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图书馆(通用6篇)
鄂伦春图书馆 篇1
0 引言
鄂伦春民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28个30万人口以下较少民族之一,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 于1952年成立了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旗, 位于呼伦贝尔市东北部, 总面积59, 880平方公里, 总人口28万人, 有汉族、鄂伦春、蒙古、达斡尔、鄂温克等23个民族, 其中鄂伦春族2, 754人。鄂伦春图书馆始建于1975年。作为县级公共图书馆, 承担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服务的社会职能, 肩负着收集、保存民族文献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职责。多年来, 鄂伦春图书馆的发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如何更好地发挥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 更好地为全旗各族人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鄂伦春图书馆现状
鄂伦春图书馆一直没有独立的馆舍, 现馆址位于旗会展中心二楼, 面积为800平方米。馆内设有7个读者服务室:图书外借室、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地方文献展厅、资料室。在2004年的第三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 鄂伦春图书馆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图书馆。2008年底完成了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 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
1.1 人员
鄂伦春图书馆现有正式职工19人, 其中本科学历有3人、大专学历14人、中专2人, 其中图书馆员职称者6人、助理馆员职称者9人。在缺乏专业人员的情况下, 这支队伍能够以一种扎实肯干的精神, 基本完成图书分编及目前开设的各类服务项目。
1.2 馆藏
截止2013年底, 鄂伦春图书馆累计藏书为50000册, 其中图书为30290册, 电子图书19000册, 报刊2330册, 古籍图书160册。图书馆十分关注国家对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扶持政策, 并先后争取到北京图书馆、内蒙古文化厅等捐赠的书籍。但总体来看, 馆藏建设的速度仍较为缓慢, 建馆36年来的年平均进书约为577册, 以鄂伦春自治旗的总人口计算, 目前的人均藏书为0.074册。
1.3 服务
鄂伦春图书馆开设传统借阅服务, 周开馆时间56小时/周, 年借阅量1万多册, 年接待读者2000多人次。借阅服务的重点主要是成人阅览室和少儿阅览室。在服务特色方面, 工具书阅览室利用工具书藏书量相对较大的优势, 在全旗普及工具书的使用中发挥了作用。在网络服务方面, 电子阅览室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读者开放。在服务的广泛性方面, 为使借阅服务能够到达乡村, 在各乡镇、猎民村、社区都设立了图书网点, 定期派送图书, 形成了一个“流动图书馆”。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费短缺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
根据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 (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 》, 服务人口在20至50万的总建筑面积以及相应的总藏书量数量控制指标:建筑面积控制在4500至7500平方米, 人均藏书在0.9至1.2册, 总馆藏量在24至45万册。而目前鄂伦春图书馆面积仅800平方米, 总藏量仅2万余册, 人均藏书还不到0.1册, 与这些指标相差甚远。究其原因, 主要是地方经济发展落后造成的社会资源配置不均衡, 致使地方政府对图书馆的投入不足。经费短缺成为了制约鄂伦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2.2 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由于鄂伦春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在图书馆中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全面的运用, 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方面, 既缺乏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人才, 又缺乏规划、缺乏主动的参与意识, 使信息化建设速度缓慢、水平不高。
2.3 专业人才匮乏, 服务水平不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县级公共图书馆面临基于网络的服务环境, 以及免费开放的大环境。鄂伦春图书馆不应满足于服务现状, 应该看到:图书馆在面对读者数量快速增长、读者服务范围快速延伸等情况时, 服务能力还不强;在满足读者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开展多样性、针对性服务方面, 与同类图书馆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总体服务水平还不高。同时, 馆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缺乏专业人才。
3 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3.1 转变被动观念, 多渠道筹措资金
转变被动观念, 是要转变过去“等、靠、要”的被动局面, 树立文化事业发展新观念, 即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 作为较偏远的经济发展落后地区, 不能仅仅依赖经济发展带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应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使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因此, 作为县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行动起来, 一方面要积极向当地政府争取资金, 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拓宽资金渠道, 争取来自社会各界和个人的投入, 主动加强与相关文化机构的横向联系, 创造条件筹措资金, 曾强自我发展能力, 积极促进独立馆舍的建设, 积极促进馆藏资源建设。
3.2 馆藏资源建设需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鄂伦春图书馆所处的鄂伦春旗及呼伦贝尔地区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因此, 充分发挥鄂伦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 应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作为本馆发展定位之一, 重点开展本土文献和民族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工作。在采购中保证地方文献的优先收集, 积极参与本地民族、民俗特色文化建设, 加强与相关民族文献出版、保存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在现有本土文献的基础上,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馆藏体系。
3.3 积极推进自动化建设
推进自动化建设应更新观念, 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 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 应尽快完成业务管理的自动化, 尽快建立本馆书目数据库, 完成采访、编目、流通、检索的自动化。其次, 建立稳定、高速的局域网络, 增加可供读者使用的计算机数量。再次, 做出数据库建设规划, 重点进行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同时, 还应建设图书馆网站, 以网站为平台开展网络信息服务。
3.4 积极寻求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鄂伦春图书馆必须破除过去封闭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积极依靠省、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寻求与县级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参与馆际文献资源布局的协作, 甚至与寻求高校、科研图书馆系统的交流与协作, 最大限度地走共建共享之路。在网络环境下, 加入共建共享体系、建立本馆的特色资源、参与共建共享, 参与集团采购, 开展馆际协作业务。
3.5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
鄂伦春图书馆必须具备有一定的图书情报专业背景、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检索技能的人才队伍, 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才能完成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建设, 完成自动化网络化建设, 完成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开展多样性、针对性服务, 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 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馆员进行业务素质培训。两方面结合, 才能为图书馆迈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提供重要保证, 才能加快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综上所述, 鄂伦春图书馆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新环境的变化, 充分认识自身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转变观念、积极思考、创新发展, 才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变化, 才能更好地为民族文化的传承, 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为本地区的科研与农牧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文献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鄂伦春自治旗简介, 鄂伦春政府网, http://www.elc.gov.cn/.
[2]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 中国图书馆学会http://www.lsc.org.cn/cn/index.html.
[3]苏磊, 刘小兰.浅谈县级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图书馆界, 2010 (4) .
鄂伦春图书馆 篇2
关键词:哈库麦舞,毕拉尔的节日舞,鲁日该勒,舞蹈音乐
在浩瀚如烟的舞蹈艺术中, 内蒙古舞蹈能脱颖而出, 是以其独特的舞蹈韵律征服了人心, 它高雅的气度和风韵令人折服, 它的音乐令人魂牵梦绕。辽阔的草原激发了无数作曲家们潜藏的才华, 朴实率真的生活是作曲家们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哈库麦舞》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达斡尔族独特的歌舞, 达斡尔族从事农、牧业生产劳动, 以农业为主。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形式以哈库麦舞、哈库麦勒舞, 以及萨满舞为主, 在达斡尔人的民族传统节日, 如每年一度的“柳蒿节”、“吉祥节”、“敖包会”等, 每逢这些节日, 达斡尔人都要跳“哈库麦”舞。《哈库麦舞》是歌舞交织在一起的娱乐形式, 天性快乐的达斡尔人每逢节日、聚会、办喜事等都要跳“哈库麦”舞。哈库麦舞的特点是无乐器, 载歌载舞, 一般多为妇女跳, 难的跳的很少, 舞者起初多为二人或三人, 他们也都是歌唱能手, 一般采取问答对唱形式, 带有竞赛的性质, 开始双手摆动, 脚步也随着歌声徐徐移动, 当歌唱完毕时, 速度由慢转快, 情绪由柔和转为激昂, 歌声渐渐由“恨呗”的呼声代替, 舞者一胡一和, 好像合唱中的轮唱, 越长越有劲, 最后一手叉腰, 一手举拳互相追赶, 直到其中一个败了为止, 这种形式被称为“郎吐打”, 即 (斗争之意) “哈库麦勒”舞必须三段式:一是先对唱对舞;二是对呼号配舞:三足对呼号对打斗到激情绽放才能结束。即便是达斡尔族老年人跳舞也必须以三段式的“哈库麦勒”为主。他们喜爱跳完整的“哈库麦勒”舞.开展传统达斡尔族舞蹈比赛活动, 但是他们表现出达斡尔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哈麦库特舞》就是在达斡尔族民间舞的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它描述达斡尔妇女热爱生活, 热爱劳动和劳动以后的愉快心情, 并表现了她们憨厚、泼辣的性格, 该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全曲有五个乐段。整个乐段的引子是一段悠长的节奏, 表现了大草原博大、安详、深沉的情绪, 同时酝酿着主题的动机。进入第一乐段的部分是强弱交替的四二拍子, 节奏欢快而热烈, 完全重复的欢快明朗的旋律, 体现了妇女们劳动的不知疲倦的心情, 轻巧、明快、活泼的节奏欢快而热烈的劳动的欢愉体现了他们的泼辣的性情。四度的妙用令人赏心悦目。
此曲旋律上扬而后下行和切分节奏的运用似乎是人们的呼喊, 四分音符的密集和坚定地运用, 都使乐曲爆发出勃勃生机。切分节奏和由长变短的变奏手法的运用, 使乐曲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将人们内心热爱生活的喜悦表现出来。旋律上扬后下行, 加之紧凑的音符组合生动形象的将呼号配舞展现出来。变奏手法的运用, 对呼号对打到激情绽放的描述更加确切, 人们洋溢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再次重复切分节奏的主题鲜活的表现出达斡尔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让人们尽情的陶醉在劳动的队伍中, 深情的间奏意犹未尽, 让人流连忘返。
此曲描述细腻, 引子虽仅仅七小节, 却是画龙点睛之笔。人们再次体验到了草原的宽广与深沉。再现的旋律节奏悠长, 让人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表现了达斡尔族妇女热爱生活的憨厚, 朴实, 坚强的性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布谷鸟舞》的来源就不能不说“鲁日该勒”, 鲁日该勒在达斡尔族民间流传着不同的传说。相传有个远嫁他乡的年轻姑娘无比思念故乡和亲人,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当看见在空中自由翱翔的雄鹰时, 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波澜, 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插翅飞到久别的亲人的身边, 于是她就模仿鹰的神态和鸣叫声, 挥动臂膀舞动起来, “鲁日该勒”的舞蹈动作由此诞生。
“鲁日该勒”是一种多由女子参加边呼边跳的民间舞蹈形式。它以呼号为节奏, 广泛地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区等达斡尔族聚居的城镇和乡村, 深为达斡尔族人民的所喜爱。在一年一度的春节时, 热情好客的主人便邀请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 畅饮抒怀。妇女则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高高兴兴的去参加“鲁日该勒的”歌舞晚会。她们一个个身着色彩鲜艳的绸缎长袍, 足穿绣花鞋, 头上戴着美丽的花朵, 把自已打扮得容光焕发, 就连八十高龄的老奶奶也穿上最漂亮的长袍, 神采飞扬的在儿孙的搀扶下, 兴致勃勃地前去赴会。他们的晚会多在房屋宽敞的人家举行, 炕上炕下, 屋里屋外到处挤满了跳舞和围观的人们, 即便是再拥挤也不厌倦, 晚会的欢腾让人榴莲忘返。在晚会的开始时, 一般是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成对起舞, 接着善舞者邀请喜爱的舞伴, 悠摆臂膀伴着悠扬的传统民歌, 一、二曲过后, 便转入边呼号边跳舞的高潮阶段。呼号声此起彼伏, 步履轻快, 急促的呼号和不断变换的舞蹈动作, 形成炽热欢腾的竞舞场面。人们陶醉在无比欢乐的歌舞海洋之中。
《毕拉尔的节日舞》是鄂伦春的舞蹈, “鄂伦春”为民族自称,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鄂伦春”这一名称在清朝文献中多为“俄尔吞”、“俄乐春”、“鄂鲁春”、“俄罗春”或者“俄伦春”等。此外, 鄂伦春还有“满珲”、“奇勒尔”、“毕拉尔”等称呼, 都是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解放后则根据大多数本族人意愿而统一为“鄂伦春族”。鄂伦春族传统节日主要有古伦木沓节、篝火节等。此外, 也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在除夕之夜, 人们把“仙仁柱”外的篝火和“仙仁柱”内的火塘燃烧得旺旺的, 象征着兴旺发达, 给诸神烧香。在午夜时还要敬火神, 并祈求火神保佑全家幸福。最后全家人同心协力集中在“仙仁柱”中给老人磕头。儿子先向母亲敬两杯酒, 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等一一给老人磕头。老人郑重的接过酒后, 用手指蘸点酒, 向空中弹一弹, 表示敬神, 然后叮嘱儿孙们要好好过日子, 勤奋劳作, 多打野兽, 方使家庭幸福。给父亲敬酒时, 父亲也同样说些祝福的话语。磕头仪式过后, 便开始在“仙仁柱”前进行娱乐活动。有自家单独活动的, 也有几家合起来活动的。主要活动是唱歌跳舞, 也有的进行捉迷藏游戏。鄂伦春族有守岁的习俗, 通常把这一夜不睡象征着一年都会精神饱满;这一夜吃饱的, 一年都会丰衣足食。初一、初二在“乌力楞” (鄂伦春语, 即“子孙们”的意思, 指同一父系所传的子孙。一个“乌力楞”就是一个父系家族, 由几个或几十个“斜仁柱”组成。) 中要互相拜年, 初三到其他“乌力楞”给亲戚拜年。人们乐此不彼。鄂伦春人的春节, 从初一至初五是最热闹的日子。在这几天, 音乐、舞蹈、摔跤、射箭和赛马等各项活动穿插进行, 仪式性舞蹈“依和纳仁”舞, 男女要一起参加, 通宵达旦的进行。摔跤、射箭和赛马则是男子参加的竞技活动, 它是体力和技巧相结合的项目。很多族人都喜欢参加。
古伦木沓节:“古伦木沓”是鄂伦春语, 是祭祀火神之意。古伦木沓节专门祭祀火神的。自古以来, 鄂伦春人每到年节或吉日都要在自家门前燃起篝火, 并焚香跪拜祷告, 以求得火神保佑平安;在饭前还要向火塘洒酒抛肉, 以表示供奉。长此以往, 便形成了一种世代传承的民间习俗。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活动一般在每年的春季举行, 届时人们带着好酒好肉及帐篷等物, 举家骑马到预定地点参加这种活动。在节日期间, 活动内容多样, 丰富多彩。白天举行赛马、射箭、射击、摔跤及唱歌、跳舞、讲故事、下棋、玩木牌等文体活动;夜间拢上篝火, 则请萨满跳神, 祭神祭祖。
篝火节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里, 鄂伦春人聚集在一起点燃篝火, 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每当傍晚时全族的男女老少都要全局出动, 精心寻找象征着吉祥与快乐的地方, 当河边沙滩上的一堆堆的篝火让其的时候。这就是象是向火神来进行祭祀了, 全族的男女老幼都要面向篝火磕头祈福;继而就是鄂伦春人的大聚会了, 有杀狍子的, 烤鱼肉的, 还有煮“手把肉”的, 那场面真实热闹非凡。男女老少都团团围坐在篝火旁边, 边吃边喝, 载歌载舞, 夜幕降临后, 借着欢腾的火焰便跳起了欢快的鄂伦春舞。
《毕拉尔的节日舞》就是描写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 春风荡漾, 英雄的鄂伦春的猎手们, 身着节日的盛装, 在一群美丽的姑娘们的簇拥之下, 旋舞在毕拉尔河畔上。全曲分为三个乐段, 引子开始就使用了前倚音和富有浓郁情调的三连音, 加之附点音符与此珠联璧合, 将节日的欢愉带到了人们眼前。活灵活现的把祈求火神保佑全家幸福的虔诚的心态描绘出来。
曲目的第一乐段采用节奏紧密激情跳动的四度音符, 符合:“起承转合”作曲技巧的四句方正性乐段, 真实有效地将男女一起参加文体娱乐活动, 歌舞一体相结合的一种形式。轻巧的将猎手们舞动, 姑娘们拥护的欢乐情景展现出来, 乐曲欢愉但也不乏有圆润, 第一句旋律上行后回绕下行, 形象的描写了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 春风荡漾, 英雄的鄂伦春的猎手们, 身着节日的盛装。第二句使用了模进的方法, 向人们描述了在一群美丽的姑娘们的簇拥之下, 猎手们载歌载舞的欢悦情形。第三句模进上行后平稳叙述了英雄的鄂伦春的猎手们旋舞在毕拉尔河畔上内心无比激动的深情。第四句上行后反向大跳再次回绕停在主音上。将节日的欢愉带到了人们眼前, 虽然仅有八个小节, 但却生动的展示了毕拉尔人民欢歌舞蹈, 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的热闹的场景。
鄂伦春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是辽阔的草原, 在漫长的岁月里, 鄂伦春人民在创造自己的光辉历史的同时, 也创造了绚丽的草原文化, 音乐、舞蹈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伦春的歌舞音乐和民族器乐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其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 鄂伦春舞蹈具有浑厚、舒展、豪迈、粗犷的特点。音乐是鄂伦春舞蹈的灵魂, 二者水溶交融, 空灵中侵染着深情, 他们用舞蹈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金虎, 张斌.歌曲作法教程[D].开封:河南大学, 1986, (8) .
[2]陈国权.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
[3]高守贤, 韦元岩.舞论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8, (9) .
[4]沙汉昆.旋律写作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9) .
[5]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鉴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 (8) .
[6]王国宾.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12) .
[7]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 .
[8]郑锦扬.舞蹈音乐概论[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 2009, (4) .
[9]纪兰慰, 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 (5) .
浅论鄂伦春摩苏昆中的爱情故事 篇3
一、摩苏昆爱情故事的情节内容
鄂伦春族摩苏昆中的爱情故事,是以青年男女的婚姻为中心内容的,一般来说讲述的都是青年男女相爱并为能够顺利结为夫妻做出的种种努力,故事的结局有悲剧也有喜剧。由于在漫长的时间中,年轻人的婚姻由父母包办而不能自己做主,故事中的阻力一般来自于家长及其一方的势力。年轻男女为了追求爱情与婚姻的自由会试图说服家长,或者是使用计谋让家长同意,但很多时候往往并不能奏效,因此抗婚、逃婚乃至殉情的例子层出不穷,构成了鄂伦春摩苏昆爱情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类故事中喜剧的代表是《特尔根吐求亲记》。小伙子特尔根吐的父亲梅善想为他求取突鲁木家的女儿,无奈突鲁木性情倔强又眼高于顶,连去了三次都以失败告终。特尔根吐于是亲自出马,以既然没带媒人就不是求亲者是客人为由哄得突鲁木夫妻招待他,与姑娘见面之后一见钟情,连续两个晚上设计灌醉了突鲁木之后与姑娘约会,但第三个晚上求婚仍然失败。特尔根吐于是再次灌醉突鲁木夫妇,与姑娘约定私奔并成功实施,等过上几年突鲁木气消了再带着孩子回去看他一家团圆。
悲剧的代表则是《双飞鸟的故事》。幼年玩伴阿什克塔(鄂伦春语指最出众的小伙子,打猎能手)和乌娜季(鄂伦春语指姑娘)重逢后相爱,乌娜季的父亲阔力赫依却因为嫌贫爱富和被媒人蛊惑将她另许他人,两人用尽办法私会之后决定私奔,渡河时却被阔力赫依请萨满招来河中老龙阻路。用尽全力却无法渡河的乌娜季又累又病死去,追杀老龙回来的阿什克塔只看到心爱姑娘的尸体,悲痛之下自杀,二人的灵魂化作双飞的青鸟与白鸟,永远相伴在一起。
除了这种情节较丰富、篇幅较长的故事,还有只截取青年男女抗争的一个片段的故事。比如《诺努兰》,开篇便是诺努兰姑娘无奈出嫁,中间写姑娘的悲苦,最后以姑娘逃离结束,情节较为简单。除了反抗包办婚姻这种主要类别之外,还有《达多联亲》这种并没有反抗包办婚姻却因为男方从军久久不回而引发悲剧的故事。
二、摩苏昆爱情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摩苏昆爱情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分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
鄂伦春摩苏昆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在漫长的流传中,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许多已经不知道具体的名字了,而是以“阿什克塔”(小伙子),“乌娜季”(姑娘)等代指。
鄂伦春族是生活在山林中以狩猎为生的民族。爱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作为被同情或赞美的对象,一般除了各地故事中共有的英俊、勇敢、能干、孝顺以外,都要特意强调擅长打猎,是很好的弓箭手。特尔根吐“个头高,长相好,打猎技术没比的”,阿什克塔也“体格好,人壮实,是个好猎手”。
爱情故事的女主角则美丽、温柔、勇敢、孝敬老人、心灵手巧。突鲁木的女儿“长得好,手又巧”,阔力赫依家的乌娜季被赞美模样比山花还俊,腰身比柳树还美,眼睛比清澈的河水还亮,“熟出来的皮张软又白,做的皮活精又细,花样新鲜又好看”。但是这些美好的姑娘们却处在一种爱情婚姻无法自主的境地中,十分引起听故事人的同情与怜爱。
第二类是对男女主人公进行阻挠的人物,主要分三个类型:
1. 反对男女主人公结合的家长类人物。如《特尔根吐求亲记》中姑娘的父亲突鲁木,和《双飞鸟的故事》中乌娜季的父亲阔力赫依,以及《阿尔旦滚滚蝶——一个孤女的遭遇》中孤女的养母。这种人物又分两类,突鲁木只是性格倔强、好面子再加上因为女儿优秀而眼高于顶,并不是真的不在乎女儿的幸福,所以最后能与女儿女婿和解;另两者则更为冷血专断,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 男主人公的情敌之类,为人往往家境较好但为人十分不堪。诺努兰的丈夫长得不人不鬼,心肠狠辣,还是个懒蛋。
3. 第一类人物请来的帮手,这其中比较有民族特色的是萨满教的萨满。他们拥有法力,可以请得神灵帮忙,使男女主人公陷入困境。《双飞鸟的故事》中,正是因为乌娜季的萨满大舅作法请老龙帮忙,才使得两人无法渡河相会,成功私奔。
第三类是男女主人公的帮手,一般是两人身边的亲戚。
此类有的聪明机智能为男女主人公出主意,有的比较懦弱胆小,但是仍然具有同情心,所以愿意暗中帮忙。例如《双飞鸟的故事》中乌娜季的二嫂,害怕公公但同情小姑子,在乌娜季被看住之后帮助她偷偷和阿什克塔见面。
三、摩苏昆爱情故事的艺术特征
1. 说一段唱一段的基本表现形式。
摩苏昆是口头说唱文学,讲究说一段唱一段,语言要与曲调以及说唱者的表情及身体动作等取得协调,以达成良好的艺术效果,增强感染力。具体来说讲述故事推进情节时用讲述的方式,对特定的某段内容进行强调和反复渲染时用演唱的方式。例如《双飞鸟的故事》里乌娜季表达对心上人的忠贞和两人被河水阻隔时焦急的对话都是唱段。唱段有时用韵,有时不用,形式较为自由灵活。
2. 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
摩苏昆爱情故事的语言平实、古朴、形象、生动,完全是口语化的,并且时常会使用鄂伦春人从自身山林狩猎生活中提炼出的俗语与警句等,还多用感叹词、象声词与语气助词。摩苏昆中的爱情故事常常用到比喻、比拟、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其中涉及到的物象也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比如常采的野果与猎人的弓箭等。
3. 常用对歌推进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发展。
摩苏昆爱情故事中大量的歌唱部分是男女主人公的对歌。《双飞鸟的故事中》,男女主人公最初因对歌而重逢,在对歌中加深感情,久别重逢后在对歌中决定共同奔向新生活,被河水阻隔后也是用对歌来表达焦急的心情。歌声贯穿了他们的爱情和生命。
四、总结
鄂伦春摩苏昆中的爱情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充分表达了鄂伦春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去和赞美,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趣味性。
摘要:鄂伦春说唱文学“摩苏昆”中爱情故事是仅此于“莫日根”英雄人物故事的第二大类。鄂伦春摩苏昆中的爱情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充分表达了鄂伦春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去和赞美,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趣味性。
关键词:鄂伦春,摩苏昆爱情故事
参考文献
[1]孟淑珍译著.黑龙江摩苏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鄂伦春图书馆 篇4
1 流行趋势
鄂伦春旗自2001年集中接种HFRS疫苗以前,HFRS发病率波动在70/10万左右,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自2001年开始实施集中接种HFRS疫苗(一型)以来,发病率迅速下降到30/10万左右,并有继续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集中接种HFRS疫苗对于防治该病可达到显著的预防效果。1994年和2002年曾出现两个发病高峰,这与该病每10年左右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的流行规律相一致,但2002年的流行高峰明显低于1994年。
2 流行特征
HFRS发病以大杨树镇为中心,呈逐年向四周扩散的趋势,主要分布在以农业为主的乡镇。每年9月份进入发病高峰,12月份开始下降,个别年份在4~5月份为发病小高峰,其他月份有散在发病。发病年龄最大82岁,最小5岁,以20~50岁的青壮年发病最多,每年约占病例总数的80%左右,近年来有向高龄和儿童发展的趋势;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约为2.8:1,近年来比例也有所缩小;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3%,近几年其他职业发病比例亦有所增加。
3 讨论
从近年来HFRS的流行趋势和同期发病率下降情况来看,采取集中接种疫苗为主的防治措施效果显著,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应继续贯彻实施这一预防策略。近年来传染源已向居民区扩散,逐渐形成野鼠和家鼠共同传播HFRS的情况,使得一些仅在居民区生活,并未到野外的人也感染发病,形成发病年龄向两端扩展、性别差异减小、职业上多元化的新特点。由此提示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疫区居民的防病意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环境卫生的清洁工作,并及时接种HFRS疫苗。同时,开展群众性灭鼠工作目前仍是降低HFRS发病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近年来鄂伦春旗灭鼠防鼠措施不够,致使鼠密度上升,传染概率增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HFRS的防治效果。
鄂伦春图书馆 篇5
关键词:干预,高血压,糖尿病,健康促进
高血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已刻不容缓, 我旗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慢病管理模式, 今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鄂伦春旗阿里河的社区实施社区干预工作, 进一步完善人群健康档案, 做好人群分类, 针对不同的人群实施相应的动态管理, 采用全人群、高危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三结合的防控策略, 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患者的规范化管理3个环节入手实施慢病干预。通过追踪观察进行干预效果分析。
1 社区干预对象与方法
以阿里河社区 (正式户口8995人) 为目标研究现场, 以青山社区所有居民为干预对象, 开展全人群的居民健康状况调查, 建立健康档案, 建档率90%。其中儿童1293人、妇女2878人、老年人1302人、残疾135人、其他一般人群3387人。随机抽取500人开展kap问卷调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专题调查, 以其中接受调查的178例高血压患者、36例糖尿病患者为重点研究对象, 调查知、信、行的变化及治疗效果。其中男性高血压91人, 女87人;男性糖尿病20人、女性16人。
社区干预采用全人群、高危人群与患患者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每月1次发放宣传资料、更换黑板报、橱窗宣传栏、电视讲座, 有针对性的举办每月1次、每次2h健康教育讲座和个体化面对面宣传指导等。在一年的干预工作中共制作相关宣传画板4幅, 发放高血压、糖尿病防治宣传手册7000余套, 基本做到社区人手一册, 举办社区慢病防治知识讲座6期。工作主要内容为: (1) 对社区全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提高群体对高血压、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 (2) 在提高知晓率的基础上, 改变不良习俗,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 (3) 对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按呼伦贝尔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指导培训方法进行指导, 今年集中开展调查与健康体检, 随访工作采取集中与入户相结合的方法, 对长期卧床不起、行动不方便的居民采取入户服务, 力争做到逐门逐户全覆盖。期间共为患者测量血压6078人次, 血糖监测600余人次。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 (SBP) ≥140mmHg和 (或) 舒张压 (DBP) ≥90mmHg。糖尿病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OGTT实验2h血糖≥11.1mmol/L。
主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被调查者中了解主要慢性病防治知识的人数/社区人群抽样调查总人数×100%;
高血压知晓率=被调查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正确人数/被调查总人数×100%;
高血压管理率=全年随访次数达4次以上者/高血压应管人数
高血压规范治疗率=社区内按医嘱规律服药的高血压患者数/社区已知的高血压患者数×100%;
高血压控制率=最近一次随访血压达标人数/规范管理的高血压人数×100%;
糖尿病知晓率=被调查社区居民糖尿病防治知识正确人数/被调查总人数×100%;
血糖控制率=最近一次随访血糖达标人数/社区规范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数×100%。
服药情况规律治疗:1年服药时间≥10个月;未治疗:1年中从不服药;不规律治疗:介于规律治疗与未治疗之间。
运动锻炼情况每周锻炼3~5次, 每次坚持30分以上[1]。
2 干预结果
全社区总人口8995人, 其中60岁以上老人1302人, 占总人口的14.47%, 2010年死亡54人, 共建立健康档案8096份, 建档率90%, 通过居民调查表信息统计, 人群分类:高危人群3256人, 占总人口的40.22%, 高血压患者884人, 患病率为10.92%;糖尿病患者287人, 患病率3.54%;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者76人;冠心病患者161人, 患病率1.99%;脑卒中患者127人, 患病率1.57%。其中建立专项管理卡, 纳入系统并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884例, 糖尿病287例, 分别占总患病人数的100%, 100%。干预效果见表1~3。
3 讨论与分析
社区干预是防制慢性病的根本性措施, 阿里河社区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社区人群综合性管理与控制。通过近期的调查资料与去年调查结果对照分析, 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前后知、信、行的变化 (表1) , 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管理率、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表2、表3) 均可以看到, 群众的慢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 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治疗率也较高, 证明这种以社区干预为核心的持之以恒的慢性病防治是符合我地区社会发展趋势, 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有效手段。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由重医疗移至重预防, 在早期阶段对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干预, 从行为、饮食、营养、心理、医疗等各方面调整和指导服务对象的行为措施, 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鄂伦春图书馆 篇6
一、鄂伦春民族音乐的民族文化价值
鄂伦春民族音乐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之一, 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价值。一方面, 它是中华民族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 它也是中华民族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鄂伦春族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 是人口比例较少的一个民族, 据1990年统计, 为0.7万人。该民族历史悠久, 史称“俄乐春”、“俄罗春”、“俄伦春”、“使鹿部”等, 旧称“栖林”。其族有多种说法, 一说可追溯到室韦。其族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无文字, 使用汉文。清康熙年间, 被分为“摩凌阿鄂伦春” (骑马的鄂伦春人) 和“雅发罕鄂伦春” (步行的鄂伦春人) 。建国前主要从事狩猎, 部分从事农业。建国后逐步实现定居。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的逊克县、爱辉县, 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县、塔河县, 伊春市的嘉荫县, 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治旗及布特哈旗等地, 从事狩猎与农业生产。
鄂伦春民族音乐丰富多彩, 文化价值深厚。其中主要有两种重要的音乐形式:其一是“赞达仁” (也称“坚达温”) , 是鄂伦春族民歌;其二是“吕日格仁”, 是鄂伦春族民间诗歌、民间音乐、民族舞蹈的“三合一”;其三是“莫苏昆”, 是鄂伦春族的说唱艺术, 又分两种表演方式:一种是用悲调说唱的, 叫“摩如苏昆”, 另一种是用喜调说唱的, 叫“乌伦恩沁” (也称“乌钦”) 。
鄂伦春民族音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例如民歌“赞达仁”中“有描写民族社会生活的, 有歌颂劳动的, 有赞美可爱家乡的, 有表现反抗斗争精神的, 有反映爱情生活的, 有揭露旧社会深重苦难等等。新民歌则是歌唱幸福的生活和对未来美好前程的向往, 歌颂党和领袖, 歌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等等。”[1]鄂伦春民族音乐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例如民歌“赞达仁”, 就有猎歌、赞歌、情歌、苦歌、儿歌、酒歌、喜歌、叙事歌 (“坚珠恩”) 、歌舞 (“吕日格仁”) 、萨满请神歌等等。其艺术特点是“曲调字少腔长, 节奏自由, 旋律高亢, 悠扬跌宕, 优美动听, 具有刚健粗犷的山野风味。”[2]
由此可见, 鄂伦春民族音乐的民族文化价值之深厚, 是不争的事实。
二、鄂伦春民族音乐的旅游经济价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伦春民族音乐的旅游经济价值也是十分丰厚, 不可低估的。
鄂伦春民族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备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慕名而至者络绎不绝, 这成为旅游经济开发的有利与有效的动因。
鄂伦春民族音乐的新奇与独特, 更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心理诱因, 它们像磁石一样, 可以引来八方游人, 进入醉人的音乐艺术之乡, 陶醉其中, 乐而忘返。
从旅游经济学的视角考量, 鄂伦春民族音乐不仅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资源, 而且也是一笔丰厚的旅游经济资源。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开发与利用, 使其在旅游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鄂伦春民族音乐与旅游经济接轨的策略
鄂伦春民族音乐与旅游经济接轨, 要实行以下重要策略:
(一) 强化旅游资源意识。
旅游资源指的是能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的事物,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一般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前者是指自然界中地理环境和生物所构成的, 能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 如地貌、水文、气侯、阳光、动植物等;后者是指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和现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如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园林和现代建筑、民族风俗、神话传说、宗教活动, 文体娱乐、风味佳肴、艺术珍品和科技成果等。”[3]显而易见, 鄂伦春民族音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范畴, 它既有文体娱乐性质, 又涉及到神话传说 (例如“摩苏昆”中的《英雄格帕欠》、《波尔卡内莫日根》等) , 还有艺术珍品。
(二) 坚持“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原则。
要以鄂伦春民族音乐文化为平台, 促进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 开发旅游文化产品。
要打造鄂伦春民族音乐的录音录像制品, 作为旅游产品开发, 使其作为艺术品与纪念品, 吸引广大游客购买、收藏。
参考文献
[1]杨治经杨诗粮彭放等著.北大荒文学剧艺术[M].哈尔滨:北文文艺出版社1988.P597.
[2]同上.P596-597.
【鄂伦春图书馆】推荐阅读:
鄂伦春民族文化10-20
鄂伦春原生态音乐研究现状和意义论文06-14
鄂伦春族论文08-11
《鄂伦春族文学研究》08-13
鄂伦春族风俗礼仪11-09
鄂伦春自治旗教书育人楷模评选办法12-10
公共图书馆延伸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索09-28
图书馆也有图书馆的规章制度10-10
图书馆06-15
学校图书馆配图书现状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