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能体适能

2024-06-02

运动技能体适能(精选6篇)

运动技能体适能 篇1

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开设方式多为选项课教学模式,然而在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大学生由于体能原因导致对所选项目技术学习、技能掌握程度不一,从而影响教师教学计划的实施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学生的体能差异突出表现在运动技能体适能方面,即灵敏性、平衡感、协调性、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等[1]。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什么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体适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成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来,“核心稳定性”在体能训练中逐步被提出并流行起来,其训练的理念和方法被众多教练员接受和认可, 并被广泛应用到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中,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地增强运动员的体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核心稳定性的提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运动链功能发挥的同步性和高效性[2]。从项群训练理论认为篮球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这一项群的运动项目要求在对抗的前提下,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身体重心以便身体在相对理想的状态下顺利完成各种技术动作,这对人体在稳定性,协调性、爆发力、灵敏性等方面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竞技体育领域,核心稳定性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体能训练专家和教练研究的热点,然而在体育教学领域,有关核心稳定性的研究还比较少,从这一视角出发,把核心稳定性练习引入体育课堂教学领域,探寻适合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稳定性练习方案,以期促使学生运动技能体适能的提高,最终达到运动技能掌握的目标,为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应用方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测试对象为河南科技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2级篮球选项课16人,均为大二男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等网络资源,查阅了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为主题的文章和部分有关核心力量、体能训练的书籍,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1.2.2专家访谈法

走访河南省篮球教练员和高校具有高级职称的篮球教师共计10人,其中高级教练员3人,占30%;教授5人, 占50%;副教授2人,占20%。了解有关核心稳定性练习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大学篮球选项课程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最新方法。

1.2.3实验法

对16名篮球选项的男生实施为期10周的核心稳定性练习。

1.2.3.1核心稳定性练习方案

根据专家建议和体育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设计核心稳定性练习方案,设计的练习手段以徒手身体练习为主(见图1)。

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动作标准进行练习,每周进行核心稳定性练习2次,每次40分钟,负荷保持中等程度,练习过程中注意身体练习和呼吸的配合。教师可根据学生中的反应和练习效果,针对不同情况对运动负荷进行调整。

1.2.3.2运动技能体适能测试指标

根据运动技能体适能的相关研究内容,结合篮球运动项目的专项特点,从运动技能体适能中选择弹跳能力、移动能力、灵敏能力、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爆发力等6方面选取11个测试指标。弹跳包括立定跳远、助跑摸高2项测试指标;移动能力选择半“米”字移动、30m跑为测试指标;灵敏选择5m三向折返跑和“T”字测试为测试指标;协调选择双摇跳绳为测试指标;平衡选择单腿(优势、弱势)静态站立为测试指标;爆发选择原地纵跳,连续起跳摸篮板为测试指标。所有指标测试两次取最好成绩,其中平衡能力测试采用Good Balance平衡测试仪(芬兰)进行测试,要求被试单脚站立,每次持续20s,测2次取最好成绩。

1.2.4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弹跳能力指标

弹跳能力是全身力量、跑动速度、反应速度、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的综合体现[3]。实验中选择立定跳远和助跑摸高作为测试指标,反映了弹跳高度、远度,能够评价下肢的爆发力以及下肢和腰腹的协调配合能力。

从表1可以看出,弹跳能力两项指标立定跳远和助跑摸高成绩均有提高,其平均成绩分别提高3cm和2cm,虽然提高不大,但两个指标的样本标准差均变小,说明学生使用核心稳定性练习方案后,弹跳能力指标的离散程度变小,整体上学生的弹跳能力更趋于集中。这和核心稳定性练习方案中下肢弹跳练习是分不开的,连续起跳摸篮板练习能够提高下肢爆发力、连续起跳能力以及上下肢、腰腹协调配合能力; 收腹跳练习能够提高学生下肢和腰腹力量的协调配合,因此,通过下肢弹跳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这个练习同时也和篮球运动专项相结合,符合篮球运动专项素质练习的规律。

2.2移动能力指标

移动能力选择30m跑、半“米”字移动为测试指标,这两个指标反映了下肢快速移动能力、下肢爆发力以及脚步的灵活变换能力和灵敏性。

由表2可以看出,移动能力指标通过核心稳定性练习后均有提高,30m跑成绩平均提高0.236s, 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半“米”字移动成绩提高0.344s,且实验前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在练习方案中采用的绳梯练习能够有效地发展脚步位移速度、无氧耐力和身体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速度能力。核心稳定性练习方案所采用的练习手段练习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移动能力。

2.3灵敏能力指标

灵敏是指人体改变身体运动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的能力,是速度、柔韧、力量等素质的综合反映[4]。灵敏能力测试指标选择“T”字测试和5m三向折返跑作为测试指标。这两项测试指标要求测试者在快速移动过程中急停、急起、变向和再加速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球类对抗性项目占有重要地位。灵敏能力水平高的运动员可以在不同速度情况下改变运动方向、把握速度节奏,同时又具备高速运动中再发力的能力[5]。

由由表表33可可以以看看出出,,在在经经过过核核心心稳稳定定性性练练习习后后学学生生灵灵敏敏能能力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T”字移动成绩平均提高0.432s, 且实验前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5m三向折返跑成绩平均提高0.344s,且实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这和练习方案中进行的绳梯练习是分不开的,在绳梯练习中,学生通过频繁、有节奏的脚步移动练习,不断地改变运动方向,同时急停、急起、再次加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灵敏素质的提高。

2.4协调能力指标

协调能力是指在进行身体运动过程中,调节与综合身体各个部分动作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集灵敏度、速度、 平衡能力、柔韧性等多种身体素质为一体,充分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的支配和调节功能[6]。协调能力选择双摇跳绳为测试指标,双摇跳绳要求测试者上下肢协同发力, 同时需要下肢有较强的爆发力和腾空能力,以及腰腹力量和背部力量的协调工作。

由表4看出,协调能力测试指标提高幅度较小,双摇跳绳均值提高了2.96个(P>0.05)。协调能力测试指标提高幅度小是由于协调能力受遗传、肌肉力量和耐力、动作熟练程度、身体平衡能力、柔韧、肌肉的放松与收缩、节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是体能训练中最难以训练的一种,因此,在实验中双摇跳绳成绩提高不大。

2.5平衡能力指标

平衡能力是指身体对来自前庭器官、躯体感觉以及视觉等各方面刺激的协调能力;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时,保持静力性平衡或能自动地调整重心控制身体姿态的能力[7]。平衡能力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两种类型。本研究采用单腿(优势腿、弱势腿)站立静态平衡瞬时晃动速度作为平衡能力测试指标。

由表5可知,核心稳定性练习后学生平衡能力指标提高幅度较大,优势腿静态平衡瞬时晃动速度平均下降22mm2/g,实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弱势腿静态平衡瞬时晃动速度平均下降53mm2/g,实验前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前后双腿静态平衡能力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练习后平衡能力的增强反映了学生神经—肌肉之间的协调、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得到了增强,说明练习效果比较明显。实验前学生弱势腿和优势腿之间的平衡能力平均值差别比较大,实验后这种差别变小,并且实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通过核心稳定性练习习弱弱势势腿腿的的平平衡衡能能力力得得到到了了加加强强,,从从而而弥弥补补了了弱弱势势腿腿和和优优势势腿之间的差别,进一步增强了人体的平衡能力。

2.6爆发能力指标

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8]。结合篮球运动项目特点,选择原地纵跳高度和连续起跳摸篮板作为评价爆发能力的指标。

由表6可知,经过核心稳定性练习后学生爆发能力指标成绩均有提高,其中原地纵跳成绩平均提高5.11cm,实验前后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连续起跳摸篮板成绩平均提高3.18个,差异不具有显著性。通过练习后爆发能力指标成绩的提高反映了学生爆发能力的增强,说明通过核心稳定性练习能够有效提高爆发能力。连续起跳摸篮板成绩提高幅度总体上不明显,有可能是因为测试成绩受学生个体身高、臂长限制较大。

3结语

核心稳定性练习后,学生运动技能体适能各项测试指标成绩均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平衡能力和灵敏能力指标上都有明显差异,表明在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核心稳定性练习方案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体适能,特别是对平衡能力和灵敏能力的效果尤为明显。建议在日常体育教学实践中适当地进行核心稳定性练习内容,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体适能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体适能与网球运动 篇2

在世界体坛上,网球是一项仅次于足球的颇具影响的“第二大球类”运动。长期以来,它一直受欧美人的青睐和普遍喜爱。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球普及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当今网球运动较发达的国家有美国、比利时、德国、英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1]。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作为“绅士运动”之一的网球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尤其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国女双选手勇夺桂冠后,更是在全国各地的全民健身运动中掀起了网球热,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但网球运动是一项以身体素质为基础的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2],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才能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另外网球是一项比较容易受伤的运动,不管从掌握运动技能方面还是从避免受伤方面都要求练习者拥有良好的的体适能,本文拟从体适能的各个方面探讨体适能对网球运动的重要性。

2 网球运动

网球运动起源于12、13世纪的法国。当时法国的传教士常常在教堂的回廊里用手掌击打一种类似小球的物体,以此来调剂刻板的教堂生活。渐渐地这种活动传入法国宫廷,并很快成为王室贵族的一种娱乐游戏,后来这种娱乐活动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网球运动。起源于法国教会的网球运动,经过欧洲皇室的推动,逐步走向社会和平民,并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网球运动是在19世纪后期,由英、美、法等国商人及传教士和士兵作为娱乐活动传入我国的,随之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中出现网球活动,后来在教会学校中也开展起来[3]。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网球越来越受人们喜爱。近几年的冠军赛、锦标赛、巡回赛、青少年排名赛一个接一个,还有运动员参加世界比赛,总之,网球热正在我国形成。

作为与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并称为世界四大绅士运动的网球运动,其特有的魅力早已深入人心。首先,网球运动是一种老少皆宜的体育项目,上至白发老者,下到少年儿童,均能在球场上体会到充足的乐趣;其次,网球运动的魅力还在于能把激励竞争与平心交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参加运动双方的身体和心理来说都能达到一种和谐、完美地锻炼和净化[4]。

3 体适能

世界卫生组织对身体适应能力——简称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的定义是: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美国运动医学会认为:体适能由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组成。健康体适能是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适能,是指心血管、肺和肌肉发挥最理想效率的能力[5]。它不仅是机体维护自身健康的基础,而且还是机体保证以最大活力完成日常工作、降低慢性疾病危险因素出现的条件,主要内容包括有氧适能、肌适能、身体成分和柔韧素质。技能体适能是指与动作、舞蹈和体操等表现有关的运动技术能力,主要包括速度、力量、心肺耐力、灵敏、协调、平衡和反应能力等[6]。

4 体适能与网球运动

4.1 身体组合方面

说到身体组合我们就要先来谈一下身体形态,因为身体形态是身体组合的外在表现,对于我们来讲有更直观的认识。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网球运动员一般都身材高大,因为网球运动是隔网对抗类项目,身材高大对于发球和击球具有天然的优势。

身体组合是指组成身体的各种成分及其比例,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脂肪、肌肉、骨骼、器官和其他非脂肪物质。网球运动员脂肪含量低,因为对于网球运动员来说,虽然体脂是运动的能量来源之一,但是如果体脂积蓄过多,就会对跑动和击球造成负面影响[7]。

4.2 速度方面

速度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这三种速度既有所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反应速度反映人体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的应答能力;动作速度是人快速完成某个动作的能力,如网球中挥拍的速度;移动速度主要指人的短距离快速跑的能力。

网球运动所有击球技术的发挥都要以身体及时移动到位为前提条件,如果人的移动速度慢,失去合适的击球点,就不能正确运用已有的技术。快速的跑动是完成击球动作的重要条件,速度的快慢是击球效果的决定因素。在网球比赛中,速度是完成战术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反应速度,即当运动员预测到对方来球的方向、速度和落点后决定怎样还击时的行动。网球运动的跑动速度要求在对方行动变化的情况下做出应答性的反应,同时又要在快速启动时变换方向或改变动作[8]。

4.3 力量方面

力量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可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含爆发力)和力量耐力。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在日常训练中常常使用“爆发力”一词,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力量是网球运动的重要身体素质之一,有力地抽击、精彩的高压等都需要良好的力量素质。只有以强劲的肌肉力量作保证,在高速度的网球比赛中,高超的技战术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网球运动的力量主要是速度力量,以爆发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网球运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力量耐力要求较高,因为击球是连续性的,有时是十几拍甚至几十拍不断地大力击球,没有力量耐力是难以支持的。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核心力量”,这里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指人体双肩和双髋关节之间的躯干和骨盆区域,通常也称为躯干部位。从生物力学角度看,人体重心位于该区域,是人体运动链的最基本环节,也是各种肢体运动的支撑和附着点,直接影响各种技能动作的质量[9]。在网球击球刹那,要求人体的核心部位稳定,因此,核心力量对于网球击球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此外,肌肉力量对支持和保护关节有重要作用,肌肉力量水平的提高可以预防运动损伤,对延长运动寿命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在网球运动中较容易造成的肩关节损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保护、稳定肩关节的肩袖肌群力量薄弱所致。

4.4 心肺耐力方面

心肺耐力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一般指有氧耐力(又称有氧适能),即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网球比赛没有时间限制,可能1个小时之内就结束战斗,也可能由于实力相当,进行3个小时以上的艰苦激战。在长时间的网球比赛中,要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始终如一地发挥出最高的技术水平,心肺耐力是关键的因素,也是最后取胜的关键因素。因此,进行网球运动不但要具有风驰电掣般的速度,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肺耐力,否则就不能适应比赛的要求。

4.5 柔韧素质方面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通过关节运动的幅度,也就是按一定的运动轴产生转动的活动范围而表现出来。

网球运动对人体各个关节的柔韧性都有一定要求,尤其以肩关节、腕关节为突出。缺乏柔韧性,动作就会变得僵硬而不协调,甚至难以完成一定难度的技术动作,良好的柔韧素质还能减少运动中的损伤,因此,柔韧素质在网球运动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4.6 灵敏素质方面

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机体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灵敏素质表现的特点是反应快、动作协调准确、应变能力强等。

网球运动是以两人对打为主要形式,每次击球都要对球速、落点、球的线路做出判断,采取不同的反应动作[10]。网球运动同其他球类运动一样,是一项需要练习者全身协调用力的运动。网球运动员的灵敏协调性,表现在移动时快而有效的启动、迅速变换动作和变换方向的能力方面。比赛时对方来球落点时左时右、或高或低、时前时后、或快或慢,运动员必须具有较好的灵敏协调性。

因此,网球练习者需要有良好的灵敏素质,才能在身体移动、不断变化、非常迅速的情况下,完成各种复杂的击球动作。

5 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体适能是网球运动的基础,体适能的提高不仅能够促进网球技能的提高,而且还能够减少甚至避免网球运动损伤的发生。纵观世界顶级网球运动员,都非常重视体适能训练,据报道,著名网球运动员阿加西几乎每天都要进行体适能锻炼。建议我国网球运动员及广大网球爱好者逐步提高对体适能的认识和理解,努力提高自身体适能,以期能够提高运动成绩及充分享受网球运动带给大家的乐趣。

摘要:网球运动以其特有的魅力深受大众的喜爱。随着网球运动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网球运动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但目前尚未见到有关体适能与网球运动关联的报道,此文试从体适能的各个方面多角度探析体适能与网球运动的关系,以期对网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适能,网球,速度,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志华.田径运动能力与网球体能训练[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4).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6.

[3]乔伫,李先国,黄念新著.网球运动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5]Budgetchell.Physical Fitness[M].Macm 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0,12.

[6]Ogden,C.L,Carroll,M.Det.a“l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in the Un ited States,1999-2004”[M].JAMA,2006,295,13:1549-1555.

[7]网球天地[M].北京: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出版,2010,5.

[8]谢彬主编.网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1.

[9]罗陵编著.现代篮球体能训练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4:127.

浅谈足球运动员的体适能训练 篇3

体适能训练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过程,其目的是运用先进的方法手段提高运动员综合能力,最终服务于比赛并在比赛中取得最佳成绩。足球运动员的体适能训练主要由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和心理训练组成。某些教练员由于体适能知识匮乏,只注重运动员持球技巧和全队战术的发展而忽视身体素质的训练,导致整个球队缺少专门化的身体训练方法。足球训练方法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综合技能由简单到复杂,战术组合由单一到整体,训练方法手段由粗放型到效益型训练过程。可以预见,随着科学化训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足球训练的科学成分会不断增加,方法手段更加多样化,未来训练的组成也就更加复杂。因此,对足球运动员体适能训练的研究就更有必要。本文对足球运动员主要的体适能训练方法进行分析,为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1 力量训练

力量素质是人体通过肌肉的紧张或收缩所产生的一种能力,是获得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条件,也是发展速度、速度耐力、灵敏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的基础。在快速而激烈的现代足球比赛中,运动员要不断地克服身体的阻力和惯性,准确地完成踢球、停球、控球、运球、射门等技术动作,表现出典型的快速力量[1]。足球运动员的力量练习要与放松练习、柔韧练习、协调练习交替进行。要适当控制和调节练习负荷,有节奏、有计划地发展以腰腿为主的各部分肌肉的力量。

力量素质可分为动力性力量和静力性力量两种形式。发展静力性力量可以根据发展某部分肌肉力量的需要确定一种姿势固定不变,负荷适宜的重量并保持一定的时间。例如:肩负一定重量的杠铃半蹲,固定不动,坚持每组6-12秒,每次做2-3组。为提高训练效果可以改变肌肉收缩时的关节角度,根据需要可以在最佳关节角度或几个不同关节角度上作静止负重练习。

发展动力性力量一要注意采用合理的负荷,在练习初期,一般可用稍小一些的负荷和较多的重复次数。二要注意锻炼频率和持续时间,动力性练习每周安排3次可使力量得到明显的效果,而不至于产生慢性疲劳。在进行动力性力量练习时要注意各天之间和各组之间的充分恢复。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足球运动员以发展动力性力量为主,为在实战中进行冲刺、起动、急停、跳跃、冲撞、倒地和完成各种有球技术动作提供基础。发展力量的方法主要有:

1.1 等长练习法

肌肉紧张收缩时肌肉的长度和关节位置相对不变,其优点是能对某些肌群产生大强度的局部影响,缺点是可能影响速度素质的发展。

1.2 向心练习法

练习时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进行,整个动作过程中阻力相对不变。其优点是能有效地发展动力性力量,不足之处是容易造成在某些关节运动角度上肌肉负荷不足,所以只能按照力量最弱的关节运动角度安排负荷。

1.3 离心练习法

进行离心练习时肌肉对抗不能克服的阻力并完成退让性工作,在产生张力的同时被动拉长。其优点是离心收缩产生的力量远远大于向心收缩,但这种力量的实践意义不大,而且练习时产生的疼痛感比其他练习明显。

1.4 超等长练习法

练习时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其优点是被拉长的过程贮存了弹性收缩的潜能,在其后的收缩中可以产生更快和更有效的收缩。

1.5 等动练习法

练习时肌肉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都能收到相应的最大负荷,从而产生最大的肌肉张力。其优点是力量训练效果明显而且练习时间缩短,受伤的可能性减少,但训练设备价值昂贵。

1.6 电刺激练习法

练习时以电刺激代替大脑发放的神经冲动使肌肉产生收缩。其优点是增长力量快,而且能够作为受伤恢复期不能进行正常训练时发展力量的辅助手段,但电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会破坏感受器的自动调节和保护功能,对协调性亦有不良影响。

2 速度训练

现代的足球比赛中,球员在场上要不停地快速跑动,据统计,一场90分钟的比赛,球员在场上控球时间在三分钟左右,其它则均为无球跑动,平均每个队员跑动在8000m以上[2,4],其中3-50m冲刺占到80%以上。足球巨星罗纳尔多、亨利、劳尔等,他们不仅有着出色的个人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拥有着超乎常人的速度。贝肯鲍尔指出,一个好的足球运动员应具备的身体素质是速度。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韩国队将包括意大利在内的足球传统强队淘汰出局,最终获得第四名,依靠的也正是速度这件法宝,可见速度在以快制胜的现代足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一般来说,足球运动员的速度分为一般速度素质和专项速度素质。一般速度素质是指运动员在无球情况下快速奔跑的能力。专项速度素质是指足球比赛实战所需要的快速起动、急停、急起、转身、跳跃、直线跑、曲线跑、后退跑等能力。足球专项速度素质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4]。在训练中,不但需要重复地进行30m、50m、100m等的加速跑,还要进行专项速度素质中的反应速度、结合球的技术动作速度、不带球的动作速度,如突然起动、急停、急转、变向跑、侧滑步、跳跃、倒退跑等的训练。

(1)速度素质训练应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如发展反应速度应着重提高视觉反应能力。

(2)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

(3)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为“速度障碍”。产生速度障碍的客观原因是由于技能动力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趋于稳定。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提供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而运动员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产生速度障碍的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地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片面,不能引起新异刺激;负荷过度、恢复不好等等。出现速度障碍时,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予以克服。

(4)发展足球员的速度耐力主要采用提高无氧能力的训练手段,其目的是提高机体的糖无氧供能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和耐受乳酸的能力。发展无氧耐力的练习强度较大,运动时应使心率保持在160次/分以上,具体运动形式包括300~500米等不同距离的全速跑、间歇跑等,有条件的可测定体育锻炼后的血乳酸值,一般来讲,运动后血乳酸值越高,提高速度耐力的效果越好。

3 耐力训练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活动与抵抗神经、肌肉疲劳的能力[5]。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在场上往返跑的距离可达1万米左右,还要在攻守不断地转换过程中快速度的完成摆脱、盯人、运球突破、抢截、插上、补位等攻防技战术动作[6]。因此,足球运动员的耐力训练应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有氧和无氧耐力训练相结合,用间歇短、密度大、高速度、高强度的练习手段并结合技、战术动作进行反复攻守对抗进行训练。在足球训练中经常使用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3.1 间歇训练法

其生理依据为能量学说中能量消耗与恢复时间理论。练习时间一般在一分钟以上,强度控制在心率150次/分左右,恢复期心率降至100到125次/分时再进行下一个练习[7]。间歇训练不仅是发展足球运动员无氧耐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发展足球运动员高水平的专项有氧耐力的有效方法。

3.2 法特莱克跑

这种方法由连续跑和断续跑组成,路线为5公里林间小道。每次间歇跑的距离不等,每次训练课都有具体的目标。运动员在野外大自然中进行训练不容易疲劳,强度可以适度加大,一次练习可安排30分钟以上。

3.3 库柏测验法

也就是12分钟跑,以测验比赛的方法进行。球王贝利当年的库柏测验达3500米,说明贝利具有相当高的的有氧耐力水平。

3.4 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的生理依据是高原氧分压低,形成人体缺氧现象,引起肺通气量、心输出量和心率增加。持续训练一段时间后,人体的再适应能力使这些生理机能又恢复到正常状况,从而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从不适应到再适应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有氧代谢的能力。

3.5 无氧手段组合法

在发展耐力素质的具体训练中,根据训练对象的年龄阶段和训练水平,适当地采用一些无氧耐力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耐力训练的运动负荷,取得更好的耐力训练效果。进行耐力训练时,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要符合足球运动的专项特征,完全采用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手段来训练足球运动员是不可取的。例如采用反复的30m冲刺跑来发展ATP-CP系统能力,就不如采用6m×5次往返跑的效果好,因为后者由于有制动、转身、多次加速,且参与工作的肌肉多,更接近于足球比赛实际。体能训练设计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努力增强快速合成ATP-CP的能力,提高快速冲刺的绝对速度和完成力量性技术动作的爆发力量,在训练手段上尽量避免过多地使用发展肌肉耐力的长时间持续跑的训练手段。

足球训练手段多种多样,根据以上的指导思想,结合足球运动的特点,可以将不同的训练手段、间歇时间、运动强度、负荷数量和休息方式组合起来,用来发展足球运动员耐力素质,例如:6米×5次往返跑间以两分钟的休息、50米×4次×6组的分段练习、负重跳-仰卧起坐-执实心球-背抬头×4组的循环练习、400米不匀速跑(50米冲刺,50米慢跑)×3组的连续练习、颠球、踢球、传球、顶球后+加速跑30米的循环练习[8]。

4 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是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提高柔韧性可以改善肌肉间的协调性,有助于速度、力量和耐力素质的充分发挥,使运动员做好剧烈运动前的准备,防止运动损伤。改善各运动关节特别是踝关节、髋关节和肩关节的柔韧性,可使身体各部位活动的幅度加大,产生更大的力量和速度,使动作更加协调、舒展。一般认为限制柔韧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肌肉和韧带组织的弹性机能;关节的结构及其周围组织的体积以及中枢神经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

4.1 柔韧性可以分为主动柔韧和被动柔韧性

主动柔韧性是运动员依靠相应关节周围肌肉群的灵活性完成大幅度动作的能力。被动柔韧性是借助外界的力量使关节的灵活性达到最大程度的能力[9]。被动柔韧性的指标总是高于主动柔韧性,是发展主动柔韧性的潜力。但主动柔韧性在完成各种身体练习时可以充分展现,其实践意义高于被动柔韧性。

发展被动柔韧性可以借助各种辅助性手段,如利用杠铃、哑铃克服牵拉肌肉的对抗性,在同伴的帮助下或依靠身体的重量完成各种被动动作。

发展主动柔韧性可以采用各种摆动、振臂和屈体的练习,采用慢速动力性练习且在动作幅度达到最高点时保持姿势停止不动,效果优于摆动或急振动作,采用各种负重练习亦可通过加大动作幅度提高练习效果。

4.2 常用发展柔韧性的练习方法有

(1) 快速爆发式牵拉方法如踢腿、摆腿等练习,要求练习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以减轻练习时的疼痛感,避免肌肉拉伤。需要注意的是自由摆动的练习靠快速摆动的惯性拉长肌肉,容易刺激限制牵拉的防御反射而影响练习效果;(2)缓慢牵拉方法如压腿、拉韧带等练习,要求缓慢牵拉肌肉、韧带至一定长度,虽有轻微的疼痛感但不易引起组织损伤,锻炼效果亦优于快速爆发式牵拉练习。

4.3 柔韧性练习要与力量练习相结合

许多运动员经常忽视柔韧性练习,甚至错误地认为发展柔韧性会影响肌肉力量的增长,其实柔韧素质的提高要有一定的肌肉力量作基础,两者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柔韧性练习的效果。力量的发展与柔韧性的提高并不矛盾,如果肌肉力量的提高与肌肉柔韧性发展之间达到平衡,关节的运动幅度就不会受到损失,只要遵循柔韧性练习的原则,力量训练所导致的肌肉体积增加不会限制关节的活动,而且有计划地加强力量和柔韧性练习还可以保护关节。另外关节活动时放松肌肉可以减小阻力,同样可以增加关节活动幅度。

4.4 柔韧性的发展与性别、年龄有关

达到同样的训练效果女子动作持续时间可比男子少10-15%,少年运动员比成年人动作重复次数少1.5-2倍,而且儿童少年时期发展柔韧素质见效快,保持时间长。

5 心理训练

在现代足球整体训练体系和足球竞技比赛中,心理素质同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有着同等重要地位,特别在关键比赛中心理素质甚至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研究表明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仅要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而消耗身体能量,而且也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荷。有人认为运动员成功百分之三十归于心理,百分之七十则取决于其它因素[10]。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训练水平,即使身体、技术、战术训练水平再好,也难以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心理素质的训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运动员要制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如:技术、战术素养,体能等方面的优化指标,通过自身实力,确立自己主力队员位置。

2.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消除消极的情绪和思想,可录制自我暗示的录音带。

3.提高机体和心理的应激能力,并使之达到适宜水平。如:充满活力的想像,听节奏明快的音乐,赛前做一套节奏性强,兴奋性高的热身操等都可达到目的。

4.训练的目标和任务高于正常水平。如:踢准、踢远、射点球,半场攻守战术训练中要求配合的速度,成功率和射门命中率等指标都要高于原有水平。

5. 超负荷完成某一动作训练。如:反复奔跑中快速起脚射门和快速运球射门等。

6.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训练。如:雨天,大风天练习技战术,雪天和酷暑练习体能及培养意志品质。

7.延长训练时间,增加额外的准备活动时间,改变运动员习惯踢球的位置。

8.与实力强或人数上占优势的对手进行小场地—大场地比赛。

9.抗摔打性训练与作风顽强,抢球凶猛,体格强壮的球队比赛,以此磨练队伍,培养作风,扫除惧怕心理障碍,使技战术水平正常发挥。

10.对应位置互换的心理体验训练。其目的是使对应位置的队员都有亲自体验对方位置的感觉及心理特点,便于了解对手心态和技战术使用特点,从而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准备,发挥自己最大潜力。

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是一项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过程,也是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充分发挥的精神保证。通过科学的心理训练,促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比赛需要的心理状态,为创造优异成绩打下良好基础。

6 结论

我国的足球运动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良好愿望经过几代人的艰苦拼搏至今仍未如愿。有人将输球的原因归咎于中国人体能不佳所致,但女排五连冠的丰碑却又作出截然不同的回答。所以我国足球运动落后的原因不是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是我们对足球运动本质认识模糊,导致足球训练特别是足球运动员的体适能训练设计出现偏差所致。21世纪是运动训练科学化完善成熟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我国足球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我国足球运动体适能训练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改革创新,科学地进行体适能训练,使我国足球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心理素质的训练更加符合足球运动的特点,尽快提高我国足球运动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志东.足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93-94.

[2]孟宪武.我国甲级足球队运动员机能状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2):77-84.

[3]廖诗方.足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及其训练方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12),39-41.

[4]王景波.足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训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4):21-23.

[5]张献忠.足球运动员耐力素质研究及其训练[J].安徽体育科技,2004,(9):26-28.

[6]陆宇明.足球练习特点[J].中国学校体育,2001,(1).

[7]胡伯平.论足球运动员耐力素质及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基础[J].陕西师大学报,1995,(2):101-105.

[8]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175-185.

[9]赵厚铧.足球运动员灵敏和柔韧性素质的培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1):21-23.

运动技能体适能 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吉首大学2012级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中筛选出健康体适能各指标无显著差异的120人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60人,女生60人,并把男、女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名。

1.2、研究方法

工作人员经过专门培训后, 在开学第一周和第十九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统一进行健康体适能和生命质量的测试。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测试时使用指定的器材进行统一的操作。测试的内容包括:身体成分、心血管适能、肌肉适能和柔韧适能。测试项目依次为:体脂百分比、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肺活量、安静时心率、立定跳远、握力、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共11项。如实的登记处理教学前后测试数据,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 同时比较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所获取的两组数据并参照评价标准表。进而分析舞龙运动对人体健康体适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1.3、数理统计法

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采用组间比较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健康体适能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采用单样本t检验,方差具有齐次性时,采用LSD方法比较,方差不具有齐次性时,采用Tamhane’T2方法;不同专业之间的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身体成分变化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均取a=0.05,P<0.05表明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一般情况

120名12级公共体育课大学生中,男生60名,女生60名。

2.2、健康体适能与生命质量状况测试结果比较

注:组间后测独立样本 T 检验,* 表示 P<0.05,** 表示 P<0.001组内前、后测配对样本 T 检验,# 表示 P<0.05,## 表示 P<0.001

(1)身体成分。

实验组和对照 组在实验 前后测试 的体脂百 分比和腰 臀围比(WHR)结果如表1。对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通过十八周的舞龙运动训练体脂百分比明显下降(下降了3.6),同样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WHR虽然值均变小,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舞龙运动训练对减少外周脂肪作用明显。

由于在相同课程时间内舞龙运动在强度上要明显高于其他普通课程,其中特别是上肢,因此舞龙运动才会在减少体内外周脂肪所产生的效果优于其他体育课程。

(2)心血管适能的比较与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测试的肺活量和安静心率结果如表1。对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为期18周的舞龙运动训练实验组平均肺活量提高了359.71毫升,比对照组平均高出377.81毫升, 检验结果显示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实验组通过舞龙运动训练后平均安静心率下降了3.12次/ 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舞龙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肺活量。

(3)肌肉适能的比较与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测试的立定跳远和握力结果如表1。对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通过18周的舞龙运动课程教学和训练, 立定跳远平均成绩提高了18.21厘米,比对照组平均高出18.63厘米,且检验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握力实验组平均成绩提高了9.32kg,检验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比对照组高出8.87kg,检验结果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表明实验组的练习内容与方法对于提高肌肉适能显著性效果。

(4)柔韧适能的比较与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测试的坐位体前屈结果如表1。对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经过18周的舞龙运动训练,两组学生的柔韧性都有所提高,但实验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学生前后平均提高了1.56厘米,检验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需要加强柔韧性练习,促进体适能综合发展。

3、结论

健康体适能是人们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项活动任务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本次舞龙教学是以健康体适能的理论为依据,在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实验表明健康体适能舞龙教学方案,对降低外周脂肪、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均有显著效果。其中通过18周舞龙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握力水平最显著,但柔韧素质的发展存在相对欠缺,舞龙运动训练同样不可避免在发展力量素质的同时柔韧素质得不到较好发展。本次研究是对舞龙教学效果的实验验证, 对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好适应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1)目的:通过舞龙运动课实验分析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和生命质量的变化,为少数民族舞龙运动项目的发展寻找更好途径;(2)方法:随机抽取吉首大学公共体育课大一学生120名,其男女各一半,舞龙课为实验组,公共体育课组为对照组。经18周的体育课练习后,测试两组学生实验前后体脂百分比、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肺活量、安静时心率、立定跳远、握力、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共11项变化情况,分析并评价在其高校的开展状况;(3)结果: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体脂百分比明显下降,肺活量平均增高,安静心率下降,立定跳远平均成绩提高,柔韧性平均提高,握力实验组平均成绩提高,坐位体前屈提高,而WHR值变小;(4)结论:舞龙运动教学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对降低大学生外周体脂百分率、提高肺活量和肌肉力量有积极影响,但应注重加强柔韧素质的练习,使舞龙运动更加全面提升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和生命质量。

运动技能体适能 篇5

在高校之中, 啦啦操因为自身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 很多高校都专门开设了教授啦啦操的课程, 为啦啦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 啦啦操能够使学生对于健康体适能的锻炼产生学习的兴趣, 在提高学生的机能水平和身体适能的同时, 磨练了学生的意志,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结合啦啦操的相关概念, 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啦啦操运动对于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情况。

1、啦啦操运动概述

1.1、啦啦操运动简介

啦啦操运动指的是结合音乐, 借助队员的身体动作和技能的展示来体现运动的力与美, 展现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青春活力。啦啦操运动主要包括技巧啦啦操和舞蹈啦啦操两个类别, 而其中舞蹈啦啦操又有街舞、爵士、花球等形式。与舞蹈啦啦操相比, 技巧啦啦操具有难度大, 技术动作多的特点, 仅技术动作就包括金字塔类、托举类、抛接类、翻腾类等。

1.2、啦啦操运动的发展

啦啦操由是早期部落社会的某种仪式演变而来, 是为了激励外出打猎或打仗的战士们, 希望他们能凯旋而归, 取得胜利。啦啦操原名cheer leading, cheer有振奋精神的意思, 在我国则表示为“加油”的口号。啦啦操运动起源于美国, 现在早已遍布美国的各种比赛现场, 像我们熟知的NBA。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后, 啦啦操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 集体操、音乐、舞蹈、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自从2001年正式引入我国, 经过几年的推广与普及, 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我国, 啦啦操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项目, 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体育价值非常值得关注, 很多体育项目的比赛都需要啦啦队, 啦啦操运动已经由原本的群众性活动逐渐发展为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CUBA联赛职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也使得这项运动在高校中发展迅速, 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一个新亮点。实践证明, 在我国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对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以及其审美心理的满足, 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 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磨练大学生的意志, 提高大学生的纪律观念、竞争意识以及自信心等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由于啦啦操在我国的的起步比较晚, 其理论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 对啦啦操进行研究探讨既能指导高校的体育教学, 也能为以后的研究者留下可供参考的资料。

2、啦啦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

2.1、研究对象

选取普通高校院校非体育专业的50名女生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这50名女生的年龄在19—22之间, 身高在158—166厘米之间, 体重在48—57千克之间。其中20人进行技巧啦啦操训练, 30人进行舞蹈啦啦操训练。

2.2、实验方法

(1) 时间安排:技巧啦啦队操组每次90分钟, 每周3次, 共10周;舞蹈啦啦队组每次100分钟, 每周3次, 共10周。

(2) 训练内容:技巧啦啦队操组学习的是 《全国啦啦操规定套路》的技巧啦啦操一级套路, 舞蹈啦啦操队组学习的是《全国啦啦操规定套路》的舞蹈啦啦操一级套路。

(3) 实验方案:一共选取了肺活量、握力、立定跳远、仰卧起坐、 台阶实验指数、脉搏、肱三头肌、身高体重9个指标作为测试指标, 在学生进行训练之前和完成训练之后的这9个指标进行测试, 将测试数据运用SPSS13.0和Excel2003进行处理、分析和比较。

2.3、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啦啦操运动对女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影响。

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和体重作为身体成分变化的指标, 测试数据显示两组参加训练的学生的体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是下降幅度比较小, 统计学分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在训练后要比训练前减少, 且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由这两个数据的结果可以看出, 经过一段时间的啦啦队训练, 受训练的女大学生虽然体重没有显著变化, 但是身体脂肪的含量显著减少, 说明啦啦操运动能够降低女大学生的体脂含量, 对于女大学生改善体形, 训练肌肉力量有非常好的效果。

(2) 啦啦操运动对女大学生肌肉力量的影响。

握力代表的是上肢力量, 立定跳远代表的是下肢力量, 用这两个指标来观察啦啦操运动对于肌肉力量的影响。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到, 通过啦啦操训练的女大学生的握力成绩和立定跳远的成绩都要比训练前显著增加, 且统计学分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 经过啦啦队运动训练, 女大学生的上、下肢力量都得到了提升, 而由于技巧啦啦操的动作对于力量的要求与舞蹈啦啦操相比要高, 因此, 经过技巧啦啦操训练的学生的肌肉力量提升的效果要更加明显。

(3) 啦啦操运动对女大学生柔韧性和肌肉耐力的影响。

肌肉耐力和柔韧性包括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两个指标, 实验数据显示参加啦啦操训练的女大学生的坐位体前屈的成绩训练后比训练前显著提高, 且显著性差异大;1分钟仰卧起坐的个数训练后也要比训练前增多, 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 啦啦队训练能够显著提高训练者的肌肉耐力, 增强抗疲劳的能力, 此外, 啦啦操运动对于身体柔韧性的要求比较高, 而柔韧性训练对于女性的身型塑造影响非常大,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女大学生的身体柔韧性都有非常显著的增强,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塑造体形的效果。

(4) 啦啦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肺耐力的影响。

心肺耐力用脉搏、肺活量与台阶实验指数三个指标来衡量, 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可知, 技巧啦啦队组和舞蹈啦啦队组训练后的台阶实验指数得到了提升, 且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受训者的肺活量同样有所提升, 且存在显著性差异;1分钟脉搏次数都比训练之前有所降低, 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因为啦啦操运动对于受训者的有氧工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需要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强, 因此经过数周的锻炼, 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的心肺耐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增强了机体对疲劳的耐受能力。

3、结语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啦啦操系统训练对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肌肉力量、柔韧性和肌肉耐力、心肺耐力都有比较显著的促进和改善的效果, 由此可见, 啦啦操运动对于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女大学生的健康体适能, 帮助其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 大学阶段作为许多学生在校园进行学习的最后时期, 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在这个阶段, 啦啦操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运动常识和运动方法, 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 通过定期的啦啦操运动达到完美身型、提升魅力指数的效果。因此, 做好啦啦操运动在高校的教学和传播工作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德华.从竞赛规则的变化探讨我国啦啦操的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0) .

[2]熊萍.武汉地区8所高校啦啦操运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3) .

[3]凌晨, 孙科.湖北省开展啦啦操活动的可行性研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0, (07) .

[4]胡湘.高校啦啦操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发展思路[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0, (07) .

[5]张国林.2008北京奥运啦啦操参赛队伍调查与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3) .

运动技能体适能 篇6

1体适能(PhysicalFitness)概述

1.1体适能的概念。经查阅资料得知,对体适能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体适能”是指个人胜任日常工作外,还能有余力享受休闲及能够应付压力与突如其来的变化的身体适应能力。这种观点在香港和台湾地区认同度较高,有时也译成体能(或体质),他们认为“体能”及“体适能”比英文的Physical Fitness更贴切[1]。二是美国健康与服务部将体适能定义为“指人们所具有的或者获得的与其完成体力活动能力有关的一组身体要素”,而具有良好体适能的人通常是能够“以旺盛的精力执行每天的事务而没有过度的疲劳,以充足的活力去享受闲暇时间的各种休闲活动并能适应各种突发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适能”定义为: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上述观点都不约而同的提及身体适应日常工作之外的能力,综上,可将 “体适能”概括为身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1.2体适能的类别。香港学者沈剑威、阮伯仁编著的《体适能基础理论》一书中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将体适能分为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前者包含心肺耐力、肌力及肌耐力、 柔韧性、身体成分和神经肌肉松弛等五个素质,表明健康体适能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健康的身体和优质的生活。而竞技体适能除了含有健康体适能的五个素质外,还包含灵敏性、平衡性、速度、爆发力和协调性等素质,目的是为了在竞技比赛中获得奖牌与荣誉。可见,竞技体适能就是我们俗称的专项体能。专项体能是完成专项技战术及机体抗疲劳的能力, 目的是根据专项运动的生理学和方法学特点,进一步发展运动员的体能,保障运动员高质量完成专项运动技术,并有助于承受训练和比赛中更多的负荷,同时也能加速恢复的速度[2]。因此,《专项体适能》课程应围绕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专项体能进行教学探索。

2运动训练专业开设《专项体适能》课程的意义

2.1有利于增强学生专项身体素质。广西体专属于高等体育专科学校,近年学校各支代表队参加广西大学生运动会所获成绩不是很理想,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不突出有关。《专项体适能》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授课内容将围绕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两大板块进行,尤其侧重对学生灵敏性、平衡性、速度、爆发力和协调性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对提高专项技术能力是极大的补充。因此,开设《专项体适能》课程将有助于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的增强。

2.2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 《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中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专项体适能》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更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2.3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2011年运动训练专业被评为广西“十二五”重点建设优势专业,并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能力建设项目经费200万元,这笔建设经费对整合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条件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四年多的发展,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初整合的优质资源(如校外实训基地) 和购买的先进教学设备(如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多年来运动训练专业普遍存在重训练能力、轻理论知识的现象。如今,这样的状况显然已不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专项体适能》是一门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将紧密围绕这两方面的能力进行授课。可见,开设此课程除了能更好地发挥广西体专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先进的教学条件,还将丰富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3当前广西体专运动训练专业《专项体适能》课程的现状

3.1课程定位不明确

经查阅广西体专运动训练专业2011级至2014级四个年级人才培养方案发现,2011级《专项体适能》课程类别为专业限制选修课,2学分,共计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占8学时,实践教学占24学时,考核方式为考查。而2012级、 2014级的《专项体适能》课程类别变成了专业核心课,3学分,共计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占16学时,实践教学占32学时,考核方式为考查。2013级课程类别与2012、2014级一样,但学分变为4个学分,学时也提高到64个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占32学时,实践教学占32学时,考核方式依然是考查。可见《专项体适能》在课程类别、学分、学时等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表明《专项体适能》的课程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3.2教材以健康体适能为主,竞技体适能教材比较缺乏

经查询,体适能的教材主要有:沈剑威、阮伯仁编著的 《体适能基础理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沈建国、施兰平编著的《健康体适能》(浙商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3年);王健、何玉秀编著的《健康体适能》(高等学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郎朝春编著的《健康体适能与运动处方》(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 裘琴儿编著的《健康体适能》(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可见目前国内有关体适能的教材屈指可数,仅有的教材中也以健康体适能为主,而竞技体适能(即专项体适能) 的教材近乎空白。

3.3评价方式单一,师资薄弱

从《专项体适能》课程定位的分析中不难发现,无论该课程类别由专业限制选修课变成核心专业课,还是课程学时从32个学时增加到64学时,《专项体适能》课程的考核方式均采用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此外,本门课是新开设的课程,学校并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目前负责授课的是主要从事球类专项教学的老师,由于球类专项教学更注重专项技战术方面的教学,与专项体能训练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由球类专项教学的老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实属无奈之举。可见,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师资不足也是影响《专项体适能》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4《专项体适能》课程的优化设计

4.1教学内容

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心肺耐力、肌力及肌耐力、 柔韧性、身体成分、神经肌肉松弛、灵敏性、平衡性、速度、 爆发力和协调性等,可见理论内容较为丰富。但是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如果要做到面面俱到则学生难以掌握。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应侧重选择与专项训练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要做到精简且充分。可涉及心肺耐力、肌力及肌耐力、柔韧性、灵敏性、平衡性、速度、 爆发力和协调性的训练原则、训练方法、训练强度、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后恢复手段和营养摄入及训练中注意事项等内容。实践教学部分则重点培养学生从事专项运动所需要的速度、耐力、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和爆发力等身体活动的能力,主要教授与上述内容有关的训练技巧和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训练方法,并提高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

4.2教学方法

《专项体适能》课程因其特殊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多样化, 一是可采取小群体式、情景式、独立练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二是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可开发和整合一些具有一定训练价值和娱乐价值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启发式、 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内容可采用灵敏阶梯、 平衡仪等先进教学设备,并加入瑜伽、游戏等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到专业运动队和健身俱乐部进行观摩学习,通过现场观摩,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发展前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学习运动队和健身俱乐部先进的训练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升学生的就业信心。

4.3课程评价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是创新,即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在全面深刻改革的同时,高校特别注重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何况 《专项体适能》一直采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可由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其中,形成性评价表现为关注学生个体,不以课程目标作为评价的单一化依据,而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情况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则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例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以往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常采用学生测试获得的数量(如时间、 距离、力量等)作为评定学生实践能力的依据。此评定方法侧重数量而非质量,从而获得的数据也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终结性评价实践能力部分可采用动作功能质量测试的方式进行,这种测试方式广泛用于各种人群的基础运动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的评价,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运动所必需的一些基本身体能力成分,包括动作的范围、平衡、 身体控制能力与稳定性等[4]。通过功能活动测试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专项体适能存在哪些不足,进而为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提供修正方案,有效控制队员的训练过程,获得最大的训练效益。

5结语

上一篇:环境工程下一篇:文化位育