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位育

2024-06-02

文化位育(精选4篇)

文化位育 篇1

教育是人类获得各种先进的文化知识与技能、促进本民族发展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途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而语言则是必不可少的媒介。双语教育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 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双语教育是一种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育系统。这种教育系统首先让学生学习母语 (或第一语言) , 以使主要教学用语同学生的语言基础及当地社会的语言环境相吻合。教师用母语讲述相关知识, 以便使学生尽快地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进而保证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式,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及其他方面的因素, 使教师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 保证教学活动预期目标的实现。双语教育在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 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本研究介绍了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及凉山彝族双语教育的历史, 进而用文化位育的视角去透视双语教育, 以期双语教育能取得良好的发展。

一、双语教育———民族教育之标志

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 产生了不同的文化, 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接触和交融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这样产生的文化并不是多种文化的简单叠加, 而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因此民族教育就成为了民族传统教育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连接点。

民族教育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是少数民族儿童融入主流社会, 另一方面又要保留和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化。而要完成这两项任务, 一要学习主体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二是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那么, 能够促使这两个目标实现的手段即是双语教学, 这是由语言、文化和教育的关系所决定的。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 还有下列四个特性:第一, 语言是构成民族的一个最基本、最明显的特征, 成为群体认同的一个标志, 语言的学习必然与这种语言相联系的文化价值系统紧密相关;第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都要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来形成;第三,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第四, 语言是文化的媒介, 一个人在掌握了某种语言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具有了学习与这种语言相联系的文化的基本条件。此外, 每个社会特有的变化过程会迫使民族群体和他们的文化不断地努力适应, 因此现代民族要发展, 就必须是多元开放的民族, 封闭是没有出路的。因此, 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 实现现代化就要学习主体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学习世界上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和语言;同时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少数民族应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的学习, 也就产生了民族教育中的双语或三语问题。

我国有56个民族, 而汉族人口占91%, 再经过千百年的发展, 汉语会成为我国各族人民间的“族际语”, 因此只有在每个少数民族都熟悉本族语言和汉语言的基础上, 才能达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发展, 才是好的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的发展也告诉我们, 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民族的发展。

二、凉山彝族双语教育的发展历史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 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北起大渡河, 南临金沙江。这里是中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一般简称为凉山州或凉山。辖1市16县。《凉山彝语拼音方案》的出台, 是彝族凉山彝族双语教育的开始。自1952年到1958年是彝语文教育之始, 这三年的主要目的是为凉山彝族地区培养一批高级翻译和教育工作者, 以西南民族学院为例, 该院1952年开设彝语文专业, 于1952到1957年间, 先后招收了4个以汉族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彝语文专业班。这些班的教学, 以《凉山彝语拼音方案》为文字工具, 开设彝语文课。除公共课外, 专业课的教师和辅导员均由彝族同志担任, 实行强化教学, 上课均用彝语讲授, 课余时间要求学生结交彝族朋友, 开展“彝语日”活动, 并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彝族聚居区农村进行口语实习, 以巩固学习成果, 提高彝语口语水平。1958年随着“大跃进”开始, 彝族双语教育停滞了, 并开始实行汉语直接过渡。而这一停滞则长达18年, 直到1976年2月, 中共凉山州贯彻省委72号文件, 决定推行《彝文规范试行方案》, 实行汉文、彝文并用;积极开展彝文推广普及工作, 用彝文扫盲, 要求在农村小学开展彝文教学试点, 着手建立健全彝文工作机构。在此后四年, 彝文教学开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到1984年全省彝文教学工作会议在西昌召开, 并确立了“以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开设汉语文课” (一类模式) 和“各科用汉文教学同时开设彝语文课” (二类模式) 两种教学模式并举的方针并逐步实行。1996年的首届一类模式130高中生参加高考, 升入本科20名, 升入专科18名, 升入中专、中师47名。[1]至此, 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走入了一个新阶段。

凉山彝族的双语教育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后,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如到2005年, 凉山双语教学两类模式的中小学校达1023所, 在校学生达106002人。其中, 一类模式小学42所, 中学5所, 在校生分别为3584人和799人;二类模式小学948所, 初中61所, 高中7所, 在校生分别为76172人、22142人和3305人。[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到现在已有大量的特岗教师加入, 而且教师文化素质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而且随着双语教育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双语教育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广大群众关心的主要问题, 并且这种关心开始从“硬件”方面的关心转变为“软件”的关注。广大教育者开始用不同的理论来阐释双语教育, 为双语教育的发展找寻一个理论上的依据。

三、文化位育下的彝汉双语教育

《中庸》上说:“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有学者对其下注脚说:“位者, 安其所也;育者, 遂其生也。”因此生物学安所遂生的观点, 我们不妨管它叫做“位育”。在西洋演化论之后, 生物界才明了所谓“适应”、“顺应”现象。适应现象有两方面:一是静的方面, 指生物于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二是动的方面, 指生物自身的发育、发展。

“文化位育”是潘光旦先生“社会位育” (Social adaptation) 一词的借鉴。潘先生在主编《华年》杂志期间, 较为明确地阐释了“社会位育”思想。“社会位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为“位”, 即社会秩序, 该秩序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一为“育”, 即社会进步, 该动态过程是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3]若以潘先生从“静”、“动”两个维度对“社会位育”的解读为鉴, 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现实, [4]“文化位育”需用两个维度去诠释:一为中华文化的“共性”, 即“静”的“位”, 其是民族认同的根本, 并且关系到民族关系的和谐、社会稳定的保持;一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可以解释为“动”的“育”, 其是民族发展的动力。而“文化位育”的实质, 就是处理中华文化的“共”与“个”的和谐问题, 即我们一直强调的“和而不同”。讲位育就不能脱离环境。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以民族的发展, 安所遂生就要置身物质环境中

WENJIAOZILIAO

又要和文化环境保持紧密联系。以文化位育的观点来看待现在的双语教学的问题是可能并且可行的。1933年, 潘光旦先生一篇题为《忘本的教育》的文章中指出:“中国的教育早应以农村做中心、所设施, 是应该以85%以上的农民的安所遂生做目的的。但是二三十年来普及教育的成绩, 似乎唯一的目的在教他们脱离农村, 而加入都市生活。……至于怎样和土地及其动植物的环境发生更不可须臾的关系, 使85%的人口更能安其所遂其生, 便在不闻不问之列。”[3]

以潘先生的观点透视双语教育, 主要表现为双语教育与社区文化的断裂, 导致学而难以致用的问题。调查发现, 尽管国家在民族地区依据不同民族特点, 实行与当地民族实际相结合的双语教学。但因民族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要求, 与汉族地区学校要求相差不多。由此, 双语教学就脱离了当地社会现实, 对本族语言和汉语教学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益处, 进而还影响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彝族地区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以彝族文化为主要文化主体, 这就要求双语教育在发展和推行的过程中, 注意学教教育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连续性, 避免双语教育与本族文化疏离。双语教育的发展要注意引进本族文化, 以便缓解主流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冲突, 即非同质文化之间的矛盾, 帮助学生适应双向文化, 保持学生与本族文化之间的连绵性。

综上所述, 文化位育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民族固有自然、人文环境, 保持“天地人系统”的链接性;这样既顺应了民族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使凉山彝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在两种文化之间, 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发展自己, 在保证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努力吸收外在的主流文化, 是双语教育在当地能够做到真正的安所遂生, 达到双语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诉求。

摘要:双语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稳定和谐。本研究介绍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凉山彝族双语教育的发展历史, 进而用文化位育的观点来阐释双语教育, 以期双语教育在凉山彝族能够得到更好发展。

关键词:彝族,双语教育,文化位育

参考文献

[1]潘正云.凉山州彝汉双语教学发展综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 (8) (增刊) .

[2]史军.四川凉山州双语教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措施[J].民族教育研究, 2006, (5) .

[3]潘乃谷.潘光旦释“位育”[J].西北民族研究, 2000, (1) .

[4]徐杰舜, 韦小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 2008, (2) .

文化位育 篇2

307 沈梅歌

今天是周五,我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位育讲坛,主讲人是王江叔叔。

王叔叔说了:“自信就能成功”。

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我以前并不知道为什么,可现在我深有体会。

一次期末考试前的复习周,我忙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会儿批订正,一会儿做晨练,一会儿复习…紧张的复习无疑让我更加紧张。担心、害怕无疑是不自信,随着考试一天天“逼”近,我越来越紧张,晚上睡不着,脑袋里只有:如果考不好怎么办,妈妈肯定会很失望的…一种种担惊受怕的感觉浮上心头,使我一天天焦躁不安,忍无可忍了,只好找妈妈谈谈“妈妈,我很紧张,怎么办?我怕我考不好,如果…”妈妈打断了我,拉起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做好一件事情要先有一件最重要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我摇了摇头,“是自信啊,孩子”“自信心?这不重要!”我不屑地说。“孩子,你错了,自信心可以使一个人内心变得强大,使她坚信自己能做得最好”。我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只要我认为自己尽了全力,自信一定能使我变得强大,我就不会紧张了。后面几天,我都认真的加紧复习,多了一份自信,使我在考试的时候倍感轻松。考试结果出来了,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王叔叔说起自信,我会心地一笑,我知道,“自信使人成功”

王叔叔又说了:“老师不怕苦不怕累,就是只想我们能好”

关汉卿说过:“一日为师,终身为友”。我以前一直以为老师是为了自己出成绩才想我们好,可是现在我明白了。记得有一次,我因生病没能去上学,而且快要考试了,落下一天的课程是多么大的损失,我为此烦恼不已,因为生病不舒服,苦恼地想着想着就睡着了,下午被一阵门铃声吵醒,妈妈去开门,只听:“原来是李老师呀,赶快请进”,我一听是李老师,睡意全无,一咕噜爬了起来,边往外面走边紧张地说:“老师,您、您来干嘛?”“我来帮你补习呀!”“但是您已经下班了”“没关系的,你落下一天的课程肯定会很心急的,我下班正好过来帮你补习一下”。我心里顿时涌来一股暖流,李老师讲解得很详细,当我有题不会而显出烦躁情绪时,老师便拉起我的手,“不要气馁,我再给你讲一遍”。老师回去时,已经晚上九点多了,每当想起李老师帮我补习到那么晚,就我一一阵阵感动,我能回报老师的就是给她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经历了那次才意识到,老师真的不是为了自己!

王叔叔说起老师,我一下子想起了我敬爱的李老师,她让我懂得“老师是伟大的,老师是无私的”!

潘光旦的“位育”教育思想探微 篇3

关键词:潘光旦,“位育”教育,探微

潘光旦,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杰出的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 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潘光旦个性淡泊, 坚韧执着, 醉心学术, 学贯中西, 不以名利为羁绊, 数十年如一日埋头我国教育事业研究, 最早发现我国近代专业化教育的种种弊端,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行通才教育的构想。潘光旦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最大的贡献在于, 创造性地将社会学和教育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首次提出了“位育”教育思想[1], 积极提倡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的科学知识完美融合, 促进了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飞跃发展。

一、“独腿”人生

潘光旦, 字仲昂, 1899年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的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潘鸿鼎知书达理, 做过晚清翰林院编修, 学问研习颇有造诣。潘光旦从小受父亲的熏陶, 自幼就饱读诗书, 见识过人, 逐渐形成了恬淡致远、淡泊名利的德行和操守。潘光旦是家里唯一的男丁, 父亲对他期许颇深, 希望他能光宗耀祖。所以, 很小时父亲就让潘光旦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1910年, 潘光旦的父亲病逝, 临终前留下遗言, 希望潘光旦能够考取清华大学, 完成他未了的心愿, 以光耀门楣。1912年, 潘光旦在两等小学堂毕业。随后他遵从父亲的遗命,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在清华大学的日子里, 潘光旦学习格外刻苦, 一方面他十分珍惜在清华学习的日子, 另一方面他身上背负着父亲的沉重期望。于是, 在别人都想方设法寻欢作乐、放松筋骨之时, 潘光旦则格外用功, 废寝忘食, 恨不得将一日当成三日来用, 尤其在国文和英文上下了很多功夫。他的口头禅是:“作为中国人, 中文没学好, 是一桩格外羞耻的事情, 而英文没学好, 跑到国外去留学, 也只能是荒废时日, 结果让人贻笑大方!”潘光旦不仅刻苦钻研学业, 他的体育天赋业绩也尤为过人, 尤其喜爱田径运动。可是不幸的是, 一次跳高中, 他不幸摔倒落下终身残疾。当时, 他翻身越过横竿, 右脚一时用力过猛, 着地后膝盖受伤, 腿部如同针扎般剧痛, 然而潘光旦并未在意。结果, 不久后伤处感染了结核杆菌, 病情严重, 无奈之下, 只能锯去右腿, 潘光旦当时仅有16岁, 一个品学兼优的翩翩少年, 突遭如此变故, 任谁都难免悲观消沉。可是, 潘光旦并没有因此气馁, 在家中修养一年后, 他回到清华大学, 他的性情并未受此影响, 依旧豁达开朗。但是, 身体残疾却给他出国留学带来了极大麻烦, 因为当时尚没有残疾人出国留学的先例。为此, 他郑重其事地请教当时的校长严鹤龄:“我一条腿能否出洋?”校长沉吟少顷, 然后低声答道:“怕是不妥吧, 君远渡重洋, 万里漂泊, 身心何以支撑。倘在外受到洋人讥讽, 情何以堪啊?”此语可谓语重心长。可是潘光旦的成绩在清华名列前茅, 老师和同学们一致认为:“潘光旦不能出洋, 谁还够资格出洋?”公论如此, 校方也不好反驳, 只好破例。1922年, 潘光旦正式留学美国。

1922年冬, 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校园里, 潘光旦顶风冒雪, 拄拐上课, 从不缺课。有一天, 潘光旦准备乘电梯上楼, 一位同乘者看到他只有一条左腿, 误以为他是伤兵, 竟起恻隐之心, 掏出钱来施舍与他。他笑而不纳, 而是缓缓地从口袋里掏出学生证, 证实自己在校大学生的身份。那位美国人顿时面红耳赤, 赶紧连说几个“sorry”, 潘光旦一笑了之。1925年, 潘光旦学成归国, 到清华大学任教, 此后两任清华的教务长, 在中国近代教育和社会学领域都颇有建树。当时, 一位学生向潘光旦请教治学方法, 他稍加沉思后答道:“除了一部分天才之外, 只有四个字———‘抓住不放’, 铢积寸累, 自然会有豁然贯通的一日。”[2]潘光旦天资出众, 勤奋过人, 数十年醉心学术研究, 不计功名得失, 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气度和胸怀。

二、学术思想和重要影响

1. 提出“位育”教育思想。

潘光旦针对当时教育重视技能培训, 而忽视人格培养的现状, 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健全的人, 是为了促进人们个性的发展, 最终是让受教育者得以完善“自我”,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将自我推到一个“至善”的境界, 成为“完人”远比成为“专才”更重要, 徒有才能而没有思想的人, 只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已。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 潘光旦提出了“位育”教育思想。何为“位育”?潘光旦指出:“位育思想是从《四书》之一的《中庸》里提炼出来的。《中庸》开篇即说:“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其中的“中、和、位、育”4个字, 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和奥妙所在。“中”, 是指人对于喜怒哀乐等各种欲望和感情, 要有所控制, 不要太过, 也不要不及, 要允执其中, 要有守中的定力。“和”, 是指人要适当地节制自己的欲望感情, 不能任意为之, 不能走向极端, 言行要平静平和。“位”, 是指人们在达到中和的境界之后, 思想和行为更加顺其自然, 都能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合适位置。而“育”, 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中和之后, 自然就受到了教化, 达到了教育的目的[3]。“位育”教育思想的核心, 就是顺其自然, 培养人们独立的思想和境界, 逐渐淡化对人技能的培训, 而注重对人身心的重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潘光旦的位育思想认为:教师所要负起的首要责任, 不是施教, 而是帮助青年展开“自求”的旅程, 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能力。潘光旦强调, “位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青年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使他们热爱学习, 让学习的欲望发自内心, 要对世界和自我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要达到“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的目标。

2. 批驳了“专才”教育思想。

当时, 国民党当局大力实行“专才”教育, 就是让学生们醉心技术学习, 忽视其自身思想的锻造和身心的塑造, 以消除其政治追求和理想。对于这种思想和观点, 潘光旦进行了激烈的批驳, 强调专才教育只会让青年成为匠人, 不能让其明白生命的意义。要促进青年成长, 必须要实行通才教育, 要在教育体系中进一步突出德育、智育、体育、群育、美育、富育的作用, 让青年们能够全面发展, 协调进步。

1935年, 潘光旦撰写了《国难与教育的忏悔》一文, 文中尖锐地批评道:国内的教育仅仅是“为物”的教育, 与“为人”的教育可谓大相径庭。他甚至认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中有一件事情最愧对青年和国家, 那就是没有把人当作人来培养, 而只是把人当作一种工具。言辞虽然过于尖刻, 可是面对青年在当时的落后教育中, 逐渐迷失自我, 丧失个性, 逐渐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潘光旦的痛心疾首之感颇深。他指出:一个良好的教育, 必须有完善的方法论作为支撑, 不能让教育变成空中楼阁, 而“位育”教育是一个很好的目标。但是, 在实际的操作中, “位育”教育很难一蹴而就。所以, 必须要经过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唤醒学生的价值意识, 要教会学生区分是非真伪, 忠奸善恶, 在接近社会的过程中, 逐渐融入社会, 产生正确的价值意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价值意识日复一日的得到增强, 久而久之, “位育”的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3. 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抗战期间, 国民党在重庆等大后方的高等学校里, 强力推行所谓的“党化教育”, 提出“宣传即教育”的方针, 妄图通过宣传国民党的政治主张, 进一步加强国民党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 以进一步毒害青年的思想和灵魂, 让更多的青年沦为蒋家王朝的工具。见此情景, 潘光旦义愤填膺, 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所激怒。1940年7月, 潘光旦连续写下《宣传不是教育》、《再论宣传不是教育》等多篇杂文, 猛烈抨击国民党反动当局党化宣传对于教育事业的消极作用和对于青年身心的毒害。他在文中指出, 所谓的党化教育, 完全是一种毒害, 是饮鸩止渴, 是一厢情愿。宣传的方式是灌输, 而教育方式是启发, 宣传的目的是让人信服自己的主张, 而教育的目的是启发人们通过努力而“自得”, 二者冰炭不同炉, 薰莸不同器。在民族危亡的时刻, 国民党反动当局将宣传和教育混为一谈, 并将这个错误思想强加给社会和青年, 居心何在, 良心何在?在《自由之路》一文中, 他的批驳更加辛辣:“我以为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最大危险, 不是社会动荡和国家危亡, 而是在一部分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包藏祸心, 冒天下之大不韪, 指鹿为马地将教育和宣传混淆一谈。这种所谓的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 名为教育, 实为灌输和宣传, 于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便在那些比较严格的学校教育之中, 宣传的成分也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可是主张“宣传即是教育”的这些人反倒虑其太少, 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单纯学校环境, 变成宣传钩心斗角出奇制胜的舞台不可, 这样的人居心又是为何, 恐怕是昭然可揭吧?”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白色恐怖的环境里, 潘光旦表现出了一个大学问家的气度和一个革命者的胆识, 在当时的教育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建国后, 潘光旦继续在清华任教, 积极参加学术研究, 写出了《中国家庭之问题》、《明清两代嘉兴之望族》等多部作品, 社会影响力极大[4]。

潘光旦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 个性淡泊, 坚韧执着, 醉心学术, 学贯中西, 不以名利为羁绊, 数十年如一日埋头我国教育事业研究, 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奎松.思想改造运动中的潘光旦[J].史林, 2007 (6) .

[2]蒋功成.潘光旦先生优生学研究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7 (2) .

[3]潘乃谷.潘光旦释“位育”[J].西北民族研究, 2000 (1) .

上海位育初中的信息管理探究报告 篇4

07公管(1)刘烨炜

070111809

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是一所拥有悠久历史和良好口碑的名校,我在这两个月的实习期中,深刻的感受到:这所学校不止稳固保持着每一年上海市徐汇区公办初中统考反馈第一名的质量,在各个治学环节的信息管理也不松懈。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对上海位育初中的信息管理探究结果做出汇报。

一.公开透明的青年教师“开课表现”及“教案”评比 上海位育初中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而且只注重实际的能力,而不是表面上的文章。因而,学校的教导处特意组织了“青年教师教案评比”,青年教师指年纪未到35周岁的所有学科教师,每一学期都需要精心准备备课教案,并且设计公开课。首先,由各教研组长对本教研组每位青年教师的教案都进行评价,在整个年级的各个教研组中进行评选,公正地评选出优秀教案,并将结果反馈给青年教师本人。这样的做法使其可以根据反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通过教案这一教学基本功来提高教学水平,实践证明这对青年教师的帮助非常大。

这只是初步的,每个年级的各个教研组在评选好“优秀教案”之后,呈上教务处,统一上传至学校的网站。在网页上发布照片显示被评优者的优秀备课创意教案,配合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以达到交流和鼓励的目的。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公正,给教师的教学生活注入了新的动力,并互相促进教学激情,端正治学态度,使整个学校的教学氛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势头。

近年来实行学习二期课改,这不只是教材的改变,也代表了新的治学理念,在这个时间点,上海位育初中同样精力集中于课堂教学。

而一年一度的进行青年教师“开课表现”评比则是对课堂教学最好的试炼。学校对于每个开公开课的青年教师都会进行DV录像,并且请来区里兄弟学校的同领域教师及各个年级的教师共同对青年教师的课程进行听课评讲。事后将会将视频放上“土豆网”以及学校的主页,让全校的老师登陆后评析优缺点并打分。在规定期限内等所有老师评完再由学校教务处统一信息之后作出公正的评奖制度,这样认真的评比态度是对学生的教学质量负责,也是对青年教师治学态度的检验。学校对每次公开课是希望能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精心组织教学。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在我实习的两个月里正好遇到这个机会,让我有幸也听了很多优秀青年教师的课程,而我所在的初二年级有12位青年教师开公开课,课后,教研组全体教师听各位开课老师的反思、自评(主要是不足),教研组在总结时也在肯定优点。同时由学校领导以及教研组长对照二期课改理念逐一指出讲课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及其原因。这种面对面的指出不足以往是少见的,但对今后改进教学大有好处。由于我实习只有两个月,听那里的老师说这样的复杂多方位评比是为了将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在期末考后,参加班级的质量分析课,及时掌握存在问题研讨改进方法。而评比之中所有的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而信息的整合和公示也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但是上海位育初中不仅在整合评比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上丝毫没有马虎。青年教师的治学态度和进步是一个学校未来长期优秀治学的基础和希望。于是上海位育初中选择了坦城相对,随时交流想法,资料共享。

二、对于学校特色项目的得奖记录和校队选拔

上海位育初中在保持优良升学率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事实上学校投入了很大精力在拓展学生的课外特色技能。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上海位育初中历年来在无数排球比赛、桥牌比赛、篮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等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

学校需要保持自身的特色项目就需要不间断地对有资质有爱好的学生进行培训,并且对的学生各个阶段的表现和得奖情况进行分析,比如如果一个学生在桥牌或者排球这两个学校显著特色项目中发挥得并不是最为拔尖,而且显然课外的训练已经对其学业成绩发生影响,那么学校会及时根据数据获得这个信息,并且联系训练老师善意地规劝学生暂时退出训练计划。

每一周的固定时间,学校都会安排专业教师对各个领域的有爱好学生进行培训,而这些评判数据的来源于教师每周对逐个学生的特色培训情况分析和打分,以及学生每周的周测排名甚至行为规范打分。这样严谨的态度是对于学生学业和人生态度的负责,并且实行下来常常发现的情况是,往往在特色班中表现得特别卓越的学生在班级中各个方面的表现也会比较令人满意。

三、通过网上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每个学生的每周周测成绩和班级排名

在实习的两个月中,我帮老师做的一件事引起我的感叹。有一次周测之后,老师给我两个班级的名单和历次成绩和班级排名,让我输入一个网上的信息管理系统。我边做的时候边好奇地问这些做什么,获得的回答是时时检验每一个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起伏状况——也就是之前提及的随时和课外培训成果联系考察是否适合多方面发展,以及方便在期末对年纪中各班的教学质量进行总结和反思。

输入的时候分类是按照“年纪”、“班级”、“考试科目”、“考试次数”等,我输完条件发现网上各班的名条已经在其中,心中暗暗感叹,这在每年的开学都是一项很大的工程。输完之后我惊奇的发现系统已经自动生成了平均分、并列出这个班级的教学成果在所有同年级已输数据中的排名情况。这让我想到了应用程序excel表格的分析功能和函数计算,这个简易明了的数据库使得各个班级的教学成果一目了然,而且在第二个月的时候教务处传达下来的意思说明,需要上传每个学生的考卷的每部分得分情况。以某个学生的英语成绩为例,阅读得分率为85%,而听力得分率仅为55%,那么若接连几次这样的得分情况统计后老师会比较了然学生的薄弱环节,方便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校的主页上能看到的是,不只是教师有权限登陆,作为家长也可以用自己孩子的学号密码登陆,时时查看自己孩子的学业水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家校联络更为便捷直接,也保障了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业知情权,这对孩子的人生发展又多了一重保障。

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每周信息速递

上海位育初级中学素有脚踏实地、注重教学质量的传统。学校又提出了40个字的教学原则,即“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重基础,发展个性;合理负担,开发潜能;家校互促,教学相长;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和“三个一切”的办学思想,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探索与实践“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学校在教学质量持续稳定地处于领先地位的同时,开设了天文、摄影、科普英语、刊物采编、心理咨询、艺术欣赏、卫生常识、机器人与发明创造、夏威夷吉他演奏、舞蹈、数码相机使用、网页制作等20多个种类的校本课程。

这么多的事务安排和社会实践,除了在每周一的行政会议上传达讨论意见之外,学生和教师得知详情的最快最直接途径便是网页查看。比如我去实习的两个月里,正好遇到了教师一年一次的“位育杯”排球联赛,以年级为单位互相竞技交流。比赛对手的阵容和时间场次可以从网上得知,每周的安排井井有条。

另外,例如学校的校会安排、即时荣誉展示、急救演练、学校各规章等也是学校网页上的热点搜索词条。

上海位育初中从来都不懈地加强信息管理建设工作,强调的是学校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奔着不同的学校,其实有着不同的基础和校情的原则,上海位育初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本校的有效规划,规划发展蓝图,引领前进方向。因此,认真的统计和整合也是要求每个学校成员要把规划的制定视为一个任务课题的完成的过程,以这为基础从来进行客观的分析,理性的认识,明确的程序和科学的结论。循序渐进,规划的实施成为一个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这短短两个月在上海位育初中的实习经历让我看到一个学校从各方面考量决定发展方方向的框架,对于信息管理的浅析只是学校不懈努力的部分的冰山一角,希望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拥有更好的融入为教育事业献力的机会。

上一篇:运动技能体适能下一篇:企业税务筹划应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