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审批

2024-10-18

评价审批(精选5篇)

评价审批 篇1

加入WTO对中国的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现行行政管理观念、制度、体制、方式、手段都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1]。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政治、经济体制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行政观念伴随着市场观念的转变而转变, 这就要求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也必须发生相应的提升。近几年来,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继而起,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为了迎接入世的挑战,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从中央到地方, 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地加强。

行政审批制度是国家行政机关或相关组织运用国家行政权利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行使某些权利的条件进行审查, 决定准予或不准予其行使这些权利的一种制度[2]。行政审批制度是政府的主要行政行为之一, 可以很大程度地体现政府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控制力度。世界银行把不规范的政府行为看作是当地企业发展的主要行政障碍[3]。

1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回顾

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 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而展开的, 行政审批制度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 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基础, 渗透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4]。行政审批是一个相对稳定又不断发生变化的行为规范过程, 这种动态过程, 受其自身规律所决定[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定势, 正严重地阻碍着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已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当务之急[6]。从1979年开始到现在共经历了4个不同的阶段[7]。

第一阶段, 从1979—1992年, 改革目标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 具体的改革内容是政府向企业放权让利、中央向地方放权;第二阶段, 从1992—1997年, 改革目标是为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服务, 具体改革目标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的那样政府要集中精力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 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8]。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加强宏观调控功能, 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第三阶段, 从1998—2001年, 改革目标是突破政审制度的障碍, 具体的改革目标是精简政审事项, 规范政审程序, 设定审批时限、公开审批内容、建立政审体系;第四阶段, 从2001年至今, 改革目标是重视理论研究和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具体体现在调整行政审批范围、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完善行政审批程序、严格审批项目的设立、强化审批监督机制几个方面[9], 具体的改革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改变管理方式, 提高行政效率。其中有2个关键的时间不能不提, 一是2001年10月的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未来的部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二是2004年7月1日的《行政许可法》的颁布真正地使各级政府在行政审批时有法可依, 各级人民政府精简了不必要的政审项目、简化了政审程序、改进了政审方式,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我国行政审批改革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法律和理论依据[10]。

2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影响因素

(1) 经济因素。这种经济因素主要与政府的财政制度相关。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中, 政府部门所涉及的经济利益均来自于财政拨款, 这样的财政制度可以很好地避免部门利益的扩大。而我国目前除了财政拨款外还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存在, 这样就极易造成“国家利益部门化, 部门利益私人化”。所以, 当政审成为行政人员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时, 行政审批就是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异化力量[11]。

(2) 社会因素。中介组织的建设是完善行政审批改革的重要社会环境, 而我国的中介组织数量不但极少, 而且资质都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中介组织运行效率低, 中介组织人员学历普遍较低, 难以承担重要职能[12], 这些都是阻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社会因素。

(3) 法治因素。良好的法制环境是行政审批制度能否顺利的重要保障, 而我国现阶段行政审批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意识较淡薄, 这些都给政审改革造成了很大困难。

(4) 体制因素。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是影响审批改革的体制因素。政府职能一般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市场规则, 实施市场监管, 弥补市场失灵, 保护公平竞争, 创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提供公共物品等[13]。

(5)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因素,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是一种阻碍改革进程的“官本位”思想, 这种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认为政府就是传统的控制、审批、监管和处罚的角色, 缺少服务意识。这种思想使得政府职能转变困难, 做官以权谋私, 这让会导致大量的违法现象产生[14]。

2.2 指标体系

根据研究内容中提到的效率评价、效益评价和制度保障评价3个方面, 构建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 如表1所示。

(1) 效率评价。主要衡量的是行政审批制度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也就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也就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总的要求是改革的预期收益要大于预期成本, 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本主要包括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而政审改革收益包括发展收益和政治收益两方面[15]。

(2) 效益评价。效益评价衡量的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服务能力的提升, 是在效率评价的基础上做出的, 因为没有效益的效率如同没有质的量一样毫无意义。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 要对其服务能力进行评价, 可以从行政审批时限、行政审批收费、行政审批流程、行政审批告知制度和网上审批制度能5个方面进行评价。

(3) 相关保障制度评价。与效率评价和效益评价不同, 与政审制度改革相关的保障制度是在政审制度之外的, 为了使政审制度的顺利和完善而进行的一种制度保障。包括:监督制度、审查制度和责任制度等。

其中效率评价中经济成本下涵3个指标组织成本、人力成本和监督成本。组织成本指的是动员下属政府职能部门参与改革、建立改革操作的机构成本;人力成本指的是参与到改革当中的人力 (包括劳力和智力) 成本;监督成本指的是保障行政审批制度顺利进行所建立的监督机构所需成本费用。其中的政治成本指的是政治风险, 万一政审改革失败所带来的损失。

3 基于FAHP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绩效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的运筹学家萨迪[16]提出的, 随后, Laarhoven用模糊集取代判断矩阵中的数, 为模糊层次分析法奠定了基础[17]。

模糊层次分析法 (FAHP) 是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之上, 融入模糊数学的基础原理而形成的一种可以对非定量事件做出定量分析的简便方法, 避免了实际工作中运用AHP时, 判断矩阵往往无法达到较高准确性的弊端。引入模糊一致矩阵无需像以往一样进行一致性检验就可以确定对行政审批改革有影响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权重。

具体步骤与方法如下。

(1) 重要程度划分。根据各种测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来确定权重, 通过对测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同时运用萨迪的1~9标度法, 如表2所示, 其是对重要程度的划分情况, 这样可以使复杂的、无序的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

(2) 计算权重系数。 (1) 首先建立权重集W, 也就是说各个指标的权重。

(2) 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因素的乘积Mi

(3) 计算Mi的n次方根

(4) 对向量W= (W1, W2, W3) T作归一处理

则W= (W1, W2, W3) T即使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也是前面说的指标权重。

(3) 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是人为赋予的, 所以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就是进行一种可靠性检验。

(1) 计算随机一致性指标CI

其中, λ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根, n是指对应矩阵阶数。

(2) 计算一致性比率CR。CR=CI/RI, 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当CR<0.1时, 判断矩阵一致性可接受;

当CR>-0.1时, 应对判断矩阵修正, 如表3所示。

(4)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1) 一级模糊评判, 对每个因素集ui作为综合判断, ui中的各个因素的权数为Wi= (Wi1, Wi2, Wi3, …Win) T。评判对象按因素uij评判, 对评语集中第k个结果的隶属度为rijk (i=1, 2, 3, …, m;j=1, 2, 3, …, n;k=1, 2, 3, 4, 5) 。则第二层次的单因素评判矩阵为

由模糊评判的性质, 第二层次单因素的模糊评判集为

(2) 二级模糊评判, 在 (1) 的基础之上进行评判。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集为

(5) 隶属度的计算。各个指标之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度量, 所以比较起来就很困难。用这种模糊统计的方法以便确定指标间的评价值, 即计算隶属度。模糊统计的方法是让专家参与到各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中来, 依次统计评价指标的等级Vk (k=1, 2, 3, 4, 5) 中的频数m, qij=mij/n, 其中qij表示评价指标uij隶度于Vk等级的隶属度。

(6) 评价结果的处理。还需要用到模糊分布法, 就是先将评价指标值除以各评价指标值之和, 在指标值归一后使其总值为1。

如表5所示。

4 结 语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转变职能、提高绩效的关键环节, 所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地方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绩效评价可以更好地对其评价, 发现优势与不足, 为今后的改革提出方向和思路。

评价审批 篇2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复制推广“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具体做法的工作方案》(粤机编办发〔2017〕186 号)和《关于印发〈广州开发区复制推广“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具体做法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埔编办〔2018〕87 号)有关要求,我局就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优化准营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改革范围 广州开发区

二、工作措施

(一)优化准营管理

1.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服务工作。一是进一步梳理办事指南,明确申请材料和办理标准,列明审查要求和时限,实现服务事项标准化。二是实行网上全流程办理,申请单位只需通过网上办事大厅报送申请材料,在审批通过后到区政务服务中心递交纸质材料并领取审批结果。

2.优化审批流程。关口前移,在企业、群众办理业务申请之前,对建设项目提出相关的环保意见和指导申请材料的准备,避免申请人走弯路。

3.加快审批流程,审批时限压缩为自受理之日起7个工作日(受理公示10工作日和批前公示5工作日除外)。4.加强对行政审批工作的监督管理,实行首问(首办)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对外公布投诉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监督。

5.落实信用信息“双公示”,行政许可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

(二)事中事后监管

1.梳理法律法规,为依法行政夯实法律支撑基础。2.规范执法、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程序和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3.实施污染源日常监管双随机抽查制度。

严审批重规划 篇3

据媒体报道称, “7·28”南京燃爆事故造成13人遇难, 400多人受伤, 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居住在工厂附近的居民。有南京网友认为, 那儿爆炸并不意外, 早在2005年就发生过类似事故。住在化工厂、加气站等周围很危险, 这是附近居民的共识。甚至还有报道称, 2009年8月, 南京和燕路400号居民楼业主曾抗议加气站建在自家门口, 称该站为“定时炸弹”。2010年年初, 小区居民还曾多次以挂横幅的方式表明态度。

也有人为南京该地区的化工企业喊冤。因为这类化工企业早就建立, 建立之初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人口的增加, 逐渐对化工厂形成“围城”之势。化工厂于是成为了“定时炸弹”。

孰是孰非简单几句并不能说清楚, 但政府主管部门也好, 城市规划部门也好, 都应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坚强“后盾”。既然问题出现, 如何避免事故, 才是当务之急。怎样帮助生活在化工厂周围的居民改变“提心吊胆”的生活?在面对拉动GDP增长的目标时, 如何保证化工企业与周边居民的安全相处?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观点。

首先, 化工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危险性也是众所周知的。各国都对化工企业从建立到拆除都进行了严格的监管。面对我国化工企业的现状, 我们应该多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大对其监管的力度。在德国, 基本上不存在私自乱建, 道路“拉链”的现象, 因为任何项目的改建、扩建和拆除都需要多个部门严格的审批和认证, 原始档案保存相当完好。而且一旦发现事故隐患, 不管是否发生事故, 企业都将会受到极其严厉的处罚。

其次, 有人提出将化工企业迁走, 当然, 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办法之一。但问题是, 随着城市的发展, 化工企业自身难以避免被“围城”的现象出现。是不是又要继续迁走呢?单纯的搬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在于搬迁前的土地规划、搬迁中的严格管理, 搬迁后的维护, 等等, 都是必须做的事, 就说搬迁后的维护。居民之所以感到恐惧和担心, 是因为距离危险太近。其实只要做好城市的规划, 在居民区扩张之前, 就将防护带规划好, 禁止建永久性的居住区, 更为将来节省一大笔拆迁费, 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对行政审批窗口工作的评价 篇4

二00七年即将结束,回顾一年以来和行政审批窗口工作人员的业务来往,感谢之意难以尽数,在一年工作当中行政审批窗口工作人员给予了我们冶炼厂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仅代表冶炼厂全体员工,祝窗口工作人员工作顺利,新春愉快。

一、制度建设比较完善。

政审批窗口的制度建设比较完善和系统化,在我们平日的接触和相关制度学习中,能够深切感受到制度完善对我们工作的极大帮助,能够想我们所需,做我们所想,很好的解决了我们在平日里工作中的麻烦,能够使我们把相关制度很好的宣传和贯彻下去,使我们做到用制度管理、按制度办事、以理服人,很好的解决了内部员工往日对制度模糊理解,大大加快了我们人力资源部工作能够正确、合理、有效地进行。

二、强化监督检查

行政审批窗口除了强化对行政审批工作全方位的监督,按照全市的行政审批效能加强对各企业的有效监督,很好的做到了审批监督的职权。一年来多次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和业务调查反馈工作,通过警示教育,建立依法行政,清廉为民,服务社会的良好的整体形象,为我们各企业的业务开展起到了警示和模范作用。

三、审批效率较高

行政审批窗口是我市对外的一个窗口,它的规范化建设和工作效率的整体改善,直接能够影响我市的对外形象,是全市规范化服务政府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关乎全市市民切身利益的工作平台。我们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每次来这里办理相关业务手续,都能够得到快速的解决,专业事务专门人员管理,一人服务到底,多窗口一站式服务,他们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和流程化的办事效率,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能够让我们时刻感到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审批效率的提高对我们工作的极大帮助和支持。

四、服务模式创新高效。

行政审批窗口工作人员整体政治业务素质较高,在制度流程化的工作基础上,实行人性化服务,用服务的理念感染我们每一位来办事的人员,窗口平日里的联动咨询、跟踪服务、就地服务和预约服务模式,方便了我们办事人员的工作。有时候我们对相关审批工作不是很清楚,窗口工作人员在现场给予耐心详细的答问释疑,详细解释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使我们能够感受他们对待工作的极度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

财务收支审批模式探究 篇5

会计法的基本要求是在各单位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更应该得到各单位的重视。然而,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还很不完善,一些单位内部管理不严、控制环节薄弱,从而为滋生舞弊、腐败行为创造了条件,实际工作中暴露的财务收支审批方面的问题也较为严重,严重造成了单位资产的流失,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自从我国加入世贸之后,为适应其客观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

良好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规定,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考核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一)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单位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控制。一是对包括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涉及支出类业务的审批和收入类业务审批的控制;二是对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所有职工全员的控制;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办公费、投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外,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应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二)不相容职责划分原则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三)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

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和事前的预算审批,尤其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四)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理论上的完善性;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如果重视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设计的制度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如果重视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设计的制度虽然简单易行但却同时存在很多漏洞,同样也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一)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

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二)财务收支审批程序

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账或报账。但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三)财务收支审批内容

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企业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哪一款财务收支审批模式,只有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财务收支审批模式,才能真正起到内部监督之效。各企业可以选择采用以下几种财务收支审批模式:

(一)“一支笔”审批模式

这是指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一人审批,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原则。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没有形成相互制约机制,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以约束。所以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具体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二)分级审批模式

这种审批模式根据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单位副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收支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收支,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收支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同时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

(三)多重审批模式

这是指所有财务收支均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制度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分管领导后审,有的甚至还需要单位负责人最终审批;也有的单位实行分管领导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等等。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原则,能够提高审批质量。但是该审批程序相对较为繁琐,比较适合于大型集团单位采用。

(四)混合审批模式

混合审批模式实际上是上述三种模式的结合运用。它规定在一定的业务范围和金额范围内由一人审批,超过一定范围和一定金额的财务收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这种模式针对不同的财务收支业务采取不同审批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序上简化审批程序,也加强了对重要财务收支项目的控制。

上一篇:电视台企业化管理下一篇:化工安全与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