告共计 份。
3.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4.乙方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5.乙方可以根据需要查阅甲方的有关会计资料和文件,查看甲方的业务现场和设施,要求甲方提供其他必要的协助。除非甲方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乙方应对其在甲方现场的工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负责。该等工作人员在现场期间造成甲方及在现场的任何人员的任何人身或者财产损害的,乙方应当承担责任。
6.乙方执行审计业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拒绝出具有关报告:
6.1甲方示意其作不实或者不当证明的;
6.2甲方故意不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和文件的;
6.3因甲方有其他不合理要求,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不能对财务会计的重要事项作出正确表述的。
7.乙方执行审计业务,必须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在出具报告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7.1明知甲方对重要事项的财务会计处理与国家有关规定相抵触,而不予指明;
7.2明知甲方的财务会计处理会直接损害报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而予以隐瞒或者作不实的报告;
7.3明知甲方的财务会计处理会导致报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重大误解,而不予指明;
7.4明知甲方的会计报表的重要事项有其他不实的内容,而不予指明。
8.乙方应确保其自身、工作人员及其任何替代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8.1在执行审计业务期间,在法律、行政法规或证券交易所的规则规定不得买卖被审计单位的股票、债券或者不得购买被审计单位或者个人的其他财产的期限内,买卖被审计单位的股票、债券或者购买被审计单位或者个人所拥有的其他财产;
8.2索取、收受委托合同约定以外的酬金或者其他财物,或者利用执行业务之便,谋取其他不正当的利益;
8.3接受委托催收债款;
8.4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执行业务;
8.5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业务;
8.6对其能力进行广告宣传以招揽业务;
8.7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行为。
9.乙方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资质,并承诺工作人员及其任何替代人员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10.乙方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六条 保密条款:
1.乙方应对在讨论、签订、执行本协议过程中所获悉的属于甲方的且无法自公开渠道获得的文件及资料(包括商业秘密、公司计划、运营活动、财务信息、技术信息、经营信息及其他商业秘密)予以保密。未经甲方事前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该商业秘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允许第三人使用或使用于本协议之外的其他目的及用途,否则应承担由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2.本合同保密期限为合同有效期及合同终止后五(5)年。
第七条 违约责任:
1.由于甲方变更计划,或未及时提供审计所需全部资料(或工作条件)而造成乙方返工、窝工或修改报告,乙方可合理延期出具审计报告,双方可协商由甲方根据乙方实际消耗的工作量另行支付相应费用;
2.如因甲方原因导致本项目中途停止,甲方已支付费用扣除合理费用(由双方协商认可)后,应退还甲方;
3.除因甲方原因以外,乙方未在合同规定期限内提交审计报告,甲方可以:
(1)拒绝支付服务费用直至乙方向甲方交付审计报告,且每迟延一日,乙方应向甲方支付审计费用的 %作为违约金,甲方有权从最终支付的审计费用中扣除。迟延达 日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并要求乙方退回其已支付的审计费用;或
(2)立即解除合同,并有权要求乙方退回其已支付的审计费用,且乙方应赔偿甲方由此遭受的损失。
4.乙方提交的审计报告不符合甲方相关要求及国家、行业协会相关规定的,其应向甲方赔偿由此遭受的损失,同时,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自付费用重新进行审计。
5.如本合同任何一方违反上述条款,都应负责赔偿由此而给对方造成的合理损失。
第八条 不可抗力:
1.本合同所称“不可抗力”,是指受影响一方不能合理控制的,无法预料或即使可预料到也不可避免且无法克服,并于本合同签订日之后出现的,使该方对本合同全部或部分的履行在客观上成为不可能或不实际的任何事件。此等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旱灾、台风、地震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
2.遇有上述不可抗力的一方应立即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并应在七(7)日内提供不可抗力详情及合同不能履行、部分不能履行或者需要延期履行理由的有效证明文件,此项证明文件应由不可抗力发生地区的机关出具,按其对履行合同的影响程度,由双方协商决定是否解除合同,或者部分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者延期履行合同。
3.受不可抗力影响的签约一方或双方有义务采取措施,将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第九条 法律适用及合同争议解决方式:
1.本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释、履行以及争议的解决等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2.凡因本合同引起的或者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甲乙双方首先应当通过友好协商或调解及时加以解决。协商不成或者调解不成时,按下列第 种方式解决(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一)双方一致同意将争议提交 北京 仲裁委员会,按照申请仲裁时该会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地点在 北京。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二)任何一方均有权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上述争议发生期间以及协商、仲裁/诉讼期间,除与争议有关的事项外,本合同双方仍应当行使各自在本合同项下的其他权利并履行各自在本合同项下的其他义务。
第十条 合同的变更:
本合同履行期间,发生特殊情况时,任何一方需变更本合同的,要求变更一方应及时书面通知对方,征得对方同意后,双方在规定的时限内(书面通知收到后 天内)签订书面变更协议,该协议将成为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除本合同另有约定外,未经双方签署书面文件,任何一方无权变更本合同,否则,由此造成对方的经济损失,由责任方承担。
第十一条 合同的终止:
1.双方履行完毕本合同项下各自的全部义务、责任,本合同自行终止。
2.双方通过书面协议解除本合同的。
3.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的。
4.在下列情形下,非违约方向另一方发出书面通知单方解除合同的:
4.1在委托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
4.2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
4.3当事人有其他违约或违法行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
5.本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合同的转让:
除合同中另有规定外或经双方协商同意外,本合同所规定双方的任何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在未经征得另一方书面同意之前,不得转让给第三人或者委托给任何第三人行使。任何转让,未经另一方书面明确同意,均属无效。
第十三条 通知和送达:
1.根据本合同的需要,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全部通知以及双方的文件往来及与本合同有关的通知和要求等,必须用书面形式,可采用书信、传真、电报、当面送交(对方应当签收)等方式传递。以上方式无法送达的,方可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
2.各方通讯地址如下:
甲方:
联系人:
;
邮寄地址:
;
电话:
;
传真:
;
电子邮箱:。
乙方:
联系人:
;
邮寄地址:
;
电话:
;
传真:
;
电子邮箱:。
3.一方变更通知或通讯地址,应自变更之日起三(3)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否则,由未通知方承担由此而引起的相关责任。
第十四条 补充协议与附件:
1.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可以达成书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如本合同内容相冲突的,以补充协议内容为准。
2.本合同的附件和补充协议均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本合同的附件为:。
第十五条 合同的生效及其他:
1.本合同自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人签字并盖章后生效。
甲方保留对审计结果进行复核的权利。经复核后若乙方审计存在较大偏差的甲方有权扣减部分审计费。
2.本合同一式 份,甲方持 份,乙方执 份,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合同签署后,本合同中的约定将取代双方之前达成的任何关于本合同主题事项的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合同双方在签署本合同以前任何关于磋商与本合同签署有关的书面或口头意向协议、会商纪要、往来传真和电子邮件等形式的协议或函件。(以下无正文,为本合同的签字盖章处)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人(签字):
签署日期:
****年**月**日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人(签字):签署日期:
责任审计 篇3
一、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果只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既不能完整地反映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也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只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效益审计的内容,才能充分揭示由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力而导致的脱离客观实际、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
二、当前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模糊性。
效益审计的对象种类繁多,衡量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因事、因地而不同,这给审计工作形成很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标准依据弹性化、人为化的问题。因此,对效益性标准缺乏合理明确的界定,是影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相应的审计专业人员不足。
效益审计需要复合型的审计队伍,不仅要有会计师、审计师,还需要精通其他学科知识的人员,如社会科学、法律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这是有效实施效益审计所必需的。而目前的审计力量主要以财务、会计审计人员为主,其他方面的审计人员缺口很大。
三、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的措施和对策
(一)确定效益审计的目标。
1.把效益审计的基本理念与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确定相结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效益审计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对被审计对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反映和高度概括。效益审计提出了国家资金如何用得少、用得好、用得值的问题。我们抓住这几个关键,可以明确地去查找、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在这几方面表现的明显特征,使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审计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2.把效益审计的基本思维模式与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确定相结合。效益审计要明确回答被审计对象是否以正确的方式行事,是否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借助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确定审计对象有哪些经济责任、怎样履行的经济责任、结果如何的思路,并围绕这三个方面,确定审计程序,收集资料、证据,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提高审计行为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二)选择效益审计的方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搞好效益审计,就必须根据具体项目的目标,选择采取一些可行的审计方法。效益审计在借鉴了传统审计方法的同时,还吸收了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目前效益审计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为审计收集证据的方法,主要有审阅法、询问法、抽样调查法、观察法、综合分析法等;二为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目标评价法、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调查评价法。通过上述审计方法取得的证据,可以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性属实评价的依据。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原则上可分为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两大类。
1.通用指标。
通用指标可按行业来设置相应的指标体,通用指标体系设置如下:
(1)地方党委、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通用评价指标:社会总产值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税收计划完成率、企业利税完成率、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民负担增减率、违规增加农民负担额、专项资金使用违规率等。
(2)党政工作部门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通用审计指标:资产负债率、人员经费比率、支出增长率、人均开支、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招待费用比率、违规金额比率等。
(3)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通用审计指标体系:资产增长率、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业务支出比率、人均费用比率、收支结余率、收入增长率、资产创收率和收入计划完成率、招待费支出比率、违规金额比率和账务处理差错率等。
(4)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评价指标体系: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保值增值率、销售增长率等。
2.专用指标。
专用指标是根据各被审计单位不同的业务活动、管理特点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范围而设置。审计人员应根据各单位的不同情况,结合其职能范围,围绕上级单位设定的工作目标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与被审计单位适当沟通的情况下,建立起符合该单位实际情况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除了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及地区性公用标准或行业标准外,还要广泛采用和参考各专门机构的专业标准,被社会认可的研究成果,以及由被审计部门提供的、经专家论证的科研报告等。
(四)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与手段,加快人才培养,充实专业人员。
效益审计是一种全面的审计,需要运用先进的系统分析方法,需要运用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我们来说是个新的挑战。鉴于效益审计的特殊性,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充实、优化审计队伍,同时审计人员也要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篇4
一、会计责任是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对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本单位提交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保护本单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等负有的责任
被审计单位对进行会计核算, 编制会计报表所应负的责任, 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二是对各项经济事项作出完整的记录;三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四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业务为依据, 如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资料的完整性是指经济活动、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资料必须全面、系统, 既不发生疏漏, 又不发生以偏盖全的现象;会计资料的合法性是指经济活动、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必须符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其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 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 其整个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职能就是反映、监督、控制、预测、分析、决策六大项。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 旨在对过去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报告, 以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其着眼于经济活动的过去和现在。而会计的预测、分析、决策职能则是对未来经济活动进行有目的、有倾向的引导, 使其向符合决策者意愿的方向发展。可见, 会计行使其职能, 是为了达到以下目标: (1) 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2) 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 (3) 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对于会计责任, 可以从外部责任和内部责任来划分。会计的外部责任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而会计内部责任则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无论内部责任, 还是外部责任, 都是为了保证会计目标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 会计责任是指与会计目标相对应的, 会计活动应承担的责任是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企业规模、业务量逐步加大, 交易处理逐步复杂, 掌握企业经济命脉的财务部门, 在会计核算程序上可能发生的错误、舞弊现象也逐步增多。因此,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才能保证企业有效运营。 (2)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只要两权分离, 所有者将经营权交与经营者, 经营者就应责无旁贷地保证资产安全、完整, 因此会计不只是简单地核算, 还要承担起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监督的责任, 防止企业资源 (对于国有企业, 就是国有资产) 流失。 (3) 向企业外部各方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正确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部门、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供决策。企业集团要从总体上反映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也要求独立核算的部门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资料, 从而保证集团整体决策需要。
二、审计责任的理论追溯
1、审计责任的涵义
审计责任是针对注册会计师而言的。注册会计师在西方被誉为“不拿国家工资的经济警察”。虽然审计费用应由审计单位支付, 但是, 它却不能仅仅只为被审计单位负责, 而是依照独立审计准则, 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定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进行审查, 将其审查结论表达于审计报告。并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可见,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具有既对被审计单位负责, 又要对政府负责的双重性。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公正性、合法性四个方面。如实反映是指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发表的审计意见;可验证性是指审计结论可以通过事实进行复核验证, 计算分析正确, 如果进行复核, 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公正性是指审计的立场公正, 不偏不倚, 审计意见的表达不受任何偏见或成见的影响, 对影响财务报表公允性的重要信息均应客观披露。审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 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及行政法规的规定。
2、经济发展至今, 受托经济责任的对象已扩展为全社会, 责任范围进一步扩大, 责任强度也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要负的审计责任就在于审计报告,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审计报告要如实地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表示的审计意见;不偏不倚、不受任何偏见的影响, 对影响会计报表公允表达的所有重大方面都应予以披露;具有可验证性, 即事后如需验证, 可按相同的审计程序, 获得相同的审计结论。审计报告的合法性, 是指出具的审计报告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
由此可见, 在内容及性质上, 审计责任有别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 两者不可以互相代替或免除。
三、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界定的原因分析
可能引起的审计责任, 主要有: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 比如注册会计师未完全严格遵照《独立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的要求执行, 或是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 主要包括客户的错误、舞弊、违法行为以及客户的经营失败。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引起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不清, 主要原因如下:
(一)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足
独立审计的主体是处于超然独立地位的注册会计师, 是一种受托审计, 而非强制性审计。因此, 独立审计应具备双重独立性, 既要独立于委托人, 又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目前, 会计师事务所的“挂靠制” (尽管“脱钩”工作正在进行) 和行政干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 打破行业和地区垄断。这是造成实务中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 在实际工作中理解上的分歧
1. 会计执业界同公众之间理解上的分歧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其审计, 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 以供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做出合理判断和决策。但注册师审计并不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正确性、合法性、完整性作出百分之百的承诺, 对被审计单位未来发展和经济效益与效率做出肯定性的保证。然而, 注册会计师事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公众对民间审计行为的性质, 审计报告的意义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 公众审计期望与审计实际作用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距, 这也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又一个客观原因。
2. 企业与事务所之间的分歧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难以界定、两者互相转嫁风险的原因之一, 是由于两责任的承担者的角度不同, 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主体, 被审计单位同事务所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
被审计单位总是以“审计单位理应检查出存在的问题”为由推脱会计责任。然而, 现代审计由详细审计发展到抽样审计, 从审计取证的广度上而言, 不可能涉及到企业的所有凭证、帐簿;从审计取证的深度而言, 审计工作只是短时间内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公允性的一个再认定, 审计人员只是从原始凭证中去推理业务发生的起因、经过, 了解的程度非常不全面。若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及相关方面串通舞弊, 审计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因此, 只可能承担由于审计失误而造成的审计责任。
在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下, 一些事务所从事的业务, 诸如代理记帐、代编报表等, 也确实造成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的困难。注册会计师进行代理业务时, 身为审计人员, 但代表的是会计主体, 事务所再对以错误、甚至虚假的会计信息为根据编制的报表进行审计, 两者的责任界定就会变得非常含糊。
四、在实际工作中界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目前审计工作中, 比较可行的方法有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和实行会计资料承诺制, 还可以通过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加强社会监控力量, 建立健全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 以提高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质量, 尽可能地去避免引起注册会计师法律诉讼的发生。
浅谈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篇5
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贷款审核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由于会计信息的失真造成各有关利益主体损失时,就会追究相应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会计人员需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而为企业出具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亦会因未能通过审计发现和披露企业会计资料中存在的错误、舞弊和企业经营风险,而会被追究其审计责任。因此,如何正确划分企业的会计责任和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对于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促使会计信息提供者依法履行职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国家正常经济秩序有着重要作用。
一、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划分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责任,不能相互替代。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代表单位依法行使职权,应当对本单位的会计行为负责,是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由于现代审计受其自身的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审计成本等固有审计风险的限制,对于单位负责人的会计造假行为,注册会计师即使具有应有的职业谨慎,有时也很难发现所有的错误和舞弊。因此,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只能合理地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会计报表使用人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对已审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提供绝对保证,不能因为会计报表已经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就认为注册会计师是会计报表质量的绝对保证人和责任人。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当注册会计师完全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规范时,仍有可能没有发现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错误的漏报,以致出具了与事实不相称的审计报告。这种情况下,由于注册会计师已按职业规范执业,就不能认定是审计失败,也无须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而由于注册会计师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或没有尽到应有的职业谨慎,没有依据独立审计准则执业,未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并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或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舞弊,出具了虚假、错误的审计报告,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也不能借口会计报表是由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提供而不承担过失责任。
二、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具体界定
(一)下列行为应界定为单位的会计责任
1.违反《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未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及进行会计核算。如在法定的会计账簿之外,另设一套或多套账簿,造成企业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
2.违反《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虚假会计报表。如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其他会计资料,编制虚假会计报表;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随意调节利润;用以资信等为目的的非法定资产评估增值,随意调增其资产账面价值和资本公积;通过关联交易,运用不合理的交易价格,或在交易未实现的情况下,进行调节企业的收益;对应确认或披露的损失、负债不予确认或披露;通过虚假的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虚构利润,粉饰会计报表。
3.违反国家及地方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如故意隐瞒应纳税事项,对应税经济事项不作账务处理,逃避纳税;购买、虚开或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非法取得纳税凭证行为;提供虚假资料,骗取国家税收优惠及其他违反税收法规行为。
4.在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过程中,企业故意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应认定为企业会计责任。如不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资料,对提供给注册会计师的资料进行伪造、变造;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要求提供资料原件或复印件拒绝提供的;注册会计师向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询问时,拒绝回答或不如实回答解释有关情况,导致注册会计师误解的;对注册会计师要求执行的审计程序不给予必要配合或有意设置障碍,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的。
&
经济责任审计 篇6
近日渭南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渭南市2014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各县(市、区)领导小组年内至少集中研究一次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坚持审计计划立项为主,推进“任中审”、 任期内“轮审”和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把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约法三章”要求等情况,以及债务管理、民生改善等指标作为重要的审计和评价内容;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联系,形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市局经济责任审计处)
◆乾县
近期乾县审计局安排对23个单位30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县局打破股室职能界限,整合审计资源,采取镇党委书记、镇长经济责任审计与镇财政决算同步进行、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同步进行、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同步进行的方法,通过项目整体下达,合理分解项目计划,提高了审计质量。
◆岚皋县
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 篇7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它具有与生俱来的特点,首先是委托性。人民群众委托其对政府官员进行监管,这是其工作的本质特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主要用以保证我国官员经济行为的合法,以及职责的履行两个方面,用以确保人民群众的权益不受侵犯,实现我国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最终目的。另外,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其特殊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审计的具体内容、对象与其他审计的不同。其具体的实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从而以保证其效用的最大化。
二、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1.审计对象局限性。审计工作面对的应该是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领导而进行的审计工作,但是当前我国审计仅仅只面对县级和县级以下的领导干部进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审计工作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用以监督高层领导的职责履行情况,以及财政支出情况。
2.审计有待规范化。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复杂性,并且审计工作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程序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经济责任审计创新
1.审计分类创新。当前,审计的主要分类是根据其主体性质不同,以及审计内容进行区分审计的。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由于相应的文件颁布时间较晚,并没有进行具体的分类。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具体分类方式的编制,从而完善审计工作,促使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优化,促进审计工作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审计制度创新。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不同于其他审计制度,它是对政府部门进行的责任履行程度,以及财政支出情况的监督,这种审计制度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是我国特有的。它是保证我国党政机关廉洁奉公的保障。从出现经济责任审计以来,审计制度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改善,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必须进一步实现责任制度方面的创新,将理论创新与制度相结合,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
3.审计关系人理论创新。审计工作是对我国企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活动。是对其进行相关职责、财政支出的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当前,从审计关系人在我国审计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参与人员中间存在三种人物关系,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与盈利性审计相比,审计的对象不同,因此应该对审计人理论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更好的进行监管企事业单位领导方面的责任履行问题。
四、审计理论创新
1.审计理论程序、报告的创新。审计理论的创新还包括对于审计理论体系以及报告的创新。首先,在审计理论程序上,基于经济责任审计本身的复杂性,因此在具体的审计理论程序中,其构成因素就会比较多。鉴于这个原因,在审计理论程序的建立中,一定要利用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程序模式的创新。在实现其审计体系创新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其主体的创新,以具体的程序模式,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约束,另外,为了审计方法和报告上能够保证经济责任审计顺利实行并起到相应的作用,就必须对审计模式进行创新,然后再对其审计方法进行完善,进一步实现有效的搜集证据材料,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进而规避风险,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升。
2.结构体系创新。目前,我国的审计理论发展与国外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想要在国际间进行交流、合作,必须实现两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但是当前我国的理论结构体系由于与国外的重点不同,在其具体的结构呈现上面也出现了不同的状态,那么,要想经济责任审计与国际间进行交流,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相关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创新,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发展,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好的进行监督工作。
3.发展目标与体系的创新。目标与体系的创新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从发展目标上来说,想要不断的进行审计理论的完善,必须切实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在相应的目标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兼顾对于目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与此同时,还要密切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的深化加强对于审计理论的目标以及内容的研究,用以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好的进行,为促进我国社会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从体系上来说,由于在机制体系运行中,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因此就需要进一步对相应的体系进行完善,用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全新审计方式,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显现出了对于机关干部工作的,以及财政方面的监督和管理的作用,这就为我国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但是由于相关的政策颁布时间比较短,具体实施在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当前为了进一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管作用,就必须在确保明确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和当前发展现状的情况下,具体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理论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从而推动审计理论体系更好的发展。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我国当前的现状,以审计理论作为指导的审计制度。从长期以来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我国的发展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审计理论创新进行分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更好地发展提供相关文案。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绩效 篇8
一、完善政府审计管理体制
从审计关系来看, 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必须独立, 审计人员才有可能对被审计单位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我国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领导, 人事任免和审计经费都由当地政府控制, 政府审计实际上是政府的内部审计, 独立性很难得到保证, 审计结论的公正性难免受到制约和影响。因此, 应改进政府审计管理体制: (1) 审计机关的人事任免在省以下由省级审计机关直接负责, 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 我国应实行立法型的审计模式, 建立审计检察院。 (2) 政府审计机关的经费应纳入中央财政预算。 (3) 在审计业务方面, 要强调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二、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各级政府审计机关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使审计人员不但熟悉会计、审计业务, 懂得信息技术、法律、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具有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促进政府官员依法行政、提高公共管理绩效、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的观念。特别是要培养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慎独、慎微、慎言、慎处的行为方式, 即审计人员要加强自我监督, 防微杜渐、注重小节, 说话有度, 对审查出的问题依法进行处理。在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编制紧张的情况下, 加强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改进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与“大社会, 小政府”的政府机构改革方向相符。
同时, 政府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利用民间审计和其他社会力量, 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工程技术人员, 弥补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的不足, 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对于聘请的社会审计人员, 要加强现场管理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三、审计内容坚持共性和差异性并重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审计对象的属性。审计内容应随着审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领导干部有着与其职位相应的经济责任范围。
1. 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紧扣地方经济工作中心, 对各项重要经济方针和政策的落实、重大经济决策的执行、重大项目的投资以及重要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开展进行调查, 重点查清以下情况: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重大经济决策是否民主;重大投资项目的效益性;被审计对象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等。
2. 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这些部门的共同点是: (1) 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部分部门存在行政性收费或下级部门、单位上缴的管理费; (2) 领导干部位高权重, 影响较大; (3) 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直接影响。它们在财政财务收支的管理方面和其他经济责任方面虽各有特征, 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 主要检查这些部门完成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分配的经济和业务工作情况;审查经费来源、数量以及使用情况;检查各部门占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抽查本部门所属下属单位的工作业绩及经费使用情况等。
3. 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对国有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重大技改、建设项目决策、资金来源、项目招投标及项目效益情况;长期投资决策、管理及投资收益情况;重大融资、担保决策及资金使用效益情况;任期内企业改制、国有产权转让、重大资产处置、坏账核销决策情况;大宗、批量物资采购情况;对环境的保护情况;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等。
4. 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 对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依法治校、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2) 遵守、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 (3) 重大经济决策是否民主、科学; (4) 对本级和下属单位的监督管理情况, 重点关注高校后勤服务部门与高校规范分离工作情况; (5) 被审计对象遵守有关规定情况等。
四、坚持以“三权一廉”为重点的审计模式
目前, 地方各类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 (1) 以经济事项为主线, 以“三权一廉”为重点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2) 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模式; (3) 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重点的审计模式。“三权一廉”是指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资金使用权和领导干部的廉洁。对经济决策权的审计:审计建设工程项目、招商引资、举债融资、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过程;对经济管理权的审计: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的内部控制情况、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对资金使用权的审计:审计各项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同时, 监督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的情况。以“三权一廉”为重点的审计模式较恰当地归纳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主要的评价内容, 在当前我国经济环境下应坚持以“三权一廉”为重点的审计模式,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绩效。
五、评价指标坚持共性和个性并重的原则
在设计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时, 应坚持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共性和个性并重的原则, 同时兼顾发展性原则。指标体系应由共性指标群、类型指标群以及前瞻性指标群三部分构成。 (1) 共性指标群。共性指标群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客体中的共同属性, 分为经济决策权评价指标、经济管理权评价指标、资金使用权评价指标以及领导干部廉洁评价指标。 (2) 类型指标群。类型指标群体现着因被审计对象的差异而需要重点审查的特殊经济责任。类型指标群由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类指标、部门领导干部类指标、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类指标、高校校长类指标等组成。 (3) 前瞻性指标群。前瞻性指标群是以发展性原则为基础设置的, 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时代性要求。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 促使其依法行政,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提高公共管理的绩效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绩效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王素梅, 赵杨.论国家审计的职能转型——基于公共行政模式的演变分析.理论学刊, 2004;12
[2].刘秋明.现代西方公共受托责任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7
[3].陈思维, 王会金, 裴文英.审计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经济责任审计中相关责任分析 篇9
一、横向责任体系分析———责任内容
经济责任是由于担任一定职务, 即接受委托而必须因委托事项而承担的对委托人的责任。从我国政治体制角度来看, 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涉及到双层委托关系, 即社会公众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行政执行机关的委托。社会公众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审计评价的目标是公共权力的配置效率, 核心是行政职能的配置与牵制。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行政执行机关的委托代理中, 审计评价的目标是公共权力的执行效率。因此, 在定义经济责任时要考虑双层委托代理中的相关责任问题。笔者认为, 经济责任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 财产责任
这里所说的财产责任与法律上规定的财产责任不同。法律上的财产责任是指由民事违法行为人承担财产上的不利后果, 使受害人得到财产上补偿的民事责任, 如损害赔偿责任。本文中的财产责任是从财务角度来考虑的, 指代理人因受委托人委托而要承担的对受托的财产负有相关的保全和增值的责任。财产责任具体分为财产保全责任与财产增值责任。财产保全责任指相关干部在任期内必须对其应负责或控制的国有或公共财产负有保全的责任, 这里的保全分为静态保全和动态保全。静态保全对国有企业管理者来说是指期末相关国有资本的价值至少等于期初投入的资本价值, 对于相关行政管理干部主要指其管理的国有资产期末与期初相比没有出现人为的非正常损耗,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动态保全是指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全成本的提取程度, 及对于国有资产的折旧或价值贬损不应该超过社会同类资产的价值贬损程度, 以此防止相关管理人员违法违规处理、报废国有资产而获利。
(二) 经管责任
经管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而必须对其管辖的单位进行有效经营或管理的责任, 包括内部管理责任和社会管理责任。内部管理责任指领导干部必须对所管辖的部门或单位进行有效的内部管理, 主要包括内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等, 保证单位内部正常高效的运行。社会管理责任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是指因其单位性质而必须承担的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责任, 这一责任对于不同职能部门来说重点不同, 如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重点在于环境综合治理、处理环境保护方面违法违规事务。对于国有企业相关领导人来说, 社会管理责任指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包括所提供商品的安全性、生产安全性及为社会提供的福利等。
(三) 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指领导干部因其所任职位而应承担的国家法律规定的义务和未尽义务或作出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而应承担的处罚。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主要是职务内的违法、违规等活动, 对于职务外的违法也需要关注, 看是否和职务相关, 审查出的职务外违法行为应在审计报告中有所反映并报其他相关部门处理。相关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应保证其所负责的单位守法、守纪、守规, 对于违法事项应及时指出并纠正。法律责任在鉴定过程中有主观违法和非主观违法, 对于主观违法, 相关领导者应负全部法律责任。对于受上级指使的违法行为在审计中要注意与上级沟通核实并及时发现问题, 报涉及该事项的上级的同级或上级部门处理。对于未发现下属部门违法违规行为的, 可以根据情况认定为失职或承担经管责任。
(四) 会计责任
会计责任是指相关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其领导单位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所应承担的责任, 包括相关会计事项的合法合理性及会计信息记录的合法合理性。相关领导干部的会计责任不仅包括对过去的会计事项和信息负责, 还包括过去会计事项对未来产生的后果负责以判定领导干部是否是追求短期绩效而损害部门的长远利益。当然, 对这一责任的界定需要经过纪委、监查、审计、财务等部门共同讨论以评估过去重大决策事项对未来不利的影响程度。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利用外部审计的结果以减少相关审计成本, 同时注意不能完全无条件接受外部审计的结果, 因为外部审计自身的缺陷性有可能导致审计结果的错误。
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在责任界定时应该注重各不同责任间的关系, 从而使责任界定更加全面。
二、纵向责任体系分析———责任对象
横向责任体系分析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内容, 但工作性质不同的领导干部对不同责任的承担程度是不同的, 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必须要进行纵向责任体系分析, 了解不同职位领导干部的责任重点, 有重点、有方向地进行审计, 而不是对所有干部采用统一的审计办法。
(一)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第十五条规定: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地区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由于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工作会涉及到各项财政收支、上级政策的贯彻落实, 责任审计的重点应集中在政策的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 更加重视财产责任和经管责任的审计, 对于政府有重大投资项目的应针对该项目加强会计责任的审计。
(二) 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
《规定》指出, 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部门 (系统) 、本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由于该类领导干部工作重点在于政府服务、贯彻上级的要求、严格按照合法合理的程序办事, 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经管责任和法律责任, 重点审查单位领导人在任职期间是否存在贪污、挪用国家项目资金及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处理相关事宜的情况, 对于部门有重要投资项目的, 应注意针对项目的会计责任进行审计。
(三)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
《规定》提出,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是本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由于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的是有大量资金和人员组成的经济实体, 因此,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即企业的盈利情况及内部人员管理是其工作中的重点, 在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企业资产管理情况、内部管理情况及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 加强财产责任、经管责任和会计责任的审计。由于国有企业领导人控制大量的国有资产, 因此审计工作应该更加细致, 除注重重点审计内容外, 还应考虑其他事项的审计, 如法律责任的审计等。
三、总结
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界定 篇10
关键词:审计责任,会计责任,界定
在注册会计师行业迅速发展和不断开放的今天,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期望越来越高, 进一步理解和区分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的联系与区别, 合理界定各自的责任范围, 对维护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各方的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审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积极作用, 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审计责任
审计责任是针对注册会计师而言的, 是注册会计师对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应尽的义务。审计责任要求注册会计师依法独立实施审计程序, 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依法出具审计报告, 清楚地表达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整体的意见, 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
现阶段, 审计责任以验证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公允性为主, 同时也要求揭露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误和舞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应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明确。审计业务约定书是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单位共同签署的, 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 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责任和义务的书面合同, 具有法定的约束力。注册会计师在西方被誉为“不拿国家工资的经济警察”, 虽然审计费用应由被审计单位支付, 但它却不能仅仅只为被审计单位负责, 而是既要对委托人及被审计单位负责, 也要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负责, 更要对国家的法律负责。
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公正性、合法性四个方面。如实反映是指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发表的审计意见;可验证性是指审计结论可以通过事实进行复核验证, 计算分析正确, 如果进行复核, 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公正性是指审计的立场公正, 不偏不倚, 审计意见的表达不受任何偏见或成见的影响, 对影响财务报表公允性重要信息均应客观披露;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 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及行政法规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对其审计结论要负三个方面的责任:一是要负行政责任, 即注册会计师如果违反了法律、执业标准或其他行政法规, 必须承担行政上的法律后果。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和第三十九条中;二是民事责任, 即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对于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违反合同或民事侵权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 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三是刑事责任, 即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由于重大过失、舞弊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违反本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 故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二、会计责任
会计责任是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的, 是被审计单位对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本单位提交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保护本单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等负有的责任。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应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因此, 会计责任可以确认为会计反映责任和会计监督责任。会计反映责任包括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的记录, 运用专门方法对会计事项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全面地反映, 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监督责任是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同时, 会计主体有接受审
收稿日期:2008-05-12
作者简介:任春青, 女, 1990年毕业于河北财经学院, 现任河南焦作大学讲师, 主攻方向会计和经济法。
计、财政、税务等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监督的责任。
会计责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方法;对各项经济事项做出完整的记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是指,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 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合法性是指, 经济活动、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必须符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而完整性是指, 经济活动、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资料必须全面、系统, 既不发生疏漏, 又不发生以偏概全的现象。
三、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作目标的一致性。不论审计单位还是被审计单位, 他们的工作都是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都是以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 向有关利益方面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 维护利益各方的合法权益。二是客观基础的同一性。不论审计单位还是被审计单位, 都是根据同一企业已经实现了的经济活动履行各自的职能, 也就是说, 两者反映和监督的对象都是同一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但是两者也有区别:会计责任是对本单位发生的经济活动直接地反映和监督, 对反映经济活动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合法、完整直接负责。审计责任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间接监督, 是对会计确认的再确认, 是对会计责任的一种监督。
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有时很难明确区分,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与注册会计师没有尽到应有的审计责任有关。但是, 绝对不能把注册会计师当作被审单位会计报告真实性、合法性的保证人, 因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 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因此,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论只能做到“合理保证”。根据《会计法》和有关制度的规定, 企业的下列行为应界定为企业的会计责任:
违反《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未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及进行会计核算。比如, 在法定的会计账簿之外另设置一套或多套账簿, 使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其他会计资料, 编制虚假会计报表;随意改变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 人为调节利润;对应确认的费用、损失、负债不确认或不披露, 高估资产和利润;通过巧立名目进行虚假资产重组, 粉饰会计报表等。
违反国家及地方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 偷税、漏税。如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非法取得纳税凭证;对应税经济事项不做或多做会计处理;提供虚假资料, 骗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等。
在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 企业故意弄虚作假、隐瞒真相, 推脱本应由企业担负的会计责任。如不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资料或对提供给注册会计师的资料进行变造;对注册会计师的询问不如实回答导致注册会计师误解或拒绝回答;对注册会计师要求所必须执行的审计程序不给予必要配合或有意设置障碍, 导致注册会计师产生审计错误等。
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 出具了审计报告, 发表了审计意见, 企业不予采纳, 该调整的账务不调整, 该披露的信息不披露;或者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和提出的审计意见采取避重就轻的处理方式, 这都应界定为企业的会计责任。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共同作弊, 企业也应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
企业违反了其他一些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如未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会计监督制度、拒绝接受依法检查。未依法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未妥善保存会计资料, 造成丢失和毁损, 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取得必要的审计证据等。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下列行为应界定为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 没有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对企业的会计报表凭主观臆断就出具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虽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却没有索取被审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必要的审计证据, 遗漏或回避了企业重大问题而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如没有披露出企业重要的购销、投资、担保等合同;或者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被审企业会计处理的重大错误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 但迫于客户关系或某些方面的压力, 未能根据事实真相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 而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为了个人私利和被审企业共同作弊, 出具虚假、违法的审计报告, 应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行为等。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与审计工作底稿的证据和结论不符。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 发现被审企业个别经济事项存在差异, 在审计工作底稿上也有记录, 但在出具审计报告时, 没有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与审计工作底稿相符的审计报告, 如本应该出具保留意见类型, 但出具的却是无保留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
责任审计 篇11
关键词:审计心理学;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人员
一、审计心理学
审计心理学作为现代审计、心理科学、行为科学三者相结合的新型边缘学科[1],是审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创新,不同领域学科的融合带领我们从新的视角审视审计。在审计活动中出现的人员心理活动属于一种精神现象,它存在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因此,审计当事人员心理活动的变化很可能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对审计中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关于揭示审计当事人心理活动规律的理论,是审计中可以借鉴和利用的重要部分。
审计心理学主要针对的是“人”,是将心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的相关知识、理论构架运用于审计实务中。在掌握和遵循审计当事心理规律及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人员及被审计者在审计过程中的心理,适当调整审计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2],并且能够建立一个优良的社会心理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
同时,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模块,它提供给我们建议与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恰当处理各种关系,而这种能力也是审计人员所必须的。除此之外,审计心理学在审计中还具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为审计工作的取证,以及审计案件的分析提供充足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3]。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心理剖析
审计心理学主要包括了两方面:审计主体心理学和审计客体心理学。
(一)审计主体心理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主体心理主要是审计人员的心理。因为个体的差异,所以不同审计主体的心理特质是不同的。有一些学者对审计主体心理做了研究,将审计主体的心理分为三个方面:审计人员的知觉和个性、审计人员的动机、审计人员的态度。
审计人员的知觉代表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對象的反映程度,这种反映会影响到最终的审计监督。审计人员的个性是在生活中由于环境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稳定、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表现,所以不同的人员个性会对审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的动机,是推动审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因素,当需求和目标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审计人员的动机。所以,要保持好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将审计人员的需求和目标有机结合,使审计动机得到最好的发挥。而审计人员态度表现为对审计事件的自身内在感受及情感,是长期形成的个人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决定了审计人员的行为和方式,关系着审计的成败。
(二)审计客体心理
审计客体心理也特别值得我们研究。以往的研究将审计客体心理主要分为下面几类:积极心理、应付心理、防范心理、厌烦心理、侥幸心理、畏惧心理[4]。不同心理状态也会导致审计客体产生迥异的态度。
积极心理表现为接受经济责任审计者在审计中积极配合及热情支持审计人员工作。这种心理表现主要是由于被审计者内心的坦荡,并充分理解审计工作。应付心理表现为被审计者不配合也不阻止审计工作,这种心理表现主要是因为被审者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并无大的纰漏,同时对审计工作没有起到重视。防范心理是被审计者对审计工作的不理解,以及对自己工作的不自信,对经济责任审计活动在主观上产生敌意,害怕自己被查出些什么。厌烦心理主要表现在离任审计中,表现出对审计工作没有耐心,催促化繁为简,能无则无。怀有侥幸心理的被审者,普遍以为拒绝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资料就可以逃避问题,在表面上配合,却在私下企图蒙混过关[5]。畏惧心理主要是单位人员由于对领导的畏惧,在意见的表述,以及资料的提供方面都不愿意无保留。
三、基于审计心理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建议
(一)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所面对的审计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在审计过程中很可能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对审计的责任感、自身的事业心、基本道德与法制观念、完备的审计业务知识、问题的处理、交流与沟通能力......审计人员作为审计的执行、承担者,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心理活动支配并影响着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这也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审计工作中有效支配自己的行为完成任务。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审计人员心理素质的考核十分重要,只有选择了具备良好心理条件的审计人员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优质地完成任务。
(二)不同心理审计客体的应对
对于积极心理的被审计者,是最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的,被审计者的配合可以为审计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但是这种氛围容易让审计人员造成心理误区,容易麻痹大意。所以审计人员要时刻保持职业谨慎,不可以掉以轻心。具有应付心理的被审计者,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对其进行适当教育和普及,让被审计者理解审计工作并积极配合。具有防范心理的被审计者,审计人员要端正其思想,让被审计者明白经济责任审计并不只是针对某个人进行,排除其对审计的消极偏见,了解审计的意义。对于厌烦心理者,审计人员要加强与他的沟通,并拒绝被审者对审计过程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在面对具有侥幸心理的被审计者,很需要审计者坚持廉洁自律,对审计做出公正理性的结论。在遇到审计中出现的畏惧心理,这时需要审计人员能够察言观色,严谨审计程序。
(三)利用其它心理效应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所以很容易导致被审计者在审计中具有一定心理优势,这样不利于审计工作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完成。所以针对这种心理现象,审计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审计措施,比如选取自己熟悉的地方与被审计者谈话,这样消除被审计者心理上的主场优势。并要严肃整个审计活动,使被审计者感受到审计活动的重要分量及庄严,在心理上给被审计者施加压力[6],使其不敢敷衍造次。在审计活动中重点突破薄弱环节,打破被审计者的心理防线,由链条效应,揪出更多问题。并观察分析被审者及审计过程中人员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这些都有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成功。(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现代审计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有效尝试——评《审计心理学》[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4:111-112.
[2] 王小红,张丽丽,晁军宁.基于审计心理学的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0,24:136-138.
[3] 王会金.审计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及发展趋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1:16-22.
[4] 聂婷婷.心理学在政府绩效审计中的运用研究文献综述.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4);143-144
[5] 孙宝银.浅谈侥幸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林业劳动安全,2014,27(1);36-39
浅议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篇12
会计责任是指会计责任主体即会计报表的编制者会计单位对其会计行为及会计活动的后果应承担的责任。如果会计单位正确履行了职责, 所提供的会计报表是其实的、准确的, 完整的, 报表使用者就可以据此对自己的经济行为作出价当的判断。如果会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或者漏报, 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靠, 报表使用者据此所作出的判断会出现失误, 由此蒙受损失。而会计单位就要由此而承担相应的责任。审计责任是指审计主体即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审计结论应承担的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履行了职责, 通过审计并按照独立审计则的要求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其实、合法, 就会得到社会各界的信赖。如果审计中出现了纰漏并作出了错误的审计结论, 则应由此承担相应的责任。简而言之, 会计的责任是核算、监督、反映和管理:审计的责任则是监管和服务。
二、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趋同分析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是一对联系紧密的概念, 两者归属于不同的责任主体, 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彼此不可替代、减轻或免除, 但会计责任常常影响审计责任。我们既不应该由于其共性而将其混淆, 也不应该由于其差异而过分强调一方的责任而忽视另一方的责任。
1.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内在联系
(1) 会计单位和审计单位的业务对象和客观基础一致。不论是会计单位还是审计单位, 都是根据同一个企业已经实现了的经济活动履行各自的职能, 反映和监督的都是同一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计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行为和业务进行核算, 在此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审计单位是受任对会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展开审计并作出审计结论。 (2) 会计单位和审计单位的工作依据和目标一致。不论是会计单位还是审计单位的工作部是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二者都是以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反规章制度为依据, 其工作目标是向有关利益方面提供其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 维护利益各方合法权益。 (3) 会计单位的工作质量与审计单位工作质量密切联系。如果审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按规范进行审计, 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会计单位据此及时纠正会计报表存在的舞弊和错误, 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消除会计单位因工作质量发生错误的危险。
2.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区别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 当然, 会计还具有管理职能, 其监督职能只是一种内部自我监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之规定:会计单位要保证会计资料的其实、完整, 这就是会计单位应该承担的会计责任。一个单位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舞弊或违法行为, 会计单位负责人首先要承担会计责任, 负责会计核算及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人员当然也要承担责任。而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与服务, 还包括评价和公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审计准则之规定, 审计单位要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和会计记录来验证其正确性。审计单位的职能是一种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审计单位要保证其所作出的审计结论准确无误, 这就是审计单位应该承担的审计结论.如果审计单位对会计单位存在重大错误、舞弊的会计报表作出了错误的审计结论, 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就要承担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一旦负有审计责任, 就不应该再担当任何会计责任。由此可见, 当会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问题时, 既要追究会计单位的会计责任, 更要追究审计单位的审计责任, 其所负有的是更高层次的责任。这说明,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责任性质是有区别的。
3.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不可相互替代
会计单位由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失误, 造成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这是会计单位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审计单位由于没有进行严密监督, 其审计人员 (注册会计师) 及审计单位 (会计师事务所) 负有责任, 但并不能以此免除或减轻会计单位的责任。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是一对联系紧密的概念, 两者归属于不同的责任主体, 彼此不可替代、减轻或免除, 但会计责任常常影响审计责任。而当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时,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同在。
三、履行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有效途径
1. 会计单位正确履行会计责任的途径
(1) 会计单位领导者要提高对正确履行会计责任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履行会计责任, 为社会及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其实、合法的会计信息, 是会计单位领导者的题中应有之意。为此, 要明确会计单位领导者会计责任的主体地位。会计单位的领导者要严格遵循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及制度之规定, 憧管理、懂业务、懂财务, 合法生产, 守法经营。 (2) 会计单位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规定相关会计事项人员的职责权限, 包括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入员、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责任沾楚, 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人员要实行职务分离, 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人员的权责应当相互制约。 (3) 会计单位的领导者要全力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 当会计人员实行会计控制遇到违法财务收支而又难以制止或者纠正时, 领导者要为其撑腰。四是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 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2. 审计单位正确履行审计责任的途径
作为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 必须对其审计结论负责。为此, 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要具备“忠诚、敬业、勤奋、责任”的品质。 (1) 注册会计师耍依法审计。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的基本依据是审计准则, 他们应该按照审计准则独立开展工作。但是, 注册会计师同时也要熟练掌握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 做到客观、公道、正派、廉洁开展工作, 正确处理审计与服务的关系这是提升审计执行力的重要保障。 (2)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要严谨细致。注册会计师到会计单位开展审计, 就是要在严谨细致的工作中将原定的审计工作计划和目标做到实处, 以精益求精的精神, 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以高质量的审计工作体现审计执行的效果, 以良好的审计效果承载审计职责履行情况。 (3) 注册会计师要善于思考和学习。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会面临许多问题, 他们只有勤奋学习, 善于思考, 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才能纷繁复杂的审计工作中驾轻就熟, 攻坚克难。 (4) 注册会计师要不断开拓进驭。形势在不断发生变化, 社会在不断前进, 科技在飞速发展, 注册会计师要开拓创新, 通过不断改进审计工作方式和方法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3. 加强对会计单位和审计单位的管理
会计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影响力, 通过财经信息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和讲解, 帮助社会公众加深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支持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工作, 并完善相关的会计和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当会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生错讹而审计单位却发表错误的审计结论时, 会计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部门要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予以处罚, 以儆效尤。
综上所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给审计工作也带来了勃勃生机。随着一些高新技术审计软件的使用, 使得审计工作进入到了技术化时代。不仅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分类, 还可以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及权限, 控制工作流程, 规范审计程序, 有效提升了审计质量。现代企业想要取得发展, 必须要依靠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及监督。因此, 需要在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中, 不断加强审计工作的力度, 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以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贵军.浅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J].中国工会财会, 2007, (7) :48.
[2]白宗和.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及解决对策[J].中国外资, 2011, (12)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