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进展

2024-10-03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进展(共9篇)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进展 篇1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综述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迅速增加, 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世界发病率高达2%[1], 由于糖尿病的控制与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 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 健康教育对患者尤为重要[2,3]。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教育, 对延缓或防止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糖尿病健康教育, 但仍需在改进健康教育方法、丰富健康教育内容等方面继续努力, 现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各种形式及实施策略综述如下。

1 健康教育的对象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包括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及家属乃至整个家庭、社区和社会。其中糖尿病又有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糖尿病类型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区别, 并且整个教育对象又存在着知识结构水平的差距, 因此, 健康教育要因人制宜。

2 健康教育的方式

教育形式有口头向患者讲解糖尿病有关知识并个别指导, 发放宣传资料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小册子, 利用宣传栏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 定期举办健康教育座谈会, 举办专家讲座, 并可通过报纸、杂志、书刊、广播、电视、录像等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多媒体电脑的应用可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可以通过网上咨询交流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 即集体教育和个别指导的综合运用。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预防教育

宣教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让人们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发病因素, 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 如高热量饮食、吸烟、大量饮酒等, 减少糖尿病的发病, 尤其是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由于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往往不能引起患者注意, 很少主动就医[4],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体检, 以早期诊断糖尿病[5], 许多患者仅仅知道糖尿病而不知其并发症, 更不知其并发症的危害性, 故就医的需求并不迫切[6], 因此, 提高患者甚至整个社会的认识, 对于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糖尿病非常重要。

3.2 心理教育

由于糖尿病是终身疾病, 并要坚持药物治疗及饮食控制, 生活方式也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 患者精神负担较重, 多出现抑郁、焦虑、恐惧、失望心理。根据不同的心理状况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对于紧张和焦虑的患者, 应耐心地与其沟通, 稳定患者情绪, 以事例讲解糖尿病虽为终身疾病, 但并非不治之症, 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配合治疗, 最终将享受正常人的生活。

3.3 饮食治疗教育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 不论糖尿病类型、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和药物治疗, 都应严格、长期执行饮食管理[7]。合理控制热能及科学搭配食物是糖尿病营养治疗首要原则。热能供给根据病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糖、尿糖、劳动强度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进行计算[8]。总热能确定以维持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 通常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的55%~65%, 且全部来自复合碳水化合物, 尽量不用单糖或双糖来补充;脂肪占总热能的20%~30%, 并限制动物脂肪和饱和脂肪酸摄入;蛋白质供给量占总热量的15%~20%[9]。宜食各种新鲜清淡蔬菜及豆类、低脂、富蛋白、适量纤维素的食物, 禁忌食用辛辣刺激性、煎炸食品, 戒烟限酒, 做到定时定量, 少食多餐, 使患者明白每日的饮食量和日常消耗的能量相协调, 避免随意增减食物, 谨防因饮食不当而引起血糖不稳定[10]。

3.4 运动疗法教育

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 促进葡萄糖的利用, 降低血糖。应注意运动方式、运动量和运动时间的控制。运动宜在饭后60~90 min进行, 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 进行有规律地合适运动, 循序渐进, 长期坚持, 选择有氧运动方式, 如行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每次30 min左右, 运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宜, 运动强度以心率作为指标, 应该控制在该年龄所达到的最高心率的60%~80%[11], 运动时身边要备一些面包、水果糖等, 以便在出现心慌、出汗、手抖、脉搏加快等低血糖症状时, 能及时进食[12]。另外注意有严重并发症不能运动。

3.5 药物治疗教育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向患者详细讲解降糖药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正确的服药方法, 以保证患者按时服药, 如磺脲类药物应在饭前30 min服用, 双胍类药物应在饭后服用, a-糖苷酶抑制剂应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指导胰岛素的保存、注射方法、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后的注意事项, 指导自我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和技巧, 注射应在餐前半小时进行, 用药半小时后一定要用餐, 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教会患者自己注射胰岛素并要掌握“三准一注意”, 即时间准、剂量准、剂型准, 注意注射部位[13]。注射部位有腹部、双上臂外侧、臀部及大腿前外侧皮下等, 注意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 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降糖药, 以减少或避免副作用的发生。忌随意停药或频繁换药以避免趋近稳定的病情出现恶化。

3.6 自我监测教育

目前, 糖尿病尚无根治措施, 只能有效的控制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 终身严格执行[14]。因此, 监测血糖非常重要, 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的目的是根据血糖的变化调整饮食、运动, 以及帮助医生找出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原因,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血糖仪, 掌握血糖、尿糖监测技术, 并养成每天记录血糖监测结果的良好习惯, 以便定期复诊时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7 自我管理教育

科学的自我管理是控制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键。由于糖尿病患者体质弱, 抵抗力差, 极易并发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 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泌尿系感染以及结核病等。许多疾病是从呼吸道传染的, 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还应保持皮肤清洁, 勤洗澡, 勤换衣。特别注意保持口腔、会阴、足部的清洁, 皮肤出现瘙痒时尽量少抓以免抓破。如有呼吸道感染、疖、痈、肺结核及外伤时要及时治疗。

3.8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教育

糖尿病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其并发症[15], 因此, 做好预防教育相当重要。糖尿病并发症, 包括急性、慢性并发症, 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器官, 可单独出现, 也可以不同组合形式同时或先后出现, 糖尿病并发症严重者可致伤残, 甚至死亡。首先, 让患者了解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病因或诱因, 如感染、不控制饮食、严重的精神刺激、胃肠功能失调、降糖药使用不当、饮酒过量、吸烟、合并其他脏器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等。其次, 如何避免诱因。如在日常生活中要饮食规律, 戒烟戒酒, 遵医嘱合理用药, 保持心情平和, 积极治疗其他疾病。最后, 讲解并发症的症状, 特别强调低血糖症状及紧急处理, 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就诊治疗。

4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

糖尿病健康教育增强了人们的自我防护知识, 降低了糖尿病的发生率, 教育后的患者可有效的控制血糖和管理好自己, 减缓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总之,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 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其生活质量。要使糖尿病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必须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 同时健康教育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做好健康教育, 要减少糖尿病的威胁需要患者、家庭、医护人员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进展 篇2

(一)患者教育

对糖尿病人的非药物治疗中患者教育是基础,这点作为社区医师应特别重视,一般患者教育应包含以下内容。

·糖尿病的自然进程。

·糖尿病的症状。

·并发症的预防,特别是足部护理。

·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

·饮食、运动与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或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血糖监测的意义和采取的相应措施。·当发生紧急情况,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时应如何应对。·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

在患者教育的方式上可以采用:社区医师或护士讲课,患者之间的相互教育,提问回答互动形式等,也可以是以上方式的综合运用。

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在2型糖尿病的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运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改善血糖的控制,有利于减轻体重。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坚持规律的运动12~14年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

·运动时间为每周≥5天,每天≥30分钟。

·中等强度的运动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高尔夫球和园艺活动。·较强体力活动包括:舞蹈、有氧健身、慢跑、游泳、上坡骑车。·每周最好进行2次肌肉运动,如举重训练,训练时助力为轻或中度。·运动项目要和病人年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体质相适应。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篇3

1 糖尿病及其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 并且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快, 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地上升[1]。且呈年轻化的趋势, 同时女性高于男性[2]。据可靠统计, 目前我国成年糖尿病病人已经达到9 700万人, 位居世界第2位, 并且每天以2 767人的速度增加。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列第3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3]。

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 糖尿病病人有一定的疾病知识, 但缺乏科学的健康指导, 如有超过50%的病人对糖尿病基础知识不甚了解, 有接近40%的病人对如何促进健康不了解, 有接近30%的病人对如何预防并发症不了解等[4]。同时糖尿病病人又特别渴望了解饮食、治疗方法和效果、用药方法及调整、疾病控制情况、定期复查的时间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指导[5]。在这些调查中能够显示出糖尿病病人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 目前在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上, 仍没有一种公认的、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 临床上仍以笼统的卫生宣教为主要方式, 但实际上病人接受了多少, 是否达到了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则无法评价和衡量。

2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

通过对糖尿病病人开展健康教育, 可以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灌输给群众,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现症病人就诊率, 减少、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延长寿命, 降低糖尿病病死率, 同时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6,7]。在王海娟等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健康教育能提高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使之更好地加强自身的健康理念, 自觉控制饮食、正确使用药物治疗, 使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控制得更好, 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8,9]。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服务对象对健康需求的变化,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对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10]。故医务人员应重视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的研究, 对来诊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制度, 以适应病人健康教育的需求。

3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除了糖尿病病人外, 还应包括医务人员、糖尿病病人的家属以及陪护人员, 甚至是让整个家庭、社区和社会认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11]。使大家充分认识糖尿病是终身疾病, 治疗需要持之以恒。

4 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

对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 应根据病人的患病情况, 进行对疾病的认识、心理指导、饮食指导和紧急情况处理方法等内容进行讲解, 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教育效果。

4.1 基础知识指导

糖尿病病人会有许多不同的负面心理情绪[12], 如焦虑、恐惧、失望、抑郁等。而这些心理情绪会给治疗带来极大的阻力。因此, 对病人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就尤为重要。应积极向病人传授有关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并发症等相关知识, 使其能正确认识疾病, 认真对待自己, 消除不健康意识, 学会自我调节, 提高自身维护能力, 做到与医生密切配合, 坚持长期治疗。稳定地控制病情的发展, 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延长其寿命。

4.2 饮食指导

饮食指导是糖尿病治疗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 所有糖尿病病人, 无论采用降血糖药物与否, 均须控制饮食。若饮食控制不好, 将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13]。指导病人掌握合理的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4], 可改善病人血糖水平, 对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5]。

4.2.1 限制总能量

首先计算出病人的理想体重。年龄在40岁以下者:标准体重 (kg) =身高 (cm) -105;年龄在40岁以上者:标准体重 (kg) =身高 (cm) -100。再根据病人的工作性质、原来的生活习惯等计算每天所需总热量。成年人休息状态下每天每千克理想体重给予热量105kJ~125.5kJ (25kcal~30kcal) , 轻体力劳动125.5kJ~146kJ (30kcal~35kcal) , 中度体力劳动146kJ~167kJ, 重体力劳动167kJ (40kcal) 以上。孕妇、乳母、营养不良和消瘦、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在理想体重热卡的基础上每天每公斤体重酌情增加21kJ (5kcal) , 肥胖者酌情减少21kJ (5kcal) , 使体重逐渐恢复至理想体重的±5%[21]。

4.2.2 糖类、蛋白质、脂肪比例合适

保证糖类的摄入, 占总能量50%~60%, 每日糖类宜控制在250g~350g, 折合主食300g~400g, 肥胖者酌情可控制在150g~250g。如食用米、面、土豆等。忌用蜂蜜、白糖、红糖。蛋白质适量摄入, 占总能量12%~15%。糖尿病人供给量:1g/ (kg·d) 。可以食用乳类、蛋类、瘦肉、干豆及制品。另外谷类含蛋白质7%~10%, 也是提供蛋白质的来源。限制脂肪摄入, 占总能量20%~30%。为防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必须限制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酸应严格控制, 其总量不超过10%, 如动物性脂肪。不饱和脂肪酸宜用, 如植物油[21]。

4.2.3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膳食纤维摄入量约35g/d。可在正常膳食基础上多用富含纤维食品, 如南瓜、米糠、麦糠等。进食后使人有饱食感, 且可加速食物通过肠道, 从而延迟和减少糖类食物在肠道的吸收, 使餐后血糖下降;还可增加肠蠕动, 有利于大便通畅。另外食物纤维尚有一定的降低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故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4.2.4注意维生素、微量元素供给

根据病情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有粗粮、干豆、蛋类;含维生素C的食物主要是新鲜蔬菜、水果;而牛奶、豆制品、海产品则含有丰富的钙;锌与胰岛素活性有关, 常见于粗粮、豆制品、海产品、瘦肉中[16]。

4.2.5 合理分配和控制饮食

糖尿病病人大多在饮食控制时会有明显饥饿感, 教育者应指导病人自觉坚持。指导糖尿病人在控制总热量摄入的基础上, 注意饮食多样化, 每日少食多餐, 注意主副食的搭配, 保证机体足够的营养需求, 每餐要定时定量, 特别是药物治疗后更应该注意, 避免随意增加或减少食量。合理的用餐可减轻胰腺负担, 更加利于血糖的控制。根据病人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的需要进行安排, 可分为:三餐早、中、晚各占1/5、2/5、2/5分配, 四餐各占1/7、2/7、2/7、2/7分配或五餐各占2/10、3/10、1/10、3/10、1/10分配。同时, 要注意根据病人血糖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并告知病人切忌饮酒, 尤其是注射胰岛素之后空腹饮酒, 极易造成低血糖。

4.3 运动治疗教育

适宜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可以促进人体对糖的利用, 减轻胰岛的负担。对于轻度或中度的病人, 在严格控制饮食的同时, 合理的运动治疗可使70%的病人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17]。但对于病情严重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是不宜进行运动的。在运动前评估糖尿病的控制情况, 选择适宜强度的活动, 以有氧运动为主, 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等, 对于关节功能不好的老年病人, 嘱其不宜爬楼梯、弯腰、负重等运动项目;采用合适的运动强度即活动时病人的心率应达到个体60%的最大耗氧量:心率=170-年龄, 且以自身感觉舒服为宜;活动时间为20min~30 min, 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逐渐延长[18]。在运动过程中预防意外的发生, 随身携带糖尿病卡, 卡上写有本人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病情等;运动不宜在空腹时进行, 应在餐后1h左右进行, 可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外出运动过程中需注意补充水分, 随身携带糖果, 当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立即停止运动及时食用。告知病人运动后应做好运动日记, 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4.4 药物治疗教育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人最基本的治疗。对于口服用药, 护士应了解各类降糖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指导病人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按时、按量、按规定用药, 以减少、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口服降糖药物, 如磺脲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 饭前半小时服或饭中服;双胍类药物可在饭中或饭后服, 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反应;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应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 服用后常有腹部胀气等症状;瑞格列奈应餐前服用, 不进食、不服药。

对注射胰岛素的病人, 应教会病人正确保存和使用胰岛素的方法, 应做到制剂、种类正确, 剂量准确, 按时注射。未开封的胰岛素放于冰箱冷藏保存﹙4℃~8℃﹚, 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在常温下﹙28℃以内﹚可使用28d, 无需放入冰箱, 还应避免过冷、过热、太阳直晒, 否则可因蛋白质凝固变性而失效。胰岛素采用皮下注射法, 宜选择皮肤疏松部位, 如上臂三角肌、腹部等, 其中腹部温度恒定, 且不受运动影响, 吸收最快也最均衡, 对病人来说腹部注射更具可视性, 便于病人自己操作和护理[19]。胰岛素使用前, 应将药液混匀, 但不可剧烈摇晃, 以免产生泡沫而破坏药效;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同时, 应注意有计划、有秩序地更换注射部位, 以免导致局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产生局部硬结。由于胰岛素制剂种类繁多, 包括速效、短效、中效、中短效、长效, 因此使用时应根据药效选择注射时间, 如赖脯胰岛素属速效型, 皮下注射后立即发挥作用, 0.2h~0.4h达到高峰, 因此应于饭前5min注射;普通胰岛素属短效型, 皮下注射后0.5h开始发挥作用, 1h~3h达到高峰, 可以持续3h~6h, 因此应于饭前半小时注射。

4.5 低血糖处理教育

目前, 糖尿病只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血糖值是了解糖尿病是否控制、综合治疗方案是否合适的一个简单而准确的指标。一般血糖低于2.8mmol/L时出现低血糖症状, 但因个体差异, 有些病人血糖不低于此值也可出现低血糖症状。因此观察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尤为重要:肌肉颤抖、心悸、出汗、饥饿感、软弱无力, 紧张、焦虑、性格改变、意识改变、认知障碍, 严重时发生抽搐、昏迷。老年糖尿病病人应特别注意观察夜间低血糖症状的发生, 另外因老年人感觉迟钝, 也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甚至猝死。杨薇等[20]研究显示, 糖尿病病人低血糖防治知识明显缺乏, 发病率高, 需要对糖尿病病人进行低血糖防治知识教育, 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 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降低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率。

一旦确定病人发生低血糖, 应尽快给予糖分补充, 解除脑细胞缺糖症状。轻症意识清楚者, 可给予约含糖量15g的食物, 15min后血糖仍低于2.8mmol/L, 继续补充以上食物一份[21]。若血糖过低, 病人已接近昏迷状态应立即送医院救治。同时, 还应提高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坚持定期到医院做检查。

4.6 自我护理的教育指导

有研究表明, 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意识不够理想[22], 因此, 加强病人的自我护理是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接受系统健康教育课程掌握自我护理的知识、技能等, 让病人学会确定目标和调整心理状态, 承担一些预防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如指导病人加强饮食、药物、锻炼等治疗措施;正确处理疾病所致的生活压力, 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指导病人生活规律, 戒烟酒;指导皮肤护理, 特别是对足部的护理, 应选择尺寸合适的鞋子, 柔软舒适的浅色棉袜, 保证良好的透气性, 且每日进行按摩及检查足部, 特别是足底和脚趾之间有无红肿、溃烂、颜色及温度的改变等, 如出现异常, 不可自行处理, 应立即就医[23];指导病人选择软毛牙刷, 每天多次刷牙, 保证口腔健康等。

5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由于糖尿病病人病变程度、年龄、心理、性格和文化程度等的差异, 对其开展健康教育, 应采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保证治疗的有效进行。

5.1 制订教育计划

健康教育应在合理的计划下完成, 教育者应对病人的病情、心理情况、生理情况和社会状况等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 在病人及其家属共同参与下制定出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5.2 制订教育内容

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基础知识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运动教育指导、紧急情况的处理和自我护理教育指导等多个方面。

5.3 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对于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方式, 可以根据每个病人的病变程度、年龄和文化程度差异, 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 如:集中治疗教育、小组教育、个体化教育、经验交流、家庭访视、电话随访等。首先, 可以利用医院、社区等的文化宣传栏及板报进行糖尿病基础知识的宣传, 让病人及其家属充分认识到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其次, 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 医院及社区应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当存在共性问题需要解决时, 则由医务人员将其组织在一起进行小组治疗教育;当病人出现日常生活自我护理的问题, 可以组织病人共同讨论, 进行经验交流;当病人表现出焦虑、恐惧、悲观等情绪时, 医护人员可采取面对面的交谈形式或家庭访视, 使病人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对于老年病人, 张彩萍等[24]通过研究发现, 个体化健康教育更有利于老年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 即采取一对一的与病人和家属交流、系统学习等方法。最后, 病人出院后要定期随访, 可通过电话或家庭访视, 以了解并督促病人行为的改变。另外, 医院也可开展糖尿病健康咨询门诊, 解答病人的疑问, 同时组织病人进行体检, 建立档案, 以方便病人的后续治疗。还应该对有特殊需求的病人进行有必要的个人指导。

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可采用“糖尿病看图对话”工具, 此工具是由国际糖尿病联盟发起的新型互动式健康教育工具, 图文并茂, 以图为主, 配以解读卡片, 让病人在轻松愉快的交流过程中掌握糖尿病知识。且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糖尿病看图对话工具有助于提升糖尿病病人的糖尿病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建立和提高[25]。

6 小结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健康教育 2 篇4

【关键词】糖尿病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四种慢性疾病之一的糖尿病其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约有1.2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的糖尿病患者约2000万。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并发症较多,因此成为致死率仅次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第3号杀手。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糖尿病的宝贵理论和方法,但运用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精神开展中医糖尿病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医学较为成熟的糖尿病教育方法相比,中医糖尿病教育未形成一整套规范化教育方式,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论著,但我们可以根据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来探讨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问题。

1中医饮食疗法的教育

消渴病的发病与饮食失调有关。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不仅可致消化不良,食积日久还可郁而化热,聚湿生痰,甚至影响气血流通,成为诱发和加重糖尿病的因素。合理的饮食治疗方案既可使患者获得较为全面的营养,提供全天基本能量消耗而又不增加胰岛B细胞的负担。

祖国医学认为,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石:“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丹溪心法·消渴篇》记载:“酒而无节,酷嗜炙搏......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所以,饮食疗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教育患者控制饮食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1.1饮食规律定时一定量饮食,可以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对食量的要求是既不“太过”,也不能“不及”,这两种情况都是饮食所忌。提倡少食多餐,切忌贪食。指导病人及家属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和身高计算自己的理想体重,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工作性质及活动量计算每日所需热量,掌握每日总热量的计算方法,根据饮食习惯具体量化饮食标准,保证有利于血糖控制,又不至于营养不良,可多吃些粗粮、麦皮制品、绿叶蔬菜、无糖水果或低糖瓜果。目的在于维持标准体重,控制高血糖和预防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和降低高血压。

1.2合理搭配给予低糖、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粮食、肉类、蔬菜、果品等合理搭配,才能更好地补益精气血津液。

1.3谨和五味不同的食物其性味不同,归经不同,如“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等。正确服食五味,可以增补相应的五脏之气,五味偏嗜,五脏营养失调,阴阳失衡,就会发生疾病。

1.4饮食清淡糖尿病患者饮食更宜清淡、低脂、低糖,多吃鱼肉、瓜菜、黑木耳、蒜等。

另外,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采用易懂易记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控制应做到“三定”,即定量、定时、定餐次。据患者不同情况对患者的饮食指导细化、通俗化、具体化。对饮食控制采取大致估算加自我感觉的方法,制订饮食的原则。

2中医运动疗法的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采用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的国家。早在1300年前,著名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糖尿病饭前“先行一百一十步,多者千余步,然后食之”。唐代医家工熹提出:糖尿病人应“食毕即步行,稍畅而坐”,并指出“不欲饱食便卧,终日久坐„„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并不能强所不能堪耳”。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加速脂肪分解,减少脂肪堆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所以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医对运动的时间、程度和方法有独到的认识。2.1运动有时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患者一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2.2运动有度运动要遵循适度运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健身时一不可过劳,否则会损伤脏腑精气,诱发疾病。适度的活动对防治糖尿病有积极的作用。对于消渴病的运动强度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特别是对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

2.3运动多样在运动形式上可多种多样,通常采用太极拳、太极剑、保健气功等传统健身法,这是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和经络脏腑学说,以及相应的导引、行气、存思、内丹技术,建立的“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协调身心的演练功法。通过运动健身法可以舒筋通络,形神兼备;调和气血,充实脏腑,壮内以

强外;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平衡。也可采用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运动方式。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一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和减轻体重;使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等得到改善,预防或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消除应激状态,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3中医心理疗法的教育

《临床指南医案·二消》中指出:“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大病”。历代医家对消渴的发病,均十分注重精神因素。《儒门事亲·二消论》:“消渴者„„狂乱精神,过违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医宗己任篇·消症》:“消之为病,源于心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情志过极,心理活动变化过度可以致气血功能紊乱,使人体阴阳失衡。长期的情志不遂是疾病发生的诱发因素。现代医学亦认为精神波动易致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导致血糖升高、血管收缩。因此,消渴病高发人群和消渴患者应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有家族倾向的人群和肥胖超重的糖尿病高发人群,要正确对待疾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首先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乐观,既不要忽视本病的发生、发展,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而焦虑不安,应增强治疗信心。其次应该避免精神紧张,自我克制,喜怒哀乐要有节制,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刺激和过度兴奋因素,保持平静。

4中医治疗的误区

中医药治疗可以调节和改善糖尿病患者机体内环境,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口干口渴、疲劳乏力、腰酸腿疼、头晕眼花等临床症状,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工作质量、生活质量;通过中医药的补益调节疗法,能减轻或避免由于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降糖西药引起的肝、肾损害及其他毒副作用,保护糖尿病患者的肝、肾功能;配合传统的推拿、按摩、针灸、拔罐、膏药、药浴、保健气功、药膳食疗等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能延缓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产生,使糖尿病患者健康长寿。但市场上一些所谓糖尿病保健食品并没有临床认证,打着纯中药制剂的旗

号,添加了西药的成分,且对药品成分却不按规定进行说明,这样的保健食品患者服用后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更大。所以患者在选择类似产品的时候需小心谨慎。

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进展 篇5

1 T2DM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1.1 针对T2DM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有效控制血糖是治疗T2DM的基本目标, 能使T2DM的慢性并发症明显减少, 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 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下降14%, 致死或非致死性脑卒中下降12%, 微血管并发症终点下降37%, 白内障下降19%, 心力衰竭下降16%, 因此, 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 严格控制血糖极其重要[2]。现代医学证明, 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密切关系, 要治疗这些疾病, 最根本的方法不只是靠药物, 而是靠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来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3]。同时, 许多研究证明, 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而糖尿病教育有助于改善病人的血糖控制[4,5]。

1.2 T2DM病人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

尽管DM病人教育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但遗憾的是,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 也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得不到有效管理。在发展中国家, DM控制状况更不容乐观, 据我国2003年、2004年、2006年大中城市门诊的调查表明, 仅有四分之一的DM病人HbA1c达标 (<6.5%) ,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的DM病人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教育。经研究发现, 糖尿病病人确诊后实施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护理的重要部分, 对糖尿病病人采取强化教育项目是必要的[6]。国外研究认为, 个人发展为DM病人后, 立即采取相应的生活方式干预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对DM病人实施经济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也符合我国国情, 已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魏梅等[7]对188例T2DM病人进行了护理分组观察。观察组出院后采取延续性护理干预, 对照组出院后只进行常规随访。观察两组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估心理状况, 自尊量表 (SES) 评价自尊水平。经过1年的延续性护理干预, 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病人SAS、SDS、SES进行调查, 观察组的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 说明出院后对T2DM病人延续性护理, 可以改善病人的血糖水平,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3 目前T2DM健康教育的局限

如上述T2DM病人护理干预研究, 近年来期刊中报道很多, 对T2DM病人的血糖控制和生存质量也都起了一些显著的效果, 但是目前尚无报道指明T2DM病人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 目前研究中记录模式呈无记录或多采用的是自行设计的表格, 应用的是描述性记录形式, 不规范且不全面。T2DM病人生活方式的干预研究往往注重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 而忽略了生活方式、行为的改变。病人掌握了T2DM饮食、运动的原则却不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干预对象多为病人本人, 未包括家庭成员。国内外研究均认为生活方式的干预效果, 受到病人自身自制力、家庭成员不良生活习惯、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

2 T2DM健康教育模式

2.1 糖尿病护理专科门诊的设立[8]

糖尿病护理专科门诊是门诊DM病人健康教育的固定地点, 为提高门诊DM病人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而开展工作。糖尿病护理专科门诊的病人教育具有四大特点[1]:循序渐进、个性化、参与性强、人文文化。糖尿病护理门诊接受来自体检中心等的糖耐量异常病人及初诊断的DM病人, 对他们进行有关DM知识的咨询以及DM自我管理技能的培训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的指导, 使医院DM健康教育走向个体化干预模式, 丰富了原来医院以定期更换健康教育专栏, 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以及播放健康教育录像为主的健康教育形式, 使DM健康教育实用化、个体化。

2.2 设立糖尿病人教育课堂[8]

糖尿病人教育课堂固定场所、固定时间, 循环宣传DM健康教育内容, 对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开放, 由DM专科护士负责管理, DM专业治疗和教育团队成员授课, 病人教育形式多种多样, 寓教于乐, 利用成人学习理论情景学习法开展胰岛素笔规范注射法、血糖监测、饮食治疗等自我管理实践, 提高糖尿病病人治疗依从性[9]。

2.3病友支持团队[10]

病友支持团队是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同伴教育理论得到启发, 建立在DM专科护士领导下的“病友支持团队”, 旨在发挥和利用社会资源管理庞大的DM人群, 在初诊T2DM病人生活方式改变中能起到模范及促进作用, 有效提高初诊T2DM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国外研究也发现, 从老病友中招募组成一支非专业的社会团体, 组建由DM专科护士领导下的“病友支持团队”, 这些老病友非常愿意成为志愿者, 并且有时间、有热情, 经过培训后他们能向其他糖尿病病人讲解疾病防治知识, 传授自身控制血糖的经验和内心感受, 目前DM自我管理相当成功[11]。

2.4 PDCA循环引导下的全程饮食干预模式

PD-CA是按照计划 (Plan) 、实施 (Do) 、检查 (Check) 、处理 (Action) 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 每次循环都将起点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全程饮食干预模式是参照整体护理的PIO护理书写模式, PIO (problem, intervention, outcome) 即问题、措施、评价, 护士评估病人在家的饮食现状,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 与病人共同找出饮食问题、实施护理措施, 及时给予护理评价。戴莉敏等[12]通过PDCA循环引导的全程饮食干预模式对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 病人进行为期6个月的定期随访, 在提高T2DM合并NAFLD病人的血糖、血脂的达标率及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模式具体内容: (1) 计划 (P) :评估、确定目标、原因分析。 (2) 实施 (D) :提供《全程饮食干预随访本》, 专科护士对病人进行阅读指导及填写说明;结合膳食实物讲解食物交换法的使用, 鼓励病人参与自我饮食管理。营养师利用营养配餐软件为观察组病人制定1周食谱。 (3) 检查 (C) :检查病人《全程饮食干预随访本》填写情况, 询问在家期间是否正确执行医嘱等;每次随访检查病人的体质指数、代谢指标达标率、生活质量是否改善。 (4) 处理 (A) :灵活运用激励原则, 对达到预期目标的病人给予鼓励肯定。对监测指标控制不理想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病人, 耐心分析, 与病人共同制订须配合完成的饮食方案及希望执行后达到的目标, 作为下一循环干预的重点, 让其主动掌握并实施。陈文专[13]也曾将PDCA循环结合DM全程健康教育形式应用于60例T2DM病人健康教育研究中, 有效地控制了血糖。国外有研究表明, 短期教育改善病人糖代谢的作用缺乏持久性[14], 这说明T2DM病人需连续、强化地接受饮食随访管理, 而PDCA循环引导的全程饮食干预模式具备了这一功能。该模式在不改变原有临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 通过PDCA循环引导的全程饮食干预, 能有效改变病人的饮食行为, 对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延缓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2.5 远程血糖监测系统联合床旁DM病人教育模式

郑辉等[15]构建的远程血糖监测系统联合床旁DM病人教育管理模式 (以下简称“远程DM管理系统”) 是指利用院内局域互联网住院病人管理平台与血糖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相结合, 院内任何一个科室的病人都能及时地接受DM医生和护士的远程系统管理, 包括治疗方案制定及DM教育。该管理系统通过对病人主动、连续的个性化服务与管理, 实现了院内“非内分泌科一内分泌科”无缝隙疾病管理。该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原有住院病人管理系统 (HIS) 之上的, 主要由HIS系统、诺娃网络服务器、思锐谱血糖管理系统和终端末梢血糖监测仪构成。系统提供两种浏览血糖的模式:第一种是按照病人浏览, 第二种是全院血糖纵览。本系统具备全新联网功能, 不受时间和设备的限制, 随时随地可查阅最新数据, 多种网络链接方式可供选择。具有多种血糖图表、血糖日志等, 病人所有血糖监测情况及治疗情况一目了然。血糖图表共包括:总览图 (病人的总体控制情况) 、趋势图 (病人血糖波动情况, 分析最近几周的数据) 、每日图表 (了解治疗方案、进食以及生活习惯对于血糖控制的影响) 、每日血糖控制饼图 (更详细地了解病人在各个时间段的血糖控制状况, 方便医生和病人监测每天中的问题时段) 。此外, 还具有检索功能和数据导出功能。在国内, 类似的院内管理模式尚未见报道, 但是国外针对院外病人采用互联网血糖监测系统 (internet-based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IBGMS) 也取得了良好效果。Tildesley等[16]报道应用IBGMS管理应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病人, 较传统治疗的病人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

2.6 其他健康教育模式

除以上两种新型干预模式外, 近几年研究报道的T2DM干预模式还有“短信平台中医干预[17]”“多维综合干预”“同伴情景式健康教育”“动态血糖监测曲线图”等多种干预模式。

3 T2DM病人健康教育相关理论依据

3.1 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最早运用于个体健康行为解释和预测的理论模型, 该模式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由Rosen stock提出并由Becker和Mai man加以修订。该模式强调个体对行为改变的态度和信念是决定其是否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 认为个体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4种信念有关:感知到疾病的易感性;感知到疾病的严重性;感知到行为转变的好处;感知到行为转变的障碍。本研究依据此模式来帮助病人改变健康危险行为,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积极的遵医行为。

3.2 延续护理

3.2.1 延续护理的内涵

延续性护理是近年来护理研究工作中新的发展方向, 与传统的护理相比, 其对护理的时间以及范围进行了加深, 作为院外护理成为了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完善了整体护理的内涵, 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18]。2003年, 美国老年协会对延续性护理的定义为:经过合理、科学的计划实施, 保证病人在不同的健康护理场所或同一健康护理场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连续性的护理, 一般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 包括经由医院制订的出院计划、转诊、病人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

3.2.2 延续护理在T2DM病人护理干预中的应用

多数T2DM病人疾病知识缺乏, 出院后的遵医行为减弱, 造成疾病反复, 导致生活质量下降[19]。T2DM健康教育是T2DM综合治疗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病人的治疗常在门诊进行, 单次门诊访视病人及家属很难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为了填补这一空白, 研究者们开始将延续护理应用其中。魏梅等[7]就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改善T2DM病人疗效以及生活质量进行了观察, 发现经过1年的延续性护理干预, 观察组病人的血糖控制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 说明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起到配合药物治疗、提高疗效的作用。褚宝玉[19]认为, 延续护理为出院后的T2DM病人提供不间断护理, 保证了健康教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对教育重点不断强化, 使病人获得了DM相关知识及基本技能, 能有力的转变病人的观念, 规范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及自我监测血糖的有效性,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3.2.3 延续护理存在的不足

目前延续护理开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目前我国的社区网络尚未完善, 人力资源较少, 社会认可程度较低, 延续护理实施情况从总体来说仍然不高, 参与此项工作的护理人员能力参差不齐, 延续护理的操作流程均无相关指导及标准, 势必会降低病人的满意度。所以, 应大力培养专科护士来弥补医护工作的不足, 制定健全的连续性护理干预模式, 医护之间共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针对不同病人实施个体化的连续性护理计划。

3.3 奥马哈 (Omaha) 系统理论

国际护士会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ICN) 指出, 如果没有自己的标准化语言, 护理在医疗卫生保健系统中的作用就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其价值和重要性也不会得到认识和回报[20]。美国护理标准化用语系统发展较早, 目前已有12种护理标准化语言被美国护士协会认可, 现应用于不同的医疗护理机构[21]。我国护理标准化语言发展缓慢, 20世纪80年代引进北美护理诊断分类 (NANDA) 应用于医院内临床护理, 而在门诊还没有标准化语言应用的研究。

3.3.1 奥马哈系统的由来

奥马哈系统是美国护士协会认可的12种护理标准化语言之一。它的形成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区护理及家访护理任务的增多, 研制者根据社区护士的实际工作经历, 以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和结局模式、纽曼系统理论为支撑, 以Weed[22]的问题为导向方法为其解决问题的依据, 结合应用护理程序于评估记录之中, 制定而成的一种标准化护理语言分类系统, 包括问题分类系统、干预系统和效果评价系统三部分[23]。在国外, 该系统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护理研究领域并得到多方认可[24]。

3.3.2 奥马哈系统的在国内的应用

近年来有部分地区的护理专家引进该系统的框架应用于出院后病人延续护理的研究[25,26], 但还少见进行相关研究的报道。黄金月[27]回顾了近10年来在中国不同地区, 以不同疾病人群和护士为对象, 跨越医院、门诊、社区和家庭的社区护理或延续护理实践的研究, 阐述了奥马哈系统在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设计研究干预方案、诊断研究对象的健康问题、检视护理活动或于预内容和评价研究成效方面的应用和成效。认为护理研究人员可灵活地应用奥马哈系统解决多种研究问题, 在社区护理和延续护理实践和研究中推广应用。谭晓青等[28]引进美国标准化护理语言-奥马哈系统, 构建居家访视流程和评价访视成效的模式, 随机选择60例居家慢性病病人 (脑卒中、高血压、T2DM病人各20例) 进行访视。应用居家访视效果评分表, 对病人存在问题认知、行为及状况进行评分, 排列问题的优先顺序后进行干预。

3.3.3 奥马哈系统在T2DM病人护理干预中应用的必要性

目前T2DM护理干预的记录模式没有记录或者采用的是自行设计的表格, 应用的是描述性记录形式, 不规范且不全面。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标准化的护理语言及分类系统, 不能将护理文件的信息进行编码, 未编码的数据不能进入信息系统, 也就无法将病人的护理信息整合入门诊电子健康档案, 使护理信息的获得、应用和交流受到限制, 导致缺乏相关数据来支持护理实践的效益和护理对病人结局的贡献, 而使护理的价值被整个社会低估, 严重阻碍了护理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针对我国护理干预的记录模式不规范、不完善的现状, 有必要引进国际上认可的护理标准化语言系统, 并在我国护理干预的记录模式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一套访视流程及记录系统, 规范并促进门诊访视的发展。

4 小结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进展 篇6

1 妊娠期糖尿病 (G D M) 的影响

对孕妇及围生儿的影响:妊娠合并糖尿病属高危妊娠, 可增加围生期疾病的患病率和孕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由于胰岛素药物的应用, 糖尿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围生儿死亡率下降至3%, 但糖尿病孕妇的临床经过复杂, 母婴并发症仍较高, 必须予以重视[2]。GDM发生率世界各国报道不一, 一般为1%~1 4%[3]。

高血糖是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特征, 它不仅使孕妇在妊娠期间易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合并症, 而且还可引起新生儿畸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胎死宫内和早产率增加等不良妊娠结局[4]。国外许多文献认为在怀孕期间若是血糖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会引起胎儿及孕妇发生多种并发症, 危害母儿健康[5]。

2 妊娠期糖尿病 (G D M) 的健康教育现状

2.1夏旭娟等[6]认为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身心教育, 改变其不良健康行为, 从而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而且, 健康教育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及治疗效果。作者通过对2 0 0 7年5月~2 0 1 0年5月期间来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1 5 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系统化的健康教育,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表明:由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知晓率较低, 对病情控制、治疗依从及其生活质量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健康教育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获得疾病相关知识及有效治疗护理的重要途径, 其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观察组在妊高征、宫内窘迫、宫颈评分、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等妊娠结局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妊娠结局, 改善围产儿预后, 有利于母婴健康和安全[6]。

2.2曾淑兰等[7]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可使GDM孕妇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 提高了孕妇自身健康的维护能力, 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2.3焦瑞霞等[8]研究认为健康教育路径使宣教工作制度化、具体化、规范化, 护理管理者可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来评价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与实施效果, 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和质量。

2.4黄泽云等[9]对3 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健康指导, 结果发现患者对妊娠期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明显提高, 遵医行为及自我管理行为明显改善。

2.5卢敏等[10]研究证实, 实施饮食和行为方面的健康教育干预指导可明显降低妊高征、早产、剖宫产、新生儿低血糖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2.6宋殿荣[11]研究证明, 肥胖孕妇与非肥胖孕妇相比糖代谢存在差异, 而且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又有一定关系, 说明孕妇体重与G D M发生有关。

2.7王恩英[12]研究认为糖尿病孕妇由于不了解糖尿病对母儿的危害, 可能会因无法完成“确保自己及胎儿安全顺利地度过妊娠期和分娩期”这一母性心理发展任务而产生焦虑、恐惧及低自尊的反应, 重者造成身体意象紊乱。因此, 在围生期保健中对这些高危孕妇进行健康教育和重点监护, 指导定期产前检查, 提供心理支持, 维护孕妇尊严, 合理饮食, 适度运动, 控制体重增长, 严格控制血糖, 合理用药, 从而减少G D M对母婴的危害。

2.8温绿清[13]研究显示, 通过整体护理干预, 干预组的孕妇其血糖的控制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说明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尤为重要。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教育干预、胰岛素控制血糖、饮食控制、运动指导和卫生保健干预等。通过健康教育使孕妇和家属都能够消除错误的观点, 正确对待妊娠期糖尿病, 减轻心理负担, 稳定孕妇的情绪。

2.9尚莹[14]报道指出:因口服降糖药可通过胎盘屏障, 故孕妇不宜使用,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才是重点, 既能保证胎儿营养又能控制孕妇血糖水平;适度的运动可改善孕妇体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也可以影响血糖的水平。

2.1 0戴霞等[15]通过对门诊产前孕妇进行糖尿病筛查, 并向孕妇进行糖尿病知识宣传, 使更多的孕妇了解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的危害, 使孕妇自愿接受糖耐量筛查和健康指导, 从而发现糖代谢异常的孕妇也增多。通过新管理模式使孕妇在妊娠早期得到诊断, 有助于进一步的治疗护理。

2.1 1谢雪玲等[16]对两年内参加孕期检查的1 0 3 0妇女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率达9 8%, 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9 6%, 孕妇对G D M相关知识的认识情况掌握达到9 2%, 分娩前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满意者达到9 1%。通过这些数据表明, 大多数孕妇对妊娠期糖尿病已有深刻的认识, 并做到早期预防及诊断, 有助于控制其他合并症的发生。

3 妊娠期糖尿病 (G D M) 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

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影响孕妇、胎儿、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并可能并发羊水过多、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酮症酸中毒、感染、产后出血等, 围生儿可能导致新生儿低血糖症、低钙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疾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死胎、胎儿畸形和死产等。因此, 有必要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干预, 减少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对已经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在有效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良好的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缓解症状, 改善其妊娠结局, 促进母婴健康。

4 小结

健康教育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获得疾病相关知识及进行有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途径。健康教育和早期护理干预不仅能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而且还能改善其健康相关行为, 使其能够良好的与医生互动, 配合治疗, 并最终改善妊娠结局。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 妊娠期糖尿病 (GDM) 对孕产妇及围生儿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 (GDM) 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此病的发生、发展, 从而减少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应。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进展 篇7

1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与应用现况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据此做出正确判断以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3]。健康素养技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功能性健康知识和行为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信息评判能力和计算能力等[4]。糖尿病健康素养是指糖尿病患者所具备的用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要了解与掌握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需要相匹配的量表进行信息资料的采集。国外健康素养研究比较早,在糖尿病健康素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开发了多种可用于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测量的工具,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主要有成人医学素养快速评估(Rapid Estimate of Adult Literacy in Medicine,REALM)、成人功能性健康 素养测试(Test of Functional Health Literacy in Adults,TOFHLA)及其缩减版(S-TOFHLA)以及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测量(Literacy Assessment in Diabetes,LAD)等[5]。

目前,我国经研究建立了社会人群健康素养量表[6],但是未建立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的量表,只有地方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在引进并修改国外评估量表的基础上进行调查。比如,聂雪琼等自行设计《中国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防治素养调查问卷》,对中国6省市的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进行调查[7];李春玉等引进美国Miyong Kim开发的糖尿病健康素养评估工具,并根据我国国情和文化特点做了修改和补充,对延吉市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8]。

2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与健康结局关系研究现况

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与其健康结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涉及糖尿病健康结局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糖尿病防治知识:众多研究探索了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和糖尿病防治知识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健康素养水平越高则糖尿病防治知识越充足。防治知识主要包括对糖尿病发展过程、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易发并发症以及相关的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注意事项等内容[9]。(2) 糖尿病防治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为能力大小的主观判断, 即糖尿病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防治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自信心。文献反映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与自我效能间的关系存在不同结论:有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得分越高,则其自我效能得分也越高[10];有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关系无统计学意义[11]。(3)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Hb A1c是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临床指标, 健康素养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值之间的关系也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12],糖尿病患者中高健康素养水平的人较低健康素养水平的人更能严格控制Hb A1c水平。Schillinger D的研究[13]结果显示,健康素养得分每降低1分则患者的Hb A1c上升0.02。也有研究显示二者之间不存在联系[14]。有的学者指出[15],这可能是因为健康素养水平更是作为一个中间变量产生的作用,还需要作更深入的相关研究。(4)糖尿病并发症:国内外均有研究结果[16]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与其并发症之间存在联系,涉及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视网膜病变、脑血管病变和心脏病等。Schillinger D的研究表明:低健康素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是高健康素养患者的2倍。

3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干预模式研究现况

3.1国外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干预模式的研究

目前,国外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干预主要包括4种模式。(1)糖尿病防治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健康教育课程或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增加糖尿病患者的防治知识,研究显示:不同防治健康素养水平的患者在知识和行为的改变程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17]。(2)加强自我管理模式:社区医务人员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防治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主要方式是除健康教育外,还向患者提供一对一的面视或电话咨询以及小组访谈方式,强化患者的防治知识和对健康行为的促进,研究显示:通过该干预模式,患者在健康饮食、适宜运动及坚持服药的依从性均得到改善[18]。(3)疾病管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医务人员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严密的监测,并且对患者提供循证治疗。研究显示:接受该模式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的Hb A1c得到良好控制[19]。(4)糖尿病患者接受健康素养筛检模式:该模式是主诊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素养水平筛检,根据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提供相应的知识指导与行为干预,如遇到低健康素养水平的患者,主诊医生会重点与其交流病情, 但是研究显示:该干预模式并没有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20]。

3.2国内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干预模式研究

目前,国内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影响患者健康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1],而对如何进行糖尿病健康素养系统干预以及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对疾病结局的影响程度研究较少。仅李素芬等[22]的研究通过开设护士门诊对糖尿病患者知识性健康素养进行干预,结果显示患者的知识水平在干预后有显著提升。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仅仅理解健康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信心和能力,而与健康教育者的交流和互动能更有效地提高健康素养[23],这一点在国内干预研究中尚未提到。

4健康素养与疾病结局关系研究的重要性

健康素养被国际公认为是维持全民健康的最经济有效的策略,患有疾病者能够做到自我管理和掌握疾病预防相关信息,可以显著地降低疾病经济负担和改善健康结局[24]。提升糖尿病健康素养不仅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工作手段和目标,也是衡量其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

4.1有利于患者提高自身管理的效能

目前,我国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普遍较低,对疾病的防治知识和技能掌握很低。糖尿病患者在人生漫长维护健康的过程中,要有不断提高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的信心和决心,需要掌握健康饮食、适宜运动、合理用药以及监测血糖与相关生化指标等技能,要学会与主治医生进行信息沟通技能、学习评判性以及计算方面的健康素养。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是医疗卫生机构学者和社区家庭医生值得探索与研究的内容,只有糖尿病患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提高了,真正认识糖尿病对自身机体的危害,循证健康信息与健康行为,方能保障自身的健康素质。

4.2开发标化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测量工具的必要性

国外已经开发出可用于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测量的工具,且已有较广泛的应用[25]。而我国权威医疗卫生机构在健康素养测量工具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适性的公众健康素养方面, 缺乏针对不同人群或是不同疾病种类的测试工具。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不断提高,糖尿病人群的并发症发生的比例较高,糖尿病并发症结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不断增加社会疾病经济负担[26]。国家医疗权威机构应尽快开发标化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测量工具, 利用基层医务人员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素养测评,根据健康素养水平进行有的放矢的健康管理,促进糖尿病患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4.3加强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对健康结局影响研究范畴

国外学者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与健康结局之间的关系做了很多的探索, 包括健康素养对糖尿病知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医患沟通和用药依从性等的影响。而国内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大多研究主要是调查患者的健康素养现况及其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因此,要加强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对糖尿病健康结局影响的研 究 , 包括临床 性的健康 指标如BMI、糖化血红蛋白值和并发症等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指标,如卫生服务的利用、疾病费用、患病率和死亡率等。研究设计除了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外,还可以开展随机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提高因果关系论证的可信度。

4.4重视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干预模式的研究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进展 篇8

1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

1.1 生理指标

生理指标作为糖尿病住院病人最常见的临床评价指标, 能较客观地反映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常用生理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体重指数、腰围等[4]。最常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来查看病人此阶段的血糖状况, 血糖高低与并发症密切相关, 而且血糖值是比较客观的指标, 目前使用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作为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病人2个月~3个月以来的平均血糖水平, 可弥补单一血糖测定的不足, 且不受血糖临时变动和急性改变的影响。Norris等[5]的研究表明持续的糖尿病教育可以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说明了健康教育对于血糖管理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 》[1], 糖化血红蛋白的降低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 (如微血管并发症和神经病变等) 的发生风险。因此, 对于糖尿病住院病人, 生理指标是反映糖尿病病人即时病情状况的最常见、最直观的指标。

1.2 社会心理评价

1.2.1 生活质量评价

健康生活质量是指人在生命尚存的同时, 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处于健康状态的生活质量[4]。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提出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不能仅局限于控制血糖水平, 还要将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作为重要指标, 同时提出五项基本措施首先就是糖尿病的健康教育问题。目前对于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评价量表主要有普适性量表, 如SF-36量表[6], 包括生理机能、躯体疾病、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智能6个维度;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WHOQOL-100) [7], 其参与统计分析的各项指标, 均以正向计分的结果计算, 得分越高, 生存质量就越好。可见生活质量评价已成为综合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病人满意度评价

健康教育的效益主要指受教育者健康行为的养成和实施健康行为后所获得的效果, 国外研究指出[8], 无抑郁症和状态较好的老年病人对护理满意度较高, 因此, 病人满意度也可作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住院病人满意度问卷是评价住院病人对住院服务满意度的有效检验工具[9]。护士在耐心解答问题、传播知识的同时, 带给病人一种关心、爱护和温暖, 可以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赖感, 提高病人满意度。

1.3 社会经济学评价

目前我国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费用已经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0]。由于糖尿病危险因素、医疗费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快速升高, 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和病人数已经迅猛增长, 因此,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能使病人学会自我管理, 提高治疗依从性, 更好地控制血糖, 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 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1.4 自我管理能力评价

Glasgow等[11]将糖尿病自我管理定义为“病人管理糖尿病过程中的一组日常行为”。现行美国ADA颁布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国家标准[12] (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 为美国的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提供了参考标准。目前我国大多数研究通过研究具体行为来反映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包括遵医嘱服药、遵从饮食、遵从运动疗法、自我血糖监测和足部护理[13]。何叶等[14]的研究表明空巢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和生存质量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自我管理能力强的病人生存质量能得到明显提高。因此, 对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的评价也是衡量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

2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方法

2.1 定性评价法

现行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主要评价方法是口头提问法和观察法[4], 通过直接观察、向病人提问、请病人复述或演示所学内容、与家属交流沟通, 从而了解其掌握程度。糖尿病指导人员可以对每位病人发放宣传手册, 并进行指导, 也可利用座谈会进行集体讲解、食物模型展示、放映录像等定性方式完成教育计划及评价计划, 从而调动病人及家属的积极性, 主动学习健康教育知识, 取得良好的效果[15]。

2.2 定量评价法

自行设计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 如计分法[16]是教育者对病人的教育方法用数字量化, 并且将每一个步骤进行效果的评定和记录, 根据病人知识掌握情况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 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健康教育过程中。运用评价表评价能提高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为护士有针对、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 也有利于护士长检查和指导工作。由于定量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收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 故数据处理是否科学、合理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具有重要影响。曹家月等[17]认为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可提高数据的可比性。汪宏莉等[18]运用标准化效应指数评价与目前常用评价方法比较, 其灵敏度和评价效度较高, 可直接反映教学效果, 更能直观地反映健康教育效果的动态变化。

2.3 评价时间

通过分阶段评价和终末评价, 可了解病人接受程度, 选择适时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 可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设计的健康教育程序, 能有效提高病人的健康知识, 增强其教育效果、密切护患关系[19]。而刘艳丽等[4]认为, 评价应贯穿于健康教育的始终, 有利于对健康教育进行科学的考评和及时、有效的监控, 能有效保证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目前, 大部分评价为近期评价, 但住院病人的某些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出现, 故评价应延续至若干年后, 进行远期评价, 可通过电话回访等方式进行远期评价。

3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建议

3.1 临床护理人员培训多样化

当前对糖尿病住院病人进行效果评价的护理人员大多是临床一线护士。有文献报道, 因护士学历不同, 在健康知识、护理程序知识的运用方面, 大专及本科护士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中专护士[20]。张振路等[21]认为分层次确定护士岗位健康教育职责, 多方式、多途径指导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对护士进行培训可以拓宽其知识面, 提高其业务水平, 增强护士健康教育能力及工作的责任感。通过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项目或培训班, 在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22], 使在第一线工作的护士真正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 懂得如何分析和评价。强化护理人员培训, 掌握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提高护理人员意识及能力, 强调应遵循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规律, 既重视对个体知识、态度、信念、行为改变等近期、中期效果的评价和认识, 又要能够从人群健康的角度去评价健康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认识到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

3.2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理念化

美国现在已经有了完善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国家标准[12], 我国目前还未建立全面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重点大多数是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评价, 很少涉及对病人健康知识掌握的评价。健康教育可以将知-信-行理论作为基础, 从知识、信念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知-信-行理论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 有学者将此模式运用到冠心病病人的健康教育中, 发现可以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遵医行为[23]。但在糖尿病住院病人的健康效果评价中知-信-行理论应用极少, 故应建立以糖尿病健康教育知、信、行为理论依托, 以一般评价标准与具体评价标准构成系统框架, 以标准化教育内容作为标准的主体, 制定出相对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 达到规范、统一。

3.3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综合化

应用生化指标、社会心理 (生活质量评价、病人满意度评价) 、定性及定量的评价方法、近期与远期评价等多种效果评价形式相结合[4], 可以将住院病人的主观感受通过量表等形式客观化, 并结合生化指标这样的确切数据, 同时利用社会心理指标, 通过改变传统仅在终末进行评价的方式, 提高糖尿病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保证健康教育质量, 真正地适用于每一位病人。同时, 应针对2型糖尿病病人采用科学、合理、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性治疗策略[24], 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其中降糖治疗又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3.4 健康教育成效评价科学化

健康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是比较,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与理想标准比较, 而是与每个人自身基线水平比较, 切忌千篇一律或盲目拔高[20]。糖尿病健康教育评价的重点应从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评价转变为对病人得到的实际效果的评价, 注重实效。系统理论提高了护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观[25], 从健康教育程序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 能为病人提供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连续而又有个性化的护理健康教育, 改进健康教育效果。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能力进行评价, 旨在帮助护理管理者或护理教育者及护理人员自身明确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的水平, 为更好地评价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使广大病人及家属真正获益[26,27,28]。

4 小结

针对我国目前庞大的糖尿病病人群体, 探讨并研究糖尿病住院病人健康教育理念、方法和时间等效果评价形式, 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操作性、推广性的适用于我国糖尿病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极为重要而紧迫。

2型糖尿病的护理进展 篇9

1 药物护理

1.1 口服降血糖药物护理

目前, 临床常用口服降血糖药物主要是: (1)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包括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 由于这类药物起效时间较慢, 因此应告知患者在餐前30min左右服用, 同时, 不要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 以免引起肝损害与低血糖。 (2) 增加葡萄糖代谢的双胍类药物, 此类药物对胃肠道刺激性大, 宜餐后服用。 (3) 减少葡萄糖吸收的α-糖苷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腹胀和腹泻, 因此, 服用时应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 且从小剂量开始。 (4) 胰岛素增敏剂, 这类药物特别适用于肥胖或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 但应注意, 该类药物每天给药一次即可, 罗格列酮应不超8mg/d, 吡格列酮应不超45mg/d。

1.2 胰岛素治疗护理

胰岛素治疗因个体差异非常悬殊, 应根据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定时监测血糖的基础上随时调整给药方案, 宜从小剂量开始, 普通胰岛素应按10~20U/d, 于三餐前15~30min皮下注射, 注射胰岛素后30min宜进餐[3]。如患者的胰岛功能很差和以保持夜间血糖在正常范围, 宜在睡前增加注射一次胰岛素或选择长效胰岛素。皮下注射胰岛素以45度角注射, 肥胖者以90度角注射。临床发现90度角注射法能减轻疼痛, 患者依从性好。注射后避免剧烈运动和按摩以免胰岛素吸收加快引起低血糖[4]。

胰岛素用药期间, 应每天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尿糖以便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目前, 临床已普遍应用胰岛素泵模拟人体持续提供胰岛素分泌量。但应注意每天检查输注管道是否扭曲和连接是否紧密, 同时还要观察置泵部位有无红肿、压痛、皮下淤血和过敏。

2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作为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护理措施, 其目的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荷, 纠正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每天总热量, 具体达到的标准是低糖、低脂肪、高纤维素、高维生素和适量蛋白质, 热量分配可按早餐1/5、午餐2/5、晚餐2/5[5]。高维生素食物可以增加饱腹感, 延缓消化吸收, 可适当多吃。避免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如动物脂肪和内脏。

3 运动护理

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之一。其有助于减轻体质量和减轻胰岛素抵抗。运动护理尤其适用于肥胖者, 但要注意运动方式与运动强度, 运动方式以散步为宜[6], 每周3~4次, 每次30~40min左右, 运动强度以心率作为指标, 应控制在100~110次/分为宜。如出现呼吸急促, 头晕等症状时应停止运动。

4 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 致死率和致残率高, 因此, 患者常常因经济负担重、并发症多且严重、病程长、饮食限制等原因而出现心理问题[7], 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治疗中非常重要, 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糖尿病基本知识和配合心理辅导方法, 解除心理犹豫, 建立康复信心, 保持情绪稳定的同时还要向患者介绍糖尿病治疗的新技术、新进展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

5 糖尿病健康教育

护士应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教育宣传、口头讲解、开设讲座等形式对每位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让患者正确认识控制饮食的重要性, 自我监测血糖、尿糖的注意事项与临床意义和注意事项, 运动疗法的实施和注意事项, 低血糖的预防及处理和消除心理障碍[8]。此外, 还使患者掌握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胰岛素保存与注射方法、各种并发症的表现及处理。

6 低血糖防治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是胰岛素用量过大或不规律、降糖药服用过量或饮食不当等。表现为心悸、头晕、乏力、出冷汗、等, 严重者可昏迷或休克。低血糖常常发生在空腹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后1~2h, 因此, 护士要告知患者遵医嘱服药和正确使用胰岛素同时还要经常巡视病房, 发现低血糖时, 应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 轻者进食少量糖果、点心, 重者应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9]。

7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

糖尿病患者常因胰岛素缺乏出现酮症酸中毒, 这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 此时, 应迅速静脉补充胰岛素, 这样既能抑制酮体生成, 又避免血糖、血钾、和血浆参透压降低过快所带来的各种危险。静脉滴注胰岛素量为5~7U/h, 每1~2h监测血糖[10], 在胰岛素静滴和补液的同时还要注意补钾以避免低血钾的发生。

8 小结

循证护理和时间护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作用, 循证护理体现结合临床实践, 时间护理体现结合个体差异, 因此, 两种新的护理模式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糖尿病治疗过程中, 经过上述综合护理, 不但使患者血糖控制平稳, 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1]。因此, 糖尿病护理应是循证护理和时间护理相结合的综合护理。

上一篇:初中语文的口语训练下一篇:中俄金融合作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