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档案(精选11篇)
农村档案 篇1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档案作为农村各项工作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见证, 也是维护农民利益、规范村务管理、保持农村稳定、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和凭证。档案部门应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 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创造性地做好农业、农村、农民档案工作, 使“三农”档案工作融入新农村、服务新农村、造福新农村, 成为强村富民的好帮手。
一、大力丰富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首先, 把反映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进步的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多种门类的档案资料收集起来, 把反映当地名人、名产、风土人情、乡土风俗、历史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收集起来, 确保归档文件材料齐全完整。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和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劳动力就业、人居环境治理、农村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等领域的专门档案。
其次, 以农村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市场动态等内容为主要信息资源, 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服务。及时发布对农民致富有帮助的科技档案和农经信息, 为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服务。利用劳动力就业档案为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利用合同档案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服务, 切实让农村档案真正成为各级领导的好参谋、科技兴农的好顾问、强村富民的好帮手,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质服务。
再次, 运用现代化技术, 建立信息网络。现代化通讯手段和网络的运用、计算机的普及等, 都与档案信息的传播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 如果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并运用这些现代化工具, 档案工作就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条件成熟的农村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优势, 增强档案信息的收集与传输能力, 将档案法规、档案馆藏介绍、开放档案的目录、档案业务工作流程、档案查阅手续、档案工作动态以及最新建设成果汇编等信息载入农村网站, 让档案信息融进农村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二、强化新农村建设中各类档案的管理
1. 强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档案的管理。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发展和壮大, 是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代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逐步规范管理。要全力把散存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制定好档案工作的基本工作制度, 保证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编制好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归档范围涵盖的内容应宽泛一些, 要考虑到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共性, 也要考虑到个性, 要涵盖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管理、产供销、技术指导服务、财务管理等方面, 并保持归档范围的相对稳定;对现有的文件材料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和组卷, 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 要加强档案的安全管理, 但不要苛求档案保管条件, 只要档案能得到安全保管、方便利用即可;对尚未建档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尽量把文件材料收集齐全, 初步建立起档案工作, 对缺失部分, 可在以后逐渐弥补、完善。
2. 强化农村民主建设档案的管理。
要把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当作农村档案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规范村务公开档案管理, 建立村民委员会工作记录簿、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记录簿、村民委员会基本情况登记册、村委会选举档案、村务公开档案, 并妥善保管。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村委会选举文件材料的标准、格式, 把建立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同普遍开展的村级建档结合起来, 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3.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档案的管理。
档案部门要与管理、建设、设计、规划、施工监理等部门密切协调, 加大对农村基本建设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 切实加强对农田建设、水利工程、生态保护、资源保护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公共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交通、通讯、电力设施等相关建设项目的档案工作, 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档案齐全完整, 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 强化农村民生档案的管理。
为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要抓好农民保障工作, 而建立农民医疗档案、养老保险档案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环节。在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中, 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农民家庭健康档案, 使投保农民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 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甚至国外, 通过建立档案, 外出务工农民的个人信息、就业市场信息得到交流, 为农民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了新途径。
三、提高农村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
1. 领导高度重视, 上下齐抓共管。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 要为档案管理人员收集和整理日常材料提供充裕的时间。各级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应经常深入农村指导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 加强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归档意识, 提高农村档案工作质量。
2. 树立参与意识, 强化应用观念。
积极参与是做好档案业务工作、优化档案服务的必由之路。农村档案管理人员应把档案业务基础做实, 先期掌握档案材料的形成情况, 超前预测档案需求的社会动向, 主动开展档案服务工作, 使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向更新更高的要求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信息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档案的管理, 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了解和把握诸如农业科技、农村发展规划等信息, 如果将这些档案信息运用于经济建设和科技开发, 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或者与各行各业展开交流, 扩大档案信息的流通渠道, 就能使深藏不露的档案真正“活”起来。
3. 注重自我进修, 提高理论水平。
农村档案管理人员要自觉加强档案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 熟悉由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开发和档案工作反馈信息处理组成的档案工作系统及其功能。同时, 应学习档案法律法规, 增强档案法制观念, 切实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另外, 还要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理论修养, 充分认识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档案以及档案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 使档案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
建立农村低保档案的思考 篇2
当前,我国农村低保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保障因疾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生活常年困难的群众。据有关部门介绍,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部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现全国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共保障低保对象2311.5万人、1074.6万户,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857元(按低保对象参加权平均)。① 从整个情况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内陆地区,例如,浙江省确定的农村低保线接近1800元,福建省自2004年以来是1000元,2007年调高到1200元;山西省的平均标准是每人每年676.5元。由上可见,各地发展不平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低保标准的确定人为因素比较多,缺乏科学测算和合理精算。二是低保如何进行动态管理问题。从低保制度建立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管理者。三是低保的规范化管理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管理不够严格,存在人情保、养懒汉、档案材料保管不全,如何信息化管理等问题。四是低保金自然增长机制问题,低保标准的自然增长,并不能依靠某一个指标,它的变化调整应考虑方方面面,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五是农村居民的收入难以核定。六是参照标准难以确定。
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与其相适应的农村低保档案是改革传统社会救济方式的需要,是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农村低保的基础性工作。
二、建立农村低保档案的思考
1、加强农村低保档案基础建设
(1)分类别建立、完善农村贫困家庭收入的评估制度档案、申请承诺制度档案、协查联签制度档案、审核审批制度档案、民主评议制度档案、公示监督制度档案,以及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实施细则等文书档案。
(2)建立农村低保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建立市、区(县、市)、乡镇、村四级档案管理制度。县一级应建立农村低保总的档案,下属各乡镇、村、户要普遍建立“一镇一柜、一村一盒、一户一袋”的档案管理制度,即乡镇有一个档案柜、村有一个档案盒、每户一个档案袋。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对象准、资料全。
(3)档案工作应从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做起。要把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列入档案管理中,通过立档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档案管理。要汇总本地区乡镇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资料、基本数据,建立健全农村低保档案数据。
(4)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好资金保障、监督检查、政策扶持、保障金发放等工作。并利用档案的凭据、监督作用,严格把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关。对那些弄虚作假、编造材料的,档案部门不予接收。
2、加强农村低保档案的动态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被批准纳入农村低保档案管理后,决不是进入了“保险箱”,可以永远享受低保待遇。农村低保档案管理部门应配合民政部门并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了解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定期审核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不断充实完善档案内容,对困难程度缓解且收入水平已在低保线上的家庭,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档案信息,促使有关家庭及时退出低保,停发低保金。对收入发生变动但仍在低保线以下的家庭,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增发或减发低保金,切实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保障对象和补助水平变动情况都要及时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可公示的档案内容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申请情况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民主评议意见,审核、审批意见,实际补助水平等情况。对公示没有异议的,要建议民政部门要按程序及时落实申请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公示有异议的,要进行调查核实,认真处理,及时变动档案信息内容,以充分发挥低保档案的证据作用。
3、加强低保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每分钱都发到低保对象手中
为实施农村低保,各地普遍建立了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筹措渠道。自2007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对财
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档案部门应配合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严格做好资金专项档案管理,严格专项资金核算,发挥档案的监督、凭证作用,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让农民明明白白地参与到农村低保工作中来。利用档案管好困难群众的救命钱,确保每一分钱都发到困难群众手中。
4、农村低保人员档案应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
先建立数据库,根据不同贫困户的特点,可分为基本情况库、贫困情况库、低保落实到户情况库、资金筹措发放情况库、案卷目录库等五个库。在此基础上,再按所分的信息库输入内容,实行微机检索,以提高档案服务效率。
5、加强对建立农村低保档案人才的培养
从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趋势前景看,这是个既重要又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亟须建立一支政治思想较强、专业知识比较过得硬的,特别是能甘于寂寞、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农村低保档案人才队伍。当前农村应按照“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的要求,建立三级农村低保的档案人员培训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举办相关人员培训班,使档案工作人员能深刻理解农村低保政策,准确把握农村低保工作程序及档案操作方法。这就要求打破陈旧的用人观念,充分激发青年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以相对好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以促进农村低保档案事业的发展。
6、利用档案做好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工作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转型加剧的时期,还有2000多万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况与普通人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缩小贫困差别,促进社会公平、和谐,这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在服务现实、维护和保障贫困人群的各项民主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宣传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要配合各种舆论工具,通过宣传,让民众认识到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国家、全社会的一件大事,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所办的一件实事,是关系到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善举,它标志着我国在实现中华儿女千百年来追求的“人人无饥寒”梦想迈出了新的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低保拥抱亿万农民》,《人民日报》2007年9月4日。
2、《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人民日报》2007年8月报4日。
浅议农村档案工作 篇3
1. 农村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档案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
村委会每三年都要进行换届选举,上一届领导班子在村镇建设、发展经济方面的工作有可能在本届任期内完成不了,一旦换届时不能实现连任,或者对选举结果不满意,心理上难以接受,加上档案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在交接班时可能会将一些重要的文件和档案匿藏或销毁,造成下届领导班子工作的被动。还有一些村干部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多此一举”,认为档案就是用过的资料,与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必要过分地抓,所以没有重视档案工作,从不过问档案管理情况。加之大多数从事农村档案工作的人员不是专业人员, 对档案知识了解不够,对档案是信息的认识程度不足,致使日常许多重要的档案材料流失。
1.2 投入资金不足软硬件设施配套不齐全
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目前农村档案工作离不开村两委的重视,但投入资金相对不足,虽然有些条件比较好的村建立了档案室,但由于没有重视档案工作,也没有指定档案管理人员,档案工作经费没能及时落实,致使档案室堆放杂物,变成了储物间。甚至一些贫困山区的村委会没有配备办公场地,更就落实不了档案经费和配备档案的装具包括档案合(袋)、档案密集架或档案柜、复印机等设施了,只能将档案保存在干部家中,档案安全难以保障。
1.3 档案资料收集不全接续工作不理想
目前,大部分村委会的主要工作都放在搞经济建设,而对这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资料归档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自己眼前需要的文件资料能查到就行了。有些村委会换届时,只是履行人、财、物的交接,却没有履行档案的交接,村里的文件资料大部分散落在两委班子个人的手中,无法收集和移交。还有一些村干部将一些重要的文件资料占为己有,错误地认为是自己的个人财富。很多农村只注重收集农村发展的各种红头文件, 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档案信息, 致使档案资料收集不齐全, 档案接续工作不理想。
2. 关于农村档案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提高建档工作的认识做好建档工作
各村委会要加强对农村档案建档工作的领导, 形成思想共识,要让村干部深刻认识到搞好农村建档工作在村委会各项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工作中他们能十分便利地利用村委会保存的档案制订计划、做汇报材料、做村务公开信息、应付各种统计、检查等,各项工作做起来得心应手。并充分认识农村档案工作对“三农”工作的促进作用、对建设小康和农村城市化的基础作用,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我们应该成立农村档案建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农村档案建档方案,专门召开农村档案建档工作会议,阐明农村建档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以及工作任务重点等等。成立建档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档案有组织机构,实现人员到位,制度健全,把档案工作列入工作议事日程,列入村委会的岗位职责,列入有关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中,要求村干部把工作活动中形成的书面材料及时交给档案员统一归档保管,不得把活动中的材料作为私人财产占为己有,更要杜绝藏匿、销毁档案及未归档材料的违法行为。完善领导机制和监督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帮助解决档案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档案工作的需要。
2.2. 改善档案保管条件保障档案安全
目前,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办公场地比较狭窄,档案设备相对简陋,难以适应农村档案综合管理、统一档案实体分类的需要。农村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随时随地都会产生档案,又要利用档案,要改善农村档案保管条件,为档案规范化管理作准备。要形成农村档案管理机制,为全面部署和铺开农村档案工作, 乡镇政府及村委会要明确档案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充分发挥管理作用,加强领导,应加大对档案室 (库) 的投入,完善档案管理的软硬件设施,购置充足的符合标准的档案密集架和档案柜等装具,应安装标准的档案密集架和档案箱柜,有报警器或闭路电视系统,并配置电脑、打印机、空调机、抽风机、抽湿机、灭火器等设施,使到档案室 (库) 安全、实用、整洁。箱柜充足、整齐、规范、统一。严格按“七防”进行管理,防火、防高温、防潮、防盗、防尘、防霉、防虫“七防”措施落实。还应制定档案工作岗位责任制、档案保管、档案资料开发利用、档案鉴定和销毁等管理制度并进行上墙公示, 实现档案工作有领导分管、有专人管理、有档案室 (库) , 使档案的保管条件得到明显的提高,为延长档案的寿命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档案安全。使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政策很好地在这里贯彻落实,使档案工作适应农村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2.3. 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稳定档案队伍
为推动农村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专门举办村级档案人员业务培训班,邀请上级档案管理部门业务指导科的领导,对档案的收集、分类、立卷、归档、保管和信息化管理等作详细的讲解,作具体的档案业务指导和实际的操作演练,大大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使农村档案人员熟悉档案资料的收集、档案分类、鉴定、保管期限划分、实体整理、编号、上架排列、检索编制等各项环节,实际操作能力不断加强,能在档案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
村委会在换届选举后,领导班子成员及支委、委员也必做一定的调整,村组织的调整势必使档案队伍的稳定性无法保障,使农村档案工作缺乏连续性,致使档案管理出现断档。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措施,规定如无特殊情况,不能随意更改档案管理人员,确保档案队伍的稳定性。
2.4. 完善制度依法治档确保档案材料的收集齐全
农村档案工作的巩固和持续开展,迫切需要通过完善制度,依法治理,提高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进一步贯彻落实《乡镇档案工作试行办法》、《广东省乡(镇)档案管理办法》、《广东省村民委员会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村民委员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试行办法》等档案工作的法规、制度和业务标准。结合农村档案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调整和完善农村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和业务规范,并加强业务监督指导。
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制度,明确档案人员岗位职责,实现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确保各村委会的各类档案可以基本收集齐全,并在村委会档案室 (库) 集中规范管理。村干部换届选举交接班时一定要做好档案的交接班,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文件的交接,禁止档案匿藏或销毁。避免以往村委会换届选举一次,档案工作就会断层一次,甚至会出现人走档案也走的现象。让更多的干部和管理人员熟悉了解建档工作的操作程序。为每个村干部配备一个文件盒,要求各人工作中产生和使用过的所有资料都放在文件盒内, 每月或每个季度由档案员收集整理, 如个人想保存档案资料则只能是保存复印件。这样,档案的收集有了规范保障,各类档案都能有专人跟踪,村干部也意识到档案资料的重要性,能及时自觉地向档案室 (库) 移交资料,确保档案资料得到有效的收集。各村干部和工作人员要一如既往地配合档案员开展工作,坚持每年续档,积极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资料统一及时交由档案员整理归档,以确保资料的有效保管,使到日后有档可查、有档可依。
参考文献
[1]陈作明主编.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档案出版社.1988年9月
[2]邓绍兴, 陈智为主编.档案管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农村档案管理长效机制 篇4
村两委应把档案工作例入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村档案工作在业务上应受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档案局的监督和指导,各镇(街道)应建立村档案员例会制度,定期交流汇报档案工作,布置业务,县档案局派人员参加。
一、建立农村档案培训制度。
各镇(街道)应安排村(居)领导接受档案基础知识培训,可邀请县档案局业务人员授课,每年至少一次。县档案局负责对村档案管理人员的上岗培训,制订教育培训计划,举办多种形式、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培训班,普及档案基础知识,提高档案业务水平。
二、建立农村档案检查制度。
各村档案室应及时、有效的收集、保管村两委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村档案员应主动、及时的向村两委人员收集材料,熟悉档案整理规则、技术,规范整理各种门类的档案,按照档案利用制度向村两委及村民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并定期对室藏档案的质量、数量进行检查,工作汇报《农村档案管理长效机制》。县档案局每年组织对村档案室进行检查,按照绍兴县行政村规范化(示范化)测评标准进行考评。
三、建立档案责任追查制度。
村档案室应按照浙江省行政村档案管理办法,在规定时间内对相关文件材料进行归档,登记造册。对村两委换届等人事变动时,应办理档案材料移交手续,对私自带走、销毁、藏匿档案材料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追究相关责任。对文件材料应归档而未归档造成遗失,导致农民利益受损、村务工作难开展、引起群众上访的,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建立农村档案联系制度。
落实镇(街道)农村档案工作的包干负责制,由县档案局抽调业务骨干分镇负责所属村的档案工作,便于及时了解村档案工作情况,监督和指导档案业务。
档案有利于农村公路建设 篇5
1 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安阳市农村公路管理处自1990年建处以来,一直临时租赁办公处所,未设综合档案室。2000年底搬入安阳市开发区交通大厦后,领导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基础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了重要地位,明确一名副处长亲自主抓,开展档案上等级活动。成立了处档案管理领导小组;上等级后又专门明确一名办公室副主任为档案室主任,从事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随后,各基层单位也都相应成立了档案管理机构和组织;并在档案资料比较集中的科室都确定了一名兼职档案联络员负责本科室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证档案资料及时、准确、齐全地上交和收集。2001年档案达标上等级,成立了集文书、会计、科技等多种门类于一体的综合性档案室,获得档案管理科技事业省级先进单位。目前,河南省安阳市农村公路管理处档案室面积50平方米,档案完整率98%,查准率100%。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至今,我处档案室接待档案查阅人员1800余人次,借阅原始资料3000余件,使档案资料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有力地配合安阳市农村公路建设。
2 完善档案制度,提高管理手段
档案资料门类众多,纷杂繁琐,涉及面广,千头万绪,为了对档案室资料实施科学、有效管理,自2001年起先后制定了《文书档案管理规定》、《会计档案管理规定》、《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借阅制度》等制度,并编制了《借阅登记》、《档案目录》、《保密文件目录》、《收发文登记》等检索工具。并将一系列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制度及借阅办法,制作成版面上墙,汇编成册,对各门类、各载体的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纳入目标考核,加大管理力度,使档案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 利用档案资料,服务公路建设
档案利用是我们工作中永恒的主题,在安阳市农村公路建、养、管理中,各级领导科学决策和在繁忙的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公路设计、养护计划制订、资金划拨、土地交接等方面提供了数据和依据,避免了失误和纠纷。
3.1 档案资料是公路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安阳市农村公路管理系统坚持“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实现了全市农村公路的又好又快发展。截至2013年底,安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7376.409公里,其中县道546.457公里,乡道2250.935公里,村道4573.422公里, 专用公路5.595公里,实现了乡乡通二级或三级路,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全市已形成干支衔接、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在安阳市农村公路建、养、管活动中,形成了大量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声像制品等重要资料,真实地反映了安阳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编制了农村公路发展概况,并为省公路局和市交通局编史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原始资料,受到河南省公路管理局的通报表彰;编研出版了《路之歌——蓬勃发展的安阳农村公路》、《安阳农村公路图集》等书籍和大量的反映农村公路建设成就的电视专题片,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好评。
3.2 档案对公路建设起着指导、监督和保证作用。安阳市农村公路档案资料对安阳市农村公路的规划、管理以及新、改、扩建工程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监督和保证作用。例如,在2007年河南省安阳市327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过程中,档案资料为安阳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大发展,为安阳农村公路赢得“民心工程”、“惠民工程”等赞誉。
在实施“村村通”工程前,安阳市农村公路管理处针对安阳市农村公路容易出问题的村道建设难点,频繁查询档案,通过档案室提供的科技档案,结合安阳市农村公路实际,如何解决排水、施工简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方面问题,以档案资料为蓝本,制定了安阳市农村公路建设标准,要求村道全部要建水泥混凝土路面,并把安阳市“村村通”工程路面宽度由省定的3.5米提高为4米以上,混凝土厚度要求不低于18厘米。在此基础上,我市工程技术人员与档案人员相结合,以档案室存档的3本工程建设指导手册为基础,汇编成了《安阳市“村村通”工程建设指导手册》,并印发到安阳市116个乡(镇)和涉农办事处,通过培训,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了安阳市“村村通”工程质量。验收工程时,技术人员手持“工程建设指导手册”,对工程逐个检查,合格率达到100%。
农村档案信息服务及发展 篇6
一、农村档案信息服务的基本形式
1. 政务村务信息公开。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是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基本手段。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基层政府和农村纷纷建立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的机制,服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河北省唐山市档案局在广大农村开展“阳光档案、服务万家”活动,通过召开会议宣讲、利用公开栏展示、计算机查询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进行村级档案公开[1]。湖北省宜都市收集了全市涉农现行文件7237份,汇集文件209册,供群众免费查阅,同时依托“三网”提供网上在线档案查询服务,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2]。
2.涉农档案信息整合。因为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涉及档案信息较多且较分散,农民群众利用档案不太方便,为此,主动与相关部门协作、加强涉农档案信息整合就是档案信息机构日益重视的工作之一。天津市北辰区档案局加强与天津市档案局和区属各镇、街、村委局的联系,构建信息整合报送机制,资料搜集渠道广,信息可信程度高,内容实用性强,为基层农村和社区居民档案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3]。浙江省余姚市、慈溪市、镇海区档案局签订开展“就近受理、跨馆出证”的远程协同合作服务项目,实现异地档案资源共享、档案信息的异地利用并当场获取档案证明,从而解决了三地居民档案利用的舟车劳顿之苦,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4]。
3.档案下乡。开展送档案下乡活动、方便农民群众利用,是档案部门贴近农村、服务基层最常见的形式。2004年3月,北京市怀柔区档案局联合16个涉农部门举办“档案服务三家,现行文件下乡活动”,将两千多份与农民利益相关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直接送到农民群众手中。此后又于2007年举办“服务新农村建设送光盘下乡”、“送档案知识下乡”等活动[5]。四川省谢洪县档案管理部门将市、县党委、政府每年公开发布的涉及“三农”的政策性文件和农村急需利用的档案信息,复印分送到镇、村两级档案室;还将县委工作的总体思路编印成卡片,送到各行政村兼职档案员手中[6]。
4.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编研。因为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含量高、时效性较强,因此农业科技档案编制及其质量决定着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辽宁省档案局(馆)与省农村经济委员会联合协作,精选出省直单位的文件267份110多万字,制作《辽宁省县域经济政策法规性文件汇编》光盘2.5万张,免费面向全省发放[7]。吉林梨树县档案局与县涉农部门联合编印了《涉农文件汇编》,传到农民手中,使农民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受到好评[8]。
5.农业特色档案建设。随着农村经济形式多样化发展,农村涌现了大量农业能手和农村企业,有些地方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本地特色农产品和农村经济品牌。档案信息部门要及时适应农业经济的新变化,为特色农业建立档案,挖掘其利用价值。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为猕猴桃种植大户杨声谋建立了300多盒档案,以档案为媒介,培养了10批猕猴桃种植,有效推进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9]。河北省冀州市瞄准当地“一红两白一绿”特色农业项目,建立特色农业档案,并向农民兄弟服务,为全力打造特色优质产品提供了信息保障[10]。河北武强县对当地2000余名致富能手的基本情况、特长、业绩等进行摸底登记造册,建立了农村“能人档案”。
6.农村档案信息网络服务。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新型的“三农”档案利用网络平台,是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有效途径。档案利用网络平台一般可借助现有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信息传播网络传播档案信息,还可以利用3G手机网络实现农村档案信息的沟通合作。2009年,天津市北辰区启动档案信息“村村通”工程,档案网与党员远程教育网相连接,使农户通过党员远程教育网的终端———电视浏览平台也能在第一时间浏览信息[8]。
7.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档案支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必然会形成相应的档案内容,包括:村级文化资源建设材料;文明村组、、家庭建设材料;村级民俗民乐资料;家谱族谱、村史、名人实物材料; ; 村级重大文化活动材料;农村文化遗产记录、保护与开发文件材料。。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档案,不仅记录了乡村文化活动,而且记录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利用这些档案可以用于村风民风教化,实现传承文化,资政育人,倡导文明新风,构筑和谐农村。2012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卢沟桥乡查阅各类档案2000余卷、照片2000余张,精心编制《卢沟桥乡志》。浙江嘉兴市利用档案资料开展《嘉兴名人展》、建设馆藏档案陈列室,免费向市民开放[11]。
二、农村档案信息服务的思考
1.持续增强农村档案信息工作的政府推动。政府部门作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体系的主体,其在制定农村档案信息工作的宏观政策和总体框架制定、推进农村档案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构建农村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国家档案局2007年与民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2009年启动“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工程”,2010年联合民政部、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乡(镇)活动,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项目的开展,有效推进了全国农村档案信息服务工作。
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和总体项目上持续推进,也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农村档案信息服务。安徽实施“规划先行,多方联动,示范引导,以奖代补,服务促进”五项举措,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实现了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共进[10]。湖南衡水市桃城区对新农村建档试点乡镇档案工作给予财政补贴,积极调动涉农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形成多部门齐抓新农村建档的合力和分工负责的联动机制。江苏镇江市全面实施“村村建档”工程,积极探索为小康建设服务的途径和办法。各地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工程及各项农村档案工作专题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2. 加强涉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做好农村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保证。这就要求档案部门争取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充分发挥各涉农单位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与高校、图书馆、农技推广站等涉农公益性机构协作,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农村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涉农档案索引,对涉农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整合,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实现各涉农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档案编研工作,提高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12]。
3.积极开展农村档案信息服务调查研究,保证农村档案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需要档案信息机构应随时关注农村热点,深入农村乡镇调研,确立农村档案信息服务的层次重点和内容重点, 切忌贪多求全。面向不同时期的农村工作重点,如基本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劳动力培训、社保、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等开展专题档案信息服务。也可以根据农村发展情况,开展重点、特色档案建设与服务,如服务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富民档案”,反映农村面貌变化的“环境档案”,服务新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和谐档案”“、创文明建设档案”等。针对农民致富的民生需求,开展种植养殖档案信息服务,引导农民建立家庭档案,使农民在利用档案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档案的作用和价值[13]。
4.加强基层档案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首先一定要充实基层档案服务队伍,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14]。其次, 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逐步提高基层档案队伍的业务素质。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坚持分类指导、形式多样的原则,针对基层档案管理人员身份多样化特点,针对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侧重不同的培训内容,通过集中面授、IPTV专栏、发放光盘、网络培训、在线交流、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同时努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培训工作质量,建立一个具有较高服务意识、良好技术素质、相对稳定的档案管理服务队伍。
新农村建设档案分级管理措施 篇7
一、加强乡镇机关档案工作
《档案法》明确规定了乡镇政府对基层村民自治组织档案工作具有监督指导的职责, 从法律上明确了其主体地位。为此, 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各行政村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档案, 实现档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目标。第一, 完善档案管理机制, 明确责任。实行“双纳入”制度, 即将档案工作小组纳入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 将档案工作纳入镇 (乡) 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范围, 以统领本乡镇的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机关档案工作小组职责范围, 实行主管领导负责制, 全面负责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乡镇机关档案员要履行其监督指导职责, 尤其要加强对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业务科室的监督, 确保各类业务档案齐全完整。第二, 健全工作制度, 坚持按制度办事。对档案的收集、立卷、归档、整理、保管、鉴定、销毁、利用以及移交等工作, 都要制订规章制度并坚持执行, 做到工作有章可循;对不易操作的规章制度要进行修订和完善, 以保证档案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三, 定期培训村级档案人员。定期对村级专 (兼) 职档案员进行档案业务知识培训, 或通过以会代训形式进行指导, 使他们了解新农村建设进程和档案工作发展动态, 掌握必要的专业业务知识和技能, 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
二、提高村级档案管理水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 对村级档案做好归档管理, 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一, 村级档案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保障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形成的许多村级规划档案[包括村庄规划、农地 (田) 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和农业基本建设档案是组织实施村庄建设、修建道路、桥梁、疏通河道和农地 (田) 基本建设的依据, 从而使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农地 (田) 、实行农村基本生产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成为可能。第二, 村级档案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保障作用。通过收集整理农业科技、农机技术档案, 建立农务档案和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档案、种植大户档案, 并为广大农户提供利用, 可以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管理素质,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第三, 村级档案在确保土地经营权益中发挥保障作用。第二轮土地承包档案、土地经营权流转中所产生的合同、协议、权属变更等档案, 是确保广大农民土地经营权益的主要凭证。第四, 村级档案在实行村级集体资产有效管理中发挥保障作用。村级财务档案、固定资产档案、产权产籍档案是村级集体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的依据和凭证, 能有效反映村级集体资产的重量和管理水平, 有利于村级集体资产的增值保值, 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运作。
三、开展民营企业建档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民营经济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强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是现代经济条件下对民营企业提出的新要求, 它对于推动民营企业生产规模, 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 以及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素质和竞争能力, 避免和抵御各种风险, 推动企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树立企业的档案观, 必须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一是管理意识引导。民营企业的档案意识只有植根于宏观管理观念的土壤, 才可能生长发育。因为档案管理本身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而档案又为企业的各项管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忽视档案工作, 民营经济的管理便成了无本之木。二是逆向思维引导。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正确估计出档案到底为企业产生了多大的直接效益, 但却能从反面告诉企业主, 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 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会留下致命的管理漏洞, 滞后的档案工作就会成为制约企业整体效益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因此, 做好民营企业建档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当务之急, 要加大宣传力度, 想企业所想, 使民营企业建档工作成为企业的一个自觉举动。
四、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社档案工作
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是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意识, 可通过培训等形式, 宣传档案的重要性, 提高农民的档案意识, 把档案建立起来, 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有条件的合作社要建档室, 没有条件的也要建立专柜, 确保各类文件材料齐全完备, 安全妥帖保存, 使之在维护农民自身利益和经济效益方面, 起着靠得住的保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敏.加强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J].兰台内外, 2012.1
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有关问题 篇8
作为广东省前沿阵地的广州市,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出了许多骄人的成绩和很多突出的贡献。在广州的农村和乡镇中,档案管理的工作也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建档,管理档案的相关工作。这篇文章就广州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中实际情况和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基本情况。随着农村“三个文明”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档案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这对于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我市在推行镇(街)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无论是实行政务公开还是村务公开,都要求以齐全完整准确的档案作基础,否则,公开的内容就难以令人信服。例如,计划生育指标分配情况、年度工作执行和完成情况等等都要进行细致、精确地数据处理,这样为市政府进行资料整理、调查方面提供了大量方便快捷的信息,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和我市农业农村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存在问题。档案建设和档案管理在农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与城市相比较而言,仍然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一些地方档案法规定的农村档案工作具体落实不到位。农村地方人力资源不足,土地有效率用面积不大,有经验的档案管理人员稀缺,导致了有些农村地方没有档案管理机构、没有档案室或者这档案馆、甚至将档案人员随意抽调,以此来应付各农村地方档案的相关工作。
二是一些农村的地方档案管理有严重的“偏袒”现象。对党、政府的档案能够集中存放,保存得完好无损,以便交予上级部门检查和交差。但是关于普通村民的资料和有关村民内部问题的档案则“七零八落”的分散在各地的档案处,甚至管理混乱、残缺不全。
三是农村和乡镇领导只注重效益工程,认为档案管理的工作不仅没有对他们的施政管理水平没有帮助,反而会增加财政负担,支付建设档案室或档案馆,并且还要指出一笔相关的费用来专门给档案的管理人员。因此,农村和乡镇领导都不愿对档案管理进行大力财政投入,只是表面上满足国家的政策和要求,在地方上建设“空”档案馆,以求政绩工程达标。
解决对策。事物是矛盾的,事物只有不断地在矛盾中解决,才能向前发展。农村档案管理工作也一样,有问题,就要对症下药,抓住重点进行解决。
对农村档案管理工作具体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笔者认为要建立健全农村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并且在日后政府的财政投入方面,也要做好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光只有硬件的档案室或者管理档案的软件设备,还要有专业知识的档案管理人员这些相应的软件设备。充分保障农村有档案室、有专业档案的管理人员,全面发挥出档案的工作效用。
从化市围绕“农业稳市”战略,通过开展镇(街)、村档案目标管理,夯实从化市农村档案工作基础,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档案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手段。长抓不懈的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以及钻也档案管理人员的作用。
而对于一些农村的地方档案管理有严重的“偏袒”现象。我们认为要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对农村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档案教育的宣传工作,必须要在农村的各级各单位落实到实处,让档案的法律法规全面不断地深入人心,特别是要提高各级档案管理干部的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和增强他们的意识,这样才可以让服务为民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程河镇六房村5组村民郭某的母亲,以前户口整顿时因为母亲年龄大,村里没有上报,自己也没有在意,导致现在户籍网上没有她的信息,70多岁还没有户口簿、身份证,不能参加农村合作医疗。郭某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到区档案馆,查有关他母亲的档案。有了档案馆出具的证明,他母亲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方,不需要档案制度的建设,这不仅违反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且也与对国家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相违背。
此外,农村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不重视情况,除了要有上述“一”的要求外,还要树立强化服务意识,拓宽农村档案服务领域,建设农村档案管理的新模式。除了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也适用于农村的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各级领导要把进一步做好农村档案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农村“三个文明”的重要基础。
实践证明,只有农村和各乡镇的领导充分重视档案的管理工作,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农村档案管理中心,配齐机构、人员和基础设施,不断用发展的眼光和灵活多变的措施解决农村档案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还要拓宽农村档案的服务领域和范围,靠优质高效的服务,争得民众理解和支持,求得发展的空间。来满足人民日日益增长对档案的需求,这样的领导才会赢得人民大众的爱戴,这样才是真正将国家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的好领导,发挥领带带同作用,解决农业农村档案的有关问题。
农村档案建设现状与问题解析 篇9
2009年, 国家档案局启动“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工程”, 推动各省市农村档案建设工作。2010年, 国家档案局同民政部、农业部联合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办法》, 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级档案建设的步伐。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国家把更多的目光注视到了“三农”问题上, 在逐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国家近几年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中不难看出, 农村档案工作的建设正逐步被提上日程。国家对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视, 让农村档案建设看到了新的希望和契机。然而, 由于我国农村档案建设起步晚, 缺少可借鉴的经验, 所以农村档案还存在一些问题与难题。
一、农村档案建设的现状
1.缺少完整性、准确性。 (1) 数量不完整。从目前村里所积存的档案资料数量来看, 多的有几百卷, 少的有几十卷, 有一些村几乎没有档案。由于档案意识缺乏, 致使许多重要的文件材料, 如本村的党支部、村委会等会议记录、本村历史沿革、承包合同及婚姻登记、党团干部名册、村规民约、计划生育等材料没有及时加以统一收集保存, 时间一久便渐渐失落了。有一些村召开会议缺少必要的程序, 口头办事, 没有文字记录, 或是随记随丢, 造成无档可查, 无据可寻。 (2) 种类不完整。大多数村级档案室收集的只是文书档案和会计档案, 而真正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 却收集得不齐全。如土地确权、集体资产处置、农龄确认、农民转居转工、社员宅基地审批、经济合同、土地管理与开发、劳动力就业、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这些材料在农村档案室中保存得很少。 (3) 由于档案意识淡薄, 农村档案中存在很多差错和疏漏。比如农民的户口档案, 在出生日期、年龄上经常出现与实际状况不符的现象, 对新生儿填报户口时也缺少谨慎态度, 存在瞎填乱写的情况, 从农民甚至到村委会成员并没有意识到此举动的危害。如果这种情况不加以改善, 档案内容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档案的凭证参考作用将会没有意义。
2.档案保管缺少专业化。很少做到"三专", 大多数村没有专门的档案室, 档案也无专柜存放, 没有专人保管。这导致档案损毁、遗失现象严重。一方面, 这是由于农村经济欠发达, 农村档案工作缺少必要的资金造成的。另一方面, 农村文化发展程度低, 农民乃至村干部的文化意识淡薄, 档案意识薄弱是主要原因。
3.档案整理缺少规范性。目前, 农村中大多数村干部文化程度较低, 缺少相关的档案管理知识, 许多村的档案整理不符合规范。档案管理分散, 有的甚至是干部个人保管。不分年限, 不能根据档案的重要程度划分保管期限, 从而也就不分档案的价值, 造成重要档案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不重要的甚至应当销毁的档案占用大量空间。档案管理混乱, 以至于档案利用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4.档案工作出现不平衡。由于各乡镇、各村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造成档案工作的发展不平衡, 经济基础较好且档案意识较强的村, 档案存放条件好, 村级建档工作搞得好一些, 反之, 经济基础薄弱的村, 推动这项工作的难度也就相对大一些。
二、农村档案建设现状的成因
1.档案意识不够。一方面由于档案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 《档案法》在农村宣传力度相对较小, 广大农民的档案意识非常薄弱。许多村干部认为档案工作无用, 文件看过, 事情办过, 之间所形成的各种文件、资料就可以丢弃, 这种对档案“多余无用”的错误认识和思想, 造成了今天村级档案的匮乏现象。
2.领导干部重视不够。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提高政绩, 着重发展经济, 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建设, 尤其是起步晚、发展慢的档案工作。村级建档工作是一项面广量大, 涉及千家万户的工作, 细而烦, 再加上档案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村干部认为村级建档是一件费时费力费钱的事, 这种不重视的态度, 使得村级建档工作难以进一步发展。
3.档案专业人员缺乏。档案工作是专业性、知识性较强的工作, 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才能做好。然而村级干部中, 很少有专门的档案人员出身, 大多是身兼数职或者半路出家, 缺少专门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 因此档案工作一直处于多头绪的混乱状态。
4.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档案的建设与发展, 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档案建设工作不仅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 还需要相当多的物力和财力。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建设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以及承担档案管理成本。在我国, 农村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 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缺少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较多, 农村档案建设工作资本不足。这种情况下, 当地村干部只能集中资本发展经济, 而不会花费在档案建设工作上, 因此导致了档案资料收集不全, 档案门类收集不全, 缺少专门档案室, 缺少专门档案柜, 缺少专门档案人员的情况。
三、改善农村档案建设现状的几点建议
1.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对农村的投资, 为农村档案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1) 以农为本, 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不可动摇, 但要想发展农村经济, 必须扩宽农民增收渠道。随着机械化水平提高, 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 有利于合理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 维护农村经济发展和秩序稳定。 (2) 在农村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鼓励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 引导农民进行资本投资。同时, 将农产品推入市场经济大潮, 规范农产品加工、销售渠道, 使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2.加大《档案法》的宣传力度, 普及基础的档案知识, 提高农民的档案意识, 为农村档案工作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1) 通过宣传单、广播、公告栏等途径, 宣传《档案法》以及其他档案法律法规, 并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去收听和观看。 (2) 提高农民对档案的重视, 使其认识到档案与其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同时扩大档案开放力度, 增加档案利用途径, 降低农民利用档案的门槛, 简化档案利用手续。
3.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关的政策, 让农村档案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为农村档案建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2007年, 国家档案局与民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关于加强社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9年, 国家档案局启动“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工程”, 推动各省市农村档案建设工作。2010年2月24日至26日, 国家档案局在芜湖市召开了《农村档案人员工作手册》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审定会。2010年, 农业部、国家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 (农经发[2010]12号) 。近些年, 国家档案局以及相关部门连续下发文件, 对农村档案工作作出指示和引导, 为农村档案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和支撑。
4.全国范围内重视档案人才的培养, 分别培养初级、中级、高级档案管理人员, 制定档案人员的资格审核程序和制度, 为农村档案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 档案专业知识是从事档案工作的基础, 因此档案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包括各种门类档案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加强档案专业与其他相邻专业的渗透与联合, 使自己成为能够胜任“办公文秘———文档管理———信息开发一体化管理多面手”。因此, 档案人员要通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在档案中应用的知识, 做到全面发展。 (2) 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主要侧重于提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和过硬的技能等方面。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档案人员是不合格的。档案管理最终要的还是在实际操作上。因此, 档案人员要熟练掌握档案管理各个流程,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 国家应当鼓励档案专业人才到农村基层锻炼, 从政策上和待遇上引导年轻档案人员充实到农村档案建设中去。这样, 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 将人才引入农村, 不仅可以促进农村领导干部的结构优化, 而且对于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更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三农”建设呈现日新月异的面貌, 村级档案建设工作也逐渐被提上日程。加快农村档案建设工作的发展, 为农村的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撑, 是摆在我们档案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朱兰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J].档案学通讯, 2011 (3) .
[2]王新才.东莞市农村档案管理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J].档案学通讯, 2011 (4)
[3]刘来山.村级档案收集的难点及对策[J].北京档案, 2005 (11) .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档案管理 篇10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83-01
摘 要 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者实行档案管理,就是实现农村进城打工者放心打工、城市用工单位放心用工,使城市和农村“双赢”的有效方式和策略。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档案管理
1 农村剩余劳动力档案管理的运作方式
可以说,改变农村进城打工者与城市用工单位之间的两难状况,能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率,这就要有一个让双方相互信任、对双方都有利、重在防范、便于操作的管理服务机制,对城市用工者和农村进城打工者进行档案管理就是为解决这一两难问题而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对农村进城打工者和城市用人单位进行档案管理,就是实现用工者和打工者知情权,使打工方和用工方都能了解对方,有一个可供对方查阅的文字资料。对农村进城打工者,现有的管理方式有暂住证、上岗证等,但这些制度提供的信息太少且缺少整体性、连贯性,难以给用工者提供打工者的基本信息。而城市用工单位的资料,虽说打工者可以通过工商等部门获悉,但一般打工者不可能去查询,手续也过于繁琐。因此,需要有城市用工单位的一些基本资料让农村进城打工者方便地查询。
1.1 建档:就是把城市用工单位和农村进城打工者的一些最基本的信息资料形成文字,保证其连贯性、反映整体情况,并由专门的部门进行保管。建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应由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承担。建档的要求是要有起码的真实信息,农村劳动力档案的内容既要全面完整但又不能过于复杂;既要考虑文化素质和技能指标,又要考察诚信状况,更要考虑打工者和用工单位的实际需要,确保农村劳动力档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并实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结合。同时,也要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利用。因为该项工作涉及的工作量非常大,建档案宜粗不宜细。打工者的内容可包括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婚姻状况、学历、特长、用工记录等。一式两份,一份由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输入电脑实行微机管理,一份由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加盖公章后,以书面形式由打工者本人随身携带,用工单位可以随时与电脑档案进行核对。城市用工单位的资料包括单位所在地理位置,单位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单位的用工情况,支付工资情况,有无出现过劳资纠纷、如何解决劳资纠纷等,由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输入电脑建立档案并以书面形式加盖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公章供打工者查询。
1.2 运作:每个打工者在就业时须凭个人档案到用工单位就业,用工单位接收后在档案管理部门备案,并有义务保管好档案。当打工者离开该单位时,单位必须对其在单位的表现、离开的原因等记录在档案上,加盖公章,并交回劳动管理部门进行补充登记。在该打工者到另一家城市用工单位打工时必须出示这一档案。对城市用工单位的情况,除前面所要求的信息公开外,对劳动监察、工商反映的情况由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及时进行登记,对打工者反映的情况经核实后属实的,也应登记在册。
总之,对城市用工单位和农村进城打工者的档案管理,是一种动态的、连贯性的管理,既是管理又是服务,强调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
1.3 联合管理:在给打工者建档、应用时,劳动管理部门与公安机关、工商部门、计生部门等进行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实行联合管理服务。一方面可对用工者打工者的情况作进一步的核实,也便于对用工单位加强监督和对外来打工者加强管理和服务。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输出地与输出地、输入地与输入地之间的联网,开展大范围的合作,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档案共享和共同管理服务。
2 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档案管理的优越性
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真正的转移,而不是长期的往返于城乡之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在城市里拥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并且有了稳定和较高的收入来源,农民才能有足够的积累在城里买房,才能下决心放弃承包地,义无返顾地把户口迁移到城市,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彻底转变。建立档案管理的诚信打工与用工管理服务机制的目的和效用也正在于此。
2.1 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环境:建立档案管理的诚信打工与用工管理服务机制,将会使农村进城打工者的信誉度大大提高,从而为在城市打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对农村进城打工都实行档案管理,让城市用工单位明白用人非常重要,这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2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技能:农村劳动力能否在城里获得更多的上岗机会,能否获得更多的收入,取决于素质的高低。而上岗机会的多寡又反过来影响素质的提高与否。也就是说,上岗使素质的培训进入一种自觉的状态,且学以致用,缩短了培训时间。实行档案管理是建立在诚信打工、诚信用工基础上的,对全面了解打工者情况的城市用工单位来说可放心用人,从而为农村打工者长期在城市打工创造了条件,长期就业则实现了长期培训,从而实现了提高打工者的素质的良好机制,也提高了用工单位的用工效益。同时,实行用工与打工的档案管理是一种不间断的管理,农村打工者如在某一个用工单位有不良行为,就会被记录在案,从而对其以后的求职产生影响,这无形中给打工者一個约束,促使其端正品行、提高素质。这一措施为农村进城打工者提高素质增加了压力和动力。
2.3 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生活的能力:建立档案管理的诚信打工与用工管理服务机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有了更多的上岗培训机会和提高素质的机会,随着素质的提高,农村进城打工者有了更多获得较高报酬的岗位的机会,也有了更多选择岗位的空间。也就是使农村进城打工者逐步具备了在城市生存的物质基础。
建立档案管理的诚信打工与用工管理服务机制,为解决劳资双方的纠纷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是事前防范的有效机制:农村进城打工者在打工前就可了解城市用工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决定是否到该用工单位打工。另一方面,建立打工者档案,使打工者的情况在档案中得到了反映,为保护打工者的权益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从而实现打工者权益的有效保护。从而使农村进城打工者及时获得劳动报酬有了保证。
农村档案 篇11
一、前期研究工作进展
(一) 确定研究对象, 完善研究方案
课题立项后, 课题组在全校农村留守儿童中随机抽取30人参与课题研究, 首先建立基础性档案, 对留守儿童家庭、生活、学习、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基本情况, 写出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报告。结合问卷调查报告, 根据专家建议召开了研讨会, 对原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 使研究目标、方向更加明确, 研究方法更为科学, 明确分工, 落实任务, 严格依据实验步骤开展课题研究。
(二) 加强理论培训, 促进理念提升
随着研究人员对方案的理解,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 提出了各自的疑惑和问题。课题组于2012年11月和2013年3月, 分别邀请重庆市教科院王伟虹、张宏等专家, 针对研究的困惑与问题开展专题培训, 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研究方法, 以及研究经验的提炼、研究文章的写法等, 同时对本课题“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做了具体的指导。课题组每学期至少两次召开课题研讨会, 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 学习借鉴全国各地关于成长档案袋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经验, 交流研究进展和心得体会。2012年5月组建课题博客和QQ群, 搭建现代信息交流平台, 课题组成员不断学习, 在反思交流中提升理论水平。
(三) 培训代理家长, 共同开发成长档案袋
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 仅靠学校努力是不够的。课题组制订了《农村留守儿童每周习惯养成培养点》, 在校期间效果很好, 但是, 一部分留守儿童离开学校后,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失去了监控, 无人能管。为此课题组每学期召开留守家长培训会, 向家长传授家教知识, 展示留守儿童档案袋, 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优秀表现, 提出家庭教育的职责任务。还通过每周校讯通和亲情电话指导家长与孩子交流, 要求家长平时多关心孩子, 假期接孩子外出观光, 与家人团聚, 将孩子的照片、见闻日记、家长评价等资料纳入成长档案袋, 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 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 精心策划活动, 丰富档案袋内容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是留守儿童成长正能量的积累, 课题组根据“留守儿童成长计划”, 研究制订了《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留守儿童心理访谈记录卡》和《留守儿童学习辅导记录卡》;组织了留守儿童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自愿者感恩回馈行动、参观档案馆等活动;邀请代理家长参与“挑战自我勇攀高峰”户外‘亲子’体验和庆“六·一”留守儿童亲子游戏等活动, 使孩子感受家长的关爱与呵护, 让家长与孩子心灵交融。课题组成员全体参与, 跟踪研究, 写出活动反思。另外, 每年针对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开展“雏菊自理之星”、“雏菊阳光少年”、“模范家庭”和“书香之家”等评选活动, 以此来激励留守儿童和家庭朝着良性方向健康发展。
二、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一) 开发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 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 经过研究开发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 参与研究的留守儿童人手一册。依据档案袋的基础性、目标性、过程性、展示性和评价性, 分别对应设计为:“我型我秀”、“我的梦”、“成长小脚丫”、“金色记忆”和“收获的天空”。“成长小脚丫”呈现着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满意的作品, “金色记忆”存放着孩子生活学习的精彩瞬间, “收获的天空”展现孩子们获得的奖励以及素质记录卡。所有的成长档案袋平时都存放在留守儿童亲情室, 学生随时可以记录, 随时可以翻阅, 还定期向家长开放, 由老师、家长、学生共同补充生活中的每一份精彩, 丰富档案袋内容。
2.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 在各种活动中孩子们成了主角, 可以尽情地宣泄自己、展示自己。当学生从老师、家长那里得到赞扬时, 他们感受到了被重视、被尊重, 开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随着档案袋里梦想的一步步实现, 孩子们看到了自己发展的潜力, 渐渐地收获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激情, 自卑、冷漠、任性等缺点慢慢减少, 开朗热情、文明有礼、懂得合作等优点逐渐增加, 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表现明显进步。
(二) 教师科研素养得以提升,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更具实效
1. 通过课题组定期的培训、专家的引领, 通过自觉地学习和辅导案例、研究感悟的撰写, 老师们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通过研究留守儿童, 特别是通过问卷调查、教育实验和行动研究, 在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 总结提炼出许多共同性和规律性, 丰富了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了与家长沟通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课题组有七位教师的文章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有五位教师在县级以上教学技能或录像课比赛中获奖。
2. 通过课题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 “三结对双代理”做得更实了, 老师们自觉走进留守儿童家庭家访、节假日带领留守儿童“走亲戚”、每期集体生日和留守儿童才艺展示会等, 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画面, 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感悟, 学校获得年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三) 家长参与研究, 更新了家教观念, 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 通过图片、文字、家长会、校训通等方式, 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 呈现孩子学习生活的闪光点, 参与的家长越来越多。通过留守儿童家长专项培训会, 监护人懂得了合理搭配健康膳食, 注意安排有规律的生活, 创造良好的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在结对“走亲戚”活动中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家教方法。一系列活动使留守家长家教观念明显转变, 家教责任心明显增强, 懂得了关心孩子, 遇到问题能主动跟老师联系寻求解决的办法, 主动寄来照片等资料丰富孩子的档案袋, 许多家长能根据学校的要求, 在重大节日和孩子集体过生日时从千里之外赶回来, 参加亲子活动。
三、今后研究工作打算
老师、家长、孩子都参与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的开发, 然而, 真正起主动作用的还是老师, 大多家长和孩子处于被动地位。今后在档案袋应用方面加强研究, 考虑更加开放的方式, 利用网络等平台, 使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戚、朋友了解档案袋内容, 调动邻居、社区等资源参与留守儿童档案袋的开发和应用, 扩大宣传影响,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袋的评价激励作用, 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农村档案】推荐阅读:
农村档案工作06-21
做好农村档案工作09-29
加强档案管理 服务新农村建设06-28
农村幼儿园档案资料目录08-21
关于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方案08-24
农村中小学档案资料目录索引07-22
区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工作简报09-06
安徽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档案管理办法11-04
档案馆档案10-20
档案暨档案民生工作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