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网络

2024-10-21

创新网络(共12篇)

创新网络 篇1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知识经济随之兴起的国际大背景下, 区域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产生, 只有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建立完善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 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长久地维持产业集群所产生的竞争优势, 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创新网络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的直接表现形式, 创新能力在集群创新网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正确地评价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有利于集群创新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是决策者评价和分析集群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1 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现状

目前, 国内外相关学者普遍关注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并对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质性的研究, 涉及多个方面, 主要包括集群创新网络的内涵、功能、结构、成因、演化动力、运行机制、集群网络结构域集群创新的关系等。其中, 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评价和以网络结构为出发点探讨集群创新能力。首先, 在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评价方面, 有学者深入研究, 以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和行为主体自身创新能力为基本要素, 构建集群创新网络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 分析集体学习的优势及方法, 形成了网络式创新能力评价体系[1];此外, 在以网络结构为出发点探讨集群创新能力方面, 有学者提出网络结构直接影响集体创新能力, 然而不同的网络结构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例如, 在研究日本九州、长野、滨松的区域产业集群时, 通过平均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来刻画集群网络结构, 得出创新网络结构及网络中资源和知识的通道是影响创新集群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2];进而有学者将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作为影响创新集群能力的变量, 探析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3];此外将网络分析方法融入理论探究, 从实践中得出结论:产业集群中若各组成员之间具备中等程度的关联性、中等程度的异质性、中等程度的控制水平, 则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将会更强。[4]

现阶段, 集群网络的研究以传统产业集群与高兴技术产业集群为主, 在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企业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不完善, 缺乏对集群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2 集群创新网络模型及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1 集群创新网络模型

创新网络最早是为了应付系统性创新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其不断地发展推动了集群创新网络的出现, 进而推动了集群创新网络模型的出现。集群创新网络是一个创新系统, 包含辅助网络和核心网络两部分, 核心企业是网络核心和创新主体, 中介机构、政府部门、大学和科研机构是辅助网络。这些不同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共同作用于集群的发展。

创新是集群创新网络的关键, 创新人才是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主体, 创新人才由“高创造力的核心群体”和“创造性职业从业人员”两部分组成。创新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作为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主体, 成为集群创新网络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有机结合, 不断创造出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 并以企业为载体, 将这些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投入市场, 实现经济效益。

2.2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是一项技术性强、创新要求高的综合性项目, 其形成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 产业所在地的经济基础或技术资源配置是其内部影响因素;另一方面, 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条件是其外部重要影响因素。科学、合理有效的分析和评价集群创新能力, 是企业长期立足于市场经济中并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企业进一步了解创新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认识自身的发展状况与创新能力。进而从实际出发, 制定合理的创新战略, 不断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以实现社会和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

2.2.1 知识流动能力

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知识流动能力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技术合作、技术转移和外国直接投资三个指标衡量, 其流动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因此, 提高知识流动水平有利于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知识流动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创新能力朝着系统性方向发展。

2.2.2 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作为集群创新的主体, 其创新能力是集群创新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表现在企业本身技术方面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由创新能力、R&D能力、科研机构和人员素质四个指标来衡量。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长期健康发展, 就必须积极迎合市场需求, 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商品投入市场, 实现产品的创新价值。

2.2.3 创新环境

当知识流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 环境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有利于提升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 因此, 一个企业要想提升创新能力, 除了提高知识流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 以最终提升整个企业的集群创新能力。

2.2.4 创新经济绩效

产业集群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创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 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创新又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其经济绩效可以由宏观经济、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企业发展情况三个指标来衡量, 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效益。

2.3 集群创新网络模型及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及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性的复杂过程, 是在上述理论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认识不同的网络节点在创新能力的运用上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影响程度, 并与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现状相结合, 从实际出发, 以科学性、完备性以及可操作性为原则, 以创新主体网络、创新支撑网络和创新环境网络为要素, 构建集群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主要是由四个一级指标和十四个二级指标共同组成。

湖南邵东打火机产业集群在短短十几年间, 从无到有, 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市场份额占全球产量60%以上, 极大地推动了邵东县域经济的发展。下面以邵东打火机产业集群为研究样本, 运用模糊评价法对该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其中评价数据通过专家评分法获得。

2.3.1 确定各权重指标

首先, 将一级指标列出, 进行模糊评价, 在表3的基础上, 设计调查问卷, 请10位专家给每个指标评分, 同时在每一层次上确定指标间的相对比重。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 并结合相关资料, 得出各因素的权重:

X1指标系统:W1= (0.063, 0.100, 0.626, 0.301)

X2指标系统:W2= (0.455, 0.263, 0.141, 0.141)

X3指标系统:W3= (0.788, 0.153, 0.029, 0.030)

X4指标系统:W4= (0.230, 0.122, 0.648)

2.3.2 综合评价

(1) 通过问卷调查, 得到模糊评价矩阵R, 根据B=W×R, 得出指标层综合评价结果:

(2) 对各指标层进行评价, 得到准则层指标权重结果:

由S=W×B得到:

(3) 最后得出目标层综合评价M=S×D, 其中D为加权向量赋值, D= (100, 80, 60, 40, 20) 。由上述数据得邵东打火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结果为M=56.108。数据表明, 当前打火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仅为一般, 主要依靠人力资源优势、低价格占领市场。在以后的集群过程中, 应当合理利用各种创新资源, 重点提高技术创新, 加强产业合作, 营造良好的集群发展环境, 进一步提升该集群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更是一个企业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和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 企业不断注入创新因素, 推动了集群创新网络技术的出现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 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 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 走有企业特色的集群创新之路, 从根本上提高集群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提升国民经济水平。

摘要:正确分析和评价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 对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现状, 构建了集群创新网络模型及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以实例验证了这一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集群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何亚琼, 秦沛.一种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视角——区域创新网络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2]盈利.创业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08.

[3]余晓泓.创意产业集群模块化网络组织创新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10 (8) .

[4]吴先华, 郭际, 胡汉辉.复杂性理论和网络分析方法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问题中的应用——基于江苏省三个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7) .

创新网络 篇2

网络创新的论文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从20世纪8O年代后期开始,对大学的专业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由原来的800多个减少为200多个,主要目的是使得培养的学生成为厚基础、宽理论、强创新技能、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重点强调创新与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践证明,创新与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1]。随着我国IT产业的迅猛发展,IT人才短缺正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据有关专家预测,在今后的十几年内,我国对IT人才的需求每年至少40万。其中网络系统工程师和网络应用工程师是IT业最急需的人才。但一方面是IT技术人才的匿乏,另一方面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由于缺乏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而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虽然造成这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计算机专业教学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支配,强调知识的基础、理论的基础学习,忽视学生计算机实际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和主动参与与实践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实际技能的掌握受到较大程度地限制。我们将以我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为基础,采用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教学环境

高等学校的教学实验基地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基地在教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规划、实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其行业发展规划一致,既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又必须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若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就不能说我们的人才培养是成功的。我们将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整体规划和目标确定为:建立一流的由计算机网络工程及应用综合实验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设计综合实验两个实验系列构成的计算机专业网络实验体系,既满足计算机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又适应当今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技术及其教学发展需求的多功能的、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我们在已完成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及应用实验室基础上,利用浙江省教育厅省属高校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完成了计算机网络安全及管理综合实验室和无线网络实验室建设,形成了功能完善、适应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为我校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5个专业共3千余名学生开设网络工程、网络应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系统性网络工程、网络应用和安全管理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得我校在IT人才的培养上能适时的向社会输出适用的人才,提高了本校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程度。

三、重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意识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实验的设置要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和与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相联系的主动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专业知识纵向和横向自主扩展和创新的余地。因此我们设计的实践体系是开放式的、有层次的和与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密切配合的[3]。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必修、选修和自拟项目。我们反复认真研究了教育部制定的本科计算机专业培养大纲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出的最新基本要求。根据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目前IT企业与公司对人才的强烈需求,为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制定出由以下两个实验系列构成的计算机专业网络实验体系。计算机网络工程体系:主要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础性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以及基础的网络技术培训。包括:局域网实验、广域网实验、无线网实验、各种网络接口的应用和网络应用实验。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管理体系: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础性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实验教学,以及基础的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培训,包括:防火墙配置实验、网络管理实验、入侵抵御系统应用实验、用户安全实验和网络流量管理和优化实验。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和技能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对基本训练要求较高、对综合素质培养有利的综合性实验。综合实验中既有物理硬件设备,又有综合测试分析;既有基本操作的反复训练,又有知识综合应用。如“网络日志审计综合性实验”中要求学生首先通过路由器、交换机、BAS等网络设备进行组网,然后根据要求采集不同类型的网络流量信息,并通过聚合、分析与统计,提供用户行为审计、流量异常监控和网络部署优化的.数据。另外我们还增设了设计研究性实验,这类实验着重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将来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内容可在实验教材中选用,也可根据实验教师的科研题目,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经实验教师审阅批准后,独立完成实验,最后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提交。通过这类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实际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培养。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我们还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开放实验教学。我们的开放实验教学包括开放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内容两方面。开放实验室是指课余时间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入实验室,重复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重做失败的实验;操作自己设计的微型实验;以及参与教师所做的课题实验等[4]。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在自觉学习和锻炼过程中,不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探索者。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得到培养[5]。

四、强化管理,实行教师负责制

新的人才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要有全新的管理模式。我们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和实验课程的管理采取课程负责人和实验室主任统一协调下的教师责任制。在两大实验系列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内容的布局进一步分为4类(计算机网络基础应用,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安全与管理)进行管理。原则上,实验设施的管理及实验科目的开放由相应专业理论课的教师负责,其责任的内容包括:组织设备的安装调试,设备使用规范细则的制定,实验指导书的编写等。在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完成后,教学实验基地的管理将逐步由实验教师接任,其责任包括: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使用规范和记录执行情况的监督,组织对必修和选修科目实验指导书的更新,组织实验室开放及辅导教师的安排,完善实验室开放的实施细则等。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是开放式的。结合基础实验室的开放经验和计算机专业实验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计划和熟悉了设备使用规范细则的条件下,对其全面开放。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开放,采取提前申请,统一完成必要的基础培训后再安排实验的方式。同时将针对一些专业的特点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材。

五、取得的初步成果

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通过近一年来的运行,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成效显著,取得如下初步成果:

1.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建设的促进下,为适应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的实验教学,我们调整了教材的选用范围。计算机网络主干课教材立足选用国内外的优秀教材,特别是国外能反映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的先进教材,我们还组织教师编撰能反映学生实际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实训教材的编写,力图使实验教材能配合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是诱发学生的原发性创新能力乃至创新冲动。

2.对本科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调整,并充分考虑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实验课及其内容进行整合更新,使实验更具综合性。使学生在独立设计出企业网络方案的同时,能对企业网络进行实际组网、实时网络流量和安全的综合分析和基本的网络应用编程。

3.所有的实验根据专业基础课的进度分段对各年级学生随时开放。学生根据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指导书选择实验项目,提出实验路线。鼓励学生对可提供的实验设施作自拟的整合,促进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全身心的投入。在实验成绩的评定上,不简单地看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同时注重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创造性,注重是否能对实验现象有较敏锐的观察、分析和处理能力。

4.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成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网络技术实习基地,为此,我们和华为3COM网络公司合作成立中国计量学院华为3COM网络学院,并针对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和电信专业学生举办了5期华为3COM网络学院网络工程师(HCNE)认证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为项目中计算机专业校企联合模式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实施的经验。

六、结语

实践证明,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与买践教学模式堵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中国计量学院在IT业的省内影响和地位。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就业优势得到增强。近几年,毕业生一直保持行业内的高就业率,特别是学生在外资、合资IT企业受欢迎度大大增加。面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学就业竞争的加剧,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基地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基本素质的形成,培养大学生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养成科学求真的态度、严谨周密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谢延华,徐小亚.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1):159-160.

[2]杨桂兰.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14(24):99-100.

迭代创新:网络时代的创新捷径 篇3

小米、阿里、乐视等一批互联网企业杀进智能电视领域,使一些传统企业感受到互联网开发模式的压力。那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的开发模式呢?

一个简单的总结:迭代。

李开复认为中国创业者更需要的是迭代创新,而不是许多美国创业者崇尚的颠覆式创新,因为前者更专注用户和效率,能以较小投入,更快地开发出产品,抢占市场。微信就是很好的例子。创新工场孵化的很多项目也都以迭代创新见长,首家孵化的企业豌豆荚就一直保持着快速的产品创新和迭代,2013年内,豌豆荚 Android 及 Windows 版累计发布了 46 次更新。

那么什么是迭代创新?为什么要采取迭代创新的路径?中国企业如何适应迭代创新的战略?

什么是迭代?

迭代是一个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每一次迭代的结果都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从而不断逼近目标或结果。

迭代本源于一种数学求解。一般的数学计算中,多是一次解决问题,称为直接法;但问题复杂,需要考虑很多未知量时,直接法方向错了就可能永远达不到终点。这时,迭代法就发挥功效了。迭代从一个初始估计出发,寻找一系列近似解,发现一定的问题求解区间,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遗传算法即为最常见的迭代法之一:模仿自然界生物进化机制,根据适者生存的原则,在每一代算法中,据个体在问题域中的适应度,产生一个近似解,从各种潜在的解决方案中逐渐产生一个近似最优解。例如在和谐号的车鼻设计中,减少风阻,达到最优的空气动力造型,靠的就是遗传算法运算。

如何把迭代的思想,应用到设计开发的规划、组织中呢?迭代开发同样借鉴了进化、淘汰的观点,整个开发工作被组织为一系列短周期项目,每一次迭代都包括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并以上次迭代的结果为起点再次开始迭代过程。

图1,图2比较了循环迭代式开发流程与传统计划-瀑布型开发流程的不同。

传统的瀑布型开发,往往在需求调研完全结束,进行预算、规划后,开发工作才开始。在确定性高的环境下,这种“大教堂”式的开发模式,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例如格力开发空调发动机。但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芯片、零部件、供应链迅速更换,消费者习惯快速多变的复杂环境,要求小米采取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不同的开发过程,克服传统开发方式的弱点,取得更高的成功率和生产率。

迭代开发就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高,需求在没被完整地确定之前,开发就迅速启动。每次循环不求完美,但求不断发现新问题,迅速求解,获取和积累新知识,并自适应地控制过程,在一次迭代中完成系统的一部分功能或业务逻辑,然后将未成熟的产品交付给领先用户,通过他们的反馈来进一步细化需求,从而进入新一轮的迭代,不断获取用户需求、完善产品。

例如谷歌的开发战略,就是这种“永远beta(测试)版”的迭代策略:没有完美的软件开发,永远都可以更好,永远在更新或改善功能。谷歌邮箱Gmail推出5年之后才撤掉beta版的字样,成为稳定的服务。在与苹果iOS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竞争中,后发的谷歌采取了与苹果完全不同的迭代开发战略。谷歌在其操作系统安卓(Android)上采用了开源软件的模式,与多家企业合作生产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安卓系统从 Android 2.3.3 到 Android 4.0,只有约半年,许多手机都来不及更新换代以支持新版本的操作系统。但Android 4.1、4.2 紧接而来。这么快的迭代,使谷歌的许多合作厂家应接不暇,不同操作系统之间产生适配问题。但谷歌更新的速度与决心都远超苹果,在合作厂家之间掀起迭代竞争,迫使他们不断更新产品,从而使安卓系统在短期内赶上了苹果iOS系统(图3和图4)。

微信遵循迭代开发的过程,迅速达到亿级用户——尤其是微信的早期版本,迭代非常迅速,使微信得以快速发展核心功能,奠定用户基础。

由此可见,循环迭代式的开发特别适用于高不确定性、高竞争的环境,也适合分布在全球的不同企业、不同开发小组之间的合作,其本质是一种高效、并行、全局的开发方法。

迭代开发的四大原则

原则一:问题先行

学者托姆科(Thomke)与藤森(Fujimo)认为,如果在开发与测试阶段才建立模型,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所需的金钱和时间成本可能非常高。如果“问题先行”,也就是将问题的确认和解决,移转到产品开发流程的早期,将会提高开发绩效。“问题先行”原则后来成为迭代开发的首要原则。

李开复经常提一个自己的例子:在SGI(硅谷图形公司)负责多媒体研发业务时,由于沉迷于酷炫的3D浏览器技术,忽视了用户,导致自己的部门被出售,100多名员工失业。他因此陷入抑郁情绪,最后不得不接受心理辅导。李开复犯的错误就是技术至上,而忽视了用户需求这个产品开发的核心问题。

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则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开发的绩效。苹果在开发iPhone过程中,乔布斯举起放在口袋中被划伤的iPhone,愤怒地说:“我们产品的屏幕是不允许这样轻易被划伤的,我要换防划玻璃屏幕,我要在6周之内让它变得完美。”苹果开发团队开始去找不易被划伤的玻璃,并很快发现了康宁的微晶玻璃技术。事实上,康宁的微晶玻璃技术曾于70年代应用于汽车玻璃,终因成本太高而被打入冷宫。当乔布斯提出制造1.33毫米厚度高强度玻璃的想法后,康宁迅速组织团队,改善玻璃生产工艺,实现了大猩猩玻璃的诞生。与李开复的例子相反,乔布斯的“问题先行”而不是技术先行,即首要解决手机屏幕不易被划伤这个问题,然后苹果终于找到了防划手机屏幕,也激活了康宁的技术。

硅谷创业者埃里克·莱斯(Eric Ries)所提出的“精益创业”理念,可以看作是迭代开发的“创业版”,莱斯也提出要问题先行:先找出创业计划中风险最高的部分(或者客户最需要的部分),作为切入点,开始系统地测试;注重从测试版实验中发现问题,而非精心构建商业计划;注重聆听用户反馈而非相信直觉,而在此之前,无需一次性投入开发完善的产品。目前,这一理念被硅谷的很多创业公司奉为创业圣经。

原则二:快速试错

李开复经营创新工场的逻辑是:“先向市场推出极简的原型产品,以最小的成本和有效的方式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用户需求,然后再结合需求,迅速添加组件。”这正是迭代创新中快速试错的思路。如果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最好能“快速而廉价地失败”。

失败并不可怕。莱斯在 “精益创业”中提出,重要的是,失败给出了最好地验证原来各种假设的机会,在失败后要有精准的测量,从而为下一次试错提供学习的机会。图5莱斯描绘了每一次迭代中的“建设-测量-学习” 过程。

从学习的角度看,在没有任何蓝图可循的时候,与频繁的试错能够创造更多反应机会一样,开发者通过测量可以检验各种因果关系,提高学习结果。这样,通过尝试不同的设计,在产品各种参数的敏感度和设计的稳健度上,开发者获得直观的感受,加速对产品的理解。和体验式学习一样,通过多次迭代的实践学习方式比那些缺乏参与、侧重认知策略的学习方式速度会更快。在高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这种学习方式对开发团队培养对产品的感觉尤其有价值。

张小龙在研发微信过程中总结出“把产品做简单”的原则:“产品规则越简单,越能让群体形成自发的互动。……但并不是说规则简单就一定会传染开来。这里存在一个引导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在群体里做一个加速器、催化剂。”这正是在多次试错中积累起来的产品设计经验与感觉,即如何在手机的小屏幕上,通过功能设计,加速用户的互动。

多次迭代可以使设计团队快速获取经验;迭代也将灵活性植入开发过程,使开发团队的认知能力随着新的信息而变化。当见证了很多次的迭代后,设计团队就不会倾向于过分依赖某一种特定的变化,而产生类似张小龙的经验,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这样,迭代的试错反倒提高了开发团队的信心和成功几率,加速了设计的进程。

原则三:微着力 微创新

德国创新学者冯·希佩尔(Von Hippel)提出粘滞信息(sticky information)的概念,认为信息在不同的个体中转移的时候会存在粘滞,或者说,要多付出成本。在新产品/服务的开发中,刚开始存在两种信息,第一种是需求信息,开始的时候在用户中;第二种是解决方案信息,刚开始的时候在开发者中。这两种信息都对产品或服务的开发非常关键,但由于各自粘滞于不同的物理位置,两者的结合实际上非常难。例如张小龙举例说明:“在一个聚会,来了好几个女生,我跟她们说装一个微信吧,她们问为什么。我说装微信可以免费发短信、发图片,省了彩信的钱;还可以直接说话,连打字都不需要。这几个女孩没有一个有兴趣,很奇怪地看着我,问:‘我为什么要用这个东西?’”

要让开发者的解决方案无限接近用户的需求信息,迭代试错是低成本、快速地捕捉到用户需求的好方式。尤其对于一些深藏于用户内心深处的隐秘需求,用传统的调研方式可能很难奏效,而用迭代试错(拿出测试产品让用户体验)则更可能由用户反馈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

张小龙说:“然后我现场给这几个女孩演示了微信,说你看附近有很多美女,我可以跟她们直接打招呼(微信中‘查看附近的人’功能)。这些女生立马两眼放光,一个个拿出手机让我帮她们装。我当时很震撼,我理解的需求和她们的真实需求差别会这么大。”

迭代试错要挖掘出用户的隐秘需求,需要的不是颠覆性的大创新,而是微创新。开发团队可以先根据用户特征开发出符合基本要求的测试版;然后交付给领先用户在模拟环境下测试,从而证实其功能和用户需求的准确性。如果两者的匹配不是很理想(通常都不是很匹配),就需要对需求信息和解决方案信息的位置进行再次修正,再次匹配。这个循环迭代的过程不断重复,直到获得可接受的匹配度。因此,微创新在从产品定义到生产上线的周期中间的各种迭代中扮演重要角色。

暴风影音CTO杨立东在总结自己的开发经验时说,我们海量的“微创新”更能留住客户。

原则四:和用户一起High

迭代开发还意味着亲民的用户关系——让用户参与研发过程,在体验参与中树立品牌与影响。在社交网络时代,用户参与战术既是开发要素也成为营销策略。

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总结,小米的主战场是社会化媒体渠道。“小米跟很多传统品牌最大的不同是:和用户一起玩,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每次产品发布的时候,我们都在想,怎样让用户参与进来。”

小米从手机硬件到MIUI(小米手机软件平台)开发的每次迭代,都有用户的热情参与,一方面核心用户对于小米的测试版产品提出很多重要的反馈意见,承担了小米产品的大部分测试职能;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小米核心用户由于很强的参与感和受尊重感而对小米更加忠诚,其中一些意见领袖影响了更多普通小米用户。也就是说,用户参与的迭代开发,同时是外部创意开发、产品测试、产品营销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企业能通过迭代减少产品交付周期的原因。

另外,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小米将硬件以接近成本的价格销售,并更快地迭代,通过软件增加用户的粘性,在增值服务上建立商业模式。传统的营销成本会占到总销售额的20%,渠道成本会占到15-20%,但通过“粉丝经济”,小米可以将这两项费用降到1%以内,从而给用户更低的价格、更好的体验,从而将每一次产品迭代过程变成与用户一起狂欢的过程。

建立迭代组织

在迭代开发中,企业面临的是全新开发环境:路径非常不确定,往往要经历模糊不清的技术环节、变幻莫测的市场环节。在此环境下,要加快迭代速度,就意味着要快速培养研发团队的各种直觉、经验;设置灵活的选项,以适应模糊变换的市场。同时还要提供足够的结构,培养感觉,避免拖延,并且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保持自信,克服各种焦虑和冲突。这些都使迭代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腾讯的战略是去中心化,实行产品经理负责的小团队化,实现敏捷开发。

小米管理三板斧中的核心则是:解放团队,让员工对产品有爱;拆掉大平台,团队项目化;取消常规意义上的KPI,用目标和用户反馈来改进产品。

迭代组织共同的取向是采用小团队作战的模式。迭代开发的小团队运作非常适合使用Scrum(橄榄球竞赛中的争球)方式,这种方式在敏捷软件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Scrum的组织模式是:

一个迭代的研发项目分成产品负责人、Scrum主管、团队开发人员。产品负责人为发包方,确定用户的需求,编写用户画像,排出优先级,并放入产品订单(product backlog);Scrum主管是项目的协调者与促进者,但并非是管理者(因为Scrum是自组织的);团队开发人员由5至9名具有跨职能技能的人组成小团队。

开发周期叫冲刺,一般15到30 天,长度由开发团队自主根据产品订单决定,形成冲刺订单(sprint backlog)。

在冲刺中,每天固定时间举行项目状况会议,称为“每日站会”,迟到的会有搞笑的惩罚,会议被限制在15分钟。每个会员分享:今天你完成了哪些工作?明天你打算做什么?完成你的目标是否存在什么障碍?

每日站会可以在燃尽图前举行——这是一个公开展示的图表,显示当前冲刺中未完成的任务数目。

每一个冲刺完成后,都有一次冲刺回顾会议,所有团队成员都要对冲刺进行复盘,目标是持续改善,会议的时间限制在4小时。

Scrum的小团队组织模式,不仅可以应用于研发团队,也可以应用于销售团队,使营销活动更加高效灵活。

组织拆分为很多小团队使得迭代组织非常扁平,这对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他可能要同时面对十几甚至几十个直接下属。从目前微信、小米的实践看,用户参与部分解决了这个挑战——用户通过反馈、投票等方式决定了很多创意和功能的生死,替代了传统管理中的领导决策功能,分担了最高领导对于很多具体应用的管理和决策工作(后文小米案例中将详细阐述)。

迭代组织的管理还处于边实践边探索的过程中,总而言之,迭代组织是对各种不确定性的灵活反应,是一种非线性的过程,往往是基于经验在小步快跑,而不是基于计划。

当前的中国又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经济结构正在优化,整个宏观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去年上升至1.97%,为过去十年罕见,且其中74%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在这场研发浪潮中,互联网企业所引发的迭代创新将深刻地改革中国的经济全貌。

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更多的中国企业或许能够从格力与小米的赛局中得到启发:如果你还没能飞起来,那就赶紧站到迭代的风口上去。

Box

关于迭代的适用性

中小企业也可以采用迭代吗?

中小企业可以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在迭代中磨练自己的适应性。例如房屋租赁共享网站Airbnb早期获取用户时,就进行了迭代。Airbnb的创始人最开始采取的方法是挨家挨户访问纽约的用户,说服他们使用Airbnb。从一个小市场开始迭代,积累经验,然后迅速到其他城市推广。目前,风险投资家对Airbnb的估值已经达10亿美元以上。

国内极路由公司虽然由小团队起家,但开发出一款新路由器,通过软件的迭代,方便客户完成网络配置、去除广告、游戏加速与出国代理等功能。谈到与大公司的竞争,该公司的创始人张利鹏认为:“传统行业为了竞争,进行各种所谓差异化竞争,可能电路板是一样的,但他给用户去贩售肯定是用不同的外壳跟型号。同质化的后果就是白菜价。他们也很难做到跟我们一样的快速迭代,因为它迭代的是一个产品线,而不是产品的品质。”

由此可见,在路由器这种硬件日益趋于同质化的竞争中,极路由利用软件的迭代从众多的竞争者当中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大型企业采用迭代创新战略与中小企业有什么不同?

大企业由于组织层级多,反倒不易大胆地采用迭代战略。这时候就需要转换思维,用扁平化的结构来推进迭代战略,给第一线产品经理以更多的创新空间,从多个“试验田”同步进行迭代,可能更能得到好的结果(参见本刊《创新变阵》一文,2013年12月号)。

硬件企业也可以采用迭代创新吗?

当然。今天所有的产品都会因联网而变得更加易于控制与智能,这些硬件产品也都在迭代中完成进化。在车企中,无论是通用、福特还是国内的比亚迪,都从导航和车载娱乐等开始进入联网汽车。通用走得更远,准备将汽车变成轮胎上的智能设备,例如让加入车辆共享计划Relay Rides的车主可以通过OnStar技术(主要为安全信息服务)来解锁预约的汽车,而车辆共享服务的供应商或者租车公司则可以实时查看旗下所有汽车的动向。通过app,用户走近汽车的时候,车门会自动打开,而且还能同步准备好导航路线和其他设置(比如空调、音乐)。硬件企业必须适应迭代的开发战略。

孙黎:任教于堪萨斯城密苏里大学全球创新与创业系,邮箱sunsli@umkc.edu

创新网络 篇4

所谓企业创新网络,就是在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1]。在企业创新网络中,受到企业资源、能力、机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整个网络的网络主体规模,网络关系数量、结构因此不断变化,内涵逐渐丰富,从而使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呈现不同的特点。然而,在探讨这些主导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因素问题上,不同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Gulati(1998)认为在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中,初始条件即企业所嵌入其中的关系网络,从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企业建构新的网络关系的决策,甚至影响着企业创新网络进化的全过程[2]。在Hite和Hesterly(2001)的研究中,他们提出包括人际关系、双边经济互动和社会资本在内的社会性要素是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决定性要素[3]。与上述学者比较抽象的理论诠释不同,一些学者将网络能力的概念引入到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研究中来,认为企业的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企业网络能力直接影响着网络合作关系成功的可能性和组织间信任和承诺水平[4]。

从资源观理论来看,企业加入企业创新网络的根本动因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是企业运用“能力”追逐资源、组合资源以获取竞争优势的结果。因此,网络能力的概念的提出为研究企业创新网络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网络能力与企业创新网络

1.1网络能力的内涵在企业创新网络的实践中,由于并不是拥有互补资源的企业之间就能建立起有效的关系网络,有些企业网络研究领域的学者注意到了嵌入到企业网络中企业拥有的某些特殊能力。例如网络能力(Ritter,2002)[5]、战略网络能力(Hagedoorn et.al,2006)[6]、关系能力(Collins&Hitt,2006)[7]等等。尽管这些学者提出的能力具有不同的名称,但都为企业所拥有。更为重要的是都是基于企业所嵌入的企业网络的特殊形态或特征,成为企业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唯有Kogut(2000)[8]提出了嵌入在企业间网络的组织拥有一种基于关系网络的能力,利用这种能力,企业能够获得经济租金并增加企业价值的观点,将资源观引入社会网络研究领域。

本文采用网络能力的说法,借鉴Kogut(2000)的研究成果,将其界定为网络中的企业所具有的集聚、整合和配置网络资源以提高网络绩效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其本质就在于通过寻求和运用网络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

1.2网络能力与网络演化根据网络能力的定义,从其目标来看,企业网络能力是集聚、整合和配置网络资源以提高网络绩效和获得竞争优势;从其过程来看,能力填补了意图与结果之间的差距,网络能力保证了网络关系的成功构建,使得网络主体的资源需求得以实现。一般来说,可以用网络构想能力、网络角色管理能力和网络关系组合能力来概括企业的网络能力。网络构想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对外部网络关系的战略识别能力和发展网络关系的规划能力。网络构想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加入新的网络组织的机会,消除企业“锁定”某一网络组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预见竞争者、主要顾客、供应商等关联因素影响企业自身战略的变化,找出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机会、资源和能力。因此企业的网络构想能力影响着网络关系的形成;角色管理能力主要指企业在网络组织中创造、维持企业的地位角色,同时与网络内其他成员组织合作完成具体的项目或任务的能力;而关系组合能力则着眼于把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的网络关系看成是资源和能力的组合,通过组合来发挥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能力,而不再是停留在按照合约来履行规定的职能。从网络演化的角度看,网络角色管理能力和关系组合能力影响着网络关系的发展、维护,并决定了关系解体的风险。

2模型设定

“虫口模型”由美国数学家May.R(1976)[9]在1976年提出,是无世代交叠单一生物种群系统演化的典型模型。模型假定有某种昆虫在不存在世代交叠的情况下,即每年夏天成虫产卵后全部死亡,第二年春天每个虫卵孵化出一个虫子。设第n年的虫子数目为Xn,则显然第n+1年的虫子数目Xn+1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设每只虫子产卵数,即增殖系数为α,则增殖数为αXn;另一方面,由于争夺有限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导致虫子间互相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又会使虫口减少,设减少数与Xn2成正比,系数为β,则减少数为βXn2。因此第n+1的虫口数目为:

令Xn=αXn/β,则式(1)可化为:

式中:

Xn———第n年的虫口数;

Xn+1———第n+1年的虫口数;

λ———控制参量。

式中各参量的取值范围为:n∈[1,∞];Xn∈[0,1];λ∈[1,4]。

模型中,假定虫口环境所能支撑的虫口数量上限为N0,且N0叟1。第n年虫口数为Nn,则Nn=Nn/N0为第n年的相对虫口数。显然,1就是最大虫口数目,故Xn不能大于1。虫口模型要求λ∈[1,4]是因为在λ>4时会出现发散现象,方程就将失去意义。

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与生物种群的繁衍过程极具相似性。在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中,在网络能力的作用下,从两个或多企业建立网络关系开始,网络中的网络主体逐渐增加,网络关系日趋复杂和紧密,并伴随着网络主体的新老更替和网络关系的消亡、重建。因为更加具有网络竞争优势的企业会取代原有的网络主体,而特定网络关系则随着资源互补和系统性的消失而消亡,被新的网络关系所取代。同时,企业创新网络的规模也不会无限制增长,因为一方面规模的增长必将导致网络关系更加复杂,网络治理的难度也随之上升,从而降低网络效率;另一方面,在网络关系的不断重构中,具有更强的资源互补性和系统性的企业群落会形成更紧密地子网,最终为了实现更高的网络效率而脱离现有网络,从而衍生出新的企业创新网络[10]。

因此,可以用式(2)的虫口模型来模拟企业创新网络中网络关系和网络主体规模的演化。

式中Xn———第n年的网络主体和网络关系数量;Xn+1———第n+1年的网络主体和网络关系数量;λ———创新网络的集聚能力系数,反映企业创新网络的网络能力。

从国内外企业创新网络的发展实践来看,在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的初始时刻,网络能力主要存在于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之中,核心企业利用这种网络能力聚集相关的网络主体,结成网络关系。例如丰田公司对丰田创新网络的聚集作用、惠普公司对于硅谷的聚集作用等等。因此,我们设定企业创新网络形成初始时刻的企业主体和网络关系为1。企业创新网络中网络主体和网络关系的数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但考虑到网络主体和网络关系的无限扩大会导致网络治理效率的下降,甚至最终导致网络的消亡,我们不妨假设最大网络主体和网络关系数量为10000。这样,在虫口模型中N0=0.0001。

3仿真与分析

在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时,我们根据λ的不同输出五个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模拟图,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3.1当λ=1时,即企业创新网络的集聚能力系数较低时,企业创新网络演化过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当企业创新网络的网络集聚能力系数较低时,企业创新网络几乎不能聚集一定数量的网络主体并形成一定数量的网络关系。这样的企业创新网络主要是由于萌芽时期的核心企业网络能力较差,聚集能力弱,就不能吸引外围企业加入到网络中来,则企业创新网络就会走向夭折。从更普遍的意义来说,在企业创新网络的整个演化过程中,网络集聚能力弱的企业网络将无法形成紧密的网络关系,网络结构也呈现松散的状态。因此企业创新网络的稳定性较差,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很容易因外来事件的干扰和破坏而走向解体。

3.2当λ=1.5、λ=2及λ=2.5时,随着企业创新网络集聚能力系数的提高,企业创新网络演化过程如图2所示。

图2的仿真结果表明,在企业创新网络的网络能力强的情况下,随着集聚能力系数的提高,企业创新网络聚集网络主体和结成网络关系的速度和数量逐渐提高,最终都演化成一个稳定的企业网络。当然,这里所谓的“稳定”,并不是说企业网络中的网络主体和网络关系是静态的,而是指在大量企业的不断进出,网络关系不断建立、撤销、重构的动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整体上的动态稳定。即:在网络主体的个体层面,网络是变动的;在网络整体层面,网络是稳定的。

3.3当λ=3即企业创新网络集聚能力系数的更高时,核心企业聚集网络主体和建立网络关系的速度更快、规模更高。企业创新网络演化过程如图3所示。

图3的仿真结果表明,在企业创新网络集聚能力系数更强的条件下,核心企业能够迅速吸引大量企业加入企业创新网络,形成范围更广的网络关系,企业网络规模迅速扩大。由于大量的网络主体迅速形成企业网络,网络关系建立和重构的速度变快,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缺乏稳定性,随着集聚能力的进一步增大,极有可能形成分叉的阶段,有可能继续走向成熟,也有可能走向衰退。我们也可以从核心企业对企业创新网络的控制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振荡现象。一般而言,在企业创新网络中,企业的成长是借助网络环境和核心企业的优势逐步建立自身优势的动态过程,核心企业协调着网络中所有企业的创新活动[11]。而核心企业在确定合作项目、建立网络关系时,可能会选择一定数量的、特定的网络主体,从而造成网络关系随着核心企业合作项目的变化不断重构,从而在导致网络关系和网络主体的规模出现震荡现象。

3.4当λ=3.5即网络集聚能力系数很强时,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仿真结果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当λ=3.5时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的规模比λ=3时的规模更大,形成的速度更快,但网络的震荡现象也更加明显,企业创新网络的稳定性更差。这说明当企业创新网络的网络集聚能力很强、或者说核心企业的网络能力很强时,一方面能够加快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速度,另一方面网络主体和网络关系的迅速增加增强了企业创新网络的复杂性,提高了企业创新网络的治理难度。同时也说明核心企业对企业创新网络的高度控制使网络容易受到核心企业的高度影响。在λ=4时这种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图5)。

4结论

本研究从网络能力的角度构建了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企业创新网络的网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企业创新网络的集聚能力尤其是核心企业的网络能力太弱或太强,对于企业创新网络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如果集聚能力过低,企业创新网络将失去聚集功能,网络关系和网络主体的规模成长缓慢,整个企业创新网络也将逐渐失去网络化创新功能而走向消亡。而集聚能力太强虽然会迅速提高网络主体和网络关系的规模,但容易导致企业创新网络的高度震荡,网络的稳定性恶化,治理难度提高,创新效率也将随之下降。

同时,仿真结果对企业创新网络的实践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在构建企业创新网络时,应该围绕具有较强网络能力的核心企业,最好从具有产业相关新的产业集群出发来构建。以便快速集聚一定数量的网络主体,在网络主体间形成网络关系,促进网络创新活动的开展。但随着企业创新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应该通过政策协调实现企业间网络能力的相对平衡,以保证企业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的相对稳定。

摘要: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和虫口模型,从网络能力的视角刻画了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仿真结果表明企业创新网络的网络能力太弱则难以形成有效的企业网络,太强虽然有利于企业网络的形成,但也会带来网络稳定性差的问题。因此在实践中应根据网络演化的进程适时协调网络能力的平衡。

社交网络营销创新案例 篇5

我们开展社交网络营销以来,我们充分应用各种社交网络工具进行营销,一线实践中,产生

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些细节的创新案例,更加值得我们学习。现在就列举8个:

1、通过学校官网找到校长社交网络号码。通过学校网站留的校长微博、找到校长微博、博客、微信、最后完成订单。

2、先粉丝后朋友的发展方法。与校长建立联系先成为校长的粉丝,崇拜者,在不断对客户的文章点赞、跟帖、留言中建立关系。

3、利用个性化贺卡取得客户的认同。采集学校网站校长、上级领导的照片,制作个性化的祝

福贺卡,以邮件发给校长取得订单。

4、通过朋友圈发现潜在客户。我们通过校长的朋友圈跟帖,发现与校长关系好的潜在客户来

发展业务。

5、通过转发校长文章来获得好感。我们通过网站搜索到校长相关的文章,然后不动的通过、分发赢得校长的好感。

6、利用微信活动增加与校长的互动。如微信红包、微信充值、小游戏来与校长互动,增加友

谊。

7、利用APP办事赢得客户信任。在聊天中,发现校长的订票需求,我们利用APP即刻帮助

校长订票来赢得客户的信任,得到客户的合同。

8、通过发链接来让校长知道产品优势。我们通过微信直接发送校园通内的产品网页链接,校

长直接点击浏览,实时提出来问题,我们帮助解惑,订单快速拿下。

等等,我们一线实战中还有许多社交网络营销的创新点,这些方法都充分利用多种社交网络工具与校长建立联系、取得信任、介绍产品、帮助办事最终实现订单。如星星之火,在我们营销中心开始燎原,这也需要我们营销管理人员深入一线,不断提炼好方法,总结好细节,推广好案

网络印刷 创新实践在行动 篇6

电商交易额高速增长的背后,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网上的生意仍在继续膨胀。

电商之于传统行业,必然能够给后者带来深度变革,印刷行业也概莫能外。

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不仅是惠普、柯达、方正等IT巨头纷纷推出网络印刷解决方案,印刷企业也纷纷试水电商,在网络印刷上进行了深度探索。业界传奇台湾健豪印刷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网络印刷演绎了利润率30%的神话,然而其成功的真正秘密却不是在网络,而是其自动化的印前流程和标准化的作业规范。我们欣喜地看到,内地也有印刷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杭州影天印业有限公司便提出了无人值守的印前自动化流程建设方案,并且正在付诸实践。

网络之于印刷企业,不仅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和利润率,更能够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进而实现跨区域整合梦想。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印务板块不仅凭借亚洲第一条全连线POD生产线,在数字印刷上走在了行业前列,还于今年7月2013上海国际印刷周上宣布启动“凤凰印”云服务平台,旨在借力网络整合印刷行业原本孤立的传统印刷、数字印刷、印前处理、质量管控、数据存储、网络传送、业务信息、电子商务、创意设计和数字产品制作等工作单元,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印刷联盟,实现跨区域整合的梦想。深圳报业集团也提出了“基于产业链的网络印刷平台”构建设想,通过打造强大的网络平台,整合创意采购、材料采购、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订单处理、品牌服务和生产制造过程。一幅跨区域、跨行业整合的战略蓝图清晰可见。

网络印刷,正在裂变传统印业,在未来,它还能给行业带来何种可能、何种惊喜,虽是未知,但是我们相信,行业中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实践,为印刷这一传统行业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

张梦童

创新网络 篇7

随着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和快变市场的形成,现代企业的创新活动已发展成为多方合作、交互缠绕的网络式创新阶段。同时,由于新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新技术复杂性的提高和不同学科、技术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单个企业很难具备创新所需的诸多领域的技术能力。因此,经济快速增长下的自主创新需要由不同能力的组织参与,通过不同的创新联盟合作来实现。这样,企业内外网络就成为了创新成功的基础,创新的位置也从企业转向网络[1]。

同时,受人才、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SMEs)都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往往力不从心,甚至贻误战机。所以,SMEs通过组织的外延和创新,建立“自主创新联盟”,可以充分发挥联盟成员的资源优势,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新和重塑核心竞争力。

2 SMEs构建创新联盟的现实性

2.1 SMEs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使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国家的科技实力和企业的自主创新上,我国目前自主创新的重任更多地是落在了大型企业的身上了,其实,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的SMEs更应该重视自主创新。据统计,有65%的发明专利是由SMEs获得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SMEs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SMEs创造的。因此,SMEs的力量不容忽视,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挖掘SMEs的潜力。

2.2 自身创新动力不足

SMEs普遍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和资金,导致SMEs的创新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都不足,这就意味着一旦自主创新失败,会使企业巨额投资难以收回,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同时,由于SMEs运作资源的能力较小、技术商业化能力较弱,短期内很难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以实现自主创新的投资回报。因此,大多SMEs不注重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形成的差异化,而是通过低价位来扩大市场规模,导致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如表1所示。再者,SMEs对于创新的预期认识不够、信心不足,他们并不看好创新的积极影响,即使取得了初步的创新成果,也不加大创新投入来取得更大的创新成效,如表2所示。

(%)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06·中国企业创新专项调查报告》

2.3 技术创新合作能力缺乏

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科研机构、客户合作是我国企业目前创新活动的主要方式,如表3所示。尽管SMEs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SMEs的各种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的技术创新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首先,SMEs发展虽然呈现出聚集化的趋势,但是由于专业化程度不够,聚集在一起的SMEs大多是同质的,使得SMEs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供应链关系(稳定的合作关系);其次,由于大企业大而全的经营模式,没有形成分工的意识,大企业很少成为SMEs的中心,大企业与小企业没有形成中心卫星生产模式;再次,我国在产学研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产学研在合作范围上、层次上都是不够的,SMEs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更是有限;最后,我国SMEs政策主要集中在对于SMEs的融资上,对于SMEs的技术创新没有直接的帮助,政府在科研等活动上对于SMEs的支持也是不足的。所以,我国SMEs的技术创新外部获得能力相当有限。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06·中国企业创新专项调查报告》

3 区域创新网络联盟———SMEs实现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3.1 区域创新网络的内涵及构建

区域创新网络是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相对稳定的区域联系网络。在相对发达、有效的区域创新网络中,区域内的各个行为主体都能够激活区域内外的资源,快速响应市场以分散风险,并通过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正是由于这种活跃的区域创新网络,SMEs可以通过分享合作者的资源,完成超过其本身能力范围的工作。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现状,在进行区域创新网络建构设计中,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即网络结点、生长极与网络联线的培育。

(1)运用市场机制大力发展创新型、创意型、科技型SMEs,使之成为区域创新的主体和区域创新网络结点。陈清泰曾在国资委研究中心的专题演讲中指出[2],支持科技创新型SMEs的发展至关重要。即使在大型企业十分强盛的美国,技术创新成果仍然有83%来自于SMEs。SMEs作为自主创新主体,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勇于冒险,有利于分散风险,这些优势使它们成为技术创新的一支生力军。但是,SMEs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单个企业很难独自实现创新目标,只有借助信息网络建立创新联盟、集成区域创新网络各个结点的优势、实现技术与信息的资源共享,并使之在联盟中便捷地转移,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联盟企业通过共享创新成果,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资料显示,浙江省SMEs的自主创新就是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在市场竞争中成长为产业集群中的“小巨人”企业,成为区域创新网络中的生长极。根据浙江的经验,目前被证明较为有效的做法是,在产业集群内选择并培育一些基于产业集群的、有“公共技术”特征的“新型创新主体”,构建区域创新的有效平台,直接服务于集群企业,成为集群中大批SMEs科技创新的“助推器”。例如,浙江绍兴县轻纺产业集群中的“金昌”模式,就是以当地特色产业群企业为依托,从一个服务性小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纺织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3)强化“网络联线”的培育,特别是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大量案例说明,在区域创新网络中构建为SMEs进行创新服务的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是至关重要的[3]。因为区域内有许多企业产品有市场、创业者有创意,但缺乏资金、商业运作经验和产业化能力,需要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撑。近年来,浙江省许多产业集群都相继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已成为推进产业集群价值链提升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区域创新联盟的组建模式

(1)多个企业组成的网状模式。在联盟中,各个成员之间自主独立、关系平等,不存在固定的盟主,即每个企业都是创新网络的结点。当某个新的市场机会出现时,由最早意识到这一市场机会或者掌握某一关键技术的企业牵头,联合其他相关企业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临时性组织。首先组织核心层(盟员),根据模块化原则将新项目分解成一些功能和结构相对独立的标准单元模块,然后按照盟员具备的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各盟员企业依照具体的模块进行研发,若盟员在自己负责的模块中发现无足够的能力完成任务时,可以再选择合作伙伴(会员)来完成模块目标,直到最终达到模块要求。当既定的创新目标实现时,创新联盟即随之解散。该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借助信息网络集成各个成员的优势,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技术与信息的资源共享,并使之在联盟中便捷地转移,使联盟能更好地创新,联盟企业通过共享创新成果最实现自主创新。SMEs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可以通过建立此结构的联盟,适当地从外部创新源中获取创新知识并结合企业内部创新进行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以盟主为主导的星型模式。星型模式一般是由“小巨人”企业扮演盟主的角色,众多小企业为外围的一种动态联盟。当有新的项目且盟主企业又没有能力独自完成时,盟主首先将新项目细分为一些功能和结构相对独立的项目单元,然后根据绝对优势原理和相对优势原理选出最佳的合作伙伴(盟员)组建紧密层,并将自己无力承担的项目分配给盟员。各盟员企业依照具体的技术资料和详细要求进行研发或生产,若盟员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任务时,可以再选择合作伙伴(会员)来完成目标,直到最终达到项目要求。如果盟员企业实在无法完成任务,盟主则采取一定措施加以协调,必要时安排其它企业(会员)参与完成。该模式的盟主一般是区域创新网络中的生长极,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联盟企业之间主要是垂直分工合作。在创新过程中,盟主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与外围企业之间的协作来实现知识的整合,发挥创新的优势,联盟整体的创新优势与盟主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由于网络联盟的结合是松散型的,盟主一般通过定期查询项目进度来督促合作伙伴准时完成目标,因此,在合作创新中,SMEs必须处理好与盟主企业的关系,积极主动和盟主及其他企业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才能从盟主及其他企业身上学到先进的知识、技术,从而形成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4 结语

区域创新网络联盟实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自主创新行为模式,理论上,从外部获取创新源的渠道越多,企业的创新能力就越强,其创新绩效就越高。但也有些企业出现过相反的情形。所以,SMEs的自主创新不仅要寻找广泛合作企业和创新源,同时还要重视开发这些创新源。许多创新成功的企业就是从其所有可利用的盟员中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进行重点开发,并在合作创新过程中维持互动关系,建立共同的愿景和共同的工作方式。但是,与关键的盟员重点建立联系的数量应该适中,以便能有效管理这些外部社会创新网络,避免过多的搜索渠道花费过多的企业资源。

开发创新机会和社会创新资源网络互动的作用主要归功于企业的开放式自创新战略和外部的创新搜索行为,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自主创新联盟可以打破SMEs内部的封闭状态,汇集联盟各方的核心资源优势,增进知识的流动,获取交叉知识,从而弥补本企业资金、设备和人员的不足,使开发的技术成果超过企业依靠自身力量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将企业的技术水平推向新高度。而且,降低了创新费用,加快了创新的速度,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创新目标,更好地把握发展的机遇。此外,由于有多个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可以减少每个企业承担风险。因此,通过动态网络自主创新联盟,充分发挥互补互助的优势,将自己掌握的部分技术实现共享,这可使SMEs从相关技术和标准化的整体自主创新中,获得属于自己创新的“看家本领”,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主创新链条,逐步进入规模化、集聚、平衡与联盟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沈斌,曹海勇,吴龙瑛.面向SMEs的动态网络联盟制造[J].同济大学学报,2002,30(8):988-990.

[2]陈清泰.在国资委研究中心的专题演讲[N].中华工商时报,2006-02-20(3).

网络直播的创新 篇8

关键词:网络直播,创新,社交方式,内容形式,盈利模式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6月, 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 占网民总体的45.8%。[1]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在线直播平台已超200家。2016年被公认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 成为全民直播的1.0时代, 网络直播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媒介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创新, 是媒介和技术发展的必然逻辑。虽然网络直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但从媒介和技术发展的角度, 我们应该抱以积极的态度, 而其繁华背后的乱象也让我们认识到创新是一个系统持续优化的过程, 坚持创新才是网络直播健康发展的根本路径。

一、互动方式的创新

.人类社交的发展总是由单一媒介向复合媒介延伸和拓展的。作为媒介的网络直播不再是单向传播的信息发布平台, 而是高互动强社交的新型交互传播媒介。在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的时代, 技术的飞越使得互动更为多元和便捷, 也更能满足人们日益升级的社交需求。本质上说, 直播是领先微信、微博的新一代社交形式。

(一) 网络直播的强社交化:即视呈现的互动社交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五种层次, 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网络直播成为文字、语音、图片及视频之外的一种全新沟通方式, 这对于社交网络而言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网络直播代表着社交工具的未来趋势, 网络直播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社交方式, 或者说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参与网络直播, 可以满足人们与社会发生关联的需求。人们需要社交, 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弥合时间、空间和情感的隔断, 宣泄情绪, 协调关系, 弱化冲突, 实现人类生活的浅度互动向深度互动转变。

1. 网络直播让社交充满即视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社交网络的形态正在加速更迭, 用户的分享和社交需求已经被不断替换的社交工具充分满足, 每个人的记忆被保留在不同时代的社交媒体之中。

上世纪90年代, 电子邮件和BBS的兴起让网络具有了社交媒体的基因;90年代末, 即时通讯开始流行, 主要依靠文字交流的QQ和MSN形成了社交媒体的雏形;2000年以来,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微博、微信这种现代社交媒体开始大量出现, 它们通过文字和图片的表达, 把相识或陌生的用户联系起来, 并连结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交空间。微信的出现更是将社交媒体与即时通讯合而为一, 随着微信开发出群聊和语音功能, 社交变得更为简单和方便。网络直播的爆发正是基于社交网络的流行。网络直播给社交网络带来了丰富的即视感, 从而使人们的社交需求变得更为真实和直接。可以说, 网络直播兴起的本质就是人们社交需求的升级所带来的社交媒体功能的升级。相比于文字、图片和语音, 视频所传达的信息更加直观、真实和丰富, 而网络直播正好迎合了人们真实化、实时化、互动化的社交习惯, 以及追求存在感和同在感的社交愿望。

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人群, 正在成为网络直播的重度用户。“社交网络”对于他们早已“祛魅”, 追逐明星和网红不再是使用网络直播的唯一需求。在这一代人眼中, 网络直播是一种最新形态的社交工具, 是一种自我展示与共同分享的全新社交方式。无论是自己进行直播还是观看别人直播, 人们在网络直播中追求的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个性化的表达, 被关注的渴望, 存在感的获得, 情感诉求的解决。网络直播无疑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2. 网络直播让视频更具互动性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网络直播尝试是1993年Severe Tire Damage现场音乐会, 由于当时视频传输需要消耗巨大的流量, 网络直播并没有真正流行起来。2005年以后, 随着宽带技术开始普及, 网络视频开始兴起, 并让视频分享成为当今最为流行的社交活动。尽管十年前已经有不少用户开始通过网络观看欧美地区的体育比赛直播, 不过网络直播仍然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近年来, 网络视频持续升温, 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等视频内容愈发受到用户的喜爱和市场的追捧。

虽然从传统广电时代开始, 媒体就在不断探索与受众的互动, 诸如通过热线电话参与节目互动的广播节目, 通过短信投票来决定结果的选秀比赛等, 但都受制于媒介功能而无法做出即时互动和深度参与, 只能作为吸引受众的噱头, 受众只能单纯观赏或者在特定环节浅度参与。移动互联时代的美拍、秒拍等短视频分享应用带动了视频社交的出现, 不过, 这些产品可以说是视频版的微博, 用户上传一段短视频后等着粉丝来点赞和评论, 依然无法直接参与到内容进程中去。

实际上, 无论是赛事直播、游戏直播还是某些网红为了吸引流量进行的色情直播, 其内容和画质都无法与网络视频相比, 真正吸引用户的还是社交和互动。用户的真实需求是在同一内容下的经验分享以及社区内的强互动。网络直播时代, 用户不再满足于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深陷其中, 正在从对内容的满意感转为对精神层面的存在感、参与感和满足感的追求, 由自己来决定内容的走向, 分享并进行实时的社交。

(二) 网络直播的去中心化:节点之间的强互动性

传统媒体无法改变由于中心控制导致的信息单向传播和话语权不平等。网络直播的兴起让不对称的“中心信息分发者”有了危机感, 其背后代表的便是信息源头的去权威化和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不代表没有中心,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 对去中心化的描述是分布式架构, 张小龙用“分散为更多的中心”为去中心化做了最好的诠释。

1. 去中心化的“中心化”走向

网络直播自最初的PC端时代起就具有去中心化 (Decentralization) 的特点。用户可以根据喜好和需要自由选择主播和房间, 而作为内容发布者则需要在与用户的即时互动中调整生产内容与方式以取得更加牢固的用户粘度。移动直播平台的发展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生产内容和筛选信息, 加上明星网红、直播综艺、垂直电商等的介入, 网络直播用户量迅速增加, 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 视频直播应用设备规模达到1.86亿台, 同比增长近90%, [2]个人的表达权力和潜能得到激发。

视频直播应用设备规模及增速

然而, 根据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关于无尺度网络的研究, 具有完全平均话语权的网络是不存在的, 新的节点倾向于选择已有活跃节点进行连接, 而结果则是很多网络节点是幂律分布而不是随机分布。也就是说, 新用户往往会选择关注网红、明星等一些已有大量连接的节点, 最终“争夺流量的激励机制加速平台的竞争, ‘新垄断’力量则在竞争中逐渐形成”[3]。根据图表可以看出, 中国移动直播用户中, 只有21.7%的用户做过主播, 78.3%的用户没有做过主播, 也就是说, 虽然智能移动设备和直播平台提供了硬件及软件方面的可能性, 但真正生产内容的仍然只是少数, 那些“少数人”则成了幂律分布网络中发声的中心节点, 而剩下的大多数, 虽然有表达的权力, 但无法成为焦点和主流。[4]

数据来源:比达咨询 (Big Data-Research) 数据中心2016.08比达咨询

2. 网络直播的情感联系

虽然网络直播难以避免“新垄断力量”的形成, 但一方面移动互联条件下实现的即时互动和“沉浸式”直播有利于增强节点与中心节点之间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 根据符号互动理论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借助于具有一定意义的符号来进行, 由于视觉符号所表达的意义比文字符号更易于理解, 基于充分交流的网络直播在形成社群效应方面有更大的潜力。实现这两点, 需要多方面的尝试, 除了网络直播平台在现有商业盈利模式之外寻找新的突破,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平台和互动体验, 主播和用户的内容取向也应从“颜值”走向多样性, 将直播场景深入到各个方面从而实现细分。

二、内容形式的创新

网络直播立足于用户体验, 在内容为王的互联网时代, 内容形式的创新将引领整个行业的创新。针对目前网络直播内容同质化和低俗化的问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重申广电总局的有关规定, 未取得许可证的机构和个人不能从事直播业务。[5]新规的出台将有效遏制网络直播行业乱象, 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优化网络空间秩序, 加快直播行业内容的创新发展。

(一) 网络直播的泛娱乐化:娱乐时代的书写赋权

纵观行业发展历程, 网络直播已处于娱乐行业发展的新阶段, 在追求流量变现的同时, 内容的创新对网络和娱乐行业的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网络直播市场的激烈竞争, 让各家平台均意识到优质内容的重要性, 专业化、定制化的创新内容, 正成为各直播平台争夺的制高点。

1. 直播综艺成为内容创新突破口

网络直播的迅猛发展, 资本市场和专业制作团队的强势关注, 使得直播平台不再局限于秀场直播带来的收益, 而将目光转向能够吸引更多用户流量的优质内容, 网络直播开始由用户自制的UGC模式转向专业制作的PGC模式, 在专业化趋势的促使下, 网络直播与网络综艺的结合成为一种创新形态。

网络综艺借助于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在口碑推广和话题传播上所具有的先天优势, 2016年的网络综艺总数量已经超过93档, [6]质量上也可以比肩电视综艺, 但与秀场直播类似的是, 同质化也成为整个综艺市场的最大困扰。用户厌倦现有的综艺内容和直播秀场只是时间问题, 转型与突破同样迫在眉睫。

直播让网综实现了互动, 让网络综艺节目的用户获得了同在感;而网综让直播实现了内容的升级。直播综艺的模式创新, 是直播平台迫切的转型需求, 也是用户对于持续生产优质内容的需求。

2. 娱乐思维重塑大众生活方式

随着直播行业驶向“红海”, 直播平台纷纷寻求新的定位, 开始向“泛娱乐”为核心的综合直播平台发展, 通过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展开深度合作和探索, 内容涵盖游戏、娱乐、体育、综艺、科技、教育、公益、旅游、影视等诸多领域。互动娱乐思维开始融入到我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泛娱乐所倡导的娱乐思维并不会让我们“娱乐至死”, 因为充满趣味的互动体验才最符合人类的天性, 不仅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还提升人类的幸福感。

健康发展的泛娱乐生态, 将会打破行业间的固有壁垒, 让科技、艺术、人才等实现自由连接, 并创造出一个融合共通的时代。创作者与消费者的界限也将逐渐被打破, 每个人都可以生产内容。正如约翰·哈特利在其《数字时代的文化》一书中所描述的“……我们进入了一个‘人人皆记者’或可以成为记者的社会。他们不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博客、网站、短信等读写媒介形式表达看法、传递信息, 他们的观点也可以被采集和加工成集体的形式”。[7]

如果人人都是记者, 那么每个人都不仅仅有表达的权利, 而且有传递信息和自己观点的权利……所谓的“用户引导的创新”将重塑新闻学, 使其更加接近于自己的远大理想, 成为人人可享有的权利。[8]泛娱乐思维让人们参与创作的障碍彻底消失, 所有前沿科技与精英文化, 都将以轻松的姿态, 进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每个人都有机会将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 以最生动的方式分享给其他人, 从而润物无声地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带动市场经济繁荣、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和谐社会建设。

(二) 网络直播的碎片化:视频伴随的优越性

在碎片化时代, 大众在细碎的时间里迅速地捕捉所需信息, 成为了普遍的学习和娱乐方式。网络直播顺应趋势, 为用户创造全覆盖、多场景、强互动的直播生活方式, 让人们的碎片化时间被信息环抱式填满, 这种传播方式在现代社会的传播系统中, 愈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1. 碎片化与伴随式直播

“碎片化” (Fragmentation) , 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或零块,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9]因为“后现代主义”本身所具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特征, 被多次引用的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负责人约翰·拉文所做出的“‘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的判断十分符合当下网络直播的现状与特点。

早在2006年, 传媒学者喻国明就指出“媒体的勃兴, 媒介通路的激增, 海量信息的堆积及表达意见的多元, 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临的语境”。[10]十年后的今天, 社会流动速度日益加快使得生活方式和态度意识呈现多样化特点, 人们的生活被快节奏的工作及娱乐所切割, 加上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直播的新技术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 甚至思维习惯与逻辑方式。

传统的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碎片式媒体主要还是图文内容, 即使插入视频也无法满足用户对“实时”和“互动”的需求, 直播技术不仅实现了随时随地“实时互动”, 更是集合了视听媒体的优点。相比较文字所需要的精神高度集中, 移动直播对于多感官的满足则要求更少的注意力, 在填充用户的碎片时间、满足用户的碎片化消费习惯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用户对于一个有始有终的直播“节目”的需求并不如传统媒体时代那么强烈, 随时随地能够参与其中才是当下大部分用户使用直播的常态。

2. 整合“碎片”的可能性

目前的网络视频内容, 无论是网络剧、网络电影还是网络综艺都难以做到碎片化, 需要用户长时间停留。而微博、微信的内容又太过于碎片化, 无法有效填满用户的碎片时间。整合碎片化内容、利用碎片化特点开发视频内容, 是网络直播无可比拟的创新性优势,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网络直播将碎片化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整合在一起, 并力求在直播内容的编排上实现更为精巧和短小的环节设计。虽然目前的网络直播还是以并无内容性可言的秀场为主, 但并不代表网络直播会淡化“内容为王”的时代要求。根据新浪微博《2016年直播行业洞察报告》, 业界目前的尝试是“从泛娱乐逐渐向垂直领域纵深”[11], 将优质内容作为直播基础, 但此处的“优质内容”制作如何突破传统的广电模式, 怎样正确认识并利用直播的碎片化特点, 该采取什么手段化直播原生态的无序为经过专业策划的有序并实现长尾效应, 则是业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地方。

三、盈利模式的创新

通过对直播平台的了解, 基于秀场下的打赏模式目前仍然是平台主要的盈利方式, 而且打赏这种开创式的用户支付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平台的运营还可以获得盈利。但是, 随着直播行业的发展, 以及不满足于秀场模式的新用户涌入, 如何在打赏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平台定位的转型, 进行盈利模式的创新, 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 网络直播的人性化:打赏模式的独创性

1. 打赏模式已然成熟

打赏是网络直播独创的付费模式, 最常见的盈利模式之一。早在PC互联网时代, 秀场直播就有一套标准的打赏变现方法。用户通过直播平台进行虚拟货币的充值, 到了直播房间, 就可以购买虚拟礼物送给主播。主播得到礼物后按照一定的兑换比例与平台方进行分成。

网络直播的打赏模式不同于网络视频的VIP会员模式和付费点播模式, 打赏模式更像进行网络游戏, 购买需要的道具去执行任务, 这种支付模式下用户消费完全自愿, 显得更为人性化。打赏模式符合“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 一切从用户需要出发。打赏模式实际上是网络虚拟物品赠送模式上的创新, 也是建立在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成熟的基础上的。

打赏模式也遭到了一定的诟病, 比如个别主播为了吸引打赏而传播低俗内容, 个别用户为满足虚荣而进行过度消费;再如总是少数用户进行打赏, 也只有少数主播能够获得打赏, 付出与分配都极度不均衡。不过这些问题并非全因打赏模式所致, 也存在主播的急功近利、用户的冲动消费、平台的流量不均等问题。

2. 打赏模式的使用与满足

用户进行打赏消费的心理根源是为了获得满足感, 即“使用与满足”理论中消费者对于满足的寻求和获得是媒介消费的动因。而打赏究竟满足了用户的何种需求呢?对于网络直播的用户来说, 渴望获得尊重与回应, 获得主播及其他用户的瞩目成为了最为现实的需求, 那是一种通过消费而带来的优越的满足感, 既有同陌生人进行网络社交的虚幻, 又有视频直播实时交互的真切, 让用户感觉兴奋。这一优势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所不具备的, 也是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所无法满足的, 尽管在微信中也可以发红包, 但基于熟人的红包业务既无法提供买“游艇”、刷“豪车”等虚拟物品带来的刺激与满足, 也无法带来真实的陌生人间的崇拜与艳羡。通过“使用与满足”这一受众行为理论, 还可以发现, 打赏是一种用户对于媒介的主动使用, 通过打赏来获得自身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 而诸如微信红包的现金支付业务则仅仅只是一种支付工具。

(二) 网络直播的产业化:网红经济打通产业链

网红经济是粉丝经济的2.0版, 它是一种产生于网络视频, 成熟于网络直播, 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1. 网红经济是粉丝经济的升级

网红经济以粉丝核心,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迅速发展, 网红大量涌现, 凭借其成本低、参与广、转化高的特点, 面向其粉丝群体进行打赏以及垂直领域的销售, 保证了内容和产品信息的真实并直达用户, 同时可以结合网红自身特点, 让产品体验及时被感知。

网红经济推动了产业链的完善, 让网络直播的商业价值得以提升。网红经济不断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网红产业链布局越齐全、调动资源的能力越大、平台可承载的内容越多、造星功能越强大, 也越容易成功。直播平台捧红了一大批草根网红, 越来越多的名人、明星也参与到直播中来, 大量养成的网红可以成就多元的内容和产品, 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在多种合作类型和开放合作模式的基础上, 从主播到网红有着越来越清晰的成长途径, 在网红经济时代, 文化、创新、体验、情怀都将更有用武之地。

当前的网红经济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较低的准入门槛让多元的网红文化形成了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随着职能部门的监管日益完善, 相关产业政策和行业规范的逐步出台, 直播平台和主播工会的升级转型, 网红经济将迎来更好的时代。

2. 网红经济的增值变现模式

网红在成名前用网络视频的方式培养粉丝、增加收入, 通过参加网络直播来增加经验值和关注度。但网红自身的条件和能力较为有限, 难以获得广阔的成长空间, 规范化的网红培养模式和增值变现模式成为网红经济的发展方向。通过受众特征分析帮助网红找准市场定位, 为网红的生产和创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并有针对性地对网红进行包装, 从而扩大网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终实现价值的变现。

网红经济产业链的核心是网红的养成与增值, 其主要增值变现模式有IP增值、艺人增值和渠道增值三种路径。具体来说, 每一个网红都是一个IP, 原创的内容, 精准的孵化, 版权的开发让网红的IP价值得以增值;挖掘有潜质的网红, 通过培养和包装, 让其成为某一领域的达人并进而成为名人或者明星实现网红的艺人增值;直播平台和主播工会通过自有平台推广并通过卫视和院线的大IP电影及电视剧来造星, 获得渠道增值。网红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打通网红到明星之间的成长通道, 建立从主播、网红到明星的造星产业链;打造以内容为核心的健康生态, 并向社交APP广告、优质内容付费、垂直电商销售及新技术平台体验等领域延伸, 并将线上与线下彻底打通, 形成丰富而完整的网红经济产业链, 实现增值变现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升级。

目前的网络直播因其独有的创新性优势经历了野蛮生长的阶段, 随着直播平台的饱和, 生存成本的不断加大导致不正当竞争加剧, 涉黄内容成为行业最大的隐患,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人才的汇聚、内容的升级、模式的创新成为必然趋势。对于网络直播行业的未来发展, 业界普遍认为满足现状与停滞不前才是阻碍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未来需要在持续创新的基础上抢占新的制高点。《创业家》总编牛文文曾指出:“你怎么理解创新, 决定着你怎么去创新。谈到中国企业家的创新困境, 实际上是创新方法的问题。”对于目前的网络直播, 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进, 对现有资源重新排列组合, 就会产生创新, 产生出更加精彩的创新。面对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 有关部门已经对直播平台进行了整治。直播正迎来严监管时代, 仅靠眼球的直播平台可能会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直播行业面临着重新洗牌, 业务创新势在必行。

注释

1[1]新浪财经.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达到3.25亿.新浪网, [2016-08-03].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6-08-03/docifxupmws1673435.shtml.

2[2]Talking Data移动指数.2016移动视频直播应用行业报告.移动观象台, [2016-06].http://www.talkingdata.com/index/#/reportdetail/311/zh_CN.

3[3]喻国明, 张超, 李珊, 包路冶, 张诗诺.“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5 (5) :1-4.

4[4]比达咨询.2016上半年中国移动直播行业研究报告.搜狐网, [2016-08-31].http://mt.sohu.com/20160831/n466895331.shtml.

5[5]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申:开展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应符合现行管理规定.中国网信网, [2016-09-10].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8/304333.shtml.

6[6]2016网综霸屏:网络综艺全面崛起迎来大时代.中国日报网, [2016-07-21].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6-07/21/content_26157216.htm.

7[7]约翰·哈特利.数字时代的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138.

8[8]约翰·哈特利.数字时代的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140.

9[9]黄升民, 杨雪睿.碎片化:品牌传播与大众传媒新趋势.现代传播, 2005 (6) :6-12.

10[10]喻国明.“碎片化”语境下传播力量的构建.新闻与传播, 2006 (4) .

创新网络 篇9

此次“规定”中对于侵权行为的界定趋于严格以及对互联网避风港原则适用范围的缩小化, 或许长期来看将构成与互联网发展趋势相反的制度约束。

观察“规定”可以看出, 在对侵权的认定上, 尽管一方面解放了搜索引擎的侵权风险, 例如对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的“网页快照、缩略图等并向公众提供的应当认定其构成提供行为, 但允许合理使用”, 但是另一方面却对基于用户的内容分享网络行为进行了严格约束, 例如对网络用户上传他人拥有权利的作品, 只要是“置于向公众开放的信息网络中, 使公众可以以下载、浏览或者其它方式获得的”即可认定为侵权行为。

这种规定显然对于正在日益蓬勃发展的社交网络, 尤其是以内容分享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服务提供商来说并不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中国司法当局应该认识到, 互联网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以社交分享为主要模式的新时期, 大部分人需要拥有的是获取知识的自由和分享知识的自由, 而不是被置于随时随地侵权控诉的阴影之下。

因为对于大部分网络用户来说,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 在绝大部分时间, 他们只是一个内容的浏览者和分享者, 而不是一个内容的生产者。那么在浏览和分享的时候, 作为个体来说, 其获得一个作品的版权许可的行为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在实际中几乎不可能, 那么严格地对网络用户行为进行司法管制只能造成巨大的数字鸿沟。

也就是说在非互联网领域, 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性缺失以及并不具备的个人对个人的知识产权交易有效市场情景下, 对网络侵权行为的严格管制的结果之一则是以个人用户为基础的内容分享社交应用创新受到进一步抑制。

另一方面, “规定”并没有注意到互联网经济的免费经济特征所具有的注意力外部性经济收益。互联网发展实践已经证明, 大部分的所谓侵权行为对于当事人来说, 恐怕是一种巨大的收益益, , 而而不是损失。

其实在互联网大国的美国, 网络版权保护司法实践也是慎之又慎, 这是因为, 人们普遍担心, 相比版权保护所带来的利益, 失去获取和分享知识的自由所产生的损失可能进一步加剧既有的数字鸿沟, 从而使得更多的弱势群体成为信息化背景下的“数字孤儿”。

创新网络 篇10

现代企业创新行为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单个企业不可能在其内部获得创新所需的全部知识及所有资源,特定信息、知识、资源需要逐步共享,且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专业分工向纵深发展,技术研发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创新周期缩短,创新成本和技术复杂性增加,企业主体间联系和依赖加强,企业必须从封闭式独立创新走向开放式协同创新,创新模式也要求从简单的线性模式向交互作用模式或网络模式演化,创新网络应运而生,并被认为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变化,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必然选择。

1 传统治理机制在网络治理中的局限性

企业创新网络是由多个企业及其相关组织(大学、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在交互式作用中建立起来的,以知识交流、共享为基础,以激发或促进创新为目标,松散耦合的动态开放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1]。王大洲(2001)认为,企业创新网络的运行需要解决三个困境:其一,如何激励网络成员分享知识,并防止知识外溢给网络外部竞争对手?其二,如何防止搭便车行为?其三,如何降低发现、评估和转移各种知识尤其是难言知识的成本[2]?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对创新网络进行治理的问题。

在传统的治理机制中,市场与科层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治理机制。市场治理的机制是“价格机制”,层级治理的机制是“命令机制”,网络治理机制的本质是成员间的互动、协调及资源的整合。网络是介于科层与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但由于网络内的组织都是独立的法律实体,因此传统的科层治理的命令机制受到限制;网络内的组织又在为获取协同效应相互联系,因此市场治理的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威廉姆森富有远见的提出,治理机制包括层级机制、市场机制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机制”,当交易双方没有资产依赖性时,以价格竞争为基础的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的治理机制,随着资产依赖性的逐渐增加,治理机制依次从混合制转向科层制[3]。遗憾的是威廉姆森没有对“混合制”作出深入的解释,但“混合制”的存在明显标志着科层与市场两种治理机制的不足。本文认为这种不足体现在对实践中创新组织形态的动态演化和学理上社会网络嵌入性的忽略。创新组织形态从单个企业发展到跨越组织边界甚至国界,网络化的组织形态对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网络嵌入性要求重视经济活动的社会本质,必须将信任、声誉等纳入到可行治理机制中去。

在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视野里,网络被看作一种治理方式,人们致力于解释各种替代的治理形式如层级、网络、市场等的相对效率及其经济合理性。但这种方法假定机会主义是一种标准的行为方式,并隐含地将每次交易看作孤立发生的事件,没有认识到任何交易都嵌入在此前关系的历史和更广泛的关系网络之中[4]。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都假设人的行为是理性而自利的,很少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也主张不论在早期社会或现代社会,镶嵌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与制度,可以从理性与独立个人的自利动机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但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对称信息只是一个假设;商业关系与社会关系互相浸润,尤其是商场精英间的纽带无处不在,在中国尤甚。

2 创新网络治理机制的制度释义

治理的本质含义是对社会、经济系统内各种关系的协调,具体可分为结构观、过程观和制度观等三种视角,治理“结构观”侧重于系统内主体的权力结构安排,“过程观”依赖于情境的系统协调过程,“制度观”指系统主体间协调所遵循的各种规则,即治理机制[5]。威廉姆森将治理机制定义为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一次交易或一组相关交易得以完成。青木昌彦的制度观认为制度是博弈参与人在博弈规则下的策略均衡,制度既可以是内生的也可以是外生的[6],所以制度不一定都是外在“设计”的。当网络治理中特有的关系影响到经济主体决策行为时,他就是某种制度的体现[7]。一个好的制度设计以使机会主义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从而达到约束的目的。但契约具有不完备性,而且在网络组织中,对于被治理的对象而言,并非多数情况下都涉及权力的控制问题,而是成员之间通过合作性的协作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7]。信任、互惠、声誉、文化等能够使公司在治理网络关系时减少对契约与股权治理结构的依赖。格兰诺维特指出,制度设计并不产生信任,而是取代信任,唯一能产生信任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有学者对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信任机制、声誉机制与互惠机制等有不同的归类方法,如非正式制度安排、关系契约、非正式规则等。笔者认为信任可以作为一种“内生制度”在创新网络治理机制中担当角色,内生动力是组织效率提升的自适应过程。尽管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思想是被格兰诺维特作为“低度社会化”批判的对象,但在博弈均衡制度观下似乎是可以调和的,正如青木昌彦所言“对制度的定义无所谓正确与否,只是体现了理论家的偏好”。这种内生性的制度和外在设计的制度共同作用于创新网络的治理,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 基于社会网络嵌入性的创新网络治理机制

3.1 社会网络嵌入性

“嵌入性”概念最早由经济史学家波拉尼提出。他认为人类经济活动嵌入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1985年,格拉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从此以后,“嵌入性”视角得到广泛重视,并成为目前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格拉诺维特认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核心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8]。社会网络分析强调按照行为的结构性限制来解释行为,而不是行动者的内在驱力。

格拉诺维特提出了嵌入性理论的经典分析框架:结构嵌入性和关系嵌入性框架。结构嵌入性从网络成员间相互联系的总体性结构出发,强调网络的整体功能和结构以及网络节点在社会网络中的结构位置。在结构嵌入性研究中,博特提出的“结构洞”观点认为,企业在网络中拥有的结构洞的数量越多,企业在整个信息传递网络中占据的位置越有利[9]。关系嵌入性的研究视角集中于基于互惠预期而发生的双向关系。它是以双边交易的质量为基础,表现为交易双方重视彼此间的需要与目标的程度,以及在信用、信任和信息共享上所展示的行为[10]。行为主体间的紧密程度、信任、合作规范、对未来价值的预期以及通过资源交换、组合参与知识创造的动机对企业当前的经济绩效和未来合作都有直接影响[11]。

3.2 结构嵌入与创新网络治理

结构嵌入是网络整体结构和布局,以及这些结构怎样影响行为结果。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网络成员间的信息传播方式,结构嵌入可以看作成员间双边共同合约相互连接的扩展,这意味着网络内除了双边关系,还与第三方有同样的关系。这使得网络内通过第三方进行间接的连接,并形成以系统性的关联结构。因此,成员行为会受声誉机制的控制,成员间不愿意相互欺骗,因为这个成员与共同的第三方成员相联系,这些共同的联系会影响到他们的行动。通过第三者间接联系可以发挥信息通道的作用,成为一种阻止机会主义行为的机制。当共同的第三者与其他两个合作者建立了可信任的关系,通过这些社会关系可以传递可信的信息,并通过这些社会联系流动,通过共同的第三者提供的经验信息,合作双方可以对彼此有更好的了解和评估。一个企业如果存在欺骗行为,将很快会通过网络传播开来,其它网络成员会重新评估这个合作者,并在未来不会信任这个合作者,潜在的制裁包括失去交易的机会和良好的声誉。失去信任带来的损失阻止了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通过持续的互动关系,企业不仅仅能够彼此了解对方,而且能发展出共同的行动标准以及基于知识的信任。

琼斯认为,结构嵌入包含着四个主要因素:宏观文化、限制性进入、声誉与集体许可。结构嵌入的四个因素对网络治理机制具有综合的作用。宏观文化是指一个在思想、价值、产业特色、职业知识上广泛共享,并能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指导网络成员的行动与创造特征性的行为,此外,宏观文化还是成员间交流的特色语言与原则的隐喻理解的桥梁,是意识形态、价值领域上整合的前提,文化因素上的默认越多,则互动的频率就越高;限制性进入可减少协调成本,合作伙伴的选择性吸纳保证了网络内部的高融合度和协调性,这将增大行动者之间协调的动机与能力;这里的声誉指一个人的特征、技能信任度及其它重要属性,它通过提供关于个人意愿度与信任度的信息来减少行为的不确定性,以增强集体或个体间合作的有效性;集体许可通过展示违背集团的价值、准则与目标的结果来定义和强化可接受行为的参数,以保护成员间的互动环境,同时,集体通过惩罚低效的组织成员以促进合作效率[12]。所以,结构嵌入对网络治理中交易的协调与维护具有关键作用。

3.3 关系嵌入与创新网络治理

关系嵌入性的研究视角集中于基于互惠预期而发生的双向关系,以双边交易质量为基础。作为社会网络研究中一个核心变量,关系强度反映了特定关系的双方通过该关系进行传递的信息量[9],以关系强度为标准,关系可以被区分为强关系与弱关系。在弱关系构成的开放性社会网络中,由于存在着结构洞效应,企业可在相应结构洞中建立起其经纪人地位,通过广泛的信息桥接与获取来取得伯特租金[13]。创新网络的本质是知识创造,组织通过知识扩散和共享实现创新。知识共享应包含两个方面: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和显性知识的内在化[14]。隐形知识的流动是网络成员间共享经验与观点的过程,需要成员间通过感性经验交流,而不是靠书面交流获取难以用文字表达的知识。关于知识流动的“溢出与集体学习”(Spillovers and Collective Learning,SCL)视角认为,知识扩散由于地理临近性、信任关系与地方社会文化背景的同一性而变得容易。以格兰诺维特为代表的学者,强调弱关系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兰卡斯特认为弱联结可以传递新鲜或异质性信息和知识[15]。社会网络中的弱联结使得网络成员具有广泛的多样性,从而不被固定的角色限制,更易进行探索式学习[16]。正如Bidault和Fisher所指出的,技术的特殊属性决定需要设计一种特殊的形式来实现其交易,这种组织形式要求建立一种特殊的企业间“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市场机制中纯粹的“买卖关系”,也不同于企业的内部“层级关系”,而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之上,长期合作、相互沟通、彼此信任、共担风险、合理划分收益的介于纯组织和纯市场之间的交易方式即网络化交易[17]。

在强关系中存在着关系成员企业间的高度相互信任和互惠程度,构建起高度的情感契约水平,可以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从而在特定关系中产生由于交易成本降低而带来的经济性,即产生科尔曼租金[13]。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成本及道德风险,网络成员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双方的合作经验决定了成员间的交易是一次性交易还是重复交易,对于建立起信任关系的企业而言,在未来的合作中,企业可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无需再花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获取对方的信息;其次,在合作过程中,信任可以使成员间降低监督费用,从而释放更多的资源去从事创新活动;此外,信任能增加合作关系的灵活性,环境变化时,合作各方对环境变化后果的判断不一致及相互猜疑将延误决策调整的最佳时机,使合作利益受损,而较高程度的信任有利于推动决策的迅速达成。

4 结论

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和集体学习机制奠定了创新网络在应对现代创新复杂化中的优势地位,但创新网络的优势能否真正发挥取决于对网络的治理。在治理研究中,囿于威廉姆森对治理机制的经典分析,经济活动的社会本质仅仅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非正式规则”等一直被淡化或边缘化,本文通过博弈均衡制度观,将经济活动的社会性作为一种内生的制度与那些外在设计的制度共同视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同”(如同事、同学、同乡)与“缘”(如血缘、姻缘、地缘)的情意成分无需忽略,信任、声誉、文化等都可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机制。借助新经济社会学大家---格兰诺维特的经典分析框架,从结构嵌入性与关系嵌入性两个方面论述了社会网络嵌入与创新网络治理机制的关系,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通过实证研究来尝试进行验证。

网络营销期待模式创新 篇11

蓝门作为客户的网络营销的策略顾问,拥有强大的执行力,从策略、创意、三维动画、网络公关、舆情监控、程序开发、社区运营、客户关系管理等诸多方面为客户提供综合完善的服务。更重要的是,蓝门可以通过全面的网络营销的展开,为客户带来直接的销量提升,而不再是简单追求广告的传播量、曝光率等表面数据,长期专注于研究消费者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管理、销售线索的发现与提升、电子商务的企业级应用等专业领域。

在此我回顾一下蓝门所走过的发展之路,用一个典型案例来说明全面网络营销的价值。在2007年之前,我们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就发现客户评定网络营销活动是否成功,就是看媒体投放的报告,点击量、会员注册量上升了,就认为是成功了。但是网络广告覆盖的人群中有多少人成为了消费者却不得而知。而注册的会员后续没有继续跟进,很快也为了没有意义的数据。而且随着Web2,0模式的到来,网民自主创造、分享网络内容的模式颠覆了网络硬性广告的传播效力,网民会主动搜索他们更关心的商品背景资料,在网络社区中与网友交流对某一商品的用后感受。那么,简单的网络广告投放,如果不经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注册会员的引导教育,不去面对聚集了更多潜在消费者的社会性媒体平台进行潜在传播,那么广告效果肯定会被逐步减弱。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广告资源的浪费。

于是,蓝门不断强化BLUKFOOLS的监测、分析、数据挖掘功能的同时,更率先在业界开始为客户提供建设、运营会员社区平台及外部泛社区推广的服务。2007年年末,我们为客户东风日产汽车的“LIVINA骊威”汽车建立了一个全国性官方车主俱乐部“骊志社”(2009年更名为“骊威潮人邦”),在这个社区平台上集合了大量已购车主与潜在车主,并在此平台上不断推出各种营销活动,吸引、培养了大批潜在消费者参与其中,自由交流传播。其中最为成功的一个案例就是不断刷新了多项网络营销纪录的“骊威连连看”活动,此活动表面上只是通过一款面向办公室白领阶层进行传播的病毒式游戏为载体的广告活动,但其实背后是充分利用了蓝门完整的网络营销理论与体系,发挥了网络营销与数据库的特性来完成的。

“骊威连连看”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为产品和消费者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顺利地将营销方式和产品特点和谐相融。一方面,通过趣味、休闲游戏,吸引目标消费群体一白领阶层的关注;另一方面,依靠游戏元素,强调骊威车的各种特性与买点,增强目标消费群对骊威车型的认知与好感。在一项针对“骊威连连看”手机激活用户抽样调查显示,有15%有购车意向,34%表示一年内会考虑购车。据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统计,从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骊威连续10个月蝉联两厢精品小车销量冠军,今年16月累计销量达到45.495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4.16%,7月份以10667台的销售成绩首度冲破万辆大关,晋升为全线飘红、稳居第一军团的东风日产旗下又一个“万辆俱乐部”成员,骊威更是以十一连冠的骄人业绩继续领跑,成为小车市场当之无愧的领军车型。

利用网络优势促进习作创新 篇12

一、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势, 创设多种情境开展网络习作训练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 我们要吸收传统作文训练形式的精华, 发挥多媒体网络的技术优势, 将图画作文、音乐作文、影像作文等习作训练形式加以整合;或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受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发挥多媒体网络资源优势, 开辟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产生了很多和传统教学模式迥异的现代网络教学技术新形式, 如BBS系统、多媒体教室、网络图书馆等等。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 以个人自主的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专业作文网站、网络作文论坛、BBS习作系统、网络图书馆等辅助形式, 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开阔师生的视野, 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发挥互联网的交互优势, 培养网络环境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意识

网络的开放性, 使学生可以面对无限广阔的写作对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学生的习作可以展示在无数读者面前。网络的虚拟性, 使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我。

网络的优势, 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为数众多的欣赏者, 更在于提供了一些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读者在网络平台上看到学生的习作, 可留言、回帖谈自己的感想、意见……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作文观, 也增强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发挥多媒体网络作文的开放性优势,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 鼓励学生创新。

传统的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写四平八稳的文章, 在评价中能得高分的往往是一些没有个性、没有创意, 但却符合阶段性教学目标的、“中规中矩”的无生命力的文章。而在网络写作环境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作文的内容与形式上大胆创新, 写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习作。

2. 允许学生出错。

在传统写作教学中, 学生的错误常常被刻意放大, 学生不得不在教师的指导下作精细的修改, 这样就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信心、作文灵性。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 可以使学生在自由表达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面对自己的失误, 并在多次的习作和主动修改中逐步提高习作水平。

3. 减少学生对“规则”的畏惧感。

上一篇:舞蹈表演下一篇: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