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审计责任

2024-10-02

独立审计责任(精选12篇)

独立审计责任 篇1

一、科龙审计失败事件回顾

2001年科龙电器出现巨亏, 大股东科龙集团占款出现15.6亿巨亏, 致使科龙被戴上ST的帽子。科龙在2002年之前由安达信审计, 但是在2002年以后, 安达信公司由于安然事件破产, ST科龙02-04年的财务报告就由德勤进行了审计。经过对ST科龙财报的审计, 德勤在02年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在03年德勤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而在04年德勤又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2005年5月, 科龙电器发布正式公告称, 公司因为涉嫌违反证券法而被中国证监会正式调查, 科龙危机终于爆发。并于同年8月被认定有重大错报事实。而德勤也因为审计质量不高, 于06年3月开始遭到规模空前的投资者组成的律师团的起诉, 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充分考虑审计程序的充分、适当性, 以及现金流量审计的问题等。

二、审计责任的分析标准

现代公司审计最重要的职能是审计公司财务报表在重大方面是否真实公允, 不能以合理保证作为其挡箭牌, 应以“应有的关注”为标准来判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因此, 如果德勤遵守了相关法规的要求, 在执行审计中保持了合理关注的义务, 就应该免于责任;而如果违反相关准则, 未能尽到足够的谨慎义务, 就应该承担审计失误的责任。

三、德勤的审计责任

(一) 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 德勤未尽到应有合理谨慎的义务

首先, 签字会计师此前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业污点。胡某自2002年以来同时为古井贡实施审计, 而古井贡也在今年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而另一位注册会计师陈某则为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而中天勤则由于在银广夏事件中存在重大审计过失, 被财政部吊销了执业资格。其次, 是被审计方给予高昂审计费, 三年共计1320万港元。最后, 格林柯尔的高层管理者道德信誉一直存在问题, 德勤承接业务时未保持应有谨慎。

2. 未充分考虑审计程序的充分、适当性

首先, 德勤在执行存货监盘程序时, 未合理确定抽样范围, 所获证据不可靠。其次, 科龙在销售收入确认方面未遵守准则, 但德勤对此并未发现, 这说明德勤没有实施充分的程序。同时, 对当时特殊的销售退回业务, 德勤同样没有实施充分的审计程序, 未发现ST科龙利用其虚增了不少利润。再次, 德勤在执行成本和存货审计时, 未按准则要求计算期末存货金额, 并依据这个不准确的存货金额来推算成本, 这说明其在成本审计中程序不适当。最后, 德勤历年来没有针对科龙的子公司实施现场审计, 这同样属于审计程序不充分的范畴。

3. 未发现重大现金流异常

根据毕马威的事后调查:科龙公司从2001.10.01-2005.7.31之间, 其与其主要附属公司同格林柯尔系公司或疑似格林柯尔系公司之间发生了高达40.71亿元的不正常现金流出, 而不正常的的现金流出则约34.79亿元, 共计75.5亿元。德勤在连续3年的报告中皆未反应这些问题。

(二) 德勤应承担的审计责任

德勤在审计中, 违反审计准则和法律法规, 未尽到合理的职业谨慎;并且因工作疏忽大意而未能将重大异常现金流查出来, 应认定为重大过失。因为在毕马威受证监会委托对科龙进行审查时, 经过充分的审计程序获得了充分的证据, 足以发现科龙存在的重大问题。

四、德勤的法律责任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在履行审计责任时, 未按相关法规职业, 出现重大过失, 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 民事责任

依据《注册会计师法》第四十二条“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规定, 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科龙的中小股东投资者如能证明德勤违反该法律, 并给自己带来损失, 即可对其提起民事诉讼, 要求民事赔偿。如德勤不能举证投资者损失与自己出具的不实报告无因果关系, 就必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投资者起诉科龙、德勤也须承担补充责任。

(二) 行政责任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存在重大过失, 证监会应给予行政处罚。应对胡某和陈某二人暂停执业、吊销营业执照;对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罚款, 没收非法所得, 进行警告处分;鉴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和社会影响程度, 目前不应责令其暂停执业。

(三) 刑事责任

依据《注册会计师法》第三十九条“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违反本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 故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案中, 由于德勤是否是故意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尚无法得知, 推定欺诈与重大过失两个概念又往往难以界定。因而, 应认定德勤会计师事务不存在刑事责任。然而在美国, 许多法院将注册会计师的重大过失解释为推定欺诈, 并放宽了欺诈的范围, 使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增大。

五、案例重要启示

1.在此审计失败案例中, 德勤应当承担审计责任和相关法律责任。这一方面说明了事务所要重视防范审计风险, 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另一方面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加强职业道德, 不应以“审计固有局限”为挡箭牌。

2.重新审视四大会计事务所的权威地位, 增大独立审计行业的违规成本, 证监会切实履行监管义务。

3.相关法律也应该对会计师事务所欺诈与重大过失的认定上提出更加明确的规定, 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直接诱因之一就是审计失败, 这是当前注册会计师执业的重要风险之一。本文从审计准则的角度, 详细分析了科龙公司的审计失败案例, 指出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失败中所应负的诸种责任, 以期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准则遵循意识, 最终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审计失败,责任,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娜娜.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11.

独立审计责任 篇2

1.独立原则的含义

独立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这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第二层,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即在他人看来是独立的。第三层,独立原则在强调注册会计师对于委托单位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要求他独立于外部其他机构和组织。具体来说包括:注册会计师“对所发表的意见负责”;注册会计师应依法办事,独立自主,不依附于其他机构和组织,也不受其干扰和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无须经任何部门审定和批准。

2.独立原则的要点

(1)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的公正无偏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职业精神,这是注册会计师本身应具备的。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又称为“形体独立性”、“外在独立性”或“表面独立性”,是从非注册会计师的外界人士来看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教材中列举的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

利害关系的情形。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是形式上独立的根基,形式上的独立是注册会计师对外传递的“信号”,使得公众能够评判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形式上的独立是实质上的独立的重要保证。

(2)独立性是客观、公正的基础,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正因如此,注册会计师又被称为独立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审计又被称为独立审计。

(3)注册会计师审计表现出双向独立性的特征,既独立于委托人,又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3.为保持独立性而应回避的事项

为了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如与客户存在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利害关系,不得承接其委托的审计或其他签证业务;执行审计或其他签证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如与客户存在可能损害独立性的下列利害关系,应当向所在会计师事务所主动声明,并实行回避:

(1)曾在委托单位任职,离职后未满两年的;

(2)持有委托单位股票、债券或在委托单位有其他经济利益的;

(3)与委托单位的负责人和主管人员、董事或委托事项的当事人有近亲关系的(直系三代以内的);

(4)担任委托单位常年会计顾问或代为办理会计事项的;

(5)其他为保持独立性而应回避的事项。

另外,事务所与委托单位存在除业务收费之外的其他经济利益关系时,也应实行回避。

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因素包括经济利益、自我评价、关联关系和

二、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因素外界压力等。

1.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经济利益对独立性的损害,可能损害独立性的情形主要包括:

①与鉴证客户存在专业服务收费以外的直接经济利益或重大的间接经济利益;

②收费主要来源于某一鉴证客户;

③过分担心失去某项业务;

④与鉴证客户存在密切的经营关系;

⑤对鉴证业务采取或有收费的方式;

⑥可能与鉴证客户发生雇佣关系。

2.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自我评价对独立性的损害,可能损害独立性的情形主要包括:

①鉴证小组成员曾是鉴证客户的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

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

②为鉴证客户提供直接影响鉴证业务对象的其他服务;

③为鉴证客户编制属于鉴证业务对象的数据或其他记录。

3.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关联关系对独立性的损害,可能损害独立性的情形主要包括:

①与鉴证小组成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是鉴证客户的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

②鉴证客户的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前高级管理人员;③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管理人员或签字注册会计师与鉴证客户长期交往;

④接受鉴证客户或其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的贵重礼品或超出社会礼仪的款待。

4.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外在压力对独立性的损害,可能损害独立性的情形主要包括:

①在重大会计、审计等问题上与鉴证客户存在意见分歧会受到解聘威胁;

②受到有关单位或个人不恰当的干预;

③受到鉴证客户降低收费的压力而不恰当地缩小工作范围。

三、特定情况下对独立性的运用

贷款和担保

1.事务所从银行或类似机构等鉴证客户取得贷款,或由鉴证客户作为事务所的贷款担保人

(1)不会对独立性产生威胁。前提是:按照正常贷款程序、条件和要求进行,而且贷款对于事务所和鉴证客户都不够重大

(2)会对独立性产生经济利益威胁。前提是:贷款对于事务所和鉴证客户都是重大的防范措施:采取防范措施将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威胁降至可接受水平;请事务所以外的其他CPA复核已做的工作

2.鉴证小组成员或其直系亲属从银行或类似机构等鉴证客户取得贷款,或由鉴证客户作为他们的贷款担保人

不会对独立性产生威胁。前提是:按照正常贷款程序、条件和要求进行,如房屋抵押贷款、银行透支、汽车贷款和信用卡余额等

上市公司特别规定

事务所不得为上市公司同时提供编制会计报表和审计服务。事务

所的高级管理人员或员工不得担任鉴证客户的董事(包括独立董事)、经理以及其他关键管理职务。

独立审计责任 篇3

关键词:审计需求;代理理论;信息传递理论;保险理论;独立审计市场

一、理论概述

独立审计需求理论主要包括代理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保险理论。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最早有瓦茨和齐默尔曼在《以市场为借口的会计理论的供求》一文提出,认为审计的起源不是外部推动产生的,而是社会发展的选择。审计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为了降低委托代理关系的代理成本的共同需求。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包括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系统理论。前者认为通过定期传递财务报告以及对其审计,可以有效传递相关公司信息,减轻逆向选择问题;后者假设利益关系人依据财务信息作为决策,但利益关系人不具备有甄别财务报表公允、真实的能力,从而聘任审计师做出鉴证和报告。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是从利益相关者的风险转移角度来探究审计需求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信息使用者需要通过某种机制来降低投资风险,认为审计有助于降低财务信息风险并且更加强调审计的风险转移。

二、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十七世纪初到十八世纪欧洲大量移民来到美国,美国殖民地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但两权分立只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只有委托代理关系并不一定形成对审计的需求。当委托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与代理人签订严密的契约以及对代理人实施严格监督来限制其行为形成代理成本,而独立审计成本低于其他代理成本,委托人才会对审计产生需求。

起初美国的审计师均来自于审计行业成熟的英国,美国公司所有者一般都会运用独立审计方式监督和限制代理人的行为。随着美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股份公司普遍采取由股东大会委托职业经理人管理经营公司。而与之相匹配的是股东对审计需求的增多,从事独立审计的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增多,注册会计师行业逐渐壮大。通过分析,美国审计市场的发展以及独立审计的需求是一种自发性的社会需求。

与美国不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后因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存在私人所有,所以没有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不会产生委托代理关系,也就没有独立审计需求,以至于独立审计行业停滞。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引进外资为了解决遇到合营企业资本确定、利润分配和税收等问题,才恢复独立审计。由此产生的委托人是中外双方股东,代理人是被委托人聘任的管理者,中外股东委托独立审计师对管理者行为进行鉴证。中国的独立审计需求不是来自于社会需求,而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中外合营企业的问题而产生的审计需求,是一种政府经济改革、解决现实问题的需求。由于中美的独立审计需求不同,导致了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方向,而中国则是政府推动式发展方向。

三、信息理论分析

在二百多年的美国资本证券市场历史发展过程中,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股票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带来了严重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使得社会产生对独立审计的需求。例如, 1933年《证券法》颁布之前,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大多数公司的财务报表已经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1926年82%的纽约证交所上市公司都拥有自己的注册会计师,其中79%接受第三方独立审计。这证明了美国对独立审计需求是在法定审计前就普遍存在,美国政府对其管理是放任于独立审计市场的行业自治。

中国的独立审计市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企业与投资者信息的不对称,所以不存在社会对独立审计的需求。改革开放后,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政策推动下发展的,而中国起初对上市企业的法定审计就是对欧美国家的“复制”,上市审计是迎合法定要求和证监会管制的产物,并不是向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所以作为独立审计的供给方注册会计师是为了满足非市场需求而产生发展的。

假设存在对独立审计的需求,那么我们也不能因此说明被审计的财务信息是真实公允的。因为审计的质量信息存在信息不对称,会出现审计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美国独立审计市场开始也是存在自身缺陷的,但是行业自身不断完善,事务所之间的优胜劣汰形成声誉机制,法律的不完备产生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虽然从自我管理体制转变成了由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监督的独立管制体制,但是行业自身发展始终来源于独立审计市场的需求,而政府只是场外监管者非主导者。

而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大多来自于政府推动,例如事务所的合并重组是政府对行业的“小、散、乱”和过度竞争时推动的。法律方面,注册会计师违法成本较低,且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来代替法律手段。可见,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力量薄弱,面对市场缺陷无法通过市场“无形的手”有效调节,也无法利用法律手段,所以只能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来解决。

四、保险理论分析

审计会降低信息不对称,但审计市场中参差不齐的审计质量会带来新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使用者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损失,当公司出现经营失败时会对注册会计师提出诉讼赔偿来弥补。

美国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以及集体诉讼等法律制度均允许被审计企业报表的报表使用者可以对注册会计师提出诉讼。例如1980年到1985年安达信支付了大约1.4亿美元的法庭和解费。美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减轻合伙人的诉讼压力曾采取公司制以及有限责任合伙,而有限责任合伙被延续到现在成为各国事务所效仿的事务所组织形式。

相比美国法律的严苛,中国虽然在《证券法》、《公司法》以及《注册会计师法》都规定注册会计师违规需要承担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但相关信息使用者通过法律诉讼获得损失补偿,因为在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方面缺乏配套法律制度支撑,投资者也可能会因行政处罚滞后而导致赔偿受阻。中国目前关于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制度方面无法保证审计质量以及无法保护投资者利益,也就不存在保险理论下的独立审计需求,法律的不完备暂时只能由行政手段进行填补。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转变也并非来自于诉讼压力和行业自利行为,从事业单位制有限责任制再到现在政府部门推动的特殊普通合伙制,都是由政府强制行政手段来填补法律缺失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先天缺陷。

五、总结

通过对中美两国独立审计需求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在美国尽管美国政府在审计市场出现问题或相关法律不完备时进行干预或控制,但是美国的独立审计市场发展主要依靠社会对审计的需求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力量不断完善和进步的。可见,美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是以独立审计市场需求为主导,行业的良性发展建立在以法律为保障的市场以及间接管理和场外监督的政府管理体制。

相比美国,中国独立审计市场缺乏审计需求,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是产生于自下而上的市场需求,而是政府在体制改革下强制性推动发展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尽管中国独立审计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但自身需求受限于根深蒂固的政府行政权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应进一步简政放权,通过间接管理和监督来完善独立审计市场环境,从根本上发挥独立审计市场主导能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仲藜.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发展若干重大事件的回顾[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0)

[2]陈毓圭.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EB/OL].

[3]文硕.世界审计史[M].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0)

独立审计责任 篇4

一、《若干规定》的立法创新

(一) 明确“第三人”的法律责任是侵权责任

《若干规定》第5条明确审计业务的法律责任性质是侵权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是补充责任, 当独立审计存在与被审计单位恶意串通和推定有恶意审计的情形下承担连带责任是例外。《若干规定》第6条确定过失构成侵权, 应承担不实范围内的有限补充责任, 对独立审计以补充责任的法理依据在于以下两点:其一, 被审计单位是信息源的控制人, 最了解影响投资人投资决定或证券价格的信息。其二, 提供不实的审计报告与被审计单位等其他责任主体并无联络, 不构成共同侵权, 可能成立“数个侵权行为偶然竞合”而产生的补充责任。

(二) 承认独立审计准则部门规章的法律地位

《若干规定》第2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法律法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拟定并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后施行的执业准则和规则以及诚信公允的原则, 出具的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审计业务报告, 应认定为不实报告, 并且在第6条中明确其为独立审计是否过失的法律依据之一。《注册会计师法》第21条第1款“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 必须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 第2款“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报告时, 不得有下列行为……”, 第3款“对委托人有前款所列行为, 注册会计师按照执业准则、规则应当知道的, 适用前款规定”, 以及第42条的“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规定, 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等规定中可看出, 判定会计师事务所过错的依据就是独立审计准则。因此, 《若干规定》中明确了独立审计准则部门规章的法律地位。

(三) 独立审计侵权案件的归责原则统一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强调过失比例责任和责任顺位

我国现行法律均将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责任视为侵权责任, 但没有明确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还是公平责任原则。《若干规定》将独立审计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首先遵循了独立审计的规律性特征, 由于审计本身固有的局限性, 注册会计师并不能保证已审财务报表不存在任何错报或漏报。而根据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 注册会计师对于已审会计报表也只能承担合理的保证责任。其次, 过错推定原则为各国之通例。从各国实践来看, 独立审计制度发展至今, 尚未有国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四) 独立审计侵权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采用倒置模式

在举证责任的分担上, 《若干规定》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因在审计业务活动中对外出具不实报告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 应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会计师事务所在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时,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与该案件相关的执业准则、规则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等。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详细列举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八种具体情况, 是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4条6项规定的进一步完善。而《若干规定》又是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进一步完善。

从经济学上看, 举证责任倒置包含一个“非对称信息 (asymmetric information) ”理论, 注册会计师与第三人 (公众投资者) 相比, 在信息披露中处于相对主动的专业技术优势地位, 公众投资者只是被动地了解、接纳公开信息, 会计师是否有过错难以充分举证。所以, 对注册会计师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过错原则符合诉讼中的举证距离原理, 也有利于保护公众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从法学意义上看, 举证责任倒置是平衡特殊侵权方式下双方当事人利益的需要, 是相对于民事诉讼“谁主张, 谁举证”的原则而设立的, 这是基于现代法制的正义和公平对传统举证规则的补充、更正。正确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 体现司法的公正与效率。

二、《若干规定》的谨慎理解

(一) 独立审计民事责任顺位及责任有限性

《若干规定》第10条确定了被审计单位、出资人及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赔偿责任顺位。一是应先由被审计单位赔偿利害关系人的损失;二是若被审计单位的出资人虚假出资、不实出资或者抽逃出资, 事后未补足, 且依法强制执行被审计单位财产后仍不足以赔偿损失的, 出资人应在虚假出资、不实出资或者抽逃出资数额范围内向利害关系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三是对被审计单位、出资人的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仍不足赔偿损失的, 由会计师事务所在其不实审计金额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存在多个利害关系人且损失总额大于不实审计金额时, 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赔偿责任应采取参与分配制度, 《民诉意见》及《执行规定》对参与分配提出申请的依据规定不同。

(二) 过错推定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的相对性

过错推定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相对性的产生原因是独立审计民事诉讼依然应当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诉讼规则, 举证责任倒置是特殊的规则, 并不是在所有的证据环节中都能适用。独立审计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具体有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 实行过错推定的相关审计行为。由已知审计报告、审计行为和因合理信赖或者使用该报告, 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易或者从事与被审计单位的股票、债券等有关的交易活动而遭受损失的因果关系来推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过错, 不要求原告来证明, 这一事实的举证责任由被告来承担, 被告主张会计师事务所应证明自己的审计行为遵循了相关的执业准则、规则并无过错, 有审计工作底稿等为证。第二, 审计报告真实性由被告会计师事务所举证, 审计报告真实的含义是必要审计程序正确充分, 这样高度专业的举证同实行过错推定的相关审计行为同样应由被告会计师事务所举证。第三, 关于因果关系推定的事实。由独立审计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 因审计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特殊的性质, 需要高度专业知识加以判断。因此, 原告只要证明报告是被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 损害事实客观存在即可。第四, 适用过错推定责任时, 受害人故意或重大过失引起损害的事实。是被告的免责减轻责任的条件。如果被告主张损害是由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引起的, 应由被告举证证明原告的故意或重大过失的事实,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证明成立则免其责, 证明不能或证明不足, 由其承担责任。

(三) 不实报告认定标准的谨慎性

《若干规定》明确了审计报告真实性标准是《独立审计准则》下的程序真实。一方面, “合理的保证责任”产生程序真实。根据审计成本效益理论,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 由委托人支付, 最终由社会公众承担的合理的审计费, 是降低委托代理风险的最经济的控制机制。“独立审计准则”的程序规定既是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生命线, 也是会计界和审计界防范职业法律风险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 程序真实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其一,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真实的相对性。其二, 现代审计理论和方法的固有局限性决定了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

(四) 利害关系人范围考量的科学性

关于利害关系人 (即第三人) 的范围问题, 在学界存在较大分歧, 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否包括所有第三人, 由此形成“已知第三人”和“可预见第三人”两种学说。若采取“可预见第三人标准”, 则意味着以公众投资人的保护和会计师执业行为质量的改进为主要政策考量, 容易忽视第三人采取自我保护措施的差别以及第三人范围的扩大化导致的诉讼急剧增加的后果。确定第三人的范围, 用公平原则来分担损失需要考量三个重要因素:其一, 利害关系人损失产生的真正原因是被审计单位内部存在的错弊或欺诈或经营失败。其二, 事务所的执业过错在于其在进行审计活动时, 没有及时发现或者披露这些错弊或欺诈或失败等问题。其三, 利害关系人的过错问题是利害关系人明知或在损失的造成方面存在重大过失, 那么应免除或者相应地减轻事务所的责任份额。

三、《若干规定》的疑惑与不足

(一) 否定审计报告用途合理限制的正当性

《若干规定》第2条解释利害关系人时强调利害关系人对审计报告信赖或者使用的合理性, 要求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应合理预见可能的报告使用人及报告用途。报告用途决定审计目的与目标, 决定所实施的必要审计程序, 进而决定审计报告真实性。企业申请银行贷款的报表审计主要审计企业的长期或短期的偿债能力。从报告用途与报告真实的相关性出发, 审视《若干规定》第9条, 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报表审计若在报告中注明“本报告仅供年检使用”、“本报告仅供工商登记使用”, 但《若干规定》加进“等类似内容”, 作了扩大而绝对性解释。事实上, 审计报告存在客观上的合理使用需要, 不同报告的合理使用的具体范围具有差异性, 司法解释基于审计报告用途合理限制的正当性, 应允许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报告做合理限制, 引导利害关系人对审计报告合理信赖或者科学使用, 保证会计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 未明确界定审计业务范畴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也称新审计准则体系。它取代了1995年所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 将注册会计师业务分为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两大类, 并分别针对两类业务制定不同的业务规范, 鉴证业务准则又包含审计、审阅与其他鉴证业务准则, 审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指代, 广义审计泛指所有的注册会计师业务, 鉴证是审计的下位概念;狭义审计仅限于财务报表审计, 鉴证是审计的上位概念。审阅业务准则目前仅限于财务报表审阅, 通过实施审阅程序, 包括询问公司有关人员和对财务数据实施分析程序, 提供有限的信息保证, 这种审阅没有实施审计程序, 因而不发表审计意见。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目前仅限于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 注册会计师不应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结果能否实现发表意见。当对管理层采用的假设的合理性发表意见时, 注册会计师仅提供有限保证而非合理保证。财务报表审计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 新审计准则体系使用了鉴证概念, 而鉴证包含审计、审阅和审核等极易混淆的业务, 遵循的准则不同, 实施的程序不同, 保证程度不同。要求《若干规定》在解释初应限定审计业务的范围为财务报表的狭义审计。排除审阅和审核的法律责任的适用, 避免司法中法律适用的歧义。

(三) 缺乏过失大小操作性标准

《若干规定》第6条列举了应当认定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过失的几种具体情形, 但没有规定过失大小的认定标准, 使得本条的操作性不强。过失理论中有客观说, 主观说和主客观统一说三种学说。主观说认为过失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 或者虽然预见到了却轻信能够避免。客观说认为过失是行为人对其应尽的注意义务的违反。按主客观相统一的观点, 过失是行为人违反其应尽和能尽的注意义务的行为意志状态, 后一种说法较为合理。

从主客观相统一的过失观点出发, 过失大小的影响因素有:违反执业准则、规则中规定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的程度, 如在没有执行函证程序、函证程序失去控制, 或实施函证程序不够充分三种过失中, 过失程度是由重到轻的;审计报告的虚假程度, 即违反执业准则、规则得出的不实审计结论与遵循执业准则、规则得出的真实审计结论的差距大小及其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重要性。差距越大,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越重要, 过失就越大;相反, 过失就越小;注册会计师能尽而未尽的职业谨慎或注意义务的程度。比如, 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加幅度超常增长, 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这是错误和舞弊的迹象, 应当引起职业怀疑, 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予以证实或排除。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王利明:《民商法研究》 (第1辑) ,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独立审计责任 篇5

[摘 要] 通过历史事件分析影响审计委托关系下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包括独立董事不独立,股权分散,监事会作用被忽视等。并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审计模式、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约束审计委托双方行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等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审计;独立性;委托

doi:10.3969 / j.issn.16730194(2015)07-0066-03

案例分析

史上的新疆屯河事件、伊利股份事件以及乐山电力事件,都反映出独立董事的意见和建议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独立董事处于夹在局内与局外之间的尴尬局面,履行职责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压力。要让独立董事保持独立性来发表意见,只能使他们陷入被动局面,最终以被罢免出局而收场。一方面,独立董事是外部董事,本身也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制约,只能通过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查出报表中的阴暗。然而,上市公司“编织”“漂亮报表”的人士同样十分专业,并有更充裕的时间精心“粉饰”,专业的独立董事也容易遭到瞒骗。另一方面,独立董事虽有外聘中介调查的权利,可上市公司同样有办法让你“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通过案例分析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原因

以上事件一方面说明了有一批独立董事已经不甘继续被当作花瓶,开始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但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目前独立董事所处的两难状态。在目前管理层控制整个公司的现状下,独立董事既做不了“包青天”,“诸葛亮”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并且独立董事以他的亲身经历再一次验证了这一观点。在美国也曾经因为安然事件,质疑过独立董事制度,但是中国的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却认为独立董事制度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

2.1 独立董事不独立

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具有的特征是“一股独大”,大股东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公司的事情大多是大股东一个人说了算,也就是控股股东控制全局,其他小股东只能顺从,更不用说独立董事了,其发表的意见与建议没有什么分量,其肩负的防止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防止内部人损害外部人利益的重任也很难成功实现。据调查,就影响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因素来看,有99.2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独立董事受制于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有0.76%的上市公司认为独立董事参与公司事务的时间、精力有限。

被审计企业成为委托注册会计师的衣食父母,从2012年北京地区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师服务收入构成以审计业务为主(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验资三大部分),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入占比超过78.94%,其他非审计收入比重相对较小,仅占11.06%。注册会计师迫于种种压力,做出某些不恰当的让步(如图1)。

我国国家占控股地位,但是国家难以切实履行所有者职能,因此国家必须选拔一批虚拟的所有者代替国家充当国家董事。于是被审计人通过做假账等手段粉饰财务报表,为了掩盖事实而利用所掌握的审计委托权寻找或者强迫审计师为其出具一份标准无保留意见。

2.2 股权分散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股权分散,广大的中小股东分散在全国各地。中小股东不太关心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公司的监督的需求也相对较弱。即使有动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广大中小股东也要考虑参与公司事务的代价。如果,参加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机会成本大于其心理预期,或者预期收益不太明朗,这些中小股东本身就是利益的驱使者,他就会放弃自己的权利不去参加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的事务。所以,管理层就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选聘以及相关费用的高低,股东大会就成了摆设。

目前一般都是大股东聘请独立董事或推荐独立董事候选人,独立董事很难在董事会的决策中代表中小股东的立场,发挥监督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津贴最高一年48万元,最少的也有2万元,而且近来独立董事津贴高涨,原来给的比较低的上市公司也纷纷提高了独立董事的津贴,普遍达到了5万元的水平。

2.3 内部人控制现象

余世维在其“成功经理人讲座”中曾经有个形象的说法:中国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习惯是“一把手”对公司的大事小事都十分关心,要是今天一天没有下属向“一把手”汇报公司的事情,他心里会不踏实,“是不是这帮小子把我架空了,企图搞政变?”正是这种习惯在作怪,“一把手”们始终牢牢控制着手里的权柄,以至于有的公司出现离开现任“一把手”,别人就玩不转的现象。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公司几乎成了“一把手”的王国,他们完全掌握了生杀大权。

如图2所示,图中虚线部分就是当前的内部人控制。在一股独大、中小股东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与公司的经营层重合的相关度相对较高,而且监事会受控于管理层。所以,董事会与经理层则组成了内部人控制核心团体。

2.4 监事会作用被忽视

公司的监事会由大股东内部选派或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同样处于大股东的制约之下,董事、监事、经理利益一致,使监事会独立性尽失、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形下,监事会对审计委托关系的改善作用显得非常有限。另外,我国对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规定存在相似甚至重叠,监督机构的具体职能与其组织地位不相匹配,明显不利于其监督职责的有效发挥。

再者独立董事与这些公司相隔甚远,加之时间有限,有时连董事会都不能参加,只好委托别人代为投票,这也不是个别现象。据一项调查发现,在聘请了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中,只有47.99%的公司聘请了财会专业的董事,独立董事居住地与公司注册所在地一致的比率仅为0.58%。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独立董事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中占据最末位,比例为37.69%。因此,许多独立董事无法得到管理当局积极的配合,无力维护中小股东权益,最后选择辞去独立董事的职务。

我们知道,审计委员会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是相伴而生的,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良性发展是建立在独立董事制度基础之上的。目前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实行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主要是独立董事难以发挥其独立监督职能,原因在于我国内部人控制严重,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权实际上仍由管理当局控制,独立董事只是参与表决,实质上起不到大的作用。而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发挥作用的前提,鉴于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执行中并不成功,笔者有理由相信审计委员会制度也很可能有名无实。另外,缺乏充分的实质上的效果。虽然许多发生会计舞弊事件的国外大公司拥有绝对多数的独立董事,但仍然没有阻止会计做假的发生。对策和建议

3.1 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审计委托模式

古典审计委托模式在现实的公司治理机制中失效,国内外许多学者也都意识到现行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的弊端,并对这一审计委托模式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1)由证监会行使审计委托权。由证监会行使委托聘任权优点在于:首先由证监会执行审计聘任权隔离开了管理当局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直接的聘用关系,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对象之间在委托关系上的直接接触,剥夺了管理当局要挟注册会计师的主要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发生舞弊的可能;其次,通过证监会对业务委托和审计费用的支付,可以引导审计市场的公平有效竞争,制止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拉拢客户而在审计费用以及审计质量上做出让步;最后由证监会聘请外部审计师,能够有效避免内部人控制和操纵,不仅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而且也保护了小股东的权益。

(2)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原先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直线形的审计委托关系被变更为上市公司、保险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三者间的三角形间接审计委托关系(如图3所示)。但是在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下,保险公司承担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失实的责任,而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没有动力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起不到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不可能长久存在。

(3)股东信托机构行使审计委托权。在国外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状况下,股东信托机构也许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股东信托机构的成员与公司没有利益冲突,代表着股东的利益,相应的提高了审计的独立性。但是在我国存在着极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严重,许多事情都由控股股东说了算,若股东信托机构的成员由股东选出,实质上还是由控股股东选择决定,为控股股东的利益服务,两者之间仍然不是独立的,归根结底审计聘任权还是由管理当局掌握。

(4)公共管理机构行使审计委托权。以上几种创新的审计委托模式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考虑由完全独立于企业的第四方担当审计委托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决审计独立性的新的思路。笔者也同意这个观点,就是由独立于企业的第四方来执行审计委托权更能提高审计独立性。由第四方来委托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股独大、股权分散等所致的内部人控制局面,使包括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内的对经营者的监督权得以落到实处。具体可以用图4表示出第四方的职责与所处的位置。

3.2 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我国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情况不同于美英国家,在内部人控制如此严重的情形下,要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另外,要使独立董事真正独立,必须切断独立董事与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非审计业务应是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收入来源,也就是相关业务将代替审计业务处于主要地位,转向盈利能力强、风险小非审计服务业务。例如,会计师事务所应主要承担其他管理咨询、会计与簿记服务和税务服务等,包括承担代理纳税申报,代理记账,提供会计咨询和税务咨询以及管理咨询,培训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等业务。

3.3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约束审计委托双方行为

当前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拥有审计委托权,若管理当局不满意审计师为其出具的审计意见,则其就会以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来惩罚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威胁确实会使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做出让步,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加强变更事务所的信息披露,约束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随意性行为。另外,不真实、不合法的审计报告,通常是在上市公司的授意、利诱下造成的,如果不能通过法律手段对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产生威慑力,将会加剧审计委托关系的失衡,审计独立性会受到更大影响。因此,由上市公司与审计方共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双方的审计合谋行为,缓解审计委托关系的失衡。

3.4 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要注重引导中小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理念,提高其分析市场信息能力。具体来说,首先,对大股东的有效投票权做出限制,如在表决中的股东回避制度。该制度是指在投票表决中如果某股东是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中的关联方,基于公平交易的原则,关联方股东应当在表决时放弃投票权,由其他非关联方股东进行投票表决。其次,完善最终委托人的权益保护机制,使最终委托人的约束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梁志强.审计独立性的选择:实质重于形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4).[2]郝振平,钱苹.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审计独立性[J].审计研究,2001(3).[3]葛家澍,黄世忠.安然事件的反思――对安然公司会计审计问题的剖析

独立学院内部审计探析 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学院;内部控制

一、独立学院与内部审计简介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与社会资本互相结合形成的本科层次的新机制、新模式高等教育机构。他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教学和财务管理。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二、独立学院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独立学院联合办学性质要求内部审计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与社会资本两方互相结合形成,为维护投资各方的利益,需要开展内部审计,不仅使双方能完整、系统、真实、准确地了解独立学院的资产、盈利情况等,而且还为投资各方过去的投资业绩情况及下一步行动提供决策依据或参考。

(二)加强独立学院内部管理

独立学院发展壮大,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之相适应。学院是否健康发展,财务管理制度是否有效实施,财务工作是否规范,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就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对于不仅能规范学院的财务工作,提高学院的财务管理水平,而且能解决学院的资金需求,肃清不法行为,理顺各方关系,为学院健康、长久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内部审计在独立学院中的应用

(一)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过程

主要目的包括: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规的遵循性;资产的安全性:资源使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为经营和计划所确定的目的和目标完成情况。而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等,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针对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改善组织内部经营状况,确保在低风险、低成本下达到组织拟定的经济目标。

2.货币资金

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不相容的岗位应当分离,对货币资金的收支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具体如下:

(1)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收付业务。首先,应当向审批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其次,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后,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合法、齐备,经费归集是否正确,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是否妥当等。最后,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并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2)应当加强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现金的开支范围,不得坐支,不得私设“小金库”,定期对现金进行盘点;同时,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月末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

(3)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加强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的管理,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同时,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3.实物资产

实物资产主要进行财产保全控制。财产保全控制要求单位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4.工程项目

建立规范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招投标、质量管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防范决策失误及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二)财务收支审计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收入是其开展一切工作的的资金保障与后盾,所以必须加强收入管理,所有的收入由财务部门统一收取。独立学院收入主要为学费收入、租金收入及其他创新收入等,应遵循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分类核算,根据核定的收费标准和相关的政策,加强收入管理,避免或减少坏账损失。在审计时,应充分关注其收费依据、测算其应收、已收和欠收等相关数据,同时,从外部环境或校内各单位入手,充分调查、了解其是否有未入账收入的存在等。

(三)投资、筹资审计

因学校收费时间的特殊性,故独立学院在9月或某个月份会有大量的资金,根据独立法学院收入数额大时间集中的特点,独立学院可进行适当的投资。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应对投资项目进行调查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确定投资规模、方式等,因此,在审计时,应关注其投资项目立项、审批资料是否齐全,测算其投资报酬率是否达到预定的水平等。

(四)专项审计

1.科研项目审计

科研成果对于高校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在众多高校中独树一帜,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必须要有瞩目的科研成果。相应的,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同时,在监管方面也很薄弱,独立学院更是如此。

2.经济责任审计

对独立学院领导在任职期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可以肯定领导的业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出领导在任职过程中的问题,以便改进,进而促进独立学院整体的发展。对独立学院领导在离职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样的,一方面也是对领导在过去任职中业绩的肯定或者否定;另一方面,也是与下一届领导之间进行交接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水英.浅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J].公用事业财会,2008(2)

[2]谢祥涛,杨东.探析审计质量控制之我见[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1)

[3]王杭.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与世界,2011(9)

[4]田大琼.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11(9)

[5]王俊华.高校内部审计改革思路 [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作者简介:

基于审计关系透视审计独立性 篇7

1、理想的审计关系

审计关系是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和审计人三方之间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他们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架构, 从而也构成了传统审计活动牢固的基础。

审计市场上形成审计关系的过程是:审计委托人产生审计需求, 引发审计行为;审计人产生审计供给, 实施审计行为;被审计人接受审计, 提供审计行为对象。理论上均衡的、合理的审计关系应该是审计人 (注册会计师) 接受审计委托人 (所有者) 的委托对被审计人 (经营管理者) 进行审计, 并向审计委托人报告工作和收取费用。此时, 审计委托人是现实的,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独立于被审计人, 从而避开了经营者对注册会计师的控制。

2、失衡的审计关系

在我国目前的审计关系中, 上述图1中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已失衡, 变为经营管理者与注册会计师两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失衡的审计关系可以描述为:财产所有者 (审计委托人) 委托经营管理者 (被审计人) 经营管理其财产, 经营管理者委托注册会计师 (审计人) 进行审计, 注册会计师再将审计结果汇报给被审单位经营管理者, 最终由经营管理者将审计报告和财务报告提交给财产所有者。在整个审计活动中完全忽略了审计人和真实的审计委托人——财产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被审计对象变成了实质上的审计委托人, 出现了管理当局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己的情况。这种直线型的失衡结构严重背离了审计的本质, 使审计关系被扭曲。

二、审计独立性面临的窘境

失衡的审计关系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造成了很大影响, 表现在:

1、注册会计师在经济利益上依赖于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选择聘请哪个事务所来进行审计, 由于其在审计业务交易中属于买者, 处于主动地位, 使得注册会计师处于被动地位, 由此便会使其独立性受到影响。

2、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容易形成恶性竞争,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受到影响。现在的事务所为数众多, 由于其都属于审计业务这个交易的卖方, 有可能为了招揽生意而造成恶性竞争, 过度的市场竞争将会使审计市场的竞争结构和手段变得复杂, 审计机构和专业人员可能用不正当的手段争取客户, 在独立性方面做出让步。

3、有时注册会计师的行为虽然违反审计的独立性, 但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 也不会给任何一方造成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的行为也表现为一种道德窘境。要不要放弃这样的业务对注册会计师而言也是一种两难选择。

三、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建议

由于审计市场中三方关系人的失衡与错位, 导致了审计独立性受到威胁。因此, 要从根本上矫正这种失衡的审计关系, 保持审计独立性, 就必须将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力从企业管理当局手中转移到一个专门的机构手中, 把这个机构称为审计第四方关系人。

问题的关键在于该如何选择这样一个第四方关系人, 我认为应该由商业保险公司来承担审计第四方关系人的角色。这需要引入财务报告保险制度, 由上市公司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财务报告保险, 一旦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作假, 就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商业保险公司为降低其经营风险, 势必要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严格、公正的审计, 注册会计师不再与上市公司管理层存在经济利益关系, 公正执业将不再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保险中, 投保人为上市公司, 被保险人是上市公司的全体股东, 保险人是商业保险公司, 保险范围是财务报告, 保险责任是上市公司董事会在财务报告上的过失行为。

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审计第四方关系人的角色是比较现实的选择。通过保险公司作为中介, 所有者聘请注册会计师对经营者进行审计的关系得以理顺, 给注册会计师执业创造了独立和勤勉尽责的环境;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又给上市公司设了一道“门槛”;相应信息披露进一步扼制了上市公司的造假可能, 这一道又一道防线, 可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到最小程度, 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市公司造假之后的资产不足以赔偿投资者损失的问题。而且, 在现实中推行这套制度的难度并不高, 只需作适当宣传, 形成“购买财务报告保险”的氛围, 上市公司就会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购买这种保险。

参考文献

[1]张前:《我国独立审计市场失灵的原因探析》, 《审计月刊》, 2005年第9期。

独立审计责任 篇8

2001年8月, 《财经》杂志发表“银广厦陷阱”一文, 直言不讳地指出银广厦公司虚构财务报表, 专家意见认为, 天津广厦出口德国诚信贸易公司的为“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此时, “银广厦”事件开始浮出水面。经证监会立案稽查, 银广厦公司自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利润77, 156.70万元。至此, 银广厦2000年全年涨幅高居深沪两市第二, 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的神话戛然而止。

银广厦倒台后, 素来享有“经济警察”美誉的注册会计师的信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1999和2000年, 当时可以列入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前五强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连续两年为银广厦公司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银广厦造假案披露后, 财政部吊销了中天勤事务所和有关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 两名签字注册会计师也受到了刑事处罚。尽管中天勤和签字会计师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但是在银广厦触目惊醒的造价数字背后, 人们不禁想问:为什么身为专业人士的注册会计师对银广厦连续两年含有大量虚假信息的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在其中是否丧失了独立性和风险意识?如果是, 他们为什么敢冒如此大的风险?

二、文献回顾

银广厦事件东窗事发后, 相关文献从理论和实务层面都做了思考。张连起 (2 001) 认为, 在实务中, 许多注册会计师把工作底稿做得工整而全面, 但实质上重要的风险领域却有意无意地被放弃了。刘冬荣和刘迈成 (2002) 通过理论分析发现, 在银广厦案中, 中天勤之所以为了自身利益而丧失其独立性, 一方面是由于中天勤的职业道德出现了缺失, 另一方面却表明审计中独立性的缺失。

2006年2月, 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修改的48个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由财政部发布, 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基于制度背景, 有学者再次回顾银广厦审计失败中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问题, 朱萍 (2007) 认为银广厦事件和其他大案一起促使注册会计师更新审计职业理念, 推行风险导向审计, 从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

考虑到从银广厦事件至今,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在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尽管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在当时制度基础审计的方法是无效的, 或者忽略了审计失败案中的人为因素 (张连起, 2001) ,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审计准则与职业道德守则中完善的内容来再次分析导致中天勤审计失败的原因, 并且加深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作用、框架体系和各项具体业务准则核心要求的理解。

三、理论分析与讨论

1、回顾:

第一批独立审计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包括独立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和后续教育准则四个组成部分。第一批独立审计准则于1996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为配合独立审计准则, 中注协于1996年12月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2002年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 具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原则 (包括独立、客观、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 保密, 职业行为, 技术准则等) , 二是具体要求 (包括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保密、收费与佣金、与执行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接任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 以及广告、业务招揽和宣传等) 。从时间上看, 指导意见的颁布是在银广厦事件之后, 从内容上看, 指导意见对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2、2006年:

完善准则框架、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理念。2006年2月新审计准则较老的独立审计准则有两个较明显的变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准则的框架体系, 二是强化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在准则框架体系方面, 2006年以前, 独立审计准则包括: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职业规范指南和职业道德准则。而2006年新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将审计准则体系进行了调整。它包括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以及质量控制准则。其中, 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又包括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概念框架体系在完善后对业务界定更加清晰, 区分了审计等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和代编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执行商业程序等不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 并对这两类业务分别做了明确的规定。

在银广厦事件中, 中天勤事务所在负责银广厦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同时也为其提供相关的财务咨询服务,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发生了利益联系, 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进而影响审计质量, 这正是导致中天勤审计失败的原因之一。新准则的完善有效地限制了同时提供审计和咨询服务, 保证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另一方面, 新准则强化了风险审计理念。原有的审计准则是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式基础上, 主要的缺陷在于注册会计师往往忽视兼顾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面临的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的日趋复杂,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压力, 以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等, 都会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而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固化了风险评估程序, 真正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在银广厦事件中, 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的判断存在明显不足, 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未有效执行分析性测试程序, 轻信银广厦鼓吹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 没有发现或报告2000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而生产用电的电费却反而降低的情况;二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谨慎, 由于众多从中央到地方领导人视察而高估银广厦的实力, 加之对老客户的“信任”使风险被抛诸脑后, 表面上都执行了独立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 可实际上所收集的证据根本不能达到“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的目标。新准则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 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 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有效地提高了注册会计师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能力。

3、2009年:

继续强调独立性。2009年初开始, 考虑到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全面趋同, 财政部再次组织审计准则的修订工作, 并已先后分四批发布了公开征求意见稿。同时, 2010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中注协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 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更高要求。2010年最新的职业道德守则的主要特点是继续强调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问题并且为解决职业道德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在新的职业道德守则中提出了职业道德概念框架, 用来提供解决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独立性方面, 影响审计人员的因素包括自身利益、自我评价、过度推介、密切关系和外在压力。在银广厦事件中, 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银广厦的高科技概念、西部开发概念和众多从中央到地方领导人视察是影响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外在压力;二是中天勤同时给老客户银广厦提供审计业务和咨询服务属于需要自我评价考虑的情形。根据新职业道德守则的指导, 注册会计师应当识别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不利影响, 评价不利影响的严重程度, 必要时采取防范措施消除不利影响或将其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在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方面, 除了注册会计师应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外, 还特别指明注册会计师在必要时应当使客户以及业务报告的使用者了解专业服务的固有局限性, 这一规定可以帮助提高审计的信息含量, 控制像银广厦事件中由于对高新技术知之甚少而造成的审计过失进而影响投资者判断的情况。

四、结论与启示

独立审计责任 篇9

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 通过对客观的审计事项的识别和比较, 并对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进行断定或选择, 为最终审计意见提供基础和依据。审计判断的内容既包括审计事项判断, 也包括审计人员的自身行为, 审计判断的结果是一种估计。审计判断的主体是审计人员, 审计判断的事项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其本质是专业的思维过程和最终形成的专业意见。审计判断具有以下特征:

(一) 较强的主观性

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凭借自身知识和经验所作的判断, 同时它也是一种思维形式。这决定了审计判断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反映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 乃至性格、偏好和特定心态等个人因素都会被反映到审计判断中。

(二) 具有一定风险性

审计判断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审计人员判断的非程序性、判断过程和内容的复杂性、判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环境信息的影响, 使审计人员作出完全正确的审计结论几乎变得不可能,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审计判断的能力, 判断能力较低必然会造成审计结论的偏差或错误。

(三) 审计环境影响审计判断

审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完成的, 审计活动时的周围相关情况和条件统称为审计环境。事实上, 审计环境的演进直接产生和发展了审计判断, 并使审计判断在审计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审计环境的发展对审计判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独立审计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影响审计判断的影响很多, 既包括审计人员的自身的因素, 审计任务的因素, 也包括审计环境的影响。独立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 审计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结构复杂的体系, 是指在一定时空状况下, 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实施审计时所面临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之和, 主要包括审计外部环境, 审计自身环境和审计客体环境。

(一) 独立审计外部环境

1. 经济环境。

独立审计的经济环境是指一定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经济活动及其发展水平、运行机制等对于独立审计工作绩效的客观要求。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 判定独立审计质量的基本标准是相同的, 但是, 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 对于独立审计判断质量的具体要求又是不同的。

2. 政治环境。

独立审计的政治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下, 一个国家的政党或集团在实施治理国家的措施中, 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对独立审计这种经济监督活动的地位的确认程度。它不仅是独立审计工作的基础, 而且还决定着独立审计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在我国, 民间审计 (独立审计) 属于自由职业, 国家不直接加以干预。但由于历史原因, 独立审计仍有可能依附于政治权力机构, 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不能成为真正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法人主体。另外, 国家的政治稳定与否也直接影响审计事业的发展。

3. 法律环境。

独立审计的法律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所制定的法律规范对于独立审计工作的干预指导程度和对进行独立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自身权益的保障程度。

(1) 法律法规的完备性对审计判断的影响。现代审计的基本要求是依法审计, 法律、法的健全程度对于审计人员做出高质量的审计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反之, 如果法律缺陷就会提高了审计判断的难度。审计判断应依照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进行, 因此, 两种准则的完善程度都对提高审计判断质量至关重要。但是会计准则、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完善, 及其不断地被修订, 给会计人员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从而给审计人员带来了一定审计判断的难度。

(2) 社会审计法规观念对审计判断的影响。整个社会法制观念的强弱同样对审计判断产生影响。企业、投资者及公众对审计法律地位的清晰共识有助于为审计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公正的审计判断环境, 有利于产生高质的审计判断。我国公民的法律观念正在逐步得以加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当前社会各界审计法律观念意识仍然不够强, 审计界亦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风气, 一些审计人员出于利益考虑或受逼于竞争压力, 做出了不恰当的审计判断。

4. 科技环境。

独立审计的科技环境是指一定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技术手段对于独立审计操作技能和独立审计内容的影响。独立审计是一种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 并且有很强的技术性, 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科技知识。随着审计手段的不断创新, 不但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也提高了审计判断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审计方法的日新月异, 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二) 独立审计自身环境

1. 审计人员自身条件。

审计人员自身条件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心理、职业道德、思维方式等自身因素。大量研究发现, 有经验的审计师与新手之间无论是在知识结构、知识的组织方式方面, 还是判断绩效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在分析性复杂任务中, 有经验者的判断绩效要好于新手。此如果审计专家不但掌握审计领域的知识, 还理解被审计对象所处行业的知识, 无疑会提高所作出审计判断的质量。此外, 审计人员的个人道德、职业道德和审计判断密切相关, 存在问题的审计人员一般是很难做出令人信服的审计判断。

2.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独立就是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 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不应当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影响, 保持客观、公正的审计态度。但在实际审计活动中, 审计人员由于受自身利益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影响、威迫利诱的影响以及不恰当地降低必要审计成本等因素, 较难保持应有的独立,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审计判断的客观、公正。

(三) 独立审计客体环境

1. 被审计单位的任务复杂性。

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方式、机构管理体制、经营范围和管理职能、会计核算方法以及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情况等复杂程度也会影响审计人员做出判断的准确性。

2. 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模式与风格。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管理风格是重视内部管理和内外部审计的作用, 他们会建立一套严密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一方面这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判断的准确率;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的意识较强, 能够正确理解与看待审计, 并给以支持, 这将有助于审计判断质量的提高。

三、改善独立审计环境, 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审计判断的质量很大程度受独立审计环境的制约, 因此应该改善独立环境, 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一) 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 提高审计判断能力

一方面, 加强审计判断培训, 审计人员不但要掌握基础的审计专业知识, 还需要不段接受后续教育, 提高职业水平, 提过培训学习审计判断的成功经验和技巧。同时加强法制教育, 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 保证审计人员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判断。

(二)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审计法律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进一步发展, 需要有健全的法制来加以保障。独立审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中介活动, 尽管当前《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都明确了企业和注册会计师双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对已有的法律法规应做到有法必依并不断完善。对不同部门指定的法规中相互冲突的地方。要进行修正。对实际执行中无法进行具体操作的法律法规要加以完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还要考虑国际惯例。

(三)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

虽然我国关于会计、审计的法律不断健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当前社会各界审计法律观念意识仍然不够强。一些审计人员出于利益考虑或受逼于竞争压力, 做出了不恰当的审计判断。企业、投资单位对审计认识不足, 没有按照法律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 对审计工作配合不足, 影响审计判断的质量。因此应该加强法制教育, 加强社会各界对于审计法律观念的认识, 有助于社会审计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有助于提高审计判断的公正性和质量。

(四) 确保审计人员进行独立审计时的独立性

要有一个不受干扰能独立进行独立审计执业的条件, 坚持独立性原则, 保证独立审计在执业过程中, 能独立思考, 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扰, 这是独立审计执业的灵魂。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是要解决当前还存在的某些“长官意志”、行政干预等情况, 而这种情况在一些按地区、按行业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 其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的情况相对得比较突出。因此, 必须建立一种不受干扰、公平竞争的机制。

摘要: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遵照一定的法律法规, 对审计事项进行识别和比较, 并对自身的行为所做的估计进行判断和选择。独立审计环境直接影响着审计判断, 本文分析了审计环境如何影响审计判断, 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审计判断质量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独立审计环境,审计判断,审计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杨瑾审计判断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西安金融》2007年第3期

【2】姚建民对我国独立审计环境的思考《经济视角》2006年第9期

【3】张继勋杨明增审计判断及其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年9月

浅谈内部审计外包与审计独立 篇10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作为一种新的审计形式, 成为了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但是随之而来的审计独立问题也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内部审计外包优越性的同时, 也存在着审计的风险和问题。如何对问题和弊端做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避免, 如何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 也是现在经济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内容即对内部审计外包和审计独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涵义和表现形式

(一) 内部审计外包的涵义

内部审计外包就是指将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委托给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来进行审计工作的执行, 也可以表现为委托给其他的专业人员实行。如果内部审计进行全部的外包时, 企业可以执行审计业务的监督职能, 同时做好企业领导管理层和委托机构的沟通协调工作。内部审计外包的实行, 目的在于使内部审计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而不是取消或者完全代替内部审计机构。

(二) 内部审计外包的表现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有多种表现形式。第一, 全部外包。内部审计的全部外包是指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审计服务机构进行审计外包的签约, 在企业内部不在有单独的审计机构的设立。审计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企业内部的全套审计服务工作。第二, 部分外包。内部审计的部分外包是指授权第三方一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比如将重要性的审计项目工作交由外界的专业人士或者机构来提供审计帮助。第三, 合作内审。合作内审就是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和外部聘请的审计人员合作进行内部审计工作。这种形式由内部的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工作组, 对一个统一的项目进行合作审计。两组人员对审计工作各有分工, 也各自承担不同的审计责任。第四, 审计管理咨询。审计管理咨询是指由专业的审计咨询机构对企业内部的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立和人员配置情况提供帮助和指导。内部审计外包的四种形式的使用由企业本身的特点来决定, 选择最适合的审计形式。

三、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分析

(一) 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分析

1、内部审计外包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所提高

因为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虽然在结构上是独立的, 但是因为其受企业领导管理层的控制和管理, 必然对其职能的执行有所牵制。管理层可能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或多或少, 或间接或直接的干预。而审计部门为了自己工作能够更好更顺利的进行和完成, 必然也会努力协调与领导层的关系, 受管理层的授意和牵制来进行审计工作。这样对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必然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削弱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的执行。如果把内部审计进行外包, 接受授权的单位本身是独立的, 与企业的管理层没有直接的联系, 不受管理层的控制, 审计结果相对能够更加规范和客观。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缺点也能大胆的指出, 帮助企业改正和完善, 是对企业更加负责的表现, 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能够大大提高。

2、内部审计外包可以使内部审计的质量有所提高

内部审计外包一般多委托正规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专门的审计服务机构。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经过正规的培训和学习, 具有专业的审计技术水平, 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合适的审计人员的配置。审计外包的工作人员主体大多具有国家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资格, 同时具备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具有较高专业的技术水平, 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使审计报告结果具有可信服的权威性。同时, 受委托的机构因为自身机构的知名度和信誉, 也会尽力为客户服务, 达到审计要求, 保证审计质量。

3、内部审计外包可以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降低审计的风险

内部审计外包的委托机构的咨询服务人员多是审计方面的专家, 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工作经验, 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合适的经营管理理念。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 并且给管理者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 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另外, 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相比较而言, 外部审计机构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更加具有职业素养, 知识专业性强, 覆盖面广, 对内部审计的风险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规避。

(二) 内部审计外包所带来的问题和风险分析

1、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独立性也有被破坏的可能

内部审计工作如果由企业本身的审计组织来进行, 会有独立性的漏洞, 但是如果由外部审计机构来进行审计工作, 其独立性也有被破坏的可能。审计外包主要对企业财务的公允性和合法性及其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关系到企业管理层包括股东和投资人的权益和经济利益。审计结果是否客观真实与审计机构的中立性和独立性具有直接的关系。当审计机构受其自身的利益和企业利益互相牵制的影响时, 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就较难保证了。近几年来我国审计舞弊案的发生, 也使外部审计机构工作的独立性得到了怀疑。

2、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主动性丧失, 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内部审计外包的委托机构工作人员的审计工作一般按合约规定进行, 在审计计划和审计工作量上会尽量的削减, 相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来讲缺乏工作的主动性。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工作具有灵活性, 工作范围也相对广泛。另外企业内部人员随时有进行审计服务的工作职责, 而外部审计人员只是短时间的驻扎, 只在合同的时间提供审计工作的服务, 缺乏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从人员培养来说, 审计外包会使内部审计部门得不到发展, 甚至会显得多余而被撤销。企业便更会加大对外部审计机构的依赖, 这样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无法建设出企业自有的审计队伍。长此以往, 必然会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削弱,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内部审计独立的内涵

由上述可以看出, 审计工作结果得出的客观性与否, 审计独立是重中之中。如果由审计外包转为内部审计, 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会有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和审计工作人员必须以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为基本准则, 对企业的经营和决策不予参与执行。审计的独立性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中, 严格杜绝影响审计客观性的利益状态存在。要求必须以事实为基础, 公平公正为原则, 具有中立性的工作状态。从而能够得出最客观, 最公正, 最科学的审计结果。对企业的财务和经验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建议, 以得出有效的结论和依据, 有利于企业经验的调整和决策的产生, 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内部审计外包的问题和审计风险的独立控制对策

(一) 切合实际, 选择合适的审计形式, 提高审计独立的重视度

企业要深入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和需求, 切合实际, 选择最合适的审计方式。不管是审计外包还是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工作, 一定要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在审计形式的选择上不盲目跟风, 不随波逐流, 把企业的真正审计要求放在首要位置。企业要想获得最科学最客观的审计结果, 以便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和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就一定要保证审计的独立性。领导层不能干涉和左右审计部门的工作, 更不能授意审计部门的审计侧重点, 不能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企业的整体发展。

(二) 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 完善财会和审计制度建设

将会计法规制度和财经法规相融通, 以审计法为基础, 制定具体的审计工作实施办法。严格进行风险控制。做到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企业内部对审计工作的人力资源配置和责任制定进行明确的说明, 同时注意审计外包风险的评估, 注重各方面的管理, 尽量做到对风险的最大规避。

(三)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内部审计外包和内部审计无论在审计内容还是在审计的目标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要加强审计人员的技能培训, 提高素质, 使外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同样都具有较高工作责任感和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的意识, 重视审计工作的风险性。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 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也是有效规避审计风险的方法之一。在审计队伍建设上, 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定期组织人员培训, 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多参加审计实践, 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力的结合, 建设专业知识过硬, 责任感强的审计工作队伍。

综上所述, 内部审计外包可以使内部审计工作更科学的开展, 有利于更好的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内部审计外包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寻找一些风险和问题。但是无论是内部审计外包, 还是企业内部自身机构进行审计工作, 都要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这样才能得到客观科学的审计结果, 从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 找出漏洞所在, 并为企业的下一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梦颖.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8;10

[2]傅黎瑛.内部审计外包中的独立性和决策标准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 2008;9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篇11

摘 要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理论和实务必须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受托经济责任需要内部审计拥有独立性,但当前的管理体制、机构和人员设置状况,法律环境、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等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国家对内部审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形势下,提出了几点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建议。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独立性 受托经济责任

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要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检验、监督、鉴证、咨询职能,首先取决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

受托经济责任是指受托者在经济上受托或受命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并向委托者负有定期报告履行职责状况和结果的责任。在财产所有权与财产经营管理权分离时,客观上存在着委托者对受托者进行经济监督的需要。“两权”分离所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奠定了内部审计独立地位的客观基础。

因此,内部审计主体必须具备必要的权力,才能保证其职能的实现。《国际内部审计标准》规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即内部审计人员(机构)需独立于他们所需要审计的活动,以便不受约束,客观地开展工作”。可见,按照国际内部审计的惯例,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就不可能进行经常、及时、有效的经济监督。根据我国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状况、经验教训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要求,尤其要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关键是要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其独立性也要能得到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承认和支持。

二、制约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一)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体制

由于被审部门是内审人员所在单位的组成部分,客观上造成内部审计为本单位利益服务的依附性,使得内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影响,工作质量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制约。有些单位领导人为了本单位、小集体或个人的利益而不信任或限制使用坚持原则的审计人员,对一些依法办事的审计人员实施高压制、冷处理、穿小鞋等方式,迫使审计人员听其指挥或与其同流合污。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就只能取决于单位领导的认识水平和廉洁自律程度。

(二)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设置状况

当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缺乏独立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内审机构不是单独设置而是由其它部门领导或合署办公。有些内部审计人员由会计或物资管理等人员兼任。这种状况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受各方利益牵制,难以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些单位虽然应上级的要求单独设置了内审机构,但也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有些单位根本就没有设置内审机构。一些单位在这次机构改革中不切实际地撤并内部审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造成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不稳定,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增大,审计工作质量难保证。

(三)法律环境

关于内部审计的只有审计署颁发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并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导致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地位上的差异,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内部审计没有具体可操作的部门、行业规章制度,审计人员面对具体问题也无章可循。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内审机构成立时间较短,许多工作尚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从而导致一些单位的内审人员专业不精、敬业精神不足、工作人浮于事,审计工作往往局限于查查帐,甚至打打擦边球,不能很好地发挥和显示审计职能。针对这种状况,一些领导自然不愿意赋予内部审计更多的独立性,群众也不愿意看到内部审计拥有更多的独立性。

三、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

为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必须尽快抓紧制定、颁布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和法规,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可操作的行业、部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用法律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等,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如何,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关系到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以及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内部审计机构不能隶属于任何其他职能部门或与其他职能部门合并设置,而应该直接对单位中具有足够领导权力的领导人负责。有足够权力的领导人也使单位能对审计报告做出迅速的反应,根据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促进内部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

(三)完善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

内部审计部门评价的对象是单位经营活动管理控制过程,高级经理层是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者和管理责任的最终承担者,在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任免上,若由高级经理层负责对其的任免,则内部审计无法做到形式上的独立。同时,内部审计部门经理为了维护自身地位,势必要依附于高级经理层,也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实质上的独立性。相对而言,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它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而是代表股东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和单位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为此,它也需要有一个独立的部门和一批专门人员对整个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检查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直接向它报告。所以,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应该由董事会直接任免。

另外,长期负责对一个部门的审计工作有可能会使审计双方产生私人感情,或者由于过于熟悉业务而产生疏忽和懈怠,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公正的执行审计任务。针对上述情况,定期轮换审计人员岗位,并作为制度予以执行,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审计人员保持其精神、行为上的相对独立。

独立审计责任 篇12

审计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在执业的过程中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两方面的独立,保证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报告。现代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受托责任制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委托方需要独立的第三方来监督和验证受托方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因此,独立性是审计存在的前提,没有独立性,审计就失去了存在价值。然而 “安然事件”等审计丑闻频发使审计面临严峻挑战,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公众的质疑。

审计收费是公司与事务所之间就审计服务所达成的价格,公司与事务所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经济利益关系,而非简单的审计与被审计关系。审计收费是决定事务所成本与收益的关键因素,也是事务所业务竞争的突出问题。因此,审计收费对审计的独立性产生影响,本文结合我国的审计收费现状对此进行分析。

2审计收费从哪些方面影响审计独立性

2. 1审计收费模式

审计收费模式是指事务所以何种方式取得收入,向谁收取费用以及何时收取的方式。目前,我国的审计收费模式是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直接向事务所支付,支付的时间一般是在全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选择哪家事务所,支付多少审计费用完全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掌控,这样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之间就存在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使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在经济上控制了事务所。基于利益考虑,事务所为了不失去客户就很有可能违背职业道德出具不实的报告。显然,审计的独立性已被侵害。

2. 2审计费用标准

审计费用标准即注册会计师应向被审计单位收取多少费用。目前,我国审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模式,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更多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双方协商价格来确定审计费用。目前我国事务所数量增长较快,但规模普遍较小。在竞争愈演愈烈的市场中,事务所为了争取客户、寻求生存,就出现了降低审计收费以夺取市场份额的现象。恶性低价导致无法保证必要费用,事务所不得不减少审计成本,减少一些必要的审计程序,这样必将导致审计风险上升。而且事务所一般都希望能够与客户保持长期审计关系,这样在经济上对客户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很容易做出影响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行为。

2. 3 事务所的收入结构

事务所的收入结构是指某一客户支付的审计费用占整个事务所收入的比例。某一客户支付的费用占事务所收入比例很大,事务所在审计这一客户时将很难保持独立性。我国大部分事务所的规模普遍较小,对于只有少量上市公司客户的事务所来说,一方面,为了与现有的客户保持长期的审计关系,很有可能做出影响审计独立性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客户数量不多,当大客户出现或者有较高的审计费用诱惑时,事务所很有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接受客户的特殊要求,从而审计独立性受到影响。

3规范审计收费制度,提高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3. 1 建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我国现行的审计收费模式是被审计单位直接向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导致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产生经济依赖性,这是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根源。针对事务所在经济上受制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这种现象,应该设立审计收费监管机构。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由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来支付审计费用的条件还不具备,所以只能在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引入一个独立的 “第三方监管机构”。该机构必须是非营利性质的监管机构,并且与双方单位均无经济往来,具有公正性。

第三方监管机构负责组织审计业务的招投标,聘用中标的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被审计单位在审计业务开始之前将审计费用交由第三方监管机构保管。第三方监管机构根据审计进度和事务所的请款报告,分期支付事务所的审计费用,保留部分费用作为质量保证金,根据审计报告的完成质量,决定是否支付剩余款项。如果发现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第三方监管机构有权拒绝支付剩余款项,并要求失实审计的事务所进行整改,不得参与下一年度的审计招标。

公平公正的招投标是这种支付模式成功的关键,第三方监管机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低限价。招标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事务所的信誉、审计质量等因素做出综合评价。同时公开进行招投标工作,提高招投标过程的透明度,规范聘用事务所的流程。

3. 2规范审计收费标准

目前我国对审计收费只有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收费标准,这就给衡量审计费用是否合理带来了困难。因此,需要规范审计收费标准,出台一个全国性的审计收费条例,详细地规定特定审计范围的收费限额,同时,完善现有的审计收费披露制度。这样有利于社会公众对审计收费的监督,减少收费环节的不正当行为。 制定规范审计收费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法规条例,将审计费用的披露上升为企业的法定义务,任何企业不得拒绝披露审计费用。

总之,目前我国中小型事务所居多,规模普遍较小, 激烈的审计市场竞争不利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也不利于事务所的长期发展。审计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审计收费是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不断完善审计收费标准,促进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为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的审计信息。

3. 3鼓励事务所扩大规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总数达到8295家,但是总体上存在着规模较小、风险抵御能力不高和审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以中小型居多,在审计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只能依靠价格竞争来争取少量的业务,与此同时,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正以高额的收费在国内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因此,扩大事务所规模已经成为应对市场发展需求的必经之路。只有进一步扩大国内事务所的规模,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依靠提供更加优质的审计服务来提高审计业务议价能力,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审计独立性。

上一篇:无公害蔬菜产业下一篇:临床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